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学国外研究综述综述

武术教学国外研究综述综述
武术教学国外研究综述综述

武术教学外文文献综述

1.0武术的英语翻译

在英语中,武术一般有两种翻译:“Martial Art”及“Wushu”,非正式翻译“Kongfu”。从维基百科查询,可以得知在英语中,“Martial Art”的定义与概念大于“Wushu”。后者是前者的分类之一。定义解释如下:

“Martial Art”通常是广义的武术,指经过整理传承的搏击训练体系,通常可以防身、参与竞技、身体健康、娱乐甚至帮助人类进行精神及身体素质的发展。亦可以为技击艺术。如摔跤、跆拳道柔道等。在欧洲,武术传统(技击艺术)可以追溯故罗马。当时代表性的运动为拳击、摔跤及古希腊式搏击[1]。

“Wushu”②是狭义的武术,属于技击艺术的一种,指全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全接触式的中国传统技击艺术。也可以非正式的“Kongfu”代替。在中国又被称为国术,竞技性武术分为套路和散打。因此又可以翻译为“Chinese martial Art" [2]

2.0武术在国外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以“Martial Art”为关键字在“Primo Centre 学术资源索引”库搜索,得到35481条记录;以“Wushu”为关键字在“Primo Centre 学术资源索引”库中搜索,得到3697条记录。

查看前30篇,50%左右只有信息记录,显示标题作者等信息,无法展开全文,从文章类型看,20%左右为无关文章,60%以上皆为报道性文章,原刊登在一些文化、时政类报刊中。主要关于武术的分类、历史、传播、功能等。

关于武术在国外的传播与发展情况, Meir Shahar, 在《明代少林武术》一文得序言中提到“二十世纪见证了令人激动地文化交流,特别是随着中国的搏击技术开始在西方受欢迎起来。这种搏击技术以其独特的军事性、治疗性及宗教性目标为特色,少林的威名也通过武术得以广泛流传。”[3]

关于练习武术的作用,David Moylan, 水牛城功夫学院主任,相信“练习武术的第一规矩就是要勤来课堂,我相信功夫课堂可以提供一些人生成功的模板。”[4]

关于武术的审美与修身益处,Hoh, Erling 在《搏击俱乐部》一文中写道,“少林武僧表演向观众传达了动作密集的武术娱乐。同时,武术应该不仅关注速度及爆发力,也关注内在的宁静的修身。[5]

Galgana, Alan M.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武术训练对于减少攻击性性格及自我约束的作用。”[6]

同样,笔者也注意到国外在研究中发现了武术对于商业素养培养的启示,在《通过武术培养商业领导力》一文中, James G. Clawson写到日本的对抗性武术合气道正被运用在西方现有的年轻经理们的领导力培训中。主要功能如下:1,保持积极地精神状态;2,和谐与领导力平衡构建 3,与公司的能量相协调;[7]

对于武术的文化含义,Adam Dean Frank在硕士论文《太极拳与中国老人的调查,通过武术得到民族仪式化统一》,中如题指出,“太极拳是中国文化中大师的一种标志,并且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仪式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8]3.0 武术教学国外相关研究

以“Martial Art Teaching”为关键字在上海大学图书馆整合资源库查询,得到4810条记录;以“Wushu Teaching”为关键字在整合资源库查询,得到166条记录;其中“Primo Centre 学术资源索引”库中,136条,“Business Source Premier”16条,Justor-Journal Storage 中18条;

大部分文章介绍武术教学活动及武术文化传播。许多信息无法检索到原文。关于武术教学的理论、方法、内容较少。以下主要介绍一些国外与广义武术训练及教学相关的研究。(广义武术,即Martial Art,指各个国家所流行的搏击类运动)。同时,结合少量的狭义武术研究,(狭义武术,Chinese Martial Art,即中国武术,如散打、套路、太极拳等)考察部分国外研究成果。

3.1武术教学在体育教育中无疑是重要的一环,这一点也被国外的学者认同,Winkle, Jason M认为“武术是体育教育的激动人心的有益补充”;[9]

3.2关于武术训练的策略与方法,Kozub, Francis M在《通过战略教授搏击类

运动》中提到,“战略性对弈策略可以辅助类似摔跤类搏击运动的学习。”[10]Wesley Emmert在谈到武术拳击训练时,认为“适当的拳击高度在12-18英尺,

足够的高度使得腿在膝盖上可以弯曲90度,同时顶部的大腿与地面平行。”[11]哈佛大学教授Paize Keulemans在研究后发现沉浸式听晚清系列小说中武术场景对武术学习的帮助。文中主要阐述了静听对武术的学习影响。主要探讨声维度对武术学习的作用。他使用讨论流行的晚清系列小说的方法证明了

aurality在武术学习中的重要性。并且他认为武术小说构建阅读体验明显不是通过冥想的观察或所有格的目光,而是通过一个感官沉浸,闪烁读者的听觉感知、体验的过程来实现。[11-1]

另外Siqueido, Autumn Ruth.在硕士论文《综合格斗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一文中,从1,较高的氧气摄取 2,身体的构造及骨骼密度 3,身体脂肪份额 4 肌肉力量及肌肉忍耐性等多个角度考察综合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并指出综合格斗运动员与其他类型武术运动员的生理特点的相似性。并展现出次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及对于运动员伤病生理指症了解。[12]

3.3武术教学的方法上,国外的学者在数字及智能辅助方面也有一系列研究。

Heberlein, Markus和他的同伴研发了一种英文名为“CHI BALL”的工具,是一款儿童武术教学中使用的身体互动系统,利用人体工程学原理。这个系统内置有互动模式及系列活动,可以用于武术的日常训练之中。[13]

国内于晓结合国外多元智能理论,研究了“多元智能理论在高师体育院系中的应用”,指出,“可以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武术套路教学中,研究多元智能理论在高师体育院系武术普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的契合点,以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发展为核心,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并带动其他智能的提高为教学目的来设计教学计划,试图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14]

关于多元智能:加德纳根据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以及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以各种科学与艺术研究,尤其是生物学与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为依据,认为“人的智能由至少八种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组成,它们互相联系却又各自独立。语言智能:指一个人能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

数理逻辑智能:指一个人能有效地运用数字和推理能力。

视觉空间智能:指一个人能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的表现出来身体运动智能:指运用身体动作表达思想感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身体的协调性、弹性、速度、平衡性等肢体技能。

音乐智能:指一个人能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人际交往智能:指一个人能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

自我认识智能:指一个人有自知之明,并据此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

自然观察智能:指一个人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15]

