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县县情简介

永丰县县情简介
永丰县县情简介

县情简介

永丰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吉安市北部,国土面积2695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3个县直场,总人口48.4万。

近年来,永丰县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江西工作提出的新的希望和“三个着力、四个坚持”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 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紧紧围绕省委“十六字”方针和市委“五化同步互动、三产共生演进”主战略,按照“三路并进、三域并举、南延北拓、跨江发展”的战略思路,大力推进把永丰建设成为全省“工业强县、农产名县、美丽家园、民生永丰”发展进程,不断开辟出加快发展、同步小康的新境界。201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25.3亿元、财政总收入15.6亿元、固投165.6亿元、工业用电量4.6亿度、消费品零售总额31.2亿元、服务业增加值42.3亿元、城镇化率41.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56元,与“十二五”初的2010年相比,全部实现指标翻番。在省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中,2012-2015年,我县连续四年列全市前三位;2013-2015年,连续三年进入全省二类县先进行列。2012-2014年,连续三年获全市“五好”县级班子称号。2012-2015年,全县公众安全感指数测评连续四年列全省前十。2013-2015年,全省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连续三年列全省前十。

永丰——人文荟萃。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建县,

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孕育了“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六家”之首的欧阳修等一批先贤志士,有历代进士287人,有董德元、曾棨、罗伦、傅以渐、刘绎等五位状元,是“庐陵文化”重要发源地。

永丰——历史光荣。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反第一次大“围剿”的主战场。在这块红土地上,留下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原中央军委纪委书记、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林祥上将等9位共和国将军在这里诞生,有名有姓的烈士3800余人。永丰的先辈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铸就了艰苦奋斗、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光荣传统。

永丰——生态优美。境内山川秀美,风景怡人,有大小河流500多条,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均达国家Ⅱ类水标准。全县森林面积28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2.6%,活立木蓄积量近800万方,是国家级森林公园。

永丰——创业福地。据国家地质部门勘测资料表明,域内有矿藏38种。天然菊花石被誉为“仙人花石”,列为全国历代收藏石精品百件之一;碳酸钙、萤石质地优良、储量丰富,碳酸钙产能占全国1/6,是省政府确定的“江西省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基地”。已培育形成了石头经济、医药食品、循环经济三大工业主导产业和井冈蜜柚、绿色蔬菜、白茶、高产油茶等特色农业产业,精心构筑了“集约集群、产业专一、一个产业一个园区”的升级发展新格局和“一桥两线六组团”的城市新框架。全县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17家,居全市第二;3个本土企业上市,2大产业产值上百亿。

英语期末总结

泾源县大湾小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六年级(1)班英语期末教学工作总结 期末将至,再过一学期孩子们就要毕业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既有撒播汗水的喜悦,也有教学困惑的反思,为了更好地提高毕业班英语教学,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注重学生听说能力,严抓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六年级学生已临近毕业,需要对学生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让学生理解教材最基础的语言知识要点,通过分析,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每一课的重点,难点和主要词组的用法,真正学到基本知识。语法学习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点,通过对每一课语法点的逐条梳理,进行对例句的理解和语法基本规则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法,使学生能实现英语的用语规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功能的归纳,让学生了解不同场景的不同用法,逐步运用自如。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教学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同样的英语学习计划并不能对全体学生适用。所以我对两个班级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了分组,每组有2到3名成员,由一名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对他们进行学习上的帮助。我给每个组员分批布置学习任务,让他们在组长的帮助下一点一点的进行英语学习。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英语学习重在多读多说多练。而现在的学生大多不愿意开口,以致学成了哑巴英语。有些学生的笔头很好,但是发音

很差。我注意到这一点之后,组织学生在班级进行读书评比,内容为当时所学的课文。可以是一个人读,也可以是角色扮演。这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读书的劲头足了,读书变得流利了,也敢于开口说了。为了能在评比中拿高分,学生开始注意听英语磁带纠正自己的发音,发音标准了,学生的自信就更足了,这样就能很好的达到练习口语的目的。 四、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首先要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特别要注重知识点与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我现在学的这些知识将来是有用的。避免学生为学而学,学无目标。枯燥无味。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这样,要求每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教师的授课与解释,与学生自学、讨论、发言、实践、操作的比例要适当,要尽量把有限的时间留给深长去思考,解惑,实际操作。为了让深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成为深长求获知识的最佳场所,一定要努力改革过去那种刻板式的,你教我听的教学模式,做到老师讲,深长动脑相结合,静与动相结合,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堂与室外相结合,盘活课堂教学形式,最在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增长知识的大舞台。 总之,一学期来,工作上有收获,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我将继续更新观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做到更好。 一、思想政治工作继续搞好思想政治学习,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法律意识。坚持依法执教,廉洁从教。

平陆县县情简介(新)

平陆县县情简介 平陆县位于山西省最南端,是挺进中原的门户,境内北高南低,沟壑纵横,呈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30公里阶梯状向阳坡,适宜各类作物生长,国土总面积1173.5平方公里,下辖6镇4乡1区,228个行政村,2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7万人。我县地处中条山南麓,境内共有268座山,70多个滩,24个垣,3195条沟,山、垣、沟、滩俱全,目前仍属全省“两区”开发县份之一,也是运城唯一的国定贫困县。 一、地理位置 平陆地处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地带,北靠中条山与河东盆地相依,南临黄河与河南三门峡市相望,东接黄河小浪底枢纽与九朝古都洛阳、郑州为邻,西越芮城、华山与西安为邻,地理位置优越。 二、交通 平陆交通发达,设施齐备,投资环境优。出县城南三、四华里,经三门峡黄河大桥即到沟通中西部的大动脉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往北有穿越全境连结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的运三高速公路和209国道,往西有直达秦晋边关风陵渡的风南公路,往东有连接晋豫两省的三门黄河钢桥和南沟索道桥。县内有横贯东西的沿河公路,是纵跨南北的县乡

