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852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741852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741852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XX煤矿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我矿生产技术部于2014年6月16日—17日对煤矿职业危害因素——粉尘、噪声、毒物进行监测。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目的

1.1检测和评价工作场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1.2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3评价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是否符合要求。

2.评价依据及标准

2.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年5月1日

2.2《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2002年4月30日

2.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

2.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2.5卫生部《卫生防疫工作规范》(劳动卫生学分册)

2.6《车间空气监测检验方法》(第三版)

2.7《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

3.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按照卫生部关于《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以及现场调查监测,确定我矿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见下表:

凹河煤矿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4.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4.1 监测内容

4.1.1化学因素:一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粉尘浓度、粉尘游离SiO2含量

4.1.2物理因素: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性噪声

4.1.3气象条件:气温、气压、气湿、气流

4.2测试方法

4.2.1测试条件:按正常生产状况

4.2.2测试频率:按照卫生部《卫生防疫工作规范》(劳动卫生学分册)规定执行。

4.3样品测定、分析检验方法

4.3.1化学因素:硫化氢采用GB/T16033-1995对氨基二乙替苯胺比色测定方法;

氮氧化物采用GB/T16032-1995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测定方法;

一氧化碳采用AT INST型一氧化碳检测仪直接测定分析;

粉尘采用GB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的规定测定,粉尘

浓度采用滤膜称量法分析,粉尘游离SiO2采用焦磷酸法分析,粉尘分散度采用滤膜溶解涂片法分析;

4.3.2物理因素:

生产性噪声测定采用AWA5633A声级计按照WS/T69-1996《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进行监测;气象条件测定按照有关规定的监测方法测定。

4.4监测点设置

按照《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采样规范》进行设置。

4.5 质量控制

现场采样按照《劳动卫生工作规范实用手册》质量控制要求进行,采样器经过产品检验合格,采样收集器安放在工人操作位呼吸带高度;噪声测定位置和高度以人耳为准;实验室分析严格按照各标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严格质量控制。

5. 监测结果:气象条件:井上室外温度为21℃—23℃、湿度为55—65%,;井下工温度22℃—24℃、湿度80%—90%。主巷道风速3.2—3.4m/s,工作面风速1m/s.依据GB10438—1989煤矿井下采掘作业地点气象条件规定:当井下环境温度低于30℃时,对湿度不作规定。

表1 井下工作场所空气中NOX浓度监测结果

主井皮带运输巷工作地点(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测定测定结果容许浓度结果分析

项目(mg/m3)(mg/ m3)评定

NO X 0.31 10 合格

11606皮带运输巷工作地点(时间加权容许浓度):

测定测定结果容许浓度结果分析

项目(mg/m3)(mg/ m3)评定NO X 0.11 5 合格

11606采煤工作面(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测定测定结果容许浓度结果分析项目(mg/m3)(mg/ m3)评定NO X 0.089 10 合格1092运输巷工作地点(时间加权容许浓度):

测定测定结果容许浓度结果分析项目(mg/m3)(mg/ m3)评定NO X 0.13 5 合格

本次检验NOx检出限:0.02mg/m3

表 2 井下工作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监测结果

主井皮带运输巷工作地点(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测定测定结果容许浓度结果分析项目(mg/m3)(mg/ m3)评定CO 1.06 30 合格11606采煤工作面(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测定测定结果容许浓度结果分析项目(mg/m3)(mg/ m3)评定CO 1.25 30 合格

本次检验CO检出限:0.01mg/m3

表3 井下工作场所空气中H2S浓度监测结果

副井皮带运输巷工作地点(最高容许浓度):

测定测定结果容许浓度结果分析

项目(mg/m3)(mg/ m3)评定

H2S 0.33 10 合格

11606采煤工作面(最高容许浓度):

测定测定结果容许浓度结果分析

项目(mg/m3)(mg/ m3)评定

H2S 0.58 10 合格

本次检验H2S检出限:0.01mg/m3

表4 井上工作场所噪声声级监测结果

* 注:采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所规定的工作地点噪声声级卫生限值,“—”表示未超过GBZ2-2002国家标准。

表5 工作场所空气中煤尘浓度(总尘)监测结果

11606运输巷头工作地点(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测定测定结果容许浓度结果分析项目(mg/m3)(mg/ m3)评定煤尘 2.81 6 合格11606运输巷尾工作地点(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测定测定结果容许浓度结果分析项目(mg/m3)(mg/ m3)评定煤尘 2.63 6 合格12801皮带行工作地点(时间加权容许浓度):

