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样本

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样本
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样本

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 — )

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是加快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 ] 32号)精神和《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要求, 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 - 。

一、发展趋势与基础条件

( 一) 发展趋势。海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动力、矿产、生物和化学资源, 是维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随着海洋资源开发不断由浅海向深海、近海向远海发展, 以及海底资源新种类的不断发现, 海洋战略地位不断提升, 国际海洋开发活动全面推进, 成为沿海各国相互竞争的焦点。同时, 海洋科技的突破己在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清洁能源、海洋监测观测仪器、现代海水养殖等多个领域显露巨大的产业前景, 部分己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随着海洋科技深入发展, 海洋经济领域将在海水利用、能源、矿产、健康食品等方面获得新突破, 形成系列新兴产业。因此, 沿海主要国家和地区已将海洋新兴产业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以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 纷纷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加强培育扶持。

( 二) 基础条件。

海洋资源丰富。浙江拥有丰富的港、渔、景、油、涂、岛、

能等海洋资源, 组合优势明显。其中, 规划深水岸线达506公里, 约占全国30%, 相对集中分布于宁波——舟山海域, 是建设深水港群的理想选址。海岛数量约占全国40%, 近海渔场22.27万平方公里, 滩涂资源面积近400万亩。海洋能蕴藏丰富, 可开发潮汐能装机容量约占全国40%, 潮流能占全国1/2以上。

区位条件优越。浙江沿海和海岛地区北承长江三角洲地区, 南接海峡西岸经济区, 东濒太平洋, 西连长江流域和内陆地区, 区域内外交通联系便利, 紧邻国际航运战略通道, 具有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加快开发开放的便利条件, 有利于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基础较好。全省海洋经济增加值3002亿元, 己形成较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船舶工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交通运输四大行业占海洋经济的比重达22%。其中, 船舶工业增加值149.6亿元, 居全国第3位; 海洋生物医药增加值25.1亿元, 在甲壳素提取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海水利用增加值242.4亿元, 杭州为中国海水淡化技术与设备研制中心; 海洋交通运输增加值248.5亿元, 宁波——舟山港跻身全球第二大综合港、第八大集装箱港。另外, 健跳2万千万级潮汐电站开工建设, 标志我省进入海洋能源开发的先进行列。

科技实力较强。全省拥有涉海科研院所和涉海院系28家, 建有国家海洋研发中心4家, 海洋科技创新平台15家, 涉海科技企业3100余家, 海洋科研人员8300余人。海洋科研机构经常费收入

居全国第4位, 海洋本专科专业点数居第2位, 区域海洋科教体系基本建成。

浙江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与海洋资源优势还不协调, 尚未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海洋科研总体实力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不高;海洋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与协同水平相对不足, 需在下一步发展中着力解决。

二、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 一) 指导思想。根据国家和我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部署, 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 围绕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组合优势, 加大海洋新兴产业科研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及相关体制机制创新力度, 加大领军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培育和国内外招商选资力度, 聚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海洋清洁能源、海洋勘探开发服务、港航物流服务等海洋新兴产业, 使之成为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主要推动力和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生力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加大涉海类”名校大院”、科研团队和人才培养集聚, 整合优化海洋科技、教育资源, 增强海洋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扩大国际合作, 形成多元化发展投入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

坚持海陆联动。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海洋权益保障需求, 注重海洋与陆域互动, 把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 与陆域经济在城市、科技、产业、市场、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 高度重视保护海洋环境, 以海引陆、以陆促海, 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坚持合力推动。扩大产、学、研等合作领域和范围, 支持企业与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 注重以关键技术突破为目标的联合研发, 鼓励企业委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发研究新技术、新产品, 加快科研成果和专利的推广与实施, 尽快形成产业集群、知识集群和创新集群新优势。

坚持分类指导。根据各类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特点, 明确相应发展路径。支持具有领先优势的技术和产品, 加快产业化进程, 形成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跟踪世界先进水平, 培育未来海洋新兴产业。

坚持重点突破。从我省实际出发, 立足自身优势, 优先发展一批基础条件较好、技术条件成熟、成长潜力较大、产业关联度较高的海洋新兴产业, 加速形成竞争优势; 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前沿关键技术, 加快实现产业化和国产化, 抢占国内外竞争制高点。

(三)发展目标。

到 , 全省基本形成综合竞争力较强、规模总量居全国前列、拥有一批海洋科技和产业战略制高点的海洋新兴产业体系。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2100亿元左右, 占海洋经济增加值的30%以上。在海洋工程装备与高端船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清洁能源、港航物流服务等领域建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创新服务平台。涉海专利授权数跻身全国前列。

产业布局明显优化。建成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新兴产业基地。形成较完善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成一批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制造基地、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和综合利用基地、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海洋清洁能源基地及海洋勘探开发基地。

