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社会语境下的翻译小说研究

晚清社会语境下的翻译小说研究
晚清社会语境下的翻译小说研究

晚清社会语境下的翻译小说研究

摘要由于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价值观的影响,晚清的翻译小说在原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分析晚清翻译小说的特征,探讨其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轨迹十分有益。关键词:晚清语境翻译小说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晚清期间,翻译小说达到上千种之多,翻译小说的繁荣成为不争事实。作为传播活动的一种,翻译活动受制于特定的社会语境与目的语文化规范,目的语社会文化全方位地制约着翻译过程的各个方面。受晚清时期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一时期的翻译小说体现出了特定时期的文本特征与独特的时代特征,为中国小说创作现代性转型做出了重大影响,架设起中国文学古典性与现代性之间的桥梁。晚清翻译小说所折射出的启蒙思想和叙事模式、语言表达、人物刻画方面的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小说现代性的萌芽。

一晚清翻译小说的特征

1 翻译小说种数繁多,国别涉及面广

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时期翻译小说种数的多少,小说原本的国别频数则反映出该国在世界文化圈中的地位,以及它对译语国家的文化影响。我国翻译小说在晚清时期迎来了空前的盛况。根据马祖毅的统计,截至1911年共有400种翻译

论周作人日本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

论周作人日本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语法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论周作人日本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 摘要:本文拟从周作人翻译生涯中翻译的“兴趣”,翻译与研究,小品文创作以及文艺观来探讨其日本文学翻译的几个特点。关键词:兴趣;缺席;“抗战”翻译;学者化;“受命”翻译规矩正式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00-01 一、坚持“兴趣”翻译钱理群说,“对于周作人,他也许并不否认,甚至一定程度也在积极追求译书的效果,但他更多的是出于一己的兴趣,他是以兴之所至的态度来从事译作,不可能那么严肃认真,也只愿自然、自在地过着消闲的生活。不愿以任何外在的东西——哪怕是译书这样有价值的思想文化活动——来束缚自己。” 王向远说,《汉译古事记神代卷引言》中周作人说: “我们拿来当文艺看,也是颇有趣味的东西。……” “他(《古事记》)还有自己的人情味,他的笔致都有一种润泽,不是干枯粗厉的,这使我最觉得有趣味。” 二、注意与中国的相关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王向远说,“周作人对于《浮世澡堂》,最看重的乃是其中的“滑稽趣味”。“……但这总可证明日本人有幽默趣味要比中国人为多了。”周作人又在《我的杂学·十六》中说:“中国在文学和生活上所缺少滑稽分子,不是健康的症候,或者这是伪道学所种下的病根欤。” 周作人在《现代日本小说选》中讲了他不选日本自然主义的理由,在给沈雁冰的一封信中指出:“专在人间看出兽性来的自然派,中国人看了容易受病。” “在现代中国周作人是最早提倡研究性科学、性心理学和性教育的人之一。他提倡对于性问题的健康的正常的态度,这本身就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因此,对森鸥外《性的生活》的翻译和发表,超出了文学本身的价值。”只是周作人在1938年译出时用的是英文VITASEXUALIS而非汉语标题,总也考虑了当时的国情,虽然是先进,也总不是“明目张胆”。三、周作人翻译与研究相结合的学者化翻译的特点也值得注意王向远说,“周作人写的许多文章都提到或整段的引用、翻译永井荷风的随笔,周作人自己的小品文,在题材、风格、趣味等方面,是受到了永井荷风的某些影响的。” “夏目漱石在他的《鸡冠花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的翻译活动#若从公元前(世纪%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问世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罗马的西赛罗!)*+,-."’贺拉斯!/.-01*23"以来#翻译学学派林立#学说纷繁$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各自的阐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西方翻译学史就是一部学派的传承与更替’聚合与交锋的历史$国内对于西方翻译理论的译介与评价也有三十年的历史了#由于不同学者对西方翻译流派划分时所依据的标准不同#一度出现了流派名称混乱的情况$有人把文化学派归于(翻译研究)学派的框架之下456(5%(7#也有人用(文化学派)来统称(翻译研究)学派!张南峰’陈德鸿##$$$"$同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有人把它归为(解构学派)或译者中心学派456(7%(8#也有人把它归为翻译研究学派4#6$本文通过对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的梳理与评价#一方面呼吁国内学者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正名)#以方便学术界的理论交流*另一方面希望从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中获得启示#以促进国内翻译理论流派的形成$ 一对翻译理论流派的概括和梳理是翻译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许多翻译理论家都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尤金+奈达!5&8!"根据各流派所关注的焦点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四个基本流派,语文学派’语言学派’交际学派和社会符号学派!9*:0;5&’7"$埃德温+根茨勒!<:=0-:>,?1@A,-"在其专著%当代翻译理论& B5&&(C中#根据二战至九十年代初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状态#依据各流派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和依据的理论来源将当代译论划分为(美国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期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解构主义派)五大流派$香港学者张南峰’陈德鸿!#$$$"在%西方翻译理论精选&中将西方翻译理论流派分为语文学派’诠释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派!并且在大流派下分出小流派的划分方法比较合理"首先!他划分的目的明确#$$为了强调翻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其次!这种方法以时间为线!把各个流派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姻亲关系表述得非常清楚!脉络分明"他的缺陷是在当代翻译理论的划分方法上显得有点混乱!而张南峰的划分更易于被学术界所接受"当然!要想得出公正合理的划分还是得考察一下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的渊源" 二从古代的西赛罗到!"#"年!可以叫做传统的翻译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学科意识!理论均零碎而不成系统!作者大多是翻译实践家!理论大多是经验性的"&潘文国!$%%$’%从!"&"年雅可布逊&’()*+,*-(./(+’发表他的著名论文(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0"1$年!可以叫做现代的翻译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有朦胧的学科意识!认为需要加强翻译学的理论研究!使之成为一门*科学+"人们把这一阶段的翻译研究称之为*语言学派+&陈德鸿,张南峰!$%%%’或*科学学派+&23+45637!0""8’%从0"1$年霍姆斯发表里程碑性的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开始至今!可以叫做当代的翻译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学科意识%当代的翻译学阶段是翻译研究最为繁荣的阶段!也是最有争议的阶段%而最大的争端就是*翻译研究学派+之*名+与*实+的问题% 霍姆斯及赞同他主张的一批学者一度被称作*翻

