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百科

系统性红斑狼疮百科
系统性红斑狼疮百科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侵犯皮肤和多脏器的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病。某些不明病因诱导机体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等),导致:①自身抗体与相应自身抗原结合为循环免疫复合物,通过III型超敏反应而损伤自身组织和器官;②抗血细胞自身抗体与血细胞表面抗原结合,通过II型超敏反应而损伤血细胞。

北京军区总医院风湿免疫科专家说: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弥漫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主要累及皮肤粘膜、骨骼肌肉、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同时还可以累及肺、心脏、血液等多个器官和系统,表现出多种临床表现;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和免疫学异常。

系统性红斑狼疮简介

SLE好发于青年女性,发病高峰为15~40岁,男女发病比例为1:9左右。幼年和老年性SLE的男女之比约为1:2。全球的患病率约为30~50/10万人,我国的患病率约为70/10万人。但各地的患病率报道有明显差异。SLE的发病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SLE患者的同卵双生兄妹发病率为25%~50%,而异卵双生子间发病率仅为5%。尽管SLE的发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大多数为散发病例。

北京军区总医院风湿免疫科专家介绍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

按照主要的受累器官或组织的不同,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进一步分类为狼疮肾炎、神经精神性狼疮、狼疮肺炎、狼疮心肌炎以及狼疮肝炎等。

(1)皮肤病变:盘状红斑(DLE),是SLE的慢性皮肤损害,约有2~10%的DLE可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性狼疮(SCLE)可见于7%~27%的患者,多为对称性,常见于阳光暴露的部位,红斑可为鳞屑样丘疹或多形性环状红斑,多形性环状红斑可融合成大片状伴中心低色素区,愈合后不留有瘢痕。急性皮肤病变的典型表现是蝶形红斑,约见于30%~60%的SLE患者,常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起始表现,光照可使红斑加重或诱发红斑。

(2)狼疮肾炎(LN):SLE的肾脏损伤多出现在一半到三分之二的患者,诊断狼疮肾炎的主要依据是肾脏病理活检、尿蛋白及红白细胞检查,评价肾脏损伤的程度除了依据临床资料外,更重要的是依据肾脏活检的病理及免疫分型。

(3)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是SLE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弥漫性或局灶性受累而导致的一系列神经精神性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约40%在发病时即出现神经精神性症状,63%出现在SLE确诊后的第一年内。[3][1]

发病原因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不清,并非单一因素引起,可能与遗传、环境、性激素及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通常认为具有遗传背景的个体在环境、性激素及感染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或参与下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异常、诱导T、B细胞活化、自身抗体产生、免疫复合物形成及其在各组织的沉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和进展。[1]

北京军区总医院风湿免疫科专家介绍: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

(1)疾病易感性

SLE不是单一基因的遗传病,而其发病与多种遗传异常相关,是一种多基因病,如HLA-DR2和HLA-DR3分子及其各亚型与SLE的发病显著相关;纯合C4a遗传缺陷与SLE发病的风险相关;此外,SLE还与C1q、C1r/s 和C2缺陷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免疫细胞紊乱

SLE患者自身抗体产生与T细胞、B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系统紊乱有关。T细胞和B细胞紊乱还可出现异常的免疫耐受。SLE患者体内除抗ds-DNA抗体滴度显著升高外,核小体是SLE疾病发生的促发抗原。此外,细菌DNA具有特征性核酸基序,可直接刺激TLR,具有潜在的免疫辅助特性,可诱导易感个体产生抗DNA抗体。在SLE的发病过程中,外来抗原的交叉反应促发机体的免疫应答,而自身抗原维持了ANA 的持续产生。

(3)诱发因素

遗传因素和体液微环境提供了SLE易感背景,但是SLE的发生或病情活动可能与环境或其他外源性刺激有关。其中,感染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感染可通过分子模拟和影响免疫调节功能而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应激可通过促进神经内分泌改变而影响免疫细胞功能;饮食可影响炎性介质的产生;毒品包括药物,可调节细胞反应性和自身抗原的免疫原性;紫外线照射等物理因素可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这些诱发因素对不同个体的损伤存在很大差异。

许多SLE患者在临床症状出现前数年即可出现血清学异常改变,从发病机制来说,SLE是进展性的疾病,首先表现为自身抗体产生,在某种因素的刺激下出现临床症状。后天的诱发因素可导致自身抗原释放、免疫复合物形成并促发细胞因子产生。[1-2]

北京军区总医院风湿免疫科专家介绍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可急可缓,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轻症的患者往往仅有单一系统或器官受累的不典型表现,随着病程的发展其临床表现会越来越复杂,可表现为多个系统和器官受累的临床症状。全身表现包括发热、疲劳、乏力及体重减轻等。

(1)常见受累组织和器官的临床表现:

1) 皮肤粘膜:蝶形红斑、盘状皮损、光过敏、红斑或丘疹、口腔、外阴或鼻溃疡、脱发等。

2) 关节肌肉:关节痛、关节肿、肌痛、肌无力、缺血性骨坏死等。

3) 血液系统: 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淋巴结肿大、脾肿大等。

4) 神经系统:头痛、周围神经病变、癫痫、抽搐、精神异常等19种表现。

5) 心血管系统: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6) 血管病变:雷诺现象、网状青斑、动、静脉栓塞及反复流产等。

7) 胸膜及肺:胸膜炎、肺间质纤维化、狼疮肺炎、肺动脉高压及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8) 肾脏: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肾病综合征及肾功能不全等。

9) 消化系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腹膜炎及胰腺炎等。

(2)少见的受累组织器官的临床表现:

1) 肠系膜血管炎、蛋白丢失性肠病或假性肠梗阻等属于严重的消化系统受累的并发症,症状包括发热、恶心、呕吐、腹泻或血便,腹部压痛及反跳痛等症状和体征。

2) 狼疮眼部受累,以视网膜病变常见,表现为“棉絮斑”,其次是角膜炎和结膜炎;可表现为视物不清、视力下降、眼部疼痛及黑蒙等。

(3)特殊类型的狼疮:

1) SLE与妊娠:SLE患者与正常人群的生育与不孕率没有显著差异。但活动性SLE患者的自发性流产、胎死宫内和早产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健康妇女。SLE病情完全缓解6-12个月后妊娠的结局最佳。

2) 新生儿狼疮:这是一种发生于胎儿或新生儿的疾病,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病;通常发生于免疫异常的母亲。患者的抗SSA/Ro、抗SSB/La抗体可通过胎盘攻击胎儿。可表现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还可出现皮肤受累(红斑和环形红斑,光过敏)等。

3) 抗磷脂综合征:可表现为静脉或动脉血栓形成以及胎盘功能不全导致反复流产,抗磷脂抗体可阳性。SLE继发抗磷脂综合征与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APS)患者妊娠的结局无差异。

