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案

第三章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案
第三章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案

主备老师:二次备课老师:学科:科学

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

(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读图:

(三)温室效应

.海水中溶解氧气量增加

.气候变迁引起森林的大量减少

,丁是呼吸作用

自然界的水循环新人教版必修教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学案导学 一、课标解析 了解水圈内的各种水体类型的数量和分布,了解淡水有限性,增强合理用水的意识. 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水体的相互关系,加深对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的理解. 掌握水循环的概念、领域、类型、环节和地理意义,根据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关系,调整自己的作为,趋利避害。 二、主干知识梳理 存在形态:、、 , 分布最广、数量最少的是,分布最少,数量居中 的是__。 相互联系存在空间:、、,海洋水是最主要的 的水体陆地水:地表水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水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的关系。自然 界的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连续运 动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时空特点: 动力:、重力能等 水循环的环节:、、、、下渗 过程和意义类型:、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在水循环这个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 地、,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的状态,并维 持了全球水的。 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水循环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 和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的平衡。 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地表 形态。 三、典题解析 [例1](03年上海地理)水循环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地球上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请回答下列两题: (1)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可理解为。 古诗曰“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理解,通过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形成水的海陆间循环。 (2)在全环水循环中,陆地水主要通过方式进入到大气层中。 解析:(1)题借用古诗句考查河流补给来源以及形成陆地径流雨水补给的原因。黄河流域河水补给形式上有多种形式,但是降水补人是主要方式。陆地上地表径流主要通过大气环流(含季风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和以降水的形式补充地表水。 (2)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环节等知识,应扣住“陆地水进入大气层”这一环节进行分析。 答案:(1)雨水是主要补给季风(2)蒸发、植物蒸腾作用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 环教案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自然界的水循环》 理科第4组 高中地理刘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之间的联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点: 1.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目的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传说在大海东面,非常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深 不可测的无底渊谷,叫“归墟”。由于“归 墟”的存在,百川归海,大海永远不会满溢。 提问:为什么滔滔江水汇入大海,大海的水位 不见上升呢? 通过创设 情境,引 起学生兴 趣,活跃 课堂氛 围。 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相互联系的水体教师1、布置学生阅读教材P54图读图“水圈的构 成”,了解水体的构成: 2、板书:“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 和思考的 好习惯, 并提高学 生从地理 图表中获 取有用地 理信息的 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P54图“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 系”下的文字和图画内容,观察河流水与其他 水体之间的关系,并且思考: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一课时练习( 含答案)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是等; 产生氧气的途径是。大气中的氧气的含 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和物质的燃烧 等运动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 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环。自然界中的氧是在不断循环变化的。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自然界中的碳可以以单质和化合物的形态出现,碳在自然界中也是可以循环的。碳的循环主要通过CO2来进行的。它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是植物经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化合生成有机物,在一作用中又以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被植物再度利用; (2)是植物被动物采食后,有机物被动物吸收,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硪,并通过释放回大气中又可植物利用。 (3)是动植物残体被分解,以及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人生态系统和碳循环。 3.温室效应 大气中等温室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从而产生。在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55%,其他还包括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甲烷、氯氟烃等。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①;②;③;④。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使用;②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减少。 (2)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开发新能源;③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题型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1)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填“是”或“不是”)缓慢氧化。 (2)下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 ⑥中选择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产生氧气 的有。 (3)将沸点不同的气体分离开来,常采用液化分离 法。如,控制温度在-183℃时,可将空气中氮气(N2) 与氧气(O2)分离。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该 过程属于(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是,消耗氧气的途 径有(任写一点)。从氧循环的角度分析,早晨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比傍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要, 你的理由是 。 题型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二课时目标分层教学案

浙江省开化二中初中八年级下学期科学学科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2课时)目标分层教学案一、目标分层双向表 二、教学案导学促教 情景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中,你认为含有碳元素的是。 2、呼吸作用表达式为, 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为。 3、分析上述两个表达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教师转入新课 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之间有什么关系? 新知探究 一、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可以是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在大气中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通过来完成的。 [读图]P82:自然界中碳的循环,讨论分析:自然界中碳的循环主要有哪些途径? 1、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 1、CO2→作用→物→作用→CO2 2、CO2→作用→物→吸收→体内氧化→CO2 3、CO2→作用→物→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分解作用→CO2 4、CO2→作用→物→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反应→煤、石油、天然气→燃烧→` CO2 2、二氧化碳的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被消耗 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 量。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稳定含量对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二氧化碳在中

