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第1章 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而典型的例子(最短行军路线问题),引出有关动态规划的一些名词和记号,进而得到动态规划的基本原理。

1.1 最短行军路线问题及标号法

问题描述:图1.1中给出一个行军路线网络,从A 点要走到G 点,中间要经过B 、C 、D 、……等很多点,各点间的距离如图中所示,今要求选择一条由A 点到G

点的最短行军路线。

图 1.1

这是个多阶段决策问题。从A 点到G 点可以分为6个阶段,从A 点出发到B 点为第一阶段。这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到B 1点;二是到B 2点。若我们选择到B 2点的决策,则B 2点就是第一阶段决策的结果,它既是第一阶段的终点,又是下一阶段(第二阶段)路线的始点。在第二阶段,再从B 2点出发,这时有三个选择,即对应于B 2点就有一个可供选择的终点集合{,,}。若选择由B 2C 3C 4C 2走到C 2为第二阶段的决策,则C 2就是第二阶段的终点,同时又是第三阶段的始点。类似地可以递推下去,直到终点G 点。我们可以看到,各个阶段的决策不同,所走的路线也就不同。现在要求:在各个阶段中选取一个恰当的决策,使由这些决策所决定的一条路线,其总距离最近。

下面我们利用“标号法”来求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注意到下面一个明显面重要的事实:如果某一条路线,如是最优路线,那么无论从该路线中的哪一点开始(如从D G F E D C B A →→→→→→221211点开始)到达终点G 点的那一段路线,仍然是从D 1点到达终点G 的所有可能选择的不同的路线的最优路线,称为由D 1出发的最短子路线。这一事实,以后我们称之为“最优化原理”。因为如果不是这样,从D 1点到终点还有另一条更短的子路线存在,那么把它和原来最短路线由始点A 到达D 1点的那部分连接起来,就会形成一条比原来最短路线更短的路线,而这是不可能的。

根据上面的事实,我们可以从后段开始逐段往前求最优子路线,从而得到全

过程最优路线。在逐段求最优子路线时,采用“标号法”,见图1.2。

图 1.2

先标第五段:因从或到G 点,仅各有一条路线,因而也分别是它们的最短路线,于是将其最短距离值4和3分别标写在和的圆圈内,并划上路径G 及G 。

1F 2F 1F 2F 1F →2F →再标第四段:从点出发有两条路线可供选择:一是从过到G 点,其距离值为3+4=7;另一是从过到G 点,其距离值为5+3=8。这样,从出发过到G 点是最短路径,将其距离值7标写在的圆圈内,并划上路径F 。同样,从出发,也有两种决策可供选择,即G 和G ,并划上路径。同理,到G 的最优路径为G ,其值为6+3=9,将9标写在的圆圈内,并划上路径。

1E 1E 1F 1E 2F 1E 1F 1E 1E →2E 2E →1F →2E →2F →2E →2F 3E 3E →2F →3E 3E →2F 标第三段:从出发,也有两种决策可供选择:一是过去G 点,其最优距离为+到G ,最优距离为2+7=9;另一是过去G 点,其最优距离为+到G ,最优距离为2+5=7.因此,从出发,过去G 点的路线是最优路线,将其距离值7标写在圆圈内,并划上路径。同理,从出发,过去G 点是它的最优路径,将其距离值1+5=6标写在圆圈内,并划上。同理,在的圆圈内标写上从到G 的最优距离值3+5=8,并划上最优路径。

1D 1E 1D 1E 1E 2E 1D 2E 2E 1D 2E 1D 1D →2E 2D 2E 2D 2D →2E 3D 3D 3D →2E 继续仿照上述逆推过程一直标写到始点A ,在A 点也有两种决策可供选择:一是过去G 点,其最优距离为5+13=18;另一是过去G 点,其最有距离为3+16=19,因此,应选过的路线,将其最优距离值18标写在A 圆圈内,并划上其最优路径A →。

1B 2B 1B 1B 于是,从图1.2中易知,我们从A 出发,顺推回去,即得最优路径:A →1B → 2C →1D →2E →2F →G 其最优距离值为18。

上述标号法要比穷举法优越得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计算量少。穷举法要对48条路径进行比较,即进行比较运算47次,即

使用逐段累加方法也要进行加法运算6+12+24+48+48=138次。而标号法共进行比较运算3+3+4+4+1=15次,每次比较运算相应有两次加法运算,再去掉中间重复的两次(即,各多算了一次),实际只有28次加法运算。

1B →1C 2B →4C (2) 丰富了计算结果。标号法计算,使我们不仅得出A 出发到达终点G 的最短线及其相应的最短距离值,而且得到了从所有各中间点出发到达G 点的最短路线和它相应的最短距离,这对许多实际问题来讲是很有用的,有利于帮助分析所得的结果。

1.2 动态规划的基本概念

求解最短行军路线问题的标号法,事实上就是动态规划方法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从该问题的标号法解法中,可以看到动态规划方法的一般思路。下面我们将从严格的理论基础上,引入动态规格的基本概念,以建立动态规划的数学模型。

1.阶段

把所给问题的过程恰当地分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阶段,以便于求解,过程不同,阶段数就可能不同。描述阶段的变量称为阶段变量。在多数情况下,阶段变量是离散的,用表示。此外,也有阶段变量是连续的情形。如果过程可以在任何时刻做出决策,且在任意两个不同的时刻之间允许有无穷多个决策时,阶段变量就是连续的。

k 在最短行军路线的例子中,共分为六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常用k 表示阶段变量。从起点A 到点B 为第一阶段,从点B 到点C 为第为第二阶段,……,点F 到点G 为第六阶段,即0,1,,5k = ,对有个阶段的问题,的值为。

n k 0,1,,1k n =? 2.状态

状态表示每个阶段开始面临的自然状况或客观条件,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称为不可控因素。过程的状态通常可以用一个或一组变数描述,称为状态变量,常用k x 表示第阶段的某一状态。第阶段的状态变量k k k x 的取值集合称

为状态集合,记为 或。例如最短行军

路线问题的第二阶段的状态集合可记为

{1,2,,}k X r = },...,,{)()2()1(

r k k k k x x x X x k =∈},...,,{)4(2)2(2)1(

22x x x X =={1,2,3,4}={,,,}

1C 2C 3C 4C 一般而言状态是离散的,但从分析的观点看,有时将状态作为连续变量处理将会有更多的好处。另外状态可以有多个分量,用向量来表示,称为多维状态。而每个阶段的状态维数可以不同。如果给定过程某一阶段的状态,那么在这段以后过程的发展要受到该段给定状态的影响,而不受该段以前各段状态的影响。这就是说:过程的发展,只受当前的状态的影响,过去的历史只能通过当前的状态去影响它的未来,而不能直接影响它的未来。这种特性叫做无后效性。

如果状态仅仅描述过程的某种具体特征的话,则并不是任何实际过程都满足上述的无后效性,所以在构造决策过程的动态规划模型时,不能仅由描述过程的具体特征这点着眼去规定状态。如果状态的某种规定方式可能导致不满足无后效性,适当地改变状态的规定方法后,往往可以得到满足无后效性的结果。例如在无外力作用下,质点在空中运动,要通过外力去控制在一确定时段内质点的轨迹。如果从描述轨迹这点着眼,可以质点每一刻在空中位置作为过程的状态,但是这样一来就不满足无后效性,因为即使知道了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仍无法确定质点受力时运动方向和轨迹,只有把位置和速度都作为状态变量,才能确定质点下一步的方向和轨迹,实现无后效性的要求。

(3) 决策

决策就是某阶段状态给定后,从该状态演变到下一阶段某状态的选择。描述决策的变量,称为决策变量。常用表示第k 阶段处于第状态时采取的决策。显然是状态的函数,它的取值范围称为允许决策集合,通常以表示第k 阶段处于状态的允许决策集合,即

)(k k x u k x )(k k x u k x )(k k x D k x )(k k x u ∈)(k k x D

例如,在最短行军路线问题中,第一阶段的状态集合是 ={,},则从点出发,它有可能三种决策,即取值时,其决策集合为 ={,,},如选择从到的路径,则1X 1B 2B 1B k x 1B )(11B D 1C 2C 3C 1B 2C 211)(C B u =;如选择从到的路径,则。同理,

1B 3C 311)(C B u =},,{)()(4322121C C C B D B u =∈

(4) 状态转移

给定第k 段状态变量的值,如果决策变量的值一经确定,则第

阶段的状态变量的值也就完全确定,即=,这时,

k x )(i k x )()(i k k x u 1k +1+k x 1+k x )(1j k x +1+k x ==

)()(i k k x u )(1j k x +由此可见,一般来说的值随和的值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用函数表示为

1+k x k x k u ),(1k k k k u x T x =+

上式表示了由第k 阶段到第阶段的状态转移规律,称为状态转移方程。依赖于表明状态的转移与所选取的决策有关。

1k +k T k u 在最短行军路线的问题中,第k 段的状态和所做的决策完全确定了第阶段的状态k u 1k +1k x +。这种状态转移完全确定的多阶段决策过程称为确定型多阶段决策过程。

