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老师”称谓泛化的原因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老师”称谓泛化的原因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老师”称谓泛化的原因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老师”称谓泛化的原因摘要:“老师”是社会各界对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员最为尊敬和亲切的称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称为老师的人几乎涵盖了社会各行各业,老师已经不再是带有职业内涵的称谓,而是变成了一种社会的泛称,甚至变成了普通人的交际称呼。文章主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老师”词义的演变趋势和泛化原因。

关键词:老师称谓原因

the reasons for the extensive use of “teac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abstract:“teacher” is a respectful form of address towards those who are engaged in education. under new historical situation, person who is called teacher nearly cover all trades and professions. teacher is not an address,which carries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but becomes an extensive use of society.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teacher” and the reasons of its extensive u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inguistics.

key words: teacher; form of address; reasons

所谓“泛化”,不同类型的称谓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社会称谓语的泛化指的是用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特征的称谓语称呼不具有

这种社会关系特征的人(苏静,路佳,2002)。老师的称谓原来是流行于教育界,一般特指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后来发展到对

教师的 古今称谓

老师——最广泛流行的敬称 先生——最历史悠长的尊称 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谓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爱称 春蚕——最纯挚的称谓 蜡烛——最温馨动人的称谓 孺子牛——最具中国特色的喻称 春雨——最生动形象的默称 人梯——最高评价的专称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 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 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间教室, 放飞的是希望, 守巢的总是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块黑板, 写下的是真理, 擦去的是功利。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 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 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支粉笔, 画出的是彩虹 洒下的是泪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个讲台, 举起的是别人, 奉献的是自己。 春天 播种的季节。 辛勤的园丁撒下粒粒种子, 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里开始了又一次的耕种。 花丛, 繁忙的地方。 勤劳的蜜蜂拎着小小铅筒, 在这温馨而又充实的日子里采花酿蜜。 桑叶, 渺小的舞台。 洁白的春蚕理着缕缕丝线,

在这无众人瞩目的地方默默缝制棉袄。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您,伟大的老师。您就是红烛,在漆黑的夜里为我照明,为我引路。那烛身上滚落的滴滴烛油,是您激动与欢喜的泪水。又是一个教师节,老师,您歇歇吧,在这短暂的一天里,把您头上那温暖的火苗暂时熄灭吧。 我,要对您说,您辛苦了! 给分吧 回答者:ぺ喜洋羊‖·- 试用期一级2009-9-7 17:50 有人说您是春蚕 春蚕到死丝方尽 有人说您是蜡烛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有人说您是园丁 一年四季辛勤耕耘 有人说您是太阳 温暖所有孩子的心 有人说您是灯塔 照亮学生人生的路 有人说您是海洋 日夜澎拜知识之音 有人说您是粉笔

社会语言学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社会语言学》课程考核要 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1. 作业要求 1. 认真学习课程,广泛查阅文献资料,高质量完成课程作 业。 2. 必须由自己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请人代写,雷同作业按照零分 处理。 2.作业内容 论述题 (1) 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5分) 答:一)初创阶段(1979-1987):从自发到自觉 一般认为,中国的社会语言学是舶来品,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最早提出社会语言学的学者之一陈原则指出,社会语言学发源比较早。自古以来,中外语文学家都曾讨论过古语与今语、文语与口语、标准语与方言在社会功能上的差别。欧洲19世纪初的方言学家对于自己民族语言内部各种变体的调查,其实即是进行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事实上,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和有没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是两回事。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并不等于建立了某一个学科。当然,一个学科的出现决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定是长时间学科积累的结果。现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语言运动,如20世纪初期的国语运动、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以及北方拉丁化运动,50年代的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等等,都可以算是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但是这些运动或工作可以说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7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语言学”这个术语的出现,人们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7]。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通论性的著作和理论的译