测定测定结果容许浓度结果分析项目(mg/m3)(mg/ m3)评定煤尘 2.47 4 合格11606采煤工作面(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测定测定结果容许浓度结果分析项目(mg/m3)(mg/ m3)评定煤尘 5.13 6 合格11606采煤工作面(时间加权容许浓度):

测定测定结果容许浓度结果分析项目(mg/m3)(mg/ m3)评定煤尘 3.89 4 合格

主井皮带转载点值班室(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测定测定结果容许浓度结果分析项目(mg/m3)(mg/ m3)评定

煤尘 1.83 6 合格

主井皮带转载点皮带头(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测定测定结果容许浓度结果分析

项目(mg/m3)(mg/ m3)评定

煤尘 1.87 6 合格

主井皮带转载点(时间加权容许浓度):

测定测定结果容许浓度结果分析

项目(mg/m3)(mg/ m3)评定

煤尘 1.61 4 合格

表6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游离SiO2含量检验结果

6. 分析评价

作业环境空气中煤尘浓度(总尘)共监测5个点,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游离SiO2平均含量8.4%。

一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噪声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气温、气湿、风速等气象条件监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待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健康调查后再作结论;

7.建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特提出以下建议:

1、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预防和消除职业安全隐患,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2、加强控制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从源头上抓起消灭、控制尘源和加强机械通风两个方面紧密相结合。

3、对各种除尘设施要定期检修,防止出现粉尘跑、冒、漏现象;从而达到净化风流,确保除尘效率,使其作业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4、对粉尘作业人员作业时必须佩戴防尘口罩;对噪声作业人员应配给护耳器(耳塞或耳罩)。在防尘综合措施中个体防护是重要的辅助措施,此外应提供必要条件,使工人能勤换工作服、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

5、加强职业卫生教育,提高工人自我保护意识,并将有关防护知识及应急救援措施告知劳动者;开展健康促进教育,促使职工自愿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延长职业寿命。

6、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做好上岗前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调离职业禁忌人员。

7、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期监测和评价工作。

8、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以及其他辅助卫生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煤矿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辨识分析情况

XX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辨识开展情况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及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的职业接触限值和检测方法的危害因素,我矿积极开展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辨识工作。 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因素(或者是在职业活动中生产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要素和条件)。主要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以及在作业场所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辨识的内容: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存在形式、存在浓度、危害程度等。 辨识的方法:现场调查、检测法、专业分析法。 XX煤矿职业危害主要指以下职业危害因素: 粉尘:煤尘、岩尘、水泥尘等; 化学物质: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化物等; 物理因素:噪声、高温、振动、电磁辐射等。 放射性物质:氡及子体 目前我矿正处于基建一期工程,主要施工的场所有主平硐、副平硐、进回风立井及地面土建工程。结合我矿实际情况及整个矿井生产系统,就现在作业场所存在职业危害因素做简要的辨识分析。

