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与东北人性格的形成

闯关东与东北人性格的形成
闯关东与东北人性格的形成

闯关东与东北人性格的形成

曹保明

历史经过了千百个春夏秋冬,许多事情已经被人淡忘了。认真地想来,一个历史事件就影响到一个地域人的性格这未免有点夸大,但仔细一思考,这种联系又不无道理。闯关东作为中国历史上4次人口大迁移非常重要的一次,其实不是一下子完成的。清顺治(1644年)年间,逐渐强大起来的东北满族入主中原,统一中国,建立大清,从而把东北作为它的发祥地保护起来,这样中国出了“关里”和“关外”这样的概念。为了进一步保护自己的龙兴之地,清政府又加修了柳条边,严格划分“龙兴之地”的界限,防止中原人越“边”跨“关”进入东北。但是,大约经过了200年左右的时间,到了道光和咸丰年间,由于战争紧迫,加之中原连年天灾不断,迫使一些破产农人不顾清政府的条文戒律,纷纷出关过边北上东进地闯入东北从前的“禁地”,而清政府这时也无心或疏于对边关的把守和管理,终于使“封禁”政策变成一纸废文,于是从那时开始数以千万计的中原人来到东北谋生,历史上这被称为“闯关东”。

事实上,在道光和咸丰年之前,早已有中原的流民不顾朝廷的清规戒律纷纷闯进“关东”,相比后来大股,他们是小股,已经同东北一带的土著和先民融合在一起。他们对东北人的性格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今天,东北流传着这样一条谚语:人帮人,亲上亲。这是东北重要的地域文化的一个总结,而这恰恰是闯关东人留下的性格形态的基础。谋生路上的“帮”来自于求生的一种本能,你帮了我,我就会忘不掉你,一种最初的人性关系便产生了。这是一种地域关系,甚至产生了蔑视血缘的历程。血缘是氏族部落和家庭延续关系的基础条件,但是闯关东者投奔的却往往是“邻居”、“朋友”或“乡亲”。由于双方处于同一境地中,这使得荒寒的北方在需要“人”的时候以最大的热情接纳了他们,而他们——闯关东者也把落脚的希望实现了,这是一种互为的希望和企盼。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中的“义”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使得后来者对先期到达东北并开荒占草又接纳了他们的人表示出无比的感恩之心,于是有了“回报”的愿望。这样,一种奇特的理论出现了——有血缘关系的人反而不如“同乡”、“同行”、“老乡”信得过,这种实践观念促使中原人越来越习惯于遵守接触同乡和朋友的观念,“友情”有时候高过了“亲情”,也为东北人性格的最终成型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这是东北独特的文化遗产,别土无有,别土不生。歌颂同乡、同行在危难中接纳对方,彻底展示出迁移者广泛探索东北的生存渴望和生存心理。在北方,在那大荒片子之中,在夏季墨绿的老林子里,在冬季呼啸吼叫的老北风中,人的异地求生的艰辛被充分地放大开来,人不能不去渴望一种真诚的接纳,而这种情感又与东北本土人的一种心理相合,于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性格产生了。

中原闯关东人对“恩人”的回报,往往是“看行动”,我们今天叫“捞干的”。于是语言成了多余。这个信条在东北人的性格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东北,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朋友,不是亲哥俩而是邻居。一个在山里打猎,一个在屯里种地。二人平时一见面就是在一起默默地饮酒从来没有过多的言语。一次,屯里种地的得了重病可能要死,山里的送来一口棺材,外型很粗糙。儿女们觉得棺材样子不好看,就弃在草垛边了。后来爹好了,没死,棺材就被压在草垛下了。半年后的一天,山上打猎的回村,二人又是坐下默默地喝酒。提起种地的得病没死,打猎的才说,那棺材是他用长在悬崖上的“风交木”做的,那树300年才长到碗口那么粗。别看棺材样子不好看,可有防腐作用。为了给朋友办丧事,猎人特意杀了两口野猪装在里边,看看坏没坏吧。种地的朋友说,孩子们懂个啥呀?于是二人扒开草垛,拉出棺材,一股凉风升起。虽然半年过去了,里边的两头野猪竟然上着白霜。种地的和山上的朋友两人又坐下,默默地饮起酒来。这是典型的东北人性格的写照,不表白,不张扬。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迂腐的性格,“三杠子压不出个扁屁来”,但事实上,更多的人所喜爱的正是这种不表白自己却特别能为别人着想的东北人。

以实际行动去回报对自己有恩的人,当这种性格遭到抵触或者挑战时,东北人往往立刻跳起来,以理抗争,同时要争回面子。东北人爱面子,比爱他们的生命还重要,这时,东北人不怕艰苦不怕死亡和威胁的“虎”劲儿就上来了。

东北人的“虎”和东北人的“傻”这两种看似绝然不同的性格往往奇迹般地统一在东北人身上。“虎”在今天,完全是一种贬意词,二虎巴几,虎拉巴察,都是对人不聪明、“笨”的一种形象概括和描绘。但是从前的“虎”的原义在东北却是指“勇”,指此人办事勇敢,不计后果。特别是在朋友遇到危难时,东北人敢于“两肋插刀”。因此东北土地上出了许多“关东响马”。虎是一种为了别人勇于献身并付出的最高境界,是大大方方,明明白白的性格,因此又被说成了“傻”。现在的意义上的“傻”是缺心眼,不会办事。但东北人从前说的“傻”是指这人“实在”。“傻人好忘己”(东北民俗学家王兆一语)而一个人只有丢掉了自己,才能奉献别人,奉献社会。我们说,

同时,东北人性格的特征又与“东北”的地理环境,我们称之为自然环境有重要的关系。比如我们所处的长春一带,那时正是驿站和交通要道,从中原到这里的“流人”、“闯关东者”都要经过这里。接待这些人的东北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热情,这为人的性格留下了最初的形态。接待就是接纳,长此以往,一种行为和一种思想便会传承下去,这形成了东北人最初的行为规范并深深地融入到人的思维中去。而这种主动、热情、好客、接纳表现在驿站、旅店、客栈接待人的职业行为之中;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从前东北的荒寒,人烟稀少,本地人渴望遇见人,见到人,这已经为遇见来者的行为准备了接纳的条件。人在荒凉的无人地区遇见人往往都亲切,这是生命与生命自然接触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然后就是互相帮助,一同来生存,这就是友情。如果是异性,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亲情。接下来就能产生同情,形成一种超乎以往或异地的亲情,并传承这种“风俗”或“习惯”,这便是地域的性格。这种性格形成的地域原因,已得到诸多专家学者,特别是文化人类学专家的总结和肯定,如著名的文化学专家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山居笔记》中说到,最能产生亲情和友情的地域就是“东北”和“海南”,因为这两个地方在历史上都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他举例说,从前的“流放”制度的执行并不排斥亲人或友人的陪和送,因此就发生了“陪流”和“送流”。所说陪流,是指有的人陪着被流放的人一块去流放;所说的送流,是指一些人跟着被流放的人一块去送他。而这种陪或送,有的一陪陪二、三年;有的一送送上千里。这就无形中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而在流放中的人,一旦见到人,就更加渴望相聚,渴望接纳或被接纳,这使这个地域中人的情感得到了特殊的存在并升华,于是终于形成了东北是一块“最具人情味” 的土地这个事实。

事实上在汉唐时期,东北就有汉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加之后来的流放之人,闯关东之人不断地融合,这使得当地的肃慎、勿吉、靺鞨、女贞等土著人也都具备了待人的真诚与热忱,并终于将一种接纳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人的习惯和行为延续下去并形成了一个地域所共有的民族性格,直率、热忱,乐于接纳,

勇于助人在这片土地上天经地义地形成了,也终于有了“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这样的对东北人的结论。

纵观东北人性格的形成,与流人制度,与闯关东的历史,与东北的地域史、自然史和文化史都有相

关的联系,但是从东北历史的条件来说,闯关东是东北人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中原文化,儒家文化综合因素相融合形成的结果。今天我们总结和探索这种性格的成因,也是在深入地挖掘中华民族

文化的重要成因和特点。为传承民族精神,发扬民族精神提供动力,并促使全民族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共建和谐社会和多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1楼

黑土地养育的东北人——说起东北,想到的是漫天飞舞的大雪,还有零下二,三十度的冰雪,或许还有端着大碗吃着猪肉炖粉条,喝着烈酒的东北汉子……

在中国很少有一个地方,像东北三省这样,有着如此整体化的概念,无论你是辽南人,还是哈尔滨人,

在关内人的眼里和心目中,统统属于一个地方。出门在外的东北汉,人们并不关心你属于哪一省,哪一个县,在京城乃至关内的许多地方,辽宁,吉林,黑龙江,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地域,甚至是东北的作家,文化特征,即使并没有多少关东气息,都被人们用同一的尺度所规范着,被人们列入黑土地养育的一类。东北天寒地冻,古为北方游牧民族所居,地广人稀,近代大批关内移民进入,逐渐开发。吃与喝是分不开的,关东大汉,五大三粗,一身的豪气,表现在喝酒上,那更是如鱼得水,好不壮观,其实北方人并不四最能喝,只是喝的痛快,频率高而已。什么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三中全会”,“五中全会”等酒令,让你胆战心惊,那种气氛就如同黄河岸边的陕北人跳舞唱歌玩腰鼓,火暴有余。

东北人性格豪爽,直率,虎气,大部分喜欢坦诚相待,不拐弯抹角,对朋友可以两肋插刀,对非友善的人同样也能落井下石。说起打架即是猛,轻易不出声,发怒就动手而且专攻要害,讲究短平快,而不是婆婆妈妈,北方人情味较浓,朋友,亲人,邻居等关系较融洽,相对的不是那么保守。东北人心肠热,但也心肠硬。

文化荒漠和粗糙的生活方式——东北人的文化,应该说是相对比较贫瘠的,更多的是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的乡村文化,这里没有产生中原的大文学家,基本上是“北大荒”文学。它的至后也是东北人性格中的悲剧,务实坦荡使他们苟伏于土地,森林,草原,不去玄想,不求浪漫,荒漠背后,无法掩盖其通俗易懂,符合民情的幽默滑稽,也无法掩饰起拙补的审美情趣。而今东北需要的不是草莽英雄,东北人需要新的性格,东北人更需要新的文化。在全国各地的人当中,要说生活方式最为粗糙的当属于东北人。

粗拉拉的土地,可怜的几种树木,一年到头难得绿色,都让东北成为粗拉拉的生活剪影,所以,东北的人便也粗拉拉的了,粗拉拉的天和地,粗拉拉的人,必然造成粗拉拉的生活方式——不是不讲究,而是没有办法讲究,也就是说:没有那种讲究的必备条件。粗糙也许只是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不代表更多的东西,不过是衣食住行罢了。

北方人懒,喜欢猫冬,不是利用空闲时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多是在打麻将,看电视,北方有老少皆爱的二人转,那是集说,唱,舞为一体的幽默剧,因其逗乐,俗而易懂,倍受欢迎。

东北语言的亲和力——它从来都是直白和直通人心的,犹如那一望无尽的大草原,质朴而纯真,不矫揉造作,不留余地,就像东北方言所常用的那句话——“可着劲儿造”,充满了张力和情趣,它能神奇般地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近,让你永远都感到不用设防的亲切和真诚。如果你是东北人,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一听到那熟悉的乡音,就会不自觉地走入那样一个人群之中,而这人群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会把你当作兄弟一般地接纳下来,那种铿锵的语言撞击着人们彼此亲近的欲望,让你感到:我们本是一家。东北语言机具煽动性,那热辣辣的热乎劲儿,会让你不知不觉地被感染,被感动,你无法不相信一个东北人所说的不是事实,有时那种夸大和过分,会让人觉得某些欺骗也都可笑了。东北人曾经驰骋在大森林和大草原上的人们,所以他们的语言也与他们的性格一样,具有奔腾的张力和辽阔的豪性,更具有使你走在大平原般的荡气回肠和回家般的砰然心动。

重义气,爱面子与不要命的东北人——对于现今大多数的东北人来说,颜面比一切都重要,没有了脸面,在他们看来,什么也没了。因而,他宁可死要面子活受罪。东北人直,或者说东北人没心眼,换句不好听的俗话,“狗窝里放不住剩馒头,有啥就涝啥“,对什么不满就要发泄,这种发泄又缺乏南方人的含蓄,而是直来直去一干子插到底,并且对任何事都采取绝驴式的做法。东北人讲义气,心眼好。只要顺毛滤,他们把心掏出来给你。

匪威“东北虎”——东北人打第一个是“猛”字,一个是“虎”字,外地人似乎缺了这两点。比如说,打架时东北人一定要就近找到武器,如果地上有砖头,决不会拣土坷拉,地上有铁棒,决不捡木棒,地上有斧头,绝不拣镰刀,什么解决问题找什么。而在攻击部位上,也是找中要害,如果能打脸,决不打屁股,如果能打心口,决不打腿部,如果能抡拳头,决不扇巴掌。细想起这也符合东北人的豪放性格。有人说东北:三人行,必有一匪。这与中原地区三人行,必有一师形成天壤之别。

观念落伍的东北人——东北人到底封闭到什么程度?观念上的落伍使东北人劳动的含义变的简单化,干活就是为了吃饭,为了养家糊口,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东北人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文化艺术上,也难有成绩可言,东北的二人转,转了多少年还是在东北这点地方转,而且没有多少创新发展。

大连人能喝酒,胃口也好,量也不算小,饮食上顾不上讲究精工细作,顾不上讲究美食美味,大连人愿意交朋友,不是什么人都是朋友,要地,要身份相当,财力相当——误差会有的,不能太大,交上了朋友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了,古典式的朋友。为了朋友就可以做出许多值得或不值得的事体,而不太介意个人的得失,比如手里没钱,他也会想法设法让朋友吃好喝好玩的好。

东北人都是范德彪

任何优点做到极致也是缺点,东北人的性格是“三拍”,一拍脑门想起来了,一拍胸脯“交给我了”,一拍屁股,走了。

撰稿/孟静

“每个东北人都是赵本山”,东北作家刘嘉陵这样对记者讲,“东北小品繁荣取决于三个条件:移民化人口环境,淘金者、冒险家、煤矿工人、脚夫、罪臣、逃犯,文化交融取长补短,口外的文化活动也活跃,打破中原大一统;东北是天高皇帝远的蛮荒之地,关内有宗族势力控制乡村,说话做事循规蹈矩,东北不设祠堂,人们从事危险行业,对生命有过多依恋,开化、放纵;东北人只种一季稻,有半年猫冬,生存条件好,需要大娱乐。东北人快言快语,让人联想到张飞、李逵这样的喜剧人物。”

东北人的性格打动人

老同事们评价范伟:有头脑、肯钻研、人品好,这评价说明范伟不是个有强烈地域色彩的人,但他演过一个东北人“标本”——《马大帅》里的“范德彪”。这是《卖拐》、《卖车》的编剧宫凯波总结的,为了说清东北文化,范伟拉上了宫凯波,宫凯波连夜赶写了一份谈话提纲,对他们深爱的家乡细细剖析。

“东北人的性格打动人。当代人压力比较大,社会关系比较复杂,大家就比较愿意说话绕点弯子,谈话更力求缜密,滴水不漏,我觉得这可能都会造成人的说话不生动。幽默生动是需要放松的,是需要无所顾忌的,要是在一种很紧张的状态下,这个人生动不起来,也幽默不起来,缜密可能是幽默的反义词,对立的。寅次郎在日本80年代为什么火成那样?日本的观众那时候特别希望自己也成为寅次郎,但是自己做不到,为什么?因为日本人压力特别大,每个人都似乎有挫败感,然后寅次郎没心没肺,没有挫败感,永远是阳光灿烂,明明是失败了,脸一抹就给别人讲笑话。”范伟如是说,“东北夏短冬长,四个月过年,四个月种田,四个月干闲,左邻右舍聚在一个炕头上,聊天、唠嗑,比如凯波讲了一个给大伙乐够呛,那我就会琢磨得讲一个更有乐儿的,就有一个竞争的关系,慢慢地人就会锻炼出来。”

