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

通辽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
通辽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

通辽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通辽市草原现状

(一)天然草原现状。全市草原面积5129万亩。草地类型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低地草甸、山地草甸和沼泽等5大类。天然草地植物有110科、446属、1169种,其中有饲用价值的植物有578种。天然草地亩年产干草50公斤,打草场年产草140—200公斤,年可利用牧草贮量约为20亿公斤。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口较快增长,人为干扰,以及投入不足等原因,草原“三化”(沙化、退化、盐渍化)严重。上世纪80年代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面积占草原面积的52.8%,到本世纪初草原“三化”发展到4217万亩,占草原面积的82.22%,其中退化草原1993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42.6%,沙化草地1818.8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8.8%,盐渍化草原404.8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6%。随着草地退化的加剧,植被衰退,地表裸露,沙暴肆虐,灾害频繁发生,草原资源的优势明显减弱。

(二)草原保护建设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 取得的成效。在落实草原保护制度工作方面,一是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全市落实草原“双权一制”面积4678万亩,依法流转草牧场119.7万亩。二是禁牧休牧制度。全市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主干道两侧区、退耕退牧区等5个区域全面实行了常年围封禁牧,建立无畜区,其余区域草原全部实行了季节性休牧。全市每年禁牧面积2242万亩。三是开展了基本草原划定工作。目前3个牧业旗和1个半农半牧业旗划定基本草原3060万亩,为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草原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全市草原建设总规模累计达到5341.2万亩,平均每年的建设规模约为1068.2万亩。多年生优质牧草累计建设面积559.8万亩;青贮饲料作物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05.4万亩,年均种植面积为221万亩;草场改良累计完成946万亩;现有草地围栏总面积3110万亩;打草机械及青贮和秸秆加工机械共有

2.8万台(套);建各类永久性窖池26.1万座,容量达785.6万立方米。

2. 存在的问题。一是人均草牧场面积少,草原退化严重。全市有天然草原面积5129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4682万亩,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7.4%。我市属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区,全市牧民104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2%,牧民中蒙古族占98%。牧区

人均占有草牧场不到200亩,半农半牧区人均占有草牧场不足30亩。由于自然气候因素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交叉影响下,全市82.22%的天然草原已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二是草畜矛盾突出。由于连年干旱,草牧场已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产草量大幅度下降,载畜能力降低。虽然我市秸秆资源丰富,但由于设施、设备、技术、观念等原因,利用方式粗放。2010年,全市牲畜存栏1532.4万头只,其中牛存栏188.4万头、羊存栏887.2万只。由于饲草料严重短缺,使相当一部分牲畜在冬春两季处于半饥饿状态,大部分牲畜膘情差,母畜不发情,繁殖成活率低,牲畜应有的生产性能不能有效发挥,造成草原畜牧业质量和效益低下。三是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面积小,且无水源保障,生产水平低。饲草料加工机械配备率低,加工能力不强,农区农作物秸秆加工转化利用率不高。牲畜棚圈、窖池、水源井等数量少,建设标准不高,抗灾能力仍然比较弱。四是依法保护难,人为破坏严重。在草原执法过程中,各级草原监理队伍能力薄弱,执法经费短缺。干部群众法律意识、生态保护观念差,乱采乱挖、违法征占用、开垦草原等违法活动不断出现。五是牧民就业渠道窄,收入积累缓慢,草原压力大。我市是全国、全区蒙古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区,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牧区和半牧区,由于语言、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牧民转移就业难度较大,收入主要来源于草原畜牧业,但由于牧业生产成本较高,牧民依靠畜牧业增收乏力。导致了草原生产压力增大,超载运行。

(三)草原的重要战略地位。

一是草原生态环境功能不可代替。草原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固碳减排以及旅游等方面的多种生态功能,草原的生态功能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他任何生态系统不可代替的。通辽市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草原面积5129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7.4%。但由于自然气候因素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交叉影响,全市82.22%的天然草原已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现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二是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市牧民104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2%。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牧民收入的大部分来自于出售畜产品,由于受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今后一个时期内草原畜牧业仍然是牧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他们的生产、生活、文化与草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三是草原是重要的畜产品基地。通辽市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畜牧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也是现代和今后的绿色优势产业。2010年,全市畜牧业增加值74.3亿

元;牧业年度全市牲畜存栏1532.4万头只,其中牛188.4万头、羊887.2万只;出栏牲畜880万头只,其中牛74万头、羊445万只;肉类、奶类总产量分别为53万吨、56万吨,毛绒产量1.24万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自草原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作为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草原对畜牧业的影响至关重要。

四是草原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草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碳库。草原作为我市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占据着特殊的生态地理位置,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健康的草原生态系统可起到维持大气化学平衡与稳定,抑制温室效应的作用。加大草原保护与合理利用,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就能发挥草原的具大碳汇功能,对维护大气平衡和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五是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加快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草原大多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山沙两区,这些地区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重点和难点。草原畜牧业是草原地区的优势产业,加快地区发展必须发挥产业优势,做大做强草原畜牧业,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对于促进扶贫开发、巩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思路及原则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草原生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草原生态环境总体退化的趋势,强化草原生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按照“四保一完善”,即保生态、保收入、保稳定、保供给、完善相关制度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发挥牧民主体作用的原则,以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为核心,增加牧民收入,改善牧民生活质量,促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坚持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方向,逐步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持续增收的双赢目标。

(二)具体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禁牧面积达到4000万亩,草畜平衡面积达到1100万亩,优质人工草地保留面积达到300万亩,青贮饲料地500万亩,饲草料总储备能力达到181亿公斤以上。草原植被逐步恢复,草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590元。

(三)坚持的原则。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草场退化程度和草场承载能力,科学规划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设计不同的禁牧模式和草畜平衡模式,供牧民自主选择。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共赢的原则。以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宗旨,改善牧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家庭牧场和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绿色、特色、集约化、标准化的高效畜牧业,拓展牧民增收渠道。

三是坚持政府引导,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牧民为主体的原则。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广泛宣传、充分动员,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向上形成合力,并充分发挥牧民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维护农牧民的根本利益,调动牧民保护家园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牧民明确既是受益主体也是保护草原的责任主体。