(5) 策略

假设给定问题可分为个阶段,n 0,1,2,,1k n =? ,那么由第0阶段开始到

第阶段终点为止的过程组成的决策序列,就称为全过程策略,简称策略,记为,即

1n ?n P 0)}(),...,(),({)(11110000??=n n n x u x u x u x P

如最短行军路线问题中决定最优路线的策略是

},,,,,{)(22121006G F E D C B x P =

由第k 阶段开始到全过程的终点为止的过程,称为原过程的后部子过程(或称为子过程)。其决策函数序列称为子过程策略,简称子策略。记为

k k k )}(),...,({)(11??=n n k k k kn x u x u x p

在实际问题中可供选择的策略有一定的范围。所有可供选择的策略所组成的集合,称为允许策略集合,用P 表示,即

)()(0000x P x p n n ∈或)()(k kn k kn x P x p ∈

从允许策略集中找出使问题达到最优效果的策略称为最优策略,记为。

)(0*0x p n (6) 历程

从开始到结束的总段数称为历程,如果阶段变量从0变到。则历程是,在离散情形中,根据历程将多阶段决策过程分为:

n 1n +1. 定期多阶段决策过程,在决策之前就已知历程是确定的有限值,进行优化时已知确定的阶段数。

2. 不定期多阶段决策过程,预先知道历程是有限、确定的,但是在得到最优策略之前并不知道它的数值。例如在一般的最短线路问题中找到最优策略之前,并不知道它需要多少步。这一类过程的特点是阶段变量并不明显地进入函数方程。

3. 随机多阶段决策过程,历程是与策略和外部条件有关的随机变量,它的特点是在方程中没有阶段变量。

4. 无限期多阶段决策过程,历程无限(或者实践中历程很大)。例如在机器负荷问题中计划期限是到全部机器损坏为止,则从理论上看就是历程无限的。

(7) 目标函数

当过程处于状态,并采取决策而得到的报酬(或费用),称为第段的报酬函数。显然,它是定义在k x k u k k k D X ×上的函数,记为。在最短线路问题中,它表示第阶段由点到第k+1段点之间的距离,即=, 其中),(k k k u x v k k x 1+k x ),(k k k u x v ij C k x i =,。

k u =j 在决策过程中,用来衡量所实现过程的优劣,定义在全过程和所有后部子过程的确定的数量函数,叫做目标函数(或称指标函数)。若我们考虑的过程是从第k 段开始到过程终点的子过程,则目标函数可表示为:

k ),...,,,(21n k k k kn kn x x x x V V ++=

==

),..,,,(11?+n k k k kn u u u x V ))(,(k kn k k x p x V

其最优目标函数值可表示为:

111(,...,)

()opt (,,,...,)k n k k kn k k k n u u f x V x u u ?u +?=

=

()()opt

(,())kn k kn k kn k kn k p x P x V x p x ∈ = ))(,(*k k kn x p x V kn

在很多实际问题中,目标函数还满足以下递推关系 :对任意的有

,0k k ≤

或 )))(,(,,())(,(1,11,1++++Φ=k n k k n k k k k kn k kn x p x V u x x p x V

在不同的问题中,目标函数也不同,可能是距离、利润、成本、产品的产量或资源的消耗等等、例如:在最短行军路线问题中,目标函数就是第k 段由点到达终点G 的距离:

kn V k x =

kn V ),...,,(1n k k kn x x x d + =

),...,,,(11?+n k k k kn u u u x d =∑

?=1

),(n k j j j j u x v 其中表示第段的报酬函数,也即第段的距离。显然,它满足递推关系:

),(j j j u x v j j =+ kn V ),(k k k u x v ∑?+=1

1),(n k j j

j j u x v =+ ),(k k k u x v ),...(1,1n k n k x x V ++或有 =+ ))(,(0000x p x V n n ∑?=1

0),(k j j j j u x v ∑?=1

),(n k j j j j u x v =0000(,())(,())k k kn k kn V x p x V x

p x k + 其中k x

是由前一段子过程在子策略下确定的。 k p 0常见的目标函数的形式有:

1. 过程和它的任一子过程的指标是它所包含的各阶段指标之和,即

1

(,)(,)n k k i i i i k V x v x u ?==∑

其中表示第i 阶段的指标,这时

(,)i i i v x u 11(,)(,)(,)k k k k k k k V x v x u V x ++=+

2. 过程和它的任一子过程的指标是它所包含的各阶段的指标的乘积,即

1

(,)(,)n k k i i i i k V x v x u ?==∏

此时

11(,)(,)(,)k k k k k k k V x v x u V x ++= i

3. 过程和它的任一子过程的指标是它所包含的各阶段的指标的最小值,即

1

(,)min [(,)]k k i i i k i n V x v x u ≤≤?= 此时

11(,)min[(,),(,)]k k k k k k k V x v x u V x ++=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在初始状态给定 是,指标函数是策略确定的函数。指标函数的最优值称为最优值函数,用()k k f x 表示:

{,}

()(,,)k k k k k k u f x opt V x u =

其中opt 表示取最优。实际问题中取最大时即为max ,取最小时即为min 。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确定性决策过程是由“状态、决策、状态转移规律、报酬函数和目标函数”等五个重要部分组成。因此,从一般抽象理论出发,定义确定性决策过程(即确定性动态规划规则)的基本模型如下。

定义 由具有下述意义的五重组{,U ,,, },记为{构成的决策过程,称为确定性决策过程(亦称确定性动态规划)。

X ),(k k k u x T ),(k k k u x v ),(kN k kN p x V ,,,,}X U T v V (1) 为状态空间。第k 段状态集合为,其元素为,即。

X k X k x k x ∈k X ?X (2) 为决策空间。第段允许决策集合为,其元素为,即。

U k X k )(k k x D ()k k u x ()k k u x ∈)(k k x D ?U 从出发全过程的允许策略为={,,…,

},其允许策略集为,即k x )(00x P N )(00x u )(11x u )(11??N N x u )(00x P N )(00x p N ∈)(00x P N 。

k N ?子过程的允许策略为={,…,},其允许策略集为,即。

)(k kN x p )(k k x u )(11??N N x u )(k kN x P )(k kN x p ∈)(k kN x P (3) T 为状态转移方程:=。

1+k x ),(k k k u x T (4) 为第段处于状态采取决策时所得的效果(所得的报酬),称为报酬函数。它是定义在),(k k k u x v k k x k u D X ×上的函数。

(5) =

))(,(0000x p x V N N ),....,,(100N N x x x V =

),....,,,(11000?N N u u u x V =))(,(k kN k kN x p x V 1,11,1(,,(,())k k k k N k k N k x u V x

p x ψ++++ 这里,函数对变元来说要严格单调。

k ΨN k V ,1+1.3 动态规划的基本方程

如果我们引用上节所介绍的概念和记号,将求解过程逐步写下来,那么就可归纳出该问题求解的动态规划的数学模型。具体如下:

(1) 第5段:

G F F f →=115,4)(

*2*5,3)(2G F F f →=

(2) 第4段:41415()min{(,)()}F

f E v E F f =+F = 4115141252min{(,)()(,)()}v E F f F v E F f F ++, =7}35,43min{=++

其最优点为,即

1F 11F E →2*442()min{(,)()F

5}f E v E F f =+F 5 =

4215142252min {(,)()(,)()}v E F f F v E F f F ++, =m

in{54,23}5++=其最优点为,即

2F *32F E →3443()min{(,)()}F

f E v E F f =+F ========= =

4315143252min{(,)()(,)()}v E F f F v E F f F ++,=

93}6,4min{6=++其最优点为,即

2F 23F E →同理可推得:

(3) 第3段: 1*3314()min{(,)()}7E

f D v D E f E =+最优点为。 *

2

E 32324()min{(,)()}6E

f D v D E f E =+ 最优点为。

2E 33334()min{(,)()}8E

f D v D E f E =+ 最优点为。

2E (4) 第2段: 12213()min{(,)()}13D

f C v C D f D =+最优点为。

1D *22223()min{(,)()}10D

f C v C D f D =+ 最优点为。

*1D 23233()min{(,)()}9D

f C v C D f D =+ 最优点为。

2D 24243()min{(,)()}12D

f C v C D f D =+ 最优点为。

3D (5) 第1段: 1*1112()min{(,)()}13C

f B v B C f C =+最优点为。 *

2

C 12122()min{(,)()}16C

f B v B C f C =+

最优点为。

3C (6) 第0段: 001()min{(,)()}18B

f A v A B f B =+=?最优点为。

*1B 于是,由后反推回去(上述各段中带*号的式子)即得最优化路径:

G G F E D C B A →→→→→→→**2*2*1*2*1

若引用状态变量和决策变量的记号,则上述各式可合并成下列方程组,这就是最短路线问题的动态规划数学模型:

k x k u (DP) (1-1)

1()()66()min {(,())(())};5,4,3,2,1,0()0;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u x D x f x v x u x f u x k f x +∈=+=???=??并规定这里,DP 是Dynamic Programming 的缩写。表示第6段的点(即G 点)到过程的终点(也是G 点)的最短距离,当然它的值为0。

