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巨细胞瘤的治疗策略

骨巨细胞瘤的治疗策略
骨巨细胞瘤的治疗策略

《骨巨细胞瘤临床循证诊疗指南》要点

《骨巨细胞瘤临床循证诊疗指南》要点 1 方法学 证据推荐等级方法采用GRADE方法,内容见表1。 2 骨巨细胞瘤概述 骨巨细胞瘤(GCT)是一种原发交界性骨肿瘤,1818年由Copper首次描述,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3%~5%,良性骨肿瘤的15%,在东亚人群中更为常见。骨巨细胞瘤好发于20~40岁。在四肢长骨中,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最为多见,骨盆和脊柱等中轴骨也常受累。常规刮除术后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肺转移率1%~9%。极少数病例可转化为高度恶性骨肉瘤,预后差。 3 诊疗概述 3.1 诊断 初始检查应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原发病灶充分的影像学检查(X线片、CT和MRI)。CT有助于确定骨皮质破坏范围,而评估肿瘤侵犯周围软组织及神经血管时首选MRI。CT和MR增强扫描还可提供肿瘤的血供信息。

骨扫描检查可用于除外多中心骨巨细胞瘤。PET或PET/CT是一种可选择的影像学技术,已应用于治疗前分期、监测肿瘤进展速度和评估辅助治疗疗效。胸部影像学对确定有无转移性病灶很重要。血清钙、磷水平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测定可用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棕色瘤的鉴别诊断。(1B 级) 活检是明确诊断的最重要手段,尤其在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棕色瘤进行鉴别时。如活检结果提示恶变,应按照骨肉瘤的治疗方案处理。切开活检和穿刺活检(粗针或针吸)是骨与软组织肿瘤诊断的两种方法。切开活检是最准确的方法,它可以提供较多的标本来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或细胞遗传学检查。穿刺活检可以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需要或不需要镇静。当获得标本充分的时候,穿刺活检可作为切开活检的另一种选择,其诊断准确率为88%~96%。 3.2 治疗 无远处转移患者:若原发灶可以手术切除,建议手术切除。对于原发灶虽可手术切除但会导致严重并发症和功能损失、或中轴骨病变无法切除的患者,建议使用连续选择性动脉栓塞联合人源RANK配体单克隆抗体(Denosumab),同时还可合并使用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干扰素以及放疗。 就诊时已发生转移的患者:如原发灶可切除则按上述方案治疗;如果

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骨巨细胞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ICD-10D48.101) 行股骨远端肿瘤刮除、瘤壳灭活、植骨、内固定术(ICD-9-) (二)诊断依据。 1.病史:患病部位疼痛、肿胀等。 2.体格检查:病变部位可触及包块、压痛,患肢功能受限。 3.辅助检查:患肢平片、CT、MRI,全身骨扫描等。 4.病灶活检:提示骨巨细胞瘤诊断。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骨巨细胞瘤(ICD-10D48.101)。 2.全身情况允许手术。 3.除外侵袭性或严重病理性骨折无法保留完整股骨髁关节面的病例;除外其他引起巨细胞反应的病变。 4.首选肿瘤刮除、植骨、内固定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血沉; (3)胸部X线平片、胸部CT、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患肢CT、患肢MRI、全身骨显像、患肢动静脉血管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超声心动、肺功能、血气分析、肌电图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患者影像学显示病变范围及活检病理提示,选用刮除、植骨、内固定术。 前提:患者股骨髁关节面主要部分完整,未受肿瘤侵犯,尚有一定强度的骨质可以满足内固定物固定。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2.术前30分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1次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 为入院后第1-3天。 1.麻醉方式选择腰-硬膜外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股骨远端病灶刮除、瘤壳灭活、取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