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造粒技术

微胶囊造粒技术
微胶囊造粒技术

微胶囊造粒技术

微胶囊是指一种具有聚合物壁壳的微型容器或包装物。微胶囊造粒技术就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包埋、封存在一种微型胶囊内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这样能够保护被包裹的物料,使之与外界不宜环境相隔绝,达到最大限度地保持物质原有的色、香、味、性能和生物活性,防止营养物质的破坏与损失。此外,有些物料经胶囊化后可掩盖自身的异味,或由原先不易加工贮存的气体、液体转化成较稳定的固体形式,从而大大地防止或延缓了产品劣变的发生。

微胶囊内部装载的物料称为心材(或称囊心物质),外部包囊的壁膜称为壁材(或包囊材料)。微胶囊造粒(或称微胶囊化)的基本原理是,针对不同的心材和用途,选用一种或几种复合的壁材进行包覆。一般来说,油溶性心材应采用水溶性壁材,而水溶性心材必须采用油溶性壁材。

一、微胶囊技术处理食品的优点

(一)将液体转变为固体

液态物质经过微胶囊处理形成细粉末状产物,称为拟固体,在使用上具有固体特性,但仍然保留液体内核,能够在需要的时间破囊而出,重新恢复液体状态,使食品在运输、贮存等方面都得到简化。

(二)保护不稳定成分

微胶囊可使被防护物质免受环境中的氧化、紫外辐射和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有利于保持物料特性和营养。例如,大蒜所含挥发性油中的大蒜辣素和大蒜新素在光线、温度的影响下易被氧化,并对消化道粘膜有刺激性。将大蒜挥发油制成大蒜素微胶囊后,可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增加贮藏稳定性,并掩盖强烈的刺激性辣味,而其生理活性不变。由于微胶囊化后隔离了各成分,故能阻止两种活性成分之间的化学反应。

(三)改变物料相对密度

可根据需要将物料微胶囊化,使其质量增加,下沉性提高;也可将物料制成含空气的胶囊而使物料相对密度下降,让高密度固体物质能漂浮在水面上。(四)降低挥发性

对食品香料、香精进行微胶囊化,制成粉末状的香料不易挥发,可防止因光化学反应和氧化反应而形成的食品变质,并能控制香味的释放速率。如普通香料加在口香糖中,其效果是入口时很香,但短时间内香味便释放完全,口中仅有辛辣感;而使用微胶囊化处理后,入口时不会过香,仅在咀嚼时微胶囊破裂而释放香料,因此可长久留香。

(五)控制物质的释放时机

囊芯物质的即刻释放可以采用机械方法,例如加压、摩擦、加热熔化,或者采用化学方法如酸的作用、溶剂及水的溶解等;囊芯物质的逐步释放是用非水溶性材料为壁材,通过改变壁材的化学组成,调节壁材的厚度、硬度、囊壁的组成层次和孔径大小,控制水溶性芯材的释放速度,从而控制风味物质的释放,减少其在加工过程中的损失,降低生产成本。

二、微胶囊造粒技术的应用

(一)香精香料的粉末化

食品风味是决定食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风味物质挥发性强,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各种条件(包括温度、pH值、压力、密闭或开放式、时间和投料顺序等)均会对产品的风味造成影响。如条件未控制好,会导致风味成分的大量损失或劣变,引起食品品质的恶化。因此可应用微胶囊技术将液体香味物质包囊化或微胶囊化成固体粉末香味料,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二)粉末油脂

微胶囊化能够对油脂进行有效的保护,降低在保存过程中的氧化酸败,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油脂的使用方便性。最广泛应用的粉末油脂是人们熟悉的咖啡伴侣,产品的保质期可达一年。此外,.深海鱼油、小麦胚芽油等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易氧化变质,而且带有特殊腥味或异味。通过微胶囊化使其成为固体粉末,不仅能有效降低其氧化变质的可能,而且异味也得以掩蔽。

(三)粉末酒类

酒通常由酒精及挥发性芳香化合物、非挥发性呈味化合物(有机酸、糖分等)和水三大成分组成。在酒的粉末化过程中需将水分去除掉而保存其他两类成分。在香精香料和油脂粉末化过程中,是用适当的壁材将液体心材全部包裹住而不需去除液体心材中的某种组成成分。但在酒粉末化过程中,需去除掉其所含的

水分而将其他成分用适宜的壁材包囊住。将酒类微胶囊化,可以极大地降低酒类产品的贮存和运输成本,只需在饮用前加水溶解复原即可,非常适合于作为旅行食品等。粉末酒类除了饮用作用外,也可用作食品以及化妆品的原料,起着香、矫味、防腐等作用。在点心及面包中加入1%~5%的粉末酒,不仅能使烘烤后的蛋糕组织细腻,没有蛋腥味,而且有较好的防腐性能。

(四)甜昧剂微胶囊

甜味剂微胶囊化后的吸湿性大为降低,而且微胶囊的缓释作用能使甜味持久。此外,阿斯巴甜是天冬氨酸与苯丙氨酸甲酯的二肽酯类化合物,在可乐等酸性饮料中不稳定,易于水解,在烘烤食品中应用也较容易损失而使甜味减弱,制成微胶囊后稳定性可显著提高。

(五)酸味剂微胶囊

酸味剂有增加风味、延长保质期的作用,但有时酸味剂会与食品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作用,使食品的风味损失,色素分解,淀粉食品的货架期缩短。茶叶中加入酸味剂后会与茶叶中的单宁起反应,并使茶叶褪色。将酸味剂制成微胶囊,使其与食品中其他成分隔离,对酸敏感的成分便可不受其影响。酸味剂的微胶囊通常使用氢化油脂、脂肪酸等蜡质材料为壁材,在食品加工的后期加入食品中,微胶囊受热熔化时才释放。

