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沙尘暴的成因、演变及治理3000字

北京沙尘暴的成因、演变及治理3000字
北京沙尘暴的成因、演变及治理3000字

北京沙尘暴的成因、演变及治理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一年一度的沙尘暴将会如期侵袭整个中国北部,而北京则是被重点袭击地区。“早晨一觉起,黄沙铺满床;北京沙尘暴,可惜非黄金。”这是北京市民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也可以说明近几年北京沙尘暴给北京人带来的影响。生活在北京人的恐怕不能忘记前几年的那场沙尘暴,北京市区降土量居然达到了30万吨,也是近几年来最大的一场沙尘暴,人们在刮着6级大风而且挟裹沙尘的天气中行走的滋味一定很不好受。为此我们对沙尘暴的成因、演变进行了调查研究,寻找治理沙尘暴的有效方法。

形成沙尘暴的成因:

一、气象因素

其一,气温回升,土壤解冻。今年3月中旬之前,内蒙古和西北地区等地气温较往年同期明显偏低,地表温度均在0℃以下。但到了3月中旬,蒙古国、我国内蒙古大部以及我国西北地区的气温明显回升,地表温度急剧升高至4~6℃,土壤全面解冻,一旦遇上大风天气,极易产生沙尘天气。

其二,冷空气势力强,大风天气多发。近期,亚洲冷气团位置偏南,强度异常偏强,冷气团频繁从西伯利亚向东南方向传播,影响我国北方地区。较强冷空气与日渐加强的暖性气团的不断交汇,导致大风天气多发。

据统计,3月中旬先后有5次较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地区东移南下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带来大风天气。3月19日~21日,我国北方大部地区风力普遍达到5~7级,阵风8~9级,其中北京石景山、海淀等区域的瞬间风力达到7~8级,昌平的瞬间风力更是高达10级左右。

其三,蒙古气旋强烈发展,位置接近沙源地区。根据气象部门监测,3月20日和3月22日影响北京的2次沙尘天气过程的源地基本一致,主要包括蒙古国南部沙漠、戈壁以及中国的巴丹吉林沙漠地区。而3月中旬至今发生的5次沙尘天气过程都伴有蒙古气旋的发生,其发生位置均处在蒙古国南部,导致沙尘主要源地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十分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出现。

二、人为因素

其一,管理部门没能实施有效措施进行防范管理。每年国家投入近亿元的资金用于环保治理,可地方的保护主义让国家的付出成为“老太太烧坑---一头热”的事实。人家是该砍的砍、该挖的挖、该占的占,结果前人栽的树后人来砍个光,地下水资源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在急剧恶化。有些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了要政绩,玩起了数字游戏,报给国家是战绩辉煌的造林成果,又出现了多少造林英雄,更为令人惋惜的是种上的树无人管理,渐渐被旱死。

其二,土地利用不合理。2000年4月间,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对当时北京“沙尘暴”的沙尘样本做过检测。他们发现80%以上的样本属壤质和沙质土壤。其化学成份表明:这些沙尘中有很大部分是来自干旱农田、撂荒地和退化草场。

建国以来,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内蒙古地区曾兴起三次大规模开垦草原的高潮。第一次是1958年至1962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开垦草原,大办农业和牧业基地。第二次是1966年至1976年,提倡所谓“牧民不吃亏心粮”,盲目开垦草原。据有关人员统计,从1958年至1976年的18年间,内蒙古全区开垦草原206.7万公顷。第三次是从1980年年末开始的持续10年的草原开垦高潮。虽然目前还没有第三次垦荒面积正式的统计数据,但有一项调查表明,

其“开垦强度和开垦面积大于前两次”。如此大规模的开垦,不仅把地面平整、土壤肥沃、土质较厚的很多优质牧场开垦成农田,还把固定沙漠的绿洲、草原湿地、河谷滩地、湖盆洼地、沙丘间低地全部开垦殆尽。

在干旱地区开垦耕地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例如在鄂尔多斯草原,1986年至1996年开垦的12万亩土地中,有8万亩沙化,被迫撂荒,占总开垦面积的66.7%。当地群众痛心地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根据科学观测,草场一旦被开垦,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具有生产能力的表层土便会随风逝去,剩下的土壤由于颗粒粗,保水保肥能力差,不再具有经济利用价值,便被遗弃,沦为撂荒地。

退化草场对于尘暴的作用也非同小可。造成草场退化的自然因素是水、温度、土壤条件变劣、草场严重病虫害等,但人为因素也是主要的。内蒙古草原上滥采滥挖、超载放牧的严重问题曾被重点报道已经广为人知,在此不做详解。2000年5月来自内蒙古的一则消息即可说明草原退化的严重程度:内蒙古可利用草地面积为6359万多公顷,目前退化草地面积已达3867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原的60.8%。素以水草丰美类著称的全国重点牧区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退化面积分别达23%和41%。鄂尔多斯草原的退化面积达60%以上。

沙尘暴的演变:

1、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肠胃疾病,严重时将导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刮走农田沃土、种子和幼苗。沙尘暴还会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

3、生命财产损失1993年5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金昌、威武、民勤、白银等地市的强沙尘暴天气,受灾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36亿元,死亡50人,重伤153人。2000年4月12日,永昌、金昌、威武、民勤等地市强沙尘暴天气,据不完全统计仅金昌、威武两地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534万元。

4、交通安全(飞机、汽车等交通事故)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

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专家认为,防治沙尘暴灾害仅仅治理北京地区附近的生态环境是远远不够的。根治北京地区沙尘暴,要从沙源区防治沙漠化入手,制止滥开荒和过度放牧,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以减轻草场压力。同时,还要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当地群众生活,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法律意识