)(66x f 一般地,多阶段确定性决策过程的动态规划数学模型为:

(DP) (1-2)

11()()()opt {(,)()};1,1,0()0;

k k k k k k k k k k k u x D x N N f x v x u f x k N f x ++∈=+=???=??注意 式(1-2)中目标函数是各段报酬函数和的形式。由于状态转移方程为,所以式(1-2)又叫做该决策过程的逆序解法的基本方程。

),(1k k k k u x T x =+由上例可以看出建立DP 模型时,必须做到

1. 将过程进行恰当的分段,一般可以根据时间和空间划分;

2. 正确选择状态变量,使它既能描述过程,又能满足无后效性;

k x 3. 确定决策变量及每个阶段的允许决策集合k u ()k k D x ;

4. 写出状态转移方程:=;

1+k x ),(k k k u x T 5. 根据题意写出指标函数,它应满足

k V 1) 是定义在全过程及所有后部子过程上的数量函数;

2) 满足递推关系

11111(,,,,)[(,,(,,)k k k k k k k k k k k V x u x u x u V x u ]ψ+++++=

3) 1(,,)k k k k x u V ψ+对于其变量1k V +严格单调,通常取指标函数为下列形式

1

(,)(,)n k k i i i i k V x v x u ?==∑

其中表示第i 段的指标,它显然满足上面三个性质,递推关系可以写成

(,)i i i v x u 1(,)k k k k k V v x u V +=+

下面我们举2个例子。

例1.2 下图是某城市的街道图,每条线代表街道,其上的数字代表走过这条街道所需的费用(通常可以指时间、费用或距离),从A 出发由左向右行进到B ,问应按怎样的路线行走能使总的费用最小?

图 1.3

解:首先建立坐标系如图6,A 的坐标为()0,0B 的坐标为()6,0等等,单箭头表示只允许沿街道向右行进。定义(),s x y 为连接顶点(),x y 和终点B (的路线的最小费用值。于是,费用值就是顶点坐标函数。设)6,0=),(y x u α连接顶点(),x y 和顶点的线路所具有的费用,u 表示从(1,1x y ++)(),x y 沿线路斜上行;(,)d x y α表示连接顶点(,)x y 和顶点的线路所具有的费用,d 表示从(()1,1x y +?),x y 沿线路斜下行。如果不存在这样的路线,规定),(y x u α或),(y x d α等于例如∞∞=)2,4(u α。

利用最短线路问题的特点可以得出递推关系

()((,)1,1(,)min (,)1,1u d x y s x y s x y x y s x y αα+++)????=??++?????

(1.2) 且满足

()6,00s = (1.3)

这是因为从B 到B 的费用是0,最后这个条件称为边界条件。令(6,0))(6,0(,)p x y u =表示从(),x y 斜上行是最优决策,(,)p x y d =表示(),x y 斜下行是最优决策,于是有

0(5,1)min 220s ∞+??==??+??

(5,1)p d =

10(5,1)min 1(5,1)0s p +???==?=??∞+??

u d =u =u d =d =d u d =d =du d =d u =) (4,2)min 7(4,2)52s p ∞??==??+??

22(4,0)min 4(4,0)81s p +??==??+??

14(4,2)min 5(4,2)s p +???==?=??∞??

(3,3)min 10(3,3)37s p ∞??==??+??

37(3,1)min 8(3,1)44s p +??==??+??

24(3,1)min 6(3,1)25s p +???==?=??+??

25(3,3)min 7(3,3)s p +???==?=??∞??

210(2,2)min 9(2,2)18s p +??==??+??

18(2,0)min 8(2,0)26s p +??==??+??

56(2,2)min 11(2,2)47s p +???==?=??+??

59(1,1)min 12(1,1)48s p +??==??+??

78(1,1)min 14(1,1)311s p +???==?=??+??

112(0,0)min 13(0,0)014s p +??==??+??

所以最小费用是13 从(出发,最短线路是即

0,0,,,,,,u d d u u d ()0,0(1,1)(2,0)(3,1)(4,0)(5,1)(6,0)→→→?→→→

例1.3 在上例中增加一个约束,从A 到B 的过程中,如果达到一个顶点后要转向继续前进,就要受到惩罚,费用为3,如果不转向而继续直线前行,就没有惩罚,在这样的约束时用DP 方法解这个问题。

解:在没有约束时间问题的解是A-C-F-J-M-O-B ,费用是13,这条线路看起来象图12.它有三次转向,所以存在转向惩罚约束时,这条路线的总费用是,就可能不再是最优的了,因为可能存在原来费用小于19而只包含

13+33=22×

一次转向的线路。

设在顶点A 已知从C 到B 及从D 到B 的最优路线的费用(包括转向惩罚),如果从A 上行到C 费用为1,又从C 继续上行不转向是从C 到B 得最优线路的话,那么这条线路的费用就是从C 到B 的最小费用;如果从C 转向下行是最优决策,使包括从C 到B 转向惩罚在内的费用最小,于是总费用是沿AC 的费用加上转向费用3再加上从C 到B 的最小费用。还有一种可能必须考虑,如果从C 上行到B 的线路的最小费用只比从C 到B 的最优路线(假设它是从C 转向下行)费用仅仅多1或2,或许应在C 继续上行而避免转向惩罚费用3,即使从C 到B 的最优线路是从C 转向下行,使用不转向的线路仍较转向下行更为可取,

所以在C 需要知道的是上行从C 到B 的最小费用

(包括C 以后的任何转向惩罚)及选择下行离开C 的最小费用,就是说在顶点C 需要知道两个数,相似的分析对D 亦成立,于是定义最优值函数表示按(,,)s x y z z 指示的方向从顶点(,出发到顶点B 的线路费用加转向费用之和的最小值。其中)x y z 只取两个值:=0z 表示上行;=1z 表示下行。

现在设从顶点(,)x y 上行到达(1,1)(0x y z )++=,如果再继续上行,其余费用是;如果转向下行,费用是3(转向费用)加上。所以从(1,1,0s x y ++))(1,1,1s x y ++(,)x y 上行的最小费用是这两个值的最小者。故由最优化原理得递推关系

(,)(1,1,0)(,,0)min (,)(1,1,1)3(1,1,0)(,)min .(1,1,1)3n d d a x y s x y s x y a x y s x y s x y a x y s x y +++??=??++++??++??=+??+++??

(2.1.7) 相似地,如果从(,)x y 下行,得

3+(1,-1,0)(,,1)(,)+min (1,-1,1)d s x y s x y a x y s x y +??=??+??

(2.1.8) 将(2.1.7)和(2.1.8)合并写成一个公式:

(,,)(1)(,)(,)

(1,-12,)min 3(1,12,1)n d s x y z z a x y za x y s x y z z s x y z z =?++???=??+++????

(2.1.9) 边界条件是

(6,0,0)0,(6,0,1)0.s s == (2.1.10)

在计算时规定,如果从(,)x y 出发首先在z 表示的方向移动,则(,,)p x y z U =表示继续上行是下一个最优决策,(,,)p x y z D =表示继续下行是下一个最优决策。如果不是网络的顶点,。于是计算过程于下:

s =∞6(5)k x ==时,

(5,10)+min 3+3(5,11)2+min 200(5,-10)1+min 133(5,11)+min .s s s s ∞??=∞=∞??∞????==????

??==????

+∞???=∞=∞??∞??,,,,,,

,5(4)k x ==时,

(4,20)+min 3+3+(5,1,0)(4,21)5+min 7(4,2,1),(5,1,1)(5,1,0)(4,00)2+min 7(4,0,0),3+(5,1,1)3+(5,1,0)(4,01)8+min 12(4,0,1),(5,1,1)(4,2)4+mi s s s p s s s p s s s p s s ∞??=∞=∞??∞??

??===????

??===????

???==?????

?=,,

,,,,,,,0(5,1,0)n 5(4,2,3+(5,1,1)(4,2);s D D U =0),p U s s ???=?=?????

?=∞,,1

4(3)k x ==时,

(3,30)=s ∞,, 3+(3,31)3+min 10(3,3,1),7s p ∞??==????

,,D =D ),U =U =U =U = (3,10)3+min 13(3,1,0=3+7s p ∞??==????

,, 3+7(3,11)4+min 14(3,1,1),12s p ??==????

,, 7(3,-10)2+min 9(3,-1,0),3+12s p ??==????

,, 3+5(3,-11)2+min 10(3,-1,1),s p ??==??∞??

,, 5(3,-30)2+min 7(3,-3,0),(3,-31)=s p s ??==??∞??

∞,,,;

3(2)k x ==时,

(2,20)2+min 15(2,2,0=3+10s p ∞??==????

,,D )

,D ),U ),D ),U ),U );U ),U ),U ),D ),D ),D ) 3+13(2,21)1+min 15(2,2,1=14s p ??==????

,, 13(2,00)1+min 14(2,0,0=3+14s p ??==????

