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曲《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与流传

古曲《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与流传
古曲《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与流传

古曲《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与流传

[摘要]唐宋时期,声乐创作与表演得到空前发展,以至于至今仍在演唱的我国古典诗词歌曲中,大多都集中出现在这一时期。经过千余年历史的积淀,这些佳作已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瑰宝,其中《阳关三叠》更是一首耳熟能详,甚至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在政治清明,国势强盛,举国崇尚诗词、歌舞的大背景下,必定会涌现出《阳关三叠》这样的绝世佳作。从琴歌到现今的独唱曲、合唱曲、二胡独奏、钢琴独奏、丝弦独奏、管弦乐合奏等,《阳关三叠》久唱不衰,越传越远。

[关键词]古典诗词歌曲;《阳关三叠》

[中图分类号]J61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073-02

声乐艺术的提高和繁荣,与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唐宋时期,声乐创作与表演得到空前发展,以至于至今仍在演唱的我国古典诗词歌曲,大多都集中出现在这一时期,如《关山月》、《满江红》、《渔歌调》、《长相思》、《凤凰台上忆吹萧》、《大江东去》等。经过千余年历史的积淀,这些佳作已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瑰宝。其中《阳关三叠》更是一首耳熟能详,甚至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

唐玄宗开元时期,政治清明,国势日盛,酷爱曲乐歌舞的唐明皇亲自设立梨园,扩充教坊。而且从乐工遴选到词曲训教、习舞演唱,均欣然躬亲,乐此不疲。史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为了使舞乐人才从小得到良好的专业培训,他还专设了一个音乐“附小”――小部。“小部者,梨园法部所置、凡三十人,皆十五以下。”“乐工多自梨园出”,这是我国第一座国立戏曲学校。当时的首都长安已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音乐的“维也纳”之城。得益于玄宗皇帝的亲自操持,吸收和容纳外来音乐,提倡俗乐,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艺人。在歌舞升平、国富民强、举国崇尚诗乐的大背景下,终于促成了唐代歌舞艺术的空前繁荣,造就了前所未有的唐乐气派。在这位杰出的音乐家皇帝身旁,自然会聚集一批诗词、乐舞等方面高水平的精英人物,如贺知章、李白、王维,音乐家李龟年三兄弟,宫廷舞蹈家江采苹、杨玉环,尤其是杨玉环,因其色艺倾国,深受宠爱,杨家兄弟姐妹亦因其受封赐爵。因杨玉环爱吃荔枝,玄宗敕各省贡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七夕之夜,杨玉环得玄宗赐浴华清池,二人到长生殿乞巧盟誓,共誓君妃情笃、永世和谐。玄宗终日沉湎酒色,“从此君王不早朝”。贵妃诞辰,欢宴骊宫,翠盘艳舞,赢得君王擂鼓助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还

有立于球上、旋转如风、“胡旋迷君眼”的安禄山等等。

王维,字摩诘,原籍山西祁县,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与大诗人李白同庚),工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且擅长绘画。进士及第,曾任朝廷大乐丞,仕至尚书右丞。这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乐、画天才,他“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的仙风雅志,注定潇洒不拘、超凡脱俗。他的诗歌或雄浑华美,或清雅秀丽,在唐代自成一派,影响久远(现存400余首,有集传世)。尤其与后人称为国之“乐圣”的宫廷乐师李龟年切磋曲乐,更是佳作频现,风靡市井朝野,是个难得的全才。在政治清明,国势强盛,举国崇尚诗词、歌舞的大背景下,必定会涌现出像《阳关三叠》这样的绝世佳作。

王维的诗歌许多以相思、相送为题,如《相思》、《伊川歌》、《送张五归山》、《阳关三叠》等,内容整饬而气势流荡,落笔朴素而清新凝炼。《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阳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古人以南为阳,故称“阳关”。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生活与生产力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这一时期,西域也属繁盛之地,中原与西域的物质文化交流空前频繁。阳关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商贾云集、车水马龙、行人往来如梭,是古代中外陆路交通咽喉之地。

《阳关三叠》是王维在渭城为送元姓朋友远赴安西,怀依依惜别之情所作的一首琴歌(古琴弹唱):“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意是:清晨,春雨蒙蒙的渭城,空气清新,土地潮润,驿馆掩映在碧绿鲜嫩的新柳之中,也显得青翠宜人。友人举杯把盏,万语千言,尽在酒中:君西出阳关,人地生疏,故交难觅啊!整首诗纯净如春水,绵绵如清风,寥寥数语,却使人倍感落笔朴素、文思华美、情真意切,耐人寻味。我们仿佛看到在春雨蒙蒙的清晨,碧绿鲜嫩的新柳掩映下的客舍,两个头戴介帻、身穿刺绣锦缎礼服、玉佩组绶、风流倜傥的儒雅文官对酒当歌、依依惜别的动人场景。

