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通识教育的基本原则

论哲学通识教育的基本原则
论哲学通识教育的基本原则

论哲学通识教育的基本原则

[摘要] 哲学的性质规定了哲学通识教育必然遵循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面对未经过哲学专业训练的学生而言,哲学通识教育首先应遵循“去魅”原则,揭开哲学的神秘面纱,让它易于近人;其次,在哲学内容的讲授上要遵循“引介”原则,以对哲学描述和引导为主,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再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交互性”原则,把哲学放于教师和学生的辩论中,提高教育实效性;最后,在教育目的上要遵循“生命”原则,展现哲学的生命气象,培养学生自觉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哲学;通识;引介;生命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具备一定的哲学修养,这如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许多高校开出名称大同小异的哲学通识课程,比如,哲学导论、哲学通论、哲学概论,等等,其目的就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虽然各个高校哲学通识教育在形式、途径、方法上有所差异,但哲学的性质规定了它必然遵循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

一、“去魅”原则

传统的西方哲学意在追求真理。真理从不以真面目现身,它或是隐藏在五光十色的现象背后,或是停留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而且真理是否存在,这依然是个问题。尼采令人愕然地把科学、形而上学、道德、宗教等一切抛入谎言的乱堆中。后现代主义愤然地把真理彻底“击碎”。尽管如此,传统哲学家却对此深信不疑。他们满腔热情地通过一套特有的语言系统将其呈现。由此,问题出现了。与其说哲学所运用之语言系统非常独特,毋宁说是晦涩难解。这并非诸如巴门尼德、柏拉图、黑格尔等之类思想家的过错,而是哲学对象的特殊要求。哲学所追求的真理是普遍的、宏大的、完美的一,它超越了任何经验可及的范围。正因为如此,任何经验性的话语或符号都难以描述其全貌。传统哲学中本质和现象的二元论带来的结果便是语言在真理领域和经验领域的分裂。于是,为了企及真理,人们便开始使用最接近事物本质的抽象概念:经验、本质、物、理念、上帝、

自然等等,其中任何一个概念都需其他概念来支撑和解释。如果学生接受过一定的哲学训练,那么他们尚可参解其中之真义;如果相反,那么哲学的话语对学生而言无疑“天书”。

哲学通识教育的对象一定是非哲学专业的学生。一般来说,这部分学生未经过系统的哲学训练,并不具备独立的哲学思考能力。教育的对象规定了哲学通识教育首先必须撕下哲学神秘而可畏的面纱,把哲学的魅力生动地展现出来。如果说哲学是为了“认识你自己”,是一门生命之学问,那么把哲学与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结合起来进行无疑是现实的。确实如此,哲学所关注的问题时刻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性地出没于人们的生命体验中。哲学源于生活,归于生命。只有立足于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哲学才不至于因某种外观之改变而失去原汁原味,哲学才能在通识教育中保持本色。如此,就必须在哲学的表达方式上,改变完全刻板地运用哲学话语的方式,做到语言的生动通俗,形式的简单明了,内容的言简意赅;在哲学运思方式上,改变传统的严格的逻辑致思方式,把思与悟、理性和体验结合起来。一旦哲学在每个学生的思想中激起涟漪,便有可能推动个体化经验和体验触及哲学的净土。在这一点上,可参考中国的传统哲学。在老子那里,“道”之近人,一靠“修身”,二靠“悟”。在孔子那里,“道不远人”。教师做的工作是让“道”通过每个学生显现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显现也即“去魅”。

当然,“去魅”远非如此简单。如前所述,哲学的本性是“爱智慧”,这才是哲学所要告诉人们的要义。“去魅”实是对哲学表皮的层层剥离,从而通达其意欲表达的要义。剥离是个细致的活,一不小心可能会伤及哲学,使哲学变质。在通识教育中通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理论被还原为经验,哲学被降格为“故事”。固然,此举亦可部分地揭示哲学的要义,但往往会产生本末倒置的结果,形象而散乱的经验最终取代理论,生动却苍白的语言游戏掩盖了真理。因此,“剥离”之前首先需通透哲学的性质并通晓哲学思维的历史,只有在广度上和深度上把握了哲学,对哲学“剥离”才可能是恰当的,才能最终把被“剥离”了的哲学整合起来。也就是说,“去魅”不仅要通过个体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将哲学讲述出来,而且要把哲学从生活的经验性和体验的主观性中提升出来并加以保持。只有如此,哲学才不至于在被揭去神秘面纱的同时披上糟糕的“经验”面纱而遭人们误解。

