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用药

鱼病用药
鱼病用药

鱼病用药“十看”经

https://www.360docs.net/doc/0a15623852.html, 2004年12月18日11:02 内陆水产

鱼病是养鱼的大敌。科学选用药物,不仅可以有效的防治鱼病,而且不少药物对鱼类有调节代谢、促进生长、改善消化吸收、协调体内机制,以及提高饵、肥料效应等作用。当今选用药物的趋势是朝着“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方向发展。但是,近几年来,我们发现许多养鱼者在鱼病用药过程中,忽视了一些细节问题,导致了不必要的损失。下面,我们结合自己和他人多年的实践,介绍鱼病用药“十看”经。

一、看季节

4~9月一般是鱼类生长的旺季,也是鱼病流行的季节,我们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另一方面也要切实抓好防病治病工作,提高成活率。因此,4~9月要求每月用药预防1次。

二、看时间

应在晴天上午9:00~10:00或下午16:00~17:00用药,避开中午阳光直射时间。但阴天最好在中午12:00~13:00时用药。

三、看病因

要根据鱼病发生的周期性来帮助分析和判断病因,对症用药。如随意用药会延误治疗时间,加重水体污染,使病情恶化。

四、看病情

病情较轻或预防用药,可用剂量的下限;病情较重的病鱼,往往已失去摄食能力,则口服方法难以治疗。几种鱼病并发时,应先对其中比较严重的一种病使用药物。

五、看鱼类青、鲤、鲫鱼习惯栖息在水的底层,投喂药饵时,应用沉性药饵定点投喂;防治草、鳊鱼病时,应将药物粘在草料上投喂,可以避免其它吃食鱼争食药饵,能减少用药量;鲢、鳙鱼因是用鳃滤食,宜用稀面糊浆配成药浆,少量多次泼洒在水面上,可以提高投药效果。

六、看水质

药物杀灭病原体的效果,常受水中各种因素影响,一般池水中有机物越多,水温越低,pH值越高,药物毒性就越小,安全浓度也越大。反之,有机肥越少,水温越高,pH值越低,则药物毒性就越大,安全浓度也越小。

七、看药物

鱼类药物的来源甚广,可分为天然药物和人工合成药物。前者如植物性大蒜、大黄等;抗微生物药物土霉素、氯霉素等;无机盐药物有碘、氯等等。后者有人工合成磺胺类、高锰酸钾、漂白粉、敌百虫等。对药物的性能要了解,质量要保证。如漂白粉容易受潮分解,使用时要测定其有效含氯量后再行配药。过期的青霉素药效减低,甚至失效。硫酸铜溶解时水温不要超过60℃。硫酸亚铁应是透明的淡绿色结晶,易潮解生成黄棕色硫酸铁,失去药用价值。少数养鱼者,将过期鱼药加倍使用,想得到治疗目的,殊不知过期鱼药有效成分多已分解,而有毒物质明显增加,往往造成大量鱼苗、鱼种中毒死亡。

八、看用量

鱼病防治药物用量过小,不能发挥消灭病原体的作用;用量过大,又可能致使鱼类中毒死亡。因此,必须严格掌握药物的用量。混水给药,将水剂或粉剂按整个用药水体体积,以mg/L或1×10-6表示,即为百万分率比例,如1 水体含药1g为1×10-6,亦即1mg/L。具体做法上,先将药溶解于少量水中,使其均匀溶解后不断加入池水稀释,全池泼洒。混饵给药,将药物均匀混入饵料中,或制成颗粒饵料投喂。使用药量一种是按被治疗鱼类体重计算,如50kg鱼体重加呋喃唑酮5g,另一种按饵料重量计算,如1‰,即如1000kg饵料加痢特灵1kg(1000g),然后每天按鱼体3%~5%量投饵,这是根据鱼食饵量来投喂。混合给药时应注意:一是药物混合要均匀。做法上,先取等量药物和饵料进行等比量混合,混合后再用混合的量取同等饵料作第2次混合,如此多次,直至全部饵料混合完为止,达到药量均匀分布。二是药物饵料中添加剂搭配要合理。如

长期应用磺胺类药物,应补给维生素B1和K;应用氨丙淋时则减少维生素B1等。

九、看用法

泼洒法应从上风处逐步向下风处进行,目的是使池塘中药液浓度均匀和防止人意外中毒。泼洒药物不能同时投喂饵料,最好先喂食,以免影响鱼类的摄食。鱼在浮头或浮头刚结束时,不应全池泼洒施药,否则会引起鱼的大批死亡。内服法要针对各种鱼的生活习性,选用有较强粘性的浮性饵料或沉性饵料混拌药物防治鱼病。浮性饵料可用米糠、麸皮拌药,沉性饵料可用菜饼粉、豆饼粉拌药。浸洗法,如须多次使用的药液,要在每次浸洗后酌情添加一些药物,以保证有效浓度,浸洗后的药液不能倒入鱼池。

十、看疗效

用药后24h内,要随时注意鱼群动态,发现异常应立即加注新水抢救;若在4~6d内死鱼数量仍保持甚至超过治疗前的水平,说明无疗效,要分析原因,继续治疗。(作者:凌剑铁)

十六种常见鱼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十六种常见鱼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1、小瓜虫病(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所以又名白点病):传染性很强的外寄生虫病。鱼被大量小 瓜虫密集寄生时形成白点状囊泡,严重时布满全身。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15—2Q℃最适于小瓜虫繁殖,水温上升到 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停止发育,28℃以上幼虫大批死右。【病原体】多子小瓜虫(寄生虫)。 【症状】白点病分为早、中、晚三期,病程5~7天,各期为2~3天,常致鱼群很快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60%--70%。早期,各鳍及身躯有个别的小白点,有食欲,精神没有多大变化。中期,鳍、身躯到处是白点,没有食欲,不爱活动,到处蹭痒,颜色变暗。晚期,白点布满全身,鱼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鱼有气无力,左右摇摆,体表粘膜增多,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治疗】此病要综合治疗,只用药收效不大,加强饲养管理很重要。首先停食4-5天,减少污染,保持水温恒定,升温比原水温高2-3℃为佳。在没有水草的情况下可适当投药, 水草对各种药物敏感很快枯死。热带鱼常用验方如下:参考验方1:早期可投入0.5%--1%食盐,可取得一定效果。2:

