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析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析

一谈到苏联模式,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是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怎么形成的?下面就来解释一下。

所谓苏联模式,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那可以从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以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而闻名的赫鲁晓夫为例,他自己就又在制造新的甚至超过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据一般统计,报纸刊登斯大林的照片,每年无非几十张,而赫鲁晓夫却年逾百张。1963年达到124张,1964年头10个月里竟刊登140次,可见,制造和利用个人崇拜,正是苏联领导人用以指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法宝。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苏联模式还不能在经济制度上贯彻人民民主集中制,劳动人民对资源和生产资料没有处置权,对劳动果实没有分配权,背离了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最初理想,已被世界共运史证明不是真社会主义,而是一种骗取和利用人民力量建立起来的封建主义残余制度,他维护的是挂着共产党招牌的新官僚的利益。是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社会制度。因此最终被人民所抛弃。

苏联模式的形成:列宁去世后,苏联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产生了严重的见分歧和党内斗争。在战胜了托洛斯基等反对派后,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政策取得了胜利。随即发动了高速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1936年苏联通过的新宪法,具体规定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机制,于是逐渐形成了一套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了解了以上两个问题之后,我们就该就苏联模式加以评析,首先要了解一下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由于斯大林不仅忽视了苏联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片面理解,在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同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析片面化,

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一味用暴力镇压手段来解决阶级斗争问题,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特别是搞了肃反扩大化,怨枉无辜,错杀许多党政、军政领导干部,使政治体制集权、专制,使整个社会生活无一不置于国家(或个人)的统一管理之下,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在基本制度和体现基本制度的具体体制渗透了斯大林的个人意志和思想。但这并非意味着打着斯大林个人特征烙印的斯大林模式就一无是处。正如俄罗斯哲学博士理·伊·科索拉波夫教授所说,斯大林既不是恶魔,也不是天使。他可以瞄准敌人并打击自己人。他可能犯错误,同时还追求主要目标--消灭资本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威胁,振兴苏联和造福劳动人民时,他也会小心谨慎和足智多谋。这种自身矛盾的结合体使之领导创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呈现了下列特征:

其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具体表现为:①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

②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③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④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就是说,主要的计划指标由国家自上而下地、集中制定,它囊括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一旦制订出来,经最高苏维埃批准,就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其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①在国家的本质属性上,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忽视民主和法制,国家安全机关占据特殊地位和拥有特殊权力;②在执政党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作用几乎变成党对国家直接发号施令,以党代政,苏维埃实际成为把党的决定变成国家法令的表决机器;③在权力结构上,各加盟共和国的党、政、经、文大权过分集中于中央,名为联邦制国家,实际上成为单一制国家,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④在执政党自身的领导体制上,民主集中制得不到很好贯彻,党的领导体制呈金字塔型,即全党组织和党代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和书记处--总书记,斯大林集党、政、军最高权力于一身,形成了个人集权制和终身制。

其三,严格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理论主张和学术观点的取舍,均受官方意志裁定。不可否认,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对苏联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也给予了极大重视,曾指出:"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 他把科学比作一座堡垒,强调"我们无论如何都必须占领这座堡垒。青年们如果愿意成为新生活的建设者,愿意成为老近卫军的真正接班人,就必须占领这座堡垒。" 工业化运动开始后,斯大林曾提出从知识分子中选拔和培养大批经济建设部门领导干部的思想,指出要把一些毕业于高等学校、中等工业技术学校和中等农业学校的青年专家提拔到经济工作领导岗位上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斯大林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还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斯大林又提出了"干部决定一切" 的口号。在这种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思想指导下,苏联的文化教育科技事业一度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据统计,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高等学校由1928年的148所增至1932年的832所,学生人

数由16.9万人增至50.4万人,五年中毕业学生17万人。同期,中等专业学校由1037所增为3509所,学生由18.9万人增为72.4万人,毕业学生29.1万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高等学校毕业3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62.3万人。卫国战争前夕,在国民经济各部门有90.9万人受过高等教育,149.22万人受过中等专业教育。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还培养了30.2万大学毕业生,通过技工学校、工厂、艺徒学校等方式培养了247万多名熟练工人。与此同时,苏联的科技、文学艺术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到1937年底,苏联建有全国性研究所和地方研究机构806个,实验站397个,天文台31个。1937年苏联物理学家设计出了基本粒子加速器,制成欧洲第一台回旋加速器;1939年研究人员发现了铀核裂变;工程师们设计出了世界第一台以汽油和压缩气体为动力的喷气发动机;生物学家进行了植物杂交实验,培育出了新果树品种;社会科学研究大发展,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出版、大量发行和广泛传播;一大批优秀小说、诗作、戏剧、电影相继问世。所有这些,无不鼓舞着、充实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然而,与这种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相伴随,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则滋长蔓延开来。自30年代开始,斯大林垄断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权,以他的解释及由他得出的结论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和标准;意识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苏共领导人进行党内派别斗争及国内阶级斗争的领域,使许多理论家、科学家、艺术家遭受迫害,正确的观点和思想受到摧残;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盛行。

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社会主义实践模式,尽管它坚持了某些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同原波兰统一工人党政治局委员、历史学教授安德采伊·维尔布兰在《斯大林主义之后》一文中所说,它"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并用公有制取而代之,这就表明它们是社会主义" ,但由于它是在苏联国情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下进行的最初探索的成果,因此,它在各方面都存在许多弊端。可以说,在它的内部,既有积极性的东西,对苏联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又有很多弊端和缺陷,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这种利弊并存的双重性,构成了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内在矛盾。

在了解完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之后,我们来分析一下该模式的优缺点。

“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积极点: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消极点: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

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命运。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1991年解体.

总体来说,苏联模式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一下几点。“苏联模式”是无产阶级对于执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它为后来的无产阶级执政提供了经验教训:首先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既要重视重工业,还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市场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使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令命管理经济;其次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再次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最后,要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尤其是要反对任意牺牲弱小国家民族的利益来满足大国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