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黄恒学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一、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及其范围

标准化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进行社会管理的方法,它为政府自身改革、政府管理社会提供了一种科学性、技术性的解决思路,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的手段。作为标准化的主要成果,标准已经成为政府处理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规则,成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重要规则。因而,形成了法律规则、经济规则、标准规则共同规范政府管理与社会秩序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治理模式。

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核心在于概念中“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与“标准化”这两个要素的结合,它标志着一个新的理论诞生,标志着标准化从传统的工业标准化向服务标准化的拓展,标志着标准从纯粹技术规范向行为规范的转变。

政府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范围是以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与分类为基础和依据的,但关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与分类在理论与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提出了“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按照上文界定,我国公共服务的范围可以包含公共信息、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市政管理、市容与环境、公共交通、文化体育、科学技术、邮政与通讯等。

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在学界还没有一致意见。一般包括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市政设施、公共交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等。

二、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必要性

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是为实现社会公平与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将标准化原则和方法运用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对服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达到服务要素配置均等化,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提供程序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反思现有的公共服务模式,实现公共服务的透明化和管理运作的规范化,从而能够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正是政府实现这种公共服务模式转变的必要途径之一。

1.实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主体都在发生快速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开始显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通过管理和操作标准化对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从而避免其按照主观意志履行政府职能,改变其通过命令和权力强力推行行政的模式,建设真正的服务型政府。

2.实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是政府实行透明化管理和运作的必要途径。随着公民民权意识的提高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行政模式已不再适应我国政府的运行管理,同时,政府在运作过程中的标准混乱和不透明不利于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科学考核和有效监督。这就要求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过程中实现管理和运作透明化,不断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程度,减少暗箱操作。

3.实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随着公共需求的迅速增长,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标准化为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技术路径和方法。

4.实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通过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对公共部门的约束引导,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也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保障机制。目前国内尚没有一套成熟完备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相关研究和实践均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针对我国国情和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实践,建立一套科学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动政府绩效水平的提高。

5.实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有利于政府绩效评估内容的定位。绩效评估是考核服务型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基本模式,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评价的基础,而建立科学完备的绩效评估体系是全面准确考核政府工作的关键环节。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2008)中强调:“在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都表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新的施政重点和施政方向,但是如何准确或者恰当的评判均等化实现程度成为实践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可以正确地评价公共服务均等化绩效,更好地稳固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果,从而解决这一难题。因此,开发和编制一套适用性强、结构合理、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是目前我国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将为政府公共服务实践提供可操作性的路径。

6.实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可以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实践证明,在硬环境具备了一定基础之后,软环境往往成为促进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集中代表政府形象的公共服务这个软环境建设好了,才能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而标准化恰恰就在这个软环境建设过程中发挥了技术支撑的基础性作用,其统一、规范、协调和优化方法原理的应用正是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工作突破点;是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和提升行政服务效能的有力手段,对于优化投资环境和打造廉洁高效、务实为民的政府形象有着重大意义。建立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以权力公开透明为重点,以考核考评为动力,以监督制约为保障的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工作质量,切实达到方便服务对象、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政府形象、优化发展环境的目的。

三、现阶段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可行性

从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现状、政府财力及居民需求分析,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具有可行性。

1.从我国政府公共管理实践分析,具有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可能。(1)政府制定、实施五年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经验教训,可为一定时期制定、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提供借鉴,其工作程序、调研预测方法、管理制度等,可运用于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管理。(2)各级政府有明确任期,可将公共服务标准执行情况列为政府绩效考核内容之一,明确各级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职责,保证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与提高。(3)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具有技术上可能性。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以及各地区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实践,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各类公共服务指标进行了较为细致认真地研究,国外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也得到广泛地介绍和传播,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对教育、科技、文化、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有些指标体系已有二级、三级指标分类。这些研究成果,可直接为各级政府进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管理服务,因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

2.近年来政府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为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提供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迅速, 1978年全国的财政收入为1132.26亿元,到2010年已突破8.3万亿元。从我国财政收入增长情况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在政府财力能力范围之内,政府具备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能力。

3.从城乡居民需求方面分析,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具有可行性。(1)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减少不公平感。政府通过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使城乡居民在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初级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到同等待遇,体现社会公平性,逐步消除城乡居民的不公平感,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2)通过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可以使居民从切身利益变化感受到政府逐步缩小公共服务差距的努力,提高对政府公共政策的满意度和参与度。(3)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能够得到城乡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增强标准实施的效果。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经济发展阶段和政府可支配财力的限制,公共服务的水平不可能很高,而选择一些与人民生活、经济社会关系密切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如义务教育、初级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等,制订统一标准可以提高标准的适用性。

四、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意义

当前,公民公共需求和公共意识的日益增长,要求政府管理由传统公共服务模式向现代公共服务模式转化,建立服务型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反思现有的公共服务模式,实现公共服务的透明化和管理运作的规范化,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正是政府实现这种公共服务模式转变的必要助力。

(一)服务型政府与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要求政府必须创新行政管理模式,由“权力行政”转向“服务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的服务和责任意识。这就要求政府摆脱“权力行政”和“官本位”的传统思维,将公共服务职能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并探索不断满足公众公共需求的可行路径。公共服务标准化通过标准化的科学管理手段规范政府服务提供、服务管理和服务内部保障行为,从系统角度完善和优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提高政府行为的可预期性、稳定性和效率,建立一个不断满足公众需求持续改进的政府。通过公共服务标准化对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公共服务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其按照主观意志履行政府职能,改变其通过命令和权力强力推行行政的模式,建设真正的服务型政府。可见,公共服务标准化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