主干道。穿越平陆连接陇海铁路、同蒲铁路的运三(运城-----三门峡)铁路专线将开工建设,为平陆经济腾飞架起通天大道。平陆周边航空条件优越,北有运城关公、太原机场,西有咸阳国际机场,东有洛阳、郑州机场。 三、资源 1、矿产资源 地下矿藏极为丰富,总储量达20亿吨以上,经勘查的资源种类有26种,分别是:煤、铝、铁、金、石膏、大理石、铜、蛭石、石英石、重晶石、石灰石、石墨石、耐火铝土、磷矿、钾长石,水磨石、水晶石、硫酸钡、硫铁矿、铝矾土及银、钛、铀、玉石等,其中平陆煤田(包括夏县、垣曲各一部分)是山西探明的八大煤田之一,储煤共11层,预获储量8.4018亿吨;石膏储量300万吨,二水硫酸钙含量高达98.5%,以纤维状、雪花状石膏为上乘,铝矾土总储量在1.16亿吨以上,是山西四大铝矿基地之一,铝硅比值平均7.5;大理石总储量约为5亿立方米,品种多样,尤以墨玉、汉白玉、蛇纹石、松香黄、孔雀石等大理石中之上等品为主。 2、农业资源 耕地总面积44.5万亩,宜林面积76万亩,牧坡35万亩。农业主导产业为粮食、苹果、鲜桃种植和畜牧养殖。优质苹果面积达7万亩,其中高档红富士苹果年总产2万多吨,并以色、质、味俱佳而多次摘取全国展博评选金奖。“大玖

息县县情简介

息县县情简介 息县位于中原腹地南侧、大别山北麓,有“不息之壤”之称,辖1区4办6镇12乡,总面积1892平方公里,总人口113万。息县气候湿润、风景秀丽,淮河穿境而过75.4公里,河之南葱翠秀丽,河之北坦荡宽广,古老精深的农耕文化与绵绵细密的淮水文明在这里交汇,自古以来良田沃野、物产丰饶,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息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磅礴大气的中原文化与灵动浪漫的楚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和豫风楚韵的文化特色。夏、商时期属豫州,在商代即存有息方国。息县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公元前1046年始封息侯国,公元前682年在华夏大地上首次设县,古今相延不易其名、不改其治,堪称“郡县制”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华第一县”。境内有息国故城、赖国故城、秦楼等遗址,息氏、赖氏、白氏均发源于此,历史名人有“三年不语”的息夫人、“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马援、清廉刚直的明代尚书李若星等。2009年,在境内淮河岸边发现距今3500年历史的商代独木舟,现作为镇馆之宝陈列于信阳市博物馆。 这是一座永远不朽的红色丰碑。壮烈之举震撼人心,英勇事迹可歌可泣。息县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革命战争年代,息县儿女积极投身革命事业,涌现出红色战士王遵义、铁血英雄何 — 1 —

万镒、虎穴英豪隐剑、独臂战将廖政国、投笔从戎黎原将军等一大批革命志士。1947年,刘邓大军正是在息县抢渡淮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留下了“将军试水”的千古佳话。为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县委、县政府在渡淮旧址建立了刘邓大军渡淮纪念场馆,再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波澜壮阔的历程。 这是一片物华天宝的息壤宝地。息县良田广丰、物产足满,主食优良、果蔬鲜美,大文豪苏东坡曾在此挥墨留下“怪君便尔忘故乡,稻熟鱼肥信清美”的秀美诗篇。全县有可耕地196.5万亩,淮北小麦壮,淮南稻米香,素有“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干饭一半馍”之美誉。常年粮食种植面积240万亩,粮食产量20亿斤左右,占全省的1/50,连续九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这里出产的生猪肉质鲜美、久享盛誉,香稻丸圆如珍珠、香气馥郁,息半夏疗效卓绝、为人称道,堪称同类药材中的瑰宝。 这是一座宜居宜业的生态美城。息县城南有濮公山、淮河和桃花岛,东有澺河,西有清水河,中有龙湖和凤湖,具有“一山一岛两湖三水”环绕的地理格局。依托临淮滨水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县委、县政府描绘了“一条大河润两岸,一山一岛紧相挽,一龙一凤映如意,一张蓝图十二团”的壮美画卷,正在着力打造滨水新城、谯楼古城、息国故城、濮公山风景区、产业集聚区五大区域互动发展新格局。目前,城区建成面— 2 —

玛多县情简介

玛多县情简介 (2011年7月) 现就玛多的县情特点、玛多的发展探索、玛多的发展愿景简要介绍如下: 一、玛多的县情特点 玛多的县情特点可用以下五句话来概括: (一)地广人稀,民族单一。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于1957年12月建政。位于青海省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属高平原地区。全县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占果洛州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5%。下辖2乡2镇,26个行政村,4个生态移民新村和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县域人口稀少,全县总人口1350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53人,是全省人口最少的县。民族单一,藏族是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 (二)环境严酷,地位突出。玛多县是全省海拔最高县,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县城驻地海拔4276米,自然条件恶劣,高寒缺氧,环境严酷,年均气温-4℃,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是国内人类生存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态功能平衡区。区位特征十分

