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补体与细胞因子

5补体分子及其生物学效应

补体分子及其生物学效应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1 补体的固有成分:体液中、参与补体活化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C1~C9 2 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的补体调节蛋白。如:C4bp 3介导补体活性片段或调节蛋白生物学效应的受体。如:C3bR 三、补体系统的理化性质 ?多数属β球蛋白,少数属α或γ球蛋白; ?各补体成分的分子量及血清含量不一,C3含量最高;D因子最低。 ?分子量最大的是C4bp;最小的是D因子。 ?补体含量最丰富的动物是豚鼠。 ?均对热敏感,56℃30分钟即可灭活。 ?主要由肝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产生。 四、补体系统的基本特征 ?含量相对稳定性激活的连锁反应性效应的放大性作用的两面性 ?反应的局限性性质的不稳定性 五、几种重要补体成分的结构 ?C1q的结构:每一个C1q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分子的F C段结合才能活化。 IgM激活补体的能力强于IgG。 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 依据补体激活过程的起始顺序不同,可分为三条途径: 1、经典激活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 2、凝集素途径:由MBL等结合至细菌启动激活的途径, 3、旁路途径:病原微生物等提供接触面,而从C3开始激活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一)激活物与激活条件 1、免疫复合物(IC):经典激活途径的主要激活物, 条件为:C1仅与IgM的C H3区或某些IgG亚类的(IgG1、IgG2、IgG3)的C H2 区结合才能活化。 ?游离或可溶性抗体不能激活补体,只有抗原抗体复合物(Fc段发生 构象改变)才能触发补体激活。 二、补体活化的凝集素途径 病原微生物入侵------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NF- 、IL-1、IL-6------急性期反应( acute phase respone ) ---------肝脏合成急性期蛋白(包括参与补体激活的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和C反应蛋白) 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不需通过C1q的活化,不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形成 接触表面 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三条补体活化途径均可形成C5转化酶,裂解C5,这是级联反应最后一个酶促步骤; 此后的过程只涉及完整蛋白成分的结合与聚合,并形成两类末端产物(根据激活发生的部位不同):脂质双层-------C5~9(膜攻击复合物,MAC) 血清----- SC5b~7、SC5b~8、SC5b~9(与S蛋白形成亲水的、无溶 细胞活性的复合物) 三条途径的不同点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K)的概念:是由细胞分泌,影响细胞生物学行为,造血免疫功能和对炎症的反应的一类物质。(抗体,补体除外) 细胞因子的特点: 1. 大多为5-20KDa的小分子蛋白; 2.以旁分泌或自分泌形式影响附近细胞或细胞自身; 3.效能高,10—12mol/L水平即有明显生物学作用。 4.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5.细胞因子的产生受基因和环境调控; 6.可发生多重,重叠的作用; 7.以网络形式发挥作用; 8.通过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而对靶细胞产生作用; 9.与神经,内分泌共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 细胞因子和激素 1. 激素是内分泌腺产生的化学物质,内分泌腺是许多同样腺体细胞 组成,通常“统一行动”; 2. 激素通常随血液循环与全身,发挥“远程效应”; 3. 激素通常对特定组织或细胞发挥特有效应; 4. 激素调节作用通常是全身性/系统性的变化: 5. 以辐射或树杈形式发挥作用。 但是,有些细胞因子和激素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细胞因子的结构功能分类:有白介素(IL)类,干扰素(INF)类,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等。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 1 特定疾病的辅助诊断。 2 评估免疫状况,判断疗效和预后。 3 细胞因子临床治疗应用的监检测。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 1. 功能检测:利用细胞因子功能特性,建立相应的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此 法敏感性高但灵敏度不高,容易受干扰因素影响。 2. 免疫检测:制备抗细胞因子单抗或多抗测定。特异性强,操作简便,但灵 敏度不高,且不能代表其活性。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mRNA表达,或用 PCR扩增。此法当前最敏感,但只代表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不能代表当前水平。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原则 细胞因子最大特点是其功能多样性,重叠性和组织细胞非特异性,所以不能

细胞因子详解

捋捋让人迷惑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是一类调节蛋白或者糖蛋白,他们的分类现在还不是完全清楚。他们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激发细胞内信号通路起作用。 白细胞组成了免疫和炎症系统,大多数细胞因子作用于白细胞或者由白细胞表达,他们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实际上,一些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的药物就是通过调节这些细胞因子的表达起作用的。 细胞因子由特定的细胞表达并分泌到胞外,结合细胞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后激活细胞内信号 传导通路 细胞因子分类 细胞因子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提出,它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多肽因子,可以调控细胞分化和免疫系统。干扰素(IFNs)和白介素(ILs)是主要的多肽家族,在当时细胞因子主要指这两类家族。 起初细胞因子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分泌该因子的细胞类型或者细胞因子初次被发现时的生物活性。然而这些分类方法现在看来都不够准确,无法满足后期的分类需求。最近,根据细胞