大力宣传《森林法》、《草原法》、《治沙法》等,提高广大群众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作坚决斗争。法律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治理沙尘暴的保障。

2、设立“三北”防护林改造更新和完善工程

对农田防护林逐步进行改造和更新。根据风沙危害程度因害设防,重新设置防护林带,

增加林带密度。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大力营造混交林,防止病虫害蔓延。

3、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沙产业

沙产业理论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倡并在甘肃河西付诸实施的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理论。近十几年来,河西走廊人民本着“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原则,大力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的日光温室、无土栽培、滴灌、工厂化育苗等一系列高新农业实用技术,采取植物措施、工程措施,科技措施和多种配套措施与政策,积极防风治沙兴水,有效地遏制了沙化的蔓延,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的条件。

4、科学规划土地,积极退耕还林、还草

利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优惠政策,全民动员掀起绿化西部高潮,建立工程监理制,完善质量监督验收体系,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人、财、力浪费。

5、建立沙尘暴监测系统

林业部门与气象部门合作建立沙尘暴跟踪系统,对沙尘暴发展作动态分析,为防御沙尘暴提供科学依据。我国已有的语境标准: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沙尘天气过程发生,且影响范围较大或影响到京津地区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沙尘暴警报。预计未来24小时内将有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发生,并将造成严重影响时,向社会公众发布沙尘暴警报。

6、保护植被,加强绿洲内的农田林网建设

8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在甘肃河西地区已建成了长达1200KM、面积为2513万HM2的防风固沙林带,部分地区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喜人局面。甘肃省在景泰川提灌工程建设中,坚持吧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全力治沙,在风沙前沿地段,采取铺设草方格,种植沙生植物的办法,集中营造防护林带;在灌区实行渠、路、林、田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加速了农田林网建设,目前林网发概率达13%。

遏制沙尘暴应当从小事做起,全民行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治沙尘暴。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当提高自身素质,学好文化知识,为遏制沙尘暴和保护环境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https://www.360docs.net/doc/a015083948.html,/01shsb/2000-08/13/GB/08%5E1434%5E0%5ESH4-1314.htm

[2]https://www.360docs.net/doc/a015083948.html,/showSingleArticle.action?artId=2036320

[3]https://www.360docs.net/doc/a015083948.html,/question/27921875.html

[4]https://www.360docs.net/doc/a015083948.html,/gn/news/2010/03-25/2189553.shtml

[5]https://www.360docs.net/doc/a015083948.html,/ygtd/html/mzs_2009061714070459423.htm

[6]郭继城,沙尘暴的防御和治理[M].吉林农业科技,第32卷第4期2003.8

沙尘暴治理和预测

沙尘暴的治理和预防 沙尘暴是西北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和环境灾害,作为干旱地区一种自然灾害,人类尚无法控制其生消。沙尘暴的防灾减灾工作,必须立足于减少和降低沙尘暴的频数和强度,立足于沙尘暴和治理措施和沙尘暴天气的监测预警预防功能的发挥,减少灾害损失,减少人员伤亡。 1.沙尘暴的治理措施 1.1组织多学科、多部门力量,联手有效防治沙尘暴灾害。 沙尘暴的防治涉及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有机交叉综合,各有关方面应依靠科技进步,通力合作,政府应有力地进行组织协调,发挥整体效能。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多次强沙尘暴天气后成立了一些专门机构和派出了一些临 时性的调查委员会,当时成立的土壤保持局(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SCS)为 了最大程度减少风蚀危害,先后与民间保护组织(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 等6家机构进行了合作。民间土壤保持团体的成员被分配在小流域示范区中,以检验土壤治理和保护措施的成效。这些机构会集了大量的农艺工程师、林务官、农学家、生态学家、土壤学家和经济学家等专家,并形成了一个共识:每英亩的土地都必须得到合理利用,其方式应与土地及其属主双方的需要相协调。 1.2 应急治理 用于沙尘暴爆发的年份或地区,应急措施为重视预防,向土壤中增施3.7 t·hm-2~4.9 t·hm-2的干草、37 t·hm-2~49 t·hm-2的有机肥等,凿沟增加地表糙度,控制拖拉机速度耕作深度和犁刀的宽度,在发生风蚀的上风向开始治理,种植和翻耕的方向与主风向垂直并留茬等方面。这些措施都有相应的依据,例如凿沟宽5cm,深7cm~15cm,间距6m~13.5m,一般是10m,这种措施可使每公顷减少土壤风蚀480L。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沙尘暴问题越来越严峻,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众已经意识到了沙尘暴所带来的危害。本文主要讲述了沙尘暴的形成原因、我国沙尘暴的现状、危害以及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沙尘暴原因现状危害防治措施 前言: 沙尘暴指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形成需具备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大风和不稳定的空气状态等条件。沙尘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并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近几年,春季频繁发生的沙尘暴给我国工农业生产、航空、运输、公路交通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事沙尘暴的远距离传输现象尽达东亚的韩国、日本远及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和加拿大,已发展成为区域性环境问题和全球性环境问题。 正文: 1、沙尘暴天气行程的原因 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总之,沙尘暴的形成需要这三个条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

