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

实验一单闭环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DJDK-1型电机控制系统实验装置主控制屏DJK01的结构及调试方法;

(2)了解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原理、组成及各主要单元部件的原理;

(3)掌握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的一般调试过程;

(4)认识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特性。

二、实验线路及原理

为了提高直流调速系统的动静态性能指标,可以采用闭环系统。图5-7所示的是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在转速反馈的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中,将反映转速变化情况的测速发电机电压信号经速度变换器后接至速度调节器的输入端,与负给定电压相比较,速度调节器的输出用来控制整流桥的触发装置,从而构成闭环系统。而将电流互感器检测出的电压信号作为反馈信号的系统称为电流反馈的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G:给定器 ASR:速度调节器 ACR:电流调节器 GT:触发装置

FBS:速度变换器 FA:过流保护器 FBC:电流变换器 API:I组脉冲放大器

图5-7 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原理图

三、实验内容

(1)主控制屏DJK01的调试;

(2)基本控制单元调试;

(3)Uct不变时的直流电动机开环特性的测定;

(4)Ud不变时的直流电动机开环特性的测定;

(5)转速反馈的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6)电流反馈的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四、实验设备

(1)主控制屏DJK01;(2)直流电动机-直流发电机-测速发电机组;

(4)双臂滑线电阻器;(5)双踪慢扫描示波器;(6)万用表.

五、预习要求

(1)复习电机控制(直流调速系统)教材中有关晶闸管直流调速系统、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的内容;

(2)掌握调节器的工作原理;

(3)根据图5-7,能画出实验系统的详细接线图,并理解各控制单元在调速系统中的作用。

六、思考题

(l)P调节器和PI调节器在直流调速系统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2)实验中,如何确定转速反馈的极性并把转速反馈正确地接入系统中?调节什么元件能改变转速反馈的强度?

(3)实验时,如何能使电动机的负载从空载(接近空载)连续地调至额定负载?

七、实验方法

1.触发控制电路调试及开关设置

(1)打开总电源开关,观察各指示灯与电压表指示是否正常。

(2)“调速电源选择开关”拨至“直流调速”挡。“触发电路脉冲指示”应显示“窄”;“Ⅱ桥工作状态指示”应显示“其他”,如不满足这个要求,拨动DJK02面板上的钮子开关,使之符合上述要求。

(3)触发电路的调试方法:用示波器观察触发电路双脉冲是否正常,观察三相的锯齿波并调整a、b、c三相的锯齿波斜率调节电位器,使三相锯齿波斜率尽可能一致;观察6个触发脉冲,应使其间隔均匀,相互间隔60°。

(4)将给定器输出Ug直接接至触发电路控制电压Uct处,调节偏移电压U b,使U ct=0时,α=90°。

(5)将面板上的U lf端接地,将I组触发脉冲的六个开关拨至"接通”,观察正桥SCR1~SCR6晶闸管的触发脉冲是否正常。

2.Uct不变时的直流电机开环外特性的测定

(1)控制电压Uct由给定器的输出Ug直接接入,直流发电机接负载电阻R G。

(2)逐渐增加给定电压Ug,使电机启动,升速;调节Ug和RG使电动机电流I d=I ed、转速n=n ed。

(3)改变负载电阻R G即可测出Uct不变时的直流电机开环外特性n = f(I d),记录于下表中。

(1)控制电压U ct由给定器的输出Ug直接接入,直流发电机接负载电阻R G。

(2)逐渐增加给定电压Ug,使电机启动,升速;调节U g和R G,使电动机电流I d=I ed、转速n = n ed。

(3)改变负载电阻R G,同时保持Ud不变(可通过调节Uct来实现),测出Ud不变时

(1)移相控制电压Uct的调节范围确定直接将给定电压Ug接入移相控制电压U ct的输入端,整流桥接电阻负载,用示波器观察u d的波形。当U ct由零调大时,U d 随U ct的增大而增大,当Uct超过某一数值Uct'时,u d出现缺少波头的现象,这时U d反而随U ct的增大而减少。一般可确定移相控制电压的最大允许值U ctmax=0.9U ct',即U ct的允许调节范围为0~U ctmax。

(2)调节器的调整

a)调节器的调零将调节器输入端接地,将串联

反馈网络中的电容短接,使调节器成为比例(P)调节

器。调节面板上的调零电位器RP4,用万用表的mV

档测量,使调节器的输出电压为零。

b)正、负限幅值的调整将调节器的输入端接地

线和反馈电路短接线去掉,使调节器成为比例积分

(PI)调节器,然后将给定器输出“1”端接到调节器

的输入端,当加正给定时,调整负限幅电位器RP2,

使之输出电压为零(调至最小值即可);当调节器输

入端加负给定时,调整正限幅电位器RP1,使正限幅

值符合实验要求。在本实验中,电流调节器和速度

调节器的输出正限幅均为Uctmax,负限幅均调至零。

5.转速反馈的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按图5-7接线,在本实验中,给定电压Ug为负给定,转速反馈电压为正电压,速度调节器接成比例(P)调节器。

调节给定电压Ug和直流发电机负载R G,使电动机运行在额定点,固定Ug,由轻载至满载调节直流发电机的负载,记录电动机的转速n和电枢电流I d于下表中。

6.电流反馈的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按图5-7接线,在本实验中,给定Ug为负给定,电流反馈电压为正电压,电流调节器接成比例(P)调节器。

调节给定电压Ug和直流发电机负载电阻R G,使直流电动机运行在额定点,固定Ug,由轻载至满载调节直流发电机的负载,记录电动机的转速n和电枢电流I d于下表中。

八、实验报告

(1)根据实验数据,画出Uct不变时的直流电动机开环机械特性;

(2)根据实验数据,画出Ud不变时的直流电动机开环机械特性;

(3)根据实验数据,画出转速反馈的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机械特性;

(4)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电流反馈的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机械特性;

(5)比较以上各种机械特性,并作出解释。

九、注意事项

(1)双踪慢扫描示波器的两个探头的地线通过示波器外壳接地,故在使用时,必须使两探头的地线同电位(只用一根地线即可),以免造成短路事故;

(2)系统开环运行时,不能突加给定电压而启动电机,应逐渐增加给定电压,避免电流冲击;

(3)通电实验时,可先用电阻作为整流桥的负载,待电路正常后,再换接电动机负载;

(4)在连接反馈信号时,给定信号的极性必须与反馈信号的极性相反。

实验二 三相异步电机变频调速

一 变频调速原理简介

异步电机转速基本公式为:

其中n 为电机转速,f 为电源频率,p 为电机极对数,s 为电机运行滑差。滑差固定在最佳值时,改变 f 可以改变转速n 。为使电机在不同转速下运行在额定磁通,改变频率的同时必须成比例地改变输出电压的基波幅值。这就是所谓的V V V F 控制变频器。工频50HZ 电源整流后可以得到一个直流电压源。对此直流电压进行P W M 逆变控制,使变频器输出的P W M 波形中的基波为予先设定的电压/频率比曲线所规定的电压频率数值。因此,这个P W M 的调制方法是其中的关键技术。

