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哮病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哮病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哮病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哮病系脏气虚弱,宿痰伏肺,复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过激、劳倦过度等触动,以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的顽固发作性肺系疾病。

【范围】

西医学中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其它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心原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等具有本病证候特点者,皆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的产生是在脏腑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复加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过激、劳倦过度等因素而诱发。

一、病因

1.脏气虚弱禀赋薄弱,易受邪侵,如婴幼儿患哮病者多因于此,其脏气虚弱多,以肾虚为主。此外,病后体弱,伤于肺脾肾,致痰饮留伏,成为宿根。

2.外邪侵袭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与外界气候有密切的关系。哮病属于肺系痰患,故在气候突变,由热转寒之时,深秋寒冬季节,发病率较高。

(1)外感风寒、风热或暑湿等邪气,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气不布津,聚液成痰。

(2)嗅吸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致使肺气宣肃失常,津聚痰生。

3.饮食不当过食生冷,伤及脾阳,津液凝聚,寒饮内生;嗜食酸咸肥甘厚味,痰热内蕴;进食海膻鱼蟹虾等,引动宿痰而发病。

4.情志、劳倦所伤情志抑郁,惊恐恼怒,或月经期前,或剧烈运动后,劳累乏力,皆可致气机失调,肺失宣肃而发病。

上述各种病因,既是导致哮病的原因,也是哮病发作的诱因。

二、病机

1.发病由于哮有“夙根”,一般认为,主要是痰,但与水饮、瘀血、气滞、火郁以及本虚等密切相关,故在哮的发病过程中,痰、瘀、虚最为主要,每因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而诱发本病。发病前可有喷嚏、鼻塞等先兆,亦有骤然起病而无先兆者。

2.病位病位在肺,涉及脾肾。肺主气,司呼吸,上通气道、咽喉而开窍于鼻。“肺为贮痰之器”,若肺有宿痰,必为诱因所触发,以致痰气交阻,壅塞气道,肺失宣肃,喘促痰鸣,发为哮病,故哮病的主要病位在肺。肺与脾、肾关系密切,生理上相互资生,病理上也互有影响。如脾为生痰之源,痰伏于肺,便可成为发病的夙根。而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哮病日久,肺虚及肾,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助肺纳气,每可加重发作。

此外,哮病反复发作,日久则痰瘀互结,病及于心。

3.病性哮病有寒热、虚实之不同。

(1)发作期以邪实为主因痰邪壅肺,痰阻气闭所致。邪气盛则实,故呼出尤为困难,而自觉呼出为快,由于病因不同,可有寒痰冷哮、热痰热哮等不同。(2)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哮病久发,气阴日伤,肺脾肾俱衰,故以正虚为主。

(3)大发作期正虚与邪实并见,肺肾同病,病及于心,甚则脱闭。

4.病势病势随正气强弱、病邪盈衰、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以及治疗是否及时得

当而不同。一般病邪不盛,治疗及时,则病势缓,多趋于邪外解而向愈。若邪盛或正虚较著,治疗不当,病势急,多趋于邪内伏而恶化。

5.病机转化若因于寒或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则发为冷哮;病因于热,或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则发为热哮;若痰热内郁,风寒外袭,则发为寒包火证。寒热之间可相互转化,寒痰可以化热;热证久延或治不得法可病从寒化。哮证反复发作,寒痰每伤脾肾之阳,热痰耗灼肺肾之阴,常互为因果,如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布津,则痰浊内蕴,肃降无权,并因卫外不固而易招致外邪侵袭。脾虚失运,积蕴生痰,上贮于肺,影响到肺气升降。肾虚摄纳失常,呗0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为痰,上干于肺。由于肺脾肾三脏相互影响,可致合病或并病,表现为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肺肾阴虚,更致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情严重时,因肺不能朝百脉,六脉运行不畅,‘命火不能上济于心,或痰饮凌心,痰浊蒙闭心窍,心气心阳受累,则可发生喘脱危候。气机不运,气血瘀闭,则可发生喘闭昏厥之危候。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3.有过敏史和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哕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二、鉴别诊断

1.辨虚实本病属邪实正虚,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并可从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辨别虚实。

实证多为新病,喘哮气粗声高,呼吸深长,呼出为快,脉象有力,体质不虚。虚证多为久病,喘哮气怯声低,呼吸短促难续,吸气不利,脉沉细或细数,体质虚弱。

2.辨寒热在分清虚实的基础上,实证需辨寒痰、热痰以及有无表证的不同。寒痰证内外皆寒,谓之冷哮。除有实证的表现外,多伴胸膈满闷,咯痰稀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等表证,苔白滑,脉浮紧。

热痰证痰火壅盛,谓之热哮。除有实证的表现外,常伴有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粘稠,面红,或伴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3.辨脏腑虚证有肺虚、脾虚、肾虚之异。肺气虚者,证见自汗畏风,少气乏力;脾气虚者,证见食少便溏,痰多;肾气虚者,证见腰酸耳鸣,动则喘乏。此外,还应审其阴阳气血之偏虚,详加辨别,分清主次。

三、治疗原则

发作期以豁痰利气祛邪为主,寒痰当温化,热痰当清化,表邪明显者兼以解表,缓解期以扶正固本为主,正虚邪实者,当标本兼顾。

1.豁痰利气祛邪

(1)温化“肺如钟,撞则鸣”,若寒犯肺金,闭遏肺气,引动伏痰,发为哮鸣,

欲使金鸣之声静,当施温肺化痰定哮法,使寒去痰除,气机宣肃有序,哮病乃止。

(2)清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遇寒则气闭,遇热则气沸。若热炽肺经,气沸津郁,痰阻气道,发为哮喘。单一清之,胶痰难化,只投化痰,火不能息。故法当以清热化痰定哮法,使肺热泄,痰热除,气道畅通,壅塞之逆气归于肃降,哮鸣乃止。

(3)散寒泄热若风寒紧束于外,邪热痰火久盘于内,致肺气外闭内壅发为哮鸣,施散寒泄热定哮法方为正路,融辛温与寒凉于一炉,外散风寒,内清里热,肺气以畅,哮鸣乃止。

此外,若因痰胶气道,结为巢囊,阻塞肺气,发为哮鸣者,谓之痰哮,治当劫痰畅肺定哮;若寒饮内宿,气道不畅之水哮,则当采用祛除水饮定哮法;痰瘀互结者,则又当化痰活血。

近年来,针对哮有夙根,使用利气祛痰消瘀定哮法、化湿泄毒拨根定哮法、蠲除痰浊定哮法等,取得了较好疗效。

2.扶正固本若肺气虚为主,治当补肺益气,用药宜注重甘温润剂,因肺喜温润,为生水之脏,甘温能滋生肺气,润则略生肺津,甘补温润,能生气而保清肃之性;若以脾气虚为主,治当健脾益气,投药宜重甘温燥剂,因脾喜温燥而为中运之脏,得甘则补,温燥能升运脾湿,甘补温燥,能振奋中气以持燥土之性;若以肾气虚为主,治当补肾纳气,常纳阴柔养阴诸品于温热壮阳药物之中,藉以使阴生阳长,元阳振复,下施固摄之权,上以温助肺金。

四、应急措施

严重的哮病发作,采用一般治疗措施仍难缓解;或发作持续过久,呼吸困难,呼长吸短,气息急促,唇甲紫绀,颈脉怒张,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意识模糊,或

烦躁不安,额汗淋漓,皮肤潮湿,脉细弱或沉伏。可选用下列急救措施:

(1)紫金丹米粒大5~10粒(少于150mg),冷水送下。

(2)砒矾丸绿豆大5~10粒,温水送服。

(3)十枣汤红芽大戟(醋制)、甘遂(醋制),芫花(醋制)。上药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服29,儿童减半,以大枣10枚煎汤送下,每日1~2次。得快利即停药。

(4)雾化吸入选用复方银黄气雾剂雾化吸入。

(5)止喘灵注射液4ml,肌内注射,4小时1次。

(6)艾灸肺俞、膈俞20分钟。

(7)吸氧。

五、分证论治

1.发作期

(1)冷哮

证候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咯痰稀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证候分析寒痰留伏于肺,为诱因所触发,痰气交阻,搏击有声,故喉中哮鸣有声;肺气闭郁不得宣畅,故胸膈满闷,咯痰稀白;阴盛于内,阳气不能宣达,则面色晦滞,形寒肢冷;外寒引动内饮,则感寒易发;若风寒束表,则有恶寒、发热、身痛等表证;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为痰饮内伏,外受风寒之象。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利气。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射干麻黄汤加减。药用射干、炙麻黄、干姜、细辛、清半夏、陈皮、紫

