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的经历简短]戎马一生的曹操名诗:曹操最著名的诗是哪首

[曹操一生的经历简短]戎马一生的曹操名诗:曹操最著名的诗是哪首
[曹操一生的经历简短]戎马一生的曹操名诗:曹操最著名的诗是哪首

[曹操一生的经历简短]戎马一生的曹操名诗:曹操最著名的

诗是哪首

曹操一生的成就有很多。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戎马一生为北方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不得不提的就是曹操在诗歌上的造诣。曹操是建安七子之一,除此之外,他的儿子曹植和曹丕和他并称为三曹。曹操无疑是一位全才,能文能武。

曹操诗歌《观沧海》作品

曹操留下了很多诗歌作品,大多都是以乐府诗为创作体裁。比如《龟虽寿》、《歩出夏门行》、《短歌行》都是曹操的代表作。曹操的诗歌作品以底层百姓生活为创作基调,反映东汉末年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景,从中穿插百姓疾苦的生活。曹操的诗歌还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他的诗歌中会运用大量的意象描绘出一幅画面,在这幅画卷中,可以看到人生百态。

曹操的代表作之一《龟虽寿》就是如此: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首诗歌中,曹操将自己比作是神龟,诗歌的前两句写出了虽然是神龟但终有一日也会离开人世。进而通过神龟来表现自己远大的理想,虽然自己年事已大,但是还有一颗奋发向上的心。而这首诗歌中,也体现出了曹操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不仅是《龟虽寿》,在诗歌《短歌行》中,曹操更是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除此之外,曹操的诗歌一般用短句的较多,并且句尾押韵,读起来轻

《龟虽寿》曹操古诗赏析

《龟虽寿》曹操古诗赏析 【作品介绍】 《龟虽寿》为东汉曹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作品富于哲理,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原文】 龟虽寿⑴ 神龟虽寿⑵,犹有竟时⑶。腾蛇乘雾⑷,终为土灰。老骥伏枥⑸,志在千里。烈士暮年⑹,壮心不已⑺。盈缩之期⑻,不但在天⑼;养怡之福⑽,可得永年⑾。幸甚至哉⑿,歌以咏志。 【注释】 ⑴龟虽寿:曹操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 ⑵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 ⑶竟:终结,这里指死亡。 ⑷腾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乘云雾升天。

⑸骥:良马,千里马。伏:趴,卧。枥:马槽。 ⑹烈士:操有远大抱负的男子。这里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暮年:晚年。 ⑺已:停止。 ⑻盈缩:原指岁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的寿命长短。盈,增长。缩,亏,引申为短。 ⑼但:仅,只。 ⑽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健康。怡,愉快、和乐。 ⑾永:长久。永年:长寿,活得长。 ⑿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最后两句每章都有,应为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白话译文】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大捷,班师回朝途中,天气寒冷且干旱,方圆二百里内没有可以饮用的水源,军队粮食也已

浅析曹操诗歌艺术特色及影响

. 写作提纲…………………………………… . 开题报告…………………………………… . 内容提要…………………………………… . 关键词……………………………………… . 正文………………………………………… . 参考书目…………………………………… 写作提纲 一、序论 在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以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身份占一席之地者)地寥若畏星,曹操以其仅存地余首诗歌、余篇文章,形成独特地节术风格,构成“建安风骨”,对后代诗人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是非常难得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正文 、曹操诗歌三大艺术特色 ①悲凉慷慨地艺术特征;②雄劲奋发地艺术风格;③质朴明快地诗歌语言. 、曹操诗歌艺术风格形成原因 ①所处时代地重大影响;②与作者经历、地位、世界观息息相关;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风格; ④与戎马生涯急促写就有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曹操诗歌风格地重大影响 ①对“建安风骨”地形成起显著作用; ②对后代诗歌评论与创作影响深远. 三、结论 曹操独特地诗歌艺术风格值得学习,其风格影响重大深远,不可泯灭. 开题报告 、作者姓名 、学科门类、研究方向及年级、汉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秋,汉语言本科 、导师姓名与职称;郑乐农中教高级 、研究题词;曹操诗歌风格及影响 、选题缘由、目地和意义 中国文学史上,能同时被称之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地人物为数寥寥,而曹操凭其仅存地四十余篇散文,十十余首诗歌,及其卓越地军事、政治才能,同时拥有这三顶桂冠,年少时曾读其《短歌行》,感受颇深,故对其诗歌甚感兴趣,特撰本文对其诗歌风格及影响聊发一孔之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选题及研究背景 诗言志.诗风即人风.研究曹操不多地诗作,或许更好把握、分析曹操地志向、胸怀及抱负,也更加清楚诗作文章均不多地曹操,能被后人赞称为文学家地原因究竟是什么.曹操地文章实在难找,而手头却有不少曹操诗作.于是,且走进曹操诗中,去品读诗作,咀嚼体味,鉴赏诗风,窥视这一枭雄地内心世界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研究方法、措施和步骤 收集、查找有关曹操及其诗歌、文章有关资料进行仔细阅读分析,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准备情况 本人查阅《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文学品》《诗品论》《唐诗三百首》《文心雕龙》等资料. 、预期目标 撰写此文,意在让人们了解到,曹操确实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诗歌风格及影

