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乳化剂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展望

沥青乳化剂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展望
沥青乳化剂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展望

沥青乳化剂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展望

沥青乳化剂是表面活性剂的一种类型,它具有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性。由于带有亲油基与亲水基,在这两个基团作用下,使它能够吸附在沥青和水的相互排斥的界面上,从而降低它们之间的界面张力。

所谓乳化沥青就是将沥青热熔,经过机械的作用,以细小的微滴状分散于含有乳化剂的水溶液中,形成水包油状的沥青乳液。使用这种沥青乳液修路时,不需加热,可以在常温状态进行喷洒,贯入或拌和摊铺,铺筑各种结构路面的面层及基层,也可用作透层油、粘层油以及用于各种稳定基层的养护。

在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影响下,在筑路工程中要求节省能源、节省资源、减少污染的呼声越来越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形势下,人们经过长期筑路实践,发展应用阳离子乳化沥青铺筑路面是达到上述要求的可取途径。

采用乳化沥青铺路,现场施工简化,不需将沥青加热到170~180℃高温后再去使用,砂石等矿料也不需烘干加热,可以节省大量的燃料与热能。由于沥青乳液具有良好的工作度,可以均匀地分布在骨料表面上,并与其产生较好的粘附性,因而可节省沥青用量,简化施工程序,改善施工条件,也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由于这些优点,乳化沥青不仅适用于铺筑路面,而且在填方路堤的边坡保护,建筑屋面及洞库防水,金属材料表面防腐,农业土壤改良及植物养生,铁路的整体道床,沙漠固沙等许多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乳化沥青既能改善热沥青的施工技术,又使沥青的应用范围得到不断扩大,因此乳化沥青得到迅速的发展。

一、乳化沥青的发展历程

从本世纪初就进行乳化沥青的研究,自商品化的乳化沥青生产以来,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前40年的发展中主要是阴离子乳化沥青,但这种阴离子乳化沥青的微粒带有阴离子电荷,当乳液与骨料表面接触时,由于湿润骨料表面也带有因离子电荷,同性相斥的原因,致使沥青微粒不能尽快地粘附到骨料表面上。若使沥青微粒裹覆到骨料表面必须待乳液中水分的蒸发。

随着近代界面与胶体化学的进展,近20年来,阳离子乳化沥青发展速度很快。这种沥青乳液是使沥青微粒带有阳离子电荷,当与骨料表面接触时,异性相吸的作用,使沥青微粒吸附在骨料表面上。

日本使用沥青乳化剂是在1925年东京大地震恢复时期。1930年开始有商品提供市场,战后有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

1951年法国开始研制阳离子乳化剂。1957年美国把阳离子乳化剂应用在道路施工上,并于1959年开始商业化。

60年代苏联仅应用阴离子乳化剂,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开始试制某些类型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并发现了它作为道路沥青乳化剂是可行的。于1972年试制阳离子乳化剂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利用它作为沥青乳化剂。

80年代以后,阳离子沥青乳化剂又有新应用,它可防止原子铀尾渣的放射性污染,采用阳离子沥青乳化剂和水泥砂浆混合物制成的密封剂,可减少99.9%氡放射物密封的长期稳定性试验正在进行中。

我国阳离子沥青乳化剂的研制和应用起步较晚,1977年研制成功,1978年由交通部组织完成了“阳离子乳化沥青及其路用性能研究”课题协作组。为发展我国阳离子乳化沥青做了大量工作。1981年列为交通部重点科研项目,1983年列为国家计委与经委的节能应用项目。1985年由交通部进行了技术鉴定。并决定“七五”期间

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1987年在杭州召开的阳离子乳化沥青推广会,并提出1990年我国有1/3路面使用阳离子沥青乳化剂。

到目前为止,全国有14个省市已广泛用于筑路修路,由于原料短缺,阳离子沥青乳化剂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应用的需要,今后要在国内阳离子沥青乳化剂的新品种和制备工艺上加强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我国筑路技术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沥青乳化剂的分类

沥青乳化剂的分类方法很多,常用的有3种。

1.按离子类型分类

这种分类法是指沥青乳化剂溶解于水溶液时,凡能电离成离子或离子胶束的叫做离子型沥青乳化剂,凡不能点离成或胶束的叫非离子型乳化剂,离子型乳化剂又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两性离子型。

2.按HLB值分类

这是以乳化剂的吸附薄膜被水和油湿润程度的差异来决定的分类法。当HLB值小时为油包水型,HLB值大时为水包油型。

3.按沥青乳液与矿料接触后分解破乳恢复沥青的速度分类

按这种分类法,我国现有沥青乳化剂的分类情况见表1。

表1 我国各种不同乳化剂的类型

类型沥青乳化剂代号

快裂型烷基二甲基羟乙基氯化1621

烷基羟基酰胺基多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JSA—3 1631 DT

中裂型牛脂烷基酰胺基多胺

N—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N—烷基丙撑二胺JSA—2 NDT 辽ASF DDA

慢裂型硬脂酸烷基酰胺基多胺

木质素胺类

双季铵盐

JSA—1 RH—C01

HY

三、国外阳离子沥青乳化剂开发应用概况

由于阳离子沥青乳化剂比阴离子沥青乳化剂在应用及性能上具有明显的优点(见表2),所以近年来各国均以发展阳离子型乳化剂为主。

表2 阴阳离子乳化沥青性能比较

性能乳化沥青

阴离子型阳离子型

路面成型

低温阴湿气候施工遇雨损失

适于粘附的骨料适应的沥青品种对水质要求

较慢

较差

较大

石灰石

环烷基沥青较好

软水

较快

较好

较小

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石

石蜡基、环烷基均可

软、硬水均可

冷拌冷铺

制作高浓乳化沥青差

日本着重于研制开发贮存稳定性、低温稳定性、机械稳定性及粘结性良好的沥青乳液。乳化剂用量为沥青的0.1~0.4%。主要用于直链沥青,吹制沥青的乳化。其类型有多胺型、多胺醚型、多胺醇型、季铵盐型及混合型等。

美国沥青乳化剂有多胺型及季铵盐型等;德国沥青乳化剂除多胺醚型、季铵盐型外,还有木质素胺型;法国沥青乳化剂主要是多胺型;前苏联对沥青乳化剂的研制偏重于石油加工副产品,利用纤维素生产废液(木质素),也有多胺型及季铵盐型等,对乳化理论也有研究报道。由于C14~18脂肪酸来源广泛,因此英国、罗马尼亚、南非、捷克等国家都进行酰胺型沥青乳化剂的研究。而酰胺型乳化剂的特点适用于针入度低的吹制沥青及直链沥青,其用量为沥青的0.8%。不同结构的阳离子沥青乳化剂及其制备工艺见表3。

表3 各种阳离子沥青乳化剂的特性及制备工艺

类型品种特点制备工艺

季铵盐型(单季铵盐)(3-十八氨基-2-羟基-丙基)-

三甲基氯化铵

用量为沥青

0.8%

用量0.5%其

沥青乳液有

快凝特点

将环氧氯丙烷同

三甲胺级盐酸盐

反应,然后再用十

八胺反应即得产

品。也可将环氧氯

丙烷同三甲胺十

二烷基醇反应一

步制得季铵型产品。

(双季铵盐)

R R2

││

[R2—N—R1—N—(C2H4O)

nH]2+·2X—

││

(C2H4O)pHC2H4O)qH

式中:R=C8~22烷基

R1=C2~6饱和烷基

R2=甲基、乙基、甲苯基

或羟基

X=氯、硫酸甲酯

p+q+n≥40

乳化剂制成

的乳液对土

壤稳定性

好,用量

0.4%。

如以二甲基-十八

胺基代替十八胺

同环氧氯丙烷、三

甲胺盐酸反应的

产物进行反应,便

可得到双季铵盐

乳化剂。

(双季铵盐)

R2R3A2

│││

[R1—C—CH2—N—N—

R4]2+·2X—

│││

0(C2H4O)k H A1A3

式中:R1=H或C1~9烷基

R2=C1~20烷基

这种乳化剂

制成的沥青

乳液粘度

低,稳定性

好,用量为

沥青的

0.57%。

(R1+R2=C8~20)