层大气的热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小组讨论: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这对碳循环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回答后小结:增加了大气中的量,从而破坏了碳在自然界的平衡,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的后果。 二、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的含义:大气中具有与温室玻璃相似的作用,对地球起着 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查阅的资料和课本内容,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其利弊,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治温室效应的加剧? 学生回答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和利弊 2、温室效应的成因:二氧化碳像温室玻璃一样,来自能很好地穿过到达大地使地面温度,而却很少能穿透这层二氧化碳,使得它具有 作用。 3、温室效应的利弊 利: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适于动植物生存。 弊:近百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加上森林面积因而急剧减少,使大气中的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 措施: 学习小结 一、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通过来完成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 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二、温室效应 近百年来,由于大量使用,加上森林面积因而急剧减少,使大气中的量增加较快,致使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并引起一系列恶果。 三、分层效果检测题 课堂检测题 1.下列事例不属于碳循环过程中的某个环节的是: A.可燃物燃烧B.植物光合作用 C.植物呼吸作用D.微生物分解残体 E.植物的蒸腾作用 2.下列情况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多() A.利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B.汽车数量增加 C.发展太阳能、水能以代替煤、石油等燃料 D.植树造林 3. 二氧化碳虽然只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但对动植物的生命 活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右图所

高一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 【教学媒体与教具】

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

高中地理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三维目标定向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⑵.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依据资料和所掌握的知识,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一课时练习 含答案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与碳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就是等; 产生氧气的途径就是。大气中的氧气的 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与物质的燃 烧等运动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 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环。自然界中的氧就是在不断循环变化的。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自然界中的碳可以以单质与化合物的形态出现,碳在自然界中也就是可以循环的。碳的循环主要通过CO2来进行的。它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就是植物经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有机物,在一作用中又以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被植物再度利用; (2)就是植物被动物采食后,有机物被动物吸收,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硪,并通过释放回大气中又可植物利用。 (3)就是动植物残体被分解,以及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人生态系统与碳循环。 3.温室效应 大气中等温室气体具有吸热与隔热的功能,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就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从而产生。在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55%,其她还包括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甲烷、氯氟烃等。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①;②;③;④。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使用;②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减少。 (2)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开发新能源;③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题型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填“就是”或“不就是”)缓慢氧化。 (2)下图就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 ⑥中选择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产生氧气的 有。 (3)将沸点不同的气体分离开来,常采用液化分离法。 如,控制温度在-183℃时,可将空气中氮气(N2)与氧气(O2) 分离。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该过程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就是,消耗氧气的途 径有(任写一点)。从氧循环的角度分析,早晨空气 中的氧气含量比傍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要,您的 理由就是 。 题型二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诗歌创作朗诵----“我是一滴水”,了解自然界里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认识水的重要性。 2.通过设计云、雨、雾形成的模拟试验,认识蒸发、液化对自然界水循环的作用,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分析运用的能力。 3.通过比较水在蒸发液化的前后成分变化,认知水循环对自然界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难点】帮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三、教学准备 【器材】 活动一:学生撰写的散文诗歌“我是一滴水”,自然界水循环的音像资料 活动二:热水瓶、热水、玻璃片、冰块、大小烧杯各1个、表面皿 活动三:玻片2个、胶头滴管2个、酒精灯、烧杯2个、池塘水、试管夹、显微镜 【资源】工作纸 四、教学内容 【教学流程】 情景1 录像展示 活动 探究云雨雾形成实验 水循环的意义 活动 诗歌 朗诵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问题 观察思考后提出 活动 水质循环 前后变化

【活动设计】 活动一:我是一滴水 活动目标: 1.学生通过诗歌创作朗诵----“我是一滴水”,了解自然界里水循环的基本过程。2.在诗歌朗诵创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学生认知水平,认识到水的重要性。 活动二:探究“云、雨、雾”形成试验 活动目标:通过设计云、雨、雾形成的模拟试验,认识到蒸发、液化对自然界水循环的作用。

活动三:探究水循环在自然界的意义 活动目标:通过比较水在蒸发液化的前后成分变化,认知水循环对自然界的意义。 五、训练与评价 【举例】“活动工作纸”(见下表) 自然界里的水循环(一) ------------探究“云、雨、雾”形成试验

