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介

1.1简介

有机地球化学是研究地质体中有机质分布、迁移、富集与转化的科学。生物死亡后的有机质演化及其地球化学过程均属其研究范畴。有机地球化学是当代地球科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其发展壮大,与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等问题紧密相关,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机地球化学已形成石油地球化学、环境有机地球化学和生物有机地球化学等三个较稳定的研究方向。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获批准建设,1992年11月通过国家计委组织的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北京大学陶澍院士,实验室主任为张干研究员。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72人,其中科研人员53人,技术支撑人员18人,行政秘书1人。现有在站博士后22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203名。实验室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中组部“万人计划”入选者3人。实验室总面积7700平方米。现有11类大型/超大型仪器/设施、18个专业实验室,截至2017年底,大中型仪器设备原值逾2.2亿元。

“十三五”期间,实验室主要在油气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两大研究领域,在深层油气资源与评价、非常规油气资源与评价、环境有机污染过程与风险管控原理、大气环境化学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原理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承担重大研究任务,组织和部署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同时,亦针对区域与全球环境变化,开展有机生物地球化学探索性研究。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精神,是“学,思,锲而不舍”(已故傅家谟先生的座右铭)。实验室的使命,是成为国际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卓越中心,服务于化石能源勘探和环

境保护,为国家能源安全供给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1.2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主任:陶澍副主任:彭平安

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丁仲礼马永生王子健王铁冠朱永官朱伟林朱利中刘文汇刘丛强江桂斌肖贤明余刚张水昌张文正张林晔陈建民金之均赵进才郝吉明郝芳钟宁宁俞汉青贺克斌骆永明耿安松秦勇翁焕新郭正堂陶澍盛国英梁狄刚彭平安戴金星

实验室主任

主任:张干

副主任:王云鹏(常务)、王新明、于志强、田辉

主任助理:丁翔、吴亮亮

室务会成员:张干、王云鹏、王新明、于志强、田辉、胡建芳

综合办公室:

周佳怡

汪立新

冯文彪

1.4研究方向

“十三五”期间,实验室将主要在油气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两大研究领域,在深层油气资源与评价、非常规油气资源与评价、环境有机污染过程与风险、大气环境化学与污染机

理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争取重大研究任务,组织和部署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工作,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国家和地方环境可持续发展。

深层油气地球化学与资源:研究深层-超深层油气地球化学作用与资源效应。“十三五”期间,在保持现有烃源岩地球化学与生烃动力学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发挥我所在分子有机球化学、生烃动力学与有机质表征方面的技术特长,开展基础和前瞻研究。

非常规油气资源与评价:研究页岩油气、致密油以及煤成油气等非常规油气的成因、储存机理和资源评价方法。“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工作,包括页岩有机质的理化性质表征、页岩孔隙表征与页岩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等,旨在服务我国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与评价。

环境有机污染过程、效应与管控原理:研究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来源、过程、风险、效应及其控制和修复原理。“十三五”期间的研究重点,是环境中毒害有机污染物,尤其是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暴露及其生态与健康风险,为国家和地方环境有机污染控制与风险管控提供科技支撑。

大气环境化学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原理:研究大气环境化学机制和污染机理。“十三五”期间的研究重点,包括大气复合污染的烟雾舱模拟、大气有机氮化学、二次有机气溶胶化学,以及挥发有机污染物与区域臭氧污染控制原理等,旨在服务我国大气污染防控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

同时,实验室亦针对区域与全球环境演变,开展有机生物地球化学的自由探索研究。

图: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十三五”科研布局框架

1.5专业实验室

(1)页岩气资源评价实验室 (Shale Gas Evaluation Lab) 实验室功能

页岩气资源评价实验室包括6台仪器,主要是用于评价页

岩储集层的物性,包括孔径及孔隙度、渗透率、比表面积与页

岩吸附能力等参数,为页岩气的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实验

室有3名专门从事技术和研究的人员负责仪器使用、管理并指

导研究生做与页岩气储层评价相关的实验。

主要仪器

①场发射扫面电镜(FE-SEM,日立SU8000)。用于观测页岩纳米级孔隙发育特征及矿物能谱分析;可提供二次电子(SE)和背散射(BSE)图像;

②氩离子研磨仪(日立IM4000)。用于制备FE-SEM纳

米孔隙观测需要的页岩及其它岩石高平整度剖面;

③比表面积分析仪(麦克莫瑞提克ASAP2020)。通过测定N2、CO2等气体的亚临界吸附曲线,分析岩石比表面积和孔

径分布特征;

④磁悬浮高温高压吸附仪(荷兰安米德ISOSORP-HP Static II)。测定多孔材料在高温(至200 oC)高压(至

35MPa)下对非腐蚀性气体的吸附能力,可用于评价页岩气的资源潜力;

⑤氦气孔隙度测定仪(岩心公司UltraPore-300)。用于测定页岩等岩石的骨架体积及孔隙度,评价页岩等岩石的储集能力;

⑥脉冲衰减渗透率测定仪(岩心公司PDP-200)。主要用于测量岩石样品的克氏渗透率,评价页岩等致密岩石的渗透能力;测量范围为0.00001-10 md,可与岩芯夹持器连接使用,覆压最大可达60-70MPa。

页岩中的有机质孔研究实例:

富有机质页岩高温高压吸附曲线研究实例:

(2)有机岩石学与显微拉曼-红外光谱实验室(Organic Petrology Lab)

实验室功能

有机岩石学与显微拉曼-红外光谱实验室是包括多种显微观察分析和测定的综合技术平台,主要用于观测研究烃源岩中和

储集岩中分布的各种固体和流体有机质以及封存在矿物流体包

裹体中的各种含烃流体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组成结构特征,

为油气成因和勘探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也可用于观测现代地质

环境中赋存各类有机质的形态和组成结构特征为环境地质评价

提供依据。实验室有3名专门从事技术和研究的人员负责仪器

使用、管理并指导研究生做有关有机岩石学方面的基本观测实验。

主要仪器

①3Y-Leica DMR显微光度计,用于测定固体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镜质组反射率VRo%;显微有机质的荧光曲线和色度和显微照相;

②- Linkam 600G冷然台-Leica DMR研究显微镜,用于

测定矿物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并配合显微图像分析系

统与PVTsim软件进行流体包裹体捕获压力和密度计算;

③实体荧光显微境用于观察岩心、岩屑等样品的形态、

空隙与荧光有机物质的分布特征;

④HORIBA-JY LabRAM全自动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可以精确测定各种有拉曼活性物质的拉曼散射,特别是广泛用于测

定各种矿物岩石中的气体包裹体组成的拉曼位移和样品中固体

有机质的D峰,G峰,G’峰的拉曼位移数据用以计算热演化程度的拉曼反射率(LRo%);

⑤HORIBA-JY Xplora精巧型多功能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不仅适用于一般样品的快速拉曼测定,而且是第一台带荧

光系统的拉曼显微镜,便于拉曼测点的选择。此外便于安装Linkam 600G冷然台等温压系统,测定样品在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的拉曼位移数据;