四是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各地区草原生产力水平的差距,牧民收入水平,按照实际载畜能力合理制定补助标准,确保从事草原畜牧业的牧民在禁牧和减畜的情况下,年平均收入水平不降低。

五是坚持依法管理,落实保护和治理责任的原则。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开展草原监督管理工作。要在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草原行为的同时,加大对草原禁牧休牧制度、草畜平衡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管理规定的行为做出纠正或处罚。

六是坚持依靠科技、突出创新,高标准、严要求,典型示范、全面推进的原则。要开展人工饲草料地建设、放牧季与非放牧季家畜补饲和结构优化等适用技术的筛选、集成和展示工作。加大优良牧草高产栽培、舍饲圈养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通过对农牧民和基层草原管护员的培训,提高其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开展多种经营和管护草原的能力。

(四)基本要求。

一是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结合草原生态的现状、自然环境的好坏、草原的载畜能力及再生能力等综合因素,确定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

二是为保证补奖机制落实的公平合理,按自治区确定的标准亩系数分配各旗县市区的补奖任务及资金。全市禁牧区标准亩系数为1,草畜平衡区标准亩系数为1.54。

三是从2011年起,尚未到期的退牧还草工程区以及自治区实施的阶段性禁牧区全部转入补奖机制区,并统一按照标准亩进行补助。

四是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减畜的重点为山羊。近几年已实行禁牧的旗县市区禁牧区

不能自然放牧,要全部舍饲圈养;未实施禁牧的地区要按照4 : 3 : 3的比例分3年完成;草畜平衡区超载放牧的牲畜全部减掉。

五是实行牧民管护员制度,牧民管护员的工资由自治区和旗县市区按比例分别承担。

六是享受牧业综合生产资料补助的牧户,以从事草原畜牧业,拥有牧业户籍的牧民,以二轮草场承包时的户数为基准,同时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原则进行确定。

七是已经依法流转的草原其禁牧和草畜平衡补助仍然归原承包人,流转的草原在禁牧区域坚决禁牧,在草畜平衡区域要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

八是坚持“五到户”,即任务落实到户、补助发放到户、服务指导到户、监督管理到户、建档立卡到户。

九是补奖资金的发放实行村级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并采用“一卡通”直接发放到户或联户。

十是禁牧区严禁雇工在草原上放牧,严禁非牧人员占用草场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

十一是人工草地必须在现有耕地或退耕地上建设,严禁以建设人工草地和饲料地建设为由开垦草原。

十二是加快畜种改良步伐,提高个体生产性能,有效弥补减畜损失。扶持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饲草料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稳定畜产品市场供给。

(五)实施范围。

以自治区2010年草原普查确定的天然草原为依据,凡具有草原承包经营权证或联户经营权证,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农牧民、农牧工均可享受禁牧、草畜平衡和牧草良种补贴等补助奖励。

三、分区与布局

(一)禁牧区。

主要选择在草原承载力低下、草原严重退化或中度、重度沙化、盐渍化的草地。这些区域虽然处于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但由于人口密度大,草原利用过度,草原植被状况变差,需要采取长期禁牧措施恢复草原生态。

(二)草畜平衡区。

主要选择草原状况较好,草原未退化、沙化、盐渍化,或中、轻度退化,以及轻度沙化、盐渍化的草地。这些区域自然条件相对较好,草原生态恢复能力强,采用草畜平衡措施,推行休牧、划区轮牧等合理利用制度,逐步达到草原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四、补奖方案

(一)补奖标准。

一是禁牧补助:按照标准亩系数推算每亩补助6元。

二是草畜平衡奖励:按照标准亩系数推算每亩补助2.31元。

三是优良多年生牧草每亩补贴50元,一次性补给;2010年以前的优质多年生牧草保留面积补贴标准为10元/亩/年;优良一年生牧草补贴标准为10元/亩/年;当年新建饲用灌木补贴标准为10元/亩,保留面积补贴标准为10元/亩/年。

四是牧民生产资料补贴每年每户500元。

五是牧民管护员工资每人每年4000元,由自治区和旗县级财政各承担50%。

六是移民试点补贴每人补贴8万元,由自治区和旗县级财政各承担50%。

(二)补奖面积。

2011年全市落实补奖机制面积为4494.0537万亩,其中禁牧3405.6689万亩、草畜平衡1088.3848万亩。

人工种草补贴面积为398.6万亩,其中保留多年生牧草90.2万亩、新增多年生牧草32.90万亩、新增1年生牧草222.50万亩、新增饲用灌木53万亩。

生产资料补贴牧户数为17.69万户。

牧民管护员人数以自治区批复为准。

移民试点人数以自治区批复为准。

(三)补奖资金。

2011年全市补奖中央资金为37095.1803万元,其中禁牧20434.0125万元、草畜平衡2514.1678万元、牧民生产资料补贴为8845万元、牧草良种补贴为5302万元。自治区配套政策匹配资金中的牧民管护员工资和移民试点补贴资金额以自治区批复为准。

(四)实施进度安排。

2011年1—4月调查项目户基本情况,5—6月确定项目户及建设地点,7—8月确定减畜或转入舍饲牲畜头数,9月核查牧草良种补贴面积,10月核查草畜平衡效果,11月发放补贴资金,12月检查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基础性工作,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必须做好基础性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策的有效落实,才能保证草原生态恢复各项目标的实现。一是各地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做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

的自觉性,准确把握政策,明确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建立工作机制,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做好牧民人口的核定,开展草原面积调查,科学合理划分禁牧面积、草畜平衡面积、人工草地保留面积和新增饲草料地面积,及时准确上报相关数据。二是推进草原承包。草原承包到户是落实好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前提。各地要按照《通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完善草原“双权一制”有关事宜的通知》(通政字〔2010〕322号)要求,全面推进草原确权、划界,实实在在将草原落实到户。