被加以“去魅”的哲学在学生看来不再是“玄而又玄”的陌生化的他者,而是他所感所知的一部分。此部分内容,即哲学之要义,虽与个体的客观和主观经验关系甚密,但它并不因此受到影响或削弱。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同时,经历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它在现实的个体中获得了现实性。这样,哲学在一开始便能给学生留下“好感”,从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而不是让学生因为对哲学概念抽象性的惧怕而丧失学习哲学的热情。

二、“引介”原则

“在古希腊,哲学首先是一种活动,而不是静态的知识;是对智慧的爱,而不是智慧本身”[1]。“爱智慧”是为了解谜,解决生命所面临的种种困惑,而非为了宏大的“真理”。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宇宙至善至美,人却如此有限,有限的人不应妄想获得一种关于宇宙万物的一劳永逸的真理。此种非功利性的哲学观大大地激发了人们思想的创造性。然而,理性主义的僭越却歪曲了哲学的素朴性。理性主义相信理性的巨大力量,万物皆可通过理性而被认识。理性主义不断强化的结果便是,真理无一例外地可通过理性获得。哲学被置放在知识论领地中。似乎哲学的目标在于获得确定性知识,把握真理。然而,流变不定这一事实决定了确定性知识只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想法。而且,人是一种发展着的历史存在,而自然与社会也处于不断的流变之中,甚至真理自身也是历史的,人不可能凭借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理性能力来获得绝对确定性的真理。因此,那些自诩为真理代言人的哲学家总是在知识的战场中倒下。笛卡尔在建立起真理大厦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经验主义的质疑。黑格尔苦心建立的绝对精神体系在多年之后被人们当做“死狗”一样对待。确实,哲学的历史表明,没有任何一样知识能普遍性地解释任何事物,并有力地说服任何人。马克思深知这一点,他一再强调不能把自己的学说当做“教条”来看待。事实上,哲学并非知识,它只是思考世界的一种批判性方式。通过哲学并非是要洞悉一切真理,而是一种思想练习。哲学并不授人以知识,而是授人以获得知识之工具。哲学重要的功能之一在于反思现实、批判现实、超越现实,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哲学通识教育中,应警惕哲学知识化。在当今学科细化的时代,哲学难免会被一部分教师和学生误认为是一个知识分支。教师将哲学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与之相应,学生相信他所接受的哲学就是某种真理性的识见。此种做法无疑

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对于尚未具备哲学反思能力的学生而言,确定性的知识委实害人不浅。学生很可能会按照此种哲学观作为他思想和行动的指导原则。如果在意识形态层面可以将哲学观分为正确的和错误的,那么错误的观念无疑会促成有害的后果。即使此种哲学观是正确的,学生也只是接受了某种片面的知识。最重要的是,把哲学作为知识确定下来并加以传授的行为违背了哲学之本意,它无形中促使学生的批判反思能力萎缩。这不仅体现在哲学观通过教师权威而被学生不加反思地接受的过程中,也表现在哲学一旦作为知识便丧失其锤炼人的反思能力的功用这一事实中。

哲学通识教育应自觉“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授人以鱼”把哲学作为知识来进行传递,这不仅是对哲学的误解,而且对学生并无大益。哲学的非知识性必然要求“授人以渔”。这也就意味着,在哲学通识教育中,教师不应把哲学史上某个哲学家的观点甚或他自己的观点作为“规范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客观公正地“引介”或描述各种哲学观点[2]。哲学与哲学史互本互根,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史就是哲学。讲述哲学就应把精彩纷呈的哲学史呈现给学生,向学生展现哲学万象。此种壮观美丽的场景会吸引学生参与到“爱智慧”的生命活动之中,促使学生对如此差异之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最终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可以说,它胜过任何一套被严格论证的知识体系,哪怕是最诱人的真理。当然,“引介”不仅是介绍和描述,而且还要引导。哲学之路需要引路人。无疑,教师就是引路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加以点拨,把那些迷失在纷繁复杂的哲学观点之中的学生惊醒,提醒他们批判地考察和看待不同观点,引领他们透过现象看到哲学的思维之美。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理解各种哲学观念之起因、传承和本质,把握哲学历史的逻辑线条,领悟哲学的反思特性。只有如此,哲学描述才不至于成为历史材料的堆积,哲学才既完整又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交互性”原则

