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战略研究

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战略研究
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战略研究

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战略研究

本报告运用现代供应链与应急物流理论和思想,从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与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要求相适应的军事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内容,并针对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提出了军事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重要体现,而积极推进与多样化军事任务要求相适应的军事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既是贯彻胡主席重要战略思想的积极举措,也是提高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后勤保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更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和理论课题。

一、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是军事应急物流体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物流信息化是实现高效应急物流的必然途径。加强军事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应准确把握新军事变革对信息系统的要求,系统分析我军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客观问题与突出矛盾,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法规、统一标准,以一体化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各保障系统有关业务领域的整体建设,使我军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真正达到各部门、各层次、各要素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高效运行和安全可靠,特别是要以建设全资产可视系统为突破口,统一制定全军物资编码,尽快实现仓库管理自动化和物资运输集装化,结合全军运输信息和控制网络,构建标准统一的军事应急

应急物流管理模式教学内容

三、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模式完善 针对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情况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我国应该将我国现有的应急物流管理模式完善成为一个由政府主导与第三方物流合作、有强大的信息平台支撑、有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全民参与的管理模式,整个应急物流体系的构成包括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急物流信息支撑平台、应急物流储备中心、应急物流运输中心和应急物流配送中心等功能(如图1所示)。 图1 在这种模式条件子下,没有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应急物资供应商将应急物资直接储备在应急物资的储备中心,当灾害发生时,应急物资将直接通过运输中心送往应急物资的配送中心,并通过配送中心直接发放给灾区民众,减少了中间环节时间和成本上的浪费。同时,应急物资供应商和社会救济物资捐助组织、及其它社会组织、个人还可以通过社会专业物流机构将救灾物资直接送往灾区配送中心, 并通过配送 物流

中心将救灾物资发放给灾区民众,减少了救助物资物流环节,使救急物资能够有效快速的到达急需的地区,保证自然灾害发生期间的物资供应,达到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应急目的,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效率。而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系统中所有的功能部门将通过应急物流信息支撑平台获取相关的救灾信息,由政府主导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也主要通过应急物流信息支撑平台指挥各功能体的行动,实现合理有序地调配救灾资源的目的,应对突发灾害对各种物资需求。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物流预案体系 制定科学完善的应急物流预案,是确保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应急物流快速反应、果断处置、有效保障的基础。首先,应急物流预案的内容需要更科学、合理和可行。其次,应急物流预案体系的建立需要研究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自然灾害事件,同时对比其他国家的应急物流预案,分门别类地归纳出灾害发生特点(包括灾害发生区域、灾害发生的时间规律,等等),然后再设置预案。第三,应急物流预案也要区分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等不同级别,区分国家、地区、行业、社区等不同系统,并考虑不同地域、环境、条件、背景以及不同的物流方式,分级分类论证制定适用的应急物流预案,以减少应急物流的无序性。 (二)构建应急物流风险预警管理体系。 应急物流的组织和运作过程中,由于灾害情境的复杂性和灾害演变的不确定性,加上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中各环节、各流程存在大量管理失误、管理缺陷、管理错误行为等,内外风险因素叠加、耦合,又

