浙教版空气与生命1.2节知识点及练习

浙教版空气与生命1.2节知识点及练习
浙教版空气与生命1.2节知识点及练习

第2章空气与生命1.2节知识点及练习题

知识要点:

一、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用途: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S + O2 ===SO2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 ==== Fe 3O4 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铁丝

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3)铝在氧气中燃烧:

4Al+3O2 ==== Al2O3 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①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nO2

2H 2O2 ===2H2O +O2

Δ

2KMnO4====K2MnO4 + MnO2 +O2

MnO2

2KClO3 ====2KCl +3O2

Δ

②实验室装置图课本

③收集方法: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发(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

5、催化剂。

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

二不变:本身质量及本身化学性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6、灭火和火灾自救

(1)可燃物燃烧条件:1、温度达到着火点及以上时2、跟氧气充分接触

(2)灭火方法:1、跟氧气隔绝2、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氧气

B.雪碧饮料

C.河水

D.生理盐水

2.由于过量砍伐森林、大面积开垦草场,土地出现沙漠化,导致最近我国北方每年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沙尘暴使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 )。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粉尘

3.下列氧气的用途是利用氧气可以维持呼吸的是( )。

①气焊;②动植物呼吸;③医疗;④潜水;⑤宇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4.以下对氧气性质和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液化时变为淡蓝色

B .氧气不易溶于水

C .氧气能燃烧,供给呼吸

D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镁条点燃后生成黑色固体

B .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火星四射

C .红磷点燃后伸入氧气瓶中产生大量白雾

D .硫磺点燃后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6.2003年3月30日上午8时31分,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正式开赛,发令枪响后产生一缕白烟。白烟

的主要成分是( )。

A .二氧化碳

B .五氧化二磷

C .二氧化硫

D .四氧化三铁

7.通常所说的燃烧、爆炸和缓慢氧化的相同之处是 ( )

A .都属于氧化反应

B .都有发光发热现象

C .都是剧烈的化学反应

D .可燃物都要达到着火点

8.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忘记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

A .不放出氧气

B .放出氧气的速率慢

C .放出氧气的总量会减少

D .放出氧气的总量会减少且速率慢

9. NO 是汽车尾气中的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

与氧气迅速反应而生成红棕色的NO 2气体。在实验室中,收集NO 时可选用的集气方法是( )

A .排水集气法

B .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C .向下排空气集气法

D .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10. 火柴划着后,如果将火柴直立,使火焰在上,火柴就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氧气不足

B.没达到着火点

C.火柴的着火点升高

D.空气不足

二.填空题

11.为了延长白炽灯的使用寿命,灯泡中放有少量红磷作脱氧剂,其作用原理的化学方程式

为 。

12.为纪念人类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50周年,中国登山协会业余登山队于2003年5月21日再次登顶成

功。登山队必备的物品之一是氧气瓶,此时氧气的作用是 。氧气与体内的葡萄糖(化学式为

C 6H 12O 6)发生反应,提供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写出该反应的的文字表达式:

13.某种淡黄色的固体物质A ,点燃后放入盛有某无色气体B 的集气瓶中燃烧,看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视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 ,C 的名称

叫 ,A 和B 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为 。

14.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

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右图所示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 ,木船

燃烧的条件是 、 。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你认为常用的两种灭火方法是 和

15. (1)三氧化硫+水→硫酸 (2)碳酸→二氧化碳+水

(3)碳+氧气→二氧化碳 (4)乙炔+氧气→二氧化碳+水

(5)氢氧化铁→氧化铁+水 (6)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

浙教版空气与生命1.2节知识点及练习

第2章空气与生命1.2节知识点及练习题 知识要点: 一、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用途: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S + O2 ===SO2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2O2 ==== Fe 3O4 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铁丝 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3)铝在氧气中燃烧: 4Al+3O2 ==== Al2O3 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3、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①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MnO2 2H 2O2 ===2H2O +O2 Δ 2KMnO4====K2MnO4 + MnO2 +O2 MnO2 2KClO3 ====2KCl +3O2 Δ ②实验室装置图课本 ③收集方法: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发(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 5、催化剂。 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 二不变:本身质量及本身化学性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6、灭火和火灾自救 (1)可燃物燃烧条件:1、温度达到着火点及以上时2、跟氧气充分接触 (2)灭火方法:1、跟氧气隔绝2、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

