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

补体
补体

补体

C3的增多与减少基本与总补体活性所述相似,但更为敏感。在机体组织损

伤和急性炎症时,常增高或为正常,如菌血症、肺炎、扁桃腺炎、结核、伤寒、麻疹、流脑等;

肿瘤患者,尤以肝癌,血清C3含量升高更为显著,但胰腺癌晚期与隐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呈降低趋势。

C3含量降低可见于以下原因:

1.补体成分消耗增加:

如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全身性SLE、冷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2.补体大量丢失: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或大面积烧伤、外伤、手术等。

3.补体合成不足:

主要为肝病患者,如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急性肝炎的重症病例。补体成分缺陷多具遗传特点,C3及C3调控因子(C3bINA)的缺损虽然少见,但是倘若发生,将可引起危及生命的感染。

C3主要是由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组织、骨髓、腹膜和肝脏等合成的一种β球蛋白。C3在C3裂解酶的作用下进一步裂解,参与所有补体的激活。

补体C3正常值:

(1)单向免疫扩散法: 0.80~1.20g/L。

(2)免疫电泳法: 0.9879~1.4559g/L。

补体C3临床意义:

补体动态变化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的胃炎病人血清总补体和C3均明显下降。

大多数全身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补体的降低和病情恶化有关。活动性全身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C1、C4、C2和C3降低,病情缓解时血清补体水平恢复正常。

传染病及组织损伤和急性炎症时,C2、C3、C4均增加,总补体活性正常或升高。但晚期则降低。

肿瘤患者补体量升高,特别是肝癌,C3升高最为明显,具有诊断意义。也有报道胰腺癌晚期与隐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C3降低。

肝脏疾病患者C3多为降低,肾移植病人C3的水平不稳定,C3在排异反应开始时升高,然后下降到正常以下。

补体C3、C4的临床意义相似,

增高常见于某些急性炎症或者传染病早期,如风湿热急性期、心肌炎、

心肌梗死、关节炎等;

降低常见于:

①补体合成能力下降,如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②补体消耗或者丢失过多,如活动性红斑狼疮、急性肾小球肾炎早期

及晚期、基底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冷球蛋白血症、严重类风湿关

节炎、大面积烧伤等

③补体合成原料不足,如儿童营养不良性疾病

④先天性补体缺乏。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补体C3是补体系统中含量最高的成分,

补体的生物学效应有:

1.增强吞噬作用,增强吞噬细胞的趋化性;

2.增加血管的通透性;

3.中和病毒;

4.细胞溶解作用;

5.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

补体系统

一、填空题 1.补体系统由、和组成。 2.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为、和,它们的C3转化酶分别为、和。A,C123456789 3补体固有成分对热不稳定,通常加热到,作用即可灭活。 4. C1是由三个亚单位__ (识别Ig补体结合位点)、、(有酯酶活性)组成。 5. 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激活物为和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6. 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固有成分有__ 、、、和C5b~C9。 =、选择题 【A型题】 1.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成分激活顺序是 A.C123456789 B.C145236789 C.C124536789 D.C142356789 E.C132456789 2.在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的识别单位是 A.C3 B. C2 C.C1 D.C9 E.C5 3.下列补体固有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 A.C3 B.C4 C.C1q D.C2 E.C5 4.具有激肽样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A.C2a B.C3a C. C4a D.C3b E.C5a 5.具有免疫黏附作用、又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A.C2b B. C3b C. C4b D.C5b E. C5a 6.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 A.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 B.所需离子相同 C.C3转化酶的成分相同 D.激活物相同 E.膜攻击复合体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的作用相同 7.补体系统的三条激活途径均参与的成分是 A.C2 B.B因子 C.C1 D.C3 E.C4 8.补体 A.是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脂类物质 B.对热稳定 C.具有溶菌作用,但无炎症介质作用 D.参与免疫病理作用 E.C1在血清中含量最高 9.可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活性介质的成分是 A.C1q B.C5a C.C3b D.C4b E.C1s 10.具有过敏毒素作用的补体组分是 A.C3a、C5a B. C3a、C4a C. C3a、C4a、C5a D.C3a、C5b67 E.C3b、C4b 11.不参与C5转化酶形成的补体成分是 A.C4 B.c5 C.C3 D.C2 E.B因子 12下列哪种成分是C3转化酶? A. C234 B. c567 C. C3bBb D. C3bBbp E. C1s 13. .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

