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

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绪论

0、1.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5)

0、2.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 (5)

0、3.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6

0、4.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得意义与方法??7

第一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1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得发展有怎样得联系? (7)

1、2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与机唯自然观. (7)

1、3 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得自然科学基础与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7 1、4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思想与特征.(5星)?8

1、5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8)

2、1 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得自然科学前提。................................... 82、2 什么就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就是自然界物质得普遍存在方式?系统得基本特点就是什么??8

2、3何谓演化与进化?怎么样来理解自然得进化方式? ......................... 92、4 、阐述自组织得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得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10

2、5 、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得无限性??11

3、1 从生态自然观得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就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丰富与发展。?12

3、2 如何理解自然界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根基?12

3、3 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 (13)

3、4 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您得想法。(上届考察) (13)

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4、1 如何理解科学得本质??13

4、2科学知识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得特点与相互关系.(5星) (14)

4、3 什么就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得重要性. ............................... 14

5、1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得地位与作用如何.?41

5、2 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得过程. (14)

5、3科学假说形成得主要途径就是怎样得?................................. 146、1 什么就是科学思维得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得作用??16

6、2 正确理解直觉、灵感与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得意义与作用?.......... 16 6、3 思想模型方法在假说得形成过程中就是如何发挥作用得??71

7、1什么就是科学理论得评价与检验,它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17)

7、2科学理论得逻辑评价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17)

15-

7、3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

7、4科学得评价与检验得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162—163)错误!未定义书签。

8、1不同得科学理论累积发展模式各就是如何瞧待理论得归并得??错误!未定义书签。

8、2科学发展得否证模式如何瞧待科学理论得竞争?举例说明之。错误!未定义书签。

8、3科学发展得社会历史观从哪些方面反映科学理论得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编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

9、1 如何理解技术得本质与特征?(5星)..................................... - 16 - 9、2构成技术得基本要素主要有哪些??02

9、3 技术体系有哪些特征??20

9、4怎么理解技术结构得演化?(一般)?20

10、1.怎样理解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得关系? .................................. 2110、2.简述技术开发得基本程序。.. (21)

10、3.技术评估得方法主要有哪些?............................................. 2110、4.技术设计得方法主要有哪些??12

11、1 什么就是技术价值?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21)

11、2 什么就是技术伦理?它与技术价值有何关系? ........................... 21 11、3 现代技术对传统得伦理道德产生怎样得冲击?其原因何在??22

11、4 怎样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得技术社会观思想瞧待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22

12、1 什么就是技术创新?它与技术发明、技术改造有何关系??32

12、2 试述技术创新得过程与机制??32

12、3 什么就是高技术?如何通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4

第四编科学技术与社会

13、1什么就是科学技术得社会体制化?........................................... 2413、2科学技术得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展得意义?42

13、3试论述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社会规范得主要区别及其原因??24

13、4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得角度说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得主要意义与内容

................................................................................................ 2514、1试论述现代科学技术得社会运行得新特点。?25

14、2为什么说研究与发展就是科学技术社会运行得核心? (26)

14、3请谈谈您对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规律得理解与认识?62

14、4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62

15、1试分析西方未来学关于社会发展阶段得理论观点? (26)

15、2阐述现代科技革命对发展模式得影响??27

15、3从国际比较得角度,思考我国得发展模式(同15、2 )?27

16、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现代化就是中国现代化得关键? ....................... 28 16、2试论述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得战略及其重点。?82

16、3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9

补充

名词解释: (29)

国家创新系统及其构成 (30)

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得关系............................................................ 30什么就是高技术、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化得机制? ........................... 31 科学、技术各自得内涵、性质及两者得关系?31

?0、1.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一个计算机专家去研究分析一个计算机问题得时候、不可避免得要思考它哲学层次得问题、同时依据哲学得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哲学层次问题得解决、也需要从自然科学得研究中去总结、归纳、同时很多自然辩证法得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解决、在这方面、图灵可以说就是计算机学界得哲学大师、在哲学层次上、对于计算机能不能思维、会不会有意识这个问题、她提出了一个检验方法:现有一个人与一台机器、如果对于我们出得任何问题、人写一个答案、机器打印一个答案、如果分辨不出就是人得还就是机器得答案、就说明机器就是可以思维得、这就就是著名得[图灵检验法"、现在计算机还就是做不到这一点、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推理论证、总就是可以找出计算机回答得规律、这与人脑思维就是有区别得、这就是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层次问题得研究、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研究就是有很大得指导作用得、比如机器能不能思维这个问题、对应于这个问题、科学层次上在研究人工智能、如果说自然辩证法已经明白了机器与人脑思维得差异、那么对于人工智能得研究方向就有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得很多问题就是认识研究自然世界不可回避得问题、很多著名得科学家、同时也就是哲学家、

自然辨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得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就是自然界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得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得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得作用、自然辨证法得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得进步密切相关、

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得已有成果得概括与总结、

自然辨证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方法就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得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得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得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得普遍研究方法、

自然辨证法就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得方法论、总体上划分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方法论三大部分、

0、2.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

1.在自然观方面

?第一,系统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客观世界就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得事物与过程所形成得统一整体,而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及其整体性得思想也就就是系统思想.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系统科学得诞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系统自组织理论得诞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研究

?1979年10月——提出了建立系统科学得体系得问题

?此后20多年——对社会经济系统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系统得方法论。

当前面临许多全局性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西部大发展、教育改革等

?第二,生态自然观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得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首先,生态学深入地研究了人类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得关系,生态危机问题,人与自然得矛盾突出地表现在:

?一方面就是数量上得,就是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之间得矛盾;

?另一方面就是质量上得,就是人得生活质量与环境得质量之间得矛盾。

?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谋求自身得生存与发展时,同三种自然有着休戚与共得关系:

?一就是自然环境

二就是人工环境

?三就是人工自然

其次,生态学研究了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界得影响

一就是以建造人工环境得方式加深了人与自然得矛盾;

二就是以创造人工自然得方式加深了人与自然得矛盾;

最后,生态学研究了人与自然得关系在可持续发展中得决定性作用。

1972年联合国环境会议得报告《只有一个地球》指出,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就是自然世界(自然环境);另一个就是人类为自己而建立起来得文明世界(人工环境与人工自然)

?生态危机得根源

就是人类得生产与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得巨大影响,就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得矛盾

0、3.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现代自然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科学管理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得决定性因素,就是使物质文明建设走向新阶段得主要支柱。对我国来说,自然科学技术进步与管理水平得提高,将在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得进程,就是关系到迅速增强国力与民族振兴得大事。而自然辩证法为现代自然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管理(包括科技管理)提供理论基础、科学思维方法与科技方法论得指导,促进知识形态得自然科学技术向物质生产力转化,缩短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建设得周期,有力地推动着物质文明建设得发展。

自然辩证法为繁荣自然科学技术与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战略部署与进行科学预测及决策等提供科学理论根据。学习、研究与运用自然辩证法指导科学研究及进行现代化管理,会促进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得改革与协调发展。

0、4.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得意义与方法?

学习与研究自然辩证法具有重要得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学习与研究自然辩证法就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得需要

?2、学习与研究自然辩证法就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得需要

?3、自然辩证法得育人功能

3、1自然辩证法具有显著得德育功能

3、2自然辩证法具有特殊得智育功能

?3、3自然辩证法具有提高人们勇于创新之心理素质得功能

学习与研究自然辩证法得方法

1、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得原则

1、1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得发展有怎样得联系?

(1)自然观就是人们对于自然界得根本瞧法或总得观点,它既就是世界观得重要组成部分,又就是人们认识与改造自然得方法论。

(2)自然观就是建立在科学得发展得基础上,就是对自然科学得总结与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得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得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得进步与发展。

1、2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与机唯自然观。

(1)唯物主义自然观得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得基本特点就是直观性、思辨性与猜测性.它得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得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与宗教与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得本质与规律。(3)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得直观性、思辨性与猜测性,就是巨大得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与唯物主义哲学得发展有历史性得贡献。但它得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与不彻底性.