科研水平明显提升。海洋科教创新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涉海院所(校)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孵化器与中试基地等建设加快推进,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用于研发的资金投入占海洋生产总值的 2.5%以上, 做强一批国家级海洋科研、海洋教育基地, 形成较强的海洋新兴产业科研创新与产业化推进能力。

三、重点领域与主要任务

( 一) 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发挥产业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优势, 突出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在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基地建设、领军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培育, 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的新亮点、新领域。

1、发展导向。根据中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深海大洋资源勘探开发等发展需求, 结合我省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业现有基础和国内外发展趋势, 加强海洋特种工程装备、高端船舶等若干重点产业化项目, 推动深海运载和通用技术、深水探查作业等关键技术研发, 培育企业品牌, 扩大产业规模, 提高产业集中度, 积极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制造基地。

2、主要技术与产品。

特种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重点发展钻井平台、钻井船、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 LNG船、深水作业工程船、海洋石油平台辅助船、综合服务船、海上风机安装船、远洋捕捞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和特种工程船舶及运动船艇, 积极发展船舶配套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 做优做强大型化散货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三大主流船型, 加强海洋石油平台供应船、半潜式石油平台、万马力级深水三用工作船研发, 突破海上风机安装船关键技术, 形成系列化自主开发能力和系列品牌产品。加强船用齿轮箱、可调螺旋桨等配套关键技术研发, 努力将船舶配套本地化率提高到30%以上, 重点发展船用柴油机、舱室机械、通讯设备、甲板机械等船用关键设备。

水下运载、作业及通用技术装备。争取国家重大专项落户, 推进水下运载及作业装备国产化。依托国家科研机构, 争取形成长效高密度电池、水密接插件、水下电机、水下推进系统、液压系

统、机械手等配套通用关键部件的自主生产能力。

海洋观测/监测装备。加强深海装备集成技术的国内外合作, 择优发展适合江河入海口和大陆架区域及深海复杂环境的观测/监测设备及软件, 包括关键性海洋环境观测传感器、关键性系列测量仪器设备、仪器观测平台与集成系统, 以及海洋监测信息处理、数据产品分发应用与服务等软件、卫星与航空海洋遥感技术等, 力争部分产品达国际先进水平。

3、重点布局与载体。以打造宁波——舟山海洋工程装备基地为依托, 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业, 推进金海重工海洋工程、中远公司海洋平台、钓山海洋工程制造与改装、惠生重工海上工程等项目建设, 加快国家重大专项和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引进, 加强核心设计、关键技术攻关, 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攻关, 形成较强的技术、人才储备和产业竞争力。以打造舟山国家级船舶工业基地为依托, 发展高端船舶工业, 推进浙江造船三期扩建、新长江集团长宏国际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加强国家级船舶质检中心建设, 提高海洋先进装备检验测试能力, 加强船舶设计、船用新材料、船舶关键零部件研制等薄弱环节的重点突破, 提升研发设计、技术集成和设备成套化水平, 加快形成长产业链、大产业集群配套能力。以打造杭州海洋工程装备配套基地为依托, 发展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业, 推进杭叉港口重装叉车、中高柴油机重工中速柴油发动机、中基日造柴油机、杭齿先进船舶推进系统等项目建设, 加快提升我省海洋工程与高端船舶配套能力。

海洋经济

1064.1978年以前,我国海洋三大传统产业是哪几个? 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 1065.在什么时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2003年5月9日。 1066.海洋产业的概念是什么? 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1067.海洋渔业主要包括哪些经济活动? 包括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洋渔业服务业和海洋水产品加工等活动。 1068.海洋油气业包括哪些经济活动? 在海洋中勘探、开采、输送、加工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活动。 1069.海洋矿业包括哪些经济活动? 包括海滨砂矿、海滨土砂石、海滨地热、煤矿开采和深海采矿等采选活动。 1070.海洋盐业包括哪些经济活动? 海洋盐业是指利用海水生产以氯化钠为主要成分的盐产品的活动,包括采盐和盐加工。 1071.海水利用业包括哪些经济活动? 是指对海水的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活动,包括利用海水进行淡水生产和将海水应用于工业冷却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消防用水等活动,不包括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活动。 1072.滨海旅游业包括哪些经济活动? 包括以海岸带、海岛及海洋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依托的旅游经营、服务活动。主要包括:海洋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度假住宿、体育运动等活动。 1073.我国沿海地区是指哪些地区? 有海岸线(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1074.根据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我国亿吨级港口数量达到多少个? 14个。 1075.根据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我国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几年居世界首位? 5年。 1076.《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规划期是从哪一年开始到哪一年结束? 2001—2010年。 1077.根据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是怎样排序的? 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1078.国家海洋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在哪一年制定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2002年。 1079.《海洋功能区划》的范围包括哪些地区? 我国管辖的内水、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及其他海域(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毗邻海域除外)。 1080.我国海洋区域经济格局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完善,形成的三大海洋经济区是哪些? 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环渤海经济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包括部分黄海)的沿岸地区所组成的经济区域,主要包括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三省一市的海域与陆域。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长江三角洲的沿岸地区所组成的经济区域,主要包括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两省一市的海域与陆域。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珠江三角洲的沿岸地区所组成的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广东省所辖的广州、深圳和珠海等城市的海域与陆域 1081.根据2007年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海洋产业产值比例结构中比重最大的是哪个产

