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黔中城市群的SWOT 分析

李鸿

[摘?要] 在分析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贵州经济核心区黔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 采用SWOT 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黔中各类功能和等级规模的城市群的集合发展能有效修正过往单一发展极带来的弊端, 并且更能发挥黔中地区区位、资源和产业等综合优势。建议,黔中城市群应以“十二五”期间交通网路为轴线,以贵阳、遵义、安顺、都匀、凯里为节点,构建有序完善的点——轴空间格局; 同时,要准确定位节点城市功能, 优化产业布局, 避免城市产业空洞化。本文强调,黔中城市群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并行不悖且相得益彰的战略组合,缺一不可。

[关键词] ? 贵州省; 城镇化; 黔中城市群; SWOT 分析;对策研究

一、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受增长极理论的影响, 贵州省长期主张优先发展中心城市贵阳市形成极核点, 以求带动次级城市及小城镇的发展。

20 世纪80 年代后, 长期的单一增长极战略促进中心城市贵阳市获得迅速的发展, 极核特征日益突出, 成为典型的首位城市。由于城市首位度过高,? 城市病?日益严重, 城市拥挤、交通不畅。过度的要素聚集不仅没有带来规模效益, 反

而使要素成本逐渐增加, 抑制了投资,使城市发展缺乏强大产业支撑, 城市空洞化日益严重。

大城市的优先增长还抑制了次级城市的发展,造成全省城镇化水平过低。由于资源向中心汇集,次级城市及城镇的人口与资源外流, 发展受到制约。尤其是制造业比重过低, 工业化发展缓慢。贵州省也曾制订了小城镇的长远规划, 试图通过乡镇企业推动城镇的发展, 但没取得相应成效。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省份, 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经济发展基础差,公共设施落后, 满足中心城市发展之需后再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到次级城市与小城镇, 效益并不明显。可以说, 过往的大城市优先增长战略, 促成了要素过度集聚的?“极化”, 却没有实现原先期望的“扩散”带动效应。

因此, 时至今日, 贵州城镇化仍保持在相当低的水平。2009 年, 贵州城镇化率只有29. 9%, 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46. 6%。2009 年贵州省城镇化水平落后全国平均水平16.

7 个百分点。贵州只有4个地级市, 19 个县级市和市辖区, 分别占贵州同行政区划数的44. 4%和21. 6% , 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一百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只有贵阳, 城市发展极不均衡。

二、基于黔中城市群的SWOT 分析

( 一) 黔中城市群概况

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

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 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 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 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经济联系紧密, 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 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 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 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 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目前, 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著名的 5 大城市群: 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湖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部城市群。目前中国公认的三大城市群是: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根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 ,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 贵州省将加快培育以贵阳为中心, 以遵义、安顺、都匀和凯里为支撑, 以贵阳——遵义、贵阳——安顺、贵阳——都匀和凯里三大城市带为骨架, 以一批重要县城为节点的黔中城市群, 把其建设成为全省城镇化的示范区和核心区。具体打造路径是以快速铁路为发展主轴, 以黔中经济区为战略重点, 以其他重点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 以快速铁路沿线和高速公

路网络节点上的城市为重要支撑, 使其能便捷地融入西部大开发和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城镇化战略新格局中。

黔中城市群包括贵阳市全部和遵义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部分地区, 以贵阳市为中心, 根据半径划分为三个圈层: 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以内的核心圈, 距贵阳环城高速50 公里以内的带动圈, 距贵阳环城高速约100 公里的辐射圈。按照贵州省“十二五”规划, 将以黔中地区开发区为龙头, 大力培育贵阳、遵义、安顺、都匀和凯里五个城市, 其中贵阳按300 万至500 万人口来规划, 到2020 年全市人口争取达到400 万人左右, 2030 年为500 万人; 遵义市人口规模为200 万, 安顺100 万, 都匀80 万, 凯里80万至100 万, 整个黔中地区规划达到2000 万人口。

( 二) 黔中城市群SWOT 分析

1、优势分析

( 1) 基础条件优势

黔中地区拥有一定规模与数量的城市和城镇。黔中地区城市密度大, 是贵州经济发展的精华所在,具有发展城市群的良好条件。贵阳、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城市及众多小城市和小城镇, 构成了黔中地区城市群发展的基础。目前, 黔中城市群已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截止2007 年底, 城市群拥有城镇人口 1 395.7 万, 占全省城镇人口总数的84.7% ; 经济总量达到1231.3 亿, 占全省经济总量的

5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674 亿, 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2.2%。贵阳是市区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 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也是国务院确定的黔中经济区、南贵昆经济带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内的重要中心支点城市, 主要工业产品和工业行业在全国居于重要的地位。

在通信领域, 贵州省也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2009 年, 全省电信业务总量完成465?02 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25. 07%, 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583?28 万户, 比去年同期增长33?52%,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12?89 万户, 比去年同期增长32.61% , 各项指标均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 通信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保障,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也为工业化的实现和黔中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 2) 区位交通优势从区位上看, 黔中城市群地处西南内陆腹地的长江、珠江上游地区, 背靠成渝经济区, 面向东部发达地区, 临近东南亚地区,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黔中城市群地处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的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交汇地带, 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区域内有国家规划的多条高速铁路, 加之正在建设的多条高速公路, 整个区域将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路网。

黔中地区具有发达的公路、铁路交通设施。为了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贵州省在近几年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尤其是公路网得到了迅速发展。贵州省已建成了从南至北纵贯全省的重- 贵- 南高速公路和由东向西横跨全省的昆- 贵- 长高速公路, 另外还有呈平行状由西向东横越贵州省北部的326 国道和320 国道、从西北到东南斜跨全省的321国道、由北向南纵贯全省的210 国道, 以及贵阳——毕节、贵阳——遵义、贵阳——安顺及贵阳绕城高速公路等支线高速公路。网状的公路网连接了全省各个地区, 与铁路、航道形成了以贵阳市为枢纽的放射性交通网。黔中地区城市间交通网已初步建成。

