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马之歌教案

牧马之歌教案

课题《牧马之歌》课时一课时课型唱歌综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哈萨克民歌,了解哈萨克族的风土人情。

2、有兴趣的学唱歌曲,能够用自然圆润、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牧马之歌》。

重难点1、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2、积极参与学习歌曲的音乐活动,学会表现歌曲。

学法

教法

导入、分析、欣赏、演唱、感受、

教学过程二备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

情感导入与歌曲欣赏体验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入:我国幅员辽阔,民族

众多,拥有者各具特色灿烂辉

煌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就来

欣赏一段歌舞,想一想,它属

于我国哪个地区的民族文化?

(课件:哈萨克舞蹈《心爱的

冬不拉》)

生:讨论,回答。(哈萨克族)

2、同学们,今天老师就带领大

家一起走进哈萨克族去了解哪

里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吧!(课

件:简介哈萨克族风土人情)

1、相互讨论

气氛热烈

2、个别参与、气氛热烈

3、讨论、议评

5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二备

二、学习新课

1、聆听歌曲,感受情绪。

师:歌曲主要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生:讨论,回答。(欢快的、活泼的)

2、教师范唱曲谱,学生跟琴哼唱

3、师弹琴,学生视谱用“啦”进行旋

律模唱。

4、学生完整连唱歌曲

5、共同讨论: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

在唱这首歌时,眼前呈现出怎样的景

象呢?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欣赏《牧马之歌》合唱版,再次感

受歌曲的情绪。

1、聆听并朗诵歌词。

2、讨论、评议:

学生轻声跟唱。(要求用

一般音量,吐字清晰有弹

性。)

3、讨论:歌词从早到晚的

顺序描写了哈萨克牧马人

的生活,表现了哈萨克少

年热爱马群、热爱家乡、

热爱生活的自豪心情。

4、演唱歌曲、和伴奏带。

25

三、歌曲处理与创作

1、导入:同学们都能唱好歌曲了,让

我们根据歌曲旋律来设计动作,进一

步感受哈萨克民歌的韵味和魅力。

2、节奏练习

2/4 xx xx | x x | x xx | x - ||

手肩脚手肩肩脚手指手

3、鼓励学生自由设计动作,边唱边律

动。

四、拓展与延伸

简介哈萨克族的民族乐器---冬不拉

1、个别参与、气氛热烈。

2、认真听课、仔细记录。

3学生进行简单节奏创作。

15

临沭县第一初级中学音乐学科课时教案

年级七年级主备人高瑞娟执教人高瑞娟编号13

牧马之歌教案

课题《牧马之歌》课时一课时课型唱歌综合 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哈萨克民歌,了解哈萨克族的风土人情。 2、有兴趣的学唱歌曲,能够用自然圆润、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牧马之歌》。 重难点1、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2、积极参与学习歌曲的音乐活动,学会表现歌曲。 学法 教法 导入、分析、欣赏、演唱、感受、 教学过程二备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 情感导入与歌曲欣赏体验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入:我国幅员辽阔,民族 众多,拥有者各具特色灿烂辉 煌的民族文化,下面我们就来 欣赏一段歌舞,想一想,它属 于我国哪个地区的民族文化? (课件:哈萨克舞蹈《心爱的 冬不拉》) 生:讨论,回答。(哈萨克族) 2、同学们,今天老师就带领大 家一起走进哈萨克族去了解哪 里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吧!(课 件:简介哈萨克族风土人情) 1、相互讨论 气氛热烈 2、个别参与、气氛热烈 3、讨论、议评 5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二备 歌 曲 演 唱 与 处 理 二、学习新课 1、聆听歌曲,感受情绪。 师:歌曲主要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生:讨论,回答。(欢快的、活泼的) 2、教师范唱曲谱,学生跟琴哼唱 3、师弹琴,学生视谱用“啦”进行旋 律模唱。 4、学生完整连唱歌曲 5、共同讨论: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 在唱这首歌时,眼前呈现出怎样的景 象呢?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欣赏《牧马之歌》合唱版,再次感 受歌曲的情绪。 1、聆听并朗诵歌词。 2、讨论、评议: 学生轻声跟唱。(要求用 一般音量,吐字清晰有弹 性。) 3、讨论:歌词从早到晚的 顺序描写了哈萨克牧马人 的生活,表现了哈萨克少 年热爱马群、热爱家乡、 热爱生活的自豪心情。 4、演唱歌曲、和伴奏带。 25 欣 赏 三、歌曲处理与创作 1、导入:同学们都能唱好歌曲了,让 我们根据歌曲旋律来设计动作,进一 步感受哈萨克民歌的韵味和魅力。 2、节奏练习 2/4 xx xx | x x | x xx | x - || 手肩脚手肩肩脚手指手 3、鼓励学生自由设计动作,边唱边律 动。 四、拓展与延伸 简介哈萨克族的民族乐器---冬不拉 1、个别参与、气氛热烈。 2、认真听课、仔细记录。 3学生进行简单节奏创作。 15 教 学 反 思 临沭县第一初级中学音乐学科课时教案 年级七年级主备人高瑞娟执教人高瑞娟编号13