应急物流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11-04-06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项目编号:09DZ2250400。 作者简介:应俊(1987-),男,浙江丽水人,上海海事大学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与工程。 Logistics Sci-Tech No.6,2011物流科技2011年第6期摘要:应急物流系统的高效运作能够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因而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作者围绕应急物流管理基础理论、应急物流物资筹集、应急物资调运配送、应急物资库存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系统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应急物流的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了近一两年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关键词:应急物流;突发事件;灾害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2.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emergency logistics can reduce the harm caused by emerge-ncy,which received widespread concern among theorists.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on emergency logistics,centering on several aspects which include basic theory of emer-gency logistics management,emergency logistics supplies raising,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emergency supplies,and storage of emergency supplies.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research on emergency logistics in the last two years is given in the end. Key words:emergency logistics;unexpected incidents;disaster logistics 近年来,伴随我国频繁发生大规模突发事件———SARS 、地震、雪灾、恐怖主义,应急物流管理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已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突发事件造成的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必然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以解决或处理伤者救助、灾后重建、卫生防疫、恢复生产、恢复秩序等问题,对应急物流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系统地介绍国内外应急物流的研究现状。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应急物流管理基础理论的研究 国外对应急物流的研究起步早,研究文献也非常丰富。Aikens (1985)[1]通过线性规划、0~1整数规划、动态规划等九种基本形式的选址模型和方法,对应急物流以及配送选址进行了研究。Cart (1992)[2]将应急物流描述为以正确的数量、顺序、地点与时间将应急救援物资运达应急需求点的行为。Vladimir Marianov 和Charles Rovelle (1994)[3]在传统的确定性集合覆盖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到服务设施经常处于服务状态的情况,提出了随机性集合覆盖模型。Suleyman Tufekci 和Wallam A.Wallace (1998)[4]作为权威的应急管理专家指出,应急管理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在应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要解决资源的折中利用问题。Antoine G.Hobeika 和Changkyun kim (1998)[5]提出了利用先进的知识模型来支持应急管理(应急管理知识模型),并已经成功地应用到了西班牙的水灾管理中。Masood A. B.,Amr K.Mortagy 和Colnel Ali Alsayed (1998)[6]建立了放射性物品运输的多目标数学模型,该模型涉及运输目的地的确定及运输路线的选择,其中考虑了出现事故时的应急反应问题。S.M.Hong-Minh 等(2000)[7]运用仿真的方法对供应链中的突发性物流进行了研究。Sydney C.K Chu 和Lisa Chu (2000)[8]提出了香港医院的选址及其资源配置模型的框架,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优化决策:新医院地址的选择以及旧医院地址的重新分布;资源的配置规划,包括新医院床位数量的设置以及旧医院床位数量的重新设置,他们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香港的医院管理局。Wlodzimierz (2001)[9]考虑了应急服务设施选址的双目标模型———综合考虑中心点和中位点目标函数,将它转化为λ参数的Cent-dian 单目标模型,并将它转化为Chebyschev λ参数的单目标模型。这种Chebyschev λ参数的单目标模型可以产生所有的Pareto 优化解。同时讨论了如何将λ参数的单目标模型的算法转化为Chebyschev λ参数的单目标模型算法。Luis (2003)[10]在MCLP 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HCLP (hierarchical cowering location problem ),该模型事实上是MCLP 模型的两层推广。Rus -sell (2005)[11]对2004年印度洋地震与海啸爆发后的救援物资供应链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救援物资供应链的流程按顺序包括:物资准备→灾害爆发后进行物资评估及救援请求→物资调度和捐赠→货物取得→运输→交付过程中的跟踪记录→存货管理→交付。 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十年。翟晓敏等(1998)[12]结合辅助应急管理系统(CEMS )研制实例,从系统结构、推理系统、数据库系统、图形系统、继承网络系统等重要方面对实现快速、有效的辅助应急管理系统作了较深入的探讨,为今应急物流研究综述 Review on Emergency Logistics 应 俊(上海海事大学科学研究院,上海200135)YING Jun (School of Science Research,Shanghai Maritime Univ.,Shanghai 200135,China)誗基金项目誗 文章编号:1002-3100(2011)06-0007-04

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研究

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研究 作者: 摘要:在现代工业发展中,生产规模日趋扩大,生产过程中蕴含的能量巨大,虽然人们的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安全设计、安全措施不断提高,事故的发生还是不可避免,这些生产过程中的能量在事故状态下迸发出惊人的破坏力,往往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事故状态下的应急处理措施显得尤为必要,科学、合理的应急救援可以迅速控制事故发展,并尽可能排除事故,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减轻事故对环境的破坏,将事故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关键词: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一、前言 在任何企业生产活动中都有可能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生产系统所蕴含的能量越来越大,事故一旦发生,所造成的后果日益严重,往往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由于科技发展的局限性或者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完全规避事故是不可能的,基于此,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组织及时有效的救援行动,已经成为抵御事故风险、控制灾害蔓延、降低危害后果的关键环节。 事故应急救援是贯彻“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需要,是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应急管理的核心内容。 二、应急指挥人员应具有专业、科学的指挥能力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是整个应急救援体系的重心,而应急指挥者则是这个组织机构的中心,他的决定对事故应急处理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专业、科学的指挥可以使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无知蛮干则往往会有相反的结果,导致事故扩大化。 指挥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所以应急指挥者必须练好基本功,掌握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指挥本领,成为一名合格的指挥员。 三、应急救援预案要具有科学性、针对性 某市鄂尔多斯大街,因施工挖断天然气管道引发大火,该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启动了应急救援预案,疏散了周围近千居民,消防队员则用水灭火,并用土方填埋天然气管道断裂处,试图截断泄漏源。 该起火灾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应急处理却有不当之处:可燃气体泄漏引起的火灾,处理的原则不是用水去灭火,而是首先切断泄漏源,否则不能熄灭着火。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的应急计划,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应急救援预案能够正确地指导事故状态下的应急处理,将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缺乏科学性、针对性的应急救援预案不但不能正确地处理事故,甚至可能导致事故的扩大。 四、应急保障是应急救援的先决条件 某地发生一起突水突泥事故,事故发生后,成立了以副省长为核心的事故抢救指挥中心,展开抢险救援工作。在救援被困矿工作业中,掘进的输氧管道在离被困矿工10米时遇到岩石层,因钻进设备落后,导致输氧管道无法迅速打通,此时距离事故发生还不到两天,而通过掘绕巷方案第6天才打通,但16名被困人员已窒息死亡,可事故发生的第5天,救援人员还听见被困人员的敲击声。