以贵阳市为中心的铁路横贯贵州东西与南北,联系国内其他地区。贵阳到广州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大大缩短贵阳到广州的距离, 打通贵州省同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联系, 使贵州省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联系起来, 有利于交通沿线的产业集聚和城市带的发展, 推动贵州城镇化及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两高路建好之后, 作为与沿海发达地区交通便利的西部城市贵阳市, 将成为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

除了铁路、高速, 黔中地区城市群还建有贵阳龙洞堡4D 级机场和安顺黄果树支线机场, 其中龙洞堡机场是全国重要的骨干机场之一, 已开通到省内支线机场、全国各大中城市以及香港、泰国的40 多条航线。黔中地区各城市间的综合交通网为中心城市贵阳市带来了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对近年来中心城市的发展、壮大及其辐射力度

的增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强了贵阳市与黔中地区各城市及全国其他各城市间的联系。

( 3) 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方面,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 分布广泛, 门类齐全, 储量丰富, 且成矿地质条件好, 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截至2002年底, 全省已发现矿产110 多种, 其中有76 种探明了储量, 有多种资源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 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贵州是中国的能源大省, 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 犹以水和煤最为突出。“黔电东送”是南方电网中“西电东送”的主力。贵州水力资源丰富, 水能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六位, 特别是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 开发条件优越。贵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称, 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五位, 超过南方12省( 区、市) 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煤炭不仅储量大,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为发展火电, 实施“西电东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为煤化工、实施“煤变油”工程提供了资源条件。贵州省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黔中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黔中城市群区域内, 贵阳、遵义、安顺三市乌江等河流水量丰沛, 落差集中, 便于多级连续开发, 而且境内磷矿、铝矿以及煤炭等资源储量非常丰富。

黔中地区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景观方面。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就了贵州独特

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仅黔中地区就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形态最美的瀑布群——黄果树瀑布风景群景区、龙宫、红枫湖、都匀斗篷山等国家级风景旅游区以及百花湖、花溪、花江大峡谷等省级旅游区。安顺素有“西部之秀”的称谓, 是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中心和中国六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 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民族风情方面。贵州省和黔中地区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丰富多样, 由于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 较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旅游。红色旅游方面。贵州省是中国重要的红色根据地, 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息烽集中营等许多红色旅游景区都保存着中国近代革命的历程痕迹, 红色旅游是对革命历史的追忆, 是发扬爱国主义和爱国情怀的必须,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 4) 产业优势

在产业方面, 黔中地区各城市存在着产业协作与互补的良好条件。黔中地区各城市具有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及各自的优势工业产业。贵阳是全国最大的铝工业生产基地, 全国的三大磷化工生产基地之一, 全国三大精密光学仪器生产基地之一, 全国五大电工仪器仪表生产基地之一, 全国磨具、卷烟、轮胎、汽车配件的重点生产基地; 以微硬盘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已成为贵阳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安顺是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工业城市, 拥有一批人员、

技术、设备力量较强的航天、电子仪表等军工企业。遵义不仅是机械设备生产基地, 也是新材料基地, 并且烟酒产业发达, 已形成烟酒产业集群, 遵义的锂离子电池生产、铝工业设备制造、大型液力变速器制造、精密齿轮加工、高低压电器、飞机平衡继电器等高科技产品能够为黔中地区城市的工业发展提供所需的机械设备及发展资料。

城市群从表面上看是城市之间的融合, 但实质上其实是产业的融合, 区域内城市合理的职能分工是提高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黔中地区五个主要城市的工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并且互补性很强, 已形成一定层次的产业分工和合作, 特别是在科技合作、农产品供应、劳务输出等方面有着较强的联系。在旅游产业的共同开发上, 也已初具规模。各城市间能形成产业互补关系, 进而可获得较大的区域内聚集经济效益。城市圈内近邻的互补关系有利于各市镇的产业分工与专业化, 城市产业专业化的形成则有利于境内企业获得良好的聚集经济效益, 进而有利于吸引外来资金, 从而促进生产活动的扩张及经济的发展。黔中城市群内各市镇也具有进行经济互补的条件。贵阳市区及附近地区是全省的文化中心, 集中了全省最重要的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 可重点发展知识经济, 并向省内各地区企业提供智力服务。贵阳市近郊与远郊市镇资源禀赋又有一定的差异, 市镇产业也有所不同。白云区拥有规模较大的铝建材生产基地, 具有发展铝制品的良好

条件; 小河区拥有大量的军工企业, 聚集了机械加工方面的大量熟练工人, 具有发展为机械加工制造城镇的良好条件。同样, 清镇、安顺、凯里及都匀等城市都能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进行产业分工并形成专业城市,与黔中地区的其他市镇构成经济互补关系。

因此, 黔中地区各城市间有一定的经济联系和产业互补性, 具备了构建城市群所需的条件, 即: 区域内不同类型的城市同中心城市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各地可以凭借各自的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 加强各地的分工与合作, 充分发挥其主导产业的回流效应、旁侧效应及前向效应, 带动整个黔中地区经济的发展。

2、劣势分析

( 1) 城市体系不健全

黔中地区城市体系结构不合理。除贵阳市是一个特大城市外, 中间缺少大城市, 第二大城市遵义市离大城市的人口标准还很远; 而且中等城市也只有两个, 其余都是小城市和建制镇。由于长期的大城市偏向政策, 使资源向首位城市贵阳市汇集, 贵阳市发展迅速, 城市规模逐年扩大, 其他城市与城镇发展动力不足。与其他城市相比, 贵阳市表现出“一城独大”的格局。贵阳城市人口在100 万以上, 属于特大城市, 其他城市人口规模则不足30 万, 且数量少, 首位城市首位度远高于 2. 5, 贵州整个城市规模结构体系呈典型的首

位式序列。城市畸形发展形成辐射带动作用传递的瓶颈。

这种现状导致大城市贵阳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受到限制, 并导致恶性循环。一方面, 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源源不断地涌入贵阳市, 使贵阳市变得更加拥挤, ? 城市病?凸现; 另一方面, 周边中小城市由于同贵阳市城市规模相距甚远, 导致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源源不断地流出, 不仅没有因为贵阳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影响, 反而更加限制了其发展。城市结构不合理, 龙头城市首位度过高, 中等城市发展不足, 这是贵州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大突出矛盾。唯一的特大城市贵阳, 作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 其有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难以彻底改变贵州城镇化总体水平滞后的状况。

