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4第一讲学案

选修4-4第一讲学案
选修4-4第一讲学案

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二文数学案第4周第一节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习目标: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并会建立恰当的坐标系

2.掌握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并能灵活应用

3.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伸缩变换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学习重点: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伸缩变换

学习难点:能够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要点

1.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使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曲线与建立联系,从而

实现的结合.

(2)坐标法:根据集合对象的,选择适当的坐标系,建立它的,通过研究它的及与其他集合图形的。

(3)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三部曲”:第一步:建立适当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元素,将几何问题转化为问题;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结论.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伸缩变换

(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方程表示图形,那么平面图形的伸缩变换就可归纳为伸缩变换,这就是用研究变换.

(2)设点(,)

P x y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一点,在变换?:的作用下,点(,)

''',称?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P x y

P x y对应到点(,)

的,简称变换

二、例题展示

【探究一】运用坐标法解决问题

例1、声响定位问题

某中心接到其正东、正西、正北方向三个观测点的报告:正西、正北两个观测点同时听到一声巨响,正东观测点听到巨响的时间比其他两个观测点晚4s,已知各观测点到中心的距离都是1020m,试确定该巨响的位置。(假定当时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m/s,各相关点均在同一平面上)

解决此类应用题的关键:

1、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2、设点(点与坐标的对应)

3、列式(方程与坐标的对应)

4、化简

5、说明

建系时,根据几何特点选择适当的直角坐标系。

(1)如果图形有对称中心,可以选对称中心为坐标原点; (2)如果图形有对称轴,可以选择对称轴为坐标轴; (3)使图形上的特殊点尽可能多的在坐标轴上。 变式1:已知点A 为定点,线段B C 在定直线l 上滑动,

已知4BC =,点A 到直线l 的距离为3,求A B C ?的外心的轨迹方程。

例2、已知△ABC 的三边a,b,c 满足b 2+c 2=5a 2,BE,CF 分别为边AC,CF 上的中线,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探究BE 与CF 的位置关系。

【探究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伸缩变换

23x x y y

'=??

'=?

例3、在直角坐标系中,求下列方程所对应的图形经过伸缩变换

后的图形。 (1) 2x+3y=0; (2) x 2+y 2

=1

变式3: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下列方程所对应的图形经过伸缩变换

1312x x y y

?'=????'=??

后的图形

(1)2

2

19

4

x

y

+

= (2)

2

2

118

12

x

y

-

= (3)2

2y x =

三、练习与巩固

1、若点(2011,2012)P -在伸缩变换1201212011x x y y ?'=????'=??

后所得的点在曲线k y x '='上,则( )

A 、 1

B 、-1

C 、2012

D 、-2012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求满足下列图形的伸缩变换: 曲线2

2

4936x y +=变为曲线2

2

1x y ''+=

3、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经过伸缩变换3x x

y y

'=??

'=?后,曲线C 变为

22

99x y ''-= ,求曲线C 的方程并画出图形。

【思考】在伸缩变换下,直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可能变为什么图形? 四、小结

1.利用坐标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是:

2.伸缩变换公式为:

3.伸缩变换有三种题型:①已知伸缩变换求曲线方程;②探求伸缩变换;③利用伸缩变换求参数

2012—2013学年下学期高二文数学案第4周

第二节 极坐标系(第1课时)

编写人:丁淑红 审核人:文数数学组 2013.03.11

学习目标:

1. 认识极坐标,能在极坐标系中用极坐标刻画点的位置;

2. 体会极坐标系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区别,能进行极坐标和直角坐标间的互化。 学习重点:理解并能用极坐标刻画点的位置,能进行极坐标与直角坐标互化。 学习难点:理解用极坐标刻画点的位置的基本思想;点与极坐标之间的对应

关系的认识。 学习过程:

认真阅读教材P8—10,结合实例,理解极坐标的建立、点与极坐标的对应;结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极坐标和直角坐标间的互化。 一、 极坐标系的概念

1.极坐标系:在平面内取一个定点O,叫做极点; 自极点O 引一条射线Ox,叫做极轴; 再选定一个 ,一个 (通常用弧度)及其正方 向(通常取逆时针方向),这样就建立了一个极坐标系.

