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

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喜欢阅读的文章.作为一篇优秀诗作的《七律长征》可能会因为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而不被学生所喜欢.如何引导学生喜欢它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获得新的体验与发现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疏导学习情绪,找准体验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生活阅历设计体验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阅读一旦有了体验目标,学生就会因诗中的喜悲而变色,因诗中的山水而心动,会因诗中的寒热而共鸣,如身临其境,人文合一,百感交集,诗的艺术感染力才真正体现出来.而学生也不再是仅仅学会了一首诗,有了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和体会.教学目标

(总)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3.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重点

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读出节奏.

课前准备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2)"长征"从字面上讲什么意思关于长征大家了解多少,课前查阅了资料,说一说你对长征的了解.学生交流资料.

(3)师补充长征影视片段和红军走过的路线图.

看了刚才的影视片断和线路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二.夯实基础,初读文本

(1)(课件出示全诗)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你可以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生读诗,读生词,注意正音,特别是"逶迤,磅礴".

(2)渗透律诗特点,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划分的节奏自由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全文.

指读.

三.自读质疑,交流启思

(1)师: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把它圈画出来,我们过会交流交流.先小组交流.

(2)交流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四,完成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1,2题.

设计意图

"万事贵乎始".课堂伊始,以回顾领袖与长征的内容,巧妙地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是学生练习,纠错,发展的主渠道.这里让学生先由自学到生生交流,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又增强了学生间的交际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理解重点诗句含义,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红军长征,去细细体味.

齐读《七律长征》.

二,品读诗歌

(1)用"只等闲"一词切入诗文.

板书"只等闲",师引:"等闲"在字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课件)那结合诗句应该选择第几种

师点拨:其实在许多古诗文当中,等闲都有平常的意思,拓展两句诗,齐读.

(2)诗中红军把什么(课件)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板书远征难)

(3)具体从那几句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成平平常常的事情呢带着问题,默读诗文,画出相关词语,写写你的体会.

学生画诗句,师点拨.小组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读书成果.

(4)重点理解

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诗句中处处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红军将远征难比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课件出示"五岭,,,"指生读

比较理解"逶迤"和"磅礴".

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结合你查阅资料,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岭什么样的山

同学们,你们平时也喜欢登山,当你在等学校附近的青龙山时,你有什么感受试想,红军在过这悬崖峭壁的时候都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师小结,增加背景介绍,指导朗读.

适时追问:透过诗句,你看到了一支怎样的红军生说(乐观)能带着你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面对着山,红军不怕.面对着水,红军也是毫不畏惧.(课件出示上句).生读"金沙,,,"谈诗句意思

诗中这一暖一寒,你们又是怎么理解的

a.先说这暖,生说.说说你对金沙江的了解.出示金沙江图片,补充"巧渡金沙江"材料.

那理解了这场战斗,我们来看这个暖字,大家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理解从"暖"能体会到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之情)指导朗读.

b理解"寒":那这个"寒",大家又是如何理解的(课件)生谈简介泸定桥,出示图片,此刻你站在上面,会有什么感受生说我们一起来看22位勇士,在枪林弹雨中飞夺泸定桥的悲壮场面(播放视频)

生谈感受

师:此时,你对"寒"又有了怎样的理解生说

小结:此时透过这两场战斗,一暖一寒(课件)又让你们看到了一支什么样的红军队伍(板书大无畏)

③学习最后两句:

理解"更喜","尽开颜"(联系全诗).

此时,透过词语,你看到一幅怎样的情景

全班一起读全诗,同时教师语言总结.

仅仅56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的乐观无畏精神,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起背——(全班背全文)

三.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音乐)同学们,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决不仅仅说是学习七律长征,学习一首诗歌,更重要的是感受长征给我们的力量和启迪!

四.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完成课堂作业本作业.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

抓住重点词语,层层深入,理解诗的内容,感受红军长征时乐观向上,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一步体验红军长征的困难,体会红军的长征精神.