4) 药物相关性狼疮(drug-related lupus, DRL):是继发于一组药物包括氯丙嗪、肼苯哒嗪、异烟肼、普鲁卡因胺和奎尼丁后出现的狼疮综合征。诊断时需确认用药和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如几周或几个月),停用相关药物,临床症状可以迅速改善,但自身抗体可以持续6个月到一年。

诊断鉴别

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

(1)血常规:观察白细胞血小板及血色素。SLE患者可以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或急性溶血性贫血。

(2)尿液检查:尿蛋白阳性、红细胞尿、脓尿、管型尿(>1个/高倍视野)均有助于诊断。

(3)便常规:潜血阳性时应注意消化系统病变。

(4)急性时相反应物:血沉(ESR)的增快多出现在狼疮活动期,稳定期狼疮患者的血沉大多正常或轻度升高。血清CRP水平可正常或轻度升高;当CRP水平明显升高时,提示SLE合并感染的可能,但也可能与SLE的病情活动有关。

2.免疫系统检查: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一组具有抗体样活性及抗体样结构球蛋白的升高较为显著。g的球蛋白,分为IgG、IgA、IgM、IgD和IgE等五类。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可表现为多克隆的升高,严重时出现高球蛋白血症。蛋白电泳可显示球蛋白明显的升高、特别是

补体(CH50、C3、C4、C1q)水平的减低对SLE诊断有参考意义,同时对判断疾病活动性有一定价值。补体C1q的基因缺陷可能与SLE的发病有明显的相关性。

3.自身抗体的检测:

SLE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但其在分类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各不相同(见表1)。

北京军区总医院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尤其是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助于诊断及判断病情。出现多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伴有自身免疫病的证据(如自身抗体阳性、免疫球蛋白升高及补体减低等)者,应考虑狼疮的可能。目前常用的是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与82年的分类诊断标准比较,1997年的标准中取消了狼疮细胞检查,增加了抗磷脂抗体阳性(包括抗心脂抗体或狼疮抗凝物阳性或至少持续6个月的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三者之一)。但是,该标准对早期、不典型病例容易漏诊,应予注意。对于有典型临床症状或实验室异常而不符合本病诊断的患者,应随访观察。

系统性狼疮活动性及复发性指标

各种临床症状,特别是新近出现或近期加重的临床症状,均可提示狼疮疾病活动的可能,多数实验室指标也与病情活动有关。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几个SLE活动判定标准包括:SLEDAI, SLAN及BILAG等,其中以SLEDAI最为常用,其总分为105分,但是判定疾病活动性的积分在10~20分以上不等,积分值越高病情活动的越明显。

鉴别诊断

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表现复杂,诊断时应与其他风湿性疾病进行鉴别,同时应鉴别不典型的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或淋巴瘤等。

疾病治疗

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复杂,治疗上强调早期、个体化方案及联合用药的原则。根据患者有无器官受累及病情活动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对重症患者应积极用药治疗,病情控制后给予维持治疗。

目前主要治疗药物、方法及其常用技术分别归纳于表2。

疾病预后

SLE患者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重要脏器是否受累及其损伤程度、药物治疗的种类及时机,患者的依从性等。应注意轻型SLE可因过敏、感染、妊娠生育、环境变化等因素而加重,甚至可进入狼疮危象。

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

(1)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2)合理规范的治疗是狼疮缓解的关键因素。

(3)肾脏损害的程度是判断狼疮预后的主要指标,因此肾活检病理检查对于判断预后非常重要。

(4)多系统损害,如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脑病、心功能受累等也是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预后的因素。

疾病预防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预防疾病的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应注意以下因素:

(1)避光及消除疲劳:疲劳是SLE最常见的表现,它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解除疲劳还需要依赖潜在病因鉴别。光过敏也可导致患者疲劳,常规的遮光伞和防晒乳以及防护服非常重要。

(2)预防感染:由于SLE体内的免疫功能紊乱以及长期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合并感染是很常见的,对于不能解释的发热应积极就医,而不要立即想到是狼疮复发。合理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并及时调整剂量和应用时间能够减少感染的风险。

(3)适当休息与锻炼:SLE患者的另一突出特征是久坐的生活方式、疾病的慢性过程、精神压抑及纤维肌痛等可使SLE患者的运动明显减少。SLE患者的有氧运动如水疗法和散步等锻炼是SLE患者非药物治疗方案的一部分。重症活动期患者应卧床休息,缓解期及轻症患者可适当运动或从事非体力性工作。锻炼有助于防止长期类固醇激素治疗造成的肌肉萎缩及骨质疏松。

疾病护理

戒烟、减轻体重、适当的锻炼、血压控制以及血脂监测均可以减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常见骨质疏松,应适当补充钙剂、维生素D以及双磷酸盐等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

系统性红斑狼疮健康指导

系统性红斑狼疮健康指导 1、定义 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缓慢,隐袭发生,临床表现多样、变化多端一种涉及许多系统和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障碍,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可累及皮肤、浆膜、关节、肾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并以自身免疫为特征,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不仅影响体液免疫,亦影响细胞免疫,补体系统亦有变化。 2、症状 ?全身症状:起病可急可缓,多数早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表现为非特异的全 身症状,如发热,尤以低热常见,全身不适,乏力,体重减轻等。病情常缓重交替出现。 ?皮肤和粘膜:皮疹常见,约40%患者有面部典型红斑称为蝶形红斑。系统性 红斑狼疮急性期有水肿、色鲜红,略有毛细血管扩张及鳞片状脱屑,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者出现水疱、 ?关节、肌肉:约90%以上患者有关节肿痛,且往往是就诊的首发系统性红斑 狼疮症状,最易受累的是手近端指间关节,膝、足、髁、腕关节均可累及。 关节肿痛多呈对称性。约半数患者有晨僵。肌肉酸痛、无力是常见症状。 ?肾脏:约50%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有肾脏疾病临床表现,如蛋白尿、血尿、 管型尿、白细胞尿、低比重尿、浮肿、血压增高、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等。 肺:肺和胸膜受累约占50%,其中约10%患狼疮性肺炎,胸膜炎和胸腔积液较常见。 ?血液系统:几乎全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某一阶段发生一项或几项血液系 统异常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依次有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中抗凝物质引起出血现象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贫血的发生率约80%,正