我国的日本文学翻译

我国的日本文学翻译 中日两国的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日本文学脱胎于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给了日本文学丰富的营养。 而历史进入近代之后,中国的维新志士认识到自己的国家与西方列强的距离,为“师夷长以制夷”,开始大量翻译西方书籍,起初以翻译政治、自然科学为主,后来在梁启超的倡导之下,文学翻译也发展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日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翻译日本文学,或者通过日语转译西方文学成为一种风潮。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掀开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崭新一页。 分为三个时期:一、维新运动——五四之前;二、五四时期——新中国建立之前;三、新中国成立之后。 一、维新运动——五四之前 远在三四百年前,我国就开始翻译日本文学作品,中华书局1983年版的《日本考》一书的“歌谣”部分,刊载了日本短歌39首,为明代李言恭、郑杰编纂。但这样的翻译活动显然并不具有自觉的意义。 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翻译则有着极为鲜明的自觉意义。1898年翻译了东海散士(柴四郎)的小说《佳人奇遇》,该小说发表于1858年,主要表现的是争取祖国独立解放的情绪,强烈反对专制政治。之后,翻译小说之风大为盛行,评论小说的文章也纷纷问世。据记载,“当时翻译压倒了创作,影响了创作,翻译与创作的比例为二比一”。此外,他翻译的《经国美谈》也曾引领潮流一时。这也是篇政治小说,它叙述了古希腊的爱国历史故事,因为与国内的自由民权运动相配合,所以很受当时青年的欢迎。 要评价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翻译文学史上的功劳,可引当时吴趼人的话为证:“吾感夫饮冰子《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说出,提倡改良小说,不数年而吾国之新著新译之小说,几于万牛充万栋,犹复日出不已而未有穷期也”。因此,若论日本文学翻译在中国的近代历程,梁启超当为第一人。东海觉我(徐念慈)在1908年《小说林》第七辑上刊载的《丁未年(1907)小说界发行节目调查表》也值得一提。文中指出该年出版的日本小说有八种,这也应该算是日本文学翻译活动在近代的源头。 林纾、魏易合译的德富芦花的长篇小说《不如归》颇有影响,被称为“家庭小说”的代表。小说批判了歧视妇女的封建观念,也触及当时社会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因而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短期内曾数次再版。 大量的翻译作品给死气沉沉的中国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虽然这股风一开始吹进来时便夹杂着强烈的政治气息,但这并不妨碍翻译文学前进的脚步。它开拓了国人的眼界,也开拓了国人的思维,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打了一场漂亮的“准备战”。 二、五四时期——新中国建立之前 此时期的新文学最大的特色是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特别是日本文学的翻译和通过日语转译的欧美文学,这些作品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大大推动了新文学的发展。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翻译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 这一时期日本文学翻译活动的繁荣状况大致体现为三个方面:(一)译作大量出现。厨川白村、武者小路实笃、秋田雨雀、芥川龙之介、有岛武郎、夏目漱石、谷崎润一 郎、佐藤春夫、菊池宽、小川未明、藏原惟人、小 泉八云、林房雄、本间久违、宫岛新三郎共15位 作家在20年代至30年代被翻译的作品达五种以 上。这其中又以厨川白村和武者小路实笃为最多。 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日本作家的文学作品被翻译 介绍到中国。 (二)文学理论翻译繁荣。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丰子恺也译过此书)、《出了象牙 塔之后》,仲云翻译的厨川白村的《文艺与性欲》、 《病的性欲与文学》,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的新村》、 《思想革命》,张娴翻译的《与谢野晶子论文集》, 谢六逸翻译的松村武雄的《文艺与性爱》等。这些 理论既作为中国的借鉴,也用以指导现实。 (三)众多中国作家参与翻译活动。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和未名社是较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社团。 这些文学社团的代表人物鲁迅、周作人、郁达夫等 均积极参与翻译,也熟谙日本文学,为日本文学在 中国的翻译开辟了坚实的阵地。除了翻译日本文 学,他们还通过日语转译俄国文学、欧美文学作品。周氏兄弟的翻译: 五四运动爆发后,鲁迅译介了大量的日本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剧作、小说和文艺理论。厨川白村、鹤见佑辅的理论翻译得最多。作品则有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个青年的梦》,芥川龙之介的《鼻子》和《罗生门》,夏目漱石的《挂幅》和《克莱喀先生》,有岛武郎的《与幼小者》和《阿未的死》,菊池宽的《三浦右卫门的最后》和《复仇的话》等。 五四时期周作人翻译的日本文学亦包含小说、戏剧、文艺理论等不同形式的文学著作。在文艺理论方面,他除了翻译与谢野晶子的《贞操论》外,重点是翻译“白桦派”的理论。这其中主要以《思想革命》、《旧日的新村》、《新村的理想与实际》为代表。与这种文艺理论指导相适应,周作人大量译介了白桦派作家的作品。例如:志贺直哉的《到网走去》、《清兵卫与壶卢》,武者小路实笃的《一日里的一休和尚》、《某夫妇》、《婴儿屠杀中的小事件》、《武者小路实笃集》等。另外他还翻译了江马修的《小小的一个人》,国木田独步的《少年的悲哀》,石川啄木的《两条四痕》。他与鲁迅合译了《现代日本小说集》(内收国木田独步、夏目漱石、有岛武郎、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芥川龙之介等15位作家30篇作品)。 其他作家的翻译: 文学理论方面有:罗迪先译《近代文学十讲》(厨川白村),李达发译《日本文坛之现状》(宫岛新三),樊仲云译《文艺思潮论》(厨川白村),徐祖正译《爱与认识的出路——失了恋的人的道路》(仓田百三)。 文学作品方面有:夏丐尊译《女难》、《夫妇》(国木田独步)、《棉被》(山田花袋)、《秋》(芥川龙之介);田汉译《菊池宽剧选》、《海之勇敢者》、《屋上的狂人》(菊池宽)、《桃花源》(武者小路实笃);张资平译《不幸的男子》(武者小路实笃)、短篇小说集《别宴》(谷崎精二等)、《和解》(志贺直哉)、樊仲云译《桃色女郎》、《剧