《三亚市海洋旅游发展规划(2012-2022)》简介

《三亚市海洋旅游发展规划(2012-2022)》简介 一、规划范围 三亚境内海岸线258.649公里的滨海区域(包括港湾,沙滩,河流入海口等)及周边地区,海域面积3500平方公里。以三亚市为中心,联动海南全岛,北部湾等,并向南中国海延伸。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南端,海岸线长258.649公里,海域宽广,大小港湾20个,大小岛屿岛礁70个,生长了多种珊瑚群。境内海水、沙滩、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岩洞、温泉、森林等海洋度假休闲资源丰厚,具备成为国际性海洋旅游目的地的先天条件。海洋是三亚旅游核心产品的聚集地,以滨海度假、邮轮、游艇、潜水、水上娱乐活动为代表的海洋旅游产品发展迅速。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2-2022年,其中近期为2012-2016年、中期为2017-2021年、远期为2022年以后。其中2012年至2016年为重点规划阶段。 三、发展定位

国际性热带海洋旅游目的地。依托三亚独特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和海水、沙滩、珊瑚、礁石、岛屿优势资源,整合温泉、森林、田园、文化,构建环境优美、宜居快乐、活动丰富、设施完善、服务优质的国际性热带海洋旅游目的地。 南海旅游的服务基地。面向全省,面向南海,加强周边区域合作,提升三亚成为南海开发、南海旅游的集散中心、交通枢纽与服务基地。 我国海洋旅游的创新实验区。利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全国低空开放、国家海洋战略等的战略机遇,争取和制定免签、落地签证、免税等促进海洋旅游发展的创新政策,占据全国海洋旅游的制高点,打造我国海洋旅游的创新实验区,为全国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模板和示范。 四、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按照“立足三亚,开发南中国海洋旅游”的思路,整体构建“一心服务、一带支撑、三组团集聚、三区域联动、三空间拓展”的空间战略发展格局。 一心服务:海洋旅游中心城市(中心城区)。 一带支撑:滨海旅游带。 三组团集聚:海棠湾—亚龙湾高端度假旅游组团、榆林湾—三亚湾休闲度假旅游组团、红塘湾—崖洲湾海洋文化旅游组团 三区域联动:腹地、滨海、海洋。 三空间拓展:低空、海平面、海底。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现状发展分析

第11卷 第3期 中 国 水 运 Vol.11 No.3 2011年 3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March 2011 收稿日期:2011-02-18 作者简介:刘 全(1978-),男,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工程师,硕士,从事港航工程专业 设计工作。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现状发展分析 刘 全,黄炳星,王红湘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分院,上海 200439) 摘 要:随着陆地资源日趋枯竭,人类生存和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大规模、全面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发展海洋经济已列入各沿海国家的发展战略。其中,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最为引人注目,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使着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蓬勃兴起。文中主要介绍和分析了世界和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关键词:海洋工程;海工装备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1)03-0037-03 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加剧和未来陆上油气储量的逐渐枯竭,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最为引人注目,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海洋二十一世纪议程》、《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等均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使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出加快海洋工程装备的国产化率、关键技术的提升、产品的更新换代。 一、国外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根据有关资料,全球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3880亿吨,天然气储量266万亿立方米,其中海洋石油天然气储量占45%左右。随着陆上油气资源逐渐减少,海洋石油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追逐的主要战略资源。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1600多个,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上开发油气,有200多个油气田投产。 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使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蓬勃兴起,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投资持续大幅增长,据Douglas-Westwood 统计,08年全球海工装备资本性投资为1570亿美元,09年约1520亿美元,占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总投资60%左右。 当前,全球共有各类海洋钻井装备650多座,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超过430座,占有总规模的2/3;半潜式钻井平台180多座,钻井船近50艘,合计占1/3。截止2010年7月,全球超深水钻井平台、钻井船订单情况如表1。 表1 全球海工装备订单情况(2010.7) 类别 当前在建 订单总额(百万美元) 钻井船 37 24265 半潜平台 41 14998 自升式平台 59 6901 合计 137 46164 资料来源:根据国金证券研究所 2010年7月21日 《海洋工程装备》数据整理。 FPSO 目前的保有量接近120艘。此外,全球首艘兼具钻井功能的FPSO (称作FDPSO)已交付,将开启FPSO 市场的崭新一页。FLNG 和FSRU 等专门针对天然气的新船 种也将加入浮式生产装备行列,成为海上一道新景观,FPSO 新项目需求如图1 所示。 图1 FPSO 新项目需求预测(2011-2017)(单位:艘) 保守估计,按未来5年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年均投资3,200亿美元测算,则2011至2015年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年均容量700亿美元以上,期间海洋工程装备投资总额至少为3,500亿美元。 二、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海岸线18,400km,综合评估我国海域共有油气资源量350~400亿吨石油当量。但开采程度和平均探明率相对较低,深海油气开发技术和装备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缺少必要的深海油气资源钻探、开采和生产装备。未来10年我国油气产量将以20%的速度递增,海洋工程装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提高和中国综合国力提升,我国正紧锣密鼓地准备南海深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并首次将南海权益列为中国核心利益。据国土资源部初步统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资源总量的1/3。国家发改委已组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共同研究深海海洋油气开发技术。据悉中石油已获批准在南海1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勘探,中海油也已获准在南海7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勘探开发。中石化则主要开发东海油气资源,可以预期中国万里海疆将出现海洋油气开发的高潮。 截至2009年底,国内在生产油气田77个,平台150座,在建10座,海外油田管理140余座,海管4,813km

