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 2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 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ABCDE A 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AD ' B C D E

'B C D E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P A 'B'C 'D ' '

E 'B'C'D'E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P 'B C D E '

A

几何特征:① 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 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 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 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 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 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几何特征:① 球的截面是圆;② 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了物体的

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

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2)画三视图的原则:

(1)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

正投影) 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 左右的位置关系,即 ;侧视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 ( 1 ).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 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z 轴的线长度不变;斜

二(3).画法要写好。

测(

5

法)

1:用.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斜(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 1)平面 ① 平面的概念:

A. 描述性说明;

B. 平面是无限伸展的;

② 平面的表示: 通常用希腊字母 α、 β、 γ表示,如平面 α(通常写在一 个锐角内);

也可以用两个相对顶点的字母来表示,如平面 BC ③ 点与平面的关系: 点 A 在平面 内,记作 A

(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 c 为底面周长,

法 画出长

S

体直棱柱侧面积

ch S 圆柱侧

rh

1)画轴

2)

画底面( 3)画侧棱( S 正棱台侧面积

(c 1 c )h'

2

S 圆

S 圆锥表

3) 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Sh

V

圆 柱

Sh

V 台

(S

3

S S S)h

V

圆 台

h

为高,

h 为斜高, l 为母线)

1

S 正棱锥侧面积

ch

圆锥侧面积

4)成图 R)

S 圆台表

r 2 rl

Rl R 2

(S rl

SS S)h (r rR 2

)h

4)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

式:

V 球

= 4

R

3

=

S

球面

4 R

第二章 3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点 A 不在平面 内,记作 A

Sh

V

V

3

点与直线的关系:点 A 的直线l 上,记作: A ∈l;点 A 在直线l 外,记作 A l ;

直线与平面的关系

:直线l 在平面α内,记作l α;直线l 不在平面α内,记作l α

2)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即直线在平面内,或者平面经过直线)

应用:检验桌面是否平;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用符号语言表示公理1: A l, B l, A ,B l

3)公理2: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 一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平面;两相交直线确定一平面;两平行直线确定一平面 公 理( 4) 公理 符号: 及

公理 其 推

论 作 1用.4 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 ,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平面 α 和 β相交,交线是 a ,记作 α∩β= a 。 符号语言: P A B 3 的作用: A B l,P l ①它是判定两个平面相交的方法。 ②它说明两个平面的交线与两个平面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线必过公共点。 ③ 空它

可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以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

①它共面直断线 它是 点 空异面直线在直: 2间

内 公理线

上4: 确符

上 号定 表

平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没有公共点; 没有公共点。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a ∥b =>a ∥c c

∥b

a ②公调强、它b

是、证个

c

明 是平三面条重直合线

的依据

3:理 等角点

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

等或互补

44

理公

注意线点: 4① 的重

4线作中的一重

条上; 。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θ∈(0 , ) ; 2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

③ 是空④ a ⊥b

行条 所 所具直 1有线成.5 1的平传、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角递行

的(性 1)直线在平面内 — — 有无数个公共点 ,(大 2)直线与平面相交 — —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小在( 3)直线在平面平行 — — 没有公共点 只平 由指面出: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可用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a α来表示

2定.2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与,、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与简记为: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O 的选择无

,点 O 一般取在两直

符号表示:

1.6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2、判断两平面平行的方法有三种:

( 1 )用定义; ( 2 )判定定理;

( 3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1.7 —

2.2.4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1、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简记为: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符号表示:

a ∥ α a β a ∥ b

α∩β= b 作用:利用该定理可解决直线间

的平行问题。

2、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符号表示:

α∥β α∩γ= a a ∥b

β∩γ= b 作用:可以由平面与平面平行得出直线与直线平行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2.

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定义

如果直线 L 与平面 α 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 L 与平面 α 互相垂直,记作 L ⊥ α,直

符号表示:

a ∩

b = P a ∥α β∥α

b ∥α

2

、判定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

线 L 叫做平面 α 的垂线,平面 α 叫做直线 L 的垂面。如图,直线与平面垂直时

, 它们唯一公共点 P 叫做垂

注 意 点

点b 1.8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 a

、) 定 理 中 的 α了

“ α“ 直

α-l- β或 α-AB- β

:两 3

表示

、两条

个 示 相

面 1空从.9 —交 2.3.4 直线垂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

的性质 1间、定直线理:垂直于同一直

个平面的两条

直线平行。 2一

性质”定理: 这 平面互相垂直平的判定定理: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两个与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线 出 发 的

两 个

半 平

形 直 线 与 直 线 垂 直 本 章 平面(公理 1 、知公理 2、公理 3、公理 4) 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互 相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2.4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2.

