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与价值

社会道德与价值
社会道德与价值

社会价值观与道德观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现代人们的社会价值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产生,与科学的进步、时代的进步是分不开的,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当代人越来越处于一个具有最大选择空间的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中,保守与开放、传统与现代交织在一起。于是,问题出现了,科技的高速发展,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现代社会我们正在确立自己在社会的前所未有的地位,每个人要求得到重视,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保护,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尊重,如“自信和谦卑共存”、“传统与激进之间共存”等等。这对价值观的选择与确立产生重要影响。现代人在自我意识、公共道德、就业和生活观及婚姻和性观念等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传统与现代意识并存的两重性。而这一切又都来源于当今社会和科技飞速发展为基础的人们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重新确立。我们这个时代,人的价值观表现出多元化的形态,但这种多元是建立在每个人的差异的基础上的,价值观已经是人们在社会上判断好和坏、善与恶、甚至是判断真理的标准了,而这种价值观有许多的表现形式,比如利益价值观,每个人在维护自己利益面前就会妥协,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为了达到目的,更不顾失去了自己心里最低的道德底线,虽然这是来自外界的对自己的压力,也许自己不想这么去做,可是既然有了这样的利益价值观,不是自己想做却还是自己亲自做了违反自己道德的行为,久而久之,自己的道德意识就会慢慢的被价值观所取代占据自己的思想意识的地位,最终自己心中的那点道德底线也会失去,那么这样以来,各种变态心理就会变现出来,而自己却不以为然。所以,现代社会犯罪率陡升,有着居高不下之势,恐怖事件不绝于耳,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不能说这与人们的社会价值观的改变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应更提倡道德来挽救价值观给社会的带来的质变的危害。

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社会如此复杂的原因是利益分配的复杂,利益分配的复杂的原因有很多,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导致了人们贫富差距的拉大,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过上富人过的生活,人性中的弱点便渐渐的暴露出来,过分的攀比心理导致了一些人心态的失衡、道德的缺失;再加上国家和法律产生后,道德便被逼上了社会规范的后台,社会成员逐渐接受法律的约束和调节,逐渐淡忘和远离那些博爱、互助的道德基础。一些“精明”的人利用法律的空子的例子屡见不鲜。不可否认,法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在治理方式上的一个必经阶段,有它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但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为了追逐利润和取得竞争优势,商战中的人们猛烈冲击道德底线,出现了道德败坏的局面: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坑蒙拐骗、巧取豪夺、乱性乱伦、伤天害理、折磨人摧残人等各种背离人类背离道德的行为横行社会,无数人间悲剧在物质财富高速增长的时代上演。网络以其自由、便捷、隐秘渗透到生活之中,改变着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网络虽然是一个时代的新产物,但其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开拓了巨大空间。在社会道德的沦丧的情况下,道德无奈的借助法律不断地从外在世界改变社会,希望能使人们的道德回到那个从自己内心发出的内在道德,也就是那种没有目的的道德,来重建一种适合社会的又符合人们价值观的道德思想。可是这个时候网络却更这个希望带来了更大的麻烦。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自在,不顾一切的散发着自己的压抑与疯狂,视觉、听觉所带来的各种瞬间心理的反应,完全失去了理性。对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在网络中形成图像和符号,仿佛对话者已经不是人了,这种非理性摆脱了道德和法律,放肆于人们整个内心。具有代表的那就

是欲望的无限扩张,例如网上许多交友网站上有富翁VS美女征婚派对。本来富翁VS美女是一个很争论的话题。一方面,娶不上媳妇的不应给是富翁,而是好吃懒做的穷人。一方面,这种征婚派对是一种利益的关系。再如,“人肉搜索”,这也是很有争议的话题,其中的“人肉”掺杂了些许的黑色幽默,乍听起来令人有些不寒而栗,却也准确地表明了这种搜索方式的特点,不是传统的搜索方式,仅仅提取互联网资料库中的信息,而是依靠有血有肉的网民提供信息。这种揭露事实真相的同时,也在泄露隐私,这种道德维护者可能触犯法律,也陷入自我道德的不正当。中国消费者的感性消费、过度的符号消费、情感消费、形象消费、奢侈消费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流,人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那些刚刚获得温饱、正在小康路上奋进的中国消费者,为了显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或极欲获得“时髦社会圈”的入场券,弥漫着浓厚的奢侈消费、符号消费之风。从而,道德,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便变得无足轻重了。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不及待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道德与价值观的关系。道德也许比起法律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传承我们的优秀的传统道德来为改变这一状况做出一些贡献。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博大精深和真正伟大之处,在 2008年8月8日,中国人向全世界传达了当今中国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和。坚持以大局为重,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坚持诚信至上。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就是说要以和谐为基础,以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为基础。同时,我们对待科技、对待时代的发展也要有一个正确的、理性的认识,在科技面前,合理的利用科技,充分享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不要迷信科学,我们应该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承认整个宇宙还有绝大多数我们不知道不了解的事物,承认它们的存在,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可是道德价值观一定会产生偏差,那种自私自利、狂妄自大的心态会极度的蔓延,同时也会很快地影响到他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因此,当今的中国道德价值观提倡我们要以和谐为本,人和社会是一体的,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有义务奉献自己的爱心去帮助我们有能力帮助的人。

从另外一个层面,中国也重新开始重视青少年的教育,这也是恢复中国传统价值道德观——儒、释、道的一种体现,传统的道德观都是教我们做人的根本。中国传统价值观在历史上受到了多次强烈挑战:首先,最早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几十年就亡国了;其次,蒙古人统治时期的元朝,也是一百多年就亡国了;再次,“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深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他是以反封建反传统,提倡科学和民主为号角,传统价值观被不断边缘化。提倡以“和”治天下,“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需要我们正视和发扬传统道德,尤其国家近年提出要建设“中国主流文化”,这是国家重视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是紧密,更是不可分的。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儒家思想将内心修养与国家、社会的平治有机结合,提倡内外贯通的“三纲八日”,以道德自我为个体人生的价值起点和修养目标,追求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熊十力研习并认定《六经》为“内圣外王之学”,并指出“内圣则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宗,以成己成物为用:外王则以天下为公为宗,以人代天工之用。”内圣外王是儒者借以安身立命和应付世事的根本法规和普遍模式,充分表达了道德自我建构的思想理路和社会价值。道家和中国化佛教思想共同注重对世俗生活和物欲功利的超越,追求心性自由和德性价值,提倡真切的关怀意识和道德境界,体现着与儒家思

想一致的道德自我价值建构的恢弘精神意旨。我国现代主流道德和社会价值观是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当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又会出现新的社会价值观,这时,就又需要一种符合时代需求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加以平衡。所以,我国现代主流道德价值观应当以传统道德为基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