海洋经济产业科技发展战略

海洋经济产业科技发展战略 本文作者:珠海市海洋农渔和水务局单位:珠海市海洋农渔和水务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亮点。珠海作为海洋大市,如何以更广阔的视野积极制定发展战略,投身海洋竞争,是珠海市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本文依据国家、广东省的宏观发展政策文件精神和规划要求,以及珠海市委、市政府对“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和要求,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构筑“两带六区”空间格局、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科技兴海等四个方面提出珠海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一、实施产业支撑战略,构建五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支撑,珠海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将构建现代临港工业、现代物流、滨海旅游、现代海洋渔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五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重点发展现代临港工业集群 按照“以港引工、以工促港、港工互动”的发展思路,实施大港口带动大工业的发展战略,全面突出港口、园区与城市的相互融合,形成港口、临港工业、临港产业园区、港口物流一体化的“港口-园区-基地”开发构架。依托高栏港港口资源优势,以石化、能源、钢铁、装备制造业等重化工业为主导,以高栏港经济区为载体,构建大中小型企业配套、轻重工业并举、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相结合的临港工业集群,使之成为集聚效应强、生产规模大、产业链长、发展水平高的

华南临港工业基地,以及广东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和新兴的现代重化产业基地。推进三灶航空制造及航空服务基地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把斗门虫雷蛛作业区建设成为集休闲旅游、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三位一体的临港产业园区。大力建设平沙游艇技术创新专业镇,把珠海建成国内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游艇产业中心和游艇消费兴盛的滨海城市。 (二)全力推进两大物流中心建设 整合港口资源,优化港口功能结构,着力构建以高栏港区和万山港区为龙头,以九洲、香洲、唐家、洪湾、斗门港区为有机组成部分的现代港口体系,逐步建设成为面向港澳、面向国际的全国沿海主枢纽港。按照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的要求,推进大型集装箱、油气化工和大宗干散货深水码头建设。规划建设疏港公路、铁路等完善的集疏运系统,拓展粤西、粤北乃至中南、西南经济腹地,开辟连接“泛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经济圈的国内航线和东南亚、东北亚、中东、欧洲、美洲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国际班轮航线和集装箱公共快线,力争到2015年全市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超1亿吨。加快高栏港2个5万吨级和4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1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2个15万吨级矿石干散货码头以及1个10万吨级煤炭码头建设,打造区域“港口物流中心”。加快珠海综合保税区、珠海保税港区和自由贸易区的申报,建设区域“综合保税物流中心”,形成能够提供仓储、运输、配送、加工、海运代理、货运代理、订单代理、库存代理、分销覆盖、交叉作业、信息处理等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体系。

海洋产业

海洋产业 目录 海洋产业及发展理论 (2) 国外海洋产业发展概况 (13) 我国海洋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1) 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 (34)

海洋产业及发展理论 大纲 一、海洋产业及分类 1.应用国民经济物资生产部门分类标准划分海洋产业 2.应用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分类标准划分海洋产业 3.应用海洋产业发展的时序和技术标准划分海洋产业 4.应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标准划分海洋产业 二、海洋产业结构的类型 1.部门海洋产业结构 2.一、二、三次海洋产业结构 3.区域海洋产业结构 4.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结构 三、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四、海洋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1.海洋油气、滨海旅游、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构成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 2.一、二、三产业结构顺序正在向三、二、一产业结构顺序发展 3.科学技术在海洋产业结构形成中越来越起着决定性作用 4.不同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五、海洋产业概述 1.传统海洋产业 2.新兴海洋产业 3.未来海洋产业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海洋经济 C02:海洋产业

