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例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例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例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例

埔上中学:林秀琴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作为红军战士的学生搜集长征故事,并准备上课讲述。作为历史学家的学生课后查找红军长征的原因,作为地理学家的学生课后把长征经过预习好,准备上课讲述。

2.教师准备:

阅读教材,钻研教学参考书,结合学科专业刊物以及有关的最新研究信息和成果, 完成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教学设计。

多角度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红军不怕远征难》。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十送红军》导入。以红军过草地的图片为主页,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师:出示幻灯片

2.这首歌曾被用做哪部大型革命历史电视连续剧的片尾曲?

学生回答:《十送红军》长征

师: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学习新课:

课堂讨论: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讨论。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准备并讨论两个问题。

如果你是历史学家分析长征的原因。

如果你是地理学家分析长征的经过。

师:作为历史学家的你,你是如何分析长征的原因?

生:纷纷举手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给予点评。

师:我们一起来看两则材料。

师:出示材料

(1)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概况

(2)毛泽东曾指出:“王明问题的关键、症结之所在,就是他对自己的事考虑得太少,对别人的事却操心得太多了”。

师: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

生:答略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归纳长征的原因。

师:(1)王明“左”倾错误。(2)错误的军事指挥。(3)敌强我弱。

师:在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员8万多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大转移。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

师: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红军,请你给大家讲讲长征的经过,经过了哪些主要省份,哪几条江河,并在此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生:瑞金一冲破四道封锁线一湘江一贵州一乌江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一金沙江一大渡河一泸定桥一雪山一草地一吴起镇一会宁。

生:走过广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

生: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

师:回答的很好,都能从图中找出。

师:引导学生共同学习长征的经过,教师点击图以动态的形式显示长征的路线,已便学生加深印象,使抽象问题直观化。

接下来我们共同探讨在长征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

师:让学生观看长征初期的情况湘江战役(看视频资料)

师:遵义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会议内容是什么?遵义会议的召开有什么意

义?

生:回答

遵义会议(1935)

解决了当时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问题

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就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呢?

师:遵义会议之前,博古的左倾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失利。如果任由他指挥下去,红军仍然很危险。而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全权负责指挥军事。实际上就是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后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所以说,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所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师:1921—1935 14年出现了错误,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 失利等重大挫折。

1935—1949 14 年在以毛泽东为在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从胜

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加明确这次会议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毛泽东是个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师:四渡赤水这场战役到底是怎样进行的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四渡赤水之战打破了蒋介石妄图在川滇黔围歼红军的计划、取得了红军战略转移中从被动走向主动的决定性胜利,为完成伟大的长征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红军四渡赤水之战,极其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我军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是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

师:出示《飞夺泸定桥》的图,由学生来说说红军当时在这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答略

我们今天哪怕一分的安宁和幸福也是革命先烈用十分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师:硝烟弥漫的战场似乎把我们带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顽强,如果说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主要是与人斗的话,那么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时就是和地斗、和天斗!接下来请一些同学说说爬雪山,过草地的情况?

生:答略,有的讲《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草地夜行》的故事。

师:指图讲述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让学生看有关会师的视频资料。

师: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的胜利,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课堂小结

听红军长征的歌曲,讨论如果你是随军的记者,报道一下长征中的艰难险阻?生:①敌人的围追堵截;②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③缺少粮食给养等。(啃树皮、吃草根、咬牛皮带等。④战士们只好把皮带煮烂来充饥,有的甚至在前面部队留下来的人和牲口拉出来的屎中,寻找尚未消化的青稞麦,然后用水洗干净,用茶缸煮着吃。

学生回答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有一部分孩子哄笑起来,有的孩子还说:臭死了;有的甚至做出想呕吐的样子。面对这样的情景,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为什么我们的老一辈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下一代过着美好幸福的生活,付出了多少心血与精力,不少革命战士甚至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老师在讲课时也挺投入的,把红军战士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的情景描绘得有声有色,可为什么在孩子眼里对红军长征

又是怎样的认识呢?