介方面。前者除上述陈原的两本著作外,还有陈松岑的《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游汝杰、周振鹤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许国璋早在70年代末开始引进社会语言学,有关论文后来收入《许国璋论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980年到1982年,英国语言学家特鲁基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由林书武等翻译,在《国外语言学》连载。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祝畹瑾编的《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和前苏联什维策尔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卫志强译)。此外,《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85年第5期(中文版)以 “语言与交往:社会语言学研究个案与应用”的专刊形式,发表了一大批社会语言学的论文,很有指导意义。可惜因为发行上的原因,许多人没有看到。 这一时期有两大缺点:一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不够,二是对社会语言学的对象和范围的认识还相当模糊。例如有的学者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之类问题也列入社会语言学,这显然是不妥的。此外,受国外的影响,也有热衷于无谓的名份之争的现象。 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 1987年12月1日至5日,中国社科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首届社会语言学讨论会。会议展示了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和水平,它标志着中国社会语言进入了一个火热的阶段,对推动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8月,深圳教育学院深港语言研究所主办了首次“双语·双方言”讨论会。1990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和苏州大学在苏州召开了首届应用语言学讨论会,其中有不少的论文也是关于社会语言学的。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社会语言学的专题研究。著作有张清常的《胡同及其他——社会语言学的探索》(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高天如的《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等。论文数量很多,结集出版的有《双语双方言》(1-4集)(分别由中山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语言·社会·文化——首届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1)等等。 这个阶段,继续出版了一批关于社会语言学的译介、概论性著作和教材。在译介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方面,除了《国外语言学》等杂志连续刊登译介文章(例如Lesley Milroy的《语言和社会网络》等)外,还出版了佐伊基的《社会语言学演讲录》(刘明霞等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9)、郝德森的《社会语言学》(丁信善译,中国社会