初期、中期可用1-5ppm的呋喃西林粉剂洒全箱。用火柴 棍蘸甲基蓝结晶粉,涮入病鱼箱内变色即可,都有较好效果。3:早期、中期,将红汞放入水中,变成淡红色即可,有很 好的消灭病原的作用,但不能反复使用,因汞有毒,鱼不易排出体外。4:中期、晚期,特效药为硝酸亚汞,但鱼对此 药很敏感,易造成死亡,故一般情况下不采用。90×45×60(厘米)箱放绿豆粒大小一块即可,此药也不能反复使用。也可选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等治疗。或如前所述调高水温达28-30℃连续3天,杀灭幼虫后换水。2、出血性腐烂病:为细菌性传染病。【病原体】为细菌。传染途径为水蚤或病鱼以及被污染的工具。此病不易根除,好了后常常是带菌者,水质恶化立即又发病,死亡率较高,一般为50%左右。 【症状】鱼体出现出血点,各鳍由鲜红充血变成苍白而烂掉,腮丝也由红变白,部分烂掉。解剖内脏有出血点。常并发肠炎。发病急,蔓延快(2-3天)易造成大量死亡。本病春末 夏初流行,病鱼游动缓慢;常独处水面,不久死去. 【治疗】停食4-5天,全箱投抗生素药物青霉素:90×45×60(厘术)箱80万单位,上、下午各1支,连续3天为一个 疗程。一般4-5天可治愈,初期可治愈,中期可以得到控制,烂掉的鳍需1个月左右才能长好。把患病箱内的水草拔出用清水冲净并用美蓝消毒(用火柴棍蘸一下美蓝结晶变化即可)

鱼病的检查和诊断

鱼病的检查和诊断 一、现场调查 (一)了解鱼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 鱼生病后,不仅在病鱼体表或体内出现各种病状,同时,在水中也会表现出各种异常现象。如全身发黑、离群独游;在气候等一切正常的情况下,鱼的摄食量突然急剧下降等。鱼病发生往往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鱼病,病鱼一般在体色、外观和体质上与正常鱼差别不大,仅病变部位稍有变化,但一经出现死亡,死亡率急剧上升。而慢性型鱼病,则往往体质消瘦、活动缓慢、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死亡率一般呈缓慢上升趋势。 鱼类受到寄生虫侵袭时,往往出现焦燥不安。如鱼鲺侵袭,鱼的体色等变化不大,但鱼出现上跳下窜,阵性狂游。当鲢碘泡虫侵袭白鲢时,鱼的尾部上翘露出水面,在水中狂游乱窜打圈子。 因农药或工业污水排放造成鱼类中毒时,鱼会出现跳跃和冲撞现象,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就转入麻痹甚至死亡。由寄生虫引起的死亡,一般是缓慢的逐渐增加,除集约化养殖发现指环虫、三代虫的侵袭在短期内造成大批死亡外,池塘养鱼死亡率一般不会太大;可是若遇鱼类中毒,则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大批鱼类死亡,而且不分品种,四大家鱼、野杂鱼、泥鳅都毫不例外地死亡。因此,及时到现场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对于鱼病的及时诊断和处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了解水质情况和周围的环境情况 水温与鱼病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各种病原体都有其繁育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在平均水温25℃左右时,毒力显著增高,水温降到20℃以下时,则毒力减弱,使病情减弱或停止。斜管虫适宜在水温12-18℃时大量繁殖。小瓜虫生长和繁殖的水温,一般在15℃-25℃,当水温低于10℃以下或高于26℃时,则停止发育。 观察水的颜色,对水质情况也可作一大致了解。水中腐植质多时,水呈褐色;水中含钙质多时,呈现天蓝色;微囊藻大量繁殖时,水呈铜绿色;城市排出的生活污水,一般呈黑色;当被污染水源污染时,因污水种类和性质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颜色,如红、黑、灰白色等,透明度也会随之大大降低。 水中的溶解氧、硫化氢、pH值、氯化物、硫化物等与鱼病流行的关系极为密切。有的鱼池数年不清塘,有的网箱长年摆设于一个地方,鱼的粪便和残饵大量沉积,当水底溶氧量减少时,嫌气微生物发酵分解产生硫化氢,不仅容易使鱼类中毒,而且更加剧了溶氧的缺乏,造成鱼类浮头或窒息死亡。目前网箱养鱼在

鱼病及常用药物的防治

鱼病及常用药物的防治 鱼病 细菌性腐败病 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发炎充血;脱鳞;鳍基充血,鳍端烂蚀,鳍条间组织破坏;鳍盖和上下颌常出现红斑,鳍盖表皮有时烂掉,露出鳍盖骨.本病春末夏初流行,病鱼游动缓慢;常独处水面,不久死去.可选用呋喃西林,漂白粉、抗生素等治疗。 烂鳍病 鱼鳍破损变色无光泽,烂处有异物,或透明的鳍叶发白,白色逐渐扩大;严重时鱼鳍残缺或者不能舒展.本病多流行于夏季。热带鱼鳍薄,易碰伤折断而患此病.可选用食盐;抗生素等治疗。 鳃病 一种是被细菌侵蚀鳃丝,病鱼行动迟缓,食欲不振,体色暗淡无光泽,头部发乌,鳃丝发白,最后出现腐烂脱落;鳍盖骨表皮充血发炎,严重时也发生腐烂,露出透明的鳃盖骨。另有一种是被寄生虫寄生引起的鳃病,有细菌侵蚀鳃丝类似症状,如游动缓慢,鱼体消瘦,体色暗淡;呼吸困难,

常浮于水面,鳃丝发白、破坏,粘液增多,鳍盖半张等。寄生虫有车轮虫,指环虫、口丝虫,斜管虫、三代虫等。细菌性烂鳃病用呋喃西林治疗。寄生虫鳃病用高锰酸钾、福尔马林;食盐等治疗。 棉口病 又名烂嘴病。病鱼口周围吻部长着白色棉花状菌丝如绒,也称白嘴病。常用嘴触舐箱壁摄食藻类鱼易患此病,容易传染。病鱼难以摄食,游动缓慢无力,以致死亡。要及时治疗处理。用青霉素或金霉素溶液,也可用10ppm土霉素溶液浸浴病鱼。水族箱、捞鱼网、工具等用0.1%甲醛溶液浸洗消毒。 鳞立病 本病又称竖鳞病、松鳞病病鱼鳞片张开似松果,鳞片基部水肿充血,严重时鳍基充满半透明液体,后期鱼腹膨大,失去平衡。不久死亡,一般流行于水温低的季节或短时间内水温多变时,老龄鱼、虎皮鱼易患此病、选用食盐,呋喃西林、抗生素等治疗、患处涂抹皮炎平有较好效果。 水霉病 本病又称白毛病;水霉菌从鱼体的伤口侵入,开始寄生于表皮,逐渐深入肌肉,吸取鱼体营养,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或青白色菌丝(肉眼可见棉丝状)。寄生部位伤口发炎充血、坏死、溃烂;病鱼常利用缸壁、石砾或水草摩擦患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中)[1]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 说明:此页内容来源于 https://www.360docs.net/doc/0a15623852.html,/UploadFile/,仅供学习,严 禁传播 肤孢虫病 肤孢虫病是由肤孢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已发现的肤孢虫有3种,即鲈肤孢虫、广东肤孢虫和一种未定名的肤孢虫,孢子椭圆形或近圆形,外包一层透明膜,细胞质中有一大而发亮的圆形折光体,孢核圆形,有颗粒状的孢质结构。孢囊有的呈香肠形,有的呈带形或盘曲成一团的线形。在草、鲤鱼等体表寄生的肤孢虫,为盘卷成团的线状孢囊,全身都有分布,数量可多达数百个,鱼体发黑消 瘦,被寄生处的皮肤发炎、溃烂;严 重感染的夏花草鱼,往往会引起死亡。 斑鳢上的广东肤孢虫孢囊呈带形,被 寄生处在椭圆形凹陷,孢囊周围的鳃 组织充血。 防治方法: 1、对病鱼要隔离,对发生鱼病的鱼塘要进行消毒,杀灭孢子等; 2、每50千克鱼饵拌磺胺噻唑5克,药饵可防伤口溃烂; 3、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30分钟。 痘疮病 痘疮病是由一种疱疹病毒类群 引起的一种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2 龄鲤鱼、红鲤鱼,一般流行季节在秋 末至初冬或春季,水温在10℃-15℃ 时易发病。在发病期间,同池的草、 青、鲢、鳙、鳊鱼都不感染,此病流 行不广,水库网箱养的鲤鱼此病较常见。 患痘疮病的病鱼在发病初期,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一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量逐渐增加,区域逐渐扩大并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如果占据了鱼体表面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