因子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构的分析,可以将大多数的细胞因子分为6大家族。因此,根据分类方式的不同,某些细胞因子会有多个名称。 表1:细胞因子根据结构分类结果 细胞因子家族成员 ‘β-Trefoil’ cytokines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Interleukin-1 Chemokines Interleukin-8 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s ‘Cysteine knot’ cytokines Nerve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EGF famil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Haematopoietins Interleukins 2–7, -9, -13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 Erythropoietin Ciliaryneurotrophic factor TNF family Tumour necrosis factor-α and –β

浅谈细胞因子

浅谈细胞因子在养猪中的应用 李爱民 一、细胞因子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免疫系统由多种免疫细胞组成,免疫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呢?——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让猪不发病。细胞因子在其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细胞因子是多种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包括干扰素(IFN)、转移因子(TF)、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INF)、MHC-Ⅱ等,和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等一起形成完整的免疫功能。 二、细胞因子能干什么? 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多种生物功能,可以刺激或者抑制免疫功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或促进血细胞生成、分化与增殖,在抗感染与机体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当机体内某种细胞因子的含量一旦发生异常变化,则会导致病理性反应,甚至致病。细胞因子是免疫系统从事具体工作的“一线工人”!是保持机体健康的物资基础。细胞因子数量的多少和猪“防火墙”的高度直接相关! 三、免疫抑制和亚健康状态的本质是什么? 免疫抑制—就是免疫器官抑制或阻断免疫抗体的形成,导致抗病能力下降或免疫应答不完全。也就是说,我们给猪打过疫苗以后,没有产生我们想要的足够的抗体!这是一个让人无比失望的现实——疫苗用的可能是进口的,剂量也比较大,免疫次数也不少,抗体就是不合格!免疫抑制导致基础免疫失败,这是猪越来越难养的根本原因。 亚健康状态—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猪群,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非常容易引起疾病。我们经常看到某个猪群里出现母猪体态偏瘦、被毛粗乱、有泪斑甚至毛孔有铁锈色渗出

免疫题目1-第5章补体系统

第五章补体系统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补体系统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 2.补体三条激活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它们的C3转化酶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体固有成分对热不稳定,通常加热到_______,作用_______分钟即可灭活。 4.C1是由三个亚单位____(识别Ig补体结合位点)、____、_____(有酯酶活性)组成。5.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激活物为____和_____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6.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固有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和C5-9。 7.具有免疫粘附和调理作用的补体分子片段有____和_____。 一、多选题 [A型题] 1.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成分激活顺序是: ** B. C145236789 C. C124536789 ** E. C132456789 2. 在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的识别单位是: A.C3 B. C2 C. C1 ** E. C5 3.下列补体固有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 A.C3 B. C4 C. C1q ** E. C5 4.具有激肽样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 B. C3a C. C4a ** E. C5a 5. 具免疫粘附作用又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 B. C3b C. C4b ** E. C567 6.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 A.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 B. 所需离子相同 **转化酶的成分相同 D.激活物相同 E.攻膜复合体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的作用相同 7.补体系统的三条激活途径均参与的成分是: ** B. B因子 C. C1 D.C3 E. C4 8.补体: A.是一组具有酶活性的脂类物质 B. 对热稳定 C. 具有溶菌作用,但无炎症介质作用 D.参与免疫病理作用 E.C1在血清含量最高 9.可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活性介质的成分是: A. C1q B. C5a C. C3b D.C4b E.C1s