突出,毗邻著名高原旅游圣地玉树,北依青海省新型工业基地海西州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交通便利,214国道横贯县境,西宁至玉树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西部大通道建设在即,将是进藏入疆出川的重要交通枢纽。 (三)湖泊众多,资源富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此,境内河流密集、湖泊众多,全县共有大小湖泊4077个,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中华水塔”的美誉。其中,闻名遐迩的扎陵湖、鄂陵湖两“姊妹湖”,于2005年被联合国《湿地公约》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县域资源丰富,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藏野驴、石羊、黑颈鹤等50余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有120余种,是高原生态环境科考的圣地。青海省黄河源国家水利风景区已通过省级初审,即将建设,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的潜力巨大。境内有金、煤、盐等10余种矿产资源,有机牛羊肉是高原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市场前景广阔。 (四)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据汉、藏历史文献记载,远在新石器时期,黄河源头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自公元前四世纪始,甘青地区的羌人几度迁徙入境,与吐谷浑、吐蕃等民族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今日世居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河源儿女用勤劳和智慧书写了灿烂光辉的民族历史文化,玛多是中国格萨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传,格萨尔12岁在境内赛马称王,并迎娶当地贵族嘉洛之女珠姆为妃,留下了诸多美妙的传说,现今格萨尔赛马称王等历史遗迹依稀

成武县情简介

成武县投资发展环境简介 (2011年12月) 一、基础优势 成武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隶属著名的中国牡丹之乡――菏泽市,版图面积988平方公里,辖十一个镇、两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省级工业园区,人口68万。 成武历史悠久。秦时臵县,“成武”一名因汉高祖刘邦在此“成就武功”而得名。成武人杰地灵,是春秋时期著名相马师伯乐、宋朝名相庞籍的故乡。境内有文亭山、文亭湖、秦汉大堤、齐桓公斗鸡台、伯乐墓、晏崮堆、五代屯军大碾、唐代田塔等历史遗迹;汉蔡邕书《张寿墓碑》、唐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金王庭筠书《黄华诗碑》等是至今存世完好的奇葩瑰宝。 成武交通便捷。成武西靠京九铁路,北依新石铁路,南临陇海铁路,东接京沪铁路。距济南机场、郑州机场2小时路程,距济宁机场1小时路程,距连霍、日东高速半小时路程,济广高速在城西穿过,正在规划的菏徐高速、济祁高速贯穿成武。德商、枣曹、定砀、东丰四条省级公路贯穿成武全境,县、乡公路村村相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成武资源丰富。地下有煤、石油、煤层气等多种矿藏,煤炭储量16亿吨,煤层气100亿立方米,地下水蕴藏量3亿立方米。距离巨野煤田20公里,徐寨、孙寺预测含煤区已纳入山东省鲁

南经济产业带勘探开发规划,煤炭资源优势日益突出。水资源充沛,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1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2亿立方米,引黄量1亿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4万吨,可提供大量回用中水。 成武基础设施健全。成武与华东、华北电网联网,属菏泽和济宁双电源供电,境内建有22万伏输变电站1座,11万伏输变电站3座,3.5万伏变电所11座,电力充足可靠。县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5.3平方公里,机电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优势突出,供电、供排水、污水管网配套设施完善。其中化工项目聚集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两纵四横”路网已经形成,配套基础设施渐趋完善,已入驻化工项目12个。菏泽市有内陆口岸,海关、商检配套完善,与青岛港实现直通,货物进出口极为便利。 成武区位独特。成武县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东连齐鲁,西接中原,在全国经济布局中,处在中部过渡带,是中原地区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重要通道和辐射周边地区的商品集散中心,是东南沿海经济技术发达地区向华北和西北转移辐射的承接点,具有承东启西、引南连北的战略地位,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在方圆200公里范围内,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拥有1.2亿人口的巨大市场。 成武发展环境优越。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始终把优化环境放到经济发展生命线的位臵来

张家川县县情概况

张家川县县情概况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陇山西麓,东接陕西省陇县,南邻清水县,西连秦安县,北与华亭、庄浪县毗邻,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是陇东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回族聚居区。现辖3镇12乡,258个村,总人口32.8万人,其中回族22.7万人,占总人口的69.3%;农业人口30.06万人,占总人口的94.2%,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 张家川县自然资源丰富。全县草地面积54.1万亩,独具发展畜牧业的优越条件;境内山青林茂、万木峥嵘,森林覆盖率达21.6%。横亘东北的关山林区,林地面积59.14万亩,木材总蓄积量达120.47万立方米,林区生长有五倍子、鑫樱子、鹿含草等十几种名贵药材,出产蕨菜、生漆、山货等上百种林副产品,栖息着金钱豹、毛冠鹿、林麝、黄鼬、红腹锦鸡等57种珍禽异兽;县境内主要矿产资源8种,矿点18处,已探明铜矿石储量1367万吨,铁矿石储量3111.9万吨,铅、锌、银以及非金属硫、石灰石、石英石、长石也有一定储量。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距今3000—6000年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有陇关道、长宁驿、街亭古战场等古道驿站遗迹,还有宣化岗、正觉寺、老庵寺等拱北、寺院,位于木河乡桃园村的马家塬战国墓地被评为2006年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以上众多的古迹遗存和神奇秀美的关山风光、绿波荡漾的天然草场、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共同构成了张家川县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自治县成立五十多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回汉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创业,民族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98亿元,较上年增长16.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3.94亿元、3.49亿元和7.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9.2%和2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5亿元。同比增长3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亿元,同比增长19.6%;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3亿元,同比增长2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47亿元,同比增长24%。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县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抚今追昔,沧桑巨变;放眼未来,任重道远。在全面建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围绕四大目标定位(把我县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清真食品城”、“陇东南畜牧大县”、“天水市矿业基地”和“天水市特色旅游区”),坚持‘举特色旗、打民族牌、走民营路、建和谐县’的基本