哲学作为“爱智慧”的活动,在其诞生之初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交互性”活动基础之上的。在苏格拉底看来,每个人的灵魂中都包含着真理,但世俗的偏见和谬误遮蔽了真理,因此达到真理必须通过一种独特的活动:辩论。辩论并非一个作为主体的人向另一个人单向地施压的过程,而是不同个体共同参与、平等讨论、互相争辩和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反问——回答——反问—

—回答……。在此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说他自己的观点就是真理,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应怯弱地宣称自己就是绝对的无知。辩论过程既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又让每个人向“真理”迈进一步。通过辩论而接近真理的观念建立在如下理解的基础之上:每个人的灵魂中蕴含着真理,真理显现在不同个体之间的交互性批判的精神活动中。如果没有这种自由平等的交互性讨论,如果没有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击撞,被遮蔽的真理也就自足而在,不会被人们所真正领悟。

理性主义精神的自觉带来的后果便是,真理只属于某部分人,特别是哲学家,他们自认为自己就是“布道者”。如此一来,哲学的“交互性”基础被破坏,而转变为哲学家和普通人、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的对立。虽然后来的哲学也讲求反问——回答——反问,但早已成为哲学家自己的事情,正如笛卡尔对哲学的批判和反思完全是在个人的主观思想中完成的。如果说真理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性批判活动中才富有生机和创造力,那么真理的“主体性”则意味着真理的僵化,正如黑格尔精心织造的大全体系终结了真理。不仅如此,由于主体性哲学把人的实践活动规定为对对象的征服和改造,因此它在实践中易于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盲目的理性乐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现代西方哲学在对现代性“自反性”的体验中对主体性哲学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主体间性”哲学。这一由拉康、胡塞尔、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哲学家发展出来的哲学观,强调人与人以及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共生共在的交互性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主体间性”哲学意在消解主体性哲学,恢复并发展哲学的最初精神。

中国教育正在经历从“主体性”范式到“主体间性”范式的转换。此转换的出现并非偶然。传统教育范式把教师看做主体,把学生看做客体,教育过程表现为教师的“独角戏”,即教师单向地向学生的“传授”或“灌输”知识。教育的要义在于,它不仅要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育人才。育人应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主体性”范式一开始便把学生设定为对象或“物”,并试图按照“物”的特征来塑造学生。它能有效地保证知识的传递,但却消解了学生的主体性,削弱了教育的实效性。在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自觉的时代,此种教育范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

同样,传统的哲学通识教育遵循的亦是“主体性”范式。这不仅有违于教育发展趋势,而且有悖于哲学精神。如果说哲学内在地要求在人与人之间的批判性

互动,那么单向的“灌输”恰恰是否定了哲学。因此,在哲学通识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在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中探讨哲学。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绝对主体,他需要在与学生的互动实践中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学生具有主体性,他不仅是教育内容的主体,同时在教师面前也是平等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提问、解答、反诘、解答……的否定性过程中修习哲学;教师和学生的交互实践过程是平等、宽容、自由的。在思维和思维、心灵和心灵的交流和碰撞中,哲学通过对话、移情、体验、理解,进入学生的内部世界。哲学不再是与学生异在的知识,而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尽管学生所接受的哲学的表现形式多样,内容残缺不全,这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意识,帮助学生自觉地进行批判性思考。当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将其无限放大。学生、教师、哲学三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学生的主体性必然受到教师主体性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哲学文本的影响。因此,“交互性”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教师和哲学文本三者之间进行沟通,寻求三者之间融合的视界,最终达到共识和共享的过程。

四、“生命”原则

哲学作为爱智之学,在其一开始意味着一种生命实践方式。无论是古希腊人还是巴比伦人,他们都在追求智慧,追求一种高尚的生活。他们努力摆脱激情的控制,严格按照正义和善理性地行事;他们回避纷扰的外在世界,努力过一种宁静的精神生活;他们思考整个世界,为人类寻求安身立命之本。苏格拉底临刑之时,依然执着地“劝说大家,敦促大家,不管老少,都不要只顾个人和财产,首先要关心改善自己的灵魂”[3]。只是从中世纪开始,哲学的生命维度才被纯粹抽象的、理论的活动所遮蔽,尽管如此,抽象的理论背后依然闪现着哲学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基督教引入上帝来解释人在世间的受苦,并赋予人类世俗存在以勇气。卢梭先见性地预感到启蒙理性塑造的文化与人的生命之间的异化,并对之进行了批判和政治学重构。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围绕着“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展开。马克思试图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回答了无产阶级受苦的意义。总而言之,哲学始终都在致力于社会的进步和生命的改善。即使启蒙的理性主义也无非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解释了人类生命中所遭遇到的偶然性。斯宾诺莎指认道:“哲学的目的在于使人永享无上的幸福。”[4]亦如中国哲学家张载所言:“为

