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哮病病案

第三节 哮病病案
第三节 哮病病案

第三节哮病

定义

宿痰伏肺→诱因、感邪→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气道挛急→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流行与发病

哮病是中医内科常见病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左右。中医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著,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且通过扶正治疗,达到祛除宿根,控制复发的目的。

释义

哮——呼吸时喉间发出的喘鸣音。因哮必兼喘,故又称哮喘

以特征呷嗽——咳嗽气急,呀呷有声(《证治准绳》)

为名哮吼——“夫哮吼以声音名,喉中如水鸡声是也”(《寿世保元喘门》) 齁鼻合——均指气喘时鼻息气粗声高而言,为古病名,指哮喘发作时痰

鸣,喉间如拽锯声

以病因寒哮、冷哮、热哮、风痰哮、食哮、鱼腥哮

为名酒哮、水哮、盐哮、糖哮、年久哮

以病理性质命名——实哮、久哮

朱丹溪创“哮喘”病名

范围

中医——是指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属于痰饮证的“伏饮”证。

西医——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心源性哮喘;其他肺部过敏性疾病

病因病机

病因

1.外邪侵袭

①风寒、风热→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夙根”

②吸入花粉、烟尘、异味气体、动物毛屑→肺失宣发→津液凝聚→痰浊内蕴

2.饮食不当

①过食生冷→津液凝聚,寒饮内停

②嗜食酸咸、甘肥、甜腻→积痰生热{→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夙根

③进食海羶鱼虾蟹等发物→脾失健运

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醋哮”、“糖哮”。

3.体虚病后

素质不强——先天不足、肾气虚弱→易受外邪侵袭→“幼稚天哮”

病后体弱——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肺气亏虚→气不布津→痰饮内生;或阴虚火旺→蒸液为痰→痰热胶结

神经因素:支气管粘膜下迷走神经感受器的易感性增高,常由呼吸道感染和寒冷空气或精神因素等的刺激所致,故多属内源性哮喘。

病机

①发病——上述各种病因,既是引起哮病的病因,又是每次发病的诱因: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

②基本病机——“伏痰”(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致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气道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气喘。

③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痰的产生,由于肺失宣发,或肺不主气,气不布津;脾虚不能运输水精;肾虚不能蒸化水液(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为痰)→凝聚为痰,伏藏于肺→宿根(诱因)→哮病

宿根——过去即有旧的病根。以哮病而言,伏痰为其主因。故一般认为为本病之宿根。

病理因素除痰外,还有气、火、风、瘀等

④病位在肺,关系到脾肾

发作期——主病在肺——邪实为主

缓解期——肺肾脾,与五脏六腑皆有关联——正虚为主

⑤病机转化——由于病因不同,可有寒痰、热痰、寒包热哮之分

因寒邪诱发——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寒痰——冷哮

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从热化——热痰——热哮

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寒包热哮

反复发作→正气耗伤;素体肺肾不足——虚哮

寒热相互转化——寒痰内郁化热,或热证久延转从寒化

从实转虚——病久反复发作{寒痰伤及三阴三阳}由实转虚-肺脾肾虚候

热痰耗灼肺肾之阴

虚实互为因果

由于肺脾肾脏气虚弱——因虚生痰,因痰生病愈发愈重

肺虚不能主气→肃降无权气不化津→痰浊内蕴肺虚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而诱发

脾虚失于健运→积湿生痰→上贮于肺→肺气升降失常

肾虚摄纳失常→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火炎灼津为痰→上干于肺→肺气出纳失常

⑥病情严重时——肺肾同病,病及于心,甚则喘脱

大发作时——肺不能朝脉→血脉运行不畅→命火不能上济于心,或痰饮凌心痰浊蒙蔽心窍→心气心阳受累→喘脱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2.发作突然,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约数小时至数分钟后缓解。

3.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二、相关检查

1.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外源性者血清IgE值增加显著,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2.胸部X线或CT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体征、呈过度充气状态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纹理增加及炎症性浸润阴影。

3.肺功能检查:发作期有关呼吸流速的全部指标均显著下降,重证哮喘气道阻塞严重,可使PaCO2上升,表现为呼吸性酸中毒。

三、病证鉴别

1.哮病与喘证

哮——指声响言,为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粗困难,是多种急慢性肺系疾病的一个症状

关系——都有呼吸急促、困难;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辩虚实

发作时——邪实:当分寒、热、寒包热、风寒、虚哮;

未发时——正虚为主:辨阴阳之偏虚,肺、脾、肾之所属

日久不愈,虚实错杂——辨主次

二、治则治法

宗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先,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意,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区分寒热虚实,分别论治。

三、证治分类

(一)发作期

1.冷哮证

症状分析——①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寒痰伏肺,遇寒触发,痰升气阻,壅塞气道,肺失升降;②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咯痰量少—

肺气闭郁,不得宣畅;③痰色白、稀薄而有泡沫,或呈粘沫状—

痰从寒化为饮;④面色晦滞带青,形寒怕冷——阴盛于内,阳气

不得宣达⑤口不渴,或渴喜热饮——病因于寒,内无郁热;⑥天

冷或受寒易发——外寒引动伏饮;⑦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降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长于降逆平哮,治痰饮咳喘,“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表证不著者或小青龙汤解表散寒作用强,用于表寒里饮,寒象较重者加减——①痰壅喘逆不得卧-合三子养亲汤、皂荚

②表寒里饮,寒象明显-小青龙汤加苏子、杏仁、白芥子、橘皮等

③咽干口燥,痰涎稠粘,咯吐困难-加服祛痰灵

④沉寒痼冷,顽痰不化(喘哮甚剧,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

苔白而水滑,脉弦缓有力)-紫金丹(每服米粒大5-10粒〈<150mg〉变证

气虚痰盛——发作频繁,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咯痰清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弱

温阳补虚,降气化痰

风哮——风寒袭肺,触发伏痰,诱发哮喘。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咳嗽不已,咯痰清稀,胸膈满闷,面色晦滞带青,或见头痛,畏寒,身热,苔

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方药-苏陈九宝汤(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苏叶、杏仁、薄

荷——解表平喘;细辛、半夏、陈皮、生姜——

温肺化痰;甘草——调和药物)

2.热哮

症状——喘而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阻塞气道咯痰粘浊稠厚,排吐不利,或黄或白—热蒸液聚生痰,痰热胶结于肺

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痰火郁蒸

口渴喜饮,不恶寒——病因于热,肺无伏寒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痰热内盛之征

证机概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方药——(1)定喘汤

本方清肺泻热,化痰平喘。用于喘哮气逆,胸膈烦闷,咯痰黄稠者

(2)越婢加半夏汤宣肺泄热,用于肺热内郁,外有表证者:喘哮遇感而触发,喘咳上气,目如脱状,寒热,脉浮大

方解——麻黄-宣肺平喘

黄芩、桑白皮——清泻肺热

杏仁、半夏、冬花、苏子——化痰降逆

白果——收敛肺气而平喘,防麻黄过于发散

甘草——调和药物

加减——

①痰稠胶粘-加知母、栝楼仁、胆南星、浙贝母、海蛤粉以清化热痰;

②气息喘促—加葶苈子、地龙以泻肺清热平喘;

③便秘—加大黄、芒硝

④内热偏盛—加石膏、银花、鱼腥草;