Chye, Connsynn与他的团队研发了一个新的系统,来辅助学院进行武术类运动的练习,以达到最好的动作效果。这个系统借助Kinect传感器的支持,强的运动员的动作姿态追踪。除了带给运动员游戏的乐趣,还可以帮助运动员精确地改善运动姿势。[16]

Zhang zheng-min教授研究指出微观教学模式在武术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经过对武术的数字微观教学模型的研究发现, 数字微系统是一个数字网络系统,将集微观教学、多媒体编辑、电影视频制作、多媒体存储、视频点播、数字广播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随着应用技术的发展。[17]

Liuxian教授认为武术课程教学可以基于网络设计和实现的多媒体课件实现,研究中发现,网络多媒体CAI是工会的多媒体CAI和Web技术。它将成为主要形式的多媒体CAI网络教学。结合网络技术与物理教育,论述了设计理念和方法,liuxian教授认为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模式可以作为高校武术教育主要模式。[18]

Chao gou认为武术教学可以采用实现虚拟人物的数字仿真教学系统来实现,文中阐述武术仿真教学系统包括绘图性格美女照片图片,建筑骨架,使人物,绑定标记触发,剥皮,安装控制、动作表达收集、修改和连接动作,导出数据等等,且通过实践证明虚拟人物的数字仿真教学对武术的教学很有帮助。[19]

Kovavisaruch, L.教授认为可以通过任天堂游戏机及动作捕捉实现泰国剑术推广及传统保护,谈到泰国剑战斗不仅仅是一个武术;它还可以展示泰国文化的

独特性,纵观历史,有很多武术学校,教剑战斗,每个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正如剑被认为是一个致命的武器在战争。然而,为了防止无聊的重复多次的每一个姿态,很多学校发明了一种仪式剑舞借给多样性来练习,很多学校发明了一种仪式剑舞借给多样性来练习,与常规方法相比,材料存储在视频录制、数字化方面的3D可以给完整的信息从每个角度。此外,数字化信息为应用程序提供了方便的未来的工作。除了保护宝贵的泰国文化,我们也提出了刺激的兴趣消失泰国剑舞使用任天堂Wii游戏机。软件与手势识别引擎已经发展到使类似游戏的体验学习舞蹈的球员。[20]

3.4太极拳在国内外较为盛行,因此许多学者也在太极拳教学方面提出不少深刻的观点:

WANG Na 在谈到太极拳教学,提出如下观点“简化太极拳的动作意识要求虚实分明, 而虚实正是阴阳观的具体体现. 太极拳中的虚实, 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理解与解释. 从意念上说, 如意念集中于右手, 则右手为实, 左手为虚. 从动作整体来说, 体现攻防实质的动作为实, 迷惑对方的假动作为虚; 动作达到定式为实, 动作转变过程为虚. 从动作局部来说,支撑腿为实, 助支撑腿为虚. 在太极拳经典著作中,均把虚归为阴实归为阳. 如在简化太极拳预备式教学中, 要求学生首先要十趾抓地头顶天, 舌顶上腭垂两肩, 尾闾中正松腰胯, 提肛运气扫丹田. 在练功一开始, 首先要根基牢固, 从而达到天地相应, 精神内守, 气运丹田. 舌顶上腭以接通任督两脉; 脊柱中正, 身体不俯不仰, 松腰胯, 沉肩垂肘, 达到松, 松则通, 气血流通, 阴阳平衡.”[21]

Tian zhihua教授认为激发兴趣可以应用于在高校太极拳教学,根据科学研究,兴趣它可以改善我们的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并加强健身。他对创建一个新的太极拳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验证明了其有效性。[22]

4.0国外的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潘华认为德国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与中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相比,德国中央和地方配合非常密切,这弥补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的不足;德国体育教学目标既有整体目标,又有各年级的分目标,并且没有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每州都可以因地制宜的制定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它们着重

在培养学生能力上,教学评价多样化,并重视过程评价和个体评价。[23]覃强以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体育课为例,介绍了英国的体育课。它们通常都包括讲座、4-6人的小组讨论、真实的案例研究、第一现场考察和规模较小的导师组学习等部分。其评价学生的方式也有多种,包括完成工作任务情况、演示表现和考试成绩。[24]

曹铭亮等通过研究美国的教学模式,认为由于美国各州都有自己不同的管理方式,导致了美国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学差异很大。而产生多种教学模式。主要有竞技体育教学模式、社会责任模式、学科联合模式、健身体育教学模式等。[25]齐建民对日本学校的体育现状描述为:日本学校体育更重视专业体育教师的理论讲解和学生性格的发展,并能放手让学生自己搞竞赛活动,另外,学校上级非常重视体育科研工作等。[26]

参考文献:

[1]Martial Art 维基百科

https://www.360docs.net/doc/3e6999738.html,/wiki/Martial_arts

[2]Wushu 维基百科 https://www.360docs.net/doc/3e6999738.html,/wiki/Wushu

[3]Meir Shahar, Tel Aviv University,《Ming Period Evidence of Shaolin Practice》

[4]David Moylan, 《Kongfu Master》CA Magzine Aug2008, Vol141 Issue6, p6-6-6 Martin, Sandra E

[5]Hoh, Erling ,《Fighting Club》Geographical, June, 2002, Vol.74(6), p.26(7)

[6]Galgana, Alan M. St.Jorn U 《The effect of style and length of martial arts training on parent perception of adolescent aggression and self-regulation.》

[7]James G. Clawson,《Teaching business leadership through martial art 》Journ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 Review Year: 1997

pp: 64-65 Copyright ?MCB UP Ltd ISSN:0962-2519

[8]Adam Dean Frank ,University of Texas《Taijiquan and the search for the little old man, Ritualizing Race through Martial Art》

[9]Winkle, Jason M 《Martial arts: an exciting addition 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JOPERD--Th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April, 2003, Vol.74(4), p.29(7)

[10]Kozub, Francis M 《Teaching combative sports through tactics》[11]Wesley Emmert, Jim Lathrop,Bill Montgomery,《The box step-up》,Publisher:Nationa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 Journal

[11-1]Paize Keulemans,《Listening to the Printed Martial Arts Scene: Onomatopoeia and the Qing Dynasty Storyteller's Voic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67, No. 1 pp. 51-87

[12]《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titive mixed martial art fighters.》Siqueido, Autumn Ruth.

[13]Heberlein, Markus,《CHI-ball, an interactive device assisting martial arts education for children》,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CHI EA 2003

[14]于晓,《多元智能理论在高师体育院系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

[15]David Lazear.Pathways of Learning:Teaching Students and Parents about Multiple Intelligences.

