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十三五全域旅游规划

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三五”全域旅游发

展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成就

“十二五”是旅游业全面释放综合功能、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发挥更重要作用的关键时期。全区旅游业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西部独具特色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战略目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全力释放“向西开放、旅游先行”的先导作用,持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渐实现由单一产品向多元产品、小旅游向大旅游、自我发展向联合发展、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拓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在拉动内需、带动就业、扩大开放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宁夏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旅游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十二五”期间,全区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连续五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1年至2015 年,旅游接待人数由1169万人次增加到1839万人次(见图1),增长了57 %;旅游总收入由84亿元增加到161 亿元(见图2),增长了92%,翻了将近一番;接待境外游客翻了两番,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预期发展目标,发展速度明显优于其他产业。全区旅游总收入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由4.1%提升到5.6%,有力地支撑了宁夏经济社会发展。

1-1 2011—2015年宁夏旅游总人次及增长率

图1-2 2011—2015年宁夏旅游总收入及增长率(二)旅游行业规模不断攀升

“十二五”期间,编制完成了《宁夏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

旅游目的地规划》、《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旅游规划》等统

筹全区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规划,突出资源整合和产业布局一体化、市场营销一体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构建了“以自治区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市级旅游发展规划为基础,以旅游区(点)详细规划为重点”的旅游规划框架。旅游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各要素发展迅速,为旅游业成为全区重要支柱产业奠定了坚实的要素基础。全区旅游投资从22.7亿元增长到93.8亿元,同比增长32.8%。截止2015年,全区A级景区总数达到56家,其中5A级4家,4A级16家;旅行社118家,其中出境组团社24家;星级饭店102家,星级农家乐205家。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5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超过25万人。

(三)旅游产业地位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召开了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出台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宁党发…2012?3号)等一批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利好政策措施,成立了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从自治区层面协调推动旅游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各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广泛支持旅游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树立了“一切资源皆为旅游资源、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发展理念,逐步形成了大旅游大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四)旅游要素建设更加完善

“十二五”期间,全区旅游交通便捷性进一步提高。银川至全国省会城市航班全部实现通航,银川被批准成为继西安、乌鲁木齐之后西北第三个落地签证口岸,与环渤海、长三角等

主要客源地和重点旅游城市航班加密。银川开通至华东、华南沿海部分城市直达火车,“丝路驿站”系列品牌列车开行,景区与国、省、县道互连互通全面改善。全区安排建设旅游集散中心、重点景区、自驾车营地、星级农家乐、泾河源旅游小镇、三沙源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旅游长廊等30余项重大旅游项目,积极打造回乡文化、塞上江南、大漠极地、西夏文化、丝路古韵、重走长征路、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旅游长廊等旅游产品。建成兵沟、哈巴湖等全国自驾游示范营地。支持重点企业成立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加快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建设“宁夏礼物”店,一批民间艺术绝活、纺织工艺、刺绣工艺、剪纸工艺、皮影戏、西夏文书法艺术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产业,南好枸杞脆果系列、绒典山羊绒披肩、伊兰莊回族特色饰品系列等荣获首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大赛金奖。积极实施文化落地项目,《月上贺兰》、《回乡婚礼》、《西夏之恋》、《多彩吴忠》等独具宁夏文化特色的优秀剧目在沙湖、沙坡头、中华回乡文化园等重点景区演出。

(五)旅游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区深入贯彻实施《旅游法》,制定实施了《宁夏旅游汽车资质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自治区星级餐馆评定与划分标准》、《导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农家乐旅游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等多个地方标准,中卫市、石嘴山市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旅游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制定《宁夏旅游厕所管理办法》、《宁夏旅游安全管理办法》、《宁夏旅游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

建立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旅游市场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在全国率先开展旅游“厕所革命”,持续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月”、“打非治违”、“安全生产月”活动,健全旅游执法队伍,加强导游等从业人员和旅游企业的诚信监管,对超范围经营、欺诈游客、强迫消费及旅行社挂靠承包、零负团费、黑车黑导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全方位监管,极大增强旅游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了宁夏旅游市场的服务水平。