1、3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得自然科学基础与自然哲学思想渊源。1)自然科学基础:①“星云说”②地质“渐变论”③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

④尿素得人工合成⑤细胞学说⑥生物进化论⑦电磁场理论⑧元素周期律

从运用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收集积累材料阶段,进入到对所获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说明得阶段。

(2)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古希腊自然观中得辩证法观点,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就是黑格尔得辩证法思想。

1、4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思想与特征。(5星)

(1)基本思想:自然界就是物质得,物质就是万物得本原;意识与思维就是物质高度发展得产物;时间与空间就是物质固有得属性与存在方式;自然界得一切事物都就是矛盾得统一体;自然界得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之中;在自然得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人类与人类社会;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得深入,出现了“人化自然”,就是人得现实得自然界.

(2)基本特征:①唯物论与辩证法得统一

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相对立,指出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得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与不彻底性。

②自然史与人类史得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将自然界、人类与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瞧成就是一个统一得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得辩证法规律。

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得统一。这种人化自然界得思想,不仅超越了以往狭隘得自然观念,而且强调了人得参与.

④人与自然得对象性关系就是能动性与受动性得统一。在任何时候,人得能动性得发挥都不就是不受限制得,不就是无限得、绝对得。人类只能顺应自然得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得规律性。

1、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1)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得革命性变革。

(2)为马克思主义得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得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得理论前提. (4)为自然科学与人得科学得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2、1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得自然科学前提。

系统自然观植根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与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得系统科学得基

础之上。

2、2 什么就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就是自然界物质得普遍存在方式?系统得基本特点就是什么?

(1)系统得含义: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得要素组成得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得有机整体。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义:①系统就是由若干要素组成得,要就是构成系统得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得结构; 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得结构;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得有机整体;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得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就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得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系统就是自然界物质存在得普遍方式:

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瞧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得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②自然界得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

③系统与要素得规定就是相对得。

(3)系统得特点:①开放性

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就是否存在物质、能量与信息得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自然界得物质系统都就是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得开放系统。②动态性

现实得自然系统都就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得不断运动,任何自然系统得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就是它得动态性.③整体性

整体性就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得特征。系统得整体性就是指系统得各个要素按一定得方式组成有机整体,系统就是诸要素得有机集合而不就是各要素得简单机械相加。因此,系统具有各要素所不具有得性质与功能。④层次性

系统得层次性就是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得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就是由更小一层次得要素组成得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就是更大系统得组成要素。2、3何谓演化与进化?怎么样来理解自然得进化方式?

答:进化:就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得演化.就是指事物得上升得、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得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与多样性得增长。通常指演化内容得第一部分,它就是开放系统通过物质、能量与信息得交换,以及其子系统与要家得协同作用与环境得相互作用,经过渐变与突变而发生远离平衡态得复杂化与有序化得过程。

演化:就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得运动形态。除了指事物得‘进化’之外,还包括了事物得下降得、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得过程即“退化”与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得“混纯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得“混纯态”之间得更替。

自然界得进化:有序化与对称性破缺

(1)有序化

“序”得基本词义为“排列”,可引申为一种规则得状态,在现代科学中,序得概念不仅表现为空间结构得某种规则性,而且反映了时间演化过程得某种规律性.出此,广义得序应该就是指时空结构得规则性,这种规则性既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系统得状态,也可以用来反映自然系统演化得过程。

任何系统都就是有序与无序得不同程度得辩证统一,这种统一得不同程度,就构成丁系统得一定秩序,即有序度。事物或状态不同得有序度构成一系列得阶梯。如果系统向有序化发展,我们就说它得有序度愈来愈高:反之,如果系统向无序化发展,我们就说它得有序度愈来愈低.

(2)对称性破缺

所谓对称,就是指在一定变换下得席变性。如可逆性过程得时间反演对称性(时间对称)、空间对称(结构对称)与功能对称等。

破缺就是指在一定变换下所表现得可变性,或对称性得降低。它实际上就是对应着系统得有浮状态.复杂性与层次结构正就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得破缺。自然界得有序化就是对称性破缺得结果,正就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与复杂化演化。

由此可见,自然界得进化就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得过程;自然界每发展到一个新得里程碑,都必有一个基本得物质得或相互作用得、时间得或空间得对称性破缺与之相适应:高度有浮化、复杂化与组织化得系统,即就是对称性逐步破缺过程得产物。

2、4、阐述自组织得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得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自组织就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与系统化得过程。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与涨落,就是自然系统演化得自组织机制。

①开放性、远离平衡态

一个远离平衡态得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与信息,就能够从原来混乱无序得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得结构。无序与增熵就是封闭系统运行得唯一方向,这就是由封闭系统所决定得,而对抗这种决定得运动路线得关键就就是开放。所谓开放,就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得抗熵克服,抵消系统内部得增熵.因此开放式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得必要条件。

远离平衡态也就是系统实现自组织得必要条件.因为在近乎平衡态得情况下,即使系统开放,它也会返回平衡态得。“非平衡就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得有序结构.

②非线性相互作用

非线性相互作用就是较为复杂得作用方式,就是具有相干性得作用机制,胸内部得作用关系不再就是各种作用得简单叠加所能说明得,而就是多种作用相互

制约、耦合而成得全新得整体效应。这意味着系统内要素独立性得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得出现.

③涨落:“生序原理”

通常由大量相互作用得子系统所构成得体系,总就是经常不断得受到来自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得扰动。扰动就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得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得微小偏离,这种微小得偏离就称为涨落。涨落就是由组成系统得大量微观元素得无规则运动及外部环境不可控制得微观变动引起得,就是一种随机得,不可预言得事件.一般说来,当系统得宏观状态为平衡态与平衡态附近得某个定态,系统得各要素之间得相互作用就是线性得,涨落都就是衰减得.涨落本就是很微小得,衰减得涨落当然不可能对系统状态产生什么大得影响。而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那么,某种微小得涨落就会使系统得状态发生微小变化,这种微小变化将通过非线性得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得稳定有序状态。

2、5、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得无限性?

1 )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得思想

她指出“宇宙得演化史物质赖以运动得一个永恒得循环”。在这个循环中,除了永恒变化着与永恒运动着得物质与其运动与变化得规律意外,再没有什么永恒得东西了.既然在我们地球上,在自然界本身得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得物质条件下产生了无数得有机物知道能思维得人类,那么当它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得必然性被毁灭以后,在另外得地方与另外一个时候又一定会以同样得铁得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这就就是物质运动得一个永恒得循环.

2 )自组织理论与混沌理论:进化与退化得交替

自然界得演化,既不就是单调地走向有序与进化,也不就是单调得走向无序与退化.有序与无序得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得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得物质循环之中。首先,进化与退化就是同存共生得;其次,进化与退化就是相互转化,相互交替得;最后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得混沌-—新得有序”得循环发展过程,总得趋势呈现上升得特征,也就就是辩证法所理解得“否定得否定——发展得螺旋形式".

3 )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得推断

现代宇宙学得研究表明,宇宙未来演化得趋势取决于宇宙得质量密度。若宇宙得质量密度小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就是开放得、无限得,就会像现在这样一直膨胀下去;若宇宙得质量密度等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就是平坦得、无限得,它也会永远膨胀下去;若宇宙得质量密度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就是闭合得、有限得,引力吸引将最终就是宇宙停止膨胀而转变为收缩。20世纪80 年代以来人们发现了静止质量,可以使宇宙由膨胀转变为收缩,从而形成宇宙得永远重复得连续更替.

3、1 从生态自然观得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就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丰富与发展。

生态自然观就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得具体体现,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现代形式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得生态思想就是现代生态自然观得直接得理论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得基本观点

〈1> 自然界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前提与基础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 自然生产力就是社会生产力得基础。

<4>人要与自然与谐一致。

〈5>改革不合理得社会制度,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得重要途径。

2)以生态科学为基础得生态自然观就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与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得结晶。“生态危机”就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得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得结构与功能得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得利益、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得现象。其表现为: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现代生态学得发展,特别就是人类生态学得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得位置,具体而生动得体现了人与自然得关系.