⑥HYPERIONTM显微红外光谱仪(Microspectroscopy),主要用于分析荧光包裹体和烃源岩和干酪根有机组分的红外吸收特征、以及矿物、岩石、等大分子材料中非对称振动的红外光谱,为探讨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油气源成因与对比提供科学依据。

显微激光拉曼应用研究实例:

包裹体研究:用显微激光拉曼观测分析和均一温度测定,首次在四川普光大气田储层中发现了拉曼位移在2910-2911cm-1左右的高密度甲烷包裹体(0.334g/cm3),在地层中的捕获压力达170MPa【科学通报2010,55(3-4)】;并在川东北下志留统黑色页岩石英中发现密度>0.38 g/cm3的高压甲烷包裹体,冷冻测定中出现甲烷的气、液、固三个相。

高密度甲烷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照片

高密度甲烷与轻烃包裹体的拉曼光谱固体有机质研究:根据固体有机质拉曼光谱中的D峰,G 峰与G’峰的系统测定拉曼位移数据,建立了评价高演化固体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的拉曼反射率(LRo%)的三个公式: LRo%=0.0538d(G–)– 11.13 (1)

LRo%=16.81h(Dh/Gh)–8.87 (2)

LRo%=1.11 h(Dh/Gh) + 2.71 (3)

光片中的中间相结构焦沥青

固体有机质的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图

有机岩石学观测中的透光、荧光和反光干涉照片

(3) Rock-Eval实验室 (Rock-Eval Lab)

实验室功能

岩石热解方法通过按预置升温过程进行的热解来研究岩石的含烃量和生烃潜量。释放的烃类通过FID检测,形成热解峰值S1(热挥发的游离烃,代表含烃量)和S2(有机质降解生成的烃,代表生烃潜量)。同时,热解过程产生的CO和CO2可通过红外单元进行实时检测,从而给出有机质氧化状态的信息。此外,利用扩展升温程序得到的CO和CO2含量可用于确定样品的总有机碳(TOC)和矿物碳(TIC)含量。根据TOC和S2参数可计算岩石氢指数(HI),结合S2峰最高值对应的热解温度(Tmax),可以评价烃源岩中的有机质类型。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使用ROCK 6软件可以直观便捷地进行数据采集。

主要仪器

Rock-Eval 6型仪器。该仪器是基于法国石油研究院的专利技术而建立的岩石评价设备。新改进的Rock-Eval 6型仪器拓展了岩石热解方法的应用领域,采用的新技术可以同时获得有机质含量和矿物碳含量;更准确的温度测量使该设备可用于动力学分析;更高的温度范围使TOC和Tmax的测量更准确(尤

其对煤和有机质的检测)。对储层岩的性质建立了专门的分析方法。

应用实例

(4)挥发性有机物(VOCs)实验室(VOCs Lab)

实验室功能

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含量虽微,却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环境问题有重要的影响。非甲烷烃类(NMHCs)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重要前体物;人为排放的氟氯烃类(CFCs)等卤代烃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因素;另有一些物质,如苯等具有健康毒害作用;一些含硫化合物,如羰基硫(COS)和二甲基硫(DMS),不但是空气中重要的恶臭气体,还是大气中硫酸盐的重要来源,对全球辐射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此外,还有一些VOCs物质具有较高的全球增温潜势(GWPs),是《京都议定书》中关注的重要温室气体。

挥发性有机物(VOCs)实验室是广谱高精度分析测量环境样品中VOCs组分和含量的技术平台。

主要仪器

(1)两套基于液氮冷阱捕集的多检测器大气VOCs分析系统:可广谱高精度分析采气罐(CANISTER)或采气袋采集的气体样品中ppt~ppb级的VOCs,与自制进样口结合亦可完成吸附管采集气体样品和水、土样品中VOC分析。空气样品通过三级冷阱(液氮)浓缩并除水(H2O)、除二氧化碳(CO2)后,VOCs经色谱柱分离后同时进入质谱检测器(MSD)、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和电子捕获检测器(ECD)三个检测器进行分析测量,三个检测器信号互相映证、互相补充,实现VOCs的广

谱、精确的定性定量分析。

(2)热脱附-吹扫捕集系统(Tekmar 3000 Purge & Trap Concentrator / Tekmar 2016 Autosampler / Tekmar 6032 AeroTrap Agilent GC-MSD):既可分析吸附管采集气样中的VOCs,又可通过吹扫捕集分析水样中的VOCs。

(3)质子转移-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用于在线高频分析VOCs的组分和浓度,最低检测限可达5 pptv(1 min),质量分辨率可达2000 m/Δm。

(4)分析VOCs大气二次氧化产物的GC-MSD:用于分析典型人为源VOC(如苯系物)和自然源VOC(如异戊二烯和单萜烯)大气氧化生成的半挥发性有机物。

(5)自主搭建的GC系统用于分析CO2和CH4:CO2和CH4分析检测限可达10ppb左右,用于气体样品中CO2和CH4的高

精度测定。

(5)气溶胶物理化学实验室(Aerosol Physical Chemistry Lab)

实验室功能:

气溶胶物理化学实验室(Laboratory of Aerosol Physical Chemistry)主要研究化学反应对大气气溶胶颗粒物

化学成分、理化性质和环境及气候效应的影响。主要关注的理

化性质包括吸湿性(hygroscopicity)、云凝结核活性(cloud condensation nucleation activity)、冰核活性(ice nucleation activity)、光学性质和重要微量营养元素(主要

是铁和磷)的可溶性等。相关研究以实验室模拟研究为主,结合外场观测,并注重与数值模拟同行的紧密合作。

主要仪器:

蒸汽吸附分析仪(Q5000SA,美国TA Instruments):用于测定不同温度(5-85摄氏度)和相对湿度(0-98%)下颗粒物的吸湿性(吸附水的含量)。

云凝结核计数仪(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Counter,CCNc 100,美国Droplet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用于测定不同水蒸气超饱和度下(0-2%)活化为云滴的气溶胶颗粒

物的数浓度。

(6)单颗粒气溶胶及云雾凝结核在线观测实验室(Laboratory for real-time detection of individual particles and cloud/fog condensation nuclei)

实验室功能:

单颗粒气溶胶及云雾凝结核在线观测实验室是基于外场观

测大气单个气溶胶颗粒及云雾凝结核理化特征的综合技术平

台。实验室重点分析气溶胶及云雾凝结核的粒径、混合状态、

吸湿性和光学性质等理化特征;研究理化特征对二次气溶胶形

成、云雾形成及光学效应的影响;认识气溶胶的环境及气候效应。基于单颗粒的气溶胶理化特征分析从新的视角深化对气溶胶来源、老化过程及其环境气候效应的认识。综合性外场观测实验涵盖城市、城郊及高山背景站点,力求从区域角度深入认识气溶胶的形成、演变和其环境气候效应。

主要仪器:

①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ingle Particle Aerosol Mass Spectrometer, SPAMS):该仪器由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利用空气动力学透镜作为颗粒物接口;利用双光束测径原理进行气溶胶粒子计数 (< 20个/s)和粒径分析