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学情分析 高一(1)班是一个“慢热型”的班级,在刚开学的时候,地理课的课堂效果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经过半个学期的调整,现在高一(1)班的学生思维已经变得较活跃,绝大部分学生上课精神面貌很好,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了。本节课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和高考有很多的相关性,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高考和生活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使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 ②课前布置活动题:黄河的断流现象,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协助学生树立准确理解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等等。 五、教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六、课时安排:1节课 七、课型:授新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回”了吗?引入新课自然界的水是持续循环运动的。 【板书】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自学探究1】结合图3.1,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体有哪几种存有形态? 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有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小结(展示课件幻灯片4和5)。 答案:1、地球上的水体的形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简单介绍分布); 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有空间上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陆地上的水体分为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板书】1、水的存有形态:气态、液态、固态 2、地球上的水体分类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自学探究2】阅读课本P54图3.2,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河流的补给方式有哪些?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小结(展示课件)。 答案:1、图中河流的补给方式有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和永久性冰川融水)、湖泊补给、地下水补给;涉及的水体有雨水、冰雪、湖泊和地下水等。 2、丰水期:河流补给湖泊;枯水期:湖泊补给河流。 【板书】3、河流的补给形式: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和永久性冰川融水)、湖泊补给、地下水补给 【小测试】探讨一下黄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情况? 答案:黄河水补给地下水。 【过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转承】“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为什么黄河水仍然持续东流入海而不枯竭呢? 【板书】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自学探究3】阅读课本P55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水循环的概念; 2、水循环的类型及其过程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板书】1、水循环 2、类型: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3.7自然界中得氧循环和碳循环(II)卷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3.7 自然界中得氧循环和碳循环(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9题;共18分) 1. (2分)空气成分中会造成温室效应的是() A . 氧气 B . 二氧化碳 C . 氮气 D . 稀有气体 2. (2分)生态系统的碳﹣氧循环中,能使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内,又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 . 人类 B . 细菌、真菌 C . 哺乳动物 D . 绿色植物 3. (2分)下列有关地理、环境等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仍然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 B . 由于目前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C . 地球上发生的地震大多数是有感的,但对人类造成严重破坏的极少 D . 地壳运动规律非常简单,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目前绝大多数板块移动现象 4. (2分)如图所示为一个封闭透明的生态瓶,该瓶放在有光的地方,3天后小鱼仍能正常生活,最关键的原因是()

A . 水草能制造氧气 B . 水草能制造有机物 C . 水草能吸收二氧化碳 D . 水草能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 5. (2分)在碳循环中,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态系统主要通过() A . 蒸腾作用 B . 呼吸作用 C . 分解作用 D . 光合作用 6. (2分)(2014·湖州)今年6月8日至14日是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主题是“携手节能低碳,共建碧水蓝天”。根据如图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中, 错误的是() A . ②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B . 在生物群落的食物链中,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的 C . 在城市交通中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能减少①过程的发生 D . 绿化环境、爱护草木有利于③过程的进行 7. (2分)在温室大棚里把种植和养殖结合,可实现优势互补。下列对这种生态模式的错误叙述是() A . 养殖为种植提供有机肥料 B . 种植为养殖提供丰富的氧气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赛组别高中理科组 课程名称自然界的水循环 指导教师何红 参赛队成员朱杰飞、胡成相、黄启芬、杨桃、张兴兰

目录 1.教案.................................................... 1-15 2.学案................................................... 16-21 3.选用教材封面复印件 (22)

授课学科地理授课 年级 高一授课 时间 2011年5月28日 授课内容(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课 型 新 课 课 时 1 课时 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 本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它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解读本标准,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课堂学习应落实在示意图上,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第二,“标准”不要求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 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 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第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 “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 的一般要求。 第四,本标准把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陆地各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情感目标 1 .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一、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二、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用具】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 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 45 %)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板书】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计算机显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教材第58 页图3.2)。 【引导】结合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思考教材第58 页的读图思考题。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⑵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课件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环示意图、区域图、热点材料为载体,突出查水循环的原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考预测】1.以大型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城市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以区域图、水资源分布及利用图表为背景,考查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结合有关水资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水圈的组成 1.图解水圈的组成 2.特点: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知识点一: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1.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各个环节 ________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画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在右中画出水循环环节箭头方向,标注各环节 及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xx山东卷)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知识点二: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高频考点】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 授课对象:八年级 授课时间:1课时 教材分析: 《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是浙教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空气与生命》中第六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程分为氧循环与碳循环两大部分并拓展了臭氧与温室效应的一些知识,氧循环与碳循环均分别通过其循环途径作出其循环图示,其中碳循环是在氧循环的基础上进行讲解,通过生活中的经验入手讲解氧循环,再由氧循环扩展到臭氧层的知识,而碳循环在氧循环基础上加以解释,据此讲解由于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故而将本节课的内容完整联系在一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碳氧循环都将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学情分析: 从教材整体来分析,《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一课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基础上的后续,学生对氧和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也有所了解,知道一些物质的相互转化后也就可以明白氧和碳进入循环的部分路径,初二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能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但还不能了解土壤中的一些微生物分解作用,对于碳循环的部分途径了解的不够全面,对于臭氧与温室效应也不是很了解,通过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们了解全面培养他们系统的总结知识的能力,并且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对现象进行解释。因此可以主动学习,最终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2)了解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过程与方法: 1. 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和氧循环的方法。 2. 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自身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 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体验成就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 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3. 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导学案