论曹操的高一作文精选5篇

论曹操的高一作文精选5篇 曹操,一个用兵谨慎,爱民如子的好君王;一个赤胆忠心,严于律己的好臣子;一个奸诈无比、足智多谋的好将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写曹操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曹操的高中作文篇1 不论是京剧唱词,还是巷头故事,还有文学作品,曹操都被骂为“白脸奸雄”、“曹瞒狗贼”,可是又有谁又去欣赏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谁又去了解他背后的孤独、寂寞? 我欣赏曹操,欣赏他的粗犷豪放,用兵如神。官渡之战,打得本初落花流水。可惜四世三公,竟成黄粱一梦!北征乌丸,东临碣石,他挥笔写下了豪迈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河澹澹……”多么壮丽的篇章!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是后人对他的赞叹。一次战乌丸,使曹操这个名字青史留名。 我欣赏曹操,欣赏他的求贤若渴,苦觅贤才。江东赤壁,八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将东吴围个水泄不通。大战在即犒赏三军喝了个酩酊大醉,把酒临风,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岁月不饶人,华发早生,贤才的重要曹操比我们都要清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不就是你的心事吗?在大江上,所有愁绪都化作金樽中的美酒一倾而尺,随着江水东流不回,只有那船只的影子打在水面,仿佛一片黑黝黝的山影。月亮如一块玉壁沉入江面。寂静的夜里,只有那雄浑的声音一遍遍诉说着心中的寂寞,在江中飘荡。只叹曹公大意,公瑾运筹帷幄,文韬武略,八十万大军号谈笑间灰飞烟灭。孟德败了,可是他的《短歌行》却永传于世,他求贤若渴的精神感动了天下贤士,曹公手下

猛将如云,谋士如雨。 我欣赏曹操,欣赏他的老当益壮。迟暮之年,可仍怀雄心壮志,激流勇进,毫不亚于大耳碧眼。你仍用话语表达着自己的愿望:“老骥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列士暮年,壮心不已。”你须发苍苍,却仍迸发着无限的精力。东征仲谋,西讨孟起,北伐张鲁,中稳朝纲。为魏国的建立和三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如今曹公早已远去,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曹公,仍低吟着他的诗句。我忽然感到,曹公并未走远。 写曹操的高中作文篇2 三国是一个传奇的时代,天下三分,群雄逐鹿,在这片土地上,充斥着无数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无数豪杰在这里演绎着自己的故事,乱世之中,谁能称雄?在我心中,真正的英雄只有一个。 有人说,他是奸臣,是枭雄,心狠手辣,扰的国家鸡犬不宁,我说,他是天才,是英雄,在他的领导下,百姓生活幸福安定。 孰是孰非,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的功绩配得上这“英雄”二字。 年少时的他,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又是何等的眼光敏锐,在天下一片大乱之际,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这混乱的漩涡中抓住了最重要的机会,他礼贤下士,广交天下豪杰,身边的将领谋士越来越多,兵力日益强大。他用兵如神,运筹帷幄,大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乱世,是他最好的舞台,那些所谓的英豪在他面前都是跳梁小丑,他笑了,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统一全国的那天,这,是他的时代。 他的军队,永远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有一次,他行军经过麦田,他下令任何军士不得毁坏麦子,违者立斩,但走了一会,他的马突然受惊,踏坏了一片麦田,这时,他竟拔出剑来,要自刎于此,被手下诸将慌忙拦下,于是他便将头