科幻小说练习答案

《海底两万里》阅读练习题 一、填空(括号里是答案) 1、儒勒?凡尔纳是科幻小说家,他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他被公认为为“”。(法国,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2、《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的三部曲之二,其余两部是:第一部,第三部是。(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3、凡尔纳的作品形象夸张地反映了19世纪“”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并成 为现代小说的先河,我国的科幻小说大多也受到他作品的启发和影响。(“机器时代”西方和日本科幻) 4、《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鹦鹉螺号”)潜艇的故事。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动人,原因在于, ,还在于。(构思巧妙、情节惊险,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 5、《海底两万里》书中人物寥寥,有名有姓的只有四个半即:船长、自然科学家、仆人 捕鲸手,“亚伯拉罕?林肯”号驱逐舰舰长,只在小说开头部分昙花一现,姑且算半个;他们分别是。(尼莫、阿龙纳斯、康塞尔、尼德?兰,法拉格特,) 6、《海底两万里》中诺第留斯号潜艇是船长尼莫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发电。(海洋) 7、《海底两万里》中人物在印度洋的珠场和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他们在红海里追捕过一条濒于绝种的,它肉当晚就被端上了餐桌;(鲨鱼儒艮) 8、《海底两万里》一书,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具有强烈的可读性,而且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方面的知识,小读者在阅读引人入胜的历险故事的同时,还能够轻松地获取科学知识。(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地质、气象) 9、《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说了一句话来形容人类的进步: (“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慢了。”) 10、你还知道作者的那些作品?写出其中两部:《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游地球》《机器岛》《大木筏》《隐身新娘》等 二、选择(红色字母为正确选项) 1、()是加拿大人,勇敢机智,捕鲸技艺天下无双。 A康塞尔B尼德C阿尤纳斯 2、尼摩船长在海底用()做的笔写字。 A鲸鱼骨头B鹅毛C塑料 3、“大海就是一切,它覆盖了地球表面的七分之一。大海纯净清新、大海充满了生命力、大海具有宽广的胸怀、大海就是永恒。”这句话是谁说的。 A阿尤纳斯B尼摩船长C尼德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翻译学必读 1语文和诠释学派 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 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 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 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 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 4目的学派 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Reiss,Vermmer,Nord 等。Reiss(1971,1988,2000)强调的是文本层面的对等,主张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Holz-Manttari(1984)则认为在翻译过程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角色。Vermmer(2000)继承并发展了Reiss的观点。 5文化学派the Culture School Even-Zohar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文学翻译视为文化的,文学的和历史的过程或系统。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是更加注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其中,Lefevere (1992)逐渐从系统理论转向文化学研究,将翻译看作‘重写’的过程,审视围绕着翻译文本的意识形态冲突等课题。Simon(1996) 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学研究中的女性意识。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Bassnett和Trivedi (1999),他们认为,无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还是在被殖民的社会,翻译都十分活跃。文化学派的研究有着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各自的侧重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 6解构学派 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但他的著作《译者的任务》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和根据。本雅明率先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且,没有蜕变,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在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_史倩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 史倩 (周口师范学院外语系 河南周口 466001) [摘 要]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又有了新的视角来审视翻译研究。译介学作为比较文学视野下迥异于语言研究的跨文化研究,是从跨语言、跨 民族的角度,从文学和文化的层面来研究翻译这一实践活动的,对于“文化转向” 下的文学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比较文学;译介学;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文学翻译 一、引言 由于翻译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流的必由之路,以对具有跨越 特征的文学关系的研究为己任的比较文学自然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 翻译研究。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翻译研究已发展成为比较文学(译 介学)的一个自成体系的、不可或缺的分支。然而,随着中外翻译 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翻译研究究竟应该自成一派还是被视为 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问题,仍然有很大的争议。 译介学属于比较文学中的媒介学范畴,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 的一门学科。从宽泛意义上来讲,译介学专门研究跨文化翻译,尤 其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所起的桥梁作用以及所具有的特殊意 义和价值,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为什么会出 现文化信息失落与变形,研究“创造性叛逆”等问题。 在中国,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很多人对比较文学的认识 还不清楚,对于把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联系在一起也表示不可理解。 