(100-2000 nm);利用飞行时间质谱原理分析化学成分;最终实现单个亚微米气溶胶粒子粒径和化学组成的在线测量。

②地用恒流虚拟撞击颗粒物采样探头系统(Ground-based Counterflow Virtual Impactor Inlet System, CVI Inlet –Model 1205)是产生一个带有精确控制,过滤和加热的恒流气流,在探头的进口阻断某些大小粒径的颗粒进入探头。只有大

于某个可控的粒子大小的液滴可以穿过逆流区并进入到蒸发室中,在这水被蒸发,剩余干燥的凝结核粒子,作为CCN研究对象。

③吸湿串联电迁移率分析仪(Humidified Tandem Differential Mobility Analyzer, HTDMA): 本系统包含了一台差分迁移分析仪、一台单分散气溶胶发生器和一套湿度控制系统;测量气溶胶颗粒的粒径分布和在相对湿度为10-90%条件下的吸湿增长因子(GF)。与SPAMS联用,可研究气溶胶混合状态、老化过程等对吸湿增长特性的影响。

④扫描电迁移率分析仪(Scan Mobility Particle Sizer, SPMS+C)用于在线测量亚微米级气溶胶的数浓度粒径分布特征。

⑤黑碳仪(Aethalometer, AE-33)用于在线测量气溶胶在不同波长(370 nm, 470nm, 520nm, 590nm, 660nm, 880nm, 950 nm)的光学吸收系数,获得黑碳(BC)的浓度。

气溶胶及云雾凝结核颗粒的单颗粒质谱特征实例:

气溶胶及云雾凝结核颗粒的粒径分布特征实例:

地球化学复习题(推荐文档)

地球化学复习题 绪论 1、地球化学的定义。 答: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 2、地球化学的任务。 答:1)地球及其子系统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组成,即元素的分布和分配问题;2)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地球的历史和演化。5)基础理论和应用的发展。 3、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 答:研究思路:以化学、物理化学等基本原理为基础,以研究原子(包括元素和同位素)的行为为手段,来认识地球的组成、历史和地球化学作用。工作方法:野外:地质考察+样品采集(代表性、系统性、统计性、严格性)。 室内: --岩矿鉴定 --分析测试:早期容量法、离子色谱法和比色法,现今X射线荧光光谱XRF、ICPAES、--ICPMS、固体质谱、AAS等。 --元素结合形式和赋存状态的研究:化学分析、晶体光学、X射线衍射、拉曼谱、微区分析(电子探针、离子探针)等。 --作用过程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测定:温度(包裹体、矿物、同位素)、压力、pH、Eh、盐度等。 --自然作用的时间参数:同位素测年。 --模拟实验。 --多元统计计算和数学模型。 4、地球化学学科的特点。 答:1、基础科学成果的应用.2、地质科学的发展.3、更广泛的数字模拟。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 1、对比元素在地壳、地球和太阳系中分布规律的异同点,并解释其原因。 答:相同点:元素的丰度均随原子系数增大而减小。均符合奇偶定律。 不同点:与太阳系或宇宙相比,地壳和地球都明显地贫H, He, Ne, N等气体元素;而地壳与整个地球相比,则明显贫Fe和Mg,同时富集Al, K和N a。 原因: 2、研究克拉克值有何地球化学意义。 答:可作为元素集中、分散的标尺。控制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A)影响元素参加地壳中地球化学过程的浓度。B)限定自然界的矿物种类及种属。C) 限制了自然体系的状态。 3、地球各圈层化学组成的基本特征。 答:地壳:①地壳中元素的相对平均含量是极不均一的。②元素的克拉克值大体上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地幔:元素分布不均,铁镁含量增高。地核:铁镍含量占绝大部分,其它元素仅占极少部分。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在地球总质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对地球总体成分的影响不大。 4、陨石研究的意义 答:①它是认识宇宙天体、行星的成分、性质及其演化的最易获取、数量最大的地外物质;

地球化学心得

勘查地球化学心得体会--兼浅谈广东化探找金矿 王立强 广东省地质局七一九地质大队地质勘查所 1前言 目前,化探找金逐步被人们重视,在地质找矿中的效果也逐渐明显,成为寻找各种类型金矿床比较快速、经济、有效的重要手段。在区域普查中,通过查明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可迅速指出找矿远景区;在详查及勘探阶段,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异常的研究,可直接发现金矿床或矿体,更好地发挥化探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作用。但是金在地壳内部的本底含量极低,即使是金矿体中的金含量一般亦仅为n×10-6~10n×10-6,仅凭肉眼无法将之直接区分出来,因此以对样品(水系沉积物、土壤、岩石等>进行定量分析为主要工作手段的化探方法,在当今金矿勘查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球化学的发展主要是借鉴了前苏联和西方的研究思路,前苏联的勘察地球化学主要依靠对土壤进行金属测量,但采样点布置较稀疏,而西方国家主要采用水系沉积物测量,但是主要用于研究,两者优缺点都有。80年代以来,金分析技术目臻成熟,当时Au分析的检出限低于或等于0.3×10-6,准确度、精密度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区域化探的要求,因而全国区域化探找金空前繁荣,特别是谢学锦先生提出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建议,将我国的勘察地球化学推进到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随着时代发展,金分析技术逐步进步,中国勘察地球化学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三十年以来已完成1:500万和1:1 000万比例尺的39种元素或氧化物的全国地球化学图,使中国拥有了最引人瞩目的全国规模地球化学数据库,使中国化探走在了世界前列。而广东化探找金始于1974年,主要为以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要工作方法的区域化探扫面,不过因为受金分析技术的影响,当时找金主要从金的伴生元素如As、Cu、Pb等入手,其难度不言而喻,但广东各地质单位的前辈在这种艰难条件下提交了大