(二)全面推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一是科学规划。各地要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明确禁牧区和非禁牧区,确保草原“禁得住”、牲畜“减得下”、草畜“能平衡”、牧民“能致富”。二是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解决舍饲养畜饲草料不足问题。要改变草牧场利用方式,将放牧场变成打草场,提高草群高度和产草量。对15度以上坡耕地和8亩以外耕地实施退耕还草,种植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高产、优质饲料,保证禁牧期间牲畜的优质饲草料。要加大打井、节水灌溉等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像种农作物那样种草。要充分转化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大力推广“三化两贮”技术,保证枯草期和禁牧期间粗饲料的有效供给。三是加强标准棚舍、永久性窖池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养殖户达到棚舍窖池标准化,每个羊单位占有暖棚0.7平方米,每个牧点要设有暖棚和接羔室。养牛户推行母牛、犊牛隔离饲养技术,提高繁殖成活率。四是调整和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适度增加适龄母畜和生产畜比例,不断提高牲畜良种化水平和生产能力。通过加快牲畜出栏和畜群周转,合理控制草原载畜数量。五是积极推进集约化、规模化养殖。要改变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推行牲畜舍饲圈养。要扶持发展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畜牧业产业链条,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对农牧民培训的支持力度,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要逐步改变草原牧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强化草原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农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一是加大搬迁转移的扶持力度,确保农牧民生活有保障。无论是搬迁转移到城镇,还是到郊区,都要用好用足现有城镇和农村优惠政策,坚持就高不就低,确保搬迁农牧民生活高于现在水平。对农牧民住房和牧铺,做好评估,及时给予适当补偿。对积极退牧、退耕的户,要按照草牧场面积和退耕面积,按照补偿政策标准进行兑现。对搬迁转移的农牧民落实养老保险、城镇低保、子女免费入学、就业优惠等政策,增加政策性收入,消除他们的

后顾之忧。二是充分调动搬迁转移农牧民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快适应新环境。对搬迁到设施农牧业小区的农牧民,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种养殖技术培训,鼓励和扶持发展高效设施农牧业。三是对素质较高,直接从事二三产业的农牧民,积极落实免费培训、税费减免等政策或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小额贴息贷款、项目资金支持,鼓励和扶持农牧民自主创业,开展畜产品加工、草原家庭旅游,加工销售民族工艺、服饰、奶食品、餐饮、运输、修理等行业,不断提高自主创业的非牧业收入。

(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一是建立目标责任制度,把禁牧效果和草畜平衡落实情况纳入工作实绩考核范围。市委、市政府将落实补奖机制作为对各地工作政绩考核的关键性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对于在禁牧区放牧、草畜平衡区超载和牧民奖补资金落实不到位的旗县市区,要层层追究领导责任。二是市、旗两级要成立补奖机制领导小组,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对落实补奖机制的组织领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研究补奖机制的实施办法,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及相关规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牧业局,农牧业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苏木、嘎查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自上而下的组织保障体系,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办的工作格局,为全面落实补奖机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加大投入。要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下,以实施补奖机制为龙头,整合涉及“三牧”工作的各类资金和项目,如退牧还草、牧民转移安置、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牧区危房改造、扶贫、教育以及新农合等,形成保生态、惠民生、促和谐的统筹协调机制。市、旗两级现有的草原生态保护建设预算内资金要继续留用,并逐年增加投入,为牧民的生产生活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确保补奖机制的顺利实施。市财政要把落实补奖机制工作经费以总补奖资金规模的0.25%的比例列入预算,2011年不低于50万元列入预算。旗县市区财政部门要把落实补奖机制工作经费以总补奖资金规模的1%的比例列入财政预算,保障补奖机制的顺利实施。

(五)加强队伍建设,做好草原监督服务。一是加强队伍建设。草原监督管理机构是各级政府依法保护草原的主要力量。尤其是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政策,促进草原生态恢复,离不开一支机构完善、队伍精干、技术先进、装备优良、执法严明、素质过硬的草原监理队伍。各旗县市区的草原监理机构还很不健全,基层草原监理机构力量也很薄弱,难以适应当前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政策、促进草原生态恢复工作的需要。因此,各旗县市区要把建立完善各级草原监理体系作为当前的突出任务,不断理顺体制、增加

编制、充实人员、加大投入、增强能力。在全市苏木镇都要设立草原管理站或草原监理分所,配备专职草原管理和技术服务人员,以每10万亩草原1个人的比例安排事业人员。另外,为把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落到实处,管理上不留死角,加强基层草原管护力度,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草原管护员,为固定公益性岗位。嘎查村级草原管护员由旗县市区农牧业局根据草原面积、管护任务确定人员数量,统一组织考试录用,实行定期聘任制,统一管理。并将草原执法专项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快形成以各级草原监理机构为主体的草原生态恢复管护网络。确保禁牧区禁得住、草畜平衡区实现平衡。二是注重技术人员的培训。补奖机制涉及草原面积大,实施范围广,技术难点多,要组织专家团队和强有力技术支撑小组,对补奖机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工作计划,编制实施方案,并全程跟踪服务,有关部门要加强现有草原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时吸收相关专业人才,保障补奖机制科学、有序、顺利实施。三是突出监管重点。监督管理的重点应包括,草原所有权单位和使用权单位与草原承包经营者签订禁牧责任书和草畜平衡责任书;禁牧和草畜平衡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牧草良种补贴落实情况的核查。

(六)加强监督,保护农牧民权益。要充分发挥民众及社会监督的作用,保障政策在阳光下运行。补奖资金的发放实行村级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并采用“一卡通”直接发放到户。要积极实行禁牧及草畜平衡公示制度。对禁牧区划定明确的界限,设立明显的标志,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公示;对草畜平衡工作实施牧户自行申报和草原监督管理部门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并及时公示各个牧户的草畜平衡目标及完成情况。草原监督管理部门要实时发布草原监测信息。要采取常规监测与临时性重点抽查相结合等有效措施,对草原利用情况及草原生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检查。为防止在实施补奖机制过程中出现滞留、套取、冒领和贪占资金问题,市级将建立严格的检查监督制度。补奖机制要实行全过程的公开透明,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完善监督工作链条,切实防止党政机关公职人员占用草场冒领补助资金以及草场占有不公等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对补助资金的发放工作要提出纪律要求,对在资金发放过程中发生严重违纪行为的工作人员要实行责任追究,并加大对违纪人员的查处力度,起到教育与警示的作用,确保补奖资金能够落到实处,确保农牧民的权益得到保障。