临床检验主管技师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第十九章 补体检测及应用

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 第一节概述 补体是一组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或某些细胞膜上的具有酶样活性、不耐热的糖蛋白。 一、补体成分的含量与理化特性 (一)补体成分的含量:补体大多为糖蛋白,属于β球蛋白,C1q、C8等为γ球蛋白,C1s、C9为α球蛋白。C3含量最高。 (二)补体的理化特性:补体的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加热、紫外线照射、机械振荡、酸碱和酒精等因素均可破坏补体。在-10℃活性保持3~4天,冷冻干燥可较长时间保持其活性,加热56℃30分钟灭活(灭能),故补体活性检测应尽快进行。标本保存应置于-20℃以下。 体内合成补体成分以肝脏、脾脏、小肠等组织和巨噬细胞、上皮细胞、血小板等细胞为主。 二、补体的活化途径 1.经典途径:以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2.MBL途径:是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结合至细菌启动的途径。其诱导物或激活剂是机体的炎症反应急性期时相性蛋白产生的MBL和C反应蛋白等,后者与病原体结合而启动绕过C1的MBL途径。 3.旁路途径:是通过微生物表面等膜性物质,从C3开始,由B因子、D因子参与激活过程,也称第二途径、旁路途径。这种激活方式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在感染早期可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机制。 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首先活化和发挥作用的补体途径,是不依赖抗体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而在特异性抗体产生时,经典途径方可发挥作用。 第二节补体总活性测定 血清补体总活性的测定,是对激活后补体最终效应的检测方法,可借此反映补体的整体功能。以红细胞的溶解为指示,以50%溶血为判断终点,故称CH50。包括:基于经典途径的CP-CH50和应用于C3旁路检测的AP-CH50。CP-CH50是临床常规进行的补体总活性检测项目。通常述及的CH50系指CP-CH50。 一、CH50测定法的原理 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溶血。补体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相关,但非直线关系。 S形曲线。以溶血百分率为纵坐标,相应血清量为横坐标。S形曲线在30%~70%之间几乎呈直线,即曲线此阶段对补体量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实验常以50%溶血作为终点指标,它比100%溶血更为敏感,这一方法称为补体50%溶血实验,即CH50。 二、CH50测定方法 1.红细胞浓度的调整 2.溶血素滴定 3.稀释缓冲液:磷酸缓冲液或巴比妥缓冲液等均可用于溶血试验。 4.50%溶血标准管:做CH50试验时,应同时配制50%溶血标准管。 5.50%溶血总补体值的计算 三、方法评价与临床意义 该法主要检测的是补体经典途径的溶血活性,所得结果反映补体C1~C9等9种成分的综合水平。如果CH50测定值过低或者完全无活性,应考虑补体缺陷;可再通过C4、C2、C3和C5等单个补体成分的检测,

抗补体活性测定法

附录ⅨK抗补体活性测定法 本法系采用免疫溶血反应作指示系统,根据供试品消耗补体所反映出的溶血率变化,测定供试品的抗补体活性。 试剂(1)镁-钙贮备液取氯化钙1.103g、氯化镁(MgCl2·6H2O)5.083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25ml。 (2)巴比妥缓冲液贮备液取氯化钠41.5g、巴比妥钠5.1g,加水800ml溶解。用1mol/L 盐酸溶液调pH值至7.3,加镁-钙贮备液2.5ml,加水稀释至1000ml,用0.22μm膜滤过,4℃保存备用。 (3)明胶巴比妥缓冲液(GVB)取明胶0.625g,加水30ml煮沸使溶解,加巴比妥缓冲液贮备液100ml,再加水稀释至500ml,新鲜制备,当天使用。 (4)阿氏液(Alsever’s液)取枸橼酸0.5g、枸橼酸钠8.0g、葡萄糖20.5g、氯化钠4.2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ml(pH6.2左右)。根据一次采羊血需要量将该溶液分装于采血瓶中,116℃蒸汽灭菌10分钟(灭菌后,尽快释放蒸汽)。放冷后置4℃冰箱保存备用。 (5)绵羊红细胞由绵羊颈静脉无菌采集全血适量,与等体积的阿氏液混合,无菌分装,4℃保存一周后方可使用。 (6)溶血素兔抗羊红细胞血清。 (7)豚鼠血清(补体)取10只以上豚鼠血清,混合,4℃离心除去血细胞,分装,-70℃保存,也可冻干保存。豚鼠血清每1ml中的补体总活性应不低于100CH50。 5%羊红细胞悬液制备取绵羊红细胞适量,用明胶巴比妥缓冲液至少洗3次后,悬浮于适量明胶巴比妥缓冲液中。取0.2ml红细胞悬液,加至2.8ml水中,待红细胞完全溶解后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ⅡA)在波长541nm处测定吸光度,根据下列公式,将该溶液的吸光度调节至0.62±0.01(每1ml红细胞悬液含红细胞1×109个)。 V f = V i×A ———— 0.62 式中Vi 为稀释前红细胞悬液体积,ml; A为稀释前红细胞溶解液吸光度; V f为稀释后红细胞悬液体积,ml。 溶血素滴定按表1稀释溶血素。从1∶75稀释的溶血素开始,1.0ml不同稀释度的溶血素分别与5%羊红细胞悬液1.0ml混合,37℃放置30分钟后,取0.2ml,加明胶巴比妥缓冲液1.10ml,稀释的豚鼠补体溶液(如150倍稀释补体)0.2ml,37℃放置60分钟后,以每分钟2000转离心5分钟,吸取上清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Ⅱ A)于波长541nm处测定各管吸光度。每个稀释度做2管。同时再做3管未溶血对照管(明胶巴比妥缓冲液1.4ml,加5%羊红细胞悬液0.1ml),3管全溶血管(水1.4ml加5%羊红细胞0.1ml),同法操作。按下式计算各管溶血率(Y),以Y值为纵坐标,以不同溶血素稀释度为横坐标作图,从而确定敏化羊红细胞所用的溶血素的稀释度。选择增加溶血素的量也不影响Y值的溶血素的稀释度,为每1ml含1个最小溶血单位(即每1ml含1MHU)。最大溶血率应在