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构建

一、引言 发达的物流业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它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物流业的发展同一国自然地理条件、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基础设施条件有着重要关系,而我国是地震、雪灾、海啸、泥石流、台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这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争取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坏,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必须启动应急物流,而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应急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急物流实施过程中,应急物流信息的传递是一个关键的环节。目前,我国的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缺少应急物流信息平台,无法及时发布和共享应急物流运作中产生的信息,导致应急指挥机构和加盟物流企业无法掌握详细准确的资料,从而分析和决策上容易产生失误,无法通过网络协作发挥整体优势。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2006年颁发的《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指南》明确指出,城市化信息化建设应重视建设城市应急救灾指挥信息系统,从而提高抵御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本文将在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基本模型和关键策略等问题进行探讨。 二、文献回顾 应急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与动员,应急物资的筹措、采购、储备、运输与配送,应急信息平台的运行与辅助决策,应急物流中心的构建,应急物流支援能力建设,应急保障机制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成为近来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对区域和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目标与原则、物流信息平台的总体框架与结构模型以及物流信息平台的关键技术、运行机制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谢如鹤、邱祝强提出应从保障机制到救灾款项、技术平台与物流中心的建设以及应急物流的采购、运输与储备等方面,来构建应急物流体系。他们还认为应急物流成功运作的关键是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加强应急物流信息保障系统和交通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1]。王文亮从信息化的角度论述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目标以及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2];杨海龙和邓琪基于汶川地震的深度思考,总结了建立灾后应急物流体系的交通、信息、组织等关键障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在军事物流和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应急物流体系的对策建议。在技术研究上,将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通信(WAP)与互联网技术(WEB)集成一体,利用GPS、GIS、RFID技术搭建信息平台,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时跟踪,实现缩短作业流程、增大配送中心的吞吐量、信息的传递更加可靠等目标,帮助应急物流在民用GSM网络和Internet不可用的情况下,快速筹措救灾物资,制定最佳路线和组织紧急救援[3];还有学者提出“星地一体”的思路,利用“北斗一号”卫星资源、GIS、RFID和现有底层技术,实现应急物流横向连通,纵向一体的保障体系,形成及时获取信息、及时共享信息、及时决策指挥的扁平网络化的应急物流指挥体系[4]。在现实应用中,已有发达国家使用一些先进的信息系统来处理非常规情况下的各类数据和信息,例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署(NOAA)避难所危险事件应急物流数据库系统,是一个基于因特网的信息系统,可以为美国国家海洋水族馆及其合作者提高偶然事件的计划和应对能力[5]。但在我国,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都还没有成熟的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借鉴,例如武汉市的物流信息平台功能仅限于发布和简单查询,广州市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也只有简单的供需方联系功能,这些系统的应急能力和实用性同国外应急物流系统均存在较大差距。 在灾害应急的时间约束下,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相比,对救灾物资的装载、运输、配送,对