细胞正色素或轻度低色素性。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损害约占20%,一旦出现,多提示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 危重,大脑损害可出现精神障碍,如兴奋、行为异常、抑郁、幻觉、强迫观念、精神错乱等。 3、病因 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免疫复合物形成。病情呈反复发作与缓解交替过程。本病以青年女性多见。我国患病率高于西方国家,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4、风险因素 目前公认本病系自身免疫病,据临床及实验研究,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性别本病发病风险一般女性高于男性。 ?年龄大多数集中在15-45岁之间。 ?种族黑人和亚洲人更常见。 ?遗传因素5%的病人有家族发病史,免疫遗传学研究证明,大多数病人与DR2 或DR3相关;当C4a缺乏时SLE患病率增高。 ?病毒感染许多事实提示本病可能与慢病毒(C型RNA病毒)感染有关。 ?日光及紫外线大多学者认为本病与日光中的紫外线有关。 ?性激素病发病女性远较男性为高,但在儿童和老年人此种差别并不明显, 提示生育期体内雌性激素水平对SLE的发病起重要作用。 ?某些药物刺激这些药物是半抗原,一旦进入已处于超敏状态的SLE体内则 诱发免疫应答而诱发SLE症状。此类药常见者有:青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磺胺类、保泰松、金制剂等,通常停药不能阻止病情发展。 ?情绪及心理状态长期处于紧张情绪状态及过度受压抑状态者,或已处于静 止状态的SLE者,一旦受到严重精神刺激或者情绪过度受抑制,则容易诱发病情急性发作,此种情绪效应是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起致病作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练习题(含答案)

系统性红斑狼疮练习题(含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 1、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要点中不包括: A、盘状红斑 B、抗核抗体阳性 C、肾脏病变 D、脱发 E、光过敏 2、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下列哪种情况不适用于激素冲击治疗 A、急性肾衰 B、狼疮癫痫发作 C、严重的血小板减少 D、严重狼疮性肺炎 E、关节炎 3、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特异性最高的指标是: A、ANA B、抗RNP抗体 C、抗Sm抗体 D、抗SSA 抗体 E、抗dsDNA抗体 4、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的剂量是: A、200-300mg/d B、100-200mg/d C、300-400mg/d D、400-600mg/d E、500-1000mg/d 二、填空题 1、SLE的基本病理改变是___________ 。 2、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SLE适用于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SLE的主要死亡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4、SLE病因可能与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有关。 三、是非题 1、系统性红斑狼疮应多晒太阳。() 2、抗虐药对SLE皮疹、关节痛及轻型患者有效。() 3、ANA对SLE诊断特异性很高。() 4、dsDNA抗体对SLE诊断特异性很高。() 5、几乎所有的SLE患者肾组织均有病理变化。() 四、名词解释 1、系统性红斑狼疮 2、抗磷脂综合征 五、问答题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2、抗核抗体对SLE诊断的意义如何 3、试述SLE患者的活动指标

系统性红斑狼疮饮食注意,禁忌汇总.doc

来源:病患如我 狼疮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如果没有遵守系统性红斑狼疮饮食注意事项,没有重视红斑狼疮 饮食禁忌,可能会引起或加重红斑狼疮病情。红斑狼疮患者一定要懂得忌口,才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有以下五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饮食注意事项1: 多补充维生素C、蛋白质 红斑狼疮的病理基础是全身性血管炎,此时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出现内脏器官的炎症表现或 出现雷诺现象,因此要多吃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 红斑狼疮患者50%以上有明显的肾脏损害,蛋白质经常从尿中大量丢失造成低蛋白血症、水 肿,引起身体的很多病理变化,每个病人每日平均要丢失2 克左右,所以会导致血液中蛋白质的含量下降,每日必须补充一些优质蛋白来维持机体的蛋白质平衡。补充的蛋白质要以动物性优质蛋白质为主,如牛奶、鸡蛋、瘦肉等。 系统性红斑狼疮饮食注意事项2: 食物量适当 食物量要适当,瘦肉天天每人不超过100 克,鸡蛋不超过 2 个,假如食入量过多,病人不但不能完全吸收,还增加肾脏负担。 肾病尿蛋白阳性患者,最好少食或不食用豆类及豆制品。 系统性红斑狼疮饮食注意事项3: 清淡为主,不宜大鱼大肉 从临床看,红斑狼疮患者能量代谢发生障碍,在形成低蛋白血症的同时,有的还形成高脂血症,特别是当患者伴有发热时,消化功能降低,故宜多吃清淡轻易消化的食物,不宜多食富 含脂肪的大鱼大肉。 系统性红斑狼疮饮食注意事项4: 低盐 侵害肾脏的病人,大多伴随水肿,在单采用激素治疗时,由于排钠功能的减退,又会导致水钠滞留,更加重了高血压。因此要限制病人的食盐摄入量,给予低盐饮食,一般每日在 3 克左右,以免水肿症状加重。同时要补充一些活化的维生素 D 来帮助钙的吸收。 系统性红斑狼疮饮食注意事项5: 低糖、补钙 激素是治疗红斑狼疮的首选药物,在红斑狼疮患者长期使用激素后,使糖、钙、磷代谢功能发生紊乱,严峻者可形成糖尿病,骨钙丢失,造成骨质疏松,严峻者可造成骨坏死。所以在

修改的ACR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

2009 SLICC修改的ACR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 SLICC Revision of the ACR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SLE Petri, Michelle, Systemic Lupus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ng Clinic (SLICC) 参考网址:1. 2. Purpose: The ACR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SLE date from 1982 with a 1997 revision that was not validated. Because of new knowledge of autoantibodies, neuropsychiatric lupus, the importance of low complement and the need for lupus nephritis to be a "stand alone" criterion, the SLICC group undertook a revision. Method: An initial set of relevant variables was determined. Real patient scenarios (n=716) of SLE and non-SLE controls were submitted by SLICC centers. A consensus diagnosis was arrived at for each scenario. The consensus diagnoses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variables that were most predictive of SLE. Recursive partitioning was employed to derive a classification rule based on multiple candidates predictor variables. This preliminary classification rule was discussed at three SLICC meetings, independently validated by a SLICC steering comittee and further refined. Results: Classify a patient as having SLE if: The patient has biopsy-proven lupus nephritis with ANA or anti-dsDNA OR the patient satisfies four of the criteria, including at least one clinical and one immunologic criterion. Clinical Criteria 1. Acute or subacute cutaneous lupus 2. Chronic cutaneous lupus 3. Oral/Nasal ulcers 4. Nonscarring alopecia 5. Inflammatory synovitis with physician-observed swelling of two or more joints OR tender joints with morning stiffness 6. Serositis 7. Renal: Urine protein/creatinine (or 24 hr urine protein) representing at least 500 mg of protein/24 hr or red blood cell casts 8. Neurologic: seizures, psychosis, mononeuritis multiplex, myelitis, peripheral or cranial neuropathy, cerebritis (acute confusional state) 9. Hemolytic anemia 10. Leukopenia (<4000/mm3 at least once) OR Lymphopenia (<1000/mm3 at least once) 11. Thrombocytopenia (<100,000/mm3) at least once