八年级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 品味语言。 2.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页1 第 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

1500年前的三峡。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 《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幻灯展示。)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三、朗读训练 1.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教师范读,生听、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页 2 第 同? A.清/荣/峻/茂 (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

七子之歌教案

篇一:七子之歌教案 《七子之歌》教学设计 一、歌曲分析: 七子之歌是《澳门岁月》主题歌,它反映了人民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盼望回归的爱国之心。歌词选自爱国诗人闻一多在1925年创作的《七子之歌》组诗。全曲分为三部分:1,天真可爱的童声独唱,倾诉“不忘生母”的无限深情。2,中间的高潮合唱声部重复演唱“三百年来........”达到全曲高潮。3,最后反复吟唱“我要回来”反映澳门同胞迫切回归的依恋之情和爱国心。 二、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我采用分组教学法,分组抢答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深化学生对祖国母亲其内涵的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演唱,表现歌曲内涵及情感。 教学难点:在分组活动中与他人友好相处交流合作。 教具准备: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1=f 2/4《快快跑》德国 1 3 ︱5 0 ︱5 4 3 2 ︱1 0 ︱2 2 7 5 ︱5 5 3 1 ︱2 2 7 5 ︱5 5 3 1 ︱快快跑,马儿快快跑跳过岩石,越过山包不要累坏不要摔倒, 1 2 3 4 ︱ 5 0 ︱5 4 3 2 ︱1 —‖快快跑,马儿快快跑。 说明:在教学中老师用两种演唱方式范唱。一种是扁、挤的声音,像幼儿园小孩似的。学生听了哈哈大笑;另一种空、松、高位置的声音。学生们通过对比,直观地明白了什么是“好听”的声音,什么是正确的演唱。(设计意图:此为我的音乐课常规环节。既是发声练习,也是组织教学。用钢琴伴奏练声,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在练习中开始美妙的音乐之旅。) 二、导入 1、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 2、师:长这么大,是母亲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母爱。现在让我们伴随这美妙的旋律回忆母亲给予我们的一点一滴。 3、师生同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4、师:生活在母亲的怀抱是幸福的,如果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你会怎样呢? 5、今天我们就通过《七子之歌—澳门》来听一听曾经被迫离开祖国母亲怀抱的七子之一——澳门当年的心声。 (设计意图:由耳熟能详的母爱歌曲引入新曲的学习,自然而不牵强。) 三、了解澳门及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 1、《七子之歌》作为背景音乐,介绍澳门及《七子之歌》相关资料 2、师:让我们一起走近澳门与《七子之歌》,然后根据大家的记忆进行一个小小抢答赛,请大家认真看大屏幕。 3、分组,进行小小抢答赛。 (设计意图: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有助学生了解歌曲的情绪,而采取抢答形式巩固所学,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有效果)

初二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

初二上语文公开课《三峡》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积累实词和理解文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品味语言。 4.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感受三峡的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教学重点 积累实词、品味语言、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两个句子。 2.品味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长江,我国最长的河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四川盆地东缘冲开崇山峻岭,奇路奔流形成雄奇壮丽,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欣赏“三峡风光”(多媒体展示),观察山与水的特点,说说你的感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北魏的郦道元一起走进1500年前的三峡。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是一个忠于国家/忠心耿耿的人。汝南王元悦趁雍州刺史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做关右大使,被拒.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 郦道元是一个治学求真的人。他收集大量资料引书437种,辑录了碑刻350种左右,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根溯源。 (学生根据故事评价郦道元其人) 《水经注》:1.是对《水经》的注释,注:解释说明。