广告语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文化研究

告语“天地之气、男人品味、精品郎酒、精彩演绎”“天地之气”,体现了男人的气概与胸怀,树立了男人潇洒成功,气度非凡的形象。这是万千男人心中的理想。 三、广告语言的年龄差异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所使用的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各有特点。而广告语言,特别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商品广告所使用的语言也存在差异,抓住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以及表现在语言上的语言特征,并采取相应的广告策略才能使广告行之有效,为广告主带来更大的利益。儿童天真纯洁,受他人影响大,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对世界充满新奇感,对食物的欲望强,抗拒力弱。 (5)在看我,在看我,还在看我,再看我就把你喝掉!(旺仔牛奶) (6)今天你喝了没有?我们都喝乐百氏牛奶!(乐百氏牛奶) (7)妈妈我爱喝。(娃哈哈牛奶) (8)旺仔QQ糖,你也要来一颗吗?(旺仔QQ糖) 上面的这些儿童广告都非常的有趣生动,小孩爱看,大人也爱看。(5)中的小男孩眼巴巴的盯着一罐旺仔牛奶,明明是自己很想喝在目不转睛的看着牛奶却偏要说牛奶上的小人儿在看他,最后终于抗不住美味的诱惑找到了个不是理由的理由把牛奶美美地喝掉了。(6)中看似普通询问的“今天你喝了没有?”却勾起很多小朋友的馋虫。(7)中,小孩对妈妈说“妈妈我爱喝”,电视机前的小朋友可能也会对妈妈说:“妈妈,我也爱喝”。(8)中爱吃QQ糖的小朋友,肯定想要来一颗。这些广告语言考虑到广告受众为小朋友,用语简单,但却很有煽动性。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好奇心强,比较喜欢追赶潮流、时尚,注重个性突出,语言的灵感度高,变化快,喜欢新词新语。 (9)你out了!(啤儿茶爽) (10)麦辣鸡腿汉堡,不辣不给力。(广州麦当劳) 青少年追求时尚,谁也不愿被“out”。啤儿茶爽抓住年轻人的这一特点推出了这则广告语,事实证明,收效很好。在中国麦当劳的消费主体是小孩和年轻人,“给力”是2010年强劲流行的一个词语,麦当劳用这样的词语时尚、前沿,让人耳目一新,迎合了青少年的兴趣点。 人由于生活经验丰富,老年人则更关注亲人的健康及生活的幸福,以家庭为核心,期盼团圆。有些广告就抓住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 (11)团团圆圆,达利园。 (12)中秋团圆,金六福酒。 (13)常回家看看,椰岛鹿龟酒。 期盼家人健康和全家团圆是老人家最大的心愿,每逢过年过节,这几则广告不知道出多少父母的心声。 从上面举的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广告语言能够反映出年龄的差异。因此,广告人设计广告语言时,需要考虑到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状态,从而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兴趣和信任。 四、广告语言的层级差异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无阶级性,但一个社会阶层所使用的语言会有一定的特点。针对不同团体、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广告语言也表现出差异性。在屈哨兵的《广告语言方 略》中把消费者分为“需要驱策者”、“他向消费者”和“我向消费者”。“我向消费者”生活形态的主要特点是我行我素,大多是年轻人,好表现,比较关心自我的实现。“需要驱策者”生活形态的主要特点是经济收入都不甚丰厚,他们的购买多出于生活的基本需要。如果按社会层级来分的话,这一阶层的人包括城镇的退休人员,中、低薪(或无薪)阶层以及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居住人口。“他向消费者”都有稳定丰厚的经济收入,在社会上较有身份和地位,注重名誉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一阶层的人包括沿海和内地的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影星、歌星,还包括高新阶层和有丰厚收入的公民等等(屈哨兵,1997)。 广告语言应该根据不同层级消费者的特征来设置广告语言。“需要驱策者”这一阶层的成员,他们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求实性广告语言将取得更好的广告效果。 (14)加量不加价,还是三块九哦。快来买吧。(佳洁士牙膏) (15)泻痢停,泻痢停,痢疾拉肚,一吃就停。(哈尔滨制药六厂) (16)样板运动鞋,原价95,现价50。(广州北京路某商店) (14)用平实得语言标明佳洁士“好用还不贵”。(15)介绍产品的功能,药道病除。(16)在价格便宜上做文章。 “仓廪而知礼节”、“温饱思淫欲”。“他向消费者”不缺少基本生活的必须品,他们强调的是商品的品牌,格调,气质等。 (17)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哈根达斯广告) (18)得意非凡,三星海霸。(三星海霸豪华车) (19)“尊贵典雅”比亚迪F6。(比亚迪汽车) (20)影音经典,超优越四原色高传真彩视,献给金字塔顶端少数人士的影音极品。(日本夏普彩电) 上面的这些广告语与求实性广告语不一样,都属于求名性广告语。(17)中和心爱的人坐在哈根达斯华丽的卡座上,听着优雅的音乐细细品尝冰激凌中的极品哈根达斯,是一种奢侈享受。(18)、(19)突出品牌,(20)突出广告商品的档次“极品”,并对消费者进行了选择“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人”。 五、结语 语言和社会都不是相互独立的,社会语言和广告语言因为一些共同的特征而紧密相连,从广告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语言学,为社会语言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的成果。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广告语言学,社会语言为广告语言学提供了研究方法和已有研究成果。广告语言要取得成效,就不得不将社会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将广告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有助于广告人更好地理解社会,更好地确定广告语言的诉求定位,使广告语言更加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4]屈哨兵.广告语言方略[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5]屈哨兵.广告语言跟踪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宋伯伟)

教师 一个越来越响亮的称谓

教师一个越来越响亮的称谓 【编者按】XX作文频道编辑为了帮助大家写好教师节作文,搜集整理了教师一个越来越响亮的称谓,供大家参考。 教师一个越来越响亮的称谓 每年的教师节,不断增加着教师这一称号在人们心中的份量。新中国的第18个教师节到来的时候,人们不难发现,与过去相比,教师越来越受人瞩目和尊重,教师这一称谓越来越响亮。 教师??职业越来越热 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地区录取的理科调档线比1999年整整提高了100分,创下了中国高校招生史上的一个奇迹。 今年,北师大招生人数达到2100人,比上个世纪90年代翻了一番。 近几年,全国各省市第一志愿报考北师大且超过重点线的人数往往超过招生计划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从全国范围来看,去年与前年相比,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数由107所增加到109所,在校学生数由万人增加到万人,增长了近75%。 曾经遭受考生冷眼的师范院校,曾想法设法地改行的师范生,渐成历史。 据介绍,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不少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不到期

