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七律长征》的教学案例

【教案】《七律长征》的教学案例
【教案】《七律长征》的教学案例

《七律·长征》的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相对于当代的孩子,应该来说离得比较遥远了。特别是人教版的孩子们,翻阅一到五年级的教材,没有任何与长征有关的故事内容,所以,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就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每人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读过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

从文章体裁来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文体,所以,这就必须先让孩子们对这种文体有所了解,区分清楚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的特征,有助于今后阅读面的拓展。同时,既是一首富有代表性的现代七律诗,就必须上出诗的韵味来。如何把诗上得有特色,上得有深度和广度,又成为了本堂课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三、【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二)技能目标: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三)情感目标: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五、【教学准备】

1.幻灯片

2.长征的资料收集与交流

3.飞夺泸定桥视频、歌曲声音文件

六、【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背景。

1、课前,同学们欣赏到的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七言律诗谱曲而成的,这首诗的题目是<七律·长征>。教师板书课题

作者是——学生齐答教师板书:毛泽东

2、解题教师简单介绍七言律诗是什么。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7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四句要对仗工整。每两句为一联,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教师介绍关于“长征”的历史知识和背景资料。

⑴导:长征是怎么一回事呢?课前请同学们去了解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说说你了解的长征是怎样的。通过同学们的讲述,我们对长征有了些了解。

⑵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幅图,这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图。

(教师边指图边口述)

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一路跋山涉水,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千山万水,历经的千难万险,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我们先来读这首诗。

二、检查预习,初读全诗。

1、讨论:同学们我们在朗读诗时,你觉得应该做到哪几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字条:吐字清,声音响,节奏明,有感情,有气势。

2、好请同学们打开书。诗中有一些生字,请同学借助拼音,同桌两人你给我读一遍,我给你读一遍。

3、(出示带节奏的全文)读诗要读出诗的基本节奏,“/”是诗的节奏符号,读到这的时候,停顿长一点。请同学按照划分好的节奏练习读一遍。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指名——评价——再读)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他哪些地方做得好?

4、把诗读得有感情、有气势,还需要我们对诗文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这首诗到底想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相信通过后面的学习同学们一定能读出感情、读出气势。老师对您们有信心!三、品词析句,感悟主旨。

导:好我们先来看首联。

1、单独出示首联,请学生来读这一句。

⑴理解诗文。

①同学们,你们说红军长征难不难?(生答——难,教师板书:难)从这两行中那些词可以看出来?(点击:万水千山)。红军翻越了多少座山,又跨过了多少条大河,请同学读书上资料袋中的介绍,找到相关信息。

想象红军长征中除了这种地理环境的困难,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天气、敌人的围追堵截、自身的条件等)一个“万水千山”概括了长征途中的千难万苦。

②可是毛主席和红军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怎样?你从这一句中哪些词语体会出来了?(生答——不怕、只等闲)板书:不怕(红军回答得多么坚定,谁来试试读一读。)

③从这两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出红军什么精神?(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指导朗读

(点击带节奏符号的诗文,诗中的这两个词语变红)谁愿意把毛主席和红军战士们的这种感情读出来?指名学生朗读(我们同学注意听,看看他都做到了哪几点)。师生评议。学生再读。齐读。

(3)师总结:这两句高度概括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在全诗中起到了总领全诗作用。

2、单独出示颔联。

(1)理解诗文

过渡:承接万水千山,毛主席先写了红军翻越“五岭山脉”和“乌蒙山”,请同学来读这一句。

①点击“五岭”图片,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山的走势?(连绵不断、蜿蜒)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逶迤”)

连绵数千里的五岭山,在你们眼里,它们仿佛什么一般?(蜿蜒盘旋的巨龙,

大海汹涌的波涛……)

②点击“乌蒙山”图片,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座山?(雄伟高大)“磅礴”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逶迤”)

③“逶迤磅礴”变红,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势之险。

师引导:但在红军眼里,它们像什么,(翻腾的细浪)(像脚下滚动泥丸)师:把两座大山极度缩小。这是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

师引导:现在老师有个问题了,现实的情况和红军的感受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差呢?这样写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表现了诗人和红军怎样的情感?(在抑扬之间显示出红军的伟大,像巨人一般)

④“腾走”变蓝,引导后得出:

引导:腾和走是什么词,运用拟人化动态的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人与物都灵动起来。

(2)总结:这两行诗写得多好呀!真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广阔,气象万千。好一种红军战士的豪情壮志。

⑶指导朗读。

谁愿意把毛主席和红军战士们的这种感情读出来?指名学生朗读。按照朗读的标准。生生评价。学生再读。齐读。

(4)领会主旨。

五岭乌蒙,一长一高,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所以毛主席在诗的开始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读──(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单独出示颈联。

