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2章 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第2章 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第2章 社会化

第二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一、社会化的定义(掌握)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定义

1、弗洛姆的定义

社会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它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

2、赖兹曼的定义

没有任何一个儿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状态中成长起来的,从婴儿出生的时候起,他就受着各种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影响,而这些人和事塑造了他对世界的认知,个体意识到它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它们都吸收进去的过程。

3、安德烈耶娃的定义

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途径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

4、霍兰德的定义(目前被广泛采用)

一个婴儿是带着众多的行为潜能来到人世间的,这些行为的发展有赖于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联系,包括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儿童在人类社会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抑制某些冲动,并被鼓励获得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和价值,这个过程叫做社会化。

(二)我国社会心理学者的定义

1、一般的定义:

社会化是人在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人们能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吸收社会价值文化、发展和丰富自己个性的过程。

2、沈德灿的定义: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指出,社会化是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3、时蓉华的定义:

从社会文化传承角度来看社会化,把社会化看成是文化的继承,是使社会发挥维持与继承的作用。

4、陈元晖的定义:

提出“濡化”,即社会化的观点,也是从社会文化传承角度出发,认为社会化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类长期所积累下来的文化为中介而起作用的。

(三)本书的定义

1、上述观点的共性:

第一,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技能、知识、价值、动机以及在社会群体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的过程,它使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其有哪些期待,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

第二,社会化是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

第三,社会化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继承的手段。

2、本书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历程(了解)

1、儿童期社会化(基本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指个体在儿童期学习生活知识、语言,培养其他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确立道德及价值判断标准的过程。

大约3个月,婴儿能辨认照料者的面貌,必须开始发出和接收强烈的情感信息。12-18个月,对外部世界产生兴趣,发展语言,理解符号。

3-6岁,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抽象概括能力比较差。

学龄初期,学校使其身心得到集体锻炼,心理逐渐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

2、青春期与青年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为未来角色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的社会学习过程。

3、成年期社会化(初级社会化)

初级社会化:在一个人的早期阶段为各种承认生活角色所作的基本准备(包括基本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已经完成,个体的自我已经发展起来,但是个体的人格依然在成长变化。

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变化,个体将随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责任、义务和角色,以适应这些新的挑战的过程。

4、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再社会化的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强制性的;二是非强制性的。

三、社会化的内容(掌握)

1、道德社会化

(1)定义: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研究方法:谈话法——通常向孩子提出一对实例,询问情境中个人行为的好与坏。研究结果:

3岁前,前道德阶段,多以自我为中心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对待;

3-7岁,他律道德阶段,多从行为的效果做判断;

7-12岁,道德主观论阶段,判断行为的是非依靠行为背后的动机来判断。

(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研究方法:沿用了皮亚杰的方法,但目的是借助道德两难的问题情境(即著名的“海因茨难题”),了解儿童道德判断后如何说明其判断的理由,即探讨儿童对道德判断的内在认知心理历程。

研究结果:道德发展阶段论——三个时期六个阶段

第一时期:前习俗道德期。

第一阶段,避罚服从取向,不从行为本身着眼,而从行为带来的后果着眼,如果后果带来奖励行为就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对行为对错的判断持利益交换的观点,帮助别人是为了希望别人帮助自己。

第二时期:习俗道德期。

第一阶段,乖孩子取向,即对行为对错的判断多以符合家庭社会期待的乖孩子为标准;

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取向,开始认同社会规范、自觉遵守的义务与责任。

第三阶段,后习俗道德期。

第一阶段,社会法制取向,对行为的对错判断多以合于社会大众权益所定的法规为基础,个人行为符合公定法规者为对,违犯公定法规者为错;