历史著名战役

历史战役 牧野之战 时间:公元前1046年2月,地点:今河南 博弈:周武王vs商纣王 结果:纣王兵败自焚,周灭商评价:中华文化形态的定鼎之战纪元前1046年2月,当看似弱小的数万武王麾下,经过一天血战,大破堪称巨人的商纣王“七十万”之师,看着那昔日的霸王拥着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玉器,无奈自焚之时,他们谁都不可能想到——这是殷商五百年文化体系幻灭的葬礼,更是中华文化体系淬火重生、涅槃升腾的典礼。从此,绵延三千年、兼收并蓄,至今仍充满生机的传统中华文化,终于成为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至关重要的一极,挥就出至上荣光与惨痛磨难并存的、恢宏历史画卷。 长平之战 时间:公元前260年4月~9月地点:今山西 博弈:秦军(白起)vs赵军(赵括) 结果:秦军大胜,坑杀40万降卒评价:中华2000年铁血帝制的定鼎之战白起一夜之间坑杀400000赵国俘虏和纸上谈兵的赵括的戏剧人生,大约是长平之战留给我们后人的至深记忆。只是,这记忆中,充溢苦涩与暴戾的成份,细细品味,断无值得为此开怀的理由。踩踏在万众尸骨之上的白起,在用铁血强力成就了自己丰功伟业的同时,也使得大秦帝国一统江山之路遽然间坦荡无比,几近水到渠成。只是,随之到来的、绵延2000余年的中华帝国制度,也终于命中注定般地充溢着怪异与暴戾的文化基因——铁血、阴谋、功利、无情、没信用、非理性、泯人性——依如它的脱胎母体,依如那个异型般的长平之战。 宋辽岐沟关之战,中原文明转入全面消极战略防御的开端 片石之战 时间:公元1644年4月 博弈:大顺军(李自成)vs 明清联军(吴三桂多尔衮) 结果:大顺军溃败,成就大清入主中原之路评价:决定三百年大清王朝基业的开山之战 淝水之战 时间:公元383年11月 博弈:东晋军(谢安)vs 前秦军(苻坚) 结果:8万东晋军大败80万前秦军评价:鼎定两百年中国历史走向的大战。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源出自淝水之战的这些成语故事充分凸显着此次战役的传奇气质——神了!的确,以不足八万之众,瞬间将号称百万的巨人击倒,遍观人类历史,堪称独一无二、空前绝后,不神才怪。 涿鹿之战 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它也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曹操煮酒论英雄教案

教学重点: 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知识。 2、掌握基础知识。 3、划分课文层次,分析第一部分。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我国可称得上家喻户晓,许多人物至今还被人们津津津乐道。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三国人物?他们又具有怎样的性格?(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是的,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我们了解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关羽的义,赵云的勇,等等。而这此人物之所以能长久地、鲜活地活跃在大家脑海里,是因为作者采用各种描写手法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今天就来听听曹操和刘备的一段对话,看看从中显示了他们怎样的性格。 2、简介《三国演义》及其作者。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为题材,又依据有关的传说、戏曲等资料,经过综合加工再创作而成。小说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写到黄巾起义被镇压,在镇压农民起义时,各军阀乘机割据。后写曹操杀董卓,平袁绍,统一北方。接着写曹操指挥大军南下,南方孙权、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曹操大败。自此魏、蜀、吴三国鼎立,各自称帝,相互攻战。后写司马氏推翻曹魏统治集团,建立西晋王朝,先后灭掉了蜀、吴,全国统一。小说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阴险狡诈的曹操,宽厚仁爱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义勇武的关羽,刚烈粗犷的张飞等,在人们心目中都成了某种典型人物的代表。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3、阅读课文导读,了解本文的中心内容。 导读中点明本文主要写曹操和刘备一场精彩的对话,这场对话既是智慧的较量,又是一场特殊的心理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课文节选自第二十一回,当时曹操位居汉相,势力强大,野心勃勃,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极为恐惧,就秘密下诏给国舅董承,设计谋杀曹操。董承联络刘备聚义图谋,刘备参与了这一行动计划。当时,刘备为豫州牧,势力弱小,被曹操安排在相府左近宅院居住,实际上受到监视,随时有被杀的可能。在这种情势下,刘备只能