补体检测及其应用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备注 第一节补体系统的性质与活化途径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与性质 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不耐热和功能上连续反应的球蛋白,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称为补体系统。补体并非单一成分,而是由补体及其调节因子和相关膜蛋白以及补体受体共同组成的补体系统。补体系统广泛参与机体的抗感染防御反应,具有介导细胞溶解、调理吞噬、免疫黏附以及参与炎症反应引起机体免疫损伤等作用,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免疫效应和放大系统。 补体系统由30多种活性成分组成,按其性质和功能可以分为三大类: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②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调节蛋白; ③结合补体片段或调节补体生物学效应的补体受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 由于由于补体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复杂性,其命名较为复杂,一般有以下规律可循:参与补体经典邀活途径的固有成份,按其被发现的先后次序命名为C1、C2、……C9,其中Cl由Clq、Clr、Cls三种亚单位组成;补体系统的其他成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补体调节蛋白多以功能命名,如Cl抑制物、C4结合蛋白和膜协同因子蛋白等;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面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C3b等;具有酶活性的成分或复合物,在其符号上划一横线表示,如Ci、C—3bB—b等;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补体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影响,加热、紫外线照射、机械振荡或某些添加剂等理化因素均可能破坏补体。在0-10℃补体活性可保持3~4天,冷冻干燥可较长时间保持其活性,加热56℃30 min即被灭活,所以补体活性检测标本应尽快进行测定。 补体多为糖蛋白,且多属于B球蛋白,少数为7球蛋白或a球蛋白,其中Clq分子量最大,D因子最小。正常血清中补体各组分含量相差较大,以C3含量最多,D因子最少。 二、补体活化途径 补体系统各组分通常以非活性的酶前体形式存在,只有在某些活化物的作用下,补体各组分便产生连锁酶促反应,又称级联反应,才表现出生

第十九章补体参与的反应及补体测定ComplementMediated

第十九章补体参与的反应及补体测定 Complement Mediated Reactions and Assays of Complement 第一部分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 一、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溶血试验及CH,。测定的原理及意义;熟悉:补体参与的反应试验类型、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的原理、旁路途径溶血活性测定;了解:补体结合试验和免疫黏附试验的原理、C4和B因子活性测定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 1.补体参与的反应:免疫溶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免疫黏附试验。 2.补体的测定:补体活性的测定,补体含量的测定,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溶血素效价滴定判定的温度和时间是 A.37℃、30min B.4℃、30min C.37℃、15min D.40℃、30min E.56℃、30min 2.在补体连锁反应中最终形成的攻膜复合体是 A.C5b6789 B.C4b2a3b C.C4b2b D.C3bBb E.C3b4b 3. 下列哪项试验没有补体参加 A.CH试验 B.CDC试验 C.溶血空斑试验 D.ADCC试验 E.Raji细胞试验 4.补体结合试验中所用补体是哪种动物血清 A.马血清 B.绵羊新鲜血清 C.豚鼠新鲜血清 D.大白鼠新鲜血清 E.山羊新鲜血清

5.下列哪项试验不能用于补体缺陷的过筛诊断 A.CDC式验 B.CH50试验 C.血清C3含量测定 D.血清Cl含量测定 E.C4溶血活性试验 6.B因子溶血活性测定中,在缓冲液中加.),.EGTA是为了螯合反应体系中的A.Mg2+离子 B.Ca2+离子 C.zn2+离子 D.Fe3+离子 E.P3+离子 7.在单个补体成分溶血活性测定中,用氨水处理是为了去除哪个补体成分A.C1 B.C2 C.C4 D.C5 E.C3 8.检测免疫小鼠脾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抗SRBC抗体的试验是 A.CH50试验 B. CFT C,APH50测定 D.B因子活性测定 E.溶血空斑试验 9.利用溶血反应作为指示系统,判断抗原抗体是否相对应的试验是 A.CHs50试验 B.CFT C.APH50测定 D.B因子活性测定 E.抗补体试验 10.补体经典途径的最重要激活物是 A.特异性抗原 B.特异性抗体 C.抗原抗体复合物 D.细菌脂多糖 E、酵母多糖 11.正常血清中,补体含量最低的是 A.C1q B. C5aR C. C1rR D.Df E.C1INH 12.正常血清中,补体含量最高的是 A.C1 B.C2 C.C3