《再塑生命的人》知识讲解

《再塑生命的人》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海伦?凯勒(1880—1968), 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年时患病而失聪失明,后在家庭教师安妮?莎 莉文的悉心帮助下,先后就读于剑桥女子学校和拉德克利夫学院。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活的故事》,主要叙述自己如何战胜残疾、战胜自我的过程,此书给世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她先后在美国各地、欧洲、亚洲发表演讲,为残疾事业和慈善机构筹集资金。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1965年 本文选自海伦?凯勒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而且有那么高的学术成就, 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冋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莎莉文老师把自己的一生都 献给了海伦,是她丰富了海伦的情感世界,再塑了她的生命,所以,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充满了感 激之情。海伦?凯勒为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恩与怀念,写下了此文。知识积累 1. 截(ji e)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的样子。 2. 感慨(kci ):有所感触而慨叹。 3. 搓捻(cumi an):用手指搓、转动。 4. 疲倦不堪(k cn):疲倦得难以支持。 5. 小心翼翼:形容非常小心。 6?怦怦(peng):形容心跳的声音。 7. 陌(m b)生:不熟悉。 8.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求理解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读书、学习只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9. 争执:争论中固执己见,不肯相让。 10. 混(hm)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11?恍(hucn g)然大悟:忽然醒悟的样子。 12.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13.悔恨莫及:悔恨也来不及了。 14.譬(p 1)如:比如。 15. 花团锦簇.(c 0)形容五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 16.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 17. 企盼:盼望。 考题例析 1. (2015?浙江杭州中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初夏的杭州,荷花娇羞,樱桃正甜,玉兰含苞待放,空气中充斥..着一股甜蜜而又醉人的味道。 B .我国政府有坚定的反腐决心,就算追溯..到天涯海角,也要将腐败分子缉拿归案,绳之以法。 C ?如果年轻人对影视明星顶礼.膜.拜..,不能持有理性的态度,就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D ?读书读到会心处,我们常常会忍俊不禁地感慨:“太妙了!这正是我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啊! 2. (2015?江苏扬州中考) 语文实践活动。 (1)为右图拟一个形象的标题,并结合画面内容阐述标题的含义。 (2 )根据情境,补全对话,做到语意连贯,表达得体。 标题:_________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

电除颤的基本知识及护理考题及答案

电除颤的基本知识及护理考题1、电除颤的原理是 A恢复患者肺部通气 B恢复患者正常血流 C恢复患者肺部通气及血流 D消除异位心律,阻断折返激动 2、电除颤的工作模式包括 A同步 B非同步 C同步和非同步 D以上均不正确 3、室颤时采用的工作模式为: A同步 B先同步后非同步 C先非同步后同步 D非同步 4、电除颤的适应症不包括: A室颤、室扑 B房颤、房扑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 C药物及其它方法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室上速、室速D心肌缺血 5、电除颤的禁忌症不包括:

A病史已经多年,心脏已经明显增大及心房内有新鲜血栓形成或近三个月内有栓塞史。 B抢救突发的心脏骤停 C有洋地黄中毒、低血钾时暂不宜电除颤 D伴有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房颤或房扑 6、除颤仪不包括下列哪个按键: A 自动开关机按钮 B充电按钮 C电击按钮 D能量选择键 7、对于室颤患者,单向波电击能量应为 A340J B350J C 360J D370J 8、电极板分别置于 A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及心尖区 B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及心底区 C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及心底区 D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及心尖区 9、电击后显示器心电图转为窦律时 A心电图上可见Q波

B心电图上可见R波 C心电图上可见P波 D 心电图上可见S波 10、电除颤的并发症不包括: A心律失常 B心肌损伤 C肺和体循环栓塞 D头部损伤 11、对于室颤患者,双向波电击能量应为A220J B200J C 360J D370J 12、关于电除颤说法错误的是 A两电极片位置距离>15cm B 放电前有人接触患者也无妨 C注意擦干皮肤 D电极板位置正确;贴紧皮肤 13、除颤仪的组成不包括 A电源 B蓄电池和放电装置 C心电显示器