菀、款冬花、苏子、甘草。

方中射干、麻黄宣肺平喘,豁痰利咽,为主药;辅以干姜、细辛、半夏温肺蠲饮降逆;佐以紫菀、款冬花、陈皮、苏子宣肺化痰止咳;使以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重在温化痰饮而降肺气,故能除寒痰哮鸣之症。

②加减痰壅喘逆不得卧者,合三子养亲汤,也可加葶苈予以降气涤痰;呼吸迫促,张口抬肩者.加厚朴、杏仁宣肺平喘;兼有浮肿者,加车前子、茯苓利水消肿;胸膈满闷者,加桔梗、枳壳行气化痰;若表证明显者,可加桂枝、杏仁配麻黄以疏散表邪。

⑧临证参考表寒里饮,寒象明显者,用小青龙汤,酌配杏仁、苏子、白芥子等药。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中,麻黄、细辛、干姜等辛散之药,在严寒潮湿地区,用量可稍重,尤其细辛之用量不必拘于“细辛不过钱”之说,可与麻黄、干姜等量用之。若顽痰久踞肺经,哮鸣经久不止,且寒热不显者,可用皂荚丸,亦可在辨证用药基础上,加竹沥、姜汁以“透穴巢之痰”;如沉寒瘤冷,顽痰不化者,可在密切观察下服用紫金丹以劫痰定喘,但应严格掌握剂量,每次不超过150mg,冷茶送服,忌饮酒,连服5~7日,密切观察服药后反应,不可久服,服药后见呕吐、腹泻等症者应立即停药。

(2)热哮

证候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粘稠,面红,伴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肺内素有热痰蕴伏,外邪侵犯,肺失清肃,上逆而致痰气搏击,则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呛咳阵作;痰热交结,则咯粘稠黄痰;痰火郁蒸,则胸膈烦闷、面赤、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之象。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降逆。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定喘汤加减。药用炙麻黄、杏仁、黄芩、生石膏、桑白皮、款冬花、清半夏、白果、甘草。

方中麻黄宣肺平喘,配白果敛肺气,化痰浊,定喘嗽,二药一开一收,则使宣散不致太过,收敛不致留邪,制止哮喘发作,共为君药;臣以桑白皮、黄芩、生石膏清泄肺热;佐以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祛痰;使以生甘草调和诸药。九药合用,使痰浊祛而肺气宣,肺热清而喘自平。

②加减表热甚者,加连翘、薄荷以清热解表;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卧者,加葶苈子、瓜蒌皮、地龙泻肺降气,化痰平喘;便秘者,加大黄、枳实以通腑利肺;痰黄粘稠难咯者,加用黛蛤散、知母、鱼腥草以清热化痰;痰多色黄胸痛者,加桃仁、薏苡仁、冬瓜仁、芦根以化痰通络。

③临证参考定喘汤用于痰热郁肺而表证不著者。若肺热内盛,复感外寒,则寒束卫表,出现咳喘无汗、身痛、恶寒发热之外寒内热证,即所谓寒包热哮,可用越婢加半夏汤或大青龙汤。对于寒包热哮,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喘》提出未病先治热,进行预防性治疗,“八九月未寒之时,先用大承气汤下其热”,“至冬寒时无热可包,自不发者是也”。

(3)虚哮

证候反复发作,甚者持续哮喘,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口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脉弱。

证候分析哮病反复发作,正气日虚,痰邪深伏,致成难以缓解之虚哮。肺气大损,痰浊泛溢,肺失肃降,故喘促痰鸣,反复发作,甚则持续喘哮;肺肾气虚,故咯

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病久及心,心气、心阳受累,血行瘀滞,故口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脉弱为虚。

治法补肺益肾,化痰活血。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生脉散合人参蛤蚧散加减。药用人参、麦冬、五味子、丹参、蛤蚧、茯苓、桑白皮、地龙、陈皮、清半夏、甘草。

肺为主气之脏,肾为纳气之根,今肺肾气虚,以人参大补元气,蛤蚧补肾纳气,共为君药;虚则肺气易于耗散,故臣以五味子、麦冬养阴敛肺;肺主宣肃,为贮痰之器,故佐以桑白皮、陈皮、半夏化痰平喘;肺朝百脉,气虚易致血瘀,故再使丹参、地龙活血、平喘,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肺肾同治,气血同调,使肺有所主,肾有所纳,升降有序,哮喘自平。

②加减痰多胸闷者,加瓜蒌、桔梗化痰利气;喘甚者,加白果、芡实、罂粟壳敛肺固肾;阳虚者,加肉桂温补肾阳;阴虚者,加熟地黄、山药补肾养阴;气阴将竭者,加山萸肉、龙骨、牡蛎敛汗救阴。

③临证参考若痰多哮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汗出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此为痰浊壅盛于上,肾阳亏虚于下,故须温阳补虚,降气化痰,可选苏子降气汤化裁;若痰瘀互结,哮喘痰鸣,面色晦暗,爪甲青紫,可选血府逐瘀汤化裁;若心肾阳衰、哮鸣甚,以上方送服黑锡丹、蛤蚧粉。黑锡丹内含铅,只宜急救,不宜久服。

2.缓解期

(1)肺气亏虚

证候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哮喘,发病前喷嚏频作,

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濡。

证候分析肺主表卫外,肺气亏虚,故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外邪从口鼻、皮毛犯肺,故发病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濡为肺气亏虚之象。

治法补肺益气。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玉屏风散合人参定喘汤加减。药用人参、黄芪、白术、防风、半夏、五味子、罂粟壳、甘草。

方中人参、黄芪补肺益气为君;臣以白术、甘草健脾补中,益气血生化之源,以加强君药补肺益气之力;佐以半夏化痰降逆,五味子、罂粟壳敛肺定喘,防风归脾经,开宣散邪,以防收敛太过;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功。全方扶正不忘祛邪,补肺不忘敛肺,使肺之宣降得复,清肃得司,哮病可愈。

②加减外感表寒者,加麻黄、生姜祛风散寒;脾气虚者,加茯苓、陈皮健脾益气;兼痰热者,加桑白皮、贝母清热化痰。

③临证参考本证患者需长期服药,亦可应用丸散缓图之。若平素肺气虚弱突出,或有微喘,易发哮鸣者,可服用人参蛤蚧散,临证时可加地龙等平喘降逆之品。

(2)脾气亏虚

证候平素痰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引发哮喘,舌苔薄白,脉细缓。

证候分析脾主生化气血而运湿,脾气亏虚,聚湿生痰,上贮于肺,故平素痰多;脾主肌肉,气虚则倦怠乏力,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

引发;舌、脉象均为脾虚之征。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六君子汤加减。药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为君;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燥湿化痰;佐以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而止喘哮。全方补气而不滞气,行气而不耗气,补中有清,收中有散,促进脾胃运化以建功,温化痰饮哮喘自平。

②加减兼气滞纳呆、脘胀者,加木香、厚朴、砂仁行气消滞;兼脾阳不振,形寒怕冷,肢冷便溏者,加桂枝、干姜温脾化饮。

(3)肾气亏虚

证候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证候分析久病气虚,摄纳失常,气不归元,故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肾虚精气亏乏,不能充养,故腰酸腿软,脑转耳鸣,不耐劳累;元阳虚衰,故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治法补肾摄纳。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金匮肾气丸。药用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反。

肾主纳气,方中附子、肉桂温补肾阳,鼓舞肾气,虽为君药,用量宜轻,取其少火生气之义;臣以熟地、山药、山萸肉滋补肾阴,阴中求阳;佐以泽泻、茯苓、

丹皮泻火渗湿,寓补于泻之中。诸药合用则益火之源,温肾纳气。

②加减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温肾助阳;阴虚明显者,用七味都气丸加麦冬、当归、龟板胶益肾养阴;肾不纳气,配胡桃肉、五味子、冬虫夏草、紫石英,或合用参蛤散补肾纳气;痰多者,加陈皮、苏子化痰。

③临证参考由于肺脾肾三脏在生理病理上互有联系与影响,故临床每多错杂并见,表现为肺脾、肺。肾气虚,或肺肾阴虚、脾肾阳虚,或肺脾肾三脏皆虚等不同证候,治疗上应区别主次,适当兼顾。

六、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复方Jkthh片(华山牌,河北邯郸制药厂):每次3~6片,每日3次。用于寒哮。

(2)止喘灵注射液(苏中牌,江苏扬州苏中制药厂):每次2ml,每日2~3次,肌内注射。用于哮喘,见有咳嗽、有痰、气喘、气短或伴有胸部胀闷,以及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而见上述症状者。