[16]Chye, Connsynn,《Game based approach to learn martial arts for beginners》;18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bedded and Real-Time Computing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RTCSA 2012

[17]Zhang Zheng-min,The applied study of the Micro-teaching model on digital micro-system: Taking the teaching of the martial art as an example Communication Software and Networks (ICCSN), 2011 IEE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8]Liuxi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 (ICAI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10.1109/ICAIE.2010.5641440) [19]Chao gou , 《The Realization of Virtual Characters of Martial Arts Digital Emulation Teaching System,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CAS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978-1-4577-0859-6

[20]Kovavisaruch, L

《Conserving and promoting Thai sword dancing traditions

with Motion Capture and the Nintendo Wii》

[21]WANG Na,《Application of Yin yang theorie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eaching of simplified Tai ji boxing》,Publisher: the fourth millary&medical university journal

[22]

Tian zhihua,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est Stimulation in Ta ijiquan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24]潘华.中德两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比较体育学刊[J].2007,(14)3.

[25]覃强.英国大学本科体育教育及其特色[J].体育文化导刊 2008.9.

[26]曹铭亮,渠广伟.美国体育教育模式概述[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4,(23)4.

[27]齐建民.日本高校的体育教育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1998,(1)1.

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本文对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有关对外汉语词汇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具体方法以外的有关研究和有关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总结性研究,目的是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标签: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综述 外国留学生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要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三大语言要素。其中,词汇习得是对外汉语习得的核心,贯穿于汉语习得的全过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语言要素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和开端,而且还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处于对外汉语语言要素教学的中心位置。近五年来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据统计,从2004年1月到2009年6月仅发表在四种核心期刊上的有关研究文章就有36篇。即《世界汉语教学》8篇,《语言教学与研究》13篇,《汉语学习》4篇,《语言文字应用》11篇。本文主要基于以上四种核心期刊的36篇相关文章对近五年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作一个综述。 一、有关对外汉语词汇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 近五年来有关对外汉语词汇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文章有很多,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 在近义词、同义词等词汇方面:敖桂华(2008)阐述了近义词辨析的教学对策,揭示了近义词辨析的途径和方法,即辨析近义词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辨析语义,探究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深入语境,捕捉用法的差异;区别词性,认知词性的语法功能。对教师教学和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近义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吴琳(2008)针对同义词教学的复杂性提出了运用系统化程序化的方法建立分层有序的同义词异同对比项目系统,这样同义词就有了一个具体的操作流程,教起来更加方便。系统化程序化的方法还可以用来解决其他易混词语的教学,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材编写以及辞典编纂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春梅(2007)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单双音同义名词的应用实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70.59%的单音词和30.23%的双音词在使用中有偏误,并且这些偏误分布是不均衡的;单双音同义名词偏误的主要类型有语义差异引起的偏误、色彩的偏误、音节限制引起的偏误、受量词修饰引起的偏误等。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有教材、教师和工具书等。 孟凯(2009)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反义属性词教学及相关的词汇教学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重视反义属性词语义与构词以及义项上的显著对应性;反义属性词中容易引起过度类推的语义与构词或义项上的不对应要着重强调;教师应帮助留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2009.11 今日南国2009年11月(总第139期) 今日南国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NO.11,2009(Cumulatively ,NO.139)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凸显的一种新现 象,反映了当代时代的总体特征和主要 趋势。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 心、包含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 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 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自吉登斯提出了全球化的完整理论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此的关注度越来越 高,学者关注的角度和程度都不一样。这 些研究所涉及的面很广,很少有学者对 这些研究进行整理,因此,本研究就这些 研究的一个方面进行整理是必要的。 二、文献搜索在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面,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法。国内文献搜素中,首先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中以“全球化文化”为“主题”或“关键词”或“题名”,限定学科为社会学和统计学进行搜索。因为关于“全球化文化”的文章最早出现在1993年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以搜索年限是从1990年以后开始的。由搜索的结果整理可以看出:各学科对全球化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年份的研究成果呈现上升趋势。三、研究内容在所学者对此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文化认同。认同就是主体对自己身份、角色、地位和关系的定位的一种认识和把握,即一种自我意识。文化认同即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自觉和把握。文化认同表现在众多方面,政治、经济、伦理、宗教、语言和观念凡同人类的活动有关的一切领域几乎都是文化的领域,因此都存在文化认同的问题。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即使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在21世纪并不会随大流,丧失自己的文化个性,而是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在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中显示出独有的地方性。麻国庆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认为文化的 选择性使得族群的认同、地方文化的认同与跨国文化圈———华人文化圈的认同在一种良性的状态下展开。民族文化的“无意识的传承” 传统,进行着“有意识的创造”,这种创造的过程,正是一种“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这种“生产”和“消费”并没有脱离固有的文化传统。同 时,这一过程,也从单一的民族文化的领 域进入到地域共同体之中。 张卫东教授选择中国饮食和西方麦当劳在饮食目的、饮食的制作和饮食的 选择三个方面的碰撞和互动的案例,证 明了中国饮食并没有被西化,但是另一 方面也没有阻碍西方快餐。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正因为文化认同,致使我国传统文化的丧失。吕传庭等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提出由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侵入,我国城市规划工作者在文化认同的背景下,所获取的外来文化都是肢解的、片断的直观印象,并非是真正的文化内涵。2.文化冲突。刘晓研和胡永辉指出全球化已对各国的很多社会活动产生了不同影响,尤其是西方霸权文化伴随这 一浪潮不断扩张,使人们的文化意识逐 渐“西化”。同时,他们也批判了在东西方 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失却自己民族身份的 作者和批评家。他们提出民族国家在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时,应坚持自己 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从历史来看,伴随经济、军事、政治而来的往往是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在全球化时代,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会产生冲突。强势国家会借助经济、军事、政治上的优越地位,迫使他国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 本身的异质性也是产生价值冲突的重要 根源。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与对国家集体利益重视的差别,对人性善与恶的不同认识,对人的私利行为与利他行为的不同评价,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等不同的文化传统都隐含着自己的价值系统,并显示在社会风俗和社会政治制度层面,这标志着文化及其价值的异质性差异。 霍志钊在他的研究中,阐述在乡村都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在发展中造成文化变迁二者所产生的矛盾,探讨了在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文化自觉是文化保护的思想基础。 四、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尽管学术界对此问题进行了很多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就社会学这一领域来说,对此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大多都是围绕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对待西方文化侵入的反应和表现,同时他们提出了应对“西化”的措施。但是却很少有学者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 其次,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在这些研究中,有少数的学者提到了休闲和消费文化,对文化的其他方面研究得不够,甚至是没有。 最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上,大多都是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以文献为主的研究方法占绝大部分。 全球化仍然对各国各个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是怎样的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如何保持自己的地方性、本土性,这些都值得学者关注,以个人、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领域对此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 [1]韩勇.全球化背景下的青年社交[J].青年探索,2006,(4). [2]王金宝.吉登斯全球化理论的深度解读及其批判[J].哲学研究,2007,(6). [作者简介]符琼(1985-),女,湖北恩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8社会学专业硕士。 文化全球化研究文献综述 符琼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610064) [摘要]全球化已经是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国内外学者对此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里 索所有关于文化全球化的文章,对所有文章进行简单地梳理。在梳理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冲突两方面。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文化冲突[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09)11-0236-01 236