曹操诗歌赏析

曹操诗歌赏析 曹操生平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曹操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薤露行》、《蒿里行》二诗,作于建安初年。前一篇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写关东各州郡兴兵讨卓,又各怀野心,互相杀伐,在内容上紧相承接。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冬日太行山区的酷寒、荒芜、险峻,形象生动,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步出夏门行》作于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该诗包括“艳”(前奏)及四解。“艳”着重写了诗人出征时的复杂心情。一解“观沧海”,写进军途经碣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取得了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其中“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诗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贯彻终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有《度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写诗人的政治理想。他设想的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政治。这在汉末社会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

论曹操

论曹操 ——从史传到《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 曹操,乱世时期一颗星光灿烂的明珠;曹操,战争与政治熏陶下的一个优秀人物;曹操,大智大勇与奸诈无比的矛盾化身。出身宦家,力求除宦;初讨黄巾,安身立命;胸怀大志,所向披靡。恭迎献帝,首倡义师;许下屯田,流民归附;北征乌丸,荡除不轨。举贤用能,不避其瑕;唯才所宜,不求其全;知人善任,不问其身。袁氏败亡,北方遂平;南谋孙刘,赤壁遗恨;克成洪业,天下三分。行军伍间,尚能作赋;立战阵前,激昂吟诗;攻城拔地,大修学堂;陷州夺池,整齐风俗;整顿经济,兴修水利;文武兼施,天下升平。其人伪诈,其好残杀;屠城徐州,血洗邺城;诛杀名士,只报一恨;枉杀名臣,只为已思;假梦杀姬,自欺欺人;与仓官谋,借头安心;凡此之类,不胜枚举。晋室一统,以此为基;曹操之功,实不可没;错过虽多,掩瑜千秋功过,后人评说。曹操,这个《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人物,毁誉参半,说曹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曹操太复杂,而且对曹操的看法和评价始终没有断过论争。甚而至于将历史中的曹操和《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曹操放在一起,越搅越乱,越乱越不能够认识曹操的真面目。我这里说曹操,将选取两个角度对曹操谈谈看法,力求能够让大家对曹操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 曹操;事家;政治家;残忍;奸诈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前言 (3) 第二章从史传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 (3) 2.1曹操的历史真面目 (3) 2.1.1史籍中对曹操的评价 (3) 2.1.2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4) 2.1.3曹操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 (5) 2.1.4曹操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 (6) 2.1.5曹操是一个性格复杂的男人 (7) 2.2曹操之丰满的文学形象 (8) 2.2.1曹操的文学形象的形成 (8) 2.2.2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文学形象 (9)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三国著名的三大战役

三国著名的三大战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三国著名的三大战役》的内容,具体内容:三大战役是指三国时期发生过三个大规模著名的战役,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官渡之战结果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 三大战役是指三国时期发生过三个大规模著名的战役,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官渡之战 结果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其他战后相关事务: 1、官渡之战后,曹军活捉了沮授。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赏识,起初曹操赦免沮授并且厚待他,但最后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绍阵营而被曹操杀害。 2、曹操在袁绍大营发现许县及军中的某些人员,曾写信向袁绍表态,他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示安抚反侧。 3、官渡之战后,袁绍仅八百骑逃回北方,后悔不用田丰之言,但逢纪