《阳关三叠》词曲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苏轼在《仇池笔记》中新解叠唱法。全曲由三段组成,将前两句诗叠唱三遍,每段为一叠,故称“三叠”。第一句之前加“清和节当春”为引,每叠均变化重复,曲调不尽相同。谱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阳关三叠》的歌词构成为前四后三的七言格律,其中每句的前四个字多为名词或动词,如“渭城朝雨”、“客舍青青”、“劝君更尽”、“西出阳关”,而后三字则多为形容词,如“?徘岢尽薄?“柳色新”等。从前紧后疏的节奏形式与歌词的构成可以看出,决定其抒情的重心在后三个字上。每句的韵辙押在“恩”(音en)字辙上,因“恩”字辙

近乎闭口发音,不张不显、温文而雅,使得整首词的基调在一种恬淡悠扬的吟唱氛围中,更显感情的细腻真挚。从字音的声调来分析,一、四两句的收辙音“尘”、“人”均为上扬声调,这样就使得本来沉闷、忧郁的送别主题有了激昂洒脱之气。《阳关三叠》旋律的运行轨迹是与其歌词本身的意境、韵律、内容环境、情感状态等因素相一致的。

《阳关三叠》是七言诗,结构为前四后三的词语组合,旋律的运行轨迹也是前紧后疏的音型组合。第一句以附点节奏开始,旋律自下而上,顿挫的节奏古朴而儒雅,有较强烈的动力性和引申感。“渭城朝雨”的“朝”字发在此句的上行音阶上,加之“朝”字为开口音,更透出古诗词歌曲独有的飘逸洒脱之气。后三个字“?徘岢尽蔽?闭口发音,韵辙在“en”(音恩)上,旋律在中低声区,一字一音稍带自由的节奏给人以从容舒缓的“吟唱”感觉。第二句上方五度音程起音,旋律因素与第一句相近,演唱音区的提高,使旋律有了高亢、激昂的色彩,与首句形成抑扬对比的关系。第三句旋律急转直下,在低音区徘徊,与一、二句节奏有较大变化,情绪更加深沉而激动,迎合了“起承转合”的“转”字。第四句旋律因素与第一句完全一致,一、四句形成完整的起和对仗关系,使整段词曲契合得十分完美。

从对《阳关三叠》的分析可以看出,把握歌曲的情感和意境,是歌曲创作的前提,歌词具有明确的语义性和情感性

的内容,它们构成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声乐旋律始终以人声演唱的基点为创作原则,无论从乐句、音域、节奏、和声、复调、旋律线的运行轨迹,还是艺术表现的手法、特性等,都契合得十分完美。

《阳关三叠》的曲谱最早见于《浙音释字琴谱》,在流唱过程中有30多种版本,如1530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的谱本,宋无名氏在王维基础上衍变成103字长短句,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传谱等。从琴歌到现今的独唱曲、合唱曲、二胡独奏、钢琴独奏、丝弦独奏、管弦乐合奏等,《阳关三叠》历尽沧桑,久唱不衰,越传越远。

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六课《摇篮曲》教案

第6课摇篮曲 《摇篮曲》教案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著名代表作之一。歌曲为再现的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的两个乐句末终止音外,基本相同。旋律以级进为主,节奏平稳而有规律。歌曲充满了温馨。静谧的气氛。第二段开始时,出现了一个附点四分音符构成的附点节奏| x . x | ,突出了轻摇摇篮的感觉,加上装饰音的运用与前面的音乐形成了对比,使歌曲洋溢浓厚的对母亲对孩子无限慈爱的万千柔情。第四乐句是第二乐句的完全重复,使歌曲的情感前后呼应,自始至终处于安详柔美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崇敬世界歌王舒伯特,了解舒伯特的艺术人生及在世界乐坛上的辉煌成就与贡献,热爱音乐的情感得到深化。 2、感受舒伯特音乐的魅力,深化经典歌曲《摇篮曲》所表达的真挚、纯洁、深沉的母爱情感,能用柔和、甜美、舒缓的歌声及气息连贯的方法深情地演唱歌曲。 3、感受《摇篮曲》的曲式结构,体裁形式。旋律风格及不同艺术形式表现摇篮曲的不同魅力。 教学重点:能控制自己的声音,利用柔和、甜美、舒缓的歌声表现歌曲的情感。 教学难点:唱好装饰音、附点音符。 教师准备:有关舒伯特音乐作品CD光盘《摇篮曲》 学生准备:了解舒伯特的生平事迹和有关故事;复习以前唱过的摇篮曲。 教学过程: 一、聆听故事,感悟舒伯特的艺术人生。 1、抒发母爱 教师启发:世界上有一种爱是最崇高、最纯洁、最伟大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是什么爱吗?(学生小组议论,个人充分发表意见,交流看法) 师:是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说到母爱,在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中,我们常常都可以见到。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表现母爱的。 2、欣赏母亲摇着摇篮,小宝宝静静安详地睡觉的情景图片,联想、回忆自己童年在