《空气与生命》4-7节复习提纲

第二章 《空气与生命》复习提纲 班级 姓名 2.4生物是怎样呼吸的 1.人呼吸时,会使呼出气体中的氧气的含量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2.人通过呼吸系统(由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呼吸道:鼻 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气体进入肺的通道) 肺 肺泡:布满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气体交换的场所) 3.肺泡的结构与气体交换的功能相适应:①肺泡壁薄 ②毛细血管与肺泡壁紧紧贴在一起 肺泡中的氧气通过扩散作用进入毛细血管,同时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泡 4.呼吸运动:吸气与呼气 依靠膈肌和肋间外肌的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 呼吸运动实现了外界与肺的气体交换,其原理是肺内外的气压差。 植物没有明显的呼吸过程,但也会呼吸。 6. 呼吸是生物体与空气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许多动物和人的呼吸由呼吸系统完成,通过呼吸运动实现。 7.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及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通过呼吸作用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葡萄糖(C 6H 12O 6) + 氧气(O 2) 二氧化碳(CO 2) + 水(H 2O )+ 能量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都有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对于生命活动十分重要(提供能量)。 结构 功能 生物的呼吸 呼吸运动 呼吸系统 人的呼吸 动物的呼吸 植物的呼吸 酶

2.5 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过程 1) 概念: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在叶绿体中进行) 二氧化碳+ 水 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氧气 2) 实质:1)物质转化:把简单的无机物制成了复杂的有机物。 (合成有机物) 2)能量转化:把太阳能变成贮存在有机物里的化学能。(储存能量) 3) 意义:1)是动物和人类的物质来源(食物来源) 2)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为生物和人类的呼吸提供氧气 阳光(光能) 水 二氧化碳 4) 实验活动 1、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目的:将原有的淀粉消耗光】第二天,用两张大小相等 的铝箔纸(可遮光)在叶片的相同位置从上下两面盖严,并用回形针固定【目的:设置对照试验,证明绿叶光合作用需要光】后放到阳光下照射。 2、 4 小时后 ,去掉铝箔纸,将叶片摘下。 3、把叶片放到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目的:除去叶绿素,使淀粉与碘显色效果更明显】,水浴加热,【原因:酒精易燃,不能直接加热】仔细观察叶片和酒精的颜色变化。 4、到叶片褪成黄白色时,取出叶片并用清水洗净后,滴上碘液。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掉叶片上的碘液,观察叶片两半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见光部分变蓝【原理:淀粉遇碘变蓝色】 【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并制造淀粉】 光 叶绿体 光合作用 有机物(化学能) 氧气 供生物呼吸 构成生物体 供生命活动需要 光 合 作 用 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光合作用意义 制取 性质 用途 区别 联系 场所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涵义 本质

基础护理知识点总结

1、医院环境的总体要求是:安全性、舒适性、整洁性、安静性。 2、医院适宜的温度是:一般病室的温度保持在18~22℃;新生儿、老年科室及治疗检查时温度保持在22~24℃。室温过高会使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干扰消化及呼吸功能,不利于体热的散发,使人烦躁,影响体力恢复;室温过低则因冷的刺激,使人畏缩,缺乏动力,又可能会造成患者在诊疗护理时受凉。 3、适宜的病室湿度为50---60%。当湿度过高时,蒸发作用弱,可抑制出汗,患者感到气闷不适,尿液排出量增加,加重肾脏负担,对患有心、肾疾病的患者又为不利;湿度过低时,空气干燥,人体蒸发大量水分,引起口干舌燥,咽痛,烦渴等表现,对呼吸道疾患或气管切开患者不利。 4、室内通风的作用可使室内空气流通,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调节室内温湿度,增加患者舒适感,降低室内空气污染,减少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5、WHO规定:医院白天的噪音强度在35~45dB内。 6、平车运送病人下坡时,患者头部应在高处一端,以免引起不适患者的头部应卧于大轮一端。 7、去枕仰卧位适用范围(1)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患者(2)椎管内麻醉或脊髓穿刺后的患者 8、半坐卧位适用范围(1)心肺疾患所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2)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3)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的患者(4)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 9、端坐位适用范围:心力衰竭、心包积液及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患者 10、协助患者变换卧位时注意事项(1)颅脑术后,一般只能卧于健侧或平卧(2)颈椎、颅骨牵引的患者,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3)

各种导管和输液装置应安置妥当,防止翻身时导管连接处脱落或扭曲受压(4)石膏固定和伤口较大的患者,翻身后将患处放于适当的位置,防止受压(5)操作时使患者尽量靠近护士,以缩短重力臂,达到省力的目的。 11、压疮: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溃烂、坏死。 预防压疮发生的护理措施:应做到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1)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定时翻身,减少组织的压力;保护骨隆突处和支持身体空隙处。正确使用石膏、绷带及夹板固定。(2)避免局部潮湿等不良刺激(3)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全范围的关节运动、按摩受压部位(4)改善机体营养状况。 12、何谓医院感染:指患者、探视者和医院职工在医院内受到感染并出现症状。 WHO提出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有: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 13、医院感染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 14、清洁: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并非杀灭微生物微生物。 消毒: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程度的过程。 灭菌: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或杀灭全部微生物的过程。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热力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法是指利用热力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和细胞膜,从而导致其死亡的方法。 化学消毒灭菌方法的作用原理:化学消毒灭菌的原理是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酶蛋白失去活性,抑制细菌代谢和生长,或破坏细菌细

