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益母草与茺蔚子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益母草与茺蔚子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益母草与茺蔚子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益母草与茺蔚子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japonicusHoutt.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又名:充蔚、坤草、苦草、小暑草、月母草、四棱草、地母草、地落艾、陀螺艾、油耙菜、益母艾、益母蒿、旋风草、野油麻、三角胡麻、田芝麻棵、四棱子棵、红梗玉米膏。原植物益母草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本品药材性状:鲜益母草幼苗期无茎,基生叶圆心形,边缘5~9浅裂,每裂片有2~3钝齿。花前期茎呈方柱形,上部多分枝,四面凹下成纵沟,长30~60cm,直径0.2~0.5cm;表面青绿色;质鲜嫩,断面中部有髓。叶交互对生,有柄;叶片青绿色,质鲜嫩,揉之有汁;下部茎生叶掌状3裂,上部叶羽状深裂或浅裂成3片,裂片全缘或具少数锯齿。气微,味微苦。干益母草茎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体轻,质韧,断面中部有髓。叶片灰绿色,多皱缩、破碎,易脱落。轮伞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状,花冠二唇形。切段者长约2cm。

本品味苦、辛,性微寒;归肝、心包、膀胱经。功能: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中医临床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疮疡肿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兴奋子宫,抗早孕,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抗血栓形成,改善冠脉循环,保护心

脏,降压,抗菌,利尿及溶血作用,对心血管、对呼吸中枢、对肠平滑肌有影响,对免疫学、对肾脏有作用等。

其它药用部位:(1)茺蔚子:为益母草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小胡麻、茺玉子、苦草子、坤草子、野黄麻、六角天麻、益母草子;药材性状呈三棱形,长2~3mm,宽约1.5mm,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深色斑点,一端稍宽,平截状,另一端渐窄而钝尖,横切面呈三角形,果皮薄,子叶类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本品味辛、苦,性微寒,归心包、肝经,功能活血调经,清肝明目,中医临床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目赤翳障,头晕胀痛;(2)益母草花:夏季花初开时采收,除净杂质,晒干;干燥的花朵其花萼及雌蕊都已脱落,长约1.3cm,淡紫色至淡棕色,花冠自顶端向下渐次变细,基部联合成管,上部2唇形,上唇长圆形,全缘,背部密具细长白毛,也有缘毛,下唇3裂,中央裂片倒心脏形,背部具短绒毛,花冠管口处有毛环生,雄蕊4,2强,着生在花冠筒内,与残存的花柱常伸出于冠筒之外,气弱,味微甜;本品味微苦、甘,用于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胎产诸病;民间用作妇女补血剂,通常于冬季和以红糖及乌枣,饭锅内蒸,逐日服用;(3)童子益母草:为益母草的幼株,用于疮疡肿毒,跌打损伤。

益母草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茺蔚子,微温。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茎主瘾疹痒,可用浴汤。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本草图经》曰:“茺蔚子,生海滨池泽,今处处有之。……郭璞云:今茺蔚也。叶似荏,方茎白华,华生节间。陆机云:《韩诗》及《三苍》皆云,益母也。故曾子见之感恩。刘歆亦谓:蓷,臭秽。臭秽即茺蔚也。今园圃及田野见者极多,形色皆如郭说,而苗叶上节节生花,实似鸡冠子,黑色,茎作四方棱,五月采。又云九月采实,医方中稀见用实者。唐天后炼益母草泽面法:五月五日采根苗具者,勿令著土,暴干捣罗,以水和之,令极熟,团之如鸡子大,再暴,仍作一炉,四傍开窍,上下置火,安药中央,大火烧一炊久,即去大火,留小火养之,勿令绝。经一复时出之,瓷器中研治筛,再研三日,收之,使如澡豆法。”

迄今为止,全世界发表的益母草属植物有23种,5变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少数种在美洲、非洲各地逸生。我国产12种,1变种,2变型。其中益母草广布全国,药材大多自产自销;其它种多分布于淮河以北,特别是华北、东北、新疆等地,民间用作益母草代用品。欧益母草L.cardiaca原产东欧、西亚,长期以来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和胃部不适。药用的还有裂叶益母草L.quinquelobatus 等。

