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绿化的布置形式

城市道路绿化的布置形式

城市道路绿化的布置形式

城市道路绿化的布置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断面布置形式是规划设计所用的主要模式,常用的城市道路绿化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一板二带式。这是道路绿化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即在车行道两侧人行道分隔线上种植行道树。此法操作简单、用地经济、管理方便。但当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不利于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行驶时的交通管理。

(2)二板三带式。在分隔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中间绿化,并在道路两侧布置行道树。这种形式适于宽阔道路,绿带数量较大、生态效益较显著,多用于高速公路和人城道路绿化。

(3)三板四带式。利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四条绿带。此法虽然占地面积较大,但其绿化量大,夏季蔽荫效果好,组织交通方便,安全可靠,解决了各种车辆混合互相干扰的矛盾。

(4)四板五带式。利用三条分隔带将车道分为四条而规划为五条绿化带,以便各种车辆上行、下行互不干扰,利于限定车速和交通安全;如果道路面积不宜布置五带,则可用栏杆分隔,以节约用地。

(5)其它形式。按道路所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特点,因地制宜地设置绿带,如山坡、水道的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说明

经济技术开发区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构成区域文化的灵魂要素。 第一部分现状分析 一、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2.气象概况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但冬夏长春秋短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 路线所经区域的气象概况 温度:年平均气温在15.4℃,冬季一月份平均气温0.4℃,;夏季炎热七月份平均气温26.4℃。年日照总时数为2026.80小时,相对湿度54%。 降雨:年平均降雨量580-608mm多集中在夏秋二季。 蒸发量:年蒸发量平均700-750mm. 日照:年日照2058.2小时辐射总量为114.0千卡/平方厘米。 风:主导风向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东北风。 结冻:最大冻深为35cm。 3.区域内土壤条件 的土壤主要为泥质潮土和沙质壤土,PH值8.38。 4.区域内水资源 地下水位较高,埋藏深度一般为2—5米,水量丰富,水质清洁,是西安市重要的水源地。 二、区位分析 是陕西制造业整合的重要平台,是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在3~5年内建成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位于泾河以北,西铜高速公路以东,园区交通便利,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目前累计入区项目101个,总投资368.5亿元,已形成商用汽车、重型机械、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总投资150亿元的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新增产值300亿元,未来将重点培育发展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和精细化工产业。 三、规划设计依据 1、相关的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道路绿化建设导则

1.1为规范和指导湖南省城镇道路绿化建设,提高我省城镇道路绿化建设水平,根据《城市绿化条例》、《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城市绿化工程 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99);《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和《绿化种植土壤》(CJ/T340-2011)。 1.2本导则是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镇(以下简称城镇)道路绿化,临路建筑物阳台绿化、墙体绿化、立体绿化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指导性文件。 1.3道路绿化建设基本原则 1.3.1三同步原则。新建、改建、扩建道路,绿化应与道路同步规划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以确保落实道路绿化指标和功能效益。 1.3.2以人为本原则。道路绿化应符合安全行车视线、安全行车净空和行人安全通行的要求。保证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之间通过不同绿化形式达到互不干扰的效果。不同类型的道路绿化,应最大限度满足功能和生态要求,营造功能完善、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的城镇道路绿化。 1.3.3地方特色原则。注重以本地植物为主,巧宜利用本地自然地理条件,融合运用本地独特文化元素,体现地方特色。

1.3.4植物林荫造景原则。以种植冠大叶浓乔木为主,乔木、 灌木、攀藤、地被植物科学搭配,合理密植,消除裸露地面; 宜采用彩叶、开花植物,常绿与落叶植物,速生与慢生植物相结合,突出植物的季相变化,体现花化、香化、彩化和美化要求。促使道路绿化速成林,快浓荫,景观美,生态安全。禁止使用截干乔木,以落叶大树冠乔木为宜。 1.3.5因地制宜原则。植物种植应适地适树,符合植物之间共生共融的生态习性要求。土壤和土层厚度必须满足植物长期正常生长需求。不适宜的土质,应改善土壤进行绿化,做到宜树种树、宜花栽花、宜草铺草、宜藤植藤。 1.3.6资源节约型原则。遵循节地、节水、节能理念,提高绿化效能,降低养护成本,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 1.3.7保护性原则。道路绿化提质改造和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应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植物(特别是乔木),对古树名木应依法无条件原地保护。不应在短时期内大规模变换行道树。 1.3.8整体协调原则。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应统筹植物种植, 满足植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立地条件和生长空间。 1.3.9道路绿地应根据需要配备灌溉设施;道路绿地的坡向、坡度应符合排水要求,与城市排水系统相衔接,防止绿地内积水和水土流失。 2术语 2.1道路红线

市政工程中道路园林绿化的要点分析

市政工程中道路园林绿化的要点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城市绿化建设作为现代城市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地位越来越为重要。城市道路园林绿化建设的好坏,往往与城市形象的好坏息息相关。所以相关部门须认真对待市政工程中的道路园林绿化工程,以促进城市更好更快发展。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并联系当今市政工程中城市绿化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市政工程中道路园林绿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和要点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同行所借鉴。 【关键词】市政工程;道路园林绿化;要点;探讨分析中图分类号:TU986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2-001-23 1前言 道路园林绿化作为市政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予以重视。想要做好城市的道路园林绿化,不仅仅需要合理地对栽培植物进行挑选、搭配,同时还应对种植的植物进行养护,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城市的绿化效果,使得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使城市的经济文化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道路园林绿化的工作必须受到重视,落实到

