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之路

中国近代化之路
中国近代化之路

中国近代化之路

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1、发展阶段的特征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但在经济上,地主阶

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这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引进

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刺激了中国近代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1895年—1919年进入整体发展阶段.“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在经济近代化方面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政治体制近代化: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政治上推翻了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观

念深入人心,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促进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1919年—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遭到严重

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近代化新发展,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

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这阶段说明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2、发展的特点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摧残,发展缓慢,经历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各阶级都参与了探索:农民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3)近代化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竟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依靠政权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各阶级的探索都借鉴了外国成果.

(4)畸形发展.近代工业的地区分布不平衡,部门结构不合理.

3、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因素

(1)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历史原因.

(2)传统思想的束缚:重农抑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3)三座大山的压迫:即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4)决策失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一般从轻工业,而后延伸到重工业.同时,农业也相应变化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而中国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农业一直是传统农业,拖了工业化的后腿.

(5)缺乏政治前提: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前,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而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才掌握政权,开始大规模工业化.这就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6)客观环境的制约:近代史上,战争、革命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不利于近代化的发展.

4、中国近代化与民主革命的关系

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过程,是封建势力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在华走狗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

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实现

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

5、感想:

(1)农业是基础: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2)政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实践证明, 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

(4)知识、人才是关键:欧美等国凭借三次科技革命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我们要抓住机遇,实施科教兴国,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才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近代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进步的社会思潮,而进步的社会思想推动了社会变革.要摆脱传统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促进近代化的历程.

近代化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经历曲折的磨难.也不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长期探索才能成功.靠借鉴别人的成果,照搬别人近代化的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

近代化之路.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蚌埠六中八(14)班段懿晨(A文)论文摘要: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 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从五大 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化的是与非,体现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曲折道路。 正文: 一、不可逆转的时代 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国际大环境既可给中国带来积极有利的因素,也可能造成灾难。孙中山早已讲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任何国家和人民都不能背离。于是在这样浩荡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中国也进入了民主革命。 二、踏上现代化的梦与泪 至于现代性观念,则是中国近一百多年来历史发展的主题。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摆脱帝国主义欺凌压迫和甩掉贫穷落后,努力实现现代国家的斗争过程。现代化是民国史时期的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国人民试图启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在期中所遭遇的种种挫折或失败是永不可磨灭的。作为中国人民艰难追求的独立、自由、民主、统—和富强五大政治选项与我们强烈宣示的反帝、反封建,应该是近代中国历史运动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不断推展和翻新、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类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起初只靠双腿行走的慢节奏、短距离的交通方式再也 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于是,便诞生了——车。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00年,一个名叫奚仲的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辆车。这种车由两个车轮架起的车轴,带辕的车架,车架附有的用来盛放货物的车箱构成。 最初的车,由人力来推动,即人力车。后来人们开始用牛、马拉车,即畜力车。传说,畜力车是商汤的先祖相土和王亥共同发明的。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发明了蹬踏式脚蹬驱动自行车。自行车灵巧方便,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不断改进,因其独特的、不可被替代的优势,依然被人们沿用至今。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 许多发明家也纷纷把瓦特的发明应用到“自走式车辆”的设计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卡尔本次等人发明了内燃机,告别了适用笨重的蒸汽机的历史,并将其用在了汽车上。从此,汽车变为现实。现在,汽车已经遍布各个城市,“有车”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科学家也从未停止对汽车进行改进,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三、辛亥革命的功与过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共同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我们分析一切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要观察它是否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完成了,就是胜利的革命;反之,则为失败。历史赋予辛亥革命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腐败统治;一是建立民主共和国。考察辛亥革命,这两项任务都完成了。至于当时深刻存在的更为复杂的社会改造任务,绝非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或革命党人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辛亥革命后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封建残留以及妄想复辟倒退的势力,这在任何一个翻天覆地改变国家民族历史命运的大革命面前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对比一下l949年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政治、社会、思想领域中存在的大量旧传统遗留,已经走过了几十年,改革任务尚要深化,从中就不难理解辛亥革命胜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就不会过分地苛求革命的先行者们了。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众所周知,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那么中国是如何走向近代化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必要提一下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政治上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尽管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盛世",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雍乾盛世"等.但是几乎每个封建王朝都跳不出这个从初期兴起,到逐渐昌盛,再到后期腐败衰亡的"怪圈".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国已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故步自封. 16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英国的工业品在中国遭到中国自然经济和闭关政策的顽强抵抗,销量不大,而英国商人却需要用大量银元购买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因此,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于是英国殖民者以走私鸦片作为改变贸易逆差的手段.清政府则实行禁鸦片措施,具有代表 的是林则徐的"虎门硝烟".英国针对中国禁烟,决定动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1840年4月,英国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同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失败而告终.随后,中国与西方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质的变化.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侵略,主要方面有: 一.军事侵略.鸦片战争后列强又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每一次战争之后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劫掠中国财富,破坏中国主权.领土完整. 二.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炮制"中国威胁论",企图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它们的过程.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但都以失败告终.却从反面教育了中国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从过程来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政治),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经济)。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1840-1895年,起步阶段。事件主要是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官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近代化也开始从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1895-1927年,整体发展阶段。 此阶段中,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首先,是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分为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也取得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立宪派发动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表现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将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为教育体制改革扫清道路;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产生大量新的文艺作品,文学上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艺术上有京剧的形成和上海、岭南画派的出现;史学界出现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史学革命”,发现了甲骨文。)

