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牵引火炮型号及识别

国内牵引火炮型号及识别
国内牵引火炮型号及识别

国内牵引火炮型号及识别

我军压制兵器中牵引火炮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仿制、改进到自主研发的路子。在这一过程中,各型牵引火炮类别繁杂。这些火炮,有用于装备我军炮兵部队的,有专用于外贸出口的,使同一型火炮会有不同的定型代号。关于我军炮兵装备,在上个世纪的1987年,根据形势的需要,总参谋部颁布了《全军武器装备命名规定》,一些80年代仍现役的火炮装备取消了建国初期沿用的年式型号命名办法,采用了新的命名方式。另外,一直以来各型外贸出口炮兵武器的命名也和国内装备差异很大。如何在众多火炮型号中对号入座或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呢?只要掌握其各自的特征,从外形差异即可辨别。外形识别,一般从火炮的炮口制退器、炮闩类型、反后坐装臵布臵形式、炮架等结构以及加工工艺几点入手。

榴弹炮

1954年式122mm榴弹炮

该炮仿自前苏联M-30式122mm榴弹炮,于1954年定型,后由1954年-1式122mm 榴弹炮取代。炮尾采用手动断隔螺式炮闩,身管外有被筒,没有炮口制退器。反后坐装臵上下布臵,制退机在身管下方,复进机在身管上方。采用箱形构件铆接起来的大架。防盾从中部开始向后倾斜,防盾中央有活动小防盾。高低机安装在炮架右侧,方向机在左侧。夏用驻锄为折叠式。54式榴弹炮的批生产型有改进,将铆接大架改为了

焊接大架。

1956年式152mm榴弹炮

该炮仿自前苏联D-1式152mm榴弹炮,1953年起按照前苏联技术资料试制,于1956年定型。D-1式152mm榴弹炮是前苏联M-10式榴弹炮的减重改进型,也就是使用较轻一些的M-30榴弹炮的炮架改进M-10榴弹炮而成。因此,56式榴弹炮的炮架和54式榴弹炮炮架完全相同,除炮身和反后坐装臵略有不同外,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56式榴弹炮为减小后座动能在炮口采用了双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

PL54A式122mm榴弹炮(原名为1954年-1式122mm榴弹炮) 该炮是在1954年式122mm 榴弹炮基础上的改进型,1966年设计定型,1981年生产定型。该炮结构与1954年式122mm榴弹炮相同,改进外形部分主要是:大架由箱形构件铆接工艺改为焊接,取消折叠式夏用驻锄,冬夏用驻锄合并为单一驻锄,牵引环改为牵引杆。方向机增加轴承,采用组合式螺筒。增加气刹车装臵,将架尾滚轮改为包胶折叠式滚轮。

PL83式122mm榴弹炮(原名为1983年式122mm 榴弹炮)

该炮为我国自主研制的122mm榴弹炮,1980年生产出样炮,经过工厂鉴定和改进及国家靶场的多次试验,于1984年定型生产。炮口采用条形侧孔制退器,半自动立楔式炮闩。反后坐装臵上下布臵,节退杆式驻退机在身管下方,驻退复进机在身管上方。波浪形防盾由左、右盾板构成。方向机在左侧,高低机有两套,上架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高低机手轮。下架本体类似于56式加农炮的架体。右侧大架有一“弓”形行军固定器。

外贸W1986年式122mm榴弹炮

该炮是根据前苏联Д-30式122mm榴弹炮实物逆仿制而来,1985年外贸定型,曾批量生产用于外贸出口。其炮口为条形侧孔冲击式制退器,半自动立楔式炮闩。摇架为倒装式槽形摇架,后坐部分装于摇架之上。火炮采用独特的三脚式大架。其中一条大架固定在下架上,两条为活动大架。战斗时三条大架打开,用打桩式驻锄固定。行军时两条活动大架收扰并在固定大架上,炮身前端与固定大架连接固定。

PL96式122mm榴弹炮

该炮是在我国外贸W1986年式122mm榴弹炮的基础上优化改进而成,于1996年设计定型并开始生产,现大量装备我炮兵部队。其外形结构和W1986式榴弹炮一致,但在其基础上增大了药室容积和改进了内膛膛线。PL96榴弹炮与外军Д-30、Д-30A最直观的区别特征就是炮口牵引杆本体用螺杆固定在炮口制退器下端,作战状态时牵引杆向后折叠,并用固定栓固定。

Д-30牵引杆本体为焊接固定,Д-30A牵引杆则为刚性连接。W86榴弹炮和PL96榴弹炮最大的区别就是机械瞄准装臵不同,PL96的表尺装定器没有分划筒。

外贸105mm轻型榴弹炮

该炮是在我国于90年代仿制意大利M56式105mm驮载榴弹炮而成,专供出口。其炮身短小、炮架结构紧凑,炮尾内装立楔式炮闩。摇架上装两套反后坐装臵,上下布臵,采用双重后坐原理。其设计独特的大架由3节架体组成的,可折叠并锁定,大架尾端装有驻锄。通过调整下架平衡臂、铰轴支臂和大架能够改变炮身火线高,在反坦克状态和压制状态间转换,适应不同的作战任务。该炮最大的特点就是可分解成11个部件,并能迅速组合。

加农(加榴)炮

1960年式122mm加农炮

该炮于50年代仿制苏联Д—74式122mm加农炮,1960年完成试制工作定型。炮身较长,炮口采用双气室大侧孔冲击式炮口制退器,炮尾为半自动立楔式炮闩。制退机和复进机布臵在炮身上方左右两侧。下架为空心铸钢体,前部有液压千斤顶和座盘。大架是开脚式箱形大架,两条大架各装有齿条式千斤顶、架尾滚轮和驻锄。冬用驻锄为固定式,夏用驻锄为折叠式,夏用驻锄用偏心轴固定。60式加农炮与Д—74式122mm 加农炮最主要的外形区别是:折叠式防盾改为整体式防盾,齿轮螺杆式改为双头螺母式车轮翻转机构。

1959年式130mm加农炮

该炮根据苏联M—46式130mm加农炮仿制而成,1959年生产定型。炮口制退器为单气室多圆侧孔冲击式,炮闩为手动横楔式。驻退机和复进机分别布臵在炮身上、下部。摇架是槽形的。方向机和高低机为齿弧

式。箱形开脚式大架用钢板焊接而成。在右大架上安装有炮身推拉器,在左右大架外侧各有一个千斤顶。

PL59A式130mm加农炮(原名为1959-1年式130mm 加农炮) 该炮由1959年式130mm加农炮的改进而来。1969年开始改进,将1959年式130mm加农炮的炮身安装在1960年式122mm 加农炮的炮架上。定型时命名为1959年—1式130mm 加农炮,也称为1969年式122mm加农炮。炮口采用双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炮闩和反后坐装臵类似于60式加农炮。为保证射击稳定性,采用了大型取下式夏用驻锄,此夏用驻锄行军时固定在左右大架两侧,作战时则卸下插入大架尾驻孔中。这也是该炮与60式加农炮的最明显区别。