灌南县情简介

灌南县情简介 灌南县位于江苏东北沿海,是全国首批开放城市—连云港市的南大门。县域总面积1030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4个工业园区,2个农业园区,76万人口。近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强劲态势,在连云港市综合目标考评中勇夺“八连冠”,连续八年获得省财政收入上台阶先进县、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信访稳定先进县等称号,实现了从“苏北洼地锅底”到“连云港经济强县、苏北发展快县、江苏产业名县”的根本转变,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灌南特色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之路,被《新华日报》赞誉为“最具活力是灌南”。 灌南是活力迸发的新兴县份。坚持创新为魂、实干为本、富民为先,全县上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综合实力跻身苏北第一方阵。境内的连云港化工产业园、县经济开发区、船舶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等特色园区不断发展壮大,共实施和建成重大项目400多个,化工医药、船舶物流、冶金机械、板材家具、酿酒食品五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特别是2005年以来,灌南大力实施战略东进,率先拉开灌河开发序幕,临港产业异军突起,灌河半岛新区累计完成300亿元的资金投入,进驻企业达到200多家,灌河沿线厂房林立,巨轮穿梭,产业兴旺,经济繁盛,正发展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极和江苏沿海新兴的化工、钢铁、船舶产业基地。 灌南是海河联运的水绿新城。按照“优质精品城市、水绿生态新都、现代宜居家园”的城市发展定位,全县每年多元化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00多亿元,城市形象现代靓丽,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南环、北环、城区路网纵横交错,人民立交桥、盐河二桥、盐河三桥、盐河四桥飞架东西,英雄广场、海西公园、幸福林海以及悦来河、周口河、盐河等“三河风光带”彰显“苏北水绿新城”的旖旎风光。宁连、沿海高速及规划建设中的连盐、连淮铁路穿越全境,内河航运东临黄海,南连大运河,北接连云港港,具备了通江达海、海河联运的独特优势,随着盐灌船闸的正式通航,灌南迎来了发展海河经济的春天。 灌南是神奇瑰丽的魔术之乡。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刘彻为奖赏贰师将军李广利,下诏封其为“海西侯”,置海西侯国,灌南全境为之

金沙县情简介

金沙县情简介 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东部,东邻遵义,南靠贵阳,北接成渝,西连毕节,地处黔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是贵州省经济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之一。金沙以境内“金宝屯”、“沙溪坝”各取首字为县名,于1941年立县,昔属黔北四大集镇之冠,享“黔北粮仓”美誉,2009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贡茶之乡”。全县总面积2528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244个村(居、社区),总人口67.8万人。 金沙境内山川毓秀,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达43.76%。主要矿藏有煤、铁、硫、磷、硅等19种,其中煤炭储量约80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西电东送”工程能源基地之一。主要农产品有水稻、小麦、油菜、辣椒、烤烟、茶叶、花生、马铃薯等。主要特色商品有贵州十大名酒、中国驰名商标“金沙回沙酒”系列、第11届亚运会指定饮用水“岩孔矿泉水”、香韵独特的“禹谟醋”、绿色环保的“康星油”和历史悠久的“清池贡茶”等。主要旅游资源有冷水河省级森林公园和三丈水省级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景点,石场敖家坟石刻、后山东汉古墓群石刻、茶园万寿宫戏楼等文物古迹,座落于后山乡的贵州省经典红色旅游景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基地——钱壮飞烈士墓等人文景观,还有彝族“火把节”、苗族“踩山节”、仡佬族“吃新节”、布依族“对歌节”等民族风情。 在“十二五”新征程中,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化、城镇化”两大战略,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学规

划为先导,以工业发展为支撑,以城市和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以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突出“工业立县、项目支撑”理念,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等重点工作,加快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全力打造“活力金沙”、“宜居金沙”、“幸福金沙”,努力建成全省经济发展一流县、统筹城乡发展一流县、城镇建设一流县、生态文明一流县、社会和谐一流县,实现金沙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发展思路。在工作推进中,规划建设了“以商贸、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以煤盐电化为主的循环经济园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聚集区;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交通物流、农产品集散为一体的乌江旅游开发区;冷水河民族风情生态观光区;以农业产业化聚集发展为主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煤炭物流为主的新安矿产工贸园区”的“七大特色经济板块”,通过板块经济的迅速崛起,推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08.28亿元,同比增长19.6%;财政总收入30.17亿元,同比增长39.9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39.04%;农民人均纯收入4910元,同比增长22.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49元,同比增长20.03%。在“西部百强”的位次从2010年的第76位攀升至2011年的第58位,在全省经济发展综合位次从2010年的第15位跃升至2011年的第4位。2012年上半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0.36亿元,同比增长17.2%;完成财政收入22.96亿元,同比增长29.36%。 先后被授予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