YPG1000压力式喷雾干燥机,聚合硫酸铁压力式喷雾造粒干燥设备,1000型喷雾干燥制粒机

常州干燥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功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公司深知满足用户需求,生产好用的YPG1000压力式喷雾干燥机,聚合硫酸铁压力式喷雾造粒干燥设备,1000型喷雾干燥制粒机让用户省心、放心、有成就感是我们应该做的。常州干燥坚持按照科学、规范的设计思路,制造用户满意的、人性化的设备;强调设备效率与节能、环保并重,一切为用户着想,主张以优质的设备和服务回馈用户,赢得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YPG1000压力式喷雾干燥机,聚合硫酸铁压力式喷雾造粒干燥设备,1000 型喷雾干燥制粒机概述 YPG系列压力式喷雾干燥机,主要用于稀溶液、乳浊液、悬浮液等物料喷雾干燥成颗粒状。具有速度快、效率高、工序少等优点。对热敏性物料可保持其色、香、味。产品溶解性好,纯度高,该系列喷雾干燥机可广泛用于塑料、染料、化肥、食品、医药、陶瓷等工业,特别是热敏性物料,如牛奶、药物、染料等工业领域广泛使用。 二、YPG1000压力式喷雾干燥机,聚合硫酸铁压力式喷雾造粒干燥设备,1000 型喷雾干燥制粒机工作原理 空气经过初、中、高效空气过滤器后进入空气加热器(蒸汽换热器、电加热器、热风炉等),加热到设定的温度后进入热风分布器,经热风分布器作用后的空气流均匀地、垂直地向下流动,同时料液由高压泵获得很高的压力,由切向入口进入喷嘴的旋转室中,液体在旋转室获得旋转运动,从喷嘴高速喷出,形成伞状的雾锥。雾化为伞状细小的雾滴,当雾滴与热空气混合接触后传热传质,这时高温气流与高含水率的雾滴相遇,水分迅速汽化。干燥产品由干燥室锥底进入接料装置,少量细粉随空气流入除尘器被分离,最后热空气由排风机排空。根据不同产品对环境的要求,最后热空气再经湿式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等补集后再排空。 液滴与热风流动方向可采用并流式、逆流式、混流式喷雾干燥,虽热风温度比较高,单由于热风进入干燥室立即与雾化液滴接触,干燥室内温度急剧下降,

我国造粒技术与设备现状讲解

我国造粒技术与设备现状 引言:造粒技术已在化工、医药、食品、建材、冶金等各行各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造粒技术本身也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发展和提高,并创造出了多种不同的造粒方法。如搅拌造粒法、喷雾干燥式造粒法、沸腾造粒法、挤出滚圆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和不同的用途。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造粒技术已具有一定水平,设备规模基本可满足颗粒化要求。 1.搅拌造粒法 搅拌法造粒是将某种液体或粘结剂渗入固态细粉末中并适当地搅拌,使液体和固态细粉末相互密切接触,产生粘结力而形成团粒。最常用的搅拌方法是通过圆盘、锥形或筒形转鼓回转时的翻动、滚动以及帘式垂落运动来完成。根据成型方式又可分为滚动团粒、混合团粒及粉末成团。典型的设备有造粒鼓、斜盘造粒机、锥鼓造粒机、盘式造粒机、滚筒造粒机、捏合机、鼓式混料机、粉末掺合机(锤式、立轴式、带式、落幕团粒机等。 搅拌法的优点是成型设备结构简单,单机产量大,所形成的颗粒易快速溶解、湿透性强,缺点是颗粒均匀性不好,所形成的颗粒强度较低。目前这类设备单机处理能力最大可达500吨/小时,颗粒直径最大可到600毫米,多适用于选矿业、化肥、精细化工、食品等领域。 2.沸腾造粒法 沸腾造粒法在几种方法中效率最高。其原理是利用从设备底部吹入的风力将粉粒浮起与上部喷枪喷出的浆液充分接触后相互碰撞而结合成颗粒。用此种方法生产出的颗粒较为疏松,真球度及表面光洁度都很差,适于制造要求不高的颗粒或为其它制剂做前期加工。 该方法即在沸腾造粒筒的下部中央配置一小直径的芯筒或称隔离筒,将底部热风通风孔板的通风面积分布为中心大四周小而形成中心热风流量大于四周的状态。在不同风力的作用,颗粒在筒中从芯筒中间上浮与装在底部中央的喷枪喷出的粘结

微胶囊造粒技术

微胶囊造粒技术 微胶囊是指一种具有聚合物壁壳的微型容器或包装物。微胶囊造粒技术就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包埋、封存在一种微型胶囊内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这样能够保护被包裹的物料,使之与外界不宜环境相隔绝,达到最大限度地保持物质原有的色、香、味、性能和生物活性,防止营养物质的破坏与损失。此外,有些物料经胶囊化后可掩盖自身的异味,或由原先不易加工贮存的气体、液体转化成较稳定的固体形式,从而大大地防止或延缓了产品劣变的发生。 微胶囊内部装载的物料称为心材(或称囊心物质),外部包囊的壁膜称为壁材(或包囊材料)。微胶囊造粒(或称微胶囊化)的基本原理是,针对不同的心材和用途,选用一种或几种复合的壁材进行包覆。一般来说,油溶性心材应采用水溶性壁材,而水溶性心材必须采用油溶性壁材。 一、微胶囊技术处理食品的优点 (一)将液体转变为固体 液态物质经过微胶囊处理形成细粉末状产物,称为拟固体,在使用上具有固体特性,但仍然保留液体内核,能够在需要的时间破囊而出,重新恢复液体状态,使食品在运输、贮存等方面都得到简化。 (二)保护不稳定成分 微胶囊可使被防护物质免受环境中的氧化、紫外辐射和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有利于保持物料特性和营养。例如,大蒜所含挥发性油中的大蒜辣素和大蒜新素在光线、温度的影响下易被氧化,并对消化道粘膜有刺激性。将大蒜挥发油制成大蒜素微胶囊后,可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增加贮藏稳定性,并掩盖强烈的刺激性辣味,而其生理活性不变。由于微胶囊化后隔离了各成分,故能阻止两种活性成分之间的化学反应。 (三)改变物料相对密度 可根据需要将物料微胶囊化,使其质量增加,下沉性提高;也可将物料制成含空气的胶囊而使物料相对密度下降,让高密度固体物质能漂浮在水面上。(四)降低挥发性