R3、R4=甲基、乙基、苯基或羟乙基

A1、A2、A3=甲基、乙基或(C2H4O)nH

(n=0或1~10)

X=Cl、Br、I、甲基硫酸或乙基硫酸

K=0或1~10

(双季铵盐)

CH3OH

CH3

││

[C18H35—N+—CH2—CH—

CH2—N—CH3]2+·2Cl

CH3

CH3

这种乳化剂

制备容易,

性能好。

(双季铵盐)

CH3CH3

││

[牛脂—N—(CH2)3—N—

这种乳化剂

的沥青乳液

有快凝特

CH3]2+·2Cl—

││

CH3CH3点,用量0.5~1.5%。

多胺型日本的混合多胺,十八胺N-

十八烷基丙撑二胺,N-十八烷

基二丙撑三胺,以3:5:2混

合,组成平均氨基数为1.9

单一的多胺:N-十八烷基-丙撑

二胺用量0.3%,

沥青乳液具

有良好的贮

存及低温稳

定性。

制得的乳液

具有良好的

涂覆,粘结

及抗磨性。

用量为沥青

的0.4%。

日本以卤代十六

烷、十八烷混合物

同乙二胺反应,经

碱中和蒸发制得。

捷克以三硬脂酸

甘油酯及脂肪酸

的混合物的衍生

物同氰乙基胺催

化加氢制得。

美国以C10~14仲

烷基氨基丙腈、

C10~14仲烷胺、

甲醇为溶剂,同

H-NH2催化加氢

制取,N-C10~14

仲烷丙撑二胺收

率90%。

多胺醇型含有羟基的长链烷基丙撑二

胺或双丙撑二胺

用量0.3%,

沥青乳液具

环氧十六烷、环氧

十八烷以6:4混

有良好的贮存稳定性及粘结性。合后,与乙二胺反应,蒸去多余的乙二胺记得产品。

多胺醚型N-(3-十二烷氧基-丙基)-丙

撑二胺

用量最少

0.1~0.2%,

沥青乳液性

能优异,具

有良好的低

温稳定性、

机械稳定性

及贮存稳定

性。

十八烷氧基丙腈

及液氨用RV-C

催化剂催化加氢

制得,另法为高碳

醇同丙烯腈进行

氰乙基化反应,然

后催化加氢,如此

反应多次制得。

酰胺型RCONH(C3H6)n-C3H6NH2 式中:R=C15~21饱和或不饱

和丸剂

n=1~3 性能次于以

上四种,且

用量大,一

般为沥青的

0.8~1.3%,

原料易得,

石油加工副

产,天然酸

蒸馏残渣均

可利用,许

由长链脂肪酸与

多乙烯多胺反应

制取。

英国用蒸馏妥尔

油的脂肪酸与乙

二胺或二乙基三

胺反应,产品同水

解棕榈核油脂肪

酸与五乙烯六胺

反应的产品按3:

多同系都在开发应用。5配成沥青乳化剂。

捷克从二氯乙烷开始制混合胺,再与鲸蜡油脂肪酸反应制取。

南非用C10~19脂肪酸同胺反应制取。

木质素胺木质素-CH2N—CH3

CH3

用量为沥青

的2%。

德国用造纸副产

木质素同缩水甘

油胺反应制取。

混合型有三种类型

(1)N-长链烷基丙撑二胺,

N-长链烷基二丙撑三胺;

(2)多胺醚型阳离子表面活

性剂;

(3)聚环氧乙烷非离子表面

活性剂。用量为沥青的0.63%,制得的乳液具有高度低温稳定性、机械和贮存稳定性。

2.工艺技术及合成方法

国内阳离子沥青乳化剂的合成工艺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大连NOT生产方法:

大连油脂化学厂以C18烷基的伯胺为原料,经甲醇甲基化进行烷基二甲基叔胺反应,然后再与氯甲烷在压力下进行季铵化,合成C18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简称NOT)型沥青乳化剂。工业上采用甲醇进行伯胺的烷基化方法制备烷基二甲胺,比用甲醛甲酸甲基化的方法工艺过程简单。溶剂回收容易,此外,甲醇比甲醛便宜,也能消除中和反应阶段形成的浆状碱。

天津1831合成方法:

天津师院校办工厂生产的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简称1831),该厂以进口的牛油为主要原料,采用油脂直接氨化的方法制得酰胺。经过脂肪腈再催化加氢制伯胺,再用氯甲烷季铵化制季铵盐,该方法是酯类氨解不需要催化剂,反应条件温和,很有可去之处。

华东化工学院研制的EL-2-1和咪唑啉乳化剂:

利用造纸废液中提取的木质素与亚硫酸钠在一定温度下反应制得的EL-2-1乳化剂,反应如下:

用EL-2-1乳化剂乳化胜利100*沥青,乳化剂的最佳用量为1.5%(m),此时得到的乳液能作为道路使用,用EL-2-1阴离子乳化剂制备的乳液与矿料拌合后,乳液分布均匀,混合料呈糊状物,乳液尚未完全破乳,因此属于慢裂型乳液。

氨基乙基氢化咪唑啉的制备:

用二乙撑三胺与油酸,在160~180℃下缩合,然后将部分缩合产物在190~240℃条件下环化反应,即的氨基乙基氢化咪唑啉。

使用咪唑啉乳化胜利100#沥青时,乳化剂用量为2.0~2.5%(m),同时添加0.5%(m)二水合氯化钙作为稳定剂,所得乳液能作为道路沥青使用。制备的乳液与矿

料拌合后,混合物呈松散状态,沥青分布不均匀,有些粒料上没有粘附沥青,有些凝聚成团块,它属于快裂型乳液。

目前阳离子沥青乳化剂新的合成方法:

(1)直接以脂肪伯胺为原料与氯甲烷反应制取季铵盐,该方法是整个反应过程一次性地在高压釜中进行,因此流程简单,操作方便,反应时间短,这些优点对产品的工业化十分有利。

(2)以脂肪醇为原料制备季铵盐。由高级醇经氯代烷、与三甲胺反应制取季铵盐,此法从原料价格方面看具有一定经济意义,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多胺类作为沥青乳化剂使用,具有用量少,效果不低于其它类产品的优点。大连油脂化学厂研制成功的十八烷基丙撑二胺已小批量生产,用于石英砂浮选剂和沈阳、四川等地的乳化沥青铺路,效果良好。其用量为季铵盐的一半,占沥青用量的0.2%,同时产品价格略低于季铵盐。作为沥青乳化剂很有发展前途。应大力推广应用,以促进乳化沥青的发展。

生产工艺:

由伯胺与丙烯腈作用,进一步加氢还原即可得到N-烷基丙撑二胺。

我国经过几年来对不同型号的乳化剂进行乳化试验,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三点:

(1)烷烃中碳数较短的,如碳数少于14的季铵盐,乳化效果不好,不宜作乳化剂。

(2)一些支链带有苯环或苄基的季铵盐类乳化剂,有较好的乳化能力。

(3)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不仅具有良好的乳化效果,同时也能乳化好多种

沥青。因此这类结构的乳化剂对我国乳化沥青的发展和应用,仍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3.应用展望

沥青乳化剂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阴离子、非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都可以根据用途的不同来使用。木质素、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等也有应用。

胺系表面活性剂是有效的沥青乳化剂,但其本身又难溶于水,能溶于醋酸、盐酸,可在酸性溶液中使用。环氧乙烷加成物也能满足充分乳化能力,但因成本稍高,往往用于特殊用途。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并用,特别是采用矿渣作为骨料的情况下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混用能保持乳化稳定性。

目前较有发展前途的阳离子沥青乳化剂有以下几种:

(1)用C21~26脂肪酸聚氧乙烯多胺型乳化剂制备的阳离子沥青乳化剂,能在任何气候条件下对公路的任何压轧原料都有良好的粘结性。

(2)以C17~20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制备的阳离子沥青乳化剂快速混合,能在压轧的酸性原料上形成附着膜,甚至能用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公路表面铺装。