东北人的豪爽在采访中可以领略到,每个人都抢着埋单,请客永远是烤肉、火锅,量大实惠,最后一句永远是“吃好喝好没?你咋没吃多少?”为什么东北人好劝酒?因为原来缺酒,通常人们爱说:“我干了,你随意。”范伟新拍的《老大的幸福生活》,老大弄到一瓶几千块的酒,由于珍惜,他劝酒时就改成:“你干了,我随意。”“东北地方敞亮,交流没什么利益上的,都是精神层面。”范伟分析道。

“彪哥一个人身上就已经涵盖了东北人的性格特点,你像咱们有些情景喜剧,虽然写的是东北人,说的一口东北话,但它没有掌握到东北人的一些性格特质,弄来弄去一看,这一帮说东北话的都是北京人,东北人说一口京腔,不是语言的问题,是思维体系的问题。”宫凯波认为。《马大帅》里的彪哥一身小毛病,得得瑟瑟,好吹牛,爱充文化人,倒驴不倒架,比如他开个解梦馆也要写上“辽北地区精神分析研究所”,一副大对联“古有奥地利国佛洛伊德,今有辽北地区范德依彪”。但行为上,他又没干过真的坏事。

“仗义”的极致

“东北人最典型就是仗义,《智取威虎山》里座山雕最恨不仗义的人,他不是说栾平‘这小子太不仗义了,一刀宰了他’,实际上它里面是有东北人的文化。”东北人夸一个人的最高褒奖是“讲究”,见人先打听“这人讲究不讲究”?“讲究”和“仗义”之间有差别,非典时电视播过专题片,孩子从疫区回来,上海妈妈把门插上,让孩子先去医院隔离七天,免得传染家里人;而一个东北人从北京到抚顺,路上查得严,他给哥们打电话,对方卸了块抚顺车牌,过“卡”来帮他换上,带他回家。“在这个事情上面,他模糊掉了‘你回来会给我传染上’,那传就传呗,都哥们儿嘛,它明显跟那个不一样,但这个里面

有负面的东西,人家上海那个实际上是值得提倡的,是讲究科学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光有发展没有科学。”宫凯波说,80年代他在北京上学,打听中国科学院在哪,有个老汉蹲中科院门口,指点他绕着中科院转了一圈,故意的。而他在家乡林场问路,当地人骑了半小时自行车把他送回家。

范伟也遇过类似的故事,有天他和儿子被堵在高速路,电瓶没电了。周围车流滚滚,他俩傻站在车边,好些人认出了他,“哟,老范,怎么啦?”“电瓶没电了”,“哎哟喂,真不幸嘿!”走了,也有人下车帮他瞅两眼。过来一个东北人,一问缘由,把自己车上的电瓶抱过来,啪,打着了,“走!”这会儿范伟特别觉得家乡人亲热,可有时亲热也让他招架不住。走在路上后脖子梗子突然被击了一掌:“脸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每当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怎么这样啊,但是你看,关键时候就发现他的闪光点了。”

东北人的毛病

任何优点做到极致也是缺点,东北人的性格是“三拍”,一拍脑门想起来了,一拍胸脯“交给我了”,一拍屁股,走了。他走了是因为他做不到,可他即使做不到也绝不肯承认。这些人被称作“社会人”,他们不是黑道大哥,就是自个儿觉得身处江湖,要按江湖规矩办事。“彪哥身上就体现出来了,他明知不可为,但是仗义啊,他打不过人家,知道打不过,必须上,就是出来之后,不能倒架,打肿脸充胖子。他怕别人瞧不起,这也跟仗义有关系,啥都敢答应,实际上他是从真诚的角度,有些人吹牛不烦人,就是他吹完牛之后自作自受,就像小品《有事您说话》,他老在那儿吹牛,为了帮别人给自己添一大堆麻烦。”那个小品虽然是郭冬临演的,它的作者却是东北人。东北人经常是这样,比如“这事儿,这事儿这么的,你找他,完了提我,提我肯定好使”,事没办成,“提我没?提了?提了也没好使啊?那拉倒呗”。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但谁也不愿意面对这血里糊拉的现实。

另一个全国人民皆知的毛病就是“忽悠”。这个缺点被宫凯波夸张到了小品《卖拐》、《卖车》、《卖轮椅》三部曲,出其不意的火爆。赵本山忽悠范伟的结果不过是换来一辆自行车和一块手表,尤其是第三部,明知对方已经吃一堑长一智,还是要挑战高难度,费半天劲挣不了几百块,图的是一乐。

东北人做生意求同不存异,有一阵流行开钓鱼馆,租个门面房在屋里钓,呼呼拉拉一条街都是钓鱼的,结果全死了。迅速地兴起,迅速地垮掉,“天塌大家死”是东北人的口头禅,“东北人打架胆大,做生意胆小,由于求同,所以缺少创意。”宫凯波举例说,东北只有一个品牌全国闻名,“盼盼防盗门”,“你就分析这个玩意儿特别有意思,它不是别的行业,它是门。”

对英雄的崇拜,对勇敢、强健、勤劳之品性的认同,正是东北文明在东北人身上的体现,东北土匪既有杀人越货、打家劫舍的凶残一面,也有仗义行侠、忠义抗敌的进步的一面,他们的品质可以说是狩猎民族本性在商业文明时代的变态表现。东北人“霸气”,其不胜不归的心劲体现为一种比野生东北虎更勇猛,比牛皮筋更柔韧的硬汉精神。东北人有较为强烈的建功、立业、扬名的心劲!东北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热情豪爽,行侠仗义。雪村的那首歌《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就是对这种性格的最好解释。在东北,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别谈钱,一谈钱感情就远了”。

有人给东北人下了一个定义:"打仗胆大,经商胆小"。相对来说,东北的个体户比南方的个体户在经商的胆上就差一大截。东北的个体户差不多都是小本经营,小打小闹,小富则安,没有多少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因此,东北的个体户很少能成为大款大腕。而南方的很多个体户,开始也是小本经营、小打小闹,然而后来他们就逐渐*大了,而且越来越大。产品也能创出名牌,远销大江南北,甚至销往国外。南方人的胆气和魄力令东北豪客望洋兴叹、望尘莫及。即使是同一起步,转眼间便相去甚远,这实该令东北人多多反思。

东北人的性格特点(

文中的东北人特指生活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东部范围。

东北人渊源于古代之北蛮夷,略带有鲜卑之血统。后起于满族之昌盛,大同于民国之初。

东北历史上名人很多。基本上是皇亲国戚。如努尔哈赤,张作霖,张学良。

东北古代是蛮荒之地,今天的汉人主要是山东、河北的贫苦移民后裔,曾经是中原地区流放罪人之地、杀人越货的逃犯的天堂,半个世纪就历经了清、俄、日、军阀、民国、中共统治,长期无法无天。加上满、蒙、朝融合,气候寒冷,土地辽阔,形成了独特的东北文化,是基因差别最大的地区(遗传学上认为基因差别越大的人种越优秀)。

辽沈和平津战役基本是靠东北人打的,渡江战役后林彪率领的四野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岛,可以说是共和国的奠基人,东北人有强烈的建功、立业、扬名的心劲。东北曾经是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号称"共和国的长子"。直到今天依然是全国人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区和交通最发达的地区,但今天东北却成为下岗人数最多的地区,商人多是小本经营,小富则安,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可谓"打仗胆大,经商胆小"。近些年颇有人才辈出之迹,富豪榜上首富张茵以下为数还不少,朝中做官的也不少。

东北人是中国人中优缺点性格最鲜明的(男人女人差不多)。广袤的土地和寒冷的天气造就了东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激情而张扬。内质刚毅,外表强悍,实为表里如一也。然而,身体强壮,而大脑却略欠发达。以致历史上,东北人成为“智商者”的“枪杆子”,也从而就有了东北军的威震神州。东北人有着大嗓门,不怯场(有些人无知却自大),性格豪爽,胆子大,讲义气不重法律,容易交朋友,常言:"别提钱,提钱感情就扯远了"。好勇斗狠(肆虐全国的新疆小偷不敢去东北),性格随意而张狂,欠温柔涵养之气息。东北人热情火暴,喜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爱管闲事。大多东北人都很善良,富有同情心,有时候豪爽得让人难以接受。也有一小撮人心狠手辣,匪气十足,狡诈凶狠,需要提防,还是少惹为妙。东北人并不象很多人描述的那样大大咧咧,细心不亚于南方人,有时很有心计。

东东北人的打杀骂人作风是闻名遐尔,尤其粗话,野话,无人能敌,无人能挡。想当年“二王”千里走“麦城”,落得个中原大地“草木皆兵”。东北人爱打架而且不计后果,打起架来,东北人一定要就近找武器,专打要害(没人愿意和东北人打架),容易被利用做枪杆子,甚至被利用做杀手,很多夜总会喜欢用东北人看场子。北京的暴力犯罪主要都是东北人干的,西客站和北京站收保护费的,公主坟、西直门收手机的基本是东北人(有黑道背景),北京的批发市场的黑社会组织也是东北人为主。广州、深圳、海南的黑社会,东北人的分量也很大,近几年在全国几乎所有大中城市都有东北犯罪团伙出现(远销东欧、俄罗斯、北美、日本)。

东北是中国酒量最大的地方。东北多伟男。男人多为身材魁梧,面堂高挺,声音洪亮;但粗野蛮横。东北男人一般嘴巴比较甜能忽悠,浓重的东北话最适合做小品。容易讨女人喜欢,但是多数都有大男子主义倾向,有的打老婆!

社会转型过程中东北人性格的转变

衣艳芳

当前,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时期。所谓“现代”,不应该仅仅被看成是一种经济制度的形式,也应该被理解为是一种精神现象或一种心理状态。从我

国现状看,东北地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要慢于沿海地区,这不仅与东北地区的经济社

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也与东北人特有的性格有一定关系。

一、传统东北人的性格

不同的地域文化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性格。由于长期受东北文化的影响,东北人的个性表现仍较传统,这体现在许多方面:

包容性。多元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东北人具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大量外来人

口的移入,使得人们不得不习惯于同各种不同的人群交往,大批离乡背井的人涌入陌生

的土地,使人们无法原封不动地移植故里的文化,不得不接受、学习各种不同的文化。

如,向满族人学习渔猎,向蒙古族人学习放牧,向朝鲜族人学习种植水稻,向汉族人学

习种植玉米等等,逐渐养成了东北人不排外、不欺生、热情好客、乐善好施、善于交

往的传统习惯。

豪爽性。东北地广人稀,空间广阔,地处北温带,纬度较高,冬季寒冷,生存条件极为艰苦,这就铸就了东北先民健壮的体魄和刚健、豁达、尚武的文化性格及质朴雄劲

的文化特质。东北人豪放、热情、率直,逐渐形成了放荡不羁的文化品格。

安土重迁。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迁入东北的移民,大多数是来自山东、河北的贫苦灾民。与关内人多地少的状况相比,东北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之

下,那些曾经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灾民,逐渐形成了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的生活态度。

经过长久的积淀,移民的后代形成了浓郁的土地情结,缺乏职业流动习惯,安土重迁,

温饱即安。

缺少商业意识。自近代以来,东北人以农耕经济为主,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依托,生产方式较为单一。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开发中,东北人难以形成精细的耕作习惯

和物尽其用的生活态度。在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下,在相对封闭的内陆村落生活中,商

品交换很少见。东北人靠土地积累财富,形成一种粗放式的生活方式和浓重的乡土意识,

缺少商业意识。

惰性。东北地区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间较长,计划经济体制下无竞争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导致了东北人缺乏风险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东北

人也产生了体制依赖综合症,养成了等、靠、要的习惯。人们思想僵化,心理畏难,形

成了循规蹈矩、顺从依赖的思维定势。

二、推东北人性格蜕变

东北人的一些传统性格不利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在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过程中,要实现东北人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必须大力推进东北人文化心态和性格的蜕变。

其一,由非理性主义向理性主义蜕变。现代社会的经济是以严格的核算为基础而理性化的,以富有远见和小心谨慎来追求它欲达到的经济成功。因此,东北人在转变传统

性格中应由重情感、讲义气的非理性主义,向重权益、重合作、讲能力的理性主义蜕变。

其二,由低成就动机向高成就动机蜕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个人的成就往往是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尺码,发达国家之所以发展那么快,与其民族的进取心强、成就动

机高不无关系。从经营理念上看,东北人安分守己,不求革新,缺少成就动机。要实现

东北人现代性演变,必须大力推动其由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低成就动机,向敢于竞争、

冒险进取的高成就动机蜕变。

其三,由乡土观念向国际观念蜕变。振兴东北,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政策的扶持以及教育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东北人观念的转变。在当下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

转变东北人固守田园、安于现状、缺乏冒险、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等乡土观念,努力向

着敢于冒险、求异思变、勤于流动、平等相待、按章办事、讲究诚信、互惠互利等现

代的国际化观念转变。

东北语言的亲和力

东北语言是最具亲和力的语言,它从来都是直白和直通人心的,有如那一望无尽的大草原,质朴而纯真,不矫揉造作,不留余地,就像东北方言所常用的那句话——“可着劲儿造”,充满了张力和情趣,它能神奇般地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近,让你永远都感到不用设防的亲切和真诚。

如果你是东北人,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一听到那熟悉的乡音,就会不自觉地走入那样一个人群之中,而这人群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会把你当作兄弟一般地接纳下来,那种铿锵的语言撞击着人们彼此亲近的欲望,让你感到:我们本是一家。

所以,东北语言,只有在东北,才有其生存的基因和土壤,如果把它拿到另外的地方,就会失去它的生命力。这就是比较典型的东北语言,听着就是那么热乎乎的亲切,但是在外地人那里,又是不可思议的难解.在中国,可能在任何一个省份都听不到这样的感情色彩极浓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无疑具有感情的魅力,象征着“我”与“你”之间的亲密和真诚。

在东北,经常有“哥们儿”、“姐们儿”称彼此的父母为“咱爸”、“咱妈”,只要有一个说:咱妈如何如何了,那么就会浩浩荡荡的一大群人去这一个家里帮这帮那,那情形,真是叫人打心眼里往外感动。北语言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大 子”味,当然,也有更细微一些的区别,如大连的“海蛎子”味等等。但总之,它们不像南方的方言那么艰涩难懂,所以也就让全中国的人民都可以模仿并用它调侃。自从赵本山、黄宏、宋丹丹等人的小品出现以来,东北的方言就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开来,那种把生活原型夸大的语言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也使东北语言特有的张力得到人们的认同。

东北语言大都是像东北人的性格一般直白和昂扬,就像人常说东北人的大嗓门,没遮没拦。比如,把“干啥”说成是“干哈”(gàhá),这与大众嘲笑的“旮旯”和“那疙瘩”等词汇一样,都是靠舌根部发音的,换句话说,东北人的语言发音方式是非常地具有其根源的—他们的朴实、原始、直白,还有他们的不拘小节。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别的地方的方言都不会引起人们的如此兴趣?比如说上海话、广东话,这些地方方言不但不惹人笑,反而还有不少的人愿意模仿和冒充?想来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东北话比较地傻气和土气,说到底,这是东北人的没有心机和阴谋的表现,这和他们什么都摆在桌面上的性格有关,却与他们的思想、信念等内在的精神因素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我曾经做过一个比较,比较的是东北人、西北人,上海人和北京人,比较他们说话的发音方式,我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这四个城市或地区的男人说话发音的部位都不一样,比如上海人,他们是用舌尖部发声,所以发出的声音比较细柔和省力,这很像上海人的性格——文静、节俭,还有人们常常认为的那种精打细算。而北京的男人说话大都鼻音很重,很有些傲慢和不屑一顾的语气,这也很符合北京身处天子脚下的那种优越感,他们见多识广,眼界开阔,不可一世。而西北人,则代表了典型的憨厚和诚恳的西部特点——他们用胸腔的共鸣来表达自己,每句话的前面都要加一个“啊”,或者在后面缀一个“嘛”字,“是嘛”、“对嘛”等等。而东北人则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是用舌的根部发声,也就是说几乎用了所有的力气来说话,没有保留地无私奉献。所以在东北,走在大街上,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扯着嗓门说话的人。