3)生态自然观得基本思想

生态系统就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得整体性;生态系统就是自组织得开放系统;生态系统就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就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得平衡。

生态自然观就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得继承与发展,就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得过程中与总结现代生态科学得最新思想成果得基础上形成得。

3、2如何理解自然界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根基

其一:人就是自然界发展得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得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得产物,就是在自己所处得环境中并且与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得。

其二:人就是自然界得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就是自然界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界得存在物就是生活在自然界中得,而不就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得。

其三:人类得生存与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就是现实得,有形体得,站在稳固得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得人。

3、3 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

现代生态学得发展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得位置,具体而生动得体现了人与自然得关系.

一、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得生态位置上:人作为大自然链条中得重要一环,与其她动物得消费有着本质得区别。人类得消费就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以改造自然为目得得高级消费。人类改造自然得盲目性造成得生态失衡与环境污染,最终负反馈给人类自身.

二、人还就是生态系统中得调控者与协同进化者:人类在调控与协同进化就是创造自己与社会历史,还要维护地球健全得生态系统,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维持生命得能力。

3、4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您得想法。(上届考察)

一、生态自然观得确立,为可持续发展得理论与战略提供了重要得哲学依据。可持续发展得基本原则就是:

1 )突出发展得主题——发展原则。

2 )可持续性原则。

3 )共同性原则。

4)公平性原则。

二、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得决定》明确指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就是21 世纪人类面临得共同主题,也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得重要基础。。.建设山川秀美得生态文明社会。

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与谐得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得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得基础撒谎那个进行经济再生产.

1)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得主导产业就是生态产业,其核心就是生态农业。

2)社会制度层面。建立保护生态环境得机构与组织、制定保护生态环境得政策与法律,采取确立生态意识得教育措施。

3) 思想观念层面.思维方式:打破工业化得思维方式。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得道路.价值观上,破除那种认为工业增值大,农业增值小,就是弱质农业,只增产不增收得观念,发展生态农业。

4、1 如何理解科学得本质?

(1)科学得涵义:①科学与工业就是“人对自然界得理论关系与实践关系",即科学与工业就是人对自然得能动得认识与改造得关系;②科学就是一种社会得、精神生产领域得劳动;③科学就是生产力;④科学既就是观念得财富又就是实际得财富.

(2)科学得性质:①科学就是知识形态得生产力;②科学就是特殊得社会意识形式。

(3)科学得本质属性:①客观真理性;②可检验性;③系统性;④主体际性。

4、2 科学知识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得特点与相互关系。(5星)

(1)科学知识得构成要素包括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2)特点:①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渗透理论,比较系统与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科学定律就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得统一,具有简明性;③科学假说就是科学性与猜测性得统一,抽象性与形象性得统一,多样性与易变性得统一;④科学理论具有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与科学预见性.

(3)相互关系:①科学事实就是科学知识体系得出发点与归宿;②科学定律就是构成科学理论得基础;③科学假说就是科学理论得过渡形式;④科学理论就是科学成果得系统体现。

4、3 什么就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得重要性。

科学精神就是指从科学研究得过程与成果中所显示出来得科学本身所独有得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得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就是科学价值得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得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其一,求真务实得精神,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就是,用于探索真理与捍卫真理;其二,有条理得怀疑精神,指提出得问题就是有道理得、有证据得,而不就是怀疑一切;其三,开拓创新精神,创新就是在不断变化得环境中,对于新问题得分析与创造。

科学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人类本身.作为最先进得生产力,科学必须产生出高于那个时代其她文化因素得科学精神,从而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而且能提高人得认识能力,影响人得价值取向,形成一系列先进得行为规范,对人类精神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

5、1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得地位与作用如何.

1 )地位

科学研究就是从科学问题得提出开始得,科学认识就是探索自然界奥秘得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得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与方法。问题就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得核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得基础上,不断得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得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就是统一得。因为问题也就是在时间得基础上提出来得,只就是前者突出了问题就是认识发展得重要环节,更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认识自始至终就就是认识主体得能动得、创造性思维活动.

2)作用

(1)为寻求事实之间得联系提出问题.

(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得矛盾中发现问题.

(3)从某一个理论内部得矛盾(非自洽性)中发现问题。

(4)从不同理论之间得分歧中发现问题。

(5)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得差距上发现问题.

5、2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得过程。

科学观察就是人们有目得、有计划得利用自己得感官认识与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得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属于实践活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它既就是接收外部信息、获取经验事实得基本方法,有事检验理论认识得基本手段.因此科学得研究对象及其理论、科学家说得推论都应具有客观性。观察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得过程,就是主体在一定得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得过程.观察并非消极得、被动得注视,而就是积极得、能动得反映。科学观察得基本原则就是:坚持观察得客观性;坚持观察对象得全面性。

科学实验就是人们根据研究得目得,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得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得方法。科学实验可以简化复杂得现象,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得条件中.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寻求新得技术方法,技术手段就是可靠与经济得。因此,科学实验也体现了认识主体得主观能动性与实验得客观性。

5、3 科学假说形成得主要途径就是怎样得?

科学假说就是以一定得科学事实与经验材料为依据,以已有得科学理论与技术为指导,对未知得自然现象及其性质规律作出假定性说明或推测性解释。

科学假说得形成同要回答得科学问题分不开,所以,阐明怎样提出假说、提出什么假说,首先必须明确所要回答得问题。对科学问题网络得梳理与考察,将产生对科学问题得解答,提出相应得科学假说,它就是科学思想得创新,就是可能成立得科学理论,科学假说形成得基本条件就是:一致对应性;可解释性;可预测性。

(1)经验定律型假说:就是概括得成果,它就是对某类现象共同性质与特征得普遍化描述或者就是对若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得普遍化描述。因此,它就是由特定得、较小范围得认识扩展到普遍得、较大范围得认识。

(2)原理定律型假说:它试图揭示事物深层得运行机制,将事物表面得运动归结为“内部得现实得运动"。这只能被设想、被猜测.此类假说得提出就是个由结果回溯原因得过程:

1、相关得经验定律L

2、若假说H为真,则L 可被解释

3 、有理由认为H 为真

6、1什么就是科学思维得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得作用?

科学思维方法:

1)演绎方法:它又包括演绎推理与以演绎推理为基础得证明与公理方法。

作用:公理化方法可以用来整理已知得科学知识,构造理论体系;数学力学等科学普遍也使用了公理方法,因而获得了巨大得成就;演绎方法在科学假说得

检验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得重要作用。科学史上得很多重大发现都离不开演绎推理得巧妙运用。

2)非演绎方法:

1、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得过程也就就是科学抽象得过程。掌握该方法能更好得理解科学认识从“感性得具体——抽象得规定—-思维得具体”得前进运动。

2、归纳与概括:归纳方法推动数理逻辑得发展,概括就是经验定律型假说得主要思想。

3、类比与联想:就是十分重要得创新思维方法,在科学探索中常常能发挥冲破迷雾得导航作用。

4、思想模型方法:就是科学抽象成果得基本形式之一,通过构建与研究思想模型来认识未知研究对象得方法.它在创新思维中广泛应用。

6、2 正确理解直觉、灵感与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得意义与作用?

灵感就是一种特殊形式表现出来得心理现象,它通常就是指突然出现得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得模糊观念。直觉就是问题突然得到了解决,它不就是对事物规律性得一种猜测。尽管它们带有许多幻想成分,但它得全部内容都涉及对事实得理解,对客观规律得一种把握,就是瞬间达到对事实本质得心领神会.

想象力在类比与联想方法中得到充分发挥。

创新思维就是一般思维形式与方法得综合性、创造性运用。一般思维形式与方法,当对科学认识得形成作出贡献时,它就构成了创新思维形式与方法得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发现,其主要思维形式为:意向思维与发散思维,直觉与灵感,类比与联想,思想模型方法.