一、粉尘 生产性粉尘是煤矿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可产生于煤炭生产的全过程,如岩尘、煤尘、水泥尘和混合性粉尘等。可引起矽肺病、煤工尘肺病和水泥尘肺病。 1.粉尘来源及形式 生产性粉尘:在矿井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打眼、爆破、综掘、支护、施工水沟、运输、提升、喷浆砌喧和地面排渣等生产过程产生大量的矽尘。 掘进机掘进巷道的作业过程是一个产尘过程,掘进工作面粉尘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1.1掘进机掘进过程中岩石破碎产生的粉尘,即原生粉尘,包括岩石受截齿的压碎和摩擦作用产生的粉尘占机掘工作面粉尘的80%。 1.2岩块塌落后与机器和地面的碰撞,装载机运输皮带溜子转载造成的摩擦破碎产生的粉尘。 1.3随风流带入工作面的尘粒可控制在最小 1.4工作面上沉积的粉尘在综掘作业过程中或巷道通风产生二次扬尘。 掘进的主要危害因素: 工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环节工序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措施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措施 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在这诸多方面中,弄清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分析与评价)是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切入点、首要任务,是开展职业卫生工作的前提,是职业卫生工作永恒的主题。这是由职业病危害因素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它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的重要因素;是用人单位依法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直接依据;是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的依据;是开展健康监护工作的针对性依据;是开展职业病诊断的先决条件;是设置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危害警示标识的依据;是提示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的重要依据;是实施行政处罚的重要证据等。 一、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一)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用人单位设有依法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项目的,应当及时、如实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接受监督。”但在监督工作中发现有的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项目不如实,或根本未申报职业病危害因素,原因有:其一,不知道要申报;其二,不懂得申报,由于用人单位从事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人员大多为非专业人员,职业卫生知识相对缺乏,不明白哪些是职业病危害项目应当申报;其三,故意隐瞒不报,个别用人单位对申报工作认识不足,认为不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可以逃避监督;其四,已申报的绝大多数是在卫生监督部门的指引下被动式申报;其五,要如实申报离不开监测结果或化学品中文说明书,但这方面企业又常常不能提供。 (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 《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第十六条规定:“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根据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用人单位是在本法实施前已经开业,依法不需要提供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但《职业病防治法》实施已有五个年头了,以用人单位按每年约20%的比例变迁计算,会有不少的新建设项目,按理来说这些新建设建设项目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事实上,这几年来我区仅有3个用人单位提交了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用人单位一个也没有,这种现象在罗湖区存在,我市其它区情况也大致相同,可以说是深圳地区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缺乏有关部门配合,仅靠卫生部门一已之力捉襟见肘。当卫生行政部门发现一个新企业没有依法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时,该企业往往已经获得工商营业执照,可以合法生产经营了。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五条有关规定,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预评价报告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法律赋予了卫生行政部门较大的权力,但操作起来形同虚设。经贸部门引进外资、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均未将卫生部门的审查作为前置条件,由于没有其他约束机制,导致审查工作难于落实;其二,技术服务能力未能满足评价工作需求。目前,我市只有2家单位取得了建设项目的评价资质(乙级),据了解,按照目前的技术力量,我市2家评价机构每年最多可完成50个项目的评价任务。以宝安为例,每年有500家以上的新办企业,如果全部要求进行评价,显然缺乏技术支持,而且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出具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周期长(一般要4到6个月甚至更长),企业难于接受在全部办完合法手续后再开业。其三,面对较高的评价费用(单项评价费用至少都要4万元以上),企业常常望而却步。其四,用人单位不知道,即使有的知道也不想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其五,监督和处罚力度不够。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制 为了做好公司职业卫生检测工作,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一、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部在公司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对本公司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和监督检测,设立环保卫生监测站,建立本公司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档案,并妥善保存;环保卫生监测站具体负责对公司生产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日常监测;监督检测由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部每年委托具备法定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的设定和检测周期的确定应符合GBZ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等规范要求,由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部、检测人员和被检测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共同确定,所有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每年至少检测一次,高毒物质至少每季度检测三次。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 三、检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主要包括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氨、氯、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氮氧化物、二甲苯、硫化氢等毒物和粉尘、噪声、热辐射、电离辐射等危害因素。 四、检测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防护用品,环保卫生监测站和委托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根据检测结果,比对国家有关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做出符合性判定和评价并出具《监测报告》,并根据检测周期向公司职业健康安全部报告,由职业健康安全部填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结果告知书》,按月向受检测的各单位通报,并由受检测的单位将检测结果进行公示。 五、公司各单位接到《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结果告知书》后,应立即组织对检测结果异常的作业场所进行整改。对跑、冒、滴、漏引起的现场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必须采取有力的防护措施,责成专人处理,及时消除,杜绝事故的发生。对暂时不能整改或整改后不能达标的作业场所,所属单位应专题报告公司立项进行整改。 六、在公司生产装置检修期间的密闭空间、受限空间、粉尘、焊接等作业场所,环保卫生监测站要按照作业证的要求及时进行分析检测。如遇生产不正常,公司各单位确定有必要临时增加检测项目,可向职业健康安全部提出申请并说明原因,由职业健康安全部安排临时检测任务。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表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表 表4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表代码检索表 职业病危害因素代码范围生产性粉尘FC1~FC14 化学毒物金属及其化合物HX1~HX16 类金属及其化合物HX17~HX21 刺激性气体HX22~HX30 窒息性气体HX31~HX35 酸、碱HX36~HX40 有机溶剂HX41~HX53 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HX54~HX65 酚、醇、醚类化合物HX66~HX73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HX74~HX82 油类、合成树脂HX83~HX93 农药及药物HX94~HX103 其他HX104~HX113 物理性因素WL1~WL9 生物性因素SW1~SW5 表5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表 代码粉尘 FC1 矽尘FC2 煤尘(游离SiO2含量<10%) FC3 石墨尘FC4 炭黑尘 FC5 石棉尘FC6 滑石尘 FC7 水泥尘(游离SiO2含量<10%)FC8 云母尘 FC9 陶瓷尘FC10 铝尘(铝、氧化铝、铝合金粉尘)FC11 电焊烟尘FC12 铸造粉尘 FC13 棉尘FC14 其他粉尘 代码化学毒物 HX1 铅及其化合物(不含四乙基铅)HX2 汞及其化合物 HX3 锰及其化合物HX4 镉及其化合物 HX5 铍及其化合物HX6 铊及其可溶性化合物 HX7 钡及其化合物HX8 钒及其化合物 HX9 铀及其化合物HX10 铬及其化合物 HX11 镍及其化物(不含羰基镍)HX12 四乙基铅 HX13 羰基镍HX14 氧化锌