生物碱类一直被认为是益母草属植物的有效成分,从而用作质量控制的指标。益母草全草含生物碱0.11%~2.09%,其中水苏碱含量较高,为0.59%~1.72%;益母草碱较低,为0.02%~0.12%;另有益母草啶、益母草宁。各器官中以叶中最高,茎次之,根中甚少;在营养期和花初期,生物碱成分含量高,果熟期含量最低。在普通贮藏条件下,1年内生物碱含量无变化,1年内有所下降,3年后以显著下降。黄酮类:洋芹菜、芫花素及其苷、槲皮素、山柰素及其苷、芦丁。另据可燕等报道,各地区产益母草中生物碱含量有很大差别,其中以北京、新疆、辽宁产总碱含量最高,而江苏、湖北、湖南、海南产益母草几乎测不出总碱。由此知,不同产地的益母草品质不同,可以得出产地是决定药材质量的主要因素。脂肪酸类:益母草种子含油量37.5%,其中亚麻酸11.6%、亚油酸39.8%。从全草或种子中检测出延胡索酸、月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硬脂酸、软脂酸等。秦雪梅等从益母草中检出了阿魏酸。挥发油类:含挥发油0.05%~0.1%,主要成分为1-辛烯-3-醇、3-辛醇、β-罗勒烯-Y、芳樟醇、壬醇、copaene、β-榄香烯、β-菠旁烯、顺式石竹烯、反式石竹烯、β-荜澄茄油烯、葎草烯、alloaromadendrene、γ-榄香烯、v-杜松烯、δ-杜松烯、石竹烯氧化物、棕榈酸、叶绿醇等。益母草属植物中挥发油含量甚低,约0.05%~0.1%。用GC-MS分析了益母草、细叶益母

草、大花益母草中的挥发油,三者均含有较高的1-辛烯-3-醇、反式石竹烯、葎草烯等成分。

已报道的益母草属二萜类成分有10余种,除1种为赪桐烷型外,其它均是半日花烷型双环二萜,如新近分得的益母草中的前益母草素、益母草素、前益母草乙素、益母草乙素;波斯益母草L.persicusL.中的波斯益母草素A,B等。从培养的益母草愈伤组织、悬浮细胞及植株中检测、分离出前细叶益母草素、细叶益母草素、细叶益母草乙素等半月花烷型二萜,这些成分曾发现在细叶益母草中,却未从欧益母草植株中发现过;而曾从欧益母草中分得的赪桐烷型二萜欧益母草素并没有被检测到。

益母草含有Zn、Cu、Mn、Fe、Ni、Pb、As、Se、Ge、Rb等多种微量元素,其中Fe、Mn、Zn、Rb含量较高,尤以Fe可能与益母草的补血养血功能有关。从茺蔚子中得到环形多肽环益母草宁,还得到环益母多肽A、B、C,后两者互为异构体,能抑制细胞的生长。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1)欧益母草,茎断面中央常见空洞,碎裂叶长宽约0.5cm,苞叶卵状披针形,3浅裂或为锯齿,具2~3cm长柄,花序约16花,直径1cm左右,萼筒较细小,直径1.5~2mm,无毛,花冠多残存于花蕾中,稍露出萼筒;从本品中得到3种物质L0.35、L0.43和L0.53,并分离到3-羟基-4-O-[α-L-鼠李吡喃糖基-(1→4)

-β-D-葡萄吡喃糖基]桂皮酸;(2)假鬃尾草,茎段纤细,直径1~2mm,有时呈暗紫红色,苞叶皱缩,不具叶柄,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约2mm,宽约0.5cm,全缘或仅疏生数齿,花序生8朵花左右,细小,直径常不及1cm;(3)灰白益母草,又名益母蒿、新疆益母草、粉绿益母草,茎密被短柔毛,中央常见空洞,叶碎片宽度较小,约3mm,残存苞叶具长柄,明显3深裂,裂片较细,宽约1~2mm,花萼被短柔毛;分布于新疆、内蒙古,从本品中得到熏衣草叶苷、毛蕊花苷、益母苷A,B;(4)白花益母草,花冠完全白色,余与益母草同;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部分地区作益母草药用;(5)大花益母草,与錾菜相近,惟本品花明显较大,花冠淡红白色或淡紫色,长2.5~2.8cm,萼齿长5~10mm,直径5mm,前方2齿明显伸长,刺尖达1cm,叶碎片较宽,约1~2cm,完整苞叶披针形或菱状披针形,长2~3cm,宽1~2cm,边缘具不等大的锯齿、深刻或全缘,花序具8~12花,小苞片长约1cm;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茎、叶用于筋骨疼痛,虚弱,痿软,自汗,盗汗,血崩,跌打损伤;本品在河北部分地区作益母草药用,民间称“白花益母草”;(6)玛纳斯益母草,分布于新疆;(7)绵毛益母草,分布于新疆阿尔泰山;(8)錾菜,又名白花茺蔚,全体较粗糙,茎直立,高40~100cm及以上,方形,具4棱,有节,密被倒生的粗