(3)低泡型阳离子地面铺装沥青乳化剂也是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如:

RH[(CHMeCH2O)aH][C3H6N(CHMeCH2)bH]n

[C3H6N(CHMeCH2O)cH](CHMeCH2O)dH

R=C7~21的饱和或不饱和烃或酰基,n=1~3,a、b、c、d为1~20

(4)一种含有卵磷脂的沥青乳化剂。由酸性卵磷脂乳化的溶液,含有聚乙烯醇与阳离子沥青乳化剂作为均匀的分散剂。

(5)铺路用阳离子活性乳化剂。该乳化剂由0.2~5份季铵盐化合物和0.01~3份

烷氧基化的烷基苯基长链醇或烷基胺和或0.01~3份长链烷基胺和或季铵化合物制成。这种乳液用于铺路石头和矿物集料接触,具有破乳时间可以控制,粘附性强,粘度可调整,储存稳定性高以及制备方法简单等特点。

五、阴离子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合体在路用乳化剂中的应用

目前快裂型阳离子乳化剂已广泛应用,而慢裂型阳离子乳化剂的制造较困难,为解决慢裂问题,采用添加木质素磺酸盐(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于快裂型阳离子O/W沥青乳化剂中,经过添加可得到较优良的慢裂性能。

制备方法与一般快裂型阳离子乳化沥青相似,对水相只有一个要点,先加阳离子乳化剂,用盐酸调pH,然后将木质素磺酸盐和非离子乳化剂同时加入。

木质素磺酸盐用量为总乳化沥青的0.5~20%,非离子乳化剂为0.25~0.5%,加入木质素磺酸盐后,乳化液pH变化,再用盐酸调至pH1~5范围。即可作为阴离子慢裂型乳化剂使用。

为提高复合体系的应用性能,特别是解决慢裂和经济效益问题,开发阴离子与阳离子复合体系路用乳化沥青的课题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减少阳离子乳化剂用量更有意义,因此采用这种复合方法提高乳化沥青的性能前途是广阔的。

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出现的新媒体主要有网咯、手机、博客、播客等等。 1、互联网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到1.11亿人。目前,我国网民数 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每天打开网络看新闻、联络同事朋友,已成为相当数量年轻人的生活习惯。 2、手机统计显示,到2005年底,全国手机用户总量已超过3.93亿户,手机普及率达到每 百人30.3 部,手机的普及为其担当媒体重任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进入了彩色多媒体时代,能提供声音与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手机报、手机影视、手机搜索也一一闯进人们的生活。 3、博客从2002年正式在中国兴起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互联网传播最抢 眼的现象就是博客的大面积普及。 4、播客是英文Podcasting的音译,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音频或视频文件并允许用户免费 或订阅接收的传播形式。尤其是最近一年,播客发展呈现出“井喷”态势。 二、新媒体的特点 1、互动性:触动传媒最大的优势在于互动。出租车内的乘客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与爱好触摸屏幕,选择信息,参与喜爱的活动,这种传播媒体的方式摆脱了广告的隐性弱点,由强制性的被动接受变为亲自体验和主动参与。触动传媒这种通过讲话、说故事、玩游戏的方式,让消费者习惯于从这个平台中获得时效、时尚、实惠的信息与知识,从而接受这样的一个信息平台成为其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 2、针对性:对2万个潜在顾客讲话,也大大好过对200万个“不确定”人物讲话。分众传媒(FOCUS Media),中国生活圈媒体群的创建者,是面向特定的受众族群的媒体,这部分受众群体能够被清晰的描述或定义,同时,这部分群体也恰恰是某些产品或品牌的领先消费群或重度消费群。 3、实时性: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多属于分众型或小众型的媒体。它们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对广告内容和广告传播区域进行改变。 4、稀缺性:传媒的终极目标便是广告的到达率与记忆性。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刻意的做给别人看,而是在别人可以看的地方做”。这是亮角落传媒的服务理念。短短时间内凭借其位置的独特性,充分占据高端商务人士的眼球空挡。针对不同的场所、区域的特点,打造个性化、时尚化、人文化的角落平面媒体平台。在全国高端商务、娱乐、餐饮等场所构建起了以化妆间、电梯按钮等被传媒冷落多年的小小角落为载体的“平面媒体”网络。 三、新媒体的优势 1、新媒体提升新闻时效性 如今许多受众已经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通过这种途径得知的新闻往往比随后浏览报纸、观看电视所获知的要新鲜很多。 2、新媒体增强受众主动性 报纸新闻的阅读受报纸发行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电视新闻的收看受播出时间段的限制,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可能在自己所希望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随心所欲地接受信息。新媒体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这样的格局,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段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动态,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接收所希望获知的资讯。新媒体无形中改变了人们与生活对话的方式。 3、新媒体降低信息成本 现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无论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量上,还是在获得信息的价格上,报纸都在失去其传统优势。新媒体传输技术和终端设备技术的长足进步导致其价格大幅度下降,而且基本不受传输距离,范围和信息量的影响。

国内外沥青发展现状

---------------------------------------------------------------最新资料推荐------------------------------------------------------ 国内外沥青发展现状 国内外沥青加工的现状沥青(包括石油沥青、煤沥青、天然沥青亦含煤焦油)来源广泛,现已成为道路建筑、房屋建筑、水工建筑、化工建筑、防腐防湿、涂料工业以及炭石墨材料等领域的重要材料和原料。 国内外沥青加工情况如下: 中间相沥青基泡沫炭是由中间相沥青经过发泡、炭化和/或石墨化处理后获得的一种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导热、高导电、耐火、抗冲击性能的新型炭材料,由于它同时具有炭材料的耐酸碱性、特别低的热膨胀性能,使得这种材料在多种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如可以用于卫星、航天飞机等飞行器的防太阳辐射热转移系统;用于火箭发射台面的抗冲击和降低噪声材料;可以用于普通化工厂的大型热交换器(尤其是对于酸碱腐蚀严重的场合特别适用),也可用于小至计算机 CPU 的排热器件;可用于小型飞机、赛车、赛艇、轮船等快速运行机动工具的端部,使它们在突发的撞击事故中受到保护;也可以用于飞机、轮船等的耐火门窗;还可以用于过滤材料和生物材料等等。 这种材料的优点还在于它的各种性质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大大缩减生产这种材料的费用。 因此,不论是在高附加值的航空航天方面,还是在其它高新科 1/ 4