(二)政府绩效与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公共服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标准是衡量政府绩效的基础,是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和比较的客观尺度。当前我国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主要以经济指标为主,缺乏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以经济指标为主的考核评估方式,不适用于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价,影响了评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合格行为和结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持续改进。通过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可以为各部门工作提供出一个定量的、可操作的评价依据,使得部门工作达到规范化、精细化,提高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的工作标杆,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可见,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完善了政府绩效的评价体系,改变了以经济指标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形成了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它有利于全面科学地评价政府绩效,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行政效能。

(三)政府服务水平与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标准不仅是衡量政府绩效的基础,也是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外对政府服务质量的要求和评价大都采用了一套量化、标准化的指标体系。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政府有限的公共服务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政府传统粗放式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难以很好地满足公众的日益精细化的公共需求。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上议事日程,而标准化作为政府科学管理的工具已为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所证实。在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中,政府部门通过流程的梳理和再造,提高本部门服务水平和效率;强化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协同,实现公共服务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无缝衔接。服务标准化的核心是服务质量及其持续改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可以使政府将其关注重点回归到公共服务的提供及其质量改善上,不断优化工作程序,提升服务水平。

(四)政府形象与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政府形象是一种社会资本,是政府本身的一项重要资源。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法宝,有利于提升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政府形象的建设归根结底是要获得公众的满意和认可,政府形象根本依据取决于政府实际表现,即“施政业绩”,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政府绩效。高绩效政府是指在履行行政职责的过程中,在注重社会公平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回应公众要求,追求公众满意度,以相同或更少的资源获得公共产出的最大化。可见,高绩效政府应满足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关注公平的价值,能满足公众期待和公众满意等条件,这些都意味着良好的政府形象。

标准化是建设高绩效政府必不可少的手段。标准化可以实现效益的最优化,并提高公众满意度,从而改善政府形象。一般来说,符合廉洁高效、公开透明、责任回应、务实创新等理念标准的政府形象能够培育出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从而在公众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形象。事实上,政府行为和公众预期值常常不一致,公共服务标准化对政府行为进行明晰和固化,稳定公众预期,有利于缩小公众预期与政府行为的差距,不断满足公众公共需求,提升公众满意度。通过服务标准体系的建设,明确政府各个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和流程,明确其提供的服务

所要达到的质量要求,促进政府服务职能的透明和完善,建立一个以更好的效益满足人民公共需求的政府。

(五)公众满意度与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提高公众满意度是服务型政府“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对社会事物的参与度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的认同感不断地降低,这使得政府必须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服务于公众的需求与提升公众满意度的问题上。同时,以公众满意为理念将质量标准和判定权从政府一方转到公民一方,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确保政府公共服务改革与创新的合法性和持续性。

公众满意是公共服务供给和生产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评判公共服务绩效的最终标准,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从政府绩效评估的角度理解,公众满意度是指公众对政府绩效(效果)的感知与他们的期望值相比较后形成的一种失望或愉快的感觉程度的大小。公众满意与否取决于其实际体验与期望之比。当政府绩效的感知效果达到或超过公众期望时,公众趋向于满意或比较满意,反之则感到一般、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此外,公众抱怨如得到政府妥善处理,也会重新实现公众满意;而公众满意也会发展到其最高境界——公众忠诚。但是,公众期望的公共服务质量也应有一个合理限度,如果超出了政府的能力也是无法实现的。这就意味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应该有一个各方一致认同的标准,才能使公共服务向最优化发展,维护良好的秩序。标准化能使公众与政府服务之间找到契合点,实现均衡,防止公众期望过高或政府服务水平设定过低。

(六)公众参与与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公民的参与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有之义。为保证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必须实现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探索多种服务方式,公众参与是提供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条件。政府通过与公民的合作构建有民众和市场机制参与,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体制,有利于实现职能行使的最优化,有利于促进公共服务评价的科学化、民主化。“参与”这一核心概念是衡量和评价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子。标准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公众参与、协调一致的过程,

是相关各方“合意”的结果,是公共选择的结果,为公众参与公共服务提供一个渠道。而公众参与到公共服务及其标准化进程中可以提高公共政策与标准制定的科学性、民主性、有效性和合理性,以及提升标准化水平。另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使政府展现出公开透明的形象,有利于公众参与到公共决策中,从而更好地约束和规范政府行为,更有效地监督政府行为。公民参与是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政治议题之一,如果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政府很难使其行动合法化。一个真正具有效率、效能的服务计划需要服务对象的主动参与,而不是服务对象的被动接受。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公共服务都有公民自始至终地参与。需不需要公民参与、多大程度上参与、参与的途径和参与程序都需要规范化以及制定明确的标准。标准是公民参与过程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也是公民参与的成果;同时,公民参与提升了标准化水平,推动了标准的持续改进。