从大国崛起看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从《大国崛起》看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并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商业革命使得世界贸易中心逐渐从太平洋沿岸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葡萄牙、英国逐渐兴起。价格革命为西方资产阶级积累了物质基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这也成为后来大国崛起的前提。中国的闭关锁国使得我们错失了这样一个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机会,也是的英美等国从起点就将我们远远甩在了后面。 从《大国崛起》这一记录片中所展示的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或工业化,而相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我们的“现代化”则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西方化”。尽管这样似乎代表着主体性的丧失,但我们的发展轨迹事实上就是西方化的过程。 纵观大国的崛起,他们大致有以下共同的要素: 他们提供给买卖双方一个可以自由交换的市场,,及自由市场的经济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私有产权制度的确立,政府干预的减少,实行进一步市场化,这样才会形成一个有效运作的市场,并可以将财富投入生产。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我国以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相结合的方式来配置资源。 都以立法的方式对私营主的财产私有权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健全的体系,以法治国。中国从封建王权社会以来到毛泽东统治时期,都是以人治为主,君王掌握臣民的生死大权,君主意志决定整个国家的命运。我国把依法治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项基本国策也是崛起的土壤。 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开放环境为繁荣科学和文化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建立在新的生产技术和手段的产生,知识应用于创新,转化为新的生产力,进而转化为资本。 民主的政治。五四运动之前,我们国家的人民根植与思想深处的是为君主而活,为道义而活,为父母而活,五四运动之后,人们才明白了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要求权利,要求民主。 中国崛起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环境决定我们无法通过殖民掠夺和海外扩张的方式来扩大海外市场和发展经济,但我们是必要把市场推向海外。我们拥有13亿人口,这既是机遇又是诅咒,充足的人口一方面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我们生产的商品成本低但却导致我们不觉陷入生产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中去。 正如《大国崛起》的最后一段话一样:“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里只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风险。走过六十年,回收五百年,一路巡看交相兴替的大国演变,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一件事——让历史亮起来”。

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

训练二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 1.(2014·广州一模)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西方产生。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体系下,世界近现代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4~15世纪,现代化的准备或酝酿阶段;16~18世纪,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18世纪晚期以后,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19世纪,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迹象。 ——据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 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1)指出16~18世纪,英国现代化启动的具体表现。 (2)20世纪20~30年代,苏联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概括其 在经济领域的主要特点,分析其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新的变化,分析新变化出现的 原因。 (4)20世纪80年代,我国史学界掀起“现代化研究”的高潮,指出其历史背 景。 答案(1)具体表现:政治方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济方面,工业革命的开展;思想方面,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社会方面,新兴城市的兴起。 (2)主要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 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建国初期,我国基本照搬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通过三大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和严重的经济困难。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doc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古时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随着祖国不断地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也越来越自信,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道路上,有些人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是极其落后的,我们应该继续向西方看齐;有些人则披着复兴传统文化的外衣,过度夸大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把许多糟粕的文化传统思想也保留了下来并继续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中有许多内容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而且我们还要分清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指导这些传统文化的思想。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糟粕文化遗留下来的其中的一种思想。读书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手段,现在各行各业都能依靠书籍来传播技术经验,所以我们要认清行业之间绝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为在这种封建思想的荼毒之下,人们为了所谓的“体面的工作”,却忘了自我要不断“修身”;人们依然粉饰着“面子