1、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 2、每立方米水体用0.4-1克红霉素全池遍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鲮鱼碘泡虫病 鲮鱼碘泡虫病是由野鲤碘泡 虫、佛山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 佛山碘泡虫的虫体壳片内前端有两个 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 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 孢子为椭圆形。而野鲤碘泡虫的孢子 为长卵形。受碘泡虫侵害的鲮鱼种,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小量乳白色瘤状胞囊,使鱼体消瘦,无力游动直至死亡。越冬鲮鱼种体表往往有许多点状胞囊,虽不会使鱼种致死,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此病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 取下体表胞囊,在显微镜下压成薄片观察,可发碛大量碘泡虫孢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搅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浸洗鱼种30分钟,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搅拌成悬浮液,浸洗鱼种30分钟。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养殖鱼类最常见 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病。车轮虫的 身体侧面观像碟子状。身体隆起的一 面叫口面,相对的面叫反口面,向中 间凹入,构成吸附在寄主身上的胞器, 叫附着盘。从反口面看,可以看到一 个像齿轮状的结构,叫齿环。在齿环 外围有许多辐线状的辐线环,在辐线 环周围边缘长着一圈长短一律的纤毛。 车轮虫的种类很多,卵形车轮虫、眉溪车轮虫、球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上;而显著车轮虫、粗棘杜氏车轮虫、中华杜氏车轮虫和东方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皮肤和鳍上;车轮虫主要危害幼鱼。当鱼体大量感染车轮虫时,由于车轮虫的骚扰,不能正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剥取鱼的组织为营养,破坏鳃组织,严重影响鱼的呼吸,使鱼致死。 每年5-8月,鱼苗饲养成夏花鱼种的池塘,常发生车轮病,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此病一般在面积小、水浅、放养密度大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尤其是经常用稻草或粪肥直接沤水饲养鱼苗、鱼种的池塘,水质一般比较脏,是车轮虫病发生的主要场所。

鱼病防治中的中草药处方

治鱼病中药处方 1、五倍子: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2~3g煎汁,取液全池均匀泼洒。也可将采集的新鲜五 倍子叶以堆肥形式堆放在池塘一角,每667平方米用鲜叶15~20kg,10~12天后搅动池水1次,以后每月搅动1次,对防治草鱼赤皮、肠炎、烂鳃等疾病有良好的效果。2、烟叶、茎:主治肠炎、烂鳃、赤皮病。面积667平方米,水深1m的池塘用烟茎2~3kg 或烟叶0.5kg煎汁,与发酵的兔粪10~15kg拌匀后撒施。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应用 中草药具有药源广、成本低、疗效好、无残留、无毒副作用等优点,被作为“绿色渔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鱼类病虫害防治中。现将部分中草药性能和用药验方收集至此,以供大家参考。 一、水产业常用中草药: 1、铁苋菜:又名马菜、血见愁、蚌壳草、人苋。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山坡、原野较阴湿的地方。夏季采集全草可入药,味辛、苦、无毒;具有止血止痢、抗菌解毒等功效。主要用于肠炎、烂鳃等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2、大黄:又名锦纹、将军、马蹄黄、黄良等。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根茎入药;抗菌谱广,抗菌力强。主要用于防治肠炎、烂鳃、白头白嘴等细菌性疾病。外用时先用氨水浸泡能提高药效;与硫酸铜合用,具协同作用,两种药物均可减量。注意不能与生石灰等碱性药物合用,避免大黄降效。 3、黄连:又名鸡爪连、川连、味连、土黄连等。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状茎入药。具抑菌、消炎、解毒功效。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炎等疾病。 4、黄柏:又名案木、聚皮、元柏。落叶乔木。以树皮入药。有抑菌、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可防治草鱼出血病。 5、苦楝:又名楝树。落叶乔木,生于山野、路边。根、茎、叶、果均可入药,味苦、微寒,微毒;含生物碱、萘酚等物质,有杀虫、杀菌作用。多用于防治寄生虫类疾病。 6、五倍子:又名百药煎、百虫仓。为五倍子的蚜虫寄生在漆树科盐肤木叶上而形成的干燥虫瘿。以叶上虫瘿入药,其杀菌能力强。用于防治白头白嘴、

鱼病防治技术

鱼病防治技术 荆州海大饲料有限公司 鱼类病害的诊断 一、现场调查 1、全面了解池中病鱼的各种现象。 鱼病的发生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型鱼病,病鱼在外表与正常鱼区别不大,但一旦出现死亡,死亡率就会急剧上升,常在短期内出现死亡高峰。慢性型鱼病,病鱼体色变黑,游动缓慢,死亡率缓慢上升。还有一种情况,病鱼外表变化不大,但鱼体在水中躁动不安,上窜下跳,有时急剧狂游,出现此情况要么是因寄生虫侵袭,要么是水中含有毒物质。若是前者原因,鱼会慢慢死亡,损失不太大;若后者原因,则往往突然出现大批死亡,各种家鱼及野杂鱼都不例外。 2、调查鱼类饲养管理情况 养殖鱼类发病,与管理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如:放苗种前不清塘,放养品种规格大小相差过大,放养密度不当,投喂饵料不当,施肥不当等因素都会引发鱼病。 3、调查有关环境因素 鱼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的变化是大有关系的。如水源中有无污染源,水体本身理化因子有无变化,水温变化及周围有无施放农药情况,池底质情况的好坏,鱼池大小及水深情况等。 鱼池往年的发病史,每年何时开始发病;在同一鱼池中是某一种鱼发病,还是几种鱼同时发病;每天死鱼的数量等,对于准确诊断鱼