诋毁田丰,结果田丰被袁绍杀害。 4、冀州地区发生反袁的动乱,袁绍率军平定。 三国时期三大著名战役:赤壁之战 战争过程 挥鞭南征 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7-209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立即开始为南征做好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军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 备南征;同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上表天子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偏,继续代替马腾统领部队,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作为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 政治上: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捏造罪名杀了多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政敌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威。 七月,曹操采用其首席战略顾问尚书令、侍中荀彧"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的策略,自己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向宛城、叶县进发。另遣扬武中郎将、谏议大夫曹洪等诸将从东面的小路发动奇袭。八月,荆州牧刘表病死,其次子刘琮继位。九月,曹军先锋曹洪陆续在舞阴、博望等地大破荆州军,曹军先头部队已经进至新野。另外曹操在攻下章陵郡后,又命赵俨以章陵太守兼都督护军,总领张辽、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冯楷、路招七路人马,驻扎于章陵郡,作为后备从东面策应支援。刘琮惊慌失措,于是接受了蒯越与傅巽等劝说,没有通知屯兵于樊城前线一直在

1.中国文化简论

第一章简论 文化的含义—用中文在google上检索有两亿多条。用culture来检索有五亿多条。它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大家都常用这个词,但能认真反思这个词的人可能不多。 我们都会见过很多事物被冠以“文化”之名: 传统文化、新兴文化;经典文化、流行文化;本土文化、外来文化… 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都不一样,吃的讲究也不一样。其实这种文化只是一种习俗。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什么叫企业文化?营造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在追求高效益,更大利润的同时,让职工感受到精神文明层次的一种需求或者说在企业职工中形成这么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而不是仅仅追求物质和利益的追求。 酒文化、茶文化、竹文化…酒文化。仅仅是了解酒的各种品牌,酿造的过程,就能说了解了酒文化?这是不够的。酒文化里包含什么内容呢?比如说跟酒文化联系起来,你会想到什么?酒不醉人,人自醉。那是酒的一种功能。其实酒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交流.外国人到中国来,发现中国人喜欢在酒桌上谈生意。你不跟他喝酒,他不跟你谈生意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还有促进人之间的沟通交流的功效。拉近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效果。古代,李白喝酒就能写诗歌。对他而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是消愁的一个工具。不是光是尝试其味道而已。而是抒发他自己的情感的辅助工具。曹操也说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何以解愁唯有杜康是杜甫写的诗词)杜康是一个人的名字,是个酿酒的大师和高手。他酿的酒非常好喝。对于古人而言,酒的含义太多了。 竹文化。并不是你见过竹林你就了解了竹文化。竹子在中国人的心目这代表着一种品格。它被人格化了。竹子的特点是什么?它是非常笔直的。它有非常正直的品格。它中间是空的。代表什么呢?代表一个人很虚心,很谦虚。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品质的一种向往。这时竹子有了内涵,这种内涵既有价值观的东西,有审美观的东西。比如,红楼梦里有很多作为装饰用的植物。林黛玉选了有竹林的潇湘馆。她肯定是在竹子这种植物中找到一种寄托。她的审美与这种植物的审美相契合了。当然这不是刚才所说的正直的品格,香妃竹,传说眼泪落在竹子上面形成了这种斑点,所以,竹子也跟林黛玉很爱哭的特性相符,有一种情愫在里面。所以说价值观和审美观都在文化中体现出来。 汽车文化、青铜器文化…汽车怎么会有文化呢?其实它在物质生产过程当中体现出一种价值,我们对它物质文化内涵的一种挖掘。 所以文化这个词的含义非常之多。 到底什么是文化呢?我们从中国字“文化”来进行追踪溯源。 一、文化的含义 1.“文化”寻根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测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社会关系、人伦规范、风土民情(精神层面)),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这是最早的文和化并用的依据。 在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zhū]。”意思是圣人治理天下,先用文化来教化去统治百姓,然后再用武力。先礼后兵。凡是用武力的情况都是对方不降服你,不服气。用文的手段,用文化的手段来治理他们,如果他们还不服气的话,就用暴力的手段来镇压他们了。这是讲圣人治国的方法。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晋束哲《补亡诗·由仪》 这里说是文化武力内外有别,对自己国家国内应该用精神层面道德修养制度层面来进行教化。武功用于对外,不能靠讲道理,靠教化来解决。要靠武力征服他们了。 从这两句话来分析,最早的“文化”是指国家的文教治理的手段。它是与武功(镇压)相对的东西。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释义: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这句话也可以从这里深受上述观点的影响。 “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唐孔颖达《周易正义》 圣人所看到的人文,这里的人文是与天文相对的。指人类社会的种种。它是指诗书礼乐之谓。诗—诗