3.寒包热哮

症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喘咳气逆—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脉弦紧—表寒之象

烦躁、口干欲饮、便干、舌苔白腻微黄—里热较甚

胸膈烦闷、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间—热郁蒸痰,气机不畅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方药——(1)小青龙加石膏汤:用于外感风寒,饮邪内郁化热,而以表寒为主,喘咳烦躁者

(2) 厚朴麻黄汤:用于饮邪迫肺,夹有郁热,咳逆喘满,烦躁而表寒不著者

药物——麻黄—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石膏—清泄郁热。二味辛凉配伍,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厚朴、杏仁—止咳平喘

生姜、半夏—化痰降逆

甘草、大枣—调和药物

加减——表寒重者-加桂枝、细辛。喘哮、痰鸣气逆-加苏子、葶苈子、射干。痰稠黄胶粘-加黄芩、前胡、栝蒌皮

4.风痰哮证

症状——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风痰阻肺,冲击声门,咯痰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风痰壅盛

喘急胸满,或胸部憋塞,但坐不得卧—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无热象

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随之迅速发作—风邪外袭,官窍不利

舌苔厚浊,脉滑实—风痰壅盛之象

证机概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味

本方涤痰利窍,降气平喘,用于痰壅气实咳逆

息涌,痰稠粘量多,胸闷,苔浊腻者

常用药——白芥子—温肺利气涤痰;

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麻黄、杏仁—宣肺止咳平喘

莱菔子—行气化痰

厚朴、半夏、陈皮—降气化痰

茯苓—健皮脾化痰

僵蚕—祛风化痰

加减——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葶苈子、猪牙皂角泻肺涤痰;或控涎丹

感受风邪而发作者—加苏叶、防风、苍耳草、蝉衣、地龙

临证备要——风邪致病者,为痰伏于肺,外感风邪诱发,具有起病快,病情多变等“善行而数变”的特性,治当祛风解痉:麻黄、苏叶、防风、

苍耳草及虫类药物:僵蚕、蝉衣、地龙、露蜂房

5.虚哮证

症状——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哮病久发,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肺不主气,肾不纳气

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黯—肺失治节,瘀血内阻

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气虚肺不布津,津凝为痰

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不渴,舌质淡,脉沉细—阳虚失温

颧红唇紫,咽干口渴,烦热,舌质红,脉细数—阴虚内热

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方药——平喘固本汤

本方补益肺肾,降气平喘,适用于肺肾两虚

痰气交阻,摄纳失常之喘哮

常用药——党参、黄芪—补益肺肾

胡桃肉、沉香、脐带、冬虫夏草、五味子—补肾纳气

苏子、半夏、款冬花、橘皮—降气化痰

加减——肾阳虚—加附子、鹿角片、补骨脂、钟乳石

肺肾阴虚—沙参、麦冬、生地、当归

痰气瘀阻、口唇青紫—桃仁、苏木

气逆于上,动则气喘—紫石英、磁石

附:喘脱危证

症状——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肺肾气虚,肺不主气,肾不纳烦躁,昏蒙—正气欲脱,神明散乱

汗出如油,脉浮大无根—阴液耗伤,阴虚欲脱

四肢厥冷,舌质青黯苔腻或滑,脉细数不清—阳虚不温

证机概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气阴耗伤,心肾阳虚

治法——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方药——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前方长于回阳救逆,后者重在益气养阴

人参、附子、甘草—益气回阳

山萸肉、五味子、麦冬—固阴救脱

龙骨、牡蛎—敛汗固脱

冬虫夏草、蛤蚧—纳气归肾

加减——喘急面青,烦躁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脉沉细—另吞黑锡丹(镇纳虚阳,温肾平喘固脱,每次服用3-4.5克,温水送下

阳虚甚,气息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数—加肉桂、干姜

气息急促,心烦内热,汗出粘手,口干舌红,脉沉细数—加生地、玉竹,人参易西洋参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

症状——平时自汗怕风,易于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卫气虚弱,卫阳不能充实腠理,故外邪易侵发前喷嚏、鼻塞流清涕—外邪犯肺,肺气失宣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布津,痰饮内蕴

喉中常有哮鸣音—痰饮伏肺,气道不利

面色恍白,舌苔淡白,脉象虚细—肺气虚弱之征

证机概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运化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本方补脾化痰,用于脾虚食少,痰多脘痞,倦怠乏力,大便不实等症

方药——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山药、苡仁、茯苓—甘淡补脾

半夏、橘皮—燥湿化痰

五味子—敛肺气

甘草—补气调中

加减——表虚自汗—加炙黄芪、浮小麦、大枣

畏风、怕冷、易于感冒—加桂枝、白芍、附子

痰多—加前胡、杏仁

备选方——桂枝加黄芪汤

生脉散合苏子降气汤加减:党参、麦冬、五味子、苏子、陈皮、半

夏、冬花、甘草

2.肺肾两虚证

症状——平素短气喘息,动则为甚,吸气不利—久病肾虚,摄纳失常,气不归元

痰吐起沫,或痰少质粘—肾虚水泛,或虚火灼津为痰

心悸—肾虚水泛为痰,水饮凌心

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劳累后易发—肾虚精气亏乏,失于充养

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沉细—阳虚外寒

或颧红,五心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阴虚内热

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原,津凝为痰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代表方——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两者都用于久哮肺肾两虚,但前者以益气养阴为主,适用于肺

肾气阴两虚;后者以补肾化痰为主,适用于肾虚阴伤痰多

常用药——熟地、山萸肉、胡桃肉—补肾纳气

人参、麦冬、五味子—补益肺之气阴

茯苓、甘草—益气健脾

半夏、陈皮—理气化痰

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中医药大学99级七年制占程燕 指导教师:家旭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是中医辩证学的容之一,是中医学基本特点――辨证论治的重要体现。深刻理解和掌握两者的意义,对于中医学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来源、形成与发展 1、始见于《经》 “同病异治”一词首见于《经》 (1)《素问?五常政大论》:“歧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西北方天气寒冷,病人多为外寒而热,故治疗时宜发散外寒,清解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病人多阳气外泄,寒从生,故治疗时宜收敛阳气,温其寒。 同样一种疾病,由于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不同,治疗也就不一样,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的道理。 (2)《素问?病能论篇》:“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歧伯曰:此同病

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同是颈痈,有的用针灸治疗,有的用砭石治疗,治法虽不同,但都能痊愈。其根本原因在于,病名虽同但病性不同,对于气血留止郁积所形成的痈肿,宜采用针刺的方法开泄其郁滞;对于邪气盛血气结聚所形成的痈肿,宜采用砭石泄其血气。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的道理。 可以看出,《经》体现了最早的三因制宜法。 2、成熟于《伤寒杂病论》 “同病异治”不仅在以《经》为代表的理论医学著作中有上述详细说明,而且在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临床医学著作中也有使用该法的记载。《金匱要略》一书中就有五处运用了“同病异治”之法,这也是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对“同病异治”最好的证明。 这五处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病二方”条文,如《金匱要略?痰饮咳嗽篇》的“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溢饮是饮停于里,溢于肌表,当汗出而不汗出,以致有身肿疼重等症。饮邪既已溢于肌表,故治疗当发其汗,迹即因势利导之法。但溢饮的具体情况,每有差异,治疗方剂亦有不同。《金鉴》曰:“溢饮病