HX15 有机锡HX16 磷及其化合物(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除外) HX17 磷化锌HX18 磷化铝 HX19 氰化钠、氰化钾HX20 砷及其化合物(不含砷化氢)HX21 氟及其化合物(不含氟化氢) HX22 甲醛 HX23 氮氧化合物HX24 碳酰氯(光气) HX25 二氧化硫HX26 氨气 HX27 氯气HX28 硫酸二甲酯 HX29 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 HX30 一甲胺 HX31 硫化氢HX32 磷化氢(膦) HX33 一氧化碳HX34 砷化三氢(胂) HX35 氰化氢HX36 氟化氢 HX37 硫酸HX38 硝酸 HX39 盐酸HX40 氢氧化钠 HX41 苯HX42 甲苯 HX43 二甲苯HX44 正己烷 HX45 汽油HX46 二硫化碳 HX47 二氯乙烷HX48 三氯甲烷(氯仿) HX49 氯乙烯HX50 氯丙烯 HX51 三氯乙烯HX52 氯丁二烯 HX53 四氯化碳HX54 苯胺 HX55 N-甲基苯胺HX56 N-异丙基苯胺 HX57 对硝基苯胺HX58 对硝基氯苯/二硝基氯苯 HX59 二苯胺HX60 二甲基苯胺 HX61 联苯胺HX62 硝基苯 HX63 二硝基苯(全部异构体) HX64 二硝基甲苯 HX65 三硝基甲苯HX66 苯酚 HX67 对苯二酚HX68 多氯酚(含五氯酚) HX69 硫氯酚HX70 甲醇 HX71 乙醇HX72 醚类化合物 HX73 氯甲醚HX74 多氯联苯 HX75 氯化萘HX76 多氯萘 HX77 醌HX78 蒽醌 HX79 吖啶HX80 菲 HX81 荧光素HX82 荧光增白剂 HX83 油彩HX84 柴油 HX85 煤油HX86 蒽油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规范

AQ/T 4269-2015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规范发表时间:2015-04-22 来源:职业卫生网浏览次数:12187 评论:0 顶:0 踩: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的基本要求、工作程序和报告编写格式等。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工作。用人单位日常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本标准不适用于放射性物品的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2(所有部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 159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T 160(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GBZ/T 189(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GBZ/T 192(所有部分)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3 术语和定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occupational hazards monitoring 对工作场所劳动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采样、测定、测量和分析计算。 4基本要求 4.1检测工作应遵循国家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开展检测工作的机构应取得计量认证,并依法取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 4.2评价监测、日常定期检测、监督监测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 4.3异常工况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应注明检测时工作场所的生产状况。 4.4在易燃、易爆工作场所采样(测量)时,应使用防爆型采样(测量)设备。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程序(标准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程序(标准版)

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程 序(标准版) 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1.目的 识别本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评价风险因素,从而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并在新问题出现或其他情况时对其进行更新和持续改进。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及更新。 3.定义 危害辨识:辨识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风险评价: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全过程。 4.职责 4.1办公室、生产部负责组织公司各部门进行安全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评价与更新工作。

4.2其他部门按照程序要求辨识本部门的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因素,并进行初步评价。 4.3相关部门负责安全健康危害因素的处置。 5.管理规则及流程 5.1职业安全健康危害辨识评估和控制 5.1.1按职责分工,成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委员会,对存在的职业安全健康危害进行辨识与评价。 5.1.2危害因素辨识的范围必须覆盖公司的生产作业活动全过程。 5.1.3辨识依据 1)国家、政府各部委颁布的政策、法规、标准、规定、条例等; 2)当地的地方法规、标准、规定、条例等; 3)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的检测及认证结果或反馈的信息。 5.1.4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法 1)直观经验法:a.对照、经验法、b.类比方法。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各部门根据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委员会的要求,对本部门内生产作业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判断,找出可能对职业安全健康不利影响的各类危害因素。 5.1.5评价依据: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通用版)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通 用版) By learning safety knowledge, we ca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 knowledge in daily life. Safe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life and life. ( 安全常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文字可以自由修改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通用版) 1、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所作检测、评价应当客观、真实。 3、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执行日期:2001年10月27日 可在本位置填写公司名或地址 YOU CAN FILL IN THE COMPANY NAME OR ADDRESS IN THIS POSITION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