03-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中国生态经济网来源:南宁市环保局网站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南宁市生态环境,是改善投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我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确保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需要有一个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并能广泛动员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为此,我们在《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广西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广西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指导下,制定本规划,并纳入南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这对于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府南宁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南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制定。 本规划确定规划期为3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从南宁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际出发,本规划对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防治酸雨,机动车尾气治理,噪声达标区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土地、天然林、珍稀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保护,矿山生态恢复与建设,水资源保护等。 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概况 南宁市地处南亚热带,广西南部偏西,在东经107°45′~108°51′,北纬22°12′~23°32′之间,属南亚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约1246毫米,常年平均气温21度左右。全市面积10029平方公里,辖兴宁、新城、永新、城北、江南五个城区以及郊区、邕宁县、武鸣县。1999年全市总人口281万,壮族占63%,市区人口为128万。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 复治理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 一、避免和减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实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限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和不可恢复利用的矿产资源开采的新建项目,禁止土法采选冶金矿和土法炼油、炼焦、炼硫。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1.5%的煤矿,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多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地区采石、采砂、取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取土烧砖,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露天开采活动,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 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及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大气、水源、土地、草原、森林等的不利影响和破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时,建立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履约保证金制度。 二、加强现有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 矿山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停产或者关闭。建立相对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

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

附件1 《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暂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为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依据《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要求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概念定义】本办法所指的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第三条【责任分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责任主体,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划

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政策和标准。 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统一监管,统一开展监测评价、监督执法、督察问责。各级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等相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与管理工作。 第四条【协调机制】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指导各省(区、市)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严守工作。国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专家委员会。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应建立本行政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协调机制。 第五条【管理原则】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遵循生态优先、严格管控、奖惩并重的原则,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根据主导生态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管理,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第六条【落实优先地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将

草原生态保护相关政策研究

草原生态保护相关政策研究 一、引言 草原被称为地球的皮肤,是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保护屏障,其特有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功能,在保护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草原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资源,广阔分布在其它植被类型难以延伸的干旱、高寒等自然环境最为严酷的广阔地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的难度将远远大于海洋、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甚至无法还原。 辽宁省草原大部分位于西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大草原毗连,由于缺乏对草原功能的全面认识和有效保护,并受农畜产品短缺时期优先发展生产的影响,长期以来,强调草原生产功能多,重视草原生态功能少;对草原开发利用多,对草原保护建设少,使草原逐渐减少和退化沙化,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全省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009年,辽宁省政府启动实施了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截至2011年,省财政已投入 治理资金3亿元,治理沙化草原面积300万亩,这项工程被辽西北广大农民誉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绿色工程和民心工程。“十二五”期间,省政府将继续开展实施这项工程。本文在总结和梳理近三年草原生态保护经验的同时,重点研究分析加强和完善这项工作的政策措施,加强生态保护,促进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辽西北草原生态保护实施背景及主要措施 辽西北地区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包括沈阳、锦州、阜新、铁岭、朝阳等五市,是辽宁省最重要的粮食、畜牧、蔬菜等农产品主产区;同时,辽西北也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地处科尔沁大草原南缘,草原面积占全省草原一半以上,发挥着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功能,在保护全省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起,辽西北草原受过度开垦、超载 过牧、矿产开采等因素影响,面积不断减少,已由1980年的1637万亩缩减至2009年的1000 万亩,面积减少了39%现存草原严重沙化面积达750万亩,占草原面积的75%草原载畜量 下降了50%-70%更为严重的是,在与内蒙古交界处,形成了一条长达600多公里、宽达70 多公里,总面积约 4.4万平方公里风沙危害带,流沙蔓延,沙尘肆虐,水土流失严重、干旱逐年加剧,在风沙特别严重的地区,甚至出现了沙进人退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及全省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遏制草原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蔓延的趋势,阻止日益南侵的沙漠,辽宁省政府于2009年启动了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 程,采取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建设与保护措施相配套的治理方式。一是补播改良提高草原植被覆盖率。在地表裸露区域播种沙打旺、草木樨、锦鸡儿、荆条等固沙、耐旱、适应性强的草籽,以迅速增加优质牧草种类,提高草原植被覆盖度,加快草原生态修复。二是围栏封育增强草原自然恢复能力。采取刺线围栏等工程措施,对草原沙化严重区域实行围封保护,禁止人畜践踏破坏,增强其自然修复能力。三是草原鼠虫害防治措施保护治理成果。 对危害草原的鼠类,通过使用物理方法、高效低毒化学药品等措施消灭鼠害;对蝗虫等害虫,通过放养草原牧草鸡等生物措施加以有效防治。 经过三年治理,辽西北300多万亩沙化草原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和保护,取得了显著的生 态效益,治理区形成了东起康平、西至凌源的网状分布的草原阻沙带,有效阻止了科尔沁草原沙漠化,工程区草原沙化、荒漠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草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的生态功能得到逐步恢复,辽西北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根据省水土保持研究所2011年最新监测结果显示, 治理区平均植被盖度达到75%比治理前提高54个百 分点,治理区流沙被固定,大风天气不起沙。同时,沙化草原治理后的经济效益也日益显现,土壤流失量由治理前年均每亩1867公斤下降到367公斤,减少了409%每年减少耕地损失 1.5万亩;治理区补播的牧草,秋季收割后饲喂家畜,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改变了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据统计,治理后的草原每 5 亩所产牧草喂养一只羊,300 万亩治理草场增加羊饲养量60 万只,治理区农民每年增收 2 亿元。

草原生态系统保护

草原生态保护 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地区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和草原地区非生物环境构成的,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基本机能单位。草原生态系统在其结构、功能过程等方面与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它不仅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而且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是欧亚大陆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体是东北-内蒙古的温带草原。根据自然条件和生态学区系的差异,大致可将我国的草原生态系统分为三个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主要点: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 草原上的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由于降雨稀少,乔木非常少见。那里的动物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大多数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草原上啮齿目动物 特别多,它们几乎都过着地下穴居的生活、瞪羚,黄羊,高鼻羚羊,跳鼠、狐等善于奔跑的动物,都生活在草原上。由于缺水,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两栖类和水生动物非常少见。 草原是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在我国广阔的草原上,饲养 着大量的家畜如细毛羊滩羊,伊犁马、三河马,库车高皮羊等。