毛,叶厚,带革质,对生,两面均有灰白色毛,下部的叶有长柄,卵圆形或羽状3深裂,先端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粗锯齿和缘毛,中部的叶有短柄,披针状卵圆形,有粗锯齿,枝梢的叶无柄,椭圆形至倒披针形,全缘,花多数,腋生成轮状,苞片线形至披针形,花序小苞片长约5mm,萼钟状,筒长约1cm,萼齿5,前方2萼齿先端刺尖长约5mm,花冠黄白色,常带紫纹,长1.8cm,2唇,下唇有时具深色条纹,雄蕊4,2强;分布于华北及辽宁、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全草用于产后腹痛,痛经,月经不调,水肿;《植物名实图考》称其为白花益母草,山西称白花益母膏,河北称山玉米膏,山东、陕西部分地区作益母草药用;功效相同的有白花錾菜,分布于江苏、江西;(9)细叶益母草,与益母草的区别在于茎有时呈紫红色或暗紫色,茎顶端之叶为3全裂或深裂,残存苞叶及叶片3深裂,成极细线状裂片,宽1~3mm,卷缩扭曲,萼筒有时呈暗紫红色,齿脉处尤为明显,直径约3mm,萼齿刺尖极为刺手,残余花冠较长大,约为15~20mm,多明显呈紫色或紫红色,花冠外面的长绒毛也较密,下唇较上唇为短;分布于华北及吉林、辽宁、陕西、新疆、贵州;(10)白花细叶益母草,花冠白色,余与细叶益母草同;分布于内蒙古;(11)兴安益母草,分布于吉林、内蒙古;吉林个别地区以之作益母草药用;(12)新疆益母草,又名突厥益母草,根木质,茎高70~200cm,直

立或外倾,有分枝,四棱形,无毛或被短而紧贴的毛茸,花序顶端毛茸致密,叶近下部者无毛,具柄,轮廓圆形或卵形,基部心形,长6~10cm,宽4~6cm,2/3深裂,裂片广卵状楔形或广披针形,花序上的叶子长圆状菱形,3裂,基部楔形,有较长的柄,花序长,苞片钻形,锐尖,被细而紧贴的毛茸,萼筒长5~8mm,成囊状,被灰白色紧贴的毛茸,萼齿钻形,锐尖,基部三角形,2枚下折且较长,花唇形,淡红色,长9~10mm,上唇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分布于新疆;(13)多头风轮菜,又名小益母草,平卧草本,高20~40cm,全株密被柔毛,单叶对生,长椭圆形,长2~3.7cm,宽1.3~2.5cm,边缘有锯齿,花数朵成轮,腋生或顶生,粉红色;分布于华东、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全草(断血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14)夏至草,又名夏枯草、小益母草,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甘肃、云南称其为白花益母草,甘肃个别地区作益母草药用;(15)野芝麻,高30~55cm,茎直立,单一,具4棱,被粗毛,叶对生,心脏卵形,长3~9cm,宽1~5.5cm,先端长尾尖,基部心形,有时近截形,边缘具粗牙齿,两面有伏毛,叶柄长6~50mm,轮伞花序生于上部叶腋间,苞片线形,长1.8~5mm,具毛,花萼5裂,花冠白色,长20~30mm,2唇,有长毛,下唇3裂,雄蕊4,2强,子房4深裂;分布于东北、

华北、华东及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全草用于跌打损伤,小儿疳积,带下病,痛经,月经不调,水肿,小便涩痛;《植物名实图考》称其为白花益母草;(16)唇形科植物罗勒的果实充小胡麻药用,干燥小坚果卵形,长约2mm,宽约1mm,基部有果柄痕迹,表面灰棕色至黑色,微带光泽,扩大镜下可见细密小点,质稍硬,横切面呈三角形,子叶肥厚,乳白色,富油性,气弱,味淡,含口中有滑润感,嚼之味香,浸水中膨胀后,外表有一层白色黏液质;栽培于华东、中南及吉林、河北、北京、天津、甘肃、新疆、四川、贵州、云南;种子(光明子)用于目赤肿痛,目翳,并试用于避孕;(17)脓疮草,高30~40cm,茎直立,四棱形,密被白色短绒毛,叶对生,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或较长,被白毛,叶片轮廓宽卵形,宽3~5cm,茎生叶掌状5裂,裂片常达基部,宽2~4mm,常有2~3对大齿或浅裂片,小裂片条状披针形,下面密被白色绒毛,轮伞花序多花,多数密集于枝顶排列成假穗状花序,花萼筒状钟形,连齿长1.4~1.8cm,10脉,齿5,花冠淡黄色或白色,2唇形,下唇有红色条纹,长3~4cm,雄蕊4,小坚果卵圆状三角形;分布于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全草用于产后腹痛,月经不调,水肿,崩漏,乳痈,丹毒,疮疥,疖肿;孕妇不宜使用;本种在内蒙古西部地区作益母草药用,称白花益母草;(18)白龙穿彩,茎多数,从基部生出,密被白色短绒毛,茎

生叶掌状5裂,裂片常达基部,小裂片条状披针形,宽不及2mm,花序上苞叶变小,3深裂,密被灰白色短毛,花淡黄色或白色,长25~28mm;内蒙古西部称白花益母草,并充益母草药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