第三章 补体系统

第三章补体系统 学习指导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或动物新鲜血清中的具有酶活性的一组球蛋白,它包括多种因子,故称为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由补体组分的11种蛋白质、旁路途径组分、攻膜复合体及调节因子等近30多种不同的血清蛋白所组成。参与经典途径的补体组分用“C”表示,分别称为C1、C2……C9。其中Cl由C1q、C1r、C1s三个亚单位组成。参与替代途径的组分和调节因子中某些成分以大写英文字母或英文缩写符号表示,如B、D、P因子及CR等。补体激活后在其代号或数字上方加一横线,如C 1、C 3、B等。裂解后产生的碎片,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如C3a、C3b等。血清中补体蛋白约占血清球蛋白的10%,含量相对稳定,化学成份为糖蛋白,多数是β球蛋白,少数是γ和α球蛋白。补体的性质很不稳定,许多理化因素均可破坏补体,因此在使用补体时应采用新鲜血清。 二、补体系统的活化 补体系统在体液中以非活性状态存在,当其被激活物激活后,发生连锁的酶促反应,表现出其生物活性。补体有两条激活途径:①经典途径②替代途径。经典途径的主要激活物是抗原抗体(IgG1、IgG2、IgG3、IgM)复合物。参加成分是C1到C9各组分。激活过程分识别、活化和膜攻击三个阶段。替代途径激活时没有Cl、C2、及C4参加,C3首先被活化,然后完成C5~C9激活的连锁反应,故又称旁路途径或C3途径。本途径的激活物质主要是脂多糖、酵母多糖及凝集的IgA、IgG4等。参与成分主要是C3、B因子、D因子和P因子,以及攻膜复合体组分。补体两条激活途径的比较(见表3一1)。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补体系统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参与特异性免疫,其主要作用如下:①溶菌和溶细胞作用:细菌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在细菌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而溶解细菌;另外,革兰阴性细菌脂多糖是良好的旁路途径激活物,这在机体早期抗感染免疫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某些情况下,自身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以激活补体,导致自身细胞的溶解破坏。②促进中和溶解病毒作用:补体、抗体与病毒作用后可有效地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穿入;另外,补体也可直接溶解灭活某些病毒,如RNA肿瘤病毒等。③调理和免疫粘附作用:以C3b/C4b为中间“桥梁”,通过其N端非稳定结合部位与细菌及其它颗粒性抗原或免疫复合物结合后,再通过其C端稳定结合部位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的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其吞噬作用,称为补体的调理作用。细菌或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结合C3b/C4b后,若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结合,则可以形成较大的聚合物,容易被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清除,称为免疫粘附作用。④炎症介质作用:C2a具有激肽样作用,可使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C3a、C4a、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可以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介质,引起炎症反应;C3a、C5a、C5b67,有趋化作用,可以吸引炎症细胞向补体激活的炎症区域游走和聚集,增强炎症反应。 四、体液中可溶性补体调节因子及其作用(见表3—2) 补体系统激活时对机体既有保护作用,又可产生损伤作用,正常情况下体内有一系列调节机制,控制补体的激活,以防止补体过度消耗和对自身组织的损伤。 表3—2体液中可溶性补体调节因子及其作用 调节因子作用 Cl酯酶抑制物(C1INH) 抑制C1酯酶活性 C4结合蛋白(C4bP) 抑制C4b与C2b的结合 H因子(C3b灭活促进因子) 促进I因子对C3b的灭活或从C3bBb置换Bb,限制C3bBb的形

血清补体C3测定

血清补体C3测定 1检验目的 指导本室工作人员规范操作本检测项目,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 2原理 样品中补体C3与试剂中相应的抗体在溶液中相结合,立即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形成一定浊度。该浊度的高低在一定量抗体存在时与抗原的含量成正比。通过与同样处理的校准液比较,计算未知样品中的补体C3浓度。 3标本要求 3.1使用新鲜血清,不使用血浆. 3.2在采集血液后2h分离血清. 3.38h内不能及时测定血清可存放于2-80C冰箱保存,3天后测定的血清置―150C――200C 冰冻保存,但冰冻血清只能复融一次. 3.4严重溶血或脂血的标本不能作测定. 4试剂

4.1本科使用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限公司的试剂盒. (浙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2400384号 YZB/浙 2314-40-2014)4.1.1试剂盒组成如下: R1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缓冲液100mmol/L,聚乙二醇40g/L R2抗体试剂:羊抗人补体C3抗体适量,叠氮钠0.95g/L 4.1.2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4.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在2~8℃避光、密封的储存条件下,试剂盒自生产之日起有效期为12个月。 4.1.4 变质指示:当试剂有看得见的微生物生长,有浊度,或者未开盖的液体有沉淀时,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4.1.5 注意事项:试剂中含有稳定剂,可能存在一定的刺激作用和毒性,请勿直接接触皮肤及眼睛。一旦接触,即用大量清水冲洗。请勿吞服。 4.2 校准品:使用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限公司提供的C3校准品对自动分析仪进行校准。 4.3 质控品:使用正常值、病理值复合控制品。

5 仪器 AU2700生化分析仪,罗氏P800生化分析仪, 西门子ADVIA-2400生化分析仪,东芝TBA-120生化分析仪 6 操作步骤 6.1 样品的准备:将标好号的样品离心后放到仪器规定的位置。 6.2 试剂的检测:仪器开机后,检查各种试剂的位置,体积等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测定。 6.3 项目基本参数:参见生化检验AU2700生化分析仪,罗氏P800生化分析仪, 西门子ADVIA-2400生化分析仪,东芝TBA-120生化分析仪项目测定参数。 6.4仪器操作步骤:参见生化检验AU2700生化分析仪,罗氏P800生化分析仪, 西门子ADVIA-2400生化分析仪,东芝TBA-120生化分析仪操作规程。 7 质量控制

补体C4测定试剂盒(免疫比浊法)产品技术要求迪迈

补体C4测定试剂盒(免疫比浊法) 适用范围:本试剂盒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中补体C4浓度。 1.1 包装规格 试剂1:1×30ml;试剂2:1×10ml 试剂1:2×30ml;试剂2:1×20ml 试剂1:1×60ml;试剂2:1×20ml 试剂1:3×80ml;试剂2:4×20ml 试剂1:4×60ml;试剂2:4×20ml 试剂1:2×60ml;试剂2:2×20ml 试剂1:2×30ml;试剂2:2×10ml 试剂1:6×60ml;试剂2:2×60ml 2.1 外观 试剂1、试剂2应澄清、无异物。 2.2 净含量 试剂的净含量不少于标称装量。 2.3 试剂空白吸光度 用生理盐水作为样本加入试剂测试时,试剂空白吸光度应<0.40A。 2.4 分析灵敏度 C4含量为0.6g/L时,测定吸光度差值的绝对值应>0.005△A。 2.5 线性区间 试剂(盒)线性在[0.05,1.2]g/L区间内: 2.5.1 线性相关系数(r)应不小于0.990; 2.5.2 [0.05,0.3]g/L区间内,线性绝对偏差不超过±0.1g/L;(0.3,1.2]g/L 区间内,线性相对偏差不超过±10%。 2.6 精密度 2.6.1 重复性 用相同批号试剂盒测试两个水平的样本,所得结果的变异系数(CV)应<10%。 2.6.2 批间差 用3个不同批号试剂盒测试两个水平的样本,试剂(盒)批间相对极差应<10%。