,, 3+9(2,01)2+min 12(2,0,1=10s p ??==????

,, 9(2,-20)5+min 14(2,-2,0=3+10s p ??==????

,, 3+7(2,-21)4+min 14(2,-2,1=s p ??==??∞??

,,2(1)k x ==时,

15(1,10)5+min 20(1,1,0=3+15s p ??==????

,, 3+14(1,11)4+min 16(1,1,1=12s p ??==????

,, 14(1,-10)7+min 21(1,-1,0=3+12s p ??==????

,, 3+14(1,-11)3+min 17(1,-1,1=14s p ??==????

,,1(0)k x ==时,

20(0,00)1+min 20(0,0,0=3+16s p ??==????

,, 3+21(0,01)0+min 17(0,0,1=17s p ??==????

,,从最后的计算可知,从A 出发上行的最优线路的费用是20.而下行的最优线

路的费用是17.所以在A 点应选择下行,因为(0,0,1

=p D ),则在顶点继续向下:因为1-1(,)(1,-1,1

=p D ),故到达后仍继续向下:如此继续直到最后,得到最优线路是

(,线路费用是14,加上一次转向费用3得总费用是17.

-(2,2)0,0),(1,-1),(2,-2),(3,-3),(4,-2),(5,-1),(6,0)1.4 动态规划的基本定理和最优化原理

从上述条件和规定出发,我们得到{的最优策略的充要条件——即动态规划基本定理(也叫最优性定理)。它是动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X U T v V 定理1.1 设

))(,(0000x p x V N N =∑

?=1

),(N j j j j u x v 则允许策略是{的最优策略的充要条件:对任意:0和有

*0N p ,,,,}X U T v V k k N <<0x 0X ∈))(,(0*000x p x V N N =000000()()opt {(,())opt [(,())]}k kN k k k kN k kN k p x p x

V x p x V x p x +

证明 必要性:设是最优策略,则

)(0*0x p N ))(,(0*000x p x V N N =

000000()

opt [(,())]N N N p x V x p x =000000()

opt {(,())(,())}k k k kN k kN k p x V x p x V x p x + =000000()()opt {opt {(,())(,()}}k kN k k k kN k kN k p x p x

V x p x V x

p x + =000000()()opt {(,())opt [(,())]}k kN k k k kN k kN k p x p x

V x p x V x

p x + 上述第二行中,取决于(,())kN k kN k V x p x k x 和()kN k p x ,而k x

是及决定的,因而在上求最优解,相当于将分成两部分与0x )(00x p k )(00x p N )(00x p N )(00x p k ()kN k p x

,先在()kN k p x

上求最优值,然后再求这些子最优解在上的最优解,从而推得第三行。

)(00x p k 充分性:设满足式(2.2.1)

,则对任一)(0*x p oN )(00x p N ∈)(00x P N 有 ))(,(0000x p x V N N =0000(,())(,())k k kN k kN k V x p x V x

p x + ∝0000()(,())opt (,())kN k k k kN k kN k p x

V x p x V x p x + ∝000000()()opt {(,())opt [(,())]}k kN k k k kN k kN k p x p x

V x p x V x

p x + =

))(,(0*000x p x V N N 故是最优策略。

)(0*x p oN 这里记号:“∝”是当opt 是时表示“max ≤”;当opt 是时表示“”。由上面得定理,易得下述决策过程的“最优化原理”。

min ≥最优化原理 设=,允许策略是 ))(,(0000x p x V N N ∑?=1

),(N j j j j u x v )(0*x p oN {,,,,}X U T v V 的最优策略,则对任意:0k k N <<, ,它的

子策略对于以为起点的),(*1*11*???=k k k k u x T x )(**k

x p kN *k x k N ?子过程来说,必是最优策略。 (注意,,都是最优策略中的最优状态和最优决策。

) *1?k x *k x *k u 证明 由题设是最优策略,故有

)(0*x p oN ))(,(0*000x p x V N N = (2.3.1)

))(,())(,(***0*000k kN k k x p x V x p x V kN k +

用反证法:若不是最优子策略,则有 )(**k

kN x p ))(,(***k kN k x p x V kN ∝00*()

opt (,())k kN k k kN p x V x p x * (2.3.2) 此处记号“∝”是:当表示时它表示“opt max <”;当表示时它表示“”。 将式(2.3.2)代入式(2.3.1)得:

opt min >))(,(0*000x p x V N N ∝))(,(0*000x p x V k k +

***()opt (,())k kN k kN k

kN p x V x p x ∝000000()()opt {(,())opt [(,())]}k kN k k k kN k kN k p x p x

V x p x V x

p x + (2.3.3) 式(2.3.3)说明,根据充要条件式(2.2.1)得知不是最优策略,这与题

设矛盾,故得证。

)(0*x p oN 最优化原理所表述的命题,其具体意义在最短行军路线问题的“标号法”解法中已指出:“如果某一条路线是最优路线,那么该路线上任一段子路线,必

定也是段上的以k N ?k N ?*k x 点为起点的最优路线。”一般叙述为:“作为整个过程的

最优策略具有这样的性质:即无论过去的状态和决策如何,对前面的决策所形成的状态而言,余下的诸决策必须构成最优策略。”利用此原理,可以把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求解过程看成是一个连续的递推过程,由后向前逐步推算,在求解时,各状态前面的状态和决策,对其后面的子问题来说,只不过相当于其初始条件而已,并不影响后面过程的最优策略。

最优化原理,不仅对于多段确定性决策过程成立,而且对很广泛的许多类型的决策过程也成立,但对于不同类型问题所建立的严格定义的动态规划模型,必须对相应地最优化原理给予必要的证明。

与定理1.1可证明下面定理是正确的。

定理1.2 设

))(,(0000x p x V N N =∑,

?=1

0),(N j j j j u x v 则对任意,:02,k k N k s ≤≤?<

上的允许策略是最优策略的充要条件是,它满足下列方程:

,,,,}X U T v V k N ?)(*k kN x p ))(,(*k kN k kN x p x V =()()opt {(,())opt (,())}ks k sN s ks k ks k sN s sN s p x p x

V x p x V x

p x + (2.4.1) 其中s x

是由和所确定的第段状态、 若在式(2.4.1)中,依次取可,并注意到:

k x )(k ks x p s 1,2,3.....s = )()(1,k k k k k x u x p =+

),())(,(1,1,k k k k k k k k k u x v x p x V =++ )()(1,k k k k k x D x p =+

1(,)k k k k x

T x u += 并定义目标最优值函数为

*()

()opt (,())(,())kN k k k kN k kN k kN k kN k p x f x V x p x V x p x ==

0k N 1≤≤?则得如下推论。

推论 设=∑,则函数序列{},{}分别是目标最优值函数和最优决策函数序列的充要条件是它们满足下列递推方程组:

))(,(0000x p x V N N ?=1

0),(N j j j j u x v )(k k x f )(*k x u k (2.4.2) 1()**1(){(,)[(,)](,)((,))1,2,......,3,2,1,0()0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u x k k k

k k k N N f x opt v x u f T x u v x u f T x u k N N f x ++=+???=+??=???=?}

方程组(2.4.2)就是我们以严格理论(即定理以及最优化原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多段确定性决策过程的数学模型,它也是第一章中曾经从最短路线问题抽象归纳出来的动态规划的基本方程组。从这里也可看到,我们把定理一作为动态规划的基本定理或把“最优化原理”作为动态规划的基本原理是适宜的。

1.5 可逆过程及顺序解法

在最短路线问题中,因从A 点出发到终点G 点,故从A 点到G 点的顺序划分阶段,但解题时却是从G 点开始逆推到A 点,这种解法叫做逆序解法(或反向法)。但应指出,对于最短路线问题,它的两端都是固定的,且路线上的数字表示两点间的距离,那么从总体看,以A 点为始点G 为终点的最短路线,应与以G 点为始点A 为终点的最短路线相同。因而,我们也可以按A 到G 的顺推秩

序来求解此问题。如用标号法求解,其顺序标号列于图1.3.