2.《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以上内容幻灯展示。) 让我们怀着对郦道元的崇敬之情来读《三峡》。 三、朗读训练 1.根据多媒体上的字音提示,学生自读课文,正音。 2.教师范读,生听、注意哪些地方的断句和你读得不同? A.清/荣/峻/茂 (单音词,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甚至等于一个句子的含义) B.沿/溯/阻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三峡》语言的特点,简洁.语言简洁,表意十分丰富,郦道元不愧为擅写山水的大家。 3.学生练读 规则:不读破词义,不读断韵味。 4.指名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 1.不会译的、拿不准的、有疑问的写在黑板上,或请老师帮写在黑板上。 2.全班讨论解疑。 实词积累:阙、沿溯、襄陵、疾、绝谳、飞漱、属引、传响 难解词义:峡:两山这间从水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 悬泉:从山上流下的山泉,小的叫悬泉,大的叫瀑布。 (提示:借助注释加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重点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为一句,既精简了字词,又保持了愿意)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绿潭映倒影) 师总结:两句均为合叙句。 五、思考题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 永丰中心小学付方秀 我总是记得陈老师说的话:要把语文课上成简单的读书训练课,情感熏陶课,语言文字感悟课. 在教学《七子之歌》时,我努力探究,深入实践.发现陈老师的话确实是语文教学中的金玉良言,甚至称得上是至理名言.不过,在执行以上口诀的过程中,还需我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优化课堂结构. 《七子之歌》的教学流程,分为四大步:第一步是整体感知,体会自己对诗歌的情感印象.第二步是品读诗意,借重点句的朗读品析来理解作者寄托的深情.第三步是主题理解,通过这三首诗的比较来领会作者的主旨.第四步是迁移,让学生感受七子回归的气氛及祖国人民的心情,从而改写诗歌. 二,注意设计朗读形式. 在朗读诗歌时,我精心设计了朗读形式.其中第一首《澳门》运用的朗读形式有自由读,个人读,师示范读,听录音读,师生齐读.第二首《香港》运用的朗读形式有自由读,想象读,表演读,齐读等朗读形式.而第三首《台湾》如果再如前两首一样"响鼓重锤",就显得教学形式太统一,没有变化之趣.而且在教学时间上也是分配不过来.所以,我改变了朗读的形式.我先示范读,让学生听,再谈一谈自己听出了什么,是从哪个句子听出来的,然后便借机品读关

键的句子.接着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来促进对诗歌的理解. 三,注意运用教学手段. 丰富的朗读形式,务必配合花样的教学手段. 对于闻一多先生的这三首近乎完美的诗,我是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朗读的.第一首是配乐诗录音,第二首是录像,第三首是背景材料(关于两位英雄人物的概况和名言).这三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培养了学生的时空想象能力,从而很好是理解了诗歌的内涵. 语文课更应注重情感教育——《七子之歌》教学反思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通过预习,孩子们都知道“七子”指的是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这七个地方在哪里?孩子们脑子里没什么印象,于是,借助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用红色字标出这七个地方,让孩子们对这七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有所了解。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被掳去的七个孩子,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教到这里时,我让孩子们回想一下:自己有没有离开过母亲的经历,还记得离开最久的那次吗?这样就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诗歌,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的去理解一个离开母亲的孩子的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当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过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澳门同胞渴望回归的迫切愿望之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了1999年12月20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音乐复习提纲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音乐复习提纲 一、基本知识 1、歌曲的演唱形式:齐唱、合唱、独唱、重唱、对唱、轮唱 2、歌曲的演奏形式:独奏、齐奏、合奏 3、中国戏曲艺术: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昆曲 黄梅戏:《满工对唱》《天仙配》选段 豫剧:《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花木兰》选段 昆曲:《望家乡,去路遥》《林冲夜奔》选段 4、中国民歌主要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5、地方民歌 《牧马之歌》哈萨克族冬布拉 《青春舞曲》维吾尔族手鼓 《新疆之春》新疆民歌小提琴独奏 《十送红军》江西民歌 《龙船调》湖北民歌 《欢乐歌》江南丝竹特点:清新流畅优美典雅 6、《二泉映月》的作者是华彦钧、又名:阿炳。其主奏乐器是二胡 7、所有中外乐器可分为:民族管弦乐器和西洋管弦乐器 8、京剧艺术一般把舞台上的人物依性别、年龄、性格、身份的不同分为:生、旦、净、丑。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又名《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云南玉溪人。 10、《保卫黄河》的词作者是:光未然,曲作者是:洗星海。 11、《长江之歌》的歌曲曲式结构图示是ABA曲式。 12、《百鸟朝风》属于唢呐独奏曲。 13、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有《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五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等。 14、我国的古典音乐作品《梁祝》和欧洲的音乐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属于爱情悲剧的作品。 15、民族乐器有二胡、琵琶、笛子、唢呐、扬琴、古筝、三弦等。西洋乐器:小提琴、钢琴、