病也十分重要。 二、鱼体检查 鱼体的检查是鱼病诊断最主要最直接的方法。检查方法是由表及里,先检查鱼体体表,再检查鱼体的内脏。检查鱼体的某一部位,先用肉眼检查,再用显微镜检查。两种检查方法相结事,才会更全面完整。 1、目检 一般来讲,病毒性鱼病是鳃盖、眼眶以及肌肉和肠道充血;细菌性鱼病则表现为局部充血、发炎、脓肿、腐烂,鳍条基部充血、蛀鳍、竖鳞等症状;寄生虫鱼病常见症状是体表粘液过多,出血、有点状或块状胞囊等症状。一些大型的寄生虫,用肉眼可以识别出来。 目检鱼体包括体表、鳃、内脏三个部分。顺序和方法如下: ◎体表:将病鱼置于白色解剖盘中,按顺序从头部、嘴、眼、鳃盖、鳞片、鳍条等部位仔细观察。 ◎鳃:检查的重点是鳃丝,首先应注意鳃盖是否张开,鳃盖表皮有没有腐烂或变成透明,然后用剪刀剪去鳃盖,观察鳃丝的颜色是否正常,有无粘液,鳃丝末端是否肿胀或腐烂变白。 ◎内脏:以检查肠道为主。剪掉一侧的腹壁,观察有无腹水流出或肉眼可见的寄生虫;其次观察内脏的外观是否正常。在后剪断靠咽喉部位的前肠和靠肛门部位的后肠,取出内脏,把肝、胆等器官逐步分开。把肠道分为前、中、后三段,去掉肠道中粪便和食物,用剪刀剖开观察。

观赏鱼病常用药物及其使用方法

观赏鱼病常用药物及其使用方法 容器和工具消毒新购和久未使用的陶瓷容器,工具都应事先消毒、浸泡,洗净后再用。消毒的方法可分别用生石灰、漂白粉、3%食盐水或10 毫克/ 升高锰酸钾液泡半天至 1 天。在鱼容易发病的季节,容器、工具要经常消毒。鱼体消毒新购进的鱼与原饲养的鱼混养前,应先进行鱼体消毒。常用消毒药液有3%食盐水,2~3 毫克/升呋喃剂溶液,10 毫克/ 升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时任选其中一种药物,将鱼药浴5~10 分钟。若发现鱼急游反常,应立即捞出放回水族箱中。1、 投喂饵料要适当投饵不可过量。饲料供应过多时,残饵在水中容易变质,污染水质,使水质恶化,引起有害细菌的繁殖,病原菌侵入鱼体致病。饵料的品质不良是人们常易疏忽的,如果喂饵不合适或饲料变质,极易引起鱼体营养障碍与内脏机能障碍,降低鱼体抵抗力,导致鱼病发生。发生营养障碍时,要立即补充综合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 B 和维生素E。投喂饵料要根据鱼体大小、摄食能力和生长情况确定投喂量,要定时、定量投饵,还要根据季节、气候等情况来调节

投饵量。 投喂活饵前要注意灭菌、消毒处理,以免将病菌及寄生虫带 入水族箱。 2、 保持水质新鲜,水温适宜 平时每天少量水,保持水质新鲜,必须注意水质,并调整好 PH 值等。 水族箱的水因鱼而异,保持不同的温度,一般来说,热带观 赏鱼保持在 22 至 28 摄氏度。 热带鱼最怕的是水温剧变,水温剧变差距太大,鱼受到过度 的刺激,就易患病。温度变化缓慢,既使超出了适温范围 至 34 摄氏度之间,且变化的时间约在 5 至 6 小时之内, 般还不致伤害鱼体。 为了防止温差变化剧列而危及热带观赏鱼,最好采用自动控 温的加热管。 3、 换水和清洁工作方法要正确 长时间不换水会造成水质变坏,水中的氨和硝酸盐含量过 多,鱼容易生病,但大量的换水和清洁滤材,也会使硝化细 菌难以繁殖,对调节水质不利。 自来水应除氯,此外,在冬季,另入水族箱的水要与在水族 箱中原来的水温度一致,因为水温差常使鱼感冒。 4、 疾病与寄生虫带入水族箱 病原体带入水族箱的途径很多,如经饵料、水草中带入,病 鱼用过的工具未经严格的消毒就放入原来饲养的鱼群中等 都能带入病原体。若水质好,鱼体健壮,尚可抑制细菌的繁 殖;如水质恶化,致使鱼体的抵抗力下降时,病原菌就很易 侵害鱼体。 为减少病原菌带入水族箱的机率, 鱼、饵料、水草、 装饰物、 砂石18 防止

鱼病诊治对照表(自己当鱼医)

鱼病诊治对照表:教您判断鱼病症状(自己当渔医) 仔细观察病鱼和新死之鱼的特征,根据《鱼病诊治对照表》之“现象”一栏所示的内容逐一核对、排除,最终确定疾病,然后根据“防治方法”和“综合辅助防治措施”施治。举例:大多数鱼病都有“腹部肿大”现象,但“肛门处拖一条白色粘液便”则只有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传染性胰腺坏死病、鲢碘泡虫病专有;而“鳃盖充血发红”是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症状,这样就可以排除传染性胰腺坏死病、鲢碘泡虫病。 以某水产动物命名(如红鳍东方鲀白口病)的病原,并不是说病原只在此水产动物上发病,而是此病原首先在此水产动物身上发现,以此命名的缘故。实际上以某水产动物命名的病原,还可感染其它水产动物。 疾病诱发因素 水产品的疾病,多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发。 但不是存在上述病原体水产品一定得病,这些病原体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爆发性繁殖、引起疾病、最终死亡。一般说来,病原体的繁殖与水产品的抗病力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导致病原体大量繁殖的原因包括: 1.鱼受伤(鱼受伤一方面降低了自身免疫力,另一方为病原体侵袭提供了“突破口”) 2.溶解氧低(溶解氧低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影响水产品正常的新陈代谢对溶解氧的需要;引发厌氧致病菌的大量繁殖;导致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在水中大量积累。这些都为病原体繁殖创造了条件) 3.高温(高温会导致溶解氧含量降低,氨氮毒性增强,病原体繁殖速度加快) 4.水中有机质多(水中的有机质主要是残余饵料、腐败的水产品尸体和残肢、水产品排泄物、分泌的粘液、死亡的藻类菌类寄生虫尸体以及其它杂质。水中有机质含量多,会导致致病菌、寄生虫大量繁殖,因为后者以前者为食物;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还会消耗水中有限的氧气,会腐败变质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5.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高(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是水中剧毒物质,严重的几小时即可导致水产品死亡)。 6.应激反应大(应激包括:水温盐度溶解氧PH值在短时间内的急剧变化、拥挤、惊吓等。水产品对应激的耐受力很低,如盐度、水温每小时变化不超过2度,PH值每小时变化不超过0.5,一旦超过耐受范围,水产品就会出现代谢紊乱,表现为抗病力急剧下降,从而为病原菌的入侵提供可乘之机)