位。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道路园林绿化的实际情况,对市政工程中道路园林绿化的要点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 2城市中道路园林绿化的意义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政府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深。城市绿化作为当今世界的潮流,更是为各国所提倡。城市道路园林绿化不仅使城市风景更加优美,同时也能使人民的生活更加惬意舒适。因此,城市道路园林绿化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2.1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在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道路上,农村生态环境一般较为良好,因此环境的建设重点还是在于城市。道路园林绿化工程作为市政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具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对城市花草树木的种植、养护、管理,对城市里的环境进行改善、美化,使城市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社会方面,也体现在园林景观方面。道路园林绿化不但为生态环境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同时植物数量的增多也使城市空气得到净化,噪声污染降低,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地位 道路园林绿化是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包含的,共同为城市的美化做出着贡献。道路园

道路及防护绿地规划设计

?知识重点: ?1.重点掌握城市道路绿地的断面布置形式,深入了解道路绿地的内容。 ?2.掌握道路绿地个部分的设计要求,各类防护绿地的绿化要求;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道路绿化则是城市绿地的网络基础。因此,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线状或网状的形式广泛地分布于城市之中,联系着城市中分散的“点”和“面”的绿地,从而组成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达到调节街道附近地区的温度、湿度、减低风速,改善街道的小气候,美化城市、方便交通等多方面的作用。 第一节道路绿地的规划设计 一、道路绿地的断面布置形式 道路绿地的布置形式取决于城市道路的断面形式,我国现有城市中道路可分为 一板式、两板式、三板式等,道路绿地相应地出现了一板两带式、两板三带式、 三板四带式、四板五带式等断面形式。 (一)一板二带式-----1条车行道,2条绿带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绿化形式,中间是车行道,在车行道两侧的人行道上种植行道树。在绝大多数城市均选用此种道路模式。一般次干道、支线道路在10——40米宽的尺寸下,都采用一板两带式,道路横向距离近、障碍少,及经济又实用,管理也便利。 1、优点:简单整齐,占地少,结构简单比较经济,管理方便。 2、缺点: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同时,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行驶,不利于组织交通,易出车祸。

(二)二板三带式———道路在中间一条绿带隔离下分成单向行驶的2条车行道和两条行道树。一般城市主、次干道在40米以上尺寸,为了分离不同车辆混流、车流,提高交通效率,均采用此种模式。 二板三带式 1、优点:此种形式对城市面貌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车辆分为上、下行,减少了行车事故发生。 2、缺点:由于不同车辆,不能分开行驶,还不能完全解决互相干扰的矛盾。这种形式多用于高速公路和入城道路。 (三)三板四带式———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3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4条绿带,故称为三板四带式 优缺点:用地面积较大,但组织交通方便、安全,解决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矛盾,尤其在非机动车辆多的情况下是较适合的。 (四)四板五带式—利用3条分隔带将车道分成4条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论文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论文 引言 道路绿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很早就开始在路边种树,有了进行道路绿化的意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就命令在所有街道旁都要种上树,地方官吏就遵旨在他出巡行进的道路上,清水泼街,黄土垫道,在道路两侧种植树木。XX作为六朝古都,早在元朝建大都之时,就在“市”的道路两旁种植树木;随着“三海”水系的形成,在河岸路旁也植了树,初步有了绿化与湖光山色相辉映、游乐与园林景观相交融的景色。栽植树木不仅给道路增加了艺术感染力,丰富了道路的园林景观。 解放前我国城市道路狭窄,路面质量差,有的人行道虽宽,但很少植树,只有少数几条道路上种了树,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道路绿化的雏形。解放以后,随着城市现代化道路交通的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带来了城市现代化和城市道路建设的突飞猛进,我国道路绿化为适应新的功能要求,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提高,出现了一条又一条绿化带宽阔、层次丰富、林荫夹道、景观多样、芳草如茵、行车通畅、行人舒适的现代化城市道路,形成了多行密植、层次丰富,落叶树与常绿树相结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

用大树绿化城市道路等XX城市道路绿化的特点与特色。 一、道路绿化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功能及在大园林中的作用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尽情地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各种文明,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密集、人工设施的充斥、机动车辆的增长、自然环境的污染等这些对环境的人为改变,使原有区域的碳氧平衡、水平衡、热平衡等因素随之改变。平衡被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越来越突出地凸现出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要在接受大自然赠与的同时,必须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城市中,特别是车辆拥挤的道路、立交桥和交叉路口等这些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大量种树、栽花、种草能起到人为强化自然体系的作用,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功能;吸收有害物质,减轻空气污染的功能;除尘、杀菌、降温、增湿、减弱噪音、防风固沙的功能等等生态效益,应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 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间环境,在大部分的城市中,道路的面积约占所有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kevin Lych 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把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分为五类,即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并指出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具有主导性,其它环境要素都要沿着它布置并与它