第二阶段,普遍伦理取向,个人根据其人生观与价值观,建立了真理和正义的一致性与普遍性信念。

(4)中国传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第一,家教。

以“孝”为核心;尚勤俭,戒奢侈;尚谦逊,戒浮躁。

注重习惯的培养,利用亲子关系加深道德情感,始于家庭,移于社会。

第二,尚贤。

从春秋时期开始倡导和实施的一项整治措施,是指国家提倡尊重贤人,推举、选拔、任用贤人,实行贤人治国。

对中国传统道德社会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明确社会成员的角色及其相应的权利义务和道德要求,利用社会舆论和奖惩措施实现社会尊师重教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5)中国现代社会的道德社会化研究

罗毅的研究:中国人道德感情的基本特点和道德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章志光等的研究:提出品德形成三维结构的设想;

郑晨的研究:时代变迁导致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的变化;

陈会昌、李伯黍:当代中国人或当代中国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及道德判断等问题。2、政治社会化

(1)定义

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步接受与获取被现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行为取向与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是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一般社会化的核心。国家意识或爱国情操的培养是公民的政治态度与政治意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心理学家海斯和托尼的研究发现

儿童的国家意识依三个连续阶段逐渐发展:

第一阶段:国家象征期。升国旗、唱国歌、悬挂领袖肖像是培养儿童国家意识的途径。

第二阶段:抽象国家观念期。儿童通过自己或家庭所享有的公民权利、履行的社会责任、参加的各种社会活动来培养国家意识。

第三阶段:国际组织系统期。儿童随年龄增长逐渐知道世界由许多国家所组成,他们所在的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员,爱国观念扩展到自己所在国家在国际上所承担的职责。

3、法律社会化

(1)定义

法律社会化是关于法律信仰的形成、法律准则规范的内部化及法律遵从行为等方面问题的社会化过程。

(2)美国心理学家塔普的研究——法律社会化发展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先习俗阶段,关键在于服从。

第二阶段:习俗阶段,关键在于维持规则。

第三阶段:后习俗阶段,关键在于制造规则。

(3)霍根的研究

霍根认为法律社会化包括了对规则的遵从、对社会期望的敏感和他人生活的关心以及观念的成熟等。

(4)我国李伟民的研究

考察了自小学到大学的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法律观念的发展,得出了和塔普相类似的发展模型。

(5)张积家、王慧萍的研究

做了相关青少年法律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将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道德和情感定向阶段;法律和理智定向阶段。

第二节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掌握)

一、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

各种家庭因素,诸如父母的文化素养、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气氛、父母的表率等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及个性的形成。

宁静和谐的家庭,会使孩子感到安全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情绪安宁、待人和善。

气氛紧张的家庭,使孩子容易形成忧郁、不信任感和情绪不安的个性特征。

虽然家庭在个体最初社会化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父母工作繁忙,与孩子面对面接触大为减少,因此家庭以外的社会化主体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2、学校

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儿童在学校获得其在社会和文化传统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政治意识、政治态度的培养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儿童在学校扮演学生、同学、朋友等社会角色,接受纪律的约束、学习各种规范、接收各种形式的评价,从而表现出自我控制、与人友好相处、服从指导等。

3、同辈群体

自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班同学、同龄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儿童在与其相处中建立独立性,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缺乏对社会人生的实际了解,缺少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

4、大众传媒

电影、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使个体有效地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灌输各种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心理学家布鲁默、社会学家豪斯:电影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犯罪倾向和行为。

沃尔森姆:阅读漫画书可以导致青少年犯罪,漫画书的内容给儿童提供危险、扭曲的世界观,改变儿童对现实的看法。

多数研究者认为:电视暴力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侵犯行为与侵犯倾向。

网络的优点:使个体方便高效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生活技能;网络的虚拟世界使青少年能够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利于对不同角色的领悟理解;网络的匿名性助于个体个性的培养、独立自主意识的提高。

网络的缺点:暴力色情信息极大威胁青少年社会化;网络的非现实性让青少年沉迷在虚拟的世界中,造成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危机;网络传播信息的异质性容易导致青少年的认识偏差。

