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 重要知识汇总

马哲 重要知识汇总
马哲 重要知识汇总

第三章辩证法

★★辩证法原理总结【13 个原理】

1.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辩证思维)①联系的观点。②发展的观点。③矛盾的观点。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①内容: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②方法论意义:要学会用整体、全局的观点看待事物。③结合习近平讲话:其一,面对改革,坚持整体全局的观点,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五位一体”。其二,要实现中国梦——坚持“四个全面”。其三,全面地把握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就要正确处理好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关系。其四,毛泽东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在《论持久战》中全面分析了敌我、中外、历史和现实之间的种种矛盾,对抗战作出了高度精辟的判断:抗战,中国是必胜的,中国抗战是持久战。游击战在抗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从而驳斥了“亡国论”“速胜论”,中国抗战的胜利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判断的正确,证明唯物辩证法的强大威力。

3.发展及其过程论①内容:发展的内涵、实质以及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②方法论意义: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看待事物。③结合习近平讲话,要用历史的观点准确把握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首先,正确认识日本侵华的历史,才能正确地把握中日关系。其次,正确认识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中流砥柱的作用。

4.关于度的原理①内容: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都是指维持事物质的稳定的量的范围。②方法论意义: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把握分寸,把握火候,防止过犹不及。

5.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质量互变规律)①内容: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新的基础上又引起新的量变。②方法论意义:我们要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相结合,要把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①内容:矛盾的同一性离不开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离不开矛盾的同一性。②方法论意义:任何事物的关系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和平发展、全球化的时代中,我们要学会求同存异(和为贵)、取长补短、双赢共赢,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7.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对待矛盾的态度)①内容:矛盾存在于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自始至终——时时有矛盾。②特点:反映了事物的共性,是绝对的。③方法论意义。对待矛盾的态度:面对任何事物,实质是面对矛盾。去分析、解决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④结合习近平讲话: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强化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矛盾在现实中的表现形式,而面对矛盾就是要勇于面对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8.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①内容:事事、时时的矛盾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②特点:反映了事物的个性,是相对的。③方法论意义。对待矛盾的方法: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殊矛盾,才能把握事物特殊的质,从而把握事物;是解决事物矛盾的关键,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殊矛盾,才能把握并找到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

★背诵提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可以论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结合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和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来分析如何对待矛盾。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面对矛盾的态度:面对矛盾,分析解决矛盾。第二,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告诉我们,面对矛盾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①内容首先,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事事、时时的矛盾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因

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其次,相互联系。个性包含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②方法论意义: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首先,是把握矛盾、辩证法的关键。其次,是认识事物的一般方法——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最后,要求我们把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依据,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0.主次矛盾关系原理①内容首先,区别。主要矛盾:事物发展中处于主导、支配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事物发展中处于被主导、被支配作用的矛盾。其次,联系。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影响着主要矛盾。最后,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方法论意义首先,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其次,面对事物众多矛盾,要着重抓主要矛盾。最后,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中心环节、抓关键、抓根本。

11.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①内容首先,区别。主要方面:事物发展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次要方面:事物发展中处于被主导、被支配地位。其次,联系。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最后,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方法论意义首先,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反对一点论、均衡论。其次,面对事物矛盾的双方要着重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最后,面对事物要抓本质,面对形势要抓主流。

12.辩证否定关系原理①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是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②特征:事物发展的环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自我否定来实现;事物联系的环节。③实质:扬弃。既克服又保留,既克服了肯定方面的消极因素,又保留了肯定方面的积极因素。

★背诵提示结合习近平讲话:(1)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2)我们提出要协调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3)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13.否定之否定规律①内容:事物的发展只有经历两次否定才能同时解决矛盾双方的消极因素,同时保留矛盾双方积极因素,事物的发展才能完成。揭示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事物内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必然要经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两次否定是一个完整的周期。②形式: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只强调前进性而否认曲折性——直线论,只强调曲折性而否认前进性——循环论。)