(完整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评估计分表.docx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评估计分表(试行)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评分标准得分 明确了标准化试点领导机构及职责,得 1 分; C1领导职责 (2 分 ) B1 组织管 试点单位或区域主要负责人承担标准化试点建设领导职务的,得 1 分。 理( 4 分)组建标准化试点工作机构,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场所、物资等工作条件, C2工作机构( 2 分)得 1 分; 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掌握标准化知识与工作方法,至少接受过 10 学时标准化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证明,得 1 分。 A1 基本要将标准化工作及试点建设纳入试点单位或区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促进标 准化与业务工作相结合,得 1 分; 求( 10 分) C3管理机制( 2 分) 制定较为完善的标准化管理办法,建立标准制修订、培训、监督检查,以及 标准化考核奖惩、持续改进等工作机制,并能长期有效运行,得 1 分。 B2 机制建 设( 6 分) C4经费保障( 2 分)为试点工作提供了保障经费,通过文件等形式建立了标准化工作经费长期保障机制,得 2 分; C5激励政策( 2 分)发布了标准化工作激励和奖励机制、政策性文件或主要领导批示的,得 2 分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C6 体系规范性( 2 分) C7 体系完整性( 4 分) B3 标准体 系要求 (12 分) C8 体系协调性( 2 分) A2标准体 系( 30 分) C9 体系有效性( 4 分) C10 标准规范性( 6 分) B4 标准要 求( 18 分)C11 标准科学性( 6 分) C12 标准适用性( 6 分) 评分标准得分 标准体系框架、标准明细表、标准汇总表及编制说明满足GB/T24421 等相关 国家标准的要求,或者与本单位、本区域社会管理和服务事项、流程相适应, 得2 分 标准体系构成合理、结构完整,覆盖试点建设所涉及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全部事项 ; 标准体系从试点单位或区域实际出发,覆盖了主要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各环 节,得 2 分。 标准体系内各项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协调统一,得 1 分; 标准体系内各项标准之间协调统一,得 1 分; 标准体系能够体现该试点所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的特点,体现该单 位或区域特点,得 2 分; 标准体系与该单位或区域发展战略以及该试点建设目标任务相协调,能支撑 业务发展,得 2 分。 标准文本格式规范,满足GB/T1.1 要求,标准文本结构合理,标准语言表达 准确、严谨、简明、易懂,术语、符号统一,标准制修订程序规范,得 6 分; 标准技术要求合理,指标科学、具有可操作性,得 6 分; 标准内容与组织管理特点相适宜,与管理服务活动、流程相匹配,能反映服 务对象的需求,得 6 分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高血压考核标准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高血压)综合考核标准(100分) 考核人员:时间:201 年月日专干签字:院长签字: 项目内容标 分 考核方法及标准扣分得分 组织管理队伍建设5分组织机构及职能 3 有项目领导小组及分工、项目实施方案、规范各1分。 组织队伍 2 专干人(毎镇至少1名以上专职慢性病工作人员),仅1人且兼职扣2分;人员分工文件 (201 )号,无分工文件扣1分(有2人以上时)。 制度建设5分首诊测血压制度 及落实 3 有首诊测血压制度并上墙,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门诊落实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 制度,测血压率达90%以上。按时上报首诊测血压季报表,缺制度扣1分,有制度未上墙扣 0.5分,未按时报报表扣1分,一科不达标扣1分。 双向转诊 2 有登记册及记录,有转诊单且相符(1分)、按时上报双向转诊季报表(1分). 资金 管理5分资金使用管理 5 费用与绩效挂钩,费用按时按标准下发,未按时扣1分;未按标准扣3分,未发放扣5分(要 求检查会计帐务)。 - 1 -

工作基本资料40分 年度工作计划 2 工作计划(201 )号文件,随访工作计划(201 )号文件,各1分 半年、年终总结 2 各1分 三册资料 6 有筛查登记册(1分),有管理登记册且电话达85%以上(2分)、有服务管理登记册且随访人 员签名及随访时间相符(3分) 。报表及汇总资料8 及时按要求上报慢性病常规报表有纸质及电子版存档(3分)、有各村常规报表(2分),有以 村为单位的高血压汇总册且村、镇、县三级相符(3分) 报告卡资料 6 心脑血管及肿瘤报告卡填写完整、规范(2分)、数量与报表相符(2分)、肿瘤报告卡按时上 交疾控中心(2分). 培训 6 每2月1次小型培训(有记录,2分),每半年1次大型培训(有通知、签到、培训资料、试 卷、影像、小结等资料4分). 健康教育 6 有每年不少于6次的宣传板报底稿及宣传资料下发记录(2分),有康复指导工作记录(2分), 有每年不少于6次的活动日宣传资料(有安排、总结、影像资料2分)。 康复指导 4 随访卡上有针对性康复指导意见达90%以上,达不到不得分。 信息 化建设10分信息录入8 应录入村,实录入村,(少1村扣1分,可倒扣),应录入高血压患者随访信息 人次,实录入人次,(达不到90%扣3分,达不到80%扣5分,达不到60%扣6分) 随机抽查1个村查看信息录入是否及时、完整,网上查看录入不及时扣1分,录入不符扣2 分。 信息共享 2 熟练掌握网络信息系统且能共享(2分)。 - 2 -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科学化、规范化,发挥标准化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作用,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的有序开展,培育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品牌,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是指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组织,采用综合标准化方法,开展以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为主要内容,以实现管理规范、服务质量良好、公众满意度高为目标,促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探索性活动。 第三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统一部署,制定试点工作相关方针政策、编制规划和计划、组织和协调相关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有关部门具体实施。 第四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联席会议负责审核、确定试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联席会议办公室(下称部级联席办公室)具体承担发布试点征集、下达试点任务、开展试点监督、确认试点评估结果等相关事宜。