( 2) 城乡差距较大, 二元经济结构明显

贵州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并且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如表 1 所示, 2009 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由上世纪80 年代中期的 2. 4: 1 左右, 扩大到 4. 3:1;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上,城镇为85. 4%, 远远高于农村的14. 6% ; 而且农村人口数量远大于城镇人口数, 凸显了贵州省城镇化率发展滞后的问题。

城镇化水平低对贵州农村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使农村处于相对贫困状况。农村发展缓慢, 经济落后, 农村增收缓慢, 贫困人口比重, 拉大了城乡间的差距, 使固有的城乡二

元结构强化。城镇化水平低, 使贵州农产品需求受到很大的抑制, 不利于贵州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专业化发展。贵州特有的山地切割地形, 交通十分不便, 妨碍了农村与城市市场的联系。贵州农村大多数地方远离城镇, 甚至远离公路, 农产品进入市场十分不便。由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受阻, 农业生产商品化阻力较大,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发展缺乏基础。时至今日, 贵州农村仍以自给自足的、数量众多的小农户为主体,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缺乏动力。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导致了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即城市的繁荣与乡村的贫困并存, 从而使农村相对活跃的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迁移,农村经济长期处于呆滞状况。

( 3) 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发展方式落后黔中城市群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均滞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目前,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阶段。到2007 年, 中国重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0. 5%。而有关数据显示, 贵州总体上依然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工业化进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5 年。从工业化演进规律和贵州省的实际省情来看, 贵州产业结构一直呈现偏重的情况。在十二五以及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贵州的工业化发展态势还将继续表现出重化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重叠的特点。2009 年, 贵州城镇化率只有29. 9%, 而全国同期达到了46. 6% 。贵阳有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难以彻底改变贵州城镇化总体水平。作为

贵州省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黔中城市群与周边其他省份的城市群差距也表现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上。黔中地区乃至贵州没有一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名单, 在西部地区百强县的评选中, 黔中地区只有遵义和清镇两个县入围, 但排名均比较靠后。

到目前为止, 黔中多数城市的工业发展仍处于粗放式增长阶段。黔中地区的工业结构中, 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 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环保设施体系发展滞后。工业总体发展层次低, 资源开采和简单加工行业比重较大, 产业链条短, 加工深度、综合利用程度和创造的附加值都比较低。贵州重工业对工业产值的贡献份额由62%上升到72.6%, 上升了10. 6 个百分点; 而轻工业的贡献份额却从38% 下降到27. 4%, 下降了10. 4 个百分点; 在重工业中, 60%左右的产值来自于原材料采掘和加工工业, 而初级加工以上的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只有33% 左右。以采掘、原材料、能源和粗加工为代表的重工业, 与农业关联度低, 吸纳农村劳动力少, 没有起到较好的增加就业的作用; 资金消耗量大, 又加剧了资金短缺; 重工业自身积累能力本来就差, 而积累能力较好的轻工业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贵州的采掘业、粗加工业大多是初级加工, 产业链较短,没有得到有效延长。贵州一方面以较低价格向省外提供能源、矿产品等原材料; 另一方面又要以高价从省外购买深加工品和消费品,

大量的利润外流, 也影响了贵州当地的就业, 形成资源、价值和劳动力的多重流失。这也是贵州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

3、机会分析

( 1) 国家政策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经过十年发展, 使得西部地区各省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2010 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 黔中经济区被列为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的重点经济区。? 将黔中等经济区建成省域经济增长点?作为此次布局的重点经济区涉及的三个层面之一, 也由此正式浮出水面。可以确信的是, 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 黔中经济区?, 将让贵州获得来自国家政策层面的全力支持。这是黔中地区面临的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此, 应该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 倾力推进黔中城市群建设, 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另外,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国家坚持实行的扩大内需的方针, 必然会对相对落后的黔中地区产生重大积极影响, 有助于争取国家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黔中城市群及发达的城市网可产生众多大的工程项目, 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2) 产业转移的经济发展机遇近年来,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着世界产业变革与结构调整,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加快发展。沿海地区受土地紧张, 劳动力成本上升, 国家政策调整

以及产业优化升级等因素的影响, 东部地区相关产业向中西部进行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 涉及的行业也呈逐步扩大的趋势。黔中城市群应该通过积极改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投资环境, 争取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和最大受益者。

4、威胁分析

( 1) 发展空间受限

贵州周边各兄弟省份也先后提出并实施的城市群发展规划, 如成渝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广西北部湾南北钦防城市群以及云南滇中城市群等,黔中城市群既没有成渝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实力, 又缺乏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的沿边优势, 在争取国家政策和东部产业转移方面, 周边城市群也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黔中城市群的发展空间。因此, 黔中地区必须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根据省情努力找到自身的优势, 一方面主动出击争取产业转移, 另一方面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打造优越的投资软环境, 吸引企业和产业过来投资开发。

( 2) 生态环境脆弱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 这类地质地貌先天脆弱, 耕地破碎, 垦殖指数低。假如城镇化造成土壤侵蚀和石漠化, 使得土地退化加剧、耕地减缩,消失了的农田想要恢复其肥力及适耕性是相当困难的, 这势必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发

展和人民生活, 加速这一地区的贫困化; 遇上地质与自然灾害, 会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届时, 人口贫困与环境恶化将同时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因此, 将城市与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这是黔中城市群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谨慎应对的问题。

三、以黔中城市群为重点加快

贵州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 以城市为极点, 以产业为支撑, 以交通为纽带, 努力壮大黔中城市群规模,充分发挥黔中城市群在要素配置、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使之成为贵州对外参与经济竞争合作、对内带动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的核心区域,从而带动贵州全省城镇体系的建设, 是新时期具有贵州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的不二选择。

( 1) 城镇发展

加快城镇规划建设, 扩容提质, 为区域中心的形成创造条件。以城镇规划为龙头, 促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加快编制各个层次的发展规划, 完善城乡一体、有机衔接的规划体系。做好新一轮全省城镇体系规划修编, 编制黔中城市群总体规划, 加快实现乡村规划全覆盖。