图 1.3

上述这种顺推解法,叫做顺序解法(或前向法)。而这种可以把阶段次序颠倒过来求最优解的多段决策过程称为可逆过程。对可逆过程的顺序解法,我们也可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设阶段序数和状态变量的定义如前述不变,而决策变量表示第段各状态到第段状态的决策,相应地其允许决策集合为,

即,

则一般的状态方程不是由去确定,而是由k k x )(1+k k x u 1+k 1+k x k k x )(11+?k k x D )()(111+?+∈k k k k x D x u k k u x ,1+k x 1k x +和来确定,即状态转移方程可记为:

1(k k u x +)1)k x ))(,(111++?=k k k k k x u x T x

对于最短路线问题而言,其状态转移方程为:

111(,())(k k k k k k k x T x u x u x ?+++==

于是,最短路线问题的顺序解法的数学模型为:

(DP) []1111()00()opt (,())(());12...,()0;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u D x f x v x u x f u x k f x +???∈?=

+???=?,N = (1-3) 一般地说,当初始状态给定时,用逆序比较方便;当终止状态给定时,用顺序比较方便。

机械原理基本概念

(2)运动副是两构件通过直接接触形成的可动联接。(3)两构件通过点或线接触形成的联接称为高副。一个平面高副所引入的约束数为1。(4)两构件通过面接触形成的联接称为高副,一个平面低副所引入的约束数为2。(5)机构能实现确定相对运动的条件是原动件数等于机构的自由度,且自由度大于零。(6)虚约束是对机构运动不起实际约束作用的约束,或是对机构运动起重复约束作用的约束。(7)局部自由度是对机构其它运动构件的运动不产生影响的局部运动。(8)平面机构组成原理:任何机构均可看作是由若干基本杆组依次联接于原动件和机架上而构成。(8)基本杆组的自由度为0。(1)瞬心是两构件上瞬时速度相等的重合点-------即等速重合点。(2)两构件在绝对瞬心处的速度为0。(3)相构件在其相对瞬心处的速度必然相等。(4)两构件中若有一个构件为机架,则它们在瞬心处的速度必须为0。(5)用瞬心法只能求解机构的速度,无法求解机构的加速度。(1)驱动机械运动的力称为驱动力,驱动力对机械做正功。(2)阻止机械运动的力称为阻抗力,阻抗力对机械做负功。(1)机械的输出功与输入功之比称为机械效率。(2)机构的损失功与输入功之比称为损失率。(3)机械效率等于理想驱动力与实际驱动力的比值。(4)平面移动副发生自锁条件:作用于滑块上的驱动力作用在其摩擦角之内。(5)转动副发生自锁的条件:作用于轴颈上的驱动力为单力,且作用于轴颈的摩擦圆之内。(1)机构平衡的目的:消除或减少构件不平衡惯性力所带来的不良影响。(2)刚性转子总可通过在转子上增加或除去质量的办法来实现其平衡。(3)转子静平衡条件:转子上各偏心质量产生的离心惯性力的矢量和为零(或质径积矢量和为零)。(4)对于静不平衡转子只需在同一个平面内增加或除去平衡质量即可获得平衡,故称为单面平衡。(5)对于宽径比b/D<0.2的不平衡转子,只做静平衡处理。(6)转子动平衡条件:转子上各偏心质量产生的离心惯性力的矢量和为零,以及这些惯性力所构成的力矩矢量的和也为零。(7)实现动平衡时需在两个平衡基面增加或去除平衡质量,故动平衡又称为双面平衡。(8)动平衡的转子一定是静平衡的,反之则不然。(9)转的许用不平衡量有两种表示方法:许用质径积+许用偏心距。(1)机械运转的三阶段:启动阶段、稳定运转阶段、停车阶段。(2)建立机械系统等动力学模型的等效条件:瞬时动能等效、外力做功等效。(3)机器的速度波动分为:周期性速度波动和非周期性速度波动。(4)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安装飞轮。(5)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安装调速器。(6)表征机械速度波动程度的参量是:速度不均匀系数δ。(8)飞轮调速利用了飞轮的储能原理。(9)飞轮宜优先安装在高速轴上。(10)机械在安装飞轮后的机械仍有速度波动,只是波动程度有所减小。(1)铰链四杆机构是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2)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表现形式: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3)曲柄摇杆机构的功能:将曲柄的整周转动变换为摇杆的摆动或将摇杆的摆动变换为曲柄的回转。(4)曲柄滑动机构的功能:将回转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或反之)。(5)铰链四杆机构存在曲柄的条件: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等于其它两杆长度之和;最短杆为连架杆或机架。(6)铰链四杆机构成为曲柄摇杆机构的条件: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等于其它两杆长度之和;最短杆为连架杆。(7)铰链四杆机构成为曲柄摇杆机构的条件: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等于其它两杆长度之和;最短杆为机架。(8)铰链四杆机构成为又摇杆机构的条件:不满足杆长条件;或者是满足杆长条件但最短杆为连杆。(9)曲柄滑块机构存在曲柄的条件是:曲柄长度r+偏距r小于等于连杆长度l(12)曲柄摇杆机构以曲柄为原动件时,具有急回性质。(13)曲柄摇杆机构以曲柄为主动件,当曲柄与连杆共线时,机构处于极限位置。(14)曲柄滑块机构以曲柄为主动件,当曲柄与连杆共线时,机构处于极限位置。(15)偏置曲柄滑块机构以曲柄为原动件时,具有急回性质。(16)对心曲柄滑块机构不具有急回特性。(17)曲柄导杆机构以曲柄为原动件时,具有具有急回性质。(18)连杆机构的传动角越大,对传动越有利。(19)连杆机构的压力角越大,对传动越不利。(20)导杆机构的传动角恒为90o。21)曲柄摇杆机构以曲柄为主动杆时,最小传动角出现在曲柄与机架共线的两位置之一。(22)曲柄摇杆机构以摇杆为主动件,当从动曲柄与连杆共线时,机构处于死点位置。(23)当连杆机构处于死点时,机构的传动角为0。(1)凸轮机构的优点是:只要适当地设计出凸轮轮廓曲线,就可使打推杆得到各种运动规律。(2)凸轮机构的缺点:凸轮轮廓曲线与推杆间为点、线接触,易磨损。(3)常用的推杆运动规律:等速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五次多项式运动规律。(4)采用等速运动规律会给机构带来刚性冲击,只能用于低速轻载。(5)采用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会给机构带来柔性冲击,常用于中速轻载场合。(6)采用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也会给机构带来柔性冲击,常用于中低速重载场合。(7)余弦加速度运动规律无冲击,适于中高速轻载。(8)五次多项式运动规律无冲击,适于高速中载。(9)增大基圆半径,则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减少。(10)对凸轮机构进行正偏置,可降低机构的推程压力角。(11)设计滚子推杆盘形凸轮机构时,对于外凸的凸轮廓线段,若滚子半径大于理论廓线上的最小曲率半径,将使工作廓线出现交叉,从而使机构出现运动失真现象。(12)设计滚子推杆盘形凸轮机构时,对于外凸的凸轮廓线段,若滚子半径等于理论廓线上的最小曲率半径,将使凸轮廓线出现变尖现象。(1)圆锥齿轮机构可实现轴线相交的两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传递。(2)蜗

动态规划基本原理

动态规划基本原理 动态规划基本原理 近年来,涉及动态规划的各种竞赛题越来越多,每一年的NOI几乎都至少有一道题目 需要用动态规划的方法来解决;而竞赛对选手运用动态规划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 不再停留于简单的递推和建模上了。 要了解动态规划的概念,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多阶段决策问题。 一、多阶段决策问题 如果一类活动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需作出决策(采 取措施),一个阶段的决策确定以后,常常影响到下一个阶段的决策,从而就完全确定了 一个过程的活动路线,则称它为多阶段决策问题。 各个阶段的决策构成一个决策序列,称为一个策略。每一个阶段都有若干个决策可供 选择,因而就有许多策略供我们选取,对应于一个策略可以确定活动的效果,这个效果可 以用数量来确定。策略不同,效果也不同,多阶段决策问题,就是要在可以选择的那些策 略中间,选取一个最优策略,使在预定的标准下达到最好的效果. 让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例子:如图所示的是一个带权有向的多段图,要求从A到D的最 短 图4-1 带权有向多段图 路径的长度(下面简称最短距离)。 我们可以搜索,枚举图中的每条路径,但当图的规模大起来时,搜索的效率显然不可 能尽人意。让我们来试用动态规划的思路分析这道题:从图中可以看到,A点要到达D点 必然要经过B1和B2中的一个,所以A到D的最短距离必然等于B1到D的最短距离加上5,或是B2到D的最短距离加上2。同样的,B1到D的最短距离必然等于C1到D的最短距离 加上3或是C2到D的最短距离加上2,……。 我们设G[i]为点i到点D的距离,显然G[C1]=4,G[C2]=3,G[C3]=5,根据上面的分析, 有: G[B1]=min{G[C1]+3,G[C2]+2}=5, G[B2]=min{G[C2]+7,G[C3]+4}=9, 再就有G[A]=min{G[B1]+5,G[B2]+2}=10,