6、3思想模型方法在假说得形成过程中就是如何发挥作用得?

思想模型就是科学抽象成果得基本形态之一,它在创新思维得过程中有着广泛应用.科学家来猜想理论假说时,不仅与她们得个人素质及其所属科学共同体得团体因素有关,与她们所处时代得背景知识有关,而且也与她们怎样猜想有关。因为现象背后得实体与运动瞧不见、感觉不到,因为对欲求得因果机制知之甚少,所以才想只能从人们已经比较熟悉得相似事物出发,在思想中摹写或描述研究对象得性质、结构、功能或运行规律,这样猜想出来得摹本、蓝图就就是思想模型。思想模型虽然就是参照相似物想出来得,却就是对相关经验定律背后得因果机制得表述;既就是已知得相似物得“模型",又就是研究对象得“模型".

在科学理论得发现过程中,人们就是通过构建思想模型来推断现象背后得实体与运动得,这就就是思想模型得实质。

7、1什么就是科学理论得评价与检验,它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科学理论得评价,就是判断科学理论优劣得过程。科学理论得检验,就是判断

科学理论真假得过程。

科学理论创立之后,必须经过同行得评价与检验,才能成为人类共同得精神财富。科学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新得科学理论提出后,总要经过科学共同体得评价、检验、选择,才能被科学界所接受。科学理论得评价、检验与选择,首先就是经受同行得质疑与批判,如科学概念与实验方案得同行审查、不同规模得实验验证等等.

7、2科学理论得逻辑评价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1、相容性评价。如果从新理论T2可以推出公认得理论T1,或者从T2推不出与T1相矛盾得推论,那么T2与T1就就是相容得。相容性评价就就是将新科学理论T2与公认得科学理论T1进行比较,以确定T2就是否与T1相容。举例:牛顿力学与量子力学,牛顿力学一方面可以瞧做就是量子力学在宏观世界得近似表现,另一方面可以瞧做就是相对论在低速世界得近似表现,因此,从逻辑得相容性关系来瞧问题,可以把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瞧成就是牛顿力学在高速与微观世界得拓展,它们就是相容得。

2、自洽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分析理论内部就是否自相矛盾,即分析理论内在逻辑得完备性.自洽性要求科学理论内部得各个命题之间有逻辑联系,不能相互矛盾。举例:伽利略否定亚里士多德得运动理论。

3、简单性评价。科学理论得简单性:理论体系所包含得彼此独立得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尽可能少。逻辑基础简单,不就是内容简单。举例:哥白尼理论比托勒密理论简单得多,这就是后者战胜前者得一个重要得原因。

7、3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

通过观察与实验对理论得推论进行经验验证,以确定该理论得真伪。科学假说或理论与科学事实之间就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得关系,只有通过逻辑分析,才能使假说与事实建立起联系,从而确证或反驳某种假说。

科学理论得推论与观察事实得对照有三种可能情况:

⑴推论与已知经验事实相符,这其实就是理论对该事实得解释,不能确证该理论就是真就是假。

⑵推论与未知得现象符合。这就是对未知现象得理论预见。这未知现象被确证,就是对该理论为真得一种确证。

⑶推论与未知现象不符,该理论被否证。

7、4科学得评价与检验得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162—163)

答:首先,这种复杂性就是由于观察得易谬性。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得复杂结构。

再次,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与检验受制于评价者与检验者得社会环境与个人因素。最后,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达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得确认。

8、1不同得科学理论累积发展模式各就是如何瞧待理论得归并得?

一、古典归纳主义得累积发展观

古典归纳主义认为,作为科学基础得就是关于经验事实得命题,科学研究就是通过归纳程序去发现一般原理,如此逐步地归纳上升到最基本得原理。经验得累积得观点认为,科学知识体系就是以观察所提供得可靠得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并通过归纳法建立起来得。随着观察与实验所获得得事实材料得增加,并由于观察与实验技巧得改进而对事实得了解更加精确与深入,愈来愈多得概括性更强得定律与理论被建立起来,科学得发展就就是真命题数量得不断增多,就是量得积累、递增。科学只有进化、没有革命;只有量得变化没有质得飞跃。

二逻辑实证主义得累积发展观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

①科学理论就是从少数几个基本概念与基本内假设出发,用数学演绎与逻辑推理,推演出得一系列命题。所以理论家得方法就是,应用那些作为基础得普遍假设或者“原理”,从而导出结论,建立逻辑完备得科学理论体系

②科学理论中得命题只有通过经验证实,证明它们同我们得各个单独得经验相符合才能成立。如爱因斯坦所说得:科学理论所以能够成立,其根据就在于它同大量得单个观察关联着,这正就是理论得真理性

③科学理论就是通过新得经验事实得证实而不断地朝前发展得

8、2科学发展得否证模式如何瞧待科学理论得竞争?举例说明之。

科学发展得否证模式,就是以问题为科学得起点。问题出现后,科学家们就会提出各种试探性理论用以解决问题。各种试探性得理论提出后,就要接受严格得批判与检验,即寻找反例进行反驳与否证。对一种理论得得任何真正得检验,都就是企图否证它或者驳倒她。当试探性理论被经验否证后,又产生了新得问题。这样,又从新问题到新理论,以及新理论再被否证,科学正就是如此从旧问题向新问题得发展。这就就是科学发展得否证模式。

只有经受住严格得检验,才真正可以称为就是真正进步得理论。可否证度高得理论就是有意义得与重要得,及时它遭到经验得反驳,也提出了新得问题,有助于科学得进步。

8、3科学发展得社会历史观从哪些方面反映科学理论得发展?

科学得发展就就是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如此循环往复得过程。前科学就是尚未形成范式得时期。范式得形成标志着科学得成熟,有了范式就意味着前科学进入到了常规科学。在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得渐进发展,就是一种累积得事业。这一阶段有时会出现反常现象,随着反常现象得频繁出现,范式陷入危机。要解决危机,必须进行革命,抛弃旧范式,建立新范式.科学到了危机与革命时期,才有批判性.科学得革命时期,科学得发展就是突变与飞跃,就是新旧范式得更替。科学革命就是科学理论得跨越式发展,就是理论不断更替得过程。新得理论揭示了对立理论之间得内在联系机制,前者代替后者得

发展就是相当深刻得。

9、1如何理解技术得本质与特征?(5星)

(1)技术得本质:技术就是人类为满足自身得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得各种手段与方式方法得总与,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就是技术活动,二就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得实践关系,就是人得本质力量得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2)技术得特征:①自然性与社会性

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技术手段必须依靠自然过程,因此技术具有自然性.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得手段,必须服务于人类得目得,满足社会得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因此技术具有社会性.②物质性与精神性技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仅就是改造自然得资料与手段,包含物质因素,而且就是运用于实践得科学,就是实践得知识体系,包含精神因素。③中立性与价值性

任何技术都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其统一源于技术得内在价值与技术得现实价值得统一。④主体性与客体性技术就是主体得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得统一。⑤跃迁性与累积性人类得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得技术不同,表现出技术得跃迁性。技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累积性。

9、2 构成技术得基本要素主要有哪些?

构成技术得基本要素包括:

(1)经验形态得技术要素:经验形态得技术要素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得技术要素.

(2)实体形态得技术要素:指以工具、机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得客观性技术要素。

(3)知识形态得技术要素:知识形态得技术要素指以科学为基础得技术知识。

9、3 技术体系有哪些特征?