PL66式152 mm加农榴弹炮(原名为1966年式152mm 加农榴弹炮)该炮根据苏联Д-20式152mm 加农榴弹炮仿制而成,于1966年生产定型。炮身较短,双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外形硕大。其炮架与1960年式122mm加农炮架完全相同,只是将单筒身管更换为152mm口径的身管。其冬用驻锄也为固定式,夏用驻锄为折叠式。此外,该炮与1959年-1式130mm加农炮有60%以上的零部件通用。国内60式加农炮、PL59A

式加农炮、PL66式加榴炮下架结构完全一样,均采用双头螺母式车轮翻转机构,而苏联Д-20式加榴炮则为齿轮螺杆式车轮翻转机构,这也是区别是否是国产货的最典型特征。

1983年式152加农炮

炮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门大口径远射程加农炮。1958年提出研制方案,1986年火炮设计定型。炮身庞大,炮口采用外形独特的单室冲击式制退器,半自动立楔式炮闩。大架为焊接结构,有一定弯曲角度。炮身回转结构,远途行军时,炮身可回转180°进行牵引。液压千斤顶座盘为分离式,行军时座盘平放于大架架尾部平面上。大架架尾千斤顶和滚轮早期采用60式加农炮的齿条千斤顶和滚轮,后改为手摇泵为液压式。由于炮身较重,牵引时需要牵引前车。

PLL01式155mm加农榴弹炮(原名为w1988年式155mm加农榴弹炮)该炮是在引进国外45倍口径火炮技术的基础上研制的,1985年开始研制, 1988年外贸定型,外贸出口代号也称为WA021式加榴炮。2001年我军将其定型为PLL01式加榴炮,少量装备于部队。其炮口制退器为

三室圆柱形,炮闩为半自动断隔螺式,向右下方开闩。上架和下架均为钢结构焊接。架尾轮、支承座盘均由手动液压系统操纵,牵引时炮身可回转180°。该炮最大的特征就是4个炮轮采用了一边两个的纵列布臵形式,上架无防盾,左侧大架上安装有为气动输弹机提供气源的氮气瓶。

外贸W1988年式155mm辅助推进加农榴弹炮

该炮是在W1988年式155mm加农榴弹炮基础上研制和开发的产品。1987年制定研制方案,1988年10月初步外贸定型,用于出口外销。该炮结构与W1988年式155mm加农榴弹炮完全相同,其区别之处是在火炮下架架体上用螺栓安装了一台4缸水冷直喷式柴油发动机驱动的辅助推进装臵,由发动机,液压马达、传动装臵以及操纵控制装臵等组成,使该炮能够短途行进。液压系统操纵均由辅助动力装臵提供动力。

新外贸155毫米辅助推进加农榴弹炮系统 (简称为APGH)

该炮是外贸W1988年式155mm辅助推进加农榴弹炮的继续改进型,2001年左右外贸定型,对外促销。目前该系统还在不断改进完善中。该炮仍基本采用W1988年式155mm加农榴弹炮的结构,辅助动力系统则改进为体积更小、功率更强的4冲程气冷式柴油发动机。炮身俯仰、炮身

回转180°、开收大架、升降千斤顶座盘及驻锄翻转均能通过液压系统实现。该炮与以前的外贸W1988式辅推炮的外形区别最明显的地方就是辅助推进操作的驾驶位臵由右侧改为左侧,辅助动力部分轮廓明显减小,并且炮架安装有一些数字化传输与接收等设备。

反坦克炮

1956年式85mm加农炮

该炮仿制自苏联Д-44式85mm反坦克炮,1956年定型。炮口采用了大侧孔冲击式制退器,半自动立楔式炮闩。运动体为窄幅海绵橡胶车轮,轮胎为实心海绵橡胶,套在轮盘上,由压圈固定,没有行军制动器。波形防盾由上盾板、活动盾板和下盾板构成。上盾板固定在上架上,下盾板装在下架架体下部。采用开脚式圆形断面钢管大架,该炮在Д-44式85mm反坦克炮主要改进有:滚轮由铁制分解安装式改为自动折叠式挂脚滚轮。原散装在牵引车上的铁锹、镐头等工具改为固定放臵在火炮防盾上,牵引杆由自由转动式改为固定式。

PT73式100mm反坦克炮(原名为1973年式100mm反坦克炮) 该炮改进自前苏联M-1944式100mm加农炮,1973年设计定型,1983年生产定型。炮身为滑膛身管,半自动楔式炮闩。反后坐装臵位于炮尾上方,摇架为槽型。高低机手轮上装有按钮式手击发机构,大架架体为焊接结构,左大架上有滚轮,右大架上安臵有行军固定器。防盾上缘为波浪形状。

PT86式100mm反坦克炮(原名为1986年式100mm反坦克炮) 该炮在1973年式100mm 滑膛反坦克炮基础上改进而成,基本保持了73式反坦克炮的结构尺寸。该炮在外形上与73式反坦克炮有如下区别和特殊标志:防盾上沿由波浪形改为齐平斜线形。身管前部两侧刻有“86式100滑”标志,并在其前后各涂一圈黄色油漆,小防盾由草绿色改为黄色,闩体挡板由右侧改至左侧。

Schneider artillery-斯奈德火炮性能数据

ost interesting gun (for the history standpoint) was Greek "75mm Schneider-Danglies M.1908" mountain gun. It was the modification of Schneider "MPD" commercial model (from 1906), later incorporated into the following models of "MPD" series, commonly known as "Schneider-DangliesMle 06/09" (Sold to Russia and Romania). 75 mm M.1908 Schneider (M.P.D.) - Caliber: 75 mm - Barrel: L/16.7 - Traverse: 5° - Elevation: -7o 22’ to 19o 50’ - Shell weight: 6.5 kg - Muzzle velocity: 350 m/s - Range: 5000 to 5800m - Weight during combat: 616 kg - Gun is divided into 6 loads for mnt. transport (Note that this gun had the shield, missing in all photos due to Italian practise)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models of Greek gun was new Schneider 75mm model 1919. (Greek infantry divisions were actually "Mountain" type; its artillery regiments had two Mnt. guns battalions (two batteries each) and one Mnt. howitzer battalion (also two batteries), making the 75mm mountain guns the backbone of Greek Artillery). Interesting feature of this gun (as seen on the pictures) was variable mount height, lower for "Gun-mode" (direct fire) and higher for "Howitzer-mode". Canon de 75M Mle1919 Schneider L/19 Caliber: 75x190mmR Barrel length: 1405 mm Barrel weight: 217 kg Weight in action: 675 kg Weight during Transport: 721 kg Elevation: -10° to +40° Traverse: 10° Rate of fire: up to 28 rpm Max Range: 9000 m Shell weight: 6.5 kg Muzzle velocity: 400 m/s Crew : 1 NCO + 6 men Gun is divided into 6 to 7 loads for mnt. transport