动态规划算法原理与的应用

动态规划算法原理及其应用研究 系别:x x x 姓名:x x x 指导教员: x x x 2012年5月20日

摘要:动态规划是解决最优化问题的基本方法,本文介绍了动态规划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步骤,并通过几个实例的分析,研究了利用动态规划设计算法的具体途径。关键词:动态规划多阶段决策 1.引言 规划问题的最终目的就是确定各决策变量的取值,以使目标函数达到极大或极小。在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中,决策变量都是以集合的形式被一次性处理的;然而,有时我们也会面对决策变量需分期、分批处理的多阶段决策问题。所谓多阶段决策问题是指这样一类活动过程:它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在每一阶段分别对应着一组可供选取的决策集合;即构成过程的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一次决策的决策问题。将各个阶段的决策综合起来构成一个决策序列,称为一个策略。显然,由于各个阶段选取的决策不同,对应整个过程可以有一系列不同的策略。当过程采取某个具体策略时,相应可以得到一个确定的效果,采取不同的策略,就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多阶段的决策问题,就是要在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中选取一个最优的策略,以便得到最佳的效果。动态规划是一种求解多阶段决策问题的系统技术,可以说它横跨整个规划领域(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在多阶段决策问题中,有些问题对阶段的划分具有明显的时序性,动态规划的“动态”二字也由此而得名。动态规划的主要创始人是美国数学家贝尔曼(Bellman)。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当时在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从事研究工作的贝尔曼首先提出了动态规划的概念。1957年贝尔曼发表了数篇研究论文,并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动态规划》。该著作成为了当时唯一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动态规划的理论源泉。在贝尔曼及其助手们致力于发展和推广这一技术的同时,其他一些学者也对动态规划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爱尔思(Aris)和梅特顿(Mitten)。爱尔思先后于1961年和1964年出版了两部关于动态规划的著作,并于1964年同尼母霍思尔(Nemhauser)、威尔德(Wild)一道创建了处理分枝、循环性多阶段决策系统的一般性理论。梅特顿提出了许多对动态规划后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基础性观点,并且对明晰动态规划路径的数

摄影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摄影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一) 习摄影有些年头,由于忙近两三年也没怎么没过相机!我是一个铁杆煤油,逛论坛很多,发现论坛里也有不少热爱摄影的煤油!水平参差不齐,有顶尖的高手,也有刚入门或者想要入门的朋友,一直想发个科普贴,和大家共同学习一下有关摄影的基本知识,但也是由于时间的缘故,一直没能成行,在下今日有点空闲时间,就转载一些别人总结的文章,并按照自己的思路整理一下,转发给大家,共同学习一下,高手可以绕道,不过如有不恰当的地方,也欢迎指导,一起交流学习嘛! 今天写的算是第一季吧,如果大家反映良好,感觉有所帮助的话,我以后会抽时间发第二季,第三季等等! 好吧,先拜一拜摄影的鼻祖 达盖尔和他的相机 达盖尔: 世纪年代末期,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首次成功地发明了实用摄影术,是法国著名是艺术家。 “题目”割一下,不过碗大个疤 第一季:相机的分类,以及相机中的几个常见概念 相机的分类:传统光学相机: 按胶片的规格不同可分为: 半格机:一张胶片每次上弦只过半个格,可照两次 相机:使用胶卷的相机,胶卷的尺寸是24mm 36mm 相机:使用胶卷的相机,胶卷的尺寸是55.6mm 55.6mm(比例)

大画幅相机:就是能拍摄胶片规格为90mm 120mm及180mm 240mm以上的机背取景式照相机 按取景方式可分为:旁轴取景照相机:取景和成像不是一个光路,就是以前最常见的傻瓜机系列,一个眼平视取景,一个镜头成像,取景和成像有偏差,看到的和照到的有一点偏差。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所谓的单反,取景和成像一个光路,一个镜头,带一个反光板,取景时反光板,放下,成像是反光板抬起。取景和成像几乎无偏差。 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就是两个镜头的带反光板的照相机,一个镜头成像,一个镜头取景。下面会给出工作原理图,很简单,自己理解,这种方式取景和成像也是有偏差的。记得小时照相,摄影师低着头看(取景)的老海鸥相机吗?那就是双反! 按聚焦方式不同、按用途不同还可以分好多特殊类型的相机,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在这里就不表了。 双反的工作原理

基本概念与原理:溶液

基本概念与原理:溶液 主要考点: 1.常识:温度、压强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 ① 一般固体物质.... 受压强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而绝大部分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逐渐升高(如:硝酸钾等);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变化不大(如:氯化钠等);极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反而降低的(如:氢氧化钙等)。 气体物质.... 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升高。 ② 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过滤、蒸发、结晶 过滤法用于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组成的混合物,可溶物形成滤液,不溶物形成滤渣而遗留在滤纸上; 结晶法用于分离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有差异的可溶物混合物,主要包括降温结晶法及蒸发结晶法 降温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物质(即陡升型物质),如硝酸钾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 蒸发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即缓升型物质),如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钾; 2.了解:溶液的概念;溶质,溶剂的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转换的方法;溶解度的概念;固体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 溶液的概念就是9个字: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不一定是液体的,只要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物质, 都可以认为是溶液。 ② 一般简单的判断方法: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的时候,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在同一个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特别容易判断错误的是,经过化学反应之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③ 概念: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只是说明在该温度下,不能够继续溶解该物质,但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比如说,在20℃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氯化钠晶体,但还可以溶解硝酸钾固体。 判断:判断是否是饱和溶液的唯一方法:在一定温度下,继续投入该物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物质的质量减少,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当溶液中出现有固体时,则该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固体的饱和溶液。 转换: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 改变溶解度,实际一般就是指改变温度,但具体是升高温度还是降低温度,与具体物质溶解度曲线有 ④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增加溶解度 减少溶剂,增加溶质,减少溶解度

医疗器械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医疗器械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1.什么是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其效用主要通过物理等方式获得,不是通过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方式获得,或者虽然有这些方式参与但是只起辅助作用;其目的是:(1)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 (2)损伤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功能补偿; (3)生理结构或者生理过程的检验、替代、调节或者支持; (4)生命的支持或者维持; (5)妊娠控制; (6)通过对来自人体的样本进行检查,为医疗或者诊断目的提供信息。 2.我国医疗器械管理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法律依据是2014年6月1日起国务院颁布施行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目前构成我国医疗器械监管法规体系依次是:国务院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几个层次。各个层次的法规的关系是:下位法规是对上位法规的细化。如:部门发布的行政规章是《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具体实施细则。 3.我国对医疗器械产品实行什么样的管理? 第一类医疗器械实行产品备案管理,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实行产品注册管理。 4.医疗器械产品是如何分类? 国家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 第一类是风险程度低,实行常规管理可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如:外科用手术器械(刀、剪、钳、镊、钩)、刮痧板、医用X光胶片、手术衣、手术帽、检查手套、纱布绷带、引流袋等。 第二类是具有中度风险,需要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如:医用缝合针、血压计、体温计、心电图机、脑电图机、显微镜、针灸针、生化分析系统、助听器、超声消毒设备、不可吸收缝合线、避孕套等。 第三类是具有较高风险、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严格控制管理以保证其安全、有效的医疗器械。 如:植入式心脏起搏器、角膜接触镜、人工晶体、超声肿瘤聚焦刀、血液透析装置、植入器材、血管支架、综合麻醉机、齿科植入材料、医用可吸收缝合线、血管内导管等。

动态规划基本原理

动态规划基本原理 近年来,涉及动态规划的各种竞赛题越来越多,每一年的NOI几乎都至少有一道题目需要用动态规划的方法来解决;而竞赛对选手运用动态规划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不再停留于简单的递推和建模上了。 要了解动态规划的概念,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多阶段决策问题。 一、多阶段决策问题 如果一类活动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需作出决策(采取措施),一个阶段的决策确定以后,常常影响到下一个阶段的决策,从而就完全确定了一个过程的活动路线,则称它为多阶段决策问题。 各个阶段的决策构成一个决策序列,称为一个策略。每一个阶段都有若干个决策可供选择,因而就有许多策略供我们选取,对应于一个策略可以确定活动的效果,这个效果可以用数量来确定。策略不同,效果也不同,多阶段决策问题,就是要在可以选择的那些策略中间,选取一个最优策略,使在预定的标准下达到最好的效果. 让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例子:如图所示的是一个带权有向的多段图,要求从A到D的最短 图4-1 带权有向多段图 路径的长度(下面简称最短距离)。 我们可以搜索,枚举图中的每条路径,但当图的规模大起来时,搜索的效率显然不可能尽人意。让我们来试用动态规划的思路分析这道题:从图中可以看到,A点要到达D点必然要经过B1和B2中的一个,所以A到D的最短距离必然等于B1到D的最短距离加上5,或是B2到D的最短距离加上2。同样的,B1到D的最短距离必然等于C1到D的最短距离加上3或是C2到D的最短距离加上2,……。 我们设G[i]为点i到点D的距离,显然G[C1]=4,G[C2]=3,G[C3]=5,根据上面的分析,