最新(曹操)诗词鉴赏《观沧海》最全中考鉴赏

《观沧海》(曹操)诗词鉴赏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气魄,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艺术手法】1、虚实相生: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洪波涌起”衬托下文大海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2、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3、动静结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互相映衬,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理解背诵】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3,《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中“志”的意思是志向。(2分) 4,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5.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7.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简答题】 1、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3分)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3、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动静结合)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1分),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其中一可)。 5、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借助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2分)

曹操和曹植诗歌风格的比较

曹操和曹植诗歌的比较 摘要:曹操、曹植父子二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而后期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徊。 关键词:曹操曹植诗歌风格 一、从诗歌内容上比较 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终生所追求的是打击豪强和统一中国,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所以他的二十余首诗大都是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描写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苦难的乐府歌辞。他的另一部分诗中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 曹植“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在时代的熏陶和曹操的影响下,从少年时起,就抱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但他又受时代风气的熏陶,养成了一种旷达和放纵不羁的性格,蔑视世俗礼教的态度。这种安邦济世的理想和恃才傲物的性格,支配着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动,也成为他诗歌的基本精神。 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很有曹操的雄风,但不及曹操的“沉雄”。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强调,对前途充满信心。正如《诗薮》所说的“纵逸”,或如曹植自己所说的“猛气纵横浮”。 他后期的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发的悲愤。共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第三类是述志诗;第四类是游仙诗。其后期诗歌在强烈抒发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这一点上,同前期精神是一致的,但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甚至哀伤忧愤,情绪低回。但曹操的慷慨悲凉使人振作,而曹植的悲凉令人感伤。 二、从诗歌风格上比较 曹操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以慷慨、雄劲为主,出以深沉,偏胜于阳刚,在诗中直陈其慨、直抒胸臆,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钟嵘《诗品》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曹操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语简捷,指事写意,直达所怀,格调劲健。这种风格从实质上讲,正反映了整个建安时期的时代精神……《观沧海》中就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汇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深苍劲的风格。《短歌行》是最能代表曹操思想感情和体现其慷慨悲凉风格的诗作之一,它鲜明地表现了诗人为建功立业而求贤若渴的迫切愿望。 曹植更富有诗人的气质,他既有乃父的苍劲,又更为华丽多姿。其诗既有刚烈之风,又有儒雅之调;既有曹操的阳刚之气,又有曹植的阴柔之美;既有慷慨昂扬,也有凄凉悲伤。正如钟嵘《诗品》中所说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一、诗歌风格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所处时代特点和其地位、经历及世界观的不同 曹操诗歌慷慨悲凉风格的形成,首先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密切关系。曹操以宦

论曹操诗歌风格

论曹操诗歌风格 内容摘要:曹操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文以四言诗成就突出,继承了汉乐府的写实主义精神。在汉末动乱时代,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写下了二十余首诗。本文结合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对其中的一些代表作进行了分析。诗歌真实的反映了纷乱的社会现实,对人民遭受的苦难和士兵的疾苦深表同情和怜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求,迫切要求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曹操的诗上继先秦两汉民歌的优良传统,下开建安时期“梗概多气”的现实主义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人们论及曹操诗歌的艺术风格时,往往笼统地以“悲凉慷慨”、“梗概多气”加以概括。其实,曹操特殊的精力和地位,使他的诗歌与其他建安诗人相比,颇具独到之处。诗人将昂扬的奋斗向上的精神与沉郁悲凉的心境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古朴苍凉、沉雄顿挫、慷慨激昂,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曹操诗歌艺术风格 慷慨激昂博大雄伟 古朴苍凉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人。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建安文坛的杰出领袖。曹操的诗今古二十余首,都是乐府歌辞。 南朝钟嵘写了一部《诗品》,品评诗人,区分第等,把曹操的诗置