补体

补体 C3的增多与减少基本与总补体活性所述相似,但更为敏感。在机体组织损 伤和急性炎症时,常增高或为正常,如菌血症、肺炎、扁桃腺炎、结核、伤寒、麻疹、流脑等; 肿瘤患者,尤以肝癌,血清C3含量升高更为显著,但胰腺癌晚期与隐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呈降低趋势。 C3含量降低可见于以下原因: 1.补体成分消耗增加: 如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全身性SLE、冷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2.补体大量丢失: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或大面积烧伤、外伤、手术等。 3.补体合成不足: 主要为肝病患者,如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急性肝炎的重症病例。补体成分缺陷多具遗传特点,C3及C3调控因子(C3bINA)的缺损虽然少见,但是倘若发生,将可引起危及生命的感染。 C3主要是由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组织、骨髓、腹膜和肝脏等合成的一种β球蛋白。C3在C3裂解酶的作用下进一步裂解,参与所有补体的激活。 补体C3正常值: (1)单向免疫扩散法: 0.80~1.20g/L。 (2)免疫电泳法: 0.9879~1.4559g/L。 补体C3临床意义: 补体动态变化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的胃炎病人血清总补体和C3均明显下降。 大多数全身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补体的降低和病情恶化有关。活动性全身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C1、C4、C2和C3降低,病情缓解时血清补体水平恢复正常。 传染病及组织损伤和急性炎症时,C2、C3、C4均增加,总补体活性正常或升高。但晚期则降低。 肿瘤患者补体量升高,特别是肝癌,C3升高最为明显,具有诊断意义。也有报道胰腺癌晚期与隐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C3降低。 肝脏疾病患者C3多为降低,肾移植病人C3的水平不稳定,C3在排异反应开始时升高,然后下降到正常以下。 补体C3、C4的临床意义相似, 增高常见于某些急性炎症或者传染病早期,如风湿热急性期、心肌炎、

第五章《补体系统》练习题

第五章《补体系统》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中,其补体成分的激活顺序是·····························() A、C1→C2→C3→C4→C5→C6→C7→C8→C9 B、C1→C2→C4→C3→C5→C6→C7→C8→C9 C、C1→C4→C5→C2→C3→C6→C7→C8→C9 D、C1→C4→C2→C3→C5→C6→C7→C8→C9 2.下列补体固有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 A、C3 B、C4 C、C1q D、C2 3.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A、C2b B、C3b C、C3a D、C5b 4.具有过敏毒素作用的补体组分是············································() A、C3a、C4a、C5a B、C3a、C4a C、C2a D、C3b、C4b 5.构成膜攻击复合物的补体成分是············································() A、C6b~9 B、C4b2a C、C5b6789n D、C3bBb 6.与抗原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的Ig是··························() A、IgA、IgG B、IgM、IgG C、sIgA、IgD D、IgA、IgM 7.可以激活补体旁路途径的成分是············································() A、内毒素 B、抗原抗体复合物 C、IgM D、MBL 8.关于补体正确的叙述是····················································() A、补体成分在血液中处于活化状态 B、旁路途径的活化是从C2开始的 C、补体的理化性质稳定 D、补体主要是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9.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 A、参与的补体成分 B、C3转化酶的组成 C、激活物质 D、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 10.与免疫球蛋白Fc段的补体结合部位相结合的补体分子是······················() A、C3 B、C1q C、C1r D、C1s 11.既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又可激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产物是·····() A、C3b B、C4b C、C4a D、C5a 12.某些补体片段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是因为吞噬细胞表面存在············() A、D因子受体 B、C3b受体 C、C5a受体 D、C3a受体13.下列补体活化中形成的转化酶中,不包含补体C3b成分的是····················() A、经典途径C5转化酶 B、旁路途径C5转化酶 C、经典途径C3转化酶 D、旁路途径C3转化酶

5 补体系统

第五章补体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1.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中,其补体成分的激活顺序就是( ) A、C1→C2→C3→C4→C5→C6→C7→C8→C9 B、C1→C2→C4→C3→C5→C6→C7→C8→C9 C、C1→C4→C5→C2→C3→C6→C7→C8→C9 D、C1→C4→C2→C3→C5→C6→C7→C8→C9 2.下列补体固有成分中含量最高的就是( ) A、C3 B、C4 C、C1q D、C2 3.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就是( ) A、C2b B、C3b C、C3a D、C5b 4.具有过敏毒素作用的补体组分就是( ) A、C3a、C4a、C5a B、C3a、C4a C、C2a D、C3b、C4b 5.构成膜攻击复合物的补体成分就是( ) A、C6b~9 B、C4b2a C、C5b6789n D、C3bBb 6.与抗原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的Ig就是( ) A、IgA、IgG B、IgM、IgG C、sIgA、IgD D、IgA、IgM 7.可以激活补体旁路途径的成分就是( ) A、内毒素 B、抗原抗体复合物 C、IgM D、MBL 8.关于补体正确的叙述就是( ) A、补体成分在血液中处于活化状态 B、旁路途径的活化就是从C2开始的 C、补体的理化性质稳定 D、补体主要就是由肝细胞与巨噬细胞产生的 9.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点就是( ) A、参与的补体成分 B、C3转化酶的组成 C、激活物质 D、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 10.与免疫球蛋白Fc段的补体结合部位相结合的补体分子就是( ) A、C3 B、C1q C、C1r D、C1s 11.既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又可激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产物就是( ) A、C3b B、C4b C、C4a D、C5a