建立由核心增长极+ 核心城市+ 次区域中心城市集群+ 特色卫星小城镇组成的梯次分明的城镇发展体系。加快培

育以贵阳为中心, 以遵义、安顺、都匀和凯里为支点, 以贵阳——遵义、贵阳——安顺、贵阳——都匀和凯里三大城市带为骨架, 以一批重要县城和小城镇为节点的黔中城市群, 把其建设成为全省城镇化的示范区和核心区。进一步做大贵阳, 使其成为特大城市, 贵阳市要调整优化城市核心区发展战略, 加快城市布局的规模化发展, 大力推进中心主城区建设, 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向周边拓展。加快把遵义发展成为特大城市, 推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一体化发展, 培育卫星城市。加快安顺中心城区的建设发展, 形成“两片三轴五心”的中心城区布局,加快贵阳——安顺一体化发展。壮大都匀、凯里城市规模, 推进凯里——都匀两个城市抱团发展。沿贵阳——遵义轴线、贵阳——安顺轴线和贵阳——都匀、凯里轴线, 加快发展小城镇, 形成链珠状城市绵延带。

( 二) 产业整合

以产业为支撑, 不断增强城镇经济实力。把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与城镇化带动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地区特色, 科学确定和发展城镇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配套产业。不断增强城镇产业发展, 以产业化促进城镇化, 以城镇化推进产业化, 实现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大城市和中等城市要按照城市功能分别定位,强化产业发展布局与城市空间格局的有效结合, 明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积极发展地方性优势

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城市经济整体实力, 不断增强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加快城市工业化发展, 强化集聚发展, 加强城市的工业园区建设, 将工业园区建设纳入城市整体的发展规划, 为城市的工业发展预留空间。每个城市都应建设若干个与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的工业园区, 使之成为增加城市就业、带动城市商业、壮大城市经济、扩大城市规模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金融、教育、科技研发、现进中小城镇农业的转型发展。

( 三) 基础设施支撑

实施构建全方位多功能立体交通网络的? 交通引领?战略, 以城市路网建设为引领, 高标准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适应重点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 不断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加快编制和实施区域城市交通规划, 建成若干城际铁路和城际主干道以及跨区域公路。加快区域内重点城镇、重点工业区、物流园区、旅游景区与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快速连接通道建设。

按照节约高效、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的原则, 通过城市路网规划建设拉开城镇建设框架, 拓展城镇发展空间, 配套抓好通信、电力、供水、供气、环保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提高城镇公用设施覆盖面和保证率,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着力解决城市拥堵、脏乱差等突出

问题, 努力营造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城市环境。

综上, 通过对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的梳理和过往单一发展极战略发展实效的反思性分析, 笔者认为, 单极战略导致贵阳极化过度而扩散不足, 没有达到战略预期效果, 是导致贵州全省城镇化水平过低的主要原因。运用SWOT 法对黔中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 黔中各类功能和等级规模的城市群的集合发展能有效修正过往单一发展极带来的弊端, 并且更能发挥黔中地区区位、资源和产业等综合优势。因此, 城市群集合发展战略是未来贵州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以黔中城市群为重点带动全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之要义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并重, 即以“十二五”期间交通网路为轴线, 以贵阳、遵义、安顺、都匀、凯里为节点, 构建有序完善的点——轴空间格局; 同时, 要准确定位节点城市功能, 优化产业布局, 避免城市产业空洞化。简言之, 黔中城市群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并行不悖且相得益彰的战略组合, 缺一不可。

[ 参考文献]

[1]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 N] . 贵州日报, 2010- 07- 17( 1) .

[ 2] 云小舟. 黔中地区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分形特征研究[ J] .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8, ( 3) .

[ 3]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Z] . 2011.

[ 4]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贵州省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 Z] .2010, ( 7) .

[ 5] 李博, 田超, 靳取. 关于构建黔中城市群的一些思考[ J] .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9, ( 4) .

[ 6] 张晓阳. 推进黔中经济区的建设思路和政策建议[ J]?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11, ( 1) .

收稿日期2011- 02- 17

[ 责任编辑黄世杰]

[ 责任校对苏兰清]

[作者简介] 李鸿(1962~ ) ,贵州贵阳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2009 级博士研究生。贵州省久联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区域发展、区位理论、房地产经济等研究。四川成都, 邮编: 610065 。贵州贵阳,邮编: 550000 。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 【法规类别】村镇集镇建设 【发文字号】黔府发[1999]40号 【发布部门】贵州省政府 【发布日期】1999.09.01 【实施日期】1999.09.0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失效依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宣布失效部分规范性文件和公布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1979年—2010年)的决定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 (黔府发〔1999〕40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城镇化进程,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城镇化是我省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动力。城镇化是国民经济工业化、市场化和

社会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和技术进步的产物,也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和人口素质,发展第三产业,培育统一市场,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我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滞后,不仅影响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制约科学技术和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使之成为推动我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领导。成立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由省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省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省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对城镇化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具体工作由省建设厅负责。各地、州、市政府(行署)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县(市、区)政府要成立实施领导小组,一把手负总责。 建立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省、地(州、市)、县(市、区)、乡(镇)政府(行署)逐级签订城镇化目标管理责任书,作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目标管理的重要考核内容。省人民政府责成省建设厅会同计划、体改、统计、财政、国土、公安、教育、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组成考核小组,每年对城镇化进展情况逐级进行考核。对工作完成好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城镇化考核指标主要包括:城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具体考核办法由省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制订。 (三)制定全省城镇化进程的目标。以小城镇规划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现有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宅建设,发展完善城镇商品市场,增大城镇人口容量和市场容量,加速培植优势产业,合理转移、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面推进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力争到2002年,规划建设好100个万人以上规模的小城镇,其中有较强综合实力和示范带动作用的明星镇10个;建制市综合实力