二、文化对社会化的影响

1、不同社会文化中的独特之处,对个体的社会化进而对不同民族成员的共同人格与社会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2、文化常常通过某种方式和途径进入到民族成员的心理结构中,这就是文化的内化。

3、个体将文化直接纳入自己的心理结构中,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心理结构,进而进入到民族成员的认知结构,形成某种特定的认知图式,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民族心理。

4、民族心理是受到文化熏陶而形成的,民族性格则是文化积淀的结果。

第三节社会角色概述

一、社会角色的定义(掌握)

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社会角色主要包括三种含义:社会行为模式;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符合社会期望。

社会角色并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表现,而是统一社会关系里相对应的角色之间交互影响的行为。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掌握)

1、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

(1)理想角色,也称期望角色:指社会或团体对某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设定的理想的规范和公认的行为模式。理想角色可以是明文规定的,也可

以是约定俗成的。理想角色属于社会观念的形态。

(2)领悟角色:是个体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行为模式的理解。领悟角色属于个体观念形态。

(3)实践角色:是个体根据其对角色的理解而在执行角色规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实践角色属于客观现实形态。

(4)角色差距:在现实生活中,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三者之间不可能完全一致,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这种差距就是我们所说

的角色差距,它是由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主观因素在于个人

领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差异,客观因素在于社会环境和实践过程

中客观条件的不可预料和控制。

2、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1)先赋角色:指个人与生俱来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它通常建立在遗传、血缘等先天的或生物的基础之上,由社会规定的角色也

属于先赋角色之类。

(2)自致角色: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活动而获得的角色。自致角色的获得需要具备独特的素质、才能、技巧和特殊的训练。

3、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1)规定性角色,也称正式角色:指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方式和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角色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要求理想角色和实践

角色高度一致。

(2)开放性角色,也称非正式角色:指个人可以根据对自己地位和社会期望的理解,自由地履行角色行为。

4、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

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认为,只要人们聚在一起组成一个群体或社会,并在其中发生互动,则必然有一部分人拥有支配权,而另一部分人则被支配。具有支配他人权力的个体扮演的就是支配角色,受他人支配的个体扮演的就是受支配角色。

5、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1)功利性角色:指该角色行为是计算成本、讲究报酬、注重实际效益的。(2)表现性角色:指该角色行为是不计报酬的,或虽有报酬,但不是从获得报酬出发而采取的行为模式。

6、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

根据角色的性别,可以分为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

性别角色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待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有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男女两性的差异不仅表现为不同的生理特征,而且还表现为不同的社会特征。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人们对不同性别的人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而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即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第四节角色学习、扮演和失调

一、角色学习

1、角色领悟

(1)对角色地位的领悟。

(2)对角色义务的领悟。

(3)对角色行为的领悟。

(4)对角色形象的领悟。

2、角色技能学习

(1)认识技巧:包括在与别人交往中根据得到的线索正确推断他人和自我的社会地位,进行准确角色定位、推断相应地位并予以恰当的角色扮演的能力。

在认识角色技巧中,移情能力尤为重要。

(2)运动技巧:任何角色的扮演都要求有适当的姿态、动作、面部表情和声调等运动反应。表一性功能非常重要,是通过角色扮演者的动作、语言表情

等一系列运动形式来说明想要表达的含义。

二、角色扮演(掌握)

1、定义

角色扮演,即角色实践,是角色期待和角色领悟的发展,是个体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

2、米德的角色理论

“心灵”:能够洞悉他人态度和行为意向的能力。

“自我”:自我是个体在与具体他人的互动中产生,将自己最终确定为某一类客体。米的认为:只要个体能够扮演他人的角色,那么他就能自动控制他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行动。

3、戈夫曼的“戏剧理论”

戈夫曼从角色概念出发,将社会与舞台进行了广泛的比较,几乎把现实生活的情境完全必做戏剧表演,把社会成员看做演员,着重研究角色行为的符号形式。

4、综合判断角色扮演优劣的三个尺度

(1)角色扮演的数量

(2)角色扮演者的介入

(3)角色扮演的时间

三、角色失调(其中掌握角色冲突的类型及解决的办法)