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哲学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源自于对生命的的自觉反思。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在于人有自由自觉的类意识。动物与自然是一体的,动物按照自然本能活动,因而它始终是被决定的、封闭的存在。而人却能以整个世界以及类生命为对象,创造属人的世界,并在此世界中创生自我。可以说,人是不断超越的存在。超越人的偶然性,超越此世的世俗性,超越个体的狭隘性。正因为如此,人不可能也不应该苟且偷生,盲目地活着。他必须能知晓为什么活着,如何活着才是有意义的。哲学无非是生命的形而上冲动。透过哲学,人们力图解释人之种种缺陷、遭遇和偶然性,获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正因为哲学关切的是生命意义的大问题,所以它看似不如科学有实际效用,但它却有“大用”。冯友兰认为:“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5]确实如此,哲学虽然不能给人们以“烤面包”,但它能使人的灵魂“勇敢”起来。真正的哲学思考就是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使丧失生命之根的人“有家可归”。在此意义上,哲学通识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自觉的生命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只有经过“反思”的生命的才是值得过的,让那些仍在迷茫的学生找到“回家之路”。这才是哲学通识教育的根本所在。

在哲学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把哲学的所具有的生命意蕴充分展现出来。一方面,教师在讲授哲学理论的同时要注意挖掘理论所具有的深切的生命关怀,澄清哲学理论所具有的生命原则。比如,唯物史观不应仅仅停留在讲授三大规律的层面上,而应指出为什么马克思会提出唯物史观。马克思提出的唯物史观不仅是要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指明人类的解放道路,将受异化的无产阶级乃至整个人类拯救。也就是说,唯物史观不仅是科学的,更是价值的、人性的、生命的。教师讲授一定不能片面地只强调唯物史观的科学性而置其价值性不顾。另一方面,教师讲授某种哲学理论或哲学体系固然重要,但它带来的影响力往往不及讲述某个哲学家的生活方式。把那些值得尊敬的哲学家的理论和生活方式一并讲出,让学生通过了解哲学家的生活方式进来理解哲学家的理论,让学生通过移情的方式进入到哲学家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与哲学家的同忧同喜中感受哲学所具有的生命之美。概括来说,哲学通识教育应释放哲学的生命原则,激发学生的生命经验,架通哲学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生命通道,使学生不仅接受

哲学理论,而且感受到壮观美丽的生命气象。

总而言之,哲学通识教育应根据受众学生的思想特点,在深刻理解哲学自身的性质的基础上,揭去哲学的神秘面纱,使哲学“平易近人”,使学生走近哲学;描述哲学传奇性的历史,展现哲学的思维之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哲学置于教师和学生的“交互性”辩论中,提高哲学通识教育的实效性;澄清哲学的生命意蕴,展现哲学的生命气象,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法]P.哈道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J].李文阁译.世界哲学.2007:(1).

[2]马天俊认为,在公共教育中哲学有两种自我展现方式:一种是自我展现为智慧,另一种是自我展现为爱智慧。二者实际上是当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中一般性地向大学生引介哲学的两种方式。前者导向哲学的规范性表达,后者导向哲学的描述性表达。哲学导论类课程即属于后者。.参见:马天俊.哲学导论的描述使命

[J].学习与探索.2008:(5).

[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69页.

[4]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402页.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 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原理: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 能被消灭。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 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2)方法论: 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 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 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 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 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方法论: ①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我们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意志主义和唯心主义;又要反对 片面强调客观规律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 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宿命论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 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 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和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 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2)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②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真理观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还有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这就要求我们热爱真理,坚持真理一元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同时,我们还要正确对待谬误。 (2)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因此,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 (3)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因此,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宣城市职业道德教育试题及答案

宣城市职业道德教育试题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为道德原则的集体主义所讲的“集体”,指的是()。3分 A.国家 B.社会整体 C.多个个人集合起来的小团体 D.单位 2.健全(),要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延伸权力监督,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3分 A.民主制度 B.民主法制 C.法律制度 D.民主监督 3.( )是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的统一。3分 A.职业道德技能

B.职业道德义务 C.职业道德信念 D.职业道德素养 4.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是()的显著标志和本质特点。3分 A.社会主义道德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社会主义品德 D.社会主义人生观 5.职业工作者要做到敬业,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到无论哪种职业,都是社会分工的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3分 A.科学发展观 B.社会观 C.人生观 D.职业观 6.坚持()是我们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贯方针。3分