很多人至今尚未弄清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有何关系,或者说不明白 译介学与传统的翻译研究有何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译介学和 翻译研究这两门学科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二、何为译介学 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 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 行研究(谢天振,1999:1)。其意思是指,对文学翻译、翻译文学 及其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是一种跨文化研究。也可以说,译介 学是对那种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的颠覆。 严格而言,译介学的研究不是一种语言研究,而是一种文学研 究或者文化研究,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如 何转换的问题,而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 落、变形、增添、扩神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主要是文学翻译) 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谢 天振,1999:1)。由此可见,比较文学中的译介学研究是比较文学 研究中语言、文字与文学性相结合的部分,主要指文学翻译、翻译 文学以及文化层面上的翻译研究,也是把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交流 实践所进行的跨文化研究。由于原语和译语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是各自社会的文化载体,译介学从文化角度入手对翻译研究进行审 视。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译介学也因此越来越受到比较文学研究 学者的重视,成为比较文学中的热门分支学科之一。 三、翻译研究的文化视角与译介学 古今中外,传统的翻译研究都普遍认为翻译的实质就是语言间 的转换,是语言运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 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是把一种 文字材料换成另一种文字材料的过程。由此可见,传统翻译研究视 任何翻译行为的实质为不同语言之间的意义对等转换,视对原文语 言的对等转换为传统翻译研究的基本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文化理论家伊塔玛·埃文·佐哈尔提 出了“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西方翻译研究开始出现“文 化转向”,改变了人们对“翻译”和“翻译研究”的传统观念,研究 视点从“以原文为中心”转向“以译本为中心”,研究内容从“如何 译”转向“为何译”、“为何如此译”等方面上来,注重异语文化对 翻译的操纵。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勒弗菲尔、巴斯奈特等比较文学学者为翻译研究引入了比较文学的视角和方法。 并且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人们也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而每种语言都无可避免地带有某一民族文化的积淀印证,而作为对另种语言的理解和阐释的活动——翻译以及在此活动中产生的误译,也即对另一种语言的误解与误释,就必然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可能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谢天振,1999:196)因此就要求翻译者要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根据译介学理论,由中国翻译家用汉语译出的、以汉文形式存在的外国文学作品为创造和丰富中国现代文学所做出的贡献与我们本民族的文学创作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中国翻译史上,在译介文学作品方面一个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当属晚清时期的林纾,他不懂外语但却成为闻名中外的翻译大家。再如: 傅东华先生翻译的《飘》出版于1940年,吸引了几代读者,在翻译圈内占据近半个世纪的地位,直到1989年才有另一个新译本问世。谢天振先生认为,尽管现在新译本很多(至少5个),但是新译本是否真能超出旧译本仍有待时间的检验(1999:148)。该译本之所以如此富有生命力,除了傅先生优美的文笔,地道的译文以外——小说中的中国化倾向十分明显,如美国南方的人物与地点都统统“穿上中国服装”,从而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如南方庄园主的口里可以说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类的中国先哲的名句格言,而且出现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十足的“牌楼、大地主、营丁”等词语。因此译语读者面对大量的中国化的信息,恐怕会觉得在读一本中国的近代故事,而不觉得在读一本关于美国内战时期的小说。 翻译永远是对原作艺术现实的反映,译者只有尽可能接近原作所反映的艺术现实,并在译作中创造性地加以“再现”,才能使译作成为一件堪与原作媲美的艺术品。当然,若译者只精通原作语言而不了解原作所描写的生活,不熟悉作品中的人物,不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或者缺少对原作内涵的感悟力就不可能胜任文学翻译工作,则不可能呈现给读者一部与原作具有大致相同价值的译作。因而就要求译者必须对原作进行重新创作,凭自己的创作天赋来再现其艺术魅力。 并且,从译介学的研究角度看,文学翻译毫无疑问是再创作,是译者在翻译的范围内进行的。这种再创作的结果就是把外国文学作品变成本国文学作品,同时还要保留其在原民族文学中的地位。一部译作,如果不能作为艺术品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那它就不会融入并成为译入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同样,如果不能保留其原民族作品的地位,它也就不能被称为译作。可以说,文学翻译不仅延长了原作的艺术生命,又赋予它第二个生命。 因而,译介学研究的实质是一种文学研究,是把翻译研究置于一个更大更广阔的民族和文化的背景之下,审视和阐发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是如何交流的。它的兴趣并不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优劣,不去研究翻译的标准和不同的翻译方法,而是把翻译中涉及的语言现象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加以考察。强调翻译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印象以及其艺术效果是否与原文有等同性和相同的感染力,翻译作品其影响与效果是否与原作品有一致性还是另有独创性,抑或是没有达到原作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 四、结语 正如前面所说,译介学是对那种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的颠覆,它研究的是翻译的结果作为历史事实的译本,而不是翻译的过程。译介学描述分析译本,比较同一个作品的各种译本,但不是如传统翻译研究那样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评论其优劣;不是对翻译过程进行规范,而是从更广阔的背景上 136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史约两千年。这段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西方翻译活动简介 (一)古代西方翻译 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首先是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外国科幻小说发展由来概览(一)