末就被中小学校“抢订”,现在连非师类院校的毕业生也希望谋一个教师职位,除了本科毕业生,硕士甚至博士也开始到中学求职任教。与过去曾经有过的教师改行相比,现在从其他职业向学校调动的人才多起来。 “九五”期间,我国教师人数逐步增加,目前全国教师人数已达1000多万。 教师职业受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越来越富了。统计表明,中央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教育经费占国内生部总值的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左右,提高到去年的%,实现历史性的突破。 改革开放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人均年收入不足六百元,而去年已增加到一万多元。上世纪的最后7年间,全国投入专项资金上千亿元,使教师住房紧张的状况明显改善。2000年,城镇教职工平均居住面积增加到近11平方米,城镇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超过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教师的退休金发放、医疗状况等也都有明显改善。 教师??门槛越来越高 林溟老师1995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分配到了北京市汇文中学,现在她已经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作为市重点的汇文中学吸纳新老师的要求一年比一年高,现在新增加的老师中硕士研究生占了主流,本科生成了少数派。 进入大学一线教师岗位要迈过的门槛更高。2001年毕业到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语言学》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社会语言学是()的重要分支之一。 [A] 社会学[B] 语言学[C] 人类学[D] 文字学 2、社会语言学研究中的社会因素不包括()。 [A] 阶级[B] 阶层[C] 职业[D] 受教育程度 3、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对()音分层的研究是社会语言学运用调查统计方法的经典作品。 [A] r [B] s [C] t [D] l 4、语言与文化共存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是()。 [A] 汉字与中国文化[B] 印度语与印度文化 [C] 拉丁语与拉丁文化[D] 英语与英国文化 5、文化接触导致语言接触,最直接、最常见的现象就是()。 [A] 行话[B] 黑话[C] 借词[D] 谚语 6、()是影响社会方言的因素之一。 [A] 社会制度[B] 社会形态[C] 社会地位[D] 社会规模 7、逢年过节“死鱼”“死鸭”改称“文鱼”“文鸭”是属于语言禁忌中的()。 [A] 年节语言禁忌[B] 日常生活用语禁忌 [C] 社会分层用语禁忌[D] 称谓禁忌 8、汉语成语“秀色可餐”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反映了()。 [A] 性别差异[B] 性别歧视[C] 性别平等[D] 性别模糊 9、语言规划的经济性原则,不包括()。 [A] 群众性[B] 简便性[C] 适用性[D] 效益性 10、在域外方言中从汉语输入声调系统的是()。 [A] 越南语[B] 泰语[C] 日本语[D]朝鲜语 11、新派方言和老派方言的区分标准是()。 [A] 媒介[B] 时代[C] 地域[D] 年龄 12、下列属于语码混合原因的是()。

老师称呼学生的艺术

老师称呼学生的艺术 老师称呼学生,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许多教育艺术。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礼貌得体的称呼语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调控学生的不良情绪。一个得体的称呼能起到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的作用。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谈谈使用称呼语的一些体会。 教师称呼学生的语气、语调应随教育教学的不同目的而定,或温和或严肃或激昂。但不管运用那种语气,都应饱含感情,让学生清楚地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之情。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还是老师内心要有对学生的真诚的爱。 另外,恰当的称呼也能增强称呼语的感情色彩,大体说来,称呼在形式上有以下两种: 一是称呼学生整体。许多老师除了上课时喊一声“同学好”,课堂上就再也听不到对学生整体的称呼了。即使用,不少老师也是顺口地说“大家……”“你们……”之类,而这些称呼是明显不如“同学们……”的情感效果。所以,我认为,如果教师称呼全体学生的时候,最好用“同学们”,而不用你们。 二是称呼学生个体。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姓、名连称。这种方式除在一些正式场合使用外,一般场合较少使用。(2)只称名(双字姓名除外)。这种方式多用于上课提问、个别谈心、平时交往等场合。只叫名字常常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可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教育教学效果。(3)雅称。有些同学有好听文雅的绰号,若在一些娱乐、游戏、郊游等场合以绰号称呼学生,会让学生觉得平等亲切。(4)特称。可以学生的专长称呼,如“我们班的歌唱家某某”、“我们班的画家某某”、“我们班的数学家某某”、“我们班的演说家某某”等。这些称呼,既能活跃气氛,又可起到激励后进的作用。 总之,怎样称呼学生不是一件小事,每位老师都应给予重视。