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有关部门建立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并设立省级联席会议办公室(下称省级联席办公室),具体承担辖区内标准化试点的征集、初核、上报、评估等相关管理事宜。 第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争取省级人民政府对试点工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试点建设。试点所在区域的地方人民政府可以作为试点的保证单位或者承担单位,根据实际需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第二章基本原则 第六条试点工作应当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合、自愿申报、有序实施的总体要求开展。 第七条试点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与创新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需求相结合; (二)与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维护服务提供者和公众的合法权益相结合; (三)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相结合。

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多种模式及选择

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多种模式及选择 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是政府基于以公民为中心的理念,利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多途径、多渠道、全天候地向公民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服务。 电子政务课程的学习内容很多,包括电子政务基础、规划与标准、实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政府电子化采购、电子税务、移动电子政务等等很多方面的内容。通过电子政务的学习,之所以选择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这个题目,主要因为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实行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可以增强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节约公共服务的成本,改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是构建一个回应有力的、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服务型政府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自1999年实行“政府上网工程”以来,基本上各级政府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中心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近年来,我国的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在服务内容、质量和互动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我国的互联网渗透率、国民教育水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具体国情,单一政府门户网站模式的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在中国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性。因此,为提高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更快更好地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多种模式以及在某一特定地区如何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模式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在我国,政务大厅、电话呼叫中心、应急联动等模式都是辅助模式。现阶段,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政府门户网站模式存在的问题有:保障措施不到位,政府网站信息获取渠道不畅;在线办事能力差,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广度、深度不够;政府反馈不及时,公众参与程度不高;政府门户网站模式下的公众需求不足等。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互联网渗透率低,公众存在的心理惯性,公众的传统价值偏好结构等。 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四种模式:人工-人工模式,电子化-人工模式,人工-电子化模式,电子化-电子化模式。 1、电子化-电子化模式,是指在政府向公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前台和后台都采取电子化的方式。其优点是能极大地提高政府的效率且方便了公众,是未来电子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此种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在中国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和公众教育程度的差异等原因,造成一部分人无法享受到此种模式的便捷;另外,此种模式的实行不符合我国公众长期以来形成的“办事直接去政府”的心理惯性,造成公众的不适应。 2、人工-电子化模式,是指在政府向公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前台实行“人工方式”,而后台实行“电子化方式”。此种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是对传统的行政管理程序、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等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完善,实现了政府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协同办公,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即符合我国公众的办理政务的心理习惯,又避免了公众办事在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来回奔波。但是,此种模式仍然需要公众去政府大厅这个“政府部门”,仍然需要具备同政府部门打交道的官僚性技巧。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公共基础教育服务满意度的思考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公共基础教育服务满意度的思考 [摘要]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执政为民的具体落脚点,也是地方政府能否赢得治下民众认可与拥护的最主要判别标准,而公共基础教育则是地方政府在民生生活方面着重要服务好的关键领域,正因如此,地方政府必须提供最优质的公共基础教育服务、着眼于最基本的民生问题,造福百姓。但是,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基础教育服务时存在不均、投入不足等问题。根据省电大统计出来的数据,特别是学前教育的满意度、义务教育的满意度、初中升入高中入学机会满意度、教师队伍建设的满意度等等,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可知地方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和对策,不断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基础教育满意度 为了提高自身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认识水平以及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也为了能使已学的理论知识能运用到实际中去,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综合运用能力,依据中央电大与省电大关于综合实践环节的相关要求,笔者参加了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社会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在金华市本级范围内进行了随机调查。笔者主要从目前的人们生存的环境问题、基本住房保障、劳动就业、公共基础教育等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展开调查,这些问题是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样关系炎黄之孙健康问题,也到社会的稳定大局。 一、地方政府公共基础教育服务满意度的综述 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基本公共基础教育服务较为集中地反映在学前教育满意度的问题、义务教育满意度的问题、初中升入高中入学机会满意度的问题、教师队伍建设满意度的问题等方面: (一)学前教育满意度的问题 参与本题调查的人数为2272人,其中很不满意的人数为64人,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2.82%;比较不满意的人数为172人,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7.57%;一般的人数为1392人,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61.27%;比较满意的人数为580人,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25.53%;很满意的人数仅为64人,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2.8%。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公众对地方政府所提供提供的学前教育服务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出现上述调查结果的原因,笔者认为至少有下几种,其一,地方政府在学前教育场所的布局上不合理,一是指地段布局不合理;二是布局难以符合居民的方便度要求。其二,公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

南京市农村地区基本公共 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试行) (市规划局 2011年9月) 1、总则 1.1为了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农村地区建立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并推动农村地区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特制定本指引。 1.2本指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等国家、省、市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及各相关部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依据,按照南京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参照同类城市农村地区的技术标准与准则,与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而制定。 1.3本指引适用于南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新市镇和新社区的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编制规划时,应依据本指引合理安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和规模。 现状新市镇和新社区的更新改造,可参照本指引优化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高配套标准和服务水平。 1.4本指引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基于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乡统