大管、双簧管、大提琴等 16、《长江之歌》是电视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曲 17、《送别》是影片《城南旧事》的插曲 18、《敢问路在何方》是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 19、《我心依旧》是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 20、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渴望春天》是其代表作 二、乐理知识 1、强弱记号f: 强 mf::中强 ff :特强 p :弱 mp:中弱 pp :特弱 2 、音符:全音符四拍、二分音符两拍、四分音符二分之一拍、八分音符四分之一拍。 三、曲艺剧种 交响曲:是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多乐章的音乐作品,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1、快板;2、慢板;3、小步舞曲或谐谑曲;4、急板或快板。 玛祖卡舞曲:波兰民间三拍子舞曲。速度或缓慢或快速。其突出特点是在小节中,重音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 圆舞曲:又译为华尔兹。三拍子,曲调流畅,速度可快可慢。18世纪后期流行于欧洲,既在舞会中作伴舞之用,也在音乐会上演奏。 波莱罗舞曲:起源于西班牙的三拍子舞曲。中庸速度、常伴以响板。 起源于古巴的二拍子舞曲。速度缓慢或中庸。 昆曲:又名昆腔、昆山腔。元代初期已有“昆山腔”的名称,距今有六七百年历史。昆曲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对许多剧种的发展都产生影响。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流行于河南全省及邻近各省的部分地区。 黄梅戏:流行于安徽和江西、湖北部分地区的戏曲剧种。

公开课牧马之歌教案

第二单元天山之春 《牧马之歌》教案设计 教材依据 本节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第13册第二单元天山之春中的第一课。 设计思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绚丽多彩,新疆地区的民族音乐更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通过对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民歌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及相关音乐文化,从而增进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是“天山之春”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是通过演唱、欣赏新疆地区音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疆地区音乐风格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新疆音乐,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疆音乐、掌握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作好铺垫。 《牧马之歌》是一首民族气息非常浓郁的哈萨克族民歌,歌曲为一段体。它的曲调健美、豪放,富有跳荡感;结构短小、紧凑、精炼,充分吸收了冬不拉的音调,具有舞曲的特点;歌曲的衬词部分是整首歌曲的灵魂,它以变化的形式出现,使前

后情绪产生对比,展示了牧马少年开朗豪放的性格和欢乐活泼的音乐形象,波音的运用起到活跃气氛、展示华彩的作用,更加突出了歌曲的民族色彩。 本课主要从音乐的相关文化入手,通过引导学生描述对新疆地区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通过聆听、感受、体验、及对歌曲风格的分析,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及音乐表现力,通过采用对比、模仿的音乐教学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哈萨克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牧马之歌》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2、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学唱歌曲中解决歌曲中的变化音、装饰音及一些速度变化的难点,并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3、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歌曲,感受哈萨克族音乐的风格,通过聆听----哼唱----完整的演唱来进行教学 4、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会歌曲的旋律特点。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豪爽和开朗的情绪演唱《牧马之歌》并背唱这首歌。 教学重难点: 1、歌曲中的变化音、上波音、装饰音及一些速度的变化。

【《三峡》教学设计】《三峡》优秀教案

【《三峡》教学设计】《三峡》优秀教案【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4、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教学重点】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展开想象,品味语言,反复朗读,当堂成诵。【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三峡资料,开阔视野。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教师: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三峡风景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熟读成诵,准确理解,品味语言,感受三峡之美。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语 播放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是一首歌唱长江三峡的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二、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2、学生默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三峡》中作者描写了三峡哪几个方面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学合作交流,说说理由。明确《三峡》中主要写了三峡的山、水两个方面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对三峡之美无尽赞叹。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加点词语的读音、含义。 ⑴ 略无阙处:quē ,通缺。 ⑵ 沿溯阻绝:sù 逆流而上 ⑶ 重岩叠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⑷ 虽乘奔御风:bèn,这里指飞奔的马。 ⑸ 不见曦月: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⑹ 素湍绿潭:tuān,急流的水。