道路绿化安全视距要求,规范

道路绿化安全视距要求,规范

道路绿化安全视距要求, 规范 篇一:防护绿地的要求 第六章道路及防护绿地规划设计 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城市道路绿地的断面布置形式、道路绿地的内容 掌握:道路绿地各部分的设计要求,各类防护绿地的绿化要求 了解:道路绿地的作用及防护绿地的类型 (四)交叉口的绿化设计 交叉处可以布置成交叉口、安全岛、交通岛、立体交叉(立交桥)等,这些地方也需要进行绿化,合理的绿化种植类型可以起到组织交通、保证行车速度和交通安全的作用。 1.交叉口绿化设计 安全视距: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在进入道路的交叉口时,必须在路转角空出一定的距离,使司机在这段距离内能看到对面开来的车辆,并有充分的刹车和停车的时间而不致发生

撞车。这种从发觉对方汽车立即刹车而刚够停车的距离,就称为“安全视距” 根据两相交道路的两个最短视距,可在交叉口平面图上绘出一个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在此三角形内不能有建筑物、构筑物、树木等遮挡司机视线的地面物。在布置植物时其高度不得超过0.65m-0.70m高,或者在三角视距之内不要布置任何植物。 视距的大小,随着道路允许的行驶速度、道路的坡度、路面质量情况而定,一般采用30m-35m 2.安全岛 有较宽的街道上,在道路中央可作短时间的停留,为避开车辆使行人能安全过街而设的安全岛. 3.交通岛 交通岛也可称中心岛(俗称转盘),设置交通岛主要是组织环形交通,凡驶入交叉口的车辆,一律绕岛作逆时针单向行驶,多呈圆形交通岛的半径,必须保证车辆能按一定速度以交织方式行驶。由于受到环道上交织能力的限制,因此在交通量较大的主干道上,或具有大量非机动车交通或行人众多的交叉口上,不宜设置环形交通。目前我国大中城市所采用的圆形交通岛,一般直径为40m~60m。 4.立交桥绿地规划设计 立交桥绿地布置应服从该处的交通功能,使司机有足够的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要求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要求 道路是城市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一座城市的媒介,城市道路绿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道路形象进而决定城市的品位。道路绿化,除了具有一般绿地的净化空气、降低噪声、调节小气候等生态功能外,还具有保护路面和行人,引导控制人流车流,提高行车安全等功能。搞好道路绿化,首要任务是高水平的绿化设计。城市道路绿化设计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道路绿化应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 行车视线要求符合安全视距、交叉口视距、停车视距和视距三角形等方面的安全。安全视距即最短通视距离:驾驶员在一定距离内,可随时看到前面的道路和在道路上出现的障碍物以及迎面驶来的其 他车辆,以便能当机立断及时采取减速制动措施或绕越障碍物前进。交叉口视距:为保证行车安全,车辆在进入交叉口处前一段距离内,必须能看清相交道路上的行驶情况,以便能顺利驶过交叉口或及时减速停车,避免相撞,这一段距离必须大于或等于停车视距。停车视距:车辆在同一车道上,突然遇到前方障碍物,而必须及时刹车时,所需要的安全停车距离。视距三角形:是由两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作为直角边长,在交叉口处组成的三角形。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在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内侧范围内,不得种植高于外侧机动车车道中线处路面标高1 米的树木,保证通视。

行车净空则要求道路设计在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为车辆运行 的空间,树木不得进入该空间。 二、满足树木对立地空间与生长空间的需要 树木生长需要的地上和地下空间,如果得不到满足,树木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死亡。因此,市政公用设施如交通管理设施、照明设施、地下管线、地上杆线等,与绿化树木的相应位置必须统一设计,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减少矛盾。 道路绿化应以乔木为主,乔灌、花卉、地被植物相结合,没有裸露土壤,绿化美化,景观层次丰实,最大限度地发挥道路绿化对环境的改善能力。 三、树种选择要求适地适树 树种选择要符合本地自然条件,根据栽植地的小气候、地下环境、土壤条件等,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不适宜绿化的土质,应加以改良。道路绿化采用人工植物群落的配置形式时,要使植物生长分布的相互位置与各自的生态习性相适应。地上部分,植物树冠、花叶分布的空间与光照、空气、温度、湿度要求相一致,各得其所。地下部分,植物根系分布对土壤中营养物质全面吸收互不影响,符合植物间伴生的生态习性。植物配置协调空间层次、树形组合、色彩搭配和季相变化的关系。此外,对辖区内的古树名木要加强保护。古树名木都是适宜本地生长或经长久磨难而生存下来的品种,十分珍贵,是城市历史的缩影。因此,在道路平面、纵断面与横断面设计时,对古树名木必然严加保护,对有价值的其它树木也应注意保并。对衰老的古树名木,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要求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它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0.2乘客平均换乘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乘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2.0.3存车换乘 将自备车辆存放后,改乘公共交通工具而到达目的地的交通方式。 2.0.4出行时耗 居民从甲地到乙地在交通行为中所耗费的时间。 2.0.5当量小汽车 以4~5座的小客车为标准车,作为各种型号车辆换算道路交通量的当量车种。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2取值。 2.0.6道路红线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2.0.7港湾式停靠站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取局部拓宽路面的公共交通停靠站。