(3)止嗽定喘膏、止咳喘热参片、麻杏止咳糖浆、蛤蚧定喘丸(见喘病篇)。2.单验方

(1)干地龙研粉,每次3g,每Et 2次,或装胶囊开水吞送。现已有地龙注射液,每次2ml,首次用0.5ml,隔El 1次,肌内注射。用于发作时主要表现为热证者。

(2)曼陀罗叶制成细卷状,发作时燃吸,可缓解哮喘。

(3)露蜂房30g,食醋90g,加水煎,每Et 3次。

(4)玉涎丹:蛞蝓(蜒蛐)20条,大贝母lOg,共捣为丸。每服1.5g,每El 2次,

或用蛞蝓加糖水化服。治热哮。

(5)皂角15g,煎水,浸白芥子30g,12小时后焙干,研粉,每次1~1.5g,每1-3次。用于痰壅气逆之证。

(6)乌贼鱼骨,刮削,研细末。每次2g每日2次,白开水送服。

(7)治醋哮方:甘草60g,去皮,作一寸段中半劈开,以猪胆汁5枚,浸3 日,取出,火上炙干为末,炼蜜为丸。每日1次,每次4丸,临卧服。适用于每因食用添加醋类的食品而诱发哮病者之预防治疗。

(8)治酒哮方:白矾30g(研),杏仁250g。二味同熬,矾溶化将干,取出,摊新瓦上,露一宿,砂锅内炒干。每晚饭后细嚼杏仁10~15枚。适用于每因酒精饮入诱发哮病发作者的预防和治疗。

(9)平喘汤小蝌蚪用凉水洗净,成人每日服10个,小儿酌减,连服10 日。主治过敏性哮喘。

简验方

在辨证施治原则下选择应用。

1。曼陀罗叶制成卷烟状,发作时点燃吸入,可以缓解哮喘。

2.地龙焙干、研粉,装胶囊,每服3克,一日二次,或制成30%地龙注射液,每次用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一次,用于热哮。

3.玉涎丹蛞蝓(蜒蚰)20条,大贝母10克,共捣为丸,每服1.5克,一日二次,或用活蛞蝓加糖水化服。治热哮。

4.皂角15克,煎水,浸白芥子30克,12小时后焙干,每次1—1.5克,曰三次,用于发作时痰涌气逆之症。

5.僵蚕5条,浸姜汁,晒干,瓦上焙脆,和入细茶适量,共研末,开水送服。

6。紫河车粉60克,蛤蚧粉45克,地龙粉75克,五味子24克,蜜丸或水丸,每服5克,一日两次。平时治本,可以减少发作或不发。

(二)敷贴法(白芥子涂法)

白芥子、延胡索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共为末,加麝香0.6克,和匀,在夏季三伏中,分三次用姜汁调敷肺俞,膏盲,百劳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十曰敷一次,可以减少发作。

(三)针灸

发作期取定喘、天突、内关穴。咳嗽痰多加孔最、丰隆,每次选用1—2个腧穴,用重刺激,留针30分钟,每隔5—10分钟捻针一次,每日或间日治疗一次,背部可加拔火罐。

缓解期取穴大椎,肺俞、足三里。肾虚加肾俞,关元,脾虚加中脘、脾俞。每次选用2--3个腧穴,用较轻刺激,间日治疗一次。在发作前的季节针灸,可作预防性治疗,有减少发作或减轻症状的效果。

(四)割治疗法

取膻中穴或手掌(食指第一指节掌面正中,或掌侧第二,三或三、四掌骨间)割治.选定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局麻后切开皮肤,切口长约0.5—1.5厘米,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组织。或在切口周围进行一定机械刺激,切口处用拔毒膏药贴敷,覆盖消毒纱布包扎。一般割治1一3次,两次割治间隔时间为7天,可在原割治部位左右旁开约1厘米处或另选一部位进行.用于哮喘反复发作者,可以缓解,减少发作,也有根治者。

(五)埋线疗法

取穴定喘、膻中、中府透云门、肺俞透厥阴俞、孔最、足三里、八华穴等,每次

选1—3穴。选准穴位后进行常规消毒局麻,用埋线钩针或三角缝针穿入羊肠线,快速刺入皮肤,埋于所需要的深度(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线头不能暴露在皮肤外面,针孔涂以碘酒,盖上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一般要埋3"-4次后才开始见效,两次埋线间隔时间为20---30天。用于久哮、反复发作不已者,可以减少发作。

(预防与护理]

对本病应重视预防,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减少发作机会,具体内容如下.1.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暖,尤其转寒时,防止感受外邪诱发乙

2.忌吸烟,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灰尖,花粉。

3.饮食宜薄滋味,忌生冷、肥腻,以绝生痰之源;并忌辛辣,海腥鱼虾等发物。4.避免过度劳累和情志刺激。.

5.观察对患者个体易于诱发的因素,避免其影响.

6.平时常服扶正固本及脱敏的药物。

3.食疗方

(1)胡桃肉1个,生姜1片,每晚同嚼后服下。适用于虚证哮喘,可减少复发。

(2)治盐哮方:豆腐1块,加水煮开,加糖少许,每日服1碗,不间断服百日。适用于过食咸物而诱发哮病发作者的预防和治疗。

(3)五味子蛋:五味子250g,水3.5L,煮30分钟,待凉时用新鲜鸡蛋20只,浸入汤内,7天后,待蛋壳变软,即可取服,早晚各1只,热水中浸5分钟后去壳服下。感冒发热忌服。

(4)人胞,用新鲜者煮服。或焙干研粉,每次吞服1.5--3g,每日3次。用于哮

喘缓解期治疗。

4.针灸疗法

(1)体针发作期取穴定喘、天突、内关。咳痰多加孔最、丰隆。每次选2--3个腧穴,重刺激,留针30分钟,每隔5~10分钟捻针1次,每日或间日1次。缓解期取穴大椎、肺俞、足三里。肾虚加肾俞、关元;脾虚加脾俞、中脘。每次选2~3个穴,用轻刺激,间日治疗1次。在发作前的季节施针。

(2)耳针发作期取定喘、内分泌、皮质下,未发时可埋压豆于脾、肾、内分泌等穴。

5.敷贴法

(1)白芥子敷贴法白芥子21g,细辛21g,延胡索12g,甘遂12g,人工麝香10~15g,均研细末,用姜汁调和,做成小薄圆饼状外贴。夏三伏季节中,分3次敷贴肺俞、膏肓、大柱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10日敷1次。

(2)三健膏天雄、川乌、附子、桂心、官桂、桂枝、细辛、川椒、干姜各等分,麻油调熬,加黄丹收膏,摊贴肺俞穴,3日1换。

6.割治疗法取膻中或手掌(掌侧第二、三或三、四掌骨间)割治,常规消毒,局麻后作0.5~1.5cm切口,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组织,或在切口周围进行一定的机械刺激,切口处用拨毒膏贴敷,覆盖消毒纱布包扎。一般割治1~3次,两次治疗间隔为7天,可在原处旁开lcm处或另选部位进行。亦可取膻中及鱼际穴(男左女右)。常规消毒后,作0.3cm长切口,剪出显露的皮下脂肪后,把酒精消毒的白胡椒剪成楔形埋入穴位,愈后,白胡椒可被溶化吸收。

7.埋线疗法取穴:定喘,膻中,中府透云门,肺俞透厥阴俞,及孔最、足三里,每次选其中1~2穴。选定穴位后,常规消毒,局麻,用埋线钩针或三角缝针穿

入羊肠线,快速刺入皮肤,埋于所需深度(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线头不可暴露于皮肤外,针孔涂以碘酒,覆消毒纱布,胶布固定。也可在上述部位埋入少量兔脑垂体代替羊肠线。一般3~4次开始见效,每两次间隔20~30天,用于反复发作之久哮者,需注意过敏反

应。

【转归与预后】

一、转归

哮病发作期以实证为主,缓解期以虚证为主。实证如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可渐次向虚证或虚中夹实证转化;虚证如感外邪或有其它诱因,亦可转为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冷哮日久,或治疗中长期过用温燥,在里之寒痰、湿痰亦有化燥化火的可能,而为寒热夹杂或外寒里热之证;热哮日久,或屡用凉下,损伤中阳,也可能转为冷哮。无论冷哮、热哮,由于病邪久留不去,哮喘屡愈屡发,都会使人体正气日耗,由实证向虚证方向转化,成为正虚邪恋或正虚邪实之证。在病程中,因痰浊伏于内,痰阻气壅,血行不畅,可转为痰瘀互结之证,日久病及于心,正气衰微。