技应用领域都具有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 SBS 是改善基质沥青高低生能最好的高分子材料之一。 当今,用SBS 作改性剂制作的改性沥青占所有改性沥青的 40%左右。 但它存在着 SBS 分散困难容易老化等特点,采用奥地利的Novophalt改性设备,也有设备磨损快,生产效率低的弊病。 乳化 SBS 改性沥青及其加工方法,属沥青改性及乳化加工技术领域,包括基质沥青,改性剂,由乳化剂加水配制而成的乳化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改性剂为固态高分子聚合物热塑性橡胶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其在基质沥青中的加入量为基质沥青重量百分比的1-8%;所述的乳化液在基质沥青中的加入量为基质沥青重量百分比的 50-100%。 其加工方法为先将固态 SBS 投入沥青中制得改性沥青。 再将改性沥青和乳化液同步输入乳化机乳化,制得乳化 SBS 改性沥青。 焦油沥青约占焦油的 50-60%,因而沥青的利用及升值成为焦油加工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将焦油沥青造球后作为耐火材料的粘合剂,解决了原沥青粘合剂添加困难,混合不匀,耐火材料质量不好的问题炭沥青(Carbobitumen 缩写 CB),或煤-石油沥青(Pitch-Asphalt,缩写 PA),是以石油沥青为基料与软化沥青按一定配比和在适宜条件下共混制成一种新型筑路粘结材料,称。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生产与供求矛盾越发突出,石油作为工业发展的命脉,由于其储量的有限性,使得人们对它的研究和关注程度远胜于其它能源。寻找有效而廉价的采油新技术一直是专家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针对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油田采用注水开发面临着需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和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国外近年来大力开展了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EOR)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这项技术不仅能满足油田开发的需求,还可以解决二氧化碳的封存问题,保护大气环境。该技术不仅适用于常规油藏,尤其对低渗、特低渗透油藏,可以明显提高原油采收率 (一)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机理 1、降粘作用 二氧化碳与原油有很好的互溶性,能显著降低原油粘度,可降低到原粘度的1/10左右。原油初始粘度越高,降低后的粘度差越大,粘度降低后原油流动能力增大,提高原油产量。 2、改善原油与水的流度比 二氧化碳溶于原油和水,使其碳酸化。原油碳酸化后,其粘度随之降低,同时也降低了水的流度,改善了油与水流度比,扩大了波及体积。 3、膨胀作用 二氧化碳注入油藏后,使原油体积大幅度膨胀,便可以增加地层的弹性能量,还有利于膨胀后的剩余油脱离地层水以及岩石表面的束缚,变成可动油,是驱油效率升高,提高原油采收率。 4、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烃 在一定压力下,二氧化碳混合物能萃取和汽化原油中不同组分的轻质烃,降低原油相对密度,从而提高采收率。二氧化碳首先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质烃,随后较重质烃被汽化产出,最后达到稳定。 5、混相效应 混相效应是指两种流体能相互溶解而不存在界面,消除了界面张力。二氧化碳与原油混合后,不仅能萃取和汽化原油中轻质烃,而且还能形成二氧化碳和轻质烃混合的油带。油带移动是最有效的驱油过程,可使采收率达到90%以上。 6、分子扩散作用 多数情况下,二氧化碳是通过分子的缓慢扩散作用溶于原油。分子的扩散过程很

改性乳化沥青分析

陈先华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聚合物改性沥青的应用现状,总结了我国十多年来的聚合物改性沥青的研究成果与应用的经验,并对我国改性沥青的研究工作了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较为客观实际的建议。 关键词:聚合物改性沥青应用现状分析 Analysis on Current Application of Polymer Modified Asphalt Xianhua Chen Transportation Institute,Southeast University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current application of polymer modified asphalt of China and summarized relative research and experiences of application. The paper also discussed what the country’s modified asphalt research work should do next and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 【Key Words】Polymer Modified Asphalt Current Applications Analysis 1、我国改性沥青概述 根据《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6-98),所谓的改性沥青是指通过往沥青中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磨细的橡胶粉或其它填料等外掺剂(改性剂)”或采取“对沥青轻度氧化加工”等措施,“使沥青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得到改善”而制成的沥青结合料。改性剂则指的是“在沥青或沥青混合料中加入的天然或人工的有机或无机材料”,它应“可熔融、分散在沥青中”、能够“改善或提高沥青路面材料性能”、“与沥青发生反应或裹复在集料表面上”。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沥青改性可以分为物理改性与化学改性两大类。本文仅涉及狭义的改性沥青,即化学改性沥青中的聚合物改性沥青。 我国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改性的技术研究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范围基本上涉及到路面使用性能改善的每一方面,并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有较大实用价值的成果,主要表现为: (1) 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的SBR橡胶改性产品,如重庆交通科研所研制的湿法SBR; (2) SBS等热塑性弹性体改性技术及PE等树脂类复合改性技术,如国创一号、二号; (3) 作为“八五”攻关项目的土工格栅、土工布等改善沥青路面结构力学性能的物理改性技术; (4) SMA(Stone Mastic Asphalt)及相应桥面铺装的研究; (5) 成套沥青改性设备开发研制,如北京国创改性沥青有限责任公司的LG-8型炼磨式设备等; 总结我国改性沥青的研究与应用情况,主要呈现这几个特点:我国关于改性沥青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基本上是与国际同步的;我国的改性沥青研究工作主要停留在实验室与试验路上,而且各研究工作几乎是由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独立完

改性沥青现状及发展前景

改性沥青现状及发展前景 1、改性沥青应用现状 普通道路石油沥青,由于原油成分及炼制:工艺等原因,其含蜡量较高,导致其具有温度敏感性强,与石料的粘附性差,低温延度小等缺点。用其铺筑的沥青路面,夏季较软,易出现明显车辙壅包等病害;冬季较脆,易出现低温开裂等病害;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抗老化性能较差。同时,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通沥肯混合料已不能满足高等级道路和特殊地点的重交通,大轴载,快速安全运输的需要。 1.1 改性沥青的应用背景和现状 据相关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前,沥青路面仅用于城市道路和专用公路,沥青材料主要是煤沥青和用进口原油提炼的石油沥青。20世纪70年代前后,在全国范围内曾采用渣油吹氧稠化,掺配特立尼达(TLA)或阿尔巴尼亚稠沥青等改性的方法,提高结合料稠度,配制成200号沥青铺筑以表面处治为主的沥青面层。1985年国内开展 了沥青中掺丁苯,氯丁橡胶,废轮胎粉等改性沥青和掺金属皂等改善混合料性能的研究试验工作,取得了成功的经验。1992年NovophaltPE现场改性技术的引入,对改性沥青的推广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使改性沥青从研究试验逐步发展到生产应用。 1.2影响改性沥青应用的因素 生产施工工艺在聚合物改性沥青的大规模应用中起到了关

键性的作用。无论是聚合物改性,物理改性还是采用不同的沥青加工工艺都会增加较大的工程成本,在国内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应用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2、改性沥青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的研究重点在新的改性剂和沥青改性剂的加工工艺上还有一部分研究是面向工程应用的,即研究在沥青集料改性剂确定的情况下,找出合适的级配,最佳沥青用量和改性剂用量以满足实际工程的要求。我国研究改性沥青已有多年的历史,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至今仍有两个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 (1)没有形成对改性沥青和改性性能统一的评价标准; (2)国内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体系。 改性沥青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作,要想取得突破性成果必须综合各研究机构的优势,形成统一的研究体系,比如美国l987年~l992年的大型系统工程SHRP计划等等。而相对于国内,研究工作往往由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独立完成,没有统一的研究规划,配套工作滞后。另外由于各部门的利益关系,沥青改性的关键技术往往是秘而不宣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 3、改性沥青的应用前景 由于普通沥青已不能适应现代化路面的要求,性能良好的改性沥青必将在高等级路面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1 SBS改性沥青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研究表明,SBS改性的优越性突出表现在具有双向改性作用,