资料_我国城市道路网布局类型

我国城市道路网布局类型 我国城市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城市运输需要以及城市总体布局的要求,经过改建和建设形成多种不同的道路网结构形式,主要有7种。 1.方格式 这是我国城市道路网最普遍的一种布局形式。我国许多老城市采用的棋盘式道路网就属于方格式。其优点是道路系统比较简单,便于组织交通,且有机动性,不会形成复杂的交叉道口。同时,也有利于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布置。缺点是对角线间的交通绕行距离远,交叉道口多,行驶速度受影响。方格式路网多在地形平坦的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中心区采用。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采用了方格式道路网。如50年代新兴工业城市洛阳,新市区在老城西侧布置,涧西区和洛北区道路网均为方格式。西安市以老城棋盘式路网为核心,分别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延伸,仍基本保持了方格式道路网的特征。 2.方格-环形-放射式 实为内方格外放射,并以环线相联的布局形式。是我国众多棋盘式道路网向现代城市交通体系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与欧洲城市的环形-放射式道路网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放射干道起自环形干道(多在老市区外),而后者是起自市中心广场。前者道路多是垂直相交,后者道路却多以锐角和钝角相交。如北京以老城区棋盘式路网为核心先建设了四条环状干道。一环在市中心区内,二环环绕市中心区,三环沿着城市建成区。以二环路为起点,已形成9条主干放射路,14条次要放射路,并逐步以立交取代平交路口。首都现代化道路系统已初步形成。成都市的道路网也属此类型,干道网由8条放射干道和2条环路组成。 3.扇形 城市干道以对外交通车站或港口前的中心广场为轴向外布置成扇形。这种道路结构对客货集散十分有利,尤其对于有大量职工利用铁路或水运通勤的城市最为有利。其缺点是随交通量的增加,主要交通流都经过中心广场,易造成交通阻塞,须另建干道予以分流。本溪市道路网就是以本溪站为中心呈扇形布置。 4.星形组合式 即一个城市的道路网由数个星形道路系统组合而成。环形中心广场多联接4条以上主干道路,在交通量不很大时,可以不设红绿灯信号,车辆适当减速均可通达任一方向。长春市

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说明.

经济技术开发区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 ,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 , 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综合反映 , 是一个城市历史文 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 , 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 是构成区域文化的灵魂要素。 第一部分 现状分析 、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2.气象概况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但冬夏长春秋短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 路线所经区域的气象概况 温度:年平均气温在15.4 C ,冬季一月份平均气温0.4 C ,;夏季炎热七月份平均气温26.4 C 。年日照总时数为 2026.80 小时,相对湿度 54%。 降雨:年平均降雨量580-608mm 多集中在夏秋二季。 蒸发量 :年蒸发量平均 700-750mm. 日照: 年日照 2058.2 小时辐射总量为 114.0 千卡/平方厘米。 风: 主导风向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东北风。 结冻: 最大冻深为 35cm 。 3.区域内土壤条件 4.区域内水资源 地下水位较高,埋藏深度一般为 2—5米,水量丰富,水质清洁,是西安市重要的水源地。 、区位分析 是陕西制造业整合的重要平台,是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在 超 1000 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位于泾河以北,西铜高速公路以东,园区交通便利,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目前累计 入区项目 101 个,总投资 368.5 亿元,已形成商用汽车、重型机械、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总投资 150亿元 的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新增产值 300亿元,未来将重点培育发展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和精细 化工产业。 的土壤主要为泥质潮土和沙质壤土, PH 值 8.38。 3~5 年内建成工业总产值 1、 相关的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路面断面型式

路面断面型式

2011-06-16 14:03 道路的断面布置形式 道路绿化的断面形式与道路的断面布置形式密切相关,完整的道路是由机动车道(快车道)、非机动车道(慢车道)、分隔带(分车带)、人行道及街旁绿地这几部分组成。目前我国街道的横断面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一板二带式(一块板) 它是由一条车行道、二条绿化带组成,这种形式最为常见。 它的优点是用地经济、管理方便,较整齐。缺点是景观比较单调、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2.二板三带式(二块板) 这种形式可将车辆的上下行分开,中间、两边共三条绿化带,中间>8m宽以上可布置成林荫路,见图8—3。 它的优点是用地较经济,可避免机动车间事故的发生,缺点是不能避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事故发生。 3.三板四带式(三块板) 这种形式在宽街道上应用较多,是较完整的道路形式。共有四条绿化带。 它的优点是使街道美观、卫生防护效果好、组织交通方便。缺点是用地面积大,不经济。 4.四板五带式(四快板) 这种形式在宽阔的街道上应用,是比较完整的道路绿化形式。共有五条绿化带,见图8-5。如果道路面积不宜布置五带,则可用栏杆分隔,以节约用地。 它的优点是方便各种车辆上行、下行互不干扰,利于限定车速和交通安全;绿化量大,街道美观,生态效益显著。缺点是占地面积大,不经济。