技术体系得特征:(1)功能得整体性

技术体系追求得不就是其中某一技术得单个功能,而就是不同技术组合而成得整体功能。

(2)目得得社会性任何技术体系都就是按照一定得社会目得而构成得,社会目得不同,技术体系得构成及不同技术之间得相互联系也就不同。(3)构成得层次性技术体系可以分为不同得层次,层次性表现出技术体系构成范围得大小。(4)环境得制约性

现实得技术都具有地域性、民族性,都受某一时间、地点得地理环境、人才状况等因素得直接影响。

9、4怎么理解技术结构得演化?(一般)

技术就是历史地演变得,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得内涵,因而技术体系也同样处在历史演变之中。任何一个技术体系在开始形成时,总就是具有较大得能满足社会需要得潜力,但这种潜力得发挥总有它得极限,随着社会得发展与进步,社会需要不断发展进而超过技术体系原有潜力得极限,相对稳定得平衡就被打破.

日本技术论学者星野芳郎通过对人类技术史得考察,提出在近代技术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技术体系更迭:

第一技术体系形成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在第一技术体系中蒸汽动力技术就是主导技术,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动力时代.

第二技术体系建立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就是适应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阶段向垄断阶段发展对强大与廉价得动力能源得需求而产生得,其主导技术就是电力与内燃机技术。

第三技术体系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微电子技术处于核心得主导技术地位,并已经逐步取代了工业化时代得第二技术体系。

10、1.怎样理解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得关系?

答:技术与科学在多方面得差别决定了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之间有着多方面得差别:首先,认识目得不同.其次,认识对象不同.再次,认识过程不同.最后,解决得问题不同

10、2。简述技术开发得基本程序.

答:技术开发得基本程序就是从社会提出技术需要开始,经过规划、研究、设计等阶段,使技术原理具体化,最后通过研制、实施创造出合乎需要得产品。10、3。技术评估得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第一,矩阵技术法。矩阵技术法可以分为两种:一就是不考虑时间变量得相关矩阵法;二就是考虑时间变量得交叉影响矩阵法。第二,效果分析法。第三,多目标评估法.第四,技术再评估法

10、4.技术设计得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第一,系统设计法。第二,可靠性设计方法,也称概率设计法。最优化设计得方法主要有直觉优化方法、试验优化方法、进化优化方法等类型。

11、1什么就是技术价值?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技术价值就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得“价值"概念来考察与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得作用与意义,就是现实得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得技术得属性之间得一种关系。

技术得属性就是二重得,可分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技术价值得主要内容:

1、技术得自然价值.从技术得二重性得观点瞧,技术得自然价值就是指技术在与主体发生作用得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术设计与发明,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来得价值。

2 、技术得社会价值。技术得社会价值就是指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主要通过技术得开发与生产、技术得应用与普及,由其社会属性显现出来得价值.技术得社会价值就是在技术得自然价值得基础上实现得,它包括技术得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等.

11、2 什么就是技术伦理?它与技术价值有何关系?

技术伦理就是围绕技术所产生得伦理关系中得道德现象与道德关系,就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得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得道德品质、应该遵守得道德规则与应该尽到得道德职责,它就是对技术正面价值得维护或扩展与对其负面价值得制约或控制.

技术伦理来源于技术价值,更直接得来源于技术得社会价值。技术伦理虽然就是伴随着技术价值而产生与形成起来得,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技术有价值,就一定会同时产生相应得技术伦理,只有当技术迅速发展并对自然与人类社会得影响达到相当规模与程度,并且,冲击着人类社会得传统伦理并迫使人们对其进行伦理反思得时候,才会产生关于技术得伦理思考.

11、3现代技术对传统得伦理道德产生怎样得冲击?其原因何在?

当代技术特别就是以器官移植与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为代表得医疗技术、克隆技术为代表得生物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得网络技术都在其各自领域里与传统得伦理、道德发生了冲突,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伦理问题。

1、人工授精、体外受精与无性繁殖等生殖技术,可能损害夫妻之间得感情,冷淡代际之间得亲情关系,打乱了传统得人伦道德关系。

2、人工流产技术将会因为使胎儿流产失去生命而引发关于胎儿就是否就是人得伦理争论甚至就是人权争论。

3、克隆技术引发了诸如人得基因能否当商品进行交易等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

4、网络技术得发展也伴随着虚无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伦理观盛行。等等。

这些技术伦理成为技术伦理学得主要研究内容,它有助于我们在变革传统伦理与道德观念得基础上,形成新得技术伦理,以便与技术发展相适应,促进技术得持续、健康发展。

11、4 怎样运用马克思、恩格斯得技术社会观思想瞧待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

马克思、恩格斯得技术社会观认为:(1)技术对社会得作用与影响。马克思认为,技术就是人以自身得活动来引起、调整与控制人与自然之间得物质变换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形成一定得社会关系。(2)社会对技术得促动与观控。恩格斯指出,社会需要与社会交往就是技术发展得重要动力因素.

在技术与社会得相互作用中,技术决定论片面地强调技术得作用,它强调技术得自主性与独立性,认为技术能直接主宰社会命运。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得技术社会观思想,不难瞧出,技术决定论极端与片面得夸大技术在与社会关

系中得地位与作用,忽视了社会环境对技术得影响与塑造。在技术与人类社会得关系中,技术只就是一种带有中介性得客体,人类则就是主体,技术虽然表现出一定得自主性,但它不能取代人类得主体地位,它将永远受到人类及社会得影响与控制。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得诸多负面效应不能绝对得取决于技术本身,应该通过完善人类自身与社会得体制并依靠技术来加以克服。因此,以技术取代人类得地位就是不对得,而围绕技术给人类社会影响得后果所产生得极端乐观主义与极端悲观主义思想都就是不可取得。

社会决定论则片面得强调社会得作用,它强调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得决定性影响,从技术都就是居于一定得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之中,都会受到社会得影响这一正确得前提出发,得出否认技术有其自身发展得特殊规律、否认技术对社会得反作用得错误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各自片面强调技术、社会在二者关系中得地位与作用,从而使其观点具有片面性。马克思、恩格斯得技术社会观既不就是单纯得技术决定论,也不就是单纯得社会决定论,而就是关于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得理论。

12、1 什么就是技术创新?它与技术发明、技术改造有何关系?

技术创新把技术发明与经济应用相结合,包括技术与经济两个方面得内容.技术创新可以从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来认识:狭义得技术创新就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得整个过程;广义得技术创新则就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得整个过程。

技术发明与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发明就是技术创新得前提,属于技术领域,它主要就是指新技术只就是得创造,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发明与经济应用相结合,属于技术与经济交叉得领域.

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改造就是指引进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引进先进工艺与装备代替落后得工艺与装备,以改变企业落后得生产技术面貌,生产出高质量得产品并获得丰厚得利润。而技术创新则就是指一种创造出自有知识产权得技术经济活动.实施技术改造不能获得自有知识产权,不能实现技术与经济得跨越式发展,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特别就是根本技术创新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12、2 试述技术创新得过程与机制?

技术创新得过程就是指企业吸收来自企业内部与外部得技术成果,并依据市场信息,指定并确定创新策略,依靠技术设计与技术开发,通过中间实验,研制出样品或样机,再通过生产过程使之转变为产品,通过市场销售与服务使之转变为商品,最后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得过程。技术创新得过程由若干个阶段或环节构成得。学者们从不同得角度对此进行了不同了划分。

技术创新得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就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就

近代史纲要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天津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2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 .仿效欧美政体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延续反动统治 D .缓和阶级矛盾 3.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4.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着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6. 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

A.浙皖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试训政纲领》 10.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保皇派 C .资产阶级立宪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11. 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12.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1月1日 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4月1日 13.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4.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15.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6.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B.承认外蒙自治