工程”,却忘了古人提倡的要“务实”。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那些糟粕的思想,早就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或剔除。然而我们有很多人却依然拿着这一部分糟粕的古语来教导后人,造成封建顽疾无法根除。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个人认为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并没有发展出能够让整个中华民族接受的新型的中华现代文化思想。我们的现代文化思想依然依托于西方,造成了现在我们在复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生了思想上的混乱。在思想混乱之中,传统如何服务于现代成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当然,这也是文化复兴之路上必然会出现的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古时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医学、文学、音乐、书法、绘画、戏曲、服饰等等领域中,中国本身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实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那些根植其中的传统文化思想才有对错之别。不过现在对中医的质疑声非常多,这里我想说,大多数中医是通过实践检验出来的,这本身是符合西方所谓的科学的。即使是现在,西医也是在不断地试错之中,每过一段时间西医都会有很多旧理论被推翻。 上文提到了传统文化思想与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两种概念。因为只有分清这一点,才能知道哪些是需要我们去讨论去留问题的,哪些是不用纠结这一问题的。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主题二 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含最新模拟试题,含解析)

主题二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 [主题解读] 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近代化按其性质分为资本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两类范畴的近代化。 中外近(现)代化的历程、特点及评价,中外近代化道路的对比等一直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高考多运用图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对中外近代化历程、结果及影响的理解认识,分析比较综合评价中外近(现)代化差异及特点等。 [知识链接] 1.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美、法、德)。 (2)近代中国追求民主政治的探索(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追求等)。 (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等)。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历程。 2.经济工业化、市场化 (1)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历程(新航路开辟与西欧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2)近代中国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历程(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等)。 (3)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工业化的历程。 (4)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3.思想理性化、科学化 (1)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 (2)近代欧洲民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演变(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等)。 (4)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特点及影响(林魏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经典考题】(2013·福建文综,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

读书笔记《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内容纲要(文字版)

读书笔记《<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 化之路》内容纲要(文字版) 第一编大转变时代的新历史观 第一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 “现代化”还是“近代化”,应先正名 时间尺度上,泛指从中世纪结束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长时程” 价值尺度上,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 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 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 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 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 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可以看作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第二章西方的现代化思潮与现代化研究 不断变化中的社会思潮 现代化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性工业化高潮阶段形成的关于社会变迁的新理论架构。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欧和北美在19世纪陆续进入了工业化时期,蒸汽机这个巨怪的出世塑造了一个新社会即工业社会的轮廓。 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使乐观主义的论调占了优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声把社会进化的乐观主义思潮一下子轰得烟消云散。 现代工业文明走入歧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的社会思潮开始出现新的转向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美国社会思潮 20世纪60年代——“发展”与“现代化热” 现代化研究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迅速兴起的一门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首先由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提出来。 最先开辟的新领域发展经济学 现代化流派代表:著名经济史家华·惠·罗斯托其现代化论点也被称为“传播学 派”(现代化问题的提出是密切为美国对外政策服务的)

中国的近代化与世界的近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与世界的近代化 一、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一)总特点: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二)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 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 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2)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3)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三)具体特征: 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 1、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3、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二、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1、政治民主化的开始——维新变法运动 (1)基础知识(兴起背景、进程、意义、败因、教训等) (2)比较地主阶级洋务派、顽固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基本主张的异同点 (3)比较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 经济基础: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中国民资虽有初步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社会基础:日本的改良派借助于人民群众的反封建力量;中国维新派则脱离了人民群众 思想文化;日本民众较早地接触西方文化;清政府在文化上严格限制,中西文化交流几近断绝,对民族危机并未作深刻思考 领导力量;日本是在民族危机,幕府统治危机下,由商人、新闪地主、资本家与中下级武士和部分要求改革的大名进行的;中国是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依靠无实权的光绪帝进行的改革前提;日本经过了武装倒幕发起的;中国变法前没有经过政权的变动 国际环境;日本当时正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列强瓜分世界的高潮尚未闪起,中国及亚洲其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教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专题: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6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本专题是根据第一章的教学内容所做出的延伸,通过对近代以来中国人在面临民族危亡之时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选择,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近170年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中国现代化进程缓慢,经历了重重的坎坷、曲折,希望通过本专题的教学,让学生明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选择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用于指导实践,现在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进而坚定这一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在近170年的历程中,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缓慢,会遇到如此多的坎坷?教学方法 历史文献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绎法等 思考题 1、中国开启现代化道路的背景 2、辛亥革命为什么爆发? 3、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的现代化带来的影响? 4、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5、中国为什么从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进入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主要教学内容 前言 一、第一阶段: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840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 二、第二阶段:现代化的启动和道路抉择阶段(1912年—1949年10月) 三、第三阶段:经典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1949年10月—1978年) 四、第四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1979年至今) 总结