5.其它形式 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大,部分城市道路已不能适应车辆日益增多的局面,不少城市将原有的双向车道改造成单行道,这就改变了传统的道路划分方式。 在道路宅旁、山坡旁、河旁、建筑阴影大的地方多一板一带式,见图8-6。它只有一条绿带,卫生防护作用较差。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街道的横断面形式也发展变化着,街道绿化的断面形式取决于街道的断面形式,但其平面布置形式就要依街道绿带的宽度而定了,即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绿带窄的只可种一至二行行道树,绿带宽的可布置成花园林荫道的形式。 道路的断面布置形式 道路绿化的断面形式与道路的断面布置形式密切相关,完整的道路是由机动车道(快车道)、非机动车道(慢车道)、分隔带(分车带)、人行道及街旁绿地这几部分组成。目前我国街道的横断面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一板二带式(一块板) 它是由一条车行道、二条绿化带组成,这种形式最为常见。 它的优点是用地经济、管理方便,较整齐。缺点是景观比较单调、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2.二板三带式(二块板) 这种形式可将车辆的上下行分开,中间、两边共三条绿化带,中间8m宽以上可布置成林荫路,见图8—3。 它的优点是用地较经济,可避免机动车间事故的发生,缺点是不能避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事故发生。 3.三板四带式(三块板) 这种形式在宽街道上应用较多,是较完整的道路形式。共有四条绿化带。 它的优点是使街道美观、卫生防护效果好、组织交通方便。缺点是用地面积大,不经济。 4.四板五带式(四快板)

城市道路绿化布置形式多样

城市道路绿化布置形式多样,“二板三带式”即道路被中间一条绿化带隔离成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和两条行道树。图1为二板三带式道路绿化断面。据此完成1~2题。 图1 1. 人行道上绿化带的作用 ①涵养水源,减轻内涝 ②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③调节气候,为行人庇荫 ④减弱噪音,美化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二板三带式”的优点有 A.用地经济,管理方便简单 B.车辆之间,互不干扰和影响 C.绿地较广,投资费用很大 D.人行道与车行道分离,安全性好 定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海拔1420-3941米,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马铃薯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有“中国薯都”之称,产品部分出口。图2为甘肃省定西 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 定西成为“中国薯都”的优势条件是 A.复杂气候,品种多样 B.地势平坦,利于耕作 C.濒临黄河,水源充足 D.公路发达,利于外运 4. 定西马铃薯种植业的发展,直接带 动了 A.旅游产业 B.食品加工业 C.建筑和建材业 D.高新技术产业 5. 定西马铃薯出口国外,最有可能的是 A.美国 B.澳大利亚 C.哈萨克斯坦 D.法国 36.(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非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发展迅猛,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2015年2月,全部采用中国设备和技术的本格拉铁路建成通车。本格拉铁路通车后,连接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铁路,进而与坦赞铁路相接,可通到印度洋沿岸的达累斯萨拉姆。 图6 (1)简析达累斯萨拉姆七月降水较少的原因。(6分) (2)分析洛比托西部海域的气候(高温少雨多雾)对渔业生产活动的影响。(8分) (3)一家中资企业在赞比亚从事铜矿开采与加工,分析本格拉铁路通车后对该企业带来 的有利影响。(4分) (4)有人说,由于该铁路建成运营大大缩短了非洲东西岸的路程,好望角航线的地位将 大幅度下降,你是否赞同?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37.(2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4年西藏在海拔5100米的念青唐古拉雪山,建立了冰川矿泉水生产基地。“5100”矿泉水由大气降水及高山冰雪融水作为补给,经地下多年深层循环后,沿断裂带上升自然涌出,含有锂、锶、偏硅酸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由于自身结构和所含矿物质,在零下 9.8℃时也不结冰,形成了珍贵的世界级高端品质矿泉水。长期饮用该矿泉水对人体的骨骼、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具有较好的治疗与防治作用。2006年7月青藏铁路开通,“5100”矿泉水随

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

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 4.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 在考虑影响城市道路网规划时,应注意的因素包括:用地分区形成的交通运输对道路网规划的影响,地形条件的影响;城市进出口公路系统的影响;铁路线的影响;城市原有路网的影响。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4类: 1)方格网式路网 2)放射环式路网 3)自由式路网 4)混合式道路网 5.各级道路的衔接 城市道路的衔接原则包括:低速让告诉,子要让主要,生活型让交通性,适当分离。城市道路交叉口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分向流量、公共交通站点的设置、交叉口周围用地性质,确定交叉口的形式及其用地范围。 1)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 不得直接与城市生活型道路、交通性次干道相连 对于特大城市。可以直接引导城市中心地区边缘,链接城市外围高速公路环路,再由此环路与城市快速路相连。 对于较大城市,通过立体交叉引出联络交通干道,与城市快速路网链接。 2)公路与城市道路的链接 可以直接与城市外围感到相连,要避免直接从市中心通过 把公路与城市交通分离开来,包括建设立体交通、公路绕城改道等方式 6.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 1)资料准备,包括 城市地形资料 城市区域地形图,包括城市市域范围图和中心城区范围图 城市发展经济资料 城市交通调查资料 城市道路现状资料 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道路系统初步方案设计;根据交通规划修改初步方案;绘制道路系统图 3)编制道路系统规划文字说明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编写道路系统规划说明书。 7.道路的功能及断面形式必须同两侧用地的性质相协调 道路两旁的土地使用权决定了联系这些用地的道路上将会有什么类型、性质和数量的交通,决定了道路的功能。反之,一旦确定了道路的性质和功能,也就决定了道路两旁的土地应该如何使用。如果某条道路在城市中的位置决定了它是一条交通性的道路,那么就不应该在道路两侧安排可能吸引大量人流的生活性用地,如居住、商业服务中心和大型公共建筑。如果是生活性道路,则不应该在其两侧安排会产生或吸引大量车流、货流的交通性用地,如大中型工业、仓库和运输