过渡:是呀,山,无论多么长,无论多么高,都挡不住红军前进的步伐。水呢?请学生来读这一句。

(1)质疑。读到这句,你会提什么问题?(生:“暖、寒”不理解)

(2)理解诗文

A、巧渡金沙江

(出示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为了阻止红军前进,封锁了江面,控制了渡船。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先是假装攻打昆明,时东时西,忽南忽北,迷

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非常有意思的是,当时正好有一只敌人的探子船停在岸边,可是敌人却不知哪里去了,后来我们又从江中打捞上来一条破船,就是乘着这两条船渡过江去,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在后来,再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我们又找到了5

条独船。我们的大部队就是用了这7条小船在7天7夜就轻轻松松地渡过了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留给敌人的只剩下几只破草鞋)

师引导:你如果参加了这场战斗,渡过江去,回首看着这奔腾的金沙江,你的心情怎样?你觉得诗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出你的心情?

师:是呀,巧渡金沙江这一战役,至今回忆起来,仍让人感觉心头暖烘烘的。

师:谁还愿意再读读这一行诗。

指名有感情朗读。

B、飞夺泸定桥

过渡:如果说是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士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战役,飞夺泸定桥这一仗则更体现了红军勇敢顽强的一面

①看图片谈感受。师:这就是横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当时敌人抽调了桥上的木板,只剩下光秃秃的13根铁链。而且对面是敌人的枪林弹雨。同学们你们看到这样的桥,你有什么感受?

②看电影片段谈感受。下面我们就目睹当时战斗的场面。(放课件)

师:同学们此时你们想说些什么?哪一个字能够把同学们的感受都饱含进去。

师:是啊,一个“寒”字再现烈火与献血交融的悲壮场面,一个“寒”字饱含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多少艰险,一个“寒”字深藏着对献身战士无限的怀念,一个“寒”字折射出多少战士光辉的形象。

教师引读,生有感情读,(声音低沉悠长),谁还想再读读。

(3)体会写法。

好我们再来看这两行诗,一暖一寒,又是高兴,又是悲壮,这是一种什么手法,采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我们看到的是一支神勇无比红军队伍。作者采用这样的手法多巧妙呀!

(4)指导朗读。

谁愿意读出自己的理解?提醒学生读时注意朗读的标准。指名学生朗读。再读。男、女生读,齐读。

(5)领会主旨。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也看作平平常常的事情,所以毛主席在诗的开始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读——(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单独出示尾联。自由读。

(1)朗读指导。

过渡:岷山是红军长征路上所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红军心情怎样呢?(喜悦)哪些词语写出了红军战士的喜悦的心情?板书:尽开颜

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吧。练习朗读,指名读。

(2)理解诗文

岷山,绵延千里,大雪覆盖,终年不化,可是红军战士把翻越岷山看作一件令人欢喜的事情,这是一种什么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领会主旨。

千里雪山,寒风刺骨,红军战士依然看作很平常的事,所以毛主席在诗的开始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熟读成诵、品味欣赏。

1、这首不朽的杰作,用56个字,负载着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万险饱含中国共产党乐观主义的万般豪情壮志,让我们连起来再读读这首诗吧!打开书。

小组内练习朗诵。推荐展示。生生评价。

2、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能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全体起立,让我们伴着这雄浑的乐曲,带着对红军战士的崇敬之情一起背诵全诗!(播放音频)

五、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读了这首诗,你知道毛主席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了吗?(主旨)

2、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是永恒的。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思考,通过上网、读书等去了解长征的历史,去感受长征的精神。

3、推荐读书:《地球上的红飘带》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毛主席《清平乐·六盘山》

板书设计:

八、【作业设计】

1.完成优化设计27课

2.抄写课文中划线的词语

【教学反思】: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当年的长征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成为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当我们再一次品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时,仿佛又看到那神骏的山、苍凉的水,似乎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但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怎样让学生们感受长征的精神呢?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一些长征的资料,毛泽东的诗词,了解长征

中的感人故事。我自己也收集了有关长征的视频,制作课件,为课堂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并结合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来说一说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暖”与“寒”的理解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理解时,我播放了视频《飞夺泸定桥》,让学生说一说看后的感想,整个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让学生欣赏了歌曲《七律长征》,学生斗志高昂,即兴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

《七律.长征》教案与教学设计

5.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诗歌语言的艺术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5.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吗?你们知道哪些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结合“资料袋”内容,教师简单介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背景知识。 3.师: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今天让我们跟随毛主席一起走进《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二、自学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规则。 (3)根据注释或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分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小组派代表交流自学成果。 三、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教师指导:读每一句诗时,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诗句,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的山崖,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三根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让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从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3.朗读全诗。 四、指导朗读,总结全诗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质课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 1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回族镇王西小学刘梦君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词语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理解词语导入 同学们,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五岭乌蒙岷山这组词有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这组词语都是写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老师简介乌蒙山。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思考:哪句概括了全诗?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