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常规

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常规 (一)定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侵犯皮肤和多脏器的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病。 (二)症状体征 1.特异性皮损有蝶形红斑、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盘状红斑。非特异性皮损有光过敏、脱发、口腔溃疡、皮肤血管炎(紫癜)、色素改变(沉着或脱失)、网状青斑、雷诺现象、荨麻疹样皮疹,少见的还有狼疮脂膜炎或深部狼疮及大疱性红斑狼疮。 2.骨骼肌肉:表现有关节痛、关节炎、关节畸形(10%X线有破坏)及肌痛、肌无力、无血管性骨坏死、骨质疏松。 3.心脏受累:可有心包炎,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瓣膜病变。冠状动脉炎少见,主要表现为胸痛、心电图异常和心肌酶升高。 4.呼吸系统受累:胸膜炎、胸腔积液,肺减缩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憋气感和膈肌功能障碍。 5.肾受累临床表现为肾炎或肾病综合征。肾炎时尿内出现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和蛋白尿。肾功能测定早期正常,逐渐进展,后期可出现尿毒症。肾病综合征和实验室表现有全身水肿,伴程度不等的腹腔、胸腔和心包积液,大量蛋白尿,血清白蛋白降低,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和高脂血症。 6.神经系统受累可有抽搐、精神异常、器质性脑综合征包括器质性遗忘、认知功能不良、痴呆和意识改变,其他可有无菌性脑膜炎,脑血管意外,横贯性脊髓炎和狼疮样硬化,以及外周神经病变。 7.血液系统受累可有贫血、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淋巴结肿大和脾大。 8.消化系统受累可有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腹水、肝大、肝功异常及胰腺炎。少见的有肠系膜血管炎,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综合征)和蛋白丢失性肠病。 9.其他:可以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干燥综合征等疾病。 (三)护理问题 1.皮肤完整性受损与SLE导致的皮损及药物的副作用有关。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红斑狼疮被称为世界三大疑难病症之一,具有病因未明,病程长,多系统、多脏器受累,易复发,死亡率高等特点。据统计显示,红斑狼疮人群患病率70/10万,其中女性患者为113/10万,我国现约有100万红斑狼疮患者,为全球之最。患者被确诊红斑狼疮后往往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更由于长期服药、疾病多次复发或者继发感染,而长期笼罩在病魔的阴影中。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若肾脏受累即为狼疮性肾炎。根据一般病理检查肾脏受累者约占90%,从发病机理来看,遗传因素只是一种易感倾向,环境因素在本病的促发中起重要作用,如病毒感染,药物因素,以及日光(紫外线)照射等。本病90%以上见于女性,凡青,中年女性患者有肾脏疾病表现,伴有多系统病变,特别是发烧,关节炎,皮疹,血沉显著增高者,均应怀疑本病,并应做常规检查和与本病有关的免疫血清学化验,以明确诊断。 1、面部蝶形红斑:弥漫红斑,扁平或高起于颧骨或鼻梁,可以是单侧。 2、盘状红斑伴有粘着性鳞屑和毛囊口角栓:有些损害可出现萎缩疤,这些损害除面部外亦可见于其他部位。 3、雷诺氏现象:需要观察到两种颜色。 4、脱发:病史和医院观察到大量迅速脱发。 5、光敏感:病史或医生观察到患者皮肤暴露区对阳光反应。 6、盘状红斑:片状高超皮肤的红斑,黏附有角质脱屑和毛囊栓;陈旧性病变可发生萎缩性瘢痕。 7、颊部红斑:扁平或高起,在两颧突出部位固定红斑。 8、口腔溃疡:经医生观察到的口腔或鼻咽部溃疡,一般为无痛性。 9、光过敏:对日光有明显的反应,引起皮疹,从病史中得知或医生观察到。 10、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 11、关节炎:非侵蚀性关节炎,累及2了个或更多的外周关节,有压痛,肿胀或积液。 12、神经病变:癫痫发作或精神病,除外药物或已知的代谢紊乱。 13、肾脏病变:尿蛋白》0.5g/24h或管型(红细胞,血红蛋白,颗粒管型或混合管型)。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 据了解,此次更新是继2010年中华医学会颁布《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后,十年来首次更新。2020新版《指南》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循证科学为依据,接轨国际理念,结合我国国情,在诊断、病情评估及治疗等方面提供规范诊疗建议。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新鲜出炉了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atic Lupus Erythematosus,以下简称SLE)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影响全身多系统和脏器。以反复复发与缓解为主要临床特点,疾病发生早期即可造成广泛器官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受累脏器的不可逆损害,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目前,中国SLE患病人群超过100万,患病率高居世界第二。随着诊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SLE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显著改善。患病后的10年生存率从1950年代的50%提升至目前的89%。然而,患者的“下一个十年”生存状况却不甚乐观,令人担忧。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新鲜出炉了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新鲜出炉了 “过去三十年间,SLE患者的预后虽有显著改善,但10年以上的生存率出现明显拐点,25年至30年的生存率从89%骤降至30%。”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介绍,“如何解决患者“下一个十年”的生存问题,预防和减少复发,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长期预后,仍是我国风湿免疫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

近十年来,随着新的诊治研究结果与新型治疗药物不断出现,指南制定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2020新版《指南》与时俱进,强调推进SLE的早期诊断与达标治疗。提出SLE治疗应遵循早期、个体化治疗,最大程度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器官损害,改善预后的原则。并清晰定义了短期和长期治疗目标。 “SLE的早期诊断为早期干预、快速达标提供了更多机会和窗口。治疗的短期目标以控制疾病活动、改善临床症状为主,目的是达到临床缓解或可能达到的疾病最低活动度,尽可能的在早期减少器官损害。”曾小峰教授强调:“治疗长期目标的核心在于预防和减少复发。通过药物方案的调整,减少激素等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和控制器官损害,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新鲜出炉了 新版《指南》将SLE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评估与治疗策略逐步细分,着力推进达标治疗。特别针对糖皮质激素强调了剂量个体化及病情稳定时尽早减量乃至停药。曾小峰教授强调:“没有激素最终成功减量至相对安全的剂量范围(≤7.5 mg/d),就谈不上实现真正的SLE 缓解/低疾病活动,亦就谈不上SLE的达标治疗。” 长期使用激素的不良反应如继发感染、脆性骨折等,会随激素剂量的增加而增多,有研究显示,接受>7.5mg/d泼尼松的SLE患者更易发生激素相关心血管(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脑血管疾病)、肾脏、肌肉骨骼等损害。因此临床医师应尽可能采用控制病情所需的最低激素剂量。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docx