这些家畜能为人们提供大量的肉、奶和毛皮。此外,草原还能调节气候,防止土地风沙侵蚀。 由于过度放牧以及鼠害、虫害等原因,我国的草原面积正在不断减少,有些牧场正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对草原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世界草原的总面积为45亿公顷,约占陆地面积的24%,仅次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圈固定能量的比例中,草原生态系统约为11.6%,也居陆地生态系统的第二位。 草原也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我国草原的类型较多,从整体上看,内蒙古草原以多年生、旱生低温草本植物占优势,建群植物主要是禾本科草类,基中以针茅和羊草最有代表性。前者为丛生禾草,后者为根茎禾草,根茎发达,对防风固沙起着重要作用;我国中部为稀疏草原,以大针茅为主;西部为荒漠草原,以丛生戈壁针茅为主。 草原对大自然保护有很大作用,它不仅是重要的地理屏障,而且也是阻止沙漠蔓延的天然防线,起着生态屏障作用。另外,它也是人类发展畜牧业的天然基地。 草原生态系统所处地区的气候大陆性较强、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一般都在250-450毫米,而且变化幅度较大。蒸发量往往都超过降水量。另外,这些地区的晴朗天气多,太阳辐射总量较多。这种气候条件,使草原生态系统各组分的构成上表现出了一些与之适应的特点 从总体情况看草原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是适宜于奔跑的

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编辑修改!)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工程名称: 编制单位: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编制日期:年月日

第一章、编制依据 第一节、编制依据 1、某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莒县沭河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招标文件及施工图纸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3、《市政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GB01-56-2001) 4、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90) 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 6、《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07-87) 7、《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 8、《市政道路工程质量评定标准》(DBJ01-22-95) 9、《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B-99) 第二节、编制原则 1、确保工期的原则 根据工期要求编制本工程的施工计划,并以此为前提配备机械设备、劳动力、材料等,确保工期目标的实现。 2、优化施工方案的原则 严格按照工程工期的要求,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优化施工方案。积极推进技术与管理创新,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努力降低工程成本。 3、均衡生产,突出重点的原则 依据本工程的特色,在合理安排工期,搞好工序联接的前提下,将路面和引水渠的施工作为工程的要点。在施工安排上优先安排,在现场办理,施工技能和物资资料供给方面要点保证,科学安排施工。 4、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灵活机动的准则。 结合施工实践,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和施工现场,优化施工方案,正确处理施工建造与环境保护的联系,削减施工对当地环境以及群众生活

生态文明保障措施

生态xx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持 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切实组织实施《规划纲要》。各部门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高度,提高对做好《规划纲要》实施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各级政府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研究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和保障措施,协调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和动员各方面力量,确保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的落实。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密切结合工作实际,确保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整合多种资金 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性作用,设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创新政府资金投入方式,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用于支持生态文明标志性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整合各方面资源,把不同渠道的政府性资金直接、间接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上,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扩大政府资金的引导效应。 (三)广泛xx 和指示牌等。规范公共场所文明行为,及时总结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重视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在村规民约中写入生态文明内容。 (四)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全民生态教育体系。将生态文化知识和生态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编制生态文明教育教材,加强生态教育能力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干部培训计划,提高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素养和意识。纳入企业培训计划,加强对企业干部职工的生态文明知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法律法规教育,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加强农村生态文化教育培训。开展生态体验教育。广泛开展环保志愿者行动、义务植树造林等环保公益活动,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各类保护地的生态教育和生态体验作用。建设生态公园体验区和生态退化警示区,增强感受教育和警示教

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及建议

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及建议 摘要: 多年来,我国北方草地生态主要由于超载的人口,加上不适宜的追求眼前利益的政策引导,滥垦、滥牧、滥采、滥伐,造成大面积的草地退化、沙化,生态环境恶化。文章阐释了草地沙漠化的成因、现状;提出了必须由国家高度重视治理、全民行动、长期坚持治理才能解决草地生态问题及遵循客观规律保护建设利用草地,恢复自然生态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草原生态;恢复;草地沙化 草原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全球草原总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3。草原是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但却养育了全球近1/3的人口,人们的食物结构中有11.5%来自草原。同时,草原又具有保护陆地生态环境多样性、减少沙尘危害、减少水患、调节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但是,在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干扰以及近年来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全球有近一半的草原已经退化或正在退化。草原退化已成为当今全球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 1 草原沙化原因及现状 1.1 草原沙化是自然现象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 草原是介于荒漠与夏绿阔叶林带之间的地区,草原上的植物属于夏绿旱生性草本群落类型。草原气候的特点在于比夏绿阔叶林带干旱,但比荒漠要湿润。如果气候持续比原来更加干旱时草原便向荒漠过渡,这就是荒漠化的过程。沙漠化是一个环境退化现象。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有的一直处于裸露状态,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即是如此。另一类沙漠,主要是平沙地,被后来出现的黄土层和土壤层所覆盖,处于潜伏状态。这种被埋藏在地表以下的粉沙,被称作“古风成沙”。由于人类将森林伐尽,将野草烧光,其结果是将地表土搞得支离破碎,在表层土薄的地方,地下潜伏的粉沙便暴露出来。由于北方地区干旱少雨,季风强烈,地下暴露的粉沙便四处吹扬,形成地表沙层,聚起沙丘。于是原先的草地、耕地变成了现在的沙漠。中国北方的许多沙漠都是人造沙漠,如毛乌苏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人造沙漠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存在,在非洲、美洲分布广泛。草地的沙漠化使大气侯变得干燥,土地滋生能力

保护生态环境措施文档6篇

保护生态环境措施文档6篇 Document on measures to protect ecological environme nt 编订:JinTai College

保护生态环境措施文档6篇 小泰温馨提示:整改措施指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方式、方案、途径,让原本事情得到改善。本文档根据整改措施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文档 2、篇章2: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文档 3、篇章3: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文档 4、篇章4: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文档 5、篇章5: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文档 6、篇章6:保护生态环境的标语文档 生态环境是各种物种在地球上的生活环境,它包括所有我们需要的资源,如果不采取措施好好保护生态环境,那地球会加快走向灭亡。以下是小泰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章1: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文档