城市道路绿化断面布置形式是规划设计所用的主要模式

城市道路绿化断面布置形式是规划设计所用的主要模式,常用的城市道路绿 化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板二带式。这是道路绿化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即在车行道两侧人行道分隔线上种植行道树。此法操作简单、用地经济、管理方便。但当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不利于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行驶时的交通管理。 二板三带式。在分隔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中间绿化,并在道路两侧布置行道树。这种形式适于宽阔道路,绿带数量较大、生态效益较显著,多用于高速公路和人城道路绿化。 三板四带式。利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四条绿带。此法虽然占地面积较大,但其绿化量大,夏季蔽荫效果好,组织交通方便,安全可靠,解决了各种车辆混合互相干扰的矛盾。 四板五带式。利用三条分隔带将车道分为四条而规划为五条绿化带,以便各种车辆上行、下行互不干扰,利于限定车速和交通安全;如果道路面积不宜布置五带,则可用栏杆分隔,以节约用地。 其它形式。按道路所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特点,因地制宜地设置绿带,如山坡、水道的绿化设计。 道路绿化中行道树种植设计形式有: 树带式。交通、人流不大的路段,在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留出一条不加铺装的种植带,一般宽不小于1.5米,植一行大乔木和树篱,如宽度适宜,则可分别植两行或多行乔木与树篱;树下铺设草皮,留出铺装过道,以便人流或汽车停站。 树池式。在交通量较大,行人多而人行道又窄的路段,设计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空地,种植花草树木,形成池式绿地。正方形以边长1.5米较合适,长方形长、宽分别以2米、1.5米为宜,圆形树池以直径不小于1.5米为好;行道树的栽植点位于几何形的中心,池边缘高出人行道8厘米一10厘米,避免行人践踏,如果树池略低于路面,应加与路面同高的池墙,这样可增加人行道的宽度,又避免践踏,同时还可使雨水渗入池内;池墙可用铸铁或钢筋混凝土做成,设计时应当简单大方。 行道树种植时,应充分考虑株距与定干高度。一般株行距要根据树冠大小决定,有4米、5米、6米、8米不等,若种植干径为5厘米以上的树苗,株距应定为6米一8米为宜;从车行道边缘至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地段,统称为人行道绿化带,为了保证车辆在车行道上行驶时,车中人能够看到人行道上的行人和建筑,在人行道绿化带上种植树木,必须保持一定的株距,一般来说,株距不应小于树冠的2倍。

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分析及建议

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分析及建议 1、绪论 绿色是21世纪城市的生命和文明的标志。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着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道路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以线的形式分布于城市,联系着城市中分散的“点”和“面”的园林绿地,以此组成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城市行道树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骨干树种,在创造优美城市环境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滕州市城市园林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道路绿化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市的道路绿化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特别是行道树的品种的选择及种植养护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为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杭州的城市绿化水平,通过对我市行道树种植现状的分析,提出进一步丰富城市行道树树种的对策和建议,以便为我市的道路绿化、绿地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2、我市城区道路行道树现状分析 我市自70年代开始种植行道树。主要分布在新兴路、府前路、荆河路,善国路、龙山路等,品种有法桐(悬铃木)、

垂柳、国槐等品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新修城市道路的不断增加,行道树的品种不断增多,主要有栾树、白蜡、银杏、青桐、广玉兰、大叶女贞等,但由于立地条件差,地下管线多以及其它原因造成广玉兰、大叶女贞等常青树种生长缓慢,长势很弱、遮荫效果差而得不到广泛推广。而法桐(悬铃木)适应性强、生长快、无病虫害、遮荫效果好,使我市荆河路、龙山路、府前路、新兴中路形成了以悬铃木为主的行道树格局,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市道路建设不仅出现了量的增加,也出现了质的飞越。先后新建和拓宽了龙泉路、北环路、西环路、北辛路、打通了塔寺北路、新兴北路等。随着城区道路建设大刀阔斧地改造,道路绿化也不断呈现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行道树树种逐渐多样化、色彩化,广玉兰、大叶女贞等常青树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目前行道树应用存在的问题 我们调查了我市城区种植行道树的主要主、次干道14条,共种植行道树9个树种。树种主要为法桐(悬铃木)、银杏、国槐、广玉兰、大叶女贞、垂柳、栾树、青桐、白蜡等。按行道树的树种、生长现状、景观效果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我市的行道树应用还存在有如下问题: 3.1 树种相对比较单一、开发利用工作薄弱