有: G[B1]=min{G[C1]+3,G[C2]+2}=5, G[B2]=min{G[C2]+7,G[C3]+4}=9, 再就有G[A]=min{G[B1]+5,G[B2]+2}=10, 所以A到D的最短距离是10,最短路径是A→B1→C2→D。 二、动态规划的术语 1.阶段 把所给求解问题的过程恰当地分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阶段,以便于求解,过程不同,阶段数就可能不同.描述阶段的变量称为阶段变量。在多数情况下,阶段变量是离散的,用k 表示。此外,也有阶段变量是连续的情形。如果过程可以在任何时刻作出决策,且在任意两个不同的时刻之间允许有无穷多个决策时,阶段变量就是连续的。 在前面的例子中,第一个阶段就是点A,而第二个阶段就是点A到点B,第三个阶段是点B到点C,而第四个阶段是点C到点D。 2.状态 状态表示每个阶段开始面临的自然状况或客观条件,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称为不可控因素。在上面的例子中状态就是某阶段的出发位置,它既是该阶段某路的起点,同时又是前一阶段某支路的终点。 在前面的例子中,第一个阶段有一个状态即A,而第二个阶段有两个状态B1和B2,第三个阶段是三个状态C1,C2和C3,而第四个阶段又是一个状态D。 过程的状态通常可以用一个或”一组数”来描述,称为状态变量。一般,状态是离散的,但有时为了方便也将状态取成连续的。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变量形式的限制,所有的状态都是离散的,但从分析的观点,有时将状态作为连续的处理将会有很大的好处。此外,状态可以有多个分量(多维情形),因而用向量来代表;而且在每个阶段的状态维数可以不同。 当过程按所有可能不同的方式发展时,过程各段的状态变量将在某一确定的范围内取值。状态变量取值的集合称为状态集合。 3.无后效性 我们要求状态具有下面的性质:如果给定某一阶段的状态,则在这一阶段以后过程的发

城市规划基本原理学习笔记纯手打

*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产生: 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 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 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 [ 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 城市产生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当前所获得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乡村的基本特征: 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 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 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 4、社会结构较单一 ¥ 5、能源使用多样 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聚集规模差异 2、生产效率差异 3、生产力结构差异 4、职能差异 ~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线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与进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象愈发明显 3、城乡社会、经济以及景观和聚落都具有连续性 城市与乡村联系的要素: * 1、物质联系 2、经济联系 3、人口移动联系 4、技术联系 5、社会作用与联系 6、服务联系 7、政治、行政组织联系 | 城市社会经济的特点: 1、工业和服务业可称之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2、城市社会的经济形式多样

股票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

一、股票的基本概念和投资程序 1、什么是股票?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证明其所入股份的一种有价证券,它可以作为买卖对象和抵押品,是资金市场主要的长期信用工具之一; 2、股票的种类 A 股:A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普通股票。它是由我国境内的公司发行,供境内机构、组织或个人(不含台、港、澳投资者)以人民币认购和交易的普通股股票; A股中的股票分类: 绩优股:绩优股就是业绩优良公司的股票; 垃圾股:与绩优股相对应,垃圾股指的是业绩较差的公司的股票; 蓝筹股:指在其所属行业内占有重要支配性地位业绩优良成交活跃、红利优厚的大公司股票; B 股:也称为人民币特种股票。是指那些在中国大陆注册、在中国大陆上市的特种股票。以人民币标明面值,只能以外币认购和交易;部分股票也开放港元交易; H 股:也称为国企股,是指国有企业在香港 (Hong Kong) 上市的股票; N 股:是指那些在中国大陆注册、在纽约(New York)上市的外资股; S 股:是指那些主要生产或者经营等核心业务在中国大陆、而企业的注册地在新加坡(Singapore)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但是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挂牌的企业股票; 日本:日经指数 香港:恒生指数 台湾:台湾海峡指数 美国:道琼斯指数

3、如何开户? A、到证券公司分别建立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方可进行证券买卖,缺一不可;投资者买卖证券,都会在证券账户中如实地反映出来。开户步骤如下: (1)在当地证券登记公司或其代理处购买开户申请表并按表要求填写; (2)将填写好的开户申请、有效证件及开户费交与工作人员; (3)经确认无误后,即可领取A股证券账户。 B、证券营业部可为投资者代办沪深两市的证券帐户,凭已办理的证券账户开设资金帐户。投资者可同时把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储蓄卡与营业部的资金帐户联通,通过银证转帐可实现全市范围内的资金存取; C、证券帐户开好后,然后办理网上交易、电话交易开通手续,以后就可以通过网上交易、电话远程交易。如果采用网上交易,可以在家里自己在证券公司的网站免费下载正版的股票行情分析软件和交易软件; D、开户手续办好后,当天或次日就可以开始买卖股票。 4、开户后领取的证件 沪深股东卡各一张 证券资金账户卡 所属证券客户资料 记住交易密码和资金密码 5、股票开户需要的费用和资金 沪市A股帐户开户费为40元,深市A股帐户开户费为50元,合计90元;一般开资金帐户是免费的。目前资金帐户中的资金量是没有限定的。 6、交易规则 A、成交时,价格优先的原则:较高价买进的申报,优先于较低价买进的申报;较低价卖出的申报,优先于较高价卖出的申报; B、股票交易单位为股,每100股为一手,委托买卖必须以100股或其整倍数进行; C、涨跌幅限制: 交易所对股票交易实行价格涨跌幅限制,涨跌幅比例为10%, 其中ST股、*ST股和S股价格涨跌幅比例为5%; 股票上市首曰不受涨跌幅限制; D、 T+1:T即交易曰,T+1即交易曰后的第二天。所谓的T+1即当天买入的股票不能在当天卖出,需待第二个交易曰方可卖出;不过当天卖出股票可在成交返还后再买进股票,即资金的T+0回转,但提取现金还是要等到第二曰; E、 T+0:指的是当天买入股票可以当天卖出,当天卖出股票又可以当天买入;这是炒股的一种技巧,即当投资者手上持有部分股票和部分现金时,完全可以在手中现有的股票冲高时卖出,并在其向下回落时将卖出的股票在低位买回来,收市时,持股数不变,但资金帐户上的现金增加了,反之亦然,可以先低价买入,当日冲高时卖出。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化工原理基本概念和原理 蒸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利用各组分挥发度不同将液体混合物部分汽化而使混合物得到分离的单元操作称为蒸馏。这种分离操作是通过液相和气相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来实现的。 对于均相物系,必须造成一个两相物系才能将均相混合物分离。蒸馏操作采用改变状态参数的办法(如加热和冷却)使混合物系内部产生出第二个物相(气相);吸收操作中则采用从外界引入另一相物质(吸收剂)的办法形成两相系统。 一、两组分溶液的气液平衡 1.拉乌尔定律 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关系遵循拉乌尔定律: p A=p A0x A p B=p B0x B=p B0(1—x A) 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p A=Py A而P=p A+p B 则两组分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x A=(P—p B0)/(p A0—p B0)———泡点方程 y A=p A0x A/P———露点方程 对于任一理想溶液,利用一定温度下纯组分饱和蒸汽压数据可求得平衡的气液相组成; 反之,已知一相组成,可求得与之平衡的另一相组成和温度(试差法)。 2.用相对挥发度表示气液平衡关系 溶液中各组分的挥发度v可用它在蒸汽中的分压和与之平衡的液相中的摩尔分率来表示,即v A=p A/x A v B=p B/x B 溶液中易挥发组分的挥发度对难挥发组分的挥发度之比为相对挥发度。其表达式有:α=v A/v B=(p A/x A)/(p B/x B)=y A x B/y B x A 对于理想溶液:α=p A0/p B0 气液平衡方程:y=αx/[1+(α—1)x] Α值的大小可用来判断蒸馏分离的难易程度。α愈大,挥发度差异愈大,分离愈易;α=1时不能用普通精馏方法分离。 3.气液平衡相图 (1)温度—组成(t-x-y)图 该图由饱和蒸汽线(露点线)、饱和液体线(泡点线)组成,饱和液体线以下区域为液相区,饱和蒸汽线上方区域为过热蒸汽区,两曲线之间区域为气液共存区。 气液两相呈平衡状态时,气液两相温度相同,但气相组成大于液相组成;若气液两相组成相同,则气相露点温度大于液相泡点温度。 (2)x-y图 x-y图表示液相组成x与之平衡的气相组成y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平衡线位于对角线的上方。平衡线偏离对角线愈远,表示该溶液愈易分离。总压对平衡曲线影响不大。 二、精馏原理 精馏过程是利用多次部分汽化和多次部分冷凝的原理进行的,精馏操作的依据是混合物中各组分挥发度的差异,实现精馏操作的必要条件包括塔顶液相回流和塔底产生上升蒸汽。精馏塔中各级易挥发组分浓度由上至下逐级降低;精馏塔的塔顶温度总是低于塔底温度,原因之一是:塔顶易挥发组分浓度高于塔底,相应沸点较低;原因之二是:存在压降使塔底压