3.2 倾斜角和斜

率 1 、的 2直角 2 的α

斜叫 角做 的直 概线直线的斜率 : 一条直线的倾斜角 tan α ⑴

⑵当 当

直 由念此可直线直知 , 一条直线

l :的 4取

当、 取 直:的 线倾

0斜 l 角 3.1.2

,x α < 轴 1轴当 α( α≠90°) 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

, 斜率常用小写字母 k 表示 , 也就是 k =

的倾斜角 α一定存在 , 但是斜率 k 不一定存在 . 线的斜率公式 : l 给定两点 P1(x1,y1),P2(x2,y2),x1 斜与率公式 : k=y2-y1/x2-x1 x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x

轴 轴平

,行 α= 90 °, k 不存在 . 时, α=0 °, k = tan0 °=0; ≠x2, 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 P1P2 的斜率:

1、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

相等,

那么它们平行,即

注意 : 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即 如果 k1=k2, 那么一定有 L1∥ L2 2、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 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

y 0

斜式方程

1、 直线的 点斜式 方程:直线 l 经过点 P 0 (x , y ) ,且斜率为 k 0 0

2、、直线的 斜截式

1.12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2、各种直线方程之间的互化。

2.5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2.

3.3 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1、给出例题:两直线交点坐标

1.10 直线的点

PP

y

2

y

1

方程:已知直线 l 的斜率为

k ,且与 y

轴的交点为

(0, b)

y kx b

1.11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1、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已知两点 P 1 (x ,x ), P ( x , y ) 其中 (x 1

x , y y )

2 2 1

y-y1/y-y2=x-x1/x-x2

2

2、直线的截距式方程: 已知直线 l 与 x 轴的交点为

A ( a,0) ,与 y 轴的交点为

B (0,b) ,其中 a

0,b 0

1、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关于 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

Ax By C 0 (A ,

B 不同时为 0 )

解: 所以 L1 与 L2

: 3x +4y -2=0 解方程组

3x 2x

的交点坐标为 M 3.1.3 两点间距离

L1 : 2x +y +2=0

4y 2 2y 2

-2,2)

得 x=-2 , y=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1.4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Ax By C d 0 2 0 2

C 0 的距离为:

2 2

A

B

点( , )

P x 0 y 到直线 l : Ax By 0

2、 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已知两条平行线直

2、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

(3) 、与圆的标准方程相比较,它是一种特殊的二元二次方程,代数特征明显,圆的标准方程则指 出

了圆心坐标与半径大小,几何特征较明显。

2.6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1、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

y Dx Ey F

2 D

设直线 l : ax by c 0,圆 C : x 0 ,圆的半径为

r ,圆心 (

2 线的距离为 d ,则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2、点 M (x 0, y 0) 与圆 (x

a) (y b)

r 的关系的判断方法:

2 2

2

2 2 2

(1) (x

a) ( y

b) >

r ,点在圆外

(2)

(x a) ( y b) = r

0 0

2

2

2

(3) (x

a) ( y

b) < r ,点在圆内

1.14 圆的 一般方程

圆心为 A (a,b ), 半径为 r 的圆的方程 2 2 2

1、圆的一般方

程:

Dx Ey ,点在圆

F 0

x 2 y 2

线 l 1 和 l 2 的一般式方程为

l 1 : Ax By C 1 0 ,

1.13 Ax By C 2

圆的标准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

0 ,则 l 1 与 l 2 的距离为 d

第四章

圆与方程

2 (x a) 2

( y b)

(1) ① x2 和 y2 的系数相同,不等于 0. ② 没有 xy 这样的二次项. (2) 圆的一般方程中有三个特定的系数

D 、

E 、

F ,因之只要求出这三个系数, 圆的方程就确定了.

到直

E

)

2

(1)当 d r 时,直线l 与圆 C 相离;(2)当 d r 时,直线l 与圆 C 相切;

( 3 )当 d r 时,直线l 与圆 C 相交;

2.7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两圆的位置关系.

设两圆的连心线长为l ,则判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当l r1 r2 时,圆C1 与圆C2 相离;(2)当l r1 r2 时,圆C1 与圆C2 外切;

1.15

1)

3)当 | r 1 r 2 | l r 1 r 2 时,圆 C 1 与圆 C 2 相交;

4 )当 | l |

r 1 r 时,圆 C 1 与圆 C 2 内切; 2

5)当 l |r 1 r 2 |时,圆 C 1 与圆 C 2 内含; 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相离,相切,相交三种情况,基本上由下列两种方法判断 设直线 l : Ax By C 0 ,圆 C