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北京中医药大学99级七年制占程燕 指导教师:陈家旭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是中医辩证学的内容之一,是中医学基本特点――辨证论治的重要体现。深刻理解和掌握两者的意义,对于中医学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来源、形成与发展 1、始见于《内经》 “同病异治”一词首见于《内经》 (1)《素问?五常政大论》:“歧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西北方天气寒冷,病人多为外寒而内热,故治疗时宜发散外寒,清解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病人多阳气外泄,寒从内生,故治疗时宜收敛阳气,温其内寒。 同样一种疾病,由于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不同,治疗也就不一样,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的道理。 (2)《素问?病能论篇》:“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歧伯曰:此同病异等

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同是颈痈,有的用针灸治疗,有的用砭石治疗,治法虽不同,但都能痊愈。其根本原因在于,病名虽同但病性不同,对于气血留止郁积所形成的痈肿,宜采用针刺的方法开泄其郁滞;对于邪气盛血气结聚所形成的痈肿,宜采用砭石泄其血气。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的道理。 可以看出,《内经》体现了最早的三因制宜法。 2、成熟于《伤寒杂病论》 “同病异治”不仅在以《内经》为代表的理论医学著作中有上述详细说明,而且在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临床医学著作中也有使用该法的记载。《金匱要略》一书中就有五处运用了“同病异治”之法,这也是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对“同病异治”最好的证明。 这五处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病二方”条文,如《金匱要略?痰饮咳嗽篇》的“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溢饮是饮停于里,溢于肌表,当汗出而不汗出,以致有身肿疼重等症。饮邪既已溢于肌表,故治疗当发其汗,迹即因势利导之法。但溢饮的具体情况,每有差异,治疗方剂亦有不同。《金鉴》曰:“溢饮病

疑难病例讨论模板

病例讨论 时间:年月日 08:30 地点:内科办公室 参加人员: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主持人:主任医师 病历报告:住院医师 发言记录: 黄住院医师:患者男,52岁,因“全身皮疹伴多处关节疼痛2年余,加重1周”于2018年3月5日入院。患者2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多处皮疹,以双下肢及腰背部皮肤为主,可见大片鳞屑样皮疹,伴瘙痒,后逐渐出现双手第2-5近端指间关节、第2-5远端指间关节及双足足趾疼痛,局部红肿,皮温增高,呈腊肠样指,伴腰背酸痛,每于晨起时症状明显,无双眼红肿,无臀区交替性疼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曾于揭阳人民医院诊断为银屑病性关节炎,予止痛、免疫调节治疗,具体不详。后于汕头市皮肤病医院诊断为“湿疹”,具体治疗不详,自诉症状有所好转。1周前上述症状加重,现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由门诊拟“银屑病性关节炎?”收住我科。入院时症见:神志清,精神一般,全身多处红色丘疹,局部色素沉着,伴瘙痒,全身多处关节疼痛,无双眼红肿,无臀区交替性疼痛,无尿频、尿急、尿痛,纳眠一般,二便调。PE:T 36.2℃,P 104次/分,R 20次/分,BP 127/78 mmHg,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全身多处可见暗红色皮疹,局部色素沉着,表面覆以白色鳞屑,易刮脱,指甲甲板增厚、粗糙、甲下过度角化,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HR 10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肾区无叩击痛。Murphy’s(—),麦氏点(-),肠鸣音正常,移动性浊音(-)。枕墙距:0cm,胸廓活动度:5.0cm,改良Schober’s试验:13.5cm,骶髂关节按压试验:(-),前指地距:左侧 48cm,右侧 49cm,右侧“4”字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左侧未见异常。脊椎叩击痛(-)。四肢多处关节有叩击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全身无水肿。生理征存,病理征未引出。入院后辅助检查:2018年3月5日血常规示:WBC 1.58×10^9/l,N% 11.40%,N 0.18×10^9/l,RBC 2.16×10^12/l,HGB 71g/l,PLT 101.0×10^9/l;2018年3月7日凝血功能示:FIB 5.75g/L;血生化示:CPR 139.18mg/L,IgG 19.63g/L,IgG 19.63g/L,IgA 7.45 g/L;2018年3月9日血常规示:WBC 1.28×10^9/l,N% 28.90%,N 0.37×10^9/l,RBC 2.07×10^12/l,HGB 66g/l,PLT 106.00×10^9/l;急诊生化示:GLU 11.94 mmol/L,Ca 1.88mmol/L;2018年3月12日血常规示:WBC3.61×10^9/l,N% 17.40%,N 0.63×10^9/l,RBC 2.61×10^12/l,HGB 83g/l,PLT 94×10^9/l;2018年3月15日血常规示:WBC5.58×10^9/l,N% 25.30%,N 1.41×10^9/l,RBC 2.72×10^12/l,HGB 89g/l,PLT51×10^9/l;血生化示:CPR27.94mg/L;HLA-B27-DNA 阳性;抗SSA 阳性;超声示:肝脏光点较密至密集,前列腺稍大并钙化斑,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目前患者目前红细胞、血小板仍较低,考虑药源性引起、血液系统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周住院医师:患者因“全身皮疹伴多处关节疼痛2年余,加重1周”入院。患者2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多处皮疹,以双下肢及腰背部皮肤为主,可见大片鳞屑样皮疹,伴瘙痒,后逐渐出现双手第2-5近端指间关节、第2-5远端指间关节及双足足趾疼痛,局部红肿,

疑难病例讨论病例

第91期沙龙病例讨论 患者陆某某,男性,80岁,上海人,住院号:150045。 入院日期:2015年 3月4 日 入院诊断:帕金森病原发性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2型糖尿病多发性脑梗死 主诉:因“右上肢体震颤、活动不利二年”入院。 现病史:2013年10月17日患者在家中休息时突然感觉左上侧肢体乏力,伴震颤,当时患者神清,无口齿不清,无头晕头痛,无大小便不能控制,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当时未在意,今年来病情加重,写字越来越小,2014年8月由家属送至华东医院就诊,急诊头颅MRI示“脑梗,脑白质变性”,予“银杏达莫”“脑复康”等活血化瘀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今日来我院就诊,门诊拟“脑梗死恢复期”收入院。 既往史:患者有高血压史20年,血压最高达200/100mmHg,平时规则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贝那普利”,血压波动于130-140/80-90mmHg。糖尿病病史十余年,予以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良好。 入院体检:T:36.6℃、P:78次/分R:20次/分BP:130/80mmHg。神志清楚,口齿清楚,对答切题,反应迟钝,面具脸,营养良好,发育正常,查体部分合作,平床入病房。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瘀点瘀斑,无肝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头颅无畸形,头发花白。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角膜透明,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双耳听力正常,无外耳道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道畅,无鼻翼扇动,副鼻窦区无压痛。左侧鼻唇沟浅,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口唇不绀,牙龈无肿胀出血,粘膜完整,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未见肿大。颈软,颈动脉搏动存在,无颈静脉充盈,肝颈静脉回流征(-),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未及肿大。胸廓正常,无胸壁静脉曲张,肋间隙正常。两侧呼吸运动对称,语颤正常,无胸膜摩擦感及皮下捻发感。叩诊呈清音,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外侧0.5cm处。HR78次/分,律齐,A2>P2,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桡动脉搏动78次/分,规则,双足背动脉搏动存在,无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征、股动脉枪击音等异常周围血管征。腹膨隆,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压痛反跳痛,未扪及肿块,肝脾肋下未及,Murphy’s征(—),麦氏点压痛(-),肝肋下浊音界(—),肝肾区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3次/分,未及胃振水音。直肠指检未扪及肿块。脊柱正常生理弯曲存在,无偏曲,各棘突无压痛。双