1、角色丛与角色紧张

(1)角色丛:指处在某一特定社会地位的人们相互之间所形成的各种角色关系的总和。

(2)角色紧张:在角色丛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要求角色者去履行,如果多个角色同时对一个人提出各自的角色要求,由于人的时间

和精力有限,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即角色紧张。

2、角色冲突

(1)定义

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也就是个体不能执行角色提出的要求就会引起冲突的情境。或者说,角色冲突是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中出现的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的状态。

(2)类型(掌握)

角色内冲突:指由于角色互动对象对同一角色抱有矛盾的角色期待而引起的冲突。角色间冲突:往往是由角色紧张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个角色丛中的几个角色如果同时对其提出履行角色行为的要求时,就会发生角色间冲突;另一方面,当两个角色同时对一个人提出两种相反的角色行为要求时,也会引起角

色间的冲突,这需要角色扮演者在这两种相反的角色行为之间做出痛苦的选择。(3)原因

第一,角色准备不足。

第二,多重群体的社会化。

第三,角色人格与自然人格的冲突。

第四,边际人的角色冲突。

(4)解决办法(掌握)

第一,角色规范化。

第二,角色合并法。

第三,角色层次法。

第四,角色地位变化法。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222-第2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2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1节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是( )。 A.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B.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C.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 D.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以解释社会互动 [答案] B [解析] B项是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侧重于心理学提出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A项是艾尔乌德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C项是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对社会心理学做出的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定义。D项也是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2.关于社会心理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B.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C.心理学和社会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两个主要学科母体 D.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答案] D [解析]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3.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两者是有区别的,社会心理是( )。 A.外显的B.内隐的 C.客观存在的D.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 [答案] B [解析]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而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4.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他人影响而发生改变,他人影响不包括( )。 A.现实B.宏观C.想像D.隐含 [答案] B [解析] 奥尔波特把社会心理学界定为“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像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5.( )是勒温提出的研究人们社会行为的公式。 A.B=f(P,E) B.P=f(B,E) C.B=f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 一、社会心理发展 1、社会化 2、态度及其测量 二、认知社会心理学 1、社会知觉 2、刻板印象与归因 3、自我概念 4、价值取向 三、社会互动 1、沟通 2、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 4、助人行为 5、侵犯行为 四、社会影响 1、从众、依从和服从 2、劝导与态度改变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 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 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三、迅速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 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 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被认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美]G.W.奥尔波特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 (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 f——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学者霍兰德 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启蒙期。 经验描述——形成期。 实证分析——确立期。 K.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 ?对于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系统性原则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伦理原则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社会化的概念(1)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 ——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概念(2)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 ?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社会化的基础)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乐国安-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电子教案 优质文档 新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近八十年来的发展状况 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对社会心理学的创史之年及其成立的标志,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作为一门业已形成的学科,一个长足发展、成果累累的独立领域,必然会在其诞生之前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在1971年所著的《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中将其称为“社会哲学”阶段(后两个阶段是“社会经验化”和“社会分析论”)。而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称它为“孕育时期”。 社会心理学同心理学、社会学一样,在其形成之前都依附于西欧思辨哲学的母体之中。作为哲学这一母体,我们无法从中寻找出“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论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不少涉及这个领域的思想观点。从总体上看,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企图设计一种社会,使其中的孩子因适当的教育而得到适当的塑造。这一观点为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所继承,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塑造的爱弥尔就是理想社会教育出来的理想少年;时至今日,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F.Skinner)的《超越自由与尊严》、《沃尔登第二》等一系列著作也都出自同一母题。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来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弗洛伊德(S.Freud)的“心理动力说”部分受到亚氏《诗学》中的“宣泄说”的启发。美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G.Allport)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的主题思想” 的创始人。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 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经济变革所导致的大动荡促使人们用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六节沟通的结构与功能.doc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一、沟通的定义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1、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 2、大众沟通(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大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二、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七个要素构成。 (一)信息源: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 (二)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词。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 (三)通道: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人际沟通是以视听交流为主的沟通。