应急物流管理问题及对策

一、应急物流管理概述 现今突发事件频发,规模巨大,影响严重,如2011年3月份在日本东部发生的9.0级大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海啸及核危机,现在正在发生的德国毒鸡蛋事件所引发的食品安全危机,还有我国南方的水灾等等。这些突发事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其中因为灾后应急物资管理所造成的损失在整个灾害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需要有效的应急物流管理来解决生存供给、灾后重建等一系列问题,以避免灾害演化为灾难。 应急物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既具备一般物流活动的基本特征,也具备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性,并且应急物流注重的是运作效率及社会效益。 应急物流是依据应急物资所产生的物流活动,是指以提供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 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整合应急物资的运输、 仓储、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等各种功能而形成的物流活动。 二、应急物流管理问题 (一)应急物流保障机制不健全 我国应急物流保障主要以行政命令为主,物流运作成本较高。 我国物流公司众多,并且物流公司都有各自的经营范围,形成一个闭环。当突发事件来临时,需要政府和多家企业进行协调,从而提高成本,如果协调不当,还会延误时机,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另外,虽然现在出台了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但缺乏具体的有效的应急物流法制保障,因此应急物流保障机制还不够成熟。 (二)应急物流管理人员专业性不强 我们目前缺乏专业的应急物流管理队伍,参加应急物流管理 的人员主要包括政府人员、 企业人员及事发当地的军队和武警。由于参加应急物流管理的人员众多,并且来自于各个部门企业,缺乏专业系统的应急物流管理方面的培训,专业性不强,人事关系比较复杂,往往会有沟通协调不畅的情况发生。这样一旦灾难来临,很有可能会错过最佳运送物资时机,而造成严重后果。 (三)应急物流管理具体运作体系不完善 应急物流管理的具体运作体系,主要包括来自捐赠、采购等所得到的应急物资的准备、仓储、运输、配送再到应急物资最后使用 的全过程。首先是捐赠、 采购等所得到的应急物资,由于来自众多的机关单位、企业和个人,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很难保证应急物 资质量;其次,全国共有10个中央物资储备库, 数量较少,西部只有两地可以对应急物资进行储备,分布不是非常合理,一旦发生突发灾情,就很难快速响应,从而影响应急物流管理效率;最后在应急物资使用上,经常会有中间部门截留应急物资的情况发生,缺乏足够监督措施,并且没有形成有效的应急物资发放体系。 (四)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应急物流快速 响应的要求。首先是应急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欠缺,使得突发事件的详细情况及应急物流具体运作情况不能进行实时的共享,降低应急物流管理的效率;其次是缺乏必要的应急通讯设施设备,当 灾情严重,如发生地震、 海啸等,会使灾区通讯设施大面积瘫痪,导致灾区形成信息孤岛,与外部失去联系;最后是应急物流信息化装 备较落后。 三、有效进行应急物流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根据应急物流的特殊性,有必要建立健全高效快捷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包括监测预警机制、应急预案机制、政府协调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等。监测预警和应急预案机制可以做到在突发事件来临之前,针对各种可能准备好各种对策,使得在灾害真正来临时,能够从容面对;政府协调机制可以使政府高效快捷的组织协调各个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并使各方各司其责,有条不紊的进行物流应急活动;而法律保障机制可以为救灾工作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 (二)充实壮大应急物流管理人员队伍 成立专门的应急物流管理机构,充实壮大应急物流管理人员队伍,挽回当今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人才缺乏的尴尬局面。在平时,应急物流管理机构可以做好应急物流准备工作,并定期进行培训、宣传、演习等,从而加强应急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 (三)完善应急物流管理具体运作体系 完善应急物流管理具体运作体系,包括完善应急物流管理采 购体系、仓储体系、运输体系等。完善采购体系,制定严格的应急物资采购标准,保证应急物资的质量,并且保证采购的效率及公开透明度;完善仓储体系,合理增加应急物资仓储基地及对各仓储基地进行合理分布,采取实物储备和合同储备相结合的仓储方式;完善运输配送体系,在应急物流机制的保障下,建立良好的运输配送体系,开辟绿色通道,保证应急物资在第一时间被运到灾区;完善应急物资发放体系,建立统一严格的标准,结合应急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及受灾人民的需要需求,构建完备的需求指标体系,对应急物资进行有效发放。 (四)提高应急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 建立应急物流管理公共信息平台,根据这一平台就可以把政 府、企事业单位、个人连接起来,从而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及时发布应急物流的各方面信息,当突发事件来临时,通过这一应急物流网络体系,方便各部门实时掌握信息,协调互动;此外,加强应急通讯设施设备,并且需要先进的应急物流信息化装备作为保障,保证网路、电话线路的流畅。 四、结束语 客观的分析及掌握突发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是做好应急物流管理的条件。只有尽早完善我国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才能够确保社会的安全和人民生活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王健, 王菡.关于依托现代物流搞好应急保障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6):21-23. [2]欧忠文, 王会云,姜大立.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3):164-167. 作者简介:崔惠(1982-),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硕士。 应急物流管理问题及对策 崔惠吴晓坤章扬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秦皇岛066100) 崔惠等:应急物流管理问题及对策 176··

物流仓储设备标准体系表

物流仓储设备标准体系表 第一层次 1 立体仓库 2 单元化集装器具与设备 3 货架 4 自动货柜 5 巷道堆垛搬运设备 6 单元货物连续输送设备 7 单元货物搬运设备 8 分拣设备 9 拣选设备 10 立体仓库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 1-1

1立体仓库通用基础JIS B 8941-1999 自动化存储系统术语 JIS B 8942-2004 自动化存储系统设计通则 VDI 3977-1993 自动化仓库系统检查规范 FEM 9.831-1993 巷道堆垛起重机高架仓库的公 差、变形和间隙计算准则 通用方法VDI 3656-1993 仓库系统高架仓库计划的基本要求 VDI 4482/2-2002 装备无轨存取操作系统的自动化高 架仓库的生产率 通用安全 1.1 库架分离型立体仓库产品 1.2 库架合一型立体仓库产品 1.3 窄巷道立体仓库产品 1.4小型件立体仓库产品 1.5航空集装货立体仓库产品 1.6防爆立体仓库产品 1.7低温立体仓库产品 1.8水平回转库产品 1-2