完带汤异病同治三则

完带汤异病同治三则 完带汤异病同治三则 转自:tcm100中医e百 完带汤出自《傅青主女科》,由白术、山药、人参、车前子、苍术、柴胡、荆芥穗、白芍、陈皮、甘草组成。方中以白术、山药、人参为君药,健脾益肾和胃,以复脾之统摄,胃之化源,肾之开合,使脾胃健运,肾气充盛;脾不在补贵在运,故选用苍术、陈皮运脾化湿,车前子主开合,利水湿,使邪有出路,共为臣药,君臣相配,利湿而不伤正;佐柴胡、荆芥穗取李东垣风药升阳理论,升阳除湿;伍白芍疏肝扶脾,调和肝脾,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脾胃肝三经同治,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开肝木之气,益脾土之元,补肾气之虚,共奏补中健脾,化湿利水之效。临床应用此方不必拘于妇科带下诸症,只要符合脾虚肝郁之病机,内外妇儿皆可异病同治,皆有良效,在此举医案三则,以示一斑。 一、隐匿性肾炎王某,女,33岁,2003年8月25日初诊。发现蛋白尿1周,尿蛋白(++),24小时蛋白定量1.2g,补体C3下降,其他检查无明显异常,诊断为隐匿性肾炎。曾服双嘧达莫、PSS等药,效果不显,求治中医。诊见形体稍胖,面色萎黄,白带较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证属肝郁脾虚。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予完带汤加

黄芪15g,芡实30g,薏苡仁30g。1个月后查24小时蛋白定量为0.5g,其后予肾炎舒片维持至今,病情稳定。 隐匿性肾炎的基本病机为脾气虚损,升清失职,精微下泄,化为湿浊,正如《内经》所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脾气不足,则肝木易乘之为害,致肝郁脾虚,气滞湿阻。故选用完带汤异病同治有良效。 二、过敏性鼻炎单某,女,25岁,1995年1月5日初诊。反复鼻流清涕、喷嚏鼻痒5年。患者5年前因感冒后出现鼻流清涕,喷嚏鼻痒,以后病情反复,多在天气转冷时发作,初则喷嚏鼻痒,继则鼻流清涕,晨起为著,伴有白带较多,服用抗过敏西药缓解,停药则复发,故求治中医。诊见性情忧郁,形体稍胖,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缓。证属肝郁脾虚,肾虚不摄,予完带汤加苍耳子10g、辛夷花10g。服药1周后鼻涕明显减少,原方再服一周,流涕、鼻痒、喷嚏等症悉除,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过敏性鼻炎系机体免疫力下降所致,中医属于脾肺肾虚损。白带与鼻涕的原始物质均为人体津液,只是在不同部位所产生的同源异类的病理产物,其病机相似,故选用完带汤加苍耳子、辛夷花标本兼治,而获良效。 三、遗精樊某,男,23岁,1997年9月15日初诊。反复遗精3年,遗精频作,渐至滑泄,疲劳后辄发,精神萎靡,伴有腰膝酸软,口干失眠,舌质淡红,舌边有齿印,

针灸科疑难病病例讨论.doc

病例讨论记录表 时间:2018.6.10 地点:医生办公室 参加人员:xxxxxxxxxxxxx 病例报告人:xxxxxxxx 病例简史: xxxx ,女,69 岁,因“腰及双膝关节疼痛不适 2 年余, 加重10 余天”于2018 年6 月20 日08 时19 分由门诊拟“腰 腿痛”收住入院。入院检查:腰椎生理曲度存在,腰部功能 活动轻度受限,L3/4 、4/5 、L5/S1 棘间及两旁压痛(+),叩 击痛(+),直腿抬高试验右(- ),左(- ),加强试验右(- ),屈颈试验(- ),仰卧挺腹试验(+),4 字征右(- ),右膝关 节周围压痛(+) ,浮髌试验(±),双膝腱反射(+ +),双跟 腱反射(++)。相关检查:2018.06.16 阜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腰椎MR示:1. 腰2/ 至5 椎体骨质增生; 2. 腰椎3/4 、4/5 、腰5/ 骶1 椎间盘突出。右膝关节MR示:膝退行性骨关节炎 伴关节腔积液。入院时中医诊断:腰腿痛气滞血瘀夹湿西 医诊断:1、腰椎间盘突出症 2 、双膝骨性关节炎 3 、高血

压2级(很高危)4、慢性胃炎。治疗上予以中成药予以丹 参注射液活血化瘀;予以电针、腰椎推拿、灸法、拔罐疗法、中药熏蒸等治疗,治疗一疗程后,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 发言人: xxx住院医师:患者为老年女性,2年前劳累后出现腰痛,同时伴有双膝关节疼痛不适,腰部转侧不利,俯仰受限,腰痛如刺,痛处拒按,夜间痛甚,行走站立等活动受限,休 息后缓解,重体力劳动时疼痛加重,曾到当地诊所予对症治 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病情时轻时重。腰椎MR示:1.腰2/至5椎体骨质增生; 2.腰椎3/4、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右膝关节MR示:膝退行性骨关节炎伴关节腔积液。 故中医诊断:腰腿痛气滞血瘀夹湿西医诊断:1、腰椎间盘突出症。 xxxx主治医师:回顾患者病史,劳累后出现腰痛,腰 痛如刺,痛处拒按,夜间痛甚,行走站立等活动受限。腰椎 MR示:1.腰2/至5椎体骨质增生; 2.腰椎3/4、4/5、腰5/骶1椎间盘突出。从中医角度分析腰部过度负重劳累,必伤 腰部经络气血,致腰部经络气血受损,气行不通,血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腰疼如刺、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寒甚,血运更缓,瘀阻尤甚,而痛亦 遂重。故证型考虑为气滞血瘀夹湿,治疗上仍以活血化瘀祛

学习心得:二味药探秘中医“异病同治”

学习心得:二味药探秘中医“异病同治” 伤寒论方剂的神奇在于力简而专,只要对症准确,往往有一剂知, 二剂愈,三剂已的效力。将经方运用自如的大师常称颂伤寒论方剂“效 如桴鼓”,意思是意思是一敲就响,立竿见影。 因此,在伤寒论中并不会见到太过复杂,动轧十几二十味中药的方剂,往往寥寥无几的几味药却疗效甚广,如甘草干姜汤。此方仅甘草、干姜二味,却是误治救逆的良方。 但经方大师们的智慧不止如此,此方还被地运用到尿失禁(遗尿) 的临床治疗,与其说是经验,不如说都巧妙地运用了甘草干姜汤主证的阴阳得失机理。下面就以此汤为例,探秘中医的“异病同治”。 甘草干姜汤为什么能治尿失禁(遗尿)呢?当然能治并不代表包治,因为尿失禁可能有很多原因引起,但只要符合甘草干姜汤的主证机理,就