指南_地球化学勘查样品分析方法

地球化学勘查样品分析方法 24种主、次元素量的测定 波长色散X 射线荧光光谱法 1 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地球化学勘查试样中Al 2O 3、CaO 、Fe 2O 3、K 2O 、 MgO 、Na 2O 、SiO 2、Ce 、Cr 、Ga 、La 、Mn 、Nb 、P 、Pb 、Rb 、Sc 、Sr 、Th 、Ti 、V 、Y 、Zn 、Zr 等24种元素及氧化物的测定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水系沉积物及土壤试样中以上各元素及氧化物量的测定。 本方法检出限:见表1。 表1 元素检出限 计量单位(μg/g ) 方法检出限按下式计算: L D = T I m 2 3B 式中: L D ——检出限; m ——1μg/g 元素含量的计数率; I B ——背景的计数率; T ——峰值和背景的总计数时间。 本方法测定范围:见表2。 表2 测定范围 计量单位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方法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下列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方法。 GB/T 20001.4 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 GB/T 14505 岩石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总则及一般规定。 GB 6379 测试方法的精密度通过实验室间试验确定标准测试方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GB/T 14496—93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 3 方法提要 样品经粉碎后,采用粉末压片法制样。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直接进行测量。各分析元素采用经验系数法与散射线内标法校正元素间的基体效应。 4 试剂 4.1 微晶纤维素:在105℃烘2h~4h。 5 仪器及材料 5.1 压力机:压力不低于12.5MPa。 5.2 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端窗铑靶X射线管(功率不低于3kW),仪器必须采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定规程(JJG810—93)》检定合格。 5.3 氩甲烷(Ar/CH4)混合气体,混合比为9∶1。 5.4 低压聚乙烯塑料环,壁厚5 mm,环高 5 mm,内径φ30 mm, 外径φ40mm。 6 分析步骤 6.1 试料 6.1.1 试料粒径应小于0.074mm。 6.1.2 试料应在105℃烘6 h~8h,冷却后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6.2 试料片制备 称取试料(6.1)4g,均匀放入低压聚乙烯塑料环中(5.4),置于压力机(5.1)上,缓缓升压至10MPa,停留5s,减压取出。试料片表面应光滑,无裂纹。若试料不易成型,应用微晶纤维素(4.1)衬底,按上述步骤重新压制,直至达到要求为止,也可以使用微晶纤维素衬底和镶边的方法制备成试料片。

地球化学综合考试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地球化学课程综合测试3 学习层次:专升本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 1.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当体系与环境处于不平衡条件时,元素将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伴随着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及空间上的位移,以达到与新环境条件的平衡,该过程称为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2.能斯特分配定律: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微量元素在两共存相中的活度比为常数。3.盐效应:当溶液中存在易溶盐类时,溶液的盐度对元素的溶解度有影响。溶液中易溶电解质的浓度增大,导致其它化合物溶解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盐效应。 4.放射性同位素:能够自发地衰变形成其它核数,最终转变为稳定核数的同位素。 5.大陆地壳:地表向下到莫霍面,厚度变化在5-80km,分为上部由沉积岩和花岗岩组成的硅铝层,下部由相当于玄武岩、辉长岩或麻粒岩等组成的硅镁层两部分组成。 6.不相容元素: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在部分熔融或岩浆分异结晶过程中,在固相/熔体相中的总分配系数<<1的微量元素称为不相容元素。 7. Ce:表征Ce与REE整体分离程度的参数。其计算公式为:δCe=2Ce n/(La n+Pr n)(n 表示相对于球粒陨石标准化)。 8.元素丰度的奇偶规律:偶序数元素的丰度大于相邻奇序数元素的丰度,这一规律又被称为Oddo-Harkins(奥多-哈金斯)法则。 二.简答题 1. 大陆地壳组成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由于大陆地壳的物质组成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具有极度的不均一性,因此,研究大陆的浅部地壳和深部地壳的手段不尽相同。其中,对大陆地壳浅部组成研究的方法包括区域大规模取样法、简化取巧方法以及细粒碎屑沉积物法等等。而对大陆深部地壳的研究手段则主要包括研究火山岩中的角闪岩和麻粒岩包体,暴露地表的深部地壳断面,或利用地球物理勘探获取的地震波速与岩石化学组成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反演。 2. 简述能斯特分配定律及元素分配系数的涵义。地球化学上按总分配系数将元素在岩浆作用过程中的行为分为几类?它们各自的地球化学特点是什么?(要求各类别至少举两个元素为例)。 答:能斯特分配定律: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微量组分在两共存相中的活度比为常数。将微量元素在两相之间的活度笔直称之为分配系数(K D)。 按元素在岩浆作用过程中的行为分为相容元素、不相容元素。其中不相容元素进一步分为高场强和低场强元素。 相容元素指总分配系数大于1的元素,如Ni、Co、Cr,在岩浆作用中优先进入矿物相或残留固相;不相容元素指总分配系数小于1的元素,它们优先进入熔体相,其中将分配系数小于0.1的又称为强不相容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Rb、Sr、Ba以及高场强元素如Nb、Ta、Zr、Hf为不相容元素的代表。 3. 活度积原理及其在地球化学研究上的意义。 答: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难溶化合物中该化合物的离子浓度乘积得到的常数为活度积。所谓的活度积原理指的是在天然水中,金属元素首先选择形成活度积最小的化合物的阴离子