东北语言及二人转成因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话”,这两句谚语,说明了一个地方的人文地理与这个地方语言的关系,即特殊的人文地理造就了东北特殊的语言。东北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及其表述方式,东北不仅本地民族多,从关内来的汉族人更多,这些众多的汉族人口,有的来自山东、河北,有的来自山西、河南,不同的语言区域有不同的语汇和语体。就其成分来说,有从军来的,有流放来的,的经商来的,有“闯关东”来的,有的来开荒占草,有的来伐木挖参,有的来采珠淘金……不同的身份、职业,不同的生活、劳动,都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说法,他们与本土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共同生活的东北这同一个文化地域之内,相互交流,互学互补,彼此融合,造就了东北语言的

极其丰富性。[br] 东北人对于语言的运用,似乎有一种点石成金的魔力,可以赋予某一个字某一个词与这个字或词的本义及引申义毫不相关的新义,比如东北口头语儿这个“整”字,居然可以替代喝酒的“喝”字,即属此类,最有代表性的是对“贼”字的运用,“贼好”可不是说小偷或强盗好的意思,而是特别好的意思,诸如:贼漂亮、贼厉害、贼老实、贼窝囊等等。“贼”,意为特别,或比特别还特别之意,如果说某某人眼睛真贼,也不是说这个人的眼神像要行窃,而是说这个人的眼睛能洞察秋毫,能看见一般人自不到的东西,再如“老鼻子”一词,并非“老年人的鼻子”的意思,而是特别多、非常多的意思,谁能从“老鼻子”三个字的字面上体会出“特别多”这层意思来呢?然而,东北人都懂,也都用,再如说某人打错了主意是“错翻了眼皮”,说某人不光明正大,爱搞小动作为“捅猫蛋”,形容某人有本事、有能耐,竟然说是“有尿”“真尿性”等等,皆属此类,真是匪夷所思,令人叹为观止!东北地广人稀,深山老林,常有野兽出没,因此,在东北语言中常以动物做比,并赋予其各种不同的含义,比如东北人爱东北虎,东北话中虎也多。如说“这人虎”,一个虎字,说明这人是敢拼敢闯的莽汉。如说“这人二虎”,“二虎杵子”,“二虎子”,多一个“二”字,则少几个心眼,既莽又呆,勇将虎将,虎势,虎威,虎目,虎胆,虎背熊腰……虎头虎脑的胖娃娃叫虎羔子。头上戴的是虎头帽,脚上穿的是虎头鞋,睡觉枕的是虎头枕……迈大步,叫虎步。大口吃,叫狼吞虎咽,外地人看东北人吃小笼包,一惒好几屉,贬曰:“东北虎”,东北人看一屉几个小包子,一个又咬几小口,俗称“吃猫食”,说你办事闹个“虎皮色”,还算过得去,虎皮的色不难难看,说你“虎牌的”是贬意,盗用名牌吓唬人。说你“冒虎话”意思是嘴无把门的,不该说的也往外说。说你“跳老虎神”,意思是又吵又闹,而且闹得很凶……形容泼妇不用“河东狮吼”一类文词,而说人家是“母老虎”。还用“老虎妈子”吓唬孩子,“虎毒不吃子”没忘老虎还有善的一面。惟有“一山不容二虎”,彻底揭发了老虎不讲团结的原则性错误。过去江湖人问姓氏,姓王的,因虎头有个王字答曰“虎头蔓儿”。可见王性借虎头添彩,虎头靠王字增威,东北人爱虎不爱熊,常以貌取人,看谁眼睛上方毛长,便叫人家熊瞎子,看谁平素行动缓慢,摇摇晃晃,就认为人家蠢笨无能,说什么“跟虎走天下无故,随熊去到处受气”,其实,深山里,熊虎斗,互有胜负,劲不比虎劲小。……东北人也知熊厉害。欺负人叫“熊人”,装老实叫“装熊”撂挑子叫“耍熊”,然而,对熊的偏见难改,败了又叫“熊了”无能又叫“熊货”“熊样”、“熊色”、“熊架”、“熊蛋包”……东北话还用“狐狸精”、“红眼狼”、“跟腚狗”、“顺毛驴” 等词儿形容人的品行,用“耗子眼”“鸭子嘴”、“水蛇腰”、“仙鹤腿”、“老鸹爪子”、“驴蹄子”等形容人的长相……形容人的性格缺欠,脾气禀性不好,还有“兔兴兴”、“驴乎乎”、“牛哄哄”等词语,如说某个人不讲情意,忘恩负义,则说:“这个人真狼!”除此之外,还有“老虎拉车——谁赶(敢)”、“熊瞎子打立正——一手遮天”、“黄鼠狼子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歇后语,不一而足。[br] 东北严寒,冬季漫长,冬夜也漫长,荒村野店,农舍工棚,大雪封门,寂寞难挨,夏季昼长,在田里劳作,二里长的垄,半天铲不到地头,人更觉累。于是便说呀,谈呀,聊呀,唠呀,天南地北,没边没沿,逗口,逗哏,逗乐,逗咳嗽,以此排遣寂寞,解除疲劳。特别是扯和哨,听众更多。扯是单人扯,众人听,有如单口相声扯淡,扯闲口,扯犊子,扯大谰,扯大彪……荤的素的,天上下地无奇不有。哨是互相哨,众人听,比谁哨得俏皮,哨得有劲,哨得大家咧嘴笑。有些成套的“哨口”还在东北各地民间流传,内容大同小异,一般都是四句押韵,以能说出对方无法超越的典型事例为能事,而且其中必有一二句与性有关的内容,这种同声韵的押韵形式,诙谐风趣的风格,包括与性有关的内容,在二人转的说口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br] 东北还有一种特殊的语言,几个有音无义的单字组合成一个词,有的只是第一个字或最末一个字有实义,表达某种意思如熬罢登的、半拉克叽、瘪得哈的、碴怪拉的、刺儿啦嘎叽的、干巴哧咧、嘎巴溜丢脆、艮拉巴叽、憨不登的、虎啦巴登、花里胡哨……以及嘎啦哈、哈啦巴等等。这些词,有的可能是满族或蒙古族语言的音译,有的则是汉语与满、蒙语的混用. 前面列举的这些语例,远不能代表东北语言的诸多方面,只是意在说明在东北语言的成因中,特殊的人文地理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仅此亦足看出东北语言的丰富性,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醇厚的乡土风情,并可以窥见到东北人民豪爽、诙谐的性格特征。东北人民丰富的语言,无疑是二人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源泉,东北语言生动、形象、火爆、强烈、朴实、俏皮、幽默、风趣,这与东北人的性格特征、审美习惯和表述方式有关。东北属于同一言论地域,在语言方面,

无论是语体的风格,还是语音的特点,都表现了同一地域文化的色彩。东北各地的语音,大体相同,不存在因山川阻隔或咽行政区域的划分而呈现出来的语音迥异甚至彼此难以交流的现象。这是因为东北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在开发这片土地和彼此杀伐征战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与融合的结果,特别是关内各地汉族人口的不断涌入,形成东北地域较为开放的格局。东北的语音随着人口的流动而趋同,我国自1956年开始推广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东北的语音较为相近。北京语音,基本上自清代形成的。入清以来,北京满人剧增,特别是在上层社会中,更以满人居多。那时满人已习用汉文,说汉话,满人的语音,遂成为一种时尚,王公大臣、士绅商贾、平民百姓,竟相效仿,北京语音即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东北系满族的发祥地,这是东北语音较为相近的历史根源。东北语音在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亦小有辊。如辽西一带,因与冀东毗邻带“奤儿味”,而辽南、辽东及吉林省通化一带,均带有“南城味”。东北的中部与北部的语音,常常是平翘舌不分,如“热”(re)读成“夜”(ye),“入”读成“玉”(yu),“农”(nong)读成“能”(neng),“软”(ruan)读成“远”(yuan),“人”读成“银”(yin)等等。东北语音的总体特点是重、狠、硬、直,不仅迥别于江浙的“吴侬软语”,与北京语音中多“儿化“,如东北人形容的那样”舌头挽个花“说话的现象,亦有较明显的差别。东北语音的总体特点与东北人的主导性格是相一致的。东北二人转唱腔那种火爆、强烈、大喜大悲的风格与东北语音有很大关系。因东北各地语音大同小异,所以东北二人转的唱腔各地亦大同小异。所谓“南浪北唱”,则指东北南部的二人转重舞,北部重唱,亦是相对比较而言,未因语音的差异而形成各自的流派。[br]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东北人性格粗犷、率直、说话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语破的,直来直去,不喜欢遮遮掩掩,吞吞吐吐,认为这种人不透亮、不实在、不可交。因此,东北人说话总想将臫的想法尽情地宣泄出来,以求强烈、火爆,给人留下检深的印象,故而经常运用极度夸张的表述方式。如形容大笑,不说“捧复大笑”或“喷饭”之类的词语,而是说“笑掉大牙”。笑,可以笑得肚子疼,因而“捧腹”,也可以笑得将口中的饭喷出来这都是常情常理,惟独笑不掉大牙,可东北人偏要夸张说“笑掉大牙”,根本不可能的事情都变得可能了,可见事情严重到什么程度!效果自然会更加强烈。如说彼此毫无关系,不说“毫无瓜葛”也不说“风马牛不相及”等文词,而是说“八杆子拨拉不着”。八杆子都拨拉不着,实在是没有干系了再如形容一个人忙,不说“忙得不可开交”,而是说“忙得冒烟起,”这还不够,还说“忙得脚打后脑勺子”。就生活真实而言,无论怎么忙,脚也打不着后脑勺了,然而,这种极度夸张的表述方式,却能造成一种既强烈,又形象,又幽默的效果,相比之下,“忙得不可开交”等说法,便显得苍白无力了。东北民众的地方语言,是东北劳动人民创造的,不是舞文弄墨的文人书斋中的产物,劳动人民不脱离劳动,不脱离实际,从早到晚满眼都是活生生的形象,他们不习惯用抽象的概念进行交流,喜欢用一些具体的形象来绘形状物以表达思想感情,因此也就逐渐形成他们那种以物喻物的表述方式。比如但就人身说,有灌铅脑袋、榆木疙瘩脑袋、死葫芦脑袋和灵活转动的玻璃球……东北的汉人,大都来自山东、河北等我国北方诸省。“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些原本就是慷慨豪迈性格的北方汉人,来到东北之后,在大风大雪的磨炼中,在本土各族人民的那种固有的勇武、剽悍、粗犷、豪放性格的影响下,变得更加勇敢、坚强、豪爽和大气。王肯《土野的美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东北有茫茫大草原、莽莽大森林,刮大风,下大雪,吃大块肉,喝大碗酒,抽关东大叶,花钱大手大脚,说话大声大气,待客大盘子大碗,吃了管添……总之,不大不过瘾。”大,就是强烈、痛快、火爆、豪放、粗犷……这确定是东北人性格的主导方面。[br] 与东北人这种主导性格紧密相关的,是东北人的热情、热心、热心肠、热肠古道……东北地广人稀,客不多见,偶有客人过访,无不倾其所有,以待其客。东北人这种实在厚道的遗风,今日犹存,特别在农村,客来尽自家之所能相待,饭桌上四碗菜,厨房还有四盆菜备用,管吃管添。东北人貌似粗野,言语坦直,路风不平,肯上前相助,亲友乡邻和同事有难,更是相帮相助,直至今日,待人处事实实在在,说话也实实在在,依然是东北人看人看事的一个重要标准。不喜欢假模假式和假言假语。当然东北也有那种办事沾奸取巧和言语花哨的人,不为乡亲看得,还会送以“花架子”、“花舌子”等绰号,东北人这一可贵的性格,主要是因为他们大都是从数千里外“闯关东”来到东北,必然会产生相互提携甚至生死与共的心态,实在、坦直是在对东北这片黑土地共同开掘开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东北地区虽然冬季漫长,风雪肆虐,酷寒难挨,但因地广人稀,地大物博,又少有水,旱,

虫灾发生,肥得流油的黑土地,只要肯付出劳动,总会得到回报。这与人口稠密、灾害连年的山东、河北等地相比,自是轻易于得到衣食温饱这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因此,东北人又有一种几乎是生俱来的“苦中求乐”的欲望。问艺人为什么愿意演出二人转?回答是“好不”,问观众为什么愿意观看二人转?回答还是“好乐”。好乐,是东北的一种审美取向。二人转的丑的艺术和喜剧精神,与东北人“好乐”的审美取向是密不可分的,高贵者不屑于看二人转,赤贫者无心看二人转,于艰难困苦中尚可聊以卒岁的东北人,苦中求乐,对二人转便情有独钟了。“闯关东”以光棍汉涌入东北,遂使东北地区人口比例严重失调。男多女少,光棍汉们多为性饥渴所困扰。当他们排遣、宣泄这种性饥渴心理,不满足于只讲一些与性爱有关的故事笑话,只在“对哨”时“哨”几句与性有关的“哨口”时,也将二人转作为排遣、宣泄这种心理的载体。二人转中的性爱描写,过多的性撩拨、性挑逗,致使二人转这独特的艺术形态,存在低俗、粗俗和庸俗的一面,时至今日,亦未能完全剔除,是有其历史根源的。以上篇章,初看起来与二人转艺术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当我们深入地探究二人转的源流,特征和流传二百余年至今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时候,我们感到不能不深入教室它赖以生长的土壤,不能不具体了解爱护并培育它的父老乡亲。这些才是二人转的根,这些才是决定二人转的灵魂、生命力和基本特色的根。入清以来,随着满族入主中原,满汉文化得以进一步融合,满人多用汉语、汉字。清代初年,即二人转诞生的前夕,满族的汉语民歌已十分丰富,在东北地区广泛流传,在这些民歌中,有情歌、儿歌和世俗歌等,情歌为其主体。农历三月初三,是满族的“红花会”,青年男女“行歌于途”,通过“对歌”的方式择偶、定情。“行歌于途”,即边走边唱;“对歌”即一男一女对唱,这与二人转的基本形式——一男一女“转”着唱十分相近清代中叶以后至民国初年,是莲花落在东北地区最盛时期,并演变成各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其中,与二人转关系较近的有:(一)只数不唱的大板莲花落,所谓“只数不唱”,数是类似于后来的数来宝的数,有辙韵,有节奏,但无腔调。演出时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多为一人手打竹板沿街乞讨,多说喜兴词,拜年嗑,取悦于人以便多取几文赏钱。唱小曲的莲花落,两件乐器大板和节子,共七块板,故又名“七块板”,多系数唱,因腔调较少,于是在数唱的基础上又吸取小曲小调,如[五更调]、[叹十声]、[十八摸]、[二十四胡涂]、[梳妆台]、[送情郎]、[十杯酒]、[十朵花]等。后又加入霸王鞭和小锣小钹。[br](三)从小曲发展到说唱莲花落。类似大鼓,不用弦子鼓只用大板、节子板。初期,一人打大板不唱,偶尔接腔,另一人手打节子板歌唱。后来由一个人说一段唱一段。初唱长篇《英烈春秋》、《前后七国》等,后来唱短段《刘罗锅私访》、《黑风传》、《王华买父》等,竹板书及太平歌词亦属此类,太平歌词演唱者手持两块玉子板,唱《韩信算卦》、《劝人方》等小段。(四)小口莲花落,一般由二人唱,一男一女,也以大板,节子板调节歌词,男拿大板,女拿节子板。初期多唱《十里亭》《安安背米》、《摔镜架》之类。又说又唱,半小时左右一段,叙事兼代言,由二人合唱或单唱,对话时分担角色,以女的为主,常扮主人公,男的唱副色,扮次要人物或反面人物,间杂以诙谐调笑,不化装,两个人即一台戏。[br] 清嘉庆以后,冀东莲花少又产生了对口演唱的形式,后来又在对口演唱的基础上,模仿戏曲的装扮,分饰为旦、丑两种角色,面敷粉墨,载歌载舞,尤重于插科打诨,以资笑乐,名曰彩扮莲花落,在彩扮莲花落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戏曲化方向发展,将一人赶多角的形式拆开,变为一人扮演一个角色,即所谓“拆出”小戏,拆出小戏不断借鉴、吸收戏曲及其他姊妹艺术的演出形式和音乐唱腔等,最终发展为评剧。[br] 在冀东莲花落向评剧演变过程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其对口、彩扮的演出形式,与东北二人转中的“双玩艺儿”极为相近,其拆觞于东北的辽西,辽西与冀东毗邻,冀东莲花落与东北二人转,相互影响,借鉴和吸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几乎到了难以分辨彼此的程度。[br] 二人转艺术形式以“双玩艺”为核心,不仅取决于它产生的基础,也在于它发展的过程。二人转以东北大秧歌为母体,从孕育、生产到发展,一直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营养,包括本地的及外来的,有的甚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莲花落这种民间说唱自南宁理宗宝佑年间(公元1253年)见诸记载有“莲花乐”起,距今也有七百多年历史。它曾流传大江南北,清中叶盛行于我国北方,有卖唱谋生专业艺人演唱。而莲花落发展到“对口彩唱”的阶段,在北方的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与走势。不仅是在关内与关外,就是在关内的天津宝坻与相隔不远的唐山,也表现出差异。莲花落对口,在宝坻发展产生了西路调(后称西路评剧)。《津门记略》载: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津门落子馆应运而生。“约1889年(光绪十五年)