高一音乐观摩课教案千古绝唱阳关三叠

高一音乐观摩课教案千古绝唱《阳关 三叠》 感受中国唐代歌曲的艺术魅力 洋浦中学袁建 教材:《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课型:高中音乐鉴赏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可谓风靡唐朝,而且是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与诗词相互辉映,珠联璧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学情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

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知识与技能:对比欣赏合唱《阳关三叠》上下阙,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吟唱上阕。 3、过程与方法: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 教学重点: 通过对音乐情绪的分析,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在学唱中体验歌曲上下阙音乐情绪,通过对比感受不同。 教学用具:多媒体系统教学课件歌谱电子琴

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案 [课时]:25分钟 [教材分析]: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瑰宝。《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本课采用王震亚改编的合唱曲《阳关三叠》为教学内容,着重让学生体会“三叠”的含义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理念]:《阳关三叠》是一首古琴曲,它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在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回放”古代情景、“聆听”古曲与歌曲、“创设”作品的场景意境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情景想像与体验来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更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演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最终通过学生自主创编情景剧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

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教学内容]:合唱曲《阳关三叠》 [教学重难点]:1、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2、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步骤]: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堂情景“回放”,引入新课 1、课堂开始时,展示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什么时代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古代人们离别时的场景)。通过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古人的离别场景,为后面的学生表演作铺垫。同时,将本课的教学定位在中国古代与离别之情中。 2、师:假如要你为这张图片配上一首古诗,你将选择哪一首?

歌曲《摇篮曲》教案

歌曲《摇篮曲》教案 陈壬秀 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2、学习歌曲《摇篮曲》,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3、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 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4、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装饰音的唱法; 2、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3、附点节奏唱法,节拍的强弱处理; 教学方法: 启发法、听唱法、才能展示法、合作创新法、探索体验法 教学准备: 1、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及电教设备 2、搜集有关母爱的艺术作品。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此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每个乐段两个乐句.3\4拍,每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唱。形成弱强弱弱的舞曲风格,摇摆韵律。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那充满无限温

存慈祥的万千柔情。并勾画出一副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爱。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许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过这类歌曲。 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运用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内在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并运用于生活之中。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师弹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合唱。 师: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每当你们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们的心情怎样? 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几个学生谈谈自己演唱这首歌的心情和感受。 师:是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有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所以,许多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以不用的艺术形式来歌颂伟大的母爱。刚才我们唱的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以优美的旋律来歌颂母爱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表现母爱的。 2、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图片: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不知你们学过没有?有哪位能朗诵一下这首诗? 师生合作进行配乐朗诵,老师弹奏《摇篮曲》的旋律,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游子吟》。 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你们从小长这么大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在襁褓之中时,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摇篮曲,一边哄你们睡觉,那种情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关于母爱主题的歌曲《摇篮曲》。 二、学习新课(展示歌片) 1、师弹琴范唱歌曲《摇篮曲》

《阳关三叠》教案3

《阳关三叠》教案 教学目标: 一、感受、体验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引发对我国古代音乐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二、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体会歌曲忧伤、惆怅的情绪。 教学重点: 一、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 “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和好友分别,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寄托你的思念呢?(通信、发邮件、打电话、点歌等。) 2、师:你知道有哪些表达友谊的歌曲呢?(《友谊地久天长》音频)。 二、情感体验。 1、师:你们说得很好。其实古代也有很多表现友谊的音乐作品。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首描写友谊的古曲,请你听后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阳关三叠》音频)。 2、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诵读歌词。 1、讲述歌词的来源。 师:这段歌词的前一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一首唐诗,你们知道这首唐诗是谁的什么作品吗?师:这位同学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这首诗在语文课上学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唐朝时,为诗配乐进行演唱十分盛行,很多古诗都被合乐而唱,《阳关三叠》也是其中之一。原诗描绘了怎样的情节呢?(《阳关三叠》动画)。 2、讨论“三叠”。 师:我想再问一问同学们,你认为《阳关三叠》名字中的“三叠”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允许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原曲分成三大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教材中选用的是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叠。阳关是一个地名,所以歌曲叫《阳关三叠》,曲