地球化学

一.关于地球化学的定义: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二.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 1、地球系统中元素的组成(质) 2、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量) 3、元素的迁移和循环(动)4:地球的历史和演化(史)三.地球化学研究思路 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在宏观地质体变化和形成的同时,亦伴有大量肉眼难以辨别的化学组成变化的微观踪迹,它们包含着重要的定性和定量的地质作用信息,应用现代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剖析这些微观踪迹,从而揭示宏观地质作用的奥秘。(一句话那就是“见微而知著”) 第一章地球和太阳系的化学组成 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和组成 一.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区别: 1.大洋地壳较薄,10-5公里,平均厚8公里;大陆地壳较厚,最厚可达70公里,平均厚33公里。(整个岩石圈也是大陆较厚,海洋较薄。海洋为50—60公里,大陆为100—200公里或更深。) 2.在元素的分配上,洋壳比陆壳贫硅和碱金属,但较富镁富铁。正是这种原因,大洋沉积物中富含Fe、Mn、Co、Ni等亲铁元素,它们是现代海洋中巨大的潜在资源。 二. 固体地球各圈层的化学成分特点 ○1地壳:O、Si、Al、Fe、Ca○2地幔:O、Mg、Si、Fe、Ca○3地核:Fe-Ni○4地球:Fe、O、Mg、Si、Ni 第二节元素和核素的地壳丰度 一.概念 1.地球化学体系:按照地球化学的观点,我们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每个地球化学体系都有一定的空间,都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C,T,P等)并且有一定的时间联系。 2.丰度:表示元素在某地质体中(如地球,地壳,宇宙星体及某岩类,岩体等)的含量。 3.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 4.质量克拉克值:若计算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时以质量计算,则称为质量克拉克值。 5.原子克拉克值:以原子数之比表示的元素相对含量(即指某元素在某地质体中全部元素的原子总数中所含原子个数的百分数) 任意元素的原子克拉克值=某元素在某地质体中的相对原子数(用N表示)/所有元素相对原子数之和(用 N表示) 6.浓度克拉克值:某元素在某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元素克拉克值 二.克拉克值的变化规律: ①递减:元素的克拉克值大体上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少(但锂,铍,硼以及惰性气体的含量并不符合上述规律,丰度值很低)②偶数规则: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总分布量(86%)大于奇数元素的总分布量(14%)。相邻元素之间偶数序数的元素分布量一般大于奇数元素分布量,稀土特别明显。③四倍规则:4q型占87%,4q+3占13%,剩下的只占千分之几。 三“元素克拉克值”研究意义 1.是地球化学研究重要的基础数据。 2.确定地壳中各种地球化学作用过程的总背景。 3.是衡量元素集中、分散及其程度的标尺。 4.是影响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重要因素。四.区域元素丰度的研究的意义: 1.它是决定区域地壳(岩石圈)体系的物源、物理化学特征的重要基础数据; 2.为研究各类地质、地球化学作用、分析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及区域成矿规律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3.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为工业、农业、畜牧业、医疗保健等事业提供重要信息。 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成分二.自然水的主要阳离子和阴离子成分海水: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碳酸氢根、淡水:钙离子>钠离子>镁离子、碳酸氢根>硫酸根>氯离子。 第六节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 一.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戈氏分类法)以及各类元素的主要分布趋势 (1)亲石元素:主要分布于岩石圈(2)亲铜元素:主要分布于地幔(3)亲铁元素:主要分布于地核(4)亲气元素:主要集中于大气圈。此外,戈氏还划分出"亲生物元素" 第七节太阳系化学 一.太阳系化学组成的基本特点 1) 在所有元素中H, He占绝对优势, H占90%, He占8% 。 2)递减规则:太阳系元素的丰度随着原子序数(Z)的增大而减少,曲线开始下降很陡,以后逐渐变缓。在原子序数大于45的重元素范围内,丰度曲线近于水平,丰度值几乎不变。 3)奇-偶规则:偶数原子的丰度大于奇数原子 第二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一.微量元素的概念 人们常常相对于地壳中的主量元素而言,人为地把地球化学体系中,其克拉克值低于0.1%的元素,通称为微量元素。 二.微量元素的基本性质 ①微量元素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尚缺少一个严格的定义;②自然界“微量”元素的概念是相对的;③低浓度(活度)是公认的特征,因此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相)。四.能斯特定律 能斯特定律描述了微量元素在平衡共存两相间的分配关系。当一种矿物(α相)与一种溶液(β相)共存时,微量元素i(溶质)将在两相间进行分配,当分配达到平衡时(有:μi α=μ i β ),其两相浓度比为一常数。此常数称为能斯特分配系数。 五.由能斯特定律引出的分配系数 ①简单分配系数(即能斯特分配系数)a α i /aβi=K D(T、P)。在一定温度压力条 件下,在恒温恒压下,微量元素i在两 相间的浓度比为一常数,它适用于稀溶 液中微量元素的分配。K D即为能斯特分 配系数,也称简单分配系数。 ②复合分配系数:既考虑微量元素在两相 中的比例,也考虑与微量元素置换的常 量元素在两相中的浓度比例,能较真实 地反映两者之间类质同象交换对微量元 素分配的影响。 D tr/cr=[C s tr/C s cr]/[C l tr/C l cr]=(C tr/C cr)s/(C tr/C c r )l。 ③总体分配系数(岩石分配系数):实际上 是矿物的简单分配系数和岩石矿物的百 分含量乘积的代数和。代表式:D i=∑(上 n下j=i)K i D,j W j。第j种矿物对微量元 素i的简单分配系数、D i为岩石的分配 系数,n为含微量元素i的矿物数,W j 为第j种矿物的质量百分数。 五.影响分配系数的因素 体系成分、温度、压力、氧逸度 六.由分配系数引出的微量元素的分类 相容元素(D>1):按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当固相(结晶相)和液相(熔体相,流体相)共存时,若微量元素易进入固相,称为相容元素 不相容元素(D小于1):按地球化学作用过程中,当固相(结晶相)和液相(熔体相,流体相)共存时,若微量元素易进入液相,称为不相容元素. 亲岩浆元素(D<<1):亲岩浆元素总体分配系数相对于1来说可忽略不计。 超亲岩浆元素(D<<0.2):超亲岩浆元素的总体分配系数相对于0.2到0.5可忽略不计第四节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一.稀土元素组成

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综合练习考试卷模拟考试题

《地球化学综合练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 ) 2、分馏作用( ) 3、同位素地球化学( ) 4、同位素成分( ) 5、初始铅( )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6、原始铅() 7、原生铅() 8、普通铅() 9、同位素的分类() 10、Rb-Sr法() 11、K-Ar法() 12、Sm-Nd法()

13、U-Th-Pb法() 14、Rb-Sr() 15、Pb-Pb法() 16、区域克拉克值() 17、丰度系数() 18、富集矿物() 19、载体矿物() 20、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21、氧化(还原)障() 22、离子电位π() 23、放射性衰变() 24、α衰变() 25、β-衰变() 26、r衰变() 27、单衰变()

28、电子捕获() 29、衰变系列() 30、放射性成因铅() 31、稳定同位素() 32、同位素分馏作用() 33、同位素效应() 34、惰性组分()

35、什么是元素的克拉克值?克拉克值在地球化学找矿中有何作用?() 36、研究元素丰度有何意义?() 37、类质同象有何地球化学意义?() 38、元素为什么会迁移?迁移的实质是什么?() 39、什么是地球化学背景?如何确定背景值?地球化学背景有哪些种类? () 40、什么是地球化学异常?如何确定异常下限?地球化学异常如何分类? () 41、地球化学背景与地球化学异常的关系?()