动态规划的原理及应用

动态规划的原理及应用 班级:计科1302班 小组成员:王海涛蔡佳韦舒 蒋宪豪尹卓 完成时间:2015年5月26日

动态规划的原理及应用 学生:算法设计第5组,计算机系 指导教师:甘靖,计算机系 摘要:动态规划是解决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化问题的一种方法。特点是把多阶段决策问题变换为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单阶段问题,然后逐个加以解决。其基本思想就是把全局的问题化为局部的问题,为了全局最优必须局部最优,适用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多次重复解决子问题的问题。其应用领域广泛,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交通、军事和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将动态规划思想正确地应用于实践,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甚至带给我们的社会和国家以保障。 关键词:动态规划;最优决策;应用;领域 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Dynamic Programing The dynamic programing is a way to solve optimization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multi-stage decision,whose feature is alter the multi-stage decision problems to single phase problems which are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and then solve them one by one.The basic idea is to change the overall problem into partcial problem.And the partcial one must keep the best in order to promise the quality of overall one,which splies to repeatedly solving subproblem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It is spreading to many fields,like management,economics,traffic,military and computer. Put the idea of dynamic programing correctly into practice will bring a lot of convenience to our daily life,our society as well as our country.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和经典理论 一现代城市规划理轮的早期探索 1.1898霍华德出版了《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 出了——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它的实质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代表作,世界上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勒.柯布西埃出版了《明天的城市》一 书。(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从现代建筑运动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1931年,柯布西埃发表了他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代表作——昌迪加尔) 3.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于1882年提出了线性城市的理论。(线性城市就是 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城市不再是一个一个分散的不同地区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城市 带。) 4.20世纪初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了工业城市理论。1917年出版了名为《工 业城市》的专著。(阐述了他关于工业城市的具体设想,其目的在于探讨现代城市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中的功能组织。戛涅将各类用地按照使用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最基本思路。) 上述四条,主要集中在通过新建城市来解决城市中已经存在的问题。他们紧对现有城市的问题进行批判,而没有提出改进的意见。

5.法国巴黎建筑师埃纳于19世纪中叶发表了巴黎改建研究。提出了大城市 改建的一些基本原则。 6.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即,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 而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适用。)现代城市设计之父西谛于1889年出版了《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一书》。(他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各类构成要素,揭示了这些设施位置的选择,布置以及交通,建筑群体布置之间建立艺术的和宜人的相互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起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的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 7.盖达斯的学说。盖达斯于1915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他把对城市 的研究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由此形成了区域规划的思想。盖达斯的名言“先诊断后治疗”,由此形成了影响至今的现代城市规划过程的公式:“调查——分析——规划”。(通过对城市现实状况的调查,分析城市未来发展的可能,预测城市中各类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依据这些分析和预测,制定规划方案。)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了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通过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但在含以上仍有一些差别,他们应当被看作是同一个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自然数 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7、8、9、10……叫做自然数。 整数 自然数都是整数,整数不都是自然数。 小数 小数是特殊形式的分数。但是不能说小数就是分数。 混小数(带小数) 小数的整数部分不为零的小数叫混小数,也叫带小数。 纯小数 小数的整数部分为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 循环小数 小数部分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0.333……,1.2470470470……都是循环小数。 纯循环小数 循环节从十分位就开始的循环小数,叫做纯循环小数。 混循环小数 与纯循环小数有唯一的区别:不是从十分位开始循环的循环小数,叫混循环小数。 有限小数

小数的小数部分位数是有限个数字的小数(不全为零)叫做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 小数的小数部分有无数个数字(不包含全为零)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都是循环小数。例如,圆周率π也是无限小数。 分数 表示把一个“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 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带分数 一个整数(零除外)和一个真分数组合在一起的数,叫做带分数。带分数也是假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相互之间可以互化。 数与数字的区别 数字(也就是数码):是用来记数的符号,通常用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0~9这十个数字。其他还有中国小写数字,大写数字,罗马数字等等。 数是由数字和数位组成。 0的意义

0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作为某些数量的界限。如温度等。0是一个完全有确定意义的数。 0是一个数。 0是一个偶数。 0是任何自然数(0除外)的倍数。 0有占位的作用。 0不能作除数。 0是中性数。 十进制 十进制计数法是世界各国常用的一种记数方法。特点是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10个较低的单位等于1个相邻的较高单位。常说“满十进一”,这种以“十”为基数的进位制,叫做十进制。 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其中两个数都叫“加数”,结果叫“和”。 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其中“和”叫“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减数”,求出的另一个加数叫“差”。 乘法 求n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其中相同的这个数

建筑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建筑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判断 1、材料的横向变形系数(泊松比)和弹性模量E、剪切模量G都是材料固有的力学性质。 2、一对等大反向的平行力(即力偶)既可使物体发生转动,也可使物体发生移动。 3、铸铁试件压缩破坏是沿45度斜截面被剪断。 4、矩形梁危险截面的最大拉、压应力发生在截面的上下边缘处。 5、梁的合理截面是使大部分材料分布于靠近中性轴(梁的横截面与线应变=0的纵向面的交线)。 6、梁在集中力偶作用处,剪力图有突变。 7、忽略杆件自重,杆件上无荷载,荷载作用于结点上的杆件都是二力杆。 8、作用于弹性体一小块区域上的载荷所引起的应力,在离载荷作用区较远处,基本上只同载荷的主矢和主矩有关;载荷的分布情况只影响作用区域附近的应力分布,这就是圣维南原理。 9、轴向拉(压)直杆的斜截面只有正应力,没有剪应力。 10、铸铁和砖石、混凝土等材料的抗拉能力远小于抗压能力。 11、某T形铸铁梁最大弯矩为正(截面下侧受拉、上侧受压),该T形梁应该正放而不是倒放。 12、某矩形钢筋混凝土梁最大弯矩为负(截面上侧受拉、下侧受压),钢筋应该配置在截面的下侧。 13、杆件某截面内力反映的是该截面处两部分杆件因为外力作用发生小变形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内力成对出现、等大反向,因此求内力要用截面法。 14、构件的内力与横截面的尺寸大小和材料的力学性质都有关。 15、应力是内力的分布集度。 16、平面一般力系向平面内某点平移的简化结果可能有三种情形:平衡状态、合力不为零、合力矩不为零。 17、各种材料对应力集中的敏感程度相同。 18、当某力的作用线通过某点时,该力对该点存在力矩。 19、因为杆件受到外力作用发生的变形是小变形,所以求支座约束力和杆件内力时,杆件都使用原始尺寸。 20、杆件的稳定性是针对细长压杆的承载能力,此时稳定性要求超过强度要求。 二、填空 1. 理想弹性体模型包括四个基本简化假设:假设、假设、假设、线弹性假设;在变形体静力学分析中,对所研究的问题中的变形关系也作了一个基本假设,它是假设。

动态规划

动态规划的特点及其应用 摘要: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它的特点。第一部分首先探究了动态规划的本质,因为动态规划的特点是由它的本质所决定的。第二部分从动态规划的设计和实现这两个角度分析了动态规划的多样性、模式性、技巧性这三个特点。第三部分将动态规划和递推、搜索、网络流这三个相关算法作了比较,从中探寻动态规划的一些更深层次的特点。文章在分析动态规划的特点的同时,还根据这些特点分析了我们在解题中应该怎样利用这些特点,怎样运用动态规划。这对我们的解题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介绍了动态规划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步骤,通过实例研究了利用动态规划设计算法的具体途径,讨论了动态规划的一些实现技巧,并将动态规划和其他一些算法作了比较,最后还简单介绍了动态规划的数学理论基础和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动态规划,阶段 1 引言 动态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是求解决策过程最优化的数学方法。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数学家R.E.Bellman 等人在研究多阶段决策过程(multistep decision process)的优化问题时,提出了著名的最优化原理(principle of optimality),把多阶段过程转化为一系列单阶段问题,逐个求解,创立了解决这类过程优化问题的新方法——动态规划。195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Dynamic Programming,这是该领域的第一本著作。 动态规划问世以来,在经济管理、生产调度、工程技术和最优控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最短路线、库存管理、资源分配、设备更新、排序、装载等问题,用动态规划方法比用其它方法求解更为方便。 虽然动态规划主要用于求解以时间划分阶段的动态过程的优化问题,但是一些与时间无关的静态规划(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只要人为地引进时间因素,把它视为多阶段决策过程,也可以用动态规划方法方便地求解。 2 动态规划的基本思想 一般来说,只要问题可以划分成规模更小的子问题,并且原问题的最优解中包含了子问题的最优解(即满足最优子化原理),则可以考虑用动态规划解决。动态规划的实质是分治思想和解决冗余,因此,动态规划是一种将问题实例分解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直线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直线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直线(straight line)是几何学基本概念,是点在空间内沿相同或相反方向运动的轨迹。从平面解析几何的角度来看,平面上的直线就是由直线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二元一次 方程所表示的图形。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只需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求解,当这个联立方程组无解时,二直线平行;有无穷多解时,二直线重合;只有一解时,二直线相交于一点。常用直线与X 轴正向的夹角(叫直线的倾斜角)或该角的正切(称直线的斜率)来表示平面上直线(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可以通过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也可计算它们的交角。直线与某个坐标轴的交点在该坐标轴上的坐标,称为直线在该坐标轴上的截距。直线在平面上的位置,由它的斜率和一个截距完全确定。在空间,两个平面相交时,交线为一条直线。因此,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用两个表示平面的三元一次方程联立,作为它们相交所得直线的方程。空间直线的方向用一个与该直线平行的非零向量来表示,该向量称为这条直线的一个方向向量。直线在空间中的位置,由它经过的空间一点及它的一个方向向量完全确定。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直线只是一个直观的几何对象。在建立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公理体系时,直线与点、平面等都是不加定义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则由所给公理刻

画。 小升初二轮复习全攻略| 小学期末考试(上册)试卷汇编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