★★认识论原理总结【9 大原理】

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论述创新及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辩证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认识不仅反映物质世界而且创造物质世界。(2)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实现的。

3.如何认识(过程、规律)(1)认识的总过程认识是一个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最终实现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就是到实践中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是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如何实现第一次飞跃:①

感性材料必须丰富、全面、正确;②遵循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也就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3)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就是从认识到实践。如何实现第二次飞跃:①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自身需要和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决定性的环节);③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④要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非理性因素(1)内涵:认识中的非认知因素——精神因素(本能、习惯、动机、目的、信仰、情绪、情感、意志)。认识中的非逻辑因素——心理因素(灵感、直觉、顿悟、猜测、幻想)。(2)作用:动力作用;诱导作用;激发作用。

5.真理与谬误(1)区别真理:人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范畴。谬误:人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错误反映。(2)联系真理是在与谬误的相比较中而存在,相斗争中而发展。(3)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转化。谬误向真理转化。①谬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②敢于面对谬误和失败,在批判谬误中就可以探索和发现真理。

6.真理的双重属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1)相互区别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就整个人类认识,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③体现了人的认识的无限性、至上性。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①广度上,真理有待于扩展。②深度上,真理有待于深化。③体现了人的认识的有限性、非至上性。总结: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体现了人的认识的无限性和有限性,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2)相互联系①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总是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包含有客观内容)。②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是由无数个相对真理所构成的)。(3)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断地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发展的过程。(4)两种错误倾向绝对主义: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相对真理。相对主义:只承认相对真理而否认绝对真理。(5)方法论意义(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作为绝对真理要坚持,作为相对真理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两种错误倾向。

7.真理和价值的关系(1)相互区别真理: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范畴。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2)相互联系真理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真理的目的、归宿。(3)方法论意义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从客体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人文精神要求从主体出发,以人为本(今年考生需要特别关注科学发展中的消极作用,例如转基因问题、智能技术问题、环境问题等)。

8.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

9.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①不确定性: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的实践活动一时无法检验某些理论的正确性。

大学马克思主义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复习知识点汇总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6.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7.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的存在形态?意识的本质? (1)客观实在性。 (2)时间和空间 (3)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8.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实践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原理: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不仅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是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11.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特点?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3)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 12.发展与运动的区别与联系?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1)区别:性质不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动作,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运动;而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联系:发展一定是运动,而运动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叫发展。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2.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指导 一、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及三个组成部分 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义。 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区别:唯物辩证法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而上学是以静止不变的眼光看问题。 1、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梳理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梳理个人在社会历史 中的作用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上期习题回顾】 (多选)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社会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答案:ABD 解析: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C 错,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是剥削阶级,但也是是革命的动力,属于人民群众范畴。 ?【知识点精讲】 ①个人与社会历史 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②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

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对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着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称之为杰出人物。 ③历史人物的作用 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其次,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最后,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因此,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 ?【命题方式与注意事项】 此知识点属于高频核心考点,知识点相对简单,但是大家往往会掉入“历史人物作用”的圈套,一定要认真分析,重点掌握“历史人物可以对历史事件起决定作用,但是不能对历史的进程起决定作用,对历史进程起决定作用的只能是人民群众”。 ?【习题演练】 (多选)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

马哲知识重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组成。 1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第5页。 2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第2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第22-23页。 1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关系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是派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法的根本分歧? 1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重中之重点第40页。 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第40-41页。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页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意于同一性中。(4)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5)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第42-43页。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2)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四)物质,运动,时空,规律以及他们的特征第23-32页。 (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特征: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3)时空:值得是时间和空间。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泛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马哲理论知识点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

马哲重要知识点

马哲重要知识点 一、问答题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回答: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这个人类社会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从它的理论体系构成要素来看,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 ⑤从概念上来说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