⑺ 夏水襄陵:xiāng,上。 ⑻ 绝谳多生怪柏: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⑼ 飞漱其间shù,冲刷。 ⑽ 清荣峻茂:jùn,高而陡峭。 ⑾ 属引凄异:zhǔ,连续。 ⑿ 沿溯阻绝:yǎn ,sù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2、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歌曲《七子之歌》教学设计

音乐教学设计-《七子之歌——澳门》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案之五 [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的风格特征,了解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2、能用深情的歌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3、通过多种体验,深化学生对祖国——母亲其内涵的理解,培养爱国主义 情怀。 4、通过相关学科的知识渗透,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体验,加深对不同作品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理解。 2、认识弱起拍在乐曲情感表达中的作用。 3、通过歌曲的演唱处理,表达歌曲的内涵。 [教学方法] 视听结合法、类比法、分析、讨论与实践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钢琴、多媒体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音画同步法”引导欣赏 1、欣赏交响乐《1997·天地人》序曲。 2、思考:乐曲表现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乐曲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情 感描绘的意境? 3、议论:曲作者用那庄严的钟声、美妙的歌声和乐声谱写一曲中华儿女的 爱国心声。作品形象再现“1997香港回归”交接仪式那神圣、令人难忘的时刻。乐曲不但唤起我们对往日的记忆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乐曲还唤起每一位炎黄 子孙的民族自豪感与深深的爱国情。

4、师:《1997·天地人》序曲让我们再次认识: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它 具有再现生活、表达情感的功能,它还能通过自身特有的艺术魅力感染人、影 响人,所以,作者常利用乐曲表现生活感受,抒发情感。从人的审美能力发展看,认识音乐所具有的表现功能是不够的,我们还应通过作品,走进作家的内 心世界,了解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他们对情感的表达。那么,请大爱与我 一起再欣赏两首同风格、同题材的作品。 二、比较欣赏 1、拖放歌曲《东方之珠》、《七子之歌》。 2、引导讨论:听过这两首歌曲吗?歌曲的曲名分别代表我国哪两个地方的 地名?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们所处的位置?(直接在课件上点击寻找)你了解 这两个地方的历史吗?能简要地谈谈吗?(在学生谈的基础上,教师补充介绍 作者与创作背景。) 3、歌曲比较: (1)会唱这两首歌曲吗/(引导学生跟琴哼唱这两首歌曲,并思考问题。) (2)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曲作者用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 不同的情感?你的体会从哪而来? (3)师根据生讨论结果引导探索,强化对旋律、节奏、力度、色彩、歌词 等作用的理解。 如:A、舒缓的旋律与跳进旋律的对比;B、三连音、休止符应用;C、歌曲 十度音高跳动形成力度、色彩的对比;D、歌词含蓄与直白的对比。这些体会从听、唱歌谱的对比中得来的。 (展示课件歌单)要求学生边听师演唱,边画出歌曲的旋律线,并通过旋 律乐句的演唱对比,体验旋律不同的组织形式对音乐力度、色彩构成的影响, 进而体会歌曲的情绪的变化。用添加“三连音”、“休止符”朗读歌词的对比 体验方法,认识“三连音”、“休止符”在歌曲的情感表达中的作用。体会歌词、节奏、旋律与情感表达的内在联系。 (4)归纳:

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说课稿

《七子之歌——澳门》,说课稿 一、说教材: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第13册的第一单元中歌曲《七子之歌——澳门》,欣赏并学习<<七子之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了解歌曲中蕴含的爱国情感和回归祖国的激动心情. 教材分析:七子之歌是《澳门岁月》主题歌,它反映了人民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盼望回归的爱国之心。歌词选自爱国诗人闻一多在1925年创作的《七子之歌》组诗。全曲分为三部分:1,天真可爱的童声独唱,倾诉“不忘生母”的无限深情。2,中间的高潮合唱声部重复演唱“三百年来........”达到全曲高潮。3,最后反复吟唱“我要回来”反映澳门同胞迫切回归的依恋之情和爱国心。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欢快活泼的演唱歌曲《七子之歌——澳门》,初步感受人民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盼望回归的爱国之心的音乐特点,能从对比的角度去了解澳门。澳门的人文和环境学生在小学已经有所了解,所以本节课的内容从政治上让学生去理解,体会统一和分裂的优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和创造能力 3 情感目标:新课程的目的和要求很多,但不会远离情感和审美(虽然我喜欢用教育实用做解释),对一首歌曲的理解除旋律的听觉外,还要去理解歌词的内容,歌词和旋律的完美结合是歌曲强生命力的保证。 4 技能目标: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选择不同的唱法,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改变速度、力度、音域、情绪等等)来阐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让自己的歌声更富有表达力和感染力。 三、说重难点的解决:1、通过多种体验,加深对不同作品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理解。2、认识弱起拍在乐曲情感表达中的作用。3、通过歌曲的演唱处理,表达歌曲的内涵。.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将情感加以融入,怎样让学生唱好<<七子之歌>>,如何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澳门回归时,国人的激动心情. 三、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程度,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的难点是:fa与mi的半音关系。我解决的方法是通过游戏如:听音连线、射击打靶等练习为突破口,游戏中掌握知识最终解决难点。 四、教具:为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兴趣性、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钢琴、等教学工具。 五、说教法:依据课程标准和低年级学生自律性差、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合作探究法、快乐教学法、直观等教学方法,运用引—激—拓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创造为目的”的教学原则,发展学生能力。本课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下面我就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展示给各位老师: 六、说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为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作了精心设计,制作了PPT,将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以媒体为手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把技能训练渗透于艺术感受中,贯穿于音乐实践中; 2)学唱新歌; 3)共同探究。针对学生的聆听于七子之歌的演唱,共同讨论或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你听完后有什么想法? 3]歌曲所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七、教学反馈: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所要学习的内容,学习《七子之歌》更加深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以及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意境.但是学生对于音乐乐理知识了解不够,给教学过程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只有从其他方面来引导学生了解乐理知识,并深刻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 《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聆听歌曲《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感受、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及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理解其特区人民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愿望。【能力培养】:体会音乐作品所要求的情绪或情感,聆听《鼓浪屿之波》能够想象音乐的意境,并体会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历史性歌曲的热爱。 重点:了解歌 / 乐曲中的主题思想的掌握。难点:乐曲的背景简介、及分析乐曲的内涵特点了解。 教法: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 板书设计:《东方之珠》:1、作者简介:罗大佑; 2.乐曲中背景的介绍和分析乐曲。 《鼓浪屿之波》:1.作者简介:张藜; 2.创作背景的讲解;3.分析作品了解歌曲的描写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节课学习七子中的另一个地方——香港。我们都熟知这个美丽的特区城市,它是一个生活水平很高的大都市,但是它的经历确是辗转曲折,有百年沧桑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由香港的百年沧桑的历史引入。跟随教师直接进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东方之珠》 1、介绍背景:《东方之珠》是台湾作曲家罗大佑的代表作,并由作者本人首唱。歌曲倾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心声。为带《东方之珠》这首歌,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补充段的单二部曲式。 2、初次播放,感受音乐:歌曲的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结构。两个乐段的旋律基本相同。两个乐段中的第一乐句,相对地说,都比较平稳。然而,其第二乐句,开始时是连续的同音重复,紧接着便八度大跳转入低音区。它似乎从亲切、温柔的呼唤开始,以耐人寻味的深情加以延续。歌曲的第二部分有转向下属调的明显倾向,使歌曲的色彩产生鲜明的变化。

《三峡》教案(两课时)

《三峡》教案(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三峡》图。 设计(一)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设计(二)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来吧。 设计(三) 电视里不断报道三峡移民乔迁新居的消息,当你为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时,你可曾想追溯三峡的过去,一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呢?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她了。(板书文题)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读准字音:

七子之歌教案

七子之歌教案 ,成为五四新文艺园地中的拓荒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从1922年开始,他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柯泉科罗拉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同时继续用大量的精力从事新诗创作和文学研究。 3、教师补充谈话。1925年3月,留学美国的闻一多先生,亲眼目睹美国的种族歧视,深为祖国遭受外国列强侵占、为祖国同胞所受的困苦和侮辱而愤怒,使他更加思念祖国,渴望回归。为了抒发这种迫切愿望,诗人创作了组诗,并取名为《七子之歌》。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教师板书:七子之歌,生齐读。) 4、理解课题。(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之际,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了大型记录片《澳门岁月》,其中的那首朴素真挚、深刻感人的主题曲就是《七子之歌澳门》。七子是指当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香港、澳门、台湾等七个地方)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首感人至深的主题曲吧!