2单元化集装器具与设备通用基础 2.1 托盘产品基础ANSI/ASME MH1.2M-1989 托盘尺寸 ANSI/ASME MH1.9M-1993 出口托盘 JIS Z 0615-1990 托盘支架 产品方法JIS Z 0602-1988 平托盘试验方法 DIN 15141-1990 平托盘试验方法 ISO 8611:1991 联运通用平托盘—试验方法 2.1.1木制平托盘产品ANSI/ASME MH1.8M-1996 木制托盘 JIS Z 0601-2001 通过转运点用木制平托盘 JIS Z 0604-1989 木制平托盘 DIN 15146-1986 木质四向平托盘 DIN 15147-1985 木质平托盘质量要求 ISO 6780:1988 联运通用平托盘—主要尺寸与公差 2.1.2 金属平托盘产品JIS Z 0605-1989 金属平托盘 2.1.3 塑料平托盘产品JIS Z 0606-1993 塑料平托盘 2.1.4 纸基平托盘产品JIS Z 0608-1997 纸基平托盘 2.1.5 箱式托盘产品JIS Z 0612-1997 通过转运点用箱式托盘 2.1.6 立柱式托盘产品JIS Z 0616-1991 立柱式托盘 2.1.7 推拉式托盘(薄板托盘)产品JIS Z 0607-1995 薄板托盘 2.1.8 箱式托盘产品 2.2 货箱 2.2.1 带叉孔金属货箱 2.2.2 轮式金属货箱 2.2.3 周转箱产品 2.3 航空货运集装箱 2.4 其他单元化集装器具 2.5 空托盘码/拆垛机产品EN 415-4-1997 包装机械第4部分:码垛机和拆垛机 JIS B 8951-1990 码垛机 2.6 周转箱码/拆垛机产品 2.7码包机产品 1-3

运筹学在应急物流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应急物流系统的优化能够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因而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在综合近几年我国应急物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基本理论、系统构建及相关模型几个方面对应急物流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综述,并且可以看出运筹学中的建模思想对应急物流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运筹学;应急物流;选址―定位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各地突发事件频发,其中自然灾害的发生的占比非常高,如2010年8月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2014年7月云南发生洪涝泥石流灾害、2013年3月西藏墨竹工卡县发生山体滑坡灾害、2013年7月甘肃岷县漳县发生6.6级地震灾害、2014年新疆于田发生7.3级地震灾害、2015年9月江西福建等地发生洪涝风雹灾害、2015年8月陕西山阳发生滑坡灾害等。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甚至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尽快地将赈灾物资送至灾区以减少灾害损失是应急物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即应急物流lrp问题的研究。应急救援部门必须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时间、合理地选择物资存储点将存储物资科学地安排车辆对受灾点进行物资的配送服务以减少伤亡,提高受灾地区民众的抗灾信心。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一般lrp问题的研究比较具体深入,比如min等[1](1998)、nagy等[2](2007)、陈久梅等[3](2014)都做过一般lrp问题的优化研究,当前应急物流的优化问题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对于应急物流的lrp研究(定位―路径)还相对较少。现有文献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一种是单独研究其中一个问题,即单独研究应急物流中心选址问题或单独研究应急资源调度问题;另外一种是将这两个问题集成起来进行研究。然而应急物流中物流中心点的选择和运输路径安排是直接影响应急物流系统效率的两个关键问题,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和影响,有必要结合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紧急性等特点,从整体系统优化的角度,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故近年来,大部分对于应急物流问题的研究均是对选址―配送这两个问题集成起来进行研究。根据现有的研究,应急物流lrp问题基本可以按照信息是否确定分为以下两类:确定信息下的应急救援问题研究和不确定信息下的应急救援问题研究。 1 确定信息下的应急物流lrp研究 确定性的应急物流lrp问题,通常考虑的问题中信息基本都是确定的,即不存在任何风险因素,并且受灾点的需求是确定的。针对确定性的应急物流lrp问题的研究,张玲[4](2008)考虑到由于灾区范围比较广泛进而灾区存在不同的级别,针对该实际情况,通过对灾区进行分组,并运用场景分析的发放,考虑其资源的布局和选址问题,引入多类0-1变量来表述该优化问题,构建了基于多级别的资源布局多目标规划模型。黄向荣等[5](2009)在考虑食品物流的相关特点和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以及弱经济性等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食品的应急物资分发中心选址决策的评价体系,并且结合蚁群算法(aca)和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构建了应急物流物资分发点选址决策模型。曾敏刚等[6](2009)针对应急服务应急物资分发点定位以及物资配送路径这两个子问题,引入多个0-1决策变量去表述该优化问题,建立了以最小化总成本为目标的选址―定位模型。葛春景等[7](2011)研究了应急设施选址中的多重覆盖问题,并以在满足需求点的多次覆盖需求和多需求点同时需求的条件下覆盖的人口期望最大为目标,建立了确定性的应急物流优化模型,通过改进的遗传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郑斌、马祖军等[8](2013)针对两级应急物流系统中的中转站选址和上下级进行联运调度的集成优化问题,建立双层规划模型,并根据该模型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混合遗传算法。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可知,在运用运筹学建立应急物流lrp模型过程中,通常引入0-1决策变量去解决应急物资分发点选址问题和车辆物资配送问题,引入三类决策变量,第一类0-1