二、预后

哮病难治,迄今仍无特效的根治方法。正确的辨证论治,对及时缓解病情有肯定的疗效。但欲控制复发,达到彻底根治,尚属难度较大的研究课题。若体质强,邪浊不重,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治疗得法者,一般服药后,哮鸣胸憋症状即可减轻,3~7天内基本缓解。若体质弱,病邪深伏,诱因不除,可反复发作,易转为肺胀等病。严重者,可发生闭脱危证,预后不良。

【护理与调摄】

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寻找并祛除发病诱因。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避免接触到刺激性气体、灰尘、花粉等。饮食宜清淡而富营养,忌生冷肥甘厚味、海膻发物、辛辣等食物,并戒除烟酒。

密切观察哮喘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加重时间及昼夜变化规律,以了解病情轻重,决定治疗和护理措施。

对于喘闭、喘脱危候者,采取中西结合法抢救,必要时予一级护理或特级护理,给氧或机械通气,记出入量,采取鼻饲、导尿等措施。

根据哮、喘、咳、痰四症之特点分别护理,哮鸣咳嗽痰多,痰声漉漉或痰粘难咯者,用拍背、雾化吸入等法,助痰排出;对喘息哮鸣,心中悸动者,应限制活动,防止喘脱。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1.加强体质锻炼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选择太极拳、内养功、八段锦、慢跑、呼吸体操等方法长期锻炼。

2.药物预防可根据具体情况辨证用药。肺脾气虚者,宜常服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脾肾阳虚者,可常服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右归饮、保元汤等;肝肾阴虚者,可常服六味地黄丸、滋水清肝饮、左归丸等方药。

3.避免接触诱因如过敏药物、食物及其它异物。

4.预防感冒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二、康复

1.药物康复在康复阶段可继续使用扶正固本方药。如六君子汤、麦门冬汤、金

匮肾气丸、十全大补汤等。

2.食疗康复可辨证选用羊蜜膏、人参粥、羊脊骨粥等。

(1)肺肾阴虚者,可选羊蜜膏。方用熟羊脂150g,熟羊髓50g,白沙蜜150g,

生姜汁200ml,生地黄汁1500ml。先以羊脂煎令沸,次下羊髓又令沸,再下蜜、

生姜汁、地黄汁,不停搅拌,微火熬数沸成膏。每日空心温酒调服1匙,或作姜

汤,或作粥食之亦可。

(2)肺肾气虚者,可用人参粥。人参末5g,或党参末15g,姜汁15g,米lOOg,

煮粥,空腹服。

(3)脾肾阳虚者,可用羊脊骨粥。羊脊骨1具(全者、捣碎),肉苁蓉50g,洗切作

片,草果3个,荜茇9g,水煎成汁,滤去渣,入葱白、五味,作粥食之。

3.自我疗法自我按摩足三里、合谷、后溪、昆仑等穴。

【医论提要】

由于哮必兼喘,故本病又称作哮喘。哮喘之名,首见于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元代《丹溪心法》中朱丹溪则首先将哮喘作为独立的病名成篇。《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素问·阴阳别论》及《素问·通评虚实论》中的“喘鸣”,《素问·太阴阳明论》中的“喘呼”,均是对本病特征的最早记载。《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等记载,则描述了本发作时的典型症状。综观历代医籍,古人对本病的命名繁多,而大致可分为以症状特征为名、以病因为名和以病理性质为名3类。以症状特征为名者,如呷嗽、哮吼、粕耠(h6K)、驹喘、粕觳(xi丘)等;以病因为名者,如寒哮、冷哮、热哮、风寒哮、食哮、鱼腥哮、酒哮、水哮、盐哮、糖哮、年久哮等;以病理性质为名者,有实哮、虚哮之分。

在朱丹溪正式把“哮”作为一个独立的病名以前,医家大都将哮病与喘证混论,统称为喘,由于

哮必兼喘,故一直未能将两者作出明确的分证论述。到了明代虞抟的《医学正传·哮喘》,才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谓之喘”。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更详细描述了二者见症之异:“喘者,促促气急,喝喝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哮“与喘相类,但不似喘开口出气之多。……以胸中多痰,结于喉间,与气相击,随其呼吸呀呷于喉中作声。……待哮出喉间之痰去,则声稍息;若味不节,其胸中未尽之痰复与新味相结,哮必更作。”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哮》亦指出:“喘证之因,若由外邪壅遏而致者,邪散则喘亦止,后不复发……;若夫哮证,……邪伏于里,留于肺俞,故频发频止,淹缠岁月。”

对于哮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以清代医家李用粹《证治汇补·卷五》之概括最为精辟:“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本病病机的关键在于痰,如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哮病》所云:“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一般认为,伏痰为本病之“夙根”,而痰之生成,责之于肺不能布津液,脾不能运输水精,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伏藏于肺。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本病之发与痰有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之“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已经指出伏饮、痰浊与本病的发病直接有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上气鸣息候》阐述本病病机时说:“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并于同书《咳嗽病诸候·呷嗽候》中指出:“其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一》也认为:“凡遇天阴欲作雨便发,……甚至坐卧不得,饮食不进,此乃肺窍中积有冷痰,乘天阴寒气从背、口鼻而入,则肺胀作声。此病有苦至终身者,亦有母子相传者”,既阐发了寒痰伏肺为本病之宿根,又强调了本病的难治性与

施今墨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精选

施今墨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精选 施今墨先生是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强调把健脾助运和滋肾养阴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了著名的“降糖对药”(即黄芪、山药、苍术、玄参),在当今医学界影响深远。 验方一:元参90g,苍术30g,麦冬60g,杜仲60g,茯苓60g,生黄芪120g,枸杞子90g,五味子30g,葛根30g,二仙胶 60g,熟地60g,怀山药120g,山萸肉60g,丹皮30g,人参60g,玉竹90g,冬青子30g。研为细末,另用黑大豆1000g,煎成浓汁去渣,共和为小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成年人糖尿病,血糖尿糖控制不理想者。 验方二:葛根30g,花粉90g,石斛60g,元参90g,生地90g,天冬30g,麦冬30g,莲须30g,人参30g,银杏60g,五味子 30g,桑螵蛸60g,菟丝子60g,破故纸60g,山萸肉60g,西洋参30g,何首乌60g,生黄芪120g,怀山药90g,女贞子60g。研为细末,金樱子膏1000g合为小丸。每服6g,每日3次。适用于糖尿病中医辨证为上消、下消者。 验方三:莲子肉60g,芡实米60g,党参60g,熟地、红参、天竺子、桑葚子、淡苁蓉、阿胶、黄精各60g,西洋参30g,杭白芍60g,黄柏30g,生黄芪90g。共研细末,雄猪肚一个,煮烂如泥,和为小丸。每服6g,每日3次。主要适用于糖尿病中医辨证为中消者。 赵锡武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选 赵锡武先生长期供职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治疗糖尿病具有丰富经验。认为上中下三消“其始虽异,其终则同”,主张分期治疗,早期以养阴清热泻火为主,肺胃兼治;中期当养阴益气;晚期应针对阴阳俱虚证相应施治。 验方:生熟地各30g,天麦冬各12g,党参30g,当归9g,山萸肉12g,菟丝子30g,元参12g,黄芪30g,泽泻15g。水煎服,每日一剂。主要适用于治疗糖尿病中晚期患者。阳明热甚口渴者加白虎汤、川连以清胃。泻火;阳虚加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可用至10g;腹胀加大腹皮;腹泻重用茯苓、泽泻,去生地,熟地减量;兼有高血压者加杜仲、牛膝;兼有冠心病者加栝楼、薤白、半夏。 祝谌予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选 祝谌予教授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奠基人之一,师承施今墨先生,主张对糖尿病进行分型辨证,强调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活血化瘀治法,认为糖尿病在临床虽可分为阴虚、血瘀、阴阳两虚、气阴两虚等型,但临床以气阴两虚多见。创立的降糖基本方在中医界具有很大影响。 方剂组成:黄芪、山药、苍术、元参、生地、熟地、丹参、葛根。 临床应用:阴虚型以一贯煎为主方;阴阳两虚型以桂附八味丸为主方;血瘀型以降糖活血方为主,药物组成: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白芍、川芎。若燥热或烘热,加黄芩、黄连;口渴欲饮,加知母、石膏;渴饮无度,加浮萍;多食明显,重用生地、熟地,加玉竹;全身瘙痒,加白蒺藜、地肤子;腰腿疼,加鸡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探究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该文选取该 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的12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探究。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观察组则应用中医辨证疗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将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CR以及HOMA-IR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较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效果十分显著,能够对患者的肾损害程度以及胰岛素影响程度降到最低,更好地提升患者的综合生活质量,改善并发病证,在今后的临床过程中可以增强对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的应用。 标签: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临床效果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异常造成的,是一种终身性疾病,难以治愈。该病会引发较多的并发症,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与不适[1]。如糖尿病患者伤口不易愈合,故患者应该加强平素的自我保护,若出现创口应该及时妥善处置,避免感染情况发生[2]。患病后患者应当禁止食用糖食,系统治疗,按时服药,谨遵医嘱,严重情况下还需进行胰岛素的注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目前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了患者的不适感,严重时能够危及患者生命,导致患者死亡[3-5],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文选取该院的12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探究,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法,观察组则对中医辨证疗法进行应用,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为37~83岁,平均年龄为(54.23±3.25)岁,糖尿病的平均病程为(7.92±3.23)年,高血压的平均病程为(6.12±2.38)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为36~82岁,平均年龄为(53.35±3.12)岁,糖尿病的平均病程为(7.83±3.26)年,高血压的平均病程为(6.11±2.5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可以进行对比。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以上120例患者均通过初步诊断确定患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情况;患者排出妊娠期、脑部患有疾病患者;患者了解治疗的方法;患者的家属签署了知情书。 1.3 方法