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 二、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强调“不怕”突出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 “只等闲”你读轻了些是表达红军战士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4)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5)这两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谈谈写法(这一联是总写,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 2、用上述方法,学习二、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分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说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⑵学习第三联 指名读,说说第三联分写什么?(水)哪两条河?(板书:金沙江、泸定桥),多媒体展示金沙江和泸定桥图片,对照图片理解重点词“云崖”、“铁索”,体会“暖”、“寒”的深刻含义,说说诗句的意思。设置情境,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段视频,体会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说说两次战斗场面不同(一个巧渡,说明红军将士的足智多谋,一个是强取,说明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⑶学习第四联 指名读,展示岷山图片,(板书:岷山)理解“三军”,说说对诗句的理解。“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想象“三军”会师时的欢腾场面?(写法上,第四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指导背诵

《七律·长征》教案

25 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2.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交流阅读收获。

3.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 教具准备 有关长征的资料和时代背景以及有关毛泽东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交流资料 1.导语: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都看过哪些红军长征的故事?(《过草地》《南征北战》)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无惧艰险的英雄气概,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七律·长征》,它更是高度概括了红军经历的艰难险阻,诗的作者就是毛泽东。 2.交流长征资料。 长征: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红军第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3)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 走泥云暖山 (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崖左右结构:岷独体字:丸 ②找出生字的形近字。 丸——九崖——涯岷——民 (3)规范书写。

《七律·长征》教案10

《七律·长征》教案10 导读: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疏通字词 音:逶迤岷mín山难nán困难,难能可贵横héng横竖 nàn苦难,难兄难弟hèng蛮横 更gèng更加蒙méng乌蒙,蒙昧,蒙混过关 gēng更新mēng蒙骗,欺上蒙下 měng内蒙古 磅páng磅礴尽jǐn尽管 bàng磅秤jìn尽心 形:崖悬崖岷岷山逶逶迤 涯天涯泯泯灭诿推诿 睚睚眦必报萎萎缩 义:逶迤磅礴走泥丸开颜

等闲——(把困难、复杂的事物看得)平常、寻常。(悠闲:主要用于态度从容、闲适,有悠然自得之意。两者都可表示自在的心态和神情。) 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崖,山石的陡立的侧面。(悬崖:主要形容山势陡峭。两者都有山势陡峭险峻的意思。) 颜——脸,脸上的表情。 二.明确本单元各篇课文的文体,介绍本课文体常识 (一) 1.《七律·长征》——七言律诗 2.《长征组歌两首》——歌词 3.《老山界》——回忆录(回忆性叙事散文) 4.《草》——短篇小说 5.《长征节选》——电视文学剧本(节选) (二)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仄])也有规定。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自读诗句,感知诗意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不怕难)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万水千山 B.远征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板画帮助学生理解。)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板画)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板画)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与反思 洛阳市小语七班王学艺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全诗共四联,56个字。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第二、三、四联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战胜的困难。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作者按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他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第四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感情的结束。 2.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高年级的学生对于阅读的基本方法、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但体现在他们身上直观性仍然是比较强的。因此教学本课一定要加上直观的视频或音乐加以渲染。 (2)已具备的方法、生活经验等:本文是一首律诗。律诗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学习律诗要读通、读懂、悟情、背诵的基本方法是了解的。而且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一些与战争、与长征有关的事件,特别是从电视媒体中拥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在理解文本的时候是有基础的。 (3)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学生对文中隐含的历史事件不够清楚,且对孩子们来说,时间比较久远,再加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诗中情境有距离,例如对“寒”“暖”的理解会比较困难,因此教学中要补充适当的资料,观看有关的视频加深理解。 3.教学环境分析: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速度,提高教学效率,能增强理解和保持;能激发学习动机等。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所出示的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材料主要是为了渲染文本内涵,增进学生感悟理解,所以在有多媒体的教室里上课较利于课堂组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七律长征教案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七律长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推荐读物 《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

词?(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 4.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描红:等闲)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 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 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 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教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征》是毛主席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毛泽东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2009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七律长征》这首诗。 二、范读诗句。 三、看图。配诗、解意 给画配诗(颔联和颈联),说一说每句诗的含义。 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感受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悟诗情 学习诗歌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诗歌,感悟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怎么样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呢?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和感悟。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课文,抓住诗句的重点词语, 认真品味,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感悟。 (分小组自由读,感悟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播放《长征》诗歌朗诵 六、拓展延伸: 探究;长征精神是什么精神? 新时代还需要长征精神吗?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设计(两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陌生的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建议 为了突破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也可采用“以诵读、研讨为主”,配合点拨、想象为辅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品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篇一: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 等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 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朗诵录音。长征行军图片。 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电视剧《长征》片段。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 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 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 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 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 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 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幻灯片,播放 诗歌朗诵录音)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 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 理解?(1)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质疑:“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诗歌的学习: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生:查字词典生: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 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生:难、长、险……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 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 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a“红军 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 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 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 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生:不怕困难、无 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 这句也能感受到。