1、美国风湿病学会 1997 年修订的 SLE 分类标准: ( 1)颊部红斑 固定红斑,平坦或高起于皮面,在两颧突出部位。 ( 2)盘状红斑 片状高起于皮肤的红斑,黏附有角质脱屑和毛囊栓;陈旧病变可发生萎缩性 瘢痕。 ( 3)光过敏从病史中得知或医师观察到对日光有特殊反应而引起皮疹。 ( 4)口腔溃疡 经医师观察到有口腔或鼻咽部溃疡,一般为无痛性。 (5)关节炎 非侵蚀性关节炎,累及 2 个或更多的外周关节,有压痛、肿胀或积液。 ( 6)胸膜炎或心包炎 ①胸膜炎性疼痛病史,或有胸膜摩擦音,胸膜增厚或积液的放射线证据;或②心包炎,经心电图证实或听诊有心包摩擦音。 (7)肾脏病变 ①持续蛋白尿 (>0.5g/d 或 >3+) ;或②任何类型的细胞管型 (红细胞、血红蛋 白、颗粒或混合管型。 (8)神经病变 ①癫痢发作 —— 除外药物或已知的代谢紊乱,如尿毒症、 酮症酸中毒以 及电解质紊乱; 或②精神变态 —— 除外药物或已知的代谢紊乱, 如尿毒症、 酮症酸中毒以及 电解质紊乱。 ( 9)血液学疾病 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或淋巴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①溶血性 贫血 — 网织红细胞增多;或②白细胞减少 (<4 ×10 9 /L , 2 次或 2 次以上 );或③淋巴细胞减少 9 次或 2 次以上 );或④血小板减少 ( <100 ×109 /L ,无导致血小板减少药物损 (<1.5 ×10 /L , 2 害史 )。 (10 )免疫学异常 ①抗双链 DNA 阳性;或②抗 Sm 阳性;或③抗磷脂抗体阳性 (a . IgG 或 IgM 抗心磷脂抗体血清滴度异常;或者 b .用标准方法测狼疮抗凝试验阳性;或者 c .梅 毒螺旋体制动反应或以螺旋体抗体吸收实验荧光法确证的梅毒假阳性血清试验阳性至少 6 个月 )。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 药物致病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诱发SLE症状的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保太松、金制剂等。这些药物进入体内,先引起变态反应,然后激发狼疮素质或潜在SLE患者发生特发性SLE,或使已患有的SLE的病情加剧,通常停药不能阻止病情发展。第二类是引起狼疮样综合征的药物,如普鲁卡因酰胺、氯丙嗪、苯妥英钠、异烟肼等,这类药物在应用较长时间和较大剂量后,患者可出现SLE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改变。这类药物性狼疮样综合征在停 药症状能自生消退或残留少数症状不退。 雌激素 本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炎症反应和血管异常。它可以出现在身体任何器官。中小血管因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或抗体直接的侵袭而出现管壁的炎症和坏死,继发的血栓使管腔变窄,导致局 部组织缺血和功能障碍。 临床:光过敏:面,手,前臂,颈前充血性斑丘疹,避免日光照射 肾约75%病例受累 神经系统有25%患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尤以累及脑为多见,故称有此器官受累者为神经精神狼疮(neuropsychiatric ,NP狼疮).这类患者表现为头痛、呕吐、偏摊、癫痛、意识障碍;或为幻觉、妄想、猜疑等各种精神障碍症状。有NP 狼疮表现自的均为病情活 动者 干燥综合症是一种以侵犯泪腺、唾液腺等外分泌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为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病。主要表现为干燥性角膜、结膜炎、口腔干燥症或伴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其它风湿性疾病,它可累及其他系统如呼吸系、消化系、泌尿系、血液系、神经系以及肌肉、关节等造成多系统、多器官受损。本病可以单独存在,亦可出现在其他自身免疫病中,单独存在者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1SS ),而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自身免疫病者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2SS )。本病发病率高,多发于40 岁以上女性。其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的过度应答反应,造成外分泌腺体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使腺体细胞破坏,功能丧失,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与表现 实验室检查:总补体(CH50)和C3、C4降低,提示狼疮活动 (1)血常规检查多数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贫血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以全身多系统多脏器受累、反复的复发与缓解、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体为主要临床特点,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受累脏器的不可逆损害,最终导致患者死亡。SLE的病因复杂,与遗传、性激素、环境(如病毒与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SLE患病率地域差异较大,目前全球SLE患病率为0~241/10万,中国大陆地区SLE患病率约为30~70/10万,男女患病比为1∶10~12。随着SLE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SLE患者的生存率大幅度提高。研究显示,SLE患者5年生存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50%~60%升高至90年代的超过90%,并在2008—2016年逐渐趋于稳定(高收入国家5年生存率为95%,中低收入国家5年生存率为92%)。SLE已由既往的急性、高致死性疾病转为慢性、可控性疾病。临床医师和患者对SLE的认知与重视度提高、科学诊疗方案的不断出现与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1:如何诊断SLE? 推荐使用2012 年国际狼疮研究临床协作组(SLICC)或2019 年EULAR/ACR 制定的SLE 分类标准对疑似SLE 者进行诊断(1B);在尚未设置风湿免疫科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表现不典型或诊断有困难者,建议邀请或咨询风湿免疫科医师协助诊断,或进行转诊/远程会诊(2C)

2:SLE 患者的治疗原则和目标是什么? SLE 的治疗原则为早期、个体化治疗,最大程度地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器官损害,改善预后(1C)。SLE治疗的短期目标为控制疾病活动、改善临床症状(1C),达到临床缓解或可能达到的最低疾病活动度;长期目标为预防和减少复发,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和控制疾病所致的器官损害,实现病情长期持续缓解,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C)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及治疗进展(完整版)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及治疗进展(完整版) 摘要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年会上SLE国际临床协作组提出新的SLE分类标准,分为临床标准和免疫学标准2个部分,更强调临床相关性,更重视脏器受累,灵敏度更高,但特异性低于1997年ACR标准。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指南和ACR指南分别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原则加以阐述,建议儿童和成人的治疗方案一样,根据体型和肾小球滤过率调整剂量。生物制剂可用于传统免疫抑制剂无效或不能耐受的SLE,是SLE治疗革命性的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亦被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型"。13世纪,Rogerius frugardi提出以"狼疮"(lupus,拉丁语为狼)这一术语去描述面部皮肤侵蚀性溃疡,1872年Moretz kaposi首先描述了SLE的全身性特征,随着对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心、肺、神经系统、肾脏、消化系统等多系统和器官均可受累。因研究时间、地理位置及研究对象不同,SLE的患病率有较大出入。最新数据表明,美国SLE的患病率为143.7/10万,女性患者是男性的6倍,黑人妇女患病率是白种人的2倍[1]。儿童SLE(pSLE)的患病率为9.73/10万,其中84%为女童,40%为黑人[2]。