2.6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与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 与转化。 2、了解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4、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 度。 【预习导学】 1、想一想:自然界中,生物不断进行进行呼吸,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那么地球上会不会因此而耗尽氧气,充满了二氧化碳呢? 2、课前实验一:通过实验探究产生和消耗氧气的途径(可参照书本64页活动) 记录:蜡烛熄灭的时间。 【思考】这个模型中消耗氧气的途径是什么?产生氧气的途径又是什么? 【画一画】你能设计图表模型来表示玻璃罩内氧循环过程吗? 课前实验二:书本P68的活动,得出实验结论并加以分析。 实验结论:盖有玻璃片的杯内水温较____(填“高”或“低”)。

2、找一找:你听说或知道臭氧吗?请搜索有关臭氧的知识。并记录: (1)位置:________层 (2)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O2和O3的相同点和区别? 相同点:都由____元素组成。 臭氧物理性质:臭氧是一种具有________色和________味的气体,它____溶于水。臭氧化学性质:有很强的氧化性,不稳定。 (4)臭氧层对人和生物有什么影响? (5)臭氧层为什么会有空洞?会给地球带来什么后果? 【课中任务】 任务一:自然界中氧循环的途径有哪些? 1、交流预习导学1、2。 2、小组讨论:在自然界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哪些?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什么? 思考:(1)根据氧循环的原理,在屋内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使空气保持清新? (2)假如有一天叫你在大棚内种植大量的蔬菜,你打算如何使棚内的蔬菜增产? 任务二:认识大气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交流预习导学3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要点详解 知识点1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氧循环的含义 氧循环是指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而增加,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使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恒定的过程。 2.氧气的产生途径 植物的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3.氧气的消耗途径 (1)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吸入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2)动、植物死亡后的残体被分解,最后被氧气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3)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的,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4)另外还有钢铁生锈、食物腐败等都要消耗氧气。 4.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模型图 例1 提高植被覆盖率对保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也有重大意义。这是因为绿色植物能通过() A.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B.光合作用吸收氧气和二氧化碳 C.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D.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和二氧化碳 知识点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碳循环的含义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有机物的燃烧以及生物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被消耗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来的数量大致相等。

2.自然界中碳的形式 碳是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中的碳以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或(在空气中以二氧化碳,在生物体内以有机物)形式存在。 3.自然界中碳循环的主要途径 4.影响碳循环的因素 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从而破坏碳在自然界的平衡。 例2 下图是“生物圈碳—氧平衡”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B两个过程中,能够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是A过程 B.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 C.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加剧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知识点3 温室效应 1.大气温室效应的含义 地球上的有些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化学式为CH4)等能像玻璃、塑料薄膜一样,让太阳光辐射的能量穿过大气层被地面吸收,同时防止地面辐射的能量逸散到宇宙空间去,使地面的气温升高,产生类似温室的。 2.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1)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使用。 (2)乱砍滥伐而造成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 3.温室气体:、H2O、O3、N2O、CH4、氯氟烃、全氟碳化物及六氟化硫等,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说明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组成。其中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因为水循环是本章教材的基本理论,是学习全章知识的基础,因而是重点学习内容。本节课,教材首先给出水循环的概念,然后围绕一幅“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具体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情分析】 对于“大自然的水循环”这一内容,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常识,但是认识的不够全面,还未能上升到科学理性的层面去分析理解,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刻地区认识。【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圈内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关系。 (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3)理解大自然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老师通过“绘制、讲解、分析”等形式,让学生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1)陆地水的相互关系(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设计思想】 1、采用案例教学。在教学采用多个案例,把抽象的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原理具体化,而且建立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之上,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 2、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抛开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通过看图思考、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讨论等板块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多媒体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