中医优势病种治疗难点分析(眩晕、中风)

一、中风(脑梗死)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难点分析 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的范畴,临床上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艰涩等为主症。目前,对脑梗死的治疗,单纯中医或西医均有局限性。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脑梗死病因病机是在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上,在情绪变化、活动、寒冷等因素诱发下,导致大脑局部血运障碍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治疗主要从重建血供、抗炎、神经元保护三方面进行干预。药物主要有溶栓剂抗凝剂、抗炎剂、自由基清除剂、神经元保护剂,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副作用、疗效一般等影响应用。 对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目前多认为是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导致淤血阻滞、痰热内蕴,或肝阳化风、血随气逆,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扑不遂,发为中风。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证,气血逆乱。中风病的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脑梗死的中医药治疗也具有局限性,如:对于如何使脑梗死灶迅速在通、以减轻缺氧缺血对于脑组织的损害,中医药也力不从心。 据有关资料统计,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能够接受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也只有4%-6%。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发病时间窗的限制,以及出血并发症的影响。在我国,有条件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就更少。因此u,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可以接受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研究已经从一方一药的研究发展到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其研究模式和研究成果与临床实际结合的更加紧密。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的治疗在脑梗死上具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降低病死率、减轻病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但临床中在脑梗死病程的某些时段采用单一中医药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问题如下: 1.1脑梗死急性期 1.1.1西医指南的尴尬:假设某患者入院时间超过6小时,急查纤维蛋白原不高或偏低,无心脏病史,无低灌注,似乎除了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治疗的。目前,在国内活血化瘀的中成药针剂广泛的运用于脑梗死患者,疗效是可以感受的到的,但是中医药的询证医学证据一直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一块短板。规范化的临床观察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还有就是中药疗效的评价。 1.1.2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多存在脑水肿的温柔,脑水肿往往是导致脑疝等恶性后果的主要原因,西医固然可以用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脱水药,但该类药物的心肾毒副作用常会限制其在老年患者身上的使用,还有对于肾衰竭患者,西医除了透析治疗并无更多良策,而中医理论有可能通过活血利水、通府逐水等手段改善患者脑水肿;或中西医结合,减少甘露醇等脱水剂的用量,以期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但目前有关中医药抗脑水肿研究并不多。

眩晕辨证论治分型

眩晕 1.风痰上扰 症状: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而时吐痰涎,少食而多思睡,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脉濡缓。 辩证分析:头晕伴摇晃漂浮感,风性主动,故为风象,脾胃不健则生痰,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浊阴不降故头重如裹,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恶心,脾胃不健故少食,痰浊蒙蔽清窍故思睡。舌质淡红,苔润腻,脉弦滑,均为痰浊中阻之象。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10g 白术12g 天麻10g 茯苓15g 生姜3g 橘红6g 大枣2枚 2.阴虚阳亢 症状: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颧红,耳鸣,盗汗,五心烦热,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辩证分析:阴虚则阳亢,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耳鸣,阳升则面赤颧红,阴虚则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内热扰动心神故心烦失眠多梦,阴虚则津亏,故目涩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数为阴虚阳亢之象。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 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板15g先煎生白芍15g 元参15g 天冬15g 川楝子6g 生麦芽6g 茵陈6g 甘草5g- 3.肝火上炎 症状:头晕胀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辩证分析:肝阳化火,火性炎上,上扰清空则眩晕,头痛且胀,火现于面则面红目赤,火化味为苦,故口苦,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肝在志为怒,肝气实则怒,故易怒,舌红苔黄脉弦为肝火上炎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 钩藤12g 石决明18g 川牛膝12g 益母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杜仲10g 桑寄生10g 夜交藤10g 茯神10g 4.气血亏虚 症状: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唇甲苍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薄,脉细或虚弱。 辩证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晄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明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胖嫩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或党参)6g 黄芪10g 当归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川芎6g 熟地黄15g 生白芍10g 肉桂3g 枸杞子10g 怀牛膝6g 炙甘草6g 5.肾精不足 症状:头晕而空,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齿摇耳鸣,或有遗精滑泄,发枯脱落,颧红形瘦,咽干,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辩证分析: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脑为髓海,肾精亏则髓海不足,上下俱虚,故头晕而空,脑为元神之府,髓海空虚则精神萎靡,失眠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故耳鸣,偏阴虚则形瘦咽干,偏阳虚则形寒肢冷,舌嫩红脉细为肾虚之象。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15g 龟甲30g 黄柏15g 杜仲12g 怀牛膝15g 天冬15g 生地30g 麦冬15g 党参15g 茯苓15g 6.痰瘀阻窍 症状:眩晕而头重昏蒙,神疲气短,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辩证分析:饮食伤脾,脾失健运则湿聚生痰,痰阻则气滞,气滞则血瘀,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加之瘀血阻窍故头晕,头重昏蒙。痰浊中阻,气机不利故胸闷恶心,唇甲紫绀,肌肤甲错为血瘀之征,舌有瘀斑脉滑为痰瘀阻窍之象。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方药:涤痰汤和通窍活血汤。胆南星10g 枳壳10g 茯苓15g 川连6g 水蛭10g 陈皮10g 石菖蒲10g 竹茹10g 红花30g 丹参30g 麝香0.25g(冲服,或白芷10~15克代)石决明25g 赤芍15g 桃仁15g 川芎10g 菊花10g 牛膝10g 葱3根姜3片大枣3枚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糖尿病新世界2015年1月 ·临床应用· DIABETES NEW WORLD 糖尿病新世界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 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1]。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后又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2]。中医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与病情,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1历史沿革与发展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而“消渴”又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疾病,备受历代医家重视。《黄帝内经》比较早的记载了此病,并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之论,其中《素问·奇病论》中提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此有专篇讨论,记载有肾气丸、白虎加人参汤等。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述其并发症。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对本病认识较前又有进步,《外台秘要》对消渴的临床特点做了明确的论述。从宋代开始用上中下三焦分型来指导该病的辨证论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提出三消燥热学说。元代张子和《儒门事亲》说:“夫消渴着,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3]。清代发展的特点则侧重治肺,对肾的病机地位也越来越重视,进一步阐述了命门火微不克蒸腾的病机。同时近代名医施今墨对本病有特别见解,不仅注重滋阴清热,而且主张健脾补气。 现代西医学也不断研究治疗糖尿病的方案,结合消渴的临床表现,主要指西医学的糖尿病。它如尿崩症等,如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的也可以根据消渴病辨证论治。2病因病机 消渴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因。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长期积热,燥热伤津,津亏液少,引起消渴。情志失调,脏器郁而化火,灼伤津液而发消渴。房事过度,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而化火,终致肾虚肺燥胃热而发消渴。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肾、胃,以肾为关键,三脏虽有偏重,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消渴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肺主气,能够敷布津液,肺受燥邪,则敷布津液的功能受到限制,故直趋下行而小便频数量多;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盛,脾阴亏,故口渴多饮;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故水谷精微顺小便而下行,故小便味甘;脾主肌肉,脾虚而肌肉不能充分感受濡养,故形体消瘦;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阴虚则火旺,故烦渴。3辨证分型3.1肾阴亏虚型 治法:补益肝肾,滋肾固本。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茯苓健脾 利湿;怀山药补脾,固摄精微;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黄等益精补肾;泽泻、丹皮清热泄火。阴虚火旺,五心烦热,失眠者可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气阴两虚而伴困倦,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者,可加黄芪、党参;尿量多而浑浊者,加益智仁等益肾缩尿。若烦渴,呼吸深快,唇红舌干,用生脉散加鳖甲、天门冬等育阴潜阳。3.2阴阳两虚型 治法:滋阴温阳。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怀山药补脾,固摄精微;茯苓健脾利湿;山萸肉、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黄等益精补肾;附子、肉桂温肾助阳。身体困倦,气短乏力者,可加党参、黄芪补益正气;尿量多而浑浊者,加覆盆子、益智仁等益肾缩尿。3.3胃热炽盛型 治法:清胃泻火,增液滋阴。方药:玉女煎加减。麦冬、玄参、生地滋肺胃之阴;栀子、黄连、生石膏、知母清胃泻火;川牛膝引热下行,活血化瘀。大便秘结者,可用增液承气汤来润肠通便,待大便正常后再用玉女煎加减治疗。3.4气阴亏虚型 治法:生津止渴,益气健脾。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白术、茯苓、党参、黄芪、甘草等健脾益气;麦冬、天冬养阴生津。气短汗多者,加山萸肉、五味子等敛气生津;腹胀食少加砂仁、鸡内金健脾助运;肺有燥热加黄芩、地骨皮等清肺。 3.5肺热津伤型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药:消渴方加减。黄连、知母、黄 芩清热降火;天花粉、生地、麦冬、葛根、藕汁生津清热,养阴增液。烦渴不解、小便频数,又见脉数乏力者,为气阴两伤,肺热津亏,可以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 4讨论 中医治疗消渴体现了整体观念,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较西药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降低药物对机体的二次伤害。有现代研究认为,中药提取物可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通过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作用的方法[4],达到改善血液流变性等目标来降低血糖。但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及治疗也存在部分问题,但是我们坚信,我们在“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方针政策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理论结合实践,可以借助西医先进的技术,相互补充,同时还要加大对中医中药降糖作用的药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立文.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及效果的分析研究[J].求医问药下 半月刊,2011,9(10):342. [2]李永华,韩裕璧.消渴中医治疗概述[J].中医药信息,2013,30(4):151-153.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07-413.[4]马力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消渴病)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 2011,3(4):21-23. (收稿日期:2014-11-02)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陆永攀闫旭张希劲林建鹏杨冰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11级,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中医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与病情,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首先回顾 了消渴这种疾病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其次从病因和病基两个方面对该病进行了分析,最后将其辩证分为肾阴亏虚型、阴阳两虚型、胃热炽盛型、气阴亏虚型、肺热津伤型等5种类型。该研究还认为中医在治疗糖尿病上虽有优于西医的地方,但也有不足,应该中西结合,相互补充。[关键词]中医治疗;糖尿病;消渴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62(2015)01(a )-0119-01[作者简介]陆永攀,(1993-),男,山东青岛人,大学本科在读,中医学专业,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119