2.极坐标:如图:设M 是平面内一点,极点O 与点M 的距

离|OM|叫做点M 的极径,记为ρ;以极轴Ox 为始边,射线OM 为终边的角xOM 叫做点M 的极角,记为θ;有序实数对( ,ρθ)叫做点M 的极坐标,记为(,)M ρθ; 注:一般地,不做特殊说明时,我们认为0,ρθ≥∈R

特别的,当点M 在极点时,它的极坐标为 ,θ可以取 。

例1.如图,在极坐标系中,写出点A ,B ,C 的极坐

标,并标出点D(2,6

π

) ,E(4,34

π) , F(3.5,53

π)

所在的位置。

例2.在右图中,点A ,B ,C ,D ,E 分别表示教学楼,体育

馆,图书馆,实验楼,办公楼的位置。建立适当的极坐标系,写出各点的极坐标。

思考1:在极坐标系中,(4,6

π

),(4,26

ππ+),(4,46

ππ+),(4,26

ππ-)

表示的点有什么关系?你能体会极坐标与直角坐标在刻画点的位置时的区别吗?

思考2:如果规定0ρ>,02θπ≤<,那么平面内的点与极坐标极是一一对应的吗?

6极坐标系与直角坐标系的区别

二、极坐标与平面直角坐标的互化

1引入:为实现转换,要把两个坐标系放在同一个平面中,应当如何建立这两个坐标系呢?

2极坐标与平面直角坐标的互化:

1)互化前提: 与 重合, 与 重合;取 的单位长度

2)互化公式:设M 是平面内任意一点,它的直角坐标是

(,)x y ,极坐标是(,)ρθ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

cos ,sin x y ρθρθ==--------(1) 坐标化为

坐标

2

2

2

,tan (0)

y x y x x

ρθ=+=

≠-----(2)

坐标化为 坐标

你能联想到过去所学的哪个知识? . 3例题:

例3.将点M 的极坐标(5,23

π)化成直角坐标。

例4.将点M 的直角坐标(-1)化成极坐标。

六、达标训练

1.已知点的极坐标分别为)4

,3(π

-A ,)3

2,

2(πB ,),2

3(

πC ,求它们的直

角坐标。

2.已知点的直角坐标分别为)32,2(),3

5,0(),3,3(---C B A ,)

3,1(-,

求它们的极坐标。

3.极坐标系中,点A 的极坐标是)6

,

3(π

,则 (1)点A 关于极轴对称的点

是_______.

(2) 点A 关于极点对称的点的极坐标是___. (3) 点A 关于直线2

π

θ=

的对称点的极坐标是________.(规定:

)0(>ρ[)πθ2,0∈

4.在极坐标中,若等边?ABC 的两个顶点是)4

,2(π

A 、)4

5,

2(πB ,那么顶

点C 的坐标可能是( )

)43,

4.(πA

)4

3,

32(πB

),32.(πC

),3.(πD

5已知两点的极坐标)6

,

3(),2

,

3(π

π

B A ,则|AB|=______,AB 与极轴正方向所

成的角为________. 七、课堂小结

1. 极坐标系和点的极坐标

极点、极轴、长度单位、角度单位和它的方向构成极坐标系的四要素,缺一不可。规定:当点M 在极点时,它的极坐标θρ,0=可以取任意值。 2. 平面直角坐标与极坐标的区别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与有序实数对(x ,y )是一一对应的,可是在极坐标系中,虽然一个有序实数对),(θρ只能与一个点P 对应,但一个点P 却可以与无数多个有序实数对对应),(θρ,极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极坐标),(θρ不是一一对应的。

3. 极坐标系中,点M ),(θρ的极坐标统一表达式Z k k ∈+),2,(θπρ。 4. 如果规定πθρ20,0<≤>,那么除极点外,平面内的点可用唯一的极

坐标),(θρ表示,同时,极坐标),(θρ表示的点也是唯一确定的。 5. 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

(1) 互化的前提:①极点与直角坐标的原点重合;②极轴与X 轴的

正方向重合;③两种坐标系中取相同的长度单位。

(2) 互化公式???==θ

ρθρsin cos y x ,

??

?

?

?≠=+=0,tan 222x x y y x θρ。

八、课后反思:

人教版化学选修4全套导学案(带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 [学习目标] 1.了解反应热的概念,知道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 2.知道反应热与化学键的关系。 3.知道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 一、焓变反应热: 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同时还伴有能量变化。 1.焓和焓变 焓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符号:__________。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间的化学键_____时,需要 __________的相互作用,这需要__________能量;当____________________,即新化学键___________时,又要___________能量。ΔH=反应物分子的______-生成物分子的____________。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当反应完成时,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1)当ΔH为“____”或ΔH_____0时,为放热反应,反应体系能量_____。 (2)当ΔH为“___”或ΔH_________0时,为吸热反应,反应体系能量__________。 4.反应热思维模型 (1)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_________ ___________