(完整版)贵州经济发展状况与策略研讨

贵州经济发展状况与策略研讨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1]。对于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县域经济在扩大经济总量、增强综合实力,统筹城乡建设、有效化解“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环境保护、巩固基层政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一、贵州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经济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县域经济也不断壮大,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目前贵州省县域共计78个县,县域面积达万Km2占贵州总面积的%,县域人口3552万人,占全省人口的89%[2]。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统计资料,2009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18亿元,增长13%,占全省生产总值亿元的%,其中突破100亿的县有4个;县级财力进一步增强,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1亿元,增长%,占全省总量亿元的%,

其中突破5亿元的县有4个;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891亿元,增长%,高出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个百分点;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在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贵州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稳步上升,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统计资料,2009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与1999年的::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4个和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增长是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为一、二产业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对促进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统计资料,2009年贵州县域城镇固定资产投入达到亿元,增长%,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入的%。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省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突破4400亿元。2009年,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2562Km,公路里程密度达/100Km2,是1999年的倍,实现县县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高速公路由2000年的258Km增加到1189Km;铁路由1340Km增加到2117Km;通航里程达到3322Km;通讯、网络覆盖全省县域;建设了一大批大中小型水利工程;

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具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环境激素污染等。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当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进入大气,水、土壤环境,如果其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力,以致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时,称为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产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的使用,使有用的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而造成危害。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有一下几种: (一)大气污染 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 有直接的影响。大气污染主要是指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大气中化学性 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对人体危害严重的多达几十种。我国的大气污染 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 化物和一氧化碳等。这些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不经过 肝脏的解毒作用,直接由血液运输到全身。所以,大气的化学性污染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很大。这种危害可以分为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和致 癌作用三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 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说明

一、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 中央把防治土壤污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新时期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并明确要求“把防治土壤污染提上重要议程”。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要求“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2003年12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曾批示要求“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并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 近年来,环保、国土、农业等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一些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清、原因不明和环境监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分突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清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掌握土壤污染情况,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以环保系统监测、科研队伍为主体力量,同时联合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等土壤学界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参与调查工作。环保总局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全国生态现状调查、全国典型地区土壤环境质量探查、菜篮子种植基地、污灌区和有机食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调查等大型调查项目。2005年,环保总局在沈阳、南京、广州等三市组织进行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试点工作,为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环保系统拥有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目前全国共有2289个环境监测站、46984名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仪器设备,加上一大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力量,完全能够满足调查工作的实际需要。 二、项目总体目标

(完整版)贵州城镇化发展分析

贵州城镇化发展情况分析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2010年以来,在经济发展带动下,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一、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一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2014年全省城镇人口为1403.57万人,比2010年增加227.32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3.81%提高到2014年的40.01%,2011-2014年年均提高1.55个百分点。二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97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13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比重由0.55%提高到0.78%。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2014年全省城市人均道路面积9.3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3.07平方米;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由2010年的352万立方米/日增加到2014年的371万立方米/日;燃气普及率由2010年的54.5%提高到2014年的60.3%;城市电话用户由2010年的248.24万户增加到2014年的261.36万户,占全省电话用户的77.07%。 (二)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城镇环境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支撑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2014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03.86亿元,是2010年的4.11倍。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由2010年的556.6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187.67亿元。城市环境和城镇面貌明显改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0年的5.33平方米增加到7.9平方米;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10年的170万立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196万立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10年的45.4%上升为2014年的72.6%;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由2010年的27.42平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36.58平方米。 (三)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就业拉动作用明显。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4142.74元增加到2014年的22548.2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10年的10058.29元增加到2014年的15254.64元。城镇就业增长明显。全省城镇就业人员从2010年的525.76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690.28万人。全社会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2010年的68.3%下降至61.32%,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2010年的11.49%和20.21%分别上升至2014年的15.26%和23.42%。