前后,金叶子(小生)韩九龄(花旦)、乐不够(彩旦)等青年演员借助了戏曲分场形式,在对口莲花落的基础上,吸收了梆子腔长处,和当地语言、民间音乐结合,创造出一种独具风格的声腔,发展成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民间地方小戏,这便是西路评剧前身。而莲花落对口彩唱,在唐山发展生产了东路调亦称平腔梆子戏,即1909年以成兆才为代表的东路评戏。正是这一历史时期,流传至关外的莲花落,早已融入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中,其嬗变必然显示出地方特色的个性化,即所谓“关外对口”。评剧艺人孙风岗(光绪十三年生人)回忆其十二三岁时见过的“关外对口”时称“关外口音不同、调门也不同,还有关里的对口莲花落不走场”。另“据评剧老艺人回忆,公元1891年(光绪十七年),有些东北蹦蹦艺人从锦州到冀东一带演出,其唱腔为当时的莲花落所吸收,因此他们演出的也叫蹦蹦”。此说也即“王大脑袋进关蹦蹦来了”。(因锦州蹦蹦艺人王荣进关演唱,又有称“汪大脑袋”,实为冀东口音对王之言语音讹传。)这说明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关外与关内的所谓“对口彩唱”,无论莲花落在其中嬗变的程度如何,虽都称蹦蹦,但是这蹦蹦与那蹦蹦是不同的。二十世纪初,关内对口音乐唱腔向戏曲既成的板腔化演进,塑造人物向行当化过渡,发展成为大剧种。而所谓关外对口的蹦蹦,即以双玩艺为核心的二人转,不仅当时已不同于形成大剧种之前的关内对口,就是在其后这一百来年,仍一直是沿着自身发展的逻辑不断地完善。[br] 莲花落在东北二人转的孕育产生过程中,作为重要营养而被母体吸收,或在发展成型过程中,作为整体中的某些细胞基因而发挥作用。因为在莲花落的对口彩唱之前,它的只数不唱的大板莲花落、小调莲花落就已在“走会”、“花会”、“赛会”出现。同关东的“道瓦喇”、“朱春”等说唱戏剧故事的形式一样,作为二人转孕育之营养被吸收。莲花落的说唱功能及某些曲目、曲调,很融洽地被二人转吸收,成为二人转丰富唱腔中的某些曲调发展的基因,如以“干咬”衍展之[抱板] 等。尤以其大板、甩子成为二人转唱腔击节乐器及声腔律动的核心,更为功不可没。及至当当冀东莲花落,由对口彩唱向评剧过渡前后的历史时期,与东北二人转又发生了历史上的互动互助。这是因为“二人转的老窝”辽西、辽南毗邻冀东,这种地域文化色彩的边缘交叉是自然的。况且即便是二十世纪初评剧产生之后,也并不意味着所有冀东莲花落艺人全部都加入评剧班社,而相当一批艺人又闯了关东。所以东北的二人转艺人祖籍河北以及山东者并不鲜见。正因如此,新中国建立之初,热心投入二人转研究的新文艺工作者认为“它的唱词里可以听到有些字是‘华中’的念法,如‘鞋’读作‘斜崖’;‘药’读作‘月’等。根据这一点看,它最初应是‘华中’来的”。如果说此艺人是华中来的无误,但说二人转是华中来的并非事实。同样道理,在二人转中至今还有[呀不生]及“巴不隆”、“蒙买啦”等满语遗音,说二人转是东北的可信,说它是单一满族的也为偏颇。[br] 现实是历史的叠加积累,二人转在关东文化土壤上生根开花,显示出个性色彩。其中二人转演唱的“双玩艺”与生俱来就体现出这种艺术形式的本质特色。“双玩艺”的上装、下装两个演员,在演叙故事时,以“唱、扮、舞、说、绝”为主的综合艺术手段,一会叙事、一会代言,跳进跳出、分包赶角去塑造人物形象。“双玩艺”中的两位演员,亦有“旦”、“丑”之称,但这并不等同于戏曲行当中那旦与丑的意义。因为二人转中表现“千军万马”的两位演员,是以跳进跳出、分包赶角的方式刻画人物。老艺人表演讲究的“旦是一条线,唱丑一大片”,是强调上、下装两位演员各自表演的特点及配合关系。“一条线”强调以旦为主,“一大片”强调下装要“玩艺儿多”、“兜的严”。二人转强调的“丑角艺术”,不止于表现在下装所谓丑的表演方面,而是体现在二人转艺术整体神韵中。二人转的“跳进跳出”是其表演手段中的“扮”。上、下装两位演员可分别“扮”剧中一人,也可以分别“扮”若干人,还可二人同“扮”同一人,也可二人换“扮”一人,十分灵活。这种同一位演员分别去“扮”若干人,称为“分包赶角”。二人转表演不仅灵活跳进,同时可以灵活跳出。或从故事中人物跳回彩扮中性的旦或丑,或从故事中人物及彩扮中性的旦、丑跳回至演员本我与观众交流进行表演,如即兴说口以及杂技、杂耍等均属此类。二人转的音乐首先是在“双玩艺”中形成了综合体系。既有长于舞蹈的唱腔曲牌,也有长于叙事的唱腔曲牌,还有适于表现戏剧冲突的多样板式功能变化的表现抒情性、激情性的各类曲牌及发展唱腔的衍变格式,并且相当数目的曲牌具有多种不同的板式变化形态,构成了使唱腔音乐既统一又多变的活力机制。所以“双玩艺”所包含的形式因素、表演手段、音乐机制与功能,不仅显示二人转艺术形式的本体特质,也具备了派生单出头及扩大成拉场戏的综合基础与条件。

在中国喜剧小品中,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小品别具一格,经久不衰,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小品是表演的艺术,更是语言的艺术,东北小品的语言,呈献出独特而浓厚的趣味性。正是这种独特而本色的幽默艺术,极大地增强了东北小品的艺术魅力,创造了小品奇迹。

小品语言的音趣

东北小品成功借鉴了东北二人转及相声语言中的“说口”与“贯口”艺术,通过大量富有韵律、节奏的顺口溜、打油诗、快板、民谣等艺术形式,或简述故事缘由、场景,引入正题;或交代人物身份,凸显人物性格;或引入社会焦点,深化主题。这种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语音形式,说出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既传递了信息,又表露了情感,更活跃了气氛,极大地增强了东北小品语言的艺术魅力。如在《城市打工妹》中,一开始就是赵本山饰演的老太太的一段独白:“当保姆干得挺好,儿女们捎信说啥要接回去养老。还没等走呢,这两口子也不知道因为啥,那仗打的,又是挠,又是咬,咋说也不好。走吧走不了,不走吧,孩子们还往回找。你说家里也是,找啥!今年六十一,刚过更年期,正是好时候,找啥玩意你说。”通过开头的这个小曲哼唱式的开场白,以轻松幽默的形式避免了平淡冗长的叙述,在极短的时间内交代了故事的场景和缘由,直接引入正题。在《昨天·今天·明天》中,赵本山饰演的黑土大叔的发言:“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被炒;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这段台词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极大增强了小品的思想性,深化了主题。

另外,原汁原味的东北调也是增强东北小品语言音趣效果的重要手段。如《小崔说事》中的“相当”,《策划》中的“你太有才了”,这些台词本身并不可笑,但是当东北演员以独特的、原汁原味的东北调说出来以后,顿时营造出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不仅如此,东北小品还非常擅长通过富有个性化的语调,凸显人物性格,展现小品语言的个性美。如《卖拐》中的大忽悠巧舌如簧、声高气扬,而《拜年》中的养鳖老汉则笨嘴拙舌、声低气弱,尤其是在得知范乡长下台后,养鳖老汉的言行举止与之前简直判若两人。

小品的意趣

如果说东北小品的音趣动听,那么东北小品的意趣则动人。东北小品常常通过平凡百姓的日常琐事,或反映不良现象,或揭露社会痼疾,或展现人性缺点,以小见大,平中见巧,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笑声中感悟生活的真谛。正如赵本山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调侃中要有东西,笑声中要有思想。”小品虽然形式短小,但要有可品之味。在东北小品中常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使其语言诙谐生动又意味深长。

在词语选用方面独具匠心,或选用贴近人民日常生活的熟语、俗语,或借用经典歌曲、社会热点,使东北小品语言焕发出独具特色的意趣美。如在《拜年》中,听说“范乡长”变成了“范县长”,赵本山饰演的赵老蔫紧张地说:“完了完了,产房传喜讯——人家生(升)了”,通过谐音歇后语,把赵老蔫那种虽然慌张却不失机智,仍然满口俏皮嗑的农民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在《策划》中仿照广告语“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创造了“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这些新词妙语新颖贴切,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在《拜年》中,高秀敏扮演的老姑为了和范乡长攀亲,借用了《父老乡亲》的歌词,既打开了尴尬的局面,又体现出东北人幽默风趣的品性。

在东北小品中,或临时赋予某个词语以新的意义,或利用音同、音近、多义等条件对词义进行曲解,或故意混杂词语的语体风格,使语词的表达与语境、人物身份不相协调,从而营造出浓厚的喜剧效果。如在《不差钱》中,赵本山饰演的爷爷将“小沈阳”的英文名字曲解为“小损样”,这是利用音近关系形成的词义偏离。在《昨天·今天·明天》中,大妈将“秋波”曲解为“秋天的菠菜”,这是对词语进行字面理解而造成的词义偏离。正是这些与常规表达的不一致使东北小品语言焕发出奇异的光彩,并且成功地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流行语。

语素及词之间的组合、搭配常常要受到词法和词义的制约,但在东北小品中却大量运用了违背常规的表达方式,从表面看来似乎有悖常理,但细细品味却又合情合理,这就使得东北小品的语言既新颖别致,又耐人寻味,收到了良好的语用效果。如在《说事》中,大娘口中的“名人”通过换序变成了大叔口中的“人名”。在《不差钱》中,用“晴转多云”描述心情,用“委婉”形容长相,这种搭配在语义

和语法上都违背了常规。然而正是这种独特的、超常的搭配组合方式,使东北小品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

小品的形趣

在交际中,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同是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尤其在面对面的言语交际中,无声语言的作用是有声语言无法取代的。在东北小品中,演员们非常擅长通过表情、动作、手势及服饰等非言语交际形式传递信息,表情达意,使东北小品展现出独特而浓厚的形趣效果。

众所周知,赵本山的拿手好戏是扮瞎子和老太太,如在《小草》中,赵本山弯腰、弓背、屈腿的体态配合着那张因没牙而瘪嘴的脸,简直把老太太演神了。在《如此竞争》中,赵本山饰演卖报瞎子,无论神态举止都惟妙惟肖,甚至能够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展现瞎子的内心世界,简直让人拍案叫绝。这些经典的动作、表情既夸张又真切,对塑造人物形象,营造喜剧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服饰语在东北小品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与态势语一同配合着言语符号传递信息、传情达意。赵本山在每个小品中都搭配了恰当的装束,而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赵本山在《相亲》、《老蔫完婚》等小品中的农民扮相:头戴旧蓝帽,身穿破烂衣,脚踏粗布鞋,这种造型既夸张又真实,既滑稽又亲切,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

总之,东北小品语言在音、意、形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独特而浓厚的趣味性,极大增强了小品语言的艺术魅力,使观众在获得轻松愉悦的同时,引发了理性的思考,体味了生活的真谛,充分发挥了小品的娱乐功能和教化功能。(

论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

内容摘要: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具有表演形式简单、演出季节性强、表演风格热烈火爆、粗犷豪放等特点,这是东北地区平原广阔、地广人稀、气候寒冷、环境闭塞以及文化积淀贫瘠等多方面地域文化特征的反映。

关键词:二人转地域文化东北地区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从最初形成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传统二人转历史上没有固定的名字,俗称双调、蹦蹦儿、对口唱、双玩意儿、小秧歌等等,二人转的最初定名大约是在伪满时期,即20世纪30年代,但它一直生存于东北民间,并且常常被禁演,许多艺人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传承并发展这门艺术的。到了50年代,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在新中国的文艺界得到承认,它终于获得了正式的身份和合法生存的空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广大的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应该说是东北地域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了二人转这一东北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首先,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来看。二人转一树多枝,它的表演形式有三种,最常见的是二人对唱对舞,俗称“双玩意儿”;一种是只有一个人边唱边舞的独角戏,俗称“单出头”;另一种是由多个演员扮角色同台演出,俗称“拉场戏”。二人转的演出方式主要是走村串户,据记载,直到20世纪初,二人转的演出还是:“村店之间,时有二三人在屋内、窝棚等地演唱杂剧”,并逐渐发展成小戏班,走村串店,在窝棚、地窨子、“子孙窑”(农户家)、打鱼人的“网房子”、挖参人的“棒槌营子”、大车店等地演出,后来才发展成为唱“屯场”、唱庙会、唱江边码头的茶馆、长伐木的“木邦”,唱金矿、煤矿等。这与东北地区的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游牧地区,几千年的时间里,这里虽有很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却依然是未开发的蛮荒僻野。虽然历史上这里不时也有少数汉族人流入,有人定居,但是相对于辽阔的大平原而言,仍然是寥寥无几。所以这里四野茫茫,地广人稀,广袤的大平原上,不知相隔多远,才能稀疏地见到几户人家,居民相对集中的村镇非常少,因此很难有固定的戏园子,很难有可供大戏班演出的舞台,居民更少有请得起大戏班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经济实力。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地方艺术只有以小而灵活的特点,才能生存下来。二人转演员人数少,演出形式简单,道具较少,有小型乐队伴奏即可,各处行走