(2)反应热的本质 (以H2(g)+Cl2(g)===2HCl(g)ΔH=-186 kJ·mol-1为例) E1:_________________E2:_________________ΔH=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图二 5、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规律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化学反应一般是以热量和功的形式跟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而其中多以热量的形式进行能量交换。 (1)化学反应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生成物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不同。 (2)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都遵循能量守恒。 (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D.焓变的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1,反应热的单位是kJ 2.已知在相同状况下,要使同一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的能量等于形成该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熔融的Al2O3可以制得金属铝和氧气,该反应是一个放出能量的反应 B.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时放出能量 C.相同状况下,反应2SO2+O2===2SO3是一个放热反应,则反应2SO3===2SO2+O2是一个吸热反应 D.氯化氢分解成氢气和氯气时放出能量 3.通常人们把拆开1 mol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现给出化学键的键能(见下表): 请计算H2(g)+Cl2 A.+862 kJ·mol-1B.+679 kJ·mol-1C.-183 kJ·mol-1D.+183 kJ·mol-1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2.2.3.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学案

第2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内在因素。2.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浓度、压强影响平衡移动的规律。 1.(1)在一定条件下,把1 mol N 2和3 mol H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2NH3,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在某一时刻,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此时,c(N2)增大,v正增大,c(NH3)不变,v逆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c(N2)减小,v正减小,c(NH3)增大,v逆增大,最终v正=v逆。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直至正、逆反应速率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简称平衡移动。 2.(1)化学平衡移动可表示为 (2)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判断 探究点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按表中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2. - - 3. 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各图中发生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①反应物A或B浓度增大;②生成物C浓度减小;③生成物C浓度增大;④反应物A或B浓度减小。 (2)上述各图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如何? 答案①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③④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归纳总结]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1)c(反应物)增大或c(生成物)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c(反应物)减小或c(生成物)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活学活用]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案教案

第三节光的直线传播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小。【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难点: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 二、新课教学 1、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演示1]用光具盘让光垂直于玻璃面射入玻璃中(并掠过光具盘),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2]用水槽,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3]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物,可观察到激光的传播路径。 总结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演示4] 用水槽,让光斜射入水水中,观察光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播路线。 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均匀介质中。 介绍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表明光的传播方向。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2)解释很多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等。 选一选: 1、太阳光垂直照射到离地面一定高度的很小的正方形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 C.不规则的 D.成条形的 2、一根旗杆在阳光照射下,在地面上投下一个旗杆的影子。自早晨到黄昏这段时间内,旗杆影子长度变化是() A.逐渐变短 B.逐渐变长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3、光速 向学生介绍真空中的光速及在其他介质中的光速。 选一选: 一位在北京的剧场里看演出的观众,坐在离演奏者不太远的地方,另一位在上海的居民,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看同一演出,上海与北京相距1460km,他们两人若想同时听到演奏声,北京观众必须坐在离演奏者() A. 30m远 B.17m远 C.约1.655m远 D.无法知道 【课堂检测】 1、光在_________中沿_______传播的。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____。光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都_______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2010年德州)如图1所示,是国庆60周年大阅兵场景,整个队列整齐划一,观众是通过____________这一光学原理来判断的。 3、“立竿见影”这句话说明光在空气中是_______传播的,针孔 图 照相机、激光准直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技术上的应用。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第1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课前学案导学】 ■精准定位——学习目标导航 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知道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 2.理解反应热、焓变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 3.了解焓变与反应吸热或放热的关系。 4.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意义。 ■自主梳理—基础知识导航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通常用________表示。反应吸热时,表示为________;反应放热时,则表示为_______。 2.反应热通常用_____来测量,其计算公式Q= –C(T 1 – T 2)中,C 表示_____,T 1.T 2分别表示反应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中和热。 理解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 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 +和 OH — 化合生成 H 2O ,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2.中和热的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各取1.0 mol ·L -1的盐酸100mL,并分别加入100mL1.0mol ·L -1的NaOH 溶液、KOH 溶液,测得的反应热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让酸或碱略过量,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化学选修4电化学基础导学案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电池原理; 2、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3、理解铜锌原电池的原理与结构,初步学会制作水果电池。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原电池原理 教学难点:原电池设计 基础知识预备: 1、原电池是将转化为的装置。其本质是原理的应用。 2、判断下列装置为原电池的是: 镁铜 稀H2SO4 稀H2SO4 稀H2SO4 稀H2SO4 稀H2SO4 稀H2SO4 NaOH溶液 E F G 小结:构成原电池的4个条件是: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上图中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找规律,小结:①负极产生阳离子或消耗阴离子, 正极〈〉产生阴离子或消耗阳离子 ②注意溶液的酸碱性,适当在电极反应式两边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以遵循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 [自主学习]:一、盐桥在原电池工作中的应用

