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史观

群众史观
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都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坚持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坚持英雄史观,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现实的人是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广泛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只有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第二,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第三,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第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

第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每个历史阶段和历史事变中的主要人物,既是历史剧的“剧作者”,又是历史剧的“剧中人”。可以说,“剧作者”与“剧中人”的比喻是对所有历史人物和政治领袖历史地位及作用的最生动的揭示。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明显地打上了其个人印记,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杰出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家,由于他们在知识、才

能、品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往往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比较深刻地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顺应时代潮流,集中群众智慧,提出新的理论,并组织和领导广大群众为实现特定的历史任务而斗争。因而对历史的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但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也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三)从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英雄”的历史规律告诉人们: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受社会种种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制约。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即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方法。所谓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是指要把历史人物置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去认识和评价,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标准去苛求古人。

所谓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要把历史人物放到他所属的阶级中去考察,即要对历史人物的阶级归属做出一般分析,又要通过特定历史阶段的阶级关系对历史人物的特殊性格和特殊表现做出具体的说明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理念根基,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指南。马克思主义 群众史观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先后 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 政的最牢固根基”等执政理念,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履行 了自己的诺言。 一、群众史观的实质和根据 群众史观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所形成,后来经过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发展起来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群 众史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过程的积极主体,一般说 对社会发展起着主要决定作用。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上的活 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 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非常明确地表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 体的思想。 第二,人民群众是英雄人物的创造者。英雄人物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比普通个人要大得多。但是,英雄人物是时代和群众的产物,不是英雄 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创造群众,而是群众创造英雄。对群众史 观的发展做出过突出的、独特的贡献的普汉列诺夫证明,决定社会发展的归根 到底不是杰出人物的愿望和思想,而是社会存在的物质条件的发展,是物质资 料生产方式的变更,是各个阶级的斗争和在物质资料生产方面的相互关系的变

更。因此,如果杰出人物的思想和愿望与社会的经济发展背道而驰,与先进阶 级的要求背道而驰,那末他们就会变成无用之物;反之,如果杰出人物的思想 和愿望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正确反映先进阶级的要求,那他们就能 成为真正的杰出人物。 第三,普通个人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普通个人与英雄人物是一种辩 证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普通个人的作用越来越大。列宁不但十分强调人 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而且很重视普通个人的作用。他指出:“随着人们 历史创造活动的扩大和深入,作为自觉的历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在数量上也必 定增多起来。”[列宁在这里所说的作为历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既指群众的群体,也指群众的个体,即普通个人。列宁还强调:决定历史结局的是广大群众,而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只是少数人,“如果这些少数人不中群众的意,群众有 时就会对他们不太客气”。 群众史观的实质,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它是为人类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作哲学上的论证的。马克思在开始创立唯物史观的时候就指出过,作为 人民群众主体的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心脏”。列宁则指出,作为自觉的历 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正是“历史创造者”。毛泽东的论述对群众史观的实质作 了某种总结。他以富有文学色彩的笔调写道: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 造历史?提出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他以十分简洁的笔触写道:“人民, 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对这个根本问题作了高度概括的回答。 群众史观作为关于人民群众地位和作用问题的惟一正确和科学的历史观,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坚实的历史根据。总的说来,它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 史观基本问题的原理在人的作用问题上的运用和体现。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唯物史观与历史哲学