精选-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现状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小学语文教师现状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连抱之木必以授良匠,万金之壁不可付拙工。” 教育的振兴,希望在于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优劣。当前素质教育在全国大面积倡导实施,并且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时,它更需要一批新型的、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来完成这一教育的使命。为了深入、全面了解我校几年来小学语文新课程实验实施情况,以便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反思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找准推进深化我校新课程实验的着眼点和切入点,重新调整推进思路,促进全校语文教师均衡、协调、和谐地发展,笔者对我校小学语文教师现状情况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对象为我校14位专职语文教师 三、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涉及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态度、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教师课堂教学中把握“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几方面内容。 四、调研方法 采用谈话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 五、调研结果综合分析 ㈠教师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语文专职教师14人,其中区骨干教师2人,校骨干教

师1人,占语文教师的21.14%。师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3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7人,占语文教师的50%。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从学历结构上看:本科学历8人,占57.14%;专科学历5人,占35.71%;中师学历1人,占7.14%。 第二:从职称结构上看:小学高级职称8,占57.14%;小教一级职称5%,占35.71%;员级1人,占7.14%。 第三:从年龄结构上看:中青年教师占的比例较大,共计??人。第四:从教龄结构上看:教龄20年以上有5人;5—19年有8人;5年以下有1人。 ㈡优势与劣势 根据以上数据及教师平日教学情况分析,我校语文教师的主要优势如下: 第一、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踏实的工作作风,对教育事业有执著的追求。具有朴实的甘为人梯的精神和合作意识,协作能力,教师间关系和睦。年级教研组的凝聚力强,整体形成了和谐、愉悦的人文环境。 第二、学历较高、教学功底较扎实。教师92.86%以上具有专科以上学历,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业务素质。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竞赛、基本功比赛及论文比赛中,1/3教师获奖情况良好。教师整体具有一定的实力与潜力。 第三、教师结构合理,中青年化,这决定了中青年教师是我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这批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并不太多的

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

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2008-08-27 23:05:50) 标签:教育分类:语言文字对外汉字教学与研究是一个交叉性的学科研究领域,要想在对外汉字教学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需要从事语言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文字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计算机方面的专家的通力合作,从而探索出高效的汉字教学法。 心理学的实验证明,认读汉字属整体扫描,即对汉字形体的整体反应。汉字的书写则需要落实到汉字的每一个基本笔画、笔顺、偏旁、部件、结构上去。这对来自非汉字文化圈的外国人来说,就十分困难了。所以我们在初级阶段的汉字教学上,要让学习者将每一个汉字都当成特定的画图画来学习和记忆。同时要由于汉字数量众多,教学上相当困难。因此,较可行的方法则为开设专门的汉字课。同时要采用多种方法,让学员全面掌握汉字的音义形。在教学实践中已经采取的有效方法有: 1、翻译法:即用留学生的母语或已知语言直接通过翻译进行汉字教学。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于零起点留学生。运用翻译法可以直接简明地在已知语言(Source Language)和汉语(Target Language)之间架起桥梁,为教学扫除障碍。翻译法可以用来对汉字进行总体描述,较全面地介绍汉字的历史、形体流变、构造规律等,帮助留学生消除畏难心理,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直接用来讲解汉字知识。如: (1)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通行文字,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汉字字形是方的,所以也称为“方块字”。“方块字”不同于拼音文字。拼音文字是由字母拼写而成的,方块字则是由不同的笔画写成的。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are now in current use ,have a long histor y of over 3,000 years .They are also well known as square characters because they are square-shaped. Different from the alphabetic scrip t which is spelled out in letters, Chinese Characters are written in various strokes. (2)基本笔画 basic strokes 笔顺规则 rules for stroke-order 汉字的结构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甲骨文 shell and bone character 翻译法具有直接简明的特点,但选用时要把握好度,过多使用翻译法会使留学生养成对母语或已知语的依赖感。因此要尽可能快地直接使用目的语进行汉字教学。翻译法只在日后必需的情况下偶尔使用。 2、古文字介入法:追溯汉字发展史,时间越久远,字体越古老,象形性就越强。反之汉字的象形意味就越弱,抽象性就越强。根据汉字的发展规律,将古文字适时适量地引入对外汉字教学中,可提高汉字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帮助留学生迅速了解汉字本义。

武术教学国外研究综述综述

武术教学外文文献综述 1.0武术的英语翻译 在英语中,武术一般有两种翻译:“Martial Art”及“Wushu”,非正式翻译“Kongfu”。从维基百科查询,可以得知在英语中,“Martial Art”的定义与概念大于“Wushu”。后者是前者的分类之一。定义解释如下: “Martial Art”通常是广义的武术,指经过整理传承的搏击训练体系,通常可以防身、参与竞技、身体健康、娱乐甚至帮助人类进行精神及身体素质的发展。亦可以为技击艺术。如摔跤、跆拳道柔道等。在欧洲,武术传统(技击艺术)可以追溯故罗马。当时代表性的运动为拳击、摔跤及古希腊式搏击[1]。 “Wushu”②是狭义的武术,属于技击艺术的一种,指全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全接触式的中国传统技击艺术。也可以非正式的“Kongfu”代替。在中国又被称为国术,竞技性武术分为套路和散打。因此又可以翻译为“Chinese martial Art" [2] 2.0武术在国外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以“Martial Art”为关键字在“Primo Centre 学术资源索引”库搜索,得到35481条记录;以“Wushu”为关键字在“Primo Centre 学术资源索引”库中搜索,得到3697条记录。 查看前30篇,50%左右只有信息记录,显示标题作者等信息,无法展开全文,从文章类型看,20%左右为无关文章,60%以上皆为报道性文章,原刊登在一些文化、时政类报刊中。主要关于武术的分类、历史、传播、功能等。 关于武术在国外的传播与发展情况, Meir Shahar, 在《明代少林武术》一文得序言中提到“二十世纪见证了令人激动地文化交流,特别是随着中国的搏击技术开始在西方受欢迎起来。这种搏击技术以其独特的军事性、治疗性及宗教性目标为特色,少林的威名也通过武术得以广泛流传。”[3]