C03:部门海洋产业结构 C04:一、二、三次海洋产业结构 C05:区域海洋产业结构 C06: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结构 C07:海洋捕捞业 C08:海水增养殖业 C09:临海工业 C10:海洋生物开发产业 原理和观点 K01: 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K02: 海洋产业的主要服务活动 K03: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K04:海洋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K05:海洋捕捞业的特征 K06:海洋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意义 重要信息 I01: 海洋产业的分类 正文 海洋占据着地球表面积的70.8%,占地球总水量的96.5%,海洋在全球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21世纪可供人类利用的陆上资源伴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膨胀而日益枯竭,寻求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未来世界的主流。海洋里蕴藏的资源比陆地上丰富得多,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能源资源等,日益成为人类的天然宝库。在世界各国及地区纷纷抢占海洋科技战略制高点的背景下,我国必须把握产业变革的机遇,密切关注当代海洋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争取在海洋产业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中取得新的突破。 当前,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主要表现为: 1)海洋经济发展迅速、迅猛,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日趋重要 2)海洋意识普遍增强 3)人口、经济向沿海地区聚集,人类与海洋的联系日益紧密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公开版)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一一年十一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基础 (2) 第一节综合条件 (2)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3) 第三节重大意义 (3)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5) 第一节指导思想 (5) 第二节基本原则 (5) 第三节战略定位 (6) 第四节发展目标 (7) 第三章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8) 第一节着力打造三大海洋经济主体区域 (8) 第二节推动构建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11) 第三节统筹利用三大海洋保护开发带 (12) 第四章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14) 第一节大力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 (14) 第二节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15) 第三节集约发展高端临海产业 (17) 第四节加快发展服务业 (18)

第五章大力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19) 第一节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19) 第二节实施重大海洋科学技术攻关 (19) 第三节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20) 第四节加强海洋科技人才培养 (20) 第六章强化涉海基础设施建设 (22) 第一节建设科学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22) 第二节构筑高标准的海堤防灾体系 (23) 第三节构建安全可靠的渔业港口体系 (24) 第四节建立保障有力的能源、通信体系 (24) 第七章构建蓝色生态屏障 (26) 第一节强化海洋污染防治 (26) 第二节加强海洋生态保护 (27) 第三节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 (27) 第八章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 (29) 第一节强化海洋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 (29) 第二节完善海上船舶安全保障体系 (29) 第三节加强海洋基础信息服务 (30) 第九章弘扬南海特色海洋文化 (31) 第一节传承南海海洋文化 (31) 第二节打造海洋文化品牌 (31) 第三节培育海洋文化产业 (32)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问题事关国家根本利益。从我国未来发展全局看,海洋对保障国家安全、缓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拓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海洋事业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发展海洋事业,努力建设海洋强国,着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的海洋事业涵盖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一、机遇与挑战 我国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岸线长1.8万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6500多个,内水和领海主权海域面积38万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此外,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还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专属勘探开发区。 “十五”期间,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海洋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涉海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海洋维权执法、信息服务、海洋监测、海洋防灾减灾能力逐步提升,海洋科技支撑作用有所增强,海洋人才队伍有所扩大,参与和处理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年均增长速度为13.6%,2005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18025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9.8%。 “十一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布局将进一步向滨海地区集聚,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加深,国家利益的扩展使海洋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更加突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有序开发海洋资源,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2年2月

目录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1)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3) (一)指导思想 (3) (二)发展原则 (3) (三)发展目标 (4) 三、主要任务 (6) (一)加快提升产业规模 (6) (二)加强产业技术创新 (7) (三)提高设备配套能力 (9) (四)构筑海工装备现代制造体系 (10) (五)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11) (六)实施重大创新工程 (11) 四、政策措施 (12) (一)积极培育装备市场 (12) (二)规范和引导社会投入 (12) (三)完善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 (12) (四)加大科研开发支持力度 (13) (五)推动建立产业联盟 (13)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4)

海洋工程装备是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活动中使用的各类装备的总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处于海洋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方向,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资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导性产业。 浩瀚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主要包括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五大类1。紧密围绕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海洋、提高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建设海洋强国、推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以海洋油气资源为代表的海洋矿产资源是当前世界海洋资源开发的重点和热点,技术相对成熟,装备种类多,数量规模较 1海洋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海底金属矿产、滨海矿砂;海洋可再生能源包括海上 太阳能、海上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潮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差能、海洋生物质能;海洋化学资源包括海水本身、海水溶解物;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海洋空间资源包括生产空间、贮藏空间、通道空间、生活休闲娱乐空间及军事战略空间资源。