A.标本兼治 B.治病救人 C.对症下药 D.重症重药 7.()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人生价值才有社会的前提。3分 A.人生价值 B.社会价值 C.自我价值 D.创造价值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经济价值观、()等丰富内容构成的,是内涵十分丰富的完整体系。3分 A.政治价值观 B.文化价值观 C.社会价值观 D.以上都包括

9.()是集体主义精神的最高表现,而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要求。3分 A.坚持党的领导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个人英雄主义 10.集体主义原则集中体现了()核心的要求。3分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B.马克思主义 C.科学发展观 D.社会主义道德 二、多项选择题 11.人生价值由两个相对交互的方面构成,这两个方面是()。4分 A.主体对于社会和人类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即人生价值的创造过程 B.以价值关系为对象客体的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中国中小学八大常用的教学原则

中国中小学八大常用的教学原则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内容已由我国教学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结合我国的教学实践有所发展,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原则。特别应当指出,这一原则体系是针对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学采用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例如活动课程),则这一原则体系并不适用。 (一)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如前所述,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种间接认识,学生在教学中是以学习前人经验即书本知识为主的。这些书本知识的真理性固然毋庸置疑,但它们与学生的生活和他们自己的个人经验存在相当的差距,有些甚至是完全陌生的。而人的认识总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具体过渡到抽象,完全没有感性认识和具体形象做基础和支撑,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纯粹理论知识的。由于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距离,学生们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直观性原则的意义在于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一般地说,直观的具体手段有以下三种。 1.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是通过实物进行的,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习儿童生活中比较生疏的内容时,实物直观能够最为真实有效和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需的感性经验。 2.模像直观。模像直观是运用各种手段对实物的模拟,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实物直观虽然具有真实有效的特点,但往往由于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而无法使用;模像直观则能够有效地弥补实物直观的缺憾,特别是现代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模像直观的范围更加广阔,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结构,都能够借助某种技术手段达到直观的效果。 3.语言直观。语言直观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喻描述,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直观的效果。与前两种直观相比,语言直观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时间、空间、物质条件的限制,是最为便利和最为经济的。语言直观的运用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素质和修养。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学科不同,教学任务不同,学生年龄特征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也不同。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地说,在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比较生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遇到困难或障碍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为直观而直观,只能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直观给予学生的是感性经验,而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在运用直观时注意指导,比如通过提问和解释鼓励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启发学生区分主次轻重,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和本质及原因和结果等。 (二)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有领导的认识”是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小学生是不可能自行达到社会对于他们的要求的,教师对于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和教学效果的优劣都负有主要责任。然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离开了这一点,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真正掌握、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态度感情的成熟和提高都是不可能的。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的启发应当能够激起学生紧张、活泼的智力活动,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锻炼发展。因此,启发应当选择那些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又是他们通过自觉积极的思考能够得到基本正确结果的问题来进行。简单的事实和记忆性的知识,即使顺利地“启发”出结果,价值也是有限的。

新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附件:【以身立教】 (一)师德是高于一般社会公众道德水准的职业道德 在意识水准上,师德较之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高的要求,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从根本上说,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有相似之处,都是一个工作岗位、一个饭碗。但是教师职业与其他工作又不一样,他的服务对象是人,他们的劳动在于培养、塑造一代新人,其一切行为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教师的地位、作用和职业特点,决定了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二、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三、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的客观性 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条件性、具体性)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5、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 (二)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2、发展的趋势(发展的途径) 3、发展的状态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质量互变关系原理)

4、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辩证关系) (三)矛盾观 1、矛盾的客观性 2、矛盾的普遍性 3、矛盾的特殊性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5、主次矛盾关系 6、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 7、发展的原因(内外因辩证关系) (四)创新观 1、辩证的否定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3、创新的作用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 一、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生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人生价值观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论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原理内容: ①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人不能改变规律,但人能够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①物质的作用: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 A、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反映)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c、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反作用)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

职业道德教育读本

不如因为他对事情的看法而受到的伤害更严重。(填空) 3.人格独立是自信的表现,一个自信的人常常表现为对自己的认同、肯定、接受和爱护,进而自我尊重、自我支持和自我完善。柏拉图说:“最先和最后的胜利是征服自我,只有科学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设计自我,严格地管理自我才能站在历史的潮头去开创崭新的人生。要正视自我,相信自己,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求于人求于己,树的方向是由风决定的,人的方向则是由自己决定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填空) 3.由于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因而动机也不可能是单纯的。而是(多方向)、(多层次)的。(填空) 2015年东营市继续教育——置业道德教育读本 1.内心信念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则是一种()。 (单选 ) A行为调节能力 B心理调节能力 C社会调节能力 D自然调节能力 2.()是指坚持某种道德行为的毅力,它来源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又依赖于实际生活的磨炼才能形成。 (单选 ) A道德观念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信念 3.()的行为准则是区分善与恶、好与坏、正义与非正义的行为准则。 (单选 )