(六)旅游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十二五”期间,全区旅游业按照“巩固传统市场、培育新兴市场、开拓境外市场”的促销方针,利用央视、香港卫视中文台等主流媒体和北京、香港、台湾机场、地铁站、公交车体、站亭等优势资源,采取“走出去”促销推介和“请进来”踩线采风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力量,集中优势,主打“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旅游品牌,加强客源市场对宁夏旅游产品的认知度和感知力。成功举办2013世界穆斯林旅行商大会、第七届海峡两岸旅游圆桌会议、2015中国〃阿拉伯国家旅行商大会、丝绸之路〃中国宁夏大漠黄河国际旅游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数字旅游、影视植入等新技术、新手段,形成多渠道、高密度的叠加效应,实现营销网络的全覆盖,宁夏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断跃升。宁夏被《纽约时报》评为全球必去的46个旅游目的地之一,沙湖景区荣获“中国十大魅力湿地”、“中国十大生态旅游景区”等殊荣,沙坡头景区荣获第十九届亚洲旅游金旅奖,湖南卫视在沙坡头景区拍摄的《爸爸去哪儿》节目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

(七)旅游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

“十二五”期间,全区智慧旅游建设以旅游电子认证、流量监测、移动互联网、监测预警等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构建了“一个中心、三大体系”的建设体系,初步实现了旅游管理、营销、服务、体验的智慧化。景区游客流量监测系统、电子票务分销系统和电子认证系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中,旅游景区游客流量动态监测与服务系统被国家旅游局列为5个“全国重点旅游景区游客流量动态监测”试点之一。

(八)旅游改革创新持续深入

“十二五”期间,全区旅游业改革创新突破,自治区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不断强化旅游综合协调、综合治理;各市和重点县区旅游部门强化旅游职能,部分市县实现旅游部门单设。陆续将行政许可事项下放,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调整和优化全区旅游资源配臵,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组建宁夏旅游投资集团公司,努力打造“旅游企业航母”,促进宁夏旅游业实现从资源特色地区向旅游经济强区跨越。重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培训力度,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和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省区开展各类培训40余班次、8865人次。宁夏旅游学校成为全区旅游基础人才建设的摇篮,共培养各类专业人才12546人,就业率达到100%。

二、“十二五”旅游业发展问题

(一)发展格局不平衡,空间有待优化

我区旅游发展总体呈现西强东弱、北重南轻的格局,如何

突出各地特色,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各市旅游产业均衡发展,成为“十三五”时期旅游产业发展急需突破的课题。

(二)产品类型单一,产业要素不完善

我区旅游观光型旅游产品占主导地位,体验型、度假型产品相对缺乏,产品类型单一;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方面,档次较低,缺乏特色,产业要素不完善,导致无法有效延长来宁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消费水平。

(三)新兴业态缺乏,发展活力不足

我区旅游新业态发育不足、活力有待凸显,与交通、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农业、工业、教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有待加快,与相关产业的资源性、生产性与服务性融合有待加强,旅游新业态产品亟待丰富,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龙头企业较少,市场引领能力弱

我区旅游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集约化程度较低,资源整合力度小,缺乏发展活力和整体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主体的培育,打造龙头企业,引领旅游业走市场化发展道路。

(五)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我区铁路路网基础薄弱、对外通道少、线路标准低,与全国高铁和快速客运通道网络未能衔接。游客集散体系不完善,旅游休闲服务设施缺乏,旅游公共服务亟待提升。

三、“十三五”全域旅游发展机遇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

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推进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提出了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发展全域旅游,是推动宁夏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国民经济步入“新常态”为旅游提供跨越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在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将在稳增长、调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地处内陆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我区正处在扩大开放、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发展旅游必将为宁夏提供全新的经济基础、改革机遇和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旅游发展提供转型升级机遇