外国科幻小说发展由来概览(一) 汉语'科幻'一词是科学幻想的简称,概指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等文学创作,属文学艺术创作范畴。如同科学称谓一样,科幻小说一词对我们来说也是舶来品。它原产于美国,英文称为"ScienceFiction"。据有人考证,解放前我国称其为科学小说,解放后,受前苏联的影响,遂改名为科幻小说,沿用至今。早在本世纪初,我国就有人开始翻译移植国外的科幻小说,但中途多舛,一直未能发达起来。近年来国内出版界出现科幻热,外国科幻译作排峰叠浪滚滚而来,已然形成潮观。科幻小说自其发微,经过近两百年的演化,踪迹遍及全球,其影响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干及人们对世界、对未来乃至对科学技术本身的看法,作为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文化现象,我们是无法无视它的存在的。此外,科幻小说毕竟与赛先生沾亲,与科学宣传多有牵涉,并且早已形成一种文学流派,堂而皇之地在文学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因此就更有必要认真地对待它,了解它。而要了解它,首先就应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对它有个概括性的认识,这就是本文的初衷。 说到科幻,我们脑际只是一个单一的概念,然而今天当西方人提起科幻时,他们经常要加上一个Fantasy(姑且译作奇想小说)。它确实与科幻小说有关,是本世纪70年代从科幻小说中剥离出来的一个分支。科幻小说和奇想小说虽系同宗,但各自有着完整的体系(创作内涵,品评根据等)和不同的界说。我们在引进或欣赏这类作品时,应当注意区别。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理论专着对二者的定义颇为拗折,不甚