期刊-中国社会语言学

NO.1217195812 《中国社会语言学》杂志创刊 ( 2003-11-3 16:48 ) 《中国社会语言学》杂志创刊并即将出版 《中国社会语言学》(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于2003年10 月在澳门创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729-5173。《中国社会语言学》由中国社会语言学会(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编辑出版,每年出版一或二期。 《中国社会语言学》刊登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各类文章,包括研究论文、调查报告、评论、报道、书讯等,尤其欢迎关于海内外华人、中国各民族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语言学》园地公开,文责自负。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审稿时间为收到来稿之日起6个月。无论稿件采用与否,编辑部均会在6个月内以书面形式通知作者。本刊暂不设稿酬,稿件一经刊用,即赠送该期刊物10册。 来稿注意事项 (一)来稿长短不拘,繁简体皆可,中英文皆可。 (二)来稿时请寄:打印件两份,word电子文件一份,txt电子文件一份。稿件内容请按以下顺序排列: 1.中文标题; 2.中文提要; 3.中文关键词; 4.英文标题; 5.英文提要; 6.英文关键词; 7.正文;8.附注;9.参考文献(先中文后外文,请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 (三)在另纸上写明:作者姓名,学历学位,职称,工作单位,通信地址,联系电话,E-mail地址,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四)所有来稿均需以显著方式注明“《中国社会语言学》投稿”字样。 (五)在来稿审稿期限内切勿另投他刊(包括会议论文集),否则如发生重刊事故将追究作者的责任。 联系方式 (一)澳门邮政信箱956号,联系人:邵朝阳博士,电话:(00853)6691003,E-mail:acs@https://www.360docs.net/doc/ae3411704.html,.mo。 (二)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联系人:张世方博士,电话:(0086)10-82303573,Email:zhangshf@https://www.360docs.net/doc/ae3411704.html,。 订购方式

社会语言学

An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and Causes of Female Language 1401 全雪萍1430100137 Introduction: The study of gender language has a long history. As early as 1922, Jens Otto Harry Jesperson has specially opened up a chapter of “ The Women” in his book Language, which discusses the language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Since the 1970s, some famous scholars such as Lakoff , Trugill and others advanced the study to systematize the study of gender study.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ies of “female language” are increasing in many magazines and books, which draws much attention. Many researchers have almost reached the same conclusion that women have their own language. Crosby and Nyquist got the conclusion from their studies: the so-called female language is not existed since women are born, but this kind of language reflects the people in the society always put the female in this position that is hard to change. In our society, the female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lack of social status. In this paper, I will start from the features of female language, and simply discuss the factors of its formation. I.The features of female language Many observers believe that men and women are different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he female language exists in any language a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Men and women have different choices in expressing ideas when they use the same language. For example, abstract nouns have gender differences in grammar, men call women as “ feminine”, while women call men as “masculine”. The education received by women is that they tone should be soft when they talk; do not refute others; be gentle and modest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void arbitrary or offending others; be aware of overconfidence. The features of female language can be summarized from following aspect:the choice of words, the choice of syntactic and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1.The choice of words Both men and women have their partial words, which can be said that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words have been given the label of “feminine” or “masculine”. Men don?t use( scorned, unwilling to use) some peculiar words in female language that is “ feminine” words. At the same time, women also avoid the “ masculine” expressions. Women often express their feelings without control, they like exaggeration when they talk, so they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oosing words: 1)Like using exaggerated adjectives, such as divine, charming, cute, gorgeous, heavenly” and so on. Men sometimes also use these words, but they rarely use these words to express the same meaning in terms of tradition. “ What a divine idea!” obviously comes from a woman?s mouth. 2)Like using some degree adverbs to emphasize, also like choosing some adverbs to strengthen adjectives, such as “ so” “quite” etc. Lakoff( 1972) and Tarone (1979) prove that men like using “very” and “really” while women like using “so”. 3)Are good at using some color words, especially some rare color words, such as “ lavender, magenta, aquamarine”.