方便,所以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当然,“单出头”的形式在人数少这一点上似乎更占优势,但表现力远不如“双玩意儿”,因此二人转便成了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

二人转的艺术特点是集说、唱、舞于一体,以唱为主,且唱且舞,中间加上一些口语说词,表演时拿手绢、扇子、竹板等道具,表演过程中不时加一些类似于杂技的“绝活”,一些艺术表演的基本要素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影子,形成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体现的是一种“自给自足”式的文化意识,这是东北地区封闭式文化特征的一种折射。

东北地区虽然广阔,但周边环境却是封闭型的,从自然地理风貌上看,北部为大小兴安岭,西部为蒙古戈壁,东部为茫茫的太平洋,与中原地区唯一的通道是山海关,然而历史上一旦出现政局动荡,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大门随时都会关闭,使得这里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圈。在这样的地域文化区域中,“外来文化”难以深入,“内部文化”也难以输出,文化交流十分困难。所以二人转自产生以来,艺术形式变化较小,发展水平也难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相比之下,形成时间大体相近的京剧,却能够在200多年前通过远在安徽的“徽班”进京,很快发展为“国粹”,而二人转尽管与北京近在咫尺,却只能在东北地区“转来转去”,难以冲破难关、传遍全国、登上大雅之堂。在这样的地域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二人转,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封闭式特点,它只能靠自身的“自给自足”进行自我调剂,追求自身艺术要素上的“小而全”,艺术技能上的“绝”,这也是它生存的必要保证。

其次,从二人转的演出时间来看。在东北民间,二人转演出的季节性比较强,一般都是在东北地区的“农闲时间”,在一年之中有两个主要阶段,一般是从每年的农历九月初秋收结束开始,至第二年农历三月中旬的春耕时节结束,为演出的第一阶段,从每年的农历六月农村挂锄开始直至农历八月初秋收开始时节为止,为演出的第二阶段。从时间上看,一年之中大约有八个月时间可以演出二人转。

演出的这种季节性特点,是东北地区气候条件造成的。东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纬度较高,属寒温带地区,一年之内大约只有120天的无霜期,农耕的特点是春种秋收。加之这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大自然给了东北地区的农民以丰厚的赏赐,使得这里的农民不必像南方农民那样,一年到头都要埋头在田地里,靠精耕细作才能勉强糊口,一年一季庄稼的收成,就已经够他们生存所需了。他们一年之中只有春秋两季是真正的农忙季节,而冬闲时间竟然多达几个月,所以这里的农民形成了“猫冬”的习俗,挂锄的时节也不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是追求闲散和娱乐消遣。东北地区历史上开发比较晚,文化积淀较薄弱,老百姓的文化娱乐形式比较单调,休闲消遣的常见方式无外乎走亲戚、串门子、喝酒玩牌等,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几乎也成了一种娱乐的方式,也多是发生在这个季节。在所有的娱乐形式中,最受欢迎的当然就是二人转这种民间演唱艺术了。因为二人转虽然形式比较简单,但在东北民间却是艺术型最高的表演形式,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最具魅力的艺术享受。

东北平原是全国最大的平原,区域内部一马平川、一望无际,与南方的山区水域相比较,这里在地理上的突出优势就是没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因而这里可以做到同气连声、风俗相融,平常说的“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在这里是用不上的。所以,东起长白山,西至蒙古戈壁,北起大小兴安岭,南到长城山海关,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域。生存在这里的人们,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语言习惯,基本上是相似的,因而文化欣赏口味也基本相同,这才使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在如此广阔的区域里得到流传,得到老百姓的共同喜爱。

再次,从二人转的演出风格看。二人转是一种比较粗朴的民间艺术,在二人转演出中我们看到的是演出气氛的热烈火爆,唱腔的粗犷豪放,表演的诙谐幽默,演唱的粗声大嗓,口语的村野直白,甚至加上许多露骨的说口粉词和动作,演唱过程中时常加入一些与内容不相干的拳打脚踢,这是东北人文化性格的真实写照。东北人的文化性格与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积淀等分不开。

从地理特征的角度看,东北地区平原广阔,一望无际,站在任何一处,都能看到天的“边沿”、地的“尽头”,一览无余,尽收眼底。一年四季,季节鲜明。长期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了人们直爽的性格。办事说话直来直去,“一杆子捅到底”,绝不会拐弯抹角,闪烁其词。说话也高声调、大嗓门,毫无顾忌;从气候特征的角度看,东北地区一年之中有几个月的时间都是漫天风雪,天寒地冻,寒风刺骨,“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是东北人对冬季气候特征的夸张式描述。这使得东北人对“火”情有独钟,睡

火炕、烤火盆、烧火炉、吃火锅。他们需要火一样的激情来抵御来自大自然的寒气的威逼,所以培养起东北人火辣辣的性格。

从人文积淀的角度看,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居住在这里的民族主要有满族、朝鲜族、回族、纳西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游牧狩猎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几千年来有大量少数民族在这一片开阔的大平原上游牧狩猎、驰骋厮杀。因此,勇猛彪悍,粗犷豪放,是这里生存的居民最初的文化基因。汉人的大批涌入是在清代初期,可最先来此地的却是“三藩之乱”后被清政府流放的一批罪人。后来大量流入东北的,是直隶、山东一带为躲避天灾人祸而逃来的灾民。这些人被生活所迫而到处闯荡,不免形成好勇斗狠的习性,这是东北人身上又一重要的文化基因。东北地区还是战乱频发之地,且不说历史上土著少数民族之间为争夺水草、猎物的厮杀,只看辽、金、元、清与中原汉族之间的战争,俄罗斯、日本等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等,都使得这块土地成了战火连绵的决斗场。[2]

不难看出,以上无论哪一种因素,对东北地区都是一种破坏性的因素,为了求得生存的可能性,东北人自然形成一种快乐、尚武好斗的精神,粗犷彪悍的文化心态不断被强化。在这样的地域和文化环境中生存的民众,不可能具有南方人中的那种温柔细腻,也不可能有中原民众的忠厚憨实。他们的性格必然是粗粗拉拉,风风火火,敢怒敢恨,敢打敢骂,有时难免粗野低俗。那么,作为在东北老百姓中广泛流传的二人转,具有这样的风格特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时至今日,人们对二人转各执己见、褒贬不一。贬低者说它庸俗趣味、不堪入耳,褒奖者却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两个文化阶层的审美价值取向的矛盾。贬低者多是知识层、文化层的人,“文人追求‘理趣’和‘意趣’”,所以他们比较看重艺术的理性特征和教化功能;褒奖者多是民间百姓,“民间欣赏‘情趣’和‘语趣’” [3],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对待艺术。尽管这种争议至今没有停息,社会主流意识和文化强势力量也在不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干预,但二人转仍然以不可阻挡之势走红于当代民间,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识为导向的社会艺术大舞台,这无疑证明了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必须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它、研究它、认识它,还要进一步发掘整理,进而使之发扬光大,令其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建设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吴伯鸿.你是哪里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2]李显卿.东北地域文化与文化性格[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1)

[3]郝晓光.论二人转艺术表达方式与民族欣赏习惯[J].戏剧文学,2006(3)

东北二人转的语言特点及修辞运用

摘要:东北二人转饱藏着东北人民的喜怒哀乐,十分生动地反映了东北的文化、民俗、道德和观念。受地域文化影响,东北二人转多采用东北方言土语,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大众性;同时,作为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艺术形式,二人转的语言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二人转的歌词简洁凝练,运用了赋、比、兴、夸张、排比、反复、层递等多种修辞。

关键词:地域性;方言;大众性;开放性;修辞运用

东北二人转历史悠久,内容广泛,地方色彩浓郁。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等。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属走唱类曲艺,最早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现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它以质朴在的思想内容,多变的语言形式,生动的反映了东北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地表现了东北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东北二人转是东北民间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峰,在各方面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尤其注重弘扬东北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其中最高丽的风景,最具特色的就是大量的剧情性唱段。这些唱段音律

优美,兼具古典音乐、戏剧与现代流行音乐中的某些优点。然笔者不谙乐理,唯知其美,而不知其所以美者,因而不敢妄加展开评述,只想对其歌词作一番初步的分析。

1东北二人转语言的特点

1.1东北二人转语言的地域性

东北二人转饱藏着东北人们的喜怒哀乐,十分生动地反映了东北的文化、民俗、道德和观念。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风格的形成,与东北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两三千年的漫长历史演进中,东北属于长久未得开发的蛮荒之地,游牧、狩猎文化居主导地位,少数民族在莽莽荒原上生息、发展。清代,直隶、山东等地大批灾民如潮水般涌入,他们从事垦荒、采参、淘金,对于开发东北卓有建树,成为今天东北人的主体,使得农业文化也以渐进的方式北上。历史上东北地区还是战争频发之地,土著民族之间为争夺水草、猎物等生存资源的斗争;近代的军阀混战,以及俄罗斯、日本等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等都使得东北成了兵焚匪祸深重的地域。为求生存,东北人自然形成了一种尚勇好斗、强武弱文的文化心态。长期的游牧狩猎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交流既有碰撞、冲突,又有互渗与融合。事实上,在这样的地域和文化环境中生存的民众,他们的性格必然是粗粗拉拉、风风火火、刚毅率真、求大尚侈、好勇斗狠、敢怒敢骂,有时难免粗野低俗。

东北人的这些性格特质使得二人转的演出从不扭扭捏捏,经常是大喜大悲、大哭大笑、大俗大雅、大耍大闹、大起大落。体现在语言上就是炽烈、放荡、疯狂,追求真实,句句都是大实话,妖冶得很,放得开,非常的无拘无束。

例如二人转《咱们东北人》中概括东北人打架特点的唱词:“一句话瞪眼,两句话动拳头,三句话动刀子”,“就近找武器,有砖头不捡土块,有铁棍不捡木棒,有斧头不捡镰刀”,“打要害,能打脸不打屁股,能打胸口不打腿”就直言不讳的指出东北人身上的那种原始游猎民族的攻击性和狠戾之气。

同时,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东北人不服输以及与生俱来诙谐的“苦中求乐”的群体性格,这就决定了二人转语言整体的喜剧、幽默、滑稽的风格。

例如二人转《提笔卖对》,说的是一个艺人认识几个字,到年根了,搭不上班,手里没钱吃饭,就上街给人家写对子。写了大门洞、二门框、猪圈、鸡架、祖宗板、灶王爷等春联和南北大炕上的春联,闹了一大堆的笑话……如:鸡架上的:上联:“金鸡满架”;下联:“有蛋不下”;横批:“可院拉拉”。猪圈上的:上联:“小猪月月盛”;下联:“大猪日日增”;横批:“跑卵子还愿”。供灶王的对联本来应该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而在二人转艺人的口中,却改成了:“红火不入洞,青烟冒满屋”,横批:“好呛好呛”。用简单的有趣的话语,将主人公苦中作乐的性格刻画的活灵活现。

东北二人转语言的有趣,不只是单纯的幽默,它的有趣是与生俱来的,渗透的是出自泥土的亲切纯朴,是不加雕琢的野性,体现的是东北人民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贫苦命运的永不服输的抗争!

当然,东北人强烈、痛快、火爆、豪放、粗犷、热情好客的主导性格反映在它的语言中,就不会像江南语言那般婉转含蓄,而是实在、质朴、感性、滚烫、热辣、重形象的。让我们试举一些有代表性的东北方言词汇:

轻蔑、调侃类的:傻狍子、屯老二、完犊子、扯哩哏儿棱、忽悠、翻白眼儿、杆屁朝凉……

对某种心智品性的褒扬:磁实、缸缸地、喊次卡擦、洒愣、尿性、够意思、老铁、好使……

对某种心境和态度的描述:欢实、憋屈、熬糟、腻歪、揪心巴拉、爱咋咋的……

对维护脸面失败的描述:掉架、掉链子……

这些方言形象生动,就算不会东北话也能猜出它的基本意思。充满着浓浓乡土味的东北话从来都是直白和直通人心的,犹如那一望无尽的黑土地,质朴而纯真,不矫揉造作,不留余地,充满了张力和情趣,它能神奇般地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近,让人永远都感到不用设防的亲切和真城。作为东北土生土长的东北戏,东北二人转可谓是将东北语言的这一特色发挥到了极点,无论它“转”到哪使用的都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话,这就给它的文本注人了鲜活的生命力。

例如二人转《恩爱夫妻》中形容丢了钱的焦急用“昨天我丢了钱两眼冒火花”;形容到处寻找用“转转磨磨找来找去一分也没找到,无奈我磕磕绊绊、翅翅歪歪、晃晃悠悠、连滚带爬”;形容着急用“抓了瞎”;形容事情不妙用“坏醋了”;“嘛溜”是形容速度快;而“粘包”是惹上麻烦推托不掉之意……这样的东北方言让家乡人感到亲切自然,让外乡人觉得既有一点陌生的新鲜感而又不乏生动形象的趣味性。

东北二人转语言还多从有关生产生活的谚语、俚语等俗语中直接提炼。如口头常用成语:“能在直中取,不在弯中求”、“人有千条妙计,你有一定之规”、“巧有巧道儿,笨有笨招儿”、“紧没豆腐,慢没渣”、“人分三六九等,木分桦梨紫檀”、“打人别打脸,说话别揭短”、“兔子不吃窝边草”、“打骡子马受惊”、“心急吃不了热汤面,冷手抓不得热年糕”;歇后语“狐仙堂的匾——有求必应”、“属水喇蛄的——外长骨头里长肉”、“拎棒子叫狗——远去了”、“牛犊子叫街——懵门儿了”、“老太太穿毡窝儿——毛脚了”、“半夜摸帽子——早着呢”等;谐音双关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坐飞机吹喇叭,响(想)得高”、“无鸡(稽)之谈”等被二人转艺人巧妙地溶在说口里,语句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质朴凝练。使二人转语言真正成为带有东北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1.2东北二人转语言的大众性

东北二人转语言的大众性主要是指其取材多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家长里短、人情事故、车船店脚、手艺生意、婚丧嫁娶、祸福吉凶、油盐酱醋、裤袄靴鞋……再通过高度概括的、极具表现力的生活化的口头语言,反映老百姓是非、美丑、善恶、爱憎、文野、高下……的“心底情”。体现着东北人民对历史、对生活、对一切真善关,对一切假丑恶,十分鲜明、深刻的公正评说。是东北人民欢乐和痛苦的真接反映,是人民爱憎的真实写照。

类似这样大众性的语言在东北二人转当中几乎比比皆是。这些大众化语言的特点,用二人转的语言形式来表述那就是:“来自黑土地,言浅有深意,通俗又易懂,还有说服力;不是瞎编白儿,确实有真事儿,说的都是庄稼词儿,心思正对庄稼人儿”。

1.3东北二人转语言的开放性

东北二人转发展至今正是由于它具备了一定的开放性,一直关注于观众喜爱的事物,并不断地吸收、不断地消化,在不断地充实丰富。

追新求异是信息手段日益发展、生活节奏空前加快的今天,人们对艺术表演内容的一个普遍欣赏趣味倾向。二人转的语言虽然具有浓郁的乡风乡情,但它又不是被埋藏在土里的古董。著名的二人转演员赵本山说:“二人转的创作不仅是紧跟时代的而且甚至是与表演同步进行的。这体现在二人转演员即兴的‘说口’语言创作上。二人转和观众太接近了,它的感情始终跟着观众,在和观众沟通上,小品不如二人转那么直接,比如,台下电话铃声响了,二人转演员在台上就会说:‘来电话了,接电话,你就告诉他,我不在这儿……’他能和观众交流。这些小段说词的加虽然有的与剧情并无太大关系,可是却像给整出剧加人了调料一样,让观众觉得有味、有趣。”二人转的传统曲目之所以可以久唱不衰,正是因为它在保留了原有的经典唱词的同时运用独特的“说口”表演形式,使得同一出戏每次演出时都有新鲜的语言元素注人,进而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二人转史论》曾对二人转这一语言特征作以归纳,称它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胃口极大,消化力很强,敢于吐纳古今中外一些观众感兴趣的东西。原则是来者不拒,化他为我。”但二人转的这种语言“化功”并非是拼凑或镶嵌,而是把各种艺术语言融合在二人转语言本体的血肉里。在吸收的过程中,艺人们根据观众的喜好进行吸取和淘汰,使二人转语言真正成为带有东北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