观赏鱼三十三种常见疾病和治疗

观赏鱼三十三种常见疾病及治疗 一、锚头虫。(锚头鳋) (一)、感染的迹象。雌锚头虫,它们是寄生虫,当它们粘在鱼体上时,根据它们蠕虫关的外观很容易被辨认出来。春季在身体自由端有两个大约3毫米的卵囊形成时,它们最大长度达到大约20毫米。(二)、感染详述。尽管锚头虫的名字很普通,但是它们根本不是虫子而是微小的叫做桡足类的甲壳动物。和大多数甲壳动物一样,它们的成熟要经过几个幼虫期。春季从卵孵化出来的第一幼虫自由游动,直到它们发现一个合适的寄主并使自己贴在鳃上。一旦贴上,它们就进入不游动期。一次卵化出的幼虫里的雄性使雌性受精并停止寄生状态。然后交配过的雄性又使自己贴在寄主鱼身上并发育成蠕虫状态的寄生虫。雌性在春季排卵,之后它们可能死亡或继续产几次卵。寄生虫死亡时,留在鱼皮肤和肌肉上的洞可能造成第二次感染,由此鱼类不能痊愈。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锚头虫深深地刺穿到鱼身体组织里之后,使自己牢牢地贴在鱼身上。人们可以逐个地把成年的虫子摘下来,但是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对鱼有潜在的危害。使用3%的盐溶液短期浸泡也可以把虫子从一条条鱼身上除掉。现在有水族箱处理剂能杀死成虫。也池塘里,重复使用抗原生动物处理剂能杀死幼虫。使用敌百虫也可以杀死成虫。 二、黑斑病。(皮居新穴吸虫,也被认为是皮居茎双穴吸虫和其他品种) (一)、感染的迹象。黑色或褐色的小斑点,达2毫米宽,出现在身上和鳍上,有时也出现在眼睛上和嘴上。 (二)、感染详述。斑点是含有幼虫期的肠吸虫的胞囊,如皮居新穴吸虫,胞囊里有很重的色素。幼虫期也被称为皮居船形吸虫。成年期的虫子生活在水鸟的肠内,水鸟是吃了藏匿着幼虫的鱼而受到侵扰的。在水鸟的内脏里,包裹着每一个幼虫的膜散开,虫子在几周之后发育成熟。成虫产的卵在鸟的排泄物中排出,落入水中的卵发育成片自由游动的幼虫,幼虫寄生于水螺身上。几周之后,寄生虫离开水螺并开始了寄一开合适的鱼类寄主的又一个周期。当寄生虫达到大约1毫米宽时,每个虫子身体上生出一层黑膜,在皮肤下形成独特的斑点。轻微的黑斑病传染对鱼没有什么伤害,因为生活周期,环境条件复杂,是不会使黑斑病从一条鱼上传染到另一条鱼身上的。 (三)、推荐的治疗方法。新型抗寄生虫处理剂能杀死寄生虫,但是黑斑点一旦形成,就会留下痕迹。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打破寄生虫的生长周期,通过确保水鸟不*近池塘或水族箱,并且没有被寄生虫寄生的螺出现的方法。

锦鲤常见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锦鲤常见病 1、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①小瓜虫病(白点病) 症状:初期症状是锦鲤胸鳍和身上出现小白点,且迅速向全身蔓延。后期身体表面尤如覆盖一层白色薄膜,体表粘液增多,体色暗淡,鱼体消瘦,游动缓慢,常群集于角落或礁石处不断磨蹭,试图摆脱寄生虫。如果寄生虫在锦鲤鳃内,则致使其无法吸收氧气,即使是大型鱼有时也会死亡。 病源及感染原因:病原体是一种名叫小瓜虫的绒毛虫,小瓜虫繁殖适宜水温为15~25℃,当水温降到10℃以下或升到28℃时,虫体发育停止。 治疗: 发病初期将水温提高2~4℃,突然升温使小瓜虫死亡,达到不药而愈的目的。 如果水温初期在27℃以上,锦鲤仍患上了白点病,除采用升温的办法外,还可以用浓度为0.05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或2ppm的亚甲基蓝溶液对鱼体进行药浴,连续数天,直至病情好转。 ②锚头蚤病 症状:病鱼焦躁不安,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游动缓慢,雌虫头部钻入宿主肌肉中,造成肌肉组织的损伤、发炎、形成溃疡。当锦鲤口腔内有大量虫体寄生时,将使口腔有能关闭,因无法摄食而死。 病源:锚头蚤。锚头蚤个体较大,用肉眼可看到,易寄生在锦鲤腹部或鳍的根部,锚头蚤寄生部位的鱼鳞,会坚立起来或发红,所以很容易判别。水温低时,锚头蚤会潜入鱼鳞下过冬,当水温达到大约15℃时,就开始孳生。因此,春季和秋季是锚头蚤的繁殖期。 治疗方法:可用镊子直接将虫体拔出,寄生部位用红药水涂抹伤口,然后放入另一干净的鱼盆内,用0.2ppm的敌百虫溶液或3%的食盐浸泡30分钟左右。 ③鱼虱病: 症状:感染鱼虱的锦鲤焦躁不安,奋力挣扎,急游或擦底,想摆脱虫体,身体会分泌大量粘液,食欲减退,被咬伤的部位和鱼自身的擦伤会引起感染和水霉。病源:鱼虱。鱼虱个体较大,可达4~5毫米,肉眼即可看到,喜寄生于大型鱼身上,是锦鲤最容易得的一种寄生虫病。 治疗: 将锦鲤身上的寄生虫用镊子逐一拔除后,放入另一干净的鱼盆内,用0.2ppm的敌百虫溶液浸泡30分钟左右。 ④车轮虫病 症状:病鱼做出擦底和缩起鱼鳍的动作。锦鲤鳃部被病原体侵袭后喜欢在水表面或池边游动,身体瘦弱,体色较深。病源及感染原因:车轮虫引起。主要破坏鳃组织,影响鱼呼吸,使鱼致死。有时也会利用它的环形齿钩,从由其他原因感染而引起的皮肤增厚处,深深钻到鱼皮的粘膜层裹。 治疗: 将锦鲤放入另一容器内,用2%食盐溶液浸洗10分钟,每天一次。 将锦鲤放入另一容器内,用0.2ppm的敌百虫溶液药浴病鱼1小时左右,第一每天一次。 2、由细菌引起的疾病