地球化学数据

海南省前寒武纪的研究现状 海南岛地处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交汇部位,大地构造位置独特,据前人研究,海南岛出露有一套中元古代结晶基底岩石,对研究华夏一直华南地块在columbia大陆裂解以后和Rodinia聚合之前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海南岛前寒武纪基底岩石仅在琼西戈枕断裂带上盘抱板-饶文-公爱一带及琼中上安地区零星出露。其中,琼西地区以一套具花岗-绿岩系建造特征的抱板杂岩为主。岩性主要发育有以斜长角闪片(麻)岩为主的变质岩,混合花岗质类岩石,中-基性火山岩;琼中地区发育有一套变质火山岩系,并有少量麻粒岩及紫苏花岗岩分别以透镜状和脉状分布其中。 随着海南戈枕金矿的发现,大批学者对海南岛以抱板杂岩为代表的元古宙地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目前所取得的较为统一的认识有:抱板群的形成、组成与演化;石碌群的地层出露以及琼中地区变质岩的主要组成、年代学特征等。 据(候威等.1992,涂少雄.1993,梁新权.1995,马大栓等.1998)等抱板杂岩主要包括一套深变质岩、花岗质类岩石以及中-基性火山岩。 谭忠福(1991),候威等(1992),涂少雄.(1993) 梁新权(1995) 马大栓等(1998),许德如(2000)等对分别对分布在琼中乘坡农场、抱板、土外山、二甲矿区的抱板群变质岩进行研究,认为变质岩主要可以分为变质沉积岩和绿片岩,变质沉积岩主要由石英二云母片岩和白云母石英片岩,是组成抱板群的主要岩石类型,绿片岩主要由斜长角闪片(麻)岩组成,两者产状基本一致互层产出。梁新权(1998),许德如(2001),徐德明等(2008)对花岗质类岩石研究,认为其主要组成部分为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呈岩株或岩枝侵入于抱板群片岩或片麻岩中,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关系谭忠福等(1991),涂少雄(1993)马大栓(1998)对二甲矿区,琼中乘坡农场万泉河边及东方县戈枕水库大坝处发育的斜长角闪(片)岩进行研究,认为斜长角闪岩呈脉状斜切围岩中,角闪岩见冷凝边,围岩见有明显的热接触蚀变现象,指示为后期岩脉。 叶伯丹等(1990)研究认为抱板群的变质时期及条纹-眼球状混合岩形成时期应在1145±40Ma,进而推测其原岩时代应为中元古代或更早,候威(1992)对抱板群内的变火山岩、混合花岗(质)片麻岩及其中的暗色包体进行地质年龄分析,得到Sm-Nd等时线年龄为1699.64 士3Ma、1379.54 士25Ma及2885.07士23Ma. 从而他认为抱板群中的斜长角闪片岩的原岩形成于前寒武纪古元古代长城纪时期, 混合花岗(质)片麻岩形成时代是中元古蓟县纪时期并推测海南到存在有太古宙基底;谭忠福等(1991)对海南岛中部抱板群中的变火山岩进行Sm-Nd 法测年,得年龄为975±8.6Ma,张业明等(1998)对海南岛西部的变基性火山岩进行研究,认为其形成于1165Ma士;涂少雄(1993)通过对抱板群内岩体进行同位素测定研究,认为抱板群形成于中元古代早期(1600~1700Ma),1400Ma士经历了一次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混合演化和地壳重熔,并在1000Ma士发生基性岩浆侵入事件,对应于晋宁运动。 梁新权(1995)研究了土外山除发育的变基性玄武岩并认为其主量元素特征与全球大陆拉斑玄武岩和大洋拉斑玄武岩化学成分的算术平均值相当接近, 是一种过渡性拉斑武岩,稀土元素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分析图解均指示原岩倾向于岛弧拉斑玄武岩,Sr一N d同位素分析结果,斜长角闪片岩的。e N d ( T ) 为正值( e N d ( T ) = 2.555 ) , 说明这套玄武岩浆来源于亏损地慢区,但e N d ( T ),又要比17 亿年前全球地慢亏损平均值(e N d ( T )= 十6.26 ) 要小些,猜测是受到了少量下地壳物质混染。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为岛弧环境,并位于大洋一侧。许德如(2000),斜长角闪片麻岩呈绿色、墨绿色,片麻状构造,柱状、粒状变晶结构,主要变质矿物为绿色普通角闪石(75%~80%)、斜长石(15%~20%)、石英(0%~5%),SiO2变化范围小(48.86%~52.38%),平均为50.13%,TiO2平均为0.85%,基本上小于1.0%,P2O5基本小于0.1%,显示了岛弧火山岩特征,与许多元古代低钛拉斑玄武岩一致。Al2O3平均为14.06%,MgO平均为7.75%,CaO 8.9%~13.85%,K2O 和Na2O 平均值分别为0.78%和1.67%且K2O

地球化学稀土元素配分分析

《地球化学》实习测验 REE图表处理及参数计算 一、实习目的 1、掌握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图的制作方法。 2、掌握表征稀土元素组成的基本参数。 3、培养独立查阅文献及处理数据的能力。 二、基本原理 1、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图 1、原子序数为横坐标 2、标准化数据为纵坐标 3、对数刻度 2、表征稀土元素组成的基本参数 3、稀土总量 4、轻重稀土比值 5、轻稀土分异指数 6、重稀土分异指数 7、铕、铈异常 三、实习测验内容 1、绘制各类侵入岩的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图; 2、计算各类侵入岩稀土元素组成的基本参数; 3、对已绘制的图表和计算出的数据进行解释。 4、在以上实习内容掌握之后,自行查阅文献一篇,并进行以上3项操作。

四、实习测验步骤 1、根据查阅文献数据,找到自己想要的数据 表1 蒙库铁矿床岩石、矿石、矿物稀土元素成分分析(ppm) 2、选出自己要的数据建立表格 表2 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图(ppm) 3、对数据进行球粒陨石标准化 表3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图(ppm)

图1 蒙库铁矿床稀土元素配分图 5、计算稀土元素基本参数 表4 表征稀土元素组成的基本参数 6、数据及图表的解析 (1)绿帘石:∑REE=266.49ppm,表明稀土元素含量较高;LR/HR=4.98,表明轻重稀土元素间发生了较大的分异,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La/Sm)N=2.26,(Gd/Lu)N=1.47,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内部都发生了分异作用,轻稀土元素分异更明显。Eu异常值=1.23,为强正异常;Ce异常值=0.95,表明Ce基本无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右倾型,图像具有左陡右缓特点,Eu正异常明显特征。 (2)磁铁矿矿石:∑REE=10.75ppm,表明稀土元素含量较低;LR/HR=3.15,表明轻重稀土元素间发生了较大的分异,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La/Sm)N=1.47,(Gd/Lu)N=0.88,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内部都发生了分异作用,轻稀土元素分异更明显。Eu异常值=1.8,为强正异常;Ce异常值=0.84,位弱Ce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右倾型,图像具有左陡右缓特点,Eu正异常明显特征。 (3)块状黄铁矿:∑REE=225ppm,表明稀土元素含量较高;LR/HR=11.27,表明轻重稀土元素间发生了较大的分异,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La/Sm)N=2.61,(Gd/Lu)N=6.19,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内部都发生了分异作用,轻稀土元素分异更明显。Eu异常值=2.96,为强正异常;Ce异常值=0.85,为Ce弱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右倾型,Eu正异常明显特征。

地球化学——考试内容总结

绪论思考题 地球化学定义 地球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基本问题 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地球化学与化学、与地球科学其它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章、第二章思考题 1元素分布与分配的概念 2地球化学体系 3元素丰度的概念 4元素在地壳中的克拉克值和浓度克拉克值概念 5太阳系、地球及地壳中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 6太阳系、地球及地壳中元素丰度特征并讨论它们的异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 7元素克拉克值的地球化学意义并举例说明 8区域地壳丰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9地壳中元素分配不均一性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思考题 1、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 2、Goldschmidt的元素地球化学分类 3、元素类质同象概念 4、影响元素类质同象的晶体化学条件 5、影响元素类质同象的物理化学条件 6、Goldschmidt的类质同象法则 7、Ringwood的电负性法则 8、研究元素类质同象的地球化学意义 9、晶体化学集中与晶体化学分散概念 10、晶体场理论的要点及应用范围 11、八面体、四面体晶体场稳定能和八面体择位能概念 12、晶体场理论应用的地球化学意义 13、元素的赋存形式及其研究方法 14、举例说明Pb在地壳中的各种存在形式 第四章复习题 1微量元素概念 2能斯特分配定律与分配系数 3总分配系数概念 4元素在共存相中分配系数的确定方法 5相容元素、不相容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高场强元素概念 6微量元素地质温度计的原理与方法 7元素在共存相中分配定律的地球化学意义 8在岩浆结晶过程中元素分配的定量模型、特征及地球化学应用