[利用资料了解作者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为体会诗意做铺垫。] 二、了解背景,点燃激情 1、伴着《七子之歌澳门》的歌曲,教师播放背景知识课件。 2、说说你观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相继沦陷,广大人民被奴役、受欺压,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早一天回到祖国的怀抱!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几首诗,体会这种思想感情。 [听歌曲、看课件、谈感受,既充分了解了诗歌的时代背景,又

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更好的体会诗意奠定了基础] 三、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1、师配乐范读。 2、自由朗读;同座互读互查。 3、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4、重点读准以下字音。 qiǎngbǎo lǔm i qu n ng d n 襁褓掳去梦寐凤阙狞恶啖着 zhīgāo h ot o yīnyūn 脂膏号啕氤氲

声乐曲目分级

美声唱法曲目: 一级 任意自选歌曲一首,或从下列曲目中选择一首。要求:有歌唱意识,音准、节奏基本准确。男声: 1、发声练习:大调音阶 2、歌曲: (1)问G (2)月之故乡G 女声: 1、发声练习:大调音阶 2、练声曲:(半音阶级进,要求声音平稳、准确到位。) 3、歌曲: (1)花非花D (2)问G 二级 任意自选歌曲一首,或从下列曲目中选择一首。 要求:有歌唱意识,音准、节奏基本准确,音域不少于一个八度。 男声: 1、发声练习:大调音阶 2、歌曲: (1)在那遥远的地方F (2)牧羊姑娘F (3)嘎达梅林D 女声: 1、发声练习:大调音阶 2、练声曲。 3、歌曲: (1)康定情歌F (2)月之故乡G 三级 共演唱两首歌曲,任意自选歌曲一首,并从下列各自声部曲目中选择一首。 要求:音准到位、节奏准确,演唱歌曲比较完整。按所标调号演唱。 男声: (1)牧歌G (2)嘎俄丽泰G (3)我亲爱的降E调 女声: 1、练声曲。 2、歌曲: (1)二月里来降A调 (2)牧羊姑娘F 四级 要求:音准到位、节奏准确,演唱歌曲比较完整。按所标调号演唱。从下列曲目中任意选择两首。

男声: (1)秋收F (2)江河万古流F (3)让我死亡降B调 (4)祖国,慈祥的母亲降A调 女声: 1、练声曲。 2、歌曲: (1)塞外村女E (2)燕子降B调 五级 要求:按所标调号演唱、音准到位、节奏准确、音乐流畅、演唱完整、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按声部从从下列曲目中自选两首。 男声高音部: (1)驼铃F (2)高高的太子山G (3)尼娜降A调 (4)绿树成荫F 男中、低音声部: (1)黄鹤楼(菩萨蛮)降E (2)教我如何不想他E (3)绿树成荫D 女高音声部: (1)渔光曲降A调 (2)卖布谣降E调 (3)尼娜降A调 (4)红梅赞降B调 女中音声部: (1)康定情歌F (2)渔光曲F (3)摇篮曲D 六级 共演唱三首歌曲,任意自选一首,按各自声部从下列歌曲中选择二首。 要求:按所标调号演唱,音准到位、节奏准确,音乐流畅,演唱歌曲完整,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 男高音声部: (1)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G (2)我等你到天明E (3)思乡曲E (4)桑塔.露齐亚降E调 (5)妈妈F 男中、低音声部: (1)天下黄河十八弯G (2)黑龙江岸边洁白的玫瑰花F

三峡优秀教案

9三峡 教材分析:: 《三峡》一文中,作者首先干脆利落直接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再用或浓烈或淡雅的笔调,凝炼生动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山的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教学目标: 1、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掌握生字,学会翻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达到快乐背诵的目的。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品味诗文中 的优美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

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二、三峡简介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西陵峡以“险”着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着称。 三、作者简介 郦道元(公元470——527年),南北朝时北魏着名的散文家、地理学家。着有《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着作,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作。 四、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哀转(zhuǎn) 2、辨明词义。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2)古今异义。夏水襄陵(襄: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4)重点词语。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哀转久绝(绝:消失)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沿//溯/阻绝。(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清/荣/峻/茂(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人音版音乐《七子之歌澳门》教案