近30年来,SLE的诊断标准得以不断完善,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年会上SLE国际临床协作组(SLICC)提出新的SLE分类标准,并于2012年正式发表于ACR的官方杂志"Arthritis Rheum"。同时随着循证医学研究的发展,对该病的治疗日趋规范,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 (KDIGO)指南和ACR指南的临床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尤其靶向生物制剂是SLE治疗革命性的进展。现就SLE最新诊断标准和治疗介绍如下。 1 诊断标准 自1948年以来,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相继提出20多种SLE诊断标准,ACR分别在1971年、1982年和1997年制定或修订了SLE的分类标准,其中1997年的标准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该诊断标准的11项中符合4项或4项以上者,在除外感染、肿瘤和其他结缔组织病后,可诊断SLE。 2009年ACR年会上SLICC依据1997年分类标准提出新的SLE分类标准[3],见表1。该标准分为临床标准和免疫学标准2个部分,取消了一些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的临床表现,更重视脏器受累,接受随机尿蛋白/肌酐比值作为肾脏累及的指标,并将肾活检作为一项独立的标准,肾活检确诊的患者只需抗核抗体或抗双链DNA(double-stranded DNA,dsDNA)抗体阳性即可诊断SLE。免疫学标准方面抗核抗体、抗dsDNA 抗体、抗Sm抗体相互独立,抗dsDNA抗体需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次阳性,纳入β2糖蛋白1抗体(β2GP1)、补体和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红斑狼疮病发早期和后期阶段的症状

红斑狼疮病发早期和后期阶段的症状 很多疾病大家都是到了晚期才发现才去治疗,但是到那时候就已经晚了,给治疗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自己也面临着危险,如果在疾病的病发早期阶段能够及时的发现疾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疾病治疗的话,完全可以避免疾病患发后对身体带来的不良影响及伤害。 日前,红斑狼疮病发率比较高,那么,红斑狼疮病发早期阶段症状是什么?下面就和我院专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红斑狼疮起病大多在春季,大部分患者的首发症状是面部出现鲜红色的斑疹,范围局限于两侧面颊部、鼻梁部,边缘清楚,皮疹外形像蝴蝶,俗称蝶形红斑。这种皮疹还有光敏性表现,在室外阳光暴晒后皮疹颜色加深,水肿加重。 用手触摸红斑的边缘,有一种柔硬感,患者往往没有瘙痒感。这种皮疹形态粗看与面部其他过敏性皮肤病相似,如由化妆品过敏引起的化妆品皮炎。但化妆品皮炎的皮疹虽然也有光敏性表现,但红斑往往不累及鼻梁部,触摸红斑的边缘,没有柔硬感,且化妆品皮炎患者有明显瘙痒。 另外,早期的红斑狼疮患者,两手背往往有冻疮样皮肤病表现。两手背有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水肿性红斑,对称分布,一般不发生溃烂,不痒,有灼痛,称为多形红斑。这种皮疹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存在,而冻疮好发于冬季,常发生溃烂,有明显瘙痒。所以在这个冬季大家要特别注意。 红斑狼疮疾病的产生概率是非常高的,这一疾病在很多人的身体上都会形成,而在疾病当中,只有人们认识疾病的症状才能够在病发后的短时间内摆脱身体上的红斑狼疮。那么,红斑狼疮后期有什么症状呢? 关节疼痛才是他们首先感到的身体不适,有些患者皮肤表面甚至不会出现症状,所以关节痛要警惕红斑狼疮的可能。很多患者往往容易把自己的关节疼痛归结为劳累

红斑狼疮疾病研究报告

红斑狼疮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红斑狼疮 所属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风湿科 病症体征:发热,红斑(边界清楚,高出皮肤),脱发,关节疼痛 疾病介绍: 红斑狼疮是什么?红斑狼疮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属结缔组织病范围, 红斑狼疮分为盘状红斑狼疮(DLE),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亚急性皮肤型红斑 狼疮,深部红斑狼疮等类型,红斑狼疮的发病缓慢,隐袭发生,临床表现多样,变化多端 症状体征: 红斑狼疮有哪些症状? 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累及的组织和器官较多,病情复杂,特别 是早期不典型患者或仅有一,二个脏器受累者,或无皮疹,甚至无临床表现的。现采用的为美国风湿病协会(ARA)在1982年经修正的诊断标准,共11项:①颧颊 部红斑;②盘状狼疮;③光敏感;④口腔溃疡;⑤非侵蚀性关节炎;⑥蛋白尿(>0.5G /D)或尿细胞管型;⑦癫痫发作或精神病;⑧胸膜炎或心包炎;⑨溶血性贫血或白 细胞减少( 符合以上四项或四项以上始能确诊,该诊断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可达9 6%,倘结合皮肤狼疮带试验和活组织检查,更可高诊断率。 上海风湿病学会(1987)提出的诊断标准有:⑾蝶形红斑或盘状红斑;⑿光敏感;⒀口鼻腔粘膜溃疡;⒁非畸形性关节炎或多关节痛;⒂胸膜炎或心包炎;⑹癫 痫功精神症状;⒄蛋白尿或管型尿或血尿;⑻血小板 化验检查: 红斑狼疮要做什么检查? (一)血常规:白细胞减少( (二)血沉:增快。 (三)血清蛋白:白蛋白降低,2和球蛋白增高,纤维蛋白原增高,冷球蛋白 和冷凝集素可增高。