例如二人转《王二姐思夫》是根据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短篇小说《张廷秀逃生救父》改编的。在二人转中艺人们把王二姐的形象编排的极具地方色彩,语言上王二姐唱的是东北话,如“喝口凉水也上膘”,“该死的席蔑把手指肚扎”;而人物性格上,则把这一原本温文雅善的江南女子变成了地地道道的生长在东北农村大跑大燎的野姑娘。

同样梁山伯和祝英台到了二人转的戏里,也被变成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了。比如,梁山伯说:“大兄弟,你干哈去了?”祝英台说:“俺在后屋扯点小白菜儿……”。十八相送,祝英台唱:“梁兄啊,你看那——通红的高粱长得高,金黄的大豆开口笑……”(二人转《梁祝下山》)充分说明二人转不仅在内容上是吸

收、挪用,而且也将其语言改编成贴近东北农民生活的故事形式。让观众感觉到“王二姐”、“祝英台” 、“梁山泊”就好似邻家姑娘和小伙,农民们像看着自己邻居说着家长里短的事一样看戏,自然就会特别喜爱,这便是二人转巧妙之处。这种吸收、融合的开放性使二人转的艺术形式、内容更为丰富,进而符合东北乃至全国观众的口味。真正实现了二人转艺谚所说的:“不隔语,不隔音,更不隔心”,注定二人转语言顽强的生命力。

不可否认,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少数二人转演员为了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在小剧场和茶社的表演中经常加入大段大段的“荤”段子。引出人们的异议,说二人转太“俗”,太“荤”,登不了大雅之堂。

其实二人转中的荤段子是有它的历史文化根源的。在东北地区,浓密的崇山峻岭将儒教的触手挡住,东

北人在伦理道德观念方面并没有完全被中原文化所同化。东北的妇女并不像中原妇女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入”,而是要像男子一样从事户外的生产劳作。这样一来,女性的地位便大大提高,东北相对关内男女地位要平等得多。贞操观念相对淡化,因而很少有夫死守节、殉夫自尽的现象,也很少看到贞洁牌坊一类的东西。同时,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性。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东北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候,“荤段子”就成了他们插科打诨的佐料。

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自身的道理。二人转中伦理道德的淡化和性意识的增强是东北长期形成的一种

文化现象,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如果二人转中的“粗”和“俗”真的完全消失,那么二人转便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我们要二人转健康发展,就应该允许二人转有它自己的特性,唱出的二人转是文化瑰宝还是垃圾糟粕,关键是艺人要把握好一个“度”。二人转演员可以唱得“风流”,但不可以“下流”。

2东北二人转语言中修辞的运用

从歌词的角度看,二人转的语言总体上是通俗易懂,间有佳句警句,可谓深入浅出。东北二人转的民间艺人们根据表达的思想内容的需要,运用了赋、比、兴、夸张、排比、反复、层递等多种修辞,使语言运用得更准确恰当、形象生动,从而更好地为内容服务。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2.1赋

宋代的朱熹在《诗经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的话就是直接陈述。东北二人转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与人民生活保持着血肉般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反映了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而且直接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思想和愿望。无论社会怎样发展,阶级如何分化,东北二人转作品内容的人民性都一直存在,艺人们常用“赋”的修辞方法,在他们的作品中,毫不掩饰地通过形象的画面和生动逼真的人物去反映发生在他们周围的事件,直接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现实,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周立波1946年冬于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创作的,发表于1947年6月1日《松江农民》报第四版的全部唱词都采用赋的手法,歌唱贫苦人的新生活,鞭靼汉奸的劣行,讴歌英烈的壮举,唤起民众的决心,在解放时期起着很好的宣传效果。

再如二人转《四季歌》中的唱词:

春季里刮春风,黑了天(就)点上了灯,生来的老鼠会打洞啊;麦子能推面,芝麻能磨油,脖子上面长了个头,沙锅子打了一定漏啊;

夏季里荷花开,人要走路把头抬,牛车没有火车快啊;开河就流水,盖屋就垒墙,关爷庙里有周仓,胡子长在嘴巴上啊;

秋季里菊花开,进了门来到家,老鼠见猫心害怕啊;娶了是媳妇,不娶是闺女,男女结婚才是夫妻啊;

冬季里下大雪,一个人穿着两只靴,一十五天半个月啊;天上下大雨,地上就发滑,苦瓜熟了是甜瓜,兄弟没有他哥大啊。

整首词从“春、夏、秋、冬”四季写起,都是直接陈述生活中的事物,但其中也暗含了感情在里面,而这一点恰是赋的最终目的所在。

2.2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即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在二人转歌词创作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处处可见。比喻能把抽象情感具体化、形象化,使人容易把握歌词所表达的感情,且新奇的比喻让人玩味思索,引发歌词自身的魅力。充分说明了东北人民善于形象思维,善于借形象事物来展示审美情趣。

例如二人转新剧《闹桥》中婆婆唱词:

她是茶我是水,把她泡;

她是柴我是火,把她烧;

她是树我是锯,把她撂;

她是兔子我是鹰,非得把她叼……

通过婆婆的几句比喻就塑造出东北妇女的典型的泼辣豪爽的性格。而且这种朗朗上口的语言易于被观众接受,它好记、有趣、又形象,有的甚至被观众带到了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茶余饭后的谈笑素材。

例如二人转《蓝桥会》中对蓝瑞莲丈夫的一段侧面描写唱词:

你看他高下只有二尺半,宽下到有二尺三;

生来是个三瓣嘴,未曾说话拉拉诞;

生来是个个半眼,令一只眼还有玻璃砖;

脸上麻子铜钱大,五个一抓把家搬;

生来是个跟绊腿,未曾走路直画圈;

前也长个鸡腿脯,后边罗锅赛架山……

通过简单的几个比喻就将蓝瑞莲丈夫委琐丑陋的嘴脸刻画的活灵活现。

总之,东北二人转的歌词中使用了大量贴切的比喻,有的生动形象,有的委婉含蓄,使得二人转歌词之美足以当二人转音乐之美,相得益彰。

2.3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单地说,兴就是为了引出后面所要说的内容,而在前面所做的一个铺垫,这个铺垫一般与要说的内容没有意义上的关系,只是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做个开头罢了。兴在东北二人转中大量使用。

例如二人转传统剧目《月牙五更》中的唱词:

一更啊里呀啊月牙没出来呀啊

貂禅美女呀啊走下楼来呀

双膝跪在地土尘埃呀啊

烧烧香那个拜拜月呀啊

为的我们那个恩哪恩哪哎了我说恩和爱呀啊

二更啊里呀啊月牙出在正东啊

南堂报号啊名叫高琼啊

呦收下贤妻名叫刘凤英啊

刘小姐呀啊为高郎啊

才得那个相啊相啊哎了我说相思病啊

三更啊里呀啊月牙出在正南啊

韩湘子出家呀啊就在终南山啊

呦手里托着小小的花篮啊

三渡着这个林英女儿

夫妻我们那个得呀啊得呀啊哎了我说得相见啊……

像“一更啊里呀……”、“二更啊里呀……”与下文的“貂禅美女呀啊走下楼……”、“南堂报号啊名叫高琼啊……”,在内容上、意义上并没有直接关联,其存在只是为了引起下文。

2.4夸张

关于性格内向者的十大误解.pdf

10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Introverts 关于性格内向者的十大误解 Myth #1 – Introverts don’t like to talk. 误解1:内向者不喜欢说话 This is not true. Introverts just don’t talk unless they have something to say. They hate small talk. Get an introvert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they are interested in, and they won’t shut up for days. 并不是这样,内向者不说话只是因为他们觉得没什么好说,他们讨厌闲谈扯淡, 如果你让一个内向者讲他感兴趣的事情,他可能连着几天几夜都讲不完。 Myth #2 – Introverts are shy. 误解2:内向者都很害羞 Shynes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being an Introvert. Introverts are not necessarily afraid of people. What they need is a reason to interact. They don’t interact for the sake of interacting. If you want to talk to an Introvert, just start talking. Don’t worry about being polite. 内向者没什么好害羞的,他们也不是害怕陌生人,他们只是需要一个理由去交际,他们不会为了交际而交际,如果你想和一个内向者交流,那就直接聊吧,不用担心礼貌问题。 Myth #3 – Introverts are rude. 误解3:内向者都很无礼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人的性格形成与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家庭、社会、自然、教育等方面的因素。一个人从小开始,经受什么样的风雨洗礼,经受什么的磨难历练,经受什么样的环境熏陶,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和品格。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在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呢?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生理因素与性格。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是生就的,甚至是不可改变的。其实,人的性格与人的生理基础有一定的关系,但与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关系更大。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人一面有着先天的品质,另一面也有着为生活情况所养成的品质。”“这就是说,如果说到那些先天的品质时,这就是指神经系统类型而言,如果说到性格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的影响所养成的东西之间的混合物了。”有一位思想家说过:“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与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这种见解与巴甫洛夫关于性格是先天的神经类型与后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之间的‘合金’的思想相一致。 二、环境因素与性格。环境包括家庭、自然、社会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对不同的人起着不同的作用罢了。人的体态、成熟程度和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条件,而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性格形成的社会条件。这些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因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差异而对性格形成发挥着不同的功效,致使人们形成独特的性格特征。同样处于逆境,为什么消极者消沉、悲观、退缩,而积极者坚强、奋发、进取,就在于两者内在心理活动的不同。由此看来,外部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首先取决于个体对自己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认识,而这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的问题。因此,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深度整合构成了某个人的性格特征。 三、自然因素与性格。南北方因为气候不同,高原、平原、海岸地带由于地势不同,对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北方人往往粗犷、豪迈、外向,南方人往往细腻、含蓄、内向,高山地带的人意志坚毅,海岸地带的人心开阔,平原地带的人多克制。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带有普遍性。人们在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中也会感觉得到这种影响。但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比如,不论是高原、平原、海岸、北方、南方都有意志坚毅、善于克制、含蓄内向、粗犷豪爽的人。否定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是不对的,而自然决定论也是不对的。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与个别。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也是这样,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既有一般也有个别。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江苏省兴化中学2009级高二语文校本阅读材料“厚积薄发” 主编:高二语文备课组赵永根 近代中国有三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徙: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闯关东 清代流民“闯关东”现象解读 一、“闯关东”的由来 关东是指以今天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为主的东北地区,因这一地区处在山海关以东,故名。清前期设禁,前往关东要“闯”,因为那是越轨犯禁的行为。但自近代1860年(咸丰十年)解禁后,前往关东谋生就已合法,“闯关东”一语之所以仍被沿用,是积习成俗使然。 远在宋辽金元时期,就有关内流民出关觅事,来去自由。清王朝建立之初,流民出关也不必“闯”,相反还得到清政府相当的鼓励。因为关东本来就人烟稀少,加上明末清初战争的影响,人民走死逃亡,导致关外“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但关东又是“龙兴之地”,为强根固本,清廷即屡颁诏令,命地方官“招徕流民”,开垦荒田。1653年(顺治十年)设辽阳府(下辖辽阳、海城二县),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宣布开放辽东,“燕鲁穷氓闻风踵至”者不少,也由此引起清廷的不安。《条例》颁布15年后,也即1668年(康熙七年),清政府宣布关闭山海关的大门,《条例》废止。清廷所以要封禁东三省,当然有许多理由,如关东为人参产地,旗民生计所系,流民入山偷采者成千累万,屡禁不止,成为清廷不得已而封关的原因之一。还有,东北设有围场,供皇室狩猎之用,但围场地面辽阔,无法禁绝“游民借开荒之名,偷越禁地,私猎藏牲”,于是,干脆封禁。再有,清廷深恐流民如猬之集,抢了旗民的饭碗,“必致(旗民)生计日蹙”。这些理由,固然很充分,但保护满族固有的文化则是清廷“闭关(山海关)”尤其不可忽视的根本原因,类似“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与满洲风俗攸关”的上谕,屡有颁行。在清廷看来,满族的尚武之风不能丢,满族的风俗习惯不能杂糅,要想不使满人“习成汉俗”、被中原文化同化,只好把“自我”封闭起来。加之有清一代“反清复明”之声不绝于耳,更使“满汉之见”难以消散,因而也促使清廷屡颁禁令,一次比一次严厉,不仅要“永行禁止流民,不许入境”,而且下令“逐客”。1740年(乾隆五年)上谕命“寄居奉天府流民,设法行遣……定限十年,令其陆续回籍”。十年后(1750年),流民归籍期限已满,再颁严令,“令奉天沿海地方官多拨官兵稽查,不许内地流民再行偷越出口……令守边旗员沿边州县严行禁阻,庶此后流民出口可以杜绝。”当然,清廷也清楚,仅“闭关”仍不足以抵制“汉俗”的侵袭,流民泛海可至辽东,经蒙古亦可进入关东腹地。有鉴于此,康熙年间清廷又花了几十年时间设置“柳条边”以期禁阻。尽管清廷煞费苦心,但北方流民入关谋事却屡禁不绝,而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上谕”称,仅山东流民入关者就达10多万。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据估计,在关东谋生的华北农民(包括已改变流民身份定居关东者)总计达180万人。这些流民都是在“闭关”条件下犯禁闯关、私自进入关东的,所谓“闯关东”之说,即由此而来。 1860年,关闭的山海关大门重新向流民敞开,流民入关东谋生,不再视为非法,只因“闯关东”一词已约定俗成,也就成为流民去关外谋生的代名词了。 二、关内之民为什么要去“闯关东” “闯关东”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又以山东人为最。1911年东三省人口共1841万人,其中约1000万人是由山东、直隶、河南等省先后自发涌入的,规模之大,举世震惊。进入民国时期,“闯关东”浪潮仍居高不下。从1912—1949年,流入关东的人口共约1984

内向的人如何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

我遇到了问题。我是一个内向的人。我不是一个害羞的人,是是在公众场合我不会害怕,但是在闲聊的时候我却感到很难受。如果让我和陌生人或者我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待一晚上,当我回到家后,我会感到很累,就像被扔进海里和大浪搏斗了一天或者被太阳烤了一天一样。我宁愿把脑袋用毛毯裹住,待上4个小时,这样反而会让我感到舒适。 在工科学校,像我这样内向的不会有什么问题,工科的课上互动性不是非常强,在学习小组中,只有必要的时候才会发言。但是在商科专业,就非常糟糕了。大部分时间我会坐在后面,不去参与讨论。但是不去参加社会活动是不合适的。现在有些班里的同学已经做到了高层,但是他们并不记得我,我也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译者:天哪…这里描述的不就是我吗~~~) 不论是好是坏,交际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周,我在看一本关于人际交往在风投行业的重要性的书。它关系到所有的生意。当你需要解决一些事情的时候,认识许多人,会给你减掉很多麻烦。要求熟人和朋友帮忙和要一个陌生人帮你做事情可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没有人际网络,当你需要一个有某种技能的人,你会发现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个问题对企业家也商人尤其明显。那么你不得不去登广告,众多的应聘者中,却只有5%的人满足要求,你得把他们挑出来,然后安排面试。 在过去的7年里,我不断尝试去学习人际交往,并取得了一些陈国。下面就是我总结的经验,一个内向的人怎样去交际。 人际交往是一项投资,而不是麻烦事 想象一下,如果你有良好的人际网络,当你想要了解什么事情,只要打1,2个电话就解决问题了。花时间去交际,就可以节省解决问题的时间。有良好人际网络的人,可不用给不认识的人发邮件,买一堆数据库,再从成千上万的简历中找到候选人。如果让你选,你现在或把时间花在交际上吗? 在王子出现之前,你会吻过无数只青蛙。(ps:应该是莫菲定律的一种表述,找不到更好的句子来表达这个意思。莫菲定律是指如果你担心某种坏事可能会发生,那么它常常有可能发生) 有时,你得时不时地面对突发情况。一个小时不舒服的经历,会让你学会什么话题可以继续,什么话题应该及时停止。最后你就会发现一些喜欢的人和事物。 不要花太多时间在交际上 如果你把耐心消磨光了,你肯定不会再愿意去做这些事情。所以认清你的弱点,每个月只做1,2件事。建立人际关系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最好在一些团体里面待上很长一段时间,而不是在10个团体里待上两个月就失去信心。 做一些酷事 内向的人一般不喜欢谈论自己–我们更喜欢谈论一些想法。强迫你自己去讨论一些你做过的事情。不是去炫耀,而是和你们的谈话切题。那么外向的人才能谈一些关于你的事情并继续讨论你所取得的成就。那样在一些圈子里,会让你被别人信任。你一定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自己的想法相吻合,但是事实是这个世界是按你贡献了什么来衡量你的价