编号: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样例) 委托单位: 检测与评价场所: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证书号: 检测评价机构名称(盖章) 年月日

封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说明 (一)检测与评价工作依据有关法规、协议和技术文件进行。 (二)报告中有涂改、增删或复印件检验印章不符者无效。 (三)本报告的检测结果及本单位名称,未经同意不得用于广告、评优及商品宣传。 (四)对本检测与评价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我单位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五)本报告正文共页,报告一式三份(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所在地卫生监督机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各一份)。 检测与评价单位: 技术档案存放处: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传真: 联系人:

正文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 一、一般情况 受检单位:地址: 委托单位:联系人: 联系地址:电话: 邮编:检测项目: 采样时间:年月日样品数量: 检测时间:年月日检测仪器: 二、检测与评价依据: (一)采样依据: (二)评价依据: 三、现场情况: 四、测试条件与样品采集

五、检测结果与评价(详细检验结果见附录2) *C 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 STEL:短时间接触浓度,C MAX:最高浓度检测结果表明: 六、改进措施和建议: 七、附录 附录1.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点分布示意图 附录2. 检测检验报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负责人(签名): 检测人(签名):校对人(签名):审核人(签名): 报告签发人:检测评价机构(盖章) 年月日

职业病危害分类大全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一、粉尘类: (一)矽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矽肺 (二)煤尘(煤矽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煤工尘肺 (三)石墨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石墨尘肺 (四)炭黑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炭黑尘肺 (五) 石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石棉肺 (六) 滑石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滑石尘肺 (七) 水泥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水泥尘肺 (八) 云母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云母尘肺 (九) 陶瓷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陶瓷尘 (十) 铝尘(铝、铝合金、氧化铝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铝尘肺 (十一) 电焊烟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电焊工尘肺 (十二) 铸造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铸工尘肺 (十三) 其他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其他尘肺 二、放射性物质类 (电离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r射线)等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疾病、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性肿瘤、放射性骨损伤、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复合伤、根据《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 三、化学物质类: (一)铅及其化合物(铅尘、铅烟、铅化合物,不包括四乙基铅)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铅及其化合物 (二)汞及其化合物(汞、氯化高汞、汞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汞及其化合物中毒 (三)锰及其化合物(锰烟、锰尘、锰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锰及其化合物中毒 (四)镉及其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镉及其化合物中毒