(四)免疫球蛋白:活动期血IGG、IGA和IGM均增高,尤以IGG为著,非活动 期病例增多不明显或不增高。有大量蛋白尿且期长的患者,血IG可降低,尿中 可阳性。 (五)类风湿因子:约20%~40%病例阳性。 (六)梅毒生物学假阳性反应:2%~15%阳性。 (七)抗心磷脂抗体:IGG型的阳性率为64%,IGM型为56%,与患者血栓形成,皮肤血管炎,血小板减少,心肌梗塞、中枢神经病变和习惯性流产或宫内死胎 关系密切。 (八)LE细胞:HARGRAVES(1948)首先在骨髓中发现,HASERICK(1949)从外周 血中找到LE细胞。MIECHER(1954)证明红斑狼疮细胞因子为一种抗核因子,是一 种球蛋白,现已明确形成LE细胞需要4个因素:①LE细胞因子,是一种抗核蛋白 抗体,存在于外周血、骨髓、心包、胸腔和腹腔积液、疱液和脑脊液中,其相 应抗原为脱氧核糖核酸一组蛋白复合物,此抗原存在于细胞核内;②受损伤或死 亡的细胞核,无种属和+器官特异性,即人或动物的各种器官的细胞核均可与LE 细胞因子起作用;③活跃的吞噬细胞,一般为中性粒细胞;④补体:在吞噬时需 要补体的参与。LE细胞形成的过程首先为LE细胞因子与受损伤或死亡的细胞核 起作用,使细胞核胀大,失去其染色质结构,核膜溶解,变成均匀无结构物质,所谓匀圆体细胞膜破裂,匀圆体堕入血液,许多吞噬细胞聚合来吞噬此变性的核,形态花瓣形细胞簇,随后此变性核被一个吞噬细胞所吞噬,就形成所谓LE 细胞,补体参与起促进吞噬作用 约90%~70%活动性SLE患者,LE细胞检查阳性。其他疾病如硬皮病、类风湿 性关节炎等中约10%病例可查见该细胞,此外,慢性活动性肝炎、药疹如普鲁卡 因酰胺及肼酞嗪(肼苯哒嗪)等引起也可阳性。 (九)抗核抗体试验(ANA) 本试验敏感性高,特异性较差,现象作为筛选性 试验,一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NA,以鼠肝印片作底物,亦有采用WI LL-2细胞,HEP-2细胞等作底物,约80%~95%病便ANA试验阳性,尤以活动期为高,反复测定累积阳性率更高。血清ANA效价1:80,意义较大,效价变化基本 上与临床病情活动度相一致。荧光核型可见周边型、均质型和斑点型,偶见核 仁型。另有5%~10%病例,临床症状符合SLE,但ANA持续阴性,有其它免疫学特征,可能是一个亚型。 抗核抗体是自身对各种细胞核成分产生相应抗体的总称,在SLE中所见的有: 1.抗脱氧核糖核酸(DNA)抗体可分为抗天然或双链脱氧核糖核酸(N-DNA或D S-DNA)抗体和抗变性或单链脱氧核糖核酸(D-DNA或SS-DNA)抗体。 以绿蝇短膜虫(CRITHIDIA LUCILIAE)或马疫锥虫(TRYPANOSOMA EQUIPERDUM)或伊氏椎虫(TRYPANOSSMA EVANSI)作底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DS-DNA 抗体,在SLE活动期其阳性率可高达93%~100%。然而放射免疫法检测其阳性率 为60%~70%,抗DS-DNA抗体荧光核型显示周边型最具特异性,提示患者常有肾

系统性红斑狼疮

https://www.360docs.net/doc/051221079.html,/page.php?act=view&c ontentId=2347&catId=22系统性红斑狼疮 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特约专家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 苏茵(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系统性红斑狼疮 英文名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定义:侵犯皮肤和多脏器的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病。某些不明病因诱导机体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等),导致:①自身抗体与相应自身抗原结合为循环免疫复合物,通过III型超敏反应而损伤自身组织和器官;②抗血细胞自身抗体与血细胞表面抗原结合,通过II 型超敏反应而损伤血细胞。 应用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病理、临床免疫(二级学科);自身免疫病(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弥漫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主要累及皮肤粘膜、骨骼肌肉、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同时还可以累及肺、心脏、血液等多个器官和系统,表现出多种临床表现;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和免疫学异常。 西医学名:系统性红斑狼疮 英文名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所属科室:内科- 免疫内科 发病部位:皮肤粘膜,骨折肌肉,肾脏, 中枢神经系统 主要症 状: 蝶形红斑,关节痛,头痛,环状红 斑 主要病 因: 病因不明 多发群 体: 15~40岁女性 目录 疾病简介 疾病分类 发病原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鉴别 1辅助检查 1疾病诊断 1系统性狼疮活动性及复发性指标

【肾脏疾病常识】 红斑狼疮的症状1

红斑狼疮的症状及治疗 红斑狼疮(sle)是一个累及身体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可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盘状红斑狼疮(DLE)两大类。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是一种介于盘状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之间的皮肤病变。 提起红斑狼疮这一疾病,很多人都知道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但若问起红斑狼疮一词的由来,恐怕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说清楚的。在浩繁的中医书籍中从未见与其相似的病名,只是有一些散在的关于红斑狼疮症状的描写。 红斑狼疮症状 狼疮(Lupus)一词来自拉丁语,在19世纪前后就已出现在西方医学中。但直到19世纪中叶,有一位叫卡森拉夫的医生才正式使用“红斑狼疮”这一医学术语。不过他所说的红斑狼疮仅指以皮肤损害为主的盘状红斑狼疮而言。人们看到得这种病的人,在颜面部或其他相关部位反复出现顽固性难治的皮肤损害,有的还在红斑基础上出现萎缩,瘢痕,素色改变等,使面部变形,严重毁容,看上去就象被狼咬过的一样,故有其名。 后来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红斑狼疮的认识逐步加深,于是又提出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命名。系统性红斑狼疮除具有典型的皮肤损害外,还包括全身各个系统和各种脏器的损害,如肾、心、肝、脑、肺等。 红斑狼疮起病稳匿或急骤,发作比较凶险,且极易复发,迁延不愈,出没无常,就跟狼一样狡猾。而狼疮病人的皮肤损害除盘状红斑狼疮出现典型的盘状红斑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还出现蝶形红斑,多形红斑,环形红斑,大疱性红斑,有的也出现盘状红斑,所以用红斑狼疮一词命名该病,既形象逼真,又内涵丰富 红斑狼疮分类 盘状红斑狼疮 主要侵犯皮肤,是红斑狼疮中最轻的类型。少数可有轻度内脏损害,少数病例(约5%)可转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皮 红斑狼疮 肤损害初起时为一片或数片鲜红色斑,绿豆至黄豆大,表面有粘着性鳞屑,以后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色素明显加深,略高于中心。中央色淡,可萎缩、低洼,整个皮损呈盘状(故名盘状红斑狼疮)。损害主要分布于日光照射部位,如面部、耳轮及头皮,少数可累及上胸、手背、前臂、口唇及口腔粘膜也可受累。多数患者皮损无自觉症状,但很难完全消退。新损害可逐渐增多或多年不变,损害疏散对称分布,也可互相融合成片,面中部的损害可融合成蝶形。盘状皮损在日光暴晒或劳累后加重。头皮上的损害可引起永久性脱发。陈旧性损害偶而可发展成皮肤鳞状细胞癌。 深部红斑狼疮 相关整本阅读:https://www.360docs.net/doc/051221079.html,/ebook/ff9cc5330740be1e650e9aca.html 又称狼疮性脂膜炎,同样是中间类型的红斑狼疮。皮肤损害为结节或斑块,位于真皮深层或皮下脂肪组织,其大小、数目不定,表面肤色正常或淡红色,质地坚实,无移动性。损害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最常见于颊部、臀部、臂部,其次为小腿和胸部。经过慢性,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治愈后遗留皮肤萎缩和凹陷。深部红斑狼疮性质不稳定,可单独存在,以后即可转化为盘状红斑狼疮,也可转化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或与它们同时存在。 系统性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症状图片