中医辩证治疗糖尿病方剂大全

中医辩证治疗糖尿病方剂大全 方剂1 适应症糖尿病 制用法水煎服。渴甚者加天花粉,大便稀溏加停山楂。 适应症糖尿病肾阴亏虚证 制用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鲜芹菜、青萝卜各500克,冬瓜1000克,绿豆120克,梨2个适应症糖尿病肺热津伤证 适应症糖尿病肾阴虚阳亢证 制用法水煎服 制用法水煎服 方剂2 适应症糖尿病 制用法水煎服 老宋茶10克 适应症糖尿病 适应症糖尿病 生黄芪、黄精、太子参、生地各9克,天花粉6克 适应症糖尿病 适应症糖尿病胃热炽盛证 适应症糖尿病血淤证 方剂18 方剂28 适应症糖尿病 方剂14

生石膏30克,黄芩10克,地骨皮、生知母各15克,天门冬、麦门冬、天花粉、粳米各20克,生甘草8克 方剂10 制用法猪胰用净水冲刷清洁,切数片后,再与薏苡仁一块放入碗内,加水吞没。用铁锅隔水炖熟,参加适量食盐和调 生地、枸杞子各12克,天冬、金樱子、桑螵蛸、沙苑子各10克,山萸肉、芡实各15克,山药30克 方剂7 方剂5 红薯叶30克 方剂16 制用法将泥鳅阴干研末,与荷叶末混匀。每次服10克,每日3次。 方剂20 制用法水煎。每日2次,每次半杯。 葛粉、天花粉各30克,猪胰1具 方剂11 制用法支掉蚕蛹,煎水。代茶饮,每日 1剂。 知母、麦冬、党参各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元参12克,生地18克 三七粉3克(冲服) 适应症糖尿病 适应症糖尿病肾阴亏虚证 适应症糖尿病口渴多饮,尿糖连续不降 适应症糖尿病阴阳两虚证 西瓜子50克,粳米30克 适应症糖尿病 方剂3

制用法先将西瓜子跟水捣烂,水煎去渣取汁,后入米作粥。任意食用。 制用法先将猪胰切片煎水,调葛粉、天花粉吞服,每日1剂,3次分服。 泥鳅10条,干荷叶3张 桑螵蛸60克 制用法先将芹菜和冬瓜略加水煮,用白纱布包住取汁,同绿豆、梨、青萝卜共煮熟服。 天冬、麦冬、熟地、赤芍各15克,黄芩、大黄(后下)各10克,黄连6克,丹皮12克,元参30克,玉米须6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剂24 生地、山药各20克,五味子、麦门冬、葛根各10克,蛤粉、海浮石各12克,花粉15克,鸡内金5克 制用法水煎服。兼气虚者加党参、生黄芪肝郁者加郁金、茵陈早衰者加女贞子、杞子、山萸肉。 制用法水煎服 方剂6 方剂21 方剂19 适应症糖尿病 适应症糖尿病 黄精、丹参、生地、元参、麦冬、葛根、天花粉、黄实各适量 苍术、元参、生黄芪各30克,山药、熟地、生地、党参、麦冬、五味子、五倍子、生龙骨、茯苓各10克 方剂15 西瓜皮、冬瓜皮各15克,天花粉12克 适应症糖尿病口渴、尿浊症 方剂4