2021人教版选修4第三节《化学平衡》word学案

2021人教版选修4第三节《化学平衡》word学案【学习目标】1.明白得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稳的阻碍。 2.明白得平稳移动原理。 【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稳的阻碍。 【难点】平稳移动原理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一、化学平稳移动 【摸索】能否实现图象(1)到(2)的变化?假如能,你认为如何实现?化学平稳如何保持?如何改变?什么是化学平稳的移动? 化学平稳是有条件的平稳,当阻碍化学平稳的条件 改变时,原先的平稳被破坏,进而在新的条件下平稳, 那个原平稳向新平稳的转化过程叫做化学平稳的移动。 二、阻碍化学平稳的因素 (一)浓度对化学平稳的阻碍: 【结论】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稳向 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化学平稳向移 动。 注意:固体物质和纯液体无所谓浓度,其量改变,不阻碍平稳。 【练习1】FeCl2溶液呈浅绿色,其中存在着下列平稳:Fe2++2H2O Fe(OH)2+2H+往该溶液中滴加盐酸,发生的变化是() (A)平稳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 平稳向正反应 方向移动 (C) 溶液由浅绿色变成黄色 (D) 溶液由浅变 深 【变式】由FeCl2改为Fe(NO3)2,将发生什么变化呢? (二)压强对化学平稳的阻碍 【探究】依照表中所给数据讨论分析,关于3H2(g)+N2(g) 2NH 3(g) 在反应中1体积的N2与3体积的H2反应生成2体 积的NH3,即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总体积发生了变化,反应后

气体总体积减少了。下表列入的是450℃时,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实验数据。 压强/ 1 5 10 30 60 100 NH3/% 2.0 9.2 16.4 35.5 53.6 69.4 【结论】对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稳向着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化学平稳向着 的方向移动。 【摸索】假如关于H2(g)+I2(g) 2HI(g)反应呢? 【注意】(1)对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总体积没有变化的可逆反应,增大或减小压强 都。 (2)物质或物质的的体积,受压强的阻碍专门小,能够忽略不计。(3)向平稳体系中充入与反应无关的气体时,平稳是否移动,可分两种情形。 【练习2】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合成氨反应 3H 2(g)+N2(g)2NH3(g)达到平稳时,下列操作平稳不发生移动的是() A .恒温恒容充入氨气 B. 恒温恒压充入氮气 C .恒温恒容充入氦气 D .恒温恒压充入氦气 (三)温度对化学平稳的阻碍 NO2为色气体,N2O4为色气体关于反应2 NO2(g) N2O4(g) △H=—56.9KJ/mol,升高温度,化学平稳向方向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降低温度,化学平稳向方向移动,混合气体颜色。 【练习3】某温度下,反应H2(g)+I2(g) 2HI(g);△H>0(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在一带有活塞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恒温,压缩体积平稳不移动,混合气体颜色加深 B.恒容,充入HI(g)开始时正反应速率减小 C.恒容,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减小 D.恒容,充入H2,I2(g)的体积分数降低 (四)催化剂能够程度的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因此使用催化剂 移动,然而能够达到平稳所需要的时刻。 三、平稳移动的原理 化学平稳原理内容: 【摸索讨论】改变那种外界条件一定能够引起平稳的移动? 【摸索】平稳右移一定能提高转化率吗? 四、平稳转化率

最新《光的直线传播》导学案

第四章光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举例子,能说出光源的概念,并且能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通过实验探究以及教师讲解,能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且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通过自主学习教材以及教师讲解,能说出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3×108 m/s,并且能说出光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 复习回顾 1、声的传播需要________,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 2、声在真空中以________的形式传播。 3、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 新知探究 一、光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作光源。 2、下列物质:①发光水母,②萤火虫,③太阳,④月亮,⑤钻石,⑥电灯,⑦火焰,⑧霓虹灯。其中属于自然光源的是___________,属于人造光源的是___________,不属于光源的是___________。 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均匀空气中沿___________传播;