唯物史观与历史哲学 历史哲学是一个与历史学有关的哲学分支,通俗易懂的“历史哲学”的界定:历史哲学是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旨在探讨历史的模式与意义、历史学的性质与方法、历史写作的结构与规律等问题。历史哲学有二义:广义指研究社会历史最一般规律或研究认识这些规律的方法的边缘性学科;狭义指近现代西方哲学中关于历史演变规律和关于历史理解性质的学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哲学”一词专指那种用幻想的联系代替历史真实联系的社会历史观。 就广义而言,历史哲学的内容和范围随着历史的变迁有很大变化。中国古代有过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的变迁是由土、木、金、火、水五种德性或性能反复循环更替决定的;欧洲中世纪有过上帝决定论,认为人们仅仅是历史的话剧演员,上帝才是他们的导演。这些思想反映出了当时对社会历史发展根由的看法,但还没有构成历史哲学的专门学科。最早把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作为专题,在唤醒人们的“历史意识”方面做出贡献的是18世纪意大利的思想家G.B.维科,他力图在神意之外寻找历史规律,以反对宗教神学的历史理论。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明确使用了“历史哲学”一词,意指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应超越堆积的史实,达到一种哲学的或理性的认识。之后,历史哲学渐渐成为人们专门研究的知识门类。近现代西方的唯心主义历史哲学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讨论:①历史演变的规律是什么;②历史理解的性质是什么。对前者的回答形成了思辨的历史哲学,对后者的回答形成了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它们把人类社会看成一个历史过程,力求从总的联系上把握这个过程,并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知识部门,在思想发展史上有积极的贡献。但是,它们都不是从历史本身,而是从一般抽象原则出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两种对立的观点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两种对立的观点: 英雄史观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梁启超:“历史是英雄的舞台,舍英雄便无历史” 英国思想家:“世界历史不过是伟大人物的传记,伟人的历史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即使有些政治家,甚至开明的封建帝王有贵民、重民的思想。 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可载舟亦可覆舟” 但是,他们仍不是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可以说,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是以往一切历史观理论的共同特征 产生这一切思想的原因: 社会历史呈现出来的面貌,往往是必然过程深藏于内,偶然情节显露于外;体现这一必然性的大多数群众默默无闻,而给历史事件情节打上印记的代表人物则名垂青史 我认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如果没有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没有吃、穿、住、用等必要的物质生产资料,人们就不能生存下去,也就无所谓政治、科学和文化艺术等各种社会活动,也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而这些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都是劳动群众创造的,并不是少数几个英雄任务创造的。 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因为任何精神产品都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古代的医药学、农学、文学艺术等都是总结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产物。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精神财富唯一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广大的普通劳动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原料 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都是在民间发现的基础之上被推上历史舞台的; 明代写《本草纲目》的药物学家李时珍 牛顿说:“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巨人就是指人民大众