目前常用的变频器调制方法为S P W M ,马鞍波P W M ,和电压空间矢量P W M 方式。

1、S P W M 变频调速方式

正弦波脉宽调制法(S P W M )是最常用的一种调制方法,S P W M 信号是通过用三角载波信号与正弦信号相比较的方法产生,当改变正弦参考信号的幅值时,脉宽随之改变。从而改变了主回路输出电压的大小。当改变正弦参考信号的频率时,输出电压的频率即随之改变 。在变频器中,输出电压的

)

1(*60s p

f n -=

调整和输出频率的改变是同步协调地完成的,这称为V V V F(变压变频)。

S P W M调制方式的特点是半个周期内脉冲中心线等距,脉冲等幅,调宽,各脉冲面积之和与正弦波下的面积成正比例,因此,其调制波形接近于正弦波。在实际运用中对于三相逆变器,是由一个三相正弦波发生器产生三相参考信号,与一个公用的三角载波信号相比较,而产生三相调制波。如图1所示:

图1

二板面操作与测孔功能说明

挂件面板上清晰地画出了系统的方框图。各框图分别说明如下:

1、电源开关:合上开关之后,可以进行升速/降速等各种运作操作或波形测试。

2、三相逆变器输出开关:用于接通或开断电机供电,电机转动之后切勿开断,输出频率显示为0HZ时才可进行这个开关的通断操作。

3、电压函数选择开关K1、K2、K3、K4:选择K1—K4的不同状态组合,可以选择24=16根V/F曲线。K1—K4置于向上位置时定义为K i=0;置于向下位置时K i=1。

4、转向、增速、减速键:用于逆变器输出频率的增加、减少。按转向可以改变输出电压相序正/反转指示分别指示正转反转。注意:必须等电机停

止后,才可以进行正/反转操作。电机运行时不允许改变转向指令。

5、S、V、P插孔:三孔不作任何联接时为S P W M调制方式。S与V 孔相联时为电压矢量控制方式。V与P孔相联时为三次谐波注入(马鞍波)P W M控制方式。

6、计算机通信接口:用于本设备与计算机联机。可以仿真或由计算机键盘来操作。必须用本公司所提供的插件板,专用软件与联接电缆。

7、P L C控制接口可用P L C实现远程操作。

8、磁通轨迹观察孔X、Y、⊥用于联接到示波器的X、Y输入。

9、三相逆变器功率场效应管栅极控制信号测试孔V

G1—V

G6

10、信号波形测试孔1—17

(1)、测试孔1、9,它们的输出为直流电压,其数值正比于变频器输出电压基波分量的幅值。

(2)、测试孔2、3、4在S P W M方式、马鞍波P W M方式下观察参考波形。

(3)、测试孔5、14三角波载波信号波形测孔。

(4)、测试孔6、7、8脉宽调制波形测孔。

(5)、测试孔10、11、12空间电压矢量P W M控制方式下三相逆变器各相的开关状态指示。(不包括零矢量)。三相开关状态组合构成电压空间矢量。(6)、测试孔13在电压空间矢量P W M方式下P W M波形。

(7)、测试孔15、16、17注入零矢量后三相逆变器的各相工关状态。

三正弦波脉冲宽度调制(SPWM)原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S P W M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2、熟悉与S P W M控制有关的信号波形。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

1、 T H M F-1型变频调速实验系统一套;

2、双踪示波器一台。

(三)实验步骤

1、 SVP孔不联线,即设定到S P W M方式下;

2、接通电源,启动电机;

3、将频率设定到此为0.5HZ,观察电机的运行情况;

4、逐步升高频率,直至到达30HZ处

5、通过示波器观测三相正弦波信号(在测试孔2、3、4);

6、通过示波器,观测三角载波信号,并估算频率(在测试孔5);

7、通过示波器,观测三相SPWM波信号(在测试孔6、7、8);

8、改变电机的转动方向,再观测上述信号的相位关系的变化;

9、将频率设定值在0.5HZ—60HZ的范围内不断改变,通过示波器在测试

孔2、3、4中观察正弦波信号的频率和幅值的关系。 (四)实验报告要求

1、 画出与S P W M 调制有关的主要信号波形说明S P W M 的基本原理。

2、 总结在0.5HZ —50HZ 的范围内正弦信号的幅值与频率的关系。

3、 总结在50HZ —60HZ 的范围内正弦信号幅值与频率的关系。

实验三 双闭环三相异步电机调压调速系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并熟悉双闭环三相异步电机调压调速系统的原理及组成;

(2)了解转子串电阻的绕线式异步电机在调节定子电压调速时的机械特性; (3)通过测定系统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进一步理解交流调压系统中电流环和转速环的作用。 二、实验线路及原理

双闭环三相异步电机调压调速系统的主电路为三相晶闸管交流调压器及三相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回路串电阻从而使电机成为高滑差电机)。控制系统由电流调节器(ACR)、电流变换器(FBC)、速度变换器(FBS)、触发器(GT)、I 组桥脉冲放大器(APl)等组成。其系统原理图如图6-1所示。

整个调速系统采用了速度、电流两个反馈控制环。这里的速度环作用基本上与直流调速系统相同,而电流环的作用则有所不同。在稳定运行情况下,电流环对电网扰动仍有较大的抗扰作用,但在启动过程中电流环仅起限制最大电流的作用,不会出现最佳启动的恒流特性,也不可能是恒转矩启动。

异步电动机调压调速系统结构简单,采用双闭环系统时静差率较小,且比较容易实现正、反转,反接和能耗制动。但在恒转矩负载下不能长时间低速运行,因低速运行时转差功率 全部消耗在转子电阻中,使转子过热。

三、实验内容

(1)测定三相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串电阻时的人为机械特性; (2)测定双闭环交流调压调速系统的静态特性; (3)测定双闭环交流调压调速系统的动态特性。

四、实验设备

(1) 主控制屏DJK01;(2)三相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直流发电机-测速发电机;(3)DJK02、DJK04组件挂箱,DJK08电容挂箱;(4)双臂滑线电阻器;(5)双踪慢扫描示波器;(6)记忆示波器;(7)万用表。

m S SP P

图 6-1 双闭环三相异步电机调压调速系统原理图

五、预习要求

(1)复习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控制(交流调速系统)教材中有关三相晶闸管调压电路和异步电机晶闸管调压调速系统的内容,掌握调压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2)学习本教材2-2、2-3中有关三相晶闸管触发电路的内容,了解三相交流调压电路对触发电路的要求。

六、思考题

(1)在本实验中,三相绕线式异步电机转子回路串接电阻的目的是什么?不串电阻能否正常运行?

(2)为什么交流调压调速系统不宜用于长期处于低速运行的生产机械和大功率设备上?