2、光在均匀液体中沿___________传播; 3、光在均匀固体中沿___________传播; 4、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是不是沿直线传播?__________。 结论:光在__________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光的传播速度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光在各种物质中传播的速度都______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宇宙间最大的速度。 课堂小结 1、光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 光在_________________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四章导学案资料有答案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目标要求] 1.认识电解质有强弱之分,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2.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结构的关系。3.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特征及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概念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2.常见强、弱电解质(填物质种类) (1)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2)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平衡状态的建立 2. 在一定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内因: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电解质越弱,其电离程度越小。 (2)外因:①温度:升温时,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②浓度:降低浓度(加水),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③加入含有弱电解质离子的强电解质,电离平衡向离子结合成分子方向移动。

四、电离常数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出的各离子浓度系数幂次积的乘积与反应物分子浓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2.表达式 对于HA ++A -,K =c (H +)·c (A -) c (HA )。 3.注意问题 (1)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K 值变大。 (2)在相同条件下,弱酸的电离常数越大,酸性越强。 (3)多元弱酸的各级电离常数的大小关系是一级电离?二级电离,所以其酸性决定于一级电离。 知识点一 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1.某固体化合物A 不导电,但熔化或溶于水都能完全电离。下列关于物质A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是非电解质 B .A 是强电解质 C .A 是共价化合物 D .A 是弱电解质 答案 B 解析 在熔化状态下能够电离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而熔化或溶于水都能完全电离,所以为强电解质,故应选B 。 2.现有如下各化合物:①酒精,②氯化铵,③氢氧化钡,④氨水,⑤蔗糖,⑥高氯酸,⑦氢硫酸,⑧硫酸氢钾,⑨磷酸,⑩硫酸。 请用以上物质的序号填写下列空白。 (1)属于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强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3)属于弱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 答案 (1)②③⑥⑦⑧⑨⑩ (2)②③⑥⑧⑩ (3)⑦⑨ 知识点二 弱电解质的电离 3.在100 mL 0.1 mol·L -1的醋酸溶液中,欲使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H + 浓度减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加热 B .加入100 mL 0.1 mol·L - 1的醋酸溶液 C .加入少量的0.5 mol·L - 1的硫酸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案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 本节教材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 (苏科版)八年级第二章第二节。本节的重 点是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难点是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 识。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实验, 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 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1、 加强演示实验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从而得 出光是沿 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 例,如:射击、排队 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三球仪加强感性认识。 2、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解释现象。影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影子是 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吸引力,可利用灯光做 出不同的影像,要 求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对 日食和月食进行简单的说明。 布置小孔成像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适当设疑 强化概念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 化,并通过 演示实验加以证明。 4、 进行学史教育 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对光速的教学不仅限结果,而增加一 些学史的知 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构想及目标: 1、 知道光源;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子的形成、日食、 月食等现象。知道光线是表示光的一种物理模型。 2、 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 知识目标: ① 了解光源。 ②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 用。 ③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能力目标: ① 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②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情感目标: ①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物理 江心实 验学校 八年级班 光的直线传播 新授 八年级教室 2011920 问题设计 Q c=3x 10

高二化学选修4学案及例题

第二章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一)概念与计算 1. 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2. 公式:v =单位:或

3. 注意事项: ①可以通过直观现象(沉淀出现先后、气泡生成的剧烈程度等)来定性说明反应的快慢; ②化学反应速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的,不是瞬时速率; ③一定温度下,固体和纯液体物质,单位体积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即物质的量浓度为常数,因此它们的化学反应速率也视为常数,此时可用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得变化来表示反应速率; ④由于反应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物质的浓度不断地发生变化(有时温度等也可能变化),因此在不同时间内的反应速率是不同的。一般不考虑温度对速率影响,速率的不断减小的; ⑤同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可以用不同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其数值不一定相同,但其意义相同。其数值之比等于。 对于反应:m A+n B p C+q D V A∶V B∶V C∶V D=m∶n∶p∶q [例1]某温度时,2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量随时 间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反应开始至 2min ,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例2]在2A + B = 3C + 4D的反应中, 下列表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V(A) = 0.5 mol/(L·s) B. V(B) = 0.3 mol/(L·s) C. V(C) = 0.8 mol/(L·s) D. V(D) = 1 mol/(L·s) 【总结】对于同一反应,比较用不同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的反应速率大小时,要换算成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才能比较。 [练习1]反应:N2+3H22NH3在不同条件下,测得反应速率如下: ①V(NH3)== 0.6mol/(L·min) ②V(N2) == 0.4 mol/(L·min) ③V(H2)== 0.8 mol/(L·min) 这三种情况下,反应速率由快到满的顺序为。 [练习2]在温度不变时,恒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H22H;△H>0,若反应浓度由0.1mol/L降到0.06mol/L 需要20s,那么由0.06mol/L降到0.036mol/L,所需时间为() A.10s B.12s C.大于12s D.小于12s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有效碰撞模型 (1)有效碰撞: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分子碰撞叫做有效碰撞。 (2)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