对外汉语中的汉字教学文献综述

泉州师范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一、前言。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一个学科,从形成到现在不过几十年,时间不算太长,学科基础还比较薄弱,理论研究也还不够深厚。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有它持久的社会需要。因此,我们应该从那些方面对这个学科进行研究?怎样帮助外国人学好汉字?怎样让留学生运用自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完成本论文,在写作前搜集了关于汉字教学的论著,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书籍以及汉字教学的相关新闻资料。 二、目前国内研究现状。 (一)汉字的性质 汉字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汉字教学的特殊性,刘巍在其《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中说到,“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结构规律。汉字的教与学必须建立在对汉字字形结构的分析上,即以字形分析为基础,沟通字音与字义,从而更好地帮助汉语学习者突破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障碍。从语言的认知规律出发,把汉字放到整个汉语的结构网络中教学。” 在胡文华的《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中向我们阐述了汉字的性质,要讨论汉字的性质,必须从汉字自身的规律和世界文字体系两方面考虑,从世界文字体系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体系,表意体系和表音体系。表意体系只的是一个词只有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不取决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而表音体系的目的是要把词中的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摹写出来。表音文字有时是音节的,有时是字母的,即以言语中不能再缩减的要素为基础。由此可见,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体系的特点十分明显。 吕叔湘认为,汉字是语素文字。世界上的文字可以按照文字代表语言的方式来分为三类,他在《汉语文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中提到:“一类是因素文字,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又叫做音位),如英、法、俄语等;第二类是音节文字,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节。就是辅音和原音的结合体,如日语的字母、阿拉伯语的字母等;第三类文字是语素文字,它的单位是字,不是字母,字是有意义的字,汉字是这种文字的代表。也是唯一的代表,汉字以外的文字都只是形和音的结合,只有汉字是形、音、义三结合。” 朱德熙也有跟吕叔湘相同的看法,他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就汉字跟它所要记录的对象汉语之间的关系来看,汉字代表的是汉语里的语素。” (二)汉字教学中的难点 在张旭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与研究》中,分析了汉字教学存在的难点,汉字数量庞大,汉字理据教学不足,1.汉字因其特点,数量极其多;再加上外国学生不了解汉字的规律,不能理解汉字构造的理据和演化的变异规律,导致学生将汉字视为由一堆笔画毫无规律地组合起来的记号,在识记汉字过程中出现有规律性地添减笔画的现象。2. 汉字中存在着大量的形似字,这给外国留学生识记汉字带来很大的障碍。3. 建立在英、法、德、意等印欧语系基础上的西方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拼音文字是单纯记录其音系的符号,只强调语音、词汇、语法,把文字排除在语言要素之外。因此西方语言教学理论就缺乏文字教学的理论基础。4. 在印欧语系中,“词”是基本的结构单位,

认知领域研究综述

认知领域研究综述

————————————————————————————————作者:————————————————————————————————日期: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研究综述 本研究报告中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综述从两个角度来阐述:学前儿童和早期教育。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中,早期科学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研究综述中也会把早期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和概括。 一学前儿童认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有关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 1、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研究: 研究表明:个案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表现出较大的个别差异。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中班上学期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得分高的儿童在大班末时得分仍然偏高。儿童的基数概念、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以及书面加减运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如在学习兴趣、注意力、自控力与坚持性方面高得分组有明显的优势。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的家庭教育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周欣,黄瑾等,4-6岁儿童书面数符号表征和理解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2、儿童运算能力发展研究: (1)该研究表明,幼儿6岁时的加减能力比5岁时有显著提高;在5-6岁期间,幼儿解决三种不同呈现方式加减问题能力的发展速度不同,符号加减题的解决能力发展最快。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改变以往过于注重技能训练与口诀背诵的教法,而更为重视幼儿数概念的形成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许晓晖,庞丽娟,陶沙,韩小雨,不同任务呈现方式下幼儿加减能力的发展) (2)在现有研究文献中,大多数是关于测量估算和计算估算的研究。许多研究已分析了计算估算所使用的策略种类,也有研究已经接触到计算估算技能与其他能力之间的关系,但关于数量估算的研究很少。根据现有的研究,估算能力不是一种整体的能力,即不同类型的估算任务,如数量估算和计算估算似乎需要不同的能力,并且在各种估算任务之间似乎不容易进行能力的迁移或转化。一个好的计算估算者并不必然是一个好的数量估算者。估算任务的多样性和儿童在这些任务上的表现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赵振国,儿童估算发展研究综述) 3、儿童排序能力研究: 该研究发现,4-6岁幼儿的排序有一个不断精确的发展过程,其排序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幼儿的排序能力受到排序对象数量、正逆排序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排序策略的运用及数字排序能力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年龄差异。(戴佳毅,王滨,4-6岁幼儿排序能力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 4、儿童数学问题解决研究: 从生态观的角度研究儿童早期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数学问题解决是儿童早期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从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来看,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其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是认知加工与情感态度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提取与知识建构的共生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开放式的循环渐进过程。(魏勇刚,庞丽娟,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 5、数感研究: 从数感的定义、教感的发展、数感的评佑及教学四个方面对国外学前儿童数感发展进行详细综述。(浦晓黎,国外学前儿童数感研究综述) 6、儿童科学、数学能力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 家庭与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关系:该研究从近年来相关的实证研究出发,进一步证明家庭对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是通过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为孩子提供和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为了解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语文教育在中泉乡的普遍现状,既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一份客观依据与现实样本,同时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份具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研究资料,因此做如下调查。调研情况分析整理如下。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全乡部分典型教师及学生。 2、调查内容: 教师访谈调查的内容:教学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学生访谈调查的内容:学习理念;学习的情感趋向;学习的方法;能力状况。 3、调查方法:访谈法(教师访谈,学生访谈);听课。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学理念 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但与现代教育理念仍有较大的差距。 课堂教学及个别访谈显示: (1)相当多教师对教育的“终极目的”以及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教育“总目标”表现出模糊认识。教师的教育视野不够开阔,不能从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去关照语文教育,不能从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进程中估价学生个体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没能更好地体会到“教和学”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孩子和谐全面地发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尚未被大多数教师作为理想的学习方式在学生中提倡和推广,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教育教学亟待强化。 (3)教师们普遍对语文课程的开放体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解和担忧。对课程结构的多元化、教材的多样化,课程资源向家庭、社会、自然延伸可能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顾虑重重,反映出教师已经适应了程式化、封闭式、静态的教学模式,对立体、开放、富有弹性、动态的语文课程思路新理念的引入和落实有畏难和惰性导致的抵触情绪。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40%认为目前的语文课程“问题较多,必须改革”,60%的教师“赞同改革,但步子不要太大”。教师们普遍对语文课程现状感到不满,在教学的情感态度上,他们也想寻求变化,探索新的科学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 调查中,90%的教师能“经常批改”作业,95%的教师对待所谓“差生”能“视其情况,