7月份全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

7月份全市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 7月23-24日,市发改委抽调四个督查组深入各县(区)、市直各部门项目建设工地,对全市重点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及项目入库统计等情况进行了实地督查。 一、基本情况 (一)重点项目进展情况 截止7月底,全市115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工101个,开工率87.8%,完成投资103.03亿元,完成当年计划241亿元的42.8%。其中,75个新建项目开工65个,完成投资52.7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25亿元的42.2%;40个续建项目复工36个,完成投资50.3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16亿元的43.4%。 市直部门重点建设项目31个,开工21个,开工率67.7%,其中新建项目11个,续建10个,完成投资32.88亿元,完成当年计划投资96亿元的34.3%;原州区重点建设项目21个,开工21个,开工率100%,其中新建15个,续建6个,完成投资8.14亿元,完成当年计划投资22亿元的37%;西吉县重点建设项目22个,开工21个,开工率95.5%,其中新建13个,续建8个,完成投资20.04亿元,完成当年计划投资46亿元的43.6%;隆德县重点建设项目14个,开工14个,开工率100%,其中新建10个,续建4个,完成投资11.29亿元,完成当年计划投资21亿元的53.8%;泾源县重点建设项目14个,开工11个,开工率78.6%,其中新建7个,续建4个,完成投资20.48亿元,完成当年计划投资31亿元的66.1%;彭阳县重点建设项目13个,开工13个,开工率100%,其中新建9个,续建4个,完成投资10.20亿元,完成当年计划投资25亿元的40.8%。 未开工14个项中,市直六盘山机场扩建及新航线开通、市交通局的环城快速通道、开发区管委会的植物蛋白饲料、市教育局的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改造提升、市民政局的汉民生态殡葬园,泾源县老龙潭烈士纪念亭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改造农村供水管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7个项目均按时序节点推进。10万头肉牛屠宰精深加工与企业洽谈基本终止;义乌小商品城、机械制造2个项目无明显进展;西吉县偏城乡50MW风电因政策调整年内难以开工;生态体育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改扩建、泾源县健身场馆少年宫建设3个项目推进缓慢。 (二)自治区60大庆项目进展情况 自治区60大庆4类8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02亿元,完成总投资12.94亿元的77.4%。其中,隆德县城乡供水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63亿元,占总投资2.71亿元的97%。固原一中初中部累计完成投资0.68亿元,占总投资1.25亿元的54.4%。五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中的清水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完成投资0.98亿元,占总投资1.33亿元的73.7%;葫芦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完成投资0.86亿元,占总投资2亿元的43%;渝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完成投资1.38亿元,已完成全部建设任务;泾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完成投资1.12亿元,占总投资1.24亿元的90.3%;茹河流域环境水污染防治三期完成投资0.99亿元,占总投资1.44亿元的68.8%。宁夏师范学院基础能力提升完成投资1.38亿元,占总投资1.6亿元的86.3%。 (二)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情况 2013-2018年全市未开工、未完工项目共190个,其中,市直32个,原州区30个,西吉县49个,隆德县24个,泾源县17个,彭阳县38个。未开工的53个项目中,市直11个,原州区8个,西吉县12个,隆德县6个,泾源县8个,彭阳县8个。未完工的137个项目中,市直21个,原州区22个,西吉县37个,隆德县18个,泾源县9个,彭阳县30个。 二、存在问题 一是重点建设项目开工不足,建设进度整体迟缓。从项目开工情况看,本月新开工仅交通集团的市区至六盘山长征景区旅游公路、原州区的农村饮水安全提升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3个项目。从未开工项目前期推进情况看,10万头肉牛屠宰精深加工、机械制造、西吉县偏城乡50MW风电等4个项目总投资34.5亿元,当年计划9.5亿元,目前进展十分缓慢,预计年内开工存在困难或无法落地。从重点项目投资完成情况看,受降雨等因素影响,7月份开工的101个项目,建设进度整体缓慢,当月仅完成投资12.94亿元,其中,市直21个开工项目当月完成投资3亿元;原州区21个开工项目虽然完成2.62亿元,但农业补助类项目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完成1.16亿、草畜产业发展完成0.6亿元,其余19个基建项目仅完成0.86亿元;西吉县21个项目完成0.35亿元;隆德县14个项目完成0.45亿元;泾源县11个项目完成5.25亿元,除农业补助类泾河流域生态农业示范园、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安格斯肉牛繁育育种基地建设3个项目分别完成0.95亿元、1.5亿元和1.9亿元外,其余8个基建项目

赫章县情简介

赫章县情简介 赫章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总面积3250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456个行政村,总人口79.87万人,农业人口74.73万人。赫章属于欠开发、欠开放、欠发达的国家级贫困县,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基础十分薄弱。1985年6月,新华社内参《国内动态清样》第1278期报道了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贫困状况。该报道很快引起中央领导的关注,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同年7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到赫章县视察调研,之后,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海雀村也因此成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赫章被列入中央统战部、台盟中央、深圳市福田区对口帮扶的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是省委统战部、省林业厅定点帮扶的同步小康发展困难县,属于《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中贵州的10个贫困县之一,也是全省13个发展困难县之一。赫章境内资源丰富,蕴藏着煤、铁、铅、锌等25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煤炭储量约57亿吨,已探明储量18亿吨;铁矿石储量11亿吨,已探明储量4.2亿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50%以上;已探明铅锌矿储量114万吨,居贵州之首。赫章是“中国核桃之乡”、“中国樱桃之乡”、“中国野生韭菜之乡”、全省草地生态畜