七、实验方法

1.主控制屏调试及开关设置

(1)开关设置调速电源选择开关置于“交流调速”;触发电路脉冲指示:“宽”;

Ⅱ桥工作状态指示:任意(U lr悬空)。

(2)用示波器观察触发电路“双脉冲”观察孔,此时的触发脉冲应是后沿固定、

前沿可调的宽脉冲。

(3)将G输出Ug直接接至Uct调节偏移电压U b使Uct=0时,α接近180°。

(4)将面板上的U lf端接地,将正组触发脉冲的六个开关拨至“接通”,观察正桥

SCR1~SCR6。晶闸管的触发脉冲是否正常。

2.控制单元调试

调试方法与5-2相同。

3.人为机械特性n =f(M)测定

(1)系统开环,将G 输出直接接至Uct ,电机转子回路接入每相为3Ω左右的三相电阻。

(2)增大Ug 使电机端电压为额定电压Ue 改变直流发电机的负载,测定机械特性n = f(M)。转矩可按下式计算:

(6-1) 式中,M 为三相异步电机电磁转矩;I G 为直流发电机电流;U G 为直流发电机电压;Rs 为

直流发电机电枢电阻;Po 为机组空载损耗。

(3)调节Ug ,降低电机端电压,在1/3Ue 及2/3Ue 时重复上述实验,以取得一组人为

4.系统调试

(1) 调压器输出接三相电阻负载,观察输出电压波形是否正常。

(2)按5-3的调试方式确定ASR 、ACR 的限幅值和电流、转速反馈的极性及反馈系数;

(3)将系统接成双闭环调压调速系统,电机转子回路仍串每组3Ω左右的电阻,逐渐加给定Ug ,观察电机运行是否正常;

(4)调节ASR 、ACR 的外接电容及放大倍数电位器,用双踪慢扫描示波器观察突加给定的动态波形,确定较佳的调节器参数。

5.系统闭环特性的测定

(1) 调节Ug 使转速至n=1400r/min ,从轻载按一定间隔做到额定负载,测出闭环

(

)

n

P R I U I M S G G G /55.902

++=

(2)测出n=800r/min时的系统闭环静态特性n=f(M),M可由(6-1)式计算。

6.系统动态特性的观察

用慢扫描示波器观察并用记忆示波器记录:

(1)突加给定启动电机时的转速n(速度变换器“3”端)及电流i(电流变换器“2”

端) 及ASR输出U gi的动态波形;

(2)电机稳定运行,突加、突减负载(20%I e<=>100%I e)时的n、i、U gi的动态波形。

八、实验报告

(1)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开环时电机人为机械特性n=f(M);

(2)根据实验数据画出闭环系统静态特性n=f(M),并与开环特性进行比较;

(3)根据记录下的动态波形分析系统的动态过程。

九、注意事项

(1)在做实验时,应保证触发器输出的是后沿固定、前沿可调的宽脉冲;

(2)在做低速实验时,实验时间应尽量短,以免电阻器过热引起串接电阻数值的变化;

(3)转子串接电阻为3Ω左右,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以便系统有较好的性能

(4)计算转矩M时用到的机组空载损耗Po由实验室提供。

数控插补多轴运动控制实验指导书(学生)

数控插补多轴运动控制系统解剖实验 实验学时:8 实验类型:独立授课实验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数控插补多轴控制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 2、根据常用低压电器原理分析各运动控制电气元件的应用原理,分析数控插补运动实现的控制原理; 3、根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流程进行运动控制系统的功能分析、机械结构分析、控制系统分析以及相关传感器选型等方面的设计内容。 本实验以数控插补多轴运动控制系统为具体对象,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和开发的技术流程和主要内容,通过运动控制系统的实现过程掌握常用电气元件识别和原理、数控插补原理、位置伺服控制系统等的设计和实现方式。 二、实验内容 1、通过数控插补多轴控制装置及其相关系统的测试和观察,分析数控插补的工作原理; 2、分析系统的功能、机械结构分析、运动关系以及相关传感器等,分析其相关的机械结构、电机及其驱动模块和传感反馈环节等; 3、根据常用低压电器原理,分析系统各运动控制电气元件的应用原理,分析数控插补运动过程实现的控制原理,并绘制相关的控制原理图和系统连接图。 三、实验设备 1、多轴运动控制系统一套(含电控箱) 2、PC机一台 3、GT-400-SG-PCI 卡一块(插在PC机内部)

四、实验原理 该数控插补多轴运动控制系统是依据开放式数控系统原理构建的,其以通用计算机(PC)的硬件和软件为基础,采用模块化、层次化的体系结构,能通过各种形式向外提供统一应用程序接口的系统。开放式数控系统可分为 3类:(1)CNC 在 PC中;(2)PC作为前端,CNC作为后端;(3)单 PC,双 CPU平台。 本实验采用第一类,把顾高公司的 GT-400-SG-PCI 多轴运动控制卡插入PC 机的插槽中,实现电机的运动控制,完成多轴运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其优点如下:(1)成本低,采用标准 PC机;(2)开放性好,用户可自定义软件;(3)界面比传统的 CNC 友好。 图1为该系统的硬件构成图,运动平台机械本体采用模块化拼装,主要由普通PC机、电控箱、运动控制卡、伺服(步进)电机及相关软件组成。其主体由两个直线运动单元(GX系列)组成。每个GX系列直线运动单元主要包括:工作台面、滚珠丝杆、导轨、轴承座、基座等部分,其结构见图2。伺服型电控箱内装有交流伺服驱动器,开关电源,断路器,接触器,运动控制器端子板,按钮开关等。步进型电控箱则装有步进电机驱动器,开关电源,运动控制器端子板,船形开关等。 图1 数控插补多轴控制系统硬件构成

用平面二连杆机器人为例贯穿运动学、雅可比、动力学、轨迹规划甚至控制与编程分析

一、平面二连杆机器人手臂运动学 平面二连杆机械手臂如图1所示,连杆1长度1l ,连杆2长度2l 。建立如图1所示的坐标系,其中,),(00y x 为基础坐标系,固定在基座上,),(11y x 、),(22y x 为连体坐标系,分别固结在连杆1和连杆2上并随它们一起运动。关节角顺时针为负逆时针为正。 图1平面双连杆机器人示意图 1、用简单的平面几何关系建立运动学方程 连杆2末段与中线交点处一点P 在基础坐标系中的位置坐标: ) sin(sin )cos(cos 2121121211θθθθθθ++=++=l l y l l x p p (1) 2、用D-H 方法建立运动学方程 假定0z 、1z 、2z 垂直于纸面向里。从),,(000z y x 到),,(111z y x 的齐次旋转变换矩阵为: ?? ??? ???????-=100 010000cos sin 00sin cos 1 111 01θθ θθT (2) 从),,(111z y x 到),,(222z y x 的齐次旋转变换矩阵为: ?? ??? ???????-=100 010000cos sin 0sin cos 2 212212 θθ θθl T (3) 从),,(000z y x 到),,(222z y x 的齐次旋转变换矩阵为:

? ???? ???????+++-+=?? ??? ? ? ?? ???-?????????????-=?=10000100sin 0)cos()sin(cos 0)sin()cos( 1000010 000cos sin 0sin cos 1000 010000cos sin 00sin cos 1121211121212212 2111 1120102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 θθl l l T T T (4) 那么,连杆2末段与中线交点处一点P 在基础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为: ? ?? ? ? ???????=????????????++++=? ? ? ?? ? ?????????????? ?? ???+++-+=?=110)sin(sin )cos( cos 10010000100sin 0)cos()sin(cos 0)sin()cos( 212112121121121211121212 020p p p z y x l l l l l l l P T P 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θ (5) 即, ) sin(sin )cos(cos 2121121211θθθθθθ++=++=l l y l l x p p (6) 与用简单的平面几何关系建立运动学方程(1)相同。 建立以上运动学方程后,若已知个连杆的关节角21θθ、,就可以用运动学方程求出机械手臂末端位置坐标,这可以用于运动学仿真。 3、平面二连杆机器人手臂逆运动学 建立以上运动学方程后,若已知个机械臂的末端位置,可以用运动学方程求出机械手臂二连杆的关节角21θθ、,这叫机械臂的逆运动学。逆运动学可以用于对机械臂关节角和末端位置的控制。对于本例中平面二连杆机械臂,其逆运动学方程的建立就是已知末端位置 ),(p p y x 求相应关节角21θθ、的过程。推倒如下。 (1)问题 ) sin(sin )cos(cos 2121121211θθθθθθ++=++=l l y l l x p p 已知末端位置坐标),(p p y x ,求关节角21θθ、。 (2)求1θ

运动控制期末必考题

一、填空题 1、直流电动机有三种调速方案:(1)调节电枢供电电压U;(2)减弱励磁磁通Φ;(3)改变电枢回路电阻R。 2、当电流大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的电流负反馈,叫做电流截止负反馈。 3、额定励磁状态下的直流电动机电枢电流与直流电动机的电磁转矩成正比。 4、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调速方法中,调压调速是从基速(额定转速)往下调,在不同转速下容许的输出恒定,所以又称为恒转矩调速。调磁调速是从基速往上调,励磁电流变小,也称为弱磁调速,在不同转速时容许输出功率基本相同,称为恒功率调速。 5、直流调速系统的静态性能指标主要包括静差率和调速范围。 6、在比例积分调节调节过程中,比例部分的作用是迅速响应控制,积分部分的作用是消除稳态误差。 7、采用积分速度调节器的闭环调速系统是无静差的。 8、直流调速系统中常用的可控直流电源主要有旋转变流机组、静止式可控整流器和直流斩波器或脉宽调制变换器三种。 9、所谓稳态是指电动机的平均电磁转矩与负载转矩相平衡的状态。 10、在额定负载下,生产工艺要求电动机提供的最高转速和最低转速之比叫做调速范围。 11、负载由理想空载增加到额定值时所对应的转速降落与理想空载转速之比叫做静差率。 12、一个调速系统的调速范围,是指在最低转速时还能满足所需静差率的转速的可调范围。 13、反馈控制的作用是抵抗扰动、服从给定。 14、脉宽调制的方法是把恒定的直流电源电压调制成幅值相同、频率一定、宽度可变脉冲序列,从而可以改变平均输出电压的大小,以调节转速。 15、调速系统的要求有调速、稳速、加,减速。 16、直流电动机在调速过程中,若额定转速相同,则转速越低时,静差率越大。 17、在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中转速调节器的输出作为电流调节器的输入,再用电流调节器的输出去控制电力电子变换器。 18、双闭环调速系统在正常运行时, ACR 调节器是不会达到饱和的。 19、反馈控制系统所能抑制的知识被反馈环包围的前向通道上的扰动。 20、一般来说,调速系统的的动态指标以抗扰性能为主,而随动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则以跟随性能为主。 21、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在起动过程中,转速调节器ASR经历了不饱和、饱和、退饱和三种情况。 22、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起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电流上升阶段、恒流升速介段、转速调节阶段。 23、双闭环系统由于起动过程中转速调节器饱和,使电动机一直处于最大起动电流。 24、转速、电流双闭环系统在恒流升速阶段转速调节器饱和,电流调节器不饱和。 25、在转速、电流双闭环系统中,出现电网波动时,电流调节器其主要作用;出现负载扰动时,转速调节器其主要作用。26、在双闭环系统中中引入转速微分负反馈抑制转速超调,显著地降低(填增加或减少)动态速降,提高抗扰性能。 27、V-M系统的可逆线路有两种方法,即电枢反接可逆线路和励磁反接可逆线路。 28、变流装置有整流和逆变两种状态,直流电动机有电动和制动两种状态。 29、逻辑无环流可逆调速系统的结构特点是在可逆系统增加DLC,称为无环流逻辑控制环节,包括电平检测、逻辑判断、延时电路、联锁保护四部分,它的功能是根据系统运行情况实时地封锁原工作的一组晶闸管脉冲,然后开放原封锁的一组晶闸管的脉冲。 30、环流是指不流过电动机或其他负载,而直接在两组晶闸管之间流通的短路电流。 31、无环流可逆调速系统可按实现无环流的原理的不同分为逻辑无环流系统和和错位控制无环流系统。 32、有环流可逆调速系统中采用 β ≥ ?配合控制时可消除直流平均环流;设置环流电抗器可抑制瞬时脉动换流。 33、在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中,转速调节器按典型 II 型系统设计,其抗干扰能力 好,稳态无误差;电流调节器按典型 I 型系统设计,其抗干扰能力差,超调较小。 34、异步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必须具备能同时控制电压幅值和频率的交流电源。 35、电压型变频器的主电路包括整流电路、中间直流电路、逆变电路三部分。 36、根据直流环节的储能方式分,交-直-交变频器可分为电压型和电流型。 37、对异步电动机进行调速控制时,希望电动机的主磁通保持额定值不变。磁通太弱,铁心利用不充分;磁通太强,则铁心饱和,导致励磁电流过大。 38、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是靠改变电动机供电频率调速,而其转差频率控制方式中控制的是转差角频率,故可将电动机转差角频率与电动机转速信号相加获得定子给定频率,就可对定子频率进行控制。 39、异步电动机调速,按对转差功率处理方式的不同,交流调速系统可分为转差功率消耗型调速系统、 转差功率回馈型调速系统、转差功率不变型调速系统三类。 40、变频器的转差频率控制方式的控制思想是建立在异步电动机的稳态数学模型的基础上。 41、按照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电磁功率和机械功率的关系为 mech P= 1-s m P,电磁功率和转差功率的关系为 Ps=sPm 。 42、异步电动机变压调速系统,当电压减小时,最大电磁转矩减小,最大电磁转矩所对应的转差率减小。(减小、增大、不变) 43、SPWM的调制方式有同步调制、异步调制、分段同步调制和混合调制。 44、SPWM逆变器是利用正弦波信号与三角波信号相比较后,而获得一系列等幅不等宽的脉冲波形。 45、矢量控制系统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坐标变换得到等效的两相数学模型,然后按转子磁链定向,将交流电动机定子电流分解为励磁分量和转矩分量,从而可以获得和直流电动机相仿的高动态性能。