武术专业书文献综述

论文 武术专业书籍文献综述 姓名:李长英 单位:寿县大店初级中学 日期: 2 0 1 4 年 4 月1 0 日

武术专业书籍文献综述 摘要:近30年武术专业书籍整体呈现数量多,分布广,但层次结构不太合理的特征。其中武术专业书籍以内家拳著作为多,外家拳为少;以技战术为多,传统武术文化类为少;以地域中部多,边远少数民族为少;著书者以体育学院教师以及武术名家为多,文化大家为少。出版社主要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其结果是学者少研究者少,大量的书籍都是“枝叶繁茂,却同属一根”,缺乏“独树一帜”的创意。 关键词:武术书籍综述 前言 本文以近30年我国武术专业书籍的数量,分布及其主要呈现的特征为研究理论的出发点,把收集的到的太极拳类书籍424册、八卦掌类书籍47册、形意拳类书籍41册、少林拳类书籍33册、八极拳类书籍14册、剑术21册刀术12册、棍术8册、枪术11册、武术史类书籍9册、武术文化类书籍5册、武术教程3册、武术概论1册经过整理、归类、删繁就简、去同存异,运用统计、归纳等方法对武术类书籍进行综述并提出自己的拙见,以利于武术书籍的编撰、出版、研究之借鉴。 1 武术专业书籍的分类结构 1.1 近30年武术专业书籍丰产的原因 武术的发展在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欧洲主要以近代的拳击为发展前沿;在日本以相扑、柔道、空手道、合气道以及剑道为武术的运动形式;法国、巴西以腿拳道、柔术为武术的外显趋向;在韩国、泰国主要是以礼节为著称的跆拳道和以肘、膝为搏杀技的泰拳为运动形式。然而,如果要论及武术,世界各国的武术爱好者都会想到中国武术,意识流的把中国武术确定为世界武术的代名词。这是什么原因呢?其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中国武术是有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内涵,中国武术是在悠久的中国儒家、道家、佛家等含有哲学道理的理论体系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中国武术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要使武术有文化底蕴就必须

古徐州武术文化研究

古徐州武术文化研究 古徐州武术文化研究 卢闪闪1,王洪懿2,陈威1 (1.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2.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通过搜集大量的关于徐州武术 相关的文献史料,最后归纳与整理了关于古徐州武术相关文化。本文主要从彭祖养生文化、军事武术文化现象、汉画像石、文学著作四个方面研究了古徐州武术文化,为以后徐州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也为徐州武术的发展提高借鉴。 关键词:古徐州;武术文化;养生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070-02 武术作为一种具有完整的、稳定的内涵结构和价值结构的文化系统,它必然地不容置疑地浸透和蕴涵着它本身所赖以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那个特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全部基因和成分。换句话说,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我们将武术视为在某一特定历史需要、动机和价值取向支配和趋动下各种历史文化因素的总和,是一种文化的合力和选择[1]。 徐州古称彭城,本文中的古“徐州”中所谓的“古”就是指从彭城开始建立以来到徐州近代以前的部分历史文化迹象论述古“徐州”武术文化。本文主要研究彭祖养生武术文化、军事武术文化、汉画像石、文学著作来论述古“徐州”相关武术文化,以便为徐州武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彭祖养生的武术文化 彭城是中华武术发祥地之一,彭祖首开武术文化的先河。有资料显示:“徐州 武术运动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夏殷时期。”[2]从大量的文献资料来看,武术的最早形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周伟良的《中国武术史》指出,先秦时期,一般是指从

公元前21世纪开始的夏、商、周三代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这段时间。在这18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大致经历了夏、商、西周三代及春秋战国几个历史时期。因此把这个时期称为武术活动的“初始形态”[3]。彭祖发明的导引术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养生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彭祖养生文化是徐州历史文化发展上最精彩的一页,彭祖发明的中国最早的健身气功——导引术,具有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功效。《史记?楚世家》记载:“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彭祖精于养生,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在尧帝时得到重用,也得益于此。”[4]庄子的《刻意篇》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受考者之所好也。”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记载彭祖以“导引行气”开我国气功先河的文字资料。庄子以形象的语言描述了彭祖气功导引术。彭祖的养生文化流传至今,正是由于彭祖的导引术开启,为后世的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硬气功等武术功法奠定了基础。这种健身气功广为流传,至今被人们所采用。 二、军事武术文化 徐州古称彭城,是兵家必争之地,乃“北国锁阴,南国门户”。徐州在2000 多年的建城史上,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争有四百多次,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二百多次[5]。徐州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争历史悠久、战争频繁、规模宏大、程度大影响较大。“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兴衰”[6]。从古至今,每次的历朝换代,徐州便成各国的必争之地,徐州的得失也成为最终胜利的标志。《汉书?高祖本纪》:“夜行途中,有大蛇当径,拔剑斩蛇。”[2]这段记载说明刘邦精通剑术与武技。《史记?项羽本纪》:“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4]不难看出项庄是练过武术的高手。“樊哙带剑用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可以看出樊哙的力量之大与练武有关。正是这些名将把古“徐州”武术推向了高潮。

国内近十年识字写字教学研究文献综述(初稿)

国内近十年识字写字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安徽省阜阳市育新小学张军 摘要:“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写字对于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和全面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自2004年以来,识字写字教学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类型更加多样,其中对于识字写字的教材和教学的研究最为突出,但是也有一些领域和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宽、加深。关键词:识字写字;研究综述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由此可见,识字写字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中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许多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对于识字写字教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丰富了对识字写字教学的认识,拓展了研究领域和思路方法,促进了识字写字教学的实践。本文仅以中国大陆地区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文献为对象,不涉及特殊儿童教育、少数民族汉语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材的研究综述 研究识字写字教材的相关文献主要包括对教材用字和教材文本的研究两个方面,这其中又侧重于文本的研究。对于教材文本的研究,集中于我国传统蒙学教材的研究和古今中外汉语识字教材的比较研究。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材用字的相关研究 研究识字写字教材用字情况的相关文献数量不多,主要集中于字