详细教案 前言 实现现代化是当今中国的最大任务,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日新月异的步伐向前迈进,令世界瞩目。但亦因社会、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利益关系的剧烈调整和腐败现象的出现,有人困惑,有人迷惘。如何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加顺利而稳健地向前发展,如何使人们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程更加坚信不移?回顾中国现代化的整个历程,总结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明白从资本主义现代化转变为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再转变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过程,是十分有益的,即所谓“鉴往而知来”。 如果说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使中国传统社会逐渐发生新的变化,标志中国现代化的开端,那么中国的现代化已经历了170年的时间。在这170年中,从社会环境和发展道路来说,中国的现代化经过了四个阶段和三种发展道路的变化,这是中国现代化已经经历的历史事实,我们不仅不能脱离这一事实,而且要对这一已经存在的历史的必然性进行解释,说明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总结其中的规律所在。 一、第一阶段: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840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潮流和规律,它以资本主义社会因素在欧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为起点和早期形态,随着资本主义向全世界的扩散和社会主义的出现而形成和发展。 (一)1840年前的中国 当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之间欧洲和北美的现代化从暗潮涌动到形成澎湃之势,并开始向东方潜流,这时的中国,已在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农业文明的社会形态下缓慢地发展了两千年,虽然传统的社会形态依然保持着,但是其内部构成和对外交往已经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比如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商业和商人群体已有一定的扩展、商业资本已有一定的积累等,从而使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既存在着与现代化相抵触的因素,也产生了一些潜在的适应因素。 举例:广州十三行 17世纪后期,大清帝国进入了康熙盛世,在平定三藩之乱和收复了台湾岛之后,审时度势的康熙帝,为了振兴沿海地区长期凋敝的经济,决心解除明朝以来300余年的海禁,实行开海通商政策。清政府开放海禁,并在广州、漳州、宁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人民版九年级思品《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第三课第一框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第三课《中国的道路》经济全球化,需要中国融入地球村中去。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对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学生需要认识到地球村的成员应该是色彩斑斓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方面我们要加快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凸现中国的特色。 本课与学生一同感知我们的全面开放政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在开放的过程中如何显现中国的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本部分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了解党在现阶段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路线制定的正确性,树立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二、教案 目标 学习当代中国的历史坐标,理解现阶段我国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和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过程与方法:

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 感受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多媒体辅助、读书指导、提问、合作式讨论探究。 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用书》中答案提示、教学资源部分 同学们:我们 儿女都感觉无比自豪。多媒体展示新史的变迁,

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开篇》。 新课 呢? 多媒体展示“图画史册”。责任意识。

同学们: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华民族受侵略、受欺凌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向现代化进军的号角,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航船。我们中学生要肩负起“开创未 一、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P33“阅 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 ,得出中国不发达 设问:60年来,中国获得了长足

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结论。 然后强调指出:中国处于并将长 资料卡:中国科协有关“中国达