第三,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在所有社会活动和政治变革中,人心的向背代表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胜败的关键。 如: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成功, 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法资本官僚的成功,根本上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作用 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杰出人物往往比大众更敏锐的观察到社会的细微变动,提出超越时代性 的杰出见解; ●杰出任务往往比人民大众拥有更大的权利和影响力,可以引导一些社会 思想和舆论; ●杰出任务往往有非常的魄力,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留下 重要的一笔 但是这些无法和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影响相提并论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这种观点才比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人民群众是历史都创造者,在创造历史过程中取决定作用。 关键词:人民群众、唯物史观、创造者、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虽然不久,但是却深有体会。不仅仅是老师妙趣横生的课堂,更是马克思主义的深邃的思想让我感叹不已。通过这门课我懂了很多道理,这次我就说说我对人民群众的理解和体会吧。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怎样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这是在社会认识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不仅从客体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而且从主体的角度回答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唯物史观呢?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中的作用。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些内容。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 孙正聿 【专题名称】哲学原理 【专题号】B1 【复印期号】2007年11期 【原文出处】《哲学研究》(京)2007年9期第3~7页 【作者简介】孙正聿,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编者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划时代的哲学革命”的实质就是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也是哲学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哲学研究》继今年第3期发表了孙正聿教授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后,又刊发了商榷和回应的文章,以作为把这一研究引向深入的开端。 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对它的研究乃至发展、创新,不能仅仅限于抽象的概念思考或文本解读,而是必须面向生活实践。今天,全球化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现代化的推进和世界格局的变化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的改革开放更提供了大量的新经验、新问题。善于把时代的问题转化为哲学自身的问题,在解释和解决中国和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中表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是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史唯物主义对全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都有指导意义。当前,理论和现实中的大量争论都涉及到历史唯物主义问题。我们应当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领域,关注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中的哲学问题,在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并显示出它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独特价值。 《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一文发表后,得到学界的关注。读过李荣海先生与之商榷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及其世界观意义》(见《哲学研究》2007年第8期;以下简称“李文”)后,我感到有些理论问题进一步凸显了出来,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仍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意义的问题。 一、世界观及其解释原则 当人们把哲学定义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时,人们对“世界观”概念本身的理解不仅是有歧义的,而且正是由于这种歧义构成了对哲学的不同理解。这就是说,在对“世界观”的理解中,蕴含着各不相同的解释原则;只有揭示这些不同的解释原则,才能澄明各种不同的哲学世界观。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地揭示了由三种不同的解释原则所构成的世界观理论:一是以客体的或直观的解释原则所构成的旧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二是由抽象的能动的解释原则所构成的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三是以人的感性活动为解释原则所构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这三种解释原则构成了三种世界观,亦即构成了三种不同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从根本上说是关于世界观的解释原则的革命。正是以人的感性活动为解释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全部旧哲学,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解释原则,这是我所写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一文的基本出发点;正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该文构成与“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版)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是什么?P3 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群众路线 分析法等。) 3、马克思主义的四大鲜明特征是什么?P11 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 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理基础。②鲜明的政治立场。即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大学生该如何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7-P19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一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个价值观。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③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④将马克思主义化作自觉的行动。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要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5、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P30-P31 (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重要 意义。P43 (1)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 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2)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3)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群众史观的现实意义