输送的动力保证。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过度放牧、开荒破坏草场、破坏绿化,无法有效的阻挡风沙,也是沙尘能够形成沙尘暴的原因之一。 2、我国的沙尘暴现状 根据沙尘暴发生频率、强度、沙尘物质组成与分布、生态现状、土壤水分含量、水土利用方式和强度,结合区域环境背景将中国北方划分出4个主要沙尘暴中心和源区:1)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阿拉善盟;2)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3)内蒙古阴山北坡及浑善达克沙地毗邻地区;4)蒙陕宁长城沿线。上述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沙尘也常随西风和西北气流输送到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形成沙尘天气。沙尘暴多发生在春季的 3—5 月, 以午后为多,其伸展高度一般为 1 000—2 500 米, 严重时可达2 500— 3 200米。 3、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天气是中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沙尘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如1993年5月5日发生在金昌市的强沙尘暴天气,监测到的室外空气含尘量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内为80毫米/立方厘米,超过国家规定的生活区内空气含尘量标准的40倍。 (2)生产生活受影响: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

沙尘暴的作文

沙尘暴的作文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 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quot;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现氐奈鞑抗纹鹄矗 芸炀头⒄钩梢惶醭?400公里⒖?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表明,人们元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

沙尘暴的成因和防治办法

如何进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才能实现人类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沙尘暴的成因和防治办法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沙尘暴肆虐,全球变暖,酸雨横行等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人类文明才能够得以延续。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在肆无忌惮的破坏着环境,而环境也在用它自己的方式回击我们。沙尘暴是人和自然综合作用的产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地关系恶化的体现。我国北方的沙尘暴一年比一年厉害,造成的损失一年比一年大,就连风景秀美的江南,都开始受到沙尘暴的侵袭。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形势,面对日益猖獗的沙尘暴,我们该有所作为了,不仅为了我们自己,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们的生活环境才会美好下去,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够持续下去。 我国沙尘暴成因分析 我国沙尘暴日益严重,主要是土地不合理开发和不合理耕作所致。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有关方面管理的不到位,西北、华北地区土地大量开垦,草原过度放牧,人为破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土地,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一遇大风便形成影响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沙尘暴。 沙尘暴主要由3种因素促成:第一,产生大风的条件因素;第二,产生对流层低层强烈垂直不稳定的因素;第三,当地地理环境存在着丰富的沙源。 2.1 大风 风的形成是空气流动的结果。风能利用形成主要是将大气运动时所具有的动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2.2 不稳定的空气状态 在极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风向切变及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引起锋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发展,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温度梯度,形成了锋区前后的巨大压温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层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形成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 2.3 沙源 沙源来自于沙漠,退化的林草地或没有植被覆盖的干松土地以及城乡建筑工地的泥沙。 影响我国的沙尘天气源地,可分为境外和境内两种。分析表明:三分之二的沙尘天气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地区,在途经我国北方时得到沙尘物质的补充而加强;境内沙源仅为三分之一左右。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境内的沙尘天气高发区,但一般不会影响到西北地区东部和华北地区。 3 沙尘暴的防治办法 3.1 宏观措施 (1)广泛深入地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水平。关心、爱护环境,自觉地参与改造和建设环境,形成全社会的风尚。(2)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依法保护环境,促进荒漠化防治。(3)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4)发展荒漠化地区的各类科教事业。培养基层的科技技术力量,尽快完善农村科技市场,搞好科技服务,提高荒漠化地区群众的文化技术素质。(5)建立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投资机制和符合现阶段国情的经营机制。(6)建立先进的荒漠化动态监测与预报系统,搞好决策,搞好信息管理与服务。(7)在荒漠化地区开展持久的绿色革命,以加速荒漠化过

对沙尘暴的治理研究

对沙尘暴的治理研究 张军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主要与地表植被状况有密切关系,冬春季节农田裸露和退化草地植被覆盖度低是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来源,采用农业措施整治裸露农田和退化草地是沙尘源治理的关键。本文根据我国西部地表植被向恶性方向发展,土地沙化面积逐年增长,沙尘暴日趋频繁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沙尘暴的成因、危害,因地制宜提出五条对策:实行综合治理;加强沙尘暴的科学研究;建立健全法规;增加投资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关键词:沙尘暴;自然灾害;中国西部;治理对策 Abstract: Sand-dust storm is a disastrous weather process.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rare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the bare and loose ground surface. Since the bare farmland and degraded grassland with lower vegetation cover in winter and spring supply the major source of sand and dust ,a key approach to dust storm control is transformation of bare farmland and degraded grassland through agricultural measures. It proposes five countermeasures which including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remediation,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n sandstorm, improving

减少沙尘暴的方法是什么

减少沙尘暴的方法是什么 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地表异常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很弱,在有大风刮过时,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暴天气。那么,减少沙尘暴的方法是什么? 第一、科学防沙治沙:科技的应用是做好防沙治沙工作的关键之一。20世纪初美国大规模开发西部土地,导致30年代震惊世界的“黑风暴”,30年代以后,对西部的建设和改造中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采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种期作物间作、套种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及改革农机具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前苏联20世纪60年代开垦哈萨克斯坦卡拉库姆荒漠周围土地,同样出现强烈的沙尘暴;60年代以后,在对中亚的建设和改造中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建设农田防护林网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美国和前苏联为世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防治沙尘暴的技术模式——简称农业措 施(美国)和林业措施(前苏联)。我们应汲取世界其他沙尘暴多发地区的成功经验,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恢复策略和方针。 第二、保护现有植被: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把保护现有植被放在优先位置,也是国外遏止荒漠化的成功之道。植物通常以三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总结国内外的经验与