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湖南农业科学2009,(8):154~157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 储永萍,蒙少东 (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1306) 摘要: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借鉴国外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全球海洋经济开发的总体趋势出发,分析了日本、挪威、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6个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总结了6国海洋经济发展对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启示。 关键字: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启示 中图分类号:F3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0X(2009)08-0154-04 Inspiration from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CHU Yong-ping,MENG Shao-dong (College of Economics&Management,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Shanghai201306,PRC)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world’s Marine economy being taken a great deal attention,it is significant to learn from the foreign countries which are in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First of all,the general trend of global marine economy development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en,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marine economy in six developed countries(Japan, Norway,England,Australia,America and Canada)were analyzed.In the end,the inspirations from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in six developed countries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marine economy;development strategy;inspiration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海洋经济的开发逐渐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全球海洋经济产值由1980年的不足250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了2005年1.7万亿美元,海洋经济对全球GDP的贡献率达到了4%。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日本海洋经济已占该国GDP 的14%。笔者对日本、挪威、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的海洋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总结了这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1全球海洋经济开发总体趋势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使世界各国的国际海洋意识普遍增强,各国都在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国家的海洋管理制度。21世纪海洋管理的范围由近海扩展到大洋,由一国管理扩展到全球合作;管理内容由各种开发利用活动扩展到自然生态系统;管理方式在强调利用法律手段的同时,更多地使用培训和宣传教育手段。同时海洋管理科学和技术也逐渐成熟。发达国家把海洋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加以实施,形成了许多新的海洋观,如海洋经济观、海洋政治观、海洋科技观等。开发方式正由传统的单项开发向现代的综合开发转变;开发海域从领海、毗邻区向专属经济区、公海推进;开发内容由资源的低层次利用向精深加工领域拓展。人类对海洋的观念从过去的一味索取转变为为生存和发展而协调行动,以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认识到应把海洋作为生命保障系统加以保护。 在海洋产业的发展动态方面,传统的海洋渔业和海盐业保存稳定增长,海洋的多样性开采方兴未艾,其中海洋运输业、海洋油气等矿产资源的开发、滨海旅游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制药的开发研究等占据了主导地位[1]。 2主要沿海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2.1日本 日本在发展海洋经济时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海洋科技开发,加大海洋科技经费投入,同时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开展发展海洋经济的国际 收稿日期:2009-06-02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2008BJB002);上海市教委食品经济重点学科开放基金项目(B-8207-07-0005-6);上海市教委食品经济管理重点学科基金项目(J50703) 作者简介:储永萍(1986-),女,湖南常德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洋产业集群。 通讯作者:蒙少东

七大新兴产业

昨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明确了发展方向,并提出了20项重大工程。昨日,上证报记者经过深入采访业内人士,对各产业的发展与机遇进行了梳理与解读。 节能环保 重点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 昨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节能环保产业位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 国务院对其未来的发展要求是: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事实上,近期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利好不断。上证报记者获悉,《"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已报国务院审批,《规划》明确了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和环境服务的重点发展领域。同时,环保部也已完成《环境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草案提出的"十二五"发展目标是,环境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40%,服务业在环保产业中的占比达到30%。 据环保部统计,到2010年底,全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占当年GDP比重的2%左右,预测到"十二五"末期,环保产值将达到2万亿元以上。 中国节能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宋忠奎告诉记者,当前国家对于节能环保产业推出的财政扶持力度,无疑会拉大地方和企业的投资,投资规模有望翻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有望从节能领域引入到环保领域,从而促进产业的良性有序发展。 海通证券本月的一份策略报告认为,节能环保位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四大支柱性产业之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平衡持续发展的共同要求。仅就环保产业废气领域而言,预计废气治理"十二五"期间市场需求容量超过2300亿元,其中除尘需求300亿、烟气脱硫需求1000亿、火电厂脱硝市场需求在1000亿。 此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专家论证会,《规划》提出了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社会层面循环经济体系。 信息技术 宽带建设是重中之重相关实施方案或9月出炉 昨日出炉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描绘的蓝图是: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

海洋经济最具投资前景六大产业

海洋经济最具投资前景六大产业 发布时间:2011-10-23信息来源:浙商 文│本刊记者俞越 海洋将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那么,海洋经济有哪些细分产业最值得投资?《浙商》杂志发布海洋经济最具投资前景六大产业榜单,结合了近年来海洋经济各大产业的布局、产业总值、发展增速以及未来发展空间等众多因素综合评定。 [上榜理由] 海洋物流业 随着国际贸易形势趋好和航运价格恢复性增长,海洋物流业迅速回暖。2010年,我国海洋物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打造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是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批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脱颖而出,宁波、舟山都把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平台放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位置。 海洋船舶工业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造船国,正处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我国造船完工量及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大幅增长,海洋船舶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实现增加值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 未来,海洋船舶工业要突出主业、多元经营、军民结合,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稳步发展。形成环渤海船舶工业带和以上海为中心的东海地区船舶工业基地、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海地区船舶工业基地。重点发展超大型油轮、液化天然气船、液化石油气船、大型滚装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及船用配套设备,同时稳步提高修船能力。 海洋油气业 我国继续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多个油气田陆续投产,海洋石油天然气产量首次超过5000万吨。海洋油气业高速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302亿元,比上年增长53.9%。重点建设面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的南海、东海、渤海天然气田,逐步形成三个区域性市场供应体系。规划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鼓励发展商业石油储备和成品油储备也已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战略之一。