9在部分熔融过程中元素分配的定量模型、特征及地球化学应用 10岩浆结晶过程和部分熔融过程的判别方法 11稀土元素的基本地球化学性质 12稀土元素的数据处理方法及有关参数的计算方法(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ΣREE 、∑LREE/∑ HREE或ΣCe/ΣY 、(La/Yb)N ) 13 Eu异常、Ce异常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14稀土元素对岩石成因的指示意义 15变质原岩恢复的地球化学方法 16石榴石和长石的REE组成特征分别是什么? 17微量元素蜘网图及其意义 18微量元素对岩石形成构造环境进行判别时应注意的问题 19 Mg#、ACNK指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20 Harker图解的特点与用途 第五章思考题 1.何为“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成因同位素”? 2.同位素发生放射性衰变的原因是什么?有几种衰变形式(请举例说明)? 3.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的原理和基本公式是什么? 4.何为λ常数、半衰期、同位素等时线? 5.放射性同位素定年的前提是什么? 6.用同位素等时线法测量地质年龄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7.同位素封闭温度和冷却年龄的概念 8.Rb-Sr同位素体系定年的特点是什么?需注意什么? 9.BABI的定义和意义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 10.何为UR、εSr? 11.Sm-Nd同位素等时线法定年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Sm-Nd同位素方法可对较 高级变质地质体进行定年? 12.Sm-Nd同位素体系与Rb-Sr同位素体系在地球化学特征及等时线定年方法上 有何差异? 13.何为CHUR、DM岩浆库,其现在Sm-Nd同位素组成是什么? 14何为Sm-Nd同位素的ε参数和模式年龄,如何计算 15.U-Th-Pb同位素体系定年的方法几种?分别是什么? 16.何为谐和年龄、谐和曲线和不一致线? 17.U-Pb同位素定年常采用的分析测试方法有哪些?并对每一种方法进行简要 评述。 18.与同位素年代学中的其它长寿命同位素体系相比,K-Ar同位素体系的主要特 征是什么? 19.相对于传统的K-Ar体系定年方法,Ar-Ar分步加热技术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20.何为稳定同位素? 21.自然界中稳定同位素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22.稳定同位素组成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23.稳定同位素有哪些分馏类型?什么是稳定同位素的平衡分馏和动力学分 馏?

附表一地球化学专业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

地球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实事求是,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良好的学风,追求新知、勇于创新,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组织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具备用外文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地球化学专业是地质学一级学科(学科代码:0709)下设的二级学科(学科代码:070902),设以下4个研究方向。 1.化学地球动力学 综合地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地质时期岩石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阐明岩石形成与板块构造和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关系。 2.岩石地球化学 采用地球化学和实验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元素和同位素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和表生作用中的存在相态和元素分配理论,示踪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过程,阐明岩石成因及其形成环境。 3.资源环境地球化学 研究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时空分布规律和迁移与沉淀、分散与富集的物理化学条件,揭示区域成矿规律,探索元素地球化学过程与自然环境质量和生态效应关系。 4.行星岩石与地球化学 通过陨石和航天器对类地行星直接或间接分析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研究,研究类地行星——月球、火星等星球的岩石以及元素、同位素等物质组成,揭示类地行星的形成与演化。 三、学习年限 1.全日制脱产博士生的基础学制为3年。 2.在职博士生的基础学制为4年。 3.对于提前达到培养目标、完成学业并做出创造性成果的博士研究生,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后报研究生院批准,允许提前答辩并申请学位;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由博士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审批,报研究生院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但延长时间一般不得超过2年。未提出延长报告或申请延长期满仍未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者,均按结业处理。具体事宜详见“吉林大学关于研究生提前或延期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暂行规定”。 四、课程设置(附表)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进展与成果

国土资源大调查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进展与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 基础调查部 二〇一〇年七月

目 录 一、工作概况 (1) 二、完成情况 (1) 三、主要成果 (3)

一、工作概况 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中国地质调查局于1999-2001年开始在广东、湖北、四川等省实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从2002年起,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正式启动。国土资源部先后与浙江、四川、湖南等18个省区采取部省政府间合作方式,共计投入经费67059.45万元,其中地方经费35809.45万元,占53.4%。2005-2008年,经由温家宝总理批示,财政部设立“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由我部与环保部共同负责,目前我部到位经费27511万元,对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进行专项支持,调查工作扩大到全国31省(区、市)。 二、完成情况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分为调查、评价和评估三个层次开展。 调查阶段:主要任务是掌握情况。全国共计部署450万平方公里调查面积,截至2009年底,已经完成16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东、中部平原盆地、湖泊湿地、近海滩涂、丘陵草原及黄土高原等主要农业产区。全国投入地质科技人员500余人,采样人员十余万人,选定部级重点实验室23个,采用大型精密仪器测试地球化学样品60万件,分析3240

万个元素指标。基本查明我国土地有益和有害组分等54种元素指标组成、类型、含量、强度及其分布地区、范围和面积等,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土地各项元素指标的空白。 图1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工作程度图 评价阶段:针对调查发现问题,按照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东北平原及沿海经济带等我国主要农业经济区域开展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肥力组分和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旨在查清土地有益和有害组分成因来源、迁移转化、生态效应和变化趋势等,为土地质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共计采集各类样品12万件,分析各项指标数以百万计。 评估阶段:依据调查和评价结果,根据各省区具体情况,

地球化学复习题汇总

地球化学赵伦山张本仁 韩吟文马振东等 P 1:地球化学基本问题) P 5:克拉克值,地球化学发展简史(几个发展阶段) P31:元素丰度,表示单位元素在地壳平均化学丰度―――确定方法,克拉克值, P37:元素克拉克值的地球化学意义 P68:类质同象和固溶作用 P81:元素的赋存状态――1,5种 P88: 元素迁移 P 123: 相律 P169: 衰变定律 P181: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痕量元素=微量元素) 复习内容及答案汇总 一、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学科特点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P1-)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相关宇宙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在地球化学发展历史中曾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资料积累过程,随后基于克拉克、戈尔施密特、维尔纳茨基、费尔斯曼等科学家的出色工作,地球化学由分散的资料描述逐渐发展为有系统理论和独立研究方法的学科。目前地球化学已发展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相邻学科相互渗透与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地球科学研究内容,在地质作用过程定量化研究中已不可或缺。 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和学科特点是:(1)通过分析常量、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元素相互组合和赋存状态变化等追索地球演化历史;(2)利用热力学等现代科学理论解释自然体系化学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探讨自然作用的机制;(3)将地球化学问题置于地球和其子系统(岩石圈、地壳、地幔、地核等)中进行分析,以个系统的组成和状态约束作用过程的特征和元素的行为。 围绕原子在自然环境中的变化及其意义,地球化学研究主要涉及四个基本问题:(1)研究地球和动质体中元素和同位素的组成;(2)研究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研究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研究元素和同位素迁移历史和地球的组成、演化历史、地球化学作用过程。 二、简述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理论使许多地质难题迎刃而解,其可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 一.名词解释 1. 异戊二烯型化合物:由一个个异戊二烯单元头尾相连重复组合而成一类化合物,它广泛存在于生物体、近代沉积物、古代沉积岩以及原油中。 2. 萜类:环状的异戊二烯型化合物。 3.同位素效应:由于同位素不同,引起单质或化合物在物理、化学性质上发生微小变化的现象,称为同位素效应。 4.同位素分馏:在各种自然过程中,由于同位素的效应引起同位素相对含量在不同相之间的变化。 5.干酪根:沉积物和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性的无机酸、碱和常用有机溶剂的一切有机质。 6.腐殖质:指土壤和现代沉积物中不能水解的、不溶于不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质。 7.低熟油: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类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 8.生物标志物:是沉积物(岩)、原油、油页岩和煤中那些来源于生物体,在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基本保存了原始生化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生物母质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 9.质谱法:通过研究分子量和离子化的分子碎片来认识分子结构的一种现代分析技术(以高能电子将单个分子击碎,用碎片的质量组成特征,推测分子的结构组成和分子量,以达到分子鉴定的目的)。 10.质谱法(棒图):将每一次扫描的记录,应用质荷比对检测器响应值作图,就可以得到由色谱分离的某一种化合物的质谱图。 11.质量色谱图: 12.总离子流图: 13.生物成因气: 14.热成因气: 二.简答题 1.生物有机质的化学组分 碳水化合物 脂类 蛋白质和氨基酸 木质素和丹宁 2.异戊二烯单元的结构及简单组合、拆分 3.富沉积有机质的沉积环境