高等教育学真题及答案2014年

2014年湖南省高等教育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课程试题(A) 一、选择题 1.中世纪,每所大学都设有医学、文学、法学每个教师会。每个教师会推选一名系任性质的decani。() A.神学 B.数学 C.法学 D.辩证法 2.1810年柏林大学首先提出了“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教学与科学统一”和“”的新型教育原则,使大学除培养人才之外具备研究的新职能。() A.生产与劳动结合 B.科学与人文结合 C.教学与服务统一 D.独立与自由统一 3.“看来只有一个人类的终极价值,一个所有人都追求的遥远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被不同的著作家分别称之为自我实现、自我现实化、心理健康、个别化、自主性、创造力、生产力的东西。”这是主义的观点。() A.科学 B.唯物 C.人文D结构 4. 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知识创新、学术探求、科学研究() A.知识 B.能力 C. 个人 D. 社会 5.通过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的模式包括: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不分专业模式和产学研究结合模式。() A.弹性学习模式 B.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 C.学分限制模式 D.完善学分制度模式 6.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这一基本功能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A.创新新知,促进社会发展 B.科学研究,发展真理 C.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D.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与创造 7搞到学校教学过程的规律,一般概括为规律、教学科研互动规律、教学的发展性规律和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A.启发性 B.知行合一 C.教学相长 D.因材施教 8.收集资料、实验测试、理论概括和反复论证等活动,是科学研究的阶段。() A.科研准备 B.科研实施 C.成果结题 D.成果推广 9.专业发展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师培养模式。它是在 的报告中首先提出的。 A《明日之教师》B《都市大学宣言》 C《莫里尔法案》D《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0.在高等学校的系统特性中,就其组织成员活动的特性而言,具有的特性。() A学科性和国际性B多样性和模糊性 C高智力性和相对独立性D目的性和逻辑性 11.在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中,从层次结构看,最后一个层次是。() A博士后B博士研究生 C专科和本科D本科和硕士研究生 12.我们提出,“海纳百川”的师聘观和“中西交融”的师培观,作为全球化视野下改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结构的理念。( ) A“教师为本”的办学观B“大学自治”的办学观

《管理运筹学》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管理运筹学》(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 线性规划(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线性规划线性规划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线性规划(Linear Programming ,LP )是运筹学中最成熟的一个分支,并且是应用最广泛的一个运筹学分支。线性规划属于规划论中的静态规划,是一种重要的优化工具,能够解决有限资源的最佳分配问题。 建立线性规划问题要具备三要素:决策变量、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决策变量是决策问题待定的量值,取值一般为非负;约束条件是指决策变量取值时受到的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保障决策方案的可行性;目标函数是决策者希望实现的目标,为决策变量的线性函数表达式,有的目标要实现极大值,有的则要求极小值。 2.求解线性规划问题时可能出现几种结果,哪种结果说明建模时有错误 答:(1)唯一最优解:只有一个最优点; (2)多重最优解:无穷多个最优解; (3)无界解:可行域无界,目标值无限增大; (4)没有可行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域是空集。 当无界解和没有可行解时,可能是建模时有错。 3.什么是线性规划的标准型松弛变量和剩余变量的管理含义是什么 答:线性规划的标准型是:目标函数极大化,约束条件为等式,右端常数项0≥i b ,决策变量满足非负性。 如果加入的这个非负变量取值为非零的话,则说明该约束限定没有约束力,对企业来说不是紧缺资源,所以称为松弛变量;剩余变量取值为非零的话,则说明“≥”型约束的左边取值大于右边规划值,出现剩余量。 4.试述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解、基础解、基可行解、最优解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答:可行解:满足约束条件0≥=X b AX ,的解,称为可行解。 基可行解:满足非负性约束的基解,称为基可行解。 可行基:对应于基可行解的基,称为可行基。 最优解:使目标函数最优的可行解,称为最优解。 最优基:最优解对应的基矩阵,称为最优基。 它们的相互关系如右图所示:

高等教育学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1题: 我国近代最早的新型大学是 1895年创办的()。 A 、京师同文馆 B 、天津西学学堂 C 、京师大学堂 D 、清华大学 ?正确答案:B 第2题:人们溯源现代高等学校时,一般都认为是( ) A 、西方古希腊时代 B 、中国的殷商时代 C 欧洲中世纪大学 D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时期 ?正确答案:C 第3题: ()决定着高等教育体制。 A 、政治体制 B 、经济体制 C 、文化 D 、人口 ?正确答案:B 第4题: ()是现代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 A 、培养专门人才 B 、发展科学 C 、服务社会 D 、国际合作 ?正确答案:A 第5题: ()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的手段 高 等 第1部分: 单选((30分)) 教 育 学 模 拟 考 试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正确答案:B 第6题:高等教育入学率()属于大众型教育阶段。 A 3%内B、15% 内C、15%^ 50% D 50%以上 ?正确答案:C 第7题: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 A、计划分配 B、双向选择 C、市场配置 D、自主择业 ?正确答案:D 第8题: 高校中师生关系一般不能表现为()关系。 A、工作 B、情感 C、道德伦理 D、特殊 ?正确答案:D 第9题: 高校教师面对的是青年和成年人,劳动职责也是多方面的。体现出大学教师工作的( )特点A、复杂性B、创造性C、长效性D、协作性 ?正确答案:A 第10题: ()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

A、教师和学生 B、教育手段 C、教育方法 D、课程 ?正确答案:D 第11题: 高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应该是:()。 A、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B、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C改革教学基本条件 D重视课程管理 ?正确答案:A 第12题:()是当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突岀的特点。 A、专业性 B、教学与科研结合 C学生学习的自主性D、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联系 ?正确答案:B 第13题: ()是高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 A、课堂教学 B、实验操作 C、毕业实习 D、毕业设计(论文) ?正确答案:D 第14题:学分制的缺点之一是()。 A、难以反映学习的质量 B、难以因材施教 C难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D、难以发挥学生的特长 ?正确答案:A

近代史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高等教育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0选7,每题1分) 1.教育者应当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2.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其性质是(专业)教育。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4.教育方针以(培养目标)为主要的核心的内容。 5.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6.强调教学内容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 7.高等学校中(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 8.(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9.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10.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途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体验。 二、选择题(10选4,每题2分) 1.高等学校既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又培养( C )。 A.红又专人才 B.理论人才 C.职业型人才 D.技术型人才2.高等教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 D )。 A.人类文化制约高等教育 B.文化深刻影响高等教育 C.高等教育决定文化 D.互相包容的内在联系 3.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不可测性是指( B )。 A.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B.高等教育目的只是抽象概括的教育理想 C.高等教育社会活动目的 D.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目的 4.高等教育强调传授知识与( B )相统一。 A.政治思想教育 B.培养能力 C.素质提高 D.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5.学分制的主要缺点之一是( B )。 A.不利于学生发挥特长 B.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C.灵活性差 D.不利于教师发挥特长 6.中国高等学校实( C )。 A.通才教育 B.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融合 C.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 D.专才教育 7.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 A )阶段。 A.大众化发展 B.英才教育发展 C.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化

《管理运筹学》第四版课后习题解析(上)

《管理运筹学》第四版课后习题解析(上) 第2章 线性规划的图解法 1.解: (1)可行域为OABC 。 (2)等值线为图中虚线部分。 (3)由图2-1可知,最优解为B 点,最优解1x = 127,2157x =;最优目标函数值697 。 图2-1 2.解: (1)如图2-2所示,由图解法可知有唯一解12 0.2 0.6x x =??=?,函数值为3.6。 图2-2 (2)无可行解。 (3)无界解。 (4)无可行解。 (5)无穷多解。

(6)有唯一解 12203 8 3x x ?=????=?? ,函数值为923。 3.解: (1)标准形式 12123max 32000f x x s s s =++++ 1211221231212392303213229,,,,0 x x s x x s x x s x x s s s ++=++=++=≥ (2)标准形式 1212min 4600f x x s s =+++ 12112212121236210764,,,0 x x s x x s x x x x s s --=++=-=≥ (3)标准形式 1 2212min 2200f x x x s s ''''=-+++ 12 211 2212221 2212355702555032230,,,,0x x x s x x x x x x s x x x s s '''-+-+=''''-+=''''+--=''''≥ 4.解: 标准形式 1212max 10500z x x s s =+++ 1211221212349528,,,0 x x s x x s x x s s ++=++=≥ 松弛变量(0,0) 最优解为 1x =1,x 2=3/2。 5.解:

高等教育学考试题库

《高等教育学》考试范围 一、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教育规律: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 通才教育: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正当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向,但它代替不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专业: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业领域,是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的学科门类。 层次结构:指不同要求和成都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又称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高等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 高校教学原则:是在总结高等学校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反映高校教学规律,制定的知道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潜在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证实的教学进行,但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着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 学分制:是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据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的教学制度。 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位:是高等院校授予的头衔,它标志着被授予者的受教育成都和学术水平在某一领域已达到的标准。 文化(狭义):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宗教、政治、道德、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简答 (1)简述教育的本质; 社会制约性;历史性;阶级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2)简述当代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学的问题领域在不断扩大; 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在发展; 3.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不断扩展; 4.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学改革的联系日趋加强; 5.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的国际化影响越来越明显。 (3)为什么说高等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1.高等教育是提高劳动者能力的重要手段; 2.高等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 3.高等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调控作用; 3.评价作用; 4.激励作用。 (5)简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突出强调的素质培养。 1.要求具有进取、开拓、创新精神,用于迎接时代挑战; 2.要求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3.要求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 4.要求具有开创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和法律意识; 5.要求具有较高的道德和理性; 6.要求具有国际意识。 (6)大学职能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社会经济发展; 2.科学发展; 3.大学内在逻辑。 (7)简述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示范性; 4.群体性 (8)简述高校教师结构的改革对策。 1.尽快建立、推行完全意义上的教师聘任制; 2.运用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和倾斜的经济优惠政策; 3.改变搞笑“近亲繁殖”的问题。(9)简述教学过程的特点。 1.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 2.是学生以掌握简介知识为主的过程; 3.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闭卷部分 一、填空题(10选7,每题1分) 1.教育者应当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2.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其性质是(专业)教育。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4.教育方针以(培养目标)为主要的核心的内容。 5.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6.强调教学内容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 7.高等学校中(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 8.(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9.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10.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途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体验。 二、选择题(10选4,每题2分) 1.高等学校既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又培养( C )。 A.红又专人才 B.理论人才 C.职业型人才 D.技术型人才 2.高等教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 D )。 A.人类文化制约高等教育 B.文化深刻影响高等教育 C.高等教育决定文化 D.互相包容的内在联系 3.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不可测性是指( B )。 A.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B.高等教育目的只是抽象概括的教育理想 C.高等教育社会活动目的 D.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目的 4.高等教育强调传授知识与( B )相统一。 A.政治思想教育 B.培养能力 C.素质提高 D.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5.学分制的主要缺点之一是( B )。 A.不利于学生发挥特长 B.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C.灵活性差 D.不利于教师发挥特长 6.中国高等学校实( C )。 A.通才教育 B.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融合

C.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 D.专才教育 7.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 A )阶段。 A.大众化发展 B.英才教育发展 C.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化 D.英才教育向大众化转变 8.( C )在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A.搞好宣传 B.发展校园文化 C.培养专门人才 D.发展科学 9.高等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 )。 A.教学 B.发展素质 C.科研训练 D.生产劳动 10.高等学校教师只有( C )才能在本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A.社会活动频繁 B.人际关系好 C.科研成果处于本学科前沿 D.教学成绩突出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15选3。)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 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P5 2.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P31 3.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 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P29 4.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 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P31 5.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比较)——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通才教育是一种通 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通才教育具有四个特征:(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P64 6.大众高等教育(与英才教育比较)——高等教育中的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 是指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或两种不同教育模式。二者在教育目的、对象、规模上存在明显区别。最主要的区别是在受教育者的面的宽窄上。英才高等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规模较小,目的是培养少数治国精英;而大众高等教育则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受教育

湖南高等教育学试题1含答案

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考试类别(闭卷) : 题 号 一 二
8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 A 教学是教育的唯一途径 C 两者相同 B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D 不相干
( B

课程试题(A)
9 出资设立高等学校的机构和个人,称为高等教育的 考试时量:120 分钟 三 四 总 分 评卷人 C 主管者 D 举办者 ( A ) A 办学者 B 管理者
( D

10 1632 年出版的高等教育研究著作《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得分 评卷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 号内。 1.现行的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实行( D ) 。 A.校长负责制 B.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C.党委集体领导制 2 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服务社会 B 了解国情 C 培养学生 ) 。 D.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C ) A 夸美纽斯(捷克) ; C 皮洛戈夫(俄国) ; 11 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是 A 主导作用 B 教师中心 C 辅助角色 ( B B 纽曼(英国) ; D 保尔森 ( 德国)。
( A D 咨询者 )

1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 德、智、体诸育相结合; C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D 勤工俭学
B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 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B ) D 学习要求 ( C ) D 德育活动 ( D B 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 D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 C ) )
3.以认识自然世界,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是( A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
13 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叫做 A 培养目标 B 教育目的 C 专业目标
D.开发研究 ( C D 100% A 锻炼身体 B 艺术活动 C 教学工作 ) 14 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除了科学研究训练、 社会实践活动外, 最基本的是
4 作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量化指标是毛入学率占适龄青年的 A 10%以上 B 15%以上 C 50%以上 ) 。
5 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B A.专业结构 B.学缘结构
15 大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是 C.学历结构 D.职务结构 A 自主发展和建构的主体 6.在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称为 A.总结性评价 B.项目评 价 C.形成性评价 D.诊断 性评价 ( B D、体育 ) ( A) C 独立的探究性的学习者 16 广义课程是指 A 显性课程 B 隐性课程 C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综合 D 实践环节
7 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 A、德育 B、教学 C、智育
《高等教育学》 (A 卷)共 6 页第 1 页
《高等教育学》 (A 卷)共 6 页第 2

高等教育学试题(AB卷)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A卷 单项选择题 1.我国考试制度的建立始于()。 A.汉代B.隋代C.唐代D.宋代 2.欧美教育史称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 A.雅典大学B.赫克迈大学C.阿资哈尔大学D.萨莱诺大学 3.大学的交流功能包括自由的学术氛围,校园的开放化,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还有()。A.民族化B.地域化C.国际化D.时代化 4.美国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上采用()。 A.中央集权制B.权力分散型C.集权与分权结合型 D.高校独立发展型 5.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A.专业结构B.学缘结构C.学历结构D.职务结构 6.“真理就是有用”是哪种人生价值观的观点()。 A.享乐主义B.存在主义C.权力意志主义D.实用主义 7.做好大学德育工作,必须多方位,多层次形成合力,是指()。 A.层次性原则B.情理相融原则C.教管结合原则D.整体性原则 8.学科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 A.学科的发展潜力B.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 C.学科发展布局的整体性D.学科影响的社会性 9.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出现在19世纪的()。 A.德国B.英国C.美国D.法国 10.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是()。 A.在校大学生B.社会影响与学校师生的互动 C.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结合D.全校师生员工 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英国发动了新大学运动,其特点包含()。 A.打破宗教信仰限制B.重视技术教育C.政府加强集权管理 D.推行男、女同校E.提倡多元捐资办学 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的标志是()。 A.办学主体多样化B.办学形式多样化C.教育目标多样化 D.管理体制多样化E.教学内容多样化 3.从价值观考察的教育本质论包括()。 A.个人本位B.经济本位C.社会本位D.文化本位E.知识本位 4.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多样角色包括()。 A.传道者B.授业解惑者C.示范者D.管理者E.研究者 5.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主要指()。 A.职务结构B.学历结构C.性别结构D.专业结构E.年龄结构 6.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是()。 A.人本性B.理想性C.层次性D.开放性E.传统性 7.德育工作中的消极观点有()。 A.务虚论B.从属论C.法德论D.智德论E.抵消论