重油加氢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113重油加氢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卜蔚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2249) 摘要:本文针对重油加氢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情况,从工艺和催化剂角度分别介绍了固定床、悬浮 床、沸腾床、移动床加氢技术的特点和发展现状,通过对四个工艺优缺点的分析提出了重油加氢的研 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重油加氢;固定床;悬浮床;沸腾床 引言 随着原油的变重、变稠以及轻质油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重油加工成为现代炼厂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重油加工主要有延迟焦化、减粘裂化、重油催化裂化和重油加氢4个工艺过程[1]。延迟焦化和减粘裂化属于热加工过程,其特点是可以处理各种渣油,但是液体产物的质量差、焦炭产率高。重油催化裂化对原料的要求较高,无法处理劣质的渣油。重油加氢一方面可以处理高硫、高残炭、高金属的劣质渣油,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液收率和液体产物的质量。同时可以和其它工艺进行组合,特别是重油加氢和催化裂化组合工艺。我国在重油加氢方面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随着国内环保机制的日益严格化,对油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重油加氢技术显得尤为迫切。 1 重油加氢技术 1.1 固定床加氢技术 固定床渣油加氢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工业化过程也最多。我国引进和自行设计开发的渣油固定床加氢工艺如下[2,3]: 1.1.1 VRDS工艺 我国第一套渣油固定床加氢工艺,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齐鲁石油化工公司从美国Chevoron公司引进。最初的设计以孤岛减压渣油为原料,以生产低硫燃料油为目的,后来发展成VRDS-RFCC组合工艺,即减压渣油经固定床加氢处理后给重油催化裂化提供原料。采用组合工艺后,其渣油能够全部转化,加工深度高,轻质油收率高。 1.1.2 ARDS工艺 我国从UOP公司引进的中东含硫原油常压渣油加氢脱硫装置。对常压渣油进行加氢脱硫、脱氮、脱金属、脱残炭等使加氢后的重馏分可在催化裂化等装置中进一步轻质化。 1.1.3 S-RHT工艺 茂名石油化工公司渣油固定床加氢脱硫装置是我国自行设计开发的固定床加氢处理技术,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承担此项目的工程开发、工程设计,设计原料为中东含硫原油的减压渣油及部分减压蜡油混合料,主要产品为少量石脑油、柴油和大量的脱硫改质催化裂化进料。 固定床重油加氢的优点是工艺成熟,产品收率高,精致深度高,脱硫率可以达到90%[4]以上,工艺和设备结构简单,易操作。缺点是无法及时更新催化剂,在处理高金属和高沥青质、高胶质含量的原料时,催化剂减活和结焦较快,床层也易被焦炭和金属有机物堵塞。只能加工金属<200μg/g,残炭<15%的渣油[4],因此对原料的适应性较差。固定床反应器是非等温反应器,对于放热的加氢反应容易产生飞温现象。另外,固定床加氢工艺单程转化率低(20%-50%)[4],需要有较大的重油催化裂化、柴油加氢精制装置进行配套,产品中柴汽比较低。1.2 悬浮床加氢技术 我国悬浮床加氢工艺还处于研究和开发阶段,目前主要有两种工艺过程,即[1]。 1.2.1 FRIPP的悬浮床工艺 该工艺采用空筒式反应器和高活性水溶性多金属分散催化剂、现场乳化分散、硫化剂直接加入到原料中,在加热过程中催化剂进行预硫化的方式操作,催化剂具有较强的抑焦功能,可实现长周期连续运转。催化剂水溶液被乳化分散在原料油中直接通过反应器,流程简单、操作方便,克服了早期的悬浮床工艺尾油中含有大量固体颗粒从而难以 2010年第3期2010年3月 化学工程与装备 Chemical Engineering & Equipment

视听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视听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目录

摘要 随着新媒体终端的日益多样化与便携化,手机、ipad、手表、汽车等等新的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新媒体的新军。而随之而来的微电影、新媒体剧、网络视频栏目、iptv、电子游戏等等新媒体视听内容品类正在不断涌现并发展成熟,其类型特征亟待梳理廓清。在2014年8月份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也可以说2014年是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政策元年。在2013年,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网络经济的政策措施,中国网络视听业正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各行业开始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年。在资本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原本处于文化产业链上游的内容制作文化娱乐产业,与原本处于媒体传播末端的网络视听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相互融合。基于资本的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基于原创内容的知识产权、基于融合网络平台的网络视听产业新生态必然在2015年及十三五期间逐步形成。本文系统梳理各方观点,剖析技术融合发展趋势,深入解读中国网络视听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视听新媒体;发展现状;云计算;网络视听

第一章绪论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视听新媒体服务应运而生,由于视听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广播影视和互联网新兴传播载体,为广大受众提供多元化的视听节目服务,也受到国家相关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务院一系列政策文件的敦促下,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一步步推进,视听新媒体作为三网融合的产物,其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形成了一个由内容提供商、集成播控平台、网络服务商等多方构成的比较成熟的产业形态。视听新媒体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海量的内容资源、多样化的互动功能吸引了大量的受众;传统广电媒体、互联网媒体运营商、电信网络运营商以及各类内容提供商等市场主体争相进入视听新媒体行业。 综观我国视听新媒体行业的发展格局,整体呈现出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态势,多元化的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的业务服务种类以及多元化的竞争合作关系,无一不对整体行业发展环境造成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对视听新媒体行业各种业务的分类研究,由小及大、由微观及中观、由现象及本质,在深入剖析每一类视听新媒体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发现视听新媒体行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最后展望视听新媒体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 第二章视听新媒体的基本情况 网络视听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1996年到2000年为网络视听新媒体发展的萌芽期,2001年到2007年为发育期。2008年至今为快速发展期,期间视听新媒体发展逐步提升到国家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在国家媒介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随着三网融合脚步的推进,新媒体业务中将会包含传统的广播、电视等“旧”媒体,同时融入了各类自制视频、微电影等新兴节目,同原有媒体节目相比较,新媒体的节目没有时效性,随时都可以观看,其吸引力将会逐步增强,经过一段时期的新旧共存,可能取代原有媒体。

橡胶沥青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早在1845年,英国就进行了往沥青中掺加橡胶以改善其性能的尝试,1901 年法国修筑了试验路段,1937年英国在波兰修筑了几段路面,1947年美国也采用合成橡胶粉和胶乳改性修筑路面,日本于1942年开始采用天然橡胶胶乳掺入沥青乳液中。1952年在东京,1945年北海道,都修筑了这种改性沥青的路段。以后,天然橡胶、合成橡胶或掺入乳胶的沥青于1960年左右就开始在日本其它地方的路面工程中使用,并且用量剧增。由此可见,在国外橡胶改性沥青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瑞典、英国、法国、比利时、澳大利亚、日本、南非、印度等国家先后开展了橡胶沥青和橡胶沥青混凝土的应用研究。 近20年来,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成功的应用胶粉改性沥青修筑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 美国用废轮胎作为改性剂制造改性沥青用于修筑公路已经有了20年的历史。1982年~ 1986年间已试验铺筑210多个路段,共1.1万km,这种路面的热稳定性能和防冻性能都比较好,并可以减少维修费用。美国联邦法院在1991年颁布了在新修筑的沥青路上必须掺用20%的胶粉的立法,极大地促进了废旧胶粉的利用,橡胶粉改性沥青已在美国加州、佛罗里达州、俄亥俄州等广泛使用。据美国联邦统计局统计,到1997年废胶粉改性沥青已消耗了8000万t废轮胎。 德日耗200t废轮胎用于修筑公路、运动场及机场跑道。法国、比利时、奥地利在公路建设中亦广泛采用废胶粒、胶粉配料;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公路交通部门将废轮胎粒用于铺设路面,可有效地预防冬季路面结冰而产生交通事故。他们的做法是在用沥青铺筑路面后,当沥青尚未干时在上面洒一层废轮胎胶粒。这样,冬季路面的冰块容易被压碎,车辆行驶就不会因为打滑而发生冲撞事件。为了减少车辆行驶时的噪音,英国在萨里郡交通繁忙的4条道路上用废轮胎胶粒铺设路面,测定胶粉配料路面与传统配料路面是否坚固耐用,如果结果令人满意,英国柯拉斯将获得这种方法的广泛使用权。据称,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噪音减少70%。这种技术是将3mm粒径的废轮胎胶粉混入热沥青中并搅拌均匀,用量为沥青总量的3%。这种技术优点之一是胶粉粒取自于再回收利用的废旧轮胎,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 这些橡胶颗粒还具有吸收光线, 缓减强光刺眼的好处, 与传统的

沥青乳化剂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展望

沥青乳化剂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展望 沥青乳化剂是表面活性剂的一种类型,它具有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特性。由于带有亲油基与亲水基,在这两个基团作用下,使它能够吸附在沥青和水的相互排斥的界面上,从而降低它们之间的界面张力。 所谓乳化沥青就是将沥青热熔,经过机械的作用,以细小的微滴状分散于含有乳化剂的水溶液中,形成水包油状的沥青乳液。使用这种沥青乳液修路时,不需加热,可以在常温状态进行喷洒,贯入或拌和摊铺,铺筑各种结构路面的面层及基层,也可用作透层油、粘层油以及用于各种稳定基层的养护。 在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影响下,在筑路工程中要求节省能源、节省资源、减少污染的呼声越来越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这种形势下,人们经过长期筑路实践,发展应用阳离子乳化沥青铺筑路面是达到上述要求的可取途径。 采用乳化沥青铺路,现场施工简化,不需将沥青加热到170~180℃高温后再去使用,砂石等矿料也不需烘干加热,可以节省大量的燃料与热能。由于沥青乳液具有良好的工作度,可以均匀地分布在骨料表面上,并与其产生较好的粘附性,因而可节省沥青用量,简化施工程序,改善施工条件,也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由于这些优点,乳化沥青不仅适用于铺筑路面,而且在填方路堤的边坡保护,建筑屋面及洞库防水,金属材料表面防腐,农业土壤改良及植物养生,铁路的整体道床,沙漠固沙等许多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乳化沥青既能改善热沥青的施工技术,又使沥青的应用范围得到不断扩大,因此乳化沥青得到迅速的发展。 一、乳化沥青的发展历程