生态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环境是一个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我们破坏了环境,这等于破坏了我们的生存条件。 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水资源。据有关资料报道: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污染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的污水排入河中,污染了5.5亿的淡水。 这是多么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啊,保护环境是人人有责的,为什么要破坏呢? 森林面积减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地球上几乎1分钟就有超过20xx0平方米的森林被毁掉,1950-1985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全球的森林面积减少了1/2。 多年来,为了保护珍贵的森林资源,我国建立了严密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构,组织开展了各类不同程度的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侵占林地专项行动,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林政案件的发生仍旧呈上升趋势,违法征占用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做好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要制定好保护的措施,加强对大气质量的保护力度。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提出针对本项目环保工作的要求和环保措施,提高参建职工的环保意识和注重环保的自觉性。 2、严格执行设计文件要求和国家及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规定,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项目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与措施,严格遵照执行。 3、建立环保工作各级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即领导层抓全面,管理层抓重点,实施层抓具体落实。同时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每月对施工环保和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及时整改。 4、坚持环境保护工作与设计、施工统筹规划,同步运作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与时间,合理规划施工用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环保与施工同步,恢复措施紧跟,施工中保护施工界外的地表植物和排水沟渠,施工后及时平整清理、恢复植物,完善排水系统、清除垃圾。 5、精心保护地表植被,对施工限界内的植物、草皮、树木等做到尽力维护,尽可能将铲除的草皮养护好用于地表防护。同时对施工废弃物和生活垃圾集中运至指定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严防逸散,对动植物造成损害。 6、加强对大气质量的保护力度,在运输水泥等易飞扬物料时用蓬布覆盖严密。配备专用洒水车,对施工现场和运输道路经常进行洒水湿润,减少扬尘。 7、加强对噪声限制的保护措施,机械车辆途经施工生活营地或邻近居民区时减速慢行,不鸣喇叭。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降低夜间车辆出入频率。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探讨

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探讨 摘要: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的生命支持系统。但是,由于人们对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缺乏全面的认识.致使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并已威胁到草原生态系统的安全,降低甚至丧失了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功能,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应深刻认识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及其服务功能,并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充分发挥其功能.从而实现环境一经济一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关键词:中国;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Exploration on Service Functions of Grassland Ecosystem Li Guoqi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ollege , environmental science class one of 09 grade) Abstract:The ecological system is the support system of life on earth.However,people do not hav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functions of grassland ecosystem.As a result,grass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comes worse,which threatens the safety of grassland ecosystem,reduces or even deprives some functions of grassland ecosystem,and has affected people S lif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refore,profound understanding should be given to the health and service functions of grassland ecosystem,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give full play to grassland ecosystem and thus to realize synchronous increase of environment,economy and social benefits. Key words:Chian;typical grassland;ecological system;service functions; asses 前言:草原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据《中国统计年鉴》(1988)提供资料,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为3.365亿公顷,占世界草原总面积的7.1%左右。目前, 随着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现象的加剧, 人们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逐渐增多, 但与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相比,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目前仍然不足。 1 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义 草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是指草地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成为人类提供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效用. 如太阳能的同化、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对污染物的吸收、贮藏养分等。它能够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及水文循环、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从而为人类的生存与现代文明提供重要作用。 2 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容 不同学者对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方法不一,下面以何广礼的研究为例简述草原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 2.1 草原生态系统的环境生产功能及环境生产层 草原生态系统在不作为草原牧业生产或作为草原牧业生产之前,能以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珍稀动植物、保持水土、绿化美化环境等景观资源和环境效应产生经济价值。草原生态环境的生产开发,其目的是在保护和扩大草原面积的前提下.利用草原巨大的生态环境功能和诸多效应,产生多样化的经济效益。如美国近年来的草坪业销售和经营产值高达74亿美元,且草坪业每年以18%的速度递增,是当今美国十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我国的草坪业也是草业各分支中发展最快、产业化程度最高的部门;西欧在草原畜牧业达到相当的水平后,目前已将草原生产的重点从提高植物一动物生产,转换到提高环境效应和动物保健;1990年.著名的英国皇家草原研究所更名为国家环境与草原研究所。这些都说明,草原巨大和多样化的环境功能和效应,能够为草原生态多样化的环境产业开发利用提供良好的应用和市场前景。目前,内蒙古各盟市也开发了一大批草原旅游项目.为地方经济的增长和扩大就业及

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草原是牧民的基本生产资料,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县是自治区确定22个牧业县和30个易灾县之一,草原畜牧业比重占全县畜牧业比重60%以上。但近年来,特别是1996年至XX年期间,由于草原畜牧业一味追求数量扩张型发展路线,忽略了草原生态承载能力,使全县牧区人口和牲畜存栏不断增加,同时受利益趋使滥垦乱挖草场案件时有发生,草原自然灾害、生物灾害频发,造成草场载畜能力明显下降,全县天然草原生态日益恶化,几乎所有的天然草原均不现程度地出现“三化”现象,甚至约有20余万亩的草场已不能做放牧使用,严重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破解草原生态保护与草原畜牧业经济如何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县党委书记曾亲自牵头组织县四套班子领导先后两次深入牧区调研,并明确提出:“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是关系牧区牧民长期发展的根本问题,抓好草原生态保护是真正对牧民负责的一项重大工程”,要坚持按照“保护草原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草原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原则,大力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依托国家天然退牧还草项目工程,通过5年的努力实施了6期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948.5 万元,建设草原围栏面积278 万亩,使