逐点比较插补原理的实现

目录 1设计任务及要求 (1) 2方案比较及认证 (2) 3设计原理 (4) 3.1硬件原理 (4) 3.2硬件原理 (5) 4软件系统 (9) 4.1软件思想 (9) 4.2流程图 (9) 4.3源程序 (9) 5调试记录及结果分析 (10) 5.1界面设置 (10) 5.2调试记录 (10) 5.3结果分析 (11) 6心得体会 (13) 7 参考资料 (14) 附录 (15)

1设计任务及要求 设计一个计算机控制步进电机系统,该系统利用PC 机的并口输出控制信号,其信号驱动后控制X 、Y 两个方向的三相步进电机转动,利用逐点比较法插补绘制出如下曲线。 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 1.设计硬件系统,画出电路原理框图; 2.定义步进电机转动的控制字; 3.推导出用逐点比较法插补绘制出下面曲线的算法; 4.编写算法控制程序,参数由键盘输入,显示器同时显示曲线; 5. 撰写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说明书应包括:设计任务及要求;方案比较及认证;系统滤波原理、硬件原理,电路图,采用器件的功能说明;软件思想,流程,源程序;调试记录及结果分析;参考资料;附录:芯片资料,程序清单;总结。 X Y O

2方案比较及认证 本次课程设计内容为设计一个计算机控制步进电机系统,该系统利用PC 机的并口输出控制信号,其信号驱动后控制X 、Y 两个方向的三相步进电机转动,利用逐点比较法插补绘制出第一象限逆圆弧。数字程序控制主要应用于机床的自动控制,如用于铣床、车床、加工中心、以及线切割等的自动控制中。 采用数字程序控制的机床叫数控机床,它能加工形状复杂的零件、加工精度高、生产效率高、便于改变加工零件品种等优点,是实现机床自动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次课程设计采用逐点比较法插补原理以及作为数字程序控制系统输出装置的步进电机控制技术进行第一象限圆弧插补。第一象限圆弧如图2-1所示。 图2-1 第一象限逆圆弧 针对以上设计要求,采用步进电机插补原理进行逐步逼近插补。 硬件方面,步进电机是机电控制中一种常用的执行机构,它的用途是将电脉冲转化为角位移,通俗地说:当步进驱动器接收到一个脉冲信号,它就驱动步进电机按设定的方向转动一个固定的角度(及步进角)。通过控制脉冲个数即可以控制角位移量,从而达到准确定位的目的;同时通过控制脉冲频率来控制电机转动的速度和加速度,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 逐点比较法是以阶梯折线来逼近直线或圆弧等曲线,它与规定的加工直线或圆弧之间的最大误差为一个脉冲当量,因此只要把脉冲当量(每走一步的距离即步长)取得足够小,就可以达到精度的要求。以下为课程设计要求插补的第一象限逆圆弧。图3-3为第一象限逆圆弧。 X Y O

运动控制系统A卷及复习资料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 运动控制系统(A) 专业:姓名: 学号: 学习中心: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合计题分 一、简述下列问题(每题10分) 1.在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中,若要改变电动机的转速,应调节什么参数?2.哪些因素造成逻辑无环流系统要比配合控制的有环流系统的切换过程长?3.从电压频率协调控制而言,同步电动机与异步电动机的调速有何差异?4.伺服系统的给定误差和扰动误差与那些因素有关? 二、采用电压空间矢量PWM控制方法,若直流电压u d 恒定,如何协调输出电压与输出频率的关系?(15分) 三、分析比较按转子磁链定向和按定子磁链定向异步电动机动态数学模 型的特征,指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15分) 网络教育学院2011级(秋)期末试卷

五、试比较矢量控制系统和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特点和性能。(15分) 四、论述同步电动机按气隙磁链定向和按转子磁链定向矢量控制系统 的工作原理,并与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作比较。(15分)

运动控制系统试卷(A)答案 一、简答题 1、答:若调节电动机转速,应改变给定电压*,n U α,不能改变,n S K K 。 2、答:影响因素有:逻辑切换条件的判断,封锁延时时间,开放延时时间。 3、答:同步电机存在失步问题,可以根据转子位置直接控制变压变频装置换相时刻,进行自控变频调速。 4、答:给定误差与系统的开环增益K 和前向通道中所有积分环节的总数p+q 有关扰动误差则只与扰动作用点以前部分的增益K1和积分环节个数p 有关。 二、答: 有效的方法是插入零矢量,使有效工作矢量的工作时间仅为 1t t ?

2020年运动控制器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运动控制器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11月

目录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及相关政策 (4) 1、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 (4) 2、主要法规及产业政策 (5) 二、行业发展情况 (6) 1、电力电子产业发展情况 (6) (1)整流器时期 (7) (2)逆变器时期 (7) (3)变频器时期 (7) 2、运动控制器行业情况 (9) (1)控制器市场概况 (9) (2)市场需求情况 (10) ①电动自行车行业与运动控制器需求 (11) A.电动自行车年产量整体持续增长,庞大的社会需求为行业发展奠定扎实基 础 (11) B.轻量化、锂电化、智能化等技术升级将带动电动自行车行业需求增长 (12) C.“新国标”的实施推动电动自行车行业更新换代、行业整合 (13) D.出口市场成为电动自行车产业需求增长的另一个驱动因素 (13) E.电动自行车配套运动控制器的市场需求情况 (14) ②电动三轮车行业与运动控制器需求 (14) 三、行业进入壁垒 (15) 1、技术壁垒 (15) 2、规模壁垒 (16) 3、品牌壁垒 (17) 4、客户壁垒 (17)

四、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经营模式及区域性、季节性、周期性特点 (18) 1、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18) 2、经营模式 (19) 3、区域性特征 (19) 4、季节性特征 (19) 5、周期性特征 (19) 五、行业上下游的关联性 (20) 六、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 (21) 七、行业竞争格局 (21) 八、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22) 1、有利因素 (22) (1)上游技术进步促进控制器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22) (2)下游行业需求推动 (22) ①低碳经济、绿色出行支撑了电动车辆的市场发展 (22) ②城市短途交通的需求增长 (23) ③生产企业普遍重视自主品牌和创新发展的趋势 (23) 2、不利因素 (23) (1)国内行业基础相对薄弱 (23) (2)原材料成本上升 (24) 九、行业主要企业简况 (24) 1、汇川技术 (24) 2、和而泰 (24) 3、贝仕达克 (25)