鱼药使用准则

NY5071-2002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渔用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渔用药物的使用方法以及禁用渔药。 本标准适用于水产增养殖中的健康管理及病害控制过程中的渔药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 5070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渔用药物 fishery drugs 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的病、虫、害,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的一切物质,简称“渔药”。 3.2 生物源渔药 biogenic fishery medicines 直接利用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或从生物体提取的物质作为防治水产动物病害的渔药。 3.3 渔用生物制品 fishery biopreparate 应用天然或人工改造的微生物、寄生虫、生物毒素或生物组织及其代谢产物为原材料,采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或生物化学等相关技术制成的、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水产动物传染病和其他有关疾病的生物制剂。它的效价或安全性应采用生物学方法检定并有严格的可靠性。 3.4 休药期 withdrawal time 最后停止给药日至水产品作为食品上市出售的最短时间。 4 渔用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4.1渔用药物的使用应以不危害人类健康和不破坏水域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 4.2 水生动植物增养殖过程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4.3 渔药的使用应严格遵循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有关规定,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未经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与没有生产执行标准的渔药。

鱼病诊断专家系统设计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0,5(6):94~97 Journal of Ch ina A gricultural U niversity  鱼病诊断专家系统设计① 郑育红① 傅泽田 张小栓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研究院) 摘 要 叙述了智能化鱼病诊断专家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关键技术及系统工作流程。重点阐述了智能化鱼病诊断的过程、基本内容以及推理机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 专家系统;鱼病诊断;推理机 分类号 T P182;S942 D esign of An Expert System for F ish D isea se D i agnosis Zheng Yuhong Fu Zetian Zhang X iao shuan (A gricultural Engineering Institute,CAU) Abstract System specialty,design m ethod,co llectively design though t,system w o rk ing p rocess of fish disease expert system and key techno logy of the expert system are discu ssed. P rocess and basic con ten t of fish disease diagno sis,basic p rinci p le of rati ocinati on are in troduced. Key words expert system;fish disease diagno sis;rati ocinati on 智能化鱼病诊断专家系统是国家863重点资助项目“智能化水产养殖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本系统以系统工程思想为指导,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水产领域专家知识加以归纳整理,使其系统化和形式化,从而为生产管理部门、鱼病医院提供鱼病诊断与防治的辅助决策工具,为广大养鱼专业户提供鱼病识别和防治等技术指导[1]。 1 鱼病诊断专家系统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流程 111 主要内容 鱼病诊断专家系统由现场调查、目检、深层判断、镜检、解释机制多个模块集成,各模块主要内容如下。 现场调查模块包括对鱼类名称、生长阶段、发病时间、特殊表现、水质调查等项目的调查记录。 目检模块包括对体表、头部、鳃部、腹部、鳞片、鱼鳍、肌肉、内脏等8个项目的观察诊断。其中,体表具有22种不同的症状,头部有12种,鳃部18种,腹部4种,鳞片6种,鱼鳍9种,肌肉5种,内脏17种,共93种症状描述,186张图片。对应每种不同的症状,具有相应的图片描述。 深层判断模块是对应目检得出的多种结果而进行的。进行深层判断时,根据目检结果,判 收稿日期:20000414 ①国家863计划306主题重点资助项目 ②郑育红,北京清华东路17号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121信箱,100083

观赏鱼的出血病治疗方法

出血病: 鱼体出现出血点,各鳍由鲜红充血变成苍白而烂掉,腮丝也由红变白,部分烂掉。解剖内脏有出血点。常并发肠炎。发病急,蔓延快(2~3天),易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①停食4~5天,全缸投青霉素(90×45×60cm鱼缸)80万单位,上、下午各1支,连续3天为一个疗程,一般4~5天可治愈。②在病鱼缸内投放呋喃西林粉剂(1~5ppm),一般3天可得到控制,6天左右治愈。③把病鱼放入10~20毫克/升的呋喃西林或痢特灵的药液或2%~3%的盐水中浸泡10~15分钟后,隔天1次。④严重者,在10千克水中,加入100万单位的卡那霉素或8~16万单位的庆大霉素,病鱼水浴静养2~3小时。每天1次,一般2~3次即愈。 痘疮病: 发病初期,体表或尾鳍上出现乳白色小斑点,覆盖着很薄的一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部分的表皮增厚而形成大块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长到一定大小和厚度,会自动脱落,在原处又重新长出新的“增生物”。病鱼消瘦,游动迟缓,食欲较差,常沉在水底,陆续死亡。 防治方法:①用红霉素10ppm浓度浸洗病鱼50~60分钟,对预防和早期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②用红霉素0.4~1.0ppm浓度全缸遍洒,10天后再施用药一次,有一定的疗效。③用红霉素10ppm浓度浸洗病鱼后,再用呋喃西林0.5~1.0ppm浓度全缸遍洒,10天后再用同样浓度全池遍洒,有一定的疗效。 烂鳃病: 病鱼鳃丝腐烂处带有污泥。鳃盖骨内表皮充血,有时被腐蚀成圆形的透明区,俗称“开天窗”。有时鳃丝尖端组织腐烂,造成鳃丝残缺不全。因鳃丝破坏造成病鱼呼吸困难,在水面呈浮头状。病鱼食欲减退,反应迟钝,体质消瘦。 防治方法:①用5~10毫克/升的呋喃唑酮浸洗鱼体15分钟。②在水体中泼洒利凡诺,使水体中药物终浓度达到1.0~1.5毫克/升。③用2毫克/升的红霉素浸泡鱼体15 分钟。④养鱼的容器及所有的用具,用8ppm 的漂白粉溶液消毒灭菌。 肠炎病: 主要是吃了不清洁的食物或摄食过饱、肠道胀饱、排泄受阻,最后由细菌感染肠道引发肠炎。病鱼常常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肛门突出,鱼体呈呆滞,停在鱼缸角落不动,体肌作短时间的抽搐,不进食,粪便白色。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部分肠道出现红色,严重时全肠呈紫红色,肠内无食物,有淡黄色的粘液和血脓。 防治方法:①忌喂腐败变质的饲料,注意保持水质清洁。②在5千克水中放呋喃西林或痢特灵0.1~0.2克,然后将病鱼浸浴20~30分钟,每天1次。③用呋喃西林或痢特灵药液泼洒全缸,药量每50千克水放0.1克。 ④按每1千克鱼体重用0.1克的痢特灵拌在饲料中(粒状或片状均可)投喂病鱼,每天1次,连喂3~4天。 白皮病(白尾病): 由于水质不洁,特别是鱼缸中的粪便没有及时清除,或因捕捞运输、放养、