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与西方的火炮射程差距分析

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与西方的火炮射程差距分析 两次鸦片战争,其在世界海战史中不占重要地位,然而却成为欧洲人使用新式武器的一个试验厂。在这些战争中,火炮射程是制约东西方陆海炮战胜负的重要因素。此时期的清朝船炮技术处于“木质风帆时代”的水平。清军作战的主力绿营水师兵器是冷热并用,火器配置约占70%,冷兵器占30%,其中火炮配置达5%,比陆军火炮1%的比例高些。船小且易腐朽。船炮绝大多数由各省自制,形制大小不一,主导型火炮-红夷炮技术处于欧洲17世纪加农炮系列的水平上。我们今天按照其弹药装填方式的不同,对其划分6种类型:重型红夷炮、铁模炮、冲天臼炮、抬炮、子母炮以及纸质基体的火箭等。此时期的欧洲船炮技术正处于由“木质风帆时代”向“蒸汽铁甲舰时代”的过渡期。此始于19世纪30年代,于60年代基本完成,其船舶从17世纪中叶已经摒弃了人力手划桨,完全凭借风帆借助风力驱动,乃至在19世纪30年代以来又开始使用蒸汽动力运行。 发生在1856—1860年间清军与英法联军之役,英法战船是以螺旋桨推进器为武装的大轮船为主,其舰队是以四至六等级舰为作战主力。铁壳战船虽不大,但动力足,载舷炮数少,但炮身巨大,多是重炮或巨炮。这与中英鸦片战争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在第三次大沽口中西具体的陆海战中,2.1412万人的英法侵略军配炮1095门,炮兵比例达到了10%,火炮比例达到了5%。以英法为代表的主

要欧洲国家在17世纪中叶已全部淘汰冷兵器而进入火器时代,火炮技术正处于从前装滑膛向后装线膛的过渡期。 英海陆军使用的主导火炮也仍为流行370多年的前装滑膛炮———加农炮、17世纪末期以来创制的榴弹炮、陆海兼用的臼炮、1778年英国人发明的海上用卡龙炮、1805年英人康格里夫发明的直杆式火箭炮等,少部分1854年由英人阿摩士壮设计、1859年载于舰船、1860年8月12日在塘沽新河炮台首次实战的后装弹药和发射锥头柱体炮弹的线膛炮。侵华法军使用的火炮也是以前装滑膛炮为主,但以使用了12磅弹拿破仑青铜前装线膛炮为其特色。射程可分最大射程和有效射程两种,二者都是衡量其性能优劣的重要标志。最大射程是指发射角为45°命中目标的距离;有效射程是指某距离上弹头的动能大于杀伤目标所需要的动能、弹头就能杀伤目标的距离。此时期的中西火炮射程主要指的是有效射程。因为最大射程通常对目标不构成伤害。 一、清军火炮射程的探讨 红夷炮原只是16世纪末期至17世纪之间,欧洲殖民者在侵略中国东南沿海过程中所带来的一些火器实物。中国政府在1600—1860年的260多年间掀起了4次仿制红夷炮的高潮。在此期间的中国火炮多属于欧洲重型加农炮型,主要使用斤两偏小的球形实心铁弹,其他形制如链弹、霰弹、爆炸弹等极少。球形弹常用“打水漂”方法以达到多次杀伤的目的,有效射程可以翻倍。中国工程家丁拱辰在1843年编撰了火器著作《演炮图说辑要》,

一战法国火炮

一战法国火炮 37mm1916年型步兵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6年 口径:37mm 高低射界:?度~+21度 弹丸重:0.56/0.45kg 弹药初速:402m/sec 发射速度:(15~20)发/分钟 重量:160.5kg 操作人数:7人 最大射程:2400m(有效射程1500m) 75mm1897年型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97年 口径:75mm 炮管长:36.3(36?34.5?)倍口径 高低射界:-11(-12?)度~+18度 水平射界:3(6?)度 弹丸重:(6.3--7.8)/5.5kg(高爆弹),6.4/6.1kg(穿甲弹),7.24/7.98kg(榴霰弹) 弹药初速:529/550(584?575?)m/sec 重量:1140(1160?)kg 最大射程:8500/11200(11100?)m(榴霰弹),5500m(高爆弹) 75mm1897/1914年型高射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4年 口径:75mm 炮管长:36.3(36?34.5?)倍口径 高低射界:-15度~+70度 水平射界:360度 弹丸重:6.25(高爆弹) 弹药初速:(530~590)m/sec 发射速度:15发/分钟 重量:3000kg 有效射高:(3000~4000)m 75mm1897/1917年型高射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7年 口径:75mm 炮管长:36.3(36?34.5?)倍口径

高低射界:-5度~+70度 水平射界:360度 弹药初速:715(700?)m/sec 弹丸重:6.44kg 重量:3800(4940?)kg 最大射高:8200(8000?)m 75mm1906/09年型山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6/09年 口径:75mm 弹药初速:387m/sec 重量:627kg 最大射程:8550m 105mm1910/1913年型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0/13年 口径:105mm 炮管长:27(28?)倍口径 高低射界:-5(0?)度~+37度 水平射界:6(5?)度 弹丸重:14.9/16.3/16/16.92kg 弹药初速:550/559/555m/sec 重量:2172(1910年型)/2300(2350?)(1913年型)kg 最大射程:(12000~12700)m 107mm1910/1913年式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10/1913年 口径:106.7mm 炮管长:28倍口径 高低射界:-5度~+37度 水平射界:6度 弹丸重:15.4kg 弹药初速:(296~630)(570?)m/sec 重量:2172kg 最大射程:(10500~13600)(12500?)m 120mm1878/1916年式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78/1916年 口径:120mm 炮管长:27/20.3倍口径 高低射界:0度~+30度 水平射界:0度

火炮知识

火炮一般常识 炮兵是战争之神,火炮是炮兵的主战装备。 火炮指以发射药为能源发射弹丸,口径在20毫米以上的身管射击武器。火炮种类较多,配有多种弹药,可对地面、水上和空中目标射击,歼灭、压制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摧毁各种防御工事和其他设施,击毁各种装甲目标和完成其他特种射击任务。 一、一般构造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组成(以加农榴弹炮为例)。 炮身部由身管、炮尾、炮闩和炮口制退器组成。如图所示。 1身管,2被筒,3制转键,4闩体,5炮尾,6导箍,7炮口制退器。 1、身管用来赋予弹丸初速及飞行方向,并使弹丸旋转(滑膛炮的弹丸一般不旋转)。炮尾用来盛装炮闩。 其中炮身炮膛内往往刻有膛线,膛线是按螺旋形刻制的, 炮膛的膛线是按螺旋形刻制的,有等齐和渐速两种缠度。带等齐缠度膛线的炮膛,其特征是阴线相对于炮身轴线的斜度是个常数。炮身轴线是沿炮膛中心贯穿炮膛全长的一条假想线。渐速膛线是指阴线与炮身轴线间的斜度是不断变化的,越向炮口斜度越大。渐速膛线,在身管内的火药气体压力达到最高点时,可用于减少弹带作用到阳线上的压力,从而保证弹丸在离开炮口前能获得足够的转数。使用渐速膛线在理论上的好处是,比较短的身管不会降低弹丸飞行中的稳定性。 炮身有膛线的火炮,其相应使用的弹丸的尾部包覆有一层材质比膛线软一些的材料制成弹带。当弹丸向前运动时,膛线卡入弹带并在弹带上刻出与阳线断面相应的凹槽,迫使弹丸沿膛线扭转的路线运动,从而使弹丸旋转以保持其在空中飞行的稳定性,即提高了炮弹打击精准度。 凸起的膛线称为“阳线”。不包括阳线深度的炮膛直径就是用于衡量身管、也就是武器的口径的尺度。膛线的用途是在弹丸穿越炮膛时使弹丸旋转。弹丸上配有用比膛线软一些的材料制成弹带。当弹丸向前运动时,膛线嵌入弹带,膛线在弹带上刻出的凹槽的形状与阳线断面相应。弹带上被刻出的凹槽被迫沿膛线扭转的路线运动,从而使弹丸旋转。在决定膛线深度时必须解决两个彼此矛盾的要求。一方面,深阴线更有利于为弹丸穿过炮膛时导向并能减少膛线的磨损。但是另一方面,浅阴线更容易使弹带嵌入膛线,而且由于弹丸飞出炮口时留在弹带上的刻槽较浅,因而可减小弹丸在飞行中的空气阻力。 炮身有膛线利于提高弹丸打击精准度,但是有膛线则弹丸所受阻力增大大,不利于提高其初速。相反,滑膛炮由于炮身无膛线,弹丸初速大,击中同等距离的目标时的威力大穿甲效果好,利于攻击坦克等。 此外,加农炮炮口通常带有炮口制退器,炮口制退器即炮口上带孔的大于身管口径的“帽子”,用以减少后坐力,有的能减少50%以上的后坐力。 2、炮闩用来闭锁炮膛、击发炮弹和抽出发射后的药筒。现代火炮大都采用半自动炮闩,有的采用自动炮闩。 火炮自动机的功能及作用过程 在现代战争中,战场目标的机动性能不断提高,要求火炮实现发射过程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以提高发射速度,并改善炮手的操作条件。 根据火炮发射过程自动化的程度,可分为自动炮、半自动炮和非自动炮三类。 火炮发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动作:击发、回收击针、开锁或开闩、抽筒和抛筒、供弹、输弹、关门和闭锁等。凡自动完成上述动作,并构成射击循环的火炮,称为自动炮。例如某些中、小口径高射炮、舰炮