牧业重点县之一、贵州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有药用植物资源2000多种,半夏产量和品质均居全省之首。境内有天上石林、天上花海、阿西里西大草原和平山、水塘夜郎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可乐古夜郎时期的墓葬发掘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0年可乐遗址被确定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贵州屋脊”赫章韭菜坪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

纳雍县总体规划(DOC)

纳雍县总体规划 纳雍———滚山珠的故乡 看惊奇民间舞 喝高山有机茶 家乡符号: 叶子代表茶叶,纳雍是 贵族高山有机茶之乡。 四个方形代表纳雍苗族 蜡染。左边三条线是芦 笙形状,代表纳雍滚山 珠舞蹈

纳雍县总体规划 纳雍概况 区位条件: 纳雍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南部,与大方县隔河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5′40″—105°38′04″,北纬26°30′16″—27°05′54″,因县南有一纳雍河,即以纳雍为县名(亦取纳民雍熙之意). 气候条件 全县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3.6℃,平均日照1179.9小时,年均降雨量1243.5毫米,无霜期268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于玉米、水稻、洋芋、烤烟、甘桔等农作物生长。 自然资源 纳雍县纳雍是一个资源丰富,开发前景较好的县,现已探明的地下资源有煤、铅锌、大理石、硫铁、莹石、白云石、石灰石等20余种矿藏。其中,无烟煤储量123亿吨,占全省储量的14.4%,位居第四位,可开采量68亿吨,煤质优良,属低硫低灰高发热的优质无烟煤;铅锌地质储量10万吨,品位高、易开采;大理石储量68.626亿立方米,可逐层开采,自成板材,层面平整的黑色大理石被专家命名为“纳墨玉”,还有虎皮、水浪花等十多种品种,均可制成板材、地面砖、工艺品;铁矿储量103万吨,硫铁矿储量74万吨。 风俗 纳雍属多民族聚居区,全县共有苗、彝、白、布依、回、侗、壮等22个少数民族。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有苗族的“跳花坡”、“打嘎”,彝族的“搓子舞”,布依族的“六月六”,穿青人的“打亲家”等,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特别是舞姿古朴、骄健、惊奇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曾多次出国演出获得好评。此外,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也别具特色,令人赞叹。8民族风情编辑纳雍属多民族聚居区。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有苗族的“跳花坡”、“打嘎”,彝族的“搓子舞”,布依族的“六月六”,穿青人的“打亲家”等,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特别是舞姿古朴、骄健、惊奇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曾多次出国演出获得好评。此外,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也别具特色,令人赞叹。 彝族酒礼歌 经济状况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纳雍凭借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煤电开发战略,经济社会迈上了新台阶。纳纳雍县雍是一个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人口90多万的大县,与织金县誉有“西南煤海”之称,最近几年发展特别好,经济发展一直位于毕节市前茅,位于 201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0亿元,同比增长15.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同比增长113.8%;完成财政总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23.5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57亿元,同比增长3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98元,同比增长20.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616元,同比增长17.8%

奉新县情简介

奉新县情简介 江西省投资环境十佳县 一个永远创新的名字——奉新 在江西省西北部,距省会南昌50公里处,有一块1640平方公里的土地。生活着一群有着200多个不同姓氏,30余万之众充满活力和追求的人群。 世世代代的人群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历史。她有旖旎的风光,璀璨的人文历史。儒道佛在这里交汇,科学与艺术,现代与文明,都在这块土地找到了精神的原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她在无交通优势、无资源优势、无国家投资优势、无工业基础的先天不足条件下,走通华山一条道,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以超常规的发展势头,成为江西发展工业先进县,开放型经济先进县、经济发展综合先进县,是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崛起区,是江西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典范和标兵。 她的名字,厚重、活力、创新。 一个永远充满厚重的名字——奉新 奉新,于西汉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建县,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江西省最早设立县治管理的十八县之一。公元943年,南唐保太元年,为表示“弃旧迎新”之意,取县名为“奉新”。

得天地之精华,奉新山环水抱,生态秀丽。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峰有10多座,绵延不尽的母亲河鄱阳湖支流潦河贯穿全境。奉新山水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炼造下,有神秘的原始森林,有浩瀚的30万亩连片竹海,有号称江南第一瀑布群的萝卜潭瀑布,更有风调雨顺的适宜万物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奉新属丘陵山区地貌,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3%,被北宋诗人黄庭坚赞誉为“仙源灵境”。 沐山水之灵气,奉新物华天宝,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就有“上有万宝山、下有米粮川”之美誉。奉新是中国古代的产粮重地,有“米粮川”的盛誉。出产的红米,被纳为贡米,奉新因此又有了贡米之乡的美称。凭借天然的物产,奉新成为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稻示范县、全国优质米之乡、碧云牌大米被评为全国首家食品类AA级绿色食品证书产品和第一个国家出口大米免检产品。奉新是江南最大的竹乡,毛竹森林面积170万亩,立竹量达到7000万株,蓄积量居全国第五,毛竹品种列全国之最,毛竹王产自奉新,并被记录到了世界吉尼斯记录当中。凭借天生的禀赋,奉新成为全国毛竹林基地县,全国竹子之乡,全国模范绿化县,成为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竹产业加工基地。奉新又盛产果中之王猕猴桃,全县猕猴桃果园面积达3万亩,年产鲜果3000万斤,是江南地区最大的猕猴桃生产繁育基地,奉新因此又有中国猕猴桃之乡的桂冠。奉新山水之魄造就了奉新小水电资源,全县水能蕴藏量达7.79万千瓦,已开发5.5万千瓦,盛水期年发电量可达3亿度,电力清洁环保,优质价廉,奉新因此成为全国第一批农村初级电气化百强达标县,又成为全国首批新农村新型电气化建设示范县。