高中生物生命系统的结构知识点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 →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 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 物体结构的统 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 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 C、H、O、N、P、S、K、Ca、 Mg ②微量无素: Fe、Mn、B、Zn、Mo、 Cu ③主要元素: C、H、O、N、P、S ④基本元素: 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 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 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 III 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 IV 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 A 液,再加 B 液) R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 NH2—C—COOH,各 种氨基酸的区 H 别在于 R 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 (— NH— 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 =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 NH2)和一个羧基(— COOH), 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 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 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 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再塑生命的人知 识点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二、字词 1.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汉代周昌口吃,有一次与汉高祖争论事情,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又三国魏邓艾亦口吃,说到自己时连说“艾艾”。 2.十四行诗: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译。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

3.不屈不挠:比喻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 4.搓捻:将线、纸等搓成条状物,和揉捏差不多。 5.觅食:为了维持生命活动从而寻找食物而进行的一种生物活动。 6.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7.风云突变:风和云一下子变了模样, 比喻局势突然发生了巨大变化。 8.不可名状:比喻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描绘的。 9.冥思遐想:深沉、悠远地思索或想象;长远的思念或指超时空的遐想,奇思幻想。 10.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11.落英缤纷:落花纷繁的样子。 12.迁徙:迁移。 13.繁衍:渐渐增多或增广。 14.企盼:盼望。 15.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三、中心思想 作者用饱蘸感情之笔来写莎莉文老师,写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对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文章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句话,含蓄地照应了文章的标题,联系课文标题,我们便能

空气知识点

A.点燃酒精灯 B.滴加液体 C.移开蒸发皿 D.读出液体的体积 空气知识点: 题型一:实验基本操作 1、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2、,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3、在下列实验操作的图示中,正确的是 ( ) 4、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 5、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 6、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7、下列 有关气体的制取装置或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制 取氧 气的发生装置 B.收集氧气 C.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D.验证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显酸性8、下列实验操作,先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用双手紧贴试管外壁,再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B .点燃酒精灯

B、实验室制取、收集氧气时,先将导气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再给试管加热。 C、使用滴管时,先用手指捏紧橡胶乳头,然后把滴管伸入试剂瓶中,放开手指,吸入液体试剂。 D、使用H2O2溶液和MnO2制氧气时,先将药品装入装置,然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9、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硫在氧气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 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 10.右图装置可用于气体的收集、检验、除杂和体积的测量等,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A.气体从a端通入,收集氧气B.瓶内装有澄清石灰水,检验氧气中是否混有二氧化碳 C.瓶内装有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一氧化碳中混有的二氧化碳 D.在b端接量筒,瓶内装满水,测量气体的体积 11.如图所示,在烧杯甲中装入蒸馏水,滴入2滴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乙中装入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甲、乙罩在一起。几分钟后,发现甲中的溶液变成红色。对上述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1)甲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乙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甲中的溶液接触,使其 变红; (3)乙中的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甲中的溶液,使溶液成

《再塑生命的人》知识要点

《再塑生命的人》知识要点 【文学常识】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是盲聋哑人。后在家庭教师安 妮?莎莉的悉心帮助下,先后就读于剑桥女子中学和拉德克利夫学院。 1964年 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著有《我的一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 日记》等。 【重点字】 搓捻(cu o n 也) 绽(zhm )开 奥(8)秘 企(qi )盼 惭愧(c 岔ku i ) 截(ji ⑥然不同 小心翼翼(y i ) 花团锦簇(c 0 不 求甚(she )解 (hu i 恨 拼凑(c cu ) 混(h o )为一谈 s 「d 散漫散文 ②散“ s C 散步天女散花 厂绽(zh cn )绽开绽放 < I 淀(di cn )淀粉 『启事:是为了说明某事而登载在媒体上或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这里的“启” 是“说 明”的意思,“事”是指“被说明的事情”。 I 启示:是指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启”是“开导”的意思,“示”是把事物 摆出来或 指出来让人知道。 【重点词】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这间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地 感慨:有所感触而慨叹。 争执(zh ) 激荡(dcng ) 悔 恍(hudig )然大悟 譬(pi )如 【多音字】 rZh C g 涨红头昏脑 ①涨" Zh d ng 涨潮涨价 【形近字组词】 「慨(k ①感慨慷慨 v 概(g ①概括大概 7既(g ①灌溉 【近义词】 启事 启示