A法律规范 B政治规范 C道德理论体系 D道德规范 4.()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单选 ) A马列主义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三个代表”精神 D“八荣八耻”精神 5.()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单选 ) A改革创新 B实事求是 C廉洁奉公 D勤政爱民 6.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 (单选 ) A矛盾性 B革命性 C进步性 D历史性 7.()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 (单选 ) A科学的发展观体系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这是教学的根本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运用的方法都必须是科学的。不能向学生传播错误的观点和内 容,一旦发现教学中的错误,应及时纠正。 (2)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里说的根据教材的特点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教材,各学科教材有各自的特点, 因此各学科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应有不同的特点。二是同一学科各部分 教材有各自的特点,也应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语文为 例,有的课文是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来陶冶情操,有的课文是通过人物 的刻画来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有的课文时通过论述来阐明某个观点 批判某种错误等。为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努力发掘教 材内容的思想性,并根据学科特点,联系实际,结合知识进行教学,恰 当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要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于实践,做到学懂会用。 (1)要以理论为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力求把知识讲清讲透。 (2)要恰当的联系实际进行教学。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是很广泛的,一般包括: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兴趣、品行的实际;联 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联系当代科技尤其是高新 科技成就的实际等。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 三、启发性原则 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的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方法被苏格拉底称为“产婆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就在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精心保护和培养儿童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来的学习上的自尊心自信心。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发扬教学民主 四、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对所学的内容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到抽象逐步转化的,教学中运用直观手段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亲身感触的具体实物或形象,可以减少学生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依法执教是教师坚持正确职业行为方向的保证。依法执教的实质,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 ?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 ?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精髓。 ?严谨治学是教师在提高业务水平方面应当遵循的准则,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优化校内育人环境的关键因素 ?尊重家长是教师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环节。 ?廉洁从教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当注意保持的品德。 ?为人师表是教师处理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核心 ?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P9)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 ?调节作用 ?榜样作用 ?促进作用? (P13---16) 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主要问题 ?现代教育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高要求与中小学教师对自身职业低认同之间的冲突。 ?教师树立权威形象与学生渴望“尊重”的需求之间的冲突。?在教育过程中团结协作的道德要求与教育内部分歧之间的矛盾冲突。 ?家长渴望与教师沟通和教师无暇与家长交流之间的冲突。针对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对策 ?营造“尊师重教”的大环境 ?规范和完善对教师队伍的管理 ?建立职前、职后互相衔接的师德培养体系 教师应具备的七种职业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奉献精神 ?爱岗敬业精神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意识具有计划性、目的性、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开题报告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开题报告 专业__ 会计学 _____班级姓名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xx__年__3__ 月 一、选题意义会计行业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诚信行业。如果会计行业失去诚信,弄虚作假,欺诈舞弊,会计关系得以存在的基础就会随之坍塌,会计行业的生命力亦会就此完结。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于会计行业自身的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分重要的意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构建会计职业道德系统、推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道德水平是不做假账、根除假账、彻底规范我国会计市场秩序、从源头上根治腐败的根本性措施。 二、研究思路方法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这些行为准则规范是会计人员诚信的表现。动机是行为的先导,会计行为是由内心信念来支配的,信念的善与恶将导致行为的是与非。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做到爱岗敬业、提高专业胜任能力,这不仅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会计职业者遵循会计职业道德的可靠保证。会计法律只能对会计人员不得违法的行为作出规定,不宜对他们如何爱岗敬业、提

高技能、强化服务等提出具体要求,但是,如果会计人员缺乏爱 岗敬业的热情和态度,没有必要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则很难 保证会计信息达到真实、完整的法定要求。从会计职业关系角度讲,会计目标就是为会计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有用的 会计信息。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职业者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如果会计职 业者故意或非故意地提供了不充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会严重 背离会计目标,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使服务对象的决策失 误,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随着经济国际化的日益形成,各种经济形式的不断涌现,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收益,也给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在我国市场经济高度 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由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下滑而引 发的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问题,造成许多严重的后果。会计行业 如今正面临着空前的“诚信危机”。作为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 理的会计人员,企业的发展和会计人员自身息息相关,这就要求会 计人员在不断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同时,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腐朽思想的诱惑,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准会计人员来讲,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方面,不仅要心知肚明,更加 需要我们严以律己,时刻严谨对待会计的每一项工作,提高自 己的诚信度。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内容