海洋油气装备创新发展工程专项

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 实施方案(2018-2020年) 船舶工业是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是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也是经略蓝色国土、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要。 为了有效支持船舶工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5-2017实施了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专项。通过专项的实施,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具体表现:第一、推进了重大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示范应用,使得我国船舶行业的产业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第二、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的核心配套设备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取得一定突破,部分设备实现了装船应用;第三,相关试验检验平台建设得到积极推进,试验检测能力不断提高,为产品质量提供有效保证;第四、海洋环保技术日趋完善,行业绿色制造能力有效提升;第五、船舶工业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第六、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加速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有效提升了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虽然通过支持重大项目,一批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取得突破,推动了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但是,与世界造船强国相比,我国船舶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配套设备自主化装船率仍需提高,部分高端产品尚需攻坚,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等相关服务发展需要提速。同时,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竞争缓慢这一切都证明了继续执行本专项十分必要。 从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和“海洋强国”发展目标出发,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在全球海洋资源开发中突显出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为满足我国在国际战略和产业发展需要,需进一步突破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加快船舶工业产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实力,实施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期限为2018~2020年)。 一、主要任务和预期目标 (一)海洋油气装备创新发展工程专项 开展第七代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大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上平台拆解装备、张力腿平台(TLP)、液货装卸及外输系统等油气开采装备的国内制造、示范应用,实现主力装备结构升级、突破重点新型装备,提升自主设计建造能力和国产化配套系统水平,形成我国海洋油气的装备体系。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 导读: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早在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提出“向海洋进军”。1967年法国政府成立海洋部,统管全国的海洋事务。1980年代美国就预言:“ 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这个预言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尤其在人类社会面临地球表面“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不断增加”三大威胁的今天,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辽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物、化学、能源等各种自然资源,堪称是地球上一座巨大的“蓝色资源宝库”。据科学家估算,全球海洋中约拥有50万种动物,其中仅鱼类就有2万余种,生物资源总量达26万亿吨,海洋储存着相当陆地上全部农产品1000倍的食物。目前世界近海陆架区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5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5%;天然气地质储量4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1/3。上世纪90年代中以来,海洋油气勘探向深水(>300米)陆坡区推进,不断有新的大油气田发现。新旧世纪之交,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已从1998年的1万亿美元快速增加至2002年的1.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超过4%。 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随着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的发展,沿海各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规模日益扩大。美国海洋经济产值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仅约300亿美元,80年代投资了1000亿美元开发海洋经济,到90年代初海洋经济产值已达3500亿美元,占世界海洋经济产值近三分之一;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并成为沿海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岛屿6500多个。这片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海岸带、滩涂面积两亿余亩,相当于全国耕地面积的13%,目前已开发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浅海养殖潜力巨大。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许多天然良港,宜于建设中等以上的泊位和港址有160多处。生物种类多,已记录的物种数达2万种,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公里。油气、矿床、再生能源、海上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 1、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及中国的发展水平 传统意义上的海洋资源包括“航行、捕鱼、制盐”,现在一般认为的海洋资源则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按照普遍的划分方式,海洋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捕捞和养殖);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工业、海盐业、滨海砂矿业;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娱乐业。从整个国际发展态势看,海洋经济在从传统的第一产业