搓捻:用手指搓、转动 疲惫不堪:疲倦得难以支持小心翼翼:形容非常小心。 依样画葫芦:照葫芦的样子画葫芦,比喻纯模仿,不加改变。 不求甚解:语出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恍然大悟:忽然醒悟的样子。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悔恨莫及:悔恨也来不及了。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企盼:盼望。 【主题归纳】这篇回忆录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由衷的赞美各感激之情。 【问题探究】 1. “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再塑生命”从字面上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莎文老师是“我”的“再塑生命的人” ,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 “水”本身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答:“水”本身并没有这么大的魔力。正是对“水”的理解启发了“我” ,使“我” 认识到宇宙万物都有名称,使“我”有了求知的欲望,一切都豁然开朗起来。 3. 为什么“我”此时会“悔恨莫及”?答:因为此时在莎莉文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我”的学习终于迎来了质变,“我” 终于在文字和事物名称之间建立了联系。回想起“我”因为自己的脾气而摔坏了莎莉文老师给“我”的洋娃娃,并且怎么也拼不好它,“我”十分伤心与后悔,“悔恨莫及”。 4. 将题目“再塑生命的人” 换成“我的老师”可以吗?联系文章内容谈你的看法。答:不可以。“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灵魂被唤醒,理解了自然,懂得了什么是“爱”,生命获得了新生,原有的生命被重新塑造,“再塑生命的人”这个标题很好地揭示了这个中心。而“我的老师虽然也能表达出文章的内容,但相比而言,却不能表现文章的主

医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部分 1、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2、消毒的概念: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3、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 4、休克:是机体在各种有害因子侵袭时发生的一种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细胞的代谢和功能紊乱,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5、休克病人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口唇及指甲发绀、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而快、尿少及血压下降。 6、休克分型:按病因分类(7种):失血性、烧伤性、创伤性、感染性、过敏性、心源性、神经源性。 7、正常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基础因素包括三方面: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正常的心泵功能。 8、休克救治原则: (1)、积极消除病因(2)、补充血容量(3)、纠正酸中毒(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5)、糖皮质激素和其他药物的应用(6)、治疗DIC,改善微循环(7)、保护脏器功能(8)、各型休克的处理 9、青霉素过敏的处理 (1、)就地抢救,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注意保暖,针刺人中。 (2)首选肾上腺素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 ,病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险期,此药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兴奋心肌、增加心输量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3).纠正缺氧改善呼吸给予氧气吸入,当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或配合施行气管切开术。 (4).抗过敏抗休克根据医嘱立即给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或用氢化可的松200mg加5%或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根据病情给予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病人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挤压。 (5).纠正酸中毒和抗组织胺类药物,按医嘱应用。 (6).密切观察,详细记录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对病情动态做好护理记录。病人未脱离危险期,不宜搬动。 10、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普查主要通过X照片。 11、结核分为五型:原发型肺结核(Ⅰ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继发型肺结核(Ⅲ)、结核性胸膜炎(Ⅳ)、其他肺外结核(Ⅴ) 12、原发性综合征:肺部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称为原发性综合征。 13、干酪性肺炎:浸润型肺结核伴有大片干酪样坏死时,常呈急性进展,严重的中毒症状称为干酪性肺炎(或结核性肺炎)。 14、结核球:干酪坏死灶被纤维包裹,或空洞引流支气管阻塞,洞内干酪物干涸浓缩形成。 15、抗结核治疗原则可总结为10个字: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16、初治菌阳肺结核: 主要推荐短程化疗方案为:2H3R3Z3E3 /4H3R3 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氨丁醇隔日1次,共2个月。