摇篮曲音乐教学设计

《摇篮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摇篮曲》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是运用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以审美为核心,强调音乐实践,通过音乐作品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注重学生的内在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 教材分析: 《摇篮曲》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乐海泛舟》。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此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每个乐段两个乐句。3\4拍,每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唱。形成弱强弱弱的舞曲风格,摇摆韵律。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那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万千柔情。并勾画出一副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爱。《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为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的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种直观的感性接受逐渐的走向了理性的认知,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但在音乐课堂中又羞于开口,不能积极的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不喜欢自己演唱,更不喜欢民族音乐,而偏爱流行音乐,为此,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在我们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多去聆听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因为它是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下来的音乐精华,我们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渐的喜欢民族音乐。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用连贯、流畅、柔和的声音演唱音乐作品。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与感受、演唱的过程中,了解摇篮曲的音乐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摇篮曲的音乐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歌曲的情绪,体验歌曲蕴含的情感,感受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情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节拍的强弱处理、八度大跳及高音、装饰音的演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组织教学欣赏与感受 1.师多媒体出示图片,请学生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使用对比音乐欣赏法,最短的时间比较直击主题。 2.出示主题《摇篮曲》 3.聆听音乐,说出听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感受音乐 4.简介作者以及生平的主要作品 学唱环节 1.发声练习 2.解决节奏,提炼难点,降低难度,循序渐进

歌曲《摇篮曲》教案

歌曲《摇篮曲》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2、学习歌曲《摇篮曲》,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3、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 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难点: 1、装饰音的唱法; 2、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3、附点节奏唱法,节拍的强弱处理; 教学方法: 启发法、听唱法、才能展示法、合作创新法、探索体验法 教学准备: 1、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及电教设备 2、搜集有关母爱的艺术作品。 教材分析: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许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过这类歌曲。 这首《摇篮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1797——1828)出身于维也纳一个教师的家庭。他八岁就开始随父亲,兄长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在他一生中共写下十四部歌剧,九部交响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自幼从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808年成为维也纳皇家教堂唱诗班歌童,同时在学生乐队

演奏小提琴,并学习作曲。在此已作有歌曲、重奏曲、钢琴曲和交响曲。1813年起,在学校任助理教师,并从事作曲。仅1815一年内就创作了250余首歌曲。1818-1824年任宫廷音乐教师。去世时还不满32岁。作为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生前受歧视,死后才得到很高的评价,成为和莫扎特、贝多芬并列的音乐大师。 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运用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内在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并运用于生活之中。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课前播放《摇篮曲》歌曲,学生在温馨柔美的音乐中进入教室。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良好的音乐氛围中。】上课铃响后学生起立,师生用音乐相互问好: 1=C 2/4 1 2 3 4│5 ─│5 4 32│1─‖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你好! 【设计意图:把常规但枯燥的师生问好用音乐来代替,既组织了课堂,又做了简 二、发声练习 1=C 2/4 1 3 5 3 │1 3 5 3 ┃1 —‖ mi ma a 三、学习新歌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首关于母爱主题的歌曲《摇篮曲》。让我们一起去重温那些儿时的欢乐!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由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曲调平静、徐缓优美,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充满了母亲对孩子真挚的爱。古今中外,摇篮曲有很多种,如:中国东北民歌摇篮曲、舒伯特摇篮曲、莫扎特摇篮曲、勃拉姆斯摇篮曲、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舒伯特《摇篮曲》。

最新高一音乐阳关三叠教案

一教学内容:《阳关三叠》 二课时安排:20分钟 三课型:单一课型渗透式欣赏教学 四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五教学目标:1聆听《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 2 认识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3 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的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的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区别。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六教学重点:体会《阳关三叠》正确体会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绪情感, 作者与朋友之间的友谊 七教学难点:对歌曲《阳关三叠》创作背景的理解,对诗词的理解,音乐 的内涵 八教学方法:设疑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演示法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景音乐《送别》 师:同学们,谁知道课前听的这首歌曲的曲名是? 生:《送别》 师:这是一首三十年代的电影歌曲,它描写了现代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情绪。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那古代人在送友离别时,是怎样来抒发和表达感情的呢?有没有同学知道一些关于古人送友离别的诗句? 生: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古代人送友离别的诗,下面请同学们朗诵这首千古绝句,看谁的感情表达的最真切,最富有音乐感。出示课件。 朗诵《阳关三叠》后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听完你们的感受,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下乐曲《阳关三叠》 二欣赏歌曲 师:欣赏完这首乐曲请同学们说说这首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境? 生: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深沉、惆怅、