于下品。我觉得这种品评有失偏颇:汉武帝罢工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二四百年,弄少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又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被子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①。其诗虽然没有华丽的文彩,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实在是值得我们深究的。本文试图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浅述。 一、沉雄顿挫慷慨激昂 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面对复分配而矛盾交织的社会现实,没有悲观厌世,而是始终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豪情,在他的诗歌中,诗人善于描写社会现实,揭露矛盾,更善于表现自己积极的社会现实,揭露矛盾,更善于表现自己积极诉社会理想,处处灌注着要求建功立业的进取心和统一天下的雄心。这使得他的抒情诗具有强烈的鼓舞力量和鲜明的个性特征,诗风粗犷刚健,气韵沉雄。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二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全诗在深沉忧郁的气氛中激荡着一种慷慨昂扬的情绪。诗歌开篇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低沉感伤。诗人对月把酒,思

曹操诗词赏析

曹操诗词赏析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战乱不断,生灵涂炭。后人有诗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曹操目睹了百姓在战乱中的悲惨境况,写下了这一首饱含同情的诗作。 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 最后曹操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在这首《蒿里行》里,体现的是曹操的忧国忧民之心。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了袁绍,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熙逃到乌桓,勾结乌桓,骚扰边境。 曹操不得不远征乌桓,在一番对抗之后,曹操取得了胜利,巩固了后方。曹操得胜归来,在经过碣石山时,写下这首《观沧海》。 曹操登临碣石山,居高临海,借着眼前大海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曹操说,太阳和月亮,灿烂美好的银河星光,似乎是从这海洋中生出的。 超凡的想像力体现的是曹操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意味着自己要像大海一样,包容万物。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曹操诗歌

曹操的大半生处在东汉末年的动乱时期,可谓乱世英雄。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1]的精神。曹操诗歌最大的特色体现在其体式上的“突破”与“创新”。内容上将“小我”之壮志与悲“大我”之情怀有机地融为一体。艺术风格上的“慷慨悲凉”,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风骨”,其精神实质凸显无遗。具体地说,“曹公古直”[2],其诗绝少华美的辞藻,喜从大处着墨,内涵厚重而气势恢弘,抒发感情往往跌宕起伏,个性色彩极为鲜明。从他开始,乐府诗实实在在地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用其悲凉苦恨之调,以写汉末动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亦影响了后来杜甫白居易等文风。 一、诗歌形式的大胆创新 曹操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诗歌,现存的二十多首诗,全部都是乐府歌辞。《魏书》说“太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3],确是实录。这些乐府歌辞虽沿用汉乐府古题,却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4](《汉书·艺文志》)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清方东树语),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曹操首开以乐府古题自作诗的风气,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乐府自东汉以来,文士始多仿制,然

大都不过一二篇,其风未盛也。乐府既不采诗,民歌来源,根本断绝。而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人乐府,斯为极盛。”[5]究其原因,缘于曹操喜爱并精通乐府音乐,他今传诗作皆为乐府诗。“以乐府题叙汉末事”,曹操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也有少数自拟新题之作,如《对酒》等。借古题以写新事的,如《薤露行》、《篙里行》,以写汉末动乱,自曹操“旧瓶装新酒”以乐府古题自作诗之后,建安诗人遂风气仿效。而且启发了后人,如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沿着曹操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方向发展起来的。 沈德潜《古诗源》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6]先秦两汉是四言诗为主体的杂言诗时代,魏晋南北朝是渐次走向格律的五言诗为主体的时代,两汉诗歌中的文人诗与民间乐府民歌是泾渭分明的,建安魏晋时代,则出现大规模的文人效仿乐府民歌的拟乐府诗。曹操的诗歌以四言为主,保留着《诗经》中二句一行、四句一节的章法。同时还借用了《诗经》中的成句,化句为用,亦多用比兴。《步出夏门行》中比兴亦多,如《龟虽寿》,总共十四句,前六句全是比兴,且以比兴开篇。比兴既多且生动,使全诗韵味深长。曹操的四言诗还有自己的新创,以平易的当代口语组织语汇,有着强烈的抒情性,融人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一个政治家的情怀。如《观沧海》中通过对渤海雄伟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怀;《冬十月》中通过对北地风土民情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民生优患意识;《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诗人宏大的政治抱负;《龟