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内容 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以调整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使自己的行为维系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一定的阶级或社会对教师提出了各种要求,其中包括道德规范或教师道德规范的要求和内容。它们随着学校教育和教师职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发展。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是教师在职业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最根本准则,是教师协调行业内人与人之间及其与社会和其他行业之间利益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是调节、指导和评价教育工作者行为的基本道德标准。它集中体现了一定阶级或社会对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提出的最根本的道德要求。它贯穿于教师职业活动过程的始终,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精髓,是衡量教师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因此,确立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是研究师德问题的重要内容,它对教育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建立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种道德类型的规范体系都贯穿着一个最根本的道德原则,即道德的基本原则。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产生,各类职业道德也发展和完善起来。各种类型的职业道德也各有其核心的、

具有全面指导意义的道德基本原则,用以指导和约束该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 目前,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有没有基本原则,有几条基本原则,什么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等问题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表述。我们认为,既然职业道德是伴随着职业活动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就应该有一个适用于特定行业的、体现该行业特征的、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基本原则。更何况教师职业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地位日益突出,功能日益拓展,其职业道德体系也逐渐完善,确立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就成为必然。 在一般情况下,基本原则是对教师指导性、原则性的要求,它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总概括。在执行中,允许根据具体情况变通处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 一)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评价教师职业行为的最高道德标准 首先,这是由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在教师道德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活动过程中,指明了教师职业实践中行为的总方向,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活动的本质属性,对教师的职业行为起根本的指导作用。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在教师道德体系中的这种核心地位和统帅作用,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评价教师整体和个体职业行为的最高层次的道德标准。

教育学之八大教学原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之八大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核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八大教学原则是考试中常见的知识点,有这样一类考查形式,即以俗语或名人名言进行考察,今天我们一起来总结下考试中常见的这些话。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既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道德品质。此原则体现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考点有:文以载道,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体现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规律。考点有见之不若知之,之之不若行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做合一;力行而近乎仁;古希腊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是没有意义的;乌申斯基说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思想不能离开事实。 直观性教学原则指教师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常考语句有: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是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乌申斯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启发性教学原则指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的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规律。常考语句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第斯多惠——一个好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坏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P9---13) 依法执教是教师坚持正确职业行为方向的保证。依法执教的实质,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 ?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 ?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精髓。 ?严谨治学是教师在提高业务水平方面应当遵循的准则,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优化校内育人环境的关键因素 ?尊重家长是教师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环节。 ?廉洁从教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当注意保持的品德。 ?为人师表是教师处理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核心 ?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P9)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 ?调节作用 ?榜样作用 ?促进作用 ?(P13---16) 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主要问题 ?现代教育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高要求与中小学教师对自身职业低认同之间的冲突。 ?教师树立权威形象与学生渴望“尊重”的需求之间的冲突。 ?在教育过程中团结协作的道德要求与教育内部分歧之间的矛盾冲突。 ?家长渴望与教师沟通和教师无暇与家长交流之间的冲突。 针对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对策 ?营造“尊师重教”的大环境 ?规范和完善对教师队伍的管理 ?建立职前、职后互相衔接的师德培养体系 教师应具备的七种职业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奉献精神 ?爱岗敬业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一.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经济 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代会计经过近60年的发展,职业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技 术的进步却并未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从美国的“安然”事件到我国的“银广夏”事件,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会计职业道德的 重要性高过会计职业技术。作为会计人员的主要来源——学校,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 上起着重要作用。 1对学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调查 为了解学校在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其实际效果,笔者进行了 两项调查。 调查学校是否开设了有关会计职业道 德的课程 通过对所在城市开设会计专业的4所职业院校的调查,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法 律道德或法制教育课程的有4所,且都安排 在第

一、二学期;开设技能实训类课程的有4所;开设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的有2所,每学期安排过一次有关会计职业道德专题讲 座的有1所,没有一所学校专门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调查本校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职业 道德相关课程后的实际效果 调查分两组进行,第一组的对象为一二年级未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153位学生,第二组的对象为三年级参加过会计从业资 格考试的107位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是否参加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成为学生接触会 计职业道德的标尺,但这仅仅是形式上而已,大部分学生是出于考试需要,并未在思想层面认知;学校开设的法律道德等课程未能达到向学生传导会计职业道德信息的效果;学生对会计工作情境缺乏认识,认为“会计诚信”离自己很远;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 来越被社会“同化”。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有待 加强。 2原因分析