有效的影视,故事拓展既有利于学生对词语,对文本的体会,还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形成内容更加丰富的知识体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板书设计:七律长征

逶迤——细浪

磅礴——泥丸只等闲不畏艰难,勇敢乐观

教学

反思

《七律·长征》正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红军长征这举世闻名的壮举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当我细细品读这首诗时,眼前仿佛又看到那神骏的山,苍凉的水,耳畔似乎又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欢呼声.我深深地觉得长征精神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前进的脚步.

但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怎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让学生都能够熟练地背诵出课文,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对长征的这段历史还是知之甚少.为了更好地理解长征精神,我在上课时关注学生体验,帮助他们一步步深入感悟.

1.利用现代媒体,帮助学生体验

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电视剧《长征》的片头给他们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还有那配合诗内容,随着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的一张张图片:宽阔的金沙江,终年积雪的岷山……这些都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验

在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登青龙山时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杨欢:我还没爬到一半,就觉得脚很酸,我就不爬了,回家算了.缪艾琪:我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走一段,坐在台阶上聊会天,再继续往上走.

王碧伶:我有时会跟着妈妈一起去登青龙山,每次都走得口干舌燥的,还上气不接下气,我还常说累死了,下次再也不来了,可妈妈叫我做伴的时候,我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陪她.

还有很多同学都说登山很累,都不敢去登山.我话锋一转,问道:红军在翻越五岭,乌蒙时,他们累了,怎么办

学生很快说:不能老是休息,因为要被冻死的,而且还有可能被敌人追杀.

我又问道:"他们渴了,怎么办"

生回答:"喝山泉,或者吃雪,运气好的话摘些野果充饥解渴."继续问:"晚上他们怎么办"

生答:"靠着大树打个盹,不能睡熟,不然会被野兽攻击,冬天可能会冻僵……"

……

再问学生对这两句话的体会时,他们畅谈红军翻越五岭远远比我们平

时的登山要艰难得多,他们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并从"腾细浪,走泥丸"中感悟红军不怕困难,勇敢乐观的革命精神.

整堂课以学生的体验感悟为主,以感带读,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在这里渗透进学生的体验中.最后在配乐诵读时,学生读得激情四射.当然,回味着这节课,欣慰之余也生几许遗憾,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上这课,我一定会修改一些环节,努力压缩,让精华凝缩,使这首诗的教学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

《七律.长征》教案与教学设计

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诗歌语言的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5.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你们知道哪些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结合“资料袋”内容,教师简单介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背景知识。 3.师: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今天让我们跟随毛主席一起走进《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二、自学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规则。 (3)根据注释或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分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学成果。 三、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教师指导:读每一句诗时,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诗句,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三根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让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从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3.朗读全诗。 四、指导朗读,总结全诗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 (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 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这段历史就是长征。(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评析】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 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这首诗的首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评析】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三、聚焦总领句,整体感知"难" 师: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哪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大意呢?(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可以用诗中的一个什么字来形容? 生:难。 师:(板书"远征难")在这句诗中,哪里体现了难?

最新英语片段教学教案

——高锦媛 将乐职业中专学校

Unit4Earthquake (Period1: Warming-up & Reading) I. Teaching goals: 1. Learn and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eriod (shake, rise, crack, burst, shock, rescue, pond, steam, destroy, in ruins, put up, give out) 2. Get a general idea of earthquakes and some other natural disasters; 3. Know the damage that an earthquake and other disasters could bring about and ways to reduce the losses of an earthquake. 4.Realize and use the two skills of fast reading: Skimming and Scanning. II.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Present a sequence of events to introduce to the students and try to describe an earthquake. Let student pay attention to some useful words sentences and way to describe an earthquake. 2.Let the students know what the correct attitude towards a disaster is and what we should do in a disaster for ourselves and for the other people. III.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 Teach the students how to use the two reading skills: skimming and scanning. IV. Teaching aids CIA课件 V.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Lead-in 1. 2.Free talk (the movie 2012, lead to natural disasters)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质课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 1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回族镇王西小学刘梦君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词语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理解词语导入 同学们,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五岭乌蒙岷山这组词有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这组词语都是写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老师简介乌蒙山。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思考:哪句概括了全诗?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