我区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土地、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绿色低碳的旅游产业倾斜,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更加高效,这都将为打造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开发旅游产品和发展市场主体带来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机遇。旅游增加供给总量、提高供给质量、调整供给结构、补充公共供给,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方向。

(三)“一带一路”战略为旅游发展提供开放合作机遇

我区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必经之地。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赋予宁夏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的新使命,将进一步释放对内对外开放优势,促进我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旅游交流与合作,对于打造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为旅游发展提供先行先试机遇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是我国内陆地区首个也是唯一覆盖整个省级区域的试验区,《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规划》明确提出打造特色鲜明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旅游业紧抓先行先试机遇,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旅游行业市场化发展,对于构建现代旅游服务业体系,实现“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变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五)相关政策法规为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机遇

2009年以来,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等法律和文件,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绝无仅有的有利政策环境,国家旅游局批准宁夏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我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六)旅游消费转型升级为旅游发展提供市场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在必需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过渡的重要阶段,旅游消费也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休闲度假旅游将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我区在西北地区自然生态、气候和人居环境优势,区域性休闲度假旅游资源优势潜能较大,国内旅游消

费重心持续西移,有利于迅速发展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时作出的“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加快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市场优化配臵资源,深化旅游综合改革,完善旅游发展布局,加强旅游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扩大旅游开放水平,推进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加快“四个宁夏”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围绕全域化、国际化、智慧化、品牌化、生态化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一核两带三廊七板块”全域旅游空间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更加优化,供给体系更加多元,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共享体系更加成熟,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优势互补、实力强大的全域旅游产业体系,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开放宁夏的先导产业、富裕宁夏的支柱产业、美丽宁夏的绿色产业和和谐

宁夏的富民产业。全区游客接待量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详见表2-1);旅游投资年增长20%以上,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5%。

表2-1 “十三五”期间宁夏旅游发展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注:1.预测结果按四舍五入进行小数取整,再对整数末位数进行四舍五入取整十数;2.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接待旅游总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2%;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率为20.5%。

三、发展战略

按照全区统筹、整体推进,创新载体、梯次推进,品牌引领、特色推进,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开放共享、融合推进的总体思路和“全景、全业、全时、全民”模式,坚持整体布局、多级联动、社会参与、一体化推进的原则,全面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到2020年,我区创建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形成全域布局,多级联动,一体化推进,系统化改革,全要素配套,智能化支持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一)全域化——空间战略

按照“全景、全业、全时、全民”模式,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布局旅游产业发展,发挥全域旅游对生产要素布局的导向

作用,将全区作为一个目的地打造的“全景”规划理念,推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全业”融合理念,实施淡旺季均衡发展、全天候旅游服务的“全时”开发理念,强调全社会共同参与、成果主客共享的“全民”发展理念,秉承“一切资源都是旅游资源”,促进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同参与,达到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国际化——市场战略

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深入贯彻“向西开放、旅游先行”发展战略,依托我区多元、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率先试验以旅游政策沟通、旅游客流畅通、跨境旅游先通、旅游投资融通、旅游交流互通为特征的互联互通旅游融通模式,最终实现国际旅游无障碍、国际交通无缝隙、国际投资无歧视、国际市场无壁垒、国际交流无盲点为特征的“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新模式。力争用5到10年时间,将宁夏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效益明显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三)智慧化——技术战略

按照“智慧宁夏”建设总体部署,积极应对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对传统旅游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推进宁夏智慧旅游建设作为主线,以实施重点旅游信息化工程作为抓手,以优化宁夏旅游业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作为保障,提升我区旅游信息化总体水平,推动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

(四)品牌化——竞争战略

顺应旅游消费趋势,加强资源整合与业态创新,围绕“三

大休闲度假产品、十大专项旅游精品、三大冬季旅游新品”产品体系,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品牌、旅游企业品牌、旅游商品品牌、旅游服务品牌等,提升“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旅游品牌核心竞争力。