逆流式YPG1500喷雾造粒干燥机,1500型压力式喷雾干燥设备,直径5500高塔喷雾干燥制粒机

常州干燥(逆流式YPG1500喷雾造粒干燥机,1500型压力式 喷雾干燥设备,直径5500高塔喷雾干燥制粒机粒机)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通过了所有合作伙伴的高标准质检及认可。为开拓市场,实现互惠互利,我们将本着“价格,质量”双优,“诚信,服务”共赢的经营理念,竭诚为广大客户服务。我们公司本着“不争价格低,但求质量好”的原则,竭诚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及诚信的服务。 一、逆流式YPG1500喷雾造粒干燥机,1500型压力式喷雾干燥设备,直径5500高塔喷雾干燥制粒机概述: YPG系列压力式喷雾干燥机,主要用于稀溶液、乳浊液、悬浮液等物料喷雾干燥成颗粒状。具有速度快、效率高、工序少等优点。对热敏性物料可保持其色、香、味。产品溶解性好,纯度高,该系列喷雾干燥机可广泛用于塑料、染料、化肥、食品、医药、陶瓷等工业,特别是热敏性物料,如牛奶、药物、染料等工业领域广泛使用。 二、逆流式YPG1500喷雾造粒干燥机,1500型压力式喷雾干燥设备,直径5500高塔喷雾干燥制粒机粒机工作原理: 不论是哪一种喷雾干燥型式都是雾化的料液直接干燥成固体粉粒的过程,干燥是传热和传质同时进行的过程。在干燥过程中,前一种的液滴中水份的蒸发,主要是热交换过程。当进入降速干燥阶段后是颗粒的干燥,主要是热交换过程。物料离开干燥室时所含的水分与前一瞬时所接触的空气的相对湿气有关,物料的最终产品水分不可能低于该相对湿度下相应的平衡水分。产品的最终水分应受与其最后接触空气的相对湿度控制,是扩散控制中的湿度梯度控制,这三个控制阶段构成了喷雾干燥过程。

空气经过初、中、高效空气过滤器后进入空气加热器(蒸汽换热器、电加热器、热风炉等),加热到设定的温度后进入热风分布器,经热风分布器作用后的空气流均匀地、垂直地向下流动,同时料液由高压泵获得很高的压力,由切向入口进入喷嘴的旋转室中,液体在旋转室获得旋转运动,从喷嘴高速喷出,形成伞状的雾锥。雾化为伞状细小的雾滴,当雾滴与热空气混合接触后传热传质,这时高温气流与高含水率的雾滴相遇,水分迅速汽化。干燥产品由干燥室锥底进入接料装置,少量细粉随空气流入除尘器被分离,最后热空气由排风机排空。根据不同产品对环境的要求,最后热空气再经湿式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等补集后再排空。 液滴与热风流动方向可采用并流式、逆流式、混流式喷雾干燥,虽热风温度比较高,单由于热风进入干燥室立即与雾化液滴接触,干燥室内温度急剧下降,不指使干燥物料过度受热,特别适宜热敏性物料干燥。排出产品的温度一般低于温度20摄氏度左右。 三、逆流式YPG1500喷雾造粒干燥机,1500型压力式喷雾干燥设备,直径5500高塔喷雾干燥制粒机设备特点: 本干燥塔锥体角度设计成小于等于60度,锥体上安装有空气震击器,保证粉料流畅的滑落到底部,避免粉料吸附在塔壁时间太长而产生焦化或熔融现象。 设备及管道内表面光洁度小于0.2—0.3um(镜面处理);外表面光洁度小于0.4—0.5 um(亚光处理)。

微胶囊技术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微胶囊技术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微胶囊能够储存微细状态的物质, 并在需要时释放该物质。微胶囊亦可转变物质的颜色、形状、重量、体积、溶解性、反应性、耐久性、压敏性、光敏性等特点。鉴于这些特性,微胶囊技术成为当今几大热门技术之一。随着工艺的日益成熟,更多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微胶囊制备技术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药物包覆方面,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到食品、医药、农药、纺织、涂料、粘合剂、化妆品等行业。微胶囊技术可以将芯材与周围环境隔开,有效减少了芯材物质对水、光、氧气、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反应,从而改善和提高芯材物质的这一独特性质,决定了它在食品中发展的必然性。而水产品加工工业作为我国一个巨大的食品产业分支,对这种新技术的需要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微胶囊技术已经在水产品加工的新产品研发、保鲜、加工助剂改良等诸多方面得到大力发展。本文将对微胶囊及其在水产品加工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介绍。 1微胶囊简介 微胶囊加工技术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包埋、封存在一个微型胶囊内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它能够使被包囊的物料与外界环境隔离,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原有的色、香、味、性能和生物活性,防止营养物质破坏和损失,并具有缓释功能。微胶囊主要由包囊和囊芯物组成。 1.1微胶囊的形态 微胶囊是由天然或合成高分子制成的微型容器,直径一般为1~ 1 000μm。微胶囊的形态主要受囊芯物的影响,含液体的微胶囊形状一般是球形的,如图1,含固体微胶囊的形状大多与囊内固体相同。

(图1 球形微胶囊在电镜下的图片) 但是有些也受成囊工艺、囊材的影响,比如用液中干燥法制备蜂胶乙基纤维素微球,由于囊材及囊芯在内相有良好的溶解,制得的微囊表面光滑并有微孔,圆整度较好[1]。 1.2微胶囊的包囊材料 1.2.1包囊材料的选择 包囊材料应该是可以掩盖或改变囊芯物不良性质的载体。其选择主要依据囊芯物的性质和微胶囊产品的应用性能要求。当然,囊材本身性质(如:渗透性、稳定性、粘度等)及价格也是需要考虑的。不同囊材也影响着微胶囊的结构,如图2。因此,我们也需要根据产品对微胶囊结构的要求选择囊材。 (图2 不同囊材的微胶囊的电镜扫描图) 1.2.2包囊材料的种类和性质

食品加工新技术食品造粒新技术

食品加工新技术食品造粒 新技术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第二章食品造粒新技术 第一节总论 一、微胶囊造粒的基本概念 1、微胶囊──是指一种具有聚合物壁壳的微型容器或包装物。 2、微胶囊造粒技术──就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包埋、封存在一种微型胶囊内,使之成为一种固体微粒产品的技术。 3、心材(囊心物质)──微胶囊内部装载的物料。 4、壁材(包囊材料)──微胶囊外部包囊的壁膜。 二、微胶囊造粒的基本原理 针对不同的心材和用途,选用一种或几种复合的壁材进行包覆。通常,油溶性心材采用水溶性壁材,而水溶性心材必须采用油溶性壁材。 三、微胶囊造粒技术的优点 保护被包裹的物料,使之与外界不宜环境相隔绝,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色香味、性能和生物活性,防止营养物质的破坏和损失; 掩盖物料的异味; 将不易加工贮藏的气体、液体转化成较稳定的固体形式,防止或延缓产品劣变的发生。 四、微胶囊的常见形状 有球形、肾形、粒状、絮状和块状等。 五、已经使用的心材 1、生物活性物质:

2、氨基酸: 3、微生素: 4、矿物元素: 5、食用油脂: 6、酒类: 7、微生物细胞: 8、甜味剂: 9、酸味剂: 10、防腐剂: 11、酶制剂: 12、香精香油: 13、其它: 六、常见壁材(膜材、包裹材料、成膜材料) 1、选择壁材的原则 能与心材相配伍但不发生化学反应; 能满足安全、卫生要求; 具备适当的渗透性、吸湿性、溶解性和稳定性。 2、食品工业中可使用的壁材举例: (1)植物胶:阿拉伯胶、琼脂、藻酸盐、瓜儿胶、罗望子胶和卡拉胶等; (2)多糖:黄原胶、阿拉伯半乳聚糖、半乳糖甘露聚糖、壳聚糖等; (3)淀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交联改性淀粉和接枝共聚淀粉等; (4)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羧乙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二醋酸纤维素、丁基醋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等; (5)蛋白质:明胶、蛋白、玉米蛋白、大豆蛋白等; (6)聚合物:聚乙烯醇、聚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丙烯酰氨、聚苯乙烯等;(7)蜡与类脂物:石蜡、蜂蜡、硬脂酸、甘油酸酯等。 七、微胶囊的功能与局限性 1、改变物料的存在状态、质量与体积 2、隔离物料间的相互作用,保护敏感性物质。 3、掩盖不良风味、降低挥发性。 4、控制释放速度,延长有效时间 5、降低食品添加剂的毒理作用 6、局限性:如要控制心材的释放速度,则要权衡壁材的厚度; 要选择能够同时溶解于水的心材和壁材,难度很大。 八、微胶囊造粒的步骤 1、将心材分散于微胶囊化的介质中; 2、将壁材放入该分散体系中;

喷雾干燥造粒机

喷雾造粒干燥机是一种通过对物料进行流态化、除尘、雾化、固化等处理,达成粒度要求后产出产品的一种干燥设备。工艺流程一般是空气经加热器加热后进入流化床底部,穿过分布板与物料接触,使物料呈流态化。母液或粘结剂由压力泵等造压设备分别送到雾化喷嘴,雾化后涂布于流化颗粒表面或使颗粒相互粘结,经不断地流化、涂布、干燥,颗粒逐渐长大,达到所要求的粒度后从流化床出料口排出。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等行业。为此,如今市面上有很多喷雾干燥造粒机厂家,竞争也是愈发激烈的。而杭州钱江干燥设备有限公司制造的XLP系列闭路循环喷雾干燥机有哪些其他喷雾干燥设备所不具备的优势呢? 1.系统优势:XLP系列闭式循环喷雾干燥系统是在密闭的环境下工作,干燥介质为惰性气体,一般为N2,适用于有机溶剂的物料干燥有毒气的物料或干燥过程中易发生氧化的物料的干燥;该系统采用惰性气体作为循环气体,对干燥的物料具有保护作用,循环气体经历载湿、去湿的过程,介质可重复使用;氮气经加热器加热后进入干燥塔,液体物料经螺杆泵输送至离心喷头处,液体被高速循环的雾化器雾化成液滴,在干燥塔内完成热质交换过程,被干燥后的粉状物料从塔底排出,被蒸发的有机溶剂气体在风机负压的压力下,把夹在气体中的粉尘经旋风分离器、喷淋塔除尘后饱和的有机溶剂气体经冷凝器冷凝成液体排出冷凝器,

不凝性气体介质连续加热后作为干燥载体在系统内重新循环使用。 但是常规的普通的离心喷雾干燥是通过不断的送、排风达到排湿的目的,这也是防爆型闭式离心喷雾干燥设备与普通离心喷雾干燥设备的一个明显区别;干燥系统内干燥介质为N2,内部为正压操作,保持一定的正压值,如果内部压力下降,由压力变送器来自动控制N2进量,保证系统压力平衡。 2.速度优势:干燥速度快,一般只需5-15秒,具有瞬时干燥特点。 3.生产优势:生产过程简化,操作控制方便,适宜连续控制生产。并且XLP 系列闭式循环喷雾干燥机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既克服了物料不易贮藏的缺点,保留了物料的营养价值,又简化生产过程,避免了干燥过程中的粉尘困扰。XLP系列闭路循环喷雾干燥机可减轻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减少操作人数,降低作业费用,提高丁烘后的食药品质等。 4. 产品优势:XLP系列闭式循环喷雾干燥机生产的产品分散性、流动性、溶解性良好。 看到这里,您是否感到心动了呢?就来杭州钱江干燥设备有限公司吧!公司是中国通用机械干燥设备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和首批骨干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企业,是一家从事热力干燥技术开发、设备制造、销售、安装和技术咨询服务一

挤压造粒工艺简介

复合肥挤压造粒技术及工艺 1 前言 现代化农业是精耕细作的农业,需要施加各种复合肥。化肥生产技术在近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低养分的产品越来越不受欢迎,而高浓度、复合养份肥料成为市场的主流。以前, 高浓度养份肥料都是细粉状的,在贮存、运输时原料会分层或结块;另外,粉状肥料施用时,相当多的肥料会被风吹走,或被雨水从植物根部冲走,肥效释放过快,造成很大的浪费。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使粉状肥变成易于运输和使用、并具有缓释功能的颗粒肥,需要使用造粒技术。复合肥造粒技术由此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传统的复合肥造粒采用湿法造粒工艺,湿法造粒工艺也称化学造粒法。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 化学造粒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向造粒器内物料喷洒水发展到喷硫酸、磷酸或氨溶液,然后再干燥处理。在干燥过程中,通过化学反应、溶解物结晶、粘合剂固化而达到造粒效果。湿法造粒工艺能耗高,大部分能量都用于干燥系统,而且有大量的腐蚀性污水排放,污染环境。 与传统的湿法造粒不同,挤压造粒工艺则避免了干燥过程,因而降低了能耗和成本,并且没有污染物排放,是一种节能、环保的造粒工艺。挤压造粒是借助于机械压力而使物料(原则上不起化学反应、并经一定配比的粉料混合物)团聚成型的造粒过程,亦称干法造粒。干法造粒工艺由于节能、环保,近些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 复合肥的挤压造粒 挤压造粒法在化肥行业上的应用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对氯化钾