教训,我们应该调整思路,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现有的沙地植被、荒漠植被进行保护:加速依法划定原生沙漠封禁保护区、沙漠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国家沙漠(沙生植物)公园予以保护;依法严禁滥垦、滥牧、滥采、滥挖、滥砍等破坏行为,保护好沙区现有植被;在经济开发上严格实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避免西部大开发变成“大开挖”;采取以草定畜、品种改良、舍饲圈养等措施,恢复和提高草原的生产、生态功能;采取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合理分配和协调利用。 第三、农牧交错地带是防治重点: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应是农牧交错地带。应科学划定西北干旱区农垦的北界,降低这些地区的垦殖指数;改变传统的治沙方式,防止引水造林治沙造成的水资源短缺;保护沙漠周边地区的地表结皮、固沙植物,切忌盲目地“人进沙退”。 第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防治沙尘暴关键在于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防得住沙,还要防得住人!如果不彻底改变“先破坏、后治理”或“边破坏、边治理”的怪现象,生态恶化的趋势还将继续。可怕的生态冷漠症有三种表现:其一,麻木不仁。当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大谈所谓的“先顾肚皮,再顾脸皮;先要温饱,再要环保”,对生态环境进行毁灭性的破坏;其二,盲目乐观。当绿化工作经过长期、艰巨的努力而有所成就,只看到身边多了几棵树和几坪草就认为万事大吉;其三,怨天由人。当沙尘暴、洪水等天气灾害频繁发生时,只怪老天,不怨自己。人类只有客观地认识沙尘暴等天气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改正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加强对沙尘暴等灾害的研究,才能不断减少

【备战2013】高考地理 必背知识点 沙尘暴成因及防御策略(全国通用)

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沙尘暴成因及防御策略 2013年高考在即,整理了沙尘暴成因,包括大风因素、环境因素,及防御策略和对沙尘暴治理的相关误区供大家学习参考。 沙尘暴主要由3种因素构成:第一,产生大风的条件因素;第二,产生对流层低层强烈垂直不稳定的因素;第三,当地地理环境存在着丰富的沙尘源。我国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地区: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3片,即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 我国沙尘暴日益严重,主要是土地不合理开发和不合理耕作所致。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有关方面管理的不到位,西北、华北地区土地大量开垦,草原过度放牧,人为破坏自然植被,形成了大量裸露、疏松土地,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沙尘源,一遇大风便形成影响社会、危害人民健康的沙尘暴。 沙尘暴中的悬浮颗粒主要来自农田。把防治沙尘暴的工作重点放在农田和退化草原上是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沙尘暴是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开发,为大风提供了丰富的沙尘源,导致严重风蚀的结果。我国传统耕作方法有很大的弊病,对土壤多次耕翻、耙耱,造成一个疏松的耕层,土壤得不到保护,这是水土流失和严重风蚀的根源。应在改革耕作制度上入手,对传统耕作方法给予彻底否定。大力推广免耕法,担当起治理沙尘暴的历史重任。 目前,我国在沙尘暴治理上有误区,认为防御沙尘暴就是治理沙漠。认为沙尘暴就是沙漠里的沙粒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没有认识到沙尘暴的主要危害成分是直径小于100微米微细颗粒,而这些微细颗粒主要来自农田和退化草原;二是认为治沙就是造林。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环京津防沙、治沙项目,都只重视植树造林。 两个认识误区,导致防御沙尘暴工作不能做到对症下药。林带只是防御沙尘暴的一个措施,即设立风障。防御沙尘暴最主要的措施是地面覆盖。沙尘暴重点发生区多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不是森林地带,造林效果一般不好:树木成活率低,生长不良,保留下来的也多是“小老头树”。

狂沙来袭——1935年美国沙尘暴事件

1927年6月,美国中部堪萨斯州,天空湛蓝,草原青翠。一只草地鹩从过膝高的草丛中窜出,擦过几朵淡粉浅紫的白头翁和野马鞭草花,越过大片金黄色的麦地,掠过一幢当地石灰石垒砌的三层房屋的烟囱,飞向高远处的几缕游云。一阵嘹亮的新生儿啼哭声,让院子里水井边打水的父亲猛地扔下水桶,飞跨过门廊,掀开白色木门后的白门帘,抢步进入室内,余下一桶清凉的水晃荡着金色的阳光。 1935年3月15日上午,同样的地点,一场沙尘暴遮天蔽日,席卷而来。当年的小婴儿,没有迎来他的八岁生日。他在黑色尘暴中迷了路,被打着手电的搜索队找到时,他已在狂泻而下的尘土里窒息而死。他没像后来《绿野仙踪》里堪萨斯大草原上的桃乐丝小姑娘那样幸运地劫后余生。他死的时候绿野无仙踪,他最后一眼没见到天使,见到的是恶魔。而这还只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沙尘暴灾难高潮的前奏。此后,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和他一样,被沙尘暴恶魔疯狂袭击。 白天比夜晚要黑 1935年4月14日上午,堪萨斯州的居民纷纷走出家门,感受阳光,庆幸肆虐数周的沙尘暴终于停止,可以大口呼吸下早春的气息。他们没想到,就在几小时后,气温骤降,狂风大起,美国30年代最可怕的一次沙尘暴降临在他们身上。 高达几千米的黑色尘暴,以每小时90公里的速度快速吞噬蓝天白云(数据来自《气候的历史》一书)。真实的蒙太奇快切,超过了《木乃伊归来》中沙尘暴的电影特技。几秒之内,昼夜颠倒,刚刚还明亮清新的世界瞬间变得比夜晚还黑暗窒息。 风中的沙尘劈头盖脸地倾泻而下,就像用铁锹直接往脸上扬沙一样。户外的人们,脸被沙砾打得直疼,眼睛根本不敢睁开,鼻腔很快被尘土塞满,胸腔中也好似涌入大量沙土,呼吸成为一种巨痛。人们深恐窒息而亡,急匆匆地寻找藏身之处。在自家庭院的人们,漆黑之中,找不到几米之外的自己的家,得匍匐爬行摸着台阶进门。 一篇文章中写道:“行进中的汽车必须停下,世界上没有一只车灯可以照亮那漆黑的沙尘漩涡……” 这场巨大的“黑风暴”,在科罗拉多、新墨西哥、内布拉斯加、堪萨斯、俄克拉荷马及德克萨斯六个州的部分地区,形成一个9700多万英亩大、3千多米高的移动尘土带,宛如恶魔撒旦大施魔法,在高空用一个巨大的“灰碗”,扣住美国中南部的广阔地区(灰碗,Dust Bowl,记者罗伯特·盖格,在报道中为沙尘暴重灾区赋予的名字)。灰碗之下,万物如刍狗,命运飘零。 被沙尘毁掉的生活 美国人用“黑色星期日”(Dimanche nior)来特指这一天。实际上,自1930年9月14日得克萨斯州大斯普林沙尘暴起,此后十年间,很多美国人很多次经历这种“黑色的日子”。 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沙尘暴风潮波及范围非常广。南部平原1934年5月12日的沙尘暴甚至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地区,尘土最远落到了距离美国东海岸800公里、航行在大西