我国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研究

我国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研究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我国每年因危害公共安全的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300万人,经济损失计6500亿人民币,约占GDP总量的6%。全面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已成为保障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建设小康社会所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许多地区还没有真正建立统一的社会公共安全救援机制,加之各种灾害具有突发性、连锁性等特点,传统的“分地区、分部门、分灾种”的灾害应对机制暴露出的问题日益突出,已不能适应日渐增多的紧急突发事件处置的需要。特别是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会议提出“加快应急队伍和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尽快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机制”。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救援资源,建立一支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在国内外社会紧急救援体系对比的基础上,对我国建立和完善以消防为主干的“一体化”紧急救援体系的构建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政府快速应对紧急事件和抗风险能力的目的。 一、国际社会紧急救援体系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紧急救援工作已经成为显示城市基础设 施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标志性工程。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都建立了包括紧急救援法规、管理机构、指挥系统、应急队伍、资源保障等方面的紧急救援管理体制,消防 部门的职能也向多功能化方向转化和发展,普遍承担了灭火、救护、防化、垮塌、爆炸、交通事故以及空难救援等抢险救援任务,灭火 出动平均占这些国家消防队年出动总数的10%左右,其余90%左右都 是应急救援。 纵观国际社会,政府统一指挥的应急救援协调机构、专业化的 紧急救援队伍、精良的应急救援装备、完善的应急预案等等,已成 为国际社会公共安全救援体系的基本运作模式。实践证明,这种紧 急救援机制在减少和控制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 作用,成为维持国家管理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是值 得我们借鉴的。 二、我国总体应急预案明确规定的内容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 急预案》。“防患于未然”是总体预案的一个基本要求。“预测和预警”被明确规定为一项重要内容。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 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按照各类 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总体 预案将其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

什么是应急物流及体系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雅安地震,各种救灾物资随即涌入雅安。据报道,由于缺乏专业的组织协调,大量运送车辆拥堵在路上,使得较多物资未能及时送到灾区群众手中。作为长期关注物流业发展的专家,您对目前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魏际刚:在各类公共事件突发时,第一时间把合适数量、质量的应急物资以合理的方式送达目的地,是一项紧迫和关键的任务,这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快速恢复正常社会生活秩序,尽可能减少各类损失、最大限度降低经济社会乃至政治方面的不利影响有重大现实意义。在应对各类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实践中,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定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但多数情形下,第一时间的应急物资保障总体还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所谓应急物流,是指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灾害损失及不利影响最小化为目标,通过现代信息和管理技术整合采购、运输、储存、储备、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分拨、配送、信息处理等各种功能活动,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所需的应急物资实施从起始地向目的地高效率地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过程,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事后选择性、不均衡性、紧迫性等特点。应急物流体系,就是围绕着应急物流目标,由相关人员、技术装备、应急物资、信息管理、软硬件基础设施、相关主体以及法律、法规、政策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特殊物流系统。 应急物流体系的完善和发达程度,直接决定和影响到应急物资的保障能力。国内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突出表现为: 第一,组织机制不健全。应急物流组织更多表现为临时性,彼此间缺乏有效协调、沟通和整合,缺乏系统性和预见性,组织效率不高。各级政府往往会组建应急领导小组,“及时处理”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以行政命令强制推动应急物资供应保障。这种模式以行政力为基础,统一组织指挥,对确保应急物资迅速到位发挥着重大作用。但由于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总体秩序混乱,系统效率不高,社会代价过大,遗留问题不少。 第二,应急物流企业发展严重不足。专业化的应急物流企业是应急物流体系中的重要市场实施主体,而国内专门从事应急物流的企业还相当缺乏。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5015473461.html, 第三,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不合理。一是救灾储备中心布局不合理。二是救灾物资储备分散于各部门,物资保障成本较高。三是救灾物资供需失衡。我国救灾物资捐赠基本属于应急捐赠,即在灾难发生时,通过政府号召组织全社会捐赠。由于救灾信息不够通畅、捐赠主体繁多等原因,社会捐助物资很容易出现种类、时间上的供需失衡。灾害救援初期易出现救援真空,应急物资缺乏,而在救灾后期物资达到饱和后,救援物资仍源源不断,造成供应过多、浪费严重等问题。 第四,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骨干运输通道能力不足,铁路网络结构不合理,民航支线机场数量缺乏,公路基础网络技术状况差距显著,通达度与衔接度明显不足,内河航道等级偏低等。 第五,法律法规及政策建设薄弱。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应急物流法律法规和政策,立法空白甚多。 应急物流需要调动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毫无疑问,民营物流企业是应急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紧急情况下,甚至还要动用军队、军用运输装备、军用运输专用线路及相关设施。只有广泛发挥应急物流的社会性资源,才可能最大程度保证应急物流的效率和效果,实现“第一时间”应急物资保障的目标。 需要提醒的是,我国应急物流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和地方,存在一定程度的部门和地方分割,组织化程度较低,应急物流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不高,亟须整合。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运用系统理念,有意识地对应急物流资源或物流功能进行规划、配置、重新组合和取舍,对