师:同学们,让我们从七十年前的征途回到今天的课堂!重温了长征这段历史,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先小组交流交流。

师: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长征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是长征精神,你认为什么是长征精神?(学生自由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师: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当你受到挫折打击的时候,不防想想英勇的红军战士,相信你会在对比中得到一股新的力量,会更勇敢地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告别了长征,送走了红军,留下的是那永放光芒的长征精神。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播放歌曲《十送红军》。

五、教学反思:

面对与学生生活相隔甚远的长征,又基于这个教学重点,更为了孩子们有更深刻的体验,在设计教学时得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让学生搜集与长征相关的各种图片资料,既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了课外的读物及媒体,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又为课内知识的理解放缓了坡度,也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为了缩小时空差距,考虑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视听作用,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开头以《十送红军》歌曲引入,使学生进入情境,激发了情感,顺利导入新课。加入吸引学生的两个视频资料“湘江战役”和“胜利会师”,再现了逼真的场景,以凝聚学生情感,形成强烈共鸣,不仅增强学生对长征的认识,同时也使他们理解并掌握长征的相关知识。

3、在引导学生共同学习长征的经过,教师运用动态的形式显示长征的路线,已

便学生加深印象,使抽象问题直观化。通过遵义会议前14年和后14年的中国共产党

历史的比较,让学生更加明确这次会议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毛泽东是个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课堂讨论“如果你是随军的记者,报道一下长征中的艰难险阻?”时,学生出现了错误看法,针对问题教师引出“今天重温了长征这段历史,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通过讨论纠正学生错误认识,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当受到挫折打击的时候,应勇敢地面对困难,“只要决心、恒心、毅力,就没有完不成、战不胜的困难”,这个环节的设计为情感目标的达成做了很大的贡献。

小学数学分数的再认识(课例)

分数的再认识 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认识整体“1”,会寻找整体“1”。 2.从度量的角度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3.结合具体的情景,经历概况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从度量的角度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课前游戏:猜谜语 课前谈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诗词内容出自《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学习数学也是一样,我们应该多个角度,多个方向的来学习。比如我们今天学习的分数,我们在三年级中也学习过,今天我们就一起换个角度来体会分数的意义。 一、引入。 1.单位“1”再认识 课件出示:(1个圆、1米、1把香蕉、一堆糖) 师:仔细看大屏幕,我们再来看看,1个圆、1米、1把香蕉、一堆糖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这个1在数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叫“单位1”或整体“1”。一段路程、一项工程、一筐苹果、一本书、一段时间等都可以看做整体1) 二、解决问题,感受分数的产生过程 1、师:今天我们就来再研究分数的意义,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分数是什么?(也就是分数的意义)分数是怎么样产生的? 课件展示: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数是自然数,以后在度量和平均分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样就产生了分数。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分数来补充整数。 2、师生共同用树枝量黑板长度。(体验不够一个时折断) 现在有个时光穿梭机,回到古代。这时候我们已经是古人了。那古人们想来量一量这个黑板的长度,你用什么方法。 师:你遇到什么什么情况了?不够的时候怎么办呢?是不是有这样的可能。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 李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2、教学难点:认识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让学生在诗歌的情境中来了解历史,激发学习兴趣,启动思维。 2、初步认识长征 阅读讨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引导学生对长征的背景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长征。 4、整体感知长征过程 A、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瑞金(展示红军开始长征时的图片资料) B、初期受挫设问:红军长征初期的处境如何? 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伤亡过半。 长征刚一开始就人员损失过半,照这样走下去,红军还有希望吗?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了一个什么建议?