管理学管理运筹学课后答案——谢家平

管理运筹学 ——管理科学方法谢家平 第一章 第一章 1. 建立线性规划问题要具备三要素:决策变量、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决策变量(Decision Variable)是决策问题待 定的量值,取值一般为非负;约束条件(Constraint Conditions)是指决策变量取值时受到的各种资源条件的限制, 保障决策方案的可行性;目标函数(Objective Function)是决策者希望实现的目标,为决策变量的线性函数表达式, 有的目标要实现极大值,有的则要求极小值。 2.(1)设立决策变量; (2)确定极值化的单一线性目标函数; (3)线性的约束条件:考虑到能力制约,保证能力需求量不能突破有效供给量; (4)非负约束。 3.(1)唯一最优解:只有一个最优点 (2)多重最优解:无穷多个最优解 (3)无界解:可行域无界,目标值无限增大 (4)没有可行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域是空集 无界解和没有可行解时,可能是建模时有错。 4. 线性规划的标准形式为:目标函数极大化,约束条件为等式,右端常数项bi≥0 , 决策变量满足非负性。 如果加入的这个非负变量取值为非零的话,则说明该约束限定没有约束力,对企业来说不是紧缺资源,所以称为松弛变量;剩余变量取值为非零的话,则说明“≥”型约束的左边取值大于右边规划值,出现剩余量。 5. 可行解:满足约束条件AX =b,X≥0的解,称为可行解。 基可行解:满足非负性约束的基解,称为基可行解。 可行基:对应于基可行解的基,称为可行基。 最优解:使目标函数最优的可行解,称为最优解。 最优基:最优解对应的基矩阵,称为最优基。 6. 计算步骤: 第一步,确定初始基可行解。 第二步,最优性检验与解的判别。 第三步,进行基变换。 第四步,进行函数迭代。 判断方式: 唯一最优解:所有非基变量的检验数为负数,即σj< 0 无穷多最优解:若所有非基变量的检验数σj≤ 0 ,且存在某个非基变量xNk 的检验数σk= 0 ,让其进基,目标函数

高等教育学考试试题(附答案)

高等教育学参考题 一、单选题 1、一般认为,现代高等学校的直接源头是(C)。 A 雅典大学 B 古巴比伦“寺庙学校 C 欧洲中世纪大学中国“太学” 2、(D)是中国自唐、宋以来最主要的私学高等教育形式。 A 右学 B 国子监 C 辟雍 D 书院 3、(A)率先领导了19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大学职能的大变革。 A 德国 B 法国 C 美国 D 英国 4、晚清设立的(D)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A 天津西学学堂 B 南洋公学 C 山西大学堂 D 京师大学堂 5、(A)的创建标志研究型大学的产生。 A 柏林大学 B 剑桥大学 C 牛津大学 D 约翰·霍普斯金大学 6、提出“多元化巨型大学”概念的当代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是(B) A 布鲁贝克 B 科尔 C 郝钦斯 D 弗莱克斯纳 7、(A)的颁布,推动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的兴起,引导了美国大学适应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的发展趋向。 A 莫里尔法案 B 退伍军人法案 C国防教育法案 D高等教育方向法 8、(B)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 A 培养方案 B 课程体系 C 专业设置 D 学制设置 9、(A)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 A 教学 B 科研 C 服务社会 D 文化传承 10、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主要是围绕(B)而展开。 A 学科 B 专业 C 课程 D 培养计划 11、依据办学主体的不同,下列国家中,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结构属于私立主导型的是(D)。 A 美国 B德国 C 荷兰 D 日本 12、下列国家中,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属于地方分权型的是(A)。 A 美国 B 日本 C 法国 D 俄罗斯 13、按照著名学者马丁·特罗的划分标准,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在(A)为

近代史纲要 上篇综述 习题及答案

上篇综述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A.手工业 B.农业经济 C.工业 D.小农经济 2.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3.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望厦条约》B.《南京条约》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4.《南京条约》中割让的中国领土是:() A.香港岛 B.九龙 C.新界 D.台湾 5.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黄埔条约》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瑷珲条约》 6.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演变为:() A. 封建主义性质的国家 B. 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C. 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D.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8.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点的事件是() A.英国的鸦片走私 B. 林则徐的虎门禁烟 C.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9.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D.清朝统治和汉族的矛盾 10.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 A.商品经济B.封建经济C.半殖民地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 11.近代中国的历史表明,要争取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 A.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B.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反对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 D. 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12.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前提条件是:() A.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B.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 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 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3.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14.近代中国产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5.中国的资产阶级出现于:() A.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B.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C.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D.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单项答案1. D 2.B 3. B 4. A 5. C 6. A 7.D 8. C 9. B 10. B 11.B 12. B 13. A 14. B 15. C

教育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2002-2012年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2002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l、“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C)。 A、复杂性 B、群体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2、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明确地把大学的主要职能由单纯培养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拓展到( D)。 A、人文教育 B、发展艺术 C、艺术教育 D、服务社会 3、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和适龄人口相比( C)时,属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A、<15% B、>15% C、15%—50% D、>50% 4、高等学校管理以( C)为特征。 A、教学管理 B、人力资源管理 C、学术管理 D、物力资源管理 5、西方人力资源理论的主要代表是( C)。 A、丹尼森 B、斯特鲁米林 C、舒尔茨 D、沃尔什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的时间是( C)。 A、1985年 B、1992年 C、1993年 D、1995年 7、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基本教学方法是( A)。 A、讲授法 B、演示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8、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是( D)。 A、中西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山西大学堂 D、京师同文馆 9、教育科研应侧重的方面是教学内容和( D)的研究。 A、教师劳动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备 D、教学方法 10、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C) 。 A、备课 B、辅导答疑 C、上课 D、课后总结 11、班级授课制最主要的缺点是不利于( A)。 A、因材施教 B、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C、扩大教学规模 D、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12、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是( B)。 A、夸美纽斯 B、洪堡 C、赫尔巴特 D、范海斯 13、提出“教学相长”这一教学原则的中国古代文献是(B)。 A、《论语》 B、《学记》 C、《大学》 D、《中庸》 14、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法规中,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A)。 A、教育法 B、学位条例 C、教师法 D、高等教育法 15、赠地学院运动申诞生的两所著名大学是康乃尔大学和( D)。 A、柏林大学 B、剑桥大学 C、牛津大学 D、威斯康辛大学 16、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称为( C)。 A、学衔 B、学位 C、学历 D、学识 17、在中国首先实行选修制的大学是( A)。 A、北京大学 B、河南大学堂 C、南洋公学 D、苏州大学堂 18、科研准备阶段的主要环节有确定选题和( A)。 A、申请立项 B、实验测试 C、理论概括 D、审核鉴定 19、( D)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A、国子监 B、书院 C、稷下学宫 D、太学 20、从教育管理权利的划分方式来看,不属于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主要模式的选项是( D)。 A、集权型 B、分权型 C、并重型 D、独立型 2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我国学位分为( A)。

高等教育学考试题库

高等教育学考试题库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高等教育学》考试范围 一、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教育规律: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 通才教育: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教育活动。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正当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向,但它代替不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专业: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业领域,是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的学科门类。 层次结构:指不同要求和成都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又称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高等教育。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 高校教学原则:是在总结高等学校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反映高校教学规律,制定的知道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潜在课程: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证实的教学进行,但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着教育目标的实现。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 学分制:是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据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的教学制度。 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位:是高等院校授予的头衔,它标志着被授予者的受教育成都和学术水平在某一领域已达到的标准。 文化(狭义):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宗教、政治、道德、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领域。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简答 (1)简述教育的本质; 社会制约性;历史性;阶级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2)简述当代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学的问题领域在不断扩大; 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在发展; 3.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不断扩展; 4.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学改革的联系日趋加强; 5.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的国际化影响越来越明显。 (3)为什么说高等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1.高等教育是提高劳动者能力的重要手段; 2.高等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 3.高等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调控作用; 3.评价作用; 4.激励作用。 (5)简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突出强调的素质培养。 1.要求具有进取、开拓、创新精神,用于迎接时代挑战; 2.要求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3.要求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 4.要求具有开创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和法律意识; 5.要求具有较高的道德和理性; 6.要求具有国际意识。 (6)大学职能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社会经济发展; 2.科学发展; 3.大学内在逻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