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 二、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强调“不怕”突出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 “只等闲”你读轻了些是表达红军战士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4)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5)这两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谈谈写法(这一联是总写,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 2、用上述方法,学习二、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分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说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⑵学习第三联 指名读,说说第三联分写什么?(水)哪两条河?(板书:金沙江、泸定桥),多媒体展示金沙江和泸定桥图片,对照图片理解重点词“云崖”、“铁索”,体会“暖”、“寒”的深刻含义,说说诗句的意思。设置情境,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段视频,体会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说说两次战斗场面不同(一个巧渡,说明红军将士的足智多谋,一个是强取,说明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⑶学习第四联 指名读,展示岷山图片,(板书:岷山)理解“三军”,说说对诗句的理解。“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想象“三军”会师时的欢腾场面?(写法上,第四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指导背诵

小学语文片段教学优秀案例

《蒙娜丽莎》片段教学案例设计 1.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肖像、悄然、脸颊、淡雅、难以捉摸、沐浴、细腻、璀璨、 大摇大摆、有朝一日、大洋彼岸、男人寻味、转瞬即逝、永不磨灭”等词语。 2.自学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谈谈自己的感受。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 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 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美妙的乐曲让人陶醉,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有这样一幅画-------画中 人物稍纵即逝、难以觉察的微笑,五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探寻的目光,1963年这幅 画有幸远渡重洋来到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展出,作者王克楠先生能有有幸成为能到看 到这幅画的一位观众,他用生动而细腻的笔触介绍了这幅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 文章,共同感受画中人物那迷人的丰姿、感受王克楠先生那细腻的笔触。 2.出示课题,(请学生读) 3.教师检查课文预习情况(出示词语,老师纠正)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我们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为了能更深入的了解、学习这 篇文章,老师在学习寄语里面已经给我们提出了学习建议,看看都是哪些建议(找同 学阅读) 二、自学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交流反馈 教师总结答案: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 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

《七律·长征》教案

25 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2.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交流阅读收获。

3.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 教具准备 有关长征的资料和时代背景以及有关毛泽东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交流资料 1.导语: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都看过哪些红军长征的故事?(《过草地》《南征北战》)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无惧艰险的英雄气概,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七律·长征》,它更是高度概括了红军经历的艰难险阻,诗的作者就是毛泽东。 2.交流长征资料。 长征: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红军第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3)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 走泥云暖山 (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崖左右结构:岷独体字:丸 ②找出生字的形近字。 丸——九崖——涯岷——民 (3)规范书写。

中学语文片段教学教案

中学语文片段教学教案 【篇一:《背影》片段教学】 《背影》片段教学及其说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整体把握文章片段内容,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在写作中学会运用。 2.过程方法:(1)、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文段并研读、品读关键词语、句子意义。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思考问题。 (3)、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体会文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味文章片段所表现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并培养他们学会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审美情趣,通过细节描写体会浓浓的父 子深情,学会珍惜至爱亲情。 三、教学过程: 2、全班齐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师:这段是全文的核心,作者具体描写父亲买桔子的“背影”的句子 有哪几句?其中表现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有哪些?请快速阅读并在 文中划出来。 师(评价):林文青同学的回答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谁来补充? 师(评价):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都很积极,大家都能抓住要领回 答了问题,真聪明。写背影的句子是:“我看见……显出努力的样子”写父亲举动艰难的词语人“蹒跚”“探身下去”“攀”“缩”“肥胖的身 子”“向左微倾”“努力” 师:全班齐读买描写桔子背影细节的句子。并请同学表演一下这个过程。 师(评价):不错,朗读大声,准确但感情突出不够,要细细体味 作者的语言和感情来读。表演认真,对动词理解到位。 师:作者这样细致入微在刻划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呢?同学们思 考后,前后左右讨论并派一位代表回答。 师(评价):通过外貌描写体现家境惨淡,父亲衣着俭朴、寒酸与 后文提及的“我”的紫毛大衣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父亲对我无私的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自读诗句,感知诗意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不怕难)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万水千山 B.远征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板画帮助学生理解。)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板画)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板画)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七律长征教案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七律长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推荐读物 《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