唱歌课合唱《摇篮曲》教案

一、年级:高二合唱队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排练合唱能力; (2) 使学生能用气息支持下轻柔的声音,按歌曲形象要求,熟练地 演唱这首经典的合唱作品,充分地感受摇篮曲的甜美、温和艺术风格,享受合唱所带来的美妙乐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柔和的音色与气息控制; (2)各部音色的统一、声部的平衡; (3)有表情地用优美的声音呈现《摇篮曲》的艺术形象。 四、教学用具:录音机、钢琴。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听一首轻音乐曲(《摇篮曲》),提问学生谈谈对音乐的整体感受,导入摇篮曲。 教师归纳总结: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是一种节奏摇荡、情意绵绵、形式简单的短小歌曲。他主要表现母爱的伟大,也常勾起人们对幼年的向往。 今天我们要排练的合唱曲目就是勃拉姆斯的四声部合唱曲——《摇篮曲》,刚才大家所听到的就是由这首作品所改编的轻音乐。 2.聆听歌曲:

(1)简介作品,欣赏范唱录音,使学生了解歌曲的基本形象与主要风格, 激发兴趣。 《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1868年为汉堡女子合唱团的成员——法柏夫人而创作,后被改变为钢琴、小提琴等器乐独奏和合唱曲,并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歌曲采用切分音的伴奏形式表现了母亲拍着孩子安睡的律动,其恬静、优美、朴实、温和的旋律充满了母亲对孩子的抚爱和期望。 歌曲采用F大调、行板、3/4拍,歌曲的前半段(1-9小节)简朴的主题,充满了温和安详的情绪,表现了母亲深挚的怜爱。 3\433∣5.3 3∣5—35∣i7.6∣6 5 23∣4 2 23∣4—24∣76 5 7∣1. 歌曲后半段的两句以上行的八度,充满了希望与憧憬的情绪。 3\411∣i—64∣5 —31∣4 5 6∣5 —11∣i —64∣5 -31∣454 3 2∣1- (2)教师弹琴分别范唱每个声部,引导学生聆听,使各声部目的更为鲜明, 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织体的理解.指出每个声部的重难点。 3.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 第一条:5 — |54 32|1 — || yu

《阳关三叠》教案(集体备)

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华夏古韵 第一课《阳关三叠》 教材:七年级下第三单元课型:综合课时间:年月日 主备人:马文礼参备教师:汤铭、王娟姜丽娜闫新慧 课题:《阳关三叠》 教学内容:1、了解古琴知识、欣赏音乐《流水》、 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演唱,感受和体验我国古代乐曲和歌曲的风格特点, (二)聆听古琴曲《流水》,能够辨别主题乐段和其他乐段在情绪上的区别。 (三)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体会歌曲的意境和情绪,并能够用饱满的热情 (四)知道我国有辉煌的古代音乐文化,知道中国古代乐器——古琴和古筝的形状,并能区分其音色。 课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请看这两种乐器,你能说出它们是什么乐器吗?你了解这些乐器吗?它们的外形和音色有什么区别?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讲解(古琴和古筝区别) 刚才大家看到是中国的古琴和古筝。这两种乐器都是中国的古老乐器。在外观上古琴是七根弦,古筝是13根弦,古筝琴身要大些。现代古筝发展成为21根弦。

大屏幕: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遗存之丰硕堪称中国乐器之最。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要求:学生读出来 二、听老师讲《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1、教师:提到古琴曲,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呀?请大家说说。 2、欣赏古琴曲《流水》。图片 注意:(1)说说古琴的音色。 (2)让学生谈谈听完的体会, 2、教师讲故事——《高山流水觅知音》 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俞伯牙、钟子期、——友谊 3、(1)让学生分组讨论 (2)谈谈感受。 (真诚的友谊建立的基础:真诚平等、互帮互谅、共同的追求) 2、欣赏《流水》 教师:(介绍音乐作品《流水》)音乐欣赏《流水》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的意境,教师可给学生看一些历史的图片,在音乐的进行中,要给学生介绍音乐的段落(全曲共分九个段落还有尾声。)在学生欣赏音乐中,让学生发挥想象,联想水的画面。 作品分析:乐曲为多段体结构。分为九段,划为四个部分 起、(主题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段。)