在各种沟通方式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因为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信息外,还有交流双方的整体心理状态的信息,并且沟通者和接受者还有互动和反馈,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四)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 (五)反馈: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 (六)障碍 (七)背景: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沟通的背景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 三、沟通的主要功能 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 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划分) 1、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优势: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参考资料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心理咨询师真题整理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含复习资料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三级)真题2010年5月 1.(单选)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A社会认知 B社会心理 C社会行为 D社会影响 2.(单选)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 A角色不清 B 角色失败 C角色中断 D角色冲突 3.(单选)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是() A哲学思辨阶段B学派阶段C实证分析阶段D经验描述阶段 4.(单选)“性别”表示() 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D男女在社会方面的方面 5.(单选)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 A近因效应 B收银效应 C光环效应 D刻板印象 6.(单选)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的代表性理论 A新行为主义 B认知心理学 C发生认识论 D精神分析论 7.(单选)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不包括() A交换原则 B平等原则 C强化原则 D相互原则 8.(单选)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的行成有重要影响,反映在() A光环效应 B刻板效应 C近因效应 D期待效应 9.(单选)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叫() A控制点 B三维 C可控制 D平衡 10.(多选)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包括() A算法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复述策略 D启发式策略 11.(多选)人类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 A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B人脑复杂的神经网络 C良好的社会规范 D社会角色的引导 12.(多选)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 B行为表现的反馈 C活动的性质 D参照群体 13.(多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 A情绪 B兴趣 C动机 D经验 14.(多选)态度的特点包括() A完整性 B内在性 C稳定性 D对象性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从众 一、从众的定义 社会影响: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行为的特点如下: (一)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三)从众行为虽然有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二、从众的功能 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价值与行为方式。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1)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2)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三、从众的类型 (一)真从众 (二)权宜从众 个体的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附和群体的要求。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的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 (三)反从众 个体的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比如群情激奋时,作为领导也受感染,想法和感受与员工一致,但为了防止事态失控,领导在行为上的表现却很理智和冷静。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一)寻求行为参照 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它原因(如不熟悉情况等)而必须从其它的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它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个体从众,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二)对偏离的恐惧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本章导学 本章概要 本讲将主要讲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历史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学习指导 本讲的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抽象,需参照案例和资料领会贯通。 案例导入 心理研究中保护被试的守则 1. 心理学家应致力于提高心理学科学、教学和实践的准确性、诚信度的真实性。 2.心理学家应该尊重所有人的尊严和价值、个体的隐私权、私密的自我决断的权力。 3.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时候,无论是当面进行,通过电子交换系统还是其他形式进行交流,都必须征得个体的知情同意。 4.在征得同意时,心理学家应告诉被试研究的目的、预期的持续时间和过程,让他们知道有权参加或者在实验开始之后退出研究。 5.保护任何媒介记录的私秘性信息是心理学家的一项基本义务,他们对此应该合理谨慎的措施。 6.心理学家不应进行欺骗的研究,除非他们作出判断,认为研究预期的重要科学、教育或应用价值可以使其技术运用合理化,并且有效的非欺骗备选过程不可行。 7.心理学家应尽可能早地向被试解释作为实验设计和进行的必要组成部分的任何形式的欺骗。 8.心理学家提供机会,让被试及时得知有关研究性质、结果和结论的确切信息,应采用合理措施来纠正被试可能形成的错误观点。 章节内容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而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研究对象。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其实就是寻找有关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什么是社会心理学问题的答案。当然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很多,有人曾说过,有多少位社会心理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鉴于我们不可能一一陈述,因此我们把国内外主要的学术观点进行分类介绍。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1、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例如,一个人对于他人在许多场合下的行为做出了相同的判断以后,就有可能把一些相对稳定的印象归结到那个人的身上,推测他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将会产生类似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在许多场合下都很兴奋、激动,就可以推测他在类似的情境中也会产生兴奋、激动的行为。人们就是通过社会认知来推断他人的行为的。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认识他人当时潜在的心理状态,即所谓“以己度人”。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往往认为他人的心胸也是宽广的。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会发生偏差,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况下,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与行为动机更加容易发生错误。 2、社会认知的依据:即认知者凭什么来推测判断他人的心里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 一是依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 二是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 因此要正确地认知他人就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例:因为你经常与某人打交道,非常了解他,知道了他在某种情形下或在某种态度上的行为后经常会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态度。 如:某女孩一挨批评就抹眼泪,当他又犯错被老师叫去时,同学 们就会推断,她肯定又会哭鼻子,或看见她红着眼睛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就会推断,她肯定又被老师批评了。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是自身的经验与体会来认识他人当时的潜在的心理状态,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因此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容易发生偏差,尤其在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例:说别人推测错误时,常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固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社会刺激,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不同,其社会认知也必然会表现出种种不同的特征。 1.认知的选择性即人们根据社会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的进行社会认知。 人们对于社会刺激的态度不同,在认知上也不同,可能认知也可能不予认知。这固然与社会刺激物本身的强度有关系,但所谓强度,主要不是社会客体本身的物理强度,而是其本身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对认知者来说价值的大小。也就是说,它给人们带来的是奖励还是惩罚,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如果估计某种社会刺激将给自己带来奖励,有益于自己,就会选择它作为认知对象。相反,如果它将给自己带来惩罚,或者对自己不利,就会采取置之不理或逃避行为,不以他为认知对象。 可见,人们是根据社会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地进行社会认知的。简单地说,人们是根据社会刺激物是否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有用及有用的程度大小来决定取舍的。 例:人们知道够买福利彩票,既有益于社会,又有益于自己,一方面有可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甚至巨额的回报,另一方面可得到社会赞许,获得精神汇报,因此人们会争相购买。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测验题)