筹、社会公平、运行高效、兼容配置的原则,综合考虑行业特点、实施管理等因素,对农村地区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提出的配套要求,着重于对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指导。 1.5新市镇、新社区进行规划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指引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6本指引将根据试行的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必要时进行版本更新。 2、术语 2.1农村地区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含主城、副城)、新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地区。 2.2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具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的一系列设施的总称,包括教育、卫生、文体、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商业等社区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 2.3新市镇 农村地区镇街的镇区,规划人口规模一般在 2 万人以上。按照南京的实际情况,可分为两类:(1)有行政建制的现状涉农街道或建制镇的镇区(镇街政府所在地),为其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虽已撤销行政建制但规模较大且功能较为齐全的镇区。 2.4新社区

成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

“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 课题遴选公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部署,摸清成都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标准化现状、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构建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构建通过标准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定对以下课题面向社会公开遴选研究机构。具体事项公告如下: 一、委托单位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课题内容 (一)课题名称 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主要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基础理论与构成要素,深入研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研究现状和特点。 2.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现状、经验与问题。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布局、公平普惠为目标,分别从工作现状、典型经验和存在问题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3.国内外发达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的经验,分别从

国外、国内和可供成都市借鉴的经验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4.完善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基本目标。 5.完善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 (三)经费预算 19万元以内,包含可能发生的出差费用及专家评审费。 三、申请条件 (一)申请单位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咨询机构,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可以联合申请、合作开展研究。 (二)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应具有较强的专业研究能力和专业研究的实际工作经验,组建课题组并明确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组成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负责,并能够保证课题研究成果按期实现延伸转化或以政务信息等方式开发利用。 2.课题组负责人须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组负责人必须是该课题实施全过程的真正组织者和指导者,并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挂名或不担负实质性研究工作的,不得作为课题组负责人。 3.课题组的人员结构及专业配置须规模适度、结构合理,与

推动政府职能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转变

蔡昉:推动政府职能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转 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从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发展阶段,一方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证人人享有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民族凝聚力的迫切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着力点。在“十二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全覆盖,如何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如何实现城乡居民在义务教育、公共就业、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养老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 向全体人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责任,构建基本公共服 1

务体系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科学界定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的边界,准确区分公共服务与非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与一般性公共服务。通常而言,那些具有公共品性质的社会服务项目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充分供给,是应该由政府提供的一般性公共服务,如基本公共服务之外的公共交通、城乡基础生活设施等。政府对一般性公共服务负有责任,但提供方式可以有多种形式,有些需要政府直接提供,有些则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特许经营、委托代理、服务外包等形式由企业、行业组织、民办组织或社会中介机构提供。而那些确保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内容则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虽然可以有各种提供方式,但支出责任在政府。国际比较显示,人均GDP在3000—6000美元的国家,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公共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平均为54%,我国2008年只有29.7%。因此,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3800美元,初步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也全部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些发展中国家几十年前就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迄今尚未跨越这个阶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导致政治上和经济上都没有形成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因此,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抓住和用 2

《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国家标准

《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国家标准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国家标准的修订,是列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8年制修订的项目(计划编号:20080392-T-469)。 本国家标准项目由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4)提出并归口,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起草。 二、标准修订的背景和意义 公共服务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其服务质量的好坏,对社会生活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影响。开展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对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公共标准化工作能进一步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随着信息化水平和公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开展公共标准化工作,政府可以对公共服务供给者的生产经营资格、能力、条件等进行审查,能有效地防止不具备该项生产经营资格和经营条件的单位去从事公共服务生产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改善公众的生活质量。 (二)开展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能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质量,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一方面,公众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逐渐提升,另一方面,现实可得的公共服务又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因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质量以及供给能力已经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开展公共标准化工作能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提供明确的指向,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提供充足的动力与压力来满足公众的有效需求。 (三)开展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市场准入制度 公共服务市场准入制度的合理与否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公共服务市场准入制度的松紧程度直接影响着公共服务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难易程度,影响着市场秩序和交易安全,影响着广大人民对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成果的享受,影响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我国现状来看,公共服务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以相关标准为基础,参照国际惯例,遵循公开、合法、必要、效能、责任的原则,鼓励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加强市场监管能力,积极培育和规范市场主体,努力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编写; GB/T 24620-2009 服务标准制定导则考虑消费者需求;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为了提高自身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认识水平以及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也为了能使已学的理论知识能运用到实际中去,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综合运用能力,依据中央电大与省电大关于综合实践环节的相关要求,笔者参加了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社会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本次调查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网络问卷调查法,笔者制定了比较合理的社会调查计划,包括调查对象的筛选、相关调查问卷网址的发送、指导被调查者进行网上调查及对被调查对象进行相应的访谈、问卷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等;笔者主要除规定的网上“问卷法”,还以“非结构式访谈法”与被调查对象进行访谈,就需探知的被调查者关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等若干选项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解。 笔者依据本次社会调查活动的相关要求,在金华市本级范围选择了5位调查对象,指导调查对象参与了省电大的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网络问卷调查,并就某些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访谈。 笔者认为,就调查对象对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看,公众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并不高,尤其在基本医疗卫生、基本住房保障和基本公共教育。 二、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住房保障的问题 在对于基本住房保障满意度的调查中,根据受访者的反应,可以看出基本住房保障服务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保障对象的覆盖面较窄,城市保障性住房保障的对象是具有城镇户口的低收入家庭或个人,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中部地区大批农民工涌入浙江省,大量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融入城市,他们却往往不符合廉租房的申请条件,也无法或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他们的基本住房保障成为普遍性的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浙江省各地开始积极新建公租房,但仍然存在供应量不足、摇号配租等待时间长、配套设施不健全、贫困人群聚集等问题。二是居住空间分异,配套设施不完善居住空间分异是指不同职业背景、