可以“有是证用是方”,包括但不限于伤寒论条文中所讲误治致厥的问题。 先看三个医案: 病例1:患者,张某,男,51岁。2000年11月14日诊时,面色白,脉寸浮尺弱,早晚恶寒,四肢乏力,口不渴,早晚咳嗽时吐白沫,时而小便濒数,渐成夜间遗尿。自述1999年3月因劳动后,贪凉饮冷水一杯,继则咳嗽,夜晚遗尿逐渐增多。开始在他医处以肾虚、脾虚治疗,服六味地黄丸、归脾丸、缩泉饮之类长达半年之久,时愈时发。予以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5克,干姜(炮)8克,忌冷饮食物类。一剂煎服后,当晚遗尿减少,续服7剂而愈。后改用六君子汤加炮姜服之,稳固疗效。循访未见复发。 病例2:患者何某,女,40岁,2002年2月16日来我处治疗。中等身材,体型偏瘦,苔白湿润,脉浮紧,胸闷,喘,厌食,口不渴,咳嗽发热汗出,夜晚遗尿。自述生第三个孩子时,产中受寒,咳嗽治好后,一遇风寒即咳嗽、遗尿,气喘加重,渐至夜间尿液自流,更觉苦闷不堪。先予以小清龙汤加石膏煎服,一剂药后热减汗止,咳嗽渐退;连服两剂后胸舒能食,但夜间遗尿,时而口吐白沫,遂改用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5克,干姜(炮)10克,水煎服,忌冷饮食物。两剂后白沫少,夜尿渐少,再以原方连进5剂,再无夜间遗尿。若遇感冒咳嗽,遗尿亦不复发。 再看胡希恕的一例:患者30岁,为赤峰来京打工者,病2月,服专科药1月多,症有增无减,且使生活拮据。症见:尿急、尿等待、小便频数,夜尿6 一7次,手足逆冷,口中和,舌苔白,舌质暗,脉沉细。给予炙甘草12克,干姜10克煎服。二周后特来致谢,知其痊愈。 这就很奇怪了,这个甘草干姜汤在伤寒论里明明是用于外感伤寒误用桂枝汤攻表而导致”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脚挛急”的厥逆证。这是一种阴阳两气大伤,阴中无阳,阳中无阴,阳不制阴,津液大

颈椎病疑难病例讨论

2012年第二季度疑难病例讨论记录 时间:2012年6月20日 地点:针灸科护士站主持人:王桂燕(主管护师)参加人员: 患者姓名:刘玉萍性别:女年龄:40岁病历号:0120656 诊断:项痹 讨论记录: 主管护师王桂燕:今天我们针对项痹病人6床刘玉萍进行病例讨论,讨论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项痹病人的护理。现在请管床护士周敏汇报病例。 管床护士周敏汇报病史: 患者,刘玉萍,女,40岁。因“颈肩部疼痛伴上肢麻木1月”于2012年6月10日入我科。入院诊断:项痹病查体:T36.5C P82次/分R20次/分BP120/70mmHg。神清合作,颈肩部压痛,双上肢麻木,活动不利,颈部僵硬,,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属风寒痹阻型。入院后治疗:给予丹参活血化瘀,针刺运动、艾灸更对症治疗。今天是入院第11天,患者诉肩背部疼痛,双上肢仍有麻木,饮食二便调。 主管护师王桂燕:患者目前存在的护理诊断有哪些? 护士周敏: 1.疼痛与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有关 2.焦虑 3.知识缺乏

主管护师王桂燕:针对疼痛有哪些护理措施? 护师李坪:因患者属风寒痹阻型,所以起居应注意保暖,避免空调温度过低,加强局部保暖,避免在阴冷潮湿环境中运动及生活,运动要适量,避免过度疲劳。 观察疼痛及麻木情况,用手掌搓热后放于颈部及大椎穴,用艾条灸大椎、风池、足三里穴,以缓解疼痛。 主管护师王桂燕:针对焦虑,有哪些护理措施? 护士卫芳:因疼痛和双上肢麻木,患者担心预后,所以容易出现焦虑。首先关心体贴患者,使其心情舒畅。情绪易激动者,减少情绪激动的刺激,掌握自我调控能力。易心烦、焦虑,应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和治疗成功经验,以增强其信心。 主管护师王桂燕:针对知识缺乏有哪些护理措施? 护士卫芳: 1.饮食宜偏温性,忌生冷,如葛根、狗肝菜、干姜、樱桃等。 2.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药后效果及反应。用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 护士周敏: 1. 注意纠正日常生活、工作、休息时头颈的不良姿势保持颈部平直。 2.选择正确的睡眠体位和适当的枕头。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不宜从事高空作业。 5.有高血压病史者坚持服药,定期测量血压。