(五)铍及其化合物 铍病 (六)铊及其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铊及其化合物中毒 (七)钡及其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钡及其化合物中毒 (八)钒及其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钒及其化合物中毒 (九)磷及其化合物(不包括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磷及其化合物中毒 (十)砷及其化合物(不包括砷化氢)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砷及其化合物中毒 (十一)铀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铀中毒 (十二)砷化氢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砷化氢中毒 (十三)氯气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氯气中毒 (十四)二氧化硫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二氧化硫中毒 (十五)光气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光气中毒 (十六)氨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氨中毒 (十七)偏二甲基肼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偏二甲基肼中毒 (十八)氮氧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氮氧化合物中毒 (十九)一氧化碳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一氧化碳中毒 (二十)二氧化碳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二氧化碳中毒 (二十一)硫化氢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硫化氢中毒 (二十二)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 (二十三)氟及其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工业性氟病 (二十四)氰及腈类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 (二十五)四乙基铅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四乙基铅中毒 (二十六)有机锡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有机锡中毒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2012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一、粉尘类 (一)矽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 1、可能产生的职业病:矽肺 2、行业举例: (1)煤炭采选业:岩巷凿岩、岩巷爆破、岩巷装载、出矸推车、喷浆砌碹、岩巷掘进、煤巷打眼、煤巷爆破、煤巷加固、采煤运输、井下通风 (2)石油天然气采选业:泥浆配置、地质磨片 (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矿穿孔、炮采、机采、装载、运输、回填、支护、采矿辅助、破碎、筛选、研磨、浮选、重选、磁选、选矿辅助 (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打孔、炮采、机采、装载、运输、回填、支护、采矿辅助破碎、筛选、研磨、浮选、重选、磁选、电选、选矿辅助 (5)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土砂石打孔、炮采、机采、装载、运输、破碎、筛选、研磨、转运、开采辅助;河砂吸采、河砂手采、河砂筛选、河砂转运、河砂运输、河砂开采辅助、化学矿打孔、炮采、机采、装载、运输、回填、支护、采矿辅助、破碎、筛选、研磨、浮选、重选、选矿辅助、非金属矿打孔、炮采、机采、装载、运输、回填、支护、来矿辅助、破碎、筛选、研磨、重选、选矿辅助 (6)工艺美术品制造业:石质工艺品雕刻 (7)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水电施工 (8)碱产品制造业:泡化碱制取 (9)无机盐制造业:硅酸钾制取、氟化钠制取 (10)化学肥料制造业:电炉制磷 (11)涂料及颜料制造业:搪瓷色素备料、玻璃色素溶制、玻璃色素成品(12)催化剂及各种化学助剂制造业:两步共胶 (13)橡胶制品业:胶辊辊芯处理 (14)砖瓦、石灰和轻质建材制造业:砂石装卸、筛选、转运、堆垛、运输、辅助、装卸、筛选、转运、投料、拌和、浇注、辅助、石材切割、雕凿、研磨、整修、辅助、荒料锯切、板材研磨、板材切割 (15)玻璃及玻璃制品业:玻璃备料、光学玻璃配料、玻璃喷砂、玻壳备料(灯具、荧屏)、玻璃纤维配料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主要有哪些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主要有哪些 一、粉尘类: (一)矽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的无机性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矽肺 (二)煤尘(煤矽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煤工尘肺 (三)石墨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石墨尘肺 (四)炭黑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炭黑尘肺 (五) 石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石棉肺 (六) 滑石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滑石尘肺 (七) 水泥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水泥尘肺 (八) 云母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云母尘肺 (九) 陶瓷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陶瓷尘 (十) 铝尘(铝、铝合金、氧化铝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铝尘肺 (十一) 电焊烟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电焊工尘肺 (十二) 铸造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铸工尘肺 (十三) 其他粉尘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其他尘肺 二、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r射线)等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疾病、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性肿瘤、放射性骨损伤、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复合伤、根据《放射性疾病诊断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三、化学物质类: (一)铅及其化合物(铅尘、铅烟、铅化合物,不包括四乙基铅)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铅及其化合物 (二)汞及其化合物(汞、氯化高汞、汞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汞及其化合物中毒 (三)锰及其化合物(锰烟、锰尘、锰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锰及其化合物中毒 (四)镉及其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镉及其化合物中毒 (五)铍及其化合物 铍病 (六)铊及其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铊及其化合物中毒 (七)钡及其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钡及其化合物中毒 (八)钒及其化合物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钒及其化合物中毒 (九)磷及其化合物(不包括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磷及其化合物中毒 (十)砷及其化合物(不包括砷化氢)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砷及其化合物中毒 (十一)铀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铀中毒 (十二)砷化氢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砷化氢中毒 (十三)氯气 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氯气中毒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及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及防 护措施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三类: 1.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高温辐射,寒冷季度因窗门紧闭而带通风不良等; (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厂房矮小、狭窄;设计时没考虑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通风、换气或照明等。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 (4) 工作环境产生的危害 人类所处的外界环境因素十分复杂。自然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因素,除了可以引起有关疾病外,还可以产生工效学的影响。通过对微小气候、噪声、振动、照明、色影等的研究,提出人的最适宜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废品率、保护人的身心健康。 (5)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安排不合理 如工人的上岗选用和培训、工间休息、轮班作业制度等的安排不合理,使工人不适应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或疲劳作业。 2.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如铅、苯系物、氯、汞等; (2)物理因素:主要为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及振动;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射频辐射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 (3)生物因素:如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其他如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原体。

(4)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3.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如劳动时间过长,特别多见于检修期间,有的一天工作10-12小时,连续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组织不当则不利于员工的健康。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多见于新工人或新装置投产试运行生产不正常时,如重油加氢装置,压力高,硫化氢浓度大,易发生燃烧、爆炸或中毒。不仅新工人紧张,老工人在试运行期间也十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不能合理地安排与劳动者身体状况相适应的作业;超负荷的加班加点;检修时工作量往往过大。 (4)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光线不足使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如检修过程中的仰焊等。 噪声的分类、危害及防护措施 (一)噪声的分类 噪声,从卫生学的角度讲,凡是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称为噪声。噪声是声音的一种。噪声会影响人的情绪和健康,干扰工作、学习和正常生活,已成为社会公害之一。 噪声的分类:噪声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按照噪声来源则分为: (1)机械性噪声:由于机械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如冲压、打磨等发出的声音。 (2)流体动力性噪声: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产生的声音,如空气的压缩或释放发出的声音。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清单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清单编号:BZH-JL-10-05 序 号 识别时间识别车间识别岗位危害因素有害物质导致的职业病防范措施备注 1 2015.10.1 5 生产车间 破碎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粉尘、噪音 肺尘病、引起岗位工人听力减退 和神经衰弱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佩戴防尘口罩,戴耳塞 2 2015.10.1 5 加料机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粉尘、噪音 肺尘病、引起岗位工人听力减退 和神经衰弱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佩戴防尘口罩,戴耳塞 3 2015.10.1 5 卸料机物理因素噪音 引起岗位工人听力减退和神经 衰弱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戴耳塞 4 2015.10.1 5 检修工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粉尘、噪音 肺尘病、引起岗位工人听力减退 和神经衰弱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佩戴防尘口罩,戴耳塞 5 2015.10.1 5 中控室物理因素高温、噪音肺尘病、热射病 耳塞,手套,尽量避免接触高温 部位 6 2015.10.1 5 造粒包装 组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噪音、粉尘 肺尘病、引起岗位工人听力减退 和神经衰弱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防尘口罩,耳塞