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产生成因

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产生成因 一、什么是沙尘暴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有着巨大的破坏力。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气象上将浮尘、扬沙、沙尘暴统称为沙尘天气,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以能见度和风力的大小来区分。浮尘指在无风或微风的情况下,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扬沙是指由于风力较大,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浑浊,水平能见度在1~10km;沙尘暴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当局部区域能见度小于200 m,不小于50m时称强沙尘暴;当能见度小于50m时称特强沙尘暴。 二、沙尘暴的时空分布 1.沙尘暴的时间分布特征 (1)地质历史时期 研究表明,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沙尘暴也显示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在气候比较暖湿的时期,地面植被生长茂密,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就低;反之在气候冷干的时期,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就高。 (2)近代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的变化特点是:20世纪50年代沙尘暴发生的日数最多;60年代前期略有降低,60年代后期降至最低;之后70年代稍有增加,80年代又处于逐渐减小的趋势,90年代又有明显的增加。 我国沙尘暴的季节变化特点是:春季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一半,夏季次之,秋季(新疆地区为冬季)最少;按月份来看,一年中3、4和5月沙尘暴发生次数偏高,尤其以4月份沙尘暴发生次数为全年最高。5月份以后沙尘暴发生次数急剧下降,9月和10月为最低。 另外沙尘暴也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大多集中在中午至傍晚,夜间至午前相对较少,这与近地层大气层结稳定度状况有关。 2.沙尘暴的空间分布特征 沙尘天气是干旱及半干旱区特有的灾害性天气,全球有四大沙尘暴高发区: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 我国的沙尘暴区就是中亚沙尘天气高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位于北方地区。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边缘多于其它地区。 我国沙尘暴存在两个多发区:一是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及其周边地区;其次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另外在北疆克拉玛依地区、南疆的和田地区和青海的西北部地区是三个局地性沙尘暴区。 三、沙尘暴产生的原因 沙尘暴的发生有其自然原因。首先,我国西北部有浩瀚的沙漠。加之那里干旱少雨,土地裸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沙源;其次是要有蒙古气旋的存在,能将大量沙尘卷入高空;三是要有能将卷入高空的沙尘输送到远方的冷气流。这三个条件缺一个就很难形成大范围的沙尘暴。 沙尘暴一般发生于春夏交接之际,其形成与大气环流、地貌形态和气候因素有关。一方面春季风速较大;另一方面雨季此时尚未来临降水稀少,而气温已开始回升地面开冻融化、蒸发变得强烈,使得裸露的沙土逐渐变得松散,一旦遇有较强的天气系统活动就很容易产生沙尘暴。夏季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高,沙尘

沙尘暴及其研究进展综述

我国沙尘暴的研究进展综述 (付志华资源与环境学院14地理科学1412410029) 摘要:沙尘暴是风蚀荒漠化中的一种天气现象,我国强沙尘暴灾害的逐年加剧是气候干暖化背景下,沙化土地扩展的结果.沙尘暴的频发已经成为我国北方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加强对我国沙尘暴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综合分析了沙尘暴发生发展的现状,评述了我国沙尘暴的研究历史、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沙尘暴;灾害;研究进展;中国 引言 由于沙尘暴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危害,及其所产生的沙尘气溶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人类愈来愈认识到沙尘暴不仅是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而且是不可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近年来,沙尘暴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地学、资源与环境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观测手段和分析方法的进步,我国沙尘暴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年春季,沙尘暴的发生出现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又一次高峰,立即引起了政府和民众更加深入的关注,由此也带来了沙尘暴研究的一个新的高潮,迅速涌现出一批重要的沙尘暴研究成果。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这些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几乎涵盖了地球科学所有领域以及社会、人文、经济等学科,探测手段更加先进,分析资料更加翔实,对事实的揭露更为客观和准确。本文对我国沙尘暴灾害的现状及其研究进展作一个综合评述,并展望沙尘暴研究的趋势。 一、沙尘暴危害现状 沙尘暴对城市环境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除了严重降低空气质量,引起空气污染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影响,如2000年4月5~7日袭击我国西北地区北部、华北、东北南部、黄淮地区的沙尘暴或扬沙波及到长春市,带来了大量的降尘。据长春市西部4个采样点测定,4月7日伴随降雪的降尘量最高可达13.0g·m-2,市区总降尘量超过3000t。泥雪样品在室温条件下自然融化后,经实验室48h细菌培养,其细菌含量为每毫升8.9~10.5万个,每平方米泥雪的细菌侵入量达6.4亿个左右。扬沙或沙尘暴对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危害,而伴随着大量微生物的侵入,势必引起城市微生态环境的改变,威胁到城市的生态安全。 也有研究结果表明,沙尘暴和扬沙天气与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数的增加有联系,且均表现为滞后效应,其影响程度为沙尘暴大于扬沙天气,沙尘天气对健康的影响因年份不同,同时沙尘暴对健康的影响有性别差异。沙尘暴同时给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活动也产生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1)风沙流通过沙埋、风蚀、沙割、狂风袭击和降温霜冻等方式,使大片农田遭破坏,农作物大幅减产。(2)对交通和供电线路产生影响,还可掩埋居民区、工矿区及其他设施,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3)大量沙尘进入高空,可随风飘散到数千km以外,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加剧土地沙漠化。 抑制沙尘暴灾害的关键是改变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恢复植被的自然状况,减少沙尘物