张良英教授同病(症)异治、异病同治经验举隅

张良英教授同病(症)异治、异病同治经验举隅 发表时间:2012-05-22T15:57:17.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姜丽娟卜德艳张良英 [导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它有一整套理法方药的理论原则,而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关键在于辨证。 姜丽娟卜德艳张良英(指导老师)(云南省中医院云南昆明 650021) 【摘要】本文重点总结了导师张良英教授在从事妇科临床50余年灵活应用中医同病(症)异治,异病同治之法治疗多种妇科疾病,游刃有余,灵活多变,疗效卓著。经多年经验总结,临床验证,疗效确切。 【关键词】张良英教授同病(症)异治异病同治经验举隅 导师张良英教授系云南省名中医,云南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第二批、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我有幸成为张教授学术继承人,随师学习受益匪浅,临床上张教授重视同病(症)异治,异病同治的重要性,将其经验举隅如下,以飨同道。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它有一整套理法方药的理论原则,而理法方药的一致性,关键在于辨证。导师认为辨证是治法与方药的根据,通常所说的“随证治之”、“依法治之”,就是这个意思。同病(症)异治,异病同证同治,主要是抓住整个机体反应的“证”出发,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机以及患者个体反应的差异,发展阶段的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证”。 1 同症异治 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高泌乳素血症三病(症),临床多以闭经,闭经-泌乳,月经后期,排卵异常,无排卵性不孕等为就诊原因,看似同病,但导师在临证中治疗各异,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属中医痰湿闭经。痰湿闭经,临诊辨治要点有二:一是多见于体质肥胖或素体痰湿之妇人;二是必兼有痰湿为患的证候。其特点为闭经后形体肥胖或肥胖后形成闭经。本病特点为月经稀发,甚至闭经,闭经后形体肥胖或肥胖后形成闭经,闭经者通常秉赋不足,而又虚实兼症。本病治疗有一定难度,颇为棘手。临证常用化痰通经,益肾消脂,并随证加减变通。兼高雄激素血症者多有肾阴亏损;催乳素血症者,则多与肝气郁结相关;高胰岛素血症者,则以脾胃虚损特征为多见。肾精充盈是卵子发育成熟的前提,肾精亏虚致卵子难以发育成熟是排卵障碍的根本原因。肾阳亏虚,排卵缺乏内在动力,阳主乎动,卵子发育成熟而释放的原动力来自于肾阳的鼓动,肾主生殖,在肾—冲任—天癸—胞宫轴的控制和调节中有重要的作用。认为此病主要为肾虚、痰湿、肝郁化火、气滞血瘀,导致肾气不足,冲任失荣,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经络不畅,痰湿黏膜聚积而致闭经、不孕、月经失调。治疗应以补肾健脾、化痰祛湿为主,兼以行气活血调经。自拟经验方调经Ⅰ号及化脂调经方:全当归、川芎、苍术、制香附、云茯苓、制南星、枳壳、生山楂、丹参。非经期服5~7剂。方中当归、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辛香行血调经;苍术健脾燥湿;香附为气中之血药,助归、芎以利气调经;茯苓和中健脾渗湿,治腹中痰湿;南星燥湿化痰,散结攻积;枳壳理气化痰消积;白芥子温中利气豁痰;青陈皮疏肝破气,燥湿化痰;生山楂破气消积,化痰行瘀。痰涎多而欲呕者可加姜半夏;经前头晕如蒙,或语无伦次,或情绪异常者加菖蒲、郁金开壅宣闭;大便不通者枳壳易枳实,或加全瓜蒌;经闭不行者可加牛膝、泽兰以引血下行,通达调经。痰湿壅滞、络道阻塞者可加皂角刺、路路通、山甲片、王不留行等。痰涎多而欲呕者可加姜半夏;经前头晕如蒙,或语无伦次,或情绪异常者加菖蒲、郁金开壅宣闭;大便不通者枳壳易枳实,或加全瓜蒌;经闭不行者可加牛膝、泽兰以引血下行,通达调经。痰湿壅滞、络道阻塞者可加皂角刺、路路通、山甲片、王不留行等。 卵巢早衰在育龄妇女中发生率有逐年升高趋势,且向低龄化发展。是指妇女40岁以前卵巢功能衰退出现闭经,伴有低雌激素和高促性腺激素状态的一组疾病。祖国医学虽然没有“卵巢早衰”这个病名,但其相似证治散见于“月经过少”、 “月经后期”、“闭经”、“血枯”、“年未老经水先断”、“不孕”、“带下过少”等病之中。导师临床中发现卵巢早衰呈年轻化趋势和部分患者从事工作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和生活作息不规律,致肝气不和,疏泄失常,气血不和。瘀血瘀阻日久致胞脉血瘀,冲任失养而导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卵巢早衰。主要有虚实两个方面。虚者多是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亏血燥,实者则为气滞血瘀、痰湿阻滞、脉道不通,均致经血闭而不行。从中医学理论探讨卵巢早衰的病因病机,目前未有统一的认识,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认为常见病因病机有肾气精血虚滞,肝肾阴虚血瘀、肾脾阳虚血瘀和血枯瘀阻之异。同时,患者未老先衰,给夫妻生活带来莫大的难言之苦,尤其对未婚未育者更是痛苦万分,长此以往,身心受伤,从而产生悲观、抑郁、焦虑、恐惧、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出现不同程度的肝郁气结之象。由于病多虚损,日久难复,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互损,脏腑相生相克,脏腑与气血津精又互相影响,互相依存,故该病错综复杂,往往是脏腑、气血津精、天癸、冲任、胞宫先后受病,互为因果,互为影响,其病机本质主要是肾脾亏虚,肝郁血瘀,导致天癸竭,肾气衰,任虚冲衰,胞宫失养,发为卵巢早衰。采用补肾活血法为治疗原则,导师自拟抗衰方,抗衰方:熟地黄、党参、山茱萸、白芍、续断、肉苁蓉、制何首乌、女贞子、当归、覆盆子、黄精、香附、炙龟板、炙甘草、川芎、菟丝子,兼阳虚者加巴戟、淫羊藿。在临床治疗中,一般以本方为基础,根据辨证分型加减用药,均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方以补肝肾、养气血、理气活血为主,益气养血,既滋肾阴又补肾阳,滋肾阴增加阴液,则阴道分泌物增多,性欲增强。全方为气血阴阳交补之剂,使肾气得充,精气和调,经血俱旺,冲任得养,天癸泌至,血海渐盈而经期可复,月经自调。 高泌乳素血症(溢乳闭经综合征)为西医学病名,临床特征除闭经外,还有不随意的持续性乳汁分泌及内生殖器萎缩,本病常发生于妇女断乳以后,属中医闭经范畴。导师认为本病与肝肾脾胃功能失常,冲任督带损伤密切相关。其病机多为阴虚肝旺、热结胞络,阻滞经脉致病,为虚中夹实之证。认为胞宫为奇恒之府,“府以通为补”,又气血为病,当顺其气而调其血,培其本而资其源。治疗上或清或通,或固或涩,不拘一法一方,随证加减。自拟调经回乳方:小茴香、生麦芽、全当归、生地、白芍、川芎、怀牛膝、川郁金、鸡血藤、石菖蒲、穿山甲片。便秘者加大黄,方用四物汤养血调经,唯川芎香燥有上窜之弊,加牛膝活血下行,通利下焦;调胃承气汤泻胃肠实热,大黄苦寒攻下,不仅祛下焦积滞,又能祛瘀生新,寓攻于补。元代罗天益血极膏,一味大黄治妇人干血经闭,被称为妇人之仙药。山甲片散血中之滞,通经络之闭;鸡血藤气清而香,补血和血,宣通经络;川郁金顺气开郁,活血调经;小茴香、麦芽健脾下气,回乳消胀,具有抗泌乳素分泌的作用;菖蒲辛温芳香,通脑髓而利九窍,除痰湿而宁心神。全方养血活血,通脑利窍,顺气舒络,退乳行经。 2 异病同治 补中益气汤是调理脾胃名方,源于李东垣《脾胃论》一书。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等多种病证。临证中导师应用此方游刃有余,灵活多变,疗效卓著。常巧用补中汤治疗前置胎盘、子宫脱垂、盆腔淤血症,经多年经验总结,临床验证,疗效确切。 前置胎盘(Placenta Previa),是指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或覆盖在子宫颈内口处,位置低于胎儿先露部,则称为前置胎盘。是妊娠中、晚期产前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前置胎盘属祖国医学的“胎漏”、“胎动”不安范畴,导师认为前置胎盘的分期以在什么期就称什么期前置胎盘

中医内科学 异病同治方剂整理_百度文库讲解

中医助理异病同治方剂总结: 银翘散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鼓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勿煮过)感冒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 肺炎喘chuan嗽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清热化痰合麻杏石甘汤 水痘邪伤肺卫证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风热清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咳嗽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血证(鼻衄)热邪犯肺证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桑杏饮 (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hé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咳嗽风燥伤肺证疏风清热润燥止咳 血证咳血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三子养亲汤 (莱菔子白介子苏子) 咳嗽(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合二陈平胃散 哮病(发作期)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喘证(实喘)痰浊阻肺证合二陈汤 黛蛤散 (青黛+蛤蚧) 咳嗽(内伤咳嗽)肝火犯肺证清肺泄肝顺气降火合泻白散 血证(咳血)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合泻白散 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伤肺胃液、咽涸hé干咳最堪尝)