鲁甸县情简介

县情简介 鲁甸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东北与昭通市政府所在地昭阳区接界,东南与贵州省威宁县毗邻,南部和西部与会泽、巧家两县隔牛栏江相望,距省会昆明市366公里,距昭通城27公里,距昭通机场和火车站35公里,昆水公路和213国道穿越县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全县辖9乡3镇,国土面积1487平方公里,有汉、回、彝、苗、壮、白等民族37.3万人。牛栏江横贯县境南部和西部,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在昭通市“两库七级”梯级电站开发规划中,鲁甸县占了三级。主要矿藏有银、铅锌、铜、镁等。年均气温12.1℃,苹果、牛干巴、核桃仁、青椒、辣椒、麦芽糖、仙人掌等土特产食品享誉四方,朱堤文化底蕴丰富,拖姑清真寺、野石新石器时代遗址和乐马场银矿遗址远近文明;为全国蜡虫、全省核桃、优质烟主产县,绵羊、生猪、黄牛基地县。 地理气候:县境地处云贵高原西北部,滇东北高原南部。由一江(牛栏江)、两山(乌蒙山、五莲峰)、三河(龙树河、沙坝河、昭鲁河)、两个坝子(文桃坝子、龙树坝子)构成。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平,地貌错宗复杂,有深切中山、中切中山、岩溶高原、混合丘岭、高原湖积盆地、断陷河谷坝。海拔最高3356米,最低568米,县城海拔1917米。全境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四季温差不大,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立体气候特点突出。年平

均气温12.1℃,年平均降雨量923.5毫米。 矿产资源:鲁甸矿产资源极其丰富,金属矿主要有铅、锌、银、白云石镁矿、铝土矿、铁等十余种,其中开发中的银矿金属储量大,品位高达500克/吨;已探明可露天开采的金属镁储量高达4220吨,回收率90%,金属镁含量99.95%,属特大型高品位白云石镁矿床。非金属矿主要有水泥石灰岩、玛瑙、硅石、煤等。小寨自然铜矿金属储量高达3.48万吨。此 还有重晶石、方解石、粘土、高岭土、硅藻土、磷块岩、冰洲石、水晶、石英沙等等,具有丰富的亟待开发的矿产优势。 森林资源:全县有森林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4.5%。有树种200余种,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马尾松、滇杨、花椒、生漆等。被列为“长防”、“德援”、“水保”、“天保”工程建设县。水能资源:全县水能蕴藏丰富,主要集中在牛栏江、沙坝河、龙泉河和黑石河,已开发8000千瓦。全长101公里的牛栏江水能资源蕴藏量达74万千瓦。泉水有30多处,其中出水量在1立方米/秒左右的有陆家龙潭、许家龙洞、四方井、龙泉和大龙树等。温泉主要有牛栏江边的南筐、甘田两处,水温均在43℃以上。 旅游资源:鲁甸是古朱提银的主要产地、南丝绸之路的古驿站,有著名的马厂、野石新石器和乐马银矿古遗址及新街坪地营、转山包清代古战场遗址,有清雍正年间建造的独具特色的拖姑清真寺,有仙人洞、天生桥、乐红石林、梭山黑石天然大溶洞、轿顶云海、梨园春色、砚池波光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具有悠久的开发

长汀县县情概况

长汀县县情概况 长汀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脉南麓。全县辖18个乡镇,总面积3099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城区建成面积12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5万人,属福建省第五大县。 长汀历史悠久,风光秀美,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首府、革命圣地。 长汀历史文化悠久。长汀从汉代置县,自唐开元24年(公元736年)置州后至清末的一千多年间,是各个朝代的州、郡、路、府的治所。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景区、中国文化旅游大县。 长汀客家文化丰富。长汀是客家人的发祥地和集散地,先民从中原辗转而来,在长汀与原住民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千锤百炼,博取众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客家风土文化和客家饮食文化,众多的客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并走向五湖四海。长汀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客家菜之乡”、福建第一个美食名城。长汀被誉为“客家首府”和“客家大本营”,汀江也被誉为“客家母亲河”。 长汀红色文化厚重。长汀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素有“红色小上海”之美誉。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长

汀开展革命实践,瞿秋白、何叔衡在长汀就义。革命战争年代,长汀2万多名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涌现出老将军13名。1932年,第一个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中共福建省委、省军区等机构设在长汀,成为福建革命运动的政治、军事中心。 长汀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是一座正迈向现代化的县域新兴城市。 国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近年来,长汀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和省、市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长汀实际,围绕建设海西西部名城的战略目标,积极抢抓机遇,不断增强发展合力,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加快经济发展转变,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3亿元,是1999年18.2亿元的3.3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47.1:21.2:31.7调整为31.2:37.2:31.6;完成工业总产值65.6亿元,是1999年12.2亿元的5.4倍;完成财政总收入4.13亿元,是1999年8866万元的4.7倍;较大改善长汀人口大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的状况。长汀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创造了沿海和内地对接、协作、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模式,被省市肯定为“长汀现象”。 工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认真贯彻党的一系列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海西的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尤其是近年来,我们牢牢把握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扩张和向外辐射转移之机,大力实施项目