论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之路

论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之路 【摘要】:。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中国迎来了现代化的曙光。洋务派的基本指导思想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它是贯穿于洋务运动始终的一个指导思想,是中国近代化的最早启动。这里的“中学”是指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孔孟之道和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体”,是不能改变的;“西学”是指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工艺技术和坚船利炮,这是“用”,是可以学习、效法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现代化尝试的失败,最终并未把中国引向现代化之路。 【关键词】:现代化;洋务运动;影响 现代化是时下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这与经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有关。著名史学家罗荣渠先生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就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可见,现代化就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19世界下半叶,工业化和现代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逐步向周围地区扩散,并越出欧洲向异质文化地区传播。在这一时期,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中国迎来了现代化的曙光。它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和工业化、教育科技、军事国防、外交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许多显著的进步,使中国从不同领域都开始朝现代化的方向迈进。洋务运动客观上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以下的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现代化尝试的失败,最终并未把中国引向现代化之路。 (1)国内环境方面:农民起义的冲击,迫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允许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于是洋务运动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但是,洋务运动需要的是和平环境和统治集团的一致努力,而国际资本的不断侵略,又使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们将精力和财力集中于军事,无力兴办更多的其他事业,从而限制了它的发展,使中国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就国内环境来讲,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

历史论文-中国现代化之路

论中国现代化之路 在讨论之前我们必须明确现代化的意义,顾名思义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可以说现代化分为:经济结构。科学教育,医疗卫生。以及军事装备。 结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国家崛起的道路来看,大多走的是向外扩张,以海外市场带动国家工业发展,当国家富起来从而扩大内需。大国的崛起常常是伴着另外一个大国的衰落。比如,英国的崛起并且实现第一现代化的时候,伴随的是西班牙帝国的落寞,和对全世界的掠夺使全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德国的现代化成功后,带来的是对本国人民的掠夺,并且不可自主的走向掠夺全世界的时候给全世界带来的灾难时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巧的是德国的失败,带来的美国的成功,日不落帝国的奄奄一息。 根据中国国情,我们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既包括经济的现代化,也包括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他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建国前夕,从建国后到1779年党的十一大三中全会,从改革开放至今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便是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标志的。1840年,中国在西方船坚炮利之下被迫打开国门,清朝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了振兴图强,向外国学习,建立枪械厂、购置军舰、建立船坞,向海外派遣留学生,这就是所谓的洋务运动。其中李鸿章是代表人物。中国开始了对外的学习,洋务运动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为标志,最终洋务运动失败了,就其失败的原因,落后的封建体制不能容忍现代化因素的产生。洋务运动只处于学习“器物”的阶段,没能为中国的进步带来效果(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但他毕竟是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一次尝试,同时也是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次尝试。 由此引出了康·梁维新变法,借鉴英国经验,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君主立宪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孙中山等人的引导下一种新的制度民主共和制进入了中国。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如:辛亥革命等:(这一阶段属于学习“制度”时期)。 而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后,马克思·列林的社会主义思想开始传入,进入学习“思想”的阶段,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新中国,中国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也大大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以往人们对抗日战争历史经验的总结,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影响方面,而实际上,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发生过重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日本的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 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是近代日本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因素之一。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中的一部分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一部分用来发展现代教育。这些事实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即日本的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中国现

中国如何走现代化之路的论文

中国如何走现代化之路的论文 复旦发展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何爱国博士多年来潜心于现代化研究,2011年推出新作《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是目前国内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将会因为以下特点而成为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与未来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首先,该书从历史的视角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解析。书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目标,从早期自主探索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到仿效苏联式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走上了一条从学习模仿转向自主探索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现代化战略先后经历了九次演变: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战略、学习苏联的现代化战略、“借鉴苏联,统筹兼顾”战略、“赶英超美”战略、“农工商并举”战略、“四化”战略、“小康”战略、“全面小康”战略、“科学发展”战略。现代化理念和战略直接影响着一国的现代化实践,根据我国迄今11个五年规划在建设重点上的转移,本书将现代化进程划分为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三个阶段,也即是在政策取向上经历了从“以工业化为重点,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到“以市场化为取向,重视社会发展”,再到“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完善市场化、推进城镇化为新的着力点”的三次转型。现代化是有关现代文明演化和国家发达的复杂的社会现象。本书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总结、分析和反思,可以使我们清楚地把握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脉络和未来走向,同时印证了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历史过程。 其次,该书从理念、思潮、战略、政策、指标体系等方面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理论做了全面探讨。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毛泽东、邓小平等在内的几代领导人都对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毛泽东对苏联经典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批评以及“四化”理论的提出,到邓小平对中国现代性的重构,中国现代化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评判中借鉴,在借鉴中超越与创新。不论是理念、思潮,还是战略、政策、指标体系都日益体现出“中国模式”的独有特色。其中,“改革开放”与“小康理论”的提出和践行是中国现代化理论创新和与时俱进的集中表现。正如作者所说,“从‘封闭’走向‘开放’,既是一种全球化背景下迎接国际发展挑战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必然”,而小康理论则“突破了仅仅从经济上看问题的狭隘观点,把现代化过程看做一个社会全面发展、协调互动与文明提升的过程”。中国现代化理论从重复和模仿到创新与超越,一步步引导着中国走上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再次,该书在历史回顾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中国当代现代化实践,尤其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做了前瞻。现代化不仅是一种理论、一种思潮,更主要的是各国在追求国家发达目标过程中的一种实践。本书对当前我国现代化实践中出现的大城市化发展趋势、新工业化思潮、人文化与市场化交融的取向、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逐一分析,并对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农民流动问题做了深入探讨。中国是一个后发型国家,在短时期内取得长足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然而,现代化毕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许多发达国家都历经上百年的奋斗才得以实现,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快速推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农民流动正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本书对农民流动进行了全面的历史回顾,并对其进行了多层面的制度解析。作者特别指出,“农民流动是中国现代化之必然与必需。农民的流动化、非农化与市民化是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完善农民工流动机制,是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刻不容缓的要求”。 纵观全书,作者用宽广的眼光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现代化理念、思潮、战略、政