高一音乐观摩课《阳关三叠》的教案

高一音乐观摩课《阳关三叠》的教案 教材:《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 课型:高中音乐鉴赏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 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可谓风靡唐朝而且是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 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 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与诗词相互辉映珠联璧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 恋的诚挚情感 学情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 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 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 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知识与技能:对比欣赏合唱《阳关三叠》上下阙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吟唱上阕 3、过程与方法: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 教学重点: 通过对音乐情绪的分析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在学唱中体验歌曲上下阙音乐情绪通过对比感受不同 教学用具:多媒体系统教学课件歌谱电子琴 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播放现代流行歌曲视频MTV《穿越》以穿越的话题形式进入 教师范唱《阳关三叠》第一段1.蕴含的诗名?作者 2.了解创作背景和历程 新课赏析: 千古绝唱《阳关三叠》 感受中国唐代歌曲的艺术魅力 1.《阳关三叠》的简介

音乐欣赏《摇篮曲》教学设计

《摇篮曲》教学设计 (欣赏课) 一、教材分析 《摇篮曲》由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于1868年。四三拍,由两个乐段构成,每个乐段两个乐句,每个乐句都是由第三拍弱起。音乐以徐缓的叙事语气,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母性特有的万有柔情,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美好祝福。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摇篮曲》,许多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创作过《摇篮曲》。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身体律动,感受四三拍的韵律,体验母爱的亲切与温馨。 2. 通过哼唱,引导学生体会徐缓的叙述性与起伏的跳荡性旋律给人的不同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四三拍韵律。 (二)教学难点 感受摇篮曲的音乐风格。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言:“我要考考你的小耳朵,你能为下面的音乐配上合适的图片吗?” PPT:播放《摇篮曲》的伴奏音频。 学生活动:体会乐曲的旋律并选择合适的图片。

(二)完整聆听 1. 介绍作曲家 过渡语:“这是作曲家勃拉姆斯,1833 – 1897,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古典作曲家,被视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复古’者。主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匈牙利舞曲》等,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他的作品《摇篮曲》”。 PPT:出示图片 2. 感受意境 过渡语:“让我们再来听听这首歌曲,请你听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再次聆听音乐,引导学生歌词描绘的意境,并感受歌曲的情绪。 PPT:播放歌曲的范唱(天使合唱团演唱)。 3. 律动 学生活动:随音乐进行模仿摇篮或拍宝宝入睡的动作。 (三)分析音乐 过渡语:“音乐是如何表现妈妈对宝宝的爱?” 1. 分析速度 过渡语:“《摇篮曲》是慢速,那么作曲家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学生活动:对比体会不同速度的《摇篮曲》,哪个更适合表现这种情景。 2. 分析节奏 学生活动:再听乐曲,体会节奏特点。 3. 分析旋律 (1)体会旋律 过渡语:“让我们先来看看旋律中的奥秘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旋律线。 学生活动:体会、感受。 (2)哼唱旋律 学生活动:随伴奏哼唱旋律。 4. 分析力度

2015年阳关三叠教案

2015年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 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著名学堂乐歌。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关于他精通音乐还有很多传说和典故。正因为如此,有人说王维的许多诗歌很合音律,诗的意境特别适合用音乐去表达。 在以上过程中,播放小提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 提问:这首诗主要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哀怨离别之情) 由王维原诗所表达的情感过渡到具有更多情感内容的琴歌——《阳关三叠》。 过渡词:说到情感,应该讲所有的艺术都能表达情感。但是,各种艺术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是各不相同的,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有时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才有古人如下一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应该说王维的这首诗在抒写离别之情方面已经够的上是精品之作,但后人为了让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更深,抒发的感情更浓、更真切,对它进行了新的艺术加工,把它改编成一首扶琴歌唱的琴歌——《阳关三叠》。 ,、欣赏《阳关三叠》 知识点:“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二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摇篮曲》教案苏少版(全汇总版)