2.7 准确度 与已上市的同类产品比对,用40个在[0.05,1.2]g/L区间内不同浓度的人源样本,用线性回归方法计算两组结果的相关系数(r)不小于0.990; [0.05,0.3]g/L区间内,线性绝对偏差不超过±0.1g/L;(0.3,1.2]g/L区间内,线性相对偏差不超过±10%。 2.8 稳定性 试剂盒于2℃~8℃避光环境中密封保存,有效期为12个月。取到效期后的试剂检测试剂空白吸光度、分析灵敏度、线性区间、重复性、准确度应分别符合2.3、2.4、2.5、2.6.1、2.7的要求。

补体检测及应用题库4-1-8

补体检测及应用题库 4-1-8

问题: [单选,B型题]由病原微生物等胞壁成分提供接触面直接激活补体C3,然后完成C5~C9的激活过程为(). A.经典途径 B.替代途径 C.共同通路 D.MBL途径 E.外源途径 补体的激活主要有经典、替代和MBL3种途径。经典途径是以结合抗原后的IgG或IgM类抗体为主要激活剂,补体C1~C9全部参与的激活过程;替代途径由病原微生物等细胞壁成分提供接触面直接激活补体C3,然后完成C5~C9的激活过程;MBL途径由急性炎症期产生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与病原体结合后启动的激活过程;三种途径均会通过共同的末端通路,形成有巨噬细胞作用的攻膜复合物,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免疫应答。

问题: [单选,B型题]与C1抑制物缺乏相关的疾病(). A.肾小球肾炎 B.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C.严重感染 D.CIC清除障碍 E.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与C3缺陷相关的疾病是导致严重感染;C1抑制物缺乏与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相关;细胞表面CR1缺陷与CIC清除障碍相关;DAF缺陷与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相关;If、Hf缺陷与肾小球肾炎相关.

问题: [单选,B型题]与C3缺陷相关的疾病(). A.肾小球肾炎 B.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C.严重感染 D.CIC清除障碍 E.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与C3缺陷相关的疾病是导致严重感染;C1抑制物缺乏与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相关;细胞表面CR1缺陷与CIC清除障碍相关;DAF缺陷与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相关;If、Hf缺陷与肾小球肾炎相关。出处:古诗词 https://www.360docs.net/doc/4317579813.html,;

补体检测及应用

第十九章补体检测及应用 补体是一组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或某些细胞膜上的具有酶样活性、不耐热的糖蛋白。补体不是单一成分,其在功能效应上是以连续反应的程序进行的,故又称补体系统。补体系统广泛参与机体的抗感染防御反应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放大系统。补体的存在与抗原性异物的刺激无关,在正常人血清中,其含量相对稳定,但在某些疾病发生时,补体的含量及其活性可发生改变。因此,补体含量与活性的检测,对机体免疫状态的评价和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概述 一、补体成分的含量与理化特性 (一)补体成分的含量:补体大多为糖蛋白,属于β球蛋白,C1q、C8等为γ球蛋白,C1s、C9为α球蛋白。C3含量最高。 a为小片段,b为大片段,但C2a 为大片段,C2b为小片段。补体各成分活化后不参与溶细胞过程的裂解片段,同样具有其他对机体利弊兼有的生物学活性,故裂解片段的测定,一方面可反映机体补体的活性状态,另一方面也是某些疾病诊断不可或缺的指标。补体系由非均一的细胞群体产生,在排除补体消耗太多的前提下,补体缺陷也可反映这些细胞的状态。体内合成补体成分的部位和细胞有多种,以肝脏、脾脏、小肠等组织和巨噬细胞、上皮细胞、血小板等细胞为主。 (二)补体的理化特性:补体的性质不稳定,易受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加热、紫外线照射、机械振荡、酸碱和酒精等因素均可破坏补体。在-10℃活性保持3~4天,冷冻干燥可较长时间保持其活性,加热56℃30分钟灭活(灭能),故补体活性检测应尽快进行。标本保存应置于-20℃以下。 二、补体的活化途径 补体蛋白通常以活化蛋白前体存在于体液中,在不同激活物的作用下,补体各成分可循不同的途径依次被活化,形成一系列级联反应,表现出生物活性,最终导致溶细胞效应。 1.经典途径:以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2.MBL途径:是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结合至细菌启动的途径。其诱导物或激活剂是机体的炎症反应急性期时相性蛋白产生的MBL和C反应蛋白等,后者与病原体结合而启动绕过C1的MBL途径。 3.旁路途径:是通过微生物表面等膜性物质,从C3开始,由B因子、D因子参与激活过程,也称第二途径、旁路途径。这种激活方式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在感染早期可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机制。 特异性抗体产生时,经典途径方可发挥作用。 第二节补体总活性测定 血清补体总活性的测定,是对激活后补体最终效应的检测方法,可借此反映补体的整体功能。以红细 CP-CH50 。CP-CH50是临床常规进行的补体总活性检测项目。通常述及的CH50系指CP-CH50。 一、CH50测定法的原理 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胞外水分渗入,引起红细胞肿胀导致溶血。补体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相关,但非直线关系。溶血反应对补体的剂量依赖呈一特殊的S形曲线。以溶血百分率为纵坐标,相应血清量为横坐标。S形曲线在