C、历史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1月 设问:这次会议是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召开的,红军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讨论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引导学生比较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处境发生的变化,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仅对长征具有重大的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革命都具有重大意义。 D、冲出重围: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强调红军的创新精神) 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的包围圈。(强调红军一鼓作气,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观看电影节选,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过雪山、草地(图片展示,体会红军遭遇的艰难困苦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E、胜利会师: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展示会师图片,体会会师的喜悦) 补充介绍红二军和红四军的长征出发地与到达时间。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强调红军长征开始和结束的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5、活动与探究 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6、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红军战胜了千难万险,历经二万五千多里的艰难险阻,胜利到达陕北。长征是以失败开始,以胜利告终,成功的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为中国革命保存了势力,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7、体会长征精神: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分数的单位,进一步体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2.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能熟练找到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情感与价值: 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对分数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体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熟练找到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0个1㎝是()dm→10个这样的单位是()dm 10个1角是()元→10个这样的单位是()元 3个1/7是( ) →3个这样的单位是() 3/7是()个1/7→3/7有()个1/7 2.你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十拿九稳()我们在度量长度、面积时使用过单位,整数有计数单位,同样分数也有它的单位,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分数,学习分数的计数单位。(板书:分数的再认 识(二)出示教学目标) 二、进行新课: 1.同桌合作完成教材65页内容1 即用附页3中图1的纸条,;量一量数学书的长 和宽是多少? 2.教材65页“分数墙”填一填、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合作,教师提示得出: 把一行的长度看作整体“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1份就是几分之一,几分就是几分之几 2/2 > 1/2 2/3 > 1/3 3/4 > 2/4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1/2 > 1/3 > 1/4 > 1/5 把整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1份就越少,也就是说分子都是1,分母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小。这样一个整体可以无限分下去。 像1/2 > 1/3 > 1/4 > 1/5 > 1/6,…这样的分数,表示把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广州起义D.武昌起义 2.中国革命在农村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湘赣革命根据地 D.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3.带领部队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的起义领导人是() A.朱德B.周恩来C.邓小平D.叶挺 4.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排列下列事件的顺序() ①秋收起义②“八七”会议③三湾改编④南昌起义 A.②④①③B.④②①③C.④①②③D.④①③② 5.中国工农红军正式创建于() A.南昌起义B.三湾改编C.井冈山根据地建立D.井冈山会师 二、材料解析题: 1、“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请回答: (1)这段歌谣涉及到哪几个历史事件? (2)材料中有“讲起‘八一’历史长”,计算一下,“八一”历史至今有多长? 2、阅读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红军歌谣 请回答:(1)请回答,你从上面的歌谣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2)这首诗反映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3)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这种精神? 参考答案:

1、(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建工农红军第四军 (2)2009-1927=82年。 2、(1)我能材料中得到以下信息:工农红军在井冈山的生活条件很艰苦;红军在艰苦的条件下,保持着高涨的革命乐观态度;井冈山的物产比较的丰富。 (2)体现了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今天这种精神仍值得我们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期而艰巨,需要我们有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精神。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优秀说课稿

《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 说课内容 本课的内容“分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分数的再认识(一)》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已将“认识分数”设置了独立的教学单元,让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本节课对分数进行再认识(一),教材安排了“3、4 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已知一个图形的1、 4 ,画出原图形”、“圈一圈,与同伴交流”三个数学活动,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部分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完成分数意义的构建,即通过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到分数的相对性。为后续真分数、假分数、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教学难点:对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理解,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学法 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1)情境教学法,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2)动手操作实践法,在合作交流中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三、说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复习分数旧知。 师:你们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吗?(预设)生:这三个图形用分数表示分别是1/2,1/2,2/6。师:前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预设)生:前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因为这两个图形大小相同。(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使学生理解整体“1”相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部分也相同,为整体“1”不同的情况作铺垫。)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63活动1 (1)独立想一想,并自己说一说可以表示什么。(2)小组交流并填写表格。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 取几份用分数表示 4份3份▲▲▲△ 4份3份

分数的再认识(一)优秀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太和县桑营镇淝南小学 郭亚磊 2014.11.28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63—64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分数。(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成语。) 十拿九稳()一分为二()七上八下()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老师有几个题目想考考大家。 2、用分数表示出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