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 黄恒学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一、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及其范围 标准化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进行社会管理的方法,它为政府自身改革、政府管理社会提供了一种科学性、技术性的解决思路,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的手段。作为标准化的主要成果,标准已经成为政府处理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规则,成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的重要规则。因而,形成了法律规则、经济规则、标准规则共同规范政府管理与社会秩序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治理模式。 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核心在于概念中“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与“标准化”这两个要素的结合,它标志着一个新的理论诞生,标志着标准化从传统的工业标准化向服务标准化的拓展,标志着标准从纯粹技术规范向行为规范的转变。 政府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范围是以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与分类为基础和依据的,但关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与分类在理论与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提出了“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按照上文界定,我国公共服务的范围可以包含公共信息、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市政管理、市容与环境、公共交通、文化体育、科学技术、邮政与通讯等。 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在学界还没有一致意见。一般包括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市政设施、公共交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等。

基本公共服务视域下的府际关系分析

基本公共服务视域下的府际关系分析 本文阐释了基本公共服务与政府的责任,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中央地方政府的关系,探讨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分工及体制保障。指出,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柔性约束、分工不明确和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应当尽快实现中央地方关系从“以提高经济总量为导向”向“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标签:基本公共服务;府际关系;政府职能 一、基本公共服务与政府责任 1、公共产品的内在属性 公共产品的特性决定了这些产品必须由政府来负担提供。公共产品有两个基本特征:排他性和非竞争性。[1]公共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公共产品主要应由政府来提供。 在实际生活当中纯公共物品并不常见,往往以混合产品即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形态出现。由于混合产品一般具有正外溢性而又无法做到效用分割,因此,单靠市场化手段,很难保障混合产品的有效供给。再加上个人搭便车的动机,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其产量往往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 2、公共产品的选择标准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具有不同的属性,不同属性的产品应采用不同的配置规则进行效率、公平的提供。按照民营化大师萨瓦斯的研究,这些标准可以概括成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技术标准;二是需求标准;三是伦理标准;四是交易费用的理性标准。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中央地方政府的关系 1、政府职能的两个缺位 (1)政府职能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总体呈长期弱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医疗经费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财政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下降,社会办学经费的比重趋于萎缩。医疗卫生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更为激进,政府退出后社会卫生替代了一部分,但大部分转为由居民承担。最近几年稍有回落,但仍占54%左右。[2] (2)中央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责明显偏弱。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上升而中央财政支出比重下降,中央财权的扩大而职责的弱化,事权与财权的不对称等。在财政支出结构中,一直存在中央财政支出用于改善基本公

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背景

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社会管理创新为背景摘要: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其侧重点和履行方式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的。近年来,社会管理创新这一新提法正在逐渐被广大学者及社会管理者所重视。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主体,因此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必然要起到带领作用,以自身的不断革新来促进其他社会管理者采取有效创新措施。现今,伴随着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大背景下,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越显的重要,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正是政府管理创新的一大举措,因此,本文笔者以社会管理创新提法为背景,讨论我国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字:政府;电子政务;电子化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引言:2002年以来,我国电子政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电子政务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公共服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扩大公共服务范围,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多,居民享有的公告服务明显增多"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是完成这些目标的关键要素。近年来虽然我国在电子化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是由于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的管理经验还不够丰富,对各类业务的支撑广度和深度还比较有限,对各类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协同能力发展受到制约经验不足理论滞后等,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完善。 1.概念综述 1.1社会管理创新综述 1.1.1由来 2004年6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被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社会管理创新也就成为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导我们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纲领。由此,社会管理创新这一新提法逐渐被学者和社会管理者们广泛关注和研究。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的调查报告.doc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的调查报告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途径。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实施国家福利政策的工具,虽然不是整体政策的制定者,但却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社会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的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来源于对地方基层政府的认识。国家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政策是否真正落实到实处,很大程度也直接源于地方基层政府的执行情况。同时也为了能使已学的理论知识能运用到实际中去,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综合运用能力,依据中央电大与省电大关于综合实践环节的相关要求,笔者参加了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社会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社会调查活动的基本情况 (一)社会调查活动的过程及内容 依据省电大及市电大关于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段毕业综合实践的相关规定,笔者于2014年9月——10月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以“XXXX”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 第一阶段:2014年9月18日前,接受XXXX电大关于社会调查活动的统一组织的项目培训,明确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要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二阶段:2014年9月18日——10月10日在网上发起一定数量的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住房保障和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相关人员单位宣传。同时在这期间进项相关人员的走访、询问,并翻阅资料,最后结合询问的信息、书籍资料、网络调查数据进行对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做出总结。 第三阶段:完成社会调查活动报告的撰写。 (二)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 本次调查通过网络问卷、走访、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 二、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现状的综述 本次“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涉及的调查面较广,也能较为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的概况,笔者依据调查过程及相关的数据,综述如下: (一)基本公共教育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最关注的公共服务领域这一项42.86%受访者都关注了基本公共教