内向性格的自我介绍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内向性格的自我介绍 篇一:内向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优缺点求职者在校园招聘中如何自我评价优 缺点?在对自己的评价中,要学会充分肯定自己,突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优势,让用人单位看到我的自信,才能让用人单位相信你可以胜 任这份工作。人无完人,但对于缺点不要进行细节描述言,表述的时候要学会进行慨括,言 多必失,否则会让用人单位觉得你无法胜任。同时说明已清醒地认识到了不足,并且有了改 正缺点的方法与信心。 自我评价优点: 第一,性格内向,办事认真,适合做文秘、财会工作;第二,性格外向,善于交际,适合做公关、营销工作;第三,勤奋好学,善于总结,适合做教学、科研工作;第四,责任心强,善于助人,适合做服务、保障工作;第五,公正无私,处事公道,适合做执法、行管工作。针对自己的特点进行回

答,学会回避本岗位的特点,把缺点转化为优点,以下是几种供 缺点的回答,考生参考。 自我评价缺点: 第一,不太善于过多的交际,尤其是和陌生人交往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交友慎重;第二,办事比较死板,有时容易和人较真,但是比较遵守单位既定的工作规范,有一定的原则性; 第三,什么知识或专业都想学,什么也没学精,但比较爱学习,知识面比较广;第四,对社会上新兴的生活方式或流行的东西接受比较慢,但是比较传统,不盲目跟随潮流;第五,对我认为不对的人或事,容易提出不同意见,导致经常得罪人,但是比较有主见, 有一定的原则性; 第六,办事比较急,准确性有时不够,但是完成工作速度较快;第七,对自己从事工作存在的困难,自己琢磨的多,向同事或领导请教的少,但是独立 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较强。自我评价优缺点应该简明扼要地说明你最大的优势,才能让你从 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自我评价:本人性格偏内向、细致,为人随和,易于沟通,能够比较轻易地融入工作群

闯关东

期末作业论文 题目:人类迁移史上的“长征”——闯关东历史文化漫谈 姓名:杨俊峰 学号:114040035 班级:11历史A班 人类迁移史上的“长征”——闯关东历史文化漫谈

摘要:有清一代,山东人由于人地矛盾的激化、土地兼并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他们背井离乡而去“闯关东”。虽历经艰险,但塑造了可歌可泣的闯关东精神和促进了民族经济融合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近代中国移民开发的一次壮举。并且它也孕育了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精神,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闯关东生存贡献核心价值 一、“闯关东”概述 关,指山海关。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闯关东”的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但和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大的区别,在于洪洞移民是官方行为,闯关东是民间自发。闯关东,一个“闯”字突出了这条路线的艰辛。如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伍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但真正意义上的“闯关东”是起源于顺治八年(1651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经历了299年的历史,其中以山东人居多。它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顺治十一年(1654 年)六月,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颁布了一道命令,允许个体百姓自行赴辽东垦荒。从顺治十一年六月起,有组织地移民与个体自行移民辽东,二者并行。从嘉庆(1796—1820 年)年间起,陆续放垦“边外”土地。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最后一片“边外”土地放垦,封禁至此结束。五年后的1912 年2 月12日,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的统治至此寿终正寝。中国历史进入中华民国时代,“闯关东”进入高峰期。自此以后,“闯关东”形成为一个空前的移民创举。自17世纪中叶开始,三个世纪来,有成千上万的关内流民勇敢地闯入了关东大地。《闯关东——2500 万山东移民的历史与传说》一书作者刘德增认为有2500 万人。到底有多少人闯入关东,有1000万、2000万、2500万、3000万之说,这些尚待学者去论证。已有确切考证的是,从1912 年至1930 年间,“民国时期,大约有400万移民出关谋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到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本为了掠夺东北资源以充实战备,用日军专门设立的掠夺华北劳工的专门机构——满洲劳工协会,在1939 年到1941年的三年中,从山东、河北等地抓捕到东北的劳工达400万人之多。仅1941年一年移民(主要是劳工)总数就达104.4万人。因此,有言曰,“闯关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二、“闯关东”的原因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人口迁移,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人地关系失调 华北地区生齿日增,地狭人稠,就全国人口而言,鸦片战争之后增

内向的人搞好人际关系

内向的人搞好人际关系 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会遇见许许多多的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个人都深入了解。更多的时候,我们会使用贴标签的方法,去认识一个人。 小王是我们部门里最勤快的,大事小事他都抢着干; Alan文案写得特别好,碰到难题都可以找他帮忙; Laura是部门的业绩之星,每次都是第一,但比较高傲,不好说话; 想一想,你身边的人,除了少数两三个知心好友,其他的人,是不是都局限于诸如此类的印象? 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但也是有效节省认知资源的方式:我们无需记住一个人的种种细节,我们只需记住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就好。这就是建立和维护职场人际关系的第一步:主动地管理自己身 上的标签。 亦即,建立起自己的定位:你希望别人怎么描述你?你希望在别 人的心目中,你是怎样的一个人?这就叫做印象管理,任何特点都可 以成为标签,能力,性格,行为,习惯,都可以。 标签的本质是什么?是与众不同的记忆点。只要你能够找到一些 地方,是自己具备、其他人不具备的,都可以成为你的标签。你可 以成为那个文章写得特别赞的人,也可以成为那个总是充满点子的人,或者说话特别温柔,总是笑容满面的人。 只要能让别人记住你,这些都是合格的标签。 最担心的是什么呢?是你本身不具备任何记忆点,又不够积极主 动去维护自己的形象——再不济,成为那个能力平平,但是特别热 心帮忙别人的人,也好啊。

没有标签的人,其实也就相当于没有存在感。有任何事情,不会第一时间想到你;有任何机会,也不会第一时间落在你头上。这是最 需要避免的。 无论你是外向还是内向,是否善于言辞,有意识地找到自己的记忆点,主动做好印象管理,让别人提到你时,不会联想到负面的东 西(比如沉默寡言、心事重重、趾高气扬),更不会一片空白——这 是人际关系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很多人会说,职场其实没那么坏,不要把同事想得那么可怕,不要有那么强的戒备心。诸如此类。但实际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个团队,无论表面上多风平浪静、一团和气,背后一定都会有暗 流涌动。你感觉不到,是因为你还没有接触到。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好朋友?没有利益纠葛的人才能成为好朋友。 职场上,宁愿少一个知心朋友,也不要多树一个敌人,这是颠扑不 破的真理。真正把人际关系管理到极致的是什么人呢?是本身能力出色,但大家都觉得他能帮到我,对我没有损害的人。 这就需要我们降低自己的侵略性,不要牵涉进任何一个圈子和暗斗里面,也不要令自己成为众矢之的。简而言之:低调做人,高调 做事。 也就是这么几点:不要抱团,不要针对别人,跟任何人保持适当的同事距离,对事不对人,就好。别人请你配合、帮忙的事情,你 都能办好;别人明争暗斗的地方,你保持距离;不说别人的坏话,不 公然和背后诋毁任何一个人——相信我,在职场上,你今天跟A吐 槽B,过几天A可能就跟B私下讲了,这都是非常常见的。 那么,久而久之,在别人的眼中,你就是一个有价值、没有太大威胁的人。要知道,大家都很忙,没有人会闲着一天到晚想着怎么 跟别人斗——会产生摩擦和争斗的,往往都是对人不对事。工作上 的摩擦,拌两句嘴,不会真的放在心里。会记着的,都是刻意的针对。归根结底,就是竞争和威胁。 如果你没有自信在业绩上甩开同事几条街,也很难做到立下威信,那不妨可以试试,多承接一些协助性的工作。也就是说,对大多数

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性格特征不是天生的,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才逐渐形成的。 一、来自生理因素的影响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生物学的根源。遗传素质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一个人的相貌、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会因社会文化的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作用,影响到自信心、自尊感等性格特征的形成。第二,生理成熟的早晚也会影响性格的形成。一般地,早熟的学生爱社交,责任感强,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容易给人良好的印象;晚熟的学生往往凭借自我态度和感情行事,责任感较差,小太遵守校规,很少考虑社会准则。第三,某些神经系统的遗传特性也会影响特定性格的形成,这种影响表现为或起加速作用或起延缓作用。这从气质与性格的相互作用中可以印证:活泼型的人比抑制型的人更容易形成热情大方的性格;在不利的客观情况下,抑制型的人比活泼型的人更容易形成胆怯和懦弱的性格特征,而在顺利的条件下,活泼型的人比抑制型的人更容易成为勇敢者。第四,性别差异对人类性格的影响也有明显的作用。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在性格上更具有独立性、自主性、攻击性、支配性,并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冒险;女性则比男性更具依赖性,较易被说服,做事有分寸,具有较强的忍耐性。 二、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家庭的气氛、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等等,都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 1.家庭气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一般来讲,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宁静、愉快的关系所营造的家庭气氛对儿童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猜疑、争吵、极不和睦的关系所造成的家庭紧张气氛,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家庭对儿童性格有消极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比完整家庭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孤僻、冷淡、冲动、好说谎、恐惧焦虑甚至反社会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研究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的性格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的自制力、灵活性有显著影响;母亲的文化程度则对儿童性格的果断性、思维水平、求知欲、灵活性四项行为特征产生显著影响,父亲的文化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的意志特征上,母亲的文化程度除了在性格的情绪特征、意志特征上有某些影响外,对儿童性格的理智特征有较大的影响。 2.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与方式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观念具体表现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在家教问题上所承担的角色与职能之认识的教育观,家长对儿童的权利与义务、地位及对子女发展规律之看法的儿童观,家长在子女成才问题上之价值取向的人才观,以及家长对自己同子女有什么样的关系之看法的亲子观。研究发现,家长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决定家长对儿童采取何种教育态度与方式,而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又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特别是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许多心理学家对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对子女性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在父母不同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其性格特点有明显的差异,现概括为表13-1。 表13-1 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子女性格的影响

闯关东与东北人性格的形成

闯关东与东北人性格的形成 曹保明 历史经过了千百个春夏秋冬,许多事情已经被人淡忘了。认真地想来,一个历史事件就影响到一个地域人的性格这未免有点夸大,但仔细一思考,这种联系又不无道理。闯关东作为中国历史上4次人口大迁移非常重要的一次,其实不是一下子完成的。清顺治(1644年)年间,逐渐强大起来的东北满族入主中原,统一中国,建立大清,从而把东北作为它的发祥地保护起来,这样中国出了“关里”和“关外”这样的概念。为了进一步保护自己的龙兴之地,清政府又加修了柳条边,严格划分“龙兴之地”的界限,防止中原人越“边”跨“关”进入东北。但是,大约经过了200年左右的时间,到了道光和咸丰年间,由于战争紧迫,加之中原连年天灾不断,迫使一些破产农人不顾清政府的条文戒律,纷纷出关过边北上东进地闯入东北从前的“禁地”,而清政府这时也无心或疏于对边关的把守和管理,终于使“封禁”政策变成一纸废文,于是从那时开始数以千万计的中原人来到东北谋生,历史上这被称为“闯关东”。 事实上,在道光和咸丰年之前,早已有中原的流民不顾朝廷的清规戒律纷纷闯进“关东”,相比后来大股,他们是小股,已经同东北一带的土著和先民融合在一起。他们对东北人的性格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今天,东北流传着这样一条谚语:人帮人,亲上亲。这是东北重要的地域文化的一个总结,而这恰恰是闯关东人留下的性格形态的基础。谋生路上的“帮”来自于求生的一种本能,你帮了我,我就会忘不掉你,一种最初的人性关系便产生了。这是一种地域关系,甚至产生了蔑视血缘的历程。血缘是氏族部落和家庭延续关系的基础条件,但是闯关东者投奔的却往往是“邻居”、“朋友”或“乡亲”。由于双方处于同一境地中,这使得荒寒的北方在需要“人”的时候以最大的热情接纳了他们,而他们——闯关东者也把落脚的希望实现了,这是一种互为的希望和企盼。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中的“义”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使得后来者对先期到达东北并开荒占草又接纳了他们的人表示出无比的感恩之心,于是有了“回报”的愿望。这样,一种奇特的理论出现了——有血缘关系的人反而不如“同乡”、“同行”、“老乡”信得过,这种实践观念促使中原人越来越习惯于遵守接触同乡和朋友的观念,“友情”有时候高过了“亲情”,也为东北人性格的最终成型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这是东北独特的文化遗产,别土无有,别土不生。歌颂同乡、同行在危难中接纳对方,彻底展示出迁移者广泛探索东北的生存渴望和生存心理。在北方,在那大荒片子之中,在夏季墨绿的老林子里,在冬季呼啸吼叫的老北风中,人的异地求生的艰辛被充分地放大开来,人不能不去渴望一种真诚的接纳,而这种情感又与东北本土人的一种心理相合,于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性格产生了。 中原闯关东人对“恩人”的回报,往往是“看行动”,我们今天叫“捞干的”。于是语言成了多余。这个信条在东北人的性格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东北,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朋友,不是亲哥俩而是邻居。一个在山里打猎,一个在屯里种地。二人平时一见面就是在一起默默地饮酒从来没有过多的言语。一次,屯里种地的得了重病可能要死,山里的送来一口棺材,外型很粗糙。儿女们觉得棺材样子不好看,就弃在草垛边了。后来爹好了,没死,棺材就被压在草垛下了。半年后的一天,山上打猎的回村,二人又是坐下默默地喝酒。提起种地的得病没死,打猎的才说,那棺材是他用长在悬崖上的“风交木”做的,那树300年才长到碗口那么粗。别看棺材样子不好看,可有防腐作用。为了给朋友办丧事,猎人特意杀了两口野猪装在里边,看看坏没坏吧。种地的朋友说,孩子们懂个啥呀?于是二人扒开草垛,拉出棺材,一股凉风升起。虽然半年过去了,里边的两头野猪竟然上着白霜。种地的和山上的朋友两人又坐下,默默地饮起酒来。这是典型的东北人性格的写照,不表白,不张扬。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迂腐的性格,“三杠子压不出个扁屁来”,但事实上,更多的人所喜爱的正是这种不表白自己却特别能为别人着想的东北人。 以实际行动去回报对自己有恩的人,当这种性格遭到抵触或者挑战时,东北人往往立刻跳起来,以理抗争,同时要争回面子。东北人爱面子,比爱他们的生命还重要,这时,东北人不怕艰苦不怕死亡和威胁的“虎”劲儿就上来了。