词?(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 4.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描红:等闲)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 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 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 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部编本七律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 (1)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的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以大地为纸谱写的一首铁流滚滚的壮丽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并齐读课题。 介绍诗的题目:(指着七律)这是一首七律诗也叫七言律诗,每行7个字,共8行,每两行为一句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以偶句句末押韵。 长征是它的题目,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呢? 师:(展示长征路线图)这是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引入作者)一代伟人毛泽东仅用8行56个字便形象地概括了这史无前例、震惊寰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毛泽东并再读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 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位伟人一起走进长征。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词语:我们读诗的时候那些词语是我们要注意的? (老师展示这些词语:等闲五岭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检查读诗 4.师做范读:看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学生鼓掌) 5.齐读诗句: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请把书端好,我们一起来读。 三、细读感悟,理解首联诗句 1.同学们,读通诗句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通过读诗你认为哪一句概括了全诗?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远征是什么意思?生:长征 长征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难。 师相机板书:远征难 从哪里看出来难呢?生:万水千山 注意万和千是个虚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师: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和水呢? (五岭山、乌蒙山和岷山,金沙江和大渡河。) 是啊纵使有这么多的山水的阻隔,我们的红军怕不怕?----不怕 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看待这万水千山的呢? 生:只等闲 师板书 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的事。 师:有句话叫我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就是这个意思。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设计(两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陌生的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建议 为了突破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也可采用“以诵读、研讨为主”,配合点拨、想象为辅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品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篇一: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 等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 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朗诵录音。长征行军图片。 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电视剧《长征》片段。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 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 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 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 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 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 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幻灯片,播放 诗歌朗诵录音)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 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 理解?(1)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质疑:“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诗歌的学习: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生:查字词典生: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 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生:难、长、险……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 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 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a“红军 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 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 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 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生:不怕困难、无 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 这句也能感受到。

统编版新版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

5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崖、渡、索”3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 结合诗歌注释,理解诗意。 难点: 1.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每年十月一日,我们都会庆贺祖国母亲的生日,那雄壮的三军仪仗、庞大的群众游行、绚丽的烟火一直在我们脑海中回荡,让我们热血沸腾。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其中就有一次伟大的壮举——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伟大的历史。 二、简介长征,了解背景。 1.关于长征,你知道多少?(出示资料袋)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过渡语: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板书) 3.释诗题:七律是什么意思? (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是一种体

《十五从军征》 公开课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第七单元《战争》主题单元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词典,课外资料,通过独立学习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所查阅的资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主题,引入新课 1.视频导入。 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也就是说,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古往今来,诗人也用他们的笔,写下了许多有关战争的诗,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诗,一起背一背: 1.《出塞》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2.《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出塞》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5.(《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些诗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十五从军征。齐读课题,从哪里看出这也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3.了解乐府诗。 阅读课后小资料中对乐府的介绍。 师:我们以前所学的《江南》也是一首乐府诗,从《江南》和《十五从军征》这两首诗都可以看出诗的语言朴实自然,这是乐府诗的一个特点。我们今天所学的《十五从军征》就是一首乐府诗,这首诗没有具体的作者,来自于民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诗意 1.生自由读课文,师提出要求:借助字典或词典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师巡视,帮助学困生,发现共同的困难,以便在后面加以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学习生难字,“冢窦雉舂羹”,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自主记忆。重点指导:“冢”,与“家”相区别。字形上,关键在一点的位置,“冢”是“冖”,下面多一点,“家”是“宀”;字义上,“冢”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家”是生者居住的地方;“舂”与“春”的区别,“舂”字下面是“臼”;“累累”读作“lěi l ěi”;“家中有阿谁?”的“阿”读作“ā”,不读“ē”,语气助词。 (2).再次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出五言诗的节奏。 3.再读课文,借助书上的插图,知道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补充、纠正,知道课文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八十岁的老兵退伍回来,看到曾经熟悉的家园沦为一片荒野,家中的亲人都不在人世了,老人凄凉地站在家门口,悲伤流泪。 三细读诗歌,借助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感 1学习1、2句诗,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 师:看插图,你能用一个词说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吗?一位()的老人。(饱经风霜、白发苍苍、孤苦伶仃、神情凄苦、衣衫褴褛、老态龙钟……) 师:齐读1、2行诗,十五岁就去从征,“八十始得归”的“始”是什么意思?(才)从这个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师:是啊,好漫长的时间呀,算一算中间经过了多少年? 师:65年啊,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多么漫长的岁月呀,让一个朝气蓬勃,天真无邪的少年,成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齐读1、2行诗。(读出漫长的感觉) 师:这漫长的六十五年里,他都经历过些什么呢?(生自由说)