社会语言学教学大纲

社会语言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语言学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编号:学时:54 编者姓名:单位:人类学系职称:讲师 主审姓名:单位:人类学系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本科生专业:人类学年级:三年级 编写日期: 2007年1月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介绍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主要内容有:语言变异、言语交际、语言接触、双语以及语文规划等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语言学理论,并能结合社会语言现状(如我国的双语双言现象、语文规划政策等)思考、探讨社会中的语言现象。 二、课程主要内容及时间安排 一、社会语言学的兴起、研究范围、对象、途径、目标计2学时。 二、应用社会语言学的若干方面,语言与经济、政治、双语教学、语言与法律事务计4学时。 三、语言变体,语言与方言;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标准变体和非标准变体;语体和语域计4学时。 四、言语共同体,交际能力计2学时。 五、语言变异,阶级、阶层与语言差异,性别与语言差异计4学时。 六、社会网络与语言差异计2学时。 七、言语交际,对称呼的研究计4学时。 语言区域与文化区域 八、对礼貌的研究,会话分析计2学时。 九、语言接触,双语和多语现象计4学时。 十、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语言干扰计2学时。 十一、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计4学时。 十二、语言的扩散和海外体英语计2学时。 十三、语文规划,语文规划的特点和意义,语文规划的类别、步骤计4学时。

十四、我国语文规划的情况,汉语、汉文及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计2学时。 十五、语言变项的描写和研究,变项规则,定量研究计4学时。 十六、收集语料的方法和技术,语言变项的定义扩展计4学时。 十七、变项规则分析方法计2学时。 三、课程实习 拟于学期中安排一次。要求学生对家乡的语言构成、语言运用的特点,从多语、多言的角度进行观察,写成报告,并于课堂讨论。计入平时成绩。计2学时。 四、主要参考书目 1、社会语言学上海外教出版社 Spolsky 2000 2、社会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上海外教出版社 Hornberger 2001 3、拉波夫语言自选集语言大学拉波夫 2001 4、社会语言学教程复旦大学游汝杰、邹嘉彦 2004 5、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祝畹瑾 1992 6、Hudson,R.A, Socio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中国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中国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中国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徐君善 从语言史研究的观点出发,有理由认为,社会语言学的产生,从本质上说,是折衷主义思想的直接产物。最能体现这种折衷主义思想的,则是社会语言学本身所具有的跨学科、应用型特征。这一特征,充分反映出20世纪末以来,全球新兴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趋势。因此,当我们面向新世纪,展望语言学发展之时,有必要对社会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的主要特征做一研讨,旨在促进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社会语言学的产生背景不同于其他语言学流派。它不是源于一个理论构造的种子,而是从一个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里蔓生出来。由于这一特定的学术背景,社会语言学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形成明显的门户之见,而以其宽厚的学术胸怀,包容了来自各种不同学术背景与传统的研究者。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学术气派与折衷主义精神,才使得其广泛的跨学科研究潜势成为现实中的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社会语言学才体现出理论模式多样性、研究方法随机性、研究群体广泛性,以及研究内容驳杂性的学科特征。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特色,这是不可置疑的事实。回顾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从早期的开拓者身上,即可见到这一点。北美学派的几位首领人物鲍厄斯、萨丕尔、沃尔夫,以及英国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弗斯等人,有的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角度观察语言的具体使用现象,有的从文化传统与语言结构的关联探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语言学异军突起这一事实本身,更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对于语言问题持续的关注,以及语言学内部对于跨学科研究的渴望这两种力量协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跨学科交叉研究的这一特色,导致了社会语言学理论模式的多样性。研究方法的随机性,是社会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特色的另一种体现。虽然,20