两轮差速机器人运动学分析和控制研究

两轮差速机器人运动学分析和控制研究 作者:王维新 来源:《现代电子技术》2012年第10期 摘要:对两轮差速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进行分析,建立了输入/输出量之间的函数隶属关系,在建立轮式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基础上,为实际研究提供可行性指导和理论依据。同时为博创平台的差速机器人运动控制提出新的思路,即基于模糊控制的机器人路径跟踪。将增量式PID控制算法及模糊控制策略结合起来,应用于两轮差速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模型中,并运用Matlab进行仿真,得到了控制系统的响应曲线,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差速机器人;模糊控制; Matlab仿真;增量式PID控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Department of Machinery and Electron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 710065, China) Abstract: The motion control of the two wheel differential robot is analyzed. The function affiliation between the input and output quantities is establish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kinematics model and dynamics model of wheeled robot provided the feasibility guidance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actical research. A new way based on path tracking of the fuzzy control robot is put forward for the motion control of differential robot on Bogen platform.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ncremental PID differential robot. The response curve of the control system was obtained by simulation with Matlab and a satisfactory result was achieved. Keywords: differential robot; fuzzy control; Matlab simulation; incremental PID control --------------------------------------------------------------------------------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CXY1134WL39)随着高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工业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微小型机器人等已经在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两轮差速机器人涉及到多个应用领域,对两轮差速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研究成为主要的课题。

多轴运动控制的同步通过实时网络实现

多轴运动控制的同步通过实时网络实现 摘要 实时确定性以太网协议(例如EtherCAT)已经能够支持多轴运动控制系统的同步运行。1 该同步包含两方面含义。首先,各个控制节点之间的命令和指令的传递必须与一个公共时钟同步;其次,控制算法和反馈函数的执行必须与同一个时钟同步。第一种同步很好理解,它是网络控制器的固有部分。然而,第二种同步到目前为止一直为人所忽视,如今成为运动控制性能的瓶颈。 本文介绍从网络控制器到电机终端和传感器全程保持电机驱动同步的新概念。所提出的技术能够大幅改善同步,从而显著提高控制性能。 问题陈述和现有技术 为了解释现有解决方案的局限性,考虑一个两轴网络运动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运动控制主机通过实时网络向两个伺服控制器发送命令和指令值,每个伺服控制器构成网络上的一个从机节点。伺服控制器本身由网络控制器、电机控制器、功率逆变器和电机/编码器组成。 实时网络协议采用不同的方法使从机节点与主机同步,一种常用方法是在每个节点处配置一个本地同步时钟。这种对时间的共识确保了所有伺服轴的指令值和命令均紧密同步。换言之,实时网络上的所有网络控制器都保持同步。 通常,在网络控制器和电机控制器之间有两条中断线。第一条通知电机控制器何时需要收集输入并将其放到网络上。第二条通知电机控制器何时从网络中读取数据。遵照这种方法,运动控制器和电机控制器之间以同步方式进行数据交换,并且可以实现非常高的定时精度。但是,仅将同步数据传送到电机控制器还不够;电机控制器还必须能以同步方式响应数据。如果没有这一能力,电机控制器就无法充分利用网络的定时精度。在响应指令值和命令时,电机控制器的I/O会出现问题。 电机控制器中的每个I/O(例如脉宽调制(PWM)定时器和ADC)都具有固有的延迟和时间

2020-2025年中国运动控制行业全国市场开拓策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2020-2025年中国运动控制行业 全国市场开拓策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可落地执行的实战解决方案 让每个人都能成为 战略专家 管理专家 行业专家 ……

报告目录 第一章企业全国市场开拓策略概述 (9) 第一节研究报告简介 (9) 第二节研究原则与方法 (10) 一、研究原则 (10) 二、研究方法 (10) 第三节研究企业全国市场开拓策略的重要性及意义 (12) 第二章市场调研:2019-2020年中国运动控制行业市场深度调研 (13) 第一节运动控制概述 (13) 一、智能制造简介 (13) 二、运动控制系统属于智能制造装备的核心构成 (14) 三、运动控制行业位于智能制造装备业的上游 (15) 四、运动控制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的应用 (16) 第二节我国运动控制行业监管体制与发展特征 (16) 一、运动控制所处行业分类及依据 (16) 二、行业主管部门及管理体制 (16) 三、行业主要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 (17) 四、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 (18) 五、行业经营模式 (19) 六、行业主要壁垒 (19) (1)技术壁垒 (19) (2)人才壁垒 (20) (3)客户壁垒 (20) (4)品牌壁垒 (20) (5)产品壁垒 (20) 七、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 (20) (1)周期性 (20) (2)区域性 (21) (3)季节性 (21) 第三节2019-2020年中国运动控制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21) 一、行业发展概况 (21) 二、行业市场容量 (21) 三、行业竞争格局 (22) 第四节通用运动控制器行业发展概况、市场容量和竞争格局 (22) 一、行业发展概况 (22) 二、市场容量 (23) 三、行业竞争格局、主要企业及市场份额 (24) 第五节步进系统行业概况、市场容量和竞争格局 (25) 一、行业发展概况 (25) 二、市场容量 (26) 三、行业竞争格局、主要企业及市场份额 (26) 第六节伺服系统行业发展概况、市场容量和竞争格局 (27)

插补原理

插补 开放分类:技术数控技术高新技术 数控装置根据输入的零件程序的信息,将程序段所描述的曲线的起点、终点之间的空间进行数据密化,从而形成要求的轮廓轨迹,这种“数据密化”机能就称为“插补”。 编辑摘要 插补- 概述 机构按预定的轨迹运动。一般情况 是一致运动轨迹的起点坐标、终点 坐标和轨迹的曲线方程,由数控系 统实施地算出各个中间点的坐标。 在数控机床中,刀具不能严格地按 照要求加工的曲线运动,只能用折 线轨迹逼近所要加工的曲线。机床 数控系统依照一定方法确定刀具运 动轨迹的过程。也可以说,已知曲 线上的某些数据,按照某种算法计 算已知点之间的中间点的方法,也 称为“数据点的密化”。 数控装置根据输入的零件程序的信 息,将程序段所描述的曲线的起点、 终点之间的空间进行数据密化,从 而形成要求的轮廓轨迹,这种“数 据密化”机能就称为“插 补”。插补计算就是数控装置 根据输入的基本数据,通过计算,把工件轮廓的形状描述出来,边计算边根据计算结果向各坐标发出进给脉冲,对应每个脉冲,机床在响应的坐标方向上移动一个脉冲当量的距离,从而将工件加工出所需要轮廓的形状。 插补- 分类 1、直线插补 直线插补(Llne Interpolation)这是车床上常用的一种插补方式,在此方式中,两点间的插补沿着直线的点群来逼近,沿此直线控制刀具的运动。一个零件的轮廓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有直线,有圆弧,也有可能是任意曲线,样条线等. 数控机床的刀具往往是不能以曲线的实际轮廓去走刀的,而是近似地以若干条很小的直线去走刀,走刀的方向一般是x和y方向. 插补方式有:直线插补,圆弧插补,抛物线插补,样条线插补等所谓直线插补就是只能用于实际轮廓是直线的插补方式(如果不是直线,也可以用逼近的方式把曲线用一段段线段去逼近,从而每一段线段就可以用直线插补了).首先假设在实际轮廓起始点处沿x方向走一小段(一个脉冲当量),发现终点在实际轮廓的下方,则下一条线段沿y方向走一小段,此时如果线段终点还在实际轮廓下方,则继续沿y方向走一小段,直到在实际轮廓上方以后,再向x方向走一小段,依次循环类推.直到到达轮廓终点为止.这样,实际轮廓就由一段段的折线拼接而成,虽然是折线,但是如果我们每一段走刀线段都非常小(在精度允许范围内),那么此段折线和实际轮廓还是可以近似地看成相同的曲线的--------这就是直线插补. 2、圆弧插补 圆弧插补(Circula : Interpolation)这是一种插补方式,在此方式中,根据两端点间的插