《操场上》优秀教学设计片段

《操场上》优秀教学设计片段7《操场上》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片段 ◆表演识字,发现规律(教学重点) 一、拔、打、拍 师:现在我们来演一演这些生字。 师:通过刚才的表演,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动作都跟什么有关? 生:手。 师:是呀,那你们发现了吗?这几个字(课件出示:拔、打、拍)有什么秘密呢? 生:它们的偏旁都是提手旁。 师:真是火眼金睛啊!现在你们知道提手旁的字跟什么有关了吧? 生:跟手有关。 师:都是提手旁的字,每个字也有不同,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呢?(视情况提醒加一加的方法。)(生说一个,师在黑板上贴一个。) 生:提手旁加“丁”就是“打”。提手旁加“白”就是“拍”。(“拍”组词,不会的话可用动作提醒,如拍手、拍肩、拍照。)“拔”的右边比“友”字多了一点。 师:那你还能说出哪些提手旁的字?(如说不出来,用动作提醒。)

生:扔、抱、拉、推、挂、找、扫、拖。 二、跑、足 师:现在全体起立,再来演一演(跑步、踢足球)。这次你又是用什么做这些动作的? 生:脚。 师:没错,脚,我们有时候也叫它“足”(出示生字卡片),仔细瞧瞧,这个拼音是一 个—— 生:平舌音。 师:是的,那一起来读准它吧。(齐读“足”) 师:再好好看看这个字,你觉得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它呢?(可从字形出发。) 师:看,这个“足”字变成偏旁,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生:撇变成了竖,捺变成了提。 师:是呀,这个偏旁就叫做足字旁(齐读足字旁)。现在你们知道足字旁的字跟什么有关了吧? 生:脚。 师:对极了,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就是这几个足字旁的字。(拿出“跳”的生字卡片,生读,组词:跳高、跳绳、跳远。)(拿出“跑”的生字卡片,提示说“足”的旁边是个“包”。)(读好一个,黑板上贴一个。) 师:你们还认识哪些带有“扌”和“”的字? 生1:提、拉、扯、摇、找、招。 生2:跟、路、跺、跌、踩。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从容不迫的自豪感。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自主感悟中,鼓励自由表达的探究性阅读。本文是一首七律诗,距学生实际生活教远,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诗的背景,赞颂红军英勇无畏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课有机地与课外相结合,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出毛主席豪迈的诗风,更好地引导背诵,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增强读书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走近长征 1、视频播放长征组歌片段《七律长征》 2、了解相关背景: 过渡: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 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 过渡: 长征的原因:(图片文字资料出示) 创作背景: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出示图片) 二、放手阅读,出示自学提示,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出示自学提示) ⑴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019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5 七律 长征 公开课教学设计

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七律?长征》是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些粗浅的理解,本次教学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关于陌生的时代背景、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的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学中可巧妙地结合影音、图片等手段,给学生视听冲击,紧抓诗眼“难”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进而更深刻地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自读、自悟是学生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要在教师有效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以读促讲”的目的。长征的历史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教师的“讲”显得“生搬”,只有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积累;以读促讲,读中内化”的教学理念。巧妙地结合影音、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视听冲击,紧抓诗眼“难”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运用“画一画、记一记、读一读”等多种方法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进而更深刻地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目标: 1、会写“律、崖”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 【课件播放《长征》歌曲】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长征》。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七年级语文说和做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获奖

七年级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从单元设计来看,学习本文,在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基础上,应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深入领会他言行一致的崇高品格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学习文章的结构技巧和选材技巧。 二、教法分析 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裁剪得体,语言生动凝练,感情充沛,可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认识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2 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教学难点: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工具:配乐录音多媒体等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与闻一多先生和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他就是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所说的闻一多。他说:“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文中高度赞扬了闻一多的民族英雄气概。(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2.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3.课堂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4.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 (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学生听读后,感情朗读,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