咳嗽(内伤咳嗽)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虚劳(阴虚)肺阴虚证养阴润肺 肺炎喘嗽阴虚肺热证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知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哮病(发作期)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哮病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加石膏 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加以夏陈为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 哮病(缓解期)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痫病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合归脾汤 生脉散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肺绝急煎可)喘证(虚喘)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合补肺汤 胸痹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合人参养荣汤 中风(中脏腑)脱证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合参附汤 小儿泄泻(变证)阴竭阳脱回阳救逆挽阴固脱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补肺汤 (补肺要紧好参芪、紫菀五味桑白皮、妙在一位黑熟地、金水相生病自离) 喘证(虚喘)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合生脉散 虚劳(气虚)肺气虚证补益肺气 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桂附、引火归原热下趋) 喘证(虚喘)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合参蛤散 消渴(下消)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浅谈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浅谈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62014096 陈懿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是,它是指辨别病因、病机、症候的总概念。辨证论治不同于单纯的对症疗法,中医学的病因、病机是以临床症候为基础,进行逻辑推理、审证求因的产物。中医学的证和西医学的病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西医学的病因、病机往往是实验研究的结果。所以,在我们临床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种病表现出不相同的证;而不同的病表现出相同的证。对于前者来说,是同病异治,而对于后者则是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对复杂多变的临床病情采取治疗的必然法则,不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临床上都存在这种情况。而异病同治是中医学宝库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环,多少年来,我们祖辈们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是极其丰富的。 “同病异治”首见于《黄帝内经》。异病同治在《黄帝内经》中没有明确的论述。但异病同证起源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张仲景的《伤寒论》以方类证,就是异病同治的典范。论述异病同治理论主要体现于同一方剂的重复使用,即一方同治多病,其实质是因症候相同而采取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又称“同病异证异治”,其内涵是:疾病相同,证候、治法不同。如《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痛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两者同属腹满病,但其病机、证候不同。前者证属表邪入里而甚于里,为积滞之邪壅滞于肠道,治以解肌发表,行气除满;后者证属燥屎积滞于肠道,腹部满痛不减,治以泄热峻下通便。 “异病同治”又称“异病同证同治”,其内涵是疾病不同,病机、证候、治法不同。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曰“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则曰“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痰饮与消渴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也各异,但导致这两种疾病的病因相同,都是水饮为患,膀胱气化功能失司所致。所以均用通阳化气行水之法,而选用五苓散治之。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法则均是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的。同病异治就是从一种疾病中,分析其矛盾的特殊性,即不同的证候,从而采取不同的针对性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异病同治是在多种疾病中,找出其矛盾的共性,即相同的证候,从而采取同一治疗原则和方法。简而言之,即是:疾病同,证候异,则治疗异;疾病异,证候同,则治疗同。同病异治和异病同者法则的运用,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思想,符合现代治疗学的需求。张仲景在治疗内伤杂病时以一方治疗多病,同时一病又以数法治疗,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的精神。我们在继承的同时,在疾病的发展和变化中,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其适用范围,辨证地对待这一法则,才能做到继承、发展和创新。

基于针刺效应研究异病同治机理的思考

基于针刺效应研究异病同治机理的思考 同病异治是中医学的一条基本治则,临床应用广泛,阐明异病同证治的机理研究意义重大。从针灸学角度探讨异病同治的机理是一条新思路。基于中医学理论中关于”督脉即为脑脉”的理论认识,结合针刺人中穴、百会穴、大椎穴三个穴位在治疗AD和PD的临床实践,从针刺效应角度异病同证治的机理具有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标签:针刺效應;异病同治;理论研究 异病同治,是中医学中的一条基本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1]。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的特色之一,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研究异病同治的规律及其机理是中医学的重大命题之一。 1 异病同治的概念 《内经》中没有明确提出”异病同治”的概念,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虽然也没有明确提出”异病同治”的概念,但在方药运用上却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思想和精神,尤其在《金匱要略》中体现的更为充分。《金匱要略》一书就有14篇56条18首方剂涉及到”异病同治”的法则的运用。再后世的历代医家也广泛应用和实践着这一治疗原则并不断丰富其内涵。直到清代医家陈士铎在其著作《石室秘录》中才明确提出”异病同治”的思想,”同治者,同是一方,而同治数病也。如四物汤可治吐血,又可治下血;逍遥散可治木郁,又可治数种郁;六君子汤可治饮食之伤,又可治痰气之积”[2]。而”异病同治”这个词明确出现是在之后吴亦鼎的《神灸经纶·证治本义》:”治之者,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3]。由上可见,虽然《内经》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异病同证”思想,但直到清代才真正归纳总结出了”异病同治”的概念并广泛见诸各种医籍。 2 基于针刺效应研究异病同治机理的理论基础 在”异病同治”的现代研究中多从病机相同,治法相同;证候相同,治法相同的理论基础出发,兹不赘述。从针灸学角度探讨异病同治的机理是一条新思路。前文提到的《神灸经纶》,就是一部探讨灸法的专著,并且在该著作中,首次提炼出”异病同治”四个字,也反应出,异病同治在针灸疗法中广泛应用,并很早就引起针灸学家的重视。 在现代研究中,有学者报道,在针灸临床中,注重培补脾肾,一组腧穴治疗多种疾病,效果良好[4]。石学敏院士为治疗”脑卒中”创立的”醒脑开窍”针法,目前在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慢性疲劳综合症、颈椎病、突聋、癔症、嗜睡、勃起功能障碍等疾病上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理论在针刺临床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从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经络理论和现代研究的角度初步探讨异病同治的机理[5]。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刺效应基础的究广泛开展,

疑难病例讨论模板

疑难病护理讨论记录 拟讨论患者姓名:吉素兰性别:女年龄: 50岁住院号:21314413 入院时间:2013年05月16日主要诊断:呼吸心跳骤停 讨论原因:患者持续冰帽脑保护枕部压疮预防、管道较多预防感染及医源性拔管 讨论时间:2013-05-18 地点:护士办公室 参加人员:病区主管护师:夏妮娜护师:王丹丹、周君洁、朱玉枝、李艳梅、贾丽萍 主持人:刘美记录者:夏妮娜 发言纪要(病史汇报、现存护理难点及护理措施) 刘美:今天我们对科室5床病人吉素兰进行一次疑难病例讨论,先请护士王丹丹简要汇报一下病史。 王丹丹:患者吉素兰,女,50岁,患者因“发现意识不清半小时”在急诊予以气管插管和胸外心脏按压十余分钟后恢复心跳于05-18入室,目前神志昏迷, GCS评分3分。双瞳4.0MM,对光反射消失。T37.7(最高达40.3),P120次/分,R15次/分(呼吸机控制呼吸),Bp100/80mmHg 。05-17置入PICCO导管。持续冰帽脑保护并给予补液、脱水、护脑治疗。 刘美:责任护士汇报了病史,我们今天重点讨论的问题及难点为如何预防枕部压疮及管路的护理。首先我想问一下各位老师,在抢救病人时为何给患者戴上冰帽? 周君洁:心跳骤停致脑组织完全缺血和复苏过程中不全缺血,因此主张CPR一开始应迅速保护脑细胞,复苏期间头部冰帽降温,血循环恢复时全身呈低温,有助于储存A TP,降低氧需氧耗,抑制葡萄糖、脂肪分解,减少脑血流量和脑组织容积,降低颅内压。 刘美:周老师说得很好,冰帽降温一般以3—7天为宜,在此期间如何做好护理预防冻伤及枕部压疮是我们今天讨论的第一个难点。大家畅所欲言。 夏妮娜:首先,冰帽的温度应适宜,保持有效性,既要能使头部温度降下来减少氧耗又要防止并发症;其次,护士交接班要认真,查看冰毯使用情况,导线有无松脱;第三,冰帽内应使用衬垫如治疗巾,耳廓周围有保护可用棉垫。 朱玉枝:翻身时尤其是侧卧位时应该注意把患者头部搬动到位,避免翻身不搬头,枕部持续受造成压疮,交班时查看枕部皮肤及耳廓情况。