路面断面型式

2011-06-16 14:03 道路的断面布置形式 道路绿化的断面形式与道路的断面布置形式密切相关,完整的道路是由机动车道(快车道)、非机动车道(慢车道)、分隔带(分车带)、人行道及街旁绿地这几部分组成。目前我国街道的横断面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一板二带式(一块板) 它是由一条车行道、二条绿化带组成,这种形式最为常见。 它的优点是用地经济、管理方便,较整齐。缺点是景观比较单调、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2.二板三带式(二块板) 这种形式可将车辆的上下行分开,中间、两边共三条绿化带,中间>8m宽以上可布置成林荫路,见图8—3。 它的优点是用地较经济,可避免机动车间事故的发生,缺点是不能避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事故发生。 3.三板四带式(三块板) 这种形式在宽街道上应用较多,是较完整的道路形式。共有四条绿化带。 它的优点是使街道美观、卫生防护效果好、组织交通方便。缺点是用地面积大,不经济。 4.四板五带式(四快板) 这种形式在宽阔的街道上应用,是比较完整的道路绿化形式。共有五条绿化带,见图8-5。如果道路面积不宜布置五带,则可用栏杆分隔,以节约用地。 它的优点是方便各种车辆上行、下行互不干扰,利于限定车速和交通安全;绿化量大,街道美观,生态效益显著。缺点是占地面积大,不经济。 5.其它形式 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大,部分城市道路已不能适应车辆日益增多的局面,不少城市将原有的双向车道改造成单行道,这就改变了传统的道路划分方式。

在道路宅旁、山坡旁、河旁、建筑阴影大的地方多一板一带式,见图8-6。它只有一条绿带,卫生防护作用较差。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街道的横断面形式也发展变化着,街道绿化的断面形式取决于街道的断面形式,但其平面布置形式就要依街道绿带的宽度而定了,即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绿带窄的只可种一至二行行道树,绿带宽的可布置成花园林荫道的形式。 道路的断面布置形式 道路绿化的断面形式与道路的断面布置形式密切相关,完整的道路是由机动车道(快车道)、非机动车道(慢车道)、分隔带(分车带)、人行道及街旁绿地这几部分组成。目前我国街道的横断面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一板二带式(一块板) 它是由一条车行道、二条绿化带组成,这种形式最为常见。 它的优点是用地经济、管理方便,较整齐。缺点是景观比较单调、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2.二板三带式(二块板) 这种形式可将车辆的上下行分开,中间、两边共三条绿化带,中间8m宽以上可布置成林荫路,见图8—3。 它的优点是用地较经济,可避免机动车间事故的发生,缺点是不能避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事故发生。 3.三板四带式(三块板) 这种形式在宽街道上应用较多,是较完整的道路形式。共有四条绿化带。 它的优点是使街道美观、卫生防护效果好、组织交通方便。缺点是用地面积大,不经济。 4.四板五带式(四快板) 这种形式在宽阔的街道上应用,是比较完整的道路绿化形式。共有五条绿化带,见图8-5。如果道路面积不宜布置五带,则可用栏杆分隔,以节约用地。 它的优点是方便各种车辆上行、下行互不干扰,利于限定车速和交通安全;绿化量大,街道美观,生态效益显著。缺点是占地面积大,不经济。 5.其它形式 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大,部分城市道路已不能适应车辆日益增多的局面,不少城市将原有的双向车道改造成单行道,这就改变了传统的道路划分方式。 在道路宅旁、山坡旁、河旁、建筑阴影大的地方多一板一带式,见图8-6。它只有一条绿带,卫生防护作用较差。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街道的横断面形式也发展变化着,街道绿化的断面形式取决于街道的断面形式,但其平面布置形式就要依街道绿带的宽度而定了,即要