一、单选 1、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 (A) 行为(B) 个体所处的情境(C) 个体(D) 函数关系 2、社会心理学的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A) 观察(B) 实验(C) 思辨(D) 归纳 3、社会行为是由()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 社会因素(B) 现实生活(C) 周围环境(D) 即时情境 4、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 (A) 行为(B) 函数关系 (C) 个体(D) 个体所处的情境 5、社会学习论的理论根源是() (A) 心理分析(B) 行为主义(C) 认知理论(D) 人本主义 6、()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A) 家庭(B) 大学(C) 杂志(D) 意思 7、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系,即() (A) 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B) 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C) 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 从心理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8、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属于() (A) 角色冲突(B) 角色不清(C) 角色中断(D) 角色失败 9、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A) 主我(B) 客我(C) 镜我(D) 超我 10、全部社会化的前提是() (A) 性别社会化(B) 政治社会化(C) 道德社会化(D) 语言社会化 11、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 (A) 自尊=成功/自信(B) 自尊=成功/抱负 (C) 自尊=自信/抱负(D) 自尊=抱负/成功, 12、自尊是个体对其()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A) 社会角色(B) 自我概念 (C) 自我意识(D) 自我价值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 (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二 ( J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三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_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 ( J如何提出问题 — ( J如何阅读文献 二 ( J研究方法选择 三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四节社会动机概述教学教材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产生新的需要,这一循环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一)激活功能 社会动机激发个体产生社会行为,使个体处于活动状态,是行为的启动因素。 (二)指向功能 个体的社会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社会动机使社会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三)维持与调节功能 个体的社会行为在达到目标前,社会动机起维持作用;如果行为受阻,但只要动机仍然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它会以别的开工继续存在,比如由外显行为改为比较隐蔽的行为,这是动机的调节作用。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对提高活动效率有重要意义。但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人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社会动机各类很多,本单元主要介绍五种: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利他动机。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 2、F.H.奥尔波特(F.H.Allport,1924)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 3、社会学家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4、勒温(K.Lewin,1936)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 (P,E)。其中,E的涵义是个体所处的情境。 5、社会行为是个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6、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7、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8、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 9、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个体层面的研究内容 10、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 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 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1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辩。 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 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18、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1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20、口头调查又称为访谈法。 21、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 22、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2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研究者应该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 24、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25、系统性原则不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26、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现在的)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地,叫档案法。 27、关于档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 28、勒温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29、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30、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31、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存在所谓的“生态学效度”问题 3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F.H.奥尔波特。31、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33、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摩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 34、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社会交换关系式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 35、“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的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剥夺-满足命题 36、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 37、集体潜意识不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 38、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单元爱情 一、爱情的定义 著名的爱情研究学者哈特菲尔德。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特点如下: 1、爱情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侠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含同性恋。 2、爱情是个体发展到身心相对成熟的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 3、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一种低级情绪。 4、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 5、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所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判断。 二、爱情与喜欢 社会心理学家鲁宾对爱情和喜欢的形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爱情不是喜欢的一种特殊形式,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依恋。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时,会高度特异性地去寻找对方来伴同或宽慰,而喜欢的对象不会有同样的作用。 2、利他。恋爱中的人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对方有不足时,也会表现出高度的宽容。最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人,在恋爱中也会表现出某种理解、关怀、宽容和无私。 3、亲密。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部分。 三、爱情的发展阶段 社会交换论者视求爱者为理性主义者,人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幸福的对象做伴侣,而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据此理论,爱情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一)取样与评估 男女双方在某一群体中选择愿意交往的对象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交往的受益与成本以及相互抵消后的盈余。如果受益与盈余超过自己的期望值,那么对方就会成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二)互惠 在此阶段,男女双方尽可能地交换收益。既为对方提供收益,也从对方获