口腔内科学病例分析

口腔内科学病例分析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患者,女,31岁。 主诉:左上后牙冷热刺激痛10天余。 检查:|7D深洞,达牙本质深层,探诊敏感,去净腐质未见穿髓孔,冷测同对照牙,入洞疼痛,去除刺激立即消失,叩诊(-),松动(-),X线检查可见|7D低密度透射影接近髓腔。余牙未见异常。 标准答案: 答案 1)诊断:|7D深龋 2)诊断依据:冷热刺激痛,龋损达牙本质深层,探诊敏感,冷测无异常,无穿髓点。 3)鉴别诊断:①可复性牙髓炎:常规冷测(不入洞)即可产生一过性疼痛,刺激去除后症状仍持续数秒。 ②慢性牙髓炎:有自发痛史,叩诊异常,温度测诱发迟缓痛等。 ③牙髓坏死:探诊无反应,冷热测、电活力测均无反应。 4)治疗设计:间接盖髓,垫底充填。 患者,男,8岁 主诉:上前牙被门把手撞伤1天(母代诉)。 检查:上唇轻度肿胀,1|1冠完整,松(Io),叩(++),X线片示根尖1/3根折线。余未见异常。 标准答案: 答案 1)诊断:1|1根折 2)诊断依据:外伤史;X线片示根尖1/3根折线。 3)治疗:固定1|1,范围321|123;定期复查,监测牙髓活力状态。 患者,女,47岁。 主诉:左上后牙食物嵌塞2年。 现病史:患者几年来左上后牙进食时,食物嵌塞明显,牙龈胀痛不适,剔出嵌塞食物后疼痛缓解。近日自觉左上后牙咀嚼无力,要求诊治。刷牙1次/日,横竖刷,每次1分钟。偶有口臭,牙龈时有肿痛,自服消炎药缓解。从未接受过治疗。 检查:口腔卫生状况差,菌斑IIo,牙石(+++),色素IIo.牙龈充血,肿胀,质松软,BOP100%.牙龈普遍退缩1-2mm,PPD2-4mm,个别达5-7mm.|6未见明显牙体疾患,牙龈红肿,牙石(+++),龈退缩3mm,PPD6-7 mm,牙周袋少量脓性分泌物,叩(±),松IIo,X线示远中牙槽骨水平吸收至根中1/3.曲面断层示全口牙槽骨吸收,以水平吸收为主。中性关系,前牙轻度拥挤。 标准答案:

面神经炎疑难病例讨论

2012年第三季度疑难病例讨论记录 时间:2012年9月22日 16:30 地点:针灸科护士站主持人:窦晓敏(护士长护师)参加人员: 患者姓名:王青青性别:女年龄:20岁病历号:01209011 讨论记录: 护士长窦晓敏:我们针灸科从成立病房才五年,许多常见疾病如面瘫,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我们的护理知识及措施还不够。今天我们针对4床王青青进行病例讨论,讨论的主要目的是:提面神经炎病人的护理及相关知识。现在请管床护士卫芳汇报病例。管床护士汇报病史: 患者4床王青青,女,20岁,因“右眼闭合不全,口角左斜1天”于2012年9月20日入我科。入院诊断: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查体:T 36.8℃ P 73次/分 R 20次/分 BP 119/74mmHg 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右侧前额皱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歪向左侧,伸舌据中。入院后治疗:治疗予以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消炎,理疗(针灸)。目前情况:今天是住院第2天,患者诉右侧面部肌肉能够轻微活动,右眼也能缓慢闭合,食物残渣少许停留在右侧齿颊部,查体:右额可见略浅皱纹,眼睑能闭合,右侧鼻唇沟略浅,示齿口角略歪向左侧,伸舌据中。 护士长窦晓敏:大家谈谈面神经炎的相关知识。 主管护师王桂燕:该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由于骨

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水肿,可导致面神经受压。风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出现轴索变性。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通常急性发病,于数小时或1~3日内达高峰。病初可有麻痹侧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后疼痛。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增宽,闭合不能或闭合不合。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Bell征。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不能吹口哨,不能鼓腮等。面神经病变在中耳鼓室段者可出现讲话时回响过度和患侧舌前2/3味觉丧失,影响膝状神经节者,除上述表现外,还出现患侧乳头部疼痛、耳廓与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疱疹,称Hunt综合征。 护士长窦晓敏:针对面神经炎这类疾病大家谈谈相关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护士周敏: 1.焦虑 2.自我形象紊乱 3.知识缺乏 4.有晕针的危险 5.潜在并发症:语言交流障碍,进食困难 护师李坪:1、一般护理急性期注意休息,避免风寒,特别是患侧茎乳孔周围加以保护,如出门穿风衣或系围巾等;饮食宜清淡,

2019执业医师操作考试病例分析及答案

1号题男性,65岁,进行性排尿困难2年。加重1天 良性前列腺增生,急性尿潴留 诊断依据:1,良性前列腺增生:a,老年男性,慢性病程,急性加重。B,尿频,进行性排尿困难,饮酒后加重。C,查体:前列腺大,边界清楚,质中,无触痛。中央沟变浅,肛门括约肌张力正常。 2,急性尿潴留:a,症状:查体,耻骨上膨隆,耻骨上10cm触及球形包块,叩诊呈浊音,提示为充盈膀胱。 鉴别诊断:膀胱颈挛缩,前列腺癌,尿道狭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进一步检查:a,泌尿系统及前列腺B超。B,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C。尿动力学检查, 治疗原则:A,解除尿路梗阻:留置导尿管或耻骨上穿刺膀胱造瘘。B:药物治疗:如a受体阻滞剂,5a-还原酶抑制剂。C,手术治疗。D,其他物理疗法。 2号题 诊断:COPD急性加重期 2型呼吸衰竭,右下肺炎 鉴别诊断: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结核 进一步检查: 治疗原则:1,鼻导管吸氧。2,休息、止咳、化痰治疗。3、静脉点滴抗生素。4、联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5、静脉点滴糖皮质激素。6、必要时机械通气治疗,7、COPD 健康教育。 3,号题诊断:急性甲型肝炎 鉴别诊断:其他病毒肝炎,药物性肝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害。 进一步检查:HBV,HCV,HEV,HDV病毒学指标,检测AFP以排除肝癌,腹部B超CT,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检查 治疗原则:1,避免饮酒,限制热量。低钙、高蛋白饮食。2、抗HA V治疗。3、对症治疗:保肝、降糖、利胆、4、定期随访肝功能,避免过度疲劳、避免使用肝损害的药物。 4号题十二指肠溃疡并穿孔腹膜炎。 鉴别诊断:胃溃疡。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 检查:1,立位腹部X片或透视2,腹部CT或B超3,血尿淀粉酶测定4,诊断性腹穿 治疗原则1,禁饮食,胃肠减压。2,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应用H2受体阻断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治疗 3,应用抗生素治疗 4,急症手术治疗 6号题: 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肾炎 鉴别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白塞病。类风湿关节炎。急性肾小球肾炎。 检查:1,复查血、尿常规 2,抗双链DNA抗体,抗ENA抗体,补体C3、C4 3,胸部X线片检查 4,肾活检 治疗原则:1,避免紫外线照射。2,应用糖皮质激素。3,应用免疫抑制剂。4,应用外用药治疗面部皮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