论曹操作文1000字

品曹操 乱世造就英雄,东汉末年的烽火,一代枭雄曹操从这极端中诞生。民间流传中,曹操奸诈、凶残、惟利是图,被许多人称之为“一代奸雄”,是汉朝之大逆臣;与宽厚、仁慈的刘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我在暑假里几次细细读了《三国演义》后,觉得在罗贯中笔下,曹操的性格是多变的: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他求贤若渴,唯贤是用……远大的理想、超凡的能力以及丰富的人生铸就了这位“治国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极富人格魅力的传奇一生。 我佩服曹操面对失败毫不气馁,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精神。曹操在赤壁之战损兵折将,数十万大军顷刻间灰飞烟灭,不得不率领残兵败将落荒而逃,败走华容,却傲笑不已,问尽天下苍生,谁人能及?生命诚可贵,傲气犹胜许,胜者本无恒,何必再输掉那份顶天的不羁呢?曹操这种豁达进取的性格深深启发了我。每当我遇到难题时,一下子又想不出解答的方法,就不多想,立马放弃了,一点儿也不肯深究,面对失败,总觉得自己不行。 我更佩服曹操为成大业,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的胸襟。他曾与张绣争战多次,并被张绣打得落花流水,儿子、侄儿、及爱将典伟都死于张绣的手下,可以说与张绣是“血海深仇、不共戴天”。但看到张绣率兵前来向他投诚,他既往不咎,

热情地接待张绣,并立刻委以重任,还与之结为儿女亲家。为天下人树立了不计私怨、宽宏大量的榜样,取信于天下,使众英贤知道他是个讲义气之人,便投靠于他。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焚书不问”、“赦免张辽”、“义释关羽”……曹操宽宏大度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使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终成大业。说来惭愧,我没有曹操这样博大的胸怀:有时为一支笔,与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为一句话语,对同学不理不睬……因此在选班干部时、在评先进优秀时,我的票数明显不如别人。我想我缺少的正是这种宽宏与大量,使得我在同学中威信不高。“宰相肚里能撑船”,堂堂男子汉应有曹操这种博大的胸襟。我在曹操身上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我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心中一下子豁然开朗、顿觉释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从曹操身上理解了这两句话的含义。它将成为我人生的目标,成为我永恒的追求。 2论曹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题记

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战役

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战役 三国演义中发生过三个大规模著名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三国时期著名战役:官渡之战 背景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公元199年健安四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 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

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曹操则是四面受敌,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 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公元198年(建安三年)十月,河内郡太守张杨欲出军救援吕布时却为部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进攻徐州吕布的后顾之忧,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张杨旧部睦固杀杨丑,欲北投袁绍,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六月,袁术病死,十一月张绣投降曹操。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刘表坐观成败,孙策欲袭许都未行即遇刺,孙权保守江东。局势变得更加明朗。 过程 前期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 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

曹操短歌行赏析3篇完整版

《曹操短歌行赏析》 曹操短歌行赏析(一): 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者,大有人在。有的是因岁月蹉跎、不知老之将至而嗟叹;有的是因富贵荣华未及尽享而叹惋;也有的是因贪生畏死而惆怅。曹操的《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慨叹。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正因他感到年事渐高(时年五十四岁),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然。正是正因有这种思想,对于已经越陌度阡屈尊任用的,契阔谈宴,热诚相待;对那些尚在绕树三匝、徘徊不定的贤士,发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呼唤,坦露自己求贤若渴的心迹。这首诗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政治家的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 曹操的这首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读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样的诗句,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渴求贤才的殷切情绪;读着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你会感到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而这种诗句,也只有像曹操这样一位有雄才大略、感情豪放的人才能吟得出来。 曹操短歌行赏析(二):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我们此刻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十分发愁,愁得不得了。那么愁的是什么呢?原来他是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刻建功立业。试想连曹操这样位高权重的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那该有多大的宣传作用。假如庶族地主中真有贤才的话,看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呢,没有想到曹操却在那里渴求人才,于是那真正有才或自以为有才的许许多多人,就很有可能跃跃欲试,向他归心了。对酒当歌八句,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那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刻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就应赶紧拿定主意,到我那里来施展抱负。因此一经分析便不难看出,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这样用心的目的而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这固然证明曹操真有他的愁思,因此才说得真切;但另一方面也正正因透过这样的调子更能打开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因此说用意和遣词既是真切的,也是巧妙的。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