量确定、字种选择、字序编排、用字分布这几个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教材用字的科学性、合理性的研究不足,其观点和看法也不尽相同,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孙聪在《小学低段识字教材中生字教学用字分布的合理性研究》中,通过对小学低段学生静态识字与动态识字的实际情况的调查,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把调查结果和人教版低段教材生字教学用字进行对比,分别剖析了字量、字种、字序这三个影响生字教学用字分布合理性的因素,指出现行的人教版低段识字教材的生字分布在上述三个方面存在的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进而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文字学等理论,从宏观理论和微观操作两个层面揭示了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由此提出要根据“最近发展区”、“汉字效用递减”等理论和儿童认知特点来合理分布字量、字种、字序及编写教材。 王露莹在《汉字简化与汉字教学研究》中,通过研究我国古代汉字教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建国后汉字教学改革的历程,主张“简化字更适合当代汉字教学”,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遵循“识简写简,多识少写”的策略。 (二)关于识字写字教材文本的相关研究 我国学者研究识字写字教材文本的文献涉及范围广,著作数量多。他们以时间为线索,梳理教材文本的历史演变进程和阶段特征;以不同标准对我国传统识字教材进行分类,研究分析其内容、功能、特点、作用等;以不同时期和地域的教材文本为研究对象,审视剖析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建设课题组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7、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张福建,牟树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9、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王守恒.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11、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2、郭思乐.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导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13、吴新武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 14、邵永良等.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 15、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6、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7、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8、杨章宏.教育实验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0、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1、李伟胜.实验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3、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4、白芸.质的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5、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中国武术文化鉴赏

中国武术文化的美与德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一道的体现。中国武术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也爱上了中国。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逐渐就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与优美的形式。同时,对于中国这个重德民族,武德也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对于中国武术的美可以分两种: 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在武术套路运动中的体现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其中诸如意、味、道、境、力、神韵等范畴是西方美学所不具有的,而这些范畴在武术套路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武术套路中的没主要在于神韵美,意境美,自然美,及武术套路中的美与善的统一。 二,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形式美 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姿势、劲力、节奏、结构等特有要素学内容。也就是说,武术套路的神韵是通过这几大要素来实现或表现的!

姿势美即姿态,架势美。武术套路是很讲究姿势的,如长拳姿势舒展,动作灵活,轻快潇洒;少林拳古拙,紧凑,矫捷刚健;八卦拳身灵步活,姿势连绵;通臂拳发力透达,放长击远等等。 劲力美即武术中丰富的劲法和力度之美。区别于形体美学中所讲的力度和方法,武术的劲力均从发劲和招式着眼,如长拳中讲劲力顺达,富有寸劲,而出手含蓄,要求起于腿,发于腰,顺于肩,摧于肘,达于手。协调顺畅,力点清晰。南拳步稳势猛,多短拳,擅标手,动作紧削而刚劲有力。再如太极推手,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它以捧、捋、挤、按、采、捩、肘、靠等方法双方粘连等。 结构美即武术技术战术的配合组织美。特别是武术套路,因为它是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排而成,由手眼身法步诸动作要素在同一时空中运作而成。现代武术演练套路对其动作精华节奏,难度技巧等运动艺术进行设计选择,使之配套,犹如一首乐章,起、承、转、合都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同时注意使动作顺畅又符合技击规律,注重虚实,高低,轻重,开合等变化等等。 对武术套路中的节奏形象描绘为: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在动静,起落,快慢,轻重,高低,刚柔的对立转化中表现出鲜明的节奏感。刚柔相推而发生变化是武术中最根本最重要的节奏。其它如进退,往来,开合,终始,消长,虚实,俯仰,起落,屈伸,蓄发,吞吐等都是阴阳转化中的具体化等等。 中国武术之美,深受中国古典美学的熏染,至今已铸成较稳定的形式。也成为了美学研究的一门重要课程。 文以德彰,武以德显,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

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字句研究综述

学 生 实 习 报 告 实 习 名 称 学年论文 院 部 名 称 人文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09对外汉语 学 生 姓 名 李国军 学 号 0902105045 实 习 地 点 江宁校区 指 导 教 师 衣玉敏 实习起止时间: 2012 年5月16日至 2012年6月20日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金陵科技学院学生实习鉴定表 学生实习报告撰写要求: (1)格式要求:封面——学院:公办写人文学院,民办写龙蟠学院;纸张——A4纸;文献综述标题:字体——黑体,字号——小三,格式——居中;正文内容:字体——宋体,字号——小四,行距——固定值20磅;左右页边距:3厘米。 (2)内容要求:按照文献综述的结构和行文格式,从选题中选择一题练习撰写文献综述,字数不少于3000字。 附实习报告。

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字句研究综述 一、研究背景 对外汉语的教学与研究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广受众学者的注目,对外汉语发展势头日益猛烈。目前,学界学者就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指出了两条发展道路,其一是细化教学语法,其二是简化教学语法。细化教学语法以虚词和句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长达二十多年的教学教育领域已硕果累累;相反,语法的简化研究则被相对忽视了。近年来,我国学者研究到“被”字句在汉语本体中占有很大的意义,“被”字句愈发受到了众学者研究青睐,学术界对“被”字句的发展过程做出了系统一致的研究,他们对不同时期的材料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得出了可信度较高的结论。被字句基于这样坚实有力的基础其发展变化规律也具有强烈的说服信。“被”字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愈显出其重要性。 本文就被字句研究参考研读了大量文献,对被字句近二十年来的发展做简要评析,粗略展示被字句在对外汉语中的框架,对部分问题进行探讨,为共促语言文化做贡献。 二、研究现状 各学者根据大量文献提供的资料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分析: (一)被动句本体研究 1.被动句式的提出 1924年黎锦熙的白话文语法著作《新著国语文法》是现代汉语被动句式的鼻祖,该作者认为,动词有两种形式,即被动与散动。随后,朱德熙、王力、吕叔湘等诸位大师先后以句法结构、句法发展、语义等逐个领域对现代汉语被动表达发表了研究看法,他们尤为重视被字句的发展。时至今日,语法学界仍旧对汉语被动句保持着谨慎的研究态度;诸学者们透过不同的视角,引证不同的理论,时刻对被字句进行着方位系统的研究。 2. 被动句式的研究探索及发展 刘进(2009)在《近代汉语被字句研究中的主要问题》中研究了“被”字是如何出现的,也就是被字句是如何实现其被动句式的变化的,其对“被”字的语义关系提出了质疑,指明“被”字作为语义关系仅表达了改字作用的微小部分,这部分或许并不重要,要深刻挖掘“被”字更为深层的意义要从话语的选题、性质等方面着手研究;刘殉(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区别了汉语和英语的被动句式;邢福义(1996)《汉语语法学》文章中表述了被字句是可以在文章中广泛使用的;诸如此方面的研究不胜枚举。目前被动句式的研究越来越完善、细致。首先对被动句式的研究越来越细致化,分类也随之精细起来,赵清永(1993)