华师大科学七下空气知识点

华师大科学七下空气知 识点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第二章空气的复习提纲 1、一切物体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 课本第42面图2.1.1:你观察到水平细木条发生现象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放气的一端上翘。说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 2、空气有哪些用途 答:供生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原料,形成风、雨、云、雪等天气现象,供物质燃烧,气球升空,放飞风筝,降落伞降落,飞机飞行,滑翔,帆船运动,吸饮料,钢笔灌墨水等。 3、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这个空气层叫大气层。它对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会产生大气压的作用。作用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都有。 4、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叫马德堡半球实验。若地球上没有空气,地球将会变得怎样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变的很大,地球上生物将不能存在。 5、覆杯实验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用嘴吸装矿泉水的空塑料瓶,瓶会变瘪,原因是瓶内气压变小,且小于外界大气压。请解释瓶吞鸡蛋的实验原理:酒精棉花的燃烧使瓶内空气受热膨胀而溢出,鸡蛋放在瓶口把口封住了,里面的空气因受冷而缩,气压变小,外面气压大于瓶内气压而把鸡蛋压入瓶内。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 塑料吸盘、离心式水泵、吸饮料、钢笔吸墨水、茶壶倒水等。 5、空气对流的原理:空气受热会膨胀,密度会变小并上升;而空气受冷会收缩,密度会变大并下沉。也就是说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这样空气就会流动起来。所以要使气体

(包括液体)很快流动,加热必须加热气体(液体)的__下部_,而冷却气体(液体)应该冷却气体(液体)的上部。 6、海陆风形成:因为水容纳热的能力比沙石大,接受同样多的热,沙石比水升温快,放出同样多的热,沙石比水降温也快。所以白天接受太阳辐射,陆地的气温比海洋高,陆地上热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区,而海洋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区,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即风从海洋吹向陆地_,形成了海风。晚上刚好相反。 8、在测定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 (1)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百烟,等集气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时打开止水夹会有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1/5。 等集气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时,会有约1/5的水进入集气瓶中,这说明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水进入瓶中是因为_氧气消耗了,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小。 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量要充足,装置的气密性要好,要等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若放入的红磷量不足,会导致测得的数据偏小;若未等冷却就打开止水夹,会导致实 验数据偏小;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则会导致看不到实验现象。 9、空气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氡六种。它们化学性质不活泼,曾一度被称作惰性气体,但现在发现稀有气体还是能发生化学反应的。它们有许多用处:例、氦气约为氢气密度的2倍,但氦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安全,因此可用氦气充填飞艇和气球。当电流通过冲有稀有气体的灯管是,会产生不同的颜色的光,霓虹灯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

《再塑生命的人》重点解读

《再塑生命的人》重点解读忽然间风云突变,太阳的温暖完全消失了,天空乌云密布,泥土里散发出一股怪味。我知道这是暴风雨来临之前常有的预兆。我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油然而生。我一动不动地坐着,紧紧地抱着树干,一阵阵发抖,心中企盼着莎莉文小姐快快回来。 一阵沉寂之后,树叶哗啦啦齐声作响,强风似乎要将大树连根拔起。我吓得抱住树枝,惟恐被风吹走。树摇动得越来越厉害,落叶和折断的小树枝雨点般向我打来。虽然我急得想从树上跳下来,却又不敢动弹。我觉得大地在一阵一阵地震动,像有什么沉重的东西掉到了地上,这震动由上而下地传到了我坐着的枝干上。我惊恐到了极点,正要放声大叫时,莎莉文小姐赶到了,她抓着了我的手,扶我下来。我紧紧抱着她,为又一次地接触到坚实的大地而高兴得发狂。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女儿开战,在她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 [课文指要] 对于海伦的成长莎莉文小姐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称她为“再塑生命的人”丝毫不过分。盛载着对老师的感激写的文章却能避开华丽的词汇,用朴实的语言包含深情地抒写了自己的的心灵感受,以此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写作方法。 大自然并不像“doll”、“water”一样可以感觉得到,为了让我认识大自然,莎莉文小姐用了独特的方式——把“我”置身暴风骤雨之中。本段侧重环境描写,但这个环境描写又不同于平时接触的环境描写,而是把环境描写与海伦的心理描写紧密地结合起来。因为海伦是一个又聋又盲的孩子,她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只能通过感觉:“太阳的温暖完全消失了,天空乌云密布,泥土里散发出一股怪味”“一阵沉寂之后,树叶哗啦啦齐声作响,强风似乎要将大树连根拔起”“我觉得大地在一阵一阵地震动,像有什么沉重的东西掉到了地上,这震动由上而下地传到了我坐着的枝干上”……风云雷电的情景虽然看不到,但她却感觉到“惊恐到了极点”。这些生动的心理描写突出了小海伦内心的无助、害怕,非常孤独。恰恰是这样生动的一课让海伦终生难忘,真正认识了大自然。 [阅读训练] 1.作为盲人的海伦是怎么知道“天空乌云密布”?试着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4.小海伦在暴风雨前夕独自一个坐在树上心情如何?莎莉文小姐在什么地方?请结合文中的语句回答本题。 5.从认识大自然这堂课上可以看到莎莉文小姐有什么教学艺术?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6.有的译文将这段文字命名为《我的老师》,请你分析一下《我的老师》和《再塑生命的人》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个更好一些?