眩晕病人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

眩晕病人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 发表时间:2015-07-13T09:47:13.19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黄正容 [导读] 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 黄正容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 646001 【摘要】目的:探讨眩晕症患者辨证施护效果。方法:观察组30 例,根据眩晕的不同分型进行辨证施护。对照组30 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0.0%,辨证施护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结论:根据辨证分型采取同病异护,护理效果明显,缩短了患者的病程。因此采用中医辨证施护措施对各种年龄的眩晕患者进行辨证施护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眩晕;中医辩证;施护【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6-255-01 前言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动性或位置性错觉,它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真性眩晕是由眼、本体觉或前庭系统疾病引起的,有明显的外物或自身旋转感。假性眩晕多由全身系统性疾病引起。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根据不同病患者的中医辩证而采用施护的治疗效果。 正文一、一般资料与研究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了我科2014 年度出现眩晕症状的住院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80 例,按照病患者的病床号码的单双号进行分组,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为40 例。在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29 例,女性患者有21 例,平均年龄为61.3+-12.9 岁,平均病程为17.2+-1.5 天;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27 例,女性患者有23 例,平均年龄为6.0.5+-13 岁,平均病程为16+-1天。两组病患者在一般资料上的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1)诊断标准:主要症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现明显的眩晕感,病患者感到旋转或者晃动的感觉;或者病患者看东西的时候会有旋转感觉;或者病患者自己感觉到头晕、昏沉、头脑胀等不适感。包括了下面四种类型:第一种,肝阳上亢型:病因在于病患者长期的情志不调,情绪长期处于忧郁的状态中,容易发怒,对自身的肝阴造成了损害。主要症状表现如下: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口干舌燥、面红目赤、舌苔颜色呈黄等等。 第二种,气血不足型:该类型的眩晕症的病患者长期患病,因此对其自身的气血造成了损耗,过度思虑,心肝遭到损害,气血有所不足。主要症状表现如下:病患者出现明显的眩晕感,一旦活动这种眩晕感就会有所加剧,劳累过度立即感到头晕,容易疲劳,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失眠多梦,舌苔比较淡薄,脉象虚大或者沉细。 第三种,肾精不足型:这种眩晕症的情况常发生在中老年患者身上,主要是因为疲劳伤心过度,神经亏耗所致。主要症状表现如下:病患者感到头晕耳鸣,腰酸背痛,四肢发软,失眠多梦,体质阴虚的病患者会出现盗汗、心烦、舌头颜色较红;如果病患者体质属于偏阳,那么其表现为形寒肢冷,舌苔比较淡薄,脉沉细。 第四种,痰浊中阻型:这种眩晕症发生的原因通常在于病患者平时饮食不节制所致,饮食习惯过于肥腻,对脾胃造成了过度的负担,长期以来就会对脾胃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痰浊中阴。主要症状表现如下:病患者出现明显的眩晕感,头部感到沉重,胸闷,恶心,想吐,四肢乏力,舌苔比较后腻,脉象糯滑。 (2)护理的方法:第一种,肝阳上亢型:保持病房环境良好、安静、卫生,让病患者保持心情愉快轻松舒畅乐观,避免受到情志所伤害;保持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尤其是芥菜等具有清肝火和降低血压功效的蔬菜;煎煮中药汤剂辅助治疗,主要的药方包括了野菊花、钩藤、益母草、桑枝、苍耳草,水煎;制造药枕,主要的中药材包括了磁石、菊花以及夏枯草;知道病患者进行按摩,所按摩的穴位包括了百会、风池等,每天按摩两次,每次按摩1-2 次。 第二种,气血不足型:叮嘱病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对病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安慰与鼓励,增加病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安排病患者每天外出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在饮食习惯方面主要以富含营养且容易消化的食物,从而帮助病患者保气血化生,同时使用莲子百合粥,有利于病患者养心护脾;指导病患者按摩穴位,例如三阴交、足三里、内关等等穴位,使用拇指和食指来按摩每个穴位50 次,直到气感向上传导。 第三种,肾精不足型:帮助病患者戒烟酒,节制房事并且调整自身的饮食起居作息,并且养成规律的运动锻炼习惯;对于体质偏阴虚的病患者可以用黑芝麻煮粥食用,对于体质偏阳的病患者可以用黑豆煮烂服用;指导病患者按摩穴位,主要是按摩太阳穴和风池穴两个穴位,使用拇指或者中指旋转按摩,每个穴位按摩30 次;耳穴贴压治疗法,主要针对神门、内耳、皮质下等几个穴位,采用莱菔子进行贴耳,并且叮嘱病患者每隔半小时对贴耳的位置进行揉按,每隔两天换贴一次。 第四种,痰浊中阻型:叮嘱并且帮助病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刺激性的食物,饮食宜清淡,禁烟酒;采用薏苡仁和红枣水煎成汁饮用;使用菊花、白芷、远志等等中药材制作药枕;指导病患者对印堂进行按摩,每天按摩30 次。 (3)疗效判断标准:痊愈:病患者原本的眩晕等主要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病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得到改善,但是头部仍然感到昏沉,看东西有旋转、晃动的感觉,但是对正常生活的影响不大;有效:病患者眩晕的症状有轻度改善,但是感到身边的物体有旋转和晃动的感觉,对于正常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无效:病患者的眩晕症状没有得到好转甚至于加剧。 3、统计学方法统计软件应用了SPSS18.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形式是S+-s,统计学分析采用t 检验,定性检验是X2,当P<0.05,表示差异在统计学上存在意义。0二、研究结果对两组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观察组:共有病例为40 例,痊愈有18 例,显效有12 例,有效有15 例,无效有5 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共有病例为40 例,痊愈有5 例,显效有5 例,有效有12 例,无效有8 例,总有效率为80%。 上述两组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5%。 三、研究结论总而言之眩晕症的发病原因在于病患者的肝肾受损所引起,并且还和人体的脾肾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针对眩晕症状的病患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当从病患者出现眩晕症状的病因以及病机特点出发,在病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情志等方面进行护理,根据不同类型的眩晕症状的特点进行护理,从而体现了中医治疗法的同病异治的原则。 结语综上所述对眩晕病患者进行辩证护理可以有针对性对帮助病患者改善眩晕的症状,并且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了病患者自我护理的意识,也加强了其自我护理的认识,从而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眩晕症状。辩证施护的方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1]秦峰.略谈颈椎病的中医辨证施护[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02)[2]舒海梅.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施护[J].右江医

糖尿病中医辩证施治)

糖尿病中医辩证施治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消渴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消渴分为三种类型:渴而多饮者为上消;消谷善饥者为中消;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素体虚弱等因素均可导致消渴。该病的病机特征是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且两者互为因果:燥热甚者则阴虚越甚,阴虚甚者则燥热越甚。消渴的病变部位在肺、胃和肾,而以肾脏的病变为重。如果患者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润,则会出现口干舌燥、烦渴多饮的上消症状;若患者胃热炽盛,腐熟水谷的能力过盛,则会出现多食易饥的中消症状;若患者肾虚精亏,不能约束小便,则会出现尿频量多、尿浊如脂膏的下消症状;若患者兼有肺燥、胃热与肾虚的因素,则会同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 糖尿病的病程较长,该病患者的病情常常日久不愈,最终会因气阴两伤而合并出现其他病变。例如,患者若肺燥阴伤,可合并肺痨等病症,若肾阴亏耗,肝失滋润,可合并雀目、内障、耳聋等病症,若燥热内炽,蕴毒成脓,可合并疮疖、痈疽等病症,若阴虚燥热,炼液为痰,痰阻经络,可合并中风偏瘫或胸痹心痛等病症,等等。 在临床上,根据中医理论可将糖尿病分为肺热津伤型、胃热炽盛型、肾阴亏损型和阴阳两虚型。那么,对各型糖尿病应如何进行治疗的呢? 一、肺热津伤型糖尿病 该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口渴多饮为主,并伴有口干舌燥,随饮随渴,尿频量多,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数等。治疗此型糖尿病应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为主,可选用《丹溪心法》中的消渴方(可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生地、花粉各18克,黄连、荷梗(藕秆)各10克,沙参、麦冬各15克,藕汁、姜汁、蜂蜜各适量。每日一剂,用水煎服。患者若因肺热津伤而致气阴两亏则可选用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功效的玉泉丸。其方药组成是:人参10克,黄芪25克,花粉、葛根、麦冬、茯苓各15克,炙甘草6克;患者若肺热炽盛则可选用具有清热泻火、益气生津功效的白虎汤加人参汤(可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石膏30克,知母9克,粳米15克,炙甘草3克,人参、黄连各6克。患者若烦渴的症状减轻可继续服用消渴方进行治疗。 二、胃热炽盛型糖尿病 该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多食易饥为主,且伴有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等。治疗此型糖尿病应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为主,可选用《景岳全书》中的玉女煎(可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石膏30克,熟地黄24克,麦冬、牛膝各9克,知母、黄连、山栀子各6克。每日一

吕仁和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选

吕仁和糖尿病中医治疗验方选 吕仁和教授师承施今墨、祝谌予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研究,尤其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糖尿病并发症;微型癥瘕;形成病理假说,所以治疗重视化瘀散结治法。 验方一:黄精、生地、元参、丹参各30g,葛根、知母各15g,枳壳、黄连、生军各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滋阴清热、生津止渴。适用于2型糖尿病阴虚化热型,若口渴甚加生石膏30g,寒水石30g。 验方二:生黄芪、黄精、紫河车、丹参、猪苓、肉苁蓉、山楂、芡实、木瓜各1000g,葛根、秦艽、当归、狗脊、牛膝各50g,研末制成水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2型糖尿病,形体消瘦,气虚为主,络脉郁阻,气短乏力,手足麻痛,面足微肿者。 验方三:太子参、生地、元参、黄精、丹参、大黄、川芎各1000g,枳实、桃仁、皂刺各500g,制成口服液,每支10ml。每次1支,每日3次。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作用,适用于2型糖尿病慢性病变早期。

验方四:黄精、生地、丹参各30g,赤芍15g,皂刺、秦艽、川断、牛膝、狗脊各10g,青黛6g,蜈蚣1条,共研末制成水丸。每次6g,每日3次。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作用。适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络脉郁阻者。 验方五:太子参、川芎、赤芍各15g,丹参30g,麦冬、五味子、葛根、苏梗、丹皮、泽泻各10g,黄连、香附、香橼、厚朴各6g,每日一剂,水煎服。具有益气养阴、理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性心脏病,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者。 验方六:太子参、麦冬、牛膝各15g,生地、元参、丹参、黄精各30g,山茱萸、川芎、桃仁、酒军、枳实、菊花、泽泻各10g。水煎服,每日一剂。具有益气养阴、补肾活血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为肝肾气阴两虚者。