细胞因子及分类

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与种类 2008-11-19 13:38 【大中小】 细胞因子(CK)是由活化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如某些基质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理功能、参与免疫应答和介导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是不同于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又一类免疫分子。 根据来源最初将活化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淋巴因子(LK),将单核-吞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单核因子(MK)。目前根据功能,可将细胞因子粗略分为以下6类: 1.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IL)简称白介素,最初被定义为由白细胞产生,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虽然后来发现它们的产生细胞和作用细胞并非局限于白细胞,但这一名称仍被沿用。 目前已报道的白细胞介素有18种,摘要列表如下: 2.干扰素(IFN) 干扰素是最先发现的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称为干扰素。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可将干扰素分为α、β和γ三种类型。IFN-α/β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称为Ⅰ型干扰素。IFN-γ主要由活化T细胞和NK细胞产 生,称为Ⅱ型干扰素。 丙型干扰素生物学性能比较详见下表: 3.肿瘤坏死因子(TNF) 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1975年Garwell等将卡介苗注射给荷瘤小鼠,两周后再注射脂多糖,结果在小鼠血清中发现一种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称为肿瘤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分为TNF-αTNF-β两种,前者主要由脂多糖/卡介苗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亦称恶病质素;后者主要由抗原/有丝分裂原激活的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TNF-α/β为同源三聚体分子,主要生物学作用如下: (1)对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有生长抑制和细胞毒作用; (2)激活巨噬细胞、NK细胞,增强吞噬杀伤功能,间接发挥抗感染、抗肿瘤作用; (3)增强T、B细胞对抗原和有丝分裂原的增生反应,促进MHC-Ⅰ类分子表达,增强 Tc细胞杀伤活性; (4)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和分泌IL-1、IL-6、IL-8、CSF等细胞因子促进炎 症反应发生; (5)直接作用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IL-1间接作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6)引起代谢紊乱,重者出现恶病质。 4.集落刺激因子(CSF)

细胞因子word版

第五章细胞因子 第一节细胞因子总论 一、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指由活化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如骨髓或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合成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是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之外的又一类分泌型免疫分子。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和名称 根据来源,最初Dumonde(1968)将细胞因子分为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两类。 1、淋巴因子(lymphokine,LK)是指由活化淋巴细胞产生的能调节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增生分化,产生免疫效应或引起炎症反应的生物活性介质。目前已知,IL— 2、 3、 4、 5、 6、9、10、11、12、13,TNF—β和IFN—γ等均为淋巴因子。 2、单核因子(monoline,MK)是指由单核吞噬细胞产生的能诱导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活化、增生、分化、产生免疫效应和引起炎症反应的生物活性介质。主要包括IL—1、8,TNF—α和IFN—α等。 根据功能,目前可将细胞因子粗略分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干扰素(interferon,IFN)、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nting-factor,CSF)、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和生长因子(growth-factor,CF)五大类。 三、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只有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生物学 效应。细胞因子受体与其爷膜表面受体一样,均由三个部分即膜外区(细胞因子结合区)、跨膜区(富含疏水性氨革酸区域)和胞质区(信号传导区)组成。细胞因子受体根据胞外区氨革酸序列的同源性和结构特征,可分为四种类型。 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该家族成员胞膜外部分均具有一个或数个免疫球蛋白(Ig)样的分子构型,每个Ig样功能区由100个左右的氨革酸组成。IL

细胞因子

第五章细胞因子 【学习建议】 本章内容介绍了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名称、共同特性、重要的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和功能。学习本章内容需掌握细胞因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熟悉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活性。了解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 【内容提要】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和名称 (一)根据来源分类:淋巴因子、单核因子 (二)根据功能分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 三、各种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和生物活性 四、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五、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概念简释】 1.细胞因子(CK):是一类重要的分泌型免疫分子,是由活化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细胞因子具有调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效应。 2.淋巴因子(LK):是由活化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其生物活性包括调节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或引起炎症反应。重要的淋巴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β)、干扰素(IFN-γ)等。