医学基础知识点复习课程

医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部分 1、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最高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2、消毒的概念: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3、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 4、休克:是机体在各种有害因子侵袭时发生的一种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细胞的代谢和功能紊乱,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5、休克病人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四肢厥冷、口唇及指甲发绀、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而快、尿少及血压下降。 6、休克分型:按病因分类(7种):失血性、烧伤性、创伤性、感染性、过敏性、心源性、神经源性。 7、正常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基础因素包括三方面: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正常的心泵功能。 8、休克救治原则: (1)、积极消除病因(2)、补充血容量(3)、纠正酸中毒(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5)、糖皮质激素和其他药物的应用(6)、治疗DIC,改善微循环(7)、保护脏器功能(8)、各型休克的处理 9、青霉素过敏的处理 (1、)就地抢救,立即停药,使病人平卧,注意保暖,针刺人中。

(2)首选肾上腺素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 ,病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险期,此药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兴奋心肌、增加心输量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3).纠正缺氧改善呼吸给予氧气吸入,当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或配合施行气管切开术。 (4).抗过敏抗休克根据医嘱立即给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或用氢化可的松200mg加5%或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根据病情给予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病人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挤压。 (5).纠正酸中毒和抗组织胺类药物,按医嘱应用。 (6).密切观察,详细记录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对病情动态做好护理记录。病人未脱离危险期,不宜搬动。 10、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普查主要通过X照片。 11、结核分为五型:原发型肺结核(Ⅰ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继发型肺结核(Ⅲ)、结核性胸膜炎(Ⅳ)、其他肺外结核(Ⅴ) 12、原发性综合征:肺部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称为原发性综合征。 13、干酪性肺炎:浸润型肺结核伴有大片干酪样坏死时,常呈急性进展,严重的中毒症状称为干酪性肺炎(或结核性肺炎)。

八年级科学空气与生命基础知识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基础知识 1.空气里有氧气、氮气、还有氦、氖、氩、氙等稀有气体、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以及其它杂质。 空气按体积计算:氮气占78%,氧气21%,其它气体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0、03%) (1)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常状况下) (2)氧气不易溶于水--常温下,1升水中能溶解30毫升的氧气。水中的生物就是靠水中溶解的氧气得以生存的。 (3)密度: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克/升,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4)较易液化和凝固:液态——1.013×105Pa时,-183℃,淡蓝色; 时,-218℃,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固态——1.013×105Pa (1)原理(写出化学方程式) ① ② ③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器材、步骤、实验装置 (3)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用_______做催化剂 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工业上叫触媒。特点就是:一变二不变,即改变(不只是加快)反应速率,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催化剂具有选择性,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唯一的。6.工业上制取氧气: A、分离空气法。工业制氧是物理变化。因为这里只是利用各种成分的沸点不同,把空气中

的氧气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来。 国家规定储存氧气用的钢瓶一律漆成天蓝色。 B、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复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以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复集氧气。 7.缓慢氧化与燃烧 (1)氧化反应进行得非常缓慢,甚至不易觉察,就是缓慢氧化。如呼吸作用、铁生锈等。(2)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三个特点:1)发光、发热;2)剧烈;3)氧化反应 (3)爆炸:燃烧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内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急剧地膨胀,就引起爆炸。 (4)燃烧的条件: 实验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要有氧气参与;②要达到一定的温度Δ着火点:每种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5)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地自发燃烧叫自燃。 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产生得热量如不能及时散失,会使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着火点时,不经点火,物质会自发地燃烧起来。 8.灭火——消除燃烧发生的如何一个条件:或降低温度;或隔绝空气。 9.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10.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11.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叫做化学方程式。 1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A、宏观上: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了说明物质。 B、表示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C、微观上:表示各物质间原子和分子的个数比。 D、质量上: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1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A、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B、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在式子左、右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14.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中间连一条短线。如果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就用“+”连接。 (2)配平化学方程式: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得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同。 用观察法或用最小公倍数法来确定化学计量数。 (3)说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号的使用范围:在反应物中无气态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反应物无难溶性物质参加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难溶性物质生成,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 反应条件常见的有: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 口诀:左反应,右生成;化学式、须正确;系数平,原子等;等号连,条件清;生成气体和沉淀,上下箭头来表明。 15.人通过呼吸,气体的成分变化--呼出的气体氧气的含量降低,二氧化碳、水汽的含量也明显增加。 --用澄清石灰水和白色的硫酸铜粉末来证明。 16.人体的气体交换是在呼吸系统内进行的 人体呼吸系统的构成: 呼吸道:鼻腔--阻挡和粘住灰尘、细菌,还能温暖、湿润空气,感受气味刺激