定远县情简介

定远县情简介 定远县地处皖东西部,江淮分水岭北侧。东依滁州, 南接合肥,西邻淮南,北望蚌埠,近入南京都市区,远融长三角经济区。国土面积29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7万亩,人口96.7万。辖22个乡镇,1个省级工业园区。 定远是千年古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南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公元524年)置定远县,意取平定远方之意,有近1500年历史。定远自古人杰地灵,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候家寨,出土了素有“绣像汉代史”美誉的汉代画像石,清末有“寿字、怀画、定文章”之称。这里是东吴名将鲁肃、南宋名相董愧、明朝丞相胡惟庸、李善长和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故乡。抗战时期刘少奇、徐海东、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 定远交通便捷,为南北交通要道。古有“境连八邑,衢通九省”之誉,现仍为全国南北之要冲。淮南铁路、合徐高速公路横贯县境,合蚌公路、滁淮公路交叉贯通全境。已基本竣工、即将通车的京沪高速铁路穿境而过。 定远是皖东大县,资源丰富,地广人多,为滁州第一大县。非金属矿藏品种多、储量大,以岩盐、石膏著称,岩盐储量20亿吨、石膏储量6亿吨,已形成140万吨食盐、200万吨石膏加工能力。农副产品品质好、规模大,以定远猪闻名,粮、油、猪产量位居全国百强县、全省十强县行列。旅游资源分布广、潜力大,被列入全国100家红色

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定远是安徽省盐化项目县,2006年2月20日,安徽建省以来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省“861”重点工程、“十一五”规划“一号工程”——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盐化项目正式落户定远。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项目总投资286亿元,其中盐化项目169亿元。盐化项目主要包括年产80万吨离子膜烧碱(一期56万吨)、100万吨聚氯乙烯(一期40万吨)、140万吨电石(一期60万吨)、250万吨水泥(一期100万吨),配套建设3×300MW(一期2×300MW)自备热电站一座。据测算,盐化项目一期建成后,每年可新增税收8亿元以上,全部建成后,每年年销售总额81.13亿元,新增税收约15亿元。盐化项目位于我县炉桥镇北郊,一期工程建设涉及我县炉桥、年家岗、青洛等3个乡镇(原),11个行政村,35个村民组,2188户,需要征用土地7116亩(其中厂区用地5850亩,安置点用地771亩,撇洪沟用地420亩,规划公墓用地45亩,九连塘排水工程20亩),需要拆迁945户(其中厂区799户,撇洪沟104户,九连塘安置点42户)。盐化项目现已进入实质性开工阶段,建设在正常有序进行。聚合釜、电解槽等大型设备及热电站三大主机已完成招标工作;综合服务楼已于12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35KV变电站整体设备已完成招标并与生产厂家签订供货合同,电力线路已架设至厂区;水源泵房、变电站等正在进行工程详勘工作;铁路专用线接轨方案已确定。项目已完成投资5亿多元,2010年计划完成投

方城县情简介

生态·活力·和谐 ———方城 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东北隅。全县辖16个乡镇,557个行政村(街),总面积25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万亩,总人口103万。 方城迄今已有7000年的文明史,因境内有中国最早的长城——楚方城而得名,古有“汉水以为池,方城以为城”的著名战争策论,是丝绸之路源头、古缯国遗址、中华曾氏祖根地、使圣张骞封侯地、陈胜故里、法圣张释之故里和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故里,也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粮食生产先进县、体育工作先进县和河南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农综开发重点县。 方城素有“五界一口”之称,境内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人文自然资源丰厚,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5处,其中佛沟摩崖造像、古缯国遗址为国保单位;有博望坡古战场、望花湖、炼真宫、七十二潭、南水北调垭口等人文自然风景名胜80多处。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种29种120余处,探明储量的有世界级特大金红石矿等10余种。特色产业巩固发展,“方城金叶”牌烟叶为上海中华等名牌香烟重点原料之一,“方娇”牌小辣椒为国家优质品种,“裕丹神”牌裕丹参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认证。新兴工业茁壮成长,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多晶硅、人造金刚石、太阳能电池、风力发展等重点项目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中等宜居城市已具雏型。交通便利,距南阳机场50公里,距新郑机场180公里,焦柳铁路、兰南高速、S103线纵贯全境。能源充沛,北临平顶山煤海,西有鸭河口火电厂,全国首个1000千伏特高压开关站座落境内。

方城县县情简介 中共方城县委方城县人民政府 (2010年9月16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在这丰收的金秋时节,各位闽南商风尘仆仆莅临方城考察洽谈项目,这是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在此,我谨代表方城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全县百万人民,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把方城县情向各位嘉宾作以简要介绍。 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北缘,辖16个乡镇557个行政村,县域总面积2542平方公里,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耕地面积153万亩,总人口103万,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工作示范县、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创建县和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全省农综开发重点县,也是国家重点项目倾斜区。 方城历史悠久。这里处于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接地带,迄今已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方城”之名,因春秋时期的楚长城而得名。夏商周时即有建制,古称“缯国”、“裕州”,是西汉外交家、博望侯张骞的封地和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西汉廷尉张释之、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的故里。 方城地理位置特殊。这里地处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与黄淮海平原、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五条分界线上,东北部是全国九大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