回顾参考资料中国的近代化道路

回顾中国的近代化道路 所谓中国的近代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中国的资本主义化。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资本主义制度最先出现在西方,所以中国的近代化一开始就注定也是一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概括地说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①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睁眼看世界。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资政新篇》描绘发展资本主义蓝图。 ③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实践魏源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宣告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一批近代专业人才,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同时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逐步登上政治舞台。由于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使人们认识,单纯学习外国的坚船利炮是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还必须进行制度的改革。因此中国的近代化转向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阶段。 (2)第二阶段(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①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君主立宪按梁启超所说是君有权.权有限。维新派政治上主张开议院,倡议民权,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主张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这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重大的社会进步意义。但是变法实际是在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首肯下才能进行的。而变法则是一种利益的再分配,由于维新派力量弱小,改革的心态急于求成,改革力度的超前,最终超出实权派所能容忍的限度,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支持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禁,康、梁被追捕逃亡海外,谭嗣同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戊戌变法以和平的改良为开始以流血的政变为告终。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起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一部分人在血的教训中醒悟过来,走上了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成为革命派。一部分人继续君主立宪成为保皇派。

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 【专题说明】从文明史的角度命制高考试题是近几年命题的突出特点。在高考复习中,应按照文明史观,来确定考点和重点,并按照文明史观来审视、阐释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文明史观的主要观点有: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可相应地划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3)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 (4)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原始农业)、农业时代(传统农业)、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四个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 按地域划分:海洋文明、大河文明、草原文明。 按生产形式划分: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 中国近代化过程实质是中国文明不断进步的过程。它包括经济、政治(政治制度、军事、教育、外交)、思想文化、社会生活(衣、食、住、行) 一、中国近代化概念和发展阶段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简言之是指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它是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标志。 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经阶段。 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起步阶段(1840--1895),是器物层的近代化阶段。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的一批近代军工企业,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是制度层和思想层的近代化阶段。这一时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第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较快。 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的推进的特点: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失败;从资产阶级内部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从北洋军阀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

热点专题二近代以来中西方的近代化道路 【热点解读】 近代化(现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具体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社会习俗的近代化等。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近代化按其性质分为资本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两类范畴的近代化。近代化的产生途径有“内源型”和“后发型”两种,“内源型”指的是西欧国家,主要是由于内部因素积累而实现的自我转变。“后发型”指的是亚、非、拉大多数国家,其走向近代化的途径不是来自于内部因素,而是受到外部的刺激之后进行的“回应”和“学习”。 【史实链接】 1.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史实链接点①: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英、美、德)。 史实链接点②:近代中国追求民主政治的探索(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追求等)。 史实链接点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诞生、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等)。 史实链接点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历程(1954年宪法、三大政治制度、依法治国方略)。 2.经济工业化、市场化 史实链接点①: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历程(新航路开辟与西欧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等)。 史实链接点②:近代中国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历程(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等)。 史实链接点③: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工业化的历程。 史实链接点④: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化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3.思想理性化、科学化 史实链接点①: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