围栏草场面积达到全县实际可利用草场面积494万亩的56.28%;切实加大牧民定居、草畜平衡建设力度,XX年完成了安乡托斯呼尔图村、哈镇乌拉斯台村2个牧业村队的牧民定居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了饲草料地种植任务,积极推广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和冷季舍饲、暖季放牧制度,转变生产方式,实现了新建定居点30%牲畜冷季舍饲圈养;认真做好草原虫鼠害监测和防治工作,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办法,每年防治面积在30万亩以上;不断规范和加强草原行政执法力度,通过开展清山清查活动,杜绝了滥垦乱挖破坏草场行为,避免了人为破坏草场现象发生。 通过以上举措,**县草原生态得到了明显改善,草原畜牧业呈现勃勃生机。通过实施退牧还草项目,全县天然草草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改善了草原植物的生存环境,使草地植被得到休养生机的机会,草原植被覆盖度和产草量均有明显提高。经测定:我县项目区内程区内草原植被平均盖度提高了5-15个百分点,平均高度提高了3-8厘米,平均地上生物量提高了10-24%。项目区牧民通过项目带动和国家禁休牧陈化粮折现补助,已累计直接增加收入1700万元以上,户均达到1万元左右;通过实行牧民定居、以草定畜、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冷季舍饲圈养等配套措施,不仅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原放牧压力,还能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调整畜群结构,改良家畜品种,加快出栏周转,提

草原生态系统建模问题

草原生态系统建模问题

一.问题重述 草原生态系统由黄羊,草,狼组成。黄羊吃草,黄羊的过度繁殖会导致草场退化;草场面积过小也会抑制羊群的繁殖。狼吃黄羊,直接影响黄羊的种群数量,也间接地影响草场的生长;而当羊群种群数量太小时,狼群总体的繁殖率也会下降。草场,黄羊,狼群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 现需要根据草场,黄羊,狼群之间满足的一系列条件建立草原“草场--黄羊--狼”的生态模型,并研究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模型的假设及约定 (一)草场基本假定 1.草场总面积1000平方公里。 2.每平方公里在供养50只以下黄羊情况下,草场不退化, 且以每年百分之0.08的速度恢复。 3.当黄羊数量平均每平方公里超过50只时,草场面积减小 率与黄羊超过50只的数量成正比,比例系数0.0001 。 4.草场恢复到1000平方公里后不再增加(容量封顶)。 (二)黄羊种群基本假定 1.当前黄羊种群数量60000只

2.草场充足,没有狼群情况下,黄羊群净增长率0.1 3.草场不充足会导致种群繁殖率下降,下降率与每平方公里平均黄羊数量减50长比例,比例系数为0.07 4.狼群存在会减少黄羊的数量 5.草场完全退化后,黄羊次年灭绝 (三)狼群基本假定 1.当前狼群种数50只。 2.黄羊种群数量与狼种群数量之比超过300:1时,狼群净增长率0.01。 3.羊与狼的数量之比低于300:1时,会导致狼群繁殖率下降,下降与狼群总量与黄羊总量值比成比例,比例系数为α。 4.每只狼平均每年吃掉20只黄羊。 5.黄羊灭绝次年,狼群灭绝 。 三.研究问题 1.建模并分析α=5时,200年后生态系统的状态; 2.回答这种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最终状态; 3. [1,10]之间,讨论它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模型的建立 1.草场建模

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中国交通 :2005-03-07 胡志宏魏帮庆公路环发网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甘肃省的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公路大开发的同时,甘肃省也十分重视并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因此,公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恢复日渐显得重要起来。 主题词:公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恢复 公路建设的急剧发展,无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开挖路堑、填筑路堤,都导致原生植被的破坏、水土侵蚀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保护和恢复公路边坡、沿线路侧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国家已经十分重视公路建设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国发〖2000〗3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中指出:绿色通道要和公路、铁路、水利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并于工程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由此可见,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已成为当前公路建设的研发热点和施工重点。 一、自然概况及生态保护面临的困难 1、自然概况:甘肃省介于北纬32o36 ′-42 o 27 ′东经92 10 ′-108 o 43 ′之间,位于黄土、蒙新、青藏三大高原交汇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全省约70%为山地丘陵,海拔高度平均在1300m以上,受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全省各地区域气温差异悬殊,降雨量偏少,全省年均降雨量280mm。其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概括为:气候干旱、降雨分配不均、多暴雨,春旱伏旱严重,自然植被稀少,盖度小,土质疏松,空隙度大,西北部土壤称碱性,东南部为中性,土壤节理垂直,富含碳酸盐,具有失陷性,易遭侵蚀。 2、面临的困难 (1)原生植被的破坏:公路路基的开挖打乱了土层,取走表土,使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条件。同时公路建设过程中遗弃的建筑垃圾(如沥青、石灰、水泥等)对生长的植被造成污染,迫使植被死亡。 (2)路基边坡陡峭: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多山地丘陵,且风蚀严重,土壤易失陷。再加上公路建设开挖的边坡均较陡,上边坡坡度一般在1:0.5-1:1之间,下边坡坡度1:1.5-1:1.75,给公路的生态防护、恢复带来困难。 (3)水土流失严重:甘肃夏季多阵雨、暴雨,由于公路路基的黄土失陷性,造成公路塌方、沉陷、毁坏等,致使水土流失严重。 3、环境保护 (1)公路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通过对公路工程的形式进行调整,如少填低挖,多修桥涵、隧道等,这样势必造成工程成本过高。 (2)生物措施:可分为生物保护措施及生物恢复措施两种。生物保护措施即为在公路建设的同时对原有生物进行保护,减少人为破坏因素,特别使对表层土壤的破坏,但公路建设对表层土壤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此方法不利于操作;而生物恢复措施则是在公路建设的同时,通过人工种植的方法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目前,我国应用比较普遍的便是人工生态环境的恢复。 二、公路生态环境恢复的示范方法 根据公路的工程形式的不同,公路生态环境的示范方法的内容分为:填方路基边坡(下边坡)、挖方路基边坡(上边坡)、边坡两侧等。其方法有:人工种植、自然恢复及人工种植与工程措施性结合的方法。 1、人工种植