常见鱼病图片及防治方法(中)

说明:此页内容来源于,仅供学习,严禁传播 肤孢虫病 肤孢虫病是由肤孢虫引起的寄生虫病。已发现的肤孢虫有3种,即鲈肤孢虫、广东肤孢虫和一种未定名的肤孢虫,孢子椭圆形或近圆形,外包一层透明膜,细胞质中有一大而发亮的圆形折光体,孢核圆形,有颗粒状的孢质结构。孢囊有的呈香肠形,有的呈带形或盘曲成一团的线形。在草、鲤鱼等体表寄生的肤孢虫,为盘卷成团的线状孢囊,全身都有分布,数量可多达数百个,鱼体发黑消瘦,被寄生处的皮肤发炎、溃烂;严重感染的夏花草鱼,往往会引起死亡。斑鳢上的广东肤孢虫孢囊呈带形,被寄生处在椭圆形凹陷,孢囊周围的鳃组织充血。 防治方法: 1、对病鱼要隔离,对发生鱼病的鱼塘要进行消毒,杀灭孢子等; 2、每50千克鱼饵拌磺胺噻唑5克,药饵可防伤口溃烂; 3、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30分钟。 痘疮病 痘疮病是由一种疱疹病毒类群引起的一种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2龄鲤鱼、红鲤鱼,一般流行季节在秋末至初冬或春季,水温在10℃-15℃时易发病。在发病期间,同池的草、青、鲢、鳙、鳊鱼都不感染,此病流行不广,水库网箱养的鲤鱼此病较常见。 患痘疮病的病鱼在发病初期,皮肤表面出现许多白色小斑点,覆盖着一层白色粘液。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白色斑点的数量逐渐增加,区域逐渐扩大并增厚形成石蜡状的"增生物"。这些"增生物"如果占据了鱼体表面的大部分,就会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体消瘦,游动迟缓,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 1、将病鱼放到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 2、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红霉素全池遍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 鲮鱼碘泡虫病 鲮鱼碘泡虫病是由野鲤碘泡虫、佛山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佛山碘泡虫的虫体壳片内前端有两个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孢子为椭圆形。而野鲤碘泡虫的孢子为长卵形。受碘泡虫侵害的鲮鱼种,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小量乳白色瘤状胞囊,使鱼体消瘦,无力游动直至死亡。越冬鲮鱼种体表往往有许多点状胞囊,虽不会使鱼种致死,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此病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 取下体表胞囊,在显微镜下压成薄片观察,可发碛大量碘泡虫孢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搅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浸洗鱼种30分钟,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搅拌成悬浮液,浸洗鱼种30分钟。 车轮虫病 车轮虫病是养殖鱼类最常见的一种原生动物寄生虫病。车轮虫的身体侧面观像碟子状。身体隆起的一面叫口面,相对的面叫反口面,向中间凹入,构成吸附在寄主身上的胞器,叫附着盘。从反口面看,可以看到一个像齿轮状的结构,叫齿环。在齿环外围有许多辐线状的辐线环,在辐线环周围边缘长着一圈长短一律的纤毛。 车轮虫的种类很多,卵形车轮虫、眉溪车轮虫、球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等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上;而显著车轮虫、粗棘杜氏车轮虫、中华杜氏车轮虫和东方

鱼病诊断流程

鱼病诊断程序与常见病诊断技术 鱼病的诊断是病害防治的基础,及时发现病害、正确判断病情是对症下药的先决条件。特别是早期病害的发现与诊断,是控制病害蔓延、减少损失重要手段。但是养殖户对病害的诊断往往凭经验,没有按照鱼病诊断的基本流程进行,导致误诊误治时有发生,严重的时候,耽搁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池塘大量死鱼,给严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此,我整理出鱼病诊断的基本流程,供大家参考。 鱼病诊断应遵照以下程序: 一、常规诊断程序 (一)现场调查 1、水源、水质、水温、底质等情况。 2、投喂饲料的种类、来源、投饵方法、投饵量等。 3、养殖的品种、苗种来源、规格大小、健康状况和放养密度等。 4、池塘清塘消毒以及日常防病措施、使用的药物和使用方法等。 5、发病和未发病养殖池中鱼的活动情况,如游动、摄食等。 6、发病过程以及采取过的措施,包括发病时间、患病种类、病症与病情、死亡情况、采取的措施与效果等等。 7、发病池塘的面积、底质、水深、水色、透明度等。

8、养殖过程中的卫生与健康管理措施。 (二)采样 1、标本(病鱼)。选择患病濒死或刚死不久、症状典型的病鱼作为诊断检查的对象,不可以采用死亡时间长的病鱼。对病死鱼立即检查,如果条件不具备的,要冷藏保鲜后尽快处理。 2、发病池水样。于多个采样点取发病鱼池水样(水面下50-80厘米处),采样后立即滴定检测。简易检测可以使用“水博士”试剂盒,可以粗略检测出氨氮、亚硝酸盐、PH 值、硫化物和溶解氧含量。 (三)病原鉴别 1、肉眼检查 (1)肉眼观察患病鱼体及器官(包括鳃)的颜色有无变化,有无炎症、充血、出血、贫血、肿胀、溃疡、粘液、腹水等,有无异物附着。 (2)肉眼观察患病鱼体有无真菌或寄生虫寄生等。 2、显微镜观检 刮取皮肤、鳍、鳃等外部器官的粘液,或患病组织如鳃丝、鳍条等,制成水浸压片,于显微镜下检查有无真菌或寄生虫寄生。 3、解剖检查 解剖新鲜病鱼,肉眼观察内脏器官组织的颜色和形状有无

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1)

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 一、出血症 由出血病病毒(GCRV)引起的鱼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主要症状为病鱼肌肉、肠道、鳍及鳃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 流行特点 主要危害草鱼鱼种,流行季节在6~9月,8月为流行高峰。一般发病水温在20~33℃,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潜伏期一般为3~10天。传染源主要是带毒的草鱼、青鱼及麦穗鱼等。 .症状及病理变化 根据病鱼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及病变,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1)“红肌肉”型:以肌肉出血为主,与此同时鳃瓣因严重失血,呈“白鳃”,而外表无明显的病变。 (2)“红鳍红鳃盖”型:以体表出血为主,口腔、下颌、鳃盖、眼眶四周以及鳍条基部明显充血和出血。 (3)“肠炎”型:以肠道充血、出血为主,肠道全部或局部呈鲜红色。 这三种类型在临床上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相互混杂出现。 出血性肠炎与细菌性肠炎的区别:草鱼出血病的肠炎型:肠壁弹性较好,肠腔内粘液较少;细菌性肠炎:肠壁弹性较差,肠腔内粘液较多,严重时肠腔内有大量渗出液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较少。 患病草鱼鳃盖、胸鳍出血患病草鱼肠道明显出血

