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重点方剂对比

方剂学重点方剂对比
方剂学重点方剂对比

方剂学重点方剂对比

逍遥散均能疏肝理气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烧生姜、薄荷治疗肝瘀胁痛其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且肝郁较重,症见两胁作痛,神疲食少,口燥咽干,乳房作胀,头痛目眩,往来寒热等症。一贯煎生地、当归、枸杞子、北沙参、麦冬、川楝子

其功效,滋阴疏肝。

主治阴虚肝郁证。且阴亏较重,症见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胸脘胁痛,吞酸吐苦等症。亦治疝气瘕聚。

牡蛎散均有固表止汗之力煅牡蛎,黄芪,麻黄根,小麦

用于治疗自汗证。其功效,敛阴止汗,益气固表。固表敛汗之力较强

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症见自汗,入夜尤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属治标之法。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其功效,益气固表。健脾益气之力较大

主治肺卫气虚自汗或易感风邪者。症见汗出恶风,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等症,属治本之法。

清胃散均能治疗牙痛、牙衄黄连、升麻、生地、丹皮、当归

其功效,清胃凉血。重在清胃火

主治胃火上攻证。症见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面颊发热,齿恶热喜冷,甚或牙宣出血,伴有胃阴受损玉女煎石膏、熟地、知母、麦冬、牛膝其功效,清胃火,滋肾阴。

主治胃热肾阴虚牙痛证。症见牙痛齿松,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等症。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白头翁汤均能治热证痢疾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

其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血痢。症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等。芍药汤白芍、黄连、黄芩、大黄、木香、槟榔、当归、肉桂

其功效,清热燥湿,调气和血。兼行“通因通用”,以使“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主治湿热痢疾。症见腹痛,便脓血,赤白相间,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等。

天王补心丹均有人参、茯苓、当归、远志、酸枣仁又配伍生地、麦冬、玄参、天冬、丹参、柏子仁、五味子、朱砂、桔梗

均能补血养心安神其功效,滋阴清热,补心安神。

用于心失所养而致心悸,失眠等症主治阴亏内热,心神不宁证。心肾不足,以心为主。

症见心悸失眠,并见虚烦神疲,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归脾汤又配伍黄芪、白术、甘草、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其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安神。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和脾不统血证。心脾两虚,以脾为主。

症见心悸失眠,并见食少神疲,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缓,及脾不统血之

便血,崩漏,月经前期,量多色淡。

藿香正气散二者均用了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以藿香为君药

均有芳香化湿,理气和胃之功兼能解表散寒

均治疗脘腹痞满,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症多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证。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苔白为证治要点,夏

季暑湿外感,脾胃不和者尤宜。

平胃散重用苍术为主药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为优。

主要用于湿滞脾胃证。症见脘腹胀满,舌苔厚腻等

实脾散都用了附子、白术、茯苓、生姜还有木瓜,木香,大腹皮、草果、厚朴、甘草

均有温暖脾肾,助阳行水之功重在暖脾,化水湿

皆治阳虚水停证主治脾阳不足,水停气滞之阴水证,症见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大便溏薄,胸

腹胀满,苔厚腻,脉沉迟等

真武汤还有芍药

重在温肾,散水气

主治肾阳衰微,水气内停证。症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等。亦治太

阳病,过汗伤阳证。

小青龙汤均有祛痰止咳之功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白芍、五味子、甘草

治疗咳喘症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

主治素有寒饮,复感风寒,致肺失宣降之外寒内饮证。症见咳嗽喘促,痰多而稀,伴胸膈痞满甚则不得

平卧,并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等表证和肢面浮肿的水饮内停证。

苏子降气汤苏子、苏叶、半夏、厚朴、前胡、肉桂、当归、生姜、大枣、甘草

有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之功。

主治寒痰壅肺,肾虚不纳气的上实下虚之喘咳证。症见喘咳短气,痰涎壅盛,腰痛脚软,或肢体浮肿,

舌苔白腻,脉弦滑

定喘汤麻黄、白果、杏仁、款冬、半夏、苏子、黄芩、桑白皮、甘草

有宣肺降气,清热化痰之功

主治素有痰热,复感风寒,肺气壅闭,肺失宣降而引起的外寒束表,痰热内蕴之哮喘证。症见咳喘气急,

痰多稠黄,微恶风寒,苔黄腻,脉滑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