浅析群众史观的现实意义 马颖(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摘要:群众史观学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我们所学的教材中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在逐渐的被弱化,笔者通过群众史观的创立过程,所包含的内容还有在历史中所体现的作用来着重阐述群众史观的现实意义 Abstract:All-sidedness learn as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in what we have learned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eory in gradually weakened by mass,the author of historical process,which was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history and the embodied in the role of all-sidedness to which focuses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关键词:群众史观创立内容历史作用 Keywords:All-sidedness;founded content Historical role 作者简介:马颖,女,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10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8【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11-0061-01 恩格斯说,马克思一生有两个最主要的贡献:一个是唯物史观,一个是剩余价值学说。而唯物史观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理论。群众史观这一原理是唯物史观的两大基本支柱之一。但是,目前的群众史观这一原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我们所阅读的课本中的比重在不断的减少,其重要的意义也被很多的人所忽略,难道时代的变迁真的使群众史观的重要意义在减轻吗?笔者认为,群众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依然重要。 一、群众史观创立的过程体现了其不可动摇的理论地位 其实马克思的群众史观思想,从他的博士论文的《序言》中,我们就已经初见端倪。到1845年春天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直至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群众史观完全形成和成熟的时期。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到“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观点时指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1](P17)“这种学说”其实就是指“英雄史观”,而马克思已经开始发现群众史可以改变环境,并且不受环境约束,教育者本身也要受到群众的教育,而不是形成其中一部分人的高高在上。《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群众史观理论,他的理论活动都是来源于实践,并为群众的实践活动和根本利益服务的提出“过去的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他所关注的是群众,“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P262)“绝大多数人的”实际上是指占人口多数的被统治者看不起的普通群众理论从属于实践活动。可以说群众史观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然而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群众史观依然发挥着它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群众史观所包含的内容是我们构造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 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包括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人的价值、人的解放,并且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普通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怎样发挥作用,简单的说群众史观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群众史观虽然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并不完全等于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还包括社会构成和社会发展规律等等。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3](P360)而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原理在人的作用问题上的运用和体现。具 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史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P1031)江泽民就曾提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抓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动权”[5]为什么要紧抓“三农”问题,那是因为解决三农问题是祖国能进一步发展和不断进步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农民富才是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上升的基础。群众史观的内容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三、群众史观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千年的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杰出人物虽然比大众更敏锐的观察到社会的细微变动,有更大的权利和影响力,在关键时刻能起到带头作用来挺身而出,但是这些都无法和人民群众所做的贡献相对比。封建王朝时期,由于受不了酷刑和苛捐杂税的迫害,秦朝君主的残暴不仁兴起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战争,还有之后的项羽、刘邦的灭秦之战,一直到清朝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乃至之后的抗日战争农民起义从来都没有间断过,人民的反压迫反侵略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中国的农民曾经高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抗君主的暴行和权力的世袭,也曾经凭借小米加步枪坚持了八年的抗争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这一个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并不是要证明某个人物的出现对社会的改变,而是人民群众的民心所向,推动着历史前进的道路。群众史观的研究本来就是应该联系历史,使其与整个人类的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并且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的应用到我们的社会中来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笔者认为,每一个理论产生发展存在的价值都在于其与具体的实践想结合,群众史观虽然近些年来在教课书中阐述的不多,但是我们在人民群众身边发生的每一个重大改变和事件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反而在祖国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中得以体现。只有真正理解了群众史观的含义,重视它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才能更好的运用到我们的实践生活中来,体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1 [3]列宁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4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3 政治 思政探讨 61 --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一、马克思主义 1.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①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 ③将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2.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理论基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6.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根本价值目标):实现xxx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辩证唯物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①物质意识何者第一性②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2.物质 (1)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反映。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①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否认绝对运动,相对静止绝对化会走向形而上学;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5)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3.意识 (1)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本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主观) 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环境和人口因素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3)关系:①决定、反作用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完全同步)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②劳动对象③劳动者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2)生产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诸多关系客观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的生产关系作为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物。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4)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 (5)生产方式:①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②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与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 (2)上层建筑:①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②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 (3)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4)2,3是社会基本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地位和作用不同,2是更为根本的矛盾 (5)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社会形态更替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骨骼)又包括上层建筑(血肉),缺一不可。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4.①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阶级性 ②国家实质: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5.五大动力:①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基本×) ②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⑤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唯物史观的当代意义

唯物史观的当代意义 唯物史观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 实意义。 第一,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价值导向。作为经济运行形式,商品经济是人类的一个必经阶段。随着社 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一经出现,便极大 地冲击着束缚在人们身上的血缘的、宗法的关系,将人从直接 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前提。诚然,马克思也曾强烈谴责了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物的依赖关系”,但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形态而言,它能使人的社会关系更 加丰富,更能促进人的发展。我国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 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顺应了历史 发展的规律。但是,市场经济也有其固有的弊端,如自发性、 野蛮性以及商品货币拜物教等,又都在新的形式上束缚、阻碍 着人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力 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经济发展。人的发展,既是 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评价经济发展的尺度。因此,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应该是创造精神的、物质的各种条件,为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解放奠定基础的一个动态 过程。 第二,为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撑。人的发展需具备多方面的条件,除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 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外,还必须包括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 面的共同发展与进步。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取得巨大成 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 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生态、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 矛盾日益凸现;在评价体系中,重增长轻发展、重速度轻效益,唯GDP是瞻。总之,在建设中重物轻人,忽视了促进人的全面 自由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并着力解决当前人在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努力促进并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协调发展。 第三,唯物史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指导 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始终 都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