: x a

2 2 Aa Bb C ,圆心 C a,b 到 l 的距离为 d

r l 与 C 相离 ; 设直线 l : Ax By C 则有 d ( 2 ) 方程之后,令其中的判别式

为 0

C

相 离

xx 0 yy 切点坐标, d

0,

r

圆 C : 则有

l 与 C 相切 ; a

l 与 C 相

切 ;

r 去解直线与圆相切的问题, r 表示半

径。

其中

x 0 , y 0 2

表示

注:

0 1、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 l 与 C 相交

2

r ,先将方程联立消元,得到一个一元二次

l 与 C 相交

如果圆心的位置在原点,可使用公式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 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 翻译 ”成几何结论. (3)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xx 0 yy

2

,圆上一点为 (x r (课本命题 ). ① 圆 x 2+y 2=r 0

, y 0 ),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 ②圆(x-a) 广).

2

+(y-b) 2=r 2,圆上一点为 (x 0,y 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

(x 0 -a)(x-a)+(y 2 ( 课本命题的

0-b)(y-b)= r 2.8 空间直角坐标系 1、点 M 对应着唯一确定的有序实数组 (x, y, z) , x 、 y 、 z 分别是 P 、 Q 、 R 2、有序实数组 ( x, y, z) ,对应着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一点 3、空间中任意点 M 的坐标都可以用有序实数组 (x, y, z) 做点

M 在此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记 M (x, y, z) , 来表示, x 叫做点 该数组叫

x O Q

M' M 的横坐标, y 叫做点 M 的纵坐标, z 叫做点 M 的竖坐标。

2.9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x

1、空间中任意一点P1(x1 , y1 ,z1) 到点P2 (x 2, y2, z2 )之间的距离公P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繁荣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冶金 瓷器丝织业演变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1、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 为底面周长,h 为高,'h 为斜高,l 为母线) ch S =直棱柱侧面积 '2 1 ch S = 正棱锥侧面积 ')(2 1 21h c c S += 正棱台侧面积 rh S π2=圆柱侧 ()l r r S +=π2圆柱表 rl S π=圆锥侧面积 ()l r r S +=π圆锥表 l R r S π)(+=圆台侧面积 () 22R Rl rl r S +++=π圆台表 2、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V Sh =柱 13V Sh =锥 '1 ()3 V S S h =台 2V Sh r h π==圆柱 h r V 23 1 π=圆锥 '2211 ()()33V S S h r rR R h π=+=++圆台 3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 V 球=343 R π ; S 球面=24R π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 2 三个公理: (1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 l α? A ∈α B ∈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 A ∈α、 B ∈α、 C ∈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a ∥b L A · α C B · A · α 共面直线 =>a ∥c

高中数学必修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 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 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关于“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 a∈A ,相反,a不属于集合A 记作 a?A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的方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R| x-3>2}或{x| x-3>2}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B或B 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B? A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 A)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必修二经济复习提纲 1、古代中国耕作方式变革: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进入耜耕(石器锄耕)阶段。 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 2古代中国农业土地制度演变: 最早是原始社会土地共有;夏商周土地国有(井田制);秦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两千多年。 北魏和隋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是也是国有土地的形式。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4、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⑴冶铜技术:青铜器最繁荣时期在商周时代,商代司母戊鼎是代表作。 ⑵冶铁技术:西周晚期有铁器,春秋晚期能制造钢剑,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⑶制瓷业:中国是世界是最早发明瓷器国家,商朝最早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技术成熟,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出现一批名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能制青花瓷。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明烧制五彩瓷,清发明珐琅彩。瓷器从唐代输出国外,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海外。 ⑷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织绸国家,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丝纺业中心。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生产部门不断增多,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历史悠久,领先世界。 6、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西汉市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和市,市分东市和西市。唐后期坊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宋元时期商业发展到顶峰,;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了商帮,以晋商徽商为代表。 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外贸易、边境贸易全面繁荣;唐代出现柜坊飞钱,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人教版高中 数学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 数学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必修2数学知识点 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⑴常见的多面体有:棱柱、棱锥、棱台;常见的旋转体有:圆柱、圆锥、圆台、球。 ⑵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 ⑶棱台: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这样的多面体叫做棱台。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中心投影,中心投影的投影线交于一点;把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的投影叫平行投影,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平行的。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⑴圆柱侧面积;l r S ??=π2侧面 ⑵圆锥侧面积:l r S ??=π侧面 ⑶圆台侧面积:l R l r S ??+??=ππ侧面 ⑷体积公式:

h S V ?=柱体;h S V ?=3 1锥体; () h S S S S V 下下上上台体+?+=31 ⑸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323 44R V R S ππ==球球,.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4、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6、线线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7、线面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直线和平面平行、直线和平面相交。 8、面面位置关系:平行、相交。 9、线面平行: ⑴判定: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⑵性质: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10、面面平行: ⑴判定: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⑵性质: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11、线面垂直: ⑴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那么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⑵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⑶性质: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古代手工业经营模式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 元朝—青花瓷; 明朝—彩瓷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一、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二、唐宋元商业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演变 冶金 瓷 器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_全册教案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1、2(1)(2) 课本P8 习题1.1 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高中必修二数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1章 空间几何体1 1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 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 ,z 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 2 圆柱的表面积 3 圆锥的表面积2 r rl S ππ+= 4 圆台的表面积22R Rl r rl S ππππ+++= 5 球的表面积2 4R S π=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 h S V ?=底 2锥体的体积 h S V ?=底31 3台体的体积 h S S S S V ?++=)31 下下上上( 4球体的体积 33 4 R V π=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2r rl S ππ+=

2.1.1 1 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 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 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 ∈L B ∈L => L α A ∈α B ∈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 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 ∈α∩β =>α∩β=L ,且P ∈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 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 、b 、c 是三条直线 a ∥ b c ∥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 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 注意点: ① 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 、b 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 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 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②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 ③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 ⊥b ; ④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⑤ 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1.3 —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D C B A α L A · α C · B · A · α P · α L β 共面直线 =>a ∥c 2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 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x∈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注意:B ?/B或B?/A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A )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 )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 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A )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C )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A )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冶金 瓷器 丝织 业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高中数学必修二 ·空间几何体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 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 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 五棱柱 ' ''''E D C B A ABCDE -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 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 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棱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 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 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四棱台ABCD —A'B'C'D'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 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 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 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 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圆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 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 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中心投影: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 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照射下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 2.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画三视图的原则: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z轴的线长度不变;(3).画法要写好。

高一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集合综合应用题;单调性、奇偶性证明与应用; 第二章、指数幂与对数的运算;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第三章、零点问题,尤其是二次函数的零点、二次函数根的分布。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 3、集合的表示: (Ⅰ)列举法: (Ⅱ)描述法: 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5、“属于”的概念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 记作a∈A ,相反,a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6、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集合相等,子集,真子集,空集等定义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1.交集、并集、全集与补集的定义 2.性质:A∩A = A,A∩φ= φ, A∩B = B∩A,A∪A = A,A∪φ= A , A∪B = B∪A. ⑴C U(C U A)=A ⑵(C U A)∩A=Φ⑶(C U A)∪A=U (4)(C U A)∩(C U B)=C U(A∪B) (5)(C U A)∪(C U B)=C U(A∩B) 二、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看课本) 注意:1、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定义域补充: 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 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数学2-1-1平面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1 平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对平面进行描述; (2)掌握平面的表示法及水平放置的直观图; (3)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及作用;(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对平面有了感性认识;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与价值 使用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进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平面的概念及表示; 2、平面的基本性质,注意他们的条件、结论、作用、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 难点:平面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身边的实物思考、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等,从而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正(长)方形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想 (一)实物引入、揭示课题 师:生活中常见的如黑板、平整的操场、桌面、平静的湖面等等,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你们能举出更多例子吗?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举例和互相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师:那么,平面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平面含义 师:以上实物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几何里所说的平面,就是从这样的一些物体中抽象出来的,但是,几何里的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师:在平面几何中,怎样画直线?(一学生上黑板画) 之后教师加以肯定,解说、类比,将知识迁移,得出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如果几个平面画在一起,当一个平面的一部分被另一个平面遮住时,应画成虚线或不画(打出投影片) D C B A α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 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 ' ' ' ' E D C B A ABCDE -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 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 ' '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 的比的平方。 (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 ' ' ' E D C B A P -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 ②侧面是梯形 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 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2)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高中数学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 2、子集与真子集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三、集合的运算 1.交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且属于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交集.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x∈A,且x∈B}. 2、并集的定义: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 3、交集与并集的性质:A∩A = A, A∩φ= φ, A∩B = B∩A,A∪A = A, A∪φ= A ,A∪B = B∪A. 4、全集与补集 > (1)补集: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

(2)全集:如果集合S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通常用U来表示。 (3)性质: 二、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6)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2、补充一:分段函数 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在不同的范围里求函数值时必须把自变量代入相应的表达式。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值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并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 补充二:复合函数 ' 如果y=f(u),(u∈M),u=g(x),(x∈A),则y=f[g(x)]=F(x),(x∈A) 称为f、g的复合函数。 补充三:抽象函数 3、函数的解析式的常用求法: 1、定义法; 2、换元法; 3、待定系数法; 4、函数方程法; 5、配方法 4、函数的值域的常用求法: 1、换元法; 2、配方法; 3、判别式法; 4、几何法; 5、不等式法; 6、单调性法 5、函数单调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