3.单核因子(MK):是由单核吞噬细胞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其生物活性包括诱导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和引起炎症反应。如白细胞介素类中的IL-1和IL-8;以及TNF-α、IFN-α。 4.白细胞介素(IL):是一组由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和其他非免疫细胞产生的、能介导白细胞和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其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参与免疫应答和介导炎症反应。 5.干扰素(IFN):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扰病毒复制、阻断病毒感染的功能而称为干扰素。I型干扰素(IFN-α/β)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产生,以抗病毒、抗肿瘤作用为主。II型干扰素(IFN-γ)主要由活化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产生,以免疫调节作用为主。 6.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类可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包括TNF-α和TNF-β两种类型。前者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吞噬细胞产生,也称为恶液质素;后者主要由激活的T细胞产生,又称为淋巴毒素。两者均有抗肿瘤、引起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作用。 7.集落刺激因子(CSF):是指可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集落刺激因子主要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红细胞生成素(EPO)、干细胞生成因子(SCF)、多能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等。 8.生长因子(GF):一类可刺激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神经生长因子(NGF)、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重点难点内容】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 细胞因子(CK)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可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主要有活化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如骨髓或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因子具有调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效应。 多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细胞因子介导的,因此,细胞因子是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之外的一类重要的分泌型免疫分子,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特异性免疫应答中都有重要作用。在国外,一些细胞因子的基因工程产品已获准生产并用于疾病的治疗。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和名称 (一)根据来源分类:可分为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前者由淋巴细胞分泌,后者由单核吞噬细胞分泌。 (二)根据功能分类: 1.白细胞介素(IL):最初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的细胞因子。虽然后来发现其他细胞也可分泌白细胞介素,并且白细胞介素也可作用于其他细胞,但该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目前报道的白细胞介素已有18种,分别以IL-1~IL-18命名,其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参与免疫应答和介导炎症反应。 2.干扰素(IFN):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根据干扰素的来源和理化特性的不同可分为α、β、γ三种类型。IFN-α、β主要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产生,以抗病毒、抗肿瘤作用为主,也称I型干扰素。IFN-γ主要由活化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产生,以免疫调节作用为主,也称为II型干扰素。

补体系统的概述及系统的组成

医学知识 医学基础知识重点:补体系统的概述及系统的组成2015-05-25 12:17:45| 医疗卫生人才网 推荐:中公医学网医疗卫生考试网 医学免疫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 一.补体系统的概述 补体系统是由正常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样活性的蛋白质,以及其调节蛋白和相关膜蛋白共同组成的系统。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 1.补体系统按功能分为以下三组: (1)固有成分:C1(C1q,C1r,C1s)-C9、B、D、P因子、MBL、丝氨酸蛋白酶。 (2)调节分子:分为可溶性调节因子及膜结合性调节分子。 (3)受体成分:有C1qR,CR1,CR2,CR3,C3aR,C5aR等。2.补体成分命名: (1)固有成分:用C后加阿拉伯数字表示,如:C1、C4、C2等。 (2)其他成分:用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 因子、H因子等。 (3)裂解片段:小片段用a表示,如:C3a;大片段用b表示,如:C3b。 (4)酶活性成分:符号上划一横线,如:C3bBb。 (5)灭活补体片段:符号前加i表示,如:iC3b。 四君子汤为补气之祖方,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实为《圣济总录》卷八十“白术汤”之异名。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后世诸多补气健脾方剂,大都

由此衍化而来。 本文立足于考证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的源流关系,探讨其组方配伍,采取“以功用类方”的方法,选择符合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功用和配伍用药特点的方剂,作为四君子汤衍化方。通过检索古今文献,从与四君子汤制方立论比较吻合的300余首方剂中,选择24首为代表方剂,按功用特点将其分为12类进行研究。本文对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对其现代临床应用作了简要总结,以期掌握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的变化规律,拓展其应用范围,提高临床选用成方和创制新方的水平。 四君子汤为补气之祖方,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实为《圣济总录》卷八十“白术汤”之异名。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后世诸多补气健脾方剂,大都由此衍化而来。 本文立足于考证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的源流关系,探讨其组方配伍,采取“以功用类方”的方法,选择符合四君子汤“补气健脾”功用和配伍用药特点的方剂,作为四君子汤衍化方。通过检索古今文献,从与四君子汤制方立论比较吻合的300余首方剂中,选择24首为代表方剂,按功用特点将其分为12类进行研究。本文对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对其现代临床应用作了简要总结,以期掌握四君子汤及其衍化方的变化规律,拓展其应用范围,提高临床选用成方和创制新方的水平。 四君子汤为补气之祖方,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新添诸局经验秘方),实为《圣济总录》卷八十“白术汤”之异名。本方为补气的基本方,后世诸多补气健脾方剂,大都由此衍化而来。