简明;按照通俗的说法,大概可以这样解释:即科幻小说是以未来为舞台、以科学原理为准则、以技术应用为道具而进行的遐想,一般是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不太借重传统意义上的怪力乱神;奇想小说也是以科学原理为依据,但现代技术手段不占重要地位,时间背景是过去没有发生过的某个历史场景(叫做alternativeworlds,另一种世界;比如,假设拿破伦没有战败,希特勒打败了同盟国,世界会怎么样),多涉及荒诞的外力,如巫术和咒语,有极浓的恐怖成分。所以有人说科幻小说是在可能性中寻不可,而奇想小说则是于根本不可能中求可能。目前国外对这两类创作的解释说法不一,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 未成曲调,先弄拨弦之声,为的是使读者能从大处着眼,对当前国外科幻作品的分野有个较为明晰的概念,这将对阅读欣赏科幻作品有所裨益。 科幻作品(在此我们将上述两种创作视为一体)如同我国的武狭小说,是一种土特产,不过它是西洋的土特产,有关这个土特产的内涵特征,国外已经有了至为详尽的研究和总结,作者在此只不过是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总其大概,略加梳理,旨在得出一个粗泛的轮廓,以便于记识。本文以1818年为分界线,前一部分溯源,后一部分叙流;全篇以时序为隐线,以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为缀珠,重在表现历史流程和转折节点,不论当今的发展状况和各家风格。下面试将对科幻文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做一概要的介绍。一经过几十年的争论与探讨,国外

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未来_苏珊_巴斯奈特访谈

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未来 ——苏珊·巴斯奈特访谈 [英]苏珊·巴斯奈特1黄德先2 (1、英国华威大学2、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广汉 618307;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上海 200083) 摘要: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这两个学科的交织,在苏珊·巴斯奈特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她对这两个学科的看法会引领学科的变动与发展。在她彻底否认这两个学科属性之后,它们该分别走向何方是学界迫切关心的问题。她对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未来的看法,无疑会再次推动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发展。 关键词:翻译研究;比较文学;翻译 Abstract:The interweaving betwee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been best illustrated by Susan Bassnett’s academic research. Her views always determine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disciplines. Where to move next for the two disciplines has become the urgent concern among translation scholars and comparative scholars after her dethronement of the disciplinary nature of the two fields. Her views on the fu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ill undoubtedly push them forwards once again. Key words:translation studi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6101(2009)02-0015-8 苏珊·巴斯奈特不论是作为比较文学学者还是翻译研究学者,她的个人观点总是很容易变成这些学科的公共行为,引领这两个学科的变动与发展,这也足见其影响力。自1980年出版《翻译研究》以来,她一直是翻译研究这个学科的旗手,极力推动翻译研究的学科独立。1990年她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1998年提出了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这些都是翻译研究这个学科在上世纪90年代繁荣的标志。1993年她在《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中提出了比较文学的死亡,竭力提升翻译研究的地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之后,她的研究兴趣转向新闻与传播研究,直到2006年再次回到比较文学,又彻底否定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学科属性,认为两者都只是研究文学、阅读文学的方法而已。这次彻底的否定到底是

适合小学二年级的经典科幻小说

适合小学二年级的经典科幻小说 凡尔纳经典三部曲 儒勒·凡尔纳被尊为科幻小说之父,他的代表作是科幻三部曲,包括《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是丰富的幻想和科学知识的结合,虽然他笔下的幻想极为奇特,极为大胆,但其中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所以他的科幻小说,既是一部蕴寓着科学精神的幻想曲,也是富有幻想色彩的科学预言。 该三部曲的人物,或是地理发现者、或是探险家、或是科学发明家,他们具有超人的智慧、坚强的毅力和执着不懈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具有反压迫、反强权、反传统的战斗精神,他们热爱自由、热爱平等,维护人的尊严。他们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性格、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已赢得了亿万读者的喜爱和尊敬,并一直成为人们向往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 02 赫·乔·威尔斯《时间机器》 威尔斯是20世纪初英国的科幻作家,与凡尔纳并并称为“科幻小说之父”。 《时间机器》是英国科幻小说大师威尔斯最早获得成功的一部科幻小说,也是他最负盛名的科幻作品之一,在此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时间旅行”的概念。 一位科学家乘自己研制的时间机器旅行到公元802701年的未来世界中,此时的世界已变成了一个大花园,到处是宫殿式的建筑。时间机器为我们描绘的未来极其荒诞但又让人深思,情节引人入胜,充满惊险刺激和悬疑。人类之所以持续进步就是在于对于未来的思考、探索,推荐高年级孩子阅读。