( ) ( ) (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1、平均分;2、一个圆是一个整体, 一个长方形是一个整体。 3、如图:图中阴影部分能用 3 1 表示吗?为什么? 通过检查同学们学的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分数的世 界,让我们共同享受分数带给我们的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 的再认识(一)”。【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一)】 二、探究新课。 (一)、说一说。 4 3可以表示什么?举例说一说。 1.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2.教师课件出示,教材63页上的三幅图。教师强调:同一个分 数的意义,可以有三种方式来表示,一是把一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 二是把多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三是把多组图形看作一个整体。 3.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 用分数表示。 (二)画一画。 1.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老师奖励给大家一副精美的图案, 课件呈现一张图片: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1 课 题 5.2 分数的再认识(二) 课时 1 上课时间 领导签批 教 学 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从平均分的角度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科书设计了四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是从度量的角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后两个问题是借助“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因此在教学过程要重视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测,在 测量活动中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在观察、思考活动中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知道分母越大,分数单位就越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会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让学经历测量课本,制作“分数墙”等数学法,在动手操作,分析、比较、辨析等活动中,拓展思维,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数感, 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会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难点:理解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内在联系。 教学具 附页3图1纸条;圆形纸片等。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二) 测量方法: 一是要把纸条变短; 二是要知道变短后的纸条和原纸条长度之间的关系。 分数墙:(略) 教学过程 个案补充 一、 导 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再认识。 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二)。 二、学 (一)探究活动一:用教材附页3中图1的纸条测量数学书本长和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测量操作:小组合作利用纸条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并完成三学一 测中的互动共学的问题探究一,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汇报:在小组内说一说在测量课本长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你 的解决办法是什么?(主要有解决思路:一是用纸条长的一半去量,还 是不能量完;二是尝试用纸条长的 去量,发现正好量完,表示剩下部 41分数单位: 像21,31,41,51,61,…这样的分数叫做分数单位。

《分数的再认识》导学案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导学案设计 授课班级五年级学科数学内容分数的再认识 任课老 师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 难点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方 法 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三段模式程序 (要 素) 学案导案 预习 激活(3-5分钟) 知识 链接 一、预习案 1、用分数表示左面各图中的阴影部 分。 对话生成(25-32分钟) 自主 学习 合作 交流 研讨 展示 评价 生成 二、学始于疑 活动一: 1、发现、解决问题 这三个同学从粉笔盒中拿出来的粉笔一样多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小组内交流。 1.拿出三个粉笔盒,分别装有8、 6、8支粉笔。请三位同学分别 从粉笔盒中拿出整体的。 2、说一说:小明和淘气谁看的多? 3、画一画 淘气小明

【展示提升】 将前面的知识向大家展示一下。 【讨论合作】 (1)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 的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 。他们谁捐的钱多?请说明理 由。 (2)拿走6支铅笔的 ,应拿几支? 巩固拓展(5-10分钟) 课程训练 巩固 提高 1、四年级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 的吗? 2、有6个桃子,怎么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两个?(画一画,分一分) 3、一个长方形面积的4/5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4/5相等,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是( ) ①长方形的面积大 ②正方形的面积大 ③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④不能比较 4、下面每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 小组检查指导 有什么收获或困惑? 一个图形的 4 1 是 ,那这个图形是什么呢? 433 2 413 14 3547 37 55 25 2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及反思

“认识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的再认识》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是本套教材第三次安排分数的认识,也是最后一次。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为后面学习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奠定良好的基础。考虑到这一课的重要性,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会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 2、经历自学、交流、比较、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并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的意义。 现对本节课教学的得与失作如下分析: 成功的地方: 1、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强调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认识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 2、教态自然,不紧张。这是参加工作以来,也自认为这是讲课最不紧张的一次,可见心理素质在一次次的锻炼中不断提高。 3、教学过程顺利、流畅。因为课前准备得比较充分,还进行了两次试讲,在听课老师的建议下对本节课进行了适当修改完善,所以教学过程中没有遇到什么问题。通过做练习,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反馈也比较好。 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讲解例题时,分苹果环节讲的不够透彻,没有让学生来讲台详细展示分的过程和结果。 2、在讲填空题的时候,第二组第二个,有学生填带分数,没有及时处理,给学生一个正确的交代。

【强烈推荐】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

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 “分数”检 测 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 一、我会填。(每空1 分,共19分) 1、填一填。 (1)5个 15 是( ),( )个 16 是1。 (2)78 里面有( )个81,322里面有( )个3 1。 (3)18个9 1 是( )。 2、考考你。 (1)6枝铅笔的13 是( )支,10铅笔的) () (是4支铅笔。 (2)一盘苹果的2 1是4个,2个同样的盘子里共有( )个苹果。 3、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 ( )=( ) ( )=( ) 4、( )÷( )=5 3=10) (=) (21=100) ( 5、25和30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二、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0分)