我们应该为防治沙尘暴做些什么

我们应该为防治沙尘暴做些什么 沙尘暴天气从表面上看似乎仅仅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实际上它的出现人类是“功不可没”的。人类过度放牧、开荒破坏草场、破坏绿化,无法有效的阻挡风沙才是沙尘能够形成沙尘暴的最重要原因。在遭受大自然报复之后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我们应该为防治沙尘暴做些什么? 第一、建立沙尘暴的预报体系 沙尘暴的治理任务艰巨而繁重,许多问题未彻底明白(如每次沙尘暴物质源的准确地点),且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所以沙尘暴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而且沙尘暴特别是黑风暴来临时来势凶猛,狂风呼啸,沙尘滚滚,遮天蔽日,有很大的恐怖感,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因此目前建立准确的沙尘暴预报系统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在沙尘暴来临前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报,提前做好防灾工作,如加强少年儿童的保护,避开危房以防墙壁倒塌致伤,保护牲畜,及时切断电源防止火灾等,可将损失减小至最低限度。

第二、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危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科普宣传,使人们认识到所生活的环境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不仅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还会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人们要自觉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第三、加大投入,加大力度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加强环境的保护,把环境的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来。 第四、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防灾、抗灾、救灾规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第五、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长期掠夺式开发,因而造成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环境的恶化又为沙尘暴提供了丰富的沙尘物质来源。所以,要在全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推进良好的生

世界地球日警世-1934年持续长达3天美国的“黑风暴”事件

世界地球日警世-1934年持续长达3天美国的“黑风暴”事件 世界地球日警世-1934年持续长达3天美国的“黑风暴”事件 世界地球日 1934年5月12日,一场巨大的风暴席卷了美国东部与加拿大西部的辽阔土地。风暴从美国西部土地破坏最严重的干旱地区刮起,狂风卷着黄色的尘土,遮天蔽日,向东部横扫过去,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500公里,高3.2公里的巨大的文秘 114,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移动尘土带,当时空气中含沙量达4O吨/立方千米。风暴持续了3天,掠过了美国2/3的大地,3亿多吨土壤被刮走,风过之处,水井、 溪流干涸,牛羊死亡,人们背井离乡,一片凄凉。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黑风暴”事件。“黑风暴”也称沙尘暴或沙暴,在美国发生过若干起,主要是由于美国拓荒时期开垦土地造成植被破坏引起的。 可悲的是人类的拓荒并没有因为沙尘暴的发生而偃旗息鼓,沙尘暴也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前苏联以及南美的一些国家都因毁林垦荒、植被破坏而屡次受到过风蚀的侵袭。 近年来,沙尘暴又在中国肆行无忌,屡有发生。1993年5月,一场罕见的沙尘暴袭击了中国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沙尘暴经过时最高风速为34米/秒,最大风力达12级,能见度最低时为零。这场风暴造成85人死亡,31人失踪,264人受伤;12万头(只)牲畜死亡、丢失,73万头(只)牲畜受伤;37万公顷农作物受灾;4330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达7.25亿人民币。此后几年,沙尘暴就像看上这里了一样,不断地骚扰中国西北部和内蒙一带。1994年4月,河西走廊上空发生强沙尘暴;1995年3月甘肃敦煌市出现沙尘暴;1995年5月16日,沙尘暴袭击了银川市;1995年5月30日,沙尘暴又一次袭击了敦煌、金昌等10多个县市;1998年4月,沙尘暴席卷了新疆阿尔泰、塔城、昌吉、吐鲁番、哈密等地,农作物损失惨重。此外,2000年春,沙尘暴竟又12次袭击了北京。 沙尘暴一般发生于春夏交接之际,其形成与大气环流、地貌形态和气候因素有关,更与人为的生态环境破坏密不可分,它是按漠化加剧的象征。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不合理的农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单一耕种,这些现象必然导致植被和地表结构的破坏,使草原萎轨土地沙化、生态系统失衡。由于这种造沙的速度远快于人们治沙的速度,无疑为沙尘暴形成提供条件。 沙风暴的发生是人口、资源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沙尘暴的肆虐在向人类挑战,也在向人类报警;如果人类不能控制发展,如果人类的无边欲望和地球的有限资源互为抵牾,如果人类不能与大自然相濡以沫的话,最终要败在自己手下。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区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