造粒的研究,直到80年代初,复合肥的挤压造粒法才得以工业化生产并迅速推广。现在挤压造粒工艺已成为复合肥造粒技术的发展潮流。 2.1 挤压造粒的工作原理 经过配比的混合物料被强制送入一对大小相等、转速相等、相向旋转的挤压辊辊缝之间,在强大的挤压力作用下,物料被挤压成密实的片料。此片料经破碎、筛分后即可得到所需粒度的颗粒肥料。其基本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挤压造粒原理示意图 挤压辊一般呈水平布置,一辊固定、一辊浮动(浮动辊即加压辊,由液压缸加载),一般辊面上有规则排列的形状、大小一致的凹槽、穴孔或凸起,经过配比的粉状物料从上方均匀连续地加入两辊之间,到达加压角(α)内即进入挤压角β(β=1/2α),物料被强制喂入,一般β=10~15°。随着辊子的连续旋转,物料被挤压,当处于两辊半径连线成水平位置时,压力达到最大(Pmax),然后压力迅速降低,此时成型物料在回弹力的作用下脱离与辊面的贴合,顺利落下进入下一工序。

微胶囊技术

microencapsulation (微胶囊技术) 指将物质细微分散包覆后,并在所需的时候将其释放出来的方法 capsules--粒径大于1000μm microcapsules (or microcells)--粒径分布在1~1000μm nanocapsules--粒径小于1μm 2.Principle:微胶囊技术主要是根据Bungenbergde Jong所提的聚集(coacervation)原理 (1) 运用高分子的聚集是微胶囊形成主要方式 (2) 它是利用分子间的化学或物理产生的边界作用力,让分子自行形成微胞的一种方法 3.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上的意义 (1) 将液体形式的食品转变成固体,以利于干燥食品中使用 (2) 留滯挥发性物,以供最佳条件时释放 (3) 避免蒸发及受水分影响 (4) 使不容(incompatible)成分均匀混合 (5) 掩蔽不良味道 (6) 藉由特定的溶释机构,达到特殊效果 (7) 改变固体物质的质地与密度 (8) 保护敏感物质 (1)corematerial(芯材)或nucleus (核心物质):包覆于壁膜内的物质。 重量约占整个微胶囊的80-99%,并于适当的时候被释放出來。 (2)wallmaterial(壁膜材料或囊壁)或shell (外壳) a.如芯材为亲油性物质,则囊壁材料选择亲水性材料 b.如芯材为亲水性物质,则囊壁材料用水不溶性的合成聚合物 壁材选择基本原则 芯材和壁材的溶解性能相反,芯材亲油、壁材一般要亲水,反之亦然。 壁料对芯材无不良影响 壁材有适当的渗透性、溶解性、可降解性、弹性、流动性、乳化性等 壁材成膜性能好、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与稳定性 2.核/壳比值 (1)典型的胶囊含有70-90%wt的核心物质,外壳厚度约为0.1-200μm a.胶囊外壳的厚度与颗粒大小和相对密度有关 b.微胶囊中核心物质和外壳的关系有许多表示方法,最常见的是「核心量」和「核/壳比值」两种表示方式 (2)核心量 a.心材在整个微胶囊中所占百分比 b.核心量可作为商品的重要准则 (3)核/壳比值 a.定义:核心与外壳的重量比值 b.核/壳比值是假设核心是一完美的球体,胶囊外壳厚度也是均匀不变的。

ZPG离心造粒喷雾干燥机工艺原理

ZPG离心造粒喷雾干燥机工艺原理[工作原理] ZPG喷雾干燥机是采用压力式喷嘴借助高压泵 的压力将溶液、悬浮液、乳浊液、膏糊状物料雾 化成细小液滴,然后与高温热空气进行快速热交 换,在极短时间内以简单的工艺迅速连续干燥成 细颗粒状物料的设备。

[应用] 食品工业 蛋奶制品 富脂奶粉、胳朊、可可奶粉、代乳粉、蛋清(黄)等 食物及植物汁 燕麦、鸡汁、咖啡、速溶茶、调味香料肉、蛋白质、大豆、花生蛋白质、蛋白质水解物、南瓜粉等。 糖类 玉米浆、玉米淀粉、葡萄糖、果胶、麦芽糖、山梨酸钾等。 医药品 中药浸膏、药胶、酵母、维生素、抗生素、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 塑料树脂 AB,ABS乳液、脲醛树脂、酚醛树脂、密胶(脲)甲醛树脂、聚乙烯、聚氯乙烯等 洗涤剂 高级洗衣粉、普通洗衣粉、肥皂粉、苏打粉、乳化剂、增白剂、磷酸剂等 化学工业

氟化钠(钾)、碱性染料颜料、染料中间体、复合肥、甲荃硅酸、催化剂、硫酸剂、氨基酸、白碳黑等 陶瓷 氧化铝、瓷砖材料、氧化镁、滑石等 其它 氢氧化铝、氯化钙、硬脂酸剂等冷却喷雾 1.空气加热装置(电、电+蒸汽、热风 炉) 2.高压泵 3.喷嘴 4.干燥塔 5.除尘装置(旋风分离器、脉冲除尘 器、布袋除尘器) 6.引风机 [选型请提供以下数据] 1.物料名称、状态 2.产量、处理液料量、含水量或含固量。 3.原液料湿度、比重、粘度、表面张力。 4.进风温度、产品耐热温度。 5.产品含水量、粒径。 6.加热方式及热风与物料接触方式(顺流、逆流)。 7.除尘装置 8.其它附属设备。 9.安装场地条件。 技术参数]