第三章 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完整版)

三分屏标题: 2012年注册会计师审计基础班第三章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概念框架(一)本讲课件目录: 第二编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 第三章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概念框架 本章学习内容提纲 本章考情分析 2012年教材的主要变化 本章重难点精讲 第一节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一、诚信原则 00:00 第二编中国注册会计师 职业道德守则 01:52 第三章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和概念框架 本章学习内容提纲

02:41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知识点与第四章合并出考题,请参见第四章,如下表: 1. 不得发生牵连的情形; 2. 可以披露客户涉密信息的情形; 3. 可能对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4. 专业服务委托对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5. 利益冲突对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6. 应客户要求提供第二次意见对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7. 收费对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06:48 2012年教材的主要变化 本章内容教材在2011年基础上基本未变。 06:58

本章重难点精讲 08:38 第一节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一、诚信原则 二、独立性原则 三、保密原则 四、“近亲属”参考示意图 10:17 一、诚信原则(P27) 1.诚信原则的要求 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所有的职业关系和商业关系中保持正直和诚实,秉公处事、实事求是。 2.发生牵连的含义 发生牵连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有关信息出具业务报告或同意将其姓名与有关信息联系在一起。比如,注册会计师如果在其审计报告上签名则表明其与审计报告包含的信息发生牵连。 3.不得发生牵连的情形 如果认为业务报告、申报资料或者其他信息存在以下情况,则注册会计师不得与这些有问题的信息发生牵连: (1)含有严重虚假或误导性的陈述; (2)含有缺乏充分依据的陈述或信息; (3)存在遗漏或含糊其辞的信息。 4.如果注意到已与有问题的信息发生牵连,应当采取措施消除牵连。 5.如果对鉴证业务中有问题的信息出具了恰当的非标准业务报告,则不被视为违反诚信原则。 24:57 【例题1·多选题】A注册会计师是甲公司2011年财务报表审计项目合伙人。在对甲公司实施风险评估程序时发现甲公司提供的审计前财务报表中存在与关联方之间虚构销售行为(注册会计师已经识别了舞弊嫌疑或舞弊事实,可以视为已与有问题的信息发生牵连)。按照诚信原则,A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适当措施予以消除,这些措施可能包括()。

教学原则—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学原则—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教学原则是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是比较重要的考点,考察的方式包括单选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因此尤其需要重视该内容。那么接下来就针对教学原则结合其考察方式给大家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和备考教学原则。 首先单选题的考察通常以概念反选、例子反选或古文反选的形式进行。其次简答题有两种情况:一是考察教学原则本身,需要记忆教学原则包括哪些原则;二是考察某一原则的具体要求。以及材料分析题以材料的形式考察考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以及掌握具体教学原则的概念并结合材料进行说明。那么具体的常用的教学原则包括以下八大原则: 一、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基本含义: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考察方式: 1、规律与原则对应: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符合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2、例子反选:“教师在讲解‘精忠报国’这个知识点时,会结合南宋岳飞的实例,先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之情,再讲解知识点的含义。”符合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3、古语或人物反选: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性教学原则”符合科学性与教育性想结合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基本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

学以致用的目的。 考察方式: 1、规律与原则对应: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符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例子反选:“‘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上,某老师把学生回答的关于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符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古语或人物反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等均可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直观性教学原则 基本含义: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考察方式: 1、例子反选:“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能够使他们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符合直观性原则。 2、古语或人物反选:夸美纽斯首次提出直观性; 3、教学方法与原则的对应: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和参观法)符合直观性教学原则。 四、启发性教学原则 基本含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及其解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解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解读 内容如下: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建国以来,国家正式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有四次, 2008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吸取以往师德规范的基础上,又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现对其予以解读。 (一)爱国守法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守法”是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健康稳定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法制化水平逐步提高,法治进程进一步向前发展,公民的自觉守法显得越来越重要。爱国和守法是全社会人员都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教师当然也不例外。 不过,中小学教师的爱国守法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要求。教师要做到将爱国守法统一于整个教育活动中,除了自己模范地爱国守法外,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这方面能够分辨是非。近二十年来,我国在教育法制化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l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l994年1月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l995年9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一系列配套法规。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资格、权利和义务做了详细的规定。教师应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学习和宣传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不得出现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