从行驶视角分析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46

从行驶视角分析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摘要:以驾驶员的视觉特征作为切入点,基于行驶视角提出城市道路绿化景观 的设计原则,并从景观尺度,人行道绿化带、路侧绿化带和中央绿化带的种植间 距及高度,色彩设计等方面入手得出驾驶视角下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思路。 关键词:行驶视角;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景观尺度;种植间距;色彩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是现代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美化、防护、安全、组织交 通等功能,是城市道路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然而,一些因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不合理 问题导致交通安全的事件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设计师没有从驾驶员的视 角去考虑道路绿化带的设计。 相对于城市公园、居住区绿地而言,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印象主要形成于车行、人行过程中,作为一种线状景观,所有的景物都处于相对的位移变化之中,景观印象及空间感受受到 速度的影响,景观敏感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更需要从行驶视角考虑对其效果的影响。 然而,要从驾驶视角出发,研究制定既环保安全,又美观实用的人性化道路绿化景观,必须 先了解驾驶员的视觉特征。 1.简述驾驶员的视觉特征 通常人的视觉分为静态视觉与动态视觉。对于司乘人员而言,在汽车行驶状态下观察外 界事物时,其视觉特性主要表现为动态的。因此,以下主要简述动态视觉的特征。 1.1 视力减弱 视力,它是指人通过视觉器官辨别视野中空间距离非常小的两个物体的能力。通常在静 止状态下测得的视力叫静止视力,而在运动状态下驾驶员所具有的视力叫动态视力。实验表明,动态视力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下降。例如,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驾驶员能看 清240m处的交通标志,而以80km/h行驶,连180m处的事物都看不清了。因此,在车辆高 速行驶时,动态视力的降低会使视认距离缩短,影响驾驶员的感知和观察。 1.2 视野变窄 当人处于静止状态时,其水平视野范围在160°~180°;处于动态时则速度越快,视野越小。就驾驶员而言,其视野会随车速增加而变窄。有关试验表明,当车速在40km/h时,其视角 在100°;当车速在120km/h时,其视角将缩小至24°,如表1: 1.3 识别能力下降 随着车外物体的位置变化,司机的识别能力也会发生变化。车速越快,驾驶员对车外慢 而细小的变化就越困难。因此,在驾驶过程中,司机对外界物体的运动的识别能力就会下降。 以上分析得出,驾驶过程中,行进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驾驶员的感知与观察;其视野也 会受到车速的影响,车速越快,视野越小;另外,车速的快慢也直接影响着驾驶员的辨别能力,车速越高,辨别能力越弱,反之亦然。 2.基于行驶视角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的主要功能是遮荫、滤尘、减噪、美化环境[2]和组织交通。从行驶视角考虑,城市道路绿化的设计原则首先是安全第一,其次要人性化、以人为本。 2.1安全性 城市道路绿化不仅能美化城市,还承担着引导视线及指示性作用。利用中央分隔带、人 行绿化带等进行空间分隔,合理引导车流与人流,维护交通秩序和保证交通安全。并且在立 交出入口及其匝道,应重点考虑绿化对出口缓冲、入口通视及车辆引导的影响,合理引导司 乘人员视线,增加安全系数。 分隔带及交叉口的植物配置需考虑防晕防眩。在符合安全视距的范畴内,栽种低矮灌木 和地被,并合理分配株距,实现安全性与观赏性的双重作用。 2.2 人性化 设计师在进行道路绿化时,应以人的视觉特性为设计基础,充分考虑到行人行进的速度、交通安全及视觉感受[3],提高行人的视觉效果与质量。

城市道路网布局形式

现代物业?新建设 2013年第12卷第4期 所谓城市道路网,是指在城市范围内由不同功能、等级、区位的道路,以一定的密度和适当的形式组成的网络结构。道路网一经形成,就确定了城市的用地布局和发展轮廓,影响深远。因此,对城市道路网布局形式的研究,围绕城市路网布局的基本原则,分析不同路网布局形式的利弊影响,为城市路网执行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城市道路网的布局原则 城市道路网的布局形式,应根据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交通流量、流向,并结合地形、地物、河流走向、铁路布局和原有道路系统,因地制宜来确定。不同城市规模、性质及自然条件和用地现状决定了不同的城市道路网络规模和分布形态。城市道路网的布局原则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通达便捷原则 城市道路网布局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协调,应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特性的需要。城市道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交通功能,交通的发展随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而生,道路网是联系城市和交通的脉络。道路网结构要尽可能衔接完整、功能明确,在城市各主要功能地区和交通流量大的地点之间组成最便捷的交通线路,合理衔接城市中心和郊区与邻近外埠在社会生活和行业发展方面的通达,既便于组织各商业区、新老城区、工业区、生活区路段叉口生活交通和工业物流,也便于不同交通工具方向性分流和交通发生源集散协调,实现城市人和物流安全、方便、迅速,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二)建设效益原则 城市道路网布局不仅要实现基本的交通功能,还需要考虑到市政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管线的布设,需要利用城市现有自然条件,依山势、河道、环区因地制宜,保证适当的道路网密度和面积率,与城市用地规划相结合,城市各分区间要有必要数量的干道相联系,在商业中心、体育场、火车站、航空港、码头等大量客、货流集散点附近的道路网要有一定的机动性,还需为发生地震时疏散人流提供绕行道路,同时要给道路未来的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在便捷的交通功能基础上,涉及到轮船码头、机场高速、电车火车、动车高铁、轻轨地铁、区域红线等客货运输和城市发展综合因素的城市道路网布局,应为城市空间景观、经济发展、文化风俗、旅游服务等带来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建设效益。 (三)环境质量原则 城市道路网布局形式应符合城市发展建设进程中环境质量的要求。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是促进城市化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城市道路布局与城市区域热环境、大气环境、水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息息相关。在保证维护现有自然环境、利用再生资源开发治理不断优化环境质量前提下,满足城市居民居住面积和公共休闲绿化面积,建设适当的自然、人文景观,平衡区域文化、教育、工业、服务业发展,是实现城市区域规划协调发展,建设自然文化、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新型城市的必要原则。 二、目前城市道路网的布局形式及其优缺点 城市道路网的布局形式是指道路网系统的平面几何图形,它是随着当地自然条件、城市总体布局的发展,为满足城市的交通、土地利用及其建筑风格等要求而形成的。国内外常用的道路网结构可归纳为方格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和混合式四种基本方式。 (一)方格网式 呈方格形状,又称棋盘式,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即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接近平行的干道,在干道之间再布 城市道路网布局形式研究 温暖枫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 要:城市道路设施是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道路路网布局形式对一个城市的规划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城市道路网布局原则着手,着重分析了目前城市道路网布局的不同形式及其优缺点,对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城市道路;道路网;布局形式 中图分类号:U4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3)04-0124-02 市政建设 Municipal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 温暖枫(1982- ), 吉林省辽源市,2005年毕业于吉 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 12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