从本世纪初就进行乳化沥青的研究,自商品化的乳化沥青生产以来,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前40年的发展中主要是阴离子乳化沥青,但这种阴离子乳化沥青的微粒带有阴离子电荷,当乳液与骨料表面接触时,由于湿润骨料表面也带有因离子电荷,同性相斥的原因,致使沥青微粒不能尽快地粘附到骨料表面上。若使沥青微粒裹覆到骨料表面必须待乳液中水分的蒸发。 随着近代界面与胶体化学的进展,近20年来,阳离子乳化沥青发展速度很快。这种沥青乳液是使沥青微粒带有阳离子电荷,当与骨料表面接触时,异性相吸的作用,使沥青微粒吸附在骨料表面上。 日本使用沥青乳化剂是在1925年东京大地震恢复时期。1930年开始有商品提供市场,战后有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 1951年法国开始研制阳离子乳化剂。1957年美国把阳离子乳化剂应用在道路施工上,并于1959年开始商业化。 60年代苏联仅应用阴离子乳化剂,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开始试制某些类型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并发现了它作为道路沥青乳化剂是可行的。于1972年试制阳离子乳化剂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利用它作为沥青乳化剂。 80年代以后,阳离子沥青乳化剂又有新应用,它可防止原子铀尾渣的放射性污染,采用阳离子沥青乳化剂和水泥砂浆混合物制成的密封剂,可减少99.9%氡放射物密封的长期稳定性试验正在进行中。 我国阳离子沥青乳化剂的研制和应用起步较晚,1977年研制成功,1978年由交通部组织完成了“阳离子乳化沥青及其路用性能研究”课题协作组。为发展我国阳离子乳化沥青做了大量工作。1981年列为交通部重点科研项目,1983年列为国家计委与经委的节能应用项目。1985年由交通部进行了技术鉴定。并决定“七五”期间

试论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试论新媒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新媒体的发展依赖于传统媒体。 新媒体自身存在不足,其中主要是受宽带限制和缺乏信息源,而这些不足都可以从传统媒体中得到有益的补充。一方面电视媒体拥有四通八达的有线电视网,它们具有建成宽带高速传输网的现实可能性,这正是新一轮因特网革命兴起的基础,它将极大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并结合网络与电视的优点,为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可以为新媒体提供鲜活的内容和素材,传统媒体具有星罗棋布的信息采集网、经验丰富的信息采集加工人才、丰富多彩的信息数据库,这些在“内容为主”的新媒体竞争中具有重要价值。新媒体借助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就能扩大信息采集渠道,可以不断获取世界上各个领域的最有价值的信息“活水”!【4】另外,传统媒体还拥有雄厚的品牌资源,一些著名新闻机构在广大受众的心中早已树立了良好的传播形象,新媒体与这些机构联合,就可以利用这些名牌效应,提高自身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抑制网络信息的虚假性、无效性,阻止信息垃圾的侵入,吸引广大网民的光顾。 (二)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推动下不断改进自身,走向完善。 面对新媒体诸多优势的挑战,传统媒体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因而对传统媒体而言,调整机制、自我完善已经刻不容缓。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媒体主动积极利用网络优势来改进自身。如改革新闻机制,大力发展多媒体新闻,开发网上点播新闻、网上图像新闻,甚至实验网上音像新闻等,以便与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接轨。众多媒体纷纷与网络媒体联姻,获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网络版或电子版新形态。 (三)传统媒体可以以新媒体为工具,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质素并达到多层面创收,盈利模式创新可以更加强大。 传统媒体在强大门户或优质网络传媒中,扩大自己的平台、有效整合自己的记者资源及策划资源,解决自身的问题。举个例子来说,中国报业网是一个平面媒体互动交流的平台,各大报业集团通过这个网络专业门户交流资源和信息,以中国报业网的广泛辐射传播特点,他们组织一系列活动,诊断现在各体制内报业集团的市场化问题,资源整合利用问题,推广优秀发展模式问题及每年一度的各种评选,有效地实现了报网平台的互享互利。比如,针对体制内党报报业集团市场化的尴尬困境展开专题研讨,组织专家和事件亲历者论述相关的问题解决方式,并针对各个报业集团市场化道路的特点和困难,做出诊断;对于像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 业集团等比较成功市场化的集团模式,介绍和推广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四)二次传播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已经从强势主导地位转化成基础内容提供者,相对来说,需要传统媒体在报道或策划专题时要照顾二次传播的效果,要迅速适应这一转变,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有活力的发展。在文字的精致化、文稿的精短化、图片的高质化、先网络再印刷的时效化等等既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也充满了机遇。 一方面,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过去几年一直都在尝试着利用新的传播技术,通过与新兴媒体的整合和互动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新兴媒体如果没有上游传统媒体丰富的新闻内容资源的支持,也难以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可见这两种媒体能够优势互补、互相包容、互相推进、共同