论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论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环 境与我们日常息息相关,健康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环境是影响和决定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环境对人体的危害可分为以下三种: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1.那何谓这三种危害? (1)急性危害:污染物在短期内浓度很高,或者几种污染物联合进入人体可以对人体造成急性危害 (2)慢性危害:慢性危害主要指小剂量的污染物持续的作用于人体产生的危害。如大气污染对呼吸道慢性炎症 发病率的影响等 (3)远期危害: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一般是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后才表现出来,如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 等。环境中致癌因素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 素 2.我们结合一些事例来具体分析这三种危害。 (一)急性危害 从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相继出现了不少污染事件,引起人群中毒死亡。1952年12月5—9日是在伦敦多次烟雾事件中最严重的一次,当时的逆温层是在60—90米的低空,从家庭炉灶和工厂烟囱排出来的烟尘、SO2被封盖在下面扩散不出去,污染物不断蓄积。在雾的初期,伦敦市民感到胸闷、咳嗽、嗓子痛以至呼吸困难,进而发烧;在浓雾后期,死亡率急剧上升,支气管炎死亡率最高,其次是肺炎、肺结核,以及患有其他呼吸系统疾患和循环系统疾病的患者相继死亡,尤其是老年和幼儿患者死亡率更高。病理解剖发现,死者多属急性闭塞性换气不良,造成急性缺氧或引起心脏病恶化而死亡。 环境污染对人体造成的急性危害,近年来在我国也有发生,如1971年7月13日17时许,某市冶炼厂镍冶炼车间,由于输送氯气的胶皮管破裂,造成氯气污染大气的急性中毒事件,使工厂周围284名居民受害。同时也使附近工厂受到影响,不能正常生产。 (二)慢性危害 1.大气污染对呼吸道慢性炎症发病率的影响 根据我国某市某地区对中小学生和成年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调查结果显示,重污染区与轻污染区中小学生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和同时患两种以上慢性鼻、咽腔疾患的有病率比较,重污染区显著高于轻污染区。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与周边省份相比,差距也很大。贵州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有利时机,抓住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力量加以重点解决,以推动整个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健词]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贵州旅游市场的优势 1.丰富的旅游资源 (1)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贵州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以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风光著称于世。全省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1000多处,有12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随处可见直插云霄的奇峰、峥嵘诡谲的岩石、飞珠溅玉的山泉、云蒸霞蔚的飞瀑、烟波浩淼的湖泊池沼、高古幽深的溶洞峡谷,无不展现着贵州高原的奇特、古朴、神秘的魅力。 (2)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山地文化,以其古朴神秘、热情奔放、多姿多彩吸引着广大海内外游客。这里世代居住着汉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 2.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 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6度,为四季皆宜的观光、旅游、休闲、考察、探险之地。尤其在夏季,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避暑胜地。 3.丰富的水资源 贵州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纵横,瀑布众多。黄果树瀑布世界知名。众多的河流造就了大量的漂流资源。而以赤水河水酿造的茅台酒,被称为“国酒”,更是誉满全球。 (二)贵州旅游市场的机遇 1.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无疑会给包括贵州在内的中国旅游带来巨大的客源市场。 2.旅游消费将成为我国居民主要休闲消费方式。随着国民经济蓬勃发展,旅游消费将成为我国居民主要休闲消费方式。中国旅游业、贵州旅游业都将以空前的速度稳步前进,旅游活动更加大众化、社会化,这为贵州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3.旅游需求旺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行社和旅游者都要寻找新的旅游目的地,以满足日益增长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学术 汇报笔记 主讲:王茂强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 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贵州旅游从无到有、从不发展到发展,逐步深人的体验性活动内容;逐步深人的学习型活动内容;接受环境教育、开展生态环境补偿方面的活动内容。旅游内容进一步得到充实和丰富。贵州蕴藏着丰富悠久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价值,且拥有秀丽的自然景色、特的环境特征和自然特征的乡村地区,是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理想之地。当前,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国上下正以饱满的热情,精准扶贫,久久为功。因此,加快贵州的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贵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由于自然环境的局限性,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贵州旅游条件对于促进经济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乡村旅游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旅游市场发展业已成熟,旅游需求已经表现为多极化发展,乡村旅游动机同时包括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方面的因素, 其内容是“观光一休闲一专项”旅游的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风光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贵州省多山,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是我国惟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是一座山奇水秀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分布在奇山秀水中的农村自然村寨中, 数民族村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众多的民族村寨因地处偏远、山水相隔, 塞成就了保留,造就了丰厚的、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成为贵州历史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地方之一。在这些民族村寨中,处于原生状态的文化遗产与原生状态的乡村自然环境往往相辅相成,对游客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在这些区域开展旅游活动,可以客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根据贵州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应着重一下几点: 第一,依托城市的城郊型农家乐产品系列。深人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保持其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打造农家乐精品。 第二,依托大型景区的乡村观光与体验型系列产品。要依托成熟景区的知名度,精精心设计文化旅游内容,将文化旅游活动和环境旅游活动紧密结合。

环境污染的危害都有哪些

环境污染的危害都有哪些 近年来,环境污染是我国最严重的污染之一,尤其是PM2.5所带来的污染,更是让政府和人们头疼不已。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很大,也从另一方提醒我们要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物的排除。今天,我们就具体来了解一下环境污染的危害的内容吧。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比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 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大气污染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表现为呼吸系统受损、生理机能障碍、消化系统紊乱、神经系统异常、智力下降、致癌、致残。人们把这个灾难的烟雾称为"杀人的烟雾"。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状恶化,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其实,即使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不高,但人体成年累月呼吸这种污染了的空气,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 ▲2、环境污染与癌症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环境污染是导致癌症发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是癌症综合预防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3、对植物危害 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

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独特性强、聚集度高、开发潜力大 贵州是我国旅游地类型最丰富、聚集度较强的地区,无论是自然旅游地、 历史名胜旅游地、城市观光旅游地,还是民族风情旅游地,都是应有尽有, 而且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品位也非常高,并且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喀斯特地貌等有些旅游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垄断性,如黄果树瀑布、织金洞、荔波小七孔、梵净山、遵义会议旧址等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的聚居区山水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姿,极具开发潜力。贵阳、遵义等城市更是因城市历史悠久、城市环境优美、城市形象各具特色、城市经济繁荣发展而在旅游市场上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贵州独具特色的黔味饮食文化、丰富的物产(名酒、山野特产、民族工艺品等)更是发展旅游业的有力保障。 (二)气候条件好,四季宜旅游 气候对所有户外活动都有影响,对观赏性旅游活动主要在于影响旅游者的体感舒适程度,而对运动性旅游活动的影响则主要是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活动质量。另外,适宜的气候也是一种独具优势的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尤其是吸引度假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吸引物。 贵州省属于多阴雨的高原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如全省大部分地区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多为3—6℃,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为-6—-8℃,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大部分在22—26℃之间,没有国内同纬度东部地区那样的酷热天气,因此,我们可以说,贵州省几乎可以常年开展旅游活动,更是开展亚高原度假旅游极具潜力的地方。 (三)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业大省 客观分析贵州旅游业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贵州是旅游资源的大省,但从旅游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来看,贵州并不是一个旅游业大省。毗邻贵州省的云南省,其旅游资源类型与贵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以“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取胜,但云南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已位居全国前列,据统计资料,在旅游收入和人数等方面,云南已进入全国前十名。而有着更为广阔的喀斯特地貌和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省份的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滞缓,与其资源丰富程度极不相称。在“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正在成为中西部各省共识的今天,如何将贵州省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影响贵州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旅游业发展的制约; ●贵州省旅游业尚未建立起自己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没有形成区域知名旅游品牌系统; ●旅游策划、旅游营销经验、水平与能力的缺乏; ●政府、景区、旅游企业的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 综观周边省、市、自治区,云南、广西已经是旅游业大省,四川、重庆、湖南的旅游经济总量也要比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 进程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一) 作者:林树森文章来源:贵州日报点击数:754 更新时间:2011-3-21 文字资料(见下文): 《关于<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讨论稿)>的说明》 详细内容: 关于《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讨论稿)》的说明 (2010年7月28日) 受省委常委会委托,我就《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讨论稿)》有关问题向全会作说明。 一、关于《意见》稿的起草过程 党的十七大要求,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省第十次党代会强调,要大力推进城镇化,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动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部署,省委决定,这次全会专题研究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一重大问题。省委常委会高度重视《意见》稿起草工作,石宗源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今年4月初,省委成立了由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张群山同志任组长,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文稿调研起草组,在省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开展起草工作。整个起草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一)调查研究阶段。4月13日,省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文稿调研起草工作的通知》。各市(州、地)党委、省直有关部门党组(党委)按照通知要求,经过认真研究,向省委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起草组还分五个小组分赴全省九个市(州、地),就加快推进我省城镇化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贵州规划到2020年将城镇化率提高到50