【古代老师的称呼】老师的称呼

【古代老师的称呼】老师的称呼【--教师节】 引导语:传授文化、科学和技术的人被尊称为老师或教授,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正确知识和指导的人。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老师陪伴我们成长,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都应该对老师说一声"您辛苦了。,那么,你知道老师的主要称呼有哪些吗? 古人对老师的尊称 师这是历代对教师的尊称。从先秦至今,一直沿用,没有例外。古人还把"天地君亲师写在大红纸上,磕头顶礼,以示对教师的尊敬。 师长是对教师与长者的尊称。据《周礼·地官师氏》载:"三日顺行,以事师长。后来,通称教师为师长。

博士自先秦以来对国家教师的称呼,相当于国立大学的教授,经学教师称博士。到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祭酒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相当于现代国立大学的教授。 司业古代主管音乐兼教国学的人。故后世称教师为司业,相当于国立大学副校长。 学官汉代太学教师的称谓,也称"校官。《史记·儒林传》载:"公孙弘为学官。到东汉时,太学教师被称为"讲郎。教习我国封建社会主管课试事项的官员。明代入选翰林院的进士(即庶吉士)之师称教习。清末兴办近代学堂,也沿称教师为教习。 教谕宋代在京城所设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元、明、清时,县学皆设教谕,为正学官,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西席又称西宾、讲席。古时人们对家庭教师的尊称。因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给教师安排的座位西向东,故教师尊称为西席、西宾、讲席。 "老师是今天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称谓之一,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有老师。参加了工作,称前辈也为"老师。总之,"老师逐渐地演变为一种尊称,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词语。可是"老师最初可不是一个平民的称呼,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称为老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干阶层专属的称呼。 师的称谓,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的金文中,称为"师氏,简称"师,是指教国子的官员,它原来是商、周军队的组织单位。西周的统治者为培养善战的贵族弟子,开办了"国学,由高级军官"师氏任教。由于"师是传授知识的,而"教又是传授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而使"教师一词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美称。由此可见,老师的前身-教师不是一般的平民,而是政府的官员,而且教的也不是一般的子弟,而

教师表彰称号

第一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间间瓦房到现在的一栋栋教学楼,从几十名学生到现在的一千多学生,从举步维艰到现在的奇迹不断。十几年来,风雨同舟,你们与文昌始终相伴,不离不弃,同呼吸,共患难。是你们的坚持与付出,才有了今天文昌的繁荣与发展;是你们的顽强与拼搏,才有了今天文昌的骄傲与辉煌。你们是学校的功臣、元老,可以说没有你们,就没有文昌的今天。首先要颁发的是“特殊贡献奖”,有请获奖教师:李万峰、赵义虎、王启臣、程永贤、李静、杨建明、李志颖老师 第三批: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好的班级管理,也就不会有好的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巧、经验。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性格不同、兴趣不同,学习基础也不一样,班级安全管理、卫生管理、教学管理,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你也不可小看了这芝麻大的“小官”。他们可是学校的“宝贝”,他们是孩子的第二个父母,家长信任的知心朋友。下面要颁发的奖项是“优秀班主任”,有请获得“优秀班主任”的老师闪亮登场。安敏、任彩霞、韦玲玲、韦一三、王明生、秦丽丽、白会群、徐玉美。