第2章 第3节 第4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学案)

第4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证据推理:通过化学平衡状态时的浓度数据分析,认识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并能分析推测其相关应用。2.模型认知:构建化学平衡常数相关计算的思维模型(三段式法),理清计算的思路,灵活解答各类问题。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 与反应物 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简称 ),用符号K 表示。 2.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K = 。 注意: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必须是平衡时的浓度,且不出现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 3.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 (也叫 )。 K 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 ,反应物转化率越 ; K 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越 ,反应物转化率越 。 4.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在化学方程式一定的情况下,K 只受温度影响。 (1)对于可逆反应,改变外界条件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一定增大( ) (2)K 值越大,表明可逆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 ) (3)K 值越大,该可逆反应的速率越快( ) (4)对于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改变条件使K 值改变,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 (5)化学方程式中的固态或纯液态物质的浓度不能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 )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N 2(g)+3H 2(g)2NH 3(g) K 1=______________; 12N 2(g)+3 2H 2(g)NH 3(g) K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H 3(g) N 2(g)+3H 2(g) K 3=______________; 由K 1、K 3可知,同一可逆反应的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___________,由K 1、

光的直线传播导学案.doc

芦台二中八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 课题:§4.1光的直线传播课型:新授课 主备:审核:时间: 班级姓名学号__________ 【使用说明】利用25分钟时间预习课本第69—72页,用红笔勾画出重点,标记出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完成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及组间进行相互讨论研究或请教老师,以备上课时展示和质疑。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光源及光源的分类。 ②知道光的传播规律并利用其解释影子、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 ③会用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 ④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学习重难点: 重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难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用其解释影子、小孔成像等光学现象。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导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限时10分钟) 【课前预习、教材导读】你准备好了吗?阅读教材p69—p72的内容,并完成下列填空。如果你觉得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和疑问,请记录下来,预备课上组内交流(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完成以下内容,小组长课前检查) 1.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月亮、钻石、电灯、电视屏幕、萤火虫,上述物体中是光源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在空气中能传播吗?________ 光在水中能传播吗?__________ 光在玻璃中能传播吗?________

3.光在____________介质中_____________传播。 4.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_______________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光线是真实存在的吗?________(想想你现在眼前看到一条条线了吗?) 5._______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用字母____表示,通常情况下,真空中的光速可以近似取为__________m/s=___________km/s。 预习等级评价___________组长签字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小组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汇总) 二、新课引入,激发情趣 媒体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各色灯光和精彩的烟火表演。 三、探究新知: 板块一:光源 1. 设疑: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疑:站在明亮的屋子里,将眼睛蒙上,你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得出结论:人看到物体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类。 练一练:请将课前预习案中第1题的光源进行分类。 板块二:光的传播 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学生实验: [实验1]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雾,观察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实验2]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奶),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

经典:高中化学选修四学案答案(人教版最新)

目录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2)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2) 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 (2) 第2课时热化学方程式和中和反应热的测定 (6)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11)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17) 第一章单元测试 (21)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26)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26)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0) 第1课时浓度、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0) 第2课时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3) 第三节化学平衡 (37) 第1课时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 (38) 第2课时浓度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42) 第3课时压强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44) 第4课时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46) 第5课时勒夏特列原理的迁移运用 (49) 第6课时等效平衡 (55) 第7课时化学平衡常数 (58)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64) 第二章单元测试 (67)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73)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73) 第1课时弱电解质及电离 (73) 第2课时一元酸的比较及多元酸的电离特点 (76)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79) 第1课时水的电离 (79) 第2课时溶液中的PH及其应用 (81) 第3课时酸碱中和滴定(一) (85) 第4课时酸碱中和滴定(二) (87)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89) 第1课时盐溶液的酸碱性 (89) 第2课时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及水解的运用 (92) 第3课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95)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01) 第1课时沉淀溶解平衡 (101) 第2课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05) 第三章单元检测 (108)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114) 第一节原电池 (114) 第二节化学电源 (122)