(五)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严守生态红线,科学适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业集约化、低碳化、绿色化发展。

第三章优化全域旅游空间布局

一、构建全域旅游空间新格局

为实现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目标,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空间规划》,构建“一核集成服务、两带均衡发展、三廊整合提升、七板块打造精品”的全域旅游空间新格局(见图3-1)。

二、一核集成服务

银川作为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全域旅游中心城市,应充分发挥其交通区位优势和首府城市完备的基础设施,承担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的职能。集散中心职能主要包括完备的区外旅游交通网络、快速便捷的区内旅游交通网络;服务中心职能包括信息服务、住宿服务、散客组织服务等。

三、两带均衡发展

(一)黄河金岸旅游带

围绕黄河旅游资源,加快中华黄河坛、黄河楼、黄河大峡

图3-1 宁夏旅游发展“一核两带三廊七板块”空间结构图

谷、青铜峡鸟岛湿地、华夏河图生态小镇、黄河外滩、黄河军

事博览园、天山海世界〃黄河明珠等景区建设,开发黄河观光

旅游、文化体验、生态旅游、水上休闲运动等旅游系列产品;围绕沙漠旅游资源,提升沙坡头、腾格里沙漠湿地?金沙岛旅游区、金沙海、黄沙古渡等景区功能和管理服务水平,开发庙庙湖、拉巴湖高端沙漠度假区,打造集沙漠观光、体验、运动、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沙漠旅游产品;围绕回族文化资源,依托中华回乡文化园、穆民新村等旅游资源,打造回乡深度体验游产品,形成以“黄河金岸”为轴线的黄金旅游带。

(二)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带

围绕历史古城遗址,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进行旅游线路的规划开发,开发古城文化观光、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加大对区域内精品客栈、特色客栈、青年旅舍、乡村民宿、自驾车房车营地、特色小镇等住宿类型和旅游综合体的建设,完善餐饮、购物等设施,形成以古原州、韦州、灵州、盐州、兴州等历史古城遗址为轴线的历史文化旅游带。

四、三廊整合提升

(一)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旅游廊道

范围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利用贺兰山东麓的酿酒葡萄种植基础及葡萄酒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建设我国葡萄酒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旅游示范区,构建国际著名葡萄酒旅游目的地。

(二)清水河流域旅游廊道

范围为原州区、西吉、彭阳、隆德、泾源、同心、海原、红寺堡、沙坡头区与中宁县的黄河以南乡镇。以须弥山石窟、

固原博物馆、中宁石空寺等丝路文化旅游景点为主体,以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和火石寨景区等景区为补充,使其成为我区南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轴。

(三)古军事文化旅游廊道

范围为银川滨河新区、灵武、盐池。依托水洞沟景区、古长城遗址、哈巴湖景区等打造以古代军事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廊道。

五、七板块打造精品

(一)大沙湖度假休闲板块

以沙湖旅游区为核心,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度假、休闲、运动为主题,发展沙漠度假休闲、滨水度假与水上休闲、山地运动与军事运动等旅游,辐射银川北部和石嘴山市,形成类型完整、种类多样的大沙湖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西夏文化旅游板块

以西夏陵为核心,辐射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元、贺兰山岩画、滚钟口等西夏历史文化景区,积极助推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探索西夏文化多元展示传播途径,实现西夏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合理利用,形成西夏文化旅游板块。

(三)塞上回乡文化体验板块

以银川、吴忠为中心,以中华回乡文化园、纳家户民俗村、吴忠博物馆、东塔穆民新村、回族历史人物园、中阿国际商贸城、同心清真大寺等为支撑,以回族文化体验游、清真美食体验游、回族文化深度游等为主要内容,建设国内最具特色的回

族风情体验区。

(四)东部边塞旅游板块

以古长城、古堡、古道、烽火台、古战场、边塞诗歌等古代边塞历史遗存为基础,形成涵盖灵武、盐池、同心等区域在内的边塞旅游板块。

(五)大沙坡头度假休闲板块

以中卫沙坡头景区、腾格里沙漠湿地?金沙岛景区为核心,以沙漠与黄河两种资源的结合为基础,加快旅游业与金融、文化、商业及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全国“旅游+”示范区。