政府公共服务的电子化小论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 信息技术; 电子政务的定义可以分为学者观和官方观。 (1)麦金尼斯在讨论电子政务时,认为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提供的服务。这项服务不仅使每个人都能得到他们想要的答案,而且还使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实质性服务。因此,电子政务是使用各种硬件和软件工具来建立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沟通桥梁。Canales认为,电子政务意味着政府改变了向公众提供的服务模式。人们可以日夜轻松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人们满足他们需求的地方不在政府机构办公室,而是在互联网上。 约书亚·迪安说,电子政务将利用当今技术的优势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信息和服务。Rowena和Caroline认为电子政务是政府提供给人民实现其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渠道。福尔曼认为,电子政务使用数字技术对政府的运营模式进行一些更改,这些更改使政府服务更加有效。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人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将科学技术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而这种力量所产生的收益将使政府的运作过程简化,运营成本降低,工作量减少。效率提高。Relyea和Shuler认为电子政务是政府职能的体现。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公共信息的传递,信息流通和公共事务提供服务,从而提高政府运作的效率。[1] 2.台湾的一些学者认为,电子政务是指政府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形成网络连接,并通过各种服务为各行各业提供积极,完善的服务,无论时间和地点如何。一些学者还认为,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各种信息服务设施在方便时提供自动化服务的一般概念,政府机构,企业和公众的场所和方式。简而言之,电子政务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将政府机构,公众和信息联系起来,并建立了即时互动系统,使政府信息和服务在任何时候都更加方便和可访问。[2]一些学者认为,电子政务是通过与政府机构的全球信息网络建立相关信息和服务以响应公众的快速发展而在公众和政府之间建立的全年24小时的交流渠道。互联网。该渠道的运作以人们的利益为主要考虑因素,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正确的信息和优势,为有需要的人们提供良好的服务。[3]实际上,上述学者对“电子政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思考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思考 [摘要]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其职责。基本公共服务的涵盖范围很广泛,包括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这些都与民生息息相关。经过本次社会调查,可以发现在浙江的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群众的满意度不是很高,本文通过对社会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到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现在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公共服务的涵盖面有住房、医疗、文化体育、教育等,享受这些服务也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体现,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很难实现均等化,有些人占有了大量的公共服务资源,有些人则很少甚至没有,如住房难、就医难、入学难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的表现。 在通过对浙江金华的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社会实践调查,可以看出公众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十分关心的,并且总体满意度较好,但是在基本住房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和基本公共教育方面的满意度比其他方面明显较低。 一、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住房保障覆盖面窄,配套设施不全 在对于基本住房保障满意度的调查中,根据受访者的反应,可以看出基本住房保障服务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保障对象的覆盖面较窄,城市保障性住房保障的对象是具有城镇户口的低收入家庭或个人,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中部地区大批农民工涌入浙江省,大量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融入城市,他们却往往不符合廉租房的申请条件,也无法或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他们的基本住房保障成为普遍性的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浙江省各地开始积极新建公租房,但仍然存在供应量不足、摇号配租等待时间长、配套设施不健全、贫困人群聚集等问题。二是居住空间分异,配套设施不完善居住空间分异是指不同职业背景、文化取向、收入状况的居民在住房选择上趋于同类相聚,居住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相对分化的现象。目前保障性住房大多为集中建设,这样极易产生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低收入群体过度聚集并与其他社会群体隔离,由此会引发大量问题,如拥挤、公共设施匮乏等城市环境方面的问题,甚至是犯罪率提高、失业、严重依赖社会福利政策等社会问题。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2〕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 2012年7月11日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目录 序言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规划范围 第三节发展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主要目标 第三章基本公共教育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四章劳动就业服务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五章社会保险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六章基本社会服务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七章基本医疗卫生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八章人口和计划生育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九章基本住房保障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政策 第十章公共文化体育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十一章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 第一节重点任务 第二节基本标准 第三节保障工程 第十二章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节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节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十三章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第一节明确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 第二节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第三节健全财力保障机制 第十四章创新供给模式 第一节建立多元供给机制 第二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第三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第十五章规划实施 第一节明确责任分工 第二节加强监督问责