1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52 ,妈妈吃了这块蛋糕的10 4,那么妈妈吃的比小贝多。( ) 2、任何两个相邻的自然数(0除外)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如11和12的最小公倍数就是121。( ) 3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是1分数的再认识练习题( ) 4、1812的最简分数是9 6。( ) 5、分母是10的真分数共有10个。( ) 三、按要求解答。(共36分) 1、在( )里填上“>”、“<”或“=”。(6分) 53( )64 831( )118 2016( )5 4 2、圈出最简分数,把其余的分数约分。(12分) 54 1612 408 2412 60100 131 130 3、把95和12 7都写成分母是3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6分) 4、写出与5 3相等的三个分数。(6分) ( ) ( ) ( ) 5、两个工程队修公路,甲队3天修了25米,乙队4天修了33米,谁修得快些?(用带分数比较)(6分) 四、我会解决问题。(共35分) 1、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共有30道题。小红做对了18题,做错了12题。请你用最简分数表示小红做对的题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 习题(含答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32.0分) 1. “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该诗描绘的是() A. 红军长征 B. 中共七大 C. 遵义会议 D. 八七会议 2.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哪里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 A. 江西瑞金 B. 陕甘革命根据地 C. 贵州遵义 D. 甘肃会宁 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回顾长征之路,追寻红色记忆。宣告红军两万五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是() A. 渡过金沙江 B. 遵义会议 C. 吴起镇会师 D. 甘肃会宁会师 4. 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若要实地考察红军长征的历史足迹,他们去的地方应包括() ①遵义②吴起镇③武汉④会宁。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5.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白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以下对这一“传奇”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粉粹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B.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C.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 D.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 历史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如图所示几幅图片,该老师讲解的主题是() A. 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 B. 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的艰苦斗争 C. 中国工农红军的五次反“围剿”斗争 D. 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7. 长征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远征,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历史事件是()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井冈山会师 C. 红军强渡大渡河 D.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8. 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 A. 1933年10月,井冈山 B.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 C. 1935年10月,陕北 D. 1936年10月,会宁 9.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对中国革命进程影响深远。长征的历程说明() ①革命面貌开始焕然一新②革命重心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曲折④制定革命路线必须从国情出发。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2)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侯纯津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分数的再认识,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垫定基础,同时本节课还是下学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必备知识。 本节教材中安排了“分铅笔”“看书”“画一画”多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知识的第一课时。三年级的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

生充分的感知。通过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重点: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您认识他们吗? 图略 同学们,看了这张图片之后,你想说点什么?你知道1/2表示什么吗?你们认为猪八戒冤枉吗?今天我们就来再一次的认识分数,来解决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分数的再认识 (二)活动一:拿铅笔 1、拿铅笔: 现在请3名同学来帮助老师完成一个活动,请听清活动要求,我请你们分别拿出每盒铅笔总枝数的二分之一。 师:你们猜一猜他们拿出的会一样多吗? 师(和台上的3明同学说:你们是怎么么拿这盒铅笔的二分之一的? (我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我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也就是把全部铅笔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吗? 展示。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是本单元的重点课目之一。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来进行设计。我设计的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根据大纲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三、教材处理

1、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学历史教材没有多少障碍,不喜欢老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讲授。 2、本节课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自学为主,紧扣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这一主线,围绕红军为什么要长征?长征中面临怎样的困境?如何克服这些困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来展开教学,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不仅突出重点,而且试图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有劲”的预期效果! 以此为依据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教师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纬目标,创设情境,组织教学。把班上学生按照能力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1)、问题导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为主,实现由重“讲”到重“学”的转变; 2)、探究讨论法——激发兴趣,合作探究; 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突破重难点。 2、学法 (1)收集资料(2)自学(3)对学(4)群学(5)请教老师(6)巩固小结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案例点评

《分数的再认识》案例点评 五年级数学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发展数感。 3、进一步认识单位“1”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数量不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相同;单位“1”数量相同,同一个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几个被平均分的图形,学生根据图意填分数。理解部分与整体之 间的关系。 (点评:在本环节当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语言表达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出现学生心里知道,却不会表达的现象是需要教师警惕的。那只是学生“知道”了,而不是“理解”了。只有达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概念中相同的意思,才能说明学生真正掌握了。同时,训练语言表达也是学生的思维走向成熟和提升的必要手段。语言是思维的体现。) ●二、问题:有一截线段,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怎样用分数表示?