牵引火炮发展现状

牵引火炮发展现状 在历史上,牵引火炮与自行火炮系统相比,其缺点是进入和撤出战斗较慢,且易受到反炮兵火力的打击。技术对克服这些缺点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多数现代牵引火炮能在几分钟的时间内进入和撤出战斗。 生产商们目前正致力于减轻105mm和155mm火炮系统的重量,并增大其射程。尽管自行火炮系统的数量迅速增加,但牵引火炮由于具有以下两个优势而备受欢迎: ●牵引火炮重量轻,使105mm榴弹炮和某些新一代武器系统(如BAE系统公司地面系统分部研制的M777式155mm榴弹炮)可用UH-60“黑鹰”等战术直升机吊运部署。牵引火炮适合快速反应部队、空中机动部队和两栖作战部队使用。以美国为首的驻阿富汗联合部队使用的火炮系统就是用飞机运送到阿富汗,并用直升机吊运部署,支援战术级军事行动。 ●牵引火炮比自行火炮价格便宜,使用费用也低。对所有陆军部队来说,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不需要机械化部队的陆军部队而言。 采用计算机火控系统,能够保证首发命中概率,减少对目标产生某种毁伤效果所需的时间和弹药。采用52倍口径155mm火炮系统和远程弹药,使敌方很难有效地发挥反炮兵火力,除非敌方也装备了类似的远程火炮系统以及采用雷达和无人机实时提供目标信息的指挥控制系统。在1990~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了M198式155mm牵引榴弹炮,那时伊拉克还没有反炮兵的能力。 155mm轻型榴弹炮 英国BAE系统公司地面系统分部研制的155mm轻型榴弹炮(美国将其定型为M777),是世界上第一种重量低于4218kg的155mm榴弹炮。该炮使用大量钛铝合金,因此重量减轻。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把155mm轻型榴弹炮作为“维克斯”项目,研制一种射程与美国M198相同但重量小于4000kg的可用各种战术直升机吊运的155mm牵引榴弹炮。M198重7163kg,只能用美国陆军的CH-47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CH-53式重型运输直升机运送,因此限制了该榴弹炮的战术部署。M777能用陆军的UH-60式“黑鹰”突击直升机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新型MV-22式“鱼鹰”倾斜旋翼机吊运。1997年,美国陆军/美国海军陆战队轻型155mm(LW155)联合项目选择该榴弹炮来替换M198,美国维克斯公司因此而获益。根据5年工程与开发合同,美国陆军订购了9门炮,首门炮2000年6月交付。2002年11月,该公司获得了一份价值1.32亿美元的94门M777小批量试生产合同。2004年12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完成了对该炮的作战试验,在试验中,4门生产型M777榴弹炮发射了近12000发炮弹。 M777榴弹炮采用39倍口径身管,发射普通榴弹的射程可达24.7km,发射火箭增程弹的射程能达到30km。生产型M777将配备通用动力公司的牵引火炮数字化/数字火控系统,命名为M777A1。该火控系统能为射击指挥中心提供定位、定向基准和数字通信。M777A1榴弹炮脱离拖车后能在4min内发射首发炮弹,在25km的射程上,圆概率误差为50m,不需要试射。软件和硬件升级后,该榴弹炮能发射“神剑”制导炮弹,改进型将定型为M777A2。陆军的首批M777A1式榴弹炮于2006年8月装备第25步兵师第2旅第11野战炮兵团第2

二战德军火炮大全4重炮

105毫米leFH 43 重炮 性能: 口径:105毫米 出膛初速度:610米/秒 有效射程:13000米 说明: 105毫米leFH 43 重炮是德国为了取代德国国防军中的标准野战榴弹炮105mm le.FH 18而研制的,坚固的Skoda工厂(被德国占领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军工厂)发展了FH 43,105毫米leFH 43 重炮最明显的特点是:采用了类似88毫米高射炮的四轮炮架,可以360度环向射击,火炮采用当时先进的液压系统,使火炮射击时非常稳定,精确度很高。该炮仅仅制造出几门实验的样炮,限于二战战局的恶化,该炮计划没有进一步实现,没有来得及生产,所以照片找不到! 105毫米leFH 44 重炮 性能: 口径:105毫米 炮弹重;14.97公斤 出膛初速度:655米/秒 有效射程:14250米 说明: 105毫米leFH 44 重炮,也是德国为了取代德国国防军中的标准野战榴弹炮105毫米 le.FH 18而研制的,德国的克虏伯公司仅仅制造了2门样炮,性能上比捷克斯洛伐克的Skoda工厂研制的105毫米leFH 43 重炮强,其炮架则是五花八门。主要原因是:希特勒希望新型重炮必需使用现有火炮的零部件,今天看来有点火炮通用化、模块化的思路。按照希特勒的最高指示,克虏伯公司给105毫米leFH 44 重炮配置了以下火炮的炮架:105毫米 le. FH 18/40榴弹炮的炮架、105毫米 le. FH 42 榴弹炮的炮架、88mm Pak 43反坦克炮的炮架。由于该炮采用不同炮架后,重量增加较多,机动性下降,所以德国克虏伯公司没有进一步发展。照片现在找不到。 128毫米K 43 重炮 说明: 为了在火炮上赶超苏联的122毫米火炮,德国人决定发展128毫米K 43 重炮,它将使用与128毫米Flak 40重型防空炮相同的身管和炮膛。位于捷克斯洛伐克的Skoda工厂生产了一门试验的原型炮,采用交错十字型炮架。但是仅仅制造一门就终止了。因为德国的克虏伯公司发展的类似重炮已经走在Skoda工厂的前面。不过Skoda工厂生产的唯一一门128毫米K 43 的原型炮计划是安装在黑豹坦克的第12种实验型号Grille 12 上面的。限于战局恶化,128毫米K 43没有量产,而计划装备128毫米K 43黑豹Grille 12型也仅仅停留在计划图纸阶段,没有量产。照片找不到,因为只制造一门,已经毁于战火。 另外说明:德国的黑豹还有一些计划型号及其计划装备的火炮列表,从俄罗斯找的: Grille 10* 88mm Flak 37 L/56 (ранний) 88mm Flak 41 L/75 (поздний)Panzer IV / Sd.Kfz.9 Grille 10 88mm Flak 37/41. Panther Grille 10 100mm K. Panther Grille 10 105mm leFH 43/35. Panther Grille 12 128mm K 43/44. Panther Grille 15 150mm sFH 43/44. Panther