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

第六章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 (一)教学内容 政府公共服务概述、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基础、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模式、电子化公共服务国际经验、我国电子化公共服务发展策略。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的特点和价值。 2、理解对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评价的一般指标,G to C和G to B电子化服务的主 要内容。 3、掌握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点目标。 第一节政府公共服务概述 一、服务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 一项服务是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任何一项活动或利益,它本质上是无形的,并且不产生对任何东西的所有权问题,它的生产可能与实际产品有关,也可能无关。 租用旅馆的客房,在银行存款,乘飞机旅行,请精神病医生看病,理发,请人修理汽车,观看职业队的体育比赛,看电影,去干洗公司洗衣服,请律师提供咨询,所有这些内容,均涉及购买一项服务。 2、特点 (1)无形性. 服务是无形的。在购买服务之前,它们看不见,尝不到,摸不着,听不见,唤不到。想要“整容”的人在购买之前是看不到整容结果的,在精神病医生的诊所内看病的人,不可能先知道医疗结果。购买者必须信任服务的提供者。服务提供者可以在增强顾客信心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首先,他们可以增加服务的有形性。外科整容医生可以为病人事先出示图样,表示病人整容后所发生的变化。第二,服务提供者可以强调服务带来的好处,而不只是描述服务的特点。例如, 某校的一位招生负责人可以对有希望的考生谈谈学校的毕业生已找到了重要职业,而不只是描绘一下校园内的生活。第三, 服务提供者可以为其服务制定品牌名称,以增加顾客的信任感,如“曼捷凯斯特”清洁服务,“联合航空公司红地毯服务”,以及“超觉静坐”。第四,服务提供者可以利用一个名人来为服务创造信任感,如赫茨公司就利用了O.J辛普森的声誉。 (2)不可分性。服务与其来源是不可分的,不管这种来源是人或是机器。但有形产品是存在着的,不论其来源是否呈现。例如去参加一次摇滚乐音乐会,得到的娱乐价值和演奏者是分不开的。如果报幕员告诉观众米克.杰加将不能演出,而由唐尼和玛丽·奥斯蒙德来代替。这种替代的服务和原来安排的服务就不是相同的服务。这意味着能够购买这一服务——欣赏米克·杰加现场演奏会的人数要受到米克.杰加在音乐会上表演的时间和数量的限制。 (3)不可储存性 (4)易变性。服务是非常易变的,因为他们依赖于由什么人提供服务,在何时何地提供服务。克里斯琴.巴纳德医生心脏移植手术的质量可能比新医生的要好。在每次心脏移植手术中,手术质量会随着他的精力和思想状况的变化而变化。服务购买者意识到服务具有高度的易变性,并且他们会在选择服务提供者前经常向其他人提及这一问题。服务公司可以采取两个措施来开展质量控制。第一个措施是,为选择和培训良好的服务人员进行投资。航空公司、银行和饭店在提供优质服务方面化了大量资金来培训它们的雇员。人们在每个玛丽沃特饭店都能看

浅谈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问题

浅谈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问题 发表时间:2017-12-29T14:13:12.420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22期作者:常明晶 [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公众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质量的需求日益增加。 哈尔滨市标准化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公众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质量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更好地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当务之急。国家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逐渐开始对社会管理和公共务服务标准化领域进行探索,并建立启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国家级地方试点工作。在实践过程中。综合标准化的理念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快速持续发展。 关键词:标准化;公共服务;社会职能 1标准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基本定义 所谓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而综合标准化,又可叫做“全面标准化”或“整体标准化”,是针对不同的标准化对象,以考虑整体最佳效果为主要目标,把所涉及到的全部因素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处理的标准化管理方法。 所谓社会管理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手段,采取制定规范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建设自然和谐发展的当代型社会。 所谓公共服务是指通过大力推动发展社会服务产业,例如发展社会就业、社会教育产业、社会保障服务、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文化、卫生、体育、科技的公共事业,更好地为社会生活、社会政治,社会经济的建设提供有效的保障。 2以标准化引领公共服务管理的意义 2.1标准化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由于标准化服务需要强调公开性、协调性、一致性,所以在标准化公共服务之下,服务行为不会因人而异,每个人接受的公共服务都是均衡平等的。通过科学的制定、发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可使社会公众进一步明确和掌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部门的分工职责以及各项管理服务流程,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管理者、提供者的随意性和自裁性,减少了操作弹性。 2.2标准化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有效率 在法律、法规或规章已明确规定的领域,通过制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在不违反规范的基础上,分解细化公共服务,对公共服务的保障、供给、行为、产出等方面予以统一,优化公共服务流程,保障服务有序运行。同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可将其标准实现情况作为政府考核的依据,这样就能激发政府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实现高效能政府建设。 3我国现有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实物标准,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我国现在在社会福利以及社会救助上以货币标准作为为救助标准,然而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收入以及花费方面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所以统一的货币标准还远远无法实现均等化。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如果不同给予相同的货币补贴,则黑龙江的基础设施建设只能完成相当于南方类似地区的一半,因为黑龙江地区的设施需要考虑防寒功能,对于墙体厚度的要求更高,自然就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所以说,简单追求货币标准上的均等是无法真正实现均等化的。 3.2缺乏一般标准,过于强调地方经济状况 我国在制定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时,过于偏重差异性,而缺乏统一性。以社会福利为例,相关规定中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叙述是,根据地区居民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支出情况,同时考虑教育费及资源费而确定。除此之外,也要考虑农村居民每人的平均生活指标,确定农村低保标准。 4以标准化引领公共服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4.1加快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标准体系 以综合标准化为手段,围绕保障改善民生,开展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针对教育、公共交通、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推动相关标准体系结构性调整;加强政府管理标准化,构建政府管理标准化体系,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政府社会管理水平;开展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工程,提升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4.2提高公共服务的理念共识 4.2.1领导作用 公共服务标准化在推行过程中必然会与旧的思想观念产生冲突,所以推行的难度和阻力非常大。领导需要亲力亲为,清除推行过程中的障碍,为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运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且还需要相应的设置标准化管理代表,明确标准化建设的目标,以促进整个组织标准意识和员工标准化自觉性的提高,同时还需要做好相应的人才培训工作。由一把手总管全局,分管领导协调管理,这样才能这样才可以确保整个工作的顺利开展。 4.2.2标准化体系和公共服务职能紧密相连 要像保证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可以有效落实到实际的服务工作中,必需确保行政服务职能意识的有效落实,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所以,相关领导在进行工作组织和检查时都需要参照相关的行政服务标准体系,与此同时在进行工作报告的编制时,还需要将标准体系的实际落实情况也囊括其中,以促进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为标准体系的实施开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4.3加强社会公众参与监督 4.3.1应当加强社会监督 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都属于社会监督的范畴。社会监督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群众有效参与到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