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讲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河南驻马店期末)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D.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

解析该题的题眼是“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由此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冲击,正确答案为C。A、B、D三项与题意“直截了当地讲救亡”无直接联系,故排除。

答案 C

2.(2014·广东东莞质检)1898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开辟专栏对时事进行论说。下列陆续在报上发表的评论是针对

()

A

C.维新变法运动D.辛亥革命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已经于1864年失败,故A项错误;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开始在北方兴起,但是其盲目排外引起康有为等一批知识分子的敌视,因此有“论义民与乱民之异”“排外平议”等评论,故B项正确;梁启超在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逃亡至日本,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1911年在武昌首先爆发,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4·广东虎门调研)记录片《复兴之路》说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这“国耻”指的是

() 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D.日本全面侵华

解析从材料“20世纪的第一年”可以判断是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故C 项正确;鸦片战争是在1840年,甲午战争是在1894年,日本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故A、B、D三项错误。

答案 C

4.(2014·广东梅州五华县质检)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1911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

() 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A、C两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但题干强调的是“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即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正确,C项错误;B项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4·广东揭阳一模) 1913年宋教仁命案发生后,上海地方检察厅公开传讯袁

世凯的亲信国务总理赵秉钧,并公布政府高官与杀人犯之间密切往来的证据。

一个小小地方法院竟敢传讯国务总理,是因为

() A.中华民国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当时反对袁世凯独裁的民意强大

C.上海市国民党控制的地盘

D.袁世凯为移祸赵秉钧,支持上海地方检察厅

解析依据材料,地方法院可以传讯国务总理,体现出了司法对行政权力的一种制约,结合时间1913年后,所以应为中华民国时期,三权分立立法、司法和行政相互制约和平衡的一种表现。所以选A。

答案 A

6.(2014·广东佛山调研)下图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布图》。符合“唐代江南地区经济中心”“近代中国最早航运企业诞生地”“张謇大生纱厂创办地”“荣氏保兴面粉厂所在地”排列顺序的是

()

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

C.①④③②D.①④②③

解析“唐代江南地区经济中心”是杭州,“近代中国最早航运企业诞生地”为上海,“张謇大生纱厂创办地”是南通,“荣氏保兴面粉厂所在地”

是无锡,根据地图,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7.(2014·广东湛江质检)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

量统计表,空白处最有可能是

()

A.造纸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再认再现能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之一是轻工业发展较快而重工业极为薄弱,在1872~1911年,中国发展最快的两个行业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纺织业排在第一位,面粉业排第二位。

答案 D

8.(2014·山西质检)下图记录了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此图说明了

()

A.等级有序的华夷观是国人排斥民主共和的主要原因

B.近代中国对西方的探索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转变

C.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让国人不断深入学习西方文化

D.辛亥革命让中国人认识到民主共和的历史必然性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通过学习西方制度文化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成为国人的共识,故选C。天朝上国下的华夷观在鸦片战争后逐渐崩溃,但从材料看,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民主”、“共和”出现频率依然极低,排除A;材料没有表现中国器物方面的探索,排除B;在1912年之前,“民主”、“共和”出现的频率已到最高水平,排除D。

答案 C

9.(2014·广东揭阳一模)梁启超认为:“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洁之,愈洁则愈破,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乌乎可哉?”这反映了梁启超

()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B.着眼于中国制度改革

C.着眼于维护清朝统治D.主张对中国进行革命

解析梁启超认为“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形象的说明了中国只有着眼于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故B项正确;材料中梁启超强调了中国内部政治结构的彻底变革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对外全面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梁启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梁启超主张对中国进行政治改良,而非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2014·广东中山期末)“20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这则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

() A.卢梭的思想占主导B.“西学东渐”,崇洋媚外

C.民主共和思想传播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

解析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民主共和制,从署名“卢骚之徒、卢梭魂、亚卢”看,可知是受卢梭影响,故D项错误;而“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已经不仅仅是卢梭的思想,故A项错误;平等、人权是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民友”更体现出民主,结合时间是20世纪初,正是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之时,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崇洋媚外,故B项错误。

答案 C

11.(2014·广东惠州二模)1912年《申报》载:“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同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共和革命不可能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