近五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述评

Value Engineering 1背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汉字和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得到广大对外汉语教学界的重视。1997年6月,国家汉办在湖北宜昌召开了首次汉字和汉字教学的研讨会。1998年2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和法国汉语教师协会联合在巴黎举办了国际汉字教学研讨会。这两次学术会议,极大促进了汉字和汉字教学的研究工作,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及教师关注并参与到此项研究工作中,出现了一个研究高潮①。尽管如此,汉字及汉字教学相关研究成果相对于汉语教学的其它方面还远远不够。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即2006年至2010年,《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汉字文化》、《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公开发表的论文共2383篇,有关对外汉字教学的论文仅仅80篇,占论文总数的3.4%,其中《世界汉语教学》9篇,《语言教学与研究》17篇《语言文字应用》30篇,这三个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刊物的论文可大体反映汉语教学界同行对汉字教学研究的状况。3.4%的比例应该可以说明汉字和汉字教学研究薄弱的程度。2汉字和汉字教学的研究成果及进展2.1汉字与汉语关系对汉字与汉语的关系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认为汉字及汉字教学在整个汉语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2008年11月,由厦门在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和香港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汉语与汉字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其第一场主题即为“汉语和汉字关系”,中国人民大学胡明杨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潘文国教授、香港大学单周尧教授四人分别作了题为《汉语和汉字问题》、《论汉字与汉语的辩证关系》、《汉字是汉语之魂》、《汉字与汉语关系研析》的报告。另,李如龙《论汉语和汉字的关系及相关的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4期)、周健讨论了字与其它语言要素-词的关系,《分析字词关系改进字词教学》(《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第1期)。2.2“字本位”与“词本位”的讨论“字本位”教学得到更加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是绝对的排斥“词本位”,认为“字本位”教学应当吸收“词本位”教学方法中某些积极和合理的因素,有些学者认为两者可以结合。刘颂浩《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多样问题》(《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张德鑫《从“词本位”到“字中心”-对外汉语教学的战略转移》(《汉语学报》2006年第2期)、潘文国《“字本位”理论的哲学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管春林《“字本位”与“词本位”教学方法结合质疑-兼与刘颂浩先生商榷》(《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瓦西德《略论“字本位”理论及其教学路子》(《汉字文化》2009年第3期)。2.3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研究有关对外汉字教材研究的论文非常少。主要有李香平《留学生高级班汉字课汉字知识教学与教材编写的研究》(《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李泉、金允贞《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4期)。 2.4汉字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汉字教什么,是汉字教学首先应该明确的。近五年侧重汉字教学内容的主要文章有:王衍军《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精读教材用字情况调查-以五套对外汉语精读教材为例》(《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姚喜双《编写〈汉字800字〉的思考》(《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4期)、郝美玲刘友谊《留学生教材汉字复现率的实验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2期)、王宁《谈〈规范汉字表〉的制定与应用》(《语言 文字应用》2008年第2期)等。 2.5汉字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界的汉字本体研究主要集中于字形结构研究和形声字研究两个方面。从近五年的论文发表情况来看,字形结构研究的仍是关注的重点,主要针对汉字中级结构单位-偏旁或部件的研究。周妮《现代汉字构件的表义性分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杨月容《谈现代汉语教材中的“偏旁”和“部件”》(《汉语学习》2006年第4期)、陈燕《汉字部首法取部位置的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冯志伟《用上下文无关语法来描述汉字结构》(《语言科学》2006年第3期)、耿 二岭《现代汉字的“避重捺”问题》(《汉语学习》2007年第4期)、种 一凡《形声字的理想分类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2.6留学生汉字学习特点和规律研究有关于留学生汉字学习特点和规律研究的论文,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有关留学生对汉字认知方面的研究及调查,一是汉字书写过程及汉字偏误分析研究。从认知角度研究留学生学习汉字的特点,早已有之,不同的是,近五年的论文呈现出的认知角度更加具体、更细致。主要有:李俊红《声符对于形声字意义认识的效应-DSICP 学生声符与形声字意义认知自主联结测查报告》(《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期)、徐彩华《留学生汉字形误识别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等。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汉字书写的偏误分析,更多的关注到了学生的书写过程,不再是纯粹对书写结果进行偏误分析。2.7汉字与计算机的利用研究汉字与计算机的利用研究,是汉字研究的新发展,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汉字对计算机的适应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教学的能力还有待大大提高,有关汉字语料库的那建设,以及相关学习、教学软件的开发,都迫切需要加快进行。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朱宇《再探电子抽认卡对美国汉语初学者汉字记忆的影响》(《世界汉语教学》2010第1期)、李华《北京语言大学研发汉字字形描述和错字处理软件》(《世界汉语教学》2009第3期)、北京语言大学“外国学生错别字数据库”课题组《“外国学生错别字数据库”的建立与基于数据库的汉字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4期)。注释:①李大遂.对外汉字教学发展与研究概述[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02).参考文献: [1]李大遂.对外汉字教学发展与研究概述[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02). [2]李如龙.论汉语和汉字的关系及相关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 (04 ).[3]潘先军.近4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述评[J].汉字文化,2003,(03).———————————————————————基金项目:咸宁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作者简介:徐琦(1981-),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咸宁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近五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述评 An Overview of TCSOL Studies 徐琦Xu Qi (湖北咸宁学院,咸宁437000) (Xianning University of Hubei Province ,Xianning 437000,China ) 摘要:本文以近五年(即2006-2010)年公开发表的论文为考察对象,根据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的内容,分专题评述其教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及进展。 Abstract:Taking the published papers from 2006to 2010as research subject,the paper presents teaching and research results and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CSOL teaching content. 关键词:对外汉字教学;研究述评;发展现状 Key words:TCSOL ;the results of studies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1-0257-01·2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