红斑狼疮症状图片https://www.360docs.net/doc/051221079.html,/detail/6443.html提供 1.盘状红斑狼疮 主要侵犯皮肤,是红斑狼疮中最轻的类型。少数可有轻度内脏损害,少数病例(约5%)可转变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皮 红斑狼疮肤损害初起时为一片或数片鲜红色斑,绿豆至黄豆大,表面有粘着性鳞屑,以后逐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色素明显加深,略高于中心。中央色淡,可萎缩、低洼,整个皮损呈盘状(故名盘状红斑狼疮)。损害主要分布于日光照射部位,如面部、耳轮及头皮,少数可累及上胸、手背、前臂、口唇及口腔粘膜也可受累。多数患者皮损无自觉症状,但很难完全消退。新损害可逐渐增多或多年不变,损害疏散对称分布,也可互相融合成片,面中部的损害可融合成蝶形。盘状皮损在日光暴晒或劳累后加重。头皮上的损害可引起永久性脱发。陈旧性损害偶而可发展成皮肤鳞状细胞癌。 2.深部红斑狼疮 又称狼疮性脂膜炎,同样是中间类型的红斑狼疮。皮肤损害为结节或斑块,位于真皮深层或皮下脂肪组织,其大小、数目不定,表面肤色正常或淡红色,质地坚实,无移动性。损害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最常见于颊部、臀部、臂部,其次为小腿和胸部。经过慢性,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治愈后遗留皮肤萎缩和凹陷。深部红斑狼疮性质不稳定,可单独存在,以后即可转化为盘状红斑狼疮,也可转化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或与它们同时存在。 3.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量研究表明本病是一种自身 红斑狼疮免疫性疾病,能累及身体多系统、多器官,在患者的血液和器官中能找到多种自身抗体。一些具有遗传因素的红斑狼疮患者,在某些外界或人体内部因素作用下,如病毒感染、日光暴晒、精神创伤、药物、妊娠等促发了一场免疫应答,从而产生多种抵抗自身组织的抗体和免疫个、复合物,引起人体自身组织,如皮肤、血管、心、肝、肾、脑等器官和组织,治疗不当易反复发作,每次复发都有可能加重病情。 4、亚急性型红斑狼疮 临床特点: 1、本病多见与中青年女性。 2、好发与曝光部位,如面、颈、躯干上部、上肢伸侧及手足、指(趾)背,可累及口唇粘膜。 3、皮损主要有两型:

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经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对个体化诊断和治疗有很高的要求。随着学科的发展,中国SLE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该病的长期死亡率仍然很高。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临床问题,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制定了《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治指南2020》[1]。对风湿免疫科医师的SLE治疗及治疗建议,以期提高我国风湿免疫科的SLE诊治水平,促进早期诊断和达标治疗,最终改善SLE的长期预后耐心。本文将为读者详细介绍更新该指南的新版本的要点。 01 与时俱进,更新标准,促进疾病的早期诊断 建议使用国际系统性狼疮临床合作组于2012年提出的SLE分类标准或2019年EULAR /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提出的SLE分类标准来诊断可疑的SLE患者。 2019年,EULAR / ACR SLE分类标准包括1个入围标准,10个方面和18个标准。每个标准都需要排除感染,恶性肿瘤,药物和其他原因。过去达到一定标准的人也可以得分。总得分中包括各个方面的最高体重得分,并且总得分≥10可以归为SLE。

02 推广达到标准的概念并更新治疗目标 SLE的治疗原则是早期个体化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器官损害,改善预后。 SLE治疗的短期目标是控制疾病活动,改善临床症状并实现临床缓解或尽可能降低疾病活动。 控制疾病活动,减少复发和药物不良反应,降低器官损害和死亡率以及改善生活质量的长期目标。 03 正确评估病情,密切随访患者并积极预防复发 建议新诊断和随访的SLE患者应选择SLE疾病活动性指标(SLEDAI-2000),并应根据临床医生的综合判断评估疾病活动性。建议对于处于疾病活跃期的SLE患者,至少应每1个月评估一次疾病活动,对于处于疾病稳定期的SLE患者,应至少每3?6个月评估一次疾病活动。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1、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修订的SLE分类标准: (1)颊部红斑固定红斑,平坦或高起于皮面,在两颧突出部位。 (2)盘状红斑片状高起于皮肤的红斑,黏附有角质脱屑和毛囊栓;陈旧病变可发生萎缩性瘢痕。 (3)光过敏从病史中得知或医师观察到对日光有特殊反应而引起皮疹。 (4)口腔溃疡经医师观察到有口腔或鼻咽部溃疡,一般为无痛性。 (5)关节炎非侵蚀性关节炎,累及2个或更多的外周关节,有压痛、肿胀或积液。(6)胸膜炎或心包炎①胸膜炎性疼痛病史,或有胸膜摩擦音,胸膜增厚或积液的放射线证据;或②心包炎,经心电图证实或听诊有心包摩擦音。 (7)肾脏病变①持续蛋白尿(>0.5g/d或>3+);或②任何类型的细胞管型(红细胞、血红蛋白、颗粒或混合管型。 (8)神经病变①癫痢发作——除外药物或已知的代谢紊乱,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以及电解质紊乱;或②精神变态——除外药物或已知的代谢紊乱,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以及电解质紊乱。 (9)血液学疾病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减少,或淋巴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①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或②白细胞减少(<4×109/L,2次或2次以上);或③淋巴细胞减少(<1.5×109/L,2次或2次以上);或④血小板减少( <100× 109/L,无导致血小板减少药物损害史)。 (10)免疫学异常①抗双链DNA阳性;或②抗Sm阳性;或③抗磷脂抗体阳性(a.IgG 或IgM抗心磷脂抗体血清滴度异常;或者b.用标准方法测狼疮抗凝试验阳性;或者c.梅毒螺旋体制动反应或以螺旋体抗体吸收实验荧光法确证的梅毒假阳性血清试验阳性至少6个月)。 (11)抗核抗体在任何时候和在排除药物引起狼疮综合征的情况下,以免疫荧光法或相类似的测试法检测抗核抗体滴度异常。 符合上述11项中任何4项或4项以上者,除外感染、肿瘤和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后,可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出自,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邹耀红主编) 2、美国风湿病学会2009年修订的SLE分类标准 (1)临床标准:①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狼疮表现 ②慢性皮肤狼疮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