构建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

建设冷链物流标准化的体系,可以从几个环节入手 (一)运输标准 在冷藏运输过程中,温度波动是引起食品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冷链运输必须依靠冷冻或冷藏等专用车辆进行。在运输时,应该根据货物的种类、运送季节、运送距离和运送地方确定运输方法。在运输过程中,尽量组织“门到门”的直达运输,提高运输速度。为保持冷冻货物的冷藏温度,可紧密码,水果、蔬菜等需要通风散热的货物,必须在货件之间保留一定的空隙,以确保货物的完好。 车辆出车前应确认车厢的卫生条件能满足承运货物要求,不会污染货物,食品不得与非食品货物混装,禁止与危险货物同车装运。 车辆运输途中应注意观察行车温度记录仪工作情况和货厢内温度变 化情况。一些运输户为了节省成本,在长途运输时会在半途关闭致冷设备或调高车厢温度,等接近目的地时再调整到客户要求的温度,这种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行为应当严令禁止。 (二)装卸搬运标准 装卸搬运是影响物流效率和冷链物流质量的重要环节。与人工作业相比,装卸搬运设备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作业效率,还可以更大程度上控制冷链食品在搬运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和损耗问题。在作业过程中,应充分并正确地使用叉车、平台搬运车、堆高车、自动导引搬运车(AGV)等机械化设备。车辆卸货时,在保证装卸的情况下,应尽量加快装卸速度,特别是分卸时,应随时关闭货.

厢门,以维持车厢温度。必要时应控制分卸次数。鼓励采用能实时监控温度、湿度及运输位置的行驶温度记录仪监控系统。 (三)仓储标准 冷库主要用作对食品、乳制品、肉类、水产、禽类、果蔬、冷饮、花卉、绿植、茶叶、药品、化工原料等的恒温贮藏。冷库设计要达到工艺要求,并配备自动温度记录仪和温度计,并且遵循以下出入库及在库管理原则:只有经验收合格的原料或成品才能入库存放;相互串味的产品不能贮存于同一个冷库内;成品库、冷藏库、包装间的温度符合要求,成品冷藏库温度在-18℃以下,速冻库温度在-10℃~-15℃。库内产品需有完整的包装、禁止裸露堆放;不同品种产品分垛存放,堆放整齐、批次清楚库内物品与墙壁、地面、天花板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分垛存放。库内清洁、无霉、无虫害。冷藏库、成品库定期清理消毒;冷库的卫生应有冷库的专门人员负责每天检查;所有进出库产品要每天进行盘点;无进出库作业时必须关灯关门。(四)流通加工、包装标准 冷链物流中的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为保护产品所进行的加工,如生鲜食品的冷冻加工,保鲜加工;以及为促进销售所进行的流通加工,如蔬菜;肉类洗净切块以满足消费者要求等。在冷链物流中这些活动都应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在冷链物流的包装环节上,要针对农产品食品、药品等的不同属性设计符合要求绿色环保的包装方法。首先要有能够完成产品包装过贴标空包装机、、真封口机包装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填充机、设备程的.