第五章补体系统

第五章补体系统 一.选择题 【A型题】 1.补体系统3种激活途径均必须有哪种成分参加? A.C1q B.C4和C2 C.C3 D.B因子 E.D因子 2.在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的识别单位是: A.C1 B.C2 C.C3 D.C5 E.C9 3.经典途径中,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免疫球蛋白是: A.IgG B.IgE C.IgA D.IgM E.IgD 4.补体系统是: A.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 B.存在正常血清中,是一组对热稳定的组分 C.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随抗原刺激而血清含量升高 D.由30多种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具有酶的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 E.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其含量很不稳定 5.既有趋化作用又可激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产物是: A.C3b B.C4b C.C4a D.C5a E.C2a 6.下列哪种成分是C5转化酶? A.C3bBbP B.C4b2b C.C3bBb D.C3bBb3b E.C5b~9 7.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 A. 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 B. 所需离子相同 C. C3转化酶的组成相同 D. 激活物质相同 E. 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相同 8.具有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产物是: A.C3a B.C3b C.C5b D.C4b E.C2a 9.关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抗原抗体复合物是其主要激活物 B. C1q分子有六个结合部位,必须与Ig结合后才能激活后续的补体成分

C. C4是C1的底物,C4b很不稳定 D. 激活顺序为C123456789 E. 分为识别和活化两个阶段 10.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不包括: A.C3 B.I因子 C.D因子 D.B因子 E.P因子 11.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 A.C4a B.C5a C.C3a D.C3b E.C5b 12.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 A.C3~C9 B.C5~C9 C.C1~C9 D.C1~C4 E.C1、C2、C4 13.关于补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参与凝集反应 B. 对热稳定 C. 在免疫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D. 有免疫调节作用,无炎症介质作用 E. 补体只在特异性免疫效应阶段发挥作用 14.与免疫球蛋白Fc段补体结合点相结合的补体分子是: A.C3 B.C1q C.C1r D.C1s E.以上都不是 15.下列哪种补体成分在激活效应的放大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A.C1 B.C2 C.C3 D.C4 E.C5 16.经典途径中各补体成分激活的顺序是: A.C143256789 B.C124536789 C.C142356789 D.C124356789 E.C123456789 17.通过自行衰变从而阻断补体级联反应的补体片段是: A.C2a B.C3a C.C3c D.C4b E.C5a 18.关于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叙述,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A. 三条途径的膜攻击复合物相同 B. 旁路途径在感染后期发挥作用

抗原,抗体,受体,配体,补体,细胞因子的概念

抗原,抗体,受体,配体,补体,细胞因子的概念 1。抗原与抗体: 抗原是一种能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在自然界中抗原分布很广,如细菌、病毒、组织细胞、血细胞、血清蛋白、毒素、花粉等都含有抗原。通过人工方法也可以改造抗原或合成抗原。外来抗原进入机体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的免疫反应(抗原的这种能力叫做抗原性),这种免疫反应是通过淋巴细胞来完成的。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种。T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就会产生排除抗原的反应。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就会分经为浆细胞,浆细胞则能产生抗体,抗体也就是免疫球蛋白(Ig),它能够识别相对应的抗原,并且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这样就在体内中和或者排除抗原,保护了机体不受异物的侵犯。抗原有一个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它具有特异性(即专一性)和选择性。例如抗原甲诱导的免疫反应只针对抗原甲而不针对无关的抗原乙或丙。同样,抗原乙诱导的免疫反应也只针对抗原乙,而不针对无关的抗原甲或丙。因此,抗体也是特异地与某种抗原结合的,如针对感染因素的不同,就有抗细菌抗体、抗病毒抗体、抗真菌抗体、抗寄生虫抗体、抗毒素抗体等等。借助抗原体和抗体之间免疫反应的这种专一的特异性,就可以通过检验方法来鉴定抗原或抗体,用于疾病诊断。 由此看来,人体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免疫功能,就是认识自身和识别异体,凡是异体的物质即可通过人体的免疫系统排出去。人的血清中也有多种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属于生理性抗体,可以清

除衰老、退变的自身组织(这叫作自身免疫反应),这种自身抗体含量极低,不会破坏自身成分,但如果在病理情况下,机体针对自身的组织、血液成分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就要严重破坏自身的组织,由此产生的疾病称“自身免疫性疾病”。 2。配体: 同锚定蛋白结合的任何分子都称为配体。在受体介导的内吞中, 与细胞质膜受体蛋白结合,最后被吞入细胞的即是配体。根据配体的性质以及被细胞内吞后的作用, 将配体分为四大类:Ⅰ.营养物, 如转铁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等; Ⅱ.有害物质, 如某些细菌; Ⅲ.免疫物质, 如免疫球蛋白、抗原等; Ⅳ.信号物质, 如胰岛素等多种肽类激素等。 3。受体: 细胞表面或亚细胞组分中的一种分子,可以识别并特异地与有生物活性的化学信号物质(配体)结合,从而激活或启动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最后导致该信号物质特定的生物效应。 通常受体具有两个功能: (1)识别特异的信号物质--配体,识别的表现在于两者结合。配体,是指这样一些信号物质,除了与受体结合外本身并无其他功能,它不能参加代谢产生有用产物,也不直接诱导任何细胞活性,更无酶的特点,它唯一的功能就是通知细胞在环境中存在一种特殊信号或刺激因素。配体与受体的结合是一种分子识别过程,它靠氢键、离子键与范德华力的作用,随着两种分子空间结构互不程度增加,相