达州市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达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三大特色产业:以天府药业、天予药业、琦云药业、天然药业、福瑞药业为代表的现代中药产业,以川环科技、川鼓、同达博尔等为代表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以达钢集团、正源公司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 丰富的天然气、硫磺、中药材、生物质等资源优势,具有依托化工、冶金、机电、中药生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的20%。 节能环保 ◆重点项目:①清洁能源汽车发动机及整车制造项目;②金恒机械清洁能源汽车发动机缸体项目;③川环科技高性能FVQM涡轮增压柔性管路系统生产线项目;④川鼓公司高效节能风机项目;⑤同达博尔节能空调项目;⑥佳境环保公司垃圾发电项目;⑦开江废旧橡胶回收综合利用项目;⑧宣汉国华环保科技公司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水污染及大气污染防治处理设备、噪声治理设备研发项目;⑨新达泵业大型高效节能污水处理泵项目;⑩达钢钢渣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宣汉s13型、调容高效节能变压器生产项目;?利用废旧汽车、工程机械、机床和农业机械等生产的再制造产品项目。 ◆重点产品:清洁能源汽车,汽车发动机,高效节能风机,节能空调,固体废弃物、污染物处理设备,S13型变压器。 新材料 ◆重点项目:①达钢集团600兆帕及以上含钒高强度钢项目;②达钢集团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③宣汉正源公司微玻纤及VIP纳米芯材项目;④渠县玄武岩纤维项目;⑤万源山水矿业公司石膏晶须制造项目;⑥达兴能源公司烯烃及下游产品项目;⑦渠县凌强无机盐公司纳米碳酸钙项目;⑧瓮福达州公司电子级磷酸及磷酸综合利用项目;⑨玖源化工聚苯硫醚及纤维项目;⑩大竹苎麻再生纤维素纤维产品开发项目;?达钢集团含钒玻璃项目;?达钢集团钒钛催化剂项目;?高品质轴承、齿轮钢、工模具钢开发项目;?高性能白炭黑项目。 ◆重点产品:含钒高强度钢材,锂电池负极材料,微玻纤,玄武岩纤维,电子级磷酸,聚苯硫醚纤维,苎麻再生纤维素纤维,含钒玻璃,石膏晶须,苎麻再生纤维素纤维,含钒玻璃,白炭黑。 生物产业 ◆重点项目:①地奥天府药业公司地榆升白片等现代中药项目;②琦云药业公司现代中药有效成分提取项目;③四川银杏实业公司银杏叶生物制药项目;④四川天予药业公司中药材产业化开发及循环利用项目;⑤达州苎麻、油橄榄等农作物生物育种及产业化项目;⑥渠县生物农药产品开发项目;⑦大竹县春宇林产生物育苗及生物药品研发项目;⑧开江县橄榄叶提取苦苷和葛根提取异黄酮项目;⑨新型药用辅料及包装材料项目;⑩中药复方新药开发项目;?淀粉基塑料生物基材项目;?工业用糖化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现代发酵关键酶制剂项目;?阿玛宁公司洛神花提取项目;?利根葛业葛根精深加工项目。 ◆重点产品:淀粉基塑料,工业用糖化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地榆升白片,回生口服液,活力苏口服液、慢肾宁合剂,生物农药,银杏、橄榄叶、葛根等中药提取物。 电子信息 重点项目:①四川鹏翔电子公司智能燃气表、电表、水表开发项目;②四川维奇光电新

海洋经济战略

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获批山东海洋经济战略开启来源:人民网??作者:徐锦庚马跃峰 人民网济南1月6日电(记者徐锦庚、马跃峰)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也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濒临渤海与黄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连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接长三角地区,北临京津冀都市圈,是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结合部、黄河流域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六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该区域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教力量集中,海洋产业基础较好,开放条件优越。2009年,区内总人口3291.8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138元。

国务院批复指出,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海陆联动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依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规划》明确了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对此,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宁吉喆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目前面临几方面困难问题,亟待关注。 一是海洋新兴产业缺乏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层次低。目前海洋产业仍以海水养殖、水产品初加工等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海洋资源粗放式开发,代表现代海洋开发水平的海洋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作为海洋新兴产业的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业和海水利用业等产业整体规模偏小,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比重较小,部分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针对海洋装备产业发展还没有专项的扶持政策,发展海洋装备制造需要投入大量的科技研发费用,大部分资金需要企业自己筹集,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二是海洋项目用海审批受国家政策影响大。2017年5月,国家海洋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渤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国海发〔2017〕7号),规定“暂停受理、审核渤海内围填海项目,暂停受理、审批渤海内区域用海规划,暂停安排渤海内的年度围填海计划指标,稳妥处理好政策衔接问题。”2018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国发〔2018〕24号),第三条明确规定“严控新增项目。完善围填海总量管控,取消围填海地方年度计划指标,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受此政策影响,新增围填海项目无法获得用海审批,制约了海洋装备制造等海洋新兴产业项目的实

施。 三是海洋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短缺。当前,受地域所限生活环境不佳、人才成长和发展空间小等因素制约,加之缺乏引才引智平台和相关政策扶持,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对于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公共服务业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海洋产业企业普遍缺乏,即便是企业花大价钱请来,由于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很难留住人才。 对此,基层建议:一是建议国家层面加大对海洋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在融资、用海用地等方面给予专项扶持,扶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二是进一步完善高校涉海专业,增设海洋旅游、海洋水域保护、海洋信息管理、海洋贸易等人才比较缺的专业。同时,制定海洋人才发展政策,采取柔性引进、技术引进等方式解决海洋相关行业人才紧缺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