21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21 七律长征》教时:1课时设计者:日期:2015.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制定依据: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达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本文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了解长征历史。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见线路图)。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二、创作背景。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驰骋。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三、关于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

统编版新版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

5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崖、渡、索”3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重点: 结合诗歌注释,理解诗意。 难点: 1.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每年十月一日,我们都会庆贺祖国母亲的生日,那雄壮的三军仪仗、庞大的群众游行、绚丽的烟火一直在我们脑海中回荡,让我们热血沸腾。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其中就有一次伟大的壮举——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伟大的历史。 二、简介长征,了解背景。 1.关于长征,你知道多少?(出示资料袋)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过渡语: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板书) 3.释诗题:七律是什么意思? (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是一种体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从容不迫的自豪感。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自主感悟中,鼓励自由表达的探究性阅读。本文是一首七律诗,距学生实际生活教远,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诗的背景,赞颂红军英勇无畏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课有机地与课外相结合,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出毛主席豪迈的诗风,更好地引导背诵,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增强读书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走近长征 1、视频播放长征组歌片段《七律长征》 2、了解相关背景: 过渡: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 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 过渡: 长征的原因:(图片文字资料出示) 创作背景: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出示图片) 二、放手阅读,出示自学提示,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词:(出示自学提示) ⑴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提高课)

《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不怕难)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 1、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万水千山 B、远征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质课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词语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理解词语导入 同学们,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五岭乌蒙岷山这组词有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这组词语都是写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老师简介乌蒙山。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思考:哪句概括了全诗?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 二、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强调“不怕”突出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教案课程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展示。 1.字词:七律.(l ǜ)逶迤..w ēiy í 磅礴..p ángb ó 云崖.y á 岷. 山m ín 2.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见附录)。 3.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 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四.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 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 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只精心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再现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种以个别来表现一般(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五.细读全诗,局部揣摩。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在诗中具体指哪些山?哪些水?这一联在全诗结构上有

小学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

小学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 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 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 录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 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 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 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 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

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 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 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 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 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 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21 七律·长征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全诗。 3、理解诗句,能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欣赏歌曲《七律长征》(课件) 交流感受。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课题及作者简介。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字词。(新词随课文理解)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感) 3、分句理解: 首联: “只等闲”:看得很平常。指出开篇两句起到总领的作用。 设疑:“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成了哪些平常的事物? 颔联: 介绍“五岭”、“乌蒙”;随句理解“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 口答填充练习(课件):()的五岭在红军的眼中仿佛()。 ()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成了()。 引导:这两句诗中指出了红军经历了哪方面的困难?红军将士们是以怎样的精神战胜的? 小组讨论后指名若干同学谈体会。(相机板书) 延伸:这两句呼应了前句“万水千山”中的“千山”,五岭、乌蒙仅作代表,你还知道红军战胜了哪些大山吗,讲给同学听听。(小组交流) 自主学习颈联: 帮助理解:“云崖暖”、“铁索寒”。 检查和补充: 这两句呼应了前句中的哪一点? 你知道红军是怎样跨越了金沙江和大渡河吗?交流故事。 这几句该怎样读?(坚定、无畏) 齐读三——六句,集中感受诗意诗情。 尾联: 岷山积雪千里,明明翻越艰难,红军却更喜爱了,说明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此句诗更加突出的体现了红军藐视艰难的英雄气概。 说明“三军”、“尽开颜”的意思。 问:三军过后指什么?为什么会尽开颜?(放开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追问:你有过类似的经历么? 这两句怎样读才好?(喜悦、自豪)试读、齐读。 4、通读全诗,升华情感。(配合课件:《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影视片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一:《《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七律长征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方法感悟朗读法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桂根小学吴元三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思。 2、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作者简介 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结合资料袋理解长征。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自读诗句,感知诗意 1.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再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结合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①等闲:平常的小事。五岭:五座山岭。 ②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三军:指红军战士。 ③腾细浪:翻腾的小浪花。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④磅礴:气势雄伟走泥丸:滚动的小泥球。 三、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1.全诗是围绕哪一句写的? 2.本诗抓住了哪几个典型画面来表现红军不畏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学习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万水千山 B、远征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板画帮助学生理解。)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板画)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板画)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