补体C4 含量测定

补体C4 含量测定 C 4 是补体传统途径(CP)活化中的一个早期成分,由α、β、γ3条肽链经二硫键连接而成,分子量200kD,为β1 球蛋白,合成于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中,经两次细胞内蛋白酶解形成分泌型C4(C4s),分泌于细胞外,再次酶解后成为血浆型C4(C 4p),二者溶血活性相等。在Mg 离子存在下,C1使C4的a链裂解成C4a 和C4b,C4a 为一弱过敏毒素,C4b 大部分游离于液相中,无活性,与免疫复合物(IC)或靶细胞膜结合的C4b则与C 2a形成了C4b2a(C3 转换酶)在C 4b2a作用下,C 3开始裂解,在激活补体,促进吞噬,防止IC 沉淀和中和病毒方面,C 4 起着一定作用。常用方法有速率散射浊度法、单向免疫扩散法(SID)、ELISA 法检测患者血清或其他体液中C4含量。 参考值: 血清:0.1~0.4g/L (速率散射浊度法);0.553 ±0.109g/L (SID) 临床意义 传染病、组织损伤和急性炎症的早期,血清C4 含量可因合成增加而升高,可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参见补体C3含量测定),特别是多发性骨髓瘤C4 水平可高出正常人8 倍之多。其降低原因亦同于C3,应当注意的是在补体成分的遗传性缺损中,以C1r、C1s、C4及C2的缺损为多见,已发现由于C4的两个基因座位:C4A、C4B表现出高度的多态性,而出现了30 余种同种异型,这对于医学研究某些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临床上,C4的遗传缺损可引起全身性SLE、肾小球肾炎、反复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慢活肝。在病程活动期时,C4水平更呈显著降低,尤其是SL E ,降低早于其他补体成分,回升晚于其他成分。对狼疮性肾炎和非狼疮性肾炎,前C 4 降低,后者多数正常。此外还见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

补体系统

§5 补体系统 §5-1概述 补体的发现和研究: 补体是免疫学研究中最古老的领域之一。 1869年Creite发现有些动物的血清能溶解另一些动物的红细胞。 1888年Nuttall观察到一些细菌能被某些动物的血清杀死。 1889年Buchner证明血清不仅能杀死细菌,而且当血清55℃加热1h则失去溶菌活性,它将血清中这种热不稳定的杀菌物质称为防御素(alexin)。 1895年Bordet证实血清溶菌需要两种因子,一种对热稳定,只存在于免疫血清中,后鉴定是特异性抗体;另一种对热敏感,存在于动物的正常血清中,无特异性。随后他深入研究证实溶血反应也需要这两种因子,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他于1898年建立了补体结合试验。 1899年Ehlich将这种不耐热的因子命名为补体(complement),即辅助抗体作用的意思。 20世纪40~50年代发现补体替代途径,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现凝集素途径。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几乎所有补体成分的基因被克隆、染色体定位,并获得多种基因工程产物。 概念:是存在于动物体内具有多种免疫效应功能的、最复杂的酶反应系统,在哺乳动物中由近40种可溶性和膜结合蛋白成分组成,称为补体系统(complement)。是人体内最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分子。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命名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见表 ①补体固有成分:存在于体液中参与补体活化级联反应; ②补体调节蛋白: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 ③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存在于细胞表面。 (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①经典途径补体成分命名:C1~C9;C1三个亚单位:C1q、C1r和C1s。

补体系统的调节

医学知识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补体系统的调节 2015-05-28 18:19:38| 医疗卫生人才网 推荐:中公医学网医疗卫生考试网 医学免疫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 补体激活的调节概述 补体系统的激活必需在适度调节的情况下进行,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学作用。补体激活失控,则大量补体无益消耗,导致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而且会使机体发生剧烈炎症反应或造成自身组织细胞的损伤。 其中,补体激活的调节主要包括 1.自身衰变的调节 补体系统活性成分的自身衰变是补体自身控制的重要机制。补体活化片段C4b、C3b、C5b极不稳定,若不与细胞结合,很快就会失去活性;两条激活途径中的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均易衰变失活,从而限制了后续补体成分的连锁反应。 2.调节因子的作用 体内存在多种可溶性以及膜结合的补体调节因子,它们以特定方式与不同的补体成分相互作用,使补体的激活与抑制处于精细的平衡状态,从而既防止对自身组织造成损害,又能有效地杀灭外来微生物。调节蛋白的缺失有时是某些疾病发生的原因。补体调节蛋白按其作用的特点可分为: (1)防止或限制补体在液相中自发激活的抑制剂; (2)抑制或增强补体对底物正常作用的调节剂; (3)保护机体组织细胞免遭补体破坏作用的抑制剂。 四君子汤为补气之祖方,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