水利工程施工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水利工程施工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对国家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起着积极作用。而水利项目施工中,由于多种因素存在,在改善城市供水及农田灌溉等同时,其施工过程及后期实施中难免对周边环境及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对于此,在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做好施工控制与预防措施对保护环境及促进生态发展具有一定价值。文章结合辽宁省凌源市水利项目施工为例,就水利工程施工中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整改措施,为后期项目有效施工提供依据。 1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1.1正面效益分析 就长远利益来讲,水利工程对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①兴修水利可对发电意义重大;如水利发电主要是利用水位差所产生动能推动叶轮机转动而发电,避免了传统火力发电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②航运问题,如水利工程的修建可使上游水位抬高,可形成较高的深水巷道,增加了通航船舶的吨位及载重率,使得原不能通航的河流实现了通航可能性。③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如水库具有消洪减灾作用,在减免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减轻了人们人力、财力损失,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如凌源市某地区常年内涝严重,对社会经济及居民生产带来了极大损失,而水库的修建加大了洪涝期蓄水能力,减免及预防了洪涝期灾害损失的发生。④灌溉效益,如水利设施的修建,极大改善了灌溉区生态条件,提高了农业

产能,增加了居民生活水平。⑤水利工程的调水作用缓解了城市供水环境,减少了城市及工业用水短缺情况,拉动区域发展的同时,也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⑥水利工程对恢复水质及减免水土流失也有积极促进作用,如水利工程运行有利于净化水质及促进水体富氧化,可推动经济发展。 1.2负面影响分析 对于水利工程施工及实施运行,其在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对河流起到了阻隔作用,某种程度上阻断了水生生物活动。②对水体生物群落具有一定影响,如水库蓄水后,区域水温逐渐下降,泥沙含量也逐渐降低,同时还伴随着河流径流量改变,江水中氧气含量发生变化,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及鱼类种群发生结构性改变,使得鱼群总体呈小型化及幼龄化变化。③兴修水利及调水工程使得入海径流量发生变化,导致入海径流减少,水体营养物质降低,对河口鱼类繁殖造成影响,而同时,河流中污水的大量带入使得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引发各类藻类大量繁殖,影响生物生存。④水利工程大量集中修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区域周边的地理环境及地壳情况,增加了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该理论已被大量实例所证实,影响不得忽视。⑤水库得以修建后,库区水位发生较大变化,对区域气候发生较大变化,如降水、气候等变化,对水利工程进行施工建设时应作为主要因素进行考虑。⑥水利工程项目修建在对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较多隐患,如水库蓄水后会增加部分传染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文档

2020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文档Contract Template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报告一般是指适用于下级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 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按性质的不同,报告可划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按行 文的直接目的不同,可将报告划分为:呈报性报告和呈转性报告。体会指的是接触 一件事、一篇文章、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之后,对你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 法和自己的理解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提出针对本项目环保工作的要求和环保措施,提高参建职工的环保意识和注重环保的自觉性。 2、严格执行设计文件要求和国家及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规定,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项目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与措施,严格遵照执行。 3、建立环保工作各级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即领导层抓全面,管理层抓重点,实施层抓具体落实。同时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每月对施工环保和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及时整改。 4、坚持环境保护工作与设计、施工统筹规划,同步运作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与时间,合理规划施工用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环保与施工同步,恢复措施紧跟,施工中保护施工界外的地表植

物和排水沟渠,施工后及时平整清理、恢复植物,完善排水系统、清除垃圾。 5、精心保护地表植被,对施工限界内的植物、草皮、树木等做到尽力维护,尽可能将铲除的草皮养护好用于地表防护。同时对施工废弃物和生活垃圾集中运至指定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严防逸散,对动植物造成损害。 6、加强对大气质量的保护力度,在运输水泥等易飞扬物料时用蓬布覆盖严密。配备专用洒水车,对施工现场和运输道路经常进行洒水湿润,减少扬尘。 7、加强对噪声限制的保护措施,机械车辆途经施工生活营地或邻近居民区时减速慢行,不鸣喇叭。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降低夜间车辆出入频率。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这个家园里,人是地球的主人。除了我们人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有生命的物质,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这些生物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组成了这个大家庭。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体中所含的水分约占体重的65%,如果人体损失10%以上的水分,就会导致死亡。空气,是人赖以生存的必要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千 户 祥 砂 石 厂 生 态 修 复 方 案 2013年7月9日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玉树县联合执法大队: 在4.14的强烈地震后,为了保障灾后重建期间的石料供应,加快重建的步伐,我千户祥砂石厂加入到建材料供应组,该项目组地于青藏高原腹地通天河谷间,采挖后,项目地区环境恢复首要任务是通过采取覆地坑填整措施在不破坏原有的基础上开采,将拟治理区高低不平的落地整理成一定坡度的平顺地面,减少控制水土流失,然后利用土改,客土回填等于段改善裸地的土壤状况,为设有土壤或母质的裸地皮面创造土壤环境。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建产环境保护机构,配备专(兼)职环保人员,尊重当地民俗,保障当地群众饮用水安全,切实采取措施确保不影响当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并与当地政府积极配合,加强周边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的保护。对于工程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及其效果,应主动接受当地环保主管部门的验收检查,以利于本工程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一、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对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如山体崩塌,泥石流、尾跨 坝等应作出评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监测预防措施。 2、要做好本工程的施工组计划,明确工程可能扰动和破 坏的范围,应做到少占地。 3、加强开采砂石施工期间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施工 人员的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

因此减少认为因素对植被的破坏。 4、加强对生产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增强的环境 保护意识。 5、在原有的生态基础上加以保护及时平整压实,黑土尽 可能集中堆放,防止到处散落,影响生态景观。 6、确保场地坡脚稳定,必要时加强挡护,防止地质灾害 发生。 7、高山的植物是世界既有的草植物,为了留下美好的三 江源自然风景,不擅自开采不属于砂石的范围,我公司将 予以平整,在规定开采砂石内进行采砂,不随意采挖,原 有的自然生态环境。 8、自觉服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监督和 管理鉴定相关生态环境保护协议,落实管理制度和保护措 施。同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在施工过程中,不 得随意破坏植被,同时车辆不得下道行驶。 二、生态环境恢复方案 1、使用工程措施,平整弃料堆和恢复植被工程,防治土 址砂化,临时堆的废石全部回填采砂坑改善当地牧民的生 存环境,提高牧民的生产条件,消除开采点地质灾害隐患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在植被破坏干拢区通过播种牧草建设植被,多草种混 种,提高生物多样性,防治了土址沙漠化的发展,提高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