(完整word版)基础护理学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护理学:是一门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研究有关预防保健与疾病防治过程中的护理理论与技术的科学。 第二章环境 教学目的:能正确说出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能正确描述良好的医院环境所具备的特点 能正确解释环境的含义 能正确理解环境、健康与护理的关系 *能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调控医院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第一节环境与健康 一、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命和生长的全部机体内部因素和外界条件的总和。 (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分类:内环境(生理环境、心理环境)、外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自然气候的影响:持续的高温环境可导致中暑,并没有导致肾脏、循环系统疾病及脑卒中的危险;极冷的环 境有增加呼吸道疾病和发生冻伤的可能。 2、地形地质的影响:如环境中缺碘会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环境中氟过量会导致氟骨症;地方性砷中毒、克山 病等都与当地地质物质成分的含量有关。 3、环境污染的影响:(1)空气污染、(2)水污染、(3)土壤污染、(4)噪声污染、(5)辐射 大气污染:毒物由呼吸道进入机体是危害最大 大气中有刺激作用的有害物(如烟尘、二氧化硫、硫化物、氯气、臭氧等),会诱发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大气中无刺激作用的有害气体由于不能为人体器官所察觉,危害性比刺激性气体还要大。 水污染:引起急性中毒、致癌至畸致突变、以水为媒介的传染病 5月21日世界无烟日 (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影响因素:1、社会经济2、社会阶层3、社会关系4、文化因素5、生活方式6、卫生服务 三、护理与环境的关系 ?南丁格尔在护理工作中就已注意到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她曾说过:“症状和痛苦一般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并且 发生疾病常常不是疾病本身的症状而是其它的症状——全部或部分需要空气、光线、温暖、安静、清洁、合适的饮食等”。 ?。 第二节医院环境 一、医院环境的特点及其分类 医院:是对特定的人群进行治病防病的场所,是专业人员在以治疗为目的的前提下创造的一个适合患者恢复身心健康的环境。 良好的医院环境应具备的特点(※):1)医学专业化、2)安全舒适性、3)管理统一性 医院环境的分类(※) (1)物理环境 (2)社会环境 ?医疗服务环境:指以医疗技术、人际关系、精神面貌及服务态度等为主的人文社会环境。 属软环境,是深层次的,抽象的,无形的。 ?医院管理环境:属软环境。 二、医院环境的调控 (一)医院物理环境的调控(※) (1)空间: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1米。 (2)温度:一般室温保持在18~22℃较为适宜。新生儿及老年病人,室温以保持在22~24℃为佳。 (3)湿度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归纳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 第一节:空气与氧气 1.常见气体和物质的检验 ①二氧化碳(CO2)的检验:通入澄清石灰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氧气(O2)的检验: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③水(H2O)的检验:能使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 2.空气的成分一般来说是比较稳定的。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N2)和氧气(O2)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1/5的结论。 3.空气的成分 4.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测量原理 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红磷(P)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O2),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集气瓶内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3)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广口瓶加入少量水,将剩余瓶子容积用记号笔分成5等份。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并观察现象。 ③分燃烧后(等火焰熄灭),振荡广口瓶直至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4)实验现象 ①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5)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6)注意事项:(1)装置不漏气(2)红磷应足量(3)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7)思考与讨论: (1)实验时为什么要选用红磷,用木炭代替红磷是否可行?为什么? 答:不可以。木炭燃烧消耗氧气,但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不能使瓶内气压有效减小。而红磷燃烧生成的是固态的五氧化二磷(P2O5),能使瓶内气压有效减小。 (2)在这个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答:①红磷的量不足或燃烧不充分,没有完全消耗掉氧气。 ②装置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 (3)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又是为什么呢? 答:①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②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 (4)此实验说明剩余气体有哪些性质?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溶于水。 5.空气的利用 6.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液态氧气为淡蓝色,固态氧气为蓝色雪花状。 (2)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