7 2015.10.1 5 造粒操作 工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噪音、粉 尘、高温 肺尘病、热射病 引起岗位工人听力减退和神经 衰弱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防尘口罩、耳塞,尽量避免接触 高温部位 8 2015.10.1 5 锅炉房 检修工化学因素粉尘、高温肺尘病、热射病 佩戴防尘口罩和手套,其他劳保 用品穿戴齐全 9 2015.10.1 5 司炉工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噪音、粉 尘、高温 肺尘病、热射病、引起岗位工人 听力减退和神经衰弱征,严重时 造成耳聋 防尘口罩、耳塞,尽量避免接触 高温部位。工作时劳保佩戴齐全 10 2015.10.1 5 出渣工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噪音、粉 尘、高温 肺尘病、热射病、引起岗位工人 听力减退和神经衰弱征,严重时 造成耳聋 防尘口罩、耳塞,尽量避免接触 高温部位。工作时劳保佩戴齐全 11 2015.10.1 5 水化员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噪音、粉 尘、 肺尘病、引起岗位工人听力减退 和神经衰弱征,严重时造成耳聋 防尘口罩、耳塞 12 2015.10.1 5 仓储部叉车司机化学因素粉尘肺尘病防尘口罩

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

编号:SM-ZD-75228 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 化学性因素 (1)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化学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有的为原料,有的为中间产品,有的为产品。常见的有氯、氨等刺激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氢等窒息性气体,铅、汞等金属类毒物,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 (2)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较长时间悬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称为生产性粉尘。如矽尘、滑石尘、电焊烟尘、石棉尘、聚氯乙烯粉尘、玻璃纤维尘,腈纶纤维尘等。 2. 物理性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高温,如热油泵房、催化剂生产的焙烧岗位、加氢催化剂反应器内操作、夏天进人油罐车或油槽车内作业等;低温,如石蜡成型的冷库。 (2)噪声如来自机械力(固体或液体表面的振动),气体

职业病危害日常因素检测报告

检测任务编号:HHWY-2016T-042检测报告 用人单位:山东太阳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检测类别: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 济南浩宏伟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二〇一六年八月二十四日

声明 济南浩宏伟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在为山东太阳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提供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服务过程中,坚持客观、真实、公正的原则,并对出具的《检测报告》承担法律责任。 济南浩宏伟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2016年8月24日

目录 1. 检测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法律、法规和规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技术规范和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础技术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2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3检测类别及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任务来源、检测类别、检测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生产工艺及设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生产工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主要生产设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原辅材料及产品............................................... 错误!未定义书签。 岗位设置及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4现场采样和测量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采样环境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项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样品采集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5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6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化学毒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 物理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超标岗位统计、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详细版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卫生部 2002年5月1日) 一、粉尘类 矽尘;煤尘;石墨尘;炭黑尘;石棉尘;滑石尘;水泥尘;云母尘;陶瓷尘;铝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其他粉尘 二、放射性物质类 三、化学物质类 铅;汞;锰;镉;铍;铊;钡;钒;磷;砷;铀;砷化氢;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偏二甲基肼;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氟;氰及腈类化合物;四乙基铅;有机锡;羰基镍;苯;甲苯;二甲苯;正己烷;汽油;一甲胺;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二氯乙烷;四氯化碳;氯乙烯;三氯乙烯;氯丙烯;氯丁二烯;苯胺、甲苯胺、二甲苯胺、N.N-二甲苯胺、二苯胺、硝基苯、硝基甲苯、对硝基苯胺、二硝基苯、二硝基甲苯;三硝基甲苯;甲醇;酚;五氯酚;甲醛;硫酸二甲酯;丙烯酰胺;二甲基甲酰胺;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杀虫脒;溴甲烷;拟除虫菊酯类;导致职业性中毒性肝病的化学物质;根据《职业性急性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的危害因素。 四、物理因素 高温;高气压;低气压;局部振动 五、生物因素 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布氏杆菌; 六、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接触性皮炎的危害因素;导致光敏性皮炎的危害因素;导致电光性皮炎的危害因素;导致黑变病的危害因素;导致痤疮的危害因素;导致溃疡的危害因素;导致化学性皮肤灼伤的危害因素;导致其他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七、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化学性眼部灼伤的危害因素;导致电光性眼炎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白内障的危害因素 八、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导致噪声聋的危害因素;导致铬鼻病的危害因素;导致牙酸蚀病的危害因素 九、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石棉;联苯胺;苯;氯甲醚;砷;氯乙烯;焦炉烟气;铬酸盐 十、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氧化锌;二异氰酸甲苯酯;嗜热性放线菌;棉尘;不良作业条件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