①时代和实践基础: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现实需要) 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个也会是多项选择题)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三)为什么说马克思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根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为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一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第一节主要知识点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P27) 2、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有神论、无神论;辩证法、形而上学。(P29) 4、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5、列宁的物质定义。(P30) 6、意识的起源和本质。(P30) 7、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 8、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P32) 9、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32) 10、什么是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是什么?(P32) 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P33) 12、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P35) 13、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 1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8—39) 第一章第二节主要知识点 1、什么是联系?联系有那些特点?(P40) 2、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 4、矛盾及其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P43) 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 6、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P44—45) 7、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P45)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P45) 9、什么是质、量、度?(P46) 10、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P46) 11、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6—47) 1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P47) 1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意义(P49—50) 14、辨证思维方法有哪些?(P50—52) 第一章第三节主要知识点 1、规律及其特点。(P54)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P55) 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主要表现。(P56—57) 4、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P57—58) 5、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58—59) 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P59)

大学马克思重点知识点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 形式:简答题(5、6道)论述题(2道) 主体与客体: A.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的客体是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成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它主要表现为: 第一,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来看,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的特点,但它亦体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地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第二,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来实现的。主体对象化是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即主体客体化。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即客体主体化。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类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现实世界的矛盾,这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内容。 B.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含义。(1)主体: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具体的人。(实 践主体和认识主体,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体力和智力,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主体的能力结构是:第一,人本身的自然力因素是其物质基础;第二,智力技能因素,即进入主体实践后动领域,为主体所实际具备的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凝结而成的统一体;第三,精神动力因素,主体的情感和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它对主体实践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的实践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体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等形式。 (2)客体:进入人的实践范围和认识范围的客观事物。(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是实践客体与认识客体的统一,认识对象与改造对象的统一。 2.辩证关系: 区别:(1)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认识者与被认识者的关系。(认识关系) (2)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改造者与被改造者的关系。(改造关系) (3)需要与满足的关系;需要者与满足者的关系。(价值关系) (4)地位和作用不同。a.主体处于支配、主导地位,起能动作用。 b.客体处于被支配、从属地位,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联系:(1)相互依存的关系 (2)相互作用的关系:改造与制约 (3)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只能就主体而言。) 运动与静止 A.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形态、属性、结构和功能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表现出来。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同物质一样,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宇宙间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也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载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设想非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无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狭义相对论中著名的质速关系已为许多实验所证实。这一关系表明,物体的质量随其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已为现代自然科学所充分利用。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重要知识点汇总(一)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的。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 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完整版)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 答案: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怎样理解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答案: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5、简述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 答: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考研政治_马哲知识点汇总

一、绪论 这一章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准备阶段,在宏观上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主要容和特征进行了阐释,对于考生来说,需要把握这部分的主要容,虽然一般不涉及大题,但是却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奏与铺垫。 具体来说,此知识点包含三方面的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激化 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两论成果:先后产生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论这一部分容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畴中基本原理性知识,从世界观的引入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探讨,带领我们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周围的世界。 在这部分容中,对于世界物质第一性的确认是整个辩证唯物论的基石,由此扩展开的物质观容考察多见于选择题。要求我们在理解的层面进行把握。对于实践和意识领域的容需要

2019考研政治知识点分析:马哲唯物辩证法汇编

【篇一】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定义: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人强加的。 多样性: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主要联系、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等。其中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事物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 普遍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联系、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的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定义:事物运动变化中内在具有的前进的上升的运动。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负责,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发展的过程性: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恩格斯: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的观点看问题。 【篇二】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范畴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现象和本质 含义、辩证关系、方*意义 (1)含义: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假象)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的内在联系 (2)辩证关系:相互区别,又是相互统一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和每章重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和每章重点汇总

————————————————————————————————作者:————————————————————————————————日期: 2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2、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3、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5、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4、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大学马哲期末详细知识点归纳教学内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才会变成现实。 3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物质、运动及相互关系,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客观实在性。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相互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题,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3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性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联系与发展,如何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018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P2 (一)含义: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及其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1、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 2、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其他记忆点: 1、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2、马克思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P10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3)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革命性是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我们要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与此同时,我们又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各个阶段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的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