第五章补体系统

第五章补体系统 第一节概述 19世纪末,在发现体液免疫后不久,Bordet即证明,新鲜血清中存在一种不耐热的成分,可辅助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菌作用。由于这种成分是抗体发挥溶细胞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故被称为补体(complement,C)。补体并非单一分子,而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被称为补体系统。补体广泛参与机体抗微生物防御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免疫病理的损伤性反应,是体内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效应系统和效应放大系统。 近十余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几乎所有补体成分的cDNA及部分补体成分的基因组DNA已克隆成功,并已获得多种补体成分的基因工程产物。这些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在分子和基因水平上对补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构成补体系统的30余种成分按其生物学功能可以分为三类。 1.补体固有成分指存在于体液中,参与补体激活(活化)级联反应的补体成分,包括:①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4、C2;②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 MBL)激活途径的MBL、MASP(MBL- associated serine protease,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③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④上述三条途径的共同末端通路的C3、C5、C6、C7、C8和C9。 2.补体调节蛋白乃以可溶性或膜结合形式存在、参与调节补体活化和效应的一类蛋白质分子,包括血浆中的备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结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以及细胞膜表面的衰变加速因子、膜辅助蛋白、同源抑制因子、膜反应溶解抑制物等。 3.补体受体补体受体包括CR1-CR5(表1)、C3aR、C5aR、C1qR等,表达于不同类型细胞表面,通过与补体活性片段结合而介导生物学效应。 表1 主要的补体受体 受体配体细胞分布生物学功能 CR1 C3b,C4b,iC3b 红细胞清除循环IC MBL 大、小吞噬细胞加速C3转化酶解离 嗜酸粒细胞辅助I因子裂解C3b、C4b B细胞、T细胞增强Fc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 介导非Fc受体依赖的吞噬 肾小球上皮细胞促进被捕获的IC溶解 滤泡树突状细胞结合IC

医学免疫学补体系统细胞因子复习

医学免疫学补体系统细胞因子复习 大纲要求 一、基本概念 二、细胞因子的种类 三、细胞因子受体的种类及特点 四、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五、细胞因子与疾病 一、基本概念 细胞因子(cytokine, CK) 是指由多种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量多肽或糖蛋白。CK是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促进造血,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二、细胞因子的种类 (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介导白细胞间或白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目前已发现IL-1~IL-37。

(二)干扰素(interferon,IFN): 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功能。 分类:Ⅰ型(IFN-α、?)和Ⅱ型(IFN-γ)。 (三)肿瘤坏死因子(TNF): TNF-α(恶液质素):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TNF-β(淋巴毒素):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 两者生物学活性相似: 直接或间接的杀/抑瘤作用; 局部炎症反应; 直接作用或刺激巨噬细胞释放IL-1、IL-6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四)集落刺激因子(CSF): 可选择性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造血干细胞定向增生分化、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 包括:干细胞生成因子(SCF)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红细胞生成素(EPO)

(五)趋化因子(chemokine): 对白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作用的细胞因子。 根据趋化因子多肽链近氨基端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的排列方式,分为4个亚家族: CC亚家族: MCP-1 CXC亚家族:IL-8(趋化中性粒细胞) C亚家族:淋巴细胞趋化蛋白(LTN) CX3C家族:分型素(FKN) (六)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可介导不同类型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细胞因子 根据其功能和作用的靶细胞不同,分别为: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表皮生长因子(EGF) 转化生长因子?(TGF-?):免疫抑制调节剂。 三、细胞因子受体的种类及特点: 细胞因子通过结合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根据其结构特征分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受体、造血因子家族受体、干扰素家族受体、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和趋化因子受体等多种类型。 许多细胞因子受体共用亚单位导致细胞因子功能的重叠。 IL-2受体γ链(γC)为IL-2R、IL-4R、IL-7R、IL-9R和IL-15R共用。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第五章补体系统