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

眩晕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 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之中,每伴恶心、呕吐、汗出等,甚则昏倒。西医学中的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美尼尔氏综合征、迷路炎等可出现眩晕。 1病因病机 1.1 肝阳上亢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或肾阴素亏, 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 1.2 气血亏虚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 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而致眩晕。 1.3 肾精不足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使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 海不足,导致眩晕。 1.4 痰湿中阻嗜酒肥甘,饥饱劳倦,损伤脾胃,健运失司,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2治疗方法 2.1 辨证组方 2.1.1 平肝潜阳 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30克,石决明9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茯苓15克,黄芩10克,栀子9克,菊花9克。 2.1.2 益气养血 归脾汤加减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远志10克,酸 枣仁10克,木香6克,熟地黄10克。 2.1.3 补肾益精 右归丸加减熟地黄10克,山药9克,山茱萸9克,枸杞子10克,肉桂10克,菟丝子12 克,附子6克,珍珠母30克。 2.1.4 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导痰汤加减半夏10克,陈皮6克,茯苓9克,枳壳9克,胆南星9克,天麻10克,川芎 12克。 2.2 中成药 2.2.1 眩晕宁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功能健脾化痰,补益肝肾。适用于痰湿上蒙或肝肾 不足所致的眩晕。 2.2.2 脑立清片每次4片,每日2次。功能平肝潜阳,醒脑安神。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头 晕目眩。 2.2.3 十全大补丸每次9克,每日2~3次。功能温补气血。适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眩晕。 2.3 单方验方

中医如何辩证施治糖尿病

中医如何辩证施治糖尿病 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上伤燥热,下病湿寒,燥热在肝肺之经,湿寒在脾肾之脏。 肝主疏泄,木愈郁而欲泄,泄而不通,则小便不利,泄而失藏,则水泉不止。希望您能看得懂。 看懂者此病可治。 再来个简单的:在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奇病论》中已经明确从行为方式上阐述糖尿病: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 隋代医学著作《诸病原候论》在防治糖尿病的指导中直接指出了运动与进餐时间安排问题: “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 唐代医学著作《千金方》中记载了行为方式不仅是疾病的起因,也是疾病复发的原因: “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可复作。”明代医学著作《景岳全书》中, 进一步强调了营养改变和生活方式变化的问题:“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 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清代医学著作《辩证冰鉴》描述了进食对 解除消渴的意义:“得食则渴减,饥则渴尤甚。”这些宝贵的经验,为今天的糖尿病行为 研究奠定了基础。 文章发布者:心晴来源:寻医问药社区收藏本文 古往今来,中医治疗糖尿病有多种方法。有从肝论治,有从健脾沦治,有补肾论治,有活血论冶,有滋阴论治等等。笔者在近二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十大治疗法则,现介绍如下,供您参考。 1.滋阴清热法 中医学认为捎渴病的病因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此,滋明清热法是古今医家治疗消褐病的基本法则。适应于治疗肺胃燥热证,胃热炽盛证,肠燥津伤征,燥热伤肺证,血中伏火证。现代实验研究证明,滋阴清热类中药缓解口渴症的机理是通过改善体液渗透压及细胞内脱水或者通过直接降血糖面发挥作用。滋阴清热法实验证明有降血糖,降血脂,降低血教度,对抗胰升糖索,提高胰岛素受体灵敏度,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等作用。

眩晕 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 【概述】 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症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中,常见于高血压、贫血、美尼尔综合征(梅尼埃病)等病中。 【病因病理】 眩晕的病因分为本虚和本虚标实两类。本虚常由阴亏、气血亏虚、髓海不足等而致眩晕;本虚标实多为肝阴亏虚,肝火上扰,或脾胃虚弱,痰浊中阻而致眩晕。 病理变化为阴虚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或嗜食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疾,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发眩晕。 【诊断要点】 1.有高血压、贫血等病史。 2.头晕目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 3.体检可有血压升高或贫血貌,也可无阳性体征。 4.血液检查可有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目的降低。 【辩证分型】 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看红苔黄,脉弦。 证候分析: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 劳则伤肾,怒则伤肝,均可使肝阳更盛,故头晕、头痛加甚;阳升则面部潮红;肝旺则急躁易怒;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皆是肝阳上亢之征。 2.气血亏虚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s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 舌质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气血虚则面色眺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 3.肾精不足症状:眩晕而见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造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精神委靡;肾虚,心肾不交,故少寐多梦,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时时耳鸣;精关不固,则见遗精;偏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阳虚则生外寒,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4.痰浊中阻症状:眩晕而见头昏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痰浊蒙蔽清阳,清阳不升,则眩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浊阴不降,气

-中医治疗眩晕症

中医治疗眩晕症 无痰不作眩 饮食失节,过食肥甘,会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治疗此症应以化湿祛痰为主。 方药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取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牡蛎30克,泽泻15克,竹茹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风不作眩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 方药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取杭芍15克,玄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代赭石15克,龟板10克,天麻10克,钩藤15克,夏枯草15克,夜交藤15克,牛膝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无虚不作眩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使脑失濡养,发为眩晕。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气血亏虚型眩晕者,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无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疗此症应以补益心脾,培补气血为主。 方药可用归脾汤:取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炒酸枣仁15克,远志10克,龙眼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若肾精耗伤引致的眩晕,可伴有腰膝酸软,神疲健忘,遗精耳鸣,记忆减退等。方药可用补肾定眩汤:取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熟地15克,山药3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肉苁蓉20克,山萸肉15克,杜仲10克。将上药水煎2次,将药液混匀。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吴茱萸汤,党参20g、吴茱萸10g、法夏15g、生姜30g、甘草6g 治眩晕症(痰浊中阻)秘方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概要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特色和优势 糖尿病是以持续性高血糖为基本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不足或者生物作用障碍(机体对胰岛素生理作用敏感性降低 , 或者两者同时存在所引起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经历了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糖尿病前期 糖耐量减低, 即餐后 2小时血糖高于 7.8mmol/L但低于 11.1mmol/L,是糖尿病的一种前期阶段,其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比正常糖耐量人群约高 100倍,并且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具备与 2型糖尿病相同的发生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糖耐量减低相当于中医学的“消渴” “睥瘅”等范畴。早在《内经》就有“上工治未病”等预防思想,许多研究也表明,通过中医药健脾、化痰、活血干预治疗, 不仅可降低糖耐量异常患者的血糖、血脂, 同时可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 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逆转糖耐量异常 , 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2.减轻或改善临床症状 有些糖尿病患者服用西药血糖虽然控制良好,但口干、疲乏、多汗、四肢麻木、水肿等症状长期存在, 对此西药常感无能为力。但中医能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辨证治疗、对症下药,一般很快可以消除或减轻症状, 使患者可以像健康人一样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延缓或逆转早期慢性并发症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方面具有最突出、最显著的优势。糖尿病实际上血糖只是一个表象, 最根本的就是要看到它的最终结局, 就是并发症。糖尿病危 大血管的并发症主要出现在心脏、脑,还有足部大的血管并发症,比如心梗、脑梗,糖尿病足这都属于大血管的病变。还有微血管病变, 比如眼睛视网膜的病变, 可以导致失明;肾脏病变可以导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采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 的方法治疗,能够明显缓解肢体凉、麻、痛的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症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采用补益肝肾、活血通脉等方法治疗, 可以促进眼底出血渗出的吸

亓鲁光教授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经验(精)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年1月第10卷第1期 移位情况困难而发生漏诊,仅凭X 线平片很难对各型骨折的骨折位置、成角、分离和骨折断端形态等特征进行全面的诊断分析,特别是后踝部分更为困难[4]。踝关节CT 扫描技术能直观地显示骨折的特征,踝关节常规CT 扫描为横轴位扫描,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骨折部位的大小及移位程度无法立体显示;但可以清楚显示涉及关节面及横行的骨折范围、大小及左右移位情况,使临床医生可以在二 维立体空间对骨折有全面的认识[5, 6] 。CT 可以准确显示内、外踝及后踝的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指导临床医生制定周密、详细的手术方案,因此在踝关节骨折的诊断分型和决定手术径路与固定方式方面有非常大的优越性。本组3例患者的X 线片显示为内踝骨折,而螺旋CT 扫描图像显示合并有后踝骨折,我们对该患者采用踝关节后路同时对内踝和后踝采用拉力螺钉内固定术,若无CT 扫描图像而单纯按X 线片必然会对该患者漏诊及选择错误的内固定方式。对后踝骨折治疗目前认为只要不超过关节面的20%,就可以保守治疗(石膏外固定6周。如果后踝骨折块较大、移位程度严重而采用保守治疗则不合适。但如果后踝骨折为粉碎性,采用手术复位及内固定术是不合理的。我们通过对踝关节CT 图像分析骨折块的大小及移位程度,对骨折块较大、移位程度严重者采用手术治疗,对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和骨折不愈有极大的作用。对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治疗,复位不满意需要用拉力螺钉固定。仅凭X 线片很难判断是前侧韧带还是后侧韧带引起 的分离,是否有韧带的完全断裂损伤。但通过CT 扫描图像分析可以获得直观的影像,对术前治疗方案的决定有指导作用,对提高手术的治愈率有很关键 的作用[7,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