歌曲《摇篮曲》 一、教学课题: 歌曲《摇篮曲》 二、教学课型: 歌曲课 三、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学习歌曲《摇篮曲》,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 2、知识目标: 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感受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引发学生深思,激发同学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歌曲的欣赏和展开的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亲情,分享亲情艺术之美,懂得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激发同学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2、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3、附点节奏以及装饰音的唱法,节拍的强弱处理; 5、通过学习歌曲,让学生体验亲情、分享亲情的艺术之美,引发学生深思,激发同学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启发法、听唱法、才能展示法、合作创新法、探索体验法 六、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电子琴 七、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此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每个乐段两个乐句.3\4拍,每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唱。形成弱强弱弱的舞曲风格,摇摆韵律。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那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万千柔情。并勾画出一副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爱。 《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许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写过这类歌曲。 八、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 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不知你们学过没有?有哪位能朗诵一下这首诗? 2、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图片: 师生合作进行配乐朗诵,老师弹奏《摇篮曲》的旋律,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游子吟》。 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你们从小长这么大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在襁褓之中时,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摇篮曲,一边哄你们睡觉,那种情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关于母爱主题的歌曲《摇篮曲》。 (二)学习新课(展示课件) 1、师弹琴范唱歌曲《摇篮曲》 2、介绍《摇篮曲》的作者:作曲家勃拉姆斯 3、学生欣赏范唱歌曲《摇篮曲》,然后随琴声心里哼唱歌曲《摇篮曲》。 4、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轻唱歌曲,采用听唱法学唱《摇篮曲》。 5、师:这首歌曲表现的情绪非常温馨、静谧,表现了妈妈对宝宝的无限柔情,引导学 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柔和、甜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6、师生共同讨论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内涵,同学们,你们在唱这首歌时,仿佛看到了 什么? 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或想想自己的母亲,感受、体会一 下,带着柔和甜美声音,恬静、舒缓地再次演唱这首《摇篮曲》。

七年级音乐下册 《阳关三叠》教案 新人教版

《阳关三叠》 【教学内容】: 1.讲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2.学习演唱歌曲《阳关三叠》,感受作者对远行友人的无限关怀和留恋的真挚情感。 3.竖笛吹奏《阳关三叠》。 4.即兴创编情景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加深他们对友情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聆听、赏析古琴曲《流水》,使学生了解并复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感受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2.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3.用竖笛吹奏《阳关三叠》;并创编音乐情景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看、唱、练、讨论、体验、探究等活动,体验名曲的意境和琴歌的风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情感,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赏析《流水》使学生感受到古琴音色的魅力;通过学习演唱、演奏《阳关三叠》,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怀和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 (1)感受、体验古琴曲的深邃意境。 (2) 感受琴歌的神韵与魅力。 【教学过程与环节】: 一听音乐讲故事 引言: 1.师问:同学们刚才大家走进教室听到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那位同学能讲关于这 一段音乐的音乐故事? 2.举手的这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这位同学说:“这一段音乐是用弹拨乐器演奏的,像 似古筝的音色”。第三组的王宇豪补充一下:“刚才播放的这段音乐不是用古筝演奏的,它的音色比古筝的音色厚重、古朴,是用古琴演奏的”。 师问:你们说王宇豪同学说的对不对? 生答:“他回答的很好,是古琴演奏的旋律流畅、抒情古朴、典雅”. 第二个问题有第一组的张凡来回答。 张凡答:知道是讲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1)看视频了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边欣赏边讲解(感受古代音乐的蕴涵)。教师做个补充:“这个音乐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的懂,他在高山上扶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个砍柴人经过,听懂了他弹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就是钟子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约好两年后见面,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经多方打听才知道钟子期抱病不治而亡。俞伯牙悲痛欲绝,

小学音乐欣赏课《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欣赏课《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了解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有重要的作用。《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琴歌,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不仅声名远播,而且成为家家弦歌、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和演唱《阳关三叠》,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对友人那种无限关爱的诚挚情谊; 2、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并愿意传承与发扬。 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和欣赏古曲《阳关三叠》,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启迪学生理解歌曲所表现的对友人无限关爱的

教学难点: 1、演唱时如何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2、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导入: 请学生欣赏古诗新唱《春晓》,在欢快的旋律中追根溯源,了解诗歌的起源。 老师介绍: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的艺术。在古代,将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早期,诗、歌、乐、舞是合为一体的,在实际的表演中,诗就是歌词,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 “今天,我们将要学唱和欣赏的古曲——《阳关三叠》,就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来谱写的” 二、分析歌词: 1、解释曲名:原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是因为将古诗创作为歌曲后,原诗部分作为上阕词,基本上用一个曲调反复叠唱了三次,故称为“三叠”。