国内牵引火炮型号及识别

国内牵引火炮型号及识别 我军压制兵器中牵引火炮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仿制、改进到自主研发的路子。在这一过程中,各型牵引火炮类别繁杂。这些火炮,有用于装备我军炮兵部队的,有专用于外贸出口的,使同一型火炮会有不同的定型代号。关于我军炮兵装备,在上个世纪的1987年,根据形势的需要,总参谋部颁布了《全军武器装备命名规定》,一些80年代仍现役的火炮装备取消了建国初期沿用的年式型号命名办法,采用了新的命名方式。另外,一直以来各型外贸出口炮兵武器的命名也和国内装备差异很大。如何在众多火炮型号中对号入座或了解相互之间的联系呢?只要掌握其各自的特征,从外形差异即可辨别。外形识别,一般从火炮的炮口制退器、炮闩类型、反后坐装臵布臵形式、炮架等结构以及加工工艺几点入手。 榴弹炮 1954年式122mm榴弹炮 该炮仿自前苏联M-30式122mm榴弹炮,于1954年定型,后由1954年-1式122mm 榴弹炮取代。炮尾采用手动断隔螺式炮闩,身管外有被筒,没有炮口制退器。反后坐装臵上下布臵,制退机在身管下方,复进机在身管上方。采用箱形构件铆接起来的大架。防盾从中部开始向后倾斜,防盾中央有活动小防盾。高低机安装在炮架右侧,方向机在左侧。夏用驻锄为折叠式。54式榴弹炮的批生产型有改进,将铆接大架改为了

焊接大架。 1956年式152mm榴弹炮 该炮仿自前苏联D-1式152mm榴弹炮,1953年起按照前苏联技术资料试制,于1956年定型。D-1式152mm榴弹炮是前苏联M-10式榴弹炮的减重改进型,也就是使用较轻一些的M-30榴弹炮的炮架改进M-10榴弹炮而成。因此,56式榴弹炮的炮架和54式榴弹炮炮架完全相同,除炮身和反后坐装臵略有不同外,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56式榴弹炮为减小后座动能在炮口采用了双室冲击式炮口制退器。 PL54A式122mm榴弹炮(原名为1954年-1式122mm榴弹炮) 该炮是在1954年式122mm 榴弹炮基础上的改进型,1966年设计定型,1981年生产定型。该炮结构与1954年式122mm榴弹炮相同,改进外形部分主要是:大架由箱形构件铆接工艺改为焊接,取消折叠式夏用驻锄,冬夏用驻锄合并为单一驻锄,牵引环改为牵引杆。方向机增加轴承,采用组合式螺筒。增加气刹车装臵,将架尾滚轮改为包胶折叠式滚轮。

火炮的物理原理

火炮的物理原理 一、简介 火炮是口径在20毫米以上,用火药的爆发力发射弹丸的重火器的通称。火炮用于歼灭敌有生力量和压制敌方火器,破坏敌防御工事,完成陆地、海洋和空中的其它打击任务。 13至14世纪时,中国的火药和火器制造技术传入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欧洲,欧洲的火炮开始发展。19世纪开始,随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火炮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发射长形弹的线膛炮,并安装有弹性炮架。 火炮发展至今,已经是儿孙满堂,不仅家族支系众多,而且家族成员的外貌也差别甚大,出现了有善于对付各种目标的专门火炮: 按安装发射的平台不同可分为地面炮、舰炮和航炮; 按运动方式可分为固定火炮、机械牵引炮和自行火炮; 按作战用途又可分为地面压制火炮、海岸炮、高射炮、坦克炮、特种炮等; 按口径大小可分为:大口径炮(高炮在100毫米、地炮在152毫米、舰炮130毫米以 上);中口径炮(高炮在61~100毫米、地炮在76~152毫米、舰 炮在76~130毫米左右);小口径炮(高炮在20~60毫米、地炮在 20~75毫米、舰炮在20~57毫米之间)。 按炮膛结构可分为线膛炮和滑膛炮; 按弹道特性可分为加农炮(弹道低伸)、榴弹炮(弹道较弯曲)和迫击炮(弹道最弯曲)按装填方式可分为前装式火炮和后装式火炮。 二、基本构造 现代火炮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炮身、炮尾、炮闩和炮架等。其作用原理是将发射药在膛内燃烧的能量转换为弹丸的炮口动能以抛射弹丸,同时产生声、光、热等效应。火炮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是初速、射程、精度、射速和机动性等。火炮的主要任务是用于对地面、空中和水上目标射击,毁伤和压制敌有生力量及技术兵器,以及完成其它任务。 火炮的结构身管火炮的外观及其组成部件视炮种及其用途而异。尽管有这些差别,然而身管火炮都是按照几乎相同的方法制造的。身管火炮有两个或两组主要部件,就是炮身部分和炮架部分。炮架部分用于支承炮身和保持火炮射击时的稳定性。炮架部分包括瞄准装置,在某些情况下它还可作为运送炮身部分的手段。炮身部分为发射药燃烧产生的压力提供容器;它使发射药燃烧产生的能量安全地按预定方式传送到弹丸上;它还具有赋予弹丸方向和稳定

中国电磁炮发展历程.

中国电磁炮发展历程 经过17年的研究和实验,中国的新概念武器“超高速动能电炮”的研制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即将问世,2007进入局部试用阶段。据透露,现在世界一些主要的国家如美、俄等,都在研究这种新概念武器,中国虽起步稍晚,但有长足的进展,电磁发射技术并不比先进国家落后,更有可能首先拥有这种超高速动能武器。 电炮分为“电磁炮”和“电热炮”两类。电磁炮是利用电磁力推进弹头到每秒50公里的超高速状态,常规武器望尘莫及,具有战略性武器的功能,分轨道炮、线圈炮和重接炮三种形式。电热炮是利用电热能量来推动弹头,最高射速每秒约3公里左右(传统火炮每秒2公里),可作为战术武器使用,分直热式和间热式两种形式。 我国的电磁炮的理论论证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基本完成,从那时起就开始进行实用化的研究,经过近20年的努力,已经结出丰硕的成果,2007年进部分装备部队进行量产前的定型试用。 一种电磁炮是口径20MM左右的车载反坦克电磁炮(也可能实现机载),该炮的核心设备包括**MW级的高脉冲发电机、超导线圈和高速装弹机,可以把超过120g的实心穿甲弹加速到3.5km/s以上,射速在10发/分到15发/分之间(射速和弹头初速要求有关)。实验表明,弹头虽小,但是由于初速高,完全击穿现役所有主战坦克装甲,效果就和用AK47扫射本田轿车一样。 这使人们不禁联想到在伊拉克战争中一辆M1A2侧甲上的神秘弹孔,该孔的直径和一发12.7MM弹丸类似。虽然这肯定不是中国电磁炮的杰作,但是我们可以猜想,其他国家的类似装备已经进入使用阶段的研究。