探究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区沙尘暴的形成原因、特点和防治措 施 摘要:本文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沙尘暴的定义和地理分布,从地理特征、经济发展等方面阐述了选择宁夏的理由,简要分析了宁夏地区沙尘暴形成的原因和近年来的时空分布、传输路径及变化趋势,并以沙尘暴预警机制和综合治理方式为纲展开对于沙尘暴防治措施的讨论。 关键词:宁夏沙尘暴形成机制预警措施综合治理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Sandstorms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Technology of Chemistry and Biology Depart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 Hangzhou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chooses Ningxia Hui Autonomous as a study object ,and clarifies the reasons from perspectives of geography characteristics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a definition of sand-dust storm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lso, the paper giv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paths ,trends and ways to form of the sandstorms in the area. At last, we make a discussion over the early warning measures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controlling sandstorms. Key words: Ningxia sandstorm formation mechanisms early warning measures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篇一: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沙尘暴一般伴随着大风,其卷起的尘土,瞬间可以让天空一片灰蒙蒙,漫天黄沙,那么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呢?沙尘暴形成是需要条件的,大风和强风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因素,因为她们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而沙与尘源则是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总结: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除了以上原因,干旱也是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华北、内蒙古、新疆等沙尘暴多发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也是干旱,干旱少雨,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温床。而土壤、黄砂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当干旱少雨且气温变暖时,硅酸盐表面的硅酸失去水分,这样硅酸盐土壤胶团、砂粒表面就会带有负电荷,相互之间有了排斥作用,成为气溶胶不能凝聚在一起,从而形成扬砂即沙尘暴。沙尘暴本质上是带有负电荷的硅酸盐气溶胶。沙尘暴形成的三大条件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篇二: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沙尘暴形成有三个要素:即强风、沙源和不稳定的空气。强风足够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例如根据观测当强沙尘暴形成时,如果风速每秒达到30米(11级风),那么粗沙(直径0.5~1.0毫米)会飞离地面几十厘米,细沙(直径0.125~0.25毫米)会飞起2米高,粉沙(直径0.05~0.005毫米)可达到1.5公里的高度,粘粒(直径小于0.005毫米)则可飞到很高的高度。沙源我国是世界上沙漠较多的国家之一,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是我国沙漠和沙地集中分布的地方,这里沙漠和沙地面积达70万平方公里以上,沙漠中各式各样的沙丘,依照它们的稳定程度分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沙尘暴发生时,流动沙丘扬起沙尘的数量最大,半固定沙丘要小一些,固定沙丘最小。除沙漠和沙地外,我国北方地区多属中纬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面多为稀疏草地和旱作耕地,植被稀少,加上人为破坏,当春季地面回暖解冻,地表裸露,狂风起时,沙尘弥漫,在本地及狂风经过的地带形成沙尘天气。不稳定的空气让我们先看看生活中的一个实例。捅火炉的时候,炉火烧得正旺,轻轻一捅,常会使炉灰飞满屋子()。而当炉火熄灭后,你使较大的劲一般也不会扬起灰尘,这就涉及空气稳定程度的问题了。炉火熄灭后,火炉上下的空气温度相差不大,因而空气稳定。当炉火燃烧很旺时,靠近火炉上空的空气热,离火炉较远的空气比较凉,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容易上升,所以火炉上面的空气是不稳定的。这样,被捅动的炉灰很容易随着热空气向上升,然后飘飞满屋。在自然界里,沙尘暴起沙的道理也是这样的,如果低层空气温度较低,比较稳定,受风吹动的沙尘将不会被卷扬得很高;如果低层空气温度高,则不稳定,容易向上运动,风吹动后沙尘将会卷扬得很高,形成沙尘暴。实际上,我国沙尘暴一般在午后或午后至傍晚时刻最强,就是因为这是一天中空气最不稳定的时段。除上述三大因素之外,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对沙尘暴的形成也很重要。如人为破坏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大规模施工等对地表的破坏,为沙尘暴发生发展提供了细沙和尘土。【篇三: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形成的原因】由浮尘导致的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呢?刚才我们说到过,浮尘属于可吸入颗粒物,浮尘进入人体之后,就会进入肺泡和呼吸道等不同的部位,特别是直径不足5微米的颗粒大多滞留在上呼吸道。而滞留在咽喉、鼻腔和气管等部位的细微颗粒物,就很容易和进入人体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同流合污,组团儿来损伤黏膜和纤毛,这不仅会增加气道的阻力,而且还能够引发炎症。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人们就容易患咽喉炎、慢性鼻炎和支气管炎。更严重的后果还在于,有研究结果表明,空气污染可使中风机率增加。这个结论,对于那些中老年人来说,可是一个危险信号啊!因此,我们提醒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遇到不好的天气时,尽量减少外出的次数,更不要到外面去锻炼身体。这时外出锻炼不仅没有益处,而且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顺便说一句,室外空气污染的危害不小,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更大。如今,肺癌的发病率挺高的,而且死亡率也是惊