贵州规划到2020年将城镇化率提高到50%左右 新华网贵州频道11月21日电(记者熊俊)贵州大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力争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在城镇化进程上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记者日前从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审查会上了解到,《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组原则性审查通过。专家组认为,《规划》的各项规划意见符合贵州实际,特别是在城乡公共职能和生产职能布局、城乡居民点体系建设、特色城镇化建设、城乡发展和生态保护规划等方面有亮点和创新。《规划》明确,贵州城镇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依托贵阳与遵义、以贵安新区为引擎,重点培育贵州中部地区有区域竞争力的规模化、综合型高等级城市作为省域经济发展极核,带动周边城镇集群发展,力争在规划末期建成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城镇化地区。 在城镇空间布局上,将着重培育贵阳和遵义两个都市圈,使其成为贵州主要的城镇化地区,同时加强安顺、六盘水、毕节(大方)、铜仁、兴义、盘县、都匀、凯里、德江、从江洛贯新城等十个区域中心城市与双核的联动。在城乡公共服务职能布局上,将构建区域服务中心、县级服务中心、乡镇级服务中心和村级服务中心组成的“四级公共服务职能体系”。除在现有的9个市(州)中心城区设立区域服务中心外,还将铜仁市德江县城、六盘水市盘县县城和黔东南州从江县洛贯新城纳入区域中心体系建设,全省共设立12个区域服务中心。 据了解,近几年来,贵州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承载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已提高到35%,但城镇化水平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落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期末,贵州将力争使全省城镇人口增加至1450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到41%左右;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到2030年,把城镇化率提高到60%左右。

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化学与社会结课作业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论文 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班级:城市规划1202 姓名:李少璇 学号:0513120210

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的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简言之,环境因受人类活动影响而改变了原有性质或状态的现象称为环境污染。例如大气变污浊、水质变差、废弃物堆积、噪声、振动、恶臭等对环境的破坏都属环境污染。由于环境污染,从而导致日照减弱,气候异常,山野荒芜,土壤沙化、盐碱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生物物种绝灭等。环境污染的实质是人类活动中将大量的污染物排入环境,影响其自净能力,降低了生态系统的功能。 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于人们的行动违反自然规律所致,预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大规模的深入地改造环境,也必将引起更复杂的新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具体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环境激素污染等。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一、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分类 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健康损害是复杂多样的,其危害程度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按损害性质分为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及间接效应。 1、急性危害:环境污染的急性危害是由于短时间内大量污染物接触(进入体内)所引起的,通常其损害表现快速、剧烈,呈明显中毒症状、疾病暴发,甚至死亡。急性危害的典型例子见于世界各国大气污染中毒的公害事件。例如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由于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燃煤排放的大量烟尘和二氧化硫浓度急剧增加、扩散不开,结果造成数千居民中毒死亡。洛杉矶、纽约、东京及我国兰州市曾多次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这种淡蓝色的烟雾多在气温高、阳光强的夏季中午发生,对眼有强烈的刺激与催泪作用,污染严重时还可引起肺水肿,使老年人死亡率增加。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发生异氰酸甲酯泄漏,造成严重污染,导致该市80万人口中有52万人发生不同程度的中毒,5万人失明,2500人死亡。1986年曾发生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当地放射性污染水平达正常允许量的1500倍。数十人因急性放射病死亡,共有25万人不得不从周围污染区紧急撤离。 2、慢性危害:慢性危害是由于低剂量的环境污染物长期反复作用于人体,污染物在体内负荷量蓄积,其产生的损害不断累积,而造成的特定的病理反应。慢性危害最为常见,且影响广泛,是较为潜匿的健康损害方式。例如,在磷肥厂、炼铝厂周围的大气受氟化氢污染,居民长期吸入而引起慢性氟中毒。某些金属矿冶炼与精炼过程中排放的含砷烟尘污染大气,造成附近儿童的慢性砷中毒。 3、远期危害: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一般是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后才表现出来,如环境因素的致癌作用等。环境中致癌因素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

贵州土壤汞污染生态研究进展

贵州土壤汞污染生态研究进展 贵州省规模汞生产活动已停止,但是土壤汞污染依然严重。文章评述贵州境内土壤汞的污染现状、毒性、污染源、暴露途径及风险评估、治理手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下阶段研究的展望。 标签:土壤汞污染;汞暴露;植物修复 引言 世界范围内汞矿山的开采冶炼活动对矿区的水体、土壤、大气、植物及水生动物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现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汞使用国和排放国,随着汞资源逐渐枯竭,汞矿生产规模日趋缩小,贵州境内的汞矿山,例如万山、务川、丹寨、铜仁、滥木厂和开阳等,已先后停产闭坑,但是长期的工开采及冶炼、生产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农田土壤造成了严重影响。不同于其他重金属,无机汞在进入环境后,特定条件下会转化成毒性更大、生物有效性更强的甲基汞,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食物链,构成对人类的危害。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积累性和地域性,难治理,周期长等特点。土壤一旦遭受汞污染,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土壤汞污染研究近来备受关注,特别是贵州土壤汞污染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进展。 1 污染现状 受矿山活动影响,矿区土壤汞污染具有含量高、变化范围广及表层污染重等特点。气态汞的挥发及受汞污染水体的灌溉等利用,离矿区较远的土壤也收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例如万山汞矿污染农田土壤THg含量最高达790mg/kg,部分土壤MeHg含量超过20?滋g/kg,平均含量为3.14?g/kg,炉渣也显示较强的汞甲基化现象。务川汞矿地区土壤汞含量最高达360mg/kg。而对滥木厂汞矿区地土壤样品的测定数据显示,土壤THg含量最高为850mg/kg。进入土壤中的无机汞在硫酸盐还原菌作用下转化为甲基汞,通过食物链产生生物放大效应而危害人类健康。同一地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无论是THg还是MeHg,稻田和菜地的含量均远远高于玉米地和旱田;而旱田的水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雨,汞源少且为好养环境,不利于汞甲基化过程的发生;菜地土壤环境类似于旱田,但又有所区别,菜地在蔬菜生长期内会不断被浇灌和施肥,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有机质存在有利于汞的甲基化,故菜地MeHg明显高于旱田。 研究表明,贵州汞矿区大米具有很强的甲基汞积累能力,水稻田土壤中是MeHg的主要来源。甲基汞在水稻植株中分布依次为:稻米>根系>谷壳>茎>叶,相对其他组织,稻米富集甲基汞能力更强,且大米的MeHg含量明显高出玉米机蔬菜类作物,矿区作物中汞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辣椒>大米>玉米>红薯。而大米是贵州居民的主食,食用甲基汞污染的大米是人群的主要甲基汞暴露途径,占总暴露的94%-98%。