作者:喷雾干燥机https://www.360docs.net/doc/292367816.html,

氨酸法复合肥项目技术简介

氨酸法复合肥项目技术简介 1、工艺技术概述 氨酸法(料床反应)工艺生产复合肥,从原理上介于团粒法和料浆法之间,具有两者的优点,可以显著提高生产产量。生产的产品,颗粒圆润光滑、强度高、不易结块。生产中,对原料、配方的适应性强。产品适应性广,对土壤副作用小。液氨与硫酸在工艺中,是硫酸喷在物料的表面,酸的氨化过程速率主要受氨分子趋近颗粒外面,再从表面进入毛细孔的扩散速率的控制。生产实践表明,氨通过料床的流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滤过式,氨通过颗粒之间的缝隙连续流过,几乎不影响粒子的运动;一种是喷射式,氨通过喷嘴流速较大,在颗粒床形成空间或喷舌,引起颗粒作剧烈的旋转运动,大大强化了传质和传热过程。液氨通过埋在料床中的分布器,沿造粒机轴向均匀喷出。良好的设计可使氨的吸收率达到95%以上。氨分布器是氨化造粒机的重要部件。从国内外常年运行的状况看,该技术是成熟安全开靠的。 2、工艺流程 2.1原料预处理与计量 结块磷铵和氯化铵,影响输送和计量,需对其进行预处理,生产高氮肥尿素需粉碎1/3,上述三种原料经人工解包后,送入各自的破碎机,和其他原料一起原料计量后,通过集料皮带机送入造粒机造粒。 原料计量采用电子皮带秤时,电子秤分别用于原料磷铵、氯化钾、氯化铵、固体尿素、微量元素配方计量,并采用工控机控制,以实现原料计量报表、历史记录、配方自动调节等功能。 2.2 造粒 来自酸站的浓硫酸和水按比例稀释到一定质量分数后,经流量计计量喷入造粒物料料床;氨站液氨经流量计计量,进入埋在料床中的反应器与稀硫酸产生中和反应,生成温度较高的硫酸铵料浆。粉状物料与硫酸铵料浆混合,形成一定液相的固溶体,在转鼓造粒机内滚动成粒;磷酸一铵与过量的氨发生中和反应,在适宜的温度和PH值环境下熔融,利用磷铵自身熔融的溶液粘结成粒,同时在高温下其他物料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复盐,在造粒机不断的转动下,使物料处于流动状态,相互摩擦、翻动、挤压粘附成粒。成球率可达100%,成品率达80%以上。 2.3 干燥与冷却 造粒后由皮带机送入干燥机进行干燥,干燥机出料进入第一冷却器,冷却后的物料进入中间筛,筛上物料进入第二冷却机,细粉进入返料,以回收返料热量,降低装置的能耗。经冷却后进入二级单层振动筛,进行细筛处理,成品在进入包裹机以保证粒子的合格率。合格的颗粒送入进行涂层处理,然后包装出厂。 2.4 除尘 装置除尘采用二级除尘,一级在线旋风除尘、一级重力沉降法。干燥和冷却的尾气分别经干法除尘后一起送入湿法喷淋水洗除尘,然后经烟囱放空。 造粒尾气采用水洗吸收硫酸调节方案,并用于配酸和造粒,所以无氨气放空。 3、技术特点 3.1 造粒机结构改进连续氨化造粒过程的转鼓造粒机称为氨化转鼓造粒机,是磷复肥造粒中的一种常用设备,由美国TVA(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在50年代初期开发的。迄今在世界各国的磷复肥生产中广泛应用。按照美国TVA氨化转鼓造粒机的设计准则,造粒机内设有氨分布器和酸管、蒸汽管和水管。物料和返料从造粒机头加入,在筒体的转动下形成一个滚动的料床,硫酸由酸泵压送,喷洒在物料床上,氨则通过深埋在料床下的氨分布器高速喷出,使物料氨化到需要的PH值。造粒机内衬耐高温、耐酸、耐碱的天然橡胶板,使物料在转动过程中,随衬板的震动自然脱落,防结壁效果明显。 3.2 造粒尾气处理由于硫酸与氨在反应过程中有过量的气氨逸出,直接排放既浪费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_刘永霞

收稿日期:2002-11-22 第一作者简介:刘永霞(1973-),女,硕士研究生。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 刘永霞,于才渊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工程研究室,辽宁大连 116012) 摘 要:微胶囊化方法是功能性材料制备中一项重要的应用技术,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本文中详细地介绍了几种重要的胶囊制备方法及其在食品、渔业、医药和生物化工领域的应用实例,指出了该技术的发展前景。关键词:微胶囊;纳米微胶囊;功能材料中图分类号:T B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548(2003)03-0036-05 Application and Recent Progress of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y LIU Yong -xia ,Y U Cai -yuan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 ian 116012,China ) A bstract :M icroencapsulation is an impor tant techmology of the production of functio nal powders ,and in recent y ears more and mo re attentin is paid to it .Several impo rtant microencapsula tio n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food ,fish industiy ,medicine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et al .are introduced ,and the prog ress of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 y is also pointed out .Key words :microcapsule ;nano -microcapsule ;functional materi -als 微胶囊技术是指利用成膜材料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囊于其中,形成直径几十微米至上千微米的微小容器的技术[1]。微小容器被称为微胶囊,器壁被称为壁材或壳材,而其内部包覆的物质则称为芯材 或囊芯。含固体的微胶囊形状一般与固体相同,含液体或气体的微胶囊的形状一般为球形。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微胶囊有多种分类方法:从芯材来看,分为单核和复核微胶囊;从壁材结构来分,可分为单层膜和多层膜微胶囊;从壁材的组成来看,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微胶囊;从透过性来讲,又 分为不透和半透微胶囊,半透微胶囊通常也称为缓释微胶囊。 微胶囊具有保护物质免受环境的影响,降低毒 性,掩蔽不良味道,控制核心释放,延长存储期,改变物态便于携带和运输,改变物性使不能相容的成分均匀混合,易于降解等功能[2~4] 。这些功能使微胶囊技术成为工业领域中有效的商品化方法。美国的NRC 公司利用微胶囊技术于1954年研制成第一代无碳复写纸微胶囊[5~6],并投放市场,从此,微胶囊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1 微胶囊技术简介 微胶囊技术从20世纪30年代发展至今已有 60多年的历史。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到目前为止,微胶囊化的方法已将近200种[7],但还没有一套系统的分类方法。目前人们大致上将其分为: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和物理机械法[8] 。微胶囊化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是生产要求的粒子平均粒径、芯材及壁材的物理化学特性、微胶囊的应用场合、控制释放的机理、工业生产的规模及生产成本等。本文主要介绍其中的锐孔-凝固浴法、凝聚相分离法、喷雾干燥法和流化床喷涂法。之所以介绍这几种方法,主要是因为它们都适用于工业大规模生产。 锐孔-凝固浴法:是指将喷嘴喷出的微粒通过 多联化而后形成微胶囊。该法是Mabbs 于1940年和Rabbool 于1950年提出的[9]。此法一般是以可熔(溶)性高聚物作原料包覆囊芯,而在凝固浴中(水或溶液)固化形成微胶囊,固化过程可能是化学反应,也可能是物理过程。它采用的成膜材料多为褐藻酸钠、聚乙烯醇、明胶、蜡和硬化油脂等。由于在凝固浴中发生固化反应,一般进行得很快,因此含有囊芯的聚合物壁膜在到达凝固浴之前预先形成,这就需要锐孔装置(滴管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图1为该法流程图。 此项技术的关键除芯壁材的配比外,是否在凝固浴中加入搅拌也是相当重要的,如王显伦[9]在制 第9卷第3期2003年6月 中 国 粉 体 技 术 China Pow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9No .3June 2003 DOI :10.13732/j .issn .1008-5548.2003.03.011