关于我国应急物流管理论文

关于我国应急物流管理论文 摘要: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根据需要,它包括物品获得、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以及信息处理等功能性活动。据突发事件所发生的领域,应急物流可分为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突发疫情应急物流和突发社会危害应急物流。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一样,由流体、载体、流向、流程、流量等要素构成,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多数情况下通过物流效率实现其物流效益,而普通物流既强调效率又强调效益。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时间约束的紧迫性、峰值性、弱经济性、非常规性、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性等特点。 关键词:应急物流问题建议管理 一.我国目前应急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急物流管理保障机制不健全。我们很多的救灾工作无法可依,我国应急物流动员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行政职能和群众自发组织基础上的运作,基本上是以动员为主,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和约束,效率不高。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具有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不计物流运作成本,危机一旦发生,各级政府就会组成相应的危机处理领导小组,以危机的及时处理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这种运作机制由于没有法制化的应急保障机制,整体秩序紊乱,成本高、效率低。 2、应急物流管理专业队伍与装备缺乏。灾害应急物流的组织是一个系统化、专门化的工程,其难点在于受灾人口多,对救灾物资的需求量大,需求频率高,而且这些物资的来源广,调配涉及的部门多,运送路途艰难,灾区环境恶劣。应急物流面临的任务专业性很强,需专业人士负责。我国目前缺少应急物流的专业人员和专有设备。各地区没有自己的应急专业队伍,灾害一旦发生,难以自救。通常是有什么装备用什么装备。交通运输存在较大问题,大部分地区多以铁路和公路作为物资输送的主要形式,运输工具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应急物流的运输效率。 二.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建议 1.健全应急物流管理法律法规机制加强对应急物流的立法工作,明确危机发生时的处理机构、责权划分、动员依据和经费来源,使应急物流有法可依,确保应急物流朝着高效、正规的方向发展。这是推进应急物流保障的基础所在。应急物流

应急物流中物资调运研究综述.

Logistics Sci-Tech 2008.12 收稿日期 :2008-07-10 作者简介 :陈丽群 (1984-, 女 , 福建莆田人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物流科技 2008年第 12期 Logistics Sci-Tech No.12, 2008摘要 :在灾害的救助过程中 , 合理地调运应急物资 , 对有效减轻灾害程度 , 减少灾害影响范围 , 缩短受害持续时间有着特殊的意义。文章通过对应急物流中物资调运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 , 指出相关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 并就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关键词 :应急 ; 应急物流 ; 物资调运中图分类号 :F252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 3100(200812-0004-03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disaster salvage, one reasonable allocate and transport of emergency supplies is very important to misstate the degree and range of the damage, at the same time it could be help to shorten the time of be hit by the natural adversit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n material distribution in emergency logistics,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within the field of material distribution in emergency logistics, and then advance prospects of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emergency respons; emergency logistics; material distribution 应急物流中物资调运研究综述

应急物流管理模式

流 回 3、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模式完善 针对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情况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我国应该 将我国现有的应急物流管理模式完善成为一个由政府主导与第三方 物流合作、有强大的信息平台支撑、有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全民 参与的管理模式,整个应急物流体系的构成包括应急物流指挥中心、 应急物流信息支撑平台、应急物流储备中心、应急物流运输中心和 应急物流配送中心等功能(如图1所示)。 应急物流指挥中心 应急物流信息支撑平台 应急物 资供应 商 应急物资 储备中心 应急物 资运输 中心 应急物 流配送 中心 灾区民众 社会各 界捐助 物资 信息 物 流收 图1 物流 在这种模式条件子下,没有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应急物资供应商将 应急物资直接储备在应急物资的储备中心,当灾害发生时,应急物 资将直接通过运输中心送往应急物资的配送中心,并通过配送中心 直接发放给灾区民众,减少了中间环节时间和成本上的浪费。同时, 应急物资供应商和社会救济物资捐助组织、及其它社会组织、个人 还可以通过社会专业物流机构将救灾物资直接送往灾区配送中心,

并通过配送中心将救灾物资发放给灾区民众,减少了救助物资物流环节,使救急物资能够有效快速的到达急需的地区,保证自然灾害发生期间的物资供应,达到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应急目的,提高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效率。而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系统中所有的功能部门将通过应急物流信息支撑平台获取相关的救灾信息,由政府主导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也主要通过应急物流信息支撑平台指挥各功能体的行动,实现合理有序地调配救灾资源的目的,应对突发灾害对各种物资需求。 (1)进一步完善应急物流预案体系 制定科学完善的应急物流预案,是确保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应急物流快速反应、果断处置、有效保障的基础。首先,应急物流预案的内容需要更科学、合理和可行。其次,应急物流预案体系的建立需要研究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自然灾害事件,同时对比其他国家的应急物流预案,分门别类地归纳出灾害发生特点(包括灾害发生区域、灾害发生的时间规律,等等),然后再设置预案。第三,应急物 流预案也要区分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等不同级别,区分国家、地区、行业、社区等不同系统,并考虑不同地域、环境、条件、背景以及不同的物流方式,分级分类论证制定适用的应急物流预案,以减少应急物流的无序性。 (二)构建应急物流风险预警管理体系。 应急物流的组织和运作过程中,由于灾害情境的复杂性和灾害演变的不确定性,加上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中各环节、各流程存在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