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运动学及运动控制研究

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运动学及运动控制研究 发表时间:2020-03-19T02:12:32.359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12期作者:马艳飞刘长军 [导读] 机器人运动学的分布步骤及内容包括:第一,机器人连杆参数及其D-H坐标变换;第二,机器人运动学方程;第三,机器人逆运动学。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 111000 摘要:为了有效促进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优化和改进,以期为机器人的的智能化、自动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本文针对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运动学及运动控制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机器人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其次,研究了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运动学。最后,研究了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运动控制策略。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运动学;运动控制 虽然我国对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在不断进步,但是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仍比较落后。尤其是我国还未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对此,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持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就2019年来说,人本轴承助力2019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2019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青岛会议等会议的召开就预示着我国工业机器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而工业机械运动学及运动控制属于研究工业机器人的核心内容。所以,为了推动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研究人员还需继续研究工业机械运动学及运动控制。本文重点对工业机器人机械运动学及其控制策略再次进行了剖析,并就其应用进行了阐述。 一、机器人构成及其工作原理 具体来说,工业机器人分为操作机、末端执行器、传感系统、控制器四个部分。其中操作机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手腕工作范围,使末端执行器执行相关操作。末端执行器的主要功能就是执行具体任务。传感器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利用视觉、触觉等传感器感知外界境况,并完成指定任务。一般情况下,工业机器人所用传感器的精度非常高。控制器的主要作用是进行系统控制。 另外,若是从动力源角度入手,还可将工业机器人驱动系统分为液压驱动、气动驱动、电动驱动、复合式驱动等系统。在具体选择中,技术人员需从作业环境、控制功能、功耗等方面入手,选择性价比比较高的应用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驱动系统的使用性能。 二、工业机器人机械运动学 1.机器人运动学分析步骤及内容 机器人运动学的分布步骤及内容包括:第一,机器人连杆参数及其D-H坐标变换;第二,机器人运动学方程;第三,机器人逆运动学。 首先,机器人连杆参数及其D-H坐标变换。其中连杆参数主要包括尺寸参数、相邻连杆的关系参数及关节变量。尺寸参数还可分为连杆长度、连杆扭角。连杆长度是指两个顺次关节轴线沿共垂线的距离,连杆扭角是指两个顺次关节轴线的夹角;关系参数还可分为连杆偏置、关节转角,连杆偏置是指沿某一关节轴线方向,两个共垂线之间的距离。关节转角是指的在垂直于关节轴线的平面内的两个共垂线的夹角;关节变量包括旋转关节变量、移动关节变量。旋转关节的变量是关节转角,同时连杆长度、连杆扭角、连杆偏置是固定的。在移动关节中,连杆偏置是关节变量,连杆长度、连杆扭角、关节转角则是固定的。另外,若想实现D-H坐标变换,就要先建立移动连杆坐标系,然后结合移动连杆参数,就可以确定连杆i相对于i-1的位姿,即D-H坐标变换矩阵。通常情况下,依据关节转角θ、连杆长度a、连杆扭角α、连杆偏置d的顺序以此进行变换。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虽然移动连杆坐标系的建立是以连杆偏置变量为基础的,而旋转坐标系的建立是以关节变量为基础的,但是移动连杆的D-H变换矩阵求解方法与转动连杆坐标系求解方法相同。 其次,运动学方程。以由手爪相对于基座的两种位姿表示得来的运动学方程为例,其基本表现形式为右边则是连杆矩阵的乘积。可以说,这是作为典型的方程表示方法。 最后,机器人逆运动学。工业机器人机械运动学中的逆向运动学是以DH法为基础的,主要是在已知机器人手位姿的情况下,计算所有连杆长度和关节角度。简单的说,是进行运动学的逆解。所以,要利用坐标系的变换矩阵进行逆向运动方程的求解。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需对基坐标系进行分析,建立与机械手控制系统响应的运动学模型,并选择合适的求解方法。常见解法有封闭解法、数值解法。其中封

基于CAN总线的多伺服电机同步控制

基于CAN总线的多伺服电机同步控制 在印刷机械行业中,多电机的同步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由于印刷产品的特殊工艺要求,尤其是对于多色印刷,为了保证印刷套印精度(一般≤0.05mm),要求各个电机位置转差率很高(一般≤0.02%)。在传统的印刷机械中,以往大都采用以机械长轴作为动力源的同步控制方案,但机械长轴同步控制方案易出现振荡现象,各个机组互相干扰,而且系统中有许多机械零件,不方便系统维护和使用。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场总线技术不断应用到各个领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机组式印刷机械的同步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CAN现场总线的同步控制解决方案,并得以验证。 一、无轴传动印刷机控制系统的同步需求 机组式卷筒印刷机一般由给纸机组、印刷机组、张力机组、加工机组和复卷机组等机组组成。在传统的有轴传动印刷机中,动力源由异步电机通过皮带轮带动一根机械长轴(约10-20m),然后通过长轴带动各机组的齿轮、凸轮、连杆等传动元件,再通过传动元件带动设备的执行元件完成设备的输人、输出任务。 卷筒印刷机要求印刷速度为300m/min,套印精度≤0.03mm,为了满足套印精度,要求在各个机组定位精度≤0.03 mm。在印刷机印刷过程中,要求各机组轴与机械长轴保持一定的同步运动关系,能否很好的实现各个机组轴的同步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印刷速度、套印精度等。其中,给纸机组、印刷机组要求与主轴转动速度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张力机组根据不同的印刷速度调整张力系数,加工机组需要与主轴保持凸轮运动关系,而复卷机组的运动规律,要求随着纸卷直径的增大而减小。 我们把机械长轴作为主轴(参考轴),各印刷机组轴为从动轴,如图1,各从动轴与主轴要满足同步关系θ1=f1(θ),θ2=f2(θ),θ3=f3(θ)···,其中,θ为主轴位置转角,θ1、θ2、θ3···为从动轴位置转角。 二、同步控制系统设计