陶粒技术简介完整版

陶粒技术简介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目录 陶粒生产技术简述 1 陶粒简介 陶粒是一种在回转窑中经发泡生产的轻骨料。它具有球状的外形,表面光滑而坚硬,内部呈蜂窝状,有密度小、热导率低、强度高的特点。

陶粒具有优异的性能,如密度低、筒压强度高、高,高、良好、抗碱集料反应性优异等。特别由于陶粒密度小,内部多孔,形态、成分较均一,且具一定强度和坚固性,因而具有质轻,耐腐蚀,抗冻,抗震和良好的隔绝性等多功能特点。利用陶粒这些优异的性能,可以将它广泛应用与建材、园艺、食品饮料、耐火、化工、石油等部门,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还在继续扩大。在耐火材料行业中,陶粒主要用于作隔热耐火材料的骨料。混凝土行业中,陶粒一般用来取代混凝土中的碎石和卵石。 陶粒自身的堆积密度小于1100kg/m3,一般为300~900kg/m3。以陶粒为制作的混凝土密度为1100~1800kg/m3,相应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为~。 陶粒的最大特点是外表坚硬,而内部有许许多多的微孔。这些微孔赋予陶粒质轻的特性。200号粉煤灰的密度为1600kg/m3左右。目前我国陶粒砂主要用于石油支撑剂,也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陶粒砂品种之一,也叫石油压裂支撑剂陶粒砂。 在陶粒发明和生产之初,它主要用于建材领域,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陶粒性能的认识更加深入,陶粒的应用早已超过建材这一传统范围,不断扩大它的应用新领域。现在陶粒在建材方面的应用,已经由100%下降到80%,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已占20%。随着陶粒新品质、新用途的不断开发,它在其他方面的比例将会逐渐增大。 陶粒的粒径一般为5~20㎜,最大的粒径为25㎜。陶粒的细小颗粒部分称为陶砂。在陶粒中有许多小于5㎜的细颗粒,在生产中用筛分机将这部分细小颗粒筛分出来,习惯上称之为陶砂。陶砂的密度略高,化学和热稳定性好。陶砂主要用于代替天然河砂或山砂配制轻集料混凝土、轻质砂浆,也可作耐酸、耐热混凝土细集料。主要品种有黏土陶砂页岩陶砂和粉煤灰陶砂等。使用陶砂的目的也是为降低建筑物自重。陶砂也可用于无土栽培和工业过滤。 2 分类 按原料分类 (1)铝钒土陶粒砂(石油支撑剂陶粒砂) 其主要是以优质铝钒土、煤等多种原材料,经过破碎,细碎,粉磨、制粒和高温烧结等多道工艺制作而成,具有耐高温、高压、强度高、导流能力强、及耐腐蚀等特点,主要用于油田井下支撑,以增加石油天然气的产量,属环保产品。是天然石英砂、玻璃球、金属球等中低强度支撑剂的替代品,对增产石油天然气有良好效果。 (2)黏土陶粒 以黏土、亚黏土等为主要原料,经加工制粒,烧胀而成的,粒径在5㎜以上的轻粗集料,称为黏土陶粒。 (3)页岩陶粒 又称膨胀页岩。以黏土质页岩、板岩等经破碎、筛分,或粉磨后成球,烧胀而成的粒径在5㎜以上的轻粗集料为页岩陶粒。页岩陶粒按工艺方法分为:经破碎、筛分、烧胀而成的普通型页岩陶粒;经粉磨、成球、烧胀而成的圆球形页岩陶粒。 黏土陶粒、粉煤灰陶粒、页岩陶粒适用于保温用的、结构保温用的轻集料混凝土,也可用于结构用的轻集料混凝土。目前页岩陶粒的主要用途是生产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和轻质隔墙板。 (4)垃圾陶粒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壮大,城市的垃圾越来越多,处理城市垃圾,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就微胶囊技术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同时就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几个应用实例作了简要介绍。实践证明,微胶囊技术为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微胶囊技术;食品工业;应用 Application of Micronecapsulation Technology in Food Industry Li Ping Feng,20100806159 (School of Food(Biology),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00,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microcapsule technology. The features and applicatio is discussed, also introduces several examples of application of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y in food industry. Practice has proved, micro provides an important way capsule technology for f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as very high practical value. Key words:Microcapsule technology; Food industry; Application 微胶囊技术起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Wurster用物理方法制备了微胶囊。到20世纪70年代,微胶囊技术的工艺日益成熟,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今天它已从最初的药物包覆和无炭复写扩展到了医药、食品、日用化学品、肥料、化工等诸多领域。目前,微胶囊技术在国外发展迅速,美国对它的研究一直处领先地位。在美国约有60%的食品采用这种技术。日本在20世纪60-70年代也逐步赶上来,每年申报的有关微胶囊技术方面的专利可达上百件[1]。全球对微胶囊技术的研究机构从02年的2%增长到06、07年的22%充分说明微胶囊技术在全世界引起的广泛重视。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在 20 世纪 80 代中期引进了这一概念,虽然在微胶囊技术应用方面也有许多发展,但同国外相比,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进口微胶囊在生产中仍占主导地位。微胶囊技术应用于食品工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此技术可对一些食品配料或添加剂进行包裹,解决了食品工业中许多传统工艺无法解决的难题,推动了食品工业由低级的农产品初加工向高级产品的转变,为食品工业开发应用高新技术展现了美好前景。目前,油溶性物质微胶囊化研究较为成熟,而水溶性物质微胶囊化则相对研究较少。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最广的微胶囊技术是喷雾干燥法,应用领域主要是粉末香精,香料与粉末油脂,今后它们仍然要占主导地位[2]。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现状:出于物质胶囊化后有许多独特的性能,可应用于许多特殊的过程,因而引起了各国科技工作者极大的兴趣。随着人们对微胶囊化技术认识的不断加深,新材料新设备的不断开发,微胶囊化技术将会沿着它这一独特的方式活跃于食品工业中[3]。目前,食品工业中应用微胶囊技术的领域主要有风味料、挥发性物质、微生物类、脂类物质、饮料和粉末状食品等[4]。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微胶囊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姓名黄相尧 学号12110302051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学校山东理工大学