内向、不善于社交的人建立人脉的心得体会与方法

对于内向和不善于社交的人来说如何建立人脉 三成能力,七分人脉,对于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人是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可是对于我所问的题目,该怎么办呢?下面是精选知乎网友的回答。 灰书包资源分享联盟/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下载基地/文化产业管理/灰书包网赚达人 1.韩冰Bill 人脉的意义不在于你认识谁,而在于你能吸引谁(靠权力、威慑去推动谁这不算人脉),能吸引谁根本在于能给对方提供什么价值。这种价值并非只是很肮脏龌龊的那种相互勾结利用的商业价值,任何情感价值,娱乐价值,信用价值,学术价值,都可以。 不管是否内向,当你能够提供的价值足够高,自然会吸引到别人,性格内向的人给别人提供娱乐价值自然比较困难,但是并非没有可能拥有其他的用武之地,性格有些确实是天生的,强改不来的。 灰书包资源分享联盟/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下载基地/文化产业管理/灰书包网赚达人 2.霍克明,互联网小菜 其实我就是一个特不爱交际的人,在团队里甚至都有点冷漠。从不参加集体活动也从不爱开玩笑。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也一直试图去改进,但是收效不大。 后来,我想既然这样的话。那我就做点别的吧。 我这么多年就做两件事。 灰书包资源分享联盟/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下载基地/文化产业管理/灰书包网赚达人 1.堂堂正正。在我的职业生涯里,从没打过任何人的小报告,从没偏袒过任何人,从没有因为私心为自己争取什么。我从未参与任何一次职场斗争,也从来没有人斗争过我。 2.可依赖。我可能永远也成不了牛逼的人。但是你交给我的事情,我会做好。如果我做不好,在我这个level上的人,能做好的也不多。(如果说,高段位的人,轻松搞定那是应该的) 虽然混了这么多年一直是个小菜,但是能拥有一个问心无愧的职业生涯,也没什么不好。 灰书包资源分享联盟/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下载基地/文化产业管理/灰书包网赚达人 起码,如果我实在混不下去,或者没人要我。 我已经有了足够的钱开个超市。

内向跟内向的性格分析

篇一:《内向人的性格特点》 当一个内向的人试图变得外向的时候,他可能失去了自我内心的安宁,也失去了命运的眷顾! 经验上人们判断一个人的内向性格或者外向性格是从行为与情绪类型来判断的。这个判断不太可靠,因为人的行为可以在后天通过学习与强化得到,人的情绪也可以因为经验和年龄变得和谐。在心理学涵义上内向外向主要指人的精神指向,比较关注内心的是偏内向,比 较关注外部世界的是偏外向。关注内心的人着力发展自我感,首要面对的是如何喜欢自己;关注外在的人着力发展能力,首要面对的是被人喜欢与被环境认同。两种力量对每个人都必不可少。 经常遇到内向的人为自己的个性烦恼,其实这样的人应该感谢上帝让他获得如此重要的个性倾向。仔细想想,没有内在肯定和自我认同的人不可能有持续的力量去发展朝外的进取与奋斗,一个只关注外界从不自省内心的人也不可能获得成功。我们的文化对个性的描述一直存在着一种无意识的割裂,以为这两种个性是恰好相反的,二者只能择其一。其实这可能是人类非此即彼的观念得出的最荒诞的偏见。内向的力量是树根与树干,外向的力量是枝叶、花蕾与果实。这两种

心理力量恰好是并存相依的。 文化习惯把外向的人想象为乐观、开朗、热情、自信、进取,把内向者联想为保守、压抑、退缩、不安、胆怯、不合群。差不多会识字的人都会说外向是社会欢迎的,内向却不那么好。当然,内向的人很自我、内省、另类,不按常规出牌,自然难得文化的喜欢。外向的人不坚持己见,从众,随同,喜欢分享,依赖规则,服从环境,追求社会认同,自然容易成为文化价值导向下的可爱一族。 区别内向与外向的一个简单可信的依据是问问自己的快乐从哪里来。内向把心理能量指向自己,因此快乐也主要由心而生,不那么依靠外部世界的认同与赞许;外向把心理能量指向外部世界,喜欢人际接触,好奇,富于冒险精神,对主流文化比较认同。内向为主的人比较有意志、理想,追求个性、特色的美感、兴趣,爱学习、没事偷着乐,外界不管有多大的变化、干扰甚至打击都妨碍不了他生活的目的与信念。为了一个梦想或观点常常会独自坚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外向为主的人比较灵活、顺从、不跟别人或自己找麻烦,审时度势,喜欢顺水推舟,不好逆水行船。 很多人陷入社交的烦恼,害怕人际关系,胆怯,退缩,自认为是内向的。其实他正好缺少内在的精神指向,内心根本就没有快乐,期待被别人喜欢、认同来快乐,这样的人恰好是外向的,也恰好缺乏内向的心理能力。 人的一生两种个性力量是同时存在的,不夸张地说内向的个性能力是获得外

读《闯关东》有感

读《闯关东》有感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满堂和孙建业的小说《闯关东》,以19世纪初中国动荡不安的社会为背景,以时间的推移和朱家的生活变化为线索,集中展现了朱开山一家历经磨难、奋斗不息的生活场景,读后令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自少年时代读过路遥《平凡的世界》之后又一部震撼心灵的作品,现以分析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为脉,谈点自己浅薄的感受,与诸君共勉。 ----忠肝义胆,智勇双全的朱开山 朱开山是作品的主人公,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磨难,但他却没有成为一个悲剧人物,关键在于他过人的胆识,敏捷的身手、遇事时的深谋远虑与面对挑战的不屈不挠。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他大难不死,只身一人来到关东,在老金沟淘金小有收获,凭着自己的勤劳实干,在短短几年内为家人打造了一个“窝”,使得妻儿在山东遇灾后可以无畏地来到关东。在听说朋友贺老四出事后,他毅然放弃安稳舒适的小日子,再次来到老金沟,决定将事情查个水落石出。在上有官兵盘查,下有土匪打劫,近有掌柜算计,远有眼线监视的情况下,一些心急运金的同伴惨死他乡。朱开山明访暗查,终于揪出了幕后的黑手,并将他们一网打尽,最终得以安全运金回家。 在元宝镇由于传武逃婚,使得本就生性狡诈、心胸狭隘的韩老海对朱家怀恨在心,纠结乡党事事为难朱家。朱开山自知理亏在先,便处处忍让,真心相待,以求弥补。但这忍让不但没让韩老海见好就收,反倒以为对方软弱可欺,甚至心生歹念,勾结土匪绑架传文。匪首在朱开山动之以威、晓之以理之下终于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却大大激怒了朱开山,他一个下马威便将本就色厉内荏的韩老海收拾得服服贴贴。 哈尔滨开饭庄时朱家又遇上了地头蛇潘五爷。朱开山深知初来乍到的自己要想立稳脚跟必须在忍让的前提下快速打通各种关系。不想,服软越发使对方气焰嚣张,而逞强却让对方手段更加卑劣,一走了之更让对方嗤之以鼻……在潘五爷再度精心设计的“死人”事件被朱开山揭穿后,恼羞成怒的潘五爷终于与朱家一赌定输赢。老天有眼,害人者最终玩火自焚,丢了家产死了儿子。而此时,朱开山以德报怨的心胸终于感化了潘五爷,使对方不得不心服口服。 朱开山在对待日本人的态度上,可以用一句歌词来形容——那就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对身染瘟疫的一郎,朱家不离不弃,悉心照料,最终使之得以与家人相聚;而对待居心不良、妄图侵占我中华大地的森田等人,朱开山便与之决一死战!那掰得森天手腕“咔嚓”的声响令人听得舒坦,好不解气;那射向鬼子的颗颗子弹和最终使森田毙命的飞镖令人拍手叫绝,好不解恨!那句“总有一天你们日本人得从中国滚回去”的话骂得痛快淋漓,气壮山河! 朱开山多舛的命运和他处处出奇制胜的结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得不让人相信信念的力量。台湾作家于华在小说《活着》里讲道:“活着,就是承受,承受生活给予我们的幸福与快乐,病痛与灾难”。记得当年参加公务员面试的时候主考官问过这样一道题“你如

性格内向的人如何建立人脉关系.

性格内向的人如何建立人脉关系? 2012年8月3日 下面的文章是温哥华Shift Works Strategic公司CEO--Alison Wolf女士的心得。 首先谈谈性格内向的人的优势。你不需要哗众取宠,不需要不停的握手取悦对方,不需要滔滔不竭的谈论自己,因为事实上,交际的目的只在于认识新的朋友,建立新的关系,所以其目的在于了解什么是你对面的这个人最关心的,而你又能提供何种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聆听者(内向的人更容易胜任这种角色更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他的优势。 在此,提供帮助并不是叫你去兜售你的服务,你应该全方位的去寻找能够帮助到对方的途径,从而扮演好你的支援角色。你能提供给他们有价值的建议么?你能帮他们联系到可助他们一臂之力的人么?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询问应该多于叙 述,3W1H(what,why,where, how可以把问题更具体化,更容易实施。以下的几个问题可以在适当的场合试试:你为什么会参加此次活动?到目前为止,你最喜欢此次会议中的哪项议题?你的工作上最近有什么新的进展?你在工作能取得的最大乐趣是什么?工作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只问不说是一个很好的社交方法,而且在日常交流中也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巩固现有的友情上,所以,假如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又不善言辞,那就多多的去想想如何做个好听众吧。 问题要问到点子上,我在这里提出的办法叫ROAD法。 Relationship(关系: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什么? Occupation(职业:他们的职业是什么?他们的喜好是什么?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Activities(活动:在私人生活跟公众生活中,他的活动分别是什么?他有加入什么社团或组织? Drive(动机:他的动机是什么?他的个人目标和专业目标分别是什么? 以积极的态度去聆听。问完问题后紧接着的就应该是倾听,不要有错误的想法觉得倾听是件很被动的事情,只要你提出了问题并做到了仔细地倾听了,那你就是这次谈话的主导者,是主动的那一方。以下是5个小提示,它们有助于让你的谈话对象更觉得你在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的话: (1注视对方。当别人在说话时,眼神飘忽不定是最糟糕的事情。 (2常常地点点头给予肯定。 (3适当时刻可以补充几句话,表明你对对方谈话内容的理解。最简单的方法是重述并强调。 (4问些更进一步的问题。 结束一次谈话。结束谈话时可以询问对方的姓名,交流一些对此次谈话的感想,并交换名片。比如:XX,我很享受今天与你的此次谈话,很感谢你跟我分享一些你在工作上的心得体会,你能给我一张你的名片以便于之后我再跟你联系吗? 在交际进行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在场所内不停走动的,所有有时候没有必要刻意去结束对某个人的一次谈话,如果碰到老朋友想去打个招呼,或者想去拿杯酒,就直接说出来,诚信很重要,在刚谈话10分钟后就被人抓到撒谎是件很尴尬的事情,更不用说要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了。 找寻下一次:后续的交流对关系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问不答的办法能帮助发现那些有助于继续保持联络的理由。 (1准备。花点时间提前准备一下,比如参加活动的目的在于什么,最佳的三个开场白问题是什么。练习一下继续对话以及结束对话的方法。

内向的人自我评价

内向的人自我评价 【篇一:内向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优缺点求职者在校园招聘中如何自我评价优缺点?在对自己的评价中,要学会充分肯定自己, 突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优势,让用人单位看到我的自信,才能让用人单位相信你可以胜 任这份工作。人无完人,但对于缺点不要进行细节描述言,表述的时候要学会进行慨括,言 多必失,否则会让用人单位觉得你无法胜任。同时说明已清醒地认识到了不足,并且有了改 正缺点的方法与信心。 自我评价优点: 第一,性格内向,办事认真,适合做文秘、财会工作;第二,性格外向,善于交际,适合做公关、营销工作;第三,勤奋好学,善于总结,适合做教学、科研工作;第四,责任心强,善于助人,适合做服务、保障工作;第五,公正无私,处事公道,适合做执法、行管工作。针对自己的特点进行回答,学会回避本岗位的特点,把缺点转化为优点,以下是几种供 缺点的回答,考生参考。 自我评价缺点: 第一,不太善于过多的交际,尤其是和陌生人交往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交友慎重;第二,办事比较死板,有时容易和人较真,但是比较遵守单位既定的工作规范,有一定 的原则性; 第三,什么知识或专业都想学,什么也没学精,但比较爱学习,知识面比较广;第四,对社会上新兴的生活方式或流行的东西接受比较慢,但是比较传统,不盲目跟随 潮流;第五,对我认为不对的人或事,容易提出不同意见,导致经常得罪人,但是比较有主见, 有一定的原则性; 第六,办事比较急,准确性有时不够,但是完成工作速度较快;第七,对自己从事工作存在的困难,自己琢磨的多,向同事或领导请教的少,但是独立

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较强。自我评价优缺点应该简明扼要地说明你 最大的优势,才能让你从 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自我评价:本人 性格偏内向、细致,为人随和,易于沟通,能够比较轻易地融入工 作群 体,专业知识较扎实,善于思考,学习能力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快,对感兴趣的方面会花 时间研究琢磨,工作主动性高,做事认真负责。本人性格稳重踏实,工作细心、耐心谨慎,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服从 组织,领导安排,维护组织的利益;会计理论知识扎实,熟悉现行 会计准则和相关税收法规, 并对会计工作怀有浓厚的兴趣和激情;熟悉office办公软件和用友 财务软件;具有良好的英 语听写读说能力;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具有较好的组织能力。本人性格开朗,待人真诚,责任心强,办事沉稳,能吃苦耐劳,适 应性强,具有良好的 心理素质。我一直认为“机遇总是降临于有准备的人”。在大学期间,我本着坚实努力,不断 汲取新的知识,了解岗位需求,为以后的求职做好准备。对office 办公软件比较熟练,也会 ps的基本操作。 本人性格开朗,待人真诚,善于沟通,工作细心、耐心谨慎,具有 较强的亲和力和团队 协作精神;电子理论知识扎实,熟悉各种元器件和c语言编程,并 对编程有浓厚兴趣;熟悉 绘电路图软件protel和电路仿真软件spices;我还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活跃于学生社 团和兼职团队之中。在担任电子设计协会会长期间,我深刻体会到 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并且大大提升了自身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本人亲和力强,善于沟通,喜欢接触新鲜和具有挑战性和事物,敢于创新,动手能力强, 在校期间除了认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外,我还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活跃于学生会和社团 活动中。在学生会担任宣传部部长期间,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精 神的重要性,并且大大提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人的性格特征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个体的实践活动才逐渐形成的。 1.生理因素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生物学的根源,生理因素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理因素 (1)一个人的相貌、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会因社会文化的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作用影响到自信心、自尊感等性格特征的形成。 (2)某些精神系统的遗传特性也会影响特定性格的形成,这种影响或起加速作用,或起延缓作用。 (3)性别差异对人类性格的影响也有明显的作用,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在性格上更具有独立性、自主性、攻击性和支配性,并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冒险,女性则比男性更具依赖性,容易被说服,做事有分寸,具有较强的忍耐性。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等等,都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 目前,中国独生子女在儿童总数中占主要成分,他们在家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稍有放纵和不一致,就很容易给

子女性格形成方面造成不良影响。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将走上铁路乘务的岗位,研究独生子女的性格培养有助于铁路公司更好地管理员工。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乘务员性格的影响,主要通过社会的风尚、大众传媒等得以实现,如网络、电视节目、电影、杂志、文学作品等。 社会对乘务员的期望会影响到乘务员的性格。例如,旅客认为高铁乘务员应当热情服务,细心体贴,为了回应社会的期望,乘务人员会不断地改正自己性格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树立更好的职业形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会对乘务员的职业性格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而且其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例如,铁路工作中尽职尽责的员工事迹会激起乘务员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引起效仿的意向,从而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4.自我教育是良好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我调控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人的自我教育是性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自我调节而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自己塑造自己的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