阳关三叠 教案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阳关三叠》 2.讲述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阳关三叠》的欣赏、学唱,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古代音 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同学朋友见的友情,和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 爱。 2.方法与过程目标: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乐曲《阳关三叠》的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看、听、想、说的实践活动形式,感受并表现音乐,学生自创情景剧展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表现音乐的乐趣。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绪。 2)认识民族乐器——古琴 3)了解并复述《知音》的故事。 教学重点:通过演唱和欣赏《阳关三叠》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1.体验音乐的情绪和内涵 2.掌握“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在音乐中开始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新课 1、课堂开始时,展开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场景? (古代离别时的场景,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假如老师给你两首诗,你将会选择哪首诗作为对此画面的写照呢?(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那么我们常说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现在这个场景大家说还需要什么?(音 乐)同学们太棒了,下面老师同样给你两段音乐让你选择,并说出理由。 4、以音乐为背景共同朗诵古诗,让学生体会音乐。 二、新课 1、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阳关三叠》,(听后问学生听后感) 2、领学生分析歌曲: 《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所作,原名七言绝句《送元二 使安西》,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原诗中有渭城(今 陕西渭水)、阳关(今玉门关)两个地名,又叫《渭城曲》和《阳关曲》,又 因当时王维反复咏唱三次,故称“三叠”。目前我们所见的《阳关三叠》是一 首著名的古代琴歌。琴歌是随古琴边弹边吟唱的一种音乐形式。此曲扩充了 一些歌词,我们叫做下阕,王维的原诗称为上阕。 3、古琴的介绍:是一种七弦琴,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三千多年,常流行于文人雅 士之中,一起欣赏一段由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请学生说说其音色。(高 雅、含蓄、悠远、情意绵绵等)。 4、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5、教师范唱《阳关三叠》的第一叠。

摇篮曲》舒伯特教学设计

《音乐家舒伯特——摇篮曲》 二十九中小学韩爱萍 一、教学理念:以情育人 音乐能以真挚、生动、深刻的感情拨动人的心弦,比其他艺术更能爆发出火花,因此,音乐被誉为最具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我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充分享受参与音乐活动的美好、快乐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其情感不断丰富和深刻,用“情感”架起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让他们的情操受到陶冶、心灵得到启迪。在教学《摇篮曲》这节音乐课时,我始终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表现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母爱的温暖,学会表现歌曲安静、温暖、甜美的意境。 二、教学目标: 1、听“少年舒伯特”的故事,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学习他热爱音乐、坚持不懈的精神。 2、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表现歌曲安静、温暖、甜美的意境。感受母爱的温暖. 三、教学重难点: 体验《摇篮曲》表达的内容与情感,。

准确演唱《摇篮曲》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酝酿情绪: 1、导入新课:介绍舒伯特的故乡 导言:同学们,今天我们的音乐之旅将到欧洲一个美丽的音乐城市去看一看,了解一下奥地利的音乐之城——维也纳。 2、学生观看课件,了解维也纳及金色大厅。 (二)自主学习,保持兴趣 1、观看连环画——少年舒伯特 师:在维出纳,诞生了很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等。下面我们来了解其中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 2、学生观看课件,读一读,说一说:从舒伯特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3、师小结: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要像舒伯特那样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三)学习歌曲,感受体验:

1、教师讲述舒伯特创作摇篮曲的故事: 舒柏特被世界人民称为“歌曲之王”。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把许多歌曲送到出版商那里去,又多又快,而每首歌曲却只值两毛钱。因此,虽然不朽的作品连连问世,舒伯特却连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 一天,大作曲家舒伯特饿得昏头昏脑,但他身无分文。他试着走进了维也纳的一家饭馆。进去后,他四处张望,希望能看见一个朋友,他的眼光无意中落到桌子卜的一张报纸上,那上面有一首小诗。他看了看,在饭馆里来回走了几趟,为那首小诗谱上了乐曲,他把乐曲交给了饭馆老板,换了一份土豆烧牛肉。三十年以后,巴黎的一家商行将这份手稿以四万法郎的高价售了出去,这就是后来有名的舒伯特《摇篮曲》。 2、学习歌词: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3、听范唱,感受歌曲情绪 师:读起这首小诗,我仿佛觉得自己是个睡在摇篮里的小宝宝,夜幕降临的时候,深兰色的天空中,星星眨着眼睛,耳边传来妈妈动听的歌声。 放歌曲范唱,学生静听《摇篮曲》。 师:听了这首《摇篮曲》你有什么感受?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docx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海南省海口一中冯元元 指导教师:凌素娟林丽芳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型:欣赏课 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不仅声名远播,而且成为家家弦歌、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 的诚挚情感。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通过一首唐朝的流行歌曲《阳关三叠》,让学生感受到友人 之间的美好真挚的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目的是打开时空的隧道, 让他们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聆听、演唱和了解我国更多的艺术歌曲,达到拓 展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加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结合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对友人那种无限关爱的诚挚情谊。 2.愿意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 点,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 3.体验运用自己的演唱方式表达友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聆听、演唱《阳 关三叠》。 教学难点:演唱时如何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方面:课前合作采集资源,进行归纳整合,以课件的形式与同学资 源共享。 2.教师方面:课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制作课件、撰写教学设计。 教具学具: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歌曲发展的概况。 导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歌曲的主要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歌曲的主要脉络包括上古音乐、中古音乐和近古音乐。在课前呢,已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