(本环节的设计有些突兀,也可能是教师临时想到的一点。课堂固然有生成的东西,但仍需要教师对每一个环节的认真推敲和选择。哪些要点可以利用其他的形式体现?或者问题的设置怎样才能更好地有利于学生的思考?) ●三、出示水果图,让学生理解整体“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 些物体。 (本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逐渐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并解答,是比较好的设计。使学生经历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深刻体会整体“1”所涵盖的内容。不过,苏教版教材是把整体“1”叫做单位“1”,在这里不这么说,不知教材这样安排的用意所在。我的理解是可能是学生对于理解“整体”这个词语比较轻松,而理解“单位”这个概念比较难。但是,在今后把“整体”改不改叫做“单位”,这个我没有看教材。不过,我想,这也是一个阶梯性的问题。给学生搭建适当的梯子,可能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出示故事《猪八戒摘苹果》。请同学们当评委,看看到底是猪八戒偷懒还 是师傅冤枉了他。 (本环节的设置有些不妥。如果能在开课之初设置,既能使学生对本课内容产生兴趣,也能设置悬念,使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积极思考。在本环节中还设置了小组讨论,真的需要讨论吗?不用为了“合作”而合作。) ●五、问题:整体“1”与分数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让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什么关系?应该换种说法:整体“1”引起相同的分数发生怎样的变化?)

《分数的再认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P63—6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课件,任意大小的圆一个。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拿铅笔”“说一说”“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活动,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交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加之多媒体课件的恰当介入,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联系旧知,理解意义(5分钟) 师:(课件出示1/4)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学习过分数,谁来读一读?1/4表示什么意思? 1/4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分数,有把一个图形、一个物体看成整体“1”进行平均分,也有把多个图形、多个物体看成整体“1”。是的,像同学们所说的(板书: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可以用分数表示)。 师:看来,同学们对分数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可是,老师还是想检验大家一下,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接受我的检验呢? 课件出示:笑笑说,她一次能吃一块蛋糕的3/4,你觉得她能做到时吗? 生1:有可能,是一个蛋糕。 生2:不可能,如果是一个大蛋糕呢。 师:同学们,他们两人说的都有道理,可为什么同样是蛋糕的3/4,结果却不一样呢?(整个蛋糕的大小不一样,一个是小蛋糕的3/4,一个大蛋糕的3/4,看来分数和它所对应的整体还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探究分数的奥秘。《分数的再认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活动,深化理解 活动一:分一分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三盒水彩笔,谁能帮我拿出每盒水彩笔中1/2吗? (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 师: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生:我准备把全部水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动手拿,并将拿到的水笔展示给大家看) 师:现在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拿出这盒彩笔1/2是几枝? 师:你们听了有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枝数却不一样多呢? 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吗?(问拿的同学,你们是不是数错啦?确认?) 师:奇怪啦,为什么都是拿出一盒彩笔的1/2,拿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师:有想法,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汇报) 师:同学都安静下来了,是都有自己的想法了吗?向大家你的想法。 生1:(这是这个小组的想法,你们小组的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二)》教案教学设计 2分数的再认识二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旨在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和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整体“1”是由若干个几分之一组成的,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分数单位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发现。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1.通过动手量一量纸条的活动,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会数学思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如“量一量”“填一填”等活动,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后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测量中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借助填写分数墙活动,概括、总结分数单位的意义。 参与数学活动是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最好手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分数单位