患病草鱼臀鳍、尾鳍出血患病草鱼肌肉严重出血 防治方法 预防:腹腔注射草鱼出血病灭火疫苗,或定期泼洒出血腐皮灵25ml/亩·米 治疗:(1)内服:鱼血停拌饲料投喂 (2)泼洒:出血腐皮灵50ml/亩·米或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或参福康5g 亩·米 二、肠炎 1.肠炎病又名烂肠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细菌性疾病。能危害各种观赏鱼类及常规养殖鱼类,也是对鱼类危害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此病常和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 2.流行特点:此病在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在水温25—30℃,发病严重时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3.症状:病鱼食欲降低,行动缓慢,常离群独游,鱼体发黑或体色减退,腹部膨大,肛门外突红肿,挤压腹壁有黄红色腹水流出。拨开肠管,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粘液较多。发病后期,全肠呈红色,肠壁弹性差,充满淡黄色黏液。

防治鱼病用药六个禁忌动作,防治鱼病用药禁忌

防治鱼病用药六个禁忌动作,防治鱼病用药 禁忌 防治鱼病用药禁忌 1、不对症下药。 硫酸铜、硫酸亚铁、漂白粉、敌百虫和高锰酸钾等,是防治鱼病的常用药。但不能不论鱼生了什么病,都用这类药物。应该先对鱼病进行诊断,准确确定鱼病后,再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有些鱼病可以用大黄、仙鹤草、草蒲、松针叶、樟树叶、苦楝叶等中草药防治的,可尽量用中草药,不一定都使用常用药。 2、一种药物多次使用。 有些鱼用药物,如果鱼一生病每次都用,鱼也会产生抗药性,使用药的效果下降,甚至不起作用。例如,鱼的中华鳋、指环虫、三环虫等寄生虫病,既可以用90%的晶体敌百虫防治,也可以用灭虫灵、鱼虾安等药物防治。在使用时,可将这些药物交替使用,不要连续多次只使用同一药物,以免失效。 3、用药量过高或不足。 用药量过高,会对水质和鱼造成危害;用药量不足,则达不到防治鱼病的效果。因此,防治鱼病的用药量一定要适量。如漂白粉含氯量低于30%,需按降低的比例增加用量,否则,使用后会无效。若过多增加漂白粉的用量,也对鱼池水质和鱼都不利。 4、混用鱼药搭配不当。

要防止将酸性鱼药和碱性鱼药一起混用,导致毒性增强或分解无效。例如,敌百虫,是酸性鱼药,在酸性的条件下药性稳定;若遇碱性鱼药生石灰、漂白粉等,开始时会毒性增强,继续分解则无效。因此,酸性鱼药不可以与碱性鱼药混用。若交替使用,前后应相隔两周。 5、在高温的中午用药。 在夏秋季节,当鱼池水温超过30℃以上时,向鱼池中施药,不仅药液挥发快,而且鱼的各种害虫停止吸食或很少吸食,很容易使用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在高温时,防治鱼病用药的时间,最好在早晨或傍晚,应避开中午。 6、使用过期鱼药。 鱼药过期后,有效成分大多已经分解,有毒物质却明显增多。如果加大用药量,不仅起不到防治鱼病的效果,相反会使鱼大批中毒死亡。因此,过期鱼药必须丢弃,绝不能再使用。 防治鱼病用药六个禁忌动作 地图鱼 1、不对症下药。 硫酸铜、硫酸亚铁、漂白粉、敌百虫和高锰酸钾等,是防治鱼病的常用药。但不能不论鱼生了什么病,都用这类药物。应该先对鱼病进行诊断,准确确定鱼病后,再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有些鱼病可以用大黄、仙鹤草、草蒲、松针叶、樟树叶、苦楝叶等中草药防治的,可尽量用中草药,不一定都使

观赏鱼小瓜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观赏鱼小瓜虫病的诊断与治疗观赏鱼小瓜虫病是观赏鱼养殖中的常见多发病,如处理不及时,措施不得当就极易导致观赏鱼大量死亡。本文通过对几个观赏鱼小瓜虫病的病例,结合病原体小瓜虫的生物学特性及该病的流行情况和发病症状,在参考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图1白点病导致大批死亡 1、病原体 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spp.)属膜口目,凹口科(Ophryoglenidae),寄生于海水观赏鱼身上的咸水小瓜虫,又叫刺激隐核虫,成虫卵圆或球形,肉眼可见,虫体柔软,可任意变形,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寄生于鱼体进行分裂生殖,多数为不等分,成虫离开寄主后在水中游动一段时间,停下来在原点转动,分泌一层无色透明的膜,形成胞囊,沉到水底和其他固体物上,进行9~10次分裂,一般形成300~500个幼虫。在水温15摄氏度以上,幼虫破囊时间一般为20h左右。 图2锦鲤鱼白点病非常严重 2、流行情况 咸水小瓜虫寄生在观赏鱼的腮、皮肤、鳍、眼角膜等处,对鱼的种类及年龄均无严格选择性,尤其以不流动的小水体,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鱼性鱼类为严重,常引起大批死亡。此病在国外也很流行。小瓜虫的繁殖温度为15~25摄氏度,常流行于春

秋季,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高,鱼体抵抗力低,温度有突降时极易爆发。小瓜虫借助胞囊及幼虫传播,刚孵化出来的幼虫侵袭力较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孵化后24h内侵袭力较高,26h后就降低,据资料记载,水温26~30摄氏度,孵化后28h的幼虫还没有感染成功的病例。 3、发病症状 有小瓜虫寄生处形成1mm以下的小白点,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腔处都不满小白点,并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不时与珊瑚、岩石、箱壁摩擦,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若不加以治疗,从发病到死亡,时间在一周内,与鱼体质、水质等因素有关。 图3白点病典型症状 4、诊断 体表形成小白点的疾病,除小瓜虫病外,还有粘孢子虫病、打粉病等,故不能仅凭肉眼看到鱼体表有很多小白点就诊断为小瓜虫病,最好是用显微镜进行检查。也可将有小白点的鳍剪下,放在盛有海水的白瓷盆中,在光线较好的地方用针头将白点的膜轻轻挑破,连续多挑几个,如看到有小虫出来在水中游动,即可做出判断。 图4显微镜下的小瓜虫 5、治疗方法 病情较重,感染数量较多时,全池遍洒硫酸铜使水箱成15mg /L。病情较轻且为初次感染时,将水体温度调高至30摄氏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