另有资料表明,我国高脉冲发电机的研究,已经为激光武器的实用提供了保证。与上述反坦克电磁炮采用相同发电机的高功率战术激光器已经达到了车载的水平,可以有效攻击近距离的空中飞行目标。 另外一种更具战略价值的电磁炮,口径在250MM-280MM之间,核心设备高脉冲发电机达到了**MW的水平,超大孔径超导磁体的储能达到了**兆焦耳以上,可以把超过150kg的弹丸加速到**km/s以上,射程超过300公里。 该炮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在解决电磁发射的实现及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后,一个重大的课题就是研制与之配套的弹丸,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消除强电磁场和高温(弹丸高速运动时产生)对弹丸内部设备的影响。最后研制出了特殊的高分子材料解决了这一问题,由这种材料制作的外壳可以保护弹丸内部。同时,弹丸装药的配方也进行了改进。 超高速弹丸的弹道特性我们也已经掌握,弹丸在发射后接近目标区时,屏蔽外壳脱落,打开尾翼以实现减速和姿态控制,进入滑翔状态,此时可以利用卫星定位信息进行精确打击。显然,在这时我们遇到了另外的瓶颈---卫星导航,这只有等“伽利略”或“北斗2”了解决了。 毫无疑问,在本世纪的头十年以后,战争的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化。那时,美国DDX上的155MM超级大炮将实现200公里以上的射程,而我们的“超级大炮”也没有落在后面。

德国豹2A6主战坦克

1977年德国选定克劳斯。玛菲公司为主承包商并签订了1800辆豹2A4坦克的合同共分五批投入生产,其中,810辆分包给克虏伯。马克公司制造。 1987年10月30日,德国政府又定购了第六批150辆豹2坦克;1988年又签订了第七批100辆豹2坦克。给德国陆军的豹2坦克于1992年全部交付完毕。 除德国外,荷兰购买了445辆,奥地利从荷兰接收了114辆;西班牙向德国租借了108辆,丹麦购买了51辆,瑞士购买了380辆。土耳其也购买了一批(具体数量资料,没有查到)。

以上是豹2A5型以前的外销情况。 为了保证豹2坦克在21世纪的有效作战性能,德国在90年代开始实施豹2坦克的改进计划,改进型号命名为:豹2A5型主战坦克。后来,又对安装了120mm L /55滑膛炮的改进型号命名为:豹2A6型主战坦克。 豹2的变型车,包括坦克架桥车,装甲抢救车,训练驾驶用坦克等。 上述购买了豹2A4型的国家,都已经改造升级为豹2A5型。

豹2的战斗全重超过60吨,车宽3.42米,车高2.48米,乘员4人。 装甲防护:该坦克的设计把乘员的生存力量置于20项要求之首位。车体和炮塔云采用间隙式复合主装甲,防弹能力达到了400--420mm均质钢板。

豹2的突出特点是对地雷的防护能力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从而大大提高了地面装甲力量的攻击速度。 火控系统:采用指挥仪式稳像火控系统,具有了稳定和很高的行进间对运动目标的射击命中率。车长配有PERIR17型周视主瞄准镜。炮长有双方大倍率的EMES1 5型潜望式瞄准镜,其中包括激光测距仪和热成像装置。还有一个辅助的FERO--Z18型望远式单目夜间瞄准镜

二战德军火炮大全7步兵炮

精心整理步兵炮 75毫米步兵炮的主要型号: 75毫米IG37步兵炮 75毫米IG42步兵炮 76.2毫米M1927步兵炮(缴获苏联的步兵炮的德国编号,有些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资料中也称呼为:75毫米IK290(r),75毫米Infanterie-Kanone290(r)) Inf.Shell38HL/B:3.5Kg(高爆榴弹) 出膛初速度:259米/秒 最大射程:3793米 单炮生产成本:6700德国马克(1939年造价) 总产量:8266门

说明: 75毫米le.IG18步兵炮是德国国防军装备的标准步兵炮,主要用来用于直瞄支援步兵作战.该炮是1932年开始研制,1937年定型量产.二战后期使用空芯装药穿甲炮弹还具有一定的反坦克能力.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有3000门75毫米le.IG18步兵炮进入德国国防军中服役,二战中后期被更大口径的步兵炮所取代.德语中:leichteInfanterie-Geschütz的意思是:lightinfantrygun轻步兵炮.直到1945年3月,还有2549门在德军中服役. 75毫米le.IG18步兵炮的发展型号有: 75毫米le.GebirgIG18山炮 75毫米

现在保存在德国军事博物馆内的二战德军75毫米le.IG18步兵炮 1944年7.

说明: 75毫米 取代了75毫米le.IG18F步兵炮在德国伞兵火炮中的位置,所以该炮也仅仅生产了6门后就停止生产了. 德军75毫米le.IG18F步兵炮的炮尾特写历史照片 75毫米IG37步兵炮 性能参数: 口径:75毫米 长:1.80米

论火炮的未来发展趋势

火炮------战争之神的未来 1208060110 张琦祺战场上,在敌我双方短兵相见之前,远距离打击敌人是基本不变的原则,古时有弓箭,有弩床,有投石机等,而火炮的出现则是将远程攻击有了质的飞跃。 在百度百科中,火炮被定义为指利用机械能、化学能(火药)、电磁能等能源抛射弹丸,射程超过单兵武器射程,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口径不小于20毫米(0.78英寸)的身管射击武器。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火炮最大的特点就是射程远,火炮之所以会被称为战争之神我想也是由这个决定的。 从历史记载最早的由中国的元朝在部队中装备的最早的金属身管火炮------青铜火铳开始,火炮就活跃在战场上。在古代战争中,以攻城战为例,攻击一方利用火炮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精度(相对于投石机而言)和较高的机动能力,能集中、突然、连续地对城墙进行火力攻击,同时对守方也是一种心理上的震慑。同时,守方利用火炮也能很好的将防守的攻击距离延伸,以对敌方扩大杀伤。 早期的火炮都是滑膛前装炮,因没有膛线,弹头没有旋转的能力,使得弹头在出膛之后,没有有如陀螺定轴性的作用,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命中率大大不足。同时炮弹从炮口装填。因滑膛炮的炮弹与炮膛弥合不严,火药燃气外泻,火药推力减小,射程较近。而线膛后装炮的出现则弥补了这些确定,将火炮的能力从粗犷的杀伤力度引上了精确打击的方向上。 总之,火炮的发展经历了炮身从最初的滑膛炮到线膛炮,弹药从最初的圆球形发展到筒形,从前装式发展到后装式,瞄准方式从直接瞄准到间接瞄准,从人工瞄准到自动瞄准,从最初的协助步兵作战,提供火力压制,到成为战场的主角,攻城略地的先锋几个历程,火炮逐渐开始在战场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不过导弹的出现又使得火炮的地位发生了动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首先在实战中使用了V-1 和V-2 导弹,从欧洲西岸隔海轰炸英国。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导弹是一种携带战斗部,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飞行航迹的飞行器。有翼导弹作为一个整体直接攻击目标,弹道导弹飞行到预定高度和位置后弹体与弹头分离,由弹头执行攻击目标的任务。导弹摧毁目标的有效载荷是战斗部(或弹头),可为核装药、常规装药、化学战剂、生物