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都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坚持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坚持英雄史观,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现实的人是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广泛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只有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第二,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第三,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第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 第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每个历史阶段和历史事变中的主要人物,既是历史剧的“剧作者”,又是历史剧的“剧中人”。可以说,“剧作者”与“剧中人”的比喻是对所有历史人物和政治领袖历史地位及作用的最生动的揭示。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明显地打上了其个人印记,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杰出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家,由于他们在知识、才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摘要: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位,一直以来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说法,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位是LI前集中讨论的话题,这一问题关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前提。笔者针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唯物主义存在的问题,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以及马恩经典原著中的话语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本质,阐释了把握这一解释原则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定位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所在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种提法完全违背了列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一整块钢铁的旨意,列宇说:意识总是反映存在的,这是整个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看到这个原理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有着直接的和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可能的。[《列宇选集》第2卷,第330页]这里重点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可分割性、整体性、统一性,并不能山此判定还存在与历史唯物主义并存的辩证唯物主义。对于这一定位存在两种可能情况:一是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运用和发展,两者有时间上的先后;二是两者相提并论,平行并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两个组成部分共存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这两种情况都毫无例外地承认了一个现实,就是关于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和看法与关于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和看法是完全割裂的,分门别类地把它们装入两个不同的框架中,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把历史作为研究领域和解释对象的唯物主义,这势必造成人所赖以生存的整个世界的断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截然分开, 或者说这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人本身就生存在统一成体系的世界中,而对于自然界形成的一般规律与看法并不是与存在于历史中的主体无关的消极对象,其中必有人的历史活动参与在内。因此,这一提法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对象性活动,会把自然与人类社会自然地割裂开来,这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这一定位在逻辑上隐含的问题是科学与哲学的混淆,科学与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科学是对世界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研究的是存在者,在这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对自然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思维规律的总结,就是对存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心得体会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唯物史观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现, 是人类科学思想的最大成果之一.如同马克思本人所说;“要发现这种唯物的历史观没有前提是绝对不行的.”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诸多著作中都有阐述,不同时期的著作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发展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1、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初步形成唯物史观 马克思在做《莱茵报》编辑时通过与官方关于莱茵省议会林木盗窃案和地产分析以及摩塞尔农民状况的论战之后,开始逐渐探索经济问题.他认为自己当时“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所以通过在巴黎的进一步学习,于1844年发表《政治经济学手稿》.这篇文章指出将市民社会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切入点.马克思借用“市民社会”概念鲜明地概述了市民社会作为生产关系是构成政治国家和其他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并不像黑格尔所说的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作为经济基础的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等上层建筑.将市民社会作为经济基础,顺着这

个思路马克思引入了唯物史观.与此同时,马克思还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提出了生产分配原理,是马克思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同时期的恩格斯发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状况进行了科学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综合,揭露了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 2、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唯物史观的创立 《提纲》对费尔巴哈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实践的重要性,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明确了社会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作用.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整个唯物史观的基石,《提纲》正确解决了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同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彻底清算.从论述人类历史的前提和社会政治结构同生产的相互关系,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并对唯物史观做了概括性的论述.1844年马克思发表的《神圣家族》完成了对黑格尔派的彻底清算.批判黑格尔的唯心史观及其称群众为“精神的敌人”,把群众说成是“非批判的”、是消极被动的“群氓”.阐述了无产阶级的重要历史作用. 3、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唯物史观的进一步发展 《序言》从五个层面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性的表述.文章从宗教的批判到哲学的批判,从哲学批判到国家和法的批判到私有制的批判,逐步深入直到资产阶级社会关系,最终达到对资本主义经济关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考研必备)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哲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eg:物质决定意识辩证法 学历史唯物主义eg: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为第一性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为第一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的含义 一、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的含义 ——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社会意识的独立性 它表现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手段)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将生产关系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①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 ②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根本特征: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与英雄主义史观

马哲素材收集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史观是英雄史观。这种历史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了人民群中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创造历史。把活跃在历史前台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无视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的作用。 (二)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具体活动 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中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2、唯物史观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3、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广大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须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前提。在当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参与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个人在历史社会中的作用 (一)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在分析或评价个人在历史作用时,要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观点。(二)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一般人强烈。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社会变革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例如像蒋介石、毛泽东这样的历史人物。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怎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现象,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历史人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