的意义,同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纸条 学生准备教材附页3中图1的纸条剪刀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圆的涂色部分吗?(课件出示图形:) 预设生:这三个圆的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分别是:,,。师:结合图形观察这三个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1:比大。 生2:里有2个。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么多有关分数的知识,看来,我们对分数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今天,我们就继续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二)]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了解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程度,同时为研究分数单位做好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生活动:用附页3中图1的纸条,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1111《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1)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设计 实验中学:唐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及搜集红军长征的故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长征精神。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学生搜集长征故事,课前查找红军长征的原因,预习长征路线并能在黑板上大体画出长征所经过的各个省份,路线。 2.教师准备: 结合本班的学生写教学设计。多角度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红军不怕远征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用《长征》的视频导入。 1、你知道这段视频讲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回答:红军长征 师:红军长征是宣言书是播种机,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认识到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出示幻灯片一,导学案,检测学生的预习。 (1)学习新课: 课堂讨论:出示多媒体课件。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独立完成基础知识,自己不能解决的用红笔做上记号) 1、长征开始的原因:红军的失败。 2、开始时间:年月。进军路线: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从中央根据地——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渡过——夺取遵义——四渡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急渡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抢渡飞夺——爬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到达陕北与陕北的红军会师 3、转折:遵义会议: 1:时间:年 2:内容:①解决取 消,肯定 ②确 定 。 3:意义:①确立 了 。②会议挽救了、挽救了、挽救, 是转折点。 4、结束:会宁会师:年10月,方面军和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与前来接应的方面军胜利会师,红 军会师,标志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 了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 的,使转危为安 二: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对比感悟:探寻红军长征的原因 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给予点评。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则材料。 师:出示材料 (1)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概况 (2):师:前面四次反“围剿”的结果是怎么样的红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后由学生回答,教师作补充:前四次反“围剿”是由毛泽东指挥红军作战,采用的是“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战术,而且是采用“避敌主力,击其虚弱,的战略战术。毛泽东的正确指挥 次数敌军 人数 红军 人数 歼敌 人数 指挥者战略战术结果 第一次10万4万 1.5万毛泽东逼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胜利第二次20万3万3万毛泽东 第三次30万3万3万毛泽东 第四次30万7万3万毛泽东 朱德 第五次50万8万博古等人分散兵力 冒险进攻 失败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反思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反思 槐树关中小翟金碧 本节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的。在三年级,学生已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认识了整体“1”,初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一些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运用分数知识做好铺垫。 上完这节课,我有以下的收获: 1、注重学生图形与分数展开教学。 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教师利用学生已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让学生复习分数。接着通过3/4可以表示什么,从而引出分数的意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分,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最后通过一个图形的1/4是□□,来画出原图形。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在学会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下,学生通过圈一圈、画一画、拿铅笔等活动,体会到题型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从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我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学习跟改进的地方: 1、由于这次赛教,有10分钟说课和答辩,上课时间仅仅有30分钟,原本设计了五道练习题,下课时才讲了一道题,在时间的掌控中,还需要多多注意。 2、在讲解一个图形的1/4是□□,来画出原图形时,应给学生讲透彻,这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的逆过程。 3、在讲解拿出铅笔的1/2这道题时,应给学生拿出长短不同的纸条折纸、看不同厚度的书进行拓展,并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感受分数意义的相对性。 4、课堂上,学生活跃、胆大,在课堂活跃度上、应把握好。 每一次的备课、磨课、开课都是一场艰辛而又漫长的体验,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将成为教学道路上的一次收获与成长。此次的

[中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doc

《数的世界》教学反思: 1、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从生活中学习数学问题。 2、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水果店里的数以后,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合理分类,这样以小组讨论作为探索新知的起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给学生搭建自主的活动空间和交流的平台。 3、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课堂上教师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重视让每个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倾听同伴的观点,相互学习。 4、不足之处 还有一部分学生未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研究中来,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倍数与因数 >>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概念很多的课。教学中我发现仅就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在运用填空时学生的概念中还是表现出了一些模糊的地方。建议还是要用集合圈的形式帮助学生搞清楚大、小概念之间的关系。关于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还是要先给学生介绍整除的概念。学生对什么是整除还是能分的清的,但除尽和整除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这其中还渗透了倍数的相关知识,可以提前让学生感悟 2, 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发现的,学生觉得很容易接受。在学习了偶数和奇数之后,如果把奇偶数和2、5的倍数特征结合起来,既要选择倍数又要找奇数和偶数学生的判断能力就会减弱。因此要增加一些综 1、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

分数的再认识教案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生对分数已经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分数的再认识,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分数的再认识,不但为本单元的后续知识垫定基础,同时本节课还是下学期学习分数应用题的必备知识。 本节教材中安排了“分圆珠笔”“说一说”“画一画”多个情境活动,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知识的第一课时。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已经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整个四年级没有分数知识。时隔一年,五年级学生是第二次接触分数。 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通过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活动展开充分交流,并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探索分数知识的全过程,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从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灵活、扎实地掌握知识,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形成智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