4.C 、O 同位素丰度的表示方法 5.自然界中碳同位素分馏的几种方式和结果 6.干酪根的光学显微组分分类 主要(1)统计腐泥组和壳质组之和与镜质组的比例; 采用(2)采用类型指数(T 值)来划分,具体方法是将鉴定的各组分相对百分含量代入下式, 计算出T 值,再依据表中的分类标准划分类型。 两种 方法 以透射光为基础的干酪根显微组分分类 组 分 亚 组 分 腐泥组 无定形—絮状,团粒状,薄膜状有机质 藻质体 孢粉体—孢子、花粉、菌孢 树脂体 壳质组 角质体 木栓质体 表皮体 镜质组 结构镜质体 无结构镜质体 惰质组 丝质体 7.干酪根研究的常用测试方法 干酪根研究的常用方法 直接方法:显微镜 SEM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 荧光显光镜 IR 吸收光谱 X-ray 核磁共振(NMR ),顺磁共振(ESR) (不破坏干酪根,根据其物理特性来研究干酪根的性质、结构) 间接方法:元素分析 稳定同位素 热解分析(热失重、热模拟、热解—-色谱) 超临界抽提、氧化分解 100 )100()75()50()100(-?+-?+?+?=惰质组含量镜质组含量壳质组含量腐泥组含量T

水文地球化学分析

地下水受到污染后的修复技术研究 概况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的发展使废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大,使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日益加重。如废水的排放、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填埋场的泄漏、石油和化工原料的传输管线、储存罐的破损、农业灌溉等都有可能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使本来就紧张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在供水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地下水的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所以地下水污染的研究工作迫在眉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对地下水污染开展调查、进行污染控制甚至治理已经逐渐成为可能。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极具挑战性的重要课题,需要进行多学科交叉和联合攻关。水的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长期以来,我国把主要的注意力和研究、治理工作集中在地表水的污染,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地表水污染的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地下水污染由于其隐蔽性、复杂性、难以控制和治理的特性,以及治理、修复费用巨大,地下水污染的修复在我国尚未展开。近年来,随着一些突发地下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地下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国家有关部门也开始把地下水污染研究列为工作内容。如国土资源部已开始进行全国地下水污染的大调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开展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在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中也出现了地下水污染控制和治理方面的课题。含水层的污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污染具有累积和滞后效应,有

时在泄漏发生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才会发现,如大多数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泄漏导致的地下水污染等。所以,首先需要进行污染源的辨析、污染途径的分析、污染物在地下的迁移转化机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地下水污染的控制、污染的修复工作。 地下水污染源成因分析 按照污染物产生的类型,可以将地下水污染源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自然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主要指未经处理的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和废渣。工业废气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物质会对大气产生严重的一次污染,而这些污染物又会随降雨落到地面,随地表径流下渗对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如电镀工业废水、工业酸洗污水、冶炼工业废水、石油化工有机废水等有毒有害废水直接流入或渗入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污染;工业废渣如高炉矿渣、钢渣、粉煤灰、硫铁渣、电石渣、赤泥、洗煤泥、硅铁渣、矿场尾矿及污水处理厂的淤泥等,由于露天堆放或地下填埋隔水处理不合格,经风吹、雨水淋滤,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随降水直接渗入地下水,或随地表径流往下游迁移过程下渗至地下水中,形成地下水污染。 农业污染源 农业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70%以上,污染的影响面广泛。一是过量

地球化学考试题

名词解释 1.浓度克拉克值:概念系指某元素在某一地质体(矿床、岩体或矿物等)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表示某种元素在一定的矿床、岩体或矿物内浓集的程度。当浓度克拉克值大于1时,说明该元素在地质体中比在地壳中相对集中;小于1时,则意味着分散 2.亲氧性元素:倾向于与氧形成高度离子键的元素称亲氧元素。特征是:离子半径较小,有惰性气体的电子层结构,电负性较小。如K、Na、Ca、Mg、Nb、Ta、Zr、Hf、REE等;易形成惰性气体型离子; 3.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即元素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经常伴随着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及空间上的位移 4.普通铅(或正常铅):普通铅(或正常铅):指产于U/Pb、Th/Pb比值低的矿物和岩石中任何形式的铅(如方铅矿、黄铁矿、钾长石等),在矿物形成以前,Pb 以正常的比例与U、Th共生,接受U、Th衰变产物Pb的不断叠加并均匀化。 5.不相容元素:趋向于在液相中富集的微量元素。由于其浓度低,不能形成独立矿物相,并且因离子半径、电荷、晶场等性质与构成结晶矿物的主元素相差很大,而使其不能进入矿物相。它们的固相/液相分配系数近于零。 6.同位素分馏系数:达到同位素交换平衡时共存相同位素相对丰度比值为常数,称分馏系数α,或者指两种物质(或物相)之间同位素比值之(α),即αA-B=RA / RB,式中A,B表示两种物质(或物相),R表示重同位素与轻同位素比值,如34S/32S,18O/16O。α表示同位素的分馏程度,α值偏离1愈大,说明两相物质之间同位素分馏程度愈大;α=1时物质间没有同位素分馏 7.K(不稳定常数):金属离子与配位体生成络合物的逆反应是络合物的解离反应,达成平衡时的常数,称为不稳定常数。它与稳定常数互为倒数。不稳定常数越大,络合物越不稳定。 8.δEu:反映Eu异常的强。. 9.稀土元素(REE):原子序数57-71的镧系元素以及与镧系相关密切的钪和钇共17种元素,包括:La,Ce,Pr,Nd,Pm,Sm,Eu,Gd,Tb,Dy,Ho,Er,Tm,Yb,Lu,Sc,Y 10.高场强元素 (HFSE):指离子半径小、电荷高,难溶于水,地球化学性质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