目录 摘要 ............................................................................................................................................... I 引言 ............................................................................................................................................... I 1微胶囊技术在食品配料中的运用. (2) 1.1天然香精香料 (2) 1.2天然色素 (2) 1.3酸味剂 (2) 1.4甜味剂 (3) 1.5膨松剂 (3) 1.6防腐剂 (4) 1.7抗氧化剂 (4) 1.8粉末油脂 (5) 2微胶囊技术在营养强化剂中的应用 (7) 2.1活性肽和功能性蛋白 (7) 2.2多不饱和脂肪酸 (8) 2.3维生素 (9) 2.4矿物质 (9) 2.5益生菌 (10) 3微胶囊技术在食品酶制剂中的运用 (12) 4展望 (14) 参考文献 (15)

摘要 重点介绍了微胶囊技术在食品添加剂、功能性营养成分和食品酶制剂中的运用,及在解决食品工业中某些食品成分不稳定的问题或达到控制释放目的方面的各种应用,为推动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微胶囊;食品工业;应用 Microencapsulationtechnologyanditsapplicationinfoodindustry Abstract:Applicationofmicroencapsulationtechnologyinfoodadditives,functionalnutritioncomponentsandfoodenzymepreparationswasfocused.Itwasexpectedtoresolvetheinstabilityofsomefoodingredientsandcontroltherelease,whichprovidedreferencesforthedevelopmenofthetechnology. Keywords:microencapsulation;foodindustry;application

微胶囊技术及其应用

微胶囊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微胶囊是一门新兴的工艺技术,目前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对微胶囊的开发技术和应用微胶囊技术都在不断发展。本文从微胶囊化的方法及其在食品行业各个领域的应用出发,简要介绍了现在微胶囊技术的发展情况及其使用价值,为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微胶囊技术打下了铺垫。 关键词:微胶囊技术、食品行业、展望 人们对微胶囊的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美国人D.E.Wurster用物理方法制备了微胶囊,此后微胶囊技术不断发展[1],应用范围也从最初的无碳复写纸扩展到医药、食品领域、农药、饲料、涂料、油墨、粘合剂、化妆品、洗涤剂、光感材料、纺织等行业等[2]。目前对微胶囊技术的研究在不断的发展,从微胶囊化的方法到微胶囊的各种应用都是国内外科学家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要求的不断提高,微胶囊技术成为食品行业一项极为重要和广泛应用的技术,本文立足与微胶囊技术在食品行业几个领域的应用,说明微胶囊技术在食品行业的最新应用进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胶囊技术在食品行业的发展展望,为更深刻的认识微胶囊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1 微胶囊的方法 微胶囊化技术是指利用天然或者合成高分子材料,将分散的固体、液体、或者气体包裹起来,形成具有半透性或者密封胶囊的微小粒子的技术包裹的过程即为胶囊化,形成的微小粒子成为微胶囊,其大小一般为5~ 200微米不等,形状多样,取决于原料的制备方法,通常把构成微胶囊外壳的材料成为“壁材”或“包衣”,把包在微胶囊内部的物质称为“囊心”或“芯材”[3]。一般可以将微胶囊化方法大致分为三类,即化学法、物理法和物理化学法[4]。其中物理法是用物理和机械原理的方法制备微胶囊具有成本低、易于推广、有利于大规模连续生产等有点,在商业领域特别是药品、食品工业经常利用这种方法来制备微胶囊可以分为,喷雾干燥、喷雾凝冻、空气悬浮、真空蒸发沉积、静电结合、多空离心等[5];化学法主要是利用单体小分子发生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成膜材料将囊心包覆,许多合成高分子的聚合反应都可以运用到微胶囊制备上,化学法包括,界面聚合、原位聚合、分子包裹、辐射包囊,目前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界面聚合和原位聚合[6];物理化学方法是应用物理化学原理制备微胶囊的技术有,水相分离油相分离、囊心交换、挤压、锐孔、粉末床、溶化分散[7]。 近年来人们不断研究尝试新的微胶囊制备方法,樊振江等以环糊精为壁材,用超声波法制备花椒精油胶囊[8],此外也有人在以阿明胶-阿拉伯胶壁材的复合凝聚法制备番茄红素微

喷雾造粒方法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喷雾造粒 将干燥室放入井式加热炉中加热,使干燥室保持一个较高的温度,来烘干溶液中多余 的水分。将第二步湿混后的溶液放入雾化枪中,将溶液进行雾化,在干燥室底部得到复合 粉末。当采用相同的喷雾速度时,不同的干燥室温度对复合粉末性能有着明显的影响。温 度太低,如250℃下,收集到的复合粉末颗粒饱满,粒径均匀,但热交换作用较慢,液滴 的水分虽然较容易被烘干,其在干燥室里散发出来的水分不易排出,排风和喷雾过程不能 同时进行,这样务必会耽误制粉过程,降低的制粉效率,如果操作不当,水分未及时排出, 连续的雾化粉末进入干燥室,将会携带水分堆积在干燥室底层,形成结痴,只能破碎后进 行筛分,严重影响了复合粉末的质量,进而影响复合涂层的质量;温度过高,导致液滴表 面迅速脱水干燥,形成硬壳,但液滴内部仍含有水分,进一步脱水致使硬壳内部形成负压, 导致复合粉体有外壳向内塌陷,形成类似苹果状的颗粒,这样的复合粉体表面粗糙,流动 性不好,制备出的涂层性能不佳。经过试验,干燥室温度设定为400℃时,干燥速度与排 风速度相宜,既没有出现底层结痴,也没有大规模出现苹果状颗粒,粉末饱满,颗粒粒径 差异不大,适合喷涂。500克混合粉末制备成复合粉末只需1个小时,在保证质量的同时, 大大提高了制粉效率。图3一3,3一4为不同温度下制备出的复合粉末的SEM 扫描照片。 图3一3250℃制备出复合粉体形貌 Fig.3一3SEMimageofcomPositePowders 图 Fig.3一4. 3一4400℃复合粉体形貌 SEMimageofcomPositePowders 9)粉体的筛分 制备出的颗粒,由于粘结剂的作用、料浆的沉淀效果、雾化枪雾化程度和干燥室内部 环境限制使得制备得到的复合粉末的粒度不同,需要通过分样筛筛选,最终选定选取粒径 在200一300目的颗粒进行等离子喷涂,该目数下的颗粒流动性和反应效率都很出色。 10)喷雾造粒法应注意的细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