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实为《圣济总录》卷八十“白术汤”之异名。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后世诸多补气健脾方剂,大都由此衍化而来。 本文立足于考证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的源流关系,探讨其组方配伍,采取“以功用类方”的方法,选择符合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功用和配伍用药特点的方剂,作为四君子汤衍化方。通过检索古今文献,从与四君子汤制方立论比较吻合的300余首方剂中,选择24首为代表方剂,按功用特点将其分为12类进行研究。本文对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对其现代临床应用作了简要总结,以期掌握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的变化规律,拓展其应用范围,提高临床选用成方和创制新方的水平。 四君子汤为补气之祖方,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实为《圣济总录》卷八十“白术汤”之异名。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后世诸多补气健脾方剂,大都由此衍化而来。 本文立足于考证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的源流关系,探讨其组方配伍,采取“以功用类方”的方法,选择符合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功用和配伍用药特点的方剂,作为四君子汤衍化方。通过检索古今文献,从与四君子汤制方立论比较吻合的300余首方剂中,选择24首为代表方剂,按功用特点将其分为12类进行研究。本文对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对其现代临床应用作了简要总结,以期掌握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的变化规律,拓展其应用范围,提高临床选用成方和创制新方的水平。 四君子汤为补气之祖方,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实为《圣济总录》卷八十“白术汤”

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HBcAb-核心抗体:曾感染或感染期出现的标志。核心抗体 IGM 是新近感染或病 9.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1) 溶菌和溶细胞作用: 补体系统激活后, 在靶细胞表面形成 MAC 从而导致靶细胞溶解。 (2) 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C4b 、iC3b 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因此,在微生物细胞表面发生的补体激活,可促进微生 物与吞噬细胞的结合,并被吞噬及杀伤。 (3)引起炎症反应: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 的炎症介质 C3a C4a 、C5a 。它们又称为过敏毒素,与相应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发细胞 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并刺激内脏平滑肌收缩。 C5a 还是一种有效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4)清除免疫复合物:机制为:①补体与 Ig 的结合在空间上干扰 Fc 段之间的作用,抑制新的IC 形成或使已形成的IC 解离。②循环 IC 可激活补体,产生的__C3b 与抗体共价结合。IC 借助C3b 与表达CR1和CR3的细胞结合而 被肝细胞清除。 (5)免疫调节作用:① C3可参与捕捉固定抗原,使抗原易被 APC 处理与 递呈。②补体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③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 的功能。 (二) 1.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抗原,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 答。如细菌、病毒螺旋体等对人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刺激机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产生抗体,临床上可通过检测抗体诊断相关的疾病 ;亦可将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 ,用于预 防疾病。 2. 动物免疫血清; 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对动物进行人工自动免疫后 ,收 获含有相应抗体的血清即为动物免疫血清。临床上用来治疗破伤风和白喉的破伤风抗毒素、 _______ 白喉抗毒素属此。是用类毒素免疫马制备的。马的免疫血清对人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它含 有特异性抗体(抗毒素),可以中和相应的毒素,起到防治作用;另一方面,马血清对人而言是 异种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可引起血清病或过敏性休克。 3.异嗜性抗原; 存在于人、 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物种间的共同抗原 ,称为Forssman 抗原。目前已发现多种异嗜 性抗原:大肠杆菌 086与人B 血型物质;肺炎球菌14型与人A 血型物质;大肠杆菌014型 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溶血性链球菌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脏组织 ;立克次体与变形杆 菌。 4.同种异性抗原; 在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由于基因型不同,表现在组织细胞结构 如眼晶体、精子等因外伤手术等释放入血 2.自身抗原被修饰:如自身组织成分因感染、药 物、辐射而变性 6. 肿瘤抗原。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或高表达抗原物质的总 称。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概括为两大类。 (1)肿瘤特异性抗原 (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 ⑵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 3、临床检测HBV 抗原抗体系统包含哪些项目? (1) HBsAg-表面抗原: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强弱。 HBsAb-表面抗体: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 HBeAg- e 抗原: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 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有哪些 ,都是良好的 每种病原微生物都是由多种抗原组成的复合体

补体系统的概述及系统的组成

医学知识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补体系统的概述及系统的组成2015-05-25 12:17:45| 医疗卫生人才网 推荐:中公医学网医疗卫生考试网 医学免疫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 一.补体系统的概述 补体系统是由正常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样活性的蛋白质,以及其调节蛋白和相关膜蛋白共同组成的系统。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 1.补体系统按功能分为以下三组: (1)固有成分:C1(C1q,C1r,C1s)-C9、B、D、P因子、MBL、丝氨酸蛋白酶。 (2)调节分子:分为可溶性调节因子及膜结合性调节分子。 (3)受体成分:有C1qR,CR1,CR2,CR3,C3aR,C5aR等。2.补体成分命名: (1)固有成分:用C后加阿拉伯数字表示,如:C1、C4、C2等。 (2)其他成分:用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 因子、H因子等。 (3)裂解片段:小片段用a表示,如:C3a;大片段用b表示,如:C3b。 (4)酶活性成分:符号上划一横线,如:C3bBb。 (5)灭活补体片段:符号前加i表示,如:iC3b。 四君子汤为补气之祖方,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实为《圣济总录》卷八十“白术汤”之异名。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后世诸多补气健脾方剂,大都

由此衍化而来。 本文立足于考证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的源流关系,探讨其组方配伍,采取“以功用类方”的方法,选择符合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功用和配伍用药特点的方剂,作为四君子汤衍化方。通过检索古今文献,从与四君子汤制方立论比较吻合的300余首方剂中,选择24首为代表方剂,按功用特点将其分为12类进行研究。本文对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对其现代临床应用作了简要总结,以期掌握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的变化规律,拓展其应用范围,提高临床选用成方和创制新方的水平。 四君子汤为补气之祖方,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实为《圣济总录》卷八十“白术汤”之异名。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后世诸多补气健脾方剂,大都由此衍化而来。 本文立足于考证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的源流关系,探讨其组方配伍,采取“以功用类方”的方法,选择符合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功用和配伍用药特点的方剂,作为四君子汤衍化方。通过检索古今文献,从与四君子汤制方立论比较吻合的300余首方剂中,选择24首为代表方剂,按功用特点将其分为12类进行研究。本文对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对其现代临床应用作了简要总结,以期掌握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的变化规律,拓展其应用范围,提高临床选用成方和创制新方的水平。 四君子汤为补气之祖方,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实为《圣济总录》卷八十“白术汤”之异名。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后世诸多补气健脾方剂,大都由此衍化而来。