高2022届高2019级高二化学选修4学案第二章微专题(三)化学平衡图像

微专题(三)化学平衡图像 1.化学平衡图像的类型及特点 (1)速率—时间图像(v-t图像) Ⅰ.正反应速率突变,逆反应速率渐变,v′正>v′逆,说明是增大了反应物的浓度,使正反应速率突变,且平衡正向移动。 Ⅱ.v正、v逆都是突然减小的,v′正>v′逆,平衡正向移动,说明该反应的正反应可能是放热反应或气体总体积增大的反应,改变的条件是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 Ⅲ.v正、v逆都是突然增大的,并且v正、v逆增大程度相同,说明该化学平衡没有发生移动,可能是使用了催化剂,也可能是对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发生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压缩体积)所致。 判断平衡移动方向,根据v′正、v′逆的相对大小;判断改变的哪种外界条件,根据改变条件的那一时刻v′正、v′逆的变化,若v′正或v′逆有一个发生了“突变”,则为改变的浓度;若两个都发生了“突变”,则为改变的温度或压强;若两个都发生了“突变”且仍然相等,则为加入催化剂或等体反应改变压强。 (2)百分含量(或转化率)—时间—温度(或压强)图像 Ⅰ.T2>T1,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Ⅱ.p2>p1,压强增大,A(反应物)的转化率减小,说明正反应是气体总体积增大的反应。Ⅲ.生成物C的百分含量不变,说明平衡不发生移动,但反应速率a>b,故a可能使用了催化剂;若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a也可能是增大了压强(压缩体积)。 (1)“先拐先平数值大”。在化学平衡图像中,先出现拐点的反应则是先达到平衡,先出现拐点的曲线表示的温度较高(如图Ⅰ中T2>T1)、压强较大(如图Ⅱ中p2>p1)或使用了催化剂(如图Ⅲ中a使用了催化剂)。

光的直线传播学案

光的直线传播 学习目标: 1、能识别哪些是光源,能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能设计小实验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并总结出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3、知道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c=3×108m/s,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情况。 学案导学 【课前导学】 1.光源:自身能够_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在沿直线传播。 3.光线是用来表示光的传播情况的,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4.真空中的光速。 【课堂导学】 一、光源 1.列举一些你知道的自然光源:。 2.列举一些你知道的人造光源:。 二、光的传播速度 3.光的传播速度叫,用字母表示。在我们的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取为。 4.谈谈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有哪些区别? 三、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实验器材:一只激光笔,一个烧杯,一只蚊香,一个打火机,一个果冻,一张卡纸,一瓶自来水和一盒牛奶。 思考与讨论: 5.小组合作实验:选择合适的器材探究光在均匀的气体中、均匀的液体和均匀的固体中的传播路径。 你看到的现象:光在均匀的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 光在均匀的淡牛奶水中的传播路径是。 光在均匀的果冻中的传播路径是。6.能不能用身边的器材做出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呢?观擦教师演示实验 你看到的现象:光在均匀的两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是。 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是。

结论: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是。 四、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交流讨论: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说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形成了哪些现象?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事例? 2、做一做想一想:小组自制小孔成像仪,并观察看到的现象,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呢?联系生活,夏天浓密的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什么? 【课后练习】 1.太阳、月亮、烛焰、电视机荧光屏中属光源的是() A.太阳、月亮 B.太阳、烛焰 C.月亮、荧光屏 D.四个都是 2.光线从空气进入某种液体,它的传播速度() A.增大 B.减小 C.保持不变 D.可能减小,也可能增大 3.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的传播需要时间 B.光只是在真空中才能沿直线传播 C.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路线是直的 D.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在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来解释的是() A.水中倒影 B.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C.影子的形成 D. 小孔成像 5.有个过路人,经过一盏路灯时,灯光照射人所形成的影子的长度变化是() A.先变长后变短 B.先变短后变长 C.逐渐变长 D.逐渐变短 6.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个很小的正方形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的光点形状是()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C不规则的 D.条形的 7.下面你看到的是日食及月食形成原因的图示,它们的形成原是。【答案】1. B 2. B 3. A 4. A 5. B 6. A 7. 光的直线传播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册)精品配套学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册)精品配套学案汇总 第一节原电池 【今日目标】 1.通过实验体验由化学能转为电能的探究。 2.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学习过程】 一、原电池 1.原理(以铜、锌原电池为例) 装置举例 2.