北京市沙尘天气的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沙尘天气的成因、影响及治理对策 近年来,由于人口激增以及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等原因,致使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异常、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在众多的环境问题中,沙尘天气以其生成迅速,危害面广的特点,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沙尘天气是指在不稳定层结条件下,高空干冷急流和强垂直风速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和温度梯度,在动量下传和梯度偏差风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面风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尘,污染大气的天气现象。沙尘天气的发生需要3个必要条件:一是足够强劲的风力;二是低层大气处于垂直不稳定状态;三是大风经过的区域下垫面植被疏松,存在丰富的沙尘源 1.沙尘天气的分类 根据沙尘暴预警等级可将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五类。 1.1浮尘:当天气条件为无风或平均风速≤3米/秒时,尘沙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1.2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1.3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1.4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1.5特强沙尘暴:狂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 另外:也有将特强沙尘暴称为黑风暴的说法,黑风暴是指瞬时风速≥25米/秒(10级)、能见度<50米的特强沙尘暴天气,是春季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内蒙古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一种危害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具有突发性强、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大的特点。生命史很短,从发生发展到消失不到12个小时。 2.沙尘天气的成因分析 以北京为例,分析沙尘天气的成因。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燕山山脉自西向东,太行山脉自南向北构成环状,屏障在北京的西部和北部。北京地区春季是风沙天气的多发季节,据统计,1971~1998年北京地区发生沙尘暴25次,扬沙355次,浮尘ll1。尤其是最近几年,北京地区春季多次发生严重的风沙天气,给北京市民的生产、生活、交通、市容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负面影响,风沙天气已严重地污染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环流。 2.1环流特征分析 由于沙尘天气多发生在春季,因此这里主要分析春季大气环流特征 对于2000~2002年北方沙尘天气的多发年,环流形势的共同特点是:与常年相比极涡偏向亚洲一侧,或在东亚北部分裂一极涡中心。乌拉尔山附近为较强的高压脊,东亚大槽平均位置正常,强度比常年偏强。极地冷空气沿脊前西北气流影响我国北方地区。乌拉尔山与东亚大槽之问的极锋锋区的经向度加大,亚洲北部锋区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多不稳定小槽发展,造成蒙古及内蒙古东部锋面气旋生成并强烈发展东移。这种环流形式和高度距平分布特点造成冷空气活动或槽脊活动比较频繁,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并影响我国,对我国北方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条件。

如何治理沙尘暴

如何治理沙尘暴 沙尘暴是在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地区频繁发生的强灾害性天气,它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东亚冬季风势力强。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北方一些地区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过度放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治理沙尘暴呢? 一、植树造林、建立生态屏障。在每个城市的周围植树造林,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建立生态屏障,有效地防止沙尘暴的入侵! 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生态保护带。沙漠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有自己的独特的适应在沙漠环境的生存能力,是防御沙尘暴的有效屏障,所以我们人类不能随意改变它们的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必须尽快得到恢复。 三、控制草原上居民发展畜牧业。目前有许多草原居民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急剧退化和减少,所以应该控制草原上居民发展畜牧业,让草原得以修养生息,减少土地沙漠化。 当然,防治沙尘暴的办法不能只靠这些防治技术以及植树造林,我们更需要加强道德和法制教育,唤起全民全社会的忧患意识、防护意识。只有每个人都进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才能最有效的防止沙尘暴的袭击!

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 恢复植被,加强防止风沙尘暴的生物防护体系。实行依法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扩大,尽可能减少沙尘源地。 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好环境。

当然,防治沙尘暴的办法不光是靠这些防治工程技术以及植树造林,我们更要加强科技教育和法制教育,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纳入科技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唤起公众的忧患意识,加强全民生态伦理、道德和法制观念,增强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防护意识。 沙尘暴天气的形成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要有沙源, 二是要有强冷空气即大风, 三是要有冷暖空气相互作用。 沙源来自于沙漠,退化的林草地或没有植被覆盖的干松土地以及城乡建筑工地的泥沙。气旋和低压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天气。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的差别在气象上是以能见度加以区分的: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之间的为扬沙或浮尘天气。出现浮尘天气时,空中弥漫的是一些细小颗粒物,沙尘多由外地而来;扬沙天气卷起的尘土是一些较大的颗粒物,它们基本是本地产生的。而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就是沙尘暴天气,它属于灾害性天气现象,所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气象专家介绍,由于沙尘暴起因包括了风力、高空大气强对流和地表状态三方面因素,而前两者属气候因素,人力不可抗拒,因此,根除沙尘暴目前尚无可能。 沙尘暴引起的风灾、沙积、风蚀,使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沙漠化程度加剧。气象专家提醒,人类对风沙天气最积极、最有效的行为是:首先要加强对大风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工作,特别是在前期干旱的情况更要重视。其次,对于西安这样一个旅游大都市来讲,在突发性灾害来临之前,要有相当有效的应急对策,加强管理和强化预防措施。对全省而言最根本的还是要进行综合治理工作。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治理沙漠,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生态建设。每个公民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而且应多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从而真正做好植树造林,扩大植被覆盖率,开源节流,合理利用水资源。特别是我们陕西,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应当把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为主要措施,争取早日实现米粮下川,林果上山,草场满坡,使三秦大地山绿、水清、人富。逐渐恢复自然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这样,也许再过几十年,沙尘暴将淡化为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的将是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沙尘暴的发生是有一定条件的,沙尘暴是大风与沙漠、沙漠化土地及松散地表沉积物作用的产物;风是产生沙尘暴的动力,毫无遮掩地松土是产生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因此每当春季强冷空气南下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沙尘暴天气。对季节变换的这个外因,目前人类是无法改变的,而对地表状况这个内因,我们则是可以有效控制的。但问题也恰恰出在内因上。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人口过快增长、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土壤沙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局部地区已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所以才接连不断地发生沙尘暴天气。 黄沙在步步进逼,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我们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我真想大声亟呼:请记住沙尘暴给我们的警告吧,要爱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再也不能乱砍、乱挖、乱采、乱开荒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