03 艾萨克·阿西莫夫《永恒的终结》 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与凡尔纳、威尔斯并成为科幻历的三巨头,获得代表着科幻界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这部《永恒的终结》厘清了关于时间旅行的终极奥秘和恢宏构想。 24世纪,人类发明了时间力场。27世纪,人类在掌握时间旅行 技术后,成立了一个叫做永恒时空(Eternity)的组织,在每个时代 的背后,默默地守护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本书仿佛站在世界顶端俯 瞰整个人类历史,把读者从现实中抽离,体会到时空的广大和生命的 渺小。 04 阿瑟·C·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 《2001太空漫游》是英国作家阿瑟·C·克拉克《太空漫游》四 部曲的第一部,也是其中最的,因为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把它 搬上了大银幕,成就了一部经典电影,并且把科幻电影从“谁也看不起”提升到“谁也看不懂”。 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宇航员们,都看过《2001太空漫游》这部电影。从2001到2010、2061一直到最后的3001,四部曲的故事,都 与外星文明300万年前留在太阳系的神秘石板相关。他们告诉克拉克,在太空漫游时,他们很想发无线电回来,说发现了一块巨大的黑色石板。 05 罗伯特·海因莱因《出卖月亮的人》

二十本最应该看的科幻小说

二十本最应该看的科幻小说 1.《2001太空漫游》 这本小说是英国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为1968年的同名电影剧本所做,这个故事是根据克拉克不同的短篇故事所拼凑的。 故事的开始都由一块石板导致,这直立的石板,无论你用何种精密仪器去测量,尺寸分毫不差地是1:4:9。为了解开谜题,就有了2001年的太空任务,而故事就发生在飞船上。

这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后世的一些小说或多或少都会有着它的影子。连《三体》作者刘慈欣都说自己的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 2.《基地》系列 其实在这应该分成《基地》系列与《银河帝国》系列,但是阿西莫夫在晚期把《银河帝国》系列也归类到了《基地》系列。基地系列的灵感最初来自《罗马帝国衰亡史》,因此在故事架构中,气数已尽的银河帝国占有很重的份量。这一类的时空背景,如今早已成为科幻小说的重要原型。 《基地三部曲》篇幅巨大,在阿西莫夫之前尚无人敢问津这样的宏篇巨著。整个系列包括四、五○年代的“基地三部曲”,以及艾氏晚年撰写的两本前传与两本续集,长达七巨册!

3.《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可能大家对这个名字不是很熟悉,但如果说《银翼杀手》这个名字,想必知道的人更为多一点。里面描写地球已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为了鼓励残存的人口移民,政府承诺,只要移民到外星球,就可以为每个人自动配备一个仿生人,而仿生人不满足于被人类奴役的现状,想方设法逃回地球。 主人公里克·德卡德是一名专门追捕逃亡仿生人的赏金猎人。在与仿生人的接触和较量中,里克发现自己对仿生人的看法和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小说的最后才揭露了鬼才菲利普·迪克的中心思想:什么才是人? 4.《星船伞兵》

两篇翻译小说的对比

两本翻译小说的对比 赵小云1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这篇文章先介绍了两部原著的内容,社会背景以及在各自国家的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对比分析了两部原著的翻译特点,读者对两部原著的译本的反应,并分析了造成迥然不同的读者反应的原因。最后,提到了国外书籍的中译本在中国市场上的现状和已被翻译成其他语言的中文原著在国外市场上的现状。 Abstract: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will first look at the two source texts and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ir contents, social contexts and positions in literary history in each country. Then I will show how they have been translated, readers? reaction to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different readers? reactions. Finally, I will go further to tou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nslated foreign books in the Chinese market and translated Chinese books in other markets. 关键词:两部翻译的小说;对比 Key words: Two translated novels; Comparison 介绍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翻译文本出现在国际书市上。通过翻译文本,人们不仅能够交流科学技术,还可以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和文化。 自从中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许多翻译文本出现在中国书市上。同时,一些著名的中文书籍也被翻译成其他文字。在这篇文章中,我选择了两本小说和他们的翻译文本进行对比。一本是中国名著红楼梦 (Hong Lou Men), 其英译本为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另一本是英国名著Jane Eyre, 其中译本为简? 爱 (Jian Ai). 原著 内容介绍 红楼梦 (Hong Lou Men)在18 世纪由曹雪芹所著。它围绕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反映了中国封建的官宦家庭兴衰。贾宝玉出生在富裕的官宦家庭,被他的祖母所宠爱;而他的表妹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虽生活在同一大家庭,但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们秘密相爱了,但这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因而,宝玉的祖母为他另择佳偶薛宝钗。因担心他不肯成亲,就欺骗他说将黛玉许配给他。当宝玉掀开新娘的红盖头,才发现真相。而黛玉在此同时伤心而亡。宝玉愤而出家。此后,这一封建大家庭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后,日益走向衰落。 1847年夏洛特·布朗台所著的Jane Eyre问世。女主人公简? 爱自幼也是个孤儿。和林黛玉不同,她勇于抗争,崇尚独立,知道如何掌握自己的命运。当她发现她将嫁的人罗切斯特先生仍然有患精神病的妻子,她毅然离开了他。但当她知道一场大火烧死了他的妻子,毁掉了他所有的财富,并致使他残疾,简? 爱却执意要嫁给罗切斯特。 社会背景 红楼梦(Hong Lou Men)描写了18 世纪中国封建社会。当时仍处在清朝的统治时期,虽然表面上依旧繁荣,但阻挡不了封建社会将走向灭亡的命运。贾家的灭亡,暗示着封建社会必将灭亡。在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盛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拆散了很多苦命的鸳鸯,引发了无数人间悲剧,宝黛之恋则是悲剧的典型代表。 而Jane Eyre的问世虽然稍晚些,但故事的背景为资本主义社会,英国正处在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时期。封建贵族虽高高在上,但其实权已日益被新兴的资本家所取代。资本主义提倡自由平等。简? 爱这一独立而反叛的形象,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体现。 翻译文本 红楼梦(Hong Lou Men)有不少英译本,但很多都是简译本,失去了原著的风格。Minford 1982年的英译本没有缩减,共分为五分册。根据中文书名的含义,翻译为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相形之下,早在 1935年和1936年, Jane Eyre就被分别翻译成孤女飘零记和简? 爱(音译,并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简? 爱这一译名沿用至今(Zhang, 1999)。中国改革开放后,又出现多种译本,黄源深的译本(1994)较真实地反映了原著的风格。我选择了他的中译本和英译本进行对比。 对两部译著的评论 红楼梦 (Hong Lou Men) 红楼梦 (Hong Lou Men)是用古汉语写的。即使是中国人,如果古汉语不好,也难以理解该著作。小说中的人物有500多个,很难翻译。同时,西方人也难以理解中国复杂的亲戚关系和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文化。Minford保留了原著的所有内容,并尽量使译文能被西方人所理解。他采用了本土化策略。