浅谈国内外长寿命沥青路面的发展现状

浅谈国内外长寿命沥青路面的发展现状 摘要:通过国内外长寿命沥青路面的概念,结构形式及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揭示了长寿命沥青路面具有优于传统沥青路面的良好的路用性能。 关键词:长寿命沥青路面路面结构早期破坏 1 引言 沥青路面在我国高等级公路上已经大量使用,但沥青路面往往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产生严重的破坏,远未达到道路的设计年限。这些损坏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现行路面设计、施工技术提出了挑战。早期损坏的频繁,再加上重载交通道路的堵塞问题以及由其产生的延迟费用引起了道路管理部门的普遍重视。人们想使路面尽量少修少补,提高其服务寿命,因而长寿命路面也就应运而生了。长寿命路面是一种永久性路面结构,在材料和工程质量达到要求的前提下不管是交通荷载还是环境条件都不会引起路基和路面基层的破坏。是指路面的损坏仅发生在路面的上层,维修时只需将表层混合料铣刨,并换成等厚度的新混合料即可。这类路面的特点是路面总厚度较小,基本上消除了传统上存在的疲劳破坏,路面的损坏只发生在路面的上部。 2 长寿命沥青路面的概念及特点 国外20世纪60年代以来修建了大量全厚式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深层高强沥青混凝土路面。这类路面的特点是路面的总厚度大于传统上采用的沥青混凝土面层较薄的路面结构的厚度,基本上路面的损坏只发生在路面的表层。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长寿命的概念。典型的长寿命沥青混凝土路面概念如图1所示,其要点如下: (1)轮载下100~150 mm区域是高受力区域,也是各种损坏(主要是轮辙)的发生区域。 (2)面层为40~75 mm厚的高质量沥青混凝土,需为车辆提供良好的行驶界面,应具有足够的表面构造深度、抗车辙、水稳定性好的特点。 (3)中间层为100~175 mm厚的高模量抗车辙沥青混凝土,起到连接和扩散荷载的作用,应具有高模量(刚度)、抗车辙的特点。 (4)HMA基层为75~100 mm厚的高柔性抗疲劳沥青混凝土,起到消除疲劳破坏的作用,应具备高柔性、抗疲劳、水稳定性好的特点。 (5)最大拉应变产生在HMA基层底部,该区域最易发生疲劳破坏,该区域的弯拉应变对于控制沥青混凝土层自下而上的疲劳开裂、防止路面过早结构性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王雪梅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王雪梅 发表时间:2019-07-29T15:32:07.07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8期作者:王雪梅 [导读] 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施工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施工技术手段。下面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摘要:城市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城市道路的建设,人们对于城市各项设施建设的质量要求也在逐渐提升,这就需要在实际施工建设中,采取恰当的施工技术措施,并选择符合施工要求的材料,确保施工质量。沥青路面是当前城市道路的主要路面形式之一,本文就以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为中心,对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1 前言 沥青路面是当前市政道路项目建设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路面形式,其能够确保路面的平整度,且可以降低工程造价和噪音污染,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环保价值。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施工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施工技术手段。下面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2 沥青道路施工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必须要采用现代技术措施,提升施工质量,确保工程项目的使用性能。下面本文就从施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施工阶段的技术应用两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第一,沥青路面施工前的准备技术。在沥青路面施工之前,必须要对合理的选择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手段,做好施工前的各项技术准备工作,保证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讲,在选择沥青材料的时候,需要按照规定标准选择,保证沥青的质量性能。选择施工机械设备时,也要搞清楚机械设备的配套性能,看其是否符合施工要求,并对机械设备的计量精度进行监测。要根据施工要求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发挥技术的优势,保证项目的建设质量。第二,做好施工阶段的技术应用。在沥青路面施工阶段,会应用到各种施工技术手段。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搅拌技术应用。在沥青路面施工建设中,沥青的搅拌时间、温度和用量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施工的质量,并且直接关系到沥青路面的平整度和稳定性,因此,相关施工人员必须要控制好沥青的搅拌时间和搅拌温度,并选择恰当的搅拌方式,如可以采用连续式或者是间歇式的搅拌方式进行搅拌。搅拌过程中,对矿料和沥青进行加热的时候,必须要严格的控制好温度,将温度调整到施工规定的标准范围内,如果温度超标,将会影响到集料和沥青的粘接力,并影响沥青混凝土的稳定性,进而威胁到路面的质量。而在使用搅拌机进行搅拌的时候,要严格的控制好搅拌的速度。运输技术的应用。在沥青混凝土配比完成之后,需要通过运输环节输送到施工现场,这时通常采用的是吨位较大的卡车。在将沥青混合料运送到卡车上的时候,需要调整好运料机的位置,避免沥青混合料出现泄漏的情况,并在运输的途中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污染混合料。卸载的时候则需要调整好摊铺机和运料车之间的距离,保证沥青混合料摊铺的均匀性和平整性。摊铺施工技术的应用。在将沥青混合料运送到施工现场之后,则需要进行混合料的摊铺。首先需要将基层上的杂物、积水清理干净,并对所铺设沥青路面的基层进行检查,对于不适合沥青路面施工的地方要及时找出正确处理。完成之后,则需要进行施工放样,其准确性直接决定了基准钢线对施工的影响程度。因此在放样中,钢支柱的纵向之间的距离要适宜,不能过大,一般5~10m为宜。摊铺时,要加强监管力度,防止因为施工人员操作不合理而出现摊铺不均匀等质量问题。要保证摊铺机的平稳,防止碰撞和摩擦而导致摊铺机停顿,影响摊铺质量。可以采用平衡梁控制的方法,但是要及时的处理好平衡梁中的沥青,以免影响到整体的摊铺效果。摊铺完成之后,则需要进行碾压过程,这样可以进一步确保沥青路面的平整性和密实性。实际施工中,要保证沥青混凝土处于高温状态之下,并且要迅速的完成碾压工作,通常可以采用边摊铺边碾压的方式。对路面的碾压是一个耐心的过程,需要保证碾压机械慢而均匀的速度前进。初压应采用轻型钢筒式压路机碾压1~2遍。初压后应检查平整度、路拱,必要时应修整。复压应紧跟初压连续进行。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宜优先采用重型的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碾压到要求的压实度为止。采用三轮钢筒式压路机时,总质量不宜小于12t。大型压路机难于碾压的部位,宜采用小型压实工具进行压实。终压宜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碾压至无明显轮迹为止。 3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沥青路面施工的过程中,新技术层出不穷,有效推动了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提升。泡沫沥青技术的应用。该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发挥了泡沫沥青能够增加粒料剪切强度和水稳定性的优势,同时能够达到节约能源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仅需要对沥青进行加热,节省了施工时间。储存的时间较长,施工受季节以及气候的影响较小,因此该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国内外的很多单位也在研发泡沫沥青发生装置,以更好的发挥该技术的优势,推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提升。温拌沥青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因为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合和碾压温度在热拌和冷拌沥青混合料温度之间,且其拌合的温度与摊铺的温度与热拌相比大大降低,而又能够很好的保持其性能,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于有害气体的排放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可谓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了双赢,是今后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应用的主要趋势。 4 结束语 为了确保城市道路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必须要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率。当前在市政道路建设中,沥青路面最为较常见的路面形式,其有着较广泛的应用价值。而为了确保工程的质量,则在施工中必须要严格控制施工程序,保证技术的合理应用。本文就对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的应用和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以便为后续的施工作业提供借鉴,更好的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发挥其最好的使用功效。 参考文献: [1]郭堂营 . 简析沥青道路施工技术在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6(6) [2]黄展佳.市政工程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探讨[J].江西建材,2014(13):139. [3]沈道高.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5(9):094. [4]郑妍妍赵利治.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4):198. [5]方长东姜珊.分析市政工程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6(9)

含油污泥的处理现状及展望

含油污泥的处理现状和展望 摘要 含油污泥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针对含油污泥处理现状,分析了国内外处理含油污泥方法上存在的问题,综述了国内外含油污泥的处理技术现状、及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资源化利用将成为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含油污泥;资源化;除油;综述 Abstract: Oily sludge may do harm to the produc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must be treated harmlessly and be utilized comprehensively.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ily sludge treatmen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oily sludge treat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re analyzed.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domestic and foreign oily sludge treatment, and forecas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bout technology of oily sludge treatment.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oily sludge will be the dominant technique for oily sludge treatm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oily sludge、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oil removal、detoxification 1含油污泥的危害和来源 含油污泥是石油生产的伴随品,是石油生产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也是影响油田及周边环境质量的一大难题。含油污泥中大量的有机物和丰富的氮、磷、硫等营养物质,不加稳定处理的污泥任意排入水体,污泥中的有机物和氨氮将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氧,导致水体水质恶化,严重影响水生物的生存,营养物质又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在沿海海域造成赤潮和绿潮。除此,不同成分的含油污泥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危害是不同的。 1.1含油污泥的危害 油田含油污泥的组成成份极其复杂,是一种极其稳定的悬浮乳状液体系,含有大量老化原油、蜡质、沥青质、胶体、固体悬浮物、细菌、盐类、酸性气体、腐蚀产物等,还包括生产过程中投加的大量凝聚剂、缓蚀剂、阻垢剂、杀菌剂等水处理剂[1]。并因其体积庞大,排放后不但占用大量耕地,而且对周围土壤、水体、空气都将造成污染。我国现已对含油污泥的排放加强了重视[2],目前明确规定,肆意排放未经处理的含油污泥将处以1 000元/ m3·d 的罚款。这样虽然限制了部分污染物的排放,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含油污泥