贵阳市中心城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评价

贵阳市中心城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评价* 余菲,肖玲,康苗苗,纪芙蓉,朱艳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710062) 摘要:以贵阳市中心城区五大功能区(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文教区、居民区)的土壤为对象,研究土壤中重金属(Hg、As、Cu、Cr和Zn)污染的特征,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N.L.Neiow)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检测与初步评价,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法评价了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其结果表明:贵阳市中心城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工业区各重金属污染元素的含量相对较高,商业区各重金属污染元素的含量相对较低,各功能区Zn的含量最高,Hg的含量最低。土壤重金属多因子综合污染指数为1.95,处于轻度污染状态,以居民区的污染指数最高,污染程度最为严重,文教区污染最轻,处于警戒状态,其余3个功能区均处于轻度污染水平。从单因子污染指数来看,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以As为主,居民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以Hg为主,而文教区土壤中各重金属尚未达到污染级别。土壤中重金属存在强度生态危害,其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指数为RI= 148.01,潜在生态危害的重金属主要是Hg,居民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危害程度最强。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城市土壤;功能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潜在生态危害 中图分类号:X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K)11088(原1002-1264)(2011)03-0005-04 Heavy Metal Pollution and Its Assessment in Urban Soil of Guiyang City YU Fei,XIAO Ling,KANG Miao-miao,JI Fu-rong,ZHU Yan (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Abstract:At the five functional areas in Guiyang City,namely,industrial,commercial,administrative,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as well as residential areas,the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soil was tested and evaluated with the pollution index method.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hazard from the heavy metal pollution was assessed with potential ecological hazard index method by Hakanson.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contents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in the central city were quite different,the contents of heavy metals in the industrial area were relatively high,and in the commercial area were relatively low.Comprehensive pollution index with the value of1.95indicated the soil was lightly polluted by heavy metals;the residential area with the highest value was seriously polluted,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area with the lowest value was on alert;the other three functional areas were lightly polluted.From the single pollution index,the industrial,commercial,and administrative areas were mainly As-based,the residential area was mainly Hg-based,while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soil in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area was lower than the stipulated pollution level.Ecological risk index with the value of148.01showed that Hg was the main factor to cause potential ecological hazard,and the residential area had the highest ecological hazard. Key words:heavy metal pollution;urban soil;functional zone;assessment of soil environment quality;potential ecological hazard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城市土壤是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环境内,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将大量的重金属带入表层土壤中,造成这些元素在土壤中的积累,并通过大气、水体或食物链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随着城市发展,环境压力增大,加强对城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研究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因此,研究城市内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1-4]。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的云贵高原东斜坡地带,地处东经106?07' 107?17',北纬26?11' 27?22'之间,属东部平原向西部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地貌多样,海拔高,纬度低,具有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的特 5 第24卷3期2011年6月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URBAN ENVIRONMENT&URBAN ECOLOGY Vol.24No.3 Jun.20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37055,39670586);陕西省软科学项目(2003KR02)收稿日期:2010-09-08;修订日期:2010-12-20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改完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地区经济的一大支柱,乡村旅游对带动山区、郊区发展,尤其是对 带动贫困地区脱贫发展来说,不可或缺。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2016年是党和政 府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所有贫困人口要在2020年实现全部脱贫,从而全面同步建成社会 主义小康社会,由此,乡村旅游的发展自然成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迫在眉睫。所以,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尤其是对贵州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这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十分有必要。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发展状况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依托,在乡村地区开展以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特有的居住环境、农业生产、乡村民俗文化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休闲度假活动,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乡村旅游,国外专家有不同的表述,比如,西班牙的乡村经济研究学者Gilbert andTung持有这样的观点:乡村旅游在农户提供的乡村环境中进行休闲活动的旅游方。而 来自世界经合组织的官方定义,则指出乡村经济是以乡村田园风光为中心和卖点的旅游形式。英国学者BramwellandLane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则是:乡村旅游是基于农业的包括自然 旅游、生态旅游、探险、运动和健康等多层面的旅游形式。我国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比较晚, 可搜索到的文献大都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查阅不同文献可以了解到,国内研究者 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从基本内涵上来看是一致的,尽管其表述上略有不同,李立华和何景明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是:乡村旅游是这样的一种旅游活动,其地点定位在乡村地区,其旅游吸引物是人文和自然客体要别具乡村性,乡村旅游包含的发生地为乡村地区和旅游吸引物是乡村性这两者缺一不可。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都在不断的加快,乡村旅游在我国也开始步入飞速发展阶段。到了21世纪,乡村旅游则步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各地区先 后建设农家乐、观光园、休闲度假村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基地,旅游景点在不断的增加,功能在不断的拓宽,分布范围日益扩大,规模也与日俱增,乡村旅游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乡村旅游为乡村经济收入带来很大福利。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乡村 旅游人数达12亿人次,占总体旅游市场的1/3。全国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200亿元,接待景 点200万家以上。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全国有10%以上的人口脱贫是有发展乡 村旅游带动的,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 道。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相互渗透,相互带动,在激励乡村产业转型的同时,把乡村文化的 传播、乡村生活风貌的宣传运转起来。极大地加快了乡村经济发展、优化了乡村的产业结构、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