补体C3 含量测定

补体C3 含量测定 C3是由α和β两条肽链通过二硫键连结组成,为β1球蛋白,沉降系数9.5s,分子量180kD ,含糖量约占2.2%,是血清中含量最多的补体成分,约占总补体含量的1/3以上,在补体系统激活过程中,无论是经传统途径还是旁路途径,均需C3活化后,才能推进后续补体成分(C 5~C9)的连锁反应,因此,它在两条激活途径中起关键作用。C3主要在肝实质细胞被合成分泌少量由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合成。生理情况下,体液中或组织炎症部位存在的蛋白水解酶,极为缓慢裂解着C3,持续产生少量的C3b 和C3转化酶(C3bB),一般可被I 因子、H 因子迅速灭活,故并不激活补体系统,一旦C3被激活物质(中毒素、脂多糖等)激活时,C3b又可在B 因子、D 因子作用下合成新的C3bBb 并进一步使C 3 激活,裂解、释放许多生物学活性片段,其结果可表现为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亦可出现引起疾病的免疫病理作用。常用检测血清等其他体液的C3 含量方法有速率散射浊度法、单向免疫扩散法(SID)。 参考值: 血清:0.50 ~0.90g/L(速率散射浊度法);0.60 ~1.64g/L(单向免疫扩散法) 临床意义 C3 的增多与减少基本与总补体活性所述相似,但更为敏感。在机体组织损伤和急性炎症时,常增高或为正常,如菌血症、肺炎、扁桃腺炎、结核、伤寒、麻疹、流脑等;肿瘤患者,尤以肝癌,血清C3 含量升高更为显著,但胰腺癌晚期与隐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呈降低趋势。 C3 含量降低可见于以下原因:

①补体成分消耗增加;如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全身性SLE 、冷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②补体大量丢失: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或大面积烧伤、外伤、手术等。 ③补体合成不足:主要为肝病患者,如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急性肝炎的重症病例。补体成分缺陷多具遗传特点,C3及C3调控因子(C3bINA)的缺损虽然少见,但是倘若发生,将可引起危及生命的感染。

免疫题目1-第5章补体系统

第五章补体系统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补体系统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 2.补体三条激活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它们的C3转化酶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体固有成分对热不稳定,通常加热到_______,作用_______分钟即可灭活。 4.C1是由三个亚单位____(识别Ig补体结合位点)、____、_____(有酯酶活性)组成。5.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激活物为____和_____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6.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固有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和C5-9。 7.具有免疫粘附和调理作用的补体分子片段有____和_____。 一、多选题 [A型题] 1.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成分激活顺序是: ** B. C145236789 C. C124536789 ** E. C132456789 2. 在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的识别单位是: A.C3 B. C2 C. C1 ** E. C5 3.下列补体固有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 A.C3 B. C4 C. C1q ** E. C5 4.具有激肽样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 B. C3a C. C4a ** E. C5a 5. 具免疫粘附作用又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 B. C3b C. C4b ** E. C567 6.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 A.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 B. 所需离子相同 **转化酶的成分相同 D.激活物相同 E.攻膜复合体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的作用相同 7.补体系统的三条激活途径均参与的成分是: ** B. B因子 C. C1 D.C3 E. C4 8.补体: A.是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脂类物质 B. 对热稳定 C. 具有溶菌作用,但无炎症介质作用 D.参与免疫病理作用 E.C1在血清含量最高 9.可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活性介质的成分是: A. C1q B. C5a C. C3b D.C4b E.C1s

补体检测及应用题库2-1-8

补体检测及应用题库 2-1-8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CH50试验中,一个CH50U是指(). A.引起50%溶血所需要的最小补体量 B.引起100%溶血所需要的最小补体量 C.引起50%溶血所需补体的最高稀释倍数 D.引起100%溶血所需补体的最高稀释倍数 E.以上均不对 50%溶血试验即求得能使50%致敏羊红细胞发生溶血的最小量血清,然后计算出每毫升血清中补体含量。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补体大多数为(). A.α球蛋白 B.β球蛋白 C.γ球蛋白 D.ε球蛋白 E.M蛋白 补体大多数是β球蛋白。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补体系统的激活必须有下列哪种成分的参与(). A.C1q B.B因子 C.C3 D.C4 E.C567 补体系统的激活,不论经典途径还是替代途径均有C3的参与。 https://www.360docs.net/doc/4317579813.html,/ 电竞之家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补体结合试验的指示系统是指(). A.抗原 B.抗体 C.补体 D.SRBC与相应溶血素 E.已知抗原(或抗体)与待测抗体(或抗原) 补体结合试验是用免疫溶血机制做指示系统,来检测另一反应系统抗原或抗体的试验。其中反应系统(抗原与抗体)与指示系统(绵羊红细胞与溶血素)争夺补体系统。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具有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A.C3a B.C3b C.C5b D.C4b E.C2a 具有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片段是C3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