2018年运动控制系统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运动控制系统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6月

目录 一、运动控制,智能制造的核心系统 (6) 二、运动控制器,运动控制的大脑 (10) 1、三类运动控制器各具优势 (10) 2、PLC控制器,基础运动控制的利器 (14) 3、专用控制器,特定行业特定运用的控制器 (16) 4、PC-Based,发展最快的运动控制器 (18) 三、伺服系统,运动控制的中枢神经和动力系统 (22) 1、伺服系统,国产品牌加速替代 (22) 2、编码器,伺服系统不可忽视的关键部件 (26) 四、四大家族的启示:运动控制技术是核心竞争力 (28) 五、运动控制系统厂商发展战略和模式 (32) 1、产品型发展模式:从核心部件商,到运动控制解决方案 (32) 2、设备型发展模式:凭借运动控制技术,供应整机设备 (34) 3、平台型发展模式:打造工业控制整体解决方案平台 (37) 六、国内相关企业简况 (38) 1、埃斯顿:国内工业机器人龙头,打造高端运动控制新锐 (38) 2、汇川技术:国内工控龙头,运动控制系统产业链齐全 (39) 3、维宏股份:运动控制器细分行业龙头,布局伺服系统进展顺利 (39) 七、主要风险 (40) 1、进口替代不及预期风险 (40) 2、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40)

3、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40) 4、关键芯片进口受阷风险 (40)

我国工业自动化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就:核心装备如工业机器人和激光装备高速增长;核心零部件如精密减速器、光纤激光器等不断突破。然而,我国科技业一直偏向技术运用,基础研究重视程度不够。随着实力的提升,高端制造业全球化竞争局面愈加激烈,基础技术的比拼愈发重要,基础技术在下一阶段将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所重视,其中,运动控制系统便是关键技术之一。 运动控制系统作为一项基础技术,是工业自动化升级改造的核心环节。无论是机床行业、机器人行业、半导体行业、纺织机械、包装机械等,均需要精度高、可拓展性强的运动控制系统予以有力的支持。由于工业自动化技术自海外引进,因而海外巨头一直处于领先优势。但令人欣慰的是,国内企业正奋起追赶,在运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环节控制器和伺服系统技术的研发中不断取得新成就。 本文将从运动控制技术的两个核心部件控制器和伺服系统展开,全面分析我国运动控制系统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我们期待市场,以及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关注和重视运动控制技术,致力于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基础技术,为机床、机器人、半导体、锂电等行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高端装备的大脑,工业控制的核心。运动控制系统作为一项核心技术,是很多高端装备的关键部件。根据IHS数据,2016年全球运动控制市场规模达到108亿美元,西门子、三菱、发那科占据榜单前三。运动控制系统分为运动控制器和伺服系统两个重要环节,我国企业正奋起追赶,有望伴随国内工业自动化升级改造大趋势而崛起。

实验二 二维插补原理及实现实验

实验二 二维插补原理及实现实验 2.1 实验目的 掌握逐点比较法、数字积分法等常见直线插补、圆弧插补原理和实现方法;通过利用运动控制器的基本控制指令实现直线插补和圆弧插补,掌握基本数控插补算法的软件实现。 2.2 实验原理 直线插补和圆弧插补的计算原理。 数控系统加工的零件轮廓或运动轨迹一般由直线、圆弧组成,对于一些非圆曲线轮廓则用直线或圆弧去逼近。插补计算就是数控系统根据输入的基本数据,通过计算,将工件的轮廓或运动轨迹描述出来,边计算边根据计算结果向各坐标发出进给指令。 数控系统常用的插补计算方法有:逐点比较法,数字积分法,时间分割法,样条插补法等。 2.2.1 逐点比较法直线插补 逐点比较法是使用阶梯折线来逼近被插补直线 或圆弧轮廓的方法,一般是按偏差判别、进给控制、 偏差计算和终点判别四个节拍来实现一次插补过程。 以第一象限为例,取直线起点为坐标原点,如 右图所示,m为动点,有下面关系: 取F m = Y m X e ? X m Y e 作为偏差判别式: 若 F m=0,表明m 点在OA 直线上; 若 F m>0,表明m 点在OA 直线上方的m′处; 若 F m<0,表明m 点在OA 直线下方的m″处。 从坐标原点出发,当F m≧0 时,沿+X 方向走一步,当F m<0,沿+Y 方向走一步,当两方向所走的步数与终点坐标(X e,Y e)相等时,停止插补。 当F m≧0 时,沿+X 方向走一步,则X m+1=X m+1, Y m+1=Y m 新的偏差为:F m+1=Y m+1X e- X m+1Y e=Y m X e-(X m+1)Y e=F m-Y e 当F m<0 时,沿+Y 方向走一步,则X m+1=X m, Y m+1=Y m+1 新的偏差为:F m+1 =Y m+1X e- X m+1Y e=(Y m+1)X e-X m Y e=F m+X e 其它三个象限的计算方法,可以用相同的原理获得,下表为四个象限插补时,其偏差计算公式和进给脉冲方向,计算时,X e,Y e 均为绝对值。

第五章运动控制插补原理及实现

运动控制插补原理及实现 数控系统加工的零件轮廓或运动轨迹一般由直线、圆弧组成,对于一些非圆曲线轮廓则用直线或圆弧去逼近。插补计算就是数控系统根据输入的基本数据,通过计算,将工件的轮廓或运动轨迹描述出来,边计算边根据计算结果向各坐标发出进给指令。 数控系统常用的插补计算方法有:逐点比较法、数字积分法、时间分割法、样条插补法等。逐点比较法,即每一步都要和给定轨迹上的坐标值进行比较,视该点在给定规矩的上方或下方,或在给定轨迹的里面或外面,从而决定下一步的进给方向,使之趋近给定轨迹。 直线插补原理 图3—1是逐点比较法直线插补程序框图。图中n是插补循环数,L是第n个插补循环中偏差函数的值,Xe,Y。是直线的终点坐标,m是完成直线插补加工刀具沿X,y轴应走的总步数。插补前,刀具位于直线的起点,即坐标原点,偏差为零,循环数也为零。 在每一个插补循环的开始,插补器先进入“等待”状态。插补时钟发出一个脉冲后,插补器结束等待状态,向下运动。这时每发一个脉冲,触发插补器进行一个插补循环。所以可用插补时钟控制插补速度,同时也可以控制刀具的进给速度。插补器结束“等待”状态后,先进行偏差判别。若偏差值大于等于零,刀具的进给方向应为+x,进给后偏差值成为Fm-ye;若偏差值小于零,刀具的进给方向应为+y,进给后的插补值为Fm+xe。。 进行了一个插补循环后,插补循环数n应增加l。 最终进行终点判别,若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