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示意图

1. 夏天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看到门里冒出白气,这是()A.冰箱内的冰升华为水蒸气B.冰箱内的冰熔化成水后,迅速汽化成水蒸气C.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D.冰箱内的水蒸发成的水蒸气 冬天,人说话时,可以看到口里呼出“白气”;夏天,打开冰箱时,也可以看到从冰箱里冲出“白气”.下列对这两次“白气”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冰箱里的气体液化产生的B.冰箱里冲出的“白气”是冰箱里的气体汽化产生的C.口里呼出的“白气”是口里的气体液化产生的D.口里呼出的“白气”是口里的气体汽化产生的 夏天,刚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棒,其周围会出现“白气”,这是由于()A.冰棒周围的空气被液化B.冰棒周围的水蒸气被液化C.冰棒发生了汽化D.冰棒周围的水蒸气升华 用水壶烧开水,当水沸腾的时候,在壶嘴外面较大范围内都有“白气”出现,但最靠近壶嘴附近一段距离却没有“白气”,主要原因是()A.靠近壶嘴的地方没有水蒸气B.靠近壶嘴的地方温度较低C.靠近壶嘴的地方水蒸气运动得太快D.靠近壶嘴的地方温度较高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白气”,刚从冰箱中取出的雪糕周围也有“白气”,如图所 示.下面对这两种“白气”的解释正确的有()A.两种白气都属 液化现象B.两种白气都是原来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C.壶 嘴冒出的白气是壶里冒出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D.雪糕周围的白气 是雪糕升华形成的 小明同学认真观察了烧开水的过程.他发现当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出现.但通过更进一步的观察,小明同学又注意到:“白气”的位置总是与壶嘴口有一小段距离,而在水壶嘴口位置却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为什么? 答:在离壶嘴一小段距离的位置不断有“白气”出现,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小水珠,但在水壶口处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水壶口处的温度比较高,喷出的水蒸气不能放热液化. 小明同学认真观察烧开水,通过初步观察,发现当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出现;但通过进一步的仔细观察却发现;出白气的位置总是与壶嘴口有一小段距离;而在水壶嘴口位置却什么也看不见,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上面的两个现象 寒冷的冬天,房间的玻璃窗上常常会,玻璃上冰花图案各异,有的像兰花,有的像马尾松,还有的像一朵朵的梅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回答下列问题:(1)冰花在玻璃的室内(填“室内”或“室外”)表面与冰花的形成有着相同物态变化的是霜(a.霜 b.雾 c.露)(3)结冰花的物态变化名称是此过程要放热(选填“吸”或“放”). 指出物态变化名称1.冰冻衣服变干2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固体粮虫剂 变小的过程3日光灯变黑4人工降雨5

自然界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相互联系的水体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以及陆地水相互补给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升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2.难点:水体的相互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水,在我国的文化中具有阴柔之美。古人云:上善若水。从其自然属性而言,又有人说“水无常形”,形状百变取决于其容器。从它的位置来讲,我们又可以说“水是那样的飘忽不定”。它也许是太平洋的一滴水,但转眼就在太阳的曝晒下变成了轻盈的水蒸气飘散在空中。而后,它又在天空中变成晶莹剔透的雪花,翩翩落于高山之巅。日光渐强,小精灵化身为滴滴清泉渗出石缝,欢快地跃入小溪,或到胡杨体内周游一遭又升腾上天;抑或奔腾而下通江达海。 承转:水在四大圈层中循环往复,那么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都是以什么形式存在呢? 二、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的三态 活动:教师用两个透明的杯子,一个加入热水,一个加入冰块。要求学生观察水的形态。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固态、液态、气态 承转:既然水以这三种形式存在,那么它们的数量关系以及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总结:液态水:数量大、主要分布在地表 固态水:数量次之、主要分布在高纬高山

气态水:数量最少、主要分布在大气中 承转:水的存在贯穿了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这四个圈层。并且各种形态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换。所以我们说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水体的类型 活动:①指出图中主要的水体类型。 ②按照水体的存在形态、空间分布对图中的水体进行分类。 ③说明图中所显示的陆地水体的主要类型。 3.陆地上的水体 活动:①指出冰川水与河流水之间的关系。 ②水位是指河流、湖泊、海洋及水库等水体水面的海拔。那么,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用图像加以说明(在上图箭头上填注该过程成立的条件,在下图字母处填注该过程成立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