第五批:俗话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一个班级、年级,只有各学科,各班级同步协调发展才是最好的发展。所以,学校一直强调同年级之间要团结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在同一年级,没有利益冲突,没有恶性竞争,为了学生,顾全大局,愉快合作,共同努力,实现整个年级各学科协调健康发展。他们就是获得本次表彰的”最佳年级组合奖“的一年级组的:任彩霞、秦丽丽、李敏、郑雨四位老师。 第七批:在学校的发展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无闻,不显山不露水。平凡的工作岗位,而他们却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所有的脏活、累活,几乎都是他们的工作。恰恰是他们的坚持和辛勤付出,保证了老师们可以心无旁骛的安心教学;同样是他们的认真和细致,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满意。他们,提供了满意的后勤保障,他们,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他们,尽到了他们的职责。下面有请我们获得本次表彰“最美文昌人”最最可爱的生活老师、后勤人员,朱晴晴、安建芳、李芳、张雪琴、安建金、李发联、李英。 第二批:教学上,他们兢兢业业,严谨律己;他们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所以,他们永远不会放弃每一个学生;晚自习熄

社会语言学总结

社会语言学总结 1.定义 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 (German Llamas & Peter Stockwell, 2008) 社会语言学研究“什么人对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什么时候,说了什么”。(费什曼Fishman,1972) 简而言之,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语言学分支。 详而论之,社会语言学研究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结构,二是社会语境。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试图透过社会文化现象分析研讨言语行为,并通过语言使用现象说明社会结构及其内在机制问题。(杨永林,2001)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学科,它从不同的社会学科(诸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的角度去考查语言。《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 社会语言学即联系社会与语言的研究----(英国语言学家)Hudson 系统研究语言形式同其社会意义相互之间关系的学说(心理学)Ervin-Tripp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那些只有通过社会及语境关联因素才能得到解释的语言特性。 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系统、言语行为和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祝畹瑾 2.学科性质 社会语言学的学科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边缘”说,认为社会语言学是“边缘学科”(陈原,1983:1);(2)“应用”说,认为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共变、语言与文 化共存的一门应用学科”(陈建民、陈章太,1988);(3)基础学科说,这是针对“应用”说提出的,认为社会工程属于社会语言学的应用,应该纳入“应用语言学”,与其把社会语言学定义为一门应用学科,不如把它看成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郭熙,1999) 我们认为:边缘学科的提法符合社会语言学学科产生的历史,也符合社会语言学目前的研究现状,同时也是社会语言学生存发展的基础。(苏金智,2004) 3.研究内容、范围 从研究方向上说,社会语言学可分为理论与应用两大部分。 理论社会语言学关注的问题是,在考察语言变体和言语群体结构相关性时应当采取什么模式与方法,并为交际能力的讨论提供一种普遍性的解释; 应用社会语言学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考察隐藏在语言使用不平等现象背后的社会和政治含义上,尤其是在法庭、医院、学校这样一些涉及语言使用问题的公众生活领域(Romaine,1994;转引自杨永林,2001) 从观察视野上说,分为宏观和微观。 宏观社会语言学(macro-sociolinguistics),又称“社会的语言社会学”(sociolinguistics of society)或“语言社会学”(sociology of language),是以社会本身作为研究起点,,同时将语言作为研究不同社团组织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关注整体性、全局性的语言问题,如双语、多语、语言态度、语言维护、语言规划、语言政策、语言教育等宏观问题。 微观社会语言学(micro-sociolinguistics),又称为“语言的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of

研究生-社会语言学-阅读书目

社会语言学基本阅读书目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专著: 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 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三联书店,1980年版; 陈原,《社会语言学专题四讲》,语文出版社,1988年版; 陈建民,《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004年版; 徐大明,《社会语言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徐大明,《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罗纳德·沃德华著,雷红波译,《社会语言学论》(第五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 2009年版; 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于根元《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应用研究》,书海出版社,1996年 周庆生,《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商务印书馆,(自2005年起,每年度发布) 曲彦斌,《民俗语言学》(增订版),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戴昭铭,《规范语言学探索》,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吕冀平、戴昭铭,《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高度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续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姚亚平:《中国语言规划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邢欣:《都市语言研究新视角》,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期刊: 《中国社会语言学》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 《语言文字应用》《当代修辞学》(《修辞学习》) 《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国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