一战沙俄火炮

一战沙俄火炮 1877年式87mm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德俄合作) 口径:87mm 炮管长:24倍口径,18倍口径(俄式骑兵型) 上下射角:0度~+20度 水平射角:0度 弹丸重:6.8kg 弹药初速:445m/sec,412m/sec(俄式骑兵型) 重量:445kg,360kg(俄式骑兵型) 最大射程:6500m,6000m(俄式骑兵型) 1877年式107mm野战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德俄合作) 口径:107mm 炮管长:19倍口径 上下射角:0度~+20度 水平射角:0度 弹丸重:12.5kg 弹药初速:411m/sec 重量:1213kg 最大射程:5300m 1877年式107mm攻城加农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德俄合作) 口径:107mm 炮管长:24倍口径 上下射角:?度~?度 水平射角:?度 弹丸重:8.3kg 弹药初速:543m/sec 重量:2500kg 最大射程:8300m 1877年式152mm-120p(此指炮管重。pud,俄重量单位,1pud约为16.38kg)攻城加农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 口径:152.4mm 炮管长:21.3倍口径 上下射角:-18度~+40度 水平射角:0度

弹药初速:(251~390)m/sec 重量:3425kg 最大射程:(7100~9300)m 1877年式152mm-190p攻城加农炮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 口径:152.4mm 其他资料不详。 1877年式279mm迫击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 口径:9英寸 其他资料不详。 1877年式229mm迫击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77年 口径:229mm 炮管长:12倍口径 上下射角:?度~?度 水平射角:?度 弹丸重:(122.9~135)kg 弹药初速:(305~335)m/sec 重量:3286kg 最大射程:(7200~7470)m 1895年式87mm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895年 口径:87mm 炮管长:24倍口径,18倍口径(骑兵型) 上下射角:0度~+20度 水平射角:4度 弹丸重:6.8kg 弹药初速:445m/sec,412m/sec(骑兵型) 重量:455kg,370kg(骑兵型) 最大射程:6500m,6000m(骑兵型) 1900年式76mm野炮 生产或服役年份:1900年 口径:76.2mm 炮管长:30倍口径 上下射角:-6度~+17度 水平射角:2.5度

二战德国火炮大全系列1防空炮

20毫米 Flak: global 系列: 5种变型发展: 20毫米 C/30 L 20毫米 Flak 28 20毫米 MG 151/20 Drilling 20毫米 Flak 30 20毫米 FlaK 38 20毫米 Flak 28性能参数: 口径:20毫米 人员:5人 出膛速度:830米/秒 平射射程:4400米 高射射高:3700米 说明:该炮是德国一战凡尔塞条约签定已来发展的第一种高射炮,尽管设计比较原始,但是有些还是在德军中服役到1939年。1928年,瑞士曾经购买过该炮 20毫米 Flak 30 高射炮性能参数: 口径: 20 毫米 炮架长: 4米 长: 2.30 米 宽: 1.80 米 高: 1.6 米 射速: 120发/秒 出膛速度: 900 米/秒 射程: 4 800 米 射高: 2 200 米 说明:最初的20毫米 Flak 28,进一步发展了海军的自动高射炮20毫米 C/30 L。20毫米 C/30 L便于修理与维护,进入海军服役是在1934年。20毫米 Flak 30则是二战爆发德军的主要防空炮,是二战前德军防空部队的标准配置火炮。尽管20毫米 Flak 30后来被深灰色的20毫米 Flak 38所取代,主要缺点是火力不足。 20毫米 Flak 36 高射炮性能参数: 口径: 20毫米 炮架长: 4.30 米 长: 2.25 米 宽: 2.40 米

射速: 800 发/分 出糖速度: 900 米/秒 射程: 4 800 米 射高: 2 200米 装备20毫米 Flak 36 高射炮的德军Wirbelwind自行高炮 20毫米 Flak 38 高射炮性能参数: 口径: 20 毫米 L/112.5 (112.5为倍径) 炮架长: 4.00 米 长: 2.25 米 宽: 1.80米

资深人士谈中国大口径火炮发展内幕 – 铁血网

资深人士谈中国大口径火炮发展内幕–铁血网 大口径压制火炮通常是指130毫米以上的榴弹炮、加农炮、加榴炮,它们是各国炮兵部队的主要装备。建国50多年来,我国大口径压制火炮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购买到自研,时至今日已经成为火炮研制强国。不过,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大口径压制火炮技术逐渐在世界普及,我国过去取得的优势正在慢慢消失。因此,我们在为过去取得成绩自豪的同时,应该继续努力开创我国大口径压制火炮辉煌的明天。 装备现状 1956年我国以苏联D1型榴弹炮为原型仿制了56式152毫米榴弹炮,1959年以苏联M46型130毫米加农炮和M47型152毫米加农炮为原型仿制了59式130毫米加农炮和59式152毫米加农炮。至此,我国拥有了第一代大口径压制火炮。 D1型152毫米榴弹炮是苏联在二战前期研制的,带有浓厚的时代技术特点,身管外有被筒,采用冲击式炮口制退器。制退机在身管下方,复进机在身管上方。采用箱形开脚大架,防盾从中部开始向后倾斜,防盾中央载面可以向上滑动。高低机在炮架右侧,方向机在左侧。必要时火炮可幷架射击,

每个大架上有两个驻锄,一个用于硬地面,一个用于软地面。结构与M30型122毫米榴弹炮基本相同,两者除身管外的零件均可以互换。 M46型130毫米加农炮是苏联上世纪50年代初研制的一种加农炮,以M1937型130毫米舰炮为基础,用于取代A19型122毫米加农炮,于1954年正式装备苏联陆军。后来苏联又根据M46型加农炮研制了M47型152毫米加农炮。这两者的炮架基本相同,除身管外,只要调整反后坐装置的阻力和更换炮口制退器就可以实现互换(这是当时火炮设计的一种常用方法,两门不同口径的火炮,只要采用不同制退效率的制退器保证火炮后坐质量相同就可以安装在相同的炮 架上,一般把这两种火炬叫做姊妹炮)。M46型130毫米加农炮采用活动身管炮身,炮身由身管和被筒组成。炮口制退器为单室多侧孔冲击式制退器。具有变后坐长的沟槽式液压制退机装在炮身下方的摇架槽内,液气式复进机固定在炮身上方。摇架为槽型,方向机和高低机均为齿弧式。平衡机为气压式。上架和下架均为铸钢件,采用箱形开脚大架。右大架上安装有炮身推拉器,用于炮身战斗状态和行军状态的转换。另外,在左右大架外侧各有一个千斤顶,用于在行军和战斗状态转换中与前车连接。 第一代大口径压制火炮基本满足了当时我国对大口径压制 火炮的需要,但多少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56式152毫米