第五章补体系统 .选择题 【 A 型题】 1.补体系统 3 种激活途径均必须有哪种成分参加? A.C1q B.C4 和 C2 C.C3 D. B 因子 E. D 因子 2.在经典激活途径中,补体的识别单位是: A.C1 B.C2 C.C3 D.C5 E.C9 3.经典途径中,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免疫球蛋白是: A.IgG B.IgE C.IgA D.IgM E.IgD 4.补体系统是: A. 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可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 B. 存在正常血清中,是一组对热稳定的组分 C. 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随抗原刺激而血清含量升高 D. 由30 多种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具有酶的活性和自我调节作用 E. 正常血清中的单一组分,其含量很不稳定5.既有趋化作用又可激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产物是: A.C3b B.C4b C.C4a D.C5a E.C2a 6.下列哪种成分是C5 转化酶? A.C3bBbP B.C4b2b C.C3bBb D. C3bBb3b E. C5b~9 7.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

A. 参与的补体成分相同 B. 所需离子相同 C. C3 转化酶的组成相同 D. 激活物质相同 E. 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溶解细胞效应相同 8.具有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的补体裂解产物是: A.C3a B.C3b C.C5b D.C4b E.C2a 9.关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抗原抗体复合物是其主要激活物 B. C1q 分子有六个结合部位,必须与Ig 结合后才能激活后续的补体成分 C. C4 是C1 的底物,C4b 很不稳定 D. 激活顺序为C123456789 E. 分为识别和活化两个阶段 10.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不包括: A.C3 B.I 因子 C. D 因子 D. B 因子 E.P 因子 11.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 A.C4a B.C5a C.C3a D.C3b E.C5b 12.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 A.C3~C9 B.C5~C9 C.C1~C9 D.C1~C4 E.C1、C2、C4 13.关于补体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参与凝集反应 B. 对热稳定

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9.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1)溶菌和溶细胞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从而导致靶细胞溶解。(2)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C3b、C4b、iC3b都是重要的调理素,可结合中性粒细胞或巨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因此,在微生物细胞表面发生的补体激活,可促进微生物与吞噬细胞的结合,并被吞噬及杀伤。(3)引起炎症反应: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炎症介质C3a、C4a、C5a。它们又称为过敏毒素,与相应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发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之类的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并刺激内脏平滑肌收缩。 C5a还是一种有效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4)清除免疫复合物:机制为:①补体与Ig的结合在空间上干扰Fc段之间的作用,抑制新的IC形成或使已形成的IC解离。②循环IC可激活补体,产生的C3b与抗体共价结合。IC借助C3b与表达CR1和CR3的细胞结合而被肝细胞清除。(5)免疫调节作用:①C3可参与捕捉固定抗原,使抗原易被APC处理与递呈。②补体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③参与调节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 (二)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有哪些? 1.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每种病原微生物都是由多种抗原组成的复合体,都是良好的抗原,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如细菌、病毒螺旋体等对人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刺激机体可产生抗体, 临床上可通过检测抗体诊断相关的疾病;亦可将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用于预防疾病。 2.动物免疫血清; 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对动物进行人工自动免疫后,收获含有相应抗体的血清即为动物免疫血清。临床上用来治疗破伤风和白喉的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属此。是用类毒素免疫马制备的。马的免疫血清对人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含有特异性抗体(抗毒素),可以中和相应的毒素,起到防治作用;另一方面,马血清对人而言是异种蛋白,具有免疫原性,可引起血清病或过敏性休克。 3.异嗜性抗原; 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物种间的共同抗原,称为Forssman抗原。目前已发现多种异嗜性抗原:大肠杆菌O86与人B血型物质; 肺炎球菌14型与人A血型物质; 大肠杆菌O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粘膜;溶血性链球菌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脏组织;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 4.同种异性抗原; 在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由于基因型不同,表现在组织细胞结构上存在差异,形成同种异型(体) 抗原。 5.自身抗原; 机体对正常的自身组织和体液成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当自身耐受被打破,即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1.隐蔽抗原释放:如眼晶体、精子等因外伤手术等释放入血2.自身抗原被修饰:如自身组织成分因感染、药物、辐射而变性 6.肿瘤抗原。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或高表达抗原物质的总称。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概括为两大类。(1)肿瘤特异性抗原 (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 (2)肿瘤相关抗原 (tumor associated antigen,TAA) 3、临床检测HBV抗原抗体系统包含哪些项目? (1)HBsAg-表面抗原: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强弱。 (2)HBsAb-表面抗体: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 (3)HBeAg-e抗原: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4)HBeAb-e抗体: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弱。 (5)HBcAb-核心抗体:曾感染或感染期出现的标志。核心抗体IGM是新近感染或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