优秀科幻小说

优秀科幻小说推荐 《安德的游戏》(美)奥森斯科特卡德着李毅译在不久的未来,人将与强大的外星人对抗。由于这种外星人具有纯熟的战争技巧,地球人无法匹敌。为此,地球人寻找并训练出一个具有敏锐感觉和战争决策能力的指挥员,成了战斗成功的关键。小说的主人公安德和一群不足十岁的少年,被集中到地球外层空间的一个小小空间站,进行军事训练。他们每天在战争模拟室中紧张应对各种可能的战争场景,并一次次地考验相互的合作能力。安德通过了这些考验。许多比他大的孩子有的成为了他的手下败将,有的成了他的合作伙伴。安德参加了最后一场模拟战斗并取得了胜利。当模拟游戏结束时,全体工作人员、部队的将军都给他鼓掌。原来,安德参加的根本不是模拟的战争,因为,在银河系之外,真正的部队就是由他从模拟室发出的命令指挥的。人类终于打败了外星人的进攻。《安德的游戏》获得了多项科幻大奖,是喜爱科幻的读者必看的小说。 《接触》(美)卡尔萨根着王义豹译 这是已故着名科普作家、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学教授卡尔萨根先生唯一的一部科幻小说。该作品已经被好莱坞搬上银幕,并由着名影星朱迪福丝特主演。故事讲述了人类用20年时间寻找地球外的生命信息,终于收到了来自织女星的信号。根据信号制作的飞行器,载着包括美国、中国等五个国

家的科学家在一瞬间到达了宇宙中的某地。在那里,他们与智慧生物的影像遭遇,询问了有关宇宙中各种智慧生物存在的问题。然而,当这些科学家回到地球时却发现,他们的飞行器其实在发射之前已经从发射架上掉入大海。因此,在电视屏幕上观看他们发射实况的人都认为,他们根本没有到达过深层宇宙。然而,五位科学家却感到,这个地球上下落的瞬间在他们看来已经过了20多个小时。到底谁更可信小说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容,如果对照电影观看,则收获更多。 《时间景象》(美)格里高里本福德着高继海毛宁媛译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20世纪90年代,人口过剩和环境污染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许多人想出了各种办法去控制生育,包括采用战争。在美国某大学的实验室中,一批粒子物理学家设想,能否把当前的一切转化成带着信息的粒子束发送到过去的年代,让30年前的人类得到这一信息,并在那个时代开始控制人口和改善环境遵循这样的思路,他们开始了设计。他们发现,要想把信息发向过去,除了必须让信息流超越光速,还需要使入射点对准30年前地球所在的宇宙位置才行。当30年代的科学家收到这样神奇的消息之后,他们能破译出这样的信息吗请阅读这部由加州大学物理系教授撰写的科幻小说! 《科幻文学入门》吴岩吕应钟着福建少儿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