锌片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Zn-2e-===Zn2+ 铜片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Cu2++2e-===Cu 总电极反应式为:Cu2++Zn===Cu+Zn2+ 3.构成条件 条件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较活泼的做负极。 电解质溶液 形成闭合回路 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原电池的设计 (1).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 (2).将两极浸在电解质溶液中,通过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形成内电路。 (3).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正极,再通过溶液中离子移动形成的内电路构成闭合回路。 【思考】 1. (1)原电池的两电极必须是金属吗? 【提示】不一定,如可用石墨做电极。 (2)Cu与稀H2SO4能否设计成原电池? 【提示】不能。Cu与稀H2SO4不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在内电路中,阴、阳离子分别向哪个极板移动? 【提示】阴离子→负极,阳离子→正极。 3.①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极是正极还是负极? 【提示】负极。 ②若某电极在反应过程中增重,是原电池的正极还是负极? 【提示】正极。 【总结】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判断 外电路中,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判断 在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中两极发生的反应判断 原电池中,负极总是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总是发生还原反应。若给出一个总方程式,则可根据化合价升降来判断。 5.根据电极质量的变化判断 原电池工作后,某一电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该电极上放电,该极为正极,活泼性较弱;反之,如果某一电极质量减轻,则该电极溶解,为负极,活泼性较强。 6.根据电极上有气泡产生判断

第一学期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状态》无答案学案

第1课时化学平衡状态 [学习目标定位]1.通过溶解和结晶过程的分析,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通过化学平衡 状态的建立过程,知道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理解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一可逆反应 (1) 正向反应:由反应物得到生成物的化学反应。 (2) 逆向反应:由生成物得到反应物的化学反应。 (3) 可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 ________ 方向和 ______ 方向均能进行的化学反应。 (4) 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 成物之间用“ =”连接而不用“===”。 2Hz + Q 点燃==H0和2H2O====2H f + Qf 是可逆反应吗? 2.在一定条件下,将 1 mol N 2和3 mol H 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能否得到 2 mol NH ? 可逆反应的特点 1.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V” ,错误的打“X” )。 (1) 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可逆反应中反 应物的转化率可达到 100%() 催化剂I (2) SO 2和Q 的反应可写为 2SQ + 02隹△==2SO() 咼温 (3) CaO + CO===CaC 卸口 CaCQ 高===CaO+ CO f 属于可逆反应() 2. 下列各组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的是 ( ) 占燃 电解 ① 2H 2+ O 点燃==HO 与 2WO 电解=2HJ + O f ② H b SQ (浓)+ 2HBr===2HO+ B 「2 + SQ f 与 Br 2 + SQ + 2fO===2HB fr H 2SQ ③ 2NO N 2O 与 20 2NO A. ①② C.③④ D .①④ 二、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特征 1. 在一定条件下,把 1 mol N 2和3 mol H 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根据 要求填表: (5)实例:工业合成氨的反应: N 2+ ___ 咼温咼压 催化剂 2NH 。 ④ 2SQ + Q 催化剂 2SQ 与 SO 催化剂 2SO + Q B.②③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导学案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导学案 1.光源的概念: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不是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光在沿直线传播。 3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1)(2)(3). 4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1)(2)(3) 5光的速度: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6.光年是单位。 1、排纵队时,如果你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能够用_______来解释;晴天在有茂密树荫的地面上,常常会看到很多圆形的小亮斑,这些小亮斑是太阳的像,这是小孔成像现象。小孔成像是因为形成的,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__________. 2、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B.光只有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任何情况中都沿直线传播D.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A.光在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光的传播速度是3×105km/s C.影子的形成说明光在均匀介质里沿直线传播现象 D.早晨,我们在海边看到日出,这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4、为了检查一块长木板的棱是否直,简便可行的办法是:闭上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沿棱的 长度方向看去,如果棱上各部分在一点上,这条棱就是直的,这样做的根据是()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传播很快 D.光沿直线传播 5.下列几种“影”,哪一种属于光不能到达而产生的影() A.电影 B.水中倒影 C.摄影 D.太阳光下的树影 6、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 B. C. D. 7、若一次闪电后4s才听到雷声,则人距闪电处__________m。 8.通过门缝往外看,眼睛离门缝越(近或远)观察到的范围越大,这能够用光的 来解释。 9、一架激光器朝着月球发出信号,经2.56s左右,收到从月球返回的信号,求月球和地球 返回的信号,月球和地球间的距离是。 10、运动员在实行100m短跑比赛时,终点记录员没有经过训练,不是在看到发令枪冒出白烟时开始计时,而是在听到枪声时开始计时,所记时间将产生 s的误差?若运动员以8m/s 的速度匀速跑动,运动员在跑 m后记时员才开始计时。(v声=340m/s)。 11,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500秒,太阳距地球多少千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