(六)韦州历史文化旅游板块

以古韦州八景遗址、罗山片区为核心,开发古韦州历史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完善旅游住宿、餐饮等旅游接待设施,提升区域内旅游交通条件,形成我区旅游新板块。

(七)大六盘红色生态旅游板块

以泾源、隆德两县为核心,依托山地生态、红色旅游资源,加强与甘肃、陕西等周边地区区域合作,打造我国西部重要的山地生态避暑休闲旅游目的地。

六、建设国家旅游风景道示范工程

落实《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贺兰山六盘山国家旅游风景道示范工程建设,完善沿线生态景观、旅游标识系统,加强沿线观景平台、房车营地、野餐露营地、自驾和徒步旅游设施等综合配套设施规划和建设,建设“五大”支线旅游风景道。

第四章提升全域旅游产业素质和竞争力

“十三五”期间,我区旅游业要以“大产业、大旅游”的视野观,优化提升“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传统产业要素发展水平,融合文化、农业、工业、体育、地产、水利、林业、商贸等多产业、多行业,构建以旅游业为引领,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

一、加快全域旅游产业要素配置与建设

持续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寻求产业素

质提升,以行业发展推动产业规模壮大,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市场主体,以质量求发展。

(一)提升旅游住宿设施质量及服务水平

优化旅游住宿结构,鼓励建设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主题型饭店,发展家庭旅馆、乡村民宿、乡村客栈、青年旅馆、汽车旅馆、旅游房车宿营地等多元化住宿类型。提升旅游饭店整体质量,加强标准化管理和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力度。

(二)加强旅游餐饮特色品牌建设

开展特色经营,开发名品精品,丰富菜系、菜品及各类小吃,传承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引导旅游餐饮企业从餐饮环境装修、菜肴介绍、菜肴服务、菜单设计、餐饮人员服饰、餐饮歌舞等方面增强文化内涵,制定旅游餐饮服务和质量标准,推行旅游餐饮评定评比工作,提高旅游餐饮卫生安全和服务质量水平,倡导营养健康餐饮消费观念。积极推进各市、县(区)等旅游中心城市的特色餐饮一条街建设,鼓励地方旅游餐饮企业向品牌化连锁经营方向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三)优化旅行社结构体系

引导旅行社实施规模化、集团化和品牌化经营,增强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鼓励中、小型旅行社突出特色经营,参与政府采购、会议外包和多种经营,鼓励线上和线下旅行社开展合作,形成线上线下共同发展格局。

(四)完善旅游景区建设

加强A级景区创建工作,对A级景区实行动态管理,鼓励

有条件的景区开展5A景区提升行动。创新景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对主要景区进行整合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争取1-2家景区成为上市企业。加强智慧景区建设,提升旅游景区信息化水平。到2020年,全区A级景区数量力争突破75家,其中5A景区突破5家,4A级景区突破20家。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家,省级旅游度假区5家。

(五)大力发展旅游购物

推进旅游商品商标注册、著(驰)名商标认定及品牌提升,加大对老字号商品、民族旅游商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建立“宁夏礼物”特色购物场所,鼓励优质旅游商品进驻主要旅游购物区、城市大型商场超市、城市交通枢纽等,推动线上线下销售,评选一批特色购物店。

(六)丰富旅游娱乐项目

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开发集地方性、文化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娱乐活动项目,积极支持曲艺、回族花儿和武术表演等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排《枸杞红了》、《西夏盛典》等民族歌舞剧,继续打磨《月上贺兰》、《一千零一夜》等演艺剧目,以鲜活生动的艺术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式地丰富我区旅游文化娱乐内容。

二、大力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

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推动旅游与特色文化、优势产业、新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商贸旅游、会展旅游、自驾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