七子之歌——澳门 授课年级:七年级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歌词、旋律特点的基础上有感情、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在演唱跳动较大的旋律时,控制好音准和声音。 3、在歌曲的情感体验、表达过程中,与政治、历史、地理等横向学科协同教学,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4、在艺术处理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难点: 演唱跳动较大的旋律时,音准和声音的控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今天学习这首新的作品之前,老师想为大家朗诵一首诗。(PPT展示《七子之歌——澳门》伴以歌曲伴奏)(朗诵)。 师:这首诗诗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从美国归来后创作的,当时,闻一多先生深深地感受到,在国外,中国人受到歧视,就连在中国,我们自己的国土上,中国人民也要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他写下组诗《七子之歌》,而《七子之歌——澳门》这就是其中的一首。在1999年举国上下欢庆澳门回归的时候,作曲家李海鹰先生为它谱写上曲。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七子之歌——澳门》。(PPT展示) 二、通过地理知识、历史知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都学习过地理,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够简单地为大家介绍澳门所在的地理位置?或者介绍一下澳门的情况? 生:。。。。。。 师:介绍澳门的基本情况。(PPT展示) 澳门位于珠江口西岸,毗邻广东省珠海市,东隔珠江口,同香港相望,它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面积约为十六万平方米。澳门原来是渔港,是南方对外贸易的港口之一。到了近现代,澳门成为了旅游城市。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关于澳门历史的介绍。(PPT展示) 师: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从1553年葡萄牙人进入澳门,到1851年、1864年侵占氹仔岛和路环岛,因为旧中国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他曾经有过一段屈辱的被殖民的历史。但是,这一切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我们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而宣告结束了。中国政府也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时间是(等待学生回答)。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那神圣的一刻。(PPT展示) 师:政权交接仪式的举行,标志着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时刻,这首《七子之歌——澳门》打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PPT 播放) 师:听了这首歌曲以后,同学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生:。。。(速度、、前后旋律变化等) 师:那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演唱呢? 生:。。。。。。(思念祖国母亲,期盼回归、回家)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前后音高的不同,确实,前面部分,旋律比较平稳,而且音都不高,大部分在中声区。感觉就像是在诉说心情,诉说思念一样。而后面部分,不仅一开始就从中声区跳到了高音区,而且大部分都是高音。似乎是在表现很强烈的情感,盼望回归的迫切心情。而这也就是词曲作者共同表达的心声。我们演唱的时候也要把握好这种感情基调,

三峡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三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积累《水经》、《水经注》、郦道元等文学常识。 (2)掌握“曦”、“襄”等生字,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逐步提高翻译能力。 (3)感情朗读、反复朗读,培养语感。 【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反复朗读,培养语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让我们认识到祖国伟大的山河的壮美。前几天,我刚游览过三峡。在祖国的壮美山川里,滚滚东逝的长江像是一条闪光的腰带横贯东西,而三峡就是腰带上那一颗最美最亮的宝石。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校正》里的《三峡》,跟着郦道元,跟着老师,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 用多媒体或其他展示三峡的风光的视频,视频配上三峡的诗词。 (二)了解并积累郦道元、《水经》、《水经注》等文学常识 刚才我们说是郦道元地是最早游览三峡的游客,你知道他是什么人吗?他有什么成就呢? 幻灯片展示作者作品介绍。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

郦道元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博览奇书,喜爱游览,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水经》(古代的地理书),虽然记载了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给《水经》作注,写成名垂青史的著作《水经注》。 《水经注》共四十卷,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水经》记录河流137条,而《水经注》则记录河流1252条。《水经》只有1.5万字,而《水经注》竟达30万字)。此书开创了我国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是我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也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请学生默看以上文字。将加粗的字朗读一遍,并在书下注释里勾画、补充。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同学们能读准每个字的音吗?我们试一下。哪位同学来读读以下生字? 幻灯片展示生字: 阙(quē)叠嶂(zhànɡ)曦(xī)月襄(xiānɡ)陵沿溯(sù) 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 请生评价、纠错,生齐读两遍。 花两分钟时间用自己的方法记住这些字。(有的同学会边念边记,有的会边写边记,有的会反复朗读记忆,有的会同别的字比较记忆)。 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生朗读,师听音,师生共同纠正后再读。 (四)再读课文,读通文意 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这次慢慢读,一段一段地读,要求: (1)边读边译 (2)对重点词句的翻译要勾画、笔记补充(重点词句可参考老师的幻灯展示)。 (3)如果不会翻译的字词句,请在文字旁用“?”标示,等会儿提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