乳化沥青的现状及发展

乳化沥青的现状及发展 乳化沥青的基本知识 乳化沥青,顾名思义就是乳化了的沥青,专业点讲就是将粘稠的沥青加热至流动态,再经机械力的作用形成微滴分散在有乳化剂-稳定剂的水中而形成的均匀、稳定的乳状液。 沥青是乳化沥青组成的主要材料。在选择用于制备乳化沥青的沥青时,首先要考虑它的易乳化性。沥青的易乳化性与它的化学结构有密切关系。一般认为易乳化性与沥青中的沥青酸含量有关,通常认为沥青酸总量大于1%的沥青,采用通用的乳化剂和一般工艺即易于形成乳化沥青。 乳化沥青中乳化剂的含量虽低,但它是乳化沥青形成的关键材料。早在二十世纪初人们就已经在研究沥青乳化剂,开始是使用牛血和粘土作沥青乳化剂,1925年在欧洲开始用肥皂做乳化剂生产乳化沥青,这一技术在1928年传到日本,1930年传到美国,1935年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的普及和推广。 沥青乳化剂是表面活性剂的一种,根据电性不同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从化学结构上看,它是一种两亲分子,分子的一部分具有亲油性,另一部分具有亲水性。亲油部分一般由碳氢原子团特别是长链烷基构成,结构差别很小。而亲水部分原子团则种类繁多,结构差异较大,使得乳化剂有很多不同类型。 乳化沥青是怎么形成的 沥青-水体系是一个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为了保持热力学平衡,沥青液滴自然趋向聚集以降低表面自由能。乳化剂的加入使得我们可以保持沥青液滴的高度分散性,即能保持沥青-水体系的稳定,又能得到粒径小的沥青液滴。在该系中乳化剂分子移动于沥青与水界面间,其分子的憎水基团吸附于沥青的表面,并使

其带有电荷,而亲水基团则进入水相,从而将沥青颗粒与水连接起来。 同时,由于沥青粒子带有同样电荷而相互排斥,妨碍它们之间互相凝聚,因而使沥青乳液能保持一定时期的均匀和稳定。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乳化剂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当乳化剂浓度达到某一值后,乳化剂开始自行形成亲油基向里、亲水基向外的液滴或者胶团,通常我们把这个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之后继续增大乳化剂的浓度,将会使乳液中的液滴数目不断增加,达到如图所示的状态。 乳化沥青的生产流程 乳化沥青生产流程大致分为沥青配置、乳化剂水溶液配制、沥青乳化和乳液储存四个主要程序。 ①沥青配置:在沥青乳化设备中保证沥青的温度稳定,能够连续不断地供给乳化机使用; ②乳化剂水溶液配制:分为分批作业和连续作业两种流程型,工业化生产一般采用连续作业,将乳化剂水溶液连续不断地用泵输入乳化机中; ③沥青乳化:根据沥青和乳化剂水溶液进入乳化机时的状态,可连接成开式和闭式,闭式生产流程是用泵直接把沥青和乳化剂水溶液经管路泵如乳化机内,靠流量计指示流量,便于自动化控制,产量稳定,适宜连续大量生产;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黄玉明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黄玉明 发表时间:2019-07-19T14:09:47.5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作者:黄玉明[导读] 摘要:城市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城市道路的建设,人们对于城市各项设施建设的质量要求也在逐渐提升,这就需要在实际施工建设中,采取恰当的施工技术措施,并选择符合施工要求的材料,确保施工质量。 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摘要:城市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城市道路的建设,人们对于城市各项设施建设的质量要求也在逐渐提升,这就需要在实际施工建设中,采取恰当的施工技术措施,并选择符合施工要求的材料,确保施工质量。沥青路面是当前城市道路的主要路面形式之一,本文就以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为中心,对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应用;发展趋势 1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应用现状 1.1车辙问题 车辙所指的是路面车辆行驶留下的车轮痕迹,道路施工路面养护过程中,其养护质量的评价的重要指标就是车辙痕迹。车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以及使用期限,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以及使用期限的问题与路面弹性联系密切,路面施工过程中如果不能够有效解决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以及使用期限的问题,沥青路面就会出现明显的车辙痕迹,进而导致市政道路路面出现形变。不仅影响道路的质量,对行车舒适度以及驾驶平整度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道路形变,车辙也会降低道路路面的承载力。 1.2裂缝问题 沥青是由不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黑褐色复杂混合物,是高黏度有机液体的一种。沥青也是一种防水防潮和防腐的有机胶凝材料。因此自身特殊的性质,具备一定的弹性,受温度的影响会出现涨缩的现象,相关人员如若没有进行及时且有效的处理,就会使路面产生裂缝,进而影响施工的质量,严重时更会影响路面交通的安全性。 1.3磨光问题 由于沥青路面长时间运转,车辆在路面上行驶会导致沥青路面磨光,进而导致路面摩擦力下降,导致车辆行驶安全性受到影响,基于此,施工人员以及相关安全管理人员在发现路面磨光问题时,应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此外,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点,沥青混合料的配比一定要参照相关标准,保证配比的科学性,进而确保路面的质量以及性能,为车辆安全形式奠定基础。沥青路面磨光导致路面抗滑能力下降,抗滑性能低于规范要求值。大部分路面磨光发生在高级公路中,造成路面磨光的主要原因是车辆行驶过程中,行车水平力使路面表层骨料棱角被磨掉,或者沥青路面油石比过大,泛油严重。因此,路面磨光路段应加铺抗滑表层,采用拌和法或者层铺法进行沥青混合料表面处治。此外,使用的材料也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文献的要求。 1.4剥落问题 沥青路面脱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沥青混凝土路面铺设过程中,温度过低或是没有及时占压容易造成压实度较低的情况,从而导致沥青路面脱落。(2)沥青混合物需要经经过热处理后才能在道路施工中铺设,由于沥青混凝土出料温度过高,造成沥青老化,沥青混凝土无粘结力,进而导致沥青路面脱落。(3)沥青混凝土的细集料中含泥量超标,影响混凝土的粘结性。(4)沥青混合料的配比是影响沥青路面的关键因素,沥青混凝土的油石比(即是沥青含量)过低,造成粘结力差。 2市政工程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要点因为车流量较大等原因,我国对于市政工程道路的质量要求是极为严格的。又因其受到破坏后维修较为困难等原因对于道路施工的技术要求也极为严格,要确保所建设成的沥青路面的各项指标都符合使用要求。 2.1操作的准备阶段 进行沥青地面操作时,要注意提前准备相关的材料,与政府部门协商工作进程安排,对于一些技术问题要进行长期的讨论和模拟操作,特别是沥青混合料摊铺、压实等重要的关乎整体工程质量的环节要进严密的分析,选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另外,要注意方案的可行性,在一定条件下,不要设置不合理的方案进行操作,例如在沥青混合的过程中根据不同路段设置不同的材料混合比例。通常情况下,一项工程所使用的沥青混合料是交由厂家集中搅拌的,所以在施工开始前我们就要委派专门的检测人员到搅拌现场进行质量把控。除了要检测混合料配比之外,还需要检测在高温或是低温下能否进行正常铺设等。 2.2试验段铺筑 为了确保铺设的沥青路面符合使用要求,在进行施工之前,往往要进行试验段铺筑,通过检测试验段的路面性能来推断是不是符合工程的使用要求,除此之外,进行试验段铺筑还可以通过实验确定出最适合铺筑的温度、铺筑速度等,从而确保有最佳的施工条件。 2.3机械设备准备 在进行施工的过程当中,除了人工外,还需要有大量的施工大型设备,诸如运输车、摊铺设备、压式设备等等。所以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要在施工之前做好车辆的检修工作,确保在工程施工期间,不会出现大型机器故障而耽误工期。 2.4沥青混合料的运输 在进行沥青混合料的运输过程当中要综合考虑所运输的距离、沥青的运输量、路况等各种因素,制定出最佳的运输方案,从而确保运送到施工现场的沥青是处于最佳铺设状态的。在进行运输之前要对每一辆参与运输的车辆进行车况检查,要保证车厢洁净并且在车厢上涂一层防粘薄膜剂。在进行运输的过程当中,要做好温度控制,尽量减少温度的损失,为了避免日照雨淋,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在车厢上安装防水篷布。 2.5沥青路面沥青混合料的摊铺 作为沥青路面铺设施工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进行摊铺施工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在进行摊铺前要确保路面已经喷洒粘油层,并且根据工程量选定施工设备的数量。(2)在进行摊铺时要严格把控摊铺速度,确保要做到匀速、不间断摊铺,这样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出现所摊铺的沥青各部分出现质量不同的情况。(3)在进行施工时,要做好施工车辆的组织工作,切忌施工车辆在未经压实的路段上行驶。(4)要控制施工时沥青混合料的温度,要保证其温度符合工程要求。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摊铺中,要是设备功率较大,那么就要适当降低摊铺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