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DOC)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范围分类 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 两者的区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 影响人的行为。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 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 为的动机与自我概念等是如何发生作用 的。 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室实验法 (二)现场调查 (三)现场研究法 (1)现场实验 (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 隐蔽性观察)

(四)模拟研究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 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基本特征: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 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 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 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 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 20-30年代: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 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 50年代:社会交际 60年代: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70年代:重点涉及归因研究 80年代:日益重视认知、应用的研究 代表人物:勒温 2、第二章中相关的理论(了解) 第三章社会化(重点) 一、社会化的定义 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特点 (1)个人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 (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的 (4)社会化是通过人的 三、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 (二)学校的影响 (三)家庭父母的影响 四、社会化的类别(自己看一下就行) 五、社会角色的获得 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的期待效果。(了解) 六:社会化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看几遍) (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 1.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 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

基础知识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概述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这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从孕育它的两个主要学科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不同的研究传统,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取向,即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科划分为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实证分析阶段。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学者霍兰德(E.P.Hollander,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 一、哲学思辨阶段(人文学科时期) ▲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在这一段,有关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是和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混杂在一起的,很难把“纯”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分离出来。 二、经验描述阶段(社会科学时期) ▲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的重要学术思潮包括:㈠达尔文的进化论㈡德国的民族心理学㈢法国的群众心理学㈣英国的本能心理学㈤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三、实证分析阶段 ▲实证分析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此后,由于研究方法的进步,社会心理学取得了越来越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广泛。 ▲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两位先驱是:①勒温(K.Lewin)是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之父。 ②F.H.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①价值中立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二)调查法:1.访谈法2.问卷法(三)档案法(四)实验法 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价值体现在:①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力;②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一、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社会学习论吸收了行为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一)简史: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二)学习的机制 ▲在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的机制主要有):①联想;②强化;③模仿(榜样)。 (三)观察学习(模仿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