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

世界和中国的近代化

近代化本质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从模式上看,至少包括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社会主义的经济。(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而以生产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近代世界主要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模式主要有四种:

1.独立战争模式。以美国为代表。 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美利坚合众国成立,最终取得胜利,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资产阶级革命模式。以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代表。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几经反复,到1688年光荣革命,最终完成了夺取政权的目的。并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经过反复最终资产阶级最终完成了夺权的任务,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资产阶级改革模式。以日本、俄国为代表。1861年,沙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农奴制改革,此后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1868年,日本倒幕运动成功后,先后进行了“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的改革,日本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4.民族国家统一的模式。以德国为代表。1864——1871年,德国先后同丹麦、奥地利、法国进行战争,最终完成了统一,通过了《德意志帝国宪法》,此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经济已超过英法,仅次于美国。

关于中国的近代化表现

(1)经济上:洋务运动引进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力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进步。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出现,早期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则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生,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物质基础。(2)政治上:康梁维新派提出的君主立宪主张,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辛亥革命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宪法》,民主制度代替专制制度,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思想上:“西学东渐”贯穿始终,以救亡图存为主旋律。在发展阶段上:学习的领域由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在内容上:经历了学习资产阶级学说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在对待方式和实践效果上,经历了由照抄照搬导致失败到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取得胜利的变化。

(4)社会生活:在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推动下不断进步,由沿海到内地、由通商口岸到农村城镇的变化。衣食住行中西并行、中西合璧;近代水陆交通的变化;通信信息手段的不断丰富;风俗礼仪的不断西化;缠足、留辫陋俗的革除等等。因此中国的近代化是一个全方位的变化。

中国近代化和世界近代化的异同

世界近代化:先思想运动后政治运动。资产阶级发起思想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为政治运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运动)做舆论准备,后政治运动: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中国近代化:先政治运动后思想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1915年才发起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原因:列强侵略加剧了民族危机,催生了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力量薄弱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 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

1)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背景)

2)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背景)

2.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

2) 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3.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

1) 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 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思潮);

3) 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潮)

4) 资产阶级激进派(知识分子)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5)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主要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1.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1927-1937)。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

2. 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3. 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4.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四)获得新生:(建国以后)

1. 建国初期(1949-1952),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2.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以及付偿定息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地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3. 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