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穿越甲午的殇思——读《甲午海战》有感

穿越甲午的殇思——读《甲午海战》有感

从未预期还有什么能够触动灵魂,由首批“威海市首批文化名人”鸿鸣所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甲午海战》却毫无准备的震撼着我的内心,深深感到当时清朝末期统治阶层麻木不仁、昏庸腐败。1984年的炮声,轰醒了封建迂腐的大清朝。到2014年的今天,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过了120年,又是一个甲午年,又一次勾起我们沉痛的回忆。抚摸120年前甲午战争留下的伤疤,令人胸口隐隐作痛的一幕恍如眼前:那些远去的背影、破碎的残骸,还有那静默于视线的土地……祭奠那场远去的战争,我们有无限的殇思。

《甲午海战》全书从甲午海战始末、甲午海战之前事后情、清末海军纪事、甲午英雄传略、甲午海战北洋英烈名录、刘公岛史话等六个部分记录了中日甲午海战实记。在读《甲午海战》过程中,我的脑海一直沉浸历史,置身满目疮痍的山河中,我的灵魂声嘶力竭地呐喊:一个“天朝上国”为何不堪一击?又是谁导致了这场战争惨败的

结局?一个个问号拷问着我们。今天,如果日本军国主义胆敢再次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我们是否做好了再打一场“甲午战争”的准备?如果再打一场“甲午战争”,我们是否能以决战决胜、决战到底的勇气和能力打赢战争?我们会不会重蹈覆辙?甲午之年与甲午战争已割舍不开,反思甲午的脚步应不停息。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我们透过甲午的历史硝烟,国人能从这场攸关民族命脉的战争中,生发几多感慨,获得几多启悟、几多忧思、几多警示……针对“甲午海战”的惨训,有学者指出:晚清的文化之短,繁育了北洋海军的作风之弊,进而导致了甲午海上之殇。腐败,是反思甲午之败最常被提及的词汇。如果说两次鸦片战争我们是挨打,那么经过了“洋务运动”的图强求富,甲午战争用“对打”这个词更贴近真相。然而,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时,国人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当日本侵略的狼子野心侵犯我国黄海发生了“甲午海战”时,中国不少所谓的仁人志士还以为日本还是那个甘愿俯首称臣的附属岛国的时候,大清龙旗已在落日余晖中摇摇欲坠。正如波德莱尔在《纠缠》

中叹道:“我从大海的狂笑中听到的那位满怀羞愧而饮泣的战败之人的苦笑。”此时,梦中惊醒的大清朝才意识到,即使有北洋舰队,即使有像丁汝昌、邓世昌等英雄,亦无力挽回国家的衰落,战争的失败。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国防比富裕更重要。著名军事理论家约米尼在《战争艺术》中指出“一个政府,无论用什么接口,如果不重视国家军事发展,则从后世眼光看,他们绝对算是民族的罪人。”大清朝便是如此。从经济上看,中国的GDP是日本的9倍;从军力比较,中国舰队总体上略占优势,“定远”“镇远”堪称当时世界领先、远东一流的铁甲利器,绝无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般悬殊。

书中一个让我记忆忧心的章节恰恰做了诠释。北洋水师从1874年成立到1894年海战,三年一检,校阅时为博官员欢心,靶船预埋炸药,炸药随时可控;预设海标,航行顺畅迅捷;量好距离码数可求一击而中……读到这里,我苦笑了,苦笑这样的骗局,苦笑这样的政府、苦笑这样的不学无术。如此说来,清军所装备的现代化的海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