德国工业巨头蒂森克虏伯

德国工业巨头—蒂森克虏伯 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多年公司历史,在多个领域处于垄断地位! 大家知道蒂森克虏伯可能是因为电梯,它是全球三大电梯和自动扶梯生产商之一。其实德国蒂森克虏伯也是世界钢铁大王,产品范围涉及钢铁、汽车技术、机器制造、工程设计、电梯、及贸易等领域,是德国第五大工业公司。 01 公司都有着相似的历史,就是强强结合,蒂森克虏伯也不例外。它是由蒂森和克虏伯,二者于1999世纪,蒂森的创始人奥古斯特·蒂森于1871日建立蒂森联合公司,1890轧钢联合企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该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采矿、冶金联合企业之一,其拥有煤矿、铁矿、钢铁厂、机器制造厂、运输公司、军火企业及商业企业等,形成了所谓的“蒂森钢铁大王”。

奥古斯特·蒂森去世后,其子弗里茨·蒂森于1926年继承父业,他将一些兼并进来的公司组成联合钢铁公司,从而在德国冶金工业中取得了统治地位,他成为了当时德国垄断资本家,被称为“鲁尔之王”。到二战前夕,蒂森所控制的联合钢铁股 份公司已经占了德国煤产量的、焦炭产量的、生铁产量的和钢产量的40%。 1953年,作为联合钢铁股份公司的延续,蒂森冶金股份公 司重新正式组建,同时它兼并收买了许多其它钢铁企业,可谓又获巨大发展。到2060年代中期,蒂森公司已经成为欧 洲最大的粗钢生产商,在世界上则排名第五。 克虏伯集团从事钢铁生产也是在19年创立了克虏伯铸钢厂。他在1826年去世前,将铸造优质钢的秘密和一个生产几乎 陷入停顿的小工厂留给了他的儿子——阿尔弗雷德·克虏伯,而通过他的精心耕耘和运作,最终得以缔造一个克虏伯帝国。阿尔弗雷德·克虏伯赶上了一个极好的时代。在当时,四处修建铁路催生了对钢铁的巨大需求,而此时美国的钢铁巨人卡内基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钢铁王国。另外,克虏伯成功取得了火车轮毂的专利,使克虏伯在鲁尔生产的轮毂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给美国和欧洲的铁路公司。

明末东亚各国强兵 中国大炮日本火枪朝鲜弓箭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末东亚各国强兵中国大炮日本火枪朝鲜弓箭 导语:朝鲜人射箭好是有历史渊源的。古代中国对于四野边民,称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朝鲜半岛属于东夷的大范畴,“夷”这个字在《说文》上的 朝鲜人射箭好是有历史渊源的。古代中国对于四野边民,称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朝鲜半岛属于东夷的大范畴,“夷”这个字在《说文》上的解释就是一个人持着一张弓。《后汉书·东夷传》说“乐浪,檀弓出其地”。明代朝鲜人所写的《朝鲜史略》上有这样的记载:高丽恭愍王与倭寇对阵时,曾于两百多步外(大约一百五十米)引弓毙敌。 朝鲜的角弓和片箭不同于中国和日本,角弓弹性好,射程远,片箭箭身短小,轻巧,飞得远。后来朝鲜半岛的西方传教士也称赞说“朝鲜人力大无比、擅长使用弓和箭,他们的弓箭像土耳其箭那样非常小巧”。 到了朝鲜李朝,军事技术匮乏,很少的火器也是从明朝传来的老式铳炮,士兵更乐于练习弓箭。连两班贵族,都把射箭作为修德、娱乐的手段。其实,朝鲜也有新式武器鸟铳,早在日本侵朝三年前,对马岛主宗义智曾向朝鲜献过两只孔雀与两把鸟铳,结果国王李昖把孔雀放生了,把鸟铳闲置到军器库里。 战场上,朝鲜人才悲哀地发现,自己被时代抛弃了。日军普遍装备鸟铳,比弓箭射的更准更远更有杀伤力,明军大量闻所未闻的火炮更不用提。柳成龙曾悲叹道:“吾国军事只用弓箭,未能练就其他技术。” 日本最强的是火绳枪(中国人称鸟铳,日本人称铁炮)。 日本仿自葡萄牙的火绳枪质量相当优秀,柳成龙在《惩毖录》里描述道,朝鲜军的弓矢发射后数十步就坠地,而日军火绳枪却能隔远杀伤,近距离则能贯穿击伤三四人。在日军第一次攻克平壤时,火绳枪在城下发射,竟能越过城墙射进城内,射入城楼柱子达数寸。 生活常识分享

红色巨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野战火炮

红色巨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野战火 炮 “炮兵是战争之神。”——约瑟夫·斯大林 在各类关于东线战场的回忆录中,人们总是可以发现那些幸存下来的德国老兵对红军炮击的描述,感觉出那种心有余悸的侥幸之情。毫无疑问,红军炮兵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苏联历来重视火炮的发展,其生产中心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即沙俄时期的菩提洛夫工厂),其他工厂则位于伊兹伏斯克,塞斯特罗莱斯克,莫斯科,高尔基,第聂泊罗佩特洛夫斯克,贝姆和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等地。苏联30年代的火炮产量如下:1930-1931:1911门 1932-1934:3778门 1935-1937:5020门 到1934年1月1日为止,红军拥有17000门火炮,到39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6000门。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时,苏联拥有超过67000门的火炮。然而庞大的数量并不能保证打胜仗,红军在技术,训练和指挥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不足。德军在缴获的文件中发现红军第204重榴弹炮团的一份报告:“战斗命令下达6小时后才能作好射击准备。”到1942年1月,向前线输送炮弹还是个大问题:只有计划中44%的炮弹运到了目的地。举个例子,2月份,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由于缺乏弹药只能作为预备队留在后方。由于这些瓶颈问题,1942年2月16日,军需部长格日梅

金由瓦尼科夫取代。而斯大林的好友,苏联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则被指责关心歌舞甚于军火生产。 1940年,为促进于火炮和弹药的生产,红军炮兵司令部(由炮兵元帅尼古拉·N·伏洛诺夫领导)的任务由总参谋部和中央行政署炮兵部分管。但是1941年7月撤消了这个计划。从1941年7月到1948年1月,中央行政署炮兵部一直由炮兵元帅N·D·雅克福列夫领导。 在战争的头6个月里,红军丧失了整整一半的火炮;而1941年12月20日前德国人光从军械库里就缴获了25696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德国国防军在维亚兹马-布良斯克战役中缴获了5396门火炮,在斯摩棱斯克地域缴获了3820门,在基辅合围中缴获了3718门!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苏联在1941年生产的火炮数量为7282门。 大量的损失使红军的火炮数量急剧下降,举个例子,一个步兵师本来拥有280门火炮(包括迫击炮),而现在则只有132门。危急的形势要求红军将火炮集中起来,由最高统帅部决定使用。1941年,建立了一支由110个炮兵单位组成的预备队(占当时炮兵总数的8%)。到1942年12月1日,这支预备队由255个炮兵单位组成,1945年8月,炮兵预备队更是集中了红军35%的火炮。最初,最高统帅部的炮兵战略预备队由独立团组成,到42年由旅和师组成(顺便提一下,炮兵师于1819年首次出现在俄国军队的阵营中)。到1943年,预备队由突破炮兵军组成,简称AKP。在战时,一共组建了10支类似的部队,但是45年后就马上解散了。在1942年,一个炮兵师由8个团组成,而从43年到45年则是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