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1.化学性因素 (1)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化学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有的为原料,有的为中间产品,有的为产品。常见的有氯、氨等刺激性气体,一氧化碳、氰化氢等窒息性气体,铅、汞等金属类毒物,苯、二硫化碳等有机溶剂。 (2)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较长时间悬浮在生产环境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称为生产性粉尘。如矽尘、滑石尘、电焊烟尘、石棉尘、聚氯乙烯粉尘、玻璃纤维尘,腈纶纤维尘等。 2.物理性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高温,如热油泵房、催化剂生产的焙烧岗位、加氢催化剂反应器内操作、夏天进人油罐车或油槽车内作业等;低温,如石蜡成型的冷库。

(2)噪声如来自机械力(固体或液体表面的振动),气体湍流,电动 力及磁动力等。如催化“三机”室、加热炉、高压蒸汽放空、泵、 球磨机、粉碎机、机械传送带、电气设备等。 (3)振动如循环压缩机转动;使用风动工具,如锻锤、风锤;电锯、 捣固机;研磨作业的砂轮机、铣床、镟床;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摩托车、火车等。 (4)电离辐射如工业探伤用的X射线,放射性同位素仪表,如料位计 的Y射线等。 (5)非电离辐射如高频热处理时的高频电磁场,电焊、氩弧焊、等离 子焊时产生的紫外线,加热金属、玻璃时产生的红外线等。 3.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有害因素指细菌、寄生虫或病毒所引起的与职业有关的某些 疾病。如引起皮革工人、畜产品加工工人等职业性炭疽的炭疽杆菌,

引起森林工作者的职业性森林脑炎的是由蟀传布的一种森林脑炎病毒等。 4.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特别多见于检修期间,有的一天工作10-12h,连续10d、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组织不当则不利于员工的健康。 (2)劳动精神过度紧张多见于新工人或新装置投产试运行,或生产不正常时。如重油加氢,高压,硫化氢浓度大,易发生燃烧、爆炸和中毒,新工人紧张,老工人在试运行期间也十分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安排不当如超负荷的加班加点,还有检修时的工业探伤工作量往往过大。 (4)个别器官、系统过度疲劳如光线不足使视力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设备。

741852煤矿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XX煤矿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我矿生产技术部于2014年6月16日—17日对煤矿职业危害因素——粉尘、噪声、毒物进行监测。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目的 1.1检测和评价工作场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1.2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3评价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及职业卫生防护设施是否符合要求。 2.评价依据及标准 2.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2年5月1日 2.2《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2002年4月30日 2.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 2.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2.5卫生部《卫生防疫工作规范》(劳动卫生学分册) 2.6《车间空气监测检验方法》(第三版) 2.7《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 3.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按照卫生部关于《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以及现场调查监测,确定我矿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见下表:

凹河煤矿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4.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4.1 监测内容 4.1.1化学因素:一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粉尘浓度、粉尘游离SiO2含量 4.1.2物理因素: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性噪声 4.1.3气象条件:气温、气压、气湿、气流 4.2测试方法 4.2.1测试条件:按正常生产状况 4.2.2测试频率:按照卫生部《卫生防疫工作规范》(劳动卫生学分册)规定执行。 4.3样品测定、分析检验方法 4.3.1化学因素:硫化氢采用GB/T16033-1995对氨基二乙替苯胺比色测定方法; 氮氧化物采用GB/T16032-1995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测定方法; 一氧化